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集资诈骗罪的行为结构及其罪数形态

集资诈骗罪的行为结构及其罪数形态

集资诈骗罪的行为结构及其罪数形态
集资诈骗罪的行为结构及其罪数形态

第28卷第1期江苏警官学院学报Vol.28No.1 2013年1月JOURNAL OF JIANGSU POLICE OFFICER COLLEGE Jan.2013·刑事法研究·

集资诈骗罪的行为结构及其罪数形态

古加锦

摘要: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行为属于复合行为,但不属于结合犯。集资诈骗罪与其手段行为所触犯的其他诈骗罪名之间的罪数形态属于法条竞合;集资诈骗罪与其目的行为所触犯的其他非法集资罪名之间的罪数形态,属于想象竞合犯。集资诈骗罪与其他相关犯罪之间具有目的与手段的牵连关系,且其他相关犯罪已经超出了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行为的范围,属于完全独立的犯罪行为,从而构成牵连犯。

关键词:集资诈骗罪罪数形态诈骗罪非法集资罪

中图分类号:D924.3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1020(2013)01-0012-05

根据刑法第192条的规定,集资诈骗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笔者在本文中对集资诈骗罪的行为结构及其所涉的罪数形态问题进行研析。

一、集资诈骗罪的行为结构分析

根据构成要件行为所包含的行为单复数,可以将其分为单一行为和复合行为。前者指构成某种犯罪法律只要求具备一个行为,如杀人罪、盗窃罪等;后者指构成某种具体犯罪法律要求必须具备复数行为,如抢劫罪、强奸罪等。分析集资诈骗罪构成要件行为结构,就是分析其所包含的行为单复数。

根据刑法第192条规定,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行为是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问题是:其是属于单一行为还是复合行为?一种观点认为,集资诈骗罪不是双重实行行为的犯罪,而是单一实行行为的犯罪。诈骗行为是本罪的要件行为;非法集资是本罪的方法,是本罪的行为要素,而不是独立的行为。①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行为属于复合行为,包括使用诈骗方法的行为和非法集资的行为。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使用诈骗方法的行为。根据1996年最高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的司法解释的规定,集资诈骗罪中的“使用诈骗方法”是指行为人虚构集资用途、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和以高回报率为诱饵。笔者认为,该司法解释只是列举了集资诈骗行为人所经常使用的诈骗方法以帮助司法人员认识其诈骗方

收稿日期:2012-12-01

作者简介:古加锦(1976-),男,江西省寻乌县人,汉族,武汉大学法学院2011级刑法学博士研究生,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法官,武汉,430072。

①刘远:《金融诈骗罪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199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97-100页。

-12-

法的种类,而不是将其诈骗方法限定于这三种;刑法也没有限制其诈骗方法的具体种类,司法解释不能超越刑法规定。所以有学者以该司法解释的规定为由而将集资诈骗罪中的“使用诈骗方法”限制在此三种的观点是不正确的。集资诈骗罪是从普通诈骗罪中分离出来的,两者之中的“诈骗”含义并无不同,区别在于发生的领域、所涉的对象等的不同。因此,集资诈骗罪中的使用诈骗方法,是指足以使他人陷入认识错误,进而“自愿”向行为人“投资”的一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如,虚构客观上并不存在的公司、企业或者公司、企业计划;伪造金融机构印章,假冒金融机构;利用虚假的证券交易形式;利用虚假的多层次传销方式,等等。显然集资诈骗罪中使用的诈骗方法远不止这些,司法机关应当根据本罪的实质认定其中的“诈骗方法”,而不能人为地局限为几种特定的手段。有学者认为,非法占有的目的是集资诈骗罪的必备要件,而诈骗方法仅是非法集资时采取的其中一种手段,不是客观上的必备要件,行为人还可能采取其他方式。①该观点认为,即使行为人不使用诈骗方法也存在构成集资诈骗罪的情形。问题是:既然行为人没有使用诈骗方法,根据什么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进而认定其行为构成集资“诈骗”罪?实际上,刑法同时规定“非法占有目的”和“使用诈骗方法”是贯彻主客观相统一的刑法原则的体现。如果行为人没有使用诈骗方法,就不能说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或者说,如果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其必然会使用诈骗方法,两者之间不能分离。那么,集资诈骗罪中的“使用诈骗方法”是单纯的犯罪方法还是构成要件的方法行为?所谓犯罪方法,是指危害行为实施的方式、手段、途径和步骤。所谓方法行为,是指复合行为中相对于目的行为的带有犯罪方法性质的实行行为。前者不是独立的实行行为,而只是实行行为的要素;后者是独立的实行行为。集资诈骗罪由目的行为和方法行为构成,前者是“非法集资”的行为,后者则是“使用诈骗方法”的行为。在本罪中,使用各种诈骗方法需要有一系列的身体动作才能完成,由于它们同目的行为的联系相对比较松散,从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它们已经不是单纯的行为方式了。可见,集资诈骗罪中的“使用诈骗方法”不是单纯的犯罪方法,而是构成要件的方法行为,属于独立的实行行为。

其二,非法集资的行为。根据前述司法解释的规定,非法集资是指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未经有权机关批准,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的行为。笔者认为,未经有权机关批准包括没有向有权机关申请批准、申请没有被有权机关批准、骗取有权机关批准、通过行贿等手段使有权机关滥用职权批准、因有权机关玩忽职守而批准等各种情形,实际上就是指行为人的集资在程序上或者实体上违法。根据2010年最高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的规定,所谓社会公众是指社会不特定对象;如果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能认定为非法集资。笔者认为,非法集资的对象应该强调的是多数,而不是不特定性。无论对象是针对特定的亲友、单位内部员工等,还是社会上的不特定人,只要达到一定的人数,集资的款项达到一定的数额,就会危害金融管理秩序。因此,笔者认为,非法集资是指个人或者单位,违反有关法律规定,向社会上多数人或者不特定人筹集资金的行为。非法集资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非法发行股票或变相股票、非法发行债券或变相债券、非法发行基金券或变相基金券、非法发行认股权证或变相认股权证、非法发行彩票或变相彩票、利用民间“抬会”(包括轮会、摇会、标会等)形式、利用存款或变相存款的形式、利用借款的形式,等等。行为人通过非法集资的行为占有投资人的集资款,而占有集资款正是行为人的目的,所以非法集资是其目的行为。为了更容易实现其目的行为即非法集资行为,行为人往往会使用各种诈骗方法,因此使用诈骗方法是其手段行为。可见,集资诈骗罪中的“使用诈骗方法”与“非法集资”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两者均是相对独立的行为。前述将非法集资理解为是集资诈骗罪的方法、只是其构成要件行为的要素而诈骗行为才是其构成要件行为的观点,既没有理清两者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且颠倒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①邓中天:《论集资诈骗罪》,《兰州学刊》2009第10期。

