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草酸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甘草酸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甘草酸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甘草酸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9-11-30[通讯作者]*赵宏艳,Tel :(010)64014411-2556,E-mail :

zhaohongyan@https://www.doczj.com/doc/7b10728095.html,

甘草酸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刘丽萍1,任翠爱1,赵宏艳

2*

(1.潍坊医学院附属潍坊市人民医院,山东潍坊261041;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摘要]作为甘草的重要活性成分,甘草酸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其中免疫调节作用备受关注。甘草酸通过双重调节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来发挥作用。甘草酸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应答修饰剂,其免疫调节作用表现在对免疫活性细胞、

细胞因子、补体等多方面。甘草酸能够增强辅助性T 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活性,促进淋巴细胞产生IL-2,IFN-γ,IL-1等细胞因子,抑制IL-4,IL-10,IL-8等的生成,同时具有抗补体活性,可选择性抑制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甘草酸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在银屑病、慢性持发性荨麻疹、支气管哮喘、慢性肝病、艾滋病及肿瘤等疾病中作为主要的药物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甘草酸的免疫调节作用做简要阐述。

[关键词]甘草酸;免疫活性细胞;细胞因子;补体;白介素;免疫治疗[中图分类号]R 28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

9903(2010)06-0272-05Research Progress on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f Glycyrrhizin

LIU Li-ping 1,REN Cui-ai 1,ZHAO Hong-yan 2*

(1.Weifang People's Hospital ,Weifang Medical College ,Weifang 261041,China ;

2.Institute of Basic Theory ,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China )[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active ingredient of liquorice ,glycyrrhizin has anti-virus ,anti-inflammatory ,anti-allergy ,anti allergy ,anti-tumor and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Which concern the role of immune regulation.Glycyrrhizin play a double role on cellular immunity and humoral immunity.Glycyrrhizin is an effective 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mmune regulation in the immune active cells ,cytokines ,complement.Glycyrrhizin can enhance the helper T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and activity ,the promotion of lymphocytes IL-2,INF-γ,IL-1and other cytokines ,inhibition of IL-4,IL-10,IL-8,etc.It also has anti-complement activity ,selectively inhibiting the activation of the complement system approach.Because of the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glycyrrhizi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In psoriasis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 ,bronchial asthma ,chronic liver disease ,AIDS and cancer and other diseases as the main drug treatment achieved good results.The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f glycyrrhizin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world.

[Key words ]glycyrrhizin ;immunocompetent cell ;cytokine ;complement ;interleukin ;immunotherapy

甘草(liquorice ),性平味甘,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等作用,在方剂配伍中占有重要地位

[1-2]

。正如南朝医学家陶弘景所言“此草最为众药之

王,经方少有不用者”。现代研究发现,甘草含甘草酸(glycyrrhizin )、甘草次酸、黄酮、生物碱等多种成分,其中甘草酸是最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本文主要针对甘草酸的免

疫调节作用进行阐述。1

甘草酸的结构

甘草酸的化学结构是五环三萜皂类,

1分子甘草酸水解后生成1分子甘草次酸和2分子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分子式为C 30H 46O 4,含有A ,B ,C ,D ,E 5环,其中A ,C ,E 3个环含有官能团,其3位、30位分别有一羟基和羧基,甘草次酸的衍生物大部分是对上述位置进行化学修饰而得到。摄取后,糖苷配基部分被葡萄糖醛酸酶水解后形成两个同分异构体,

即18α体和18β体甘草次酸,两者的差异仅为C18-H 的构像不同。α体的亲脂性大于后者,在体内容易与受体蛋白结合,而其D /E 环的反式构型与泼尼松龙相似,易于与类固醇

第16卷第6期2010年6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16,No.6June ,2010

DOI:10.13422/https://www.doczj.com/doc/7b10728095.html,ki.syfjx.2010.06.045

激素的靶细胞结合,故其抗毒、抗炎作用远大于β体。β体极性大,所以消化道吸收差,而在相同条件下,α体不形成聚合体,在胃肠道中呈单体而易被吸收。

2甘草酸免疫调节作用机制

甘草酸免疫活性的研究源于1979年,石田证实甘草甜素能在血液中诱生出免疫活性较高的γ干扰素。国内李新芳等[3]给小鼠注射甘草次酸钠,发现其可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能力,表明甘草次酸钠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但对E玫瑰花环形成试验和EA-花环形成试验却无影响,后期学者作了大量的试验,认为甘草酸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较为复杂,与抗炎、抗过敏、抗病毒、抗变态反应等密不可分。甘草酸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应答修饰剂,其免疫调节作用表现在对免疫活性细胞、细胞因子、补体等多方面。

2.1免疫活性细胞甘草酸类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实验表明其显著提高小鼠静脉对碳粒的廓清指数,增强了网状内皮系统的活力,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消除腹腔巨噬细胞的抑制活性[4]。在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协同下诱生IFN,并增强IL-1的产生。IL-1既对巨噬细胞有正反馈调节作用,又可诱导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及其受体表达,进而调节多种免疫细胞活性[5]。甘草酸还可选择性地增强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活性,使CD4细胞增加、CD8细胞减少及胸腺外T淋巴细胞分化。同时可促进淋巴细胞产生IL-2,IFN-γ,抑制IL-4,IL-10的生成[6-7]。朱任之等[8]用强的松及甘草次酸钠干预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发现两者都使异常升高的T淋巴细胞比率明显降低,使细胞免疫失调恢复正常。较大剂量(20,40mg/kg)的甘草次酸钠使T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低剂量甘草次酸钠对T淋巴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影响,表明甘草次酸钠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金建军等[9]对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给予甘草酸二胺治疗,发现单核细胞吞噬率明显提高,吞噬指数也有提高;IgM、CD8细胞水平下降,而CD4细胞及CD4/CD8的比值升高。这提示甘草酸二胺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部分是通过调节细胞免疫功能而发挥作用。Takahara等[10]在HBsAg表达的重组水痘病毒感染细胞中,发现甘草酸阻碍HBsAg颗粒上唾液酸的补充,同时清除HBsAg颗粒上的唾液酸,使其抗原性提高,机体的原发性免疫增强。但由于甘草酸同时具有类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因而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为免疫抑制剂或免疫增强剂,而是具有双向作用的免疫调节剂。

2.2细胞因子甘草酸及其衍生物对一些细胞因子有作用已如上述。甘草酸促使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和IL-2。IL-2亦称为T细胞分化因子,促进T,B淋巴细胞和胸腺细胞的增生。Zhang等[11-12]报道甘草酸单铵提高IL-2产生和IL-2R 表达,可促进IL-2刺激自然杀伤细胞生长并增强它的细胞活性,使免疫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放大。IL-2的产生促进抑制性T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IFN-γ。同时还可抑制IL-4的产生,增强Th3功能,抑制Th2,调节Th3/Th2失衡。人肺成纤维细胞具有潜在的产生炎症因子IL-8和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I的能力。而甘草酸和其衍生物有降低炎症活化因子IL-8和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的作用[13]。这种作用在A549肺上皮细胞中被证实是通过TNF-α和IL-1β诱导IL-8产生和IL-8mRNA表达[14]。Abe等[15]证实,甘草酸制剂在刀豆素A诱导的小鼠肝炎中可以使小鼠肝脏树突状细胞产生IL-10增加,这可能是它下调肝脏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之一。IL-12具有抑制肝炎病毒的作用,研究发现甘草酸可以上调IL-12mRNA的转录水平[16]。韩俊岭等[17]在急性胰腺炎引起的肝脏损害中应用复方甘草酸苷,可使TNF-α,IL-6明显下降,ALT,TB明显降低。说明复方甘草酸苷可以通过降低TNF-α,IL-6而发挥肝细胞保护作用。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对甘草酸诱导Jurkat细胞后的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发现,IL-18基因表达增强。IL-18是一种强力IFN-γ诱导因子,甘草酸通过上调IL-18的表达发挥其介导炎症反应、诱发靶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活性[18]。

