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代两宋时期砖石结构的特点

五代两宋时期砖石结构的特点

五代两宋时期砖石结构的特点
五代两宋时期砖石结构的特点

五代两宋时期砖石结构的特点:

这一时期是中国砖石塔发展的高峰,形式丰富,结构多样,构造作法进步。从平面看,有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北宋中期以后,以八边形为主。从外观看,有密檐式、楼阁式、花束式等不同类型。在密檐式塔中出现了八角形密檐塔。在楼阁式塔中,一种是塔身用砖造,外围的平座及腰檐用木构,另一种是全部用砖或石砌筑,而形式完全仿木构,第三种是简化的仿木楼阁式塔。花束式塔则完全不同于以上类型,与历史上的塔没有继承发展关系,为新出现的一种形式,它的上半部外作花束式,下半部仍为塔室形。

在楼阁式塔中,内部结构有些仍用旧法,只有外壁一环,但更多的塔采用新的结构形式。1. 带中心柱墩筒体结构

这种塔,中心为柱墩,四周为砖砌筒壁,两者间以砖叠涩或斗拱出挑相连构成一层层楼板,同时在塔壁之外挑出平座,供登塔者观览。塔内楼梯作旋心式或穿心式。前者如泉州开元寺仁寿塔,后者如河北定州开元寺料敌塔。

2. 双套筒结构

这种塔有内外两环塔壁,内环围成塔心室,外环与内环间为回廊。廊中布置登塔阶梯。楼板用砖发券作成。例如江苏苏州云岩寺虎丘塔、苏州报恩寺塔、杭州六和塔。这几座塔皆为八角形平面楼阁式塔,其中苏州报恩寺塔高76米,共九层,砖塔壁对边长17米,各层平座及腰檐均为木构。

3. 厚壁筒体结构

利用筒壁厚厚的砖墙设置砖砌塔梯,可避免古代用木梯易朽、易燃、易遭破环的缺点。塔梯作法有两种,一种为将楼梯嵌入厚壁内,梯随墙壁转折。例如:安徽蒙城万佛塔,建于崇宁四年(1105年),六边形平面,高七层,是一座楼阁式塔。又如:四川宜宾旧州坝白塔,建于北宋元符至大观年间(1098~1109年),为方形密檐塔,外观十三层檐,内部仅四层。另一种采用穿壁式阶梯,利用平座为休息板,塔心室与平座地面标高有半层之差。例如: 广州六榕寺的花塔,重建于绍圣四年(1097年),八边形平面,高57米,外观九层,内部十七层。

4. 实心砖塔

这种塔有两类。一类带有螺旋形楼梯,旋梯靠外的一面带有通风、采光孔。例如:河南开封国寺塔,建于北宋皇元年(1049年),外观呈八角形,共十三层,总高54.66米。由于外部用褐色琉璃砖贴面,故称“铁塔”。

另一类是实心无梯塔。这类塔在辽塔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其塔外表形式有两种。一种为密檐塔,上部为一层层屋檐,下部有一段高高的塔身和基座。如:辽南京天宁寺塔为八边九层塔,辽中京白塔为八边十三层塔,高74米。它们在造型上的特点是台基上建须弥座,上置斗拱与平座,再上以莲瓣承托较高的塔身,塔身上有精美的仿木构砖雕及天神像。上部为层层出檐,檐下斗拱及椽子有的用木,有的用砖砌筑。平面除八边形外还有方形。第二种是实心楼阁式塔,仅外表作一层层楼阁式。如:内蒙古巴林右旗的辽庆州白塔,八边七层,高50米;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八边七层,高43米。这类塔内往往带有空心小室,在上部者称为天宫,在下部者称为地宫,用来储存经卷、舍利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塔,其结构采用两种以上的不同结构体系,有的将下半部砌为砖塔,上半部为木构,组成混合结构塔,如河北正定天宁寺木塔。还有的下部为楼阁式塔,上部为覆钵式塔,如北京房山云居寺塔。

砖石结构建筑在

两汉已逐步有所发展,拱券主要用于地下墓室,地上则出现了石拱桥。晋代造桥技术有所发展,西晋在洛阳建有巨大的石拱桥七星桥,在洛阳城濠及河道上还建有很多梁式石桥。据文

献记载,在西晋洛阳还造有砖塔。南北朝以后,除地下砖砌拱壳墓室继续存在外,砖石建的塔、殿有很大发展。北魏建都平城时,建有三级石塔、方山永固石室。公元477至493年间,还建有五重石塔、园舍石殿。迁都洛阳后又建了很多砖石塔,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是建于公元523年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塔为砖砌成,平面十二边形,高39.5米,内部上下贯通,加木楼板。塔外观一层四角砌出壁柱,南面开门,东西面开窗,余八面砌出塔形龛。一层塔身之下为基座,上为密叠的十五层塔檐,最上收顶,上建覆莲座及石雕塔刹。全塔实际是一用砖砌的空筒,向外叠涩挑出十五层檐,上用叠涩砌法封顶。塔身砌砖包括壁柱、塔形龛、叠涩屋檐等都使用泥浆,不加白灰等胶结材。各层塔檐叠涩和素平的基座都用一顺一丁砌成,转角交搭处两面都用顺砖。塔门为二券二伏的正圆券,小塔门用一券一伏虽没有后世砌法成熟而规范化,都也能基本保持砌体之整体性,故能

屹立一千四百余年而不毁。由于大量建佛塔,砖砌结构由汉代只砌墓室转到地上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宋代砖石建筑的水平不断提高,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是佛塔和桥梁。

五汉两代时期的砖石建筑代表:

一。钦陵规模较大,是座名副其实的地下宫殿。地表上部为一圆形土墩,周长170米,高出地面12米。墓室分前中后三个主室和十间侧室,为砖石结构。墓室门侧各有一个足踩祥云、披甲持剑的石刻武士像,内壁有彩绘的枋额、斗拱、立柱。后室顶端满绘日月星辰的天象图,铺地的青石板上凿出江河山岳的地理图,象征封建帝王所统治的天地。棺座由六块大青石拼成,表面边缘有牡丹和飞龙的平雕。顺陵建筑形式与钦陵大致相仿,有前中后三间主室和八间侧室,但后室入口处无双龙及武士的浮雕,棺座上亦无龙形浮雕,这反映了当时南唐国势己衰的情况。