-13-

有人认为,集资诈骗罪是一种牵连犯的立法规定。①也有人认为,集资诈骗罪是一种不典型的结合犯。所谓不典型,是指本罪中被结合的行为,其中一个是确定的独立罪名即诈骗罪,而另一个则是不确定的独立罪名,可能是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等。②还有人认为,集资诈骗罪具备刑法理论上结合犯的特征,这是近年来刑事立法上的重大突破。③

所谓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即本罪)而方法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即他罪)的犯罪形态。所谓结合犯,是指原本刑法上各自独立成罪的数个犯罪行为,根据刑法的明文规定,结合成为另一独立的新罪的情况。用公式表示就是:甲罪+乙罪=甲乙罪或者丙罪,甲乙罪或者丙罪就是结合犯。成立牵连犯和结合犯的前提都是必须存在两个以上的独立犯罪行为。从集资诈骗罪的目的行为即非法集资行为来看,往往会触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非法经营罪等,也有可能是刑法还未将其规定为犯罪的非法集资行为;从本罪的手段行为即使用诈骗方法的行为来看,往往会触犯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招摇撞骗罪、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等。笔者认为,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集资行为并不必然是刑法规定的独立犯罪,因此不一定符合牵连犯和结合犯必须存在两个以上独立犯罪行为的前提条件。即使本罪中的非法集资行为是刑法规定的独立犯罪的情况下,根据牵连犯的处断原则,在手段行为和目的行为触犯的罪名中,或者择一重罪从重处罚,或者数罪并罚,因而最终认定的罪名不外乎手段行为和目的行为触犯的罪名,不可能以另一个新的罪名(集资诈骗罪)予以认定,所以上述认为集资诈骗罪是一种牵连犯的立法规定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那么,当本罪中的非法集资行为是刑法规定的独立犯罪的情况下,本罪是否结合犯?笔者认为,结合犯中结合与被结合的罪的罪名或者罪状必须是明确的。罪名明确的如国外的强盗强奸罪、强盗杀人罪、强盗放火罪、强奸杀人罪、侵入住宅强盗罪等;罪状明确的如我国1979年刑法第191条第2款关于“犯前款罪而窃取财物的”规定,“犯前款罪”是指邮电工作人员犯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窃取财物”触犯盗窃罪,将两者结合规定为贪污罪。如果将某种犯罪根据刑法的规定认为只要可能包含另一种犯罪就是结合犯的话,便很不适当地扩大了结合犯的范围。如,抢劫罪可能同时包含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和抢夺罪,战时残害居民罪可能同时包含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强奸罪等各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所以,如果认为集资诈骗罪是结合犯,那么抢劫罪、战时残害居民罪等都可以说是结合犯,这无疑使结合犯失去了理论上的确定性,有悖于法理,应予否定。总之,结合犯是确定的数个罪名或者说数个犯罪构成的结合。如果某犯罪构成虽然事实上可能包含多种犯罪行为的情形,但也可能不包含,而且即使包含,其所包含的犯罪行为种类也不具有确定性,那就说明无论事实上是否包含多种犯罪行为都是该犯罪构成的内容,都只是符合该一个犯罪构成,即使事实上包含多种犯罪行为时,也都被该一个犯罪构成吸收,而不是确定的数个犯罪构成的结合,因而该犯罪构成就不是结合犯。因此,集资诈骗罪不是结合犯,而是刑法规定必须由复合行为构成的诸多犯罪之一,使用诈骗方法是其手段行为,非法集资是其目的行为,两者结合成刑法规定的集资诈骗罪的一个构成要件行为。这是正确认识和处理集资诈骗罪的罪数形态问题的前提。

二、集资诈骗罪与其他诈骗犯罪之间的罪数形态

集资诈骗罪中的“使用诈骗方法”并无限制。行为人在非法集资过程中为了使投资人相信向其投

①舒慧明:《中国金融刑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0页。

②刘远:《金融诈骗罪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199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99-100页。

③郎胜:《〈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释义》,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版,第56-57页;舒慧明:《中国金融刑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1页。

-14-

资之后会有高额回报,往往会采取各种诈骗方法“证明”自己的履行能力和履约诚信。行为人在非法集资过程中使用各种诈骗方法的行为,在触犯集资诈骗罪罪名的同时,也会分别触犯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招摇撞骗罪等等诈骗犯罪的罪名。集资诈骗罪与其手段行为所构成的其他诈骗犯罪之间是什么罪数形态?

一种观点认为,集资诈骗罪与其手段行为所构成的其他诈骗犯罪之间具有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构成牵连犯。然而,如前所述,牵连犯的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都要求独立成罪,其前提是存在两个以上的独立犯罪行为。如果认为使用诈骗方法所触犯的罪名与集资诈骗罪之间构成牵连犯,那么就意味着其中的使用诈骗方法的行为,既作为其自身所触犯罪名的客观行为,又同时作为集资诈骗罪的客观行为,犯了“禁止重复评价”的刑法理论错误。或者说,为了避免上述“重复评价”的错误,就应将使用诈骗方法的行为从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行为中独立出来,这样的话所剩的非法集资行为并不能独自被评价为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行为,从而不足以构成集资诈骗罪。所以,认为使用诈骗方法所触犯的罪名与集资诈骗罪之间构成牵连犯是违背法理的。

如前所述,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行为是复合行为,使用诈骗方法的行为是其手段行为,并没有超出刑法上一行为的范畴,集资诈骗罪与其手段行为所构成的其他诈骗犯罪之间所涉及的是刑法上一行为触犯数罪名的问题,那么,是想象竞合犯还是法条竞合?所谓想象竞合犯,按照刑法理论通说,是指行为人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法条竞合通常是指一个犯罪行为因刑法的错综规定,而触犯数个法条,但只应选择适用其中一个法条的情形。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均是一个行为触犯数个法条即数罪名,结果都只以其中的一个罪名论处。在司法实践中,区别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的关键在于想象竞合犯所触犯的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不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法条竞合所涉及的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必然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其中某一法条的全部内容包含于另一法条的内容之中即两个法条发生重合,两个法条的部分内容相同即有所交叉。笔者认为,法条竞合所涉及的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之所以会发生重合或交叉关系,原因在于数个法条所规定的罪名虽然不同,但又必然具有某种根本共性,正是此根本共性使各法条的内容自然联系在一起,或重合或交叉;而想象竞合犯中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的内容本身不存在上述因为某种根本共性而重合或交叉的情形,之所以这些法条之间或者说这些罪名之间会发生关联,是以行为人实施特定的犯罪行为为前提或中介,是因为其实施的该特定的犯罪行为本身具有多重的性质。简言之,法条竞合所涉及的数罪名之间必定具有某种根本共性,如抢劫罪和抢劫枪支、弹药罪,抢劫是其根本共性;而想象竞合犯所涉及的数罪名之间必定性质根本不同,如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前者侵犯的是人的生命权,后者侵犯的是人的健康权。据此,集资诈骗罪与其手段行为所构成的其他诈骗犯罪之间不是想象竞合犯,而是法条竞合。集资诈骗罪与其他诈骗犯罪的区别表现在多方面,或诈骗的对象不同,或诈骗的工具不同,或诈骗的方法不同,或诈骗发生的领域不同,等等,因此刑法将其规定为不同的诈骗犯罪,但它们之间又有着根本的共性:诈骗。正是诈骗这一根本共性使刑法规定的不同诈骗犯罪之间的法条内容或重合或交叉。

