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农村贿选的法制化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贿选的法制化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贿选的法制化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贿选的法制化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

我国农村贿选的法制化研究

摘要

村民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的重要内容,它实施二十年来,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基层民主政治的进步。村委会选举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基础,它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推动了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但是,近几年来,不少地区出现了贿选现象,并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村委会选举的贿选比例在1%到3%之间。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村民自治的民主性,败坏了社会风气,危及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本文就我国农村贿选的实质、特点和危害等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我国农村贿选存在的制度和法律方面的原因,最后,根据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关键词:村委会选举贿选原因分析对策

目录

绪论 (1)

一、我国农村贿选的现状 (1)

(一)贿选的含义及本质 (1)

1.贿选的含义 (1)

2.农村贿选的实质 (2)

(二)我国当前农村贿选的特点 (3)

1.贿选现象的地域性 (3)

2.贿选形式的多样性 (3)

3.贿选手段的公开化 (3)

(三)研究我国农村贿选问题的意义 (4)

二、农村贿选的危害性分析 (4)

(一)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4)

(二)滋生了村官腐败 (5)

(三)败坏了社会风气 (5)

(四)危及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6)

三、我国农村贿选存在的原因探究 (6)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不健全 (6)

1.法律对“贿选”的界定不明确 (6)

2.法律对贿选行为的惩治不到位,未纳入刑法的范畴 (7)

3.法律关于选举程序的规定缺乏严密性和规范性 (7)

(二)相关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 (8)

1.罢免制度“有名无实” (8)

2.缺乏有效的监督审查机制 (9)

四、我国农村贿选的预防与治理对策 (9)

(一)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增强村民的法制观念 (9)

(二)完善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10)

1.明确法律对“贿选”的界定是依据 (10)

2.把对贿选的惩治纳入刑法的范围是手段 (11)

3.严格规范选举的程序是保障 (11)

(三)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 (12)

1.把罢免制度落到实处 (12)

2.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12)

结论 (13)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4)

附录 (16)

我国农村贿选的法制化研究

绪论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创举,自1988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农村的村民自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有效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对我国整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作为村民自治一项重要内容的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已经开展了十几年了,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报告,仅1998年至2000年间全国就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村委会换届选举,约有6亿农民参加了直接选举,参选率高达80%以上。

但是,近几年来,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的贿选现象愈演愈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究竟,什么是贿选,贿选的本质和特点又是什么,为什么贿选能够存在并屡禁不止,其生存的土壤是什么,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贿选的现状

(一)贿选的含义及本质

1.贿选的含义

目前,我国的法律对贿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民政部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条文释义》的解释,贿选是指“以获取选票为目的,用财物或其他利益贿赂选民、选举人或选举工作人员,使其违反自己的意愿参加选举,或者在选举中进行舞弊,并对正常的选举工作产生影响的活动”。在这一解释中没有对贿选进行实质性的定性,甚至于贿选的主体都不明确。

在理论界,关于贿选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权威性、公认的概念。

民政部基层政权司司长詹成付认为:“贿选,主要是指用钱、物买通选举人来选举自己或跟自己同派系的人,破坏了选举的公正性,对村民自治危害甚大”。[1]这一概念主要是对实践的归纳总结而来,缺乏一定的理论性和权威性。我国有学者认为:“所谓贿选,即贿赂选举,通常解释为用金钱、物质收买选举工作人员或选民,以取得选票或改变选举结果的行为。”[2]还有学者认为:“贿选,就是选举中的贿赂行为,即在选举中竞选者通过一定的金钱、财产或者其他方式对参加选举的代表和选民进行贿买,以使自己在竞选中胜出。贿选的主体是将要或正在参与竞选的人,贿选的对象是享有投票表决权的选举代表或选民。贿选的方式主要是给予选举代表或者选民一定的利益,如金钱、财产可期待的利益回报或精神、感情上的享受等。”[3]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贿选就是指,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竞选者为了获得选票,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一定的金钱、实物或其它方式对参加选举的选民和工作人员进行贿赂的违法行为。

2.农村贿选的实质

贿选的实质就是金钱政治,是一种典型的政治腐败行为。从行贿人角度看,他是用金钱、实物等手段换取选票,进行利益交换,搞权钱交易,以金钱换取权力,通俗一点说,就是买官;而从受贿人角度看,则是村民出卖了自己最基本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同样是权钱交易,但却是以权利换取金钱实物等。贿选不仅膨胀了贿选者的私欲、歪曲了选民的意志,还违背了选举的民主精神,更可能侵害其他选民和候选人的潜在权益。因此,贿选就是寄生在民主政治体制上的一颗毒瘤,它会不断侵蚀民主政治体制的健康。但是,我们应该相信,贿选只是一种暂时的、阶段性的政治腐败现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健全,以及我国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的逐步觉醒,贿选必然会逐步失去其存在的基础,最终退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舞台。

(二)我国当前农村贿选的特点

1.贿选现象的地域性

近年来,贿选发生的概率有所加大,贿选的范围由过去的少数村转向多数村,并且发生贿选的村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源型村庄。这些村庄依托丰富的资源,往往拥有更多的权力和经济来源,作为村委会的成员自然也就会有更多的“隐性收入”,由此,村委成员,尤其是村委主任,成为众人眼中的“肥缺美差”,贿选的发生不可避免。二、城中村和郊区村。这两种村子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也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村委会手中集体用地的大权更是成为众“人”之的。三、经济发达地区村庄。这些村庄私营企业较多,私营企业主往往要谋求政治地位,以便为其企业“保驾护航”。

2.贿选形式的多样性

纵观近几年来,我国一些比较轰动的贿选现象,其贿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许愿承诺。这是一种以笼络感情为手段的重要形式,主要是竞选人向选民许以宅基地、计划生育等承诺,答应待竞选成功后,予以解决。二是实物贿选。主要是竞选者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少则一包洗衣粉、一包香烟,多则一张电话卡、一部手机等。三是现金贿选。近年来,我国农村现金贿选的金额更是“节节高”,一张选票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四是宴请。主要是指竞选者请客吃饭,少则两三桌,多则二三十桌,更有甚者,如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熬硝营村村民白金福和杜友俊在竞选中,每天摆酒席二十多桌,这种情况居然持续了近一个月。

3.贿选手段的公开化

所谓公开化,主要是指一些地方买票贿选已经由竞选人及其亲朋好友偷偷摸摸的隐蔽行为,发展为“堂堂正正”的半公开或公开行为。近年来,随着贿选现

象的增多,媒体暴光率的增大,贿选似乎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了,并且由于对贿选案件的处理较轻,有些人持着“法不责众”的想法,更是有恃无恐,公开向选民贿选,对选票进行定价,甚至为了挤垮竞争对手不惜漫天抬价,大打“价格战”。