二。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

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

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流行仿

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

精美的作品。

首先,是建筑的尺度缩小。

其次,是建筑布局随意。前殿后阁:将高阁放在殿后的布局见于宋代寺院,例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寺院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大觉六师殿、摩尼殿、大悲阁及阁前的转轮殿和慈氏阁及阁后建筑。河北正定隆兴寺其布局和结构是典型的宋代建筑,整个寺院纵深展开,殿宇重重,高潮

迭起。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建筑错落而变幻。佛香阁与周围的转轮藏、慈氏阁所形成的空间,成为整组寺院建筑群的高潮,具极强的感染力。寺中的摩尼殿--为隆兴寺现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高的摩尼殿。大殿建在1.2米高的台基上,殿面阔、进深皆七间,重榴歇山顶。奇特的是,正方形殿身每面正中各出一扇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由于殿身和四抱厦的整宋代建筑体组合,大殿外观重叠雄伟。对此,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大加赞赏:“这种的布局,我们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那种画意的溉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

再次,是建筑风格改变。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的一大特点,宋代建筑从外貌到室内,都和唐宋代建筑代有显著不同,在建筑技巧娴熟的基础上,着力于建筑细部的刻画,不仅一梁一柱都要进行艺术加工而且对于装修和装饰更要着力细致处理。格子门的一条门框可以有七八

种断面形式,毯文窗格的棱条表面要加上凸起的线脚。在彩画中一朵花的每一花瓣都要经过由浅到深、四层晕染才算完成。雕一朵花,花瓣造形极尽变化,生动活泼。一些宗教建筑中,室内作神灵居住的“天宫楼阁”,把虚幻中的佛国净土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在墓葬建筑中,望想将生活中美的感受永远保存下来,于是出现了墓主观戏、墓主夫妻饮宴、墓主出行和回归之类题材的壁画或雕刻。工匠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刀功绘笔掌握熟练。在建筑内部空间的塑造上,力

图表现出人们的审美理想。这些壁画和雕刻对后来的民间图案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再次,是科技含量较高。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科技水平发展较高的一个朝代,同样宋代的建筑也体现了其高超的技术水平,对后世及至当

代的建筑界都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主要表现在砖石建筑上,如海清寺阿育王塔。海清寺阿育王塔,坐落在花果山风景区大村水库之滨,这里峰峦合抱,碧波千顷,是一处著名的游览区。塔原建在海清寺正殿前,因而称海清寺塔。此塔地处大村,当地老百姓传称大村塔。塔内有瘗入的阿育王“灵牙”,所以又称海清寺阿育王塔。明《隆庆海州志》描述它说:“浮屠九级,矗兀层霄”,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古刹浮屠的规模和气概。旧日的海清寺已荡然无存,但阿育王塔依旧耸立在风景秀丽的花果山景区。历代相传说此塔乃唐朝尉迟恭所修。据塔的第五层东南面嵌的碑文记载“天圣元年起塔至九年镌名于阿育王塔第五级内安放佛像并碑文天圣九年二月三日碑记”,说明此塔始建于天圣元年(1023年),竣工于天圣九年,距今已近千年的历史。它是江苏省北部现存的历史最悠久、塔体最高的一座浮屠。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1972年9月曾来连考察,认为此塔和河北定县料敌塔时代相当,建筑形制相似,誉称为“南北二巨构”。

三、洛阳桥

这座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北10公里的洛阳江上,旧名万安渡,故又称万安桥,宋皇佑五年(1053年)至嘉佑四年(1059年)建,历时六年完成。全长540米,桥宽7米,为一座巨石砌成的梁桥。由于该桥所处地段濒临洛阳江入海口,潮水涨落造成的水头冲击力很大,靠石块自重来达

到桥墩的稳定是非常困难的。这座桥采用植蛎固基的作法,先在江底沿桥中线抛石块,建造筏形基础,植入牡蛎,通过牡蛎无孔不入的繁殖,把分散的石块胶固成整体,以作为桥的基础,然后在稳固的基础上再用大石块砌出四十六座桥墩,上放巨大石梁,然后铺石板。石梁

自重很大,不易搬运,利用海潮水位涨落的环境特点,采用浮

运架桥。

四。桥梁

隋唐二代在桥梁建设上有较大成就。隋在今河北赵县的南交河上修建安济桥,这是一座单拱敞肩石桥,桥的净跨度37.02米、矢高7.23米,由二十二道厚1.03米的石拱并列组成,在桥拱两端的桥肩处又各砌二小拱,其馀再用石块填砌,既减轻桥之重量,也有利於洪水时排水。这种做法是隋代造桥上的创造,比欧洲早一千二百年。唐代大河上的桥,由国家修建管理的共十一座,有浮桥、石桥、木柱木梁桥等,最大的是在今山西永济的蒲津浮桥,横跨黄河,通至陕西朝邑县,长300米左右。此桥原用竹索连锁数百条船而成,屡遭洪水及冰凌破坏,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把竹索改为铁索,又在桥两端各用生铁铸造四头铁牛、二座铁山。每头铁牛重约七十吨,腹下有铁柱入地3米左右,用来锚固铁索。铁索强度大於竹索,浮船间距可以加大,也可减轻洪水、冰凌的危

害。建造此桥有大量的铸铁、锻铁作业,耗资巨大,是由唐玄宗决策兴造的巨大工程,在中国古代桥梁中是应该载入史册的。

五。隋唐砖石结构主要是地上的佛塔、桥梁和地下的墓室。桥梁和墓室前已述及。佛塔以材料而言,有石塔、砖塔;以形式而言,

有单层多层之别,多层中又分楼阁型和密檐型。

六。

隋唐石塔有石块砌成和石板拼叠而成两种。石块砌成者最著名的是济南神通寺四门塔,建於隋大业七年(611年),为用矩形块石、条石砌成的单层攒尖顶方塔,面阔7.38米,高15.04米,外壁和塔心用块石砌成,中留宽7.7米的回廊。外檐用石块叠涩挑出,再用反叠涩上收形成攒尖顶,回廊上部用石板斜搭,下加三角形石梁构成双坡廊顶的形式。用石板拼叠成的塔多用石板平叠成塔下须弥座和塔檐、塔顶,中间用四块竖立石板拼成塔身,如房山云居寺石塔。另外,还有一类石塔,由多层块石叠合而成,表面雕成塔基、塔身、塔顶、塔刹,更近於石雕,如南京栖霞寺南唐所建的舍利塔。隋唐时期没有修建北朝时那种雕出柱梁斗拱的全仿木构石塔,其主要成就在于塔之造型比例和精美的装饰雕刻上。

