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对话式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对话式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对话式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对话式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对话式教学初探

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教师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另一个则是一味放手,任其天南海北地说,教师也不作评价,仅仅给出“参考答案”,这两种课堂教学氛围均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前者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过度依赖的心理,从而不愿意思考;后者则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同样的标准答案,削弱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让学生无法体会到语文的魅力。对话式教学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良方,对话是形式,其真正的意义是创建一种与学生平等交流与对话的课堂教学模式,因为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对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有裨益。

一、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对话

主题对话教学是指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选择一个特定的主题,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和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围绕共同的主题进行探究交流,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处于对等的地位,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下面,笔者详细介

绍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浏览阅读,提炼关键点

对话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浏览”式阅读。在这一遍的阅读中,学生不需要逐一斟酌字、词、句的用法,只需了解文章的大意,提炼出关键点。这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感知的第一步。与此同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文中的生字词。例如,在进行文言文《隆中对》的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而后对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进行检测,然后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找出其中的关键点。

(二)提出对话主题,开展对话教学

这一阶段是对话式教学的核心,要求教师根据既定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向的提问,通过提问与对话一步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同样以《隆中对》为例。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字、词后,引导学生对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可以学生一起讨论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他们对话时的心情,让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获得更加感性的认识。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学生一起思考探究,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善于总结,串联知识

在与学生进行了交流与探讨之后,教师还要善于对学

生在对话中表现出的思想观点进行总结。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总结并非简单的评判对错,而是求同存异,在大方向上给予指导,而在细节上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与观点,即只需要让学生形成一个总体的认知即可。因为对话式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对问题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而非让每个学生都接受完全一样的“标准答案”。

通过主题式对话,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不同思想与观点,从而便于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时刻围绕主题来谈,切忌“跑题”,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引导学生先自己感悟而后进行对话教学

除了主题式对话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再进行教学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得到感悟,从读的过程中精神得以升华。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阅读能力,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展开:

(一)粗略感知

粗略感知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或查阅资料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基本知识,而后对文章所表达的内涵有大概的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时可以利用配乐、展示图片等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为其理解文章作情感铺垫。

(二)精读慢赏

在进行了粗略的感知后,学生需要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实现,教师可以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品悟与思考。

(三)学会迁移

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这意味着学生在有了一定的感悟后便可以举一反三,对其他的作品也具有了感悟能力与欣赏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相互评价,这两者均是为了让学生在听到别人的意见之后自己进行反思,思考自己与他人理解的不同,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为全面。

总而言之,对话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剖析与讨论,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更“接地气”,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说、敢说、会说。如此,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也就不再是空话了。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中期研究报告

“关于《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根溯源,中国古代的教育就非常重视诵读。1904年现代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诵读教学虽然有专家提倡,但总体还是趋于弱化。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重讲轻读、重写轻读的现象,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试,从而忽略了诵读,忽视了对语感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新课程改革以来,诵读教学再一次受到了关注。但通观全局,由于目前高考、中考等通行的书面考试不便检验,诵读教学至今常为中学语文教学所忽略。诵读只不过作为一种表面形式,起不到关键作用,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效果不明显。学生文字表达、语言运用以及文学阅读欣赏能力较差,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适应不了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朱自清先生也曾说过:“教育上的诵读方法应当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养成。”因而,诵读教学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历经岁月洗汰而不见褪色的绝代才情,吸纳历经风雨磨砺而未曾稍减的人生智慧,领略遭受光阴剥蚀而历久弥新的写作技巧,继承受忧患锻冶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在诵读中,培养民族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的冲击,学会鉴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研究目标 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开展语文实验,确立研究语文诵读的基本途径,优化学生语言理解与感知,探索出一条以读代讲,以读带讲的语文课堂教学新途径。让学生认识到诵读是一门语言艺术,激发他们想读,敢读,肯读,乐读的兴趣,以读带思,做到从思考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领悟,促进理解,鉴赏,表达等多项能力的运用。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理医学理论: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他指出,诵读经典的过程类似唱念,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论文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杨英鹏 博望镇第三初级中学 2016年9月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目前的是一种十分常的教学方法。因为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值得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通过学习、交流和探讨、让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明确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学握一些有利于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找出在阅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为努力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不断创新。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措施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