(三)研究我国农村贿选问题的意义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谬尔·亨廷顿在论及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时指出:“农村的作用是个变数,它不是稳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4]我国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践证明,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稳定与发展的制度依托。而村委会选举则是村民自治的关键,也是农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环节。如同选举制度是整个民主政治的基石一样,村委会选举则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和灵魂。更被人称之为“中国农村选举最大胆、最重要的突破”。[5]在农村相对复杂的选举环境下,贿选案件日益增多、愈演愈烈,成为村民选举的毒瘤,严重影响了村民选举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仅挫伤了村民选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还极大损害了村民的民主权利,不利于村民自治的良性发展。因此,如何治理并预防贿选已是村委会选举迫在眉睫的事。对于农村贿选进行研究,有助于充分了解和认识农村贿选产生的根源、表现和特点,从而有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农村贿选的发生,促进农村自治的良性发展,推动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完善。

二、农村贿选的危害性分析

(一)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首先,侵犯了公民的最基本的政治权利——选举权。民主选举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前提。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选民必须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 独立行使自己的选举权。而“贿选”使选民的选择不再是基于对候选人的能力、素质、品行和威信等的全面判断, 而是基于金钱和财产的诱惑。同时, “贿选”侵害了其他候选人的被选举的权利, 破坏了民主选举的平等性。如果每个候选人都可以用金钱和财产来换取选票,那么只要他拥有足够多的金钱和财产, 就能获得足够的选票, 以获得足够大的权力。这样,

民主选举必然会成为“金钱游戏”, 村民自治必然会成为“富人治村”。

其次、破坏了乡村民主。“选举是民主的本质”,[6]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决定性前提和基础。村民的权力,是通过选票落到实处的,选票是村民权力的载体。但是,发生在竞选者和选民之间的选票买卖,膨胀了竞选者的私欲、歪曲了选民的意志。尤其是侵害了未卷入贿选圈的侯选人和选民的政治权利,违背了选举所承载的民主精神。

(二)滋生了村官腐败

简单的看来,贿选似乎只是一种短期行为,殊不知,它为日后的腐败埋下了伏笔。通过贿选当选的村官, 其主要动机是为自身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近年来, 通过贿选当选村官的腐败案件层出不穷,涉案金额数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的贪污大案屡见不鲜。2003年以来, 湖南省共立案查处村官违纪违法案件2996件; 2004年以来, 山东省微山县检察院共受理查办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线索32条, 涉案金额330余万元; 立案侦查涉农职务犯罪案17件28人, 其中, 贪污、挪用公款案13件22人。[7]村官腐败的方式和手段也层出不穷,如:利用职权贪污受贿;变相侵吞集体资产等,这些行为严重侵害了村民的利益。

(三)败坏了社会风气

近年来,农村贿选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据不完全统计, 山东省某县共有542个行政村, 其中251个行政村先后发生过贿选行为, 占总数46%。贿选的方式主要是给予选民一定的利益, 如金钱、财产或可期待的利益回报等。贿选行为强化了“拿钱买票, 权钱交易”的思想观念, 使拜金主义、权钱交易渗透到农村社会生活中去。贿选之风犹如瘟疫一样侵蚀着党的肌体, 腐蚀了农村干部的思想, 毒化了广大村民的心灵, 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 败坏了农村的社会风气。

(四)危及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在村委会选举中,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宗派观念的干扰,村官的“宝座”往往会成为各宗族、派系代表人物之间争夺政治、经济权力的制高点。为此,各宗族、派系之间明争暗斗、互相拆台。为了在选举中获胜,各宗派走街串户拉选票,对选民进行威逼利诱,甚至采取暴力手段。为了挤垮竞争对手,更是不惜一切手段,对对方实施犯罪行为。据乐清市检察院不完全统计, 2000年至2005年, 当地因争权夺利引发的雇凶案件, 经该院批捕的就有50起, 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雇主绝大多数是私营企业的老板和富人村官。[8]农村近年来出现的贿选暴力化行为, 对农村的社会稳定具有极大地破坏力。

同时,贿选影响和破坏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贿选者一旦当选,不但要获取选举过程中“投资”的高回报,还要兑现用“公权力”为亲朋好友谋私利的承诺,这势必与公众利益相矛盾。因此,往往贿选成功后,有的村干部利用职权低价承包集体资产以牟取经济利益,有的挥霍、甚至私分村级集体经济,导致资产流失、集体经济弱化,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农村贿选存在的原因探究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不健全

就我国目前的立法状况而言,对贿选的预防和惩治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法律规定相对比较简单,甚至还存在许多空白领域,对贿选的规定过于笼统,对贿选的处理又过于轻缓,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贿选者有恃无恐,浑水摸鱼。

1.法律对“贿选”的界定不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委会组织法》)第15条规定: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当选的, 其当选无效。这一规定没有对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行为作具体明确的界定。怎样才算贿选,构成贿选的金钱或实物的数量多少、涉及面大小、发放时间等如何限定,再如如何区别正常的

感情沟通与许诺贿选,这些在《村委会组织法》以及各地的《选举办法》中都没有得到体现,而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就会给贿选现象的认定治理带来极大困难,这也为贿选者混水摸鱼提供了可能。

2.法律对贿选行为的惩治不到位,未纳入刑法的范畴

《村委会组织法》第15条规定: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当选的,其当选无效。该规定,除宣布当选资格无效外,并没有追究贿选行为的其他法律责任,惩罚过于轻缓。而在2006年《中共中央纪委、中共中央组织部、民政部关于认真解决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贿选”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规定:要依纪依法查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的“贿选”和其他违纪违法行为。对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该《通知》的规定提到要依法严肃查处贿选行为,但是现实的实践中,对于“贿选”这一违法行为的处罚尚没有法律依据。我国的立法还未将乡村贿选行为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以下简称为《刑法》) 第256条规定了破坏选举罪: “在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 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等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值得注意的是,破坏村委会选举的行为,不构成刑法规定的破坏选举罪。因为,破坏选举罪的犯罪客体必须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的选举活动,而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不属于国家机关,因此,对于破坏村委会选举的行为不能依据破坏选举罪来定罪量刑。《刑法》第389条规定了行贿罪: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而乡村贿选行为中的行贿对象是选民,并非国家工作人员,无论从法律适用的主体, 还是内容来说都不适用《刑法》中的行贿罪。所以, 现行的《刑法》在打击乡村贿选的违法犯罪方面还存在着法律的空白。

3.法律关于选举程序的规定缺乏严密性和规范性

《村委会组织法》对于基层选举程序的规定只有区区六条五百多字,并只作了

刚性的规定,过于抽象、空洞、简单。在其选举程序的规定中,它只对直接选举方式、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推选选举委员会以及选举违法处理和罢免程序等关键环节作了法律上的硬性规定,但在实际运用上,没有相应的具体操作方法。这对于庞大复杂的基层选举而言,制度之外的失范行为就很难得到有效控制,并使基层民主大大折扣。