七隋唐单层砖塔主要用为墓塔,有方、圆、八角等形式,一般下有较高基座,塔身或下面开一门通入塔心室,或无塔心室而只在下面开一龛。这类塔外观用预制型砖或磨砖砌出柱子、栏额、斗拱、门窗,塔檐、塔刹等,比例秀美,砖工精致,表现出较高的砖饰面技术,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山西运城报国寺泛舟禅师墓塔可为代表作。隋唐砖石塔的成就主要在艺术方面,技术上创新不很突出。

七。五代帝陵的建筑艺术特色五代时期已经发掘的陵墓有,南京附近的南唐二陵(李璟的钦陵、李璟的顺陵)和成都前蜀王建的永陵。从陵寝的规制看,近似唐陵。

八。南唐二陵均依山为陵,地下墓室分前、中、后三个主室,每室左右建有侧室。二陵之中钦陵规模较大,全长22米。前室、中室用砖砌造,后室用石砌造,长方形棺座位于后室北部,各墓室四壁皆仿木结构式样,砌有柱、枋、斗拱,并绘有彩画。中室石门上还有浮雕。后室地面铺青石板,石上刻有江河之图。四壁涂深红色,室顶用石灰粉刷,上绘天象图,室顶用从东西壁上挑出的石板叠涩,然后上面再密排石梁。其他二室皆用砖砌成攒尖穹窿顶。

九。唐十八陵中,只有高祖献陵、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僖宗靖陵仍沿用覆土封斗的模式构建,其他均采用依山为陵的定制修造。地面建筑也随之丰富起来。格局包括墓室、献殿、寝宫、陵墙、四门、角楼、石狮、神道及富有寓意的石人、石兽等成对雕像,神道外端建有

门阙。形成了艺术门类繁多、地上地下、陵园山区浑然一体的建筑艺术的荟萃之所。散落在各地的五代帝王陵墓,规制似唐,而且颇具特色,丰富了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艺术内容。

陈洪绶独特的人物画风格特征

陈洪绶独特的人物画风格特征 作为一代绘画大师,陈洪绶用娴熟的艺术技巧和非凡的艺术天分成就了自己"超拔磊落、迂拙怪诞"的人物画风.他所绘制的人物形象都奇特、怪异、夸张,充满了"怪诞"的感觉,其人物造型大胆、线条运用独特、位置经营巧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物画艺术风格.本文从以下几点对其人物画风格特征进行分析. 一、人物造型大胆 明朝早中期,"古意论"在人物画坛中颇为盛行,但其只重形式,缺少面部表情刻画,从而使作品有形无神,成就远小于前朝.而陈洪绶的出现为明代画坛带来了新的血液.他痴迷于晋唐高古,学习吴道子、张旋、周昉,临摹李公麟,深得其法又有独到的见解.他以古为法,化而为新,开创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极具变异特色,造型奇骇怪异又古拙挺秀,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具体来讲,其造型特点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人物造型几何化特征明显.陈洪绶人物画中的人物外轮廓常被他处理为近似三角形,显得随意而又自然.例如,《来鲁直小像轴》《斜倚熏笼图轴》《观音像轴》中对人物的造型采用的就是"上锐下丰"的三角形造型手法,使得人物造型典雅沉稳. 此外,陈洪绶在对人物造型进行处理的时候,会在人物脚边下摆、衣裙袖口或是出脚处,向右或左绘制出夸张的尖角,以展现出几何中的锐角收势.如《阮修沽酒图轴》《杨升庵簪花图轴》中衣袍像灌风,锐角大幅扬起,几何画特征明显,动势强烈,给受众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其次,人物造型比例夸张.除了早期的绘画之外,陈洪绶的大部分人物画,不论是仕女还是男性,都是采用的头大身小的夸张的比例变形.画中人物头部阔大,脖子很短,肩也极窄,甚至没有肩,相貌凛然奇崛,身材短小敦实,整体比例甚至可以夸张到大约三个头长.这种夸大人物的头部,相对减少身体比重,着重刻画人物神情的手法,使得人物更加生动传神,更具感染力,并赋予了人物一定的漫画色彩和抽象性.例如,陈洪绶的《观音罗汉图轴》对人物面部表情的处理就使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将画中人物的眉头呈现下垂倒"八"字形,细长眼睛呈上挑"V"形,鼻头极大,嘴唇很小,脸被拉长,下颌也大多呈圆方形,从而使整个人物面部表情生动形象. 再次,夸大人物大小对比,借以突出主要人物的气质.在陈洪绶的人物画中,形象高大的为主要人物,矮小的为陪衬人物,地位高低、主次关系等都可以通过这种大小对比比例进行直观的判断.例如,陈洪绶对《夔龙补衮图》中的小姐、旁边两丫鬟以及后面众丫鬟的刻画是由

宋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新)

---------------------------------------------------------------最新资料推荐------------------------------------------------------ 宋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新) 宋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宋朝(公元 960 年公元 1279 年),分为北宋(960 年1125 年)和南宋(1125 年1279 年)两个阶段,历 18 帝,国祚 320 年。 一、宋朝的历史地位。 (一)政治方面一、宋朝的历史地位。 (一)政治方面 1.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动荡分裂,带来了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 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生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宋朝统治者继续执行后周先南后北的战略方政,先后灭掉了后蜀、南汉、南唐、北汉。 至此,五代十国的分立割据局面宣告结束,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统一的朝代。 政府终于可以进行有序的统治、人民也得以安居乐业。 2.在中央设立了二府三司,削弱了宰相权利,加强了皇权。 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和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中书门下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的长官即枢密使,地位略低于相)。 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 1 / 17

这样就把原本宰相一人掌握的权力分成政权、军权、财权,由很多人掌握,有效防止了宰相专权。 3.地方上,缩小行政单位,分散地方长官权力。 在地方削减州郡一级长官的权力,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 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 宋太宗至道三年,由将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四司。 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 这样,地方官的权力分散,任期短暂,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发展了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式。 宋朝发展了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式,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在防止徇私舞弊方面,对考官实行了锁宿制度,对试卷进行封弥、誊录法。 创立殿试: 从宋太祖开宝六年起,举人经礼部试(省试)后,增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宋太宗雍熙二年,又创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这样录取的士人就成了天子门生,从而彻底收回了取士大权。 5.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等改革为宋朝的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对五代两宋时期美术的感想