集资诈骗罪是从普通诈骗罪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特殊诈骗罪,集资诈骗的行为人与被害人即投资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合同关系,所以,行为人的行为构成集资诈骗罪的同时必然构成诈骗罪,也可以说往往同时构成合同诈骗罪。集资诈骗罪与诈骗罪、合同诈骗罪之间便是特别法与普通法即重合关系的法条竞合,按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适用原则,应以集资诈骗罪论处。因为刑法并没有限制集资诈骗罪中所使用的诈骗方法,当行为人使用诈骗方法的行为触犯其他诈骗犯罪的罪名时,诈骗这一根本共性使集资诈骗罪的法条内容与其他诈骗犯罪的法条内容因有所交叉而联系在一起,所以,集资诈骗罪与诈骗罪、合同诈骗罪之外的其他诈骗犯罪之间是轻法与重法即交叉关系的法条竞合,按照“重法优于轻法”的适用原则,一般情况下应以集资诈骗罪论处。

-15-

三、集资诈骗罪与其他非法集资犯罪之间的罪数形态

从集资诈骗罪的目的行为即非法集资行为来看,往往会触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非法经营罪等。集资诈骗罪与其目的行为所构成的上述非法集资犯罪之间是什么罪数形态?如前所述,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行为是复合行为,非法集资行为是其目的行为,并没有超出刑法上一行为的范畴,不符合牵连犯要求存在两个以上独立犯罪行为的前提条件,所以不宜认定为牵连犯。集资诈骗罪与其目的行为所构成的上述非法集资犯罪之间所涉及的也是刑法上一行为触犯数罪名的问题,那么是法条竞合还是想象竞合犯?

如前所述,法条竞合的数个法条所规定的犯罪之间必然具有某种根本的共性,正是这根本的共性使数个法条所规定的内容或重合或交叉。如果数个法条所规定的犯罪性质根本不同,就不能形成法条竞合,而一行为触犯性质根本不同的数罪名是想象竞合犯。如放火罪与杀人罪。放火罪侵犯的客体也可以包含他人的生命,似乎有较多的共同点,但两罪侵犯的客体,一是社会的公共安全,一是个人的生命权,性质根本不同,即使“以放火的手段实现杀人之目的”,如果只侵犯了个人生命权,是杀人罪而非放火罪,只有在一个放火行为既危害公共安全,又实现了预谋的杀人时,才涉及两个法条,但这不是法条竞合,而是一个行为触犯数罪名的想象竞合犯。判断数个犯罪之间是具有某种根本共性从而构成法条竞合还是性质根本不同从而构成想象竞合犯,既不可以对犯罪构成要件分割开来进行孤立考察,因为它们的性质的同一性,不取决于个别相同的构成要件;也不可以忽视个别要件对于性质的决定意义,因为它们的不同一性,取决于具有决定作用的个别要件。据此,集资诈骗罪与其目的行为所构成的上述非法集资犯罪之间不是法条竞合,而是想象竞合犯。

虽然集资诈骗罪与其他非法集资犯罪之间具有不少共性,如均破坏了金融管理秩序,客观行为都表现为非法集资,犯罪主体均可以是自然人和单位,都是故意犯罪等等,但集资诈骗罪与上述其他非法集资犯罪之间又具有根本的不同,那便是前者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上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所有权,本质上属于诈骗罪范畴,故刑法将其规定在金融诈骗罪之中,后者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相反具有还本付息或给予相应回报的打算,客观上没有侵犯他人的财产所有权,本质上属于金融犯罪中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所以,集资诈骗罪与上述其他非法集资犯罪的性质根本不同。因此,集资诈骗罪与其目的行为所构成的上述非法集资犯罪之间是想象竞合犯,按照想象竞合犯“从一重处”的处断原则,刑法理论上与司法实践中都主张以集资诈骗罪论处。如,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未经依法批准而发行股票骗取社会公众资金时,实际上属于一个行为触犯了两个罪名(集资诈骗罪与擅自发行股票罪),符合想象竞合犯的成立条件,“择一重处”以集资诈骗罪论处。

四、集资诈骗罪与其他相关犯罪之间的罪数形态

行为人为了实施集资诈骗犯罪,还可能会实施其他相关犯罪,如伪造、变造、买卖、盗窃、抢夺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伪造、变造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虚报注册资本罪,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单位行贿罪,等等。集资诈骗罪与其他相关犯罪之间具有目的与手段的牵连关系,且其他相关犯罪已经超出了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行为的范围,属于完全独立的犯罪行为,从而是数个独立犯罪行为之间的牵连,构成牵连犯。如果认为牵连犯的处断原则是“择一重处”,那么应以集资诈骗罪论处;如果认为牵连犯的处断原则是数罪并罚,那么应将集资诈骗罪与上述其他相关犯罪进行数罪并罚。

[责任编辑:尹瑾]

-16-

诈骗罪的量刑标准

前言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的逻辑是: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对方陷入或者继续维持认识错误——对方基于认识错误处分(或交付)财产——行为人取得或者使第三者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理清诈骗罪的构罪逻辑之后,不难发现,从理论上来说,辩护人如果能够论证被告人没有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他人没有因此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错误认识给付财物,被告人没有非法占有目的,便能够得出被告人不构成诈骗罪的结论。为此,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案例,总结了法院认定无罪的裁判要旨,以供需者参考。 一、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存在合法的中介服务关系,就算行为人在提供中介服务的过程中存在夸大宣传的行为,也不能直接将“被害人”支付的佣金当做“运作费”,进而认定行为人存在诈骗行为 在中介服务法律关系中,一方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或合同履行完毕后,由于认知偏差或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觉得自己受到了欺诈,就以行为人诈骗为由报案的情况并不少见。在“被害人”欲通过刑罚手段解决民事纠纷的情况下,辩护人需要认真审查以下内容: (1)双方是否有合同、合同内容是什么; (2)钱款支付方式,如果是分几次支付的,支付的时间间隔及每次支付的金额是多少; (3)双方当事人曾经有无类似交易、合作; (4)在案被告人、被害人及证人的言词证据; (5)如果有相关项目的,还要审查项目是否真实存在。 另外,在提供中介服务的过程中,行为人可能会存在夸大其人脉的情况,但一般情况下,这种夸大的介绍不构成刑法意义上的“虚构事实”。