《村委会组织法》第14条是关于村委会选举程序的规定:“选举村民委员会,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选举村民委员会,有选举权的村民的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的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的方法,选举结果应当当场公布。选举时,设立秘密写票处。具体选举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这一规定只是对于村委会选举的原则性规定,对于选举中的具体问题没有作出规定,存在几个弊端:一是关于提名候选人的具体办法。第14条第一款仅规定:“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本款仅规定了“有选举权”这一条件,并没有区分联合提名的人数的下限,容易出现“海选”的现象,为村委会的选举工作增加成本;二是关于差额选举。在本条中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差额选举的具体差额数或者比例。三是关于选举的正式程序。选举的过程主要有选票的发放、填写、收集和公开计票,而这一流程的工作在实践中基本上是由本村村民自己完成的,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工作人员本身可能就是贿选者的支持者或亲信,这就为选举的结果增加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程序对于权利保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任何法律权利的实现,都必须要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村委会选举程序不规范,导致程序违法现象大量存在,选举不合法、不公正。因此,必须要严密规范选举的程序。

(二)相关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

1.罢免制度“有名无实”

《村委会组织法》第16条提到了关于罢免的事项:“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罢免要求应当提出罢免理由。

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但是,在实践中,村民基于某种不确定性的因素,如害怕打击报复、乡镇政府的干预等,并不能切实的享受罢免权。

2.缺乏有效的监督审查机制

有效的监督审查机制是保证村委会选举得以正常进行,民主法制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没有健全有效的审查监督机制对村委会选举的各个环节进行很好地监督,也是导致贿选频发的重要原因。

首先,村民的民主监督无法真正落实,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村民监督权的实现。在村委会的换届选举过程中,受到宗族势力影响,以及基层政治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村民往往担任的是“选民”的角色,而忽视了其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导致村民的内部监督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作用。

其次,乡镇党委和政府作为上级的外部监督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与乡政府之间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乡镇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但中国以行政为主导的政治体制模式使得这种关系在实践中并不能认真地被遵循。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更是与村一级存在着天然联系,政府需要寻找能够服从其指挥、配合其行使行政管理权力的人担任村委会组成人员,以利于顺利实现其行政管理目标。而村委会由村民直选无疑将违背乡镇政府的意愿。加之乡镇官员的一些个人利益需求的满足也需要村干部为其提供,乡镇干部与村干部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因此,基层政府往往并不支持村民委员会选举,其外部监督作用也就大大的弱化了。

四、我国农村贿选的预防与治理对策

(一)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增强村民的法制观念

民主必须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作为民主纵向结构起点的选举也必须依法运

行,否则会陷入无序状态。村民委员会的选举是以《村委会组织法》为依据,由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实践政治的过程。因此,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法制观念,尤其是他们对《村委会组织法》的认知程度和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选举的质量。在《村委会组织法》试行的10年时间里,由于各种原因,并未得到全面的贯彻实施,更没有做到家喻户晓,少数基层干部对试行法还认识不够,甚至产生抵制情绪,致使这部试行法没有树立应有的权威,导致村委会选举出现有法不依,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这成为贿选滋生的一个根源。针对上述现状,各级政府、各级人大必须认真做好《村委会组织法》的宣传工作,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村委会组织法》。增强村民的法制观念,最根本的还是:教育。只有加大教育力度,从人人做起,从小做起,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观念,做到知法、懂法。

(二)完善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1.明确法律对“贿选”的界定是依据

现行的《村委会组织法》没有对“贿选”作出法律界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民政部印发的《<村委会组织法>条文释义》对贿选的解释也不够明确。这个解释在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差, 法律层次较低, 缺乏权威性。因此, 如何对“贿选”行为作一个科学、合理的法律界定, 并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的问题,它涉及到贿选事件发生后的处理依据以及标准。因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我国各省市地方法规中关于“贿选”的界定和认定标准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在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理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实践, 从法律层面对“贿选”作出清晰的界定, 制定“贿选”的认定标准, 进而上升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立法层面。这样, 一方面可以解决有关解释缺乏法律效力和权威性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法不禁止即自由”导致竞选行为无序失范的缺陷。

2.把对贿选的惩治纳入刑法的范围是手段

近年来,贿选现象愈演愈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贿选行为的惩罚基本上停留在教育、批评的层面上,最坏的结果也就是“当选无效”,贿选者的成本很低,这往往造成了他们有恃无恐的心理。鉴于此,我认为,应该把对贿选的惩治纳入刑法的范畴。现行的《刑法》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还存在着法律空白, 依据“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 违法犯罪者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使得行贿人有恃无恐的客观现实, 应尽快将贿选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 提高贿选的违法成本。建议将《刑法》的第256条修改为: “在选举村民委员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 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等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第389条修改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 给予国家工作人员和选民以财物的, 是行贿罪。”将乡村贿选行为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 对打击破坏村民委会选举的行为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同时也为将村委会选举纳入诉讼渠道铺平道路。

3.严格规范选举的程序是保障

程序是民主的体现,,程序上任何细节的漏洞都可能造成侵权事实。精密细致的选举程序, 是确保村民委员会选举公开、公平和公正, 遏制和杜绝贿选行为的重要保障。《村委会组织法》作为村民自治的基本法, 规范村民委员会选举程序的内容仅有6条500多字, 过于简单和笼统, 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 在法律上存在不少漏洞, 给候选人或者竞选人以可乘之机。虽然《村委会组织法》授权省、市、自治区制定村委会选举办法,进一步使选举程序更具操作性,更适合地方实际,但是各地的选举办法在程序上以及重大原则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 迫切需要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选举法》, 从法律层面规范村委会的选举程序, 从推选选举委员会成员、选民登记、公布选民名单, 到预选大会投票产生候选人、正式选举大会产生村委会成员, 再到选举结果的公布等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精密的设计, 增加贿选的实施难度, 从而有效地遏制和杜绝贿选行为的发生和泛滥。

(三)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

1.把罢免制度落到实处

罢免权是村民收回权力的一种权力。但目前村民罢免权的行使,目前存在制度性的障碍,必须通过改革来消除。《村委会组织法》第十六条明文规定:“本村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联名,可以罢免村委会成员……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此规定中存在问题:《村委会组织法》规定罢免大会由村民委员会主持,村民罢免村民委员会,却要被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来主持,这就是让被罢免的对象来主持一个罢免自己的大会,这在实践中往往行不通,会造成村民提出罢免后,罢免大会却久拖不开。所以,为切实保证村民的罢免权的实现,必须在各地的实施细则中作出详细规定:村民委员应当在罢免动议成立起30日内召开罢免会议,进行投票表决。村民委员会逾期不召集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的,乡镇政府或相关选举办公室可以召集村民会议投票表决。

