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渡舟验案精选

刘渡舟验案精选

刘渡舟验案精选
刘渡舟验案精选

渡舟验案精选

伤寒表实证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二点:一是麻黄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作用,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意义(本案用麻黄9桂枝6杏仁12炙甘草3);二是先煎麻黄,去上沫,以免服后使人发生心烦。

营卫不和

使用桂枝汤应注意:1、桂枝、芍药用量应相等,否则将起不到调和营卫的作用。本方凡增减桂枝或芍药用量,都会改变其治疗围。2、服桂枝汤取汗者,必须啜热粥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

外感发热(病毒性感冒)

患者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伴口苦咽干,眩晕,胸胁满闷,呕恶不欲食。为邪客少阳;其身痛、无汗为邪热壅塞,气机不利所致;口渴苔黄反映少阳与阳明并病。治以和解少阳,斡旋气机为主,兼清解气分热毒。柴胡16半夏14党参6炙甘草6黄芩10生8大枣7个桔梗10枳壳10连翘10石膏30板蓝根16玄参

14.三剂知,5剂愈。

上热下寒证

背热如焚,上身多汗,齿衄,烦躁不安,自小腹以下发凉,如浴水中,阴缩囊抽,大便溏薄,尿急尿频,梦遗,舌偏红,苔根白腻,脉滑缓。治以清上温下。

黄芩6黄连6大黄3(沸水泡10分钟去渣)附子12(文火煎40分钟)。6剂而愈。

人体的水火阴阳赖脏腑气机运动的升降出入,周济于表里上下。火在上而下行以温水寒,水在下而上升以济火热;阳卫外以守阴,阴守以助阳。本例属水火不能上下交济所致,病变的焦点则在于上焦热盛,盛则亢,亢则不能下行,则下寒无火以温。

气阴两虚发热

午后低热(37.5—38℃),口干渴,频频饮水不解,短气乏力,气逆欲吐,汗出,纳少,头前额与两侧痛,舌红绛少苔,脉细数。属阳明气津两虚,虚热上扰(胃虚有热其气上逆欲吐)。竹叶12石膏40麦冬30党参15甘草10半夏12粳米20.五剂热、渴、呕俱止,纳增,心烦少寐加黄连8阿胶10滋阴降火,7剂而安。

竹叶石膏汤可用于凡热病或其他原因致阳明气津两伤,胃失和降见身热有汗,心烦口渴,气逆欲吐,舌红少苔,脉虚数。可作为清虚热,益气津的代表方。

气郁发热(皮肌炎后遗症)

1年前因高热,全身不适,眼睑皮疹,下肢剧痛无力。治疗肌肉痛除,但每日低热(37—38℃),胸胁满闷,心烦不寐,身体虚羸,易外感,舌边尖红,苔白,脉弦。证属少阳气郁发热,其辨证眼目有二:一是胸胁满闷,心烦不寐,为少阳枢机不利,气郁不疏;二是舌边尖红,脉弦。低热不退又为肝胆之郁热不得宣畅所致。“火郁发之”、“气郁达之”,宜疏达发散郁火,疏肝解郁。小柴胡汤为治气郁发热之代表方。柴胡16黄芩10半夏12生10党参10甘草10大枣7个当归15白芍15(因久病之后,发热不止必伤阴血,故以之养血滋阴,兼柔肝气)。

湿温1

感时令之邪,发热头痛,胸满,饮食作呕,西药发汗,汗虽多而热不退,反增谵语,身痛,呕吐,体温39.6℃,脉濡,苔白腻。方用三仁汤加藿香去通草。服药无效,反增口渴心烦,体温40℃,一身酸痛,两足厥冷如冰,脉濡,苔黄白间杂。更方:苍术10石膏30知母10粳米15炙甘草6.一剂而愈。

此湿温先误汗,犯湿家之禁,亡失津液,使病情加剧。本证胸满泛恶固属湿侯,而同时又有高热、烦渴、谵语则为阳明热著。三仁汤治湿力大,清热力小,而藿香又增燥助热,热盛于里,湿阻于外,阳气不能下达故下肢冷,以白虎汤清热,苍术燥湿。

湿温2

发热体温39.6--40℃,诊断不明。头身疼痛,发热自汗出,寒战,其状如疟,口渴欲饮,苔白黄厚腻,脉弦细数,发热日晡为甚。为湿温之邪横连膜原,又犯少阳、阳明二经。柴胡12黄芩9石膏30知母10苍术10草果3.一剂热退,再剂痊愈。

膜原居夹脊之前,肠胃之后,病情侵此既不在经络,又不在脏腑,而是在经络与胃交界的半表半里部位。此证高热、汗口渴,似阳明热证;寒战、头身痛,苔厚腻,又似湿遏少阳横连膜原。脉弦数少阳,用柴胡、黄芩清透少阳半表半里之热;口渴、汗出为阳明,以石膏、知母清阳明气分之热;胸满、苔黄腻、日晡潮热为湿盛,以达原饮之苍术、草果化湿,理气开结。此证热连阳明而湿连太阴,必须治从少阳,少阳枢机一转,则热清湿化,表里之邪方解。

咳喘(感冒并发肺炎)

用西药虽热退,但干咳少痰,喘促胸闷,头痛汗出恶风,背凉,骨节酸痛,阴囊湿冷,苔薄白,脉浮弦。太阳中风寒邪迫肺,气逆作喘。桂枝10白芍10生1 0甘草6大枣12克杏仁10厚朴15克。7剂,咳喘缓,仍汗出恶风,痰白稀,桂枝、白芍、生改12克。7剂,证除,复查正常。

咳喘

心脏病咳喘,面目肿,尿少,舌胖,苔水滑,脉弦。为水寒射肺。茯苓30桂枝12杏仁10甘草6.十剂而愈。

本方为苓桂术甘汤化裁,名苓桂杏甘汤,能通降水气,疏利肺气,用于“水气上冲”,水寒射肺迫使肺气不利,不能通畅,疏利三焦而咳喘,面目水肿,小便不利,效佳。

咳喘(过敏性哮喘)

5岁小儿,过敏性哮喘并肺部感染,发热37.8℃,喉中痰鸣,不易咳出,纳呆,胸闷腹胀,烦躁,小便短赤,大便不调,舌偏红,苔白厚腻,脉滑数。为湿热羁肺,积而生痰,痰湿上阻,肺气不宣。芳香化浊,清热利湿,宣肺平喘为急。甘露消毒丹合三仁汤:浙贝12石菖蒲10射干10寇仁10茵10滑石12藿香8杏仁10薏苡仁12黄芩6栀子8通草10桔梗10厚朴12前胡10紫苑10克。7剂减,继7剂愈。

水心病(冠心病)

体胖,因急性心肌梗死抢救2月。见心胸痛,心悸气短,夜多发,每发则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濒死感。颈旁之血脉随气上冲,心悸而胀痛不休,舌水滑欲滴,脉沉弦,偶结。老辩为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血脉不利之水心病。茯苓30桂枝12白术10甘草10克。3剂症减,怕冷肢寒加附子9肉桂6复心肾阳气。3剂肢温。心悸气短加党参10五味子10补心肺脉络之气。6剂安。

水气上冲之水心病,乃心、肺、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停,成痰成阴,上凌无制。

望色:多见面色黧黑之“水色”。病重者,在额、颊、鼻柱、唇周、下颌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为“水斑”。

察舌: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脉:弦、或沉,或沉弦,病重时可见结代或沉伏不起。

辨证:1、水气上冲之候,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2、、胸满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咽喉不利,如物梗阻。3、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左颈部血脉胀痛。4、短气,表现为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出。

苓桂术甘汤一温阳下气治心悸、胸满;二利小便消水阴治痰饮咳逆。茯苓作用有四:1、甘淡利水,2、养心安神,3、助肺之治节之令,4、补脾厚土,为本方主药;桂枝作用有三:1、温复心阳,2、下气降冲,3、通阳消阴,亦为主药。二者相配,缺一不可。