初中语文论文:浅谈让真正“对话”激活语文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浅谈让真正“对话”激活语文课堂 【摘要】笔者发现,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特别是在一些农村中学和偏远山区的语文课堂中,学校高举着课堂改革的旗帜,但教师执行的仍是知识本位的倾向,强调的是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形式主义的“对话”倾向非常严重,其表现为:一些一线教师简单地理解“对话”,认为只要设计好一连串问答,然后一问一答满堂问,牵着学生鼻子走,这就是“对话”,这就是合作学习。课堂中充斥着“无奈”和“内疚”,学习变得索然无味,语文课堂俨然一潭死水。如何让真正“对话”激活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亟需思虑且面对的问题。今天,笔者就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设计和善抓教学契机等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浅陋想法。 【关键词】 真正“对话” 激活 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指出:如果老师仍然是控制学生、控制课堂、控制教科书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无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真正问题,如果学生的学习仍然是被动简单地应付与完成老师的问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探究性地学习,那么,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笔者发现,自2004年实施新课改以来,我们的一线教师虽已在这条道路上摸爬滚打了近十载。但放眼课堂,他们中的有些人“责任心”很重,整天板着脸孔高高在上,耐心百倍地一步一步教,而学生则毕恭毕敬地等待着老师们的“发号施令”,亦步亦趋地一步一步地学。从此,活泼好动的学生被冠以“多动症”,少年老成的学生则是老师们的“宠儿”,而课堂,则完全成了教师的阵地。同时,笔者还发现,形式主义的“对话”倾向非常严重。其表现为:我们的一些一线教师简单地理解“对话”的概念,认为只要设计好一连串问答,然后一问一答满堂问,牵着学生鼻子走,这就是“对话”,这就是合作学习。课堂俨然一潭死水,学习再也没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怡然自得。 那么,什么是对话?对话其实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巴赫金与对话理论》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对话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巴赫金认为对话“是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 怎样的“对话”才是真正的“对话”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这样写道:对话的基础是民主平等,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体地位;对话的前提是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解决;对话的核心是探究,要让学生主动地、合作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教师参与对话、组织引导对话。 如何改变现状,让真正地“对话”激活课堂,正是我们这些一线语文教师亟需思虑且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师生关系,构建“对话”基石 在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教师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 在进入课堂后总喜欢绷着一张

如何建构初中语文对话教学

如何建构初中语文对话教学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对话教学既是对“独白式”传统教学的解构,也是对新型课堂教学范式的重构。 关键词:初中语文对话教学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对话教学既是对“独白式”传统教学的解构,也是对新型课堂教学范式的重构。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对此浅谈如下看法: 一、初中语文对话教学的原则 1、生活性原则 对话教学把学习看成一种特殊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学习者有权发表意见,有权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在语文对话教学中,要努力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开放性原则 对话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途径和依托。只有对话,才能体验;只有体验,才能生成;只有生成,才有发展。而体验、生成、发展都具有开放性。因此,语文对话教学的时间、空间、内容、答案都是开放的,与学习者的经验联系在一起,而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这个个性来自学习

者独特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情感体验,所以对话的触角也是多维开放的。 3、审美化原则 审美教育功能是语文对话的要义之一。语文对话以“美”为抓点,采用“读美文”、“析美词”、“品美句”、“赏美景”、“感美情”等方法,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挖掘文本之美。“对话中应做到求知与求美的和谐统一,求善与求美的和谐统一,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和谐统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愉悦的欣赏中吸收人类文化的精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4、实践性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所谓实践就是在生活世界中学习言语并将言语学习融于生活世界。实践不是授受,也不是训练。授受和训练是知识文化观、应试教育观的表现,它们瞄准的是知识,目的是应试,学生是被动者;实践是智慧文化观、素质教育观的表现,它对应的是人的生活智慧,目的是提高素质,学生是主动者。实践性原则要求对话教学还学生以实践主体地位,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 5、最优化原则