2.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目前村民自治中的监督机制并未实现良性运转,一些制度形同虚设。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势在必行。贿选现象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监督机制的不完善,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选举过程中监督主体的缺位和单一性。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发挥村民的监督作用。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村民应当既是选举的参与者,又是选举的监督者。对于选举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有权要求选举委员会处理,对其处理结果不服的村民可以向乡镇人大和政府控告、举报。对于乡镇政府在选举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有权向选举监督专员反映并要求及时处理。

成立选举监督小组。目前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充当“监督"角色的是乡镇政府,由于当前村委会在某些方面尚具有“半行政”性质,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存在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同时也容易导致乡镇政府借“监督"为名变相地“干涉”村委会选举。因此监督者不宜由乡镇政府担任,应由没有利益牵涉的第三者担任。笔者认为,可以由镇政府牵头成立村委会选举监督小组,吸纳乡镇人大代表、媒体工

作者、民政等部门工作人员作为观察员参加。监督小组的产生应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产生,产生的时间应早于村民选举委员会一到两天,这样有利于做好保密工作,防止监督机构的“变质”。监督小组专门负责监督村委会选举工作,在选举之日,由监督小组对整个选举进行全过程的监督,能够有效地防止贿选的发生。

结论

正确的看待农村贿选问题是有效解决贿选现象的前提,贿选问题的出现必然有其生存的土壤,不论是农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传统宗族势力的干扰,还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都为贿选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但是,我们应该相信,贿选的出现只是暂时的,随着农民民主法制意识的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步,法律制度的不断规范和完善,贿选必然是会失去其存在的基础。

注释:

[1]詹成付:《村委会选举如何防止贿选》,《共产党员》,2002年第2期。

[2]孙孝福主编:《罪名辞典》,长征出版社1999 年7 月第1 版,第393 页。

[3]王世涛:《贿选的成因与治理》,《人大研究》,2004 年第12 期。

[4]【美】塞谬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 267页。[5]王仲田,《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149页。

[6]2002年.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上海,1998 年。

[7]潘其胜:《村官腐败的原因及惩罚对策》,载《新东方》2006年第6期。

[8]张国军:《戴罪村官制造贿选命案》,载《.江淮法治》 2006年第7期。

参考文献

1.范柏乃,冯木林,周晶:《我国乡村贿选及其治理对策研究》,载2008年第2期。

2.胡健:《村民自治中“贿选”的法律规制和综合治理》,载《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赵娣:《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4. 詹成付:《村委会选举如何防止贿选》,载《共产党员》2002年第2期。

5.黄宝玖:《制度诱导与贿选频发》,载《人大研究》2006 年第4 期。

6.孙孝福主编:《罪名辞典》,长征出版社1999 年7 月第1 版,第393 页。

7.王世涛:《贿选的成因与治理》,载《人大研究》2004 年第12 期。

8.【美】塞谬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 267页。

9.吴玉英:《村委会直选中的贿选现象及其防治》,载《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0.孙先义:《消除认识误区严肃治理“村官贿选”》,载https://www.doczj.com/doc/7613288975.html,

11.陈冬生:《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问题及其对策》,载《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5 期。

12.胡绍元:《农村基层民主选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13.许春华:《“贿选村官”中的新动向》,载《廉政瞭望》2006年第1期。

1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载《人民日报》2001年4月10

日。

15.王仲田:《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5

月版,第149页。

16.2002年,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上海,1998

年。

17.潘其胜:《村官腐败的原因及惩罚对策》,载《新东方》2006年第6期。

18.张国军:《戴罪村官制造贿选命案》,载《江淮法治》 2006年第7期。

致谢

时光荏苒,转眼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告一段落。在这座百年学府里,我收获颇多,回想四年来的点点滴滴,心里有太多眷恋与不舍。临别在即,要对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我帮助和影响的人表示感谢。

首先,要感谢在四年大学期间所有教导过我的老师们,你们不仅传授给了我文化知识,更教会了我学习的方法,使得我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论文。在此我要向你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同学们,在我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你们为我提供了很多的便利,还要感谢我所参考的所有资料的作者,是您们的资料帮了我很大的忙,在此我向你们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我要特别地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陈建军老师,是您不辞辛苦地多次为我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在您的谆谆教导之下,我终于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论文。感谢您给予我莫大的帮助,在此我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附录

An efficient multi-receipt mechanism for uncoercible anonymous electronic voting

1. Introduction

Many innovative network services have been proposed in past years. Among them, electronic voting has become popular. E-voting makes it possible for an eligible voter at a remote site to submit her/his vote to the voting authority through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paper-based election systems, electronic voting saves much time for election activities, and is very convenient for the electorate. Moreover, physical costs such as paper ballots and poll workers are saved.

End-to-end (E2E) cryptographic independent verification systems make it possible for voters to ensure if their votes are counted into the tally. However, they do not allow voters to prove to others how they voted. To achieve coercion or bribery prevention, the receipt-free concept is presented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convince voters of the tally correctness without the need for a receipt from the voting booth. Owing to zero-knowledge proofs, the performance is usually the weakness of receipt-free

e-voting systems.

Recently, some E2E systems based on specific voting devices were presented. Ryan designed the Prêt à Voter system that uses the candidate permutation approach . Chaum developed the PunchScan voting system with visual cryptography . The ThreeBallot, VAV and TWIN mechanisms devised by Rivest allow each voter to obtain a receipt from a vote bin. The Farnel-based e-voting approaches use cryptographic primitives designed by by Araújo et al. The VHTi concept of VoteHere was embedded and operated in some practical voting systems and so on.

Other systems designed based on blind signature techniques were presented , but the uncoercibility feature was not always the issue discussed in these publications.

浅谈村民自治制度的制约因素

浅谈村民自治制度的制约因素 内容摘要: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我国,约有8亿的人口是农民,充分认识村民自治制度,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这对于解决矛盾,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村民自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形式,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实践的产物。本文就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内容、意义着手,浅层次的分析村民自治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对各个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村民自治、制约因素、发展途径

目录 一、绪论 (1) (一)、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1) (二)、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的意义 (1) (三)、民主选举 (2) (四)、民主决策 (3) (五)、民主管理 (4) (六)、民主监督 (4) 二、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现状 (5) (一)、取得的成就 (5) (二)、存在的问题 (5) 三、制约因素 (6) (一)、经济欠发达 (6) (二)、基层政府的干预 (7) (三)、村民民主意识淡薄 (8) (四)、村干部的素质不高 (9) 四、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途径 (10) (一)、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10) (二)、减少基层政府干预 (11) (三)、提高农民素质,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 (12) (四)、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 (13) 结论 (14)

正文 一、绪论 (一)、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村民自治制度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民主政治,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 村民自治制度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8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普遍推行于20世纪90年代。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的通过为村民自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使村民自治制度得到蓬勃发展。 (二)、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的意义 村民自治制度是一项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找到的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动力。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有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和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先富带动后福,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缩小贫富差距。

