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八下一单元 1课《社戏》第1课时跟踪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下一单元 1课《社戏》第1课时跟踪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下一单元 1课《社戏》第1课时跟踪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下一单元 1课《社戏》第1课时跟踪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学科微课教学

跟踪测试题及答案

【跟踪测试题】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哄.骗(hǒnɡ)闹哄.(hōnɡ)起哄.(hōnɡ)踱.(duó)

B.潺.潺(chán)怠.慢(dài)不惮.(dàn)船橹.(lǔ)

C.撺掇

..(cuān duó)凫.水(fú)桕.(jiòu)树旺相.(xiànɡ)

D.皎.洁(jǎo)归省.(xǐnɡ)絮.(xù)晌.午(shǎnɡ)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绝壁膝盖脑怒欺侮

B.困惑挑剔胆怯委曲

C.叛徒诚肯鉴别宛转

D.惊异鞠躬奖励家眷

3.下列词语的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回家看望父母。行辈:排行和辈分。

B.委实:实在。弥散:弥漫消散。

C.自失:丢失了自己。撺掇:鼓励他人做好事。

D.絮叨:仔仔细细地说。旺相:长相好。

4.下列句子的空白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使我的心也,然而又起来,觉得要和他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A.悠扬宛转愉快自失消失

B.宛转悠扬沉静自失弥散

二.思考探究

5.课文的线索是________,作者按________顺序,以、________,

________的思路来结构全篇。

6.下面是关于课文内容的三种理解,选出最恰当

...的一项。()

A.通过回忆“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不满。B.课文写的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作者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C.课文写出了一片难得的“乐土”,塑造出一群可爱的孩子,详写了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和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寄托着作者那时的理想,以及对新生的希望。

7.课文的主要情节如下,请按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它们的顺序。

A.船上社戏

B.夏夜行船

C.戏前波折

D.归航偷豆

E.六一送豆

F.钓虾放牛

G.随母归省

三.能力拓展

8.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民俗呢?请介绍你所知道的一种民俗。(不少于30字)

9.请写出两首有关民俗的诗歌作品,并熟读成诵。

【参考答案】

1.B

2.D

3.B

4.B

5.社戏时间盼社戏看社戏念社戏

6.B

7.GFCBADE

8.示例:过年时,贴上窗花和对联,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吃着饺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孩子们争着拜年,长辈们笑呵呵地给出红包,说出对新一年的祝福和期望。这些年俗都赋予了我们的生活丰富的内涵。

9.示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社戏》教学设计说明

《社戏》教学设计 中国格迈纳尔中学初二语文组 【教材分析】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学情分析】 对鲁迅的文章,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本文所叙之事对学生来说也是感兴趣的,学习此文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参与,对景物的描写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化作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3)感悟社戏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

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1)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导读法、问答法。 2、质疑法、精讲法。 3、赏析法和点拨法。 学法: 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能力。 【教学类型】 新授课、合作、探究。

(完整版)精品·教案《社戏》

《社戏》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能力目标: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恋之情。 学习重点 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学习难点 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 四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年的生活是天真烂漫、多姿多彩的。提起童年,我们总会有无尽的回忆和向往。 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不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充满怀恋,对他在农村的一段生活也记忆犹 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社戏》这篇小说,相信你对文中的乐趣也会感同身受。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参见《问题解决导学方案》) 三、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归()省.行.()辈撺.()掇.()凫.()水 潺潺.()宛.()转絮.()叨.()怠.()慢 2.课文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还有谁? 四、整体感知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段落大意? 讨论并归纳: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第一部分(第1~3段):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

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1层(第1段)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2层(第2段)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层(第3段)平桥村乐土的乐事:钓虾、放牛。为最大乐事──看社戏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4~30段):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1层(第4~9段)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2层(第10~13段)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3层(第14~21段)写在赵任看社戏 第4层(第22~30段)写看社成后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31段到结尾):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五、小结: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情节把握 (一)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为什么? 1.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5.去赵庄看社戏; 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3. 4. 5. 6. 略写的是:1. 2. 7.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着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二)“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讨论并归纳:在春末夏初。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二、课文研读 着重理解前后两部分与中心情节的关系 1.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