浅谈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实验中学钟思超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是语文教学之根本。初中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式的教学方式频繁迭出,朗读也渐渐被教师和学生冷落与淡化,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已不尽如人意。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实施朗读教学课程,这样的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这也是每个初中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对策 初中语文教材多是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文章,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感人至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最能在朗读过程中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然而初中语文教学朗读的现状却让人堪忧。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一)师生对朗读教学认识不高 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师生之间都不太重视朗读教学。老师和学生对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高,主观上认为朗读教学对于语文教学没有那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不是考试容就默认不是教学重点,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学习。还不如背背,古诗考试还可以用得上,因此都是敷衍了事,学生没有体会到朗读的乐趣,就慢慢地对朗读失去了兴趣[1] 。在教学中朗读没有被作为一个教学目标,严重影响了朗读的教学成果。 (二)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当前,充斥于初中语文课堂的是“讲问教学”,真正给学生的读书时间有多少?一节课45 分钟,老师基本不读,学生朗读的时间也不到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成为了课堂中的一种点缀。譬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中布置了自由朗读课文的任务,要求学生读通全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琅琅书声刚刚响起,学生就在教师的示意下停止朗读,接着就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我们只能说这种朗读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而已,并没有任何的意义可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初中教材中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如果没有经过反复的吟诵理解,又何以知“的冬天”之美丽?如果没有足够的朗读,何以知“百草园”之趣味?如果没有到位的朗读,何以知“背影”之感人?所以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高手著]

我们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应十分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努力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语文,这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关系。学是在教之下学,教是为学而教。 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不仅应该系统地总结语文学习方法,而且要认真地去研究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艺术,也就是说既要设法寻找学习语文的"钥匙",还要去研究如何教会学生使用这把语文学习的"钥匙"。当然这里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怎样对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语文学习方法,怎样采取不同的授受途径,等等。此外,还要从"学" 的方面,认真注意教法的改革,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一定的意义讲,教师的教法,往往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模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就接受了教师通过教学展示出来的学习方法。 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要他们改变笨拙的不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转变学生养成的不良习惯是困难的,要改变它需要一定的毅力,摸索掌握新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有一个过程。因而,一开始由于学生的不适应,他们在语文的学习上会有一段暂时停顿时期。教师应向学生指出:不要被暂时的现象蒙住眼睛,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方法对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巨大作用。 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在知识的真空里进行,而要与语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赞科夫指出的,学习能力发展总是与情感、意志、注意、兴趣互相联系。所以,指导语文学习方法,不能孤立进行,要与语文知识的传授结合,又要与思想教育、感情培养结合。 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在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方面,储备了一定的词汇量,积累了一些文章,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为学生全面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奠定了基础,同时根据心理学上分析,学生智力发展高峰在初、高中阶段。而智力正是构成学习基础的能力,中学阶段确实是掌握学习方法的最好时期。另外初中阶段又处于从孩子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一个独特的时期,学生在心理上具有像钟摆一样强烈的动摇特征。因此,在这时期里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他们就容易接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

对初中语文对话教学的思考

对初中语文对话教学的思考 摘要:新课改提倡初中疑问教学要建立在对话教学的基础上,也就是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对话式的教学环境。作者以初中语文交流式教学为研究对象,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交流式教学提出了新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对话教学开放式教学思 对话教学是在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逐步流行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每一个教学元素之间的对话教学,下面就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开放式文本对话 在新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传统文本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新的教材对话。为此教师应该从两个方面实施开放式的文本对话。一方面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认识文本。充足的时间是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基础,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确保学生拥有足够多的时间思考和反思,学生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与文本的开放式对话。有句话说:“每一个人的都有自己的思维。”这句简单的言语却深刻彰显出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特点。鉴于此,只要学生能够拥有足够的时间倾心阅读语文教材,那么学生势必会从语文教材中读出

与众不同的东西,也能够实现与文本更好的对话。教师要注重将文本延伸到除了教材之外的任何文本上。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他们认为所谓的文本对话无非就是学生和语文教学的对话,但是当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会发现文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最初的语文教学,可以说作为传统文本的语文教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对文本对话教学的要求。新教育下,教师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文本素材,如多媒体上丰富多彩的文本、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文本、课堂外更加广阔的社会文本和自然文本等,如果教师可以将文本由单纯的教材衍生到更广阔的文本中,那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这种单纯写景的文章是很难吸引初中生的,他们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最表层文理的欣赏上,可以说绝大多数学生是无法真正走进作者,走进文本,并全身心参与到与文本对话中的。教学这篇课文中,我先给学生播放了几首与春天有关的一些优美的歌曲,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可以全身心融入到对春天的憧憬和感受中,紧接着我带着学生走出课堂,来到校园的一隅,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给自己带来的冲击,这种与文本如此贴切接触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文本对话变得更加有效。 二、多样式师生对话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文学作品高效精读教学 对话篇(二)