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年度的工作总结

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年度的工作总结 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年度工作总结 **县洪山殿镇共有万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9434人,一年来,在上级计划生育部门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应对综合改革的形势,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初步形成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良好工作局面,推动了计划生育工作的上层次上水平。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加强队伍建设,为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提供组织保证。 配齐配强村级计生工作队伍是提高村级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全面推行村民自治的前提条件。一年来,我镇高度重视村级计生工作网络建设,把能否承担起计生工作的担子,基层计生工作网络是否健全,党员和干部能否带头实行计划生育,作为检验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全村党支部、村委会、村计生协会三位一体的管理服务体系。 一是选准选好能抓善管计生工作的村级班子。在换届选举中,我们把能否带头实行计划生育,能否积极参与计生工作作为推举候选人的重要依据,对计生工作开展好的给予保护,对违反计生或计生工作抓得不好的给予否决。XX至XX年村级换届中,计生部门积极参与,组织、民政等部门严把候选

人的计生审核关,有3名村计生专干被劝退,有2名村支两委候选人因违反计生被否决。 二是优化村级计生工作队伍。全面推行村级计生工作人员聘任管理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和业务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村干部服务计划生育工作的能力。从XX年开始,对村计生协常务副会长实行定额补助,今年又对村计生专干全部实行工资统发,村党支部书记的工资统发50%,做到人员精干,待遇落实,职责明确。 三是把计生工作网络巩固在村民小组。全镇469个村民小组共选配462位计生协会会员小组长,把计生工作的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千家万户。 二、着力夯实基础,积极推进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 为进一步下移工作重心,推行村民自治,我镇把夯实村级工作基础,促进平衡发展放在首位。 一是抓思想到位。通过举办村党支部书记、村计生专干、村计生协常务副会长培训班,统一思想认识,让大家明确开展村民自治是计生工作的内在要求,是基层民主化进程的必然趋势,是提高群众满意率的重要途径,让镇村干部的思想认识不断有新的提高,从而为推行村民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XX年,有26个村主动申报村民自治,今年,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全面铺开,至8月底,全镇41个村已有39个依法制定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

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与措施

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与措施 摘要:村民自治是国家与农村社会进行互动的一个主要形式,它们之间互动的状况如何。将关系到国家对新农村建设能否合理调控。文章就当前我国村民自治中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相关的对策措施,以期促使村民自治能更好地良性发展。 关键词:村民自治;选举;民主建设;法律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3-0053-03 所谓村民自治,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并获得这一区域相应身份的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渠道的形式,以村民委员会为依托组织,对本区域的村庄社区的公共事务、公共事业依法进行管理、参与的群众性自治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 1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现实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几经曲折。建国初期,我国大部分农村实行的是行政村体制。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民公社在农村占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进而农民主意识增强,日益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于是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诞生了。特别是自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农村村民自治逐步深化,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国农村村民自治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提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在实行村民自治过程中,由于村级事务与广大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广大农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4项民主权利与民主制度的实践,逐渐认识了现代民主运作的基本制度及基本技术、基本程序,民主管理能力大大提高。农村村民自治增强了村民的民主意识,养成民主习惯,学会民主管理,锻炼和提高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可以这样说,搞好农村村民自治,就等于办好了中国大部分农民的民主培训班。农村村民自治推动了农村社会民主的发展,进而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以村民自治为主体的社会民

农村基层干部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的调查及预防对策

农村基层干部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 的调查及预防对策 围场县院预防科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在当今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勿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村官”中利用职务进行犯罪的案件屡屡发生,其腐败现象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我院党组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围绕大局,把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为检察预防工作的一个新亮点,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重点之一放在了村干部身上。现就2006年至2010年间,我县农村基层干部此类职务犯罪的概况、犯罪特点和原因进行了大量调查和分析,提出了相关犯罪预防对策,积极探索预防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新路子。 一、2006年以来我院查办农村基层干部利用职务进行犯罪案件的概况及犯罪特点 从2006年至2010年,我院共受理农村群众等举报村干部职务犯罪线索28件,依法立案查办违法犯罪案件31人,其中以贪污罪为主要犯罪的案件26人,挪用公款罪案件5人。法院依法做出有罪判决31人,其中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8人;缓刑12人,免予刑事处分的11人。案件涉案金额共计312.46万元。 (一)涉案人员主要是村书记、村主任及财务人员,而“一把手”犯罪现象较为突出。2006年以来,我院立案查处的31人农村基层干部案件,其中村支部书记、副书记、村主任26人,占

立案总人数的76%,其中基层“一把手”18人,占52.9%,会计5人,占14.7%;村委委员、妇女主任等11人,占32.4%,上述人员除一人是群众之外,其他均是党员身份。 (二)农村基层干部犯罪性质主要是贪污、受贿和挪用。立案查处的31人农村基层干部犯罪案件中,贪污罪类案件26人,占74%;挪用公款5人,占16%。法院依法做出有罪判决31人。所发生案件涉案金额共计312.46万元。 (三)两人以上共同作案的占三分之一。主要表现在农村基层领导班子集体私分公款、行政领导与经管人员共同贪污、分管领导与村办企业管理人员共同犯罪等。 (四)犯罪手段和形式多。从手段上看,有做假票据,收款不入帐,重复报销,白条入帐等;从形式上看,有侵吞、窃取、骗取、截留、套取等非法占有形式,还有在公务活动中吃回扣、收受好处费等形式。 (五)任职时间长,犯罪次数多。在涉嫌犯罪的20名村支部书记中,任职时间超过10年以上的有半数以上,年龄多集中在45至50之间,他们犯罪数额尽管不大,但多数是小恶逐步转化为犯罪的,有的数次、乃至数十次,数额从几十元,数百元,上千元不等。 二、剖析腐败案件的犯罪原因,把握反映和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一)权力过分集中,缺乏监督,是基层“一把手”职务犯

浅谈村民自治制度中的村务公开问题与对策

浅谈村民自治制度中的村务公开问题与对策 李丹 内容摘要: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充分展现了村民自治的生命力和有效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有了制度保障,村民自治的精神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还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村民自治的发展,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向前迈进。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规范配套;加大对村民的民主意识的培养和强化;理顺乡镇政府、村委会、党支部三者之间的关系;疏通信访渠道,认真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要坚持和完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推行村务公开,健全民主管理制度。 关键词:村民自治,完善制度,村务分开,民主管理 引言 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20多年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己充分展现了村民自治的生命力和有效性。近一年来,我走访了绥德县四十多个村子,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家小院,走访了近百名普通村民和部分村干部,认识到绥德县村民自治发挥的作用既表现在物质制度又表现在思想精神层面。一是促进了绥德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二是村民自治的制度体系已基本确立,使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有了制度保障;三是村民自治的精神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不容忽视,它们严重地影响着村民自治的发展及其深化,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向前迈进。 1、什么是村民自治 就目前来说,“村民自治”在学术界尚无一致定义,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政法司认为,“村民自治的含义,就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则认为“村民自治是指农村基层由群众按照法律规定设立村委会,自己管理自己的基层事务,它是我国解决基层直接民主的一项基本政策,是一项基层民主制度”。民政部的解释则认为“我国的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在基层社会生活中,依法行使自治权,实现自己的事自我管理的一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学者韩永廷认为“实行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广大农民继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之后,冲破旧体制的束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中的又一伟大创造”。诸如此类的定义不胜枚举,多种概念解释本身就说明了现实村民自治实践内容及过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众多的解释一致的概念取向是: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群众按照法律规定设立村委会,依法行使自治权,