2.3补体甘草酸还可以直接抑制补体活化,降低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β-甘草酸具有抗补体活性,可选择性地抑制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而直接发挥抗炎作用。研究表明β-甘草酸作用在补体C2水平,对补体经典途径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α-甘草酸无这种活性[19]。Fujisawa等[20]发现甘草酸制剂可以抑制补体的细胞溶解活性,阻滞了C5或以后的补体瀑布效应,抑制细胞溶酶通路,从而阻止了膜攻击复合体的形成,因此在肝损伤中具有组织保护作用。Kawakami 等[21]发现补体C3与甘草酸亲和色谱柱有很强的亲和力,补体C3与甘草酸结合后可使其空间构象发生改变。

3甘草酸免疫调节作用的应用

3.1甘草酸与皮肤病目前在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中,T 细胞调节紊乱占主导地位。银屑病皮损的自然消退与皮损内CD8+细胞的介入和CD4+T细胞的减少有关。王英杰等[22]在50例银屑病患者应用复方甘草酸片,结果显示,治疗前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比值和mIL-2Rα表达率均较正常人明显降低,CD8+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上述指标表达率明显提高,提示复方甘草酸对机体的T细胞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研究显示银屑病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存在亢进和紊乱。红细胞CD35数量及其活性过度增强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23]。刘辉等[24]对32例银屑病患者使用复方甘草酸苷,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CD35水平,发现复方甘草酸可以显著降低银屑病红细胞表面CD35的表达水平,并通过影响天然免疫功能间接调控获得性免疫中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发挥免疫治疗作用。当然在银屑病治疗中甘草酸除了改善免疫系统微环境外,还有抗炎、抗变态反应及镇静、催眠等作用[25-26]。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h1细胞因子INF-γ,IL-2水平低于正常人,Th2细胞因子IL-4水平高于正常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存在Th1/Th2反应向Th2反应偏移现象,表现为

Th2细胞因子升高,Th1细胞因子降低[27]。用复方甘草酸注射液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Th1细胞水平较治疗前升高,有统计学差异,Th2细胞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数值上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表明复方甘草酸注射液可以通过逆转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失衡的Th1/Th2免疫反应,达到临床疗效[28]。

3.2甘草酸与哮喘近几年Thl/Th2细胞的偏移成为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认为支气管哮喘以Th2细胞反应增强为主。IFNγ,IL4可作为Thl/Th2偏移的细胞因子检测指标。宋丽君等[29]在大鼠哮喘模型中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甘草酸二铵及地塞米松,发现甘草酸二铵及地塞米松用药组肺组织仍有炎症细胞浸润,但明显减轻,杯状细胞增生不明显。而且确实存在Th2类细胞因子IL4增高,Thl类细胞因子IFN-γ减少。吕小华等[30]在用卵蛋白建立的小鼠哮喘模型中,同样发现甘草酸治疗后,哮喘小鼠肺组织的炎症病理变化减轻,血清IgE和IL-4的表达降低。泼尼松组和与甘草酸组相似。但甘草酸组免疫器官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无明显改变,泼尼松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明显减少。

3.3甘草酸与肝病甘草酸是率先用于治疗慢性肝病的药物,具有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抗肝细胞凋亡、预防肝纤维化的作用[31-32]。肝炎病毒感染及其感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均能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TNF-α等细胞因子[33]。TGF-β1,TNF-α通过活化肝星状细胞使细胞外基质如胶原蛋白(Ⅰ,Ⅲ,Ⅴ和Ⅳ型胶原蛋白)、非胶原蛋白(如层黏蛋白)和蛋白聚糖(如透明质酸)等过度表达,上述指标能反映肝脏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多项研究表明复方甘草酸苷能显著降低肝纤维化血清中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层黏蛋白含量,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巨噬细胞、枯否氏细胞等间质细胞的活性及T,B淋巴细胞和肝星状细的增殖,降低或阻断TGF-β1,TNF-α分泌,抑制肝星状细胞转化为肌纤维母细胞,从而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促进其分解,进而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34-35]。同样的结论在甘草酸类制剂干预的大鼠试验中也得到验证[36-38]。

3.4甘草酸与艾滋病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首次报道了甘草甜素抗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作用曾引起轰动。HIV 感染者的治疗原则是阻止病毒增殖和增强机体免疫力。实验证明甘草酸不仅具有诱导干扰素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动功能,抑制HIV增殖,并具有免疫激活作用[39]。甘草酸可以抑制R5HIV病毒的复制。R5HIV与新鲜分离的分叶核粒细胞共培养时可促进病毒复制,而且R5HIV培养基中产生了CCL

2

和IL-10,二者又显著地促进病毒的复制,而甘草酸通

过抑制CCL

2

和IL-10而抑制病毒的复制[40]。HLA-DR表达是T细胞活化的标志,其在免疫应答中的主要作用是与T细胞表面的CD4分子和/或抗原结合,促进抗原传递。CD38蛋白主要表达于大多数的NK细胞、T细胞、B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HIV感染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表面分子CD38,HLA-DR随着病情的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研究表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CD38,HLA-DR显著下降,特别是CD8+,CD38+T细胞百分率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41]。姚文虎等[42]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基础上应用复方甘草酸苷辅助治疗艾滋病20例,并进行T细胞亚群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组CD38+,CD8+T细胞的表达明显降低,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CD8+,CD38+T细胞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CD4+T细胞计数升高较对照组更显著,说明复方甘草酸苷对T细胞部分激活亚群有抑制作用,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对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的免疫重建有支持作用。李太生等[43]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IV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计数及激活亚群,研究表明,T细胞激活亚群的免疫激活状况不仅可以衡量血浆病毒载量的变化,还可以预示随后CD4+T细胞计数变化的快慢。

3.5甘草酸与肿瘤甘草酸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是抗癌作用的另一重要机制。肝细胞癌常常由乙肝病毒及丙肝病毒等慢性肝病发展而来。研究表明甘草酸及衍生物在肝细胞癌中可以预防致癌物质导致的DNA损伤,可以抑制脂氧合酶和环氧合酶活性及抑制蛋白激酶C,下调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促使肿瘤细胞凋亡等[44]。在小鼠子宫内膜癌的模型中,使用甘草酸后抑制了COX-2表达,且显著地抑制了IL-1α和TNF-αmRNA的表达,IL-1α和TNF-αmRNA表达被认为有助于肿瘤的抑制[45]。在人类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激素依赖性)和DU-145(激素非依赖性)中发现,甘草酸以时间及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细胞出现凋亡,并且甘草酸通过时间依赖方式使细胞发生凋亡,但是在甘草酸处理的细胞中未发现Caspase-3和Caspase-8的活性,表明可能有其他的途径参与了细胞的凋亡[46]。

4结语

总之,随着国内外对甘草酸及其衍生物药理作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抗炎、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抗纤维化、免疫调节等作用使甘草酸的临床应用前景更加广阔。上述药理作用在临床应用中是密不可分的。免疫调节作为其重要的作用之一,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甘草酸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双重影响,为其确切的作用机制蒙上了神秘的面纱。随着甘草酸作用机制的明朗,相信将来其在临床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奇,连晓媛,陈兰英,等.炙甘草汤一些问题的考证及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9,

5(2):54.