水气凌心(风心病心衰)

真武汤中妙义在于芍药,一举数用。一可敛阴和营,二可制附子之刚燥,

三可利尿去水,《本经》云:芍药能“利小便”而有行阴利水之功。

胸满

胸满,有时憋闷难忍,甚或疼痛,冬季更甚,兼咳嗽,气短,肢凉,时恶风寒,脉弦缓苔白。为胸阳不振,阴寒上踞,心肺气血不利。当通阳消阴。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9生9甘草6大枣6个附子9克。5剂而愈。

不寐

因情志不隧而心烦不宁,彻夜不寐,白昼则体肤作痛,甚则皮肉瞤动,胸胁苦满,口苦,头眩,乏力,尿涩赤,便结,舌绛,苔白腻,脉沉弦。乃肝郁化火,痰热扰心。疏肝清热化痰安神。柴胡18黄芩10半夏20栀子10皮10竹茹20枳实10甘草10党参10龙骨30牡蛎30生8天竺黄12豆豉10大枣12个。7剂知,12剂愈。

《灵枢·营卫生会篇》:“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言人之寤寐与营卫气血阴阳循环运转有关。今人之治不寐,多从心神论治,鲜从气机运转角度考虑。少阳为营卫气血阴阳运转之枢纽。情志不畅使少阳枢机不利,气机不达,则阳不入于阴而不寐,气郁化火伤阴,炼津成痰,肌肤痛、瞤动,乃气火交阻,痰热扰有动风之象。方以小柴胡汤疏利肝胆气机,栀子豉汤清热除烦,温胆汤化痰安神。

但欲寐(老年性痴呆)

有高血压、脑血栓史。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头晕头痛,突然双目呆滞,表情淡漠,神志时清时昧,呼之精神略振,须臾又恍惚不清,言弿不知饥,大便自遗,腹满下利,日2—4次,尿清,夜尿多,,怕冷肢凉,周身痛,苔滑脉沉细无力。为少阴寒化证。附子12甘草10干10党参14克。3剂精神大增,神志明多昧少,言语不乱,仍肢凉腹满下利,以四逆和理中汤温脾肾。20剂而复。

躁狂

因情志而发精分症。精神亢奋,不能成寐。躁动不安,胡言乱语,口臭,少腹硬满,大便1周未行,苔黄厚干,脉滑大有力。为火郁三焦,心胃积热。大黄8黄连10黄芩10克。3剂。虽有泻下,但

躁狂之势不减。病重药轻,大黄改12.泻下燥屎甚多,随之神疲乏力入睡,醒后安静,1周后恢复。

烦满(神经官能症)

心烦懊憹2年。脐部筑动上冲于心,并有脘腹胀满如物阻塞,失眠惊惕,呕恶纳呆,大便不调,尿黄,舌尖红,苔腻,脉弦滑。为火郁胸膈,下迫胃肠。宜宣郁清热,下气除满。栀子14枳实10厚朴15克。7剂大减,继7剂,仅多梦,舌干燥,口苦太息,尿黄,用柴芩温胆汤合栀子枳实厚朴汤清热化痰。

黄疸

柴胡茵蒿汤(柴胡、黄芩、茵、栀子)对急慢性肝炎黄疸属湿热者,皆可使用,对亚急性肝坏死,黄疸虽隐现黑色,只要尿赤便干,苔腻,脉弦有力,亦可用本方。若久服使脾胃虚弱大便溏者,可用栀子柏皮汤代替。

黄疸

凡湿热郁蒸,热大于湿而发黄,均可用茵蒿汤治疗。注意的是,茵宜先煎,大黄、栀子则后下,以发挥其退黄作用。由于湿热粘腻,胶结难解,治疗时还可用茵煎汤代茶时时呷服,更为理想。

黄疸

男,26岁,久居山洼之地,又淋雨衣湿,劳而汗出,外交杂,隧成黄疸,用清热利湿退黄月余不效。见黄疸指数85U,ALT500U,身黄而暗,面晦滞如垢。大便溏日二三次,尿少,身虚浮似肿,神疲短气,无汗而身凉,舌淡,苔白腻,脉沉迟。为寒湿阴黄,宜温阳化湿退黄。茵30茯苓15泽泻10白术15桂枝10猪苓10附子10干6.初日进2剂,3天后好转,继日服1剂。3周痊愈,化验正常。

老常用本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黄疸性肝炎、肝硬化属寒湿阻者,服之即效。

老经验:注意疏肝解郁,黄疸无论阴黄、阳黄,总由肝气疏泄不利,胆汁外溢,故无论何型黄疸,均应疏肝助枢为要。

肝胆湿热(乙型肝硬化)

男、31岁,面色青暗无华,肝区不适,口苦齿衄,腿酸软,食少寐差,尿黄,便溏,ALT200U,ALB↓,WBC↓,B超:肝硬化少量腹水,舌红苔白,脉弦无力,为肝肾阴虚,肝胆湿热蕴郁不化,湿热较重,当治标为主。老自制治肝炎之方:柴胡15黄芩10茵15土茯苓15凤尾草15草河车10炙甘草4土元10泽兰10茜草12大金钱草30白花蛇舌草15龙胆草4.服14剂,纳增,大便常,尿微黄,ALT80U,脉有柔和之象,齿衄腿软,舌红,少寐。湿热渐去,阴血亏虚之本已露,毕竟湿热犹盛,不可骤补,宜清利湿热中兼养阴血。柴胡15黄芩8茵15土茯苓15凤尾草15草河车10炙甘草6茜草10当归15白芍15土元10泽兰10红花10海螵蛸15虎杖14丹皮10丹参16酸枣仁30克。14剂,衄止寐佳,ALT50U,舌

红,乏力,脉大无力,为气阴两虚,宜清利湿热,益气养阴。柴胡15当归15白芍15茵15旱莲草12土元10茜草10鳖甲12龟板10海螵蛸15泽兰10.连服2月。症消,ALT38U,皮肤有出血点,面色黧黑,为气虚不摄,血虚不荣之象,宜气虚双补,补中益气与人参养荣交替服用。服40多剂,化验均基本正常,B 超:肝硬化好转,与“肝炎舒胶囊”善后。

老认为:引发肝炎的主要病因为湿热毒邪,在一定条件下,如情志伤、劳倦太过、饮食所伤等,邪犯肝脏及其所连属的脏腑与经脉,首先导致肝脏气机的条达失畅,疏泄不利出现气郁的病变,继而气病及血,由经到络,则可导致经络瘀阻的病变。在病程中,湿热毒邪不解,每易伤阴动血,从而挟有阴血方面的病理变化产生。气滞血瘀,血瘀则水不利,又肝病及脾,影响脾运水湿,肝之疏泄三焦水道随之失常,水停体,致发肝硬化腹水。

所以,老诊治肝病,先辩阴阳气血发病阶段,在气者,疏肝解郁,清热利湿解毒;在血者,又当佐养血凉血。

老自拟的柴胡解毒汤(小柴胡汤去党参、甘草、大枣,加茵、土茯苓、凤尾草、草河车——见《渡舟伤寒临证指要》)。为“肝炎气分阶段”而设,加“三草”者,在于加大其清热解毒之力。本方降转氨酶、球蛋白良效。本例经治湿热渐去,见气病及血,阴分不足,转方可用养血和血,搜解肝脏、经络中之湿热毒邪,并补养肝之阴血。临床证明,本方能有效地阻断肝炎向肝硬化发展。待湿热之邪尽去,当治本为主,尤其补脾更属重要。

肝胆湿热(乙肝活动期)