【精品】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经验交流

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经验交流 县计生工作重心下移,经历了由村配合乡镇、以村为主到村民自治的逐步推进过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去年以来,我们认真总结3种类型村民自治试点村的工作经验,按照市委[2011]号文件要求,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以进一步夯实基 层基础为抓手,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积极推进,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村民自治工作。 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加强队伍建设,为推行村民自治工作提供组织保证。配齐配强村级计生工作队伍是提高村级管理水平,全面推行村民自治的前提条件.几年来,我县各级高度重视村级计生工作网络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把村(居)一级能否承担起计生工作的担子,基层计生工作网络是否健全,党员和干部能否带头实行计划生育,作为检验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全党支部村委会、基层计生工作人员、计生协会组织三位一体的管理服务体系。一是选准选好能抓善管计生工作的村级班子。在选配和换届选举中把能否带头实行计划生育,是否愿意积极参与计生工作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把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得如何作为考核村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内容,对计生工作开展好的计生干部给予保护照顾,对违反计生或计生工作抓不好的给予否决。年村级换届中,组织、民政、计生等部门提前协调,指导基层选好村级班子,全县有126位村级计生工作人员得到提拔使用,其中从分管计生副主任(副书记)提拔为村书记、村主任7人,从村计生管理员提拔为村书记、村主任23人,从计生服务管理小组长提拔为村委、支委17人。loca同时严把候选人的计生审核关,有191名村两委候选人因违反计生被否决。二是优化村级计生管理员队伍。全面推行村级计生工作人员“县管、乡聘、村用”管理机制,按村(居)人口规模选配计生管理员,3000人以下的配1人,3000人以上至6000人的配2人,6000人以上配3人,并建立以县、镇两级财政投入为主的计生管理员待遇保障机制,对聘用的村级计生管理员,每月工资由县级财政负担200元,镇级财政负担不少于100元,同时,由各乡镇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奖惩办法,每半年或全年参照计生管理员职责履行情况和工作业绩进行奖惩,做到人员精简,待遇落实,职责明确。三是把计生工作网底巩固在村民小组。全县3049个村(居)民小组共选配3157位计生服务

2019年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内容提要】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亟待解决以下六个问题:大力发展农村集 体经济,解决村委会服务功能弱化问题;理顺乡村关系,解决“过度自治化” 和“附属行政化”问题;理顺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解决基层党组 织不适当地干预村民自治和村民自治组织动摇党的领导权威问题;深入开展村 民自治示范活动,解决村民自治缺少经验和各地工作不平衡问题;大力发展农 村文化教育,解决农民文化水平低、民主素养差问题;加强农村法治建设,解 决村民自治的社会法治环境差问题。 【关 键 词】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民主政治/问题/对策 ***同志 1998 年 7 月在安徽考察工作时指出:“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 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尤其村民自治更是农村政治体 制的伟大创新。村民自治作为国家法律确认的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 制度安排,已成为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最基本的形式。本文从 以下六个方面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b5E2RGbCAP 一、坚持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大 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解决村委会服务功能弱化问题,增强村民自治的吸引力 和凝聚力 p1EanqFDPw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一大特点就是村民与集体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集体经 济与村民自治的运作有密切的相关性。集体经济力量为村民自治的正常运作提

供重要的物质支撑;同时集体经济愈发达,愈需要通过村民自治,扩大村民群 众的政治参与,保证集体经济规范运作,利益得到合理分配,为群众提供良好 的社会服务。DXDiTa9E3d 从实践中看,在缺乏集体经济实力的地方,由于村民自治组织难以为村民提供 良好的社会服务,缺乏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村委会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 业,只能完全依靠村民出资出力。因此,村民自治运作效果不理想,村民参与 自治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基层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失控村”,大多 是集体经济的“空壳村”。相反,在一些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村干部的报 酬、村集体和乡政府要求农户提供的奖金和劳务,主要由集体组织承担,农民 因集体经济和自治组织为自己带来的利益而减轻负担。因此,村民自治组织享 有较高威信,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可见,村集体经济成为制约村民自 治运作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搞好村民自治,必须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 济,增强村委会服务功能和村民自治的吸引力、凝聚力。RTCrpUDGiT 二、引导农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转变基层政府对农村的管理方式,解决村民 自治中的“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问题,促进“乡政村治”格局的长 期稳定和规范化运行 5PCzVD7HxA 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中有两种相对独立的权力:乡(镇)政府的行政管 理权和村民自治权,它们构成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社会“乡政村治” 的总格局。应当说,乡镇的行政管理权与村民自治权在最终归属和运作目的上 是一致的,法律的规定也是清楚、明确的。村民委员会离不开乡镇政府的支持 与帮助;村民自治也有利于乡镇的行政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又经常发 生矛盾,主要表现为“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两种倾向。所谓“过度

选聘村文书考试题及答案

选聘村文书部分试题和解析 一、村支书的职责 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 2、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需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集体经济组织决定的事情,由村党支部指导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集体经济组织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 3、领导和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协调利益关系,组织生活服务和集体资源开发,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4、搞好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负责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5、领导制定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保证规划实施。 6、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 7、领导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 8、负责村、组干部和村办企业、个私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9、领导本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工作。 二、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解析: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这是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解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四、两不愁三保障具体指什么 解析:两不愁三保障 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五、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解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才能科学制定战略规划,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六、精准扶贫首次提出是在( )年,( )在( )提出的。 解析: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 七、小作文题目:目前你所在的乡村的有哪些问题对此有你什么意见? 1.乡村社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国家经济上发展迅猛,但在广大的农村确实难以显现出来,农村中发家致富还是存在于较少人的手中,这部分人一般是村干部、自主创业的中小工商户或企业家、有政府官员及其亲戚。这类