[2]罗裕兴,毛淑敏,陈建萍,等.从仲景方中生姜、大枣、甘草的使用看佐药在方剂配伍中的作用与意义[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1):65.

[3]李新芳,孟富敏,潘福生,等.甘草次酸钠对炎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0,6(2):

105.

[4]Yi H,Nakashima I,Isobe K.Enhancement of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from activated macrophages by glycyrrhizin

[J].Am J Chin Med,1996,24:271.

[5]Kondo Y,Takano F.Nitric oxide production in mouse peritoneal macrophages enhanced with glycyrrhizin[J].

Biol Pharm Bull,1994,17(5):759.

[6]Nakajima N,Utsanomiya T,Kobayashi M,et al.In vitro induction of anti-type2T cells by glycyrrhizin[J].

Burns,1996,22(8):612.

[7]Yoshikawa M,Matsui Y,Kawamoto H,et al.Effects of glycyrrhizin on immune-mediated cytotoxicity[J].J

Gastroenterol Hepatol,1997,12(3):243.

[8]朱任之.甘草次酸钠口服给药的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6,12(6):542.

[9]金建军,王建军,夏德全,等.甘草酸二铵对慢活肝的疗效及免疫调节作用[J].洛阳医专学报,1995,1

(2):66.

[10]Takahara T,Watanabe A,Shiraki K.Effects of glycyrrhizin on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a biochemical

and morphological study[J].J Hepatol,1994,21(4):

601.

[11]Zhang Y H,Isbe K,Nagase R,et al.Glycyrrhizin as a promoter of the late signal transduction forinterleukin-2

production by splenic lymphocytes[J].Immunology,

1993,79:528.

[12]Zhang Y H,Kato M,Isobe K,et al.Dissociated control by glycyrrhizin of proliferation and IL-2production of murine

thymocytes[J].Cell Immunol,1995,162:97.

[13]Sachiko M,Hiroatsu M,Yoshiko S,et al.Glycyrrhizin and related compounds down-regulate production of

inflammatory chemokines IL-8and eotaxin1in a human

lung fibroblast cell line[J].Int Immunopharmacol,

2004,4:1633.

[14]Takei H,Baba Y,Hisatsune A,et al.Glycyrrhizin inhibits interleukin-8production and nuclear factor-

kappaB activity in lung epithelial cells,but not through

glucocorticoid receptors[J].J Pharmacol Sci,2008,106

(3):460.

[15]Abe M,Akbar F,Hasebe A,et al,Glycyrrhizin enhances interleukin-10production by liver dendritic cells in mice

with hepatitis[J].J Gastroenterol,2003,38:962.

[16]Dai J H,Iwatani Y,Terunuma H,et al.Glycyrrhizin enhances interleukin-12production in peritoneal

macrophages[J].Immunology,2001,103(2):235.[17]韩俊岭,郭昱.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急性胰腺炎肝损害的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556.[18]刘妍,成军,杨倩,等.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克隆甘草甜素诱导Jurkat细胞后的差异表达基因[J].世

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2(1):70.

[19]Kimura M,Inoue H,Hirabayashi K,et al.Glycyrrhizin and some analogues induce growth of primary cultured

adult rat hepatocytes via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J].Eur J Pharmacol,2001,431:15.

[20]Fujisawa Y,Sakamoto M,Matsushita M,et al.

Glycyrrhizin inhibits the lytic pathway of complement-

possible mechanism of its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n

liver cells in viral hepatitis[J].Microbiol Immunol,

2000,44(9):799.

[21]Kawakami F,Shimoyama Y,Ohtsuki K.Characterization of complement C3as a glycyrrhizin(GL)-binding

protein and the phosphotylation of C3αby CK-2,which

is potently inhibited by GL and glycyrrhetinic acid in

vitro[J].J Biochem,2003,133(2):231.

[22]王英杰,范慧英,路云环.复方甘草酸苷对银屑病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23(6):533.

[23]顾军,刘辉,郭峰,等.银屑病患者红细胞CD35和红细胞趋化因子受体的测定[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3,36:148.

[24]刘辉,罗平,储利亚.复方甘草酸苷对银屑病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

23(3):220.

[25]刘彬,齐云.甘草酸及甘草次酸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6,21(3):100.

[26]汪明华,樊建峰,李峰.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及药物经济学评价[J].中国药物应用与

监测,2008,5(3):19.

[27]Ying S,Kikuchi Y,Meng Q,et al.Th1/Th2cytokines and inflammatorycells in skin biopsyspecimens

frompatients with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comparison

with the allergen-induced late-phase cutaneous reaction

[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2,109:694.

[28]郭红卫,王京滨,汤洪伟.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外周血T细胞细胞因子水平的影

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5

(4):214.

[29]宋丽君,王朝霞,迟宝荣,等.甘草酸二铵对支气管哮喘辅助T细胞1/2偏移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

华医学杂志,2007,57(40):2865.

[30]吕小华,吴铁,覃冬云.甘草酸防治小鼠哮喘的作用及其免疫学机理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

1434.

[31]Kim K Y,Rhim T,Choi I,et al.N-acetylcysteine induces

cell cucle arrest in hepatic stellate cells through

itsreducing activity[J].J Biol Chem,2001,276(44):40

591.

[32]Miyake K,Tango T,Ota Y,et al.Efficacy of Stronger Neo-Minophagen C compared between two doses

administered three times a week on patients with

chronicviral hepatitis[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2,

17(11):1198.

[33]Bissell D M,Roulot D,George J.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and the liver[J].Hepatology,2001,34:859.[34]金志刚,孔艺,周祖模,等.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与其他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4,25(3):345.

[35]宋新文,王宏伟,申保生.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药

房,2006,17(2):128.

[36]田静,吕坚.18α-甘草酸抗大鼠肝纤维化实验研究[J].中国药房,2002,13(9):528.

[37]蔡瑜,沈锡中,王吉耀.甘草酸对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

(13):1122.

[38]欧强,陈良,谭德明,等.甘草酸二铵抗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作用研究[J].中成药,2006,28(7):1046.[39]Pliasunova O A,Il'ina T V,Iaiu K,et al.The anti-HIV activity of glycyrrhizic acid penta-O-nicotinate[J].

Vestn Ross Akad Med Nauk,2004:4246.[40]Yoshida T,Kobayashi M,Li X D,et al.Inhibitory effect of glycyrrhizin on the neutrophil-dependent increase of

R5HIV replication in cultures of macrophages[J].

Immunol Cell Biol,2009,87(7):554.

[41]Burgisser P,Hammann C,Kaufmann D,et al.

Expression of CD28and CD38by CD8+T lymphocytes in

HIV-1infection correlates with markers of disease

severity and changes towards normalization under

treatment[J].Clin Exp Immuno,1999,115(3):458.[42]姚文虎,赵伟,吴引伟.复方甘草酸苷辅助治疗对艾滋病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华男科学杂志,

2006,12(7):598.