肝区胀痛,口苦纳少,头晕乏力,腰酸痛,尿赤,大便不爽,面垢,舌红苔白腻夹黄,脉弦滑。乙肝大三阳,ALT230U。辨证湿热毒气侵犯肝胆,疏泄不利。宜清热解毒利湿,疏利肝胆气机。柴胡15黄芩10茵15土茯苓12凤尾草12草河车12炙甘草4虎杖12大金钱草15垂盆草15白花蛇舌草12土元10茜草10克。7剂症减。1月后ALT28U,继续巩固,多次化验正常。

老的柴胡解毒汤降ALT疗效非凡。

肝血瘀阻

肝区痛,乙肝大三阳,肝功能正常,胸膈满闷,脘腹胀满,少食乏力,寐少,小便短赤,便溏,苔白厚腻,脉弦滑。乃肝之湿邪为盛。先利气祛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加减。15剂,胸闷腹胀减,纳增,大便平,苔变薄,两胁仍痛,夜甚,舌边暗红,脉弦涩。为肝血瘀阻,脉络不通。柴胡15黄芩8茵15土茯苓15凤尾草15草河车15茜草10当归15白芍15土元10泽兰10红花10海螵蛸15苍术10.服2月症消。肝功能正常,HBV(-),继服老”肝炎舒胶囊”巩固疗效,复查肝功能正常,HBV(-)。

肝炎病及血分,老发明了“柴胡活络汤”,本方具疏肝活血通络,祛除湿热毒邪之功,能有效地阻断病毒性肝炎发展进程,防止肝硬化腹水及肝癌发生。若见ALT↑,可加大金钱草、白花蛇舌草、垂盆草以增清热解毒之功,名“三草活络汤”。

肝阳虚衰(慢性肝炎)

3年前因急性肝炎选用苦寒损伤肝脾阳气,黄疸虽退,但腹痛胁满胀闷有增无减,GPT250U,头晕痛,动则更甚,精神抑郁不舒,腰膝酸软无力,心悸气短,肢凉懒言,脉弦细,舌暗淡,苔薄黄。为肝阳虚衰,疏泄不力。疏肝通阳,兼扶脾肾之虚。桂枝14当归12白芍12黄芪30吴茱萸3生6枳壳12厚朴12淫羊藿12菟丝子15克。10剂,心悸气短,腰腿酸软大减,加党参、白术等健脾,约服百余剂,症瘥,GPT正常。

肝阳虚衰之因或由素体虚寒,或因治疗伤肝脾之阳,或病久阴损及阳。肝寄相火,寓一阳之生气;肝肾同源,肾阳亦与肝相关。肝气不足,则机体生化功能减弱,必寒气四起。

肝阳虚病理变化有二:1、肝气失温而疏泄不及,气郁不伸,则精神闷闷不乐,善太息,胸胁满,脉弦细;2、阳虚不温,则寒浊生,继之上逆横逆,变化多端。肝寒上逆则头痛目眩;上凌于心则胸满心悸气短;横犯脾胃则呕吐清水,便溏;乱于经脉则小腹冷痛,阴囊湿冷。

本例为桂枝加桂汤加减,重用桂枝温疏肝木,下气降浊;芍药柔肝养血,于阴中和阳,二药相配,能调和肝脏营卫气血。

鼓胀(肝硬化)

腹大如鼓,短气撑急,肠鸣,肢冷便溏,尿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为阳虚气滞,血瘀水停。桂枝10麻黄6生10甘草6大枣6个细辛6附子10丹参30白术10三棱6。服30剂腹水消退。后以疏肝健脾丸药善后。

本案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据老治腹水之经验,凡便溏下利,脉弦或沉。腹满以“心下”为界的,则用本方,每用必验;腹满而两胁痞坚,则用柴胡桂枝干汤,其效为捷;腹胀居中而且利益甚的,用理中汤,服至腹中热时,则胀立消;小腹胀甚,尿少而欲出不能,用真武汤,附子可制大其服,则尿出胀消。此上、中、下消胀之法为老治肝硬化腹水独到经验。

鼓胀

患肝硬化腹水,腹胀如瓮,便秘不畅,尿点滴不利,痛苦万分,脉沉弦有力,苔白腻而润,神完气足,病虽重而体力未衰。为邪气有余,正气不衰之实证,法当祛邪以匡正。桂枝汤减甘草合消水丹:甘遂10沉香10琥珀10枳实5麝香0.15,上药共研细末,装胶囊,每粒0.4克。每次4粒,晨起空腹用桂枝10芍药10生10大枣20个,煎汤送服。

服药后患者感胃肠翻腾方,腹痛欲吐,心中懊憹,未几则大便开始泻下,至二三次时,尿亦增加,腹胀随减。

时隔2日,腹水犹未尽,照方又服1剂,大便作泻3次,比上药更为畅快,腹围减少,觉乏力,腹中食后不适,脉沉弦而软,苔薄。改补中益气汤加砂仁、木香,后五补一攻,或七补一攻,终化险为夷。

本例乃湿热积滞,肝不疏泄,脾肾不衰。消水丹为近代方。利之过猛,恐伤正气,故以桂枝护其阳白芍护其阴,生健胃以防呕吐,大枣重用以监甘遂之峻驱,又防脾胃气阴之创伤,甘草与甘遂相反,故去之。

腹胀

患慢性乙肝,平时无所苦。近突发腹胀,午后与夜晚必发,发时坐卧不安,痛苦万分,大便溏薄,日2—3次,凡大便频数则夜晚腹胀必然加剧。尿少,右胁痛引肩背酸楚,脉弦缓,舌淡嫩苔白滑。老曰:凡下利腹满不渴,属太阴也。阴寒盛于夜晚,所以夜发,脉缓属太阴,弦属肝胆。太阴病腹满临床不少见,如此严重则与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六腑升降失司有关。以柴胡桂枝干汤肝脾并治。柴胡16桂枝10干12牡蛎30天花粉10黄芩4甘草10.一剂知,三剂愈。

在乙肝等慢性肝胆病中,由于长期用苦寒清利肝胆,往往造成脾气虚寒。本方疏利肝胆,兼温太阴虚寒。黄芩用量要少,干用量稍大。尿少加茯苓;体虚加党参。此方为老治肝炎常用方。

胁痛(胆结石)

右胁痛如针刺,连及右肩背,身微热,尿深黄,便溏。苔白腻,脉弦。B超:肝胆管泥沙样结石。为肝胆湿热郁结,疏泄不利。宜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老自拟柴胡排石汤:柴胡18黄芩10大金钱草30虎杖16海金沙10鸡金10川楝子10元胡10鱼腥草15黄10茵15白芍16寄奴10克。7剂大减,1个半月B超正常。

半身不遂

左侧偏废,左手拘急难伸。血压200∕120,眩晕,心烦不寐,急躁易怒,便结尿黄,舌左歪,红绛少津,苔黄干,脉滑数。此火动伤阴,兼有动风。当泻火清热,熄风活血。大黄5黄芩10黄连10克。5剂,便通头目清爽,心烦除,血压170∕100,腿脚便利左手挛急未解。转方用芍药甘草汤加羚羊角粉1.8克冲服而瘥。

本案火动伤阴,血不柔肝,动风伤筋。“诸热瞀瘛,皆属于火。”本证半身不遂形似中风,实为“火中”之证。老用泻火清热,釜底抽薪。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大黄既降胃火,或、又活血逐瘀,推致新。大便不燥而小便赤涩不利者,可用黄连解毒汤为好。

少阳病气上冲

患风心病,初冬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胁满,心悸,时觉气上冲喉,更觉烦悸不安,脉结。此为少阳气机郁勃不舒,复感风寒,由于心阳无权,故脉结而挟冲气上逆。宜解少阳之邪,兼下上冲之气。柴胡12黄芩6桂枝10半夏9生9大枣5个甘草6克。3剂而安。