摘要: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中,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处于基础的核心的地位。没有与文本的高效对话,就没有高效的阅读教学。与文本的高效对话,必须有科学的对话策略作保证:巧选对话的切口,优化对话的方法,找准对话的着力点,巧妙处理对话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对话策略 优化与文本对话的方法 选准对话入口之后,还必须精选并优化对话的方法,才能保证阅读对话的扎实深入,卓有成效。现举几例,略加说明。 一、吟读法。 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就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接触文本,而亲近与接触文本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吟咏与诵读。唯其读,才能“明其言,会其声,感其情,悟其旨,得其辞,体其义。”因此在对话之初,一定要引导学生放开手脚,放声朗读,尽情吟咏。在吟读中去感受文本的言中之情,领悟文本的弦外之音,把握作者在文本中跳动的情感脉搏,静心去倾听作者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潺潺流淌的心灵声响。读出迥异的文风,读出鲜明的形象,读出甜畅的文气,读出严谨的文理,读出微言大义。充分的吟读是对话的基础。如果学生在与文本的审视中,感知不深,理解不进,自然就悟之不透,难以共鸣,难以沟通,对话也就无法进行. 二、体验法 文学作品就其情感来说,是作者生活体验的个性化表达。人类的情感是可以跨越时空的,如果读者仍以体验之法,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的与文本及作者对话,最易切中肯綮。“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一首抒写人生体验的词,若以体验之法对之,极易和作者心灵共鸣——少时未经忧患,气盛神勇,登高赋诗,因不知愁为何物,却要说“愁”只能免强为之,这便是“强”字的由来。而历尽人生忧患之后,饱尝过人间的辛酸,愁海无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说还休之时,只能说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啊,……体验之法,还可以去休会隐藏在文字深处的作者情感。例如,川端康成《花未眠》中有这样一句颇为费解的话:“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花儿盛放娇艳绝美,为何却说它含有“哀伤”?若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很难理解。若借用感性体验之法,联系人生的真切体验即可领会寄寓在这“哀伤”里的情思了。——它的“哀伤”来自无人发现,无人欣赏。凌晨四点海棠美丽芬芳,却无人喝彩,被人冷落,像中国古代诗人笔下幽怨的嫔妃宫女,有一种“恨无知音赏”的落寞与悲伤。——它的“哀伤”来自对生命的眷恋与不舍。在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凋零衰败。它只能拥有瞬间的芳华,这种惊艳的美永远无法重来,就像生命里一个匆匆的过客,是一种走向衰败的无奈与哀伤。——它的“哀伤”来自错过之遗憾。“一生都在追求美,然而真正的美却这样无声地从身边滑走”,人生有多少擦肩而过啊!对美的错过,就象错过了一场凄美的爱情…… 由此可见,体验之法,可以洞穿语言的迷雾,体察文字的冷暖,填补文本的空白,丰富作品的意义,使阅读美不胜收。 三、比较法 比较之法往往能帮助读者领会作者独具的匠心和文本的鲜活意趣。比如《阿Q正传》,如果把文中骂阿Q的话,略作比较,迥然鲜活的人物个性便会跃然纸上。 赵太爷(未庄以老一辈上等人的自居的土老财):“阿Q,你这浑小子……”骂声中散发着地主的霸气、老气和土气。 秀才:(在科举的阶梯上开始上爬的年轻地主),“忘八蛋!你反了……”俨然以官场人自命

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的融合

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的融合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教学技术影响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语文教学也改变了单一的书本文字型教材形式,多媒体技术成为促进语文教学发展的主要手段。它适应了知识更新加快,知识传播简捷的要求,使教学内容更全面,更直观,更具体,更生动。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主要包括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不断地改变。近几年,多媒体技术被引入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这样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中难懂的知识点。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手段的一个重要改变,这样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并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更加现代化、灵活化。因为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学校中。 一、语文多媒体教学源于传统教学而高于传统教学 语文学科博大精深,要对课文学透悟透必然要补充大量课外知识。以往的口述或小黑板书写的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