[43]李太生,邱志峰,王爱霞,等.T细胞激活亚群在HIV 感染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2,20(4):199.

[44]Wang Z Y,Nixon D W.Licorice and cancer[J].Nutr Cancer,2001,39(1):1.

[45]Niwa K,Lian Z,Onogi K.Preventive effects of glycyrrhizin on estrogen-related endometrial carcinogenesis in mice

[J].Oncol Rep,2007,17(3):617.

[46]Thirugnanam S,Xu L,Ramaswamy K.Glycyrrhizin induces apoptosis in prostate cancer cell lines DU-145

and LNCaP[J].Oncol Rep,2008,20(6):1387.

[责任编辑何伟]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大黄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是中国的四大中药之一。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很突出的。一起来看看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1、利胆作用 麻醉犬十二指肠给大黄煎剂,可使胆汁分泌增加,降低奥狄括约肌张力。麻醉大鼠十二指肠给大黄煎剂或水醇浸提制剂,30分钟内胆汁、胰液分泌量均增加,而胰淀粉酶活性则降低,大黄不仅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增加。人服用大黄煎剂15g,胆囊明显增大 (B超测量) 。与动物实验结果相符。 2、保肝作用 大黄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用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SGPT升高达616.0U/100ml,正常对照组为289U /100ml,经大黄治疗后,可使SGPT降至325.3U/100ml,肝细胞坏死程度、变性也比对照组轻。进一步研究发现,大黄能显著逆转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组织脂肪浸润及纤维化,微粒体肿胀,嵴明显下降,粗面内质网破坏核糖体脱落。此外,还可恢复四氯化碳引起的单胺氧化酶及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减弱。表明大黄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确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大黄煎剂对乙肝抗原 (HBsAg)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除去鞣质后作用减弱或消失,同时也证明大黄中意醌类和大黄素对HBsAg并无抑制作用。 3、抗菌

大黄的抗菌谱广,敏感细菌有葡萄球菌 (白色、柠檬色、金黄色) 、溶血性链球菌 (甲、乙) 、草分枝杆菌、枯草杆菌、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淋病双球菌、包皮垢球菌、炭疽杆菌,尤以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 敏感。抑菌有效成分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抗菌作用最强。大黄对肠内厌氧菌脆弱拟杆菌有抑制作用,该菌可將复合型胆汁酸 分解为游离型胆汁酸,增强了对粘膜的刺激性而导致胆囊炎。抗菌作用机制主要是对细菌细胞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以及糖代谢的抑制作用。 4、抗肿瘤作用 腹腔注射大黄酸、大黄素对小鼠黑色素瘤有较强抑制作用,大 黄酸对艾氏腹水癌也有抑制作用,对肉瘤S180和艾氏癌皮下型无明显作用,大黄素对乳腺癌也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癌细胞的氧化和脱氢。大黄酸对癌细胞的酵解也有抑制作用。 5、抗炎作用 大黄对多种动物实验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给小鼠灌胃大 黄煎剂能显著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郭急性渗出性炎症。同时对大鼠 甲醛性、蛋清性足蹠肿胀、小鼠和大鼠的棉球肉芽肿增生,均有抑制作用。但酒炖大黄和大黄炭的作用较弱,可能是由於酒炖使有效成 分流失而大黄炭使有效成分破坏之故。大黄抗炎作用可能是使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内环氧化酶通道受阻,增加羟基花生四烯酸的生成, 而活跃脂化酶通路,达到抗炎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大黄抗炎作用不是通过垂体—肾上腺素系统,因为切除肾上腺并不影响其抗炎作用,

褪黑素在植物中的功能分析.docx

褪黑素在植物中的功能分析 一.褪黑素简介 (1)褪黑素的分子式为C13H16N2O2,相对分子质量为232.27,熔点为116 ~118℃,褪黑素的生物合成主要是在松果腺细胞内进行,以色氨酸为原料,经羟化、脱羧及N-乙酰转移酶等的催化作用,最终形成褪黑素。 (2)褪黑素((N-acetyl-5-methoxytryptamine,N-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作为一种主要由松果体分泌的(哺乳动物和人)神经内分泌激素(吲哚胺类激素,主要在夜间分泌),有调节睡眠/ 觉醒周期、免疫调节、细胞凋亡调节及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类和哺乳动物血清褪黑素浓度呈昼夜节律性波动,表现为夜间分泌达到峰值,白天则降至谷值。 (3)褪黑素的化学结构: 二.褪黑素在植物中的功能分析 (1)褪黑素对植物生长调节的作用 ①促进根的生长与再生: (i)在植物中褪黑素具有与吲哚乙酸(IAA)相似的生理功能。可能因为褪黑素与吲哚乙酸具有相似的结构,所以它可能结合在吲哚乙酸受体上行使相应功能; (ii)低浓度可以促进不定根和侧根的形成,高浓度则起抑制作用。因此,褪黑素促进植物生根的作用与其施加浓度密切相关,主要作用方式是以提高内源吲哚乙

酸的含量为主;(实验植物:羽扇豆、樱桃) (iii)与吲哚乙酸的内源含量水平相近,推测二者可能协同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实验植物:羽扇豆、单子叶大麦、燕麦、牧草) ②提高种子萌发率: 褪黑素很容易进入种子内部,并且褪黑素具有抗氧化能力,因此可以保护种子内的脂类抵抗氧化伤害,从而提高了其活力和萌发率; ③对植物繁殖的调节作用: 植物内源褪黑素的含量变化可能会影响花的发育,对植物的繁殖有一定的作用,起到类似开关的作用,引导植物由有性向无性生殖转换。 (2)褪黑素在植物中的抗氧化作用 ①原理: (i)褪黑素吲哚环5位上的甲氧基和侧链上的N-乙酰基是褪黑素清除活性氧(ROS)的必需基团。褪黑素主要通过提供电子来清除ROS,失去电子后 褪黑素本身变成了毒性很低的吲哚阳离子,后者进一步清除ROS,转变成N -乙酰-N2-甲酰-5-甲氧犬脲酰胺(AFMK),AFMK比褪黑1 素具有更强的抗氧化作用,两者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褪黑素对ROS的清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 院系: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08级生物科学 姓名:黄秀兰 学号:2 指导老师:吴小莉 【摘要】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免疫系统发挥生物学作用的三条途径分别是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替代)激活途径和凝集素(MBL)激活途径。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皮肤和黏膜,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中由第三道防线所引起的免疫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他们两者之间既存在着区别同时又相互协调发挥着作用,以协调机体保持一种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

【关键词】免疫系统免疫免疫效应补体激活途径 在季节变迁之际,在南雁北飞之际,有人会被风一吹就凉了,有人却铁骨铜皮毫不介意天气冷暖。有些人感冒一两天就好,有些人却要折腾好久。众所周知,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有生理免疫、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的功能,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悄悄导致作用效果的不一样呢,或者,在我们的身体里,那个叫做免疫系统的问题在如何工作呢?以下我们一起来做以下探究。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因为血小板里有IGG)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等)组成。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那么什么又叫免疫?所谓“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人体共有三道免疫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