(2018)琼刑终35号刑事判决中,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张泰发虚构其通过领导关系可以帮被害人拿到工程项目的事实,诈骗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 法院认为,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张泰发十起诈骗犯罪事实均未达到证据确实、充分,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定罪证明标准,不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指控罪名不能成立。 本案中,“被害人”向张泰发汇款的时间及数额存在多处疑点。首先,唐某、王某2汇款给张泰发的时间高度一致。其次,李某先后11次汇款给张泰发。三人汇款给张泰发的时间跨度长,且李某汇款11次零整不等,更符合还债的方式。另外,张泰发曾为唐某、王某2揽到工程,且三人此次报案所称被骗的“工程项目”不具体,名称模糊。 二、表见代理或无权代理≠诈骗。对外,行为人无非法占有目的,不符合诈骗罪主观方面的构成要件;对内,行为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属于民事法律调整的范畴 无权代理,是指没有代理权或者超越代理权限范围而进行代理的行为。无权代理中,被代理人有追认权和拒绝权,相对人有催告权和撤销权。 表见代理,是指虽然行为人事实上无代理权,但相对人有理由认为行为人有代理权而与其进行法律行为,其行为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代理。 不管是表见代理还是无权代理,无权代理人对外虽存在一定程度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但行为人的目的是与相对人发生民事法律关系,建立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并无“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不符合诈骗罪的主观构成要件。至于无权代理人与被代理人的法律关系,属于民法调整的范畴,未侵犯刑法所保护的法益。 (2013)云新法刑初字第82号刑事判决中,被告人冯炯与冯中强系父子关系,在未有冯中强授权的情况下,被告人冯炯与何艳娟签订了土地租用合同书,将包括其及冯中强2.3亩水田在内的共3亩水田租赁出去。法院认为,即被告人冯炯不存在虚构事实或隐瞒

集资诈骗罪的认定

集资诈骗罪的认定问题 摘要:集资诈骗作为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犯罪行为应当从“非法占有目的”、“欺骗手段”、“诈骗对象”和“犯罪数额”几个犯罪构成要件上与其他类似罪予以区分。同时由于集资诈骗罪的涉众性,我们应当根据《刑法》中的共犯原理对涉及集资诈骗的其他人员一并予以处罚。 关键词:集资诈骗;非法占有;共同犯罪 前言 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客观上集资诈骗罪往往因涉案金额较高,涉案人员较众而引发法律之外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特别是在经济环境从紧的前提下,集资诈骗罪的处理也伴随其他连锁效应,如金华吴英集资诈骗案,其中牵涉的不仅仅是法律问题,还包括受害人资金的补偿与涉案财产的处理等问题[1]。因此准确判断与认定集资诈骗罪既为我们处理涉众集资案件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通过办案化解社会矛盾确立了方向。 一、集资诈骗罪的几个构成要件 (一)关于“非法占有目的” 对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是集资诈骗罪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部分。实务中由于“非法占有目的”是属于对行为人主观方面的认定,行为人主观的认定常常因为局限于调查手段只能以行为人证词为基础,

而行为人的证词又往往会百般辩解其非法占有之目的,因此遵循从“主观到主观”的调查思路往往难以认定犯罪嫌疑人的非法占有目的。 但是,主观的“非法占有目的”是可以通过外化的客观行为表现出来。据此可以通过分析行为人的客观行为采用推定方式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非法占有之目的[2]。这里的推定也是司法实务中常用的事实推定,是指通过证明某一已知事实的存在而推断另一事实的存在。根据现有的相关司法解释,实务中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客观事实主要有: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7.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在实践中,实务人员归纳了几种典型的属于“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事实:(1)在取得集资款后,通过虚假的股份制改造、兼并、破产等方式,逃避偿还集资款义务的;(2)明知没有经营条件或偿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3)为继续骗取集资款、拆东墙补西墙,或将集资款用于亏损或不营利生产经营项目的。 在上述认定中还应当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避免仅仅根据客观上行为人难以返还借款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由于正常企业经营过程中也涉及到行为人集资而后经营陷入困境不能偿还借

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最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最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诈骗、就是指用虚假的手段、和不正当的方法、骗取他人钱财、的交诈骗。下面就有云法律网小编为您介绍最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的有关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 2.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20万元以上的。 本罪是1997年刑法新增设的罪名。 刑法第22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本罪既可以由个人实施,也可以由单位实施,因此,只要单位或者个人进行合同诈骗,骗取的财物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就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单位或者个人的刑事责任。 立案标准的第1种情形,“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以上”,应当立案追究。这主要是指个人实施刑法第224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的五种情形之一,诈骗他人财物累计数额达到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 立案标准的第2种情形,“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20万元以上的”,应当立案追究。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涉嫌下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个人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 2.单位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 最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一般诈骗罪与盗窃罪相同,经济诈骗罪如集资诈骗、贷款诈骗、票据诈骗等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

金融诈骗罪是什么,有哪几种

金融诈骗罪是什么,有哪几种 金融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或者金融机构信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金融诈骗犯罪类型一:集资诈骗罪;金融诈骗犯罪类型二:贷款诈骗罪;金融诈骗犯罪类型三:金融票据诈骗罪;金融诈骗犯罪类型四:信用诈骗罪。 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律体制也在不断完善,对各种犯罪事件的定罪和处罚条例更加健全。对于以金融行业的名义骗人贷款、理财,以虚拟项目骗人缴纳预付款,最后却拿钱跑路,这样的行为都归为金融诈骗罪。下面我们就来讲解金融诈骗罪是什么,并阐述其分类和处罚规定。 一、定义 金融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或者金融机构信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