此为小柴胡汤加桂枝法。桂枝一解表,二通阳下气,三治风心病。柴胡汤方后注:“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不渴,为邪未入里;外有微热,是兼有表邪,去人参之壅补,加桂枝解外。可见本方用于少阳病兼表邪不解之证。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姜x x,男,17岁。入夏以来腹痛下利,每日六七次,下利虽急但排泄不爽,用力努责,仅有少许脓血粘液。伴见口渴思饮。六脉弦滑而数,舌苔厚腻。此属厥阴湿热下利,即唐容川所说“金木相沴,湿热相煎”之证。 白头翁12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枚滑石18克白芍12克枳实6克桔梗6克。服二剂后,大便次数减少,后重下坠已除。又服二剂,脓血粘液止。但腹中有时 作痛,转川芎药汤二剂而愈。 湿热利案 刘渡舟医案:某妇,自诉下利腹痛,脐腹部有冷气感。初辨为下焦有寒,气血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治之,服药后腹痛反剧,以致于疼痛不可忍耐。里急后重,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腻,脉弦数。乃知此为厥阴湿热下利。湿热内蕴,热被湿裹,气郁不伸,所以脐腹部位有冷气感。先令服六一散10克再服白头翁汤,一剂即愈。 【解说】白头翁汤为治疗厥阴病热利口渴下重而设。厥阴热利,病位在肝。由于厥阴邪气从阳化热,加以肝失琉泄,而致气滞湿聚,热与湿合,则成湿热互蕴之变。湿热下迫肠中,津被热伤,血被热腐,则下利脓血而口渴欲饮;气机被壅而不畅,则里急后重而反难通。所以,白头翁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下利后重,便脓血,口渴欲饮。本方既能清热燥湿,又能凉血舒肝,临床上用以治疗菌痢,毒痢,或阿米巴痢疾,只要辨证属于厥阴湿热下利,无论病程长短,都能取得效果。 白头翁加阿胶汤证 久利伤阴案 刘渡舟医案:胡x x,女,73岁。患下利赤白,腹痛后重已半年多。大便每日三四次,有红白粘液,伴口干渴,两目干涩。脉弦,舌质红而少苔。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阿胶15克白芍15克.前后共服九剂而安。

刘渡舟医案

xx医案 年过八旬的刘渡舟先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从少年时代起,刘渡舟便对中医经典《伤寒论》耳熟能详,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刘渡舟先生已成为当今中医伤寒学派代表人物,对伤寒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医讲气,这个气是生命之源,人没有气还行吗?那不行了。人是一口气,这气在于流通,在于活动,不能郁,气不能郁结,气是流通的,是畅达的,这个人好,这个人就没有病了。气机论是刘渡舟先生诸多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利用此法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尤其在肝病的治疗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刘渡舟认为肝是人体五脏六腑中最重要的一个脏器,肝主管疏泄旧物,生发新物和贮藏血液,至于肝脏为什么会得病,刘渡舟从中医的角度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我们认为肝炎的病理反应都是湿热居多,湿热是从哪来的呢,就是一个,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天总离不开肉,肝脏就消化不了了,就是代谢不良,代谢不良就形成了废物,就在肝脏堆积了,它排泻不出去,时间一长天长日久,这些老废物就变成了致病的引子。刘渡舟不仅重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而且更重视临床实践。他治疗肝病虽然也是基于张仲景的方剂小柴胡汤,但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刘渡舟更善于抓住主证,对小柴胡汤灵活加减,辨证运用,创制了柴胡鳖甲汤、柴胡活络汤等分别治疗肝硬化和肝腹水,疗效十分显著。患者: 先开始我是大三阳,后来经过刘老的治疗之后现在转阴了。原来肝区有点刺痛,现在疼痛很轻,原来我没有精神,老睡觉,现在这些症状都已消失了,而且气色也比以前好多了,脸色也红润了,比以前还胖了。刘渡舟还擅长治疗多种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其中对于肝胆、脾胃、心肾等脏腑病症,如心脏病、慢性肾病、胆囊炎、慢性胃炎、神经肌肉病变等功能性疾病,在辨证诊断方面,虽然刘渡舟是伤寒大家,但他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我这是叫兼收并蓄,譬如说我是学伤寒的,但是我对温病我也学,我也用,我不排斥,总而言之,医学得要博,但是博之中要有一个见解,得选择,到什么时候用哪一家哪一派的方法治病为好,哪个时候不好,得有选择。 刘渡舟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他在伤寒学的研究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赢得了八方赞誉。1993年,刘渡舟还被选入英国剑桥名人传记辞典。他是一名教授、学者,更是一个医生,他多年来坚持在临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姜x x ,男,17岁。入夏以来腹痛下利,每日六七次,下利虽急但排泄不爽,用力努责,仅有少许脓血粘液。伴见口渴思饮。六脉弦滑而数,舌苔厚腻。此属厥阴湿热下利,即唐容川所说“金木相沴,湿热相煎”之证。 白头翁12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枚滑石18克白芍12克枳实6 克桔梗6 克。服二剂后,大便次数减少,后重下坠已除。又服二剂,脓血粘液止。但腹中有时作痛,转川芎药汤二剂而愈。 湿热利案刘渡舟医案:某妇,自诉下利腹痛,脐腹部有冷气感。初辨为下焦有寒,气血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治之,服药后腹痛反剧,以致于疼痛不可忍耐。里急后重,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腻,脉弦数。乃知此为厥阴湿热下利。湿热内蕴,热被湿裹,气郁不伸,所以脐腹部位有冷气感。先令服六一散10 克再服白头翁汤,一剂即愈。 【解说】白头翁汤为治疗厥阴病热利口渴下重而设。厥阴热利,病位在肝。由于厥阴邪气从阳化热,加以肝失琉泄,而致气滞湿聚,热与湿合,则成湿热互蕴之变。湿热下迫肠中,津被热伤,血被热腐,则下利脓血而口渴欲饮;气机被壅而不畅,则里急后重而反难通。所以,白头翁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下利后重,便脓血,口渴欲饮。本方既能清热燥湿,又能凉血舒肝,临床上用以治疗菌痢,毒痢,或阿米巴痢疾,只要辨证属于厥阴湿热下利,无论病程长短,都能取得效果。 白头翁加阿胶汤证

久利伤阴案 刘渡舟医案:胡x x ,女,73 岁。患下利赤白,腹痛后重已半年多。大便每日三四次,有红白粘液,伴口干渴,两目干涩。脉弦,舌质红而少苔。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阿胶15克白芍15克. 前后共服九剂而安。 【解说】白头翁加阿胶汤,原为“产后下利极虚”而设。因为产后失血伤阴,治疗时可加阿胶养血滋阴之药。同样,湿热下利日久而伤阴血,也需要加阿胶以调之,如本案已见两目干涩。舌红少苔等阴伤表现,但湿热病变仍在,所以用白头翁加阿胶汤既清湿热以止痢,又补阴血以益虚。 当归四逆汤证 腰痛案 刘渡舟医案:郭x x,男,28岁。患腰臀疼痛酸麻,入夜尤甚,疼痛难以转侧,诊其脉浮弦而细,证属血虚寒凝。当归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6 克通草6 克大枣15枚. 服三剂后痛麻俱减。上方加入桃仁,红花,炒穿山甲各3 克又服三剂而愈。 腹痛案 刘渡舟医案:某男,患少腹疼痛,喜热畏寒,舌质淡嫩,脉弦而细, 此为厥阴内寒证。 当归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6克通草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