部编版社戏-第一课时

社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叙事详略得当的方法。 2.理解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熟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中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是记忆长河中一段永不褪色的难忘体验,无论它是温馨,还是灰暗,总是诱人流连追思,恰如一首小诗所吟唱的(多媒体显示): 童年 童年是七彩的梦

伴我在床头玩耍 童年是弯弯的小船 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童年是张开翅膀的小鸟 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 现在呵 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 不管春与夏、秋与冬 永在我记忆深处 放声歌唱…… 小说《社戏》便是作者在流离颠沛中燃点的童年记忆。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划分小说的情节结构。 看戏前:(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看社戏;(1)戏前风波;(2)月夜行船;(3)船头看戏;(4)月下归航。 看戏后:六一公公送豆。 三、整体把握,讨论探究 思考:小说开篇段的哪个词是全文的文眼?(乐土) 1.为什么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明确:(1)村民们热情好客,“我”成了公共的客;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民风淳朴,自由快乐。(2)朋友相伴去钓虾、放牛,生活多彩,充满情趣。 (3)免读难懂之书,暂离了令人厌恶的封建教育。 2.放牛时,小朋友全都嘲笑“我”,为什么“我”还是觉得这是“乐土”? 明确: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可见“我”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跟着小朋友放牛,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3.本篇课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为什么前三段要写在平桥村的乐事? 明确:写小住平桥村的乐事,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由于第二部分开头说“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然更加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的乐事“看戏”做了铺垫,对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四、比较阅读,加深体味 “迅哥儿”在平桥村的生活让我们想起了鲁迅本人在百草园中无忧无虑、自然纯真的生活。 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7段,体会鲁迅先生在两文中表达的共通的思想感情。

2021年八年级语文社戏(第一课时)教案 鄂教版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1)、叙事有详有略。 (2)、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3)、培养理解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教学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3、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三、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学生介绍有关收集到的“社戏”的知识。 2、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学生轻声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不惮.dàn 潺潺 ..cuān duo 踱.duó颇.pō ..chán 凫.水fú撺掇 怠.慢dài 吁.气xū宛.转wǎn 絮叨 ..xù dāo 磕.kē楫.jí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舀.水yǎo 蕴藻 ..yùn zǎo 伊.yī篙.gāo 四、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 、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学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 (2)、除了“看社戏”之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明确A:事件的开端:戏前波折 事件的发展:夏夜行船、船头看戏 高潮和结局:归航偷豆 B: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及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平桥乐土)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戏后余波) (3)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指出详略。(设疑引入: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吃的是什么豆?看的是什么戏?真的那么好吗?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写社戏的?请同学带着这些问题听教师朗读,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层:写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第二层:插叙,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三层:写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第二部分: 第一层: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社戏》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社戏》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5、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教学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播放《童年》MTV 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二、自学检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 dāo) 怠.慢(dài) 撺掇 ..(cuān 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蕴藻.(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miǎo) 纠葛.(gé) 篙(ɡāo)踱(duó)宛转(wǎn)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惮:怕,畏惧。 怠慢:招待不周。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3、作者链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 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 在《鲁迅全集》里。 4、《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 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 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 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5、文体简介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6、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 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都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视频朗读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部编8年级语文下学期教案1 社 戏

1 社戏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PPT出示唐诗 社日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唐·王驾 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重点)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曲折有致的写法;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难点) 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重点)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22年10月。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党领导下的大规模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地战斗着。 《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 字词学习 ◆生难字 惮(dàn)踱(duó)棹(zhào) 归省(xǐnɡ)行辈(hánɡ)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橹(lǔ)旺相(xiànɡ) 撮(cuō)桕树(jiù)怠慢(dài) 篙(ɡāo)磕(kē)潺潺(chán) 弥散(mí)蕴藻(yùn)家眷(juàn) 筋斗(dǒu)楫(jí)蹿(cuān)