二、构成特征 1、客体是侵犯了金融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为复杂客体,并且前者为主要客体。 2、客观方面表现为:采用虚构事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破坏金融管理秩序而骗取公私财物,并且是数额较大的行为。 3、主体为一般主体,单位和自然人均可以构成。但下列三种犯罪不能由单位构成:贷款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和有价证券诈骗罪。 4、主观上都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产的目的。这也是本类罪区别于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类犯罪的重要依据。 三、罪行分类及处罚 本类犯罪所有的罪名都规定了财产刑,即单处或者并处罚金;如果处以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则处以没收财产。可以判处死刑的有集资诈骗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可以由单位构成犯罪主体的有集资诈骗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以及保险诈骗罪等5个罪名。 1、集资诈骗罪 第一百九十二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诈骗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诈骗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诈骗罪。俗话说“得民刑者得天下”,刑法的复习在司法考试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诈骗罪的名师讲义,供考生复习参考。 精彩链接: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盗窃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侵犯财产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诬告陷害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非法拘禁罪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知识要点: (一)行为结构 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对方(被骗者)产生错误认识→对方(被骗者)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者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害。 1.行为人实施了欺骗行为:虚构事实与隐瞒真相,即让对方陷入处分财产的认识错误的行为。 (1)行为内容:在具体状况下,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调虎离山、掉包类型的欺骗不成立诈骗罪,而是成立盗窃罪。 (2)欺骗方法:语言欺骗与文字欺骗,包括明示或默示的虚假举动表示。 (3)欺骗方式:作为或者不作为(即有告知某种事实的义务,但不履行这种义务,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或者继续陷入错误认识,进而利用这种认识错误取得财产的)。 (4)欺骗程度:必须达到足以使一般人能够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对自己出卖的商品进行夸张,如果处于一般商业惯例许可或者社会容忍范围内,而交易本身还有讨价还价余地的,不具有使他人处分财产的具体危险,不是欺骗行为。

集资诈骗罪争议

集资诈骗罪 郝云龙 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有关金融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用诈骗方法 进行非法集资,扰乱国家正常金融秩序,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且数额较大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国家金融管理制度。在现代社会,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而生产者、经营者自 有资金极为有限,因此间社会筹集资金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金融活动。与此同时,一些 名为集资、实为诈骗的犯罪行为也开始滋生、蔓延。这种集资诈骗行为采取欺骗手段蒙骗 社会公众,不仅造成投资者的经济损失,同时更干扰了金融机构储蓄、贷款等业务的正常 进行,破坏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广大投资者对集资活动的过分谨慎,甚至对金融机构进 行集资也可能产生不信任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一)学界的争议 目前,理论罪一致认为集资诈骗犯罪的犯罪客体为复杂客体,但在其具体侵犯的直接客体、主要客体、次要客体的问题上,则存在争议,学界观点如下: 观点一认为:“集资诈骗罪既侵犯了国家金融管理制度和金融秩序,而且又侵犯了他 人的合法财产权”。观点二认为:“集资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融资管理制度和投资者的财产所有权”。观点三认为:“集资诈骗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是国家正常的金 融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观点四认为:“金融诈骗罪不仅侵犯了财产所有关系, 更主要的是骗取了银行信用,破坏了金融管理秩序。”观点五认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投资者的财产所有权和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 (二)观点评析 通说认为,犯罪客体按其范围大小可分为犯罪的直接客体、同类客体、一般客体。按 刑法理论,直接客体指某一犯罪直接侵害的某种特定法益;根据犯罪行为侵害的直接客体 的数量,可以把直接客体再进行划分,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凡是某一犯罪只侵害一 个法益的,属于简单客体,侵害两个上以上法益的,属于复杂客体。同类客体是某一类犯 罪共同侵害的法益,即某一类犯罪共同归属性,犯罪同类客体概括一类犯罪的共同属性, 是犯罪分类的基础,我国刑法分则,在编排体上列,便是根据同类客体,把所有的犯罪分 为十大类,并以此为基础构筑刑法典分则的体系;一般客体是指所有犯罪共同侵害的法益,即社会利益的总和。掌握了我国刑法学通说关于犯罪客体分类的理论,可以较为容易地对 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观点二、三、四、五的共同点。除观点一外,四种观点共同之处在于均准确地指出了 集资诈骗罪侵犯的直接客体,并进一步揭示了集资诈骗犯罪侵害的直接客体为复杂客体, 即我国刑法保护的金融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关系。 上述观点的区别。上述五观点,观点二、三、五均将我国刑法保护的集资诈骗罪侵害 的金融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关系置于同等位次,未能进一步对直接客体再进行划分,也不符合立法原意;而观点四,则进一步对复杂客体进行了区分,将其分为主要客体和次 要客体,并明确提出集资诈骗罪侵犯的主要客体为金融管理秩序,次要客体才是财产所有 权关系。 笔者比较认同观点四,理由如下:

商业诈骗罪的类型及最新判罪标准

商业诈骗罪的类型及最新判罪标准商业诈骗罪类型 1、预付金诈骗,犯罪者会引诱潜在的投资者提前为那些貌似有利可图其实根本不存在的生意预付费用。犯罪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金融贷款骗局,西非的诈骗以及彩票诈骗。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诈骗已经应用互联网变成了一种全球化的犯罪模式。 2、破产诈骗,犯罪者通过相关的信用卡设备或者是贷款的方式欠下大量的债务,然后宣布破产以逃避偿还欠款。 3、保险诈骗,犯罪者欺骗保险公司以非法获得保险金或是冒领不属于他们的保险金。此外,保险公司或其员工也会欺骗客户或其它保险机构以谋取利益。 4、房地产诈骗,房地产诈骗是指以诈骗手法骗取房地产或其楼款。 5、证券诈骗,这种诈骗包含了各种不同的违法行为,像是从客户账户里窃取股票,或是精心策划的在股价和成交量上动手脚等以操控股价。 商业诈骗如何判罪? 在实践中商业诈骗的罪名有很多,商业诈骗怎么判刑,要依据具体的诈骗行为而定,如果是合同诈骗的,可以按合同诈骗罪进行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九十二条【集资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一百九十四条【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金融票据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明知是伪造、变造的汇票、本票、支票而使用的; (二)明知是作废的汇票、本票、支票而使用的; (三)冒用他人的汇票、本票、支票的; (四)签发空头支票或者与其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骗取财物的; (五)汇票、本票的出票人签发无资金保证的汇票、本票或者在出票时作虚假记载,骗取财物的。 使用伪造、变造的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等其他银行结算凭证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二百二十四条【合同诈骗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如何区分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

如何区分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 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刑事律师肖文彬 一、立法渊源 合同诈骗罪是1997年《刑法》新确定的罪名,是从1979年《刑法》中的诈骗罪分离出来的,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在一定程度上为诈骗罪所包容,二者属于法条竞合,是特别法与一般法的竞合关系。因此,当某行为外观上既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又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时,应当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适用合同诈骗罪的法条,定合同诈骗罪,这是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的共识。 二、司法实践 但在司法实践中,并非存在合同的场合就全部认定为合同诈骗罪。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为例,在2001—2010年海淀法院审结的诈骗类案件中,通过二审程序由诈骗罪改判为合同诈骗罪的有5件,由合同诈骗罪改判为诈骗罪的有12件。由此可见,合同诈骗罪与普通诈骗罪的区分是较为困难的。北京市高级人