性。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可以极大程度上解决这一“瓶颈”难题。在单位时间里,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语文多媒体教学应以传统语文教学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创造新的教学情境,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效果。虽然这一观点很容易得到教育者的认同,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其实又不是那么简单,必须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有所加强与创新,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众所周知,全面、均衡地发展和提高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相比较而言,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比较有限,大多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学生只能聆听课文朗读,看看书本上的黑白插图。在此基础上,老师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当然会觉得乏味。但是,如果聪明的教师制作一个课件,学生肯定会听得轻松自如,津津有味,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二、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探索电化教学的规律 (1)多媒体技术利用多种媒体的介入,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创设情境,提供与所学课文和词语有关的声音、图像,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逼真的情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多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缺乏主动性,在课堂上做了旁观者、局外人,他们被动的接受着老师的理论,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思维能力、个性发展被压抑,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兴趣日益淡薄,就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眉飞色舞、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学生却是一蹶不振、无精打采、恹恹欲睡,整个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效益非常低下。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低,听、说、读、写能力也越来越差。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形势的发展,新课程已明确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思想转入到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也就是说,以“还”为基础,向上跨了一个台阶,达到“多向互动”;对这种互动的要求不仅是关注“积极”,更要把握住有效和高质量,高效课堂目标呼之欲出。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教师转变观念,营造初中语文课堂和谐氛围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身为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角色,走下圣坛。真诚的爱自己的学生,爱他们的优点,也爱他们

的缺点,亲近他们,与他们心心相印,尊重他们的人格,少一点审视责备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注意十分谨慎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想方设法为学生获得成功创造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最终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一种真诚合作的新型关系。同时,作为教书育人的领军人,语文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因为学习是促进知识更新,接受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一关注时事,洞察天下大事;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三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他人经验,增强教科研能力;四要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提高教书育人质量。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可以利用学生愿意看小说的优点,指导学生多阅读文学书籍;可以让学生体会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丰富多采的,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全面把握,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导入设计,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一上课时播放

初一语文 课朗读教学刍议

初一语文课朗读教学刍议 内容导读:策略指导教材中的教读课、自读课都应不同程度的过好朗读关。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校阅阅兵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熟悉水平和运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本文就初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科学分配时间,公道指导朗读等诸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朗读目标策略指导 教材中的教读课、自读课都应不同程度的过好朗读关。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校阅阅兵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熟悉水平和运用程度。那么,在实际的朗读教学中,应该留意哪些不足呢? 一、教师要正确对待朗读,做好朗读示范 我们要转变朗读处于被动地位的现象,扫清老式的满堂灌的教法,充分熟悉朗读的效能,真正把朗读放到课堂教学应处的位置上来。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忙着板书或自己思索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教师要把朗读当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学生朗读时,教师应专心地听,朗读之后,要实事求是地加以浅析、总结。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留意用示范朗读为学生 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 二、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做好朗读指导 教师对朗读的知识要胸有成竹,朗读时凭什么停顿?大的停顿和小的停顿,凭标点符号,更小的停顿,凭词的组合,句中的三个小分句之间是并列联系,停顿时无大小之分。那么这句话应读成怎样的腔调?这是一句表达告诉别人一件事的陈述句,要读轻一点,读出陈述语气。 又如朗读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按音节划分节奏的策略朗读,还可按作用单位划分节奏,读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因此,朗读节奏可按音节或作用单位来划分。 读一句话还要读出重音,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里的某个音节或句中的某个音节读得重些,强些。读出重音有时能起分词义的作用,如“过年”与“过年”,前者是“明年”之意,后者是“过新年”之意。一个短语或者句子里的音节读重音,表示这个音节是主要字眼儿。如《散步》中“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一句中“本不愿”是它的主要字眼。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只有一个重音,一个句子有时就不只是一个重音了,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朗读课文,能读出停顿、重音、语调,就显得有节奏感。例如朗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初探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初探 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便是阅读,培养初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培养语感、培养技能的主要方式,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朗读当做一门课程认真的设计多元化的朗读教学,同时还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但是在现如今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究。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语文朗读教学的必要性、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朗读教学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以供参考。 标签:语文教学;朗读;精致化课堂;初中生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思想,积极的引導学生发展思维、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等,学习语文的基本方式要熟练掌握知识,使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朗读课程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所以语文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怎样通过语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读的能力,促进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综合素质是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必要性 朗读的意思是把没有声音的语言变换为有声语言,把书面上的语言用充沛感染力的声音进行表达。语文就是“语言”、“文学”的统称,朗读理解文字中的艺术美和情感美。语文朗读教学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和改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主要方式。因此,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二、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1.师生对朗读教学不重视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师生对于朗读教学不重视的情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老师没有端正自己的观念,在意识里认为考试不考的内容不必学习,并且朗读费力费时,不如节省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做题。在对文章进行朗读时,部分老师只是随口一念,朗读缺乏情感训练,学生在听得过程中没有感受到朗读带来的积极影响,久而久之失去了朗读的积极性。在目前的初中教学中,朗读在通畅情况下只是被当做了过渡环节,或者是作为自习课上的填充,从而影响了朗读的效果。 2.朗读质量低 在朗读课堂上,很多学生在朗读的时候都感到不自然,在读课文时因为紧张等因素致使结结巴巴、磕磕绊绊,将文章读的四分五裂,文章也缺乏美感,这种现象就说明了学生不熟悉朗读的方法[1]。学生在初中时期进入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由天真活泼变得腼腆内敛,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许多学生觉得有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多媒体运用的误区与对策