由乡土中国引发的对村民自治的思考

由《乡土中国》引发的对村民自治的思考 摘要:社会权力结构是费孝通老师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重要概念, 对于解释现今的村民自治中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新现象有很大的启示作用。结合现今农村的实际,我认为在村民自治过程中,应当谨慎采取“横暴权力”的形式进行管理,积极运用“同意权力”来提高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重视运用“教化权力”来保持淳朴的民风,抓住时机运用“时势权力”为村民自治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村民自治,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 费孝通老师在《乡土中国》的前言和后记中指出本书旨在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回答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村民自治则是继传统的“双轨政治”模式和人民公社体制之后又一种全新的乡村管理模式,主要由村民委员会这一群众自治性组织来带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读完《乡土中国》后,我发现费老师对乡土社会的分析可以很好的解释现在村民自治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对如何完善村民村治有很大的启示,因此决定从社会权力结构的角度,来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一、横暴权力 这种权力是“从社会冲突方面着眼,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号施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① 在农业社会中,由于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十分有限,剩余不多,因而发生在农民和村委会之间的横暴权力也很有限。但在国家允许土地征用后,有些村委会非法征地的行为则是很明显的在滥用横暴权力,破坏乡村的和谐。据《人民日报》2004年7月26日报道:“在广东省茂化(茂名至化州)公路东方红村委会大北国村路段旁,两年前曾是一片长势良好的水稻田。现在,这其中的30亩地上,出现了一座工厂、几栋办公楼和几处宅基地。”但村民却并未见到政府公告和征地批文,更未获得任何补偿。本来就十分拮据的生活如今更是雪上加霜。村民们也曾想过上访,但村委会主要干部吹嘘,告到化州、茂名都不怕,没人敢动他们。村委干部以自身的意志驱使村民,使村民的利益遭到粗暴地侵犯,但村民却只能忍气吞声,由此结下村民和村委会间的积怨,从内部使村民自治难以顺利进行。 横暴权力不仅表现在村庄内部,在乡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之间也很常见。“乡镇政府在表面上不干预村内事务,可是仍然对村干部发号施令,在村民自治已经推行了十年的时候,有的乡政府居然还用红头文件任免村委会干部”,②这种做法从外部阻碍了村民自治的发展,不利于提高村民的自治意识,也不利于乡村的长治久安。2008年5月21日,湖南在线新闻网站接到投诉:“3月28号这天下午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江苏文艺出版社,第64页 ②程同顺,赵银红《乡村管理模式的回顾与前瞻》(中国期刊网)

村民自治的工作汇报

村民自治的工作汇报 一、坚持抓好民-主制度的落实 1、民-主决策。新一届村委会通过建章立制和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凡涉及到全村和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都必须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取得大多数村民的同意和支持。同时,通过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发挥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 2、民-主管理。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本届村委会加强了民-主管理。一是在明确村委会成员职责分工的基础上,设立了经济、治安调解、计生等工作委员会,同时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团、妇、民兵、治安联防队、计生协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务管理公开制度、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加强服务,互相帮助,按章办事,依靠自己,共建文明民-主的家园。各村依靠加强自我管理,基本上实现了一般事务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近年来,全村的社会治安一直比较稳定,刑事治安案件呈下降趋势,没有发生过群体性的上访事件,经济发展有了良好的环境。 3、民-主监督。村成立了村务监督小组,并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村设有固定的村务公开栏,村委会对村民会议决定的重大事项及实施情况、财务开支、计生政策落实情况、救灾救济款物发放、村干误工补贴等事项进行实事求是的公

开,同时设立意见箱,收集村民对公开事 项的反映和意见,接受群众的民-主监督。每年年终村委会成员还要向村民代表大会述职并接受民-主评议,发挥了很好的民-主监督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廉政建设。 二、成立各类群众自治组织,有力推动村民自治效果。 结合群众需求,按照自愿参与的原则,我村组建了志愿者协会,矛盾调解协会等6个村民自治协会,在处理矛盾纠纷,帮助群众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全村所有村小组(社区)建立了“一组两会”群众自治组织,实现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坚持了在党小组的领导下,群众充分发扬民-主的原则。 三、在开展“村民自治”工作中妥善处理好几个关系 1、充分发挥党支部、党小组和党员的模范作用。首先,在贯彻执行《村委会组织法》的过程中,我村党支部、党小组在发扬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开展依法中发挥核心作用,努力带领群众社会主义富裕,文明、民-主的新农村。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在发展经济、科技示范、扶贫济困和农村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参与管理农村事务中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2、妥善处理好村“两委”的关系。我村党支部、村委会这两个组织的全体成员,在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过程

村民自治的现状分析

村民自治在中国农村的实施已经产生了轰动效应,短短十余年来,它不仅吸引了中国人的视线,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它不仅吸引了新闻媒体的注意力,而且也掀起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潮。那么作为一种全新的农村社区制度,村民自治在我国实践十年来的实际运行状况到底如何呢?它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村民自治的成效和意义呢?本文就试图对于这些人们最关心的村民自治的一般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一、村民自治运行的实际状况 村民自治在我国农村推行10余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到现在几乎所有的农村都建立了村民自治组织,各地都在进行村民自治的广泛宣传和深一步的探索发展。但是迄今为止,到底有多少农村的村民自治已经达

到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所规定的那种应然的状态呢?从有关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所作的调查来看,我国村民自治的实际运行距离我们所期望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尽管统计数字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基本结论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真正达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规定村民自治的要求的农村仍然占少数。对于村民自治的实际运行状况,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分类: 1.张厚安的三分法 对于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实际运行状况,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张厚安教授等人于90年代初从村治的角度提出了“三种类型”说。张厚安认为中国村民自治的现状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第一是自治型的村。指强化自治功能,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较好的村。这类村为数不多,大约占全国总数的25%。第二类是行政型的村。指强化行政功能,同时建立村公所的村治。这类村大约占全国村庄总数的10%。第三类是

混合型的村,指在形式上虽贯彻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成立了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但是其性质和运行方式未能摆脱传统模式。一般而论,是表象自治化,实质行政化,或兼有自治型和行政型的特点。这类村大量存在于全国各地,大约占全国总数的65%。 2.欧博文的四模型说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政治学系的欧博文(Kevin J.O'Brien)教授从村民参与和完成国家任务两个向度,将村民委员会和相关组织分为二种类型的四种理论模型:一类是达标的示范村。即达到国家民政部关于村民自治示范村标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贯彻较好,村民自治的自身状况和客观效果较为理想。另一类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不完善的村。这类村又分为三种类型:(1)瘫痪村。村民委员会处于瘫痪状态。村民的制度化参与和国家任务完成均不理想。(2)专制村。村民的参与程度低,但完