民法院曾经在审判实践中作出了一些指导意见:只要发生在生产经营领域,侵 犯市场经济秩序的,无论是经济合同还是其他民商事合同,无论是书面合同还 是口头合同,均视为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符合刑法关于合同诈骗罪构成 要件的,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对于主要不受市场调整的“合同”、“协议”,如不具有交易性质的赠与合同,以及婚姻、监护、收养、抚养等有关身份关系 的协议,主要受劳动法、行政法调整的劳务合同、行政合同等,一般不应视为 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构成犯罪的,应以诈骗罪处理。 三、区别总结 北京市高级法院的上述指导意见颇有见地。97年《刑法》将合同诈骗罪从 诈骗罪中分离出来,规定在刑法典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的第 八节扰乱市场秩序罪之中,其立法本意在于更有力地打击利用合同手段侵害公 私财产,并同时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犯罪。由此可见,合同诈骗罪所侵犯 的是双重客体,即在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的同时,又侵犯了国家对经济合同的 管理秩序或国家对市场行为的规范制度。因此,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必 须是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合同”,即“合同”当事人之间必须存在 一种市场交易关系。只要行为人利用了能够体现市场秩序,规制各种市场交易 行为的合同进行诈骗,那么就应定合同诈骗罪。反之,与市场秩序无关的收养、

集资诈骗罪案件不予批准逮捕得以释放的八种情形

集资诈骗罪案件不予批准逮捕得以释放的八种情形 曾杰:广强律师事务所·金牙大状刑事律师团队(金牙大状律师网)金融犯罪辩护 与研究中心秘书长 审查逮捕属于刑事诉讼中的一个环节(多见于侦查阶段,也存在审查起诉阶段、法院审判阶段相关办案机关决定是否逮捕的情形),但由于其涉及当事人的人身自由、刑事诉讼中的国家赔偿等因素,对于每一起刑事案件的辩护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研究集资诈骗罪不予批准逮捕的情形,目的在于从检察院作出不予批准逮捕决定的情形里总结规律,特别是从无罪辩护的角度,重点剖析检察院认为无罪而不予批准逮捕的情形,为我们办理集资诈骗罪及相关案件,如何阻击批捕,以及如何为后续阶段进行有效辩护提供参考。 是否批准逮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事人的命运 执行逮捕后,若涉案人员最后被认定为无罪(此处暂不讨论无罪类型),逮捕行为即属于错捕,办案机关需承担国家赔偿责任。故相较于其他几种强制措施,逮捕既严厉又相对慎重。 在司法实践中,涉案行为人一旦被批捕,其之后极有可能被起诉,而考虑到我国极低的无罪判决率,即使案件证据和事实的问题显而易见,当事人也极有可能被定罪,极难获得彻底无罪之结果。反之,如果检察院没有批准逮捕,那在审查起诉阶段公诉人作出不起诉决定就相对容易很多,即在进入审判阶段前就将案件无罪化处理,实现了实质的有效辩护。 因此,可以说,在实务中,辩护人能否促使检察院充分、全面认识到行为人的无罪事由,进而不予批准逮捕,决定了刑事案件当事人的命运。

集资诈骗罪不予批准逮捕的研究可分为两个模块,一是对一般的刑事案件,不予批准逮捕的共性探讨;二是从集资诈骗罪个罪特征,研究其可能存在的不予批准逮捕的个性情形。 若检察院认为不需要逮捕,应当立即释放犯罪嫌疑人;对于需要继续侦查的,可选择变更强制措施,按照具体案件情况,可变更为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两种。一旦执行逮捕,若无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以及上述两种可变更强制措施的情形,犯罪嫌疑人一直会被羁押至一审判决生效为止。 此外,抛开个罪而言,监察体制改革与传统的刑事诉讼程序之间的联动,亦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渎职犯罪,监察委采取留置措施后,如何与检察院之间进行衔接,留置措施如何与逮捕之间衔接?笔者认为,对于该类案件,保留人民检察院审查批捕的职能是必要的,一方面能够降低监察体制改革对传统的刑事诉讼程序及其制度的冲击;另一方面,对于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以及司法公正亦是有益的。 那么实务中,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检察院会做出不予批准逮捕的决定呢?对于本文所研究的集资诈骗罪,又存在哪些特殊的不予批准逮捕的相关情形呢?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我们办理集资诈骗罪案件的实务经验,我们对于办案机关批准逮捕或不予批准逮捕的情形进行总结,则存在以下情形:第一种是检察院认为涉案人员不构成犯罪,而不予批准逮捕。至于无罪的理由,既可能是行为人客观上未实施犯罪行为、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犯罪故意,也可能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未达到逮捕的证据条件。 第二种是检察院认为有罪而不捕的情形。其中包括作出不予批准逮捕决定,但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关于有罪不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捕直诉”的情形。 本文拟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一、检察院认为无罪而不予批准逮捕的情形

诈骗罪的法律规定及其构成要件

诈骗罪的法律规定及其构成要件 刑法条文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因刑法已于第193条特别规定了贷款诈骗罪。 客观要件 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因此不管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还是现在的事实与将来的事实,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如果欺诈内容不是使他们作出财产处分的,则不是诈骗罪的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必须达到使一般人能够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对自己出卖的商品进行夸张,没有超出社会容忍范围的,不是欺诈行为。欺诈行为的手段、方法没有限制,既可以是语言欺诈,也可以是动作欺诈(欺诈行为本身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即有告知某种事实的义务,但不履行这种义务,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或者继续陷入错误认识),行为人利用这种认识错误取得财产的,也是欺诈行为。根据刑法第300条规定,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骗取财物的以诈骗罪论处。

其次,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在欺诈行为与对方处分财产之间,必须介人对方的错误认识。如果对方不是因欺诈行为产生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就不成立诈骗罪。欺诈行为的对方只要求是具有处分财产的权限或者地位的人,不要求一定是财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行为人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提供虚假的陈述、提出虚伪的证据,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从而获得财产的行为,称为诉讼欺诈,但不成立诈骗罪(详见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2002年10月14日《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 再次,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财产处分包括处分行为与处分意思,作出这样的要求是为了区分诈骗罪与盗窃罪。处分财产表现为直接交付财产,或者承诺行为人取得财产,或者承诺转移财产性利益。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他人放弃财物,行为人拾取该财物的,也应以诈骗罪论处。但是,向自动售货机中投入类似硬币的金属片,从而取得售货机内的商品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只能成立盗窃罪。 最后,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根据2010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监察委员会第49次会议通过最新司法解释,诈骗罪的数额较大,以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为起点。诈骗未遂,情节严重的,也应当定罪并依法处罚。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诈骗罪并不限于骗取有体物,还包括骗取无形物与财产性利益。根据刑法第2l0条的有关规定,使用欺骗手段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门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成立诈骗罪。 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诈骗罪与借贷行为的界限