对五代两宋时期美术的感想 众所周知;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战乱纷飞,社会大动荡的年代,时长53年之久。五代虽然纷争并峙,但在绘画创作方面却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同时五代十国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全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特别是南唐和西蜀,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南北朝以来各朝各代的开发;经济已有很大的程度的发展。 一.五代十国的独特性 五代十国作为中国史上的又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但五代十国的形成却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同时五代十国的文化、史学、文学、艺术、医学和科学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后面的两宋时期各方面的飞跃,有很大一部分都建立在五代十国的特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书画诗词音乐有一种附庸风雅的风气,同时也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及时行乐”的表现。同时,五代时期的山水画极为兴盛,涌现了许多的名作大家,也创造出了许多的表现形式——檫、点、染等技巧!二.五代十国时期的绘画成就 五代十国虽然是中国史上的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但五代的绘画却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发展成了唐代艺术的世俗倾向。这一点,在两宋时期更为显著。比如,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极为强烈的反映了世俗的美,同时五代时期在艺术技巧和艺术样式方面为绘画扩大了领域,为宋代的绘画艺术作了铺垫。花鸟画摆脱了唐代作为装饰艺术的要求,写实风格更加强烈。从五代十国开始,花鸟画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有独特地位的一种形式。 三.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1.自从赵匡胤通过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社会经济开始恢复,绘画艺术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创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善于运用提炼精粹而纯熟的绘画技术,并直接和间接的反映现实生活。所以在两宋时期涌现了一大批现实主义画家和作品,张择端就是杰出的代表之一。也有描绘汉人于少数民族关系的画。例如《中兴瑞应图》《昭君出塞》《文姬归汉》《郭子仪见回纥》等 1.同时在宋代,描会自然景观的山水画在五代时期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特别重要地位的体裁。 四.宋代的人物画和年画 1.在北宋时期有多次大规模的绘制宗教壁画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以画院为中心的,同时这也是画院画家的一部分。从古代保存下来的佛寺物品中可以看出,被画人物的精细,同时,画院也是绘制宗教壁画的主力军。 2.相对于佛教人物画来说,宋代的年画是非常值得人们欣赏的。早在宋代早期的时候就有木版年画了,同时也有手绘的。这种话很容易别世人接受,所以传播的非常快,影响也非常大。类容多为一些戏文故事、美女、娃娃、风景花卉等,其中戏文故事所占比例相当大,直到现在我国还有许多地方保留贴年画的传统。 由此可见,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史继李唐之后的又一个巅峰时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产生了许多名家名画,对后世影响颇深。我们在惊叹之余同样要我们考究学习。

论李孝萱人物画艺术特点

目录 一、前言 (1) 二、李孝萱的艺术生平 (1) 三、李孝萱人物画艺术特点的形成和发展 (2) (一)笔墨的情趣 (2) (二)荒诞的都市水墨画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美妙神话的伊甸园之门 .........................................................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中西相融的艺术语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前言 二、李孝萱的艺术生平 李孝萱上世纪50年代末生于天津汉沽。198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主修写意人物。1985年进入天津美术学院任教,现为中国画系教授。研究生导师,写意人物画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参加全国花鸟画邀请展、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首届中国美术批评家提名展、世纪之门:1979—1989中国艺术邀请展、中国水墨现状展、第三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美在台北”世界知名艺廊艺术名作展、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新加坡“故乡风采”展和百年中国画大展等重要展览等众多展览,获得了众多的奖项与殊荣。其代表著作有《从写实到荒诞--李孝萱和他的现代水墨》、《中国当代名家手稿--李孝萱》、《当代名家花鸟精品--李孝萱》等出版。其作品以独特的现代与传统交织、笔法荒诞绮丽被世人所称道。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知名机构收藏。 个人的成长经历对李孝萱的风格养成也起到了深刻的影响。成长于文革时期的李孝萱在童年极少能接触绘画作品,据先生自己回忆一本《工农兵形象选》就是他儿时的临摹对象,从儿时就开始关注人物画。就后来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当时的老师很多都是“湖社”派的画家,李孝萱深受“湖社”派的影响,在学期间大量的临摹,包括敦煌壁画,其中包涵了大量的人物画为之

高中历史_《知宋回眸两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知宋?回眸两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两宋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和评价,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宋朝的发展概况。 了解古代中国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具体表现,掌握两宋农耕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发展概括。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两宋时期儒学的发展演变,理解三教合一的内涵和原因。了解两宋诗词、戏剧、书法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等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唐宋时期成熟的政治制度,繁荣的农耕经济,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促进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科素养目标】 通过对两宋的时空定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对史料的解读中,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中国古代宋朝的变与不变。 【本课难点】了解宋朝发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本课地位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在必修一、二、三当中都有,主要讲述宋朝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讲述宋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方面的演变及相关方法与规律的理论总结,本节课重点交代了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方面的特征,适应社会需求,学以致用。本课还讲述了文化思想多元开放,理学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贯穿一主题线索:宋在10—13世纪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史上的地位:中国

宋史历史脉络

1,历史的脉络有赖于我们去探求,所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2,黄仁宇:每个朝代各有不同,尤以宋代最为显著 3,一般的通史学者和著作,在提到宋朝的时候,大都语焉不详。 4,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个以军人为首脑组成的国家,自始至终注重国防,偏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它任何主要朝代。他的民间经济,也有突出现象,它却不能掌握这种优势。它企图注重实际,不受抽象的概念所蒙蔽,而在这三百一十九年在它的领导之下,所产生的特出人物,又偏是哲学家(形而上)为多。(是一种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现象) 5,北宋初年进行过统一战争,而且其策略基本也是有效的,但最终没有完成真正统一。 6,宋代统一的地区基本上都是五代十国旧境,没能统一的地区大都是此前都丢掉的。 7,自然与地理区域叠压图:北宋属于东部季风区,契丹属于西北干旱区,吐蕃诸部属于青藏高原区。北宋西北的疆域线基本与叠压图界线重合。 8,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内政也是外部压力之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两宋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二) 1,内藤湖南:唐代是中世的结束,宋代是近世的开始。称之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论。 2,严复: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十八九可断言也。 3,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4,上述论断都是侧重于文化的,但还要考虑到国势的问题。和其它国家相比较而言,有其特点,也有突出的问题。 5,钱钟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 6,邓小南文章《宋代历史再认识》。我们现在对宋代的认识,基本上是近代以来形成的。近代是一段什么样的时期呢?学者们始终摆脱不了一种民族情结,希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烈渴望。这是很正常的,在这种心境下,所以羡慕汉唐盛世。而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时,没有这种情结,所以大都关注某一时期的真实成就。当时的文明为世界做出过辉煌贡献,所以他们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 7,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8,唐宋之际的变迁朝着一个什么方向呢?概括起来: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这里的化就是一种变迁的过程,但绝不是终结。 9、历史重大事件是由历史线索窜连起来的,但这条线索并不真实存在,需要我们去发现。 10,宋代的重大事件与基本历史线索:北宋:士大夫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守成与变革的争论;南宋:战、守、和——中国转向内在。 11,北宋:祖宗之法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士大夫政治与改革运动;经济发展与都市繁荣;宋学(新儒学的觉醒)。 12,镇定二州在河北。主少国疑 13,契丹入侵的军报真实性;陈桥兵变为什么不直接发动政变,而是把队伍拉出去再回来?关系到当时的军事制度问题。 14,杯酒释兵权背后的权力角逐。皇帝做思想工作。哪怕没有杯酒的现场,也一定有释兵权的事实。 15,有些史料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它的脉络还是清晰的。收兵权比较平和。