免疫学考试问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免疫?免疫的功能和表现有哪些? 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免疫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可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 免疫系统主要有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即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清除异物的能力,该功能过高会引发超敏反应;该功能过低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②免疫自稳,即清除体衰老和死亡细胞的能力。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及时清除体衰老和死亡的细胞或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如果免疫耐受功能失调,则可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③免疫监测,即免疫系统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免疫监测功能过低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2.Burnet克隆选择学说和克隆清除学说的容是什么?根据该学说,免疫系统如何区别“自我”和“非我”? 是由澳大利亚免疫学家Burnet提出的,容:(1) 在机体发育的早期,体存在着无数针对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克隆。同一个克隆的细胞均表达相同的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2)胚胎期与自身成分反应的T、B淋巴细胞被“禁忌”,形成免疫耐受,此为克隆清除。(3)出生后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的相互作用,引起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活化和分化,此为克隆选择。(4)分化后的所有效应细胞具有相同的特异性。自我-胚胎时期和免疫系统接触过的物质;非我(抗原):胚胎时期没有和免疫系统接触的物质,如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 3.什么是免疫应答?根据免疫应答的机制,免疫应答分哪两类?每类的特点和组成如何? 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引起的一系列细胞和分子的协调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包括三个基本阶段:抗原识别阶段,活化、增值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固有免疫特点:(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固有免疫组成:(1)解剖与生理屏障,皮肤、黏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2)吞噬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NK细胞(3)体液因子: 补体、细胞因子、溶菌酶适应性免疫特点:(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2)具有特异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适应性免疫组成:抗原提呈细胞、B淋巴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抗体、补体、T淋巴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 4.什么是免疫耐受?其产生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此时机体对其他抗原仍可做出正常的免疫应答。免疫耐受分为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与B细胞发育的过程中,不成熟T及B细胞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的耐受。其主要机制如下:当T及B 细胞分别在胸腺及骨髓微环境中发育至表达功能性抗原识别受体阶段,T细胞抗原受体与微环境基质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呈高亲和力结合时,引发阴性选择,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致克隆消除;不成熟B细胞在骨髓及末梢中,与自身Ag呈高亲和力结合时,亦被克隆消除。外周耐受是指成熟T及B细胞,遇源性或外源性Ag,不产生免疫应答。其形成的主要机制有:克隆清除,免疫忽视,克隆无能及不活化,免疫调节抑制,信号转导障碍,免疫隔离部位。 5.免疫学的前言和热点问题? ①免疫识别的结构基础和相关机制,适应性免疫: TCR 、BCR 、抗原表位;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②免疫系统发生、免疫细胞及亚群。③免疫调节的细胞和分子机制。④免疫记忆,对记忆性T、B细胞的许多特性尚不清楚。⑤microRNA与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及免疫应答的调节。⑥炎症复合体的功能。⑦表观遗传学研究。⑧系统生物学研究。⑨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可视化研究。10、免疫治疗:肿瘤疫苗,基于免疫细胞的免疫治疗,抗体药物:CTLA-4抗体,针对信号通路的小分子药物。 6.结合抗体的结构,阐述其生物学功能。 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是四肽链结构,包括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重链和轻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分为氨基端(N端)和羧基端(C端)。在重链近N 端的1/5-1/4处和轻链近N端1/2区域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多变称可变区,其余部分为恒定区。抗体的生物学功能:①特异性结合抗原,阻止病原体对机体的感染;②激活补体,IgM、IgG与抗原结合后导致抗体Fc段构象改变,暴露出补体结合位点,使C1q能够与之结合,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或细菌脂多糖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③结合Fc受体,表面具有Fc受体的细胞与相应的抗体Fc段结合,发挥调理吞噬、ADCC、介导Ⅰ型超敏反应;④通过胎盘和粘膜,IgG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对新生儿抗感染有重要意义;⑤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7.举例说明细胞因子的特点与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CK)是一类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产生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主要分六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的特点:①结构特点:低分子量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半衰期短;②产生特点:多源性,一种细胞因子可由不同的细胞产生,一种细胞可以合成分泌多种细胞因子;③细胞因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或分泌的方式发挥效应;④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作用特点是多效性、高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和网络性。细胞因子生物学活性有:①增强抗感染和细胞杀伤效应,抗细菌、抗病毒;②促进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③调节免疫反应;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⑤刺激造

免疫调节

第十七章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 [A型题] 1.哪些受体同时被交联可被抑制B细胞的增值() A.TCR和BCRJ B. BCR和FcγRⅡ-B C. BCR和CR2 D. BCR和FcαR E. TCR和FcγR 2.B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免疫调节依赖于识别() A. MHC分子 B.独特型抗原决定基 C.Fc受体 D.分化Ag E.补体受体 3.抑制Th2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A. IL_2 B. IFN_γ C. IL_4 D. IL_5 E. IL_10 4. 抑制Th1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A. IL_2、IL_10 B. IFN_γ、IL_4 C. IL_4、IL_7 D. IL_8、IL_10 E. IL_10、IL_4 5.临床上应用抗Rh﹢抗体预防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的原理是() A. 抗体的负反馈调节作用 B.抗体的正反馈调节作用 C.独特型免疫网络学说 D.补体的调节作用 E.以上都不是 6.以下哪一种补体可与B细胞表面的CD21结合,促进B细胞的活化() A. C1 B. C2a C. C3a D. C3d E. C4 7. 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是() A. 由APC和Th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B. 由APC和Ts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C. 由Th和Ts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D. 由Th和Tc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E. 由Th1和Th2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8. 以下哪一种细胞因子可增强NK细胞的活性() A. IL-2、IL-8 B.IL-2、IFN-γ、IL-12 C. IL-2、IL-4 D. IL-2、IFN-γ E.IL-3、IL-4 9.下列哪一种细胞因子对免疫应答起负调节作用( ) A. IL-2、IL-4、IL-5 B.IL-2、IL-8、IL-10 C.IL- 1、IL-6、TGF-β D.IL-10、TGF-β E.INF-γ、TNF-β 10. B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主要通过() A.分泌的淋巴因子发挥作用 B.分化形成抑制或辅助细胞发挥作用 C.活化巨噬细胞发挥作用 D.神经-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E.分泌的Ab发挥作用 11.免疫应答发生的前提是() A.抗原的存在 B.抗体的存在 C.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存在 D.补体的存在 E.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调节的存在 12.群体水平免疫调节的基础主要是() A.MHC多态性 B.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 C.AICD对特异性应答的反馈调节 D.独特型网络的调节 E.免疫细胞激活信号转导中的反馈调节 13.关于抗原对特异性免疫性应答的调节作用,下列那一项是错误的() A.抗原的存在是免疫应答的前提 B.结构相似的抗原具有相互干扰特异性抗体应答的能力 C.一定范围内,应答水平与抗原的量呈正相关 D.抗原的量与免疫应答的发生与否有关 E.抗原的质与免疫应答的发生与否无关 14.关于免疫应答的调节,下列那一项是错误的() A.免疫应答不受遗传基因的制约 B.免疫调节的机制影响免疫应答的发生应答的强弱 C.免疫应答的调节可分为免疫系统内调节和免疫系统外及个体和群体水平的调节D.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 E.免疫调节机制失控或异常可导致免疫疾病的发生 15.关于IFN-γ的免疫调节作用,下列那一项是错误的()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大黄,又名将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野生或栽培,药材以质地坚实、断面“锦纹”明显、红棕色、稍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性味苦寒,归胃、大肠、肝、脾经,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一、古代医籍对大黄炮制的论述 大黄从古至今,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2005 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大黄作为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历来被各医家所重视,从汉代《金匮玉函经》以后的本草医书中大多见有大黄的多种炮制品。大黄的炮制品早在汉代就有记载,酒浸、酒洗用于临床,大医家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有“大黄去皮、酒洗、酒浸、蒸”的记载。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有“大黄破如米豆、炒至黑”的记载。说明炒大黄这一炮制品从梁代就诞生了。现存最早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在过去蒸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七蒸七晒”的炮制方法,从而更加完善了熟大黄的炮制技术。到了唐代,产生了醋蒸、湿纸煨大黄的炮制技术。宋代的《银海指南》中有:“大黄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这是米泔水制大黄的初步诞生。《圣济总录》记载的蜜制、姜制则是大黄炮制技术的又一个进步。元明时代提出了酥制,《普济方》中记载:“绵纹大黄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如细末用”。同时代的《医林集要》更有独特的主张,提出了童便制、盐制、红花制、当归制、淡醋制等炮制方法。 二、常用炮制方法及功效 (一)生大黄 1.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小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备用。以其片面黄色,呈槟榔纹及朱砂点,气味浓厚者佳。另外,原药材块大质坚,在水处理过程中,宜采取少泡法,缓缓润透。因大黄所含的蒽甙类能溶于水,尤其在热水中更容易溶解,久泡后影响药物疗效,耗损率可达15%。 2.功效: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趋下行,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清除燥结,泻火解毒,药力迅猛。即《本草正义》所言:“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之功”。用于实热便秘,高热,吐血,跌打瘀肿,烫伤等症效捷。