◆多音字 ( xǐnɡ)归省( shěnɡ)省心(hònɡ)一哄而散(hǒnɡ)哄骗 (hōnɡ)哄笑 ◆词语集注 乐土:安乐的地方。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行辈: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宛转,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 弥散:弥漫消散。 漂渺:通常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可听读) 第一部分(1-3)写“我”随母亲回平桥村省亲,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人物。第一层(1):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二层(2):平桥村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和不拘礼教的民情风俗。 第三层(3):写在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为看社戏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4-30)写去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一层(4-9):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 第二层(10-13):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三层(14-21):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四层(22-30):写看社戏后深夜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31-40)写看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课文解读 第一部分(1-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 2.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把握小说主题。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小说的情节、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天真烂漫,是多姿多彩,是纯洁无瑕。提及童年,总会有无尽的追忆眷恋。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也曾是个孩子,也有自己不一样的童年。百草园、三味书屋那里有他的记忆,对他在农村的一段生活也记忆犹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社戏》这篇小说,相信你也会在属于他的这段时光寻觅到不一样的乐趣,说不定还感同身受呢!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见资料) 三、预习检查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段落大意? 讨论并归纳:(板书)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第一部分(第1~3段):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1层(第1段)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2层(第2段)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层(第3段)平桥村乐土的乐事:钓虾、放牛。为最大乐事──看社戏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4~30段):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1层(第4~9段)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2层(第10~13段)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3层(第14~21段)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4层(第22~30段)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31段到结尾):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思考:文中写了哪些事件,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旧课,听写本课字词。 二、随机抽学生朗读部分文字,训练朗读能力。 三、概括文章的事件,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 1.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5.去赵庄看社戏; 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3. 4. 5. 6. 略写的是:1. 2. 7.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四、探究文本

(完整word版)《社戏》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社戏》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安排四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社戏鲁迅(板书) 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五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六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第一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二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 版 班级: 姓名: 所属小组: 《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诵读文中的精彩片断 3.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 诵读文中的精彩片断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 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 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 代表作品: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2.写作背景: 鲁迅在《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中说:“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从小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有时感到所谓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时,我还羡慕他们的安乐。但我母亲的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了。”鲁迅在这个期间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可爱的故乡与罪恶的社会形成对比,表达自己对于光明的前景和人与人之间纯朴善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这篇小说选自《鲁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_ ____,“社戏”就是________ _________。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镇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棹.着( ) 归省.( ) 行.辈( ) 撺.掇( ) 凫.水( ) 潺.潺( ) 弥.散( ) 蕴藻.( ) 漂渺.( ) 旺相.( ) 惮.( ) 撮.( ) 3、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大抵: 多媒体设备适用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初中八年级下册(初二第二学期)语文1《社戏》第一课时【学案】

1 《社戏》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技巧。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作者看戏前后的心情变化。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技巧。 【教学难点】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新知预习】 一、作者知多少 鲁迅,原名(),后改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家、()家、()家。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二、字词难不倒 1.读准划线字音。 归省( ) 行辈( ) 惮( ) 絮叨( ) 怠慢( ) 撺掇( )凫水( ) 潺潺( ) 蕴藻( ) 家眷( ) 皎洁( ) 漂渺( ) 纠葛( ) 2.理解词语意思。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自失: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模糊起来的意思。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课堂探究】 1.速读课文,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全文内容。 2.跳读课文,自选一个角度,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提示可从“时间”、“事情”等方面去思考。 3.课文详略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4.作者在看戏前后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找出相关语句品读。 5.文章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小组合作交流:那夜的戏真的那么好看吗?小伙伴们煮的豆真的那么好吃吗? 从哪里可看出来?如何理解作者这句话。

【拓展延伸】 6.本文虽以“社戏”为题,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并不多,这是不是偏离了主题呢? 【学习评价】 自评☆☆☆师评☆☆☆ 参考答案: 【新知预习】 一、作者知多少 周樟寿,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热风》《坟》《二心集》《华盖集》 二、字词难不倒 1.读准划线字音 归省(xǐn g) 行辈(hán g) 惮(dàn) 絮叨(xù dɑo)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凫水(fú) 潺潺(chán) 蕴藻(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渺(miǎo)纠葛(gé)