江苏省苏州太仓市2016-2017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历史试卷资料讲解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初一历史2017.04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本大题共20小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右图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大运河的开凿 A.大大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B.表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有利于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D.贯通从涿郡到广州水上交通 2.“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是 《资治通鉴》对武则天的评价。能够为这位统治者所用的“英贤”是 A.姚崇、宋璟 B.张骞、魏征 C.房玄龄、杜如晦 D.姚崇、魏征 3. 下列选项中不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的是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C.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D.重视人才的选拨和任用 4. 唐朝的一位旅游爱好者王某到长安城想购买点旅游纪念品,你可以向他推荐的地方是 A.宫城 B.皇城 C.市 D.坊 5. 关于“鉴真东渡”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事件发生在隋朝 B.鉴真东渡受中央政府的委派 C.东渡共有十次 D.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6.“有容乃大”体现了唐朝超越前期特有的文化气派。以下能说明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④三次征辽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 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唐朝统治者注重对外交往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唐朝对外政策的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十分发达 8. 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9. 安史之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下列关于安史之 乱 爆发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皇帝荒废朝政 B.发生严重灾荒 C.社会矛盾尖锐 D.节度使权力膨胀 10.“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 义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11.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其实质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12. 小明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蕃会盟”“鉴真东渡”等相 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D.中华文明的起源 13. 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同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的缩影。它是北宋与哪个少数民族 政权订立的 A.辽 B.西夏 C.金 D.元 14. 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中 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阿骨打—党项族④金—阿保机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5. 宋与辽、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加重了北宋的经济负担 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进程

赣美版六下美术《写意人物画》教案

赣美版六下美术《写意人物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以及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的艺术特征。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领略传统中国人物写意画的传神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3.使学生对中国绘画人物题材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了解,在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关注,并能大胆地用彩墨人物画的技法临摹一幅戏曲人物画,或用写生的方法画画自己最熟悉的人。 教学重难点: 能够准确的描绘出人物的神态,色彩搭配方面能够准确的把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二、欣赏《泼墨仙人图》 中国人物画到了宋代,在工整细腻的工笔画基础上创造出了豪放淋漓的写意画技法,成就最突出的是课本中所选宋代画家梁楷运用简笔画法和泼墨画法所作的写意人物画《泼墨仙人图》。此画是梁楷的传世之作,画中这位仙人形象很滑稽,体胖、身矮、头大、颈短。画家有意识地把仙人的五官位置压缩到脸的下半部,额头显得特别宽大,绝妙地表现了仙人不同凡俗的精神状态。画家不用线条,而是用粗阔的笔势与浓淡水墨来塑造形象,头部用淡墨横笔拖扫,画出脸形,宽袍用浓墨以奔腾的笔势向下方横扫而过,又以淡墨画出左臂长袖,衬托出胸脯和凸出的肚皮、肥大的裤子。画家运用酣畅的泼墨画法,绘出了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用简括细笔夸张地描绘出带有幽默感的沉醉人物的形象,将中国画人物“以形传神”、“气韵生动”的艺术特点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第二课时 一、欣赏《戏剧人物图》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有人独树一帜,把表现“国粹”作为艺术人生的不懈追求,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就是以水墨写意技法表现京剧人物而驰名的画家——课本所选《戏剧人物图》的作者关良。画家历经60个春秋,致使两种“国粹”在他的艺术中得以完美结

时空观念之两宋时期

时空观念之两宋时期(学案) 【课前准备】 一、概念解析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两宋时期时间简表 960年,赵匡胤“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960——979年,采用“先易后难”的方针,

宋太祖、宋太宗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双方结为兄弟之国。1043年,范仲淹推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史称“”。 1044年,宋夏议和,夏对宋称臣。 1069年,王安石变法。 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1127年,金统治者俘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 1127年,北宋康王赵构称帝,后定都(杭州),史称南宋。 1141年,宋金绍兴议和,南宋向金称臣。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 13世纪,指南针、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和欧洲。 三、两宋时期地图

要求:1、结合所学知识,填充时间简表, 感受两宋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 序。 2、结合地图,感受两宋时期重要历 史事件的空间分布(如两宋的都城;交子的 发行地,五大名窑;白鹿洞书院,清明上河 图反映的区域等)。

【课中探究】 例题导入:时空观念是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在近几年的大考中常有考查。 例1:(2016·武汉市九调)下面的郡县增置表可以反映出 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区的郡县增置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政治重心不断东移 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郡县制度逐渐南移 例2:(2016·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高中美术教案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教案 授课教师:王伟 枣庄市薛城舜耕中学 2013.12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于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鉴赏》(选修)中第二单元“中西美术比较”。教材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中西美术的造型特点、审美理想等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在对比、分析中了解和赏析中西美术各自的特点以及异与同,这是以往美术教材所没有的,具有创新性。 对于美术作品的认识方式,以往的教材大多是通过学习美术史的方式,先分中外,后从发源到发展细细密密、美术理论、美术言论、美术年代、美术作品、风格流派等等,精微细致。这对于专业人士和艺术类学生而言是必要而必须的。但对于艺术素质教育来说,它面对的是更广泛的受教育人群,对非专业人群而言,显然此种方式不合适,不实际。 中西绘画各有渊源,自成体系,差异甚巨。对中西美术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则侧重不同,它是以一种全新的文化视角,欣赏、审视不同传统形式的美。通过对比、参看、交流、勾通的方式,更通俗、更平易的了解和认识世界范围内美的形式、形态。从而更好的挖掘认识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美术。 首先,比较的出现,说明认识的角度和传统发生了变化。比较是人类在同外部自然交流勾通中较高的一种认识阶段,它可以同时将两个和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参照系统建立联系,从而避免认识上的独立性、静止性和片面性。其次,比较可以见出异同。对所比较的事物有更明确、更客观的认识。而使得在对纷繁浩瀚的艺术作品欣赏时,能够更为透彻,更加从容自由。再次,比较不是以高低优劣为目的。它通过对大量丰富的美术观念、美术作品的比较,能从中发现中西美术的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和保护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更准确、客观的认识我们民族美术的长处与不足。 本单元是教材的重点,本课是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鉴赏》(选修)中第二单元“中西美术比较”的第一节课。因此,上好这一课显得尤为重要。 学情分析 师生彼此陌生,如何拉进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步入欣赏情景尤为重要。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人物造型的“以形写神”特点,西方传统人物造型的“写实美与理想美结合”特点。通过学习理解中西人物画造型手法的异同,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经典艺术的了解与热爱,深入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内在的、深沉的审美品格,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偏于神似,崇尚“以形写神”的人物造型特点与西方偏于形似,追求“写实美与理想美统一”的造型特点之间的异同。如何认识中国人物造型的“传神”与西方人物造型的“理想美”之间的异与同。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对比教学、体验教学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师生互动,了解学情。