最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文章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7b1205795.html,/Content-7660.htm免费发布法律咨询请点击https://www.doczj.com/doc/7b1205795.html,/tiwen.htm 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最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最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诈骗、就是指用虚假的手段、和不正当的方法、骗取他人钱财、的交诈骗。下面就有云法律网小编为您介绍最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的有关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 2.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20万元以上的。 本罪是1997年刑法新增设的罪名。 刑法第22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本罪既可以由个人实施,也可以由单位实施,因此,只要单位或者个人进行合同诈骗,骗取的财物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就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单位或者个人的刑事责任。 立案标准的第1种情形,“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以上”,应当立案追究。这主要是指个人实施刑法第224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的五种情形之一,诈骗他人财物累计数额达到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 立案标准的第2种情形,“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20万元以上的”,应当立案追究。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涉嫌下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个人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 2.单位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 最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一般诈骗罪与盗窃罪相同,经济诈骗罪如集资诈骗、贷款诈骗、票据诈骗等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

【合同案例法庭实录】郭希如票据诈骗案

郭希如票据诈骗案 被告人郭希如,男,宜昌市襄谷物贸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2001年3月19日上午,被告人郭希如持一张票面额人民币3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到中国工商银行三峡分行铁路坝办事处(以下简称工行铁办)申请办理贴现手续,并要求银行用电报方式查询汇票真伪。之后,银行通过查询证实该汇票为假。同年3月26日,被告人郭希如再次到该银行时被当场抓获归案。 审判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检察院起诉书以郭希如的行为已构成票据诈骗罪,向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被告人郭希如辩称,该汇票是其融资所取得,取得时并不知道汇票是假的。 辩护人认为,郭希如在使用300万元的承兑汇票时,并不知道该汇票为假,不具备非法骗取银行资金的主观故意,请求法院对郭希如宣告无罪。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法院认为,郭希如明知是伪造汇票而使用,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票据诈骗(未遂)罪。被告及其辩护人关于不明知该汇票是假的等辩护意见没有证据印证,不予采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四条第一项、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对郭希如以票据诈骗(未遂)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5万元。 郭希如对一审判决不服,以该案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等理由,上诉至湖北省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 湖北省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经二审审理认为:原判认定事实证据不足,公诉机关在一审庭审中也仅是推理了郭希如对汇票系伪造明知的可能性,且基本依据于郭希如的供述,本案现有证据尚不足以达到确实充分,裁定撤销一审判决,发回重审。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法院依法重新组成合议庭,重新开庭审理认为:郭希如持伪造的300万元承兑汇票到工行铁办申请办理贴现手续,并要求银行用电报方式查询汇票真伪的事实属实。但公诉机关所提交的证据,不能证实郭希如在实施上列行为时,明知该承兑汇票系伪造。郭希如当庭辩称其不明知的观点,与公诉机关提供的柳立华帐户查询结果、刘传新的证言相吻合,即可印证其并不明知。本案的重要参与人鲁新超、黄志明、柳立华均没有归案。故本案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能认定郭希如的行为构成了票据诈骗罪。经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法院书面建议,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检察院对郭希如票据诈骗一案撤回起诉。 评析 本案在审理的过程中,对于被告人郭希如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一审法院存在以下几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郭希如的行为已构成了票据诈骗罪。其理由是:被告人郭希如明知是伪造的汇票而使用,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票据诈骗罪。公诉机关认定被告人郭希如犯罪数额巨大,与有关规定不相符,应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被告人在犯罪过程中,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系犯罪未遂,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被告人郭希如在被捕之前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但在被捕之后不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认罪态度不好,应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另一种意见是:郭希如的行为不构成票据诈骗罪。票据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金融票据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它具有以下的特征:1、犯罪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双重客体,既侵犯了他人的财物所有权,又侵犯了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本罪的犯罪对象为金融票据,包括本票、汇票、支票。2、犯罪的客观方面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金融票据,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3、犯罪的主观方面本罪

浅谈非法集资犯罪现状分析及防范对策

浅谈非法集资犯罪现状分析及防范对策 非法集资依据《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是指 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 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 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为依法惩治非法吸收公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 最高人民法院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有关单位,研究制定了《关于审理非法集资 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自2011年1月4日起施行。 一、非法集资犯罪的主要特征 (一)受害群众人数众多且涉及社会各阶层 非法集资类犯罪案件属于典型的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每一起案件涉及的被害人少则几十人,多则上万人。如我县发的贵州万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涉案人数多达700余人。不但案件受害人数众多,而且受害人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包括农民、个体户、公 务员、教师甚至律师等社会各群体。 (二)从事非法集资业务的企业数量庞大且布点密集 近年来,民间融资已成为许多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这直接在社会上催生了大量的民间 融资咨询服务机构。如我县发的贵州汇金行融资理财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该融资理财服务机构仅仅在我县开展业务3个月,集资参与人就多达400余人,并且汇金行 融资理财咨询公司遍布全省各市、区、县,规模非常庞大。 (三)主要采用虚拟投资项目或夸大经营利润的手段吸收存款 主要表现为:一是利用虚拟投资项目直接进行诈骗。二是常规经营中,经营者为扩大经营规模 而广泛吸纳资金,最终因经营不善而使投资者损失惨重。三是夸大经营项目利润和发展前景,以高息、高提成、高回报为诱饵吸收社会资本。如贵州万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开发房地 产为由,以月利率为3%的高息向社会非法吸收存款1.57亿元。在此类模式中,犯罪嫌疑人 为了支付利息,往往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以后期吸收的资金兑付前期利息,由于后 来不能按时兑现返还本息,最终构成犯罪。 (四)涉及个案金额特别巨大且危害严重 受前几年较好经济形势的影响,民间积存的闲散资金数额比较庞大,群众的投资意愿也比较 强烈,但传统的投资渠道在当前获利期待并不高。对于标榜高额利润回报的非法集资行为, 群众很难正确识别或抵抗住诱惑。在一些地方,不但普通群众,甚至一些单位的全体员工整 体将资金投向了非法集资领域,这直接造成了涉案资金数额特别巨大的现象。许多案件在发 案时,涉案金额少则几百万,多则数百亿。同时,受害群众因到期无法收回本金和利息,进 而指责地方政府监管缺位,容易发生聚集上访,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因 此受到严重损害。 二、非法集资案件多发的原因分析 (一)群众手中大量闲散资金渴望稳定、高收益的投资渠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 提高,群众手中有了一些闲散资金。传统的银行储蓄方式已不能满足投资增值的需要,同时 由于缺乏投资知识,对股市、期货市场等正规资本市场的风险性存在顾虑,迫切寻求一种既 有高收益又可以稳定保本的投资方式。而非法吸储者向投资者许诺的正是高额利益的固定收益,使投资者认为既可以得到高额投资回报,又不必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因而踊跃投入资金。