揭开褪黑素的神秘面纱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b10728095.html, 揭开褪黑素的神秘面纱 作者:陈阳美等 来源:《保健与生活》2013年第03期 褪黑素又称美拉托宁,主要是由哺乳动物的松果体产生的。褪黑素的合成受光周期制约,与年龄有很大关系。正常情况下,松果体在黑暗的条件下才会产生褪黑素,一般是每晚20点左右开始,随後含量逐渐上升,23点後迅速升高,凌晨两三点达到高峰(因此又被称作黑暗 激素),然後逐渐下降,睡眠逐渐变浅,直到早晨自然醒来。 人在儿童期的夜间褪黑素分泌量最高,青春期时分泌量略有下降,以後褪黑素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特别是35岁以後,体内分泌的褪黑素明显下降,到老年时,褪黑素分泌的昼夜节律渐渐趋于平缓甚至消失。 褪黑素在体内有自己的代谢途径,口服褪黑素七八个小时即降至正常人的生理水平,不会在体内蓄积,所以毒性较小。它与其他安眠药的最大区别在于用後不会成瘾,也没有明显不良反应。褪黑素相对安全,但也不能过量补充,过量服用可能造成低体温、认知功能损害、白天疲乏、头痛不适等不良反应。对女性,可能因释放过多泌乳激素导致不孕;对男性,则可能降低性欲。服用大剂量褪黑素甚至可能促使大脑血管收缩,增加发生脑卒中的危险。 褪黑素是内分泌系统的同步器,分泌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它具有较广泛的生理活性,与个体发育、生殖功能、脑功能都相关。近年研究发现,褪黑素生物作用十分广泛,除能较好地改善睡眠之外,还有提高免疫功能、抗衰老的作用。对此,我们分能力和潜力两方面介绍其作用。 能力篇 近年来,国内外对褪黑素的生物学功能,尤其是保健功能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其确实具有促进睡眠、延缓衰老、调节免疫等多种功能。不过,其最被认可的主要还是帮助睡眠和调整时差,可改善睡眠质量,尤其对失眠的老年人及因夜间工作需要在白天睡眠者效果更好。 褪黑素有“体内安眠药”之美称,正常情况下人体自己就能分泌,而且分泌非常有规律,即受光线控制。在夜晚或光照较弱的情况下,松果体分泌褪黑素较多,只要一见光,褪黑素就会停止分泌。通常在褪黑素开始分泌後两三个小时睡觉人体会获得最佳睡眠,所以建议每晚22-23点休息,不要睡得太晚。 潜力篇 褪黑素除确定能够改善睡眠、调整时差外,实验中还发现它很可能具有以下功能——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测试题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测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细胞、记忆细胞和浆细胞都可以进行有丝分裂 B.抗原呈递细胞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C.若抑制T细胞的发育,受影响的只是细胞免疫 D.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识别特定的抗原 细胞和记忆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以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而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已经失去分裂能力;抗原呈递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可以吞噬病原体,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摄取、处理绝大多数病原体并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因此抗原呈递细胞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若抑制T细胞的发育,则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受影响;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均能识别特定的抗原。 2.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细胞在细胞因子作用下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B.青霉素是一种可导致过敏反应的免疫活性物质 C.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机体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检测 D.体液中的溶菌酶参与杀灭细菌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细胞在细胞因子作用下快速分裂、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A项错误;青霉素是一种可导致过敏反应的过敏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项错误;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因此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机体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检测,C项正确;体液中的溶菌酶参与杀灭细菌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 项错误。 3.免疫工作者在对甲、乙两组小鼠分别破坏骨髓和胸腺进行免疫研究后,分别向其体内注入足量的造血干细胞,小鼠出现的变化是( )

中药大黄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大黄的功效和作用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很突出的。 1.大黄具有很强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够调节免疫、抗炎、解热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胆、保肝、泻下作用。 2.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 3.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 4.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5.生大黄能够够泻热通肠,逐瘀通经,凉血解毒。用于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血热吐衄,实热便秘,积滞腹痛,肠痈腹痛,泻痢不爽,目赤,咽肿,痈肿疔疮,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大黄的食用方法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2.切制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大小个分开,略浸,捞出,淋润至透,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加水稍浸

泡、润透,切成1.5—5毫米厚的片,晒干或晾干。取大黄片用低温烘脆,磨成细粉,过筛即可。 服用方法: 内服:煎汤,3-12g;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煎液亦可作灌肠用。 大黄的民间传说 1.从前有个黄姓郎中,承袭祖业擅长采挖黄连、黄耆、黄精、黄芩、黄根这五种药材为人治病,被誉为“五黄先生”。每到三月,郎中便进山采药,为此常借宿在山上农户马峻家中,至秋末方才离开。马峻一家三口对他善待有加,久而久之便与马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年马家遭了火灾,房子财物被烧光,马峻妻子被烧死,剩下爷儿俩伤心地住山洞去了。郎中费了很大气力才找到父子俩,他对马峻说:“你带着孩子跟我采药吧!”于是他们终日相伴,以采药、卖药、治病为生。渐渐地,不识药性的马峻也熟悉了五黄药,有时郎中不在家,他偶尔学着为人治病。 有一年夏天,一位孕妇身体虚弱,骨瘦面黄,因泻肚子来求医。恰巧郎中不在,马峻把治泻的黄连错给成了泻火通便的黄根,结果孕妇服后大泻不止,差点没命,胎儿也死了。这事被告到县衙,县老爷立刻命人捉拿马峻,要以庸医害人治其罪。这时,郎中赶忙跪在堂前,恳求县老爷判自己的罪,说马峻是跟他学的医;而马峻心里更是难过,自愿领罪受罚。这样一来,县老爷反而十分敬佩他俩的情谊,想想这五黄先生也素有声名,而孕妇身体羸