解表剂医案

刘渡舟医案:刘某,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淅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舌苔薄白,脉浮紧有力。 分析: 辩证: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治法: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药:麻黄汤 麻黄9g 桂枝6g 杏仁12g 炙甘草3g 小青龙汤 张某,女,65岁,患咳喘10余年,每年冬三月辄发,喘促喉中有哮鸣声,咳声重浊,痰少而咯不出,吐出为清稀泡沫痰。喘急胸闷,张口抬肩,端坐不能行走,面色晦暗发青,口不渴,喜热饮。形寒怕冷,苔白,脉弦滑。 处方:麻黄6g 白芍9g 细辛6g 干姜6g 桂枝9g 五味子6g 半夏9g 苏子9g 白芥子9g 白茯苓12g 炒白术15g。 服5剂,咳减喘平。守前方稍事出入继服20余剂,随访3年未复作。 桂枝汤 金某某,女,46岁。主诉:阵发性发热、汗出失眠3个月。现病史:患者睡眠欠佳多年,时轻时重,可自行调理好转。3月前感冒后引发失眠家中,伴阵发性发热、汗出,在锦州某三甲医院,各种检查未见异常,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疑似更年期综合征”,西医服谷维素等药无效,中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2月无效。刻诊:失眠,自汗出,阵发性发热,以凌晨3—5点最明显,腋下体温多在37.8℃-39.2℃之间,微恶风,饮食、二便尚可,月经正常,舌淡苔薄白,脉缓软无力。 辩证: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之证。 治法:调营卫,和阴阳。 处方:桂枝15g 白芍15g 甘草10g (自备生姜15g 大枣5枚)。水煎3付,并告知临卧前泡脚。用药1剂后,当夜汗出多,但睡眠好转,隔日低热退,服完3付,低烧、失眠、汗出、恶风,诸症悉除。 九味羌活汤 患者,女,48岁,1992年12月26日初诊。患者自幼身体瘦弱,少于劳作或每遇天气突变,时感恶寒重,发热轻,肢体酸楚疼痛,项强不舒,尤以冬春两季发作频繁。血常规示红细胞、白细胞偏低。曾屡服中西药物,效果均不明显。今日(冬至后4 d)上述症状又复发作,形寒恶风,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肌表无汗,舌苔微黄,脉浮紧。辨证:病由体质不强,正气虚弱,卫表不固,稍有不慎,即易感邪。冬至后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腠理内闭,则恶寒、发热、无汗;因感于寒,故恶寒重而发热轻;风寒上犯,清阳不展而头痛项强;风寒外袭体表,脉络失和则肢体酸楚疼痛、脉浮紧。本市地处秦、巴之间,汉水两岸,雾重地湿,人感外邪大多夹湿,湿邪蕴中,郁久化热伤津则口苦微渴,舌苔微黄。遂以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药用:羌活9 g,防风9 g,苍术9 g,细辛3 g,川芎6 g,白芷6 g,生地黄6 g,黄芩6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2剂。患者服药1剂后即肢痛、项强、恶寒得解,2剂后则汗出痊愈。随访至今, 每遇感邪,以该方随症加减,屡屡收效。

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 l、桂枝汤证 (1)时发热自汗出案 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 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 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 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

刘渡舟医案)

【1】伤寒表实证 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 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2】少阴伤寒 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其子恳求刘老诊治。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握其两手,凉而不温。视其舌则淡嫩而白。切其脉不浮而反沉。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法当急温少阴,与四逆汤。 附子12g、干姜10g、炙甘草10g。 服一剂,精神转佳。再剂,手足转温而愈。 [按语]《伤寒论》281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本案患者精神不振,出现“但欲寐”,为少阴阳光不振,阴寒用事的反映。《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 今阳虚神失所养,是以嗜睡而精神不振,手足发凉,脉不浮而沉。故用四逆汤以急回少阴之阳气,亦“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之义。 本方能兴奋心脏,升高血压,促进血液循环,并能增强胃肠消化功能。对大汗出,或大吐泻后的四肢厥逆,阳气虚衰垂危之证,极有功效。需要注意的是,本方宜用文火煎五十分钟之久,以减低附子的毒性。 【3】营卫不和 李××,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罔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 桂枝9g、白芍9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12枚,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瘳。 [按语]夫营卫者,人体之阴阳也,宜相将而不宜相离也。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阴济于卫阳,热则不发;卫阳外护营阴,汗则不出。今营卫不和,两相悖离,阴阳互不维系,故患者时发热而自汗出。《伤寒论》第54条说:“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汤发汗而又止汗,发汗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外能解肌散风,调和营卫;内能调和脾胃阴阳。本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凡由气血失调,营卫不和所引起的发热、汗出等证,均可用之。 使用桂枝汤时还应注意下述几点:(1)桂枝与芍药的用量应一致相等,否则,将起不到调和营卫的作用。本方凡增减桂枝或白芍用量,都会改变其治疗范围。(2)服桂枝汤取汗者,必须啜热粥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3)发汗不可令如水流漓,以微微有汗为佳。(4)对无汗、脉浮紧的伤寒表实证,及舌红、口渴、咽痛等温热病,禁用本方。 【4】外感发热(病毒性感冒)

刘渡舟医案经典

刘渡舟医案经典 刘渡舟医案经典五苓散是《伤寒论》的一张名方,其主要功能为健脾通阳,化气利水。《医方集解》谓“五苓散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等。现代临床医生运用五苓散治疗范围更广,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肠炎,泌尿系感染,心脏病浮肿等,但较少用于精神神经系统病证。笔者在临床运用此方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郁证)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熊某某,男,35岁,工人,缘于1995年7月酷暑之日,于大汗之后淋冷水浴,随即又在空调房中酣睡。当时甚觉凉快,醒后即感周身不适,说不出的难受,烦躁,口渴,心悸,自汗,且伴少腹拘急,小便涩滞灼热、淋沥不畅,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工作需要,症状无明显缓解即出院。后又回当地经用中、西药反复治疗,心悸、自汗症状时有缓解,然其心烦、尿频、小便灼热、少腹隐痛诸症不减,并在饮酒及劳累后加剧,且口干口苦,喜饮热饮,纳可,大便干结,睡眠尚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细弦滑,1997年5月29日住省中医院,即辨证为膀胱湿热兼心气不足,治予清热利湿剂,拟八正散加减:生地20g,木通10g,