论诈骗罪

论诈骗罪 【内容摘要】:根据《刑法》第一百六十六条之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产的行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论述诈骗罪首先须了解本罪的特征,其次是对本罪的认定主要包括本罪与非罪的界限和本罪与盗窃罪的界限,最后是本罪的处罚,就此发表以下观点。 【关键词】:诈骗罪敲诈勒索罪盗窃罪构成要件处罚立法。 ?引言;一、诈骗罪的概述。 ?(一)诈骗犯罪的成因与现状。 ?1、诈骗犯罪的成因。 ?2、我国诈骗犯罪的现状。 ?(二)诈骗罪的立法。

?1、外国关于诈骗罪的立法。 ?2、我国诈骗罪的立法沿革。 ?二、诈骗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一)诈骗罪的概念。 ?(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1、诈骗罪的主体。 ?2、诈骗罪的客体。 (1)我国理论界关于诈骗罪客体的观点。?(3)诈骗罪对象的范围。 ?3、诈骗罪的主观方面。 ?4、诈骗罪的客观方面。 ?(1)欺骗行为。 ?(2)对方的认识错误。 ?(3)交付(处分)财产。 ?(4)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三、诈骗罪的认定。 ?(一)诈骗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 ?(二)诈骗罪的数额认定。 ?(三)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 ?1、诈骗罪与一般诈骗行为的界限。 ?2、诈骗罪与民间借贷纠纷的界限。 ?(四)诈骗罪与其他相关财产犯罪的界限。

?1、诈骗罪与盗窃罪的界限。 ?2、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 ?(五)诈骗罪与相关诈骗罪的界限。 ?1、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的界限。 ?2、诈骗罪与骗取出口退税罪的界限。 ?3、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的界限。 ?(六)诈骗罪与其他具有欺诈性质的犯罪的界限。?(七)诉讼欺诈行为的定性。 四、诈骗罪的三个法定刑 (一),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 (二),诈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三),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总结】: 【参考文献】:

非法集资案件的认定和处理 (讲稿)

非法集资犯罪的司法认定与相关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非法集资犯罪的发案率大幅上升。这类案件严重危害我国的社会秩序,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并易引发群体性上访,是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和隐患。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如P2P网贷平台、第三方支付、网络众筹等的兴起,在发展过程中也催生了各种新型的非法集资犯罪活动,一些单位和个人以从事金融创新为名,从事非法集资犯罪活动,严重破坏金融管理市场秩序,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市场经济的繁荣有序发展,既需要鼓励合理合法的融资流通,更需要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犯罪行为。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学习和探讨非法集资犯罪的认定问题。 一、非法集资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一)非法集资犯罪的概念 早在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就规定“非法集资是指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未经有权机关批准,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的行为”。然而,该规定将非法集资的定义落脚在未经有关机关批准,存在诸多的局限性和不周延性,不能有效满足新

形势下打击新型非法集资犯罪活动的需要。随后,2010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则从法律要件和实体要件两个方面对非法集资进行界定,即:非法集资是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 (二)民间借贷的概念和特点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民间借贷是一种直接融资渠道和投资渠道,是民间金融的一种形式。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信贷资金不足的矛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民间借款主要形式包括民营银行、小额贷款、第三方理财、民间借贷连锁、担保、私募基金、银企对接平台、网络借贷、金融超市。 1、借款利息不得预先扣除。 2、借款未约定利息视为无息借贷。 3、逾期利息按银行基准利息计算。 4、最高利息为基准利息4倍,超过部分不予保护。 5、自愿支付高息,法院不予干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

2015最新诈骗罪立案标准和量刑标准

2015最新诈骗罪立案标准和量刑标准 一、2015最新诈骗罪立案标准 《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的有关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 2.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20万元以上的。 刑法第22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本罪既可以由个人实施,也可以由单位实施,因此,只要单位或者个人进行合同诈骗,骗取的财物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就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单位或者个人的刑事责任。 立案标准的第1种情形,“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以上”,应当立案追究。这主要是指个人实施刑法第224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的五种情形之一,诈骗他人财物累计数额达到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 立案标准的第2种情形,“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20万元以上的”,应当立案追究。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涉嫌下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个人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 2.单位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

金融诈骗罪案例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海南新闻 > 南国都市报 诈骗银行数千万总经理被判死刑 【来源:海南新闻网-南国都市报】 核心提示 以“以存放贷”名义,以获得高利息为诱饵,将存款户的巨额资金诱存入指定银行,然后与银行工作人员内外勾结,伪造存款户印鉴等,将存款户的存款挂失,然后取出挥霍。 近日,如此诈骗巨额资金的首犯一审被判死刑。 与银行工作人员内外勾结,伪造印签诈骗贷款数千万元,造成银行重大损失,海口中院一审判处首犯死刑,原银行工作人员也得到了相应惩罚。 “以存放贷”是假 内外勾结密谋骗取存款户资金 1996年6月,海南A公司要求B商业银行以“以存放贷”方式提供港币3000万给公司使用,B商业银行除在存款银行获得正常利息外,还可由贷款企业付给高息。 A公司法定代表人严某、总经理包某多方联系未果。时任海口市侨光物业发展总公司总经理的范起明得知此事后,找到严、包二人称:如能把款存入范指定的银行,范就可将款贷出,但贷款后需两家平分使用。 此后,范多次找时任C银行分理处主任的陈子勉商量“以存放贷”之事。同年7月,陈子勉在明知分理处无权放贷的情况下,仍按范的要求对B商业银行和A公司的负责人谎称可以“以存放贷”,由用款单位支付高利差。B商业银行因此打消顾虑决定以此方法给公司融资。同年7月8日,A公司与侨光公司签订协议,约定A公司负责联系存款3000万港币存入C银行分理处定期一年,侨光公司负责办理贷款手续,贷出的资金由A公司使用人民币1500万,到期后还本付息,其余款项由侨光公司使用并负责还本付息。同日,B商业银行在C银行分理处开设了港币活期存款账户,并预留了印鉴。 贪高息受骗 某银行3000万元坠入陷阱 同年7月15日,B商业银行存入该活期账户3100万元港币。7月26日,B商业银行与公司签订了由B商业银行存款3000万港币,定期一年,A公司负责在转定期半年内付清存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