社戏(第一课时)教案

16、社戏(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板书题目) 3、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4、关于课文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二、自学探究(10分钟) 1、文中你不熟悉的字和词。 归省行家惮踱棹怠慢撺掇凫水潺歌吹蕴藻家眷皎洁漂渺纠葛絮叨装模作样 2、这是一篇小说,你还记得小说的三个要素吗?你能在这篇文章中找出这三个要素吗?概括全文内容。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3、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章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划分段落。 三、互动探究(15分钟) 1、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略写: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六一公公送豆。 2、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同时也体现了“我”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3、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这说明了什么? 原因:(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说明:作者说“在我是乐土”,既表明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深厚感情。 四、小结梳理(3分钟) 1、作者简介、关于课文 2、生字词、文章的主要内容 3、文章的结构 4、文章故事情节的详略安排 5、偏僻的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五、课堂检测(12分钟) 完成《阳光课堂》基础梳理、积累运用1-5

社戏教案

第一课社戏 鲁迅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1社戏第一课时

1社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

《社戏》学案(第一课时)

《社戏》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 2、识记生字词(音、形、义) 3、梳理文章的结构 二、学习的重点: 1、2、3 三、难点:4 四、方法: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导学 1、《社戏》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社戏》体裁是小说。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 局、(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自主预习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 完成以下练习。 肆无忌惮.)棹.()船归省.()行.()辈 撺掇 ..()凫.()水舀.()水归省.()怠.慢()潺.()家眷.()皎.洁()踱.()蹿.()撮.()竹篙.()(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__________,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绍兴人。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读课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四、文本探究 (一)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事件,作者按照怎

社戏第一课时

《社戏》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小说相关文学常识,积累“篙,潺潺,归省”等生字词。 2、能够熟练诵读课文,理清文脉。 3、初步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自由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了解常识,积累“篙,潺潺,归省”等生字词。 学习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 教具:教材达标检测多媒体教法:自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导入:被誉为民族文化瑰宝的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韵味,为百姓所喜爱。今天我们学习的小说《社戏》,就是鲁迅先生记述童年看社戏的一段经历,文中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是一场什么样的戏,让先生这样倾心呢?让我们走进作品去看个究竟。 二、自学指导,分步探究 自学指导一:走近作者,理解题目 你对作者和社戏了解多少呢? 1、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2、题目解读: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课文中的“社戏”就是指村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3、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 自学指导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自由朗读课文,勾画文章中的生字难词,并且给下列刷红字体注音。 行()辈舀()水归省() 惮()撺掇()凫水() 潺()蹿()撮()竹篙() 自学指导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 明确:我随母亲归省平桥村一次到赵庄看社戏的经历。 2、文章围绕“社戏”写了哪些事情?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明确:1.随母亲归省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乐趣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戏的途中(月下出航) 5.在赵庄看戏(看戏过程) 6.看社戏归航偷豆(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公公送豆) 详写:3 4 5 6 略写:1 2 7 3. 据此可以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请简要归纳各部分大意。 明确:1-3为第一部分(看戏前) 4-30为第二部分(看戏时) 第二部分分层: (4-9)为第一层(戏前波折)(10-13)为第二层(月夜行船) (14-21)为第三层(船头看戏)(22-30)为第四层(月下归航) 31-40为第三部分(看戏后) 探究: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盼社戏看社戏念社戏

(完整版)《社戏》优秀公开课教案

16.社戏 一、所在单元:第四单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入手,把握课文基本内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情感目标: 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入景的,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本文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 请多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最喜欢做的事情,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 导语: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澜的图画,犹如一串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

1 社戏教案(第一课时)

1 社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积累字词。(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重点) 3.学习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难点) 4.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重点。) 一、新课导入 小时候/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长大后/童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回忆中的事物,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社戏》就是这样一篇文章。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听读课文,给生字注音。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理清文章思路。 自学指导:请学生大声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回答下面问题: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2.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儿,并思考哪几件

事详写?哪几件事略写?为什么? ()——()——()——(夏夜行船)——()——()——()——() 3..课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四、问题明确: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 dāo) 怠慢(dài)撺掇(cuān duō)凫水(fú)潺潺(chán) 蕴藻(zǎo)家眷(juàn)皎洁(jiǎo)漂渺(miǎo) 纠葛(gé)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归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行辈:辈分。 惮:怕,畏惧。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自失:文中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旺相:茂盛。 怠慢:招待不周。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