淡竹叶10g,生甘草10g,丹皮10g,生栀子10g,柴胡10g,枳实15g,白芍10g,乌药10g,川楝子15g,生山楂20g。    服上药5剂后,患者少腹胀痛依旧,尿频灼热,小便涩滞感反而加剧,大便通畅,但肛门出现灼热感,且心烦,渴喜热饮,舌暗红、苔薄稍黄,脉沉缓。考虑药不对症,当属辨证不确切。故又细究病因:病人缘于酷暑大汗之际淋冷水浴,睡空调房而致病,病因当为寒湿郁闭皮毛,风寒外束,内射于肺,肺失宣肃,津液输布失常,气机郁阻故致郁证,改用五苓散,取其通阳化气利水之功。处方:桂枝6g,白术15g,泽泻15g,猪苓15g,茯苓20g,生甘草6g,玉米须30g,白茅根15g,郁金10g,远志6g,石菖蒲6g。服上药3剂,患者两便灼热感明显减轻,稍觉少腹隐痛。药已见效,守上7剂后痊愈出院此症历时2年,服用过许多中西药物,竟然以五苓散加味而收效。究其原因,乃五苓散通阳化气,健脾利水作用。病者缘于寒湿郁闭,肺失宣肃,津液失布,水道不调。虽有心烦、大汗出而口渴,不为下焦湿热,乃津液不布。张隐庵云:“大汗出而口渴者,乃津液之不能上输,用五苓散主之以助脾。”(《伤寒论集注·辨太阳病脉证篇》)患者口渴而喜热饮即可证明。经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腠理毫毛与三焦膀胱显然有着表里对应关系,在病理状态下,是会互相影响。如膀胱气化正常,则将水精之清中之清者,经肺气与上焦的宣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1.呕利 刘渡舟医案:王某某,男,28岁。初夏迎风取爽,而头痛身热,医用发汗解表药,热退身凉,头痛不发,以为病已愈。又三日,口中甚苦,且有呕意,而大便下利粘秽,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坠感。切其脉弦数而滑,舌苔黄白相杂。辨为少阳胆热下注于肠而胃气不和之证。 黄芩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甘草6克。服3剂而病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犯984;123》 按语:本案以邪郁少阳为主。少阳有邪,则胆气郁滞,横犯肠胃,上逆于胃则呕吐,下迫于肠则下利。少阳疏泄不利,气机不畅,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正合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之证机,故三投而愈。 2.奔豚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54岁。主诉脐下跳动不安,小便困难,有气从小腹上冲,至胸则心慌气闷,呼吸不利而精神恐怖。每日发作四、五次,上午轻而下午重。切其脉沉弦略滑,舌质淡,苔白而水滑。乃水停下焦之苓桂枣甘汤证。疏方: 茯苓30克,桂枝10克,上肉桂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枚,用甘澜水煮药。 仅服3剂,则小便畅通而病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115》 按语:此证气从少腹上冲于胸,名曰“奔豚”,乃固心阳上虚.坐镇无权,使下焦之邪得以上犯。仲景治此有两方,若气冲而小便利者,用桂枝加桂汤;气冲而小便不利者,则用苓桂甘枣汤。今脐下悸而又小便困难,与苓桂甘枣汤之证机合,用之果获捷效。 3.苓桂术甘汤 水心病(冠心病) 刘渡舟医案:陆某某,男,42岁。形体肥胖,思有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抢治两月有余,未见功效。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来临之感。颈旁之血脉又随气上冲,心悸而胀痛不休。视其舌水滑欲滴,切其脉沉弦,偶见结象。辨为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血脉不利之“水心病。”处方: 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术10克,炙甘草l0克。 此方服3剂,气冲得平,心神得安,诸症明显减轻。但脉仍带结,犹显露出畏寒肢冷等阳虚见证。乃于上方加附子9克,肉桂6克,以复心肾四气。服3剂手足转温,而不恶寒,然心悸气短犹来全愈,再与上方中加党参、五味子各l0克,以补心肺脉络之气。连服6剂,诸症皆瘥。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30一31) 按语:本案冠心病由水气上冲所致,刘老名之为“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短气等心病证候,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效果堪优。 [补述] 刘渡舟教授认为,苓桂术甘汤证发病关键是“水气上冲”,极易引起心悸、胸闷、短气,刘老谓之“水心病。”临床辨识此病名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 望色:多见面色黧黑,此为“水色。”病重者,在颧、颊、鼻柱围、下额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之黑班,名为“水斑。”察舌: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切脉:或弦,或沉,或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小青龙汤 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患咳喘 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D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断为寒饮内伏 ,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 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 》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 8—19)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二、百日咳陈玉铭医案:林某某,女,7岁。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 ,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一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脸有浮肿,食欲不振,严重时咳嗽则吐,舌白喉干,脉紧而滑。因拟小青龙扬与之:麻黄1.5克,桂枝3.4克细辛1.5克半夏3克 五味子2克,百部3克。守方不变,共服7剂痊愈按语,痰饮内停之喘咳,其辨证眼目是咳至 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肿,舌白脉紧而滑等,故与小青龙汤温化之,投之神效。 三、肺胀(肺炎)熊曼琪医案:张某某,女,26岁,1986年9月22日诊。患者八天前郊游归 来,当晚即发热、头痛,服感冒灵后症减。次日发热38.5℃,伴咳嗽、气促、头痛,即到当 地医院诊治。血常规;白细胞12,6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6%;胸透现有下肺炎。 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四环素等药一周末效。来诊时发热38.8℃,头痛,神疲乏力,咳嗽转 频,气促、胸部憋闷,胀痛,痰多质稀,舌谈、苔心微黄,脉浮滑略数。予小青龙加石膏汤: 炙麻黄、甘草、干姜、桂枝备6克,细辛5克,石膏(打碎先煎半小时)45克,五味子l0克 ,法半夏、杏仁、芍药各12克,苡仁15克。 服一剂,热减,咳喘皆减,胸部仍觉闷病,连服三剂,热退神爽,咳喘已平,胸病亦消,唯口淡,偶有稀白痰;前方去石膏,续进3剂,诸证若失,唯纳食欠佳。胸透双肺野清,有 下肺炎病灶影完全消散;白细胞6,80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z6%。予陈夏六君丸调 理善后,病去人安。(新中医l 989;(4>:按语:本案感受外邪,胸闷咳喘,痰多质稀,脉浮滑数内饮,兼有郁热,故用小青龙加石膏法取效。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 【1】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2】少阴伤寒 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其子恳求刘老诊治。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握其两手,凉而不温。视其舌则淡嫩而白。切其脉不浮而反沉。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法当急温少阴,与四逆汤。 附子12g、干姜10g、炙甘草10g。 服一剂,精神转佳。再剂,手足转温而愈。

刘渡舟医案

【121】头痛1 刘??,男,48岁。 夏日酷热,夜开电扇,当风取冷,而患发热(39.5℃)与头痛、气喘等证,急送医院治疗。西医听诊肺有啰音,诊断为感冒继发肺炎,经用抗炎退热等法,五日后发热与喘已退,而体温恢复正常。惟头痛甚剧,病人呼天喊地、不能忍耐,须注射“杜冷丁”方能控制,但止痛时间很短。不得已,邀刘老会诊。切脉浮弦、无汉、苔白、舌润。刘老辨为风寒之邪,伤于太阳之表,太阳经脉不利,其头则痛,所谓不通则痛也。为疏: 荆芥10g、防风10g、川芎10g、羌活6g、细辛3g、薄荷3g、白芷6g、清茶6g 此方服至第二剂,头痛全止。医院主治医某君指方曰:“中草药的止痛作用,比西药杜冷丁为上,值得研究与开发”。 [按语]本案头痛伴有发热、气喘,为风邪袭肺,遏阻清阳所致。《素涡绚太阴阳明论》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即为此意。若风邪稽留经脉,阻滞不通,则往往头痛剧烈,难以忍受,甚则其痛或偏或正,休作无时,迁延不愈而成“头风”。川芎茶调散为治疗头痛之名方,方中川芎走而不守,能上达巅顶,下至血海,行血中之气,长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正如《病因赋》所说:“头痛必须用川芎”。羌活善于治太阳经头痛;细辛善于治少阴经头痛;白芷善于治阳明经头痛,

三药相伍,乃治头痛之良剂也。荆芥、防风疏散上部风邪;薄荷、清茶清利头目,疏风散热。服之则使风邪去而清阳升,经脉通而头痛止。然本方毕竟疏风药居多,升散力强,故凡肝风内动。肝阳上亢及气血亏虚之头痛,则非本方所宜。 【122】头痛2 李?,男,38岁,住北京市朝阳区。 患顽固性偏头痛二年,久治不愈。经友人介绍,延请刘老诊治。主诉:右侧头痛,常连及前额及眉棱骨。伴无汉恶寒、鼻流清涕、心烦、面赤、头目眩晕、睡眠不佳。诊察之时,见病人颈项转动不利,问之,乃答曰:颈项及后背常有拘急感,头痛甚时拘紧更重。舌淡苔白、脉浮略数,遂辨为寒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利之候。治当发汉祛邪,通太阳之气。为疏葛根汤: 麻黄4g、葛根18g、桂枝12g、白芍12g、诸迨草6g、生姜12g、大枣12枚 麻黄、葛根两药先煎,去上沫,服药后覆取微汉,避风寒。 三剂药后,脊背有热感,继而身有小汉出,头痛、项急随之而减。原方再服,至十五剂,头痛、项急诸症皆愈。 [按语]本案为风寒客于太阳经输,津液不得濡润,经脉气血不利所致。其辨证要点是头痛伴有无汉、恶寒、项背拘急与脉浮等症,故以葛根