五代十国的绘画

五代十国的绘画 公元10世纪,正是我国五代十国之际,那是唐代大一统局面瓦解后随即而来的一个动荡战乱时期。中原一带,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称为五代,同时割据边地建国称王的,又有吴、楚、闽、吴越、前蜀、后蜀、南唐、南汉、北汉、南平等十国,合称为五代十国。虽然政局混乱,社会不安,但是,艺术的发展并未受到很大影响。以绘画而论,五代的后梁、后唐,十国的前蜀、后蜀、南唐,仍然是人才辈出。这一时期的绘画,道释、人物画没有多大的发展。那时高雅之士目睹政治之腐败,多隐居山林,因而与大自然密切接触。大者名山巨川,小者花草禽兽,凡是自然界的东西,都引起画家的注意,成为绘画的题材,因此山水画和花鸟画都大为发展。10世纪的画坛就出现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分天下的局面。 当时擅长人物画的画家,以南唐周文矩与顾闳中为最着,周文矩的画受唐代周昉的影响很大,所画仕女的面貌和周昉所画为同一风格,都是一派雍容华贵、丰肌团面的样子。不过在衣饰方面,与周昉略有不同。周昉画的衣纹“动简”,也就是线条简单有力但没有什么笔法上的变化。周文矩的描法有顿挫变化,线条有粗细松紧之分,也称“战笔”。提起顾闳中就联想到他那幅《韩熙载夜宴图》,那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幅人物画。他的成名,不仅追求形似,尤注意于人物的神态、性格和内心感情的刻画。

10世纪的山水画有重要的发展。明代王世贞所着《艺苑卮言》中说:"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大小李”就是李思训、昭道父子二人,他们把以前那种简单幼稚的山水画带入了新的境界,最主要的是开始用“皴法”。二李所发展的是“小斧劈”皴法。皴,就是以笔蘸墨在山或石的阴暗部分画上很多点或线,表现出山或石的立体形状。二李以前,画山水只勾出轮廓或石的阴暗部分,或用没骨法以颜色染出山形,山或石表面上凹凸不平的样子无法表现出来。二李发明了皴法,确是一项重要的进步。所谓小斧劈皴,就是所画出的皴笔像用斧头砍出的痕迹。到了五代,山石的皴法已很成熟了,所以说“荆、关、董、巨又一变也”。 “荆”是指荆浩,“关”是指关全,这两位都是五代梁时期人。荆浩是河南沁水人,隐于太行山,关全是陕西长安人。两人所见都是陕、洛雄伟的大山,这影响了他们的画风,形成气势磅礴的风格。董源是江西钟陵(南昌)人,巨然和尚是江苏江宁人,两人都是南唐的画家。南唐被宋所灭(915年),两人随李后主降宋,他们归宋以后名气更大,所以有人把他俩列为北宋画家。 关全是荆浩的入室弟子,巨然是董源的传人。董、巨多写江南山水。荆浩曾自称兼用墨笔,成一家之体。笔就是勾画轮廓,墨就是皴法。他用的皴法以披麻皴为主。关全深得其法,两人所画山水,皴法紧密,有条不紊,颇具特色。到了董、巨二人,除所用的披麻皴已经

4-2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2课时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北宋与辽的关系(1) 辽的建立①兴起:契丹族生活在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后来部分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10 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 年,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②制度:仿汉字偏旁创制文字,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2) 宋辽关系①战争:争夺的重点是幽云十六州。概况:北宋在统一南方后先后两次对辽用兵,均失败,转入战略防御,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北宋停止北伐后,辽统治者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北宋的安全。②议和――澶渊之盟背景:1004 年,辽军逼近东京,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在前线大挫辽军锐气,辽方提出议和,宋真宗接受;1005 年初,双方订立和议。内容: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影响:宋辽双方对峙局面形成,维持了一个世纪的和平局面;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促进了民族融合。2.北宋与西夏的关系(1) 西夏的建立①兴起与建国:党项族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1038 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②制度:仿效中原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选拔人才;仿照汉字创制西夏文字。(2) 宋夏关系①战争: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都很严重。②宋夏议和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影响:宋夏议和以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唐宋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和方式的比较(1)①特点及方式:唐朝主要是挫败少数民族的进攻、设置管理

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和亲等;宋朝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处于劣势,在议和中以送“岁币”寻求妥协,两宋都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②原因: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宋朝统治者采取“守内虚外”政策,造成求和派占优势,抵抗派受压制。③影响:都加强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但宋朝的政策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2) 尽管唐宋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方式不同,但都使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传入边疆地区,促进了边疆的发展,这说明不论在统一政权下,还是在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民族融合和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例1】(2009?? 河北唐山4月)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图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 )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北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位置,难度较小。北宋时,与之并立的民族政权有契丹族在今辽河上游一带建立的辽,党项族在今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建立的西夏,因此,B项符合题意。【答案】 B 1.金的建立(1) 兴起:女真族长期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北宋中后期,女真族的完颜部强盛起来,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114 年取得抗辽的胜利。(2) 建国:1115 年,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促进了金的社会发展。2.金灭辽和北宋(1) 灭辽:金与北宋联合夹击辽,1125 年,辽灭亡。(2) 灭北宋:金灭辽后,大举攻宋,由于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主战派被排挤,1127 年,金俘虏宋徽宗