免疫调节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生理功能。 免疫调节是指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之间,以及与其它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免疫应答以最恰当的形式使机体维持在最适当的水平。 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 免疫调节层次: 自身调节:免疫系统内部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 整体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群体调节:MHC的种群适应性 免疫应答作为一种生理功能,无论是对自身成分的耐受现象,还是对“非已”抗原的排斥都是在机体的免疫调节机制的控制下进行的。免疫调节机制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关键,如果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对自身成分产生强烈的免疫攻击,造成细胞破坏,功能丧失,就会发生自身免疫病。如果对外界病原微生物感染不能产生适度的反应(反应过低可造严重感染,反应过强则发生过敏反应),也可造成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因此,免疫调节机制不仅决定了免疫应答的发生,而且也决定了反应的强弱。这一调节作用是精细的、复杂的。调节功

能是作用于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多个环节。 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 种类: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等。 作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配的场所。 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分为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 淋巴细胞位于淋巴结、血液和淋巴液中,分为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和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主要分为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 抗体:由浆细胞产生,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消化 淋巴因子: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作用于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出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 溶菌酶:主要由吞噬细胞产生,且泪腺、唾液腺也可产生溶菌酶

酒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酒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可能有些人对于酒大黄是什么都并不怎么了解,因为在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并不多的。酒大黄其实就是一种大黄药材一种炮制品,大黄是一种由多种植物合成的一种中药材,对于治疗一些疾病还是挺有效果的。酒大黄的分类是有好几种的,如果大家向了解一下这个酒大黄的一些功效和作用可以往下看看。 酒大黄简单的说,性质是寒性的,所以一些寒底的人是不适宜食用过多的,因为这个属于中草药的作用,所以大家在使用前最好就是要先咨询的意见,这个是大家要知道的。 酒大黄是属于大黄药材炮制品中的一种,大黄因炮制规格不同,有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和大黄炭,它们的临床疗效各不相同。 ★成分性能

形如大黄片,表面深褐色,偶有焦斑,略有酒气。 大黄经炒制后对其所含大黄蒽醌类衍生物均有影响,其泻下成分番泻甙及大黄酸明显减量,加热对鞣质影响较小,因此泻下作用减弱而收敛作用相对增强,现认为大黄所含的鞣质是降低肌酐、尿素氮的有效成分,由此可见,生大黄泻下作用强,制大黄泻下作用弱,在临床上患者大便不通畅者用生大黄;大便通畅者用制大黄。 大黄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胃、脾、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 具有泻热通便功效,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甚至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如大承气汤;或脾阳不足之冷积便秘,如温脾汤。

解毒消痈功效,用于热毒疮疡、暴赤眼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如大黄牡丹皮汤。 行瘀通经功效,用于瘀血阻滞之月经闭止、产后瘀阻、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清热除湿功效,用于湿热壅滞之黄疸、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热淋、石淋如八正散。 亦可凉血止血,用于热伤血络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赤白带下。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腮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道出血、咽喉炎、牙龈脓肿、皮炎、湿疹、淋病、带状疱疹等。

免疫调节测试题与答案.doc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生物周周练(2) 一、单选题(本题共19 小题,每题 2 分,共 3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将某抗原先后两次注射到同一个小鼠体内,其体内抗体水平 的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B. A 的形成主要与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有关 C.再次注射抗原发生的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 D.抗体是由效应 B 细胞(浆细胞)分泌的 2.接种卡介苗一段时间后,血液中就会出现结核杆菌的抗体,组成这种抗体的结构单位和产生抗体 的细胞依次是 A 葡萄糖、效应T 细胞B.氨基酸、效应T 细胞 C 核苷酸、浆细胞D.氨基酸、浆细胞 3.右图中的 X 代表的细胞是 A .效应 T细胞 B .效应 B细胞 C .吞噬细胞 D .癌细胞 4.人在感染一次天花后,终生不忘。若再有天花病毒侵入时,一般能在病毒为患之前迅速将其消灭。这 是因为 A .体液中终生保留着针对天花病毒的抗体C.针对天花病毒的效应 B 细胞可伴随人一生B .针对天花病毒的记忆细胞可伴随人一生D.吞噬细胞可随时“吞食”入侵的天花病毒 5.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的第二次刺激后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6.体液免疫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主要依靠 A. 抗体 B. 抗原 C.T 细胞 D.溶菌酶 7.用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 A 、使小鼠产生过敏反应B、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C、小鼠体内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 D 、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8.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A .刺激效应C.可促进效应T 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 细胞释放出淋巴因子 B .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 D .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9.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10.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免疫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抵抗各种细菌、病毒、污染物及疾病对人体造成的攻击。 清除新代谢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 修补受损的组织器官,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 . 免疫系统是一个由免疫细胞和有机器官构成的网状系统,它遍布整个人体,能自动对抗外来的有害物质,清除坏死细胞,并毁灭可能致癌的突变细胞。免疫系统的结构是繁多而复杂的,其主要的免疫器官有骨髓、扁桃体、胸腺、脾脏、盲肠、骨髓、淋巴结、淋巴管。这些关卡都是用来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 扁桃体位于咽部,是制造淋巴球与产生抗体的地方,人的淋巴球会对由口腔(食物及空气)进入的细菌产生反应。 胸腺属于中枢淋巴器官,位于胸腔顶部,是系统发展功能的中心,它负责训练免疫细胞让它们知道自己的责任。能供应具有免疫力的细胞到所有周边淋巴组织,也是淋巴干细胞增生并分化成T淋巴球之处。 脾脏位于腹腔内,近似卵圆形或指形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 是血液的过滤器。脾脏常会因疾病而肿大,没有脾脏者,较易受到病菌的感染。 骨髓为白血球、红血球衍生与形成的主要器官,能产生定型与成熟的淋巴球,并将其释放进入其它淋巴器官及血液循环系统,进

行特定免疫功能。 盲肠最明显的特征是有大量的淋巴小结,它们会在此互相融合并伸入粘膜下层。 淋巴结为体内重要的防御关口。沿着淋巴管的途径分布,具有过. . 滤免疫反应、再循环的功能,还具有清除淋巴异物的功能。细菌进入淋巴结后,约有99%会陷在其中,并受摧毁。 淋巴管为淋巴液在体内特定部位循环的管道,负责将淋巴液由组织带入血液中。 B细胞和T细胞都来自于骨髓,但T细胞形成于胸腺,它的主要功能是消灭外来侵袭物。 成熟且经过启发的T细胞将演变为以下各种细胞: 辅助细胞:确认入侵者,发送讯号,召集B细胞及巨噬细胞进入备战状态;

褪黑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words (3) 0 前言 (3) 1 褪黑素的生理功能 (3) 1.1褪黑素的产生 (3) 1.2调节生物节律 (4) 1.3调节免疫系统 (4) 1.4抗衰老 (5) 2 褪黑素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5) 参考文献 (5)