初中语文教学多媒体运用的误区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2-05-23T16:51:29.130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陈金超[导读] 课件制作技术含量不要太高,操作起来应方便、简捷,师生都能根据提示使用课件,随时可改。 陈金超河北省故城县育才中学 多媒体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确实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它也有不足之处。尤其是一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多媒体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原理、方法和途径等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使得整合后的语文教学有许多值得思考完善之处,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整合实践,谈谈当前多媒体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误区及对策,以期抛砖引玉。 一、关于师生“主导——主体”的关系(一)误区:将学生主体性绝对化,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在多媒体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实践中,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肘,有些教师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对于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没有做好;对于与学生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的工作没有进行,放手让学生到互联网上学习。这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缺失了。这不但没有把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优势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所获得的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二)对策:主体与主导并重。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学生在网络资源环境下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正确地加以引导和把握。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现代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教师在借助多媒体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前提下,要引导学生把多媒体作为认知的工具,学会对网络的丰富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加工和处理,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提高对信息的处理和运用能力。教师在提供相关网页资源前,要做好引导学生对那些无关信息的筛选、过滤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二、关于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一)误区:过度重视知识、能力,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现代多媒体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在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方面尚显不足。目前大多数语文课,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介入。教师注重多媒体演示、网上辅导和交流,学生注重计算机屏幕和网络自主学习,师生之间在特定情境中的富有情感的交流就会成为“人—机”之间毫无情趣的交流,这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大忌。人机关系越密切,人际关系越弱化。有的学者对此提出忠告:“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交往被人与机器之间交流所取代,人际交往日益淡漠。”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真情实感的交流,导致学生情感态度与体验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二)对策:“三维目标”有机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把这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语文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而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把握好课件适合的切入点,防止课件成了“教案搬家”,教师成了“放映员”。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交往,无形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友好、和谐的情感态度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关于学习资源 (一)误区: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语文是一门跨学科知识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多、范围广。Internet作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固然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然而,从来就不存在万能的或惟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也是这样。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比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图书报刊、影视广播、报告会、辩论会、标牌广告等等。此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也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尤其是语文学科,教材内容很多是反映现实生活情境的,还有一些作家的作品及名著等,这些是网络资源中所无法提供的。(二)对策:多种资源各尽其用。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的利用。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环境,参观名胜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等,以获得真实的感知,拓展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图书馆,查阅图书、报纸、杂志,以获取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在重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我们不能只局限于网络资源,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网络资源才是惟一的资源或最好的资源。 四、关于课件的制作与利用 (一)误区: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优秀资源不能共享。对现代的教与学来说,充足的资源是至关重要的。要实现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必须有相应的课件的支持。只有丰富的课件资源,才能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课件,而课件的制作必须为语文教学目标服务。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是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语文课件必须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服务。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课件制作水平低,并且都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语文课件只是课本、教案和练习册的简单搬家,往往无法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点,使得学习课件单调、沉闷;有些课件生硬地“图解”课文,损坏原作意境,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的课件脱离课文实际,百目调用音像资料,使得教学目标模糊,教学重点偏斜;优秀的课件资源又很缺乏,即使网上有一些,但由于界面不够友好,操作难度大,只能供制作者本人使用,不能资源共享。(二)对策:课件制作便捷、适用。对于语文课件的制作: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2)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都是很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要探讨初中语文教学方法问题,必需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作综合研究。这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具有相对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语文教学方法也不例外,根本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或绝对坏的方法。正如巴班斯基所说的:每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都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其二,具有针对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对象和特点,不同的目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态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师往往使用那些掌握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就越能找出适合特定情况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设备的多样化、现代化也为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可能。其三,具有综合性。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综合体。教师教的方法,在于示范、启发、训练和辅导;学生学的方法,在于观察、仿效、运用和创造。其四,具有多样性。正因为语文教学内容、目的呈现出多样性,所以,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诸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研究法、观察法、练习法、复习法、独立作业法、电化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等。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遏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应是: 第一,坚持启发式。启发式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教学方式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但其本质都应是具有“启发性”的。坚持启发式原则的关键在于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既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又不放任自流。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启发学生“内在动力”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师 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探索的精神。 第二,坚持最佳组合。现代教学方法一般认为教学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这种高度概括的教学任务对选择教学方法具有方向性的意义。语文教学方法的特征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和内容所决定的,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起作用的是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通用)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互相沟通,绿水长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作文的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其实,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致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1、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有目的地加以指导。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优美的词、句入手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论”,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