历史高考总复习:宋元时期知识讲解

高考总复习:宋元时期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宋元时期的政治:宋的集权措施、元的中央官制 2、宋元时期的经济 3、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 4、王安石变法 复习建议 宋元时期的考点非常多,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能出题。但重点仍然是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王安石变法、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理学、科技的发展。其中,理学是难点问题,我们可以阅读一些理学家的著述、人生经历,这对于理解教材的条条框框是有帮助的。 知识清单 参考答案: ①统一,②辽夏金,③元朝,④民族融合,⑤经济重心,⑥理学,⑦心学。 考点聚焦

考点一、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政权更替简况 唐朝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并立南宋、金、西夏并立元朝统一 北宋、辽、西夏的对峙局面南宋、金、西夏的对峙局面 (二)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君主专制的强化 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2.中央集权的加强 目的: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措施: (1)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强干弱枝)。 (2)行政上,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3)财政上,赋税除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都由中央掌控。 3.影响 积极: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政权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财政危机:三冗严重;岁币沉重。 边防危机:辽、西夏的威胁。 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实行改革。主要措施有:严格官吏升迁;限制“恩荫”;加强官吏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政令。 2.内容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①富国之法:理财措施 ②强国之法:军事措施 ③取士之法:教育措施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学教案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学教案 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 高中美术课本第十七课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视、听、练有机地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分析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色彩、线条等诸多绘画因素的同时是如何处理好形与情这一矛盾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人物画某一点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三.电教设计 1.所需文件,范围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做成光盘课件,运用ADOBE PHOTOSHOP等软件。

2.映示文字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简略介绍山水画,花鸟画种的表现技法。 3.选用《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慢放一遍。再分成五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画面,配乐详细讲解,每段根据需要进行人物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4.为启迪学生思维,布置练习,欣赏几幅唐代人物画,电脑媒体映示。 《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簮花仕女图》 5.小结 四.电教软件 光盘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传统,发展过程和正式形成的时期。 提示: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Δ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 按技法分:工笔、写意 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五代十国人物画

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的佛教艺术也随之发展,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代的佛教绘画大都是围绕着寺院殿堂进行创作,其目的是为佛教徒供养敬奉之用。这个时期体现的是一种审美欣赏之用,因此绘画题材多流行为佛道、罗汉、观音、菩萨等,有明显的世俗化趋势。如五代画家张图的《十王地藏》图,刘道醇的《五代名画补遗》中记载:“予又当于武宗元第观图所画十王④地藏一轴。绰有善護慈悲相。于今寶藏之。可列神品。”[6]另外,在大英博物馆藏有五代绢本《十王地藏》2幅,法国吉美博物馆藏五代麻布《十王地藏菩萨与净土图》1幅,印度国立博物馆藏绢本《十王地藏图》1幅。⑤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2记载五代画家王乔士“工画佛道人物,尤爱画地藏菩萨、十王像,凡有百余本传于世。”[7]从晚唐到五代到宋初,这种地藏菩萨和十王信仰十分兴盛,通过这种信仰劝诫人们戒恶扬善、救渡众生,体现其教化功能。在《五代名画补遗》中记载韩求:“画龙兴寺回廊列壁二百余堵。又画九子母⑥图及罗义⑦變相。朱瑶:“时河南府金真观请瑶画经相,及长寿院内画轮子金刚菩萨等。”跋異:“善画佛道鬼神及大像,后福先寺请異画大殿护法善神。”王仁寿:“仁寿甞于京师大相团寺[31净土院大殿前画八菩萨。”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五代十国时期的佛教绘画和唐代相比,唐代更多的是表现宗教和礼教,而五代由于战争的频繁,画菩萨、观音、鬼神、罗汉等,更多的体现其“护法”功能,在形象的刻画上也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具世俗化,也正是佛教的世俗化,罗汉、观音这种贴近百姓生活,富有人情味的题材大为流行。。另德国柏林印度美术馆收藏的《菩萨头像》,绢本,其头饰雍容华贵,脸庞已从晚唐时期的那种丰满肥硕转向了清俊娟秀,用线细腻而均匀,富有弹性,表现出女性的面部特征。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各地寺院宗教壁画的兴盛,出现了许多画佛道、鬼神以及罗汉的名家,尤其罗汉题材甚为流行,代表画家主要有张玄、贯休、王齐翰、杜子环、杜敬安等。从目前的文献记载来看,罗汉像始于唐代而盛于五代。罗汉,为阿罗汉的简称,有阿罗汉果位和阿罗汉圣者两层意思,罗汉崇拜就是信徒对罗汉作为果位或者圣者的追求与崇奉。[8]《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中曰十六罗汉:“随其所应分散往赴,现种种形,蔽隐圣仪,同常凡众,密受供具,令诸施主得胜果报。”[9]正是由于罗汉功德神通、随应所需、普渡众生,极易深入民间,使人们有亲近之感,因此激发了广大民众的崇敬之感,而对罗汉供养和布施可以获得因果报应的这种十分现实的利益也促进了罗汉信仰的广泛流行。

五代 李成山水画作品鉴赏

五代李成山水画作品鉴赏 李成,五代及北宋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昌乐),故又称李成为李营丘。 《小寒林图》北宋李成绢本墨本纵40厘米横7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近景画坡陀上生有松树数株,松干挺直,枝杈虬曲多姿,林木笼罩于烟霭雾气之中,其后为平远景色。前隔水有行书“李成小寒林图”题识,接缝处钤有宋高宗乾卦印,画心处有明纪察司半印,前后有梁蕉林收藏印多方。《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雪山行旅图波士顿美术馆,南宋画,误题 寒林高士图轴弗利尔美术馆,伪 《茂林远岫图》北宋李成绢本水墨纵45.4厘米横141.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茂林远岫图》近景轻舟泊渡、行人车马往来其间;远景宫殿密布,塔影隐现,知去城郭未远。飞泉水口,如闻其声,如临其

境。李成的艺术对后世的山水画画家影响很大,把李成画派推向一个新阶段的画家是宋神宗时期画院的名家郭熙。此画历经南宋贾似道、元代鲜于枢、明项元汴等名流收藏,后入清宫内府,上有百多方收藏印迹。 柳荫渔父图轴弗利尔美术馆,伪,明人画 《群峰雪霁图》北宋李成绢本淡设色纵77.3厘米横31.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成(919—967)是由五代入宋的画家,本来是唐朝的宗室,在唐末避乱移居山东营丘,世家出身使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因不曾入仕,便寄情于山水。他的山水画师法荆浩,也学过关仝,但青出于蓝。此图无款,表现山高雪密瀑布寒泉,冈阜一亭翼然,左方飘绫上有高士奇题诗,中有“毫端师造化,画史重营丘”句。画上钤有乾隆、嘉庆、宣统等印。 【名称】宋李成乔松平远图 【年代】宋代 【简介】绢本,205.5×126.1公分,日本澄懷堂文庫。 【名称】宋李成寒林骑驴图 【年代】宋代