通窍活血汤

通窍活血汤 目录 编辑本段简介 【来源】弘医林改错》卷上。 【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 红枣7个(去核) 红花9克老葱3根(切碎) 鲜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绢包) 【用法】用黄酒250毫升,将前七味煎至150毫升,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功用】活血化瘀,通窍活络.用于血瘀所致的斑秃,酒渣鼻,荨麻疹,白癜风,油风等. 【主治】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酒渣鼻,久聋,紫白癜风,牙疳,妇女干血劳,小儿疳证等。 编辑本段用法用量 用黄酒半斤(各处分两不同,宁可多2两,不可少),煎前7味至1钟,去滓,入麝香再煎2沸,临卧服。大人每日1付,连吃3付,隔1日再吃3付;若7-8岁小儿,两晚吃1付;3-4岁小儿,3晚吃1付。麝香可煎3次,再换新的。头发脱落,用药3付发不脱,10付必长新发;眼疼白珠红,无论有无云翳,先将此药吃1付,后吃加味止痛没药散,1日2付,2-3日必全愈;糟鼻子,无论20-30年,此方服3付可见效,20-30付可全愈;耳聋年久,晚服此方,早服通气散,1日2付,20-30年耳聋可愈;白癜风、紫癜风,服3-5付可不散漫,再服30付可痊;紫印脸,如3-5年,10付可愈,若10余年,20-30付必愈;青记脸如墨,30付可愈;牙疳,晚服此药1付,早服血府逐瘀汤1付,白日煎黄耆8钱,徐徐服之,1日服完,1日3付,3日可见效,10日大见效,1月可全愈;出气臭,晚服此方,早服血府逐瘀汤,3-5日必效;妇女干劳,服此方3付或6付,至重者9付,未有不全愈者;男子劳病,轻者9付可愈,重者18付可愈,吃3付后,如果气弱,每日煎黄耆8钱,徐徐服之,1日服完,此攻补兼施之法;若气不

刘渡舟医案【一百二十个】

xx医案【一百二十个】 xx医案【一百二十个】 【1】傷寒表實證 劉××,男,50歲。 隆冬季節,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風寒邪氣。 當晚即發髙燒,體溫達39.8℃,惡寒甚重,雖覆兩牀棉被仍灑淅惡寒,發抖,周身關節無一不痛,無汗,皮膚滚燙而咳嗽不止。視其舌苔薄白,切其脈浮緊有力,此乃太陽傷寒表實之證。《傷寒論》云: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皆緊者,名為傷寒”。治宜辛溫發汗,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湯。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劑。 服藥後,溫覆衣被。須臾,通身汗出而解。[按語]麻黄湯為太陽表實證而設。其病機是因風寒之邪客於太陽之表,衛陽被遏,營陰鬱滯。因此臨牀癥狀表現為無汗而喘,和惡寒,頭身疼痛的表實證候。本方能發汗解表,宣通肺衛,暢達營陰,使寒邪從汗外出。 麻黄湯為發汗之峻劑,用之不當,易生它變。不少臨牀醫生畏懼麻、桂,不敢投用。一見發熱,便認為是溫熱之證,濫用辛涼之品,反令表寒閉鬱,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燒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蓋表實證之“發熱”,乃由衛陽閉鬱,正邪交争所致,故發熱必伴有惡寒。 这與溫熱病的發熱不惡寒,並伴有口渴傷津之候,有其本質的區别。風寒閉鬱衛陽,故直須辛溫發汗,寒隨汗出,衛氣一通,則發熱自退。即《內經》所謂: “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xxxx,應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麻黄劑量應大於桂枝、甘草,否則將起不到發汗解表的作用。这是因為桂枝、甘草能監制麻黄之發散。若麻黄量小,則失去發汗解表之意義。 二是應先煎麻黄,去上沫,以免使人服後發生心煩。【2】少陰傷寒唐××,男,75歲。 冬月感寒,頭痛發熱,鼻流清涕。自服家存羚翹解毒丸,感覺精神甚疲,並且手足發涼。其子懇求劉老診治。就診時,見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懶於言語。切脈未久,則側頭欲睡。 握其兩手,涼而不溫。視其舌則淡嫩而白。切其脈不浮而反沈。脈證所現,此為少陰傷寒之證候。腎陽已虚,老怕傷寒,如再進涼藥,必拔腎根,恐生叵測。法當急溫少陰,與四逆湯。 附子12g、乾薑10g、炙甘草10g。 服一劑,精神轉佳。再劑,手足轉溫而癒。[按語]《傷寒論》281條云: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本案患者精神不振,出現“但欲寐”,為少陰陽光不振,陰寒用事的反映。《素問·生氣通天論》說: “陽氣者,精則養神”。今陽虚神失所養,是以嗜睡而精神不振,手足發涼,脈不浮而沈。 故用四逆湯以急回少陰之陽氣,亦“脈沈者,急溫之,宜四逆湯”之義。 本方能興奮心臟,升髙血壓,促進血液循環,並能增強胃腸消化功能。對大汗出,或大吐瀉後的四肢厥逆,陽氣虚衰垂危之證,極有功效。需要注意的是,本方宜用文火煎五十分鐘之久,以減低附子的毒性。【3】營衛不和李××,女,53歲。 患陣發性發熱汗出一年餘,每天發作二到三次。前醫按陰虚發熱治療,服藥二十餘劑罔效。問其飲食、二便尚可。視其舌淡苔白。切其脈緩軟無力。辨為營衛不和,衛不護營之證。 當調和營衛陰陽,用發汗以止汗的方法。為疏桂枝湯:

刘渡舟医案

中医咨询网-> 中医资料-> 《经方临证指南·刘渡舟》[打印本页] 登录-> 注册-> 回复主题-> 发表主题 << 1 2 >> Pages: ( 2 total ) l、桂枝汤证 (1)时发热自汗出案 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枝炙甘草6克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 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 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 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凡汗出偏于肢体一侧,或左或右,浸润不止者,都是由于营卫气血有所偏伤,阴阳失于和调所引起。这种“汗出偏沮”,如果不及时的治疗,久而久之,卫气不能固护于外,营气不能守护于内,就有可能导致半身不遂的“偏枯”证。《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

刘渡舟验案精选

刘渡舟验案精选 伤寒表实证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二点:一是麻黄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作用,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意义(本案用麻黄9桂枝6杏仁12炙甘草3);二是先煎麻黄,去上沫,以免服后使人发生心烦。 营卫不和 使用桂枝汤应注意:1、桂枝、芍药用量应相等,否则将起不到调和营卫的作用。本方凡增减桂枝或芍药用量,都会改变其治疗范围。2、服桂枝汤取汗者,必须啜热粥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 外感发热(病毒性感冒) 患者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伴口苦咽干,眩晕,胸胁满闷,呕恶不欲食。为邪客少阳;其身痛、无汗为邪热壅塞,气机不利所致;口渴苔黄反映少阳与阳明并病。治以和解少阳,斡旋气机为主,兼清解气分热毒。柴胡16半夏14党参6炙甘草6黄芩10生姜8大枣7个桔梗10枳壳10连翘10石膏30板蓝根16玄参 14.三剂知,5剂愈。 上热下寒证 背热如焚,上身多汗,齿衄,烦躁不安,自小腹以下发凉,如浴水中,阴缩囊抽,大便溏薄,尿急尿频,梦遗,舌偏红,苔根白腻,脉滑缓。治以清上温下。 黄芩6黄连6大黄3(沸水泡10分钟去渣)附子12(文火煎40分钟)。6剂而愈。 人体的水火阴阳赖脏腑气机运动的升降出入,周济于表里上下。火在上而下行以温水寒,水在下而上升以济火热;阳卫外以守阴,阴守内以助阳。本例属水火不能上下交济所致,病变的焦点则在于上焦热盛,盛则亢,亢则不能下行,则下寒无火以温。 气阴两虚发热 午后低热(37.5—38℃),口干渴,频频饮水不解,短气乏力,气逆欲吐,汗出,纳少,头前额与两侧痛,舌红绛少苔,脉细数。属阳明气津两虚,虚热上扰(胃虚有热其气上逆欲吐)。竹叶12石膏40麦冬30党参15甘草10半夏12粳米20.五剂热、渴、呕俱止,纳增,心烦少寐加黄连8阿胶10滋阴降火,7剂而安。