褪黑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 摘要:综述了褪黑素的产生,调节生物节律,调节免疫系统,抗衰老方面的生理功能,以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褪黑素;生物节律;免疫系统;抗衰老;畜牧业中应用Melatonin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Abstract:reviewed the production of melatonin, adjust the biological rhythm, adjust the immune system, anti-aging aspects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nimal husbandry. Keywords: melatonin; Biological rhythm; The immune system; Anti-aging; Application in animal husbandry. 0前言 褪黑素是松果体分泌的主要激素,随着多年的研究进展,人们发现褪黑素具有很多生理作用,而且这些生理功能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现在,在各方面都有对其的应用,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已经很普遍。这里主要介绍褪黑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1褪黑素的生理功能 1. 1 褪黑素的产生 褪黑素是主要由松果体分泌的一种吲哚类激素,在视网膜、眼眶腔的副泪腺、唾液腺、肠的嗜铬细胞和红细胞中也有分泌【1】。松果体合成褪黑素的过程如下:(1)色氨酸在色氨酸羟化酶(TPH)的作用下转变成5-羟基色氨酸; (2)25-羟基色氨酸脱羧酶(25-HT-POC)催化成5-羟色胺;(3)在5-羟色胺-N-乙酰转移酶(NAT)和羟基吲哚氧位甲基转移酶(HIMOT)的作用下, 5-羟色胺经N-乙酰羟色胺转变成褪黑激素( N-乙酰-5-甲氧基色氨)【2】。在动物体内,松果体褪黑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波动,白天分泌减少,夜晚分泌增加,研究表明,松果体褪黑素的昼夜节律波动,与光线和视觉对松果体的影响有很重要的关系,也与交感神经支配活动有关。

褪黑素的生理功能及主要的食物来源

褪黑素的生理功能及主要的食物来源 摘要:褪黑素是由大脑中松果腺所分泌出的一种激素,其对调节生物节律、抗氧化、稳定性腺功能以及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分泌量会越来越少,因此,从食物中摄取适量的褪黑素来满足人体需要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褪黑素生理功能食物来源 褪黑素是由大脑中松果腺所分泌出的一种激素,简称为MT,化学名称5一甲氧基一N一乙酞色胺。尽管每天人体的分泌量很少,却具有极重要的生理功能。MT的研究已涉及到调节生物节律、抗氧化、稳定性腺功能以及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多个方面,并取得广泛进展。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分泌量会越来越少,因此,从食物中摄取适量的褪黑素来满足人体需要就显得格外重要。早期研究认为,仅脊椎动物松果腺能合成和分泌褪黑素。近年发现,褪黑素在植物中亦广泛存在。 1.MT的分泌及消除的特点 对松果体及其分泌的MT而言,人们最早注意的是内分泌生理学,主要研究MT对神经内分泌一生殖轴的调节作用。据研究人员报道,MT除松果腺能分泌外,唾液腺、红细胞、视网膜、负泪腺等也能参加分泌。新近研究表明,人类肠道中的大肠杆菌也能产生一定量的褪黑激素,被肠粘膜吸收并进入血液循环。MT的分泌具有以下2个显著的特点: 1.1MT分泌具有节律性。 MT在夜间分泌多,白天分泌较少,因此,夜间是机体获得MT的良好时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夜班工作者癌症发生率要明显高于普通人,同样的结果也存在于啮齿类动物中。 1.2MT在肝脏和脑内代谢。 MT生成后,在肝脏和脑内代谢,其中经肝脏是主要的代谢途径。在肝细胞中,MT主要生成6一羟基褪黑素,少量有去甲基代谢途径,代谢后均失去生理活性。MT吸收后,10分钟内整体消除较快,40分钟后整体消除较慢。MT的代谢产物主要从尿中排出(约占70%),还有约20%从粪便中排出,尿中其他排泄方式还有MT原形(少于10%)。 2.MT的生理功能 2.1MT的抗氧化作用

免疫调节练习题

免疫调节练习1 1.下图是胰岛素的作用示意图,据此推测错误的是( ) A.此图说明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 B.葡萄糖通过协助(易化)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 C.图中靶细胞是肝细胞,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作用于肝脏细胞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 D.若人体免疫反应过度造成图中受体损伤而引起信息传递中断,人会患自身免疫病 2.下列不属于免疫细胞的是() A.吞噬细胞 B.T细胞C.B细胞 D.精子 3.下列液体中不含抗体的是() A.细胞内液 B.血清 C.乳汁 D.组织液 4.去除垂体后,大鼠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淋巴因子的活性明显下降。垂体、下丘脑与免疫细胞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的联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下丘脑不属于内分泌腺 B.细胞Y的增殖能力大于X C.细胞X与Y的RNA不同 D.物质甲为淋巴因子 5.斯坦曼因发现能够激活并调节适应性免疫的树突状细胞而分享了诺贝尔奖。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是目前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如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树突状细胞激发T细胞应答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树突状细胞激发T细胞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 C.树突状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 D.树突状细胞能够摄取和处理侵入机体的抗原

6.多巴胺是某些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一种递质,它会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 生愉悦感。可卡因是一种神经类毒品,其作用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多巴胺的释放要依赖膜的选择透过性不消耗能量 B .多巴胺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C .可卡因可阻止多巴胺回收,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D .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而干扰信息传递 7.在人体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细胞毒T 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穿孔素 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解体死亡。下列与 这一免疫过程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效应细胞毒T 细胞作用于靶细胞是其免疫反应的唯一表现 B .靶细胞死亡后,侵入靶细胞的病毒也就死亡了 C .在效应细胞毒T 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中高尔基体起重要作用 D .在上述效应细胞毒T 细胞的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属于抗体 8.下图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 B .抗体与抗原、细胞d 与靶细胞的结合都具有特异性 C .过程Ⅰ和过程Ⅱ在人体免疫中独立地发挥作用 D .细胞c 是效应B 细胞,细胞d 是效应T 细胞 9.每次注射青霉素,病人是否都要做“皮试”? 其目的是( ) A .不必要,只要以前未发生任何过敏反应即可 B .不必要,只要以前未发生青霉素过敏反应即可 C .必要,决定青霉素的药剂量 D .必要,确定是否有相应抗体 10.T 细胞具有短期保护(效应T 细胞)和长期保护(记忆T 细胞)的分工,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 .T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效应T 细胞 B .效应T 细胞能与侵入细胞内的抗原结合,将其杀死 C .记忆T 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产生抗体 D .记忆T 细胞可以呈递抗原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 11.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 ) 抗原 细胞b 细胞d 靶细胞 抗原 Ⅰ

第十七章免疫调节

第十六章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 [A型题] 1.哪些受体同时被交联可被抑制B细胞的增值() A.TCR和BCRJ B. BCR和FcγRⅡ-B C. BCR和CR2 D. BCR和FcαR E. TCR和FcγR 2.B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免疫调节依赖于识别() A. MHC分子 B.独特型抗原决定基 C.Fc受体 D.分化Ag E.补体受体 3.抑制Th2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A. IL_2 B. IFN_γ C. IL_4 D. IL_5 E. IL_10 4. 抑制Th1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A. IL_2、IL_10 B. IFN_γ、IL_4 C. IL_4、IL_7 D. IL_8、IL_10 E. IL_10、IL_4 5.临床上应用抗Rh﹢抗体预防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的原理是() A. 抗体的负反馈调节作用 B.抗体的正反馈调节作用 C.独特型免疫网络学说 D.补体的调节作用 E.以上都不是 6.以下哪一种补体可与B细胞表面的CD21结合,促进B细胞的活化() A. C1 B. C2a C. C3a D. C3d E. C4 7. 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是() A. 由APC和Th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B. 由APC和Ts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C. 由Th和Ts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D. 由Th和Tc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E. 由Th1和Th2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8. 以下哪一种细胞因子可增强NK细胞的活性() A. IL-2、IL-8 B.IL-2、IFN-γ、IL-12 C. IL-2、IL-4 D. IL-2、IFN-γ E.IL-3、IL-4 9.下列哪一种细胞因子对免疫应答起负调节作用(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