宋史历史脉络

宋史历史脉络 https://www.doczj.com/doc/7b10763052.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历史的脉络有赖于我们去探求,所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2,黄仁宇:每个朝代各有不同,尤以宋代最为显著 3,一般的通史学者和著作,在提到宋朝的时候,大都语焉不详。 4,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个以军人为首脑组成的国家,自始至终注重国防,偏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它任何主要朝代。他的民间经济,也有突出现象,它却不能掌握这种优势。它企图注重实际,不受抽象的概念所蒙蔽,而在这三百一十九年在它的领导之下,所产生的特出人物,又偏是哲学家(形而上)为多。(是一种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现象) 5,北宋初年进行过统一战争,而且其策略基本也是有效的,但最终没有完成真正统一。 6,宋代统一的地区基本上都是五代十国旧境,没能统一的地区大都是此前都丢掉的。 7,自然与地理区域叠压图:北宋属于东部季风区,契丹属于西北干旱区,吐蕃诸部属于青藏高原区。北宋西北的疆域线基本与叠压图界线重合。 8,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内政也是外部压力之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两宋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二) 1,内藤湖南:唐代是中世的结束,宋代是近世的开始。称之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论。 2,严复: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十八九可断言也。 3,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4,上述论断都是侧重于文化的,但还要考虑到国势的问题。和其它国家相比较而言,有其特点,也有突出的问题。 5,钱钟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 6,邓小南文章《宋代历史再认识》。我们现在对宋代的认识,基本上是近代以来形成的。近代是一段什么样的时期呢?学者们始终摆脱不了一种民族情结,希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烈渴望。这是很正常的,在这种心境下,所以羡慕汉唐盛世。而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时,没有这种情结,所以大都关注某一时期的真实成就。当时的文明为世界做出过辉煌贡献,所以他们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7,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8,唐宋之际的变迁朝着一个什么方向呢?概括起来: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这里的化就是一种变迁的过程,但绝不是终结。 9、历史重大事件是由历史线索窜连起来的,但这条线索并不真实存在,需要我们去发现。 10,宋代的重大事件与基本历史线索:北宋:士大夫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守成与变革的争论;南宋:战、守、和——中国转向内在。 11,北宋:祖宗之法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士大夫政治与改革运动;经济发展与都市繁荣;宋学(新儒学的觉醒)。 12,镇定二州在河北。主少国疑 13,契丹入侵的军报真实性;陈桥兵变为什么不直接发动政变,而是把队伍拉出去再回来?关系到当时的军事制度问题。 14,杯酒释兵权背后的权力角逐。皇帝做思想工作。哪怕没有杯酒的现场,也一定有释兵权的事实。15,有些史料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它的脉络还是清晰的。收兵权比较平和。

中外古代人物画特点和异同

中西方人物画艺术特点的特点和区别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物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两者在关于人物画的一些基本创作观念方面有某些共同性。比如:注重人物形象的“形神兼备”,善于选择具有情节性的题材,注重题材的认识与教育意义等等。但在对人物画的认识与表现方面也有不同之处或不同的侧重点。 在对人物画的造型认识方面,中国称之为“传神”或“写真”,西方称之为“肖像”。中国画以事物为载体,来表现画者的思想与情趣,追求事物在"似与不似之间'',西画却重在写实,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去表现事物。这反映出东方对人物美的认识与西方的差异,即,中国人物画一般不留意人体的形象美,不强调严格的形似,而侧重“神识风采”之美。它强调“以形写神”、“以神写形”,甚至“以神写神”。着重于通过强调展示人物内在气质的一定外形,或强调从作者的主观理解出发的通过绘画画面笔法来体现的神采,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气度和内心世界,表现出画家的审美判断。中国人物画的主要目标和追求是“美”与“恶”的分辨,“气韵生动”是绘画所要达到的最终标准,并且形成传统,彰示后世,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以“传神”作为塑造艺术形象最根本的要求,以达到“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的意境,中国人物画的这种追求使得它和西画表现真实准确的美在造型要求上突显区别。西方的肖像画常常以理想化、典型化的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并赋予高尚的品格传神。另一方面,西方美术则重视人体形象美,探索比例、解剖等形体美的规范,在高度重视肖似的基础上强调。西方绘画努力发明着种种技巧和手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尤其在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中表现突出。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及兴趣自古希腊起由来已久。古希腊人钟情于人体的表现,他们对于人体结构的精通、体积空间的塑造,完全在于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各门科学意识的渗透。在健康美丽的人体艺术表现中,饱含着人类的生命力,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而这种题材在古代中国画中绝对少有。此中反映着中西文化深层次的差异。人体与着衣人物画从文艺复兴之时起迅猛发展,除因人文主义精神对人自身价值肯定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很重要,就是模特。若无模特,西方人物绘画单凭记忆想象,也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模特儿为画家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创作灵感和依据。但光有模特还不够。画家必须深入学习人体解剖,甚至自己动手去研究,随着西方科学的进步发展,人体透视学与人体运动解剖学进一步帮助画家创作更具生动性和挑战性的人物绘画。所以人物在西方美术中始终占有很高的地位,是美术创作的主要对象,是西方美术成就的集中代表。在中国,宋以前人物画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多通过人物画来强调伦理教化的主题,但对其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认识作用、审美作用不甚重视。自文人画兴起后,人物画的地位退居山水、花鸟之后。相比西方人物绘画,中国古代人物绘画在既无人文科学环境的支持,又无内在观念思想的帮助下,大致我们就可以理解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中造型不准、解剖不对、不画人体的原因了。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重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是满足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例如:五代人物画的杰作——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其他如明代“写真”代表作——曾鲸的《张卿子像》,作者在传统肖像画法强调“墨骨”和“传神”的基础上,融合西洋画法创造了更重墨染和体积感的“凹凸法”,为中国传统肖像画开辟了新路子。画中描写了杭州名医张卿子的肖像,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这位医学家不求名利、和善坦荡的神态风貌。第二,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善于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其人物活动。第三,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高度的笔墨技巧与技法的多样性。上面谈话到的人物画,从画法上讲都属于工笔画。其中有工笔重彩,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也有工笔淡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