语文对话教学

语文对话教学 研究生:王雪源 指导教师:韩玉惠 专业方向:语文教育 [中文摘要] 对话理论产生的哲学基础,就是“关系”哲学。其本质意味着参与各方的平等性,以及表达各自观念和意见的自由和权利。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是对一度异化的教学的反思和批判。它代表着时代精神,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情怀。它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动的、创造性的、富有对话理论和对话能力的现代人。语文作为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必须面对新的世界形势,与时俱进,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作出新的贡献。语文对话教学是适应世界潮流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它是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三中心的理想方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出路。本文从对话的背景,理论探索谈到实践探索,并重点分析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师本对话和自我对话五个方面。在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还存在着似是而非的理解,致使语文教学对话中产生了一些误区。本文谈到了误区的表现及走出误区的对策。对话教学虽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它可以发展成语文教学的主流范式,但它也不能解决所有教学问题,必须和其他范式的教学结合进行。只有多种范式并存,语文教学才会呈现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局面。 [关键词] 中学语文对话对话教学问题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一、现实背景 (一)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愈来愈烈,地球村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已成为时代的新主题。科学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给教育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语文作为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也必须面对新的世界形势,与时俱进,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作出新的贡献。对话式语文教学是适应世界潮流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给我们的语文教育将会带来新的改观。 (二)前喻社会的来临 前喻社会即年龄大的人向年轻人学习的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前喻社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来临了。年长者向年轻人学习的时代已经来临了。所谓“以前不懂的事情问爷爷,现在不懂的事情问孙子”就是这个意思。前喻社会的来临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十分重大。 网络的发展在前喻社会来临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以前被少数人所掌握的知识、权利等在今天由于网络的存在而逐渐为更多人所拥有和分享。知识不再为特权阶层所特有。知识的普及使得传统的教师作为知识化身的形象解体。许多教师所讲的东西,学生不仅已知、甚至有些知识比教师知道的还多。 当代社会媒体特别发达,这使学生拥有了更多学习语文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学习资源。这正如新课标(高中语文)中所规定的那样:“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①因此也如前文所述,教师已不再是语文知识的权威,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学指导学生处处留心生活,也必定给语文的对话教学打下很好的物质基础。 当代社会的开放前所未有。除媒体作用之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迅速成为生存的必需。这无疑给语文教学的对话模式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同时,教材的开放、学生对资料的丰富占有也给教学对话提供了必要和可能。 (三)20世纪末语文教育的讨论的推动 在上世纪末,语文教学曾引发了一场批判性的大讨论。在这场讨论中,语文教育中的弊端得以充分暴露:教育思想陈旧落后,教学方法僵硬,教材刻板单调,考试制度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等,这引起了社会上一定程度对语文教学的特别关注,人们在苦苦思考中寻求语文教学的生路。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运用新的理论,通过新方式来解决。对话教学是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三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出路。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