伤寒医案

伤寒医案 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汤伤一、营卫不和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二、高热岳美中医案:张某某,女,15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三、自汗刘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

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校,生姜9克,水一碗煎六分。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克,服法如前,但不吸粥,连进2剂,竞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发。按语:病起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欲“司开合”而不能,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证变,所幸“汗虽多但口不渴”、“脉仍浮缓”,可知“脏气末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此所谓“病常自汗音,……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合故尔。故治仍宜桂枝汤“复发其汗”,今卫与营和则愈。四、汗出偏沮刘渡舟医案:孙某,男,39岁。患病为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余无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此左右阴阳气血不相协和,此应调和阴阳,令气血和则愈,宜桂枝场: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

转读刘渡舟医案心得与分享

1、刘渡舟教授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湿咳病案3则: 咳嗽是常见疾患,古今医家治验颇丰。而对于湿邪伤肺所致之咳嗽,临床报道不多。刘渡舟教授在临床上对一些咳嗽缠绵,长期不愈的病人,抓住“湿咳”临床特点,应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往往取得很好的疗效。现举以下3案以供参考。 例1:郑某,男,17岁。1993年12月1日初诊。自诉咳嗽月余,西医诊断为支气管炎,服中西药物治疗罔效。刻下咳声连绵,咯吐白色粘痰甚多,胸闷头重,身倦肢懒,伴有颐肿,耳中流出黄色渗出物,舌红、苔白腻,脉浮濡。询其致病之原,因升学考试,功课繁重,心中急躁,睡眠不佳,又患感冒而发病。刘老观其舌苔白厚,脉又浮濡,脉证合参,辨为湿咳,三焦气郁化热。疏方:白蔻仁10g、藿香10g、茵陈15g、滑石15g、通草10g、菖蒲10g、黄芩8g、连翘10g、浙贝14g、射干10g、薄荷2g(后下)、桔梗10g、杏仁10g、前胡10g。嘱其忌食油腻厚味助湿之品。服至7剂咳嗽明显减轻,胸闷体疲亦大有好转。现痰未全净,大便偏干,提示有湿浊化热之象,上方减前胡、桔梗,加竹叶10g、水红花子10g,利湿清热从三焦驱邪外出。三诊时,咳嗽基本痊愈,颐消耳不流水,见其苔尚有白腻,乃用化湿和中之方,巩固疗效而愈。 例2:赵某,男,5岁半。1993年7月20日初诊。患儿为过敏体质,每闻异味则嚏而咳,继之则喘。近2个月来病情加重,夜间憋气喉鸣,痰不易出,伴有不欲饮食、烦躁不安、小溲短赤、大便不调等症。舌红苔白腻,脉细滑小数。辨为湿热羁肺,肺气不宣。拟芳香化浊,清热和湿之法。方用:浙贝12g、菖蒲8g、射干10g、白蔻仁8g、茵陈10g、滑石12g、藿香8g、杏仁10g、苡仁12g、黄芩6g、栀子8g、通草10g、桔梗10g、厚朴12g、前胡10g、紫菀10g,7剂。药后症减咳轻,仍守上方加减化裁,咳嗽霍然而瘳。 例3:刘某,男,66岁。1993年10月27日初诊。自诉咳喘1年,屡服西药不效,转延中医治疗。现症咳嗽喘急,喉中痰鸣,痰白而粘,入夜病情加剧,不能平卧,伴有恶寒、胸憋、鼻塞流涕等症。视其舌苔白滑而腻,切脉弦细而滑。辨为湿浊痹阻三焦,肺气不利,治节不行之证。治拟宣化肺气,调畅三焦,清热化湿。用甘露消毒丹加味:杏仁10g、白蔻仁10g、苡仁15g、藿香10g、厚朴15g、茵陈12g、通草10g、菖蒲10g、黄芩4g、桔梗10g、连翘10g、浙贝15g、射干10g、薄荷2g(后下)、紫菀10g、大豆卷10g、枳壳10g,7剂。1周后复诊,喘急胸闷有所减轻,夜能平卧。效不更方,继以上方调治。患者服药30余剂,咳止喘平,其他症状随之而瘳。

【转载】刘渡舟医案:突发性耳鸣耳聋 治疗耳鸣特效方 听力的衰减和什么有关

【转载】刘渡舟医案:突发性耳鸣耳聋+治疗耳鸣特效方+听 力的衰减和什么有关? 王,男,53岁。1994年3月16日初诊。患者因恼怒,八天前突发右侧耳鸣。其声甚大,如闻潮汐,头部轰响,右侧颐部灼热而胀,吞咽时耳内捣捣作响,以致不闻外声。西医诊为“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与“传音性聋”。患者夜寐不安,晨起咳吐粘痰,两目多眵。舌红、苔白,脉弦滑小数。辨为肝胆火盛,循经上攻耳窍。治宜清泻肝胆,养阴通窍。疏方:连翘10g、柴胡16g、漏芦10g、白芷8g、玄参15g、丹皮10g、夏枯草16g、天花粉10g、黄连8g、黄芩4g、生石决明30g、牡蛎30g服药三剂,耳鸣大减,能闻声音。七剂服完耳鸣自除,听力复聪。再以柔肝养心安神之剂,以善其后。[按语]耳鸣耳聋之患,当辨虚实。一般而言,暴病者多实,久病者多虚;病在肝胆少阳者多实,病在肾脏少阴者多虚。本案耳鸣耳聋起于恼怒与情志不遂,突然发作,则为实证可知。盖恼怒伤肝,疏泄不达,使肝胆气机郁滞化火,少阳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少阳胆火循经上攻,火盛气逆,闭塞清窍,故突见耳鸣如潮,耳聋不闻......故治疗本案以清肝胆之火,兼利肝胆之气为主。方用柴胡、黄芩疏肝清胆,和解少阳;连翘、黄连、玄参、丹皮、天花粉清解热毒,兼养阴津;夏枯草、生石决明、牡

蛎潜肝胆之阳亢;漏芦、白芷透窍散邪。本方清中有透,降中能滋,用治肝胆实火上攻之突发性耳鸣耳聋,最为适宜,故获佳效。————————————————————延伸阅读:《何任临床经验辑要》P482 耳聋耳鸣(神经性耳聋)龙某,女,54岁,工人,1984年8月20日初诊,耳聋已久,时有耳鸣,头眩口苦,烦躁易怒,脉弦数,苔黄厚,溲黄,先宣泻肝胆湿热(西医五官科诊为神经性耳聋)。处方:龙胆草9克,炒山栀9克,黄芩9克,柴胡9克,泽泻9克,车前子9克,木通6克,当归9克,生地黄12克,生甘草6克,7剂。复诊谓服用本方无头眩,口苦、烦躁渐解,又自行续服数剂。后于9月14日复诊,头眩、烦躁痊愈,惟耳聋尚未除,大声呼喊亦难听闻。舌质微黯,脉弦细。治宜益肝肾、理气血。处方:川芎9克,柴胡9克,制香附9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枸杞子12克,石菖蒲9克,郁金9克。耳聋左磁丸每日18克(分吞)。10剂以后,耳聋已渐愈,耳鸣亦瘥。又续服10余剂,耳聋耳鸣基本痊愈。按:本病例初诊所见者,为肝胆实火夹湿之证,故先投以龙胆泻肝汤。头眩、烦躁、口苦等瘥解以后,惟耳聋不除。诊舌苔黄厚转为舌质微黯,脉象弦数转为弦细,此一转变反映肝肾不足、气血不得疏利之象。西医诊为神经性耳聋。按听力障碍而言:由外耳、中耳病变引起者为传导性耳聋;由内耳或听神经病变而致者,为神经性耳聋。耳鸣为听觉功能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