村民自治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村民自治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来源:《前沿》2005年第三期时间: 2011-11-16 21:40 现行村民自治制度存在的问题,既有制度本身的问题,也有实施和大环境的问题。 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强和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目前,我国的村民自治运作存在什么问题 ?应如何加强和完善?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村民自治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制度设计难以实现村民委员会与乡镇政府之间的较好衔接。《村组法》第 2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第 10条规定,村民委员会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第 4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这些规范只规定了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村民选举产生,对村民负责,并未明确规定其在政务方面对乡级政府负责; 同时,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以及村委会对乡、民族乡、镇政府的工作“协助”,其具体内容是什么均不够明确,这样,现实中乡镇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被扭曲。在很多情况下,乡镇政府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对村民委员会从产生到日常工作进行干预和控制,把村委会视同自己的行政下级或派出性机构,变“指导”为事实上的“领导”。其主要做法是:通过各种手段干预、操纵村民委员会选举,力求使“自己人”当选; 通过村党支部事实上“领导”而非“指导”村委会; 通过行政命令和资源优势,实现对村委会的控制; 一些乡镇还借助于“村财乡管”来加强对村委会的控制,也有一些村委会从本村利益出发,不愿接受乡镇政府的“指导”,甚至力求摆脱乡镇政府“指导”,出现了所谓村委会“过度自治化”的倾向。 2、现行制度设计中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之间的职权划分不明,使二者的冲突时有发生。《村组法》第 3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第 2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这里,党的核心作用是什么并未细说,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否在党的领导下亦未言明。1999年初,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 9条规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由村党支部“讨论决定”。而第 19条规定的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由村委会执行的八项事宜,却也都是关于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防止和克服基层选举中的贿选问题研究

防止和克服乡村选举中贿选问题工作汇报 首先,我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对 xxxx一行莅临我县调研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下面就我县在防止和克服乡村选举中贿选问题的经验做法向各位领导作以简要汇报: 近些年来,我县对在乡、村换届选举中如何发扬民主,既坚持依法办事,又加强组织领导;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切实尊重群众意愿,主动探索有效防止和克服选举中的拉票贿选问题,确保了乡、村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完成。 一、扩大选举民主的做法: (一)乡镇换届选举中扩大民主的做法。一是扩大提名推荐环节的民主,坚持“多数群众认可的才提名”。乡镇换届选举中,我们抓住干部提名权这个实质问题,就落实群众公认原则做了硬性规定,要求考察对象必须经民主推荐提出,将参与民主推荐的人员范围扩大到了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服务对象。同时,规定考察对象必须在民主推荐中得到50%以上的多数推荐票;在操作层面上实行了“两推”的做法,在首次民主推荐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民主推荐,以第二次推荐的结果确定考察对象人选,确保落实群众公认原则有了可操作、可量化的基础;县委组织部结合年度考核情况、日常掌握情况、岗位工作需要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酝酿后确定正式提名人选,实现了组织提名与党员群众推荐的有机结合,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二是扩大干部考核考察环节的民主,坚持以“群众共论”定取舍。在乡镇换届考察工作中严格按照中组部制定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严格执行考察预告制和考察

对象公示制,适当扩大考察谈话范围,注重运用实地考察、延伸考察、民意调查、专项调查核实等方法全方位了解干部的民意情况。在2007年乡镇人大、政府换届考察工作中,将换届考察预告和重点考察对象在吉木萨尔县党建网、县电视台上进行预告、公示,将节假日不计入公示的有效期时间之内,做到了有效工作日不少于7天;对5名在现任岗位工作不满三年的候选人,均到以前工作过的单位进行延伸考察;有1100多名机关、站所、村组和社区干部参加了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有900余名社会各界干部群众参加了民意调查,其中,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占到了36.4%。每个乡镇个别谈话平均都在60人左右。三是完善群众监督举报工作机制。在乡镇换届选举期间,我们通过设立举报报中心、开通举报电话、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建立领导接待日制度,为群众表达意见创造力条件,进一步拓宽和畅通了群众举报渠道,对反映了问题进行了认真核实,积极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 (二)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扩大民主的做法。一是深入宣传发动,提高群众民主意识。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的宣传优势,深化农村党员群众对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认识,在宣传形式上突出“广”,在县电台、电视台开辟专栏、编发简报、每日一提示活动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在宣传方式上突出“活”,开展“三步渐进”宣传法:即在动员启动环节引导群众了解、领会和掌握选举法规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要求,向选民讲清民主选举的重要意义;在推选村民选举委员会环节,向群众宣传“选举委员会”的职责、任务以及“选委会”成员应具备的条件等;在提名候选人环节,向群众宣传候选人应具备的条件,教育群众出于公心提名候选人。在宣传效果上突出“实”,坚持把开展换届选举宣传与引导村民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起来,与理清农村发展思路结合起来,引导选民

浅析村民自治制度的合理性与现实不足

浅析村民自治制度的合理性与现实不足 荣启涵 【摘要】民主是人类社会有识之士们多年来所追求的一种精神,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我国也在始终努力建设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实行二十余年以来的村民自治制度是当前基层民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长期存在的种种质疑,本文将从当前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的现状出发,直面存在不足的同时,通过理论和现实的因素来分析该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论述其在中国特色政治民主实践过程中的意义。 【关键词】政治民主村民自治合理性可行性 【正文】 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特殊的转型时期,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全面铺开。在农村这个广袤的领域里,乡村社会结构也开始了适时的转变,经济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了原有的农业合作社,政治上则体现为农村村民自治的展开。2009年12月22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再次吸引了我们对该项制度做一新的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80年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建立算起,经历了三十年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在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说这种从农村开始的民主实践是史无前例的,以中国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历史条件来看更是充满挑战的尝试。但随着这一制度推行的深入,出现的问题和阻碍也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从开始到现在对于村民自治制度的质疑始终存在着。有观点认为,这种村民自治的实践违背了民主发展的规律,本应由成熟的市民社会和城镇来完成的先决实验,在中国却交给了“农民”这一最不具备民主素养的阶层。更有人认为,村民

自治是理论上的怪胎、政治上的浪漫、实践上的错误和形式上的欺骗;还有不少人士对村民自治的实践成效及其生命力持怀疑的态度。 [①] 因此,基于笔者2009年冬季对山东济南万德镇部分乡村的调查出发,本文将根据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的现状,通过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该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论述其在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意义。 二、问题分析:村民自治制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村民自治制度被设计成为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按照四个民主原则进行运作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制度。 马克斯?韦伯曾指出,直接民主需要的条件有四:一是组织必须是区域性的,或其成员的数量是有限的;二是这些成员的社会地位必须没有很大差异;三是行政功能应该比较简单和稳定;四是必须有目的地进行最低限度的人员培训。 [②] 对比我国乡村现实条件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农村有着范围小而固定、人员熟悉、从事职业近似和管辖事务易于明确的条件。在这种环境中开展以村民自治为主体的农村政治改革,引发的波动相对较少,借助于政府的推动更有可能取得所期望的效果。 按照西方民主制度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民主政治是传统社会开始解体后产生的需要,在整个处于转变时期的社会中,乡村社会的转变最慢,所以,乡村社会以外的市民社会或工业社会应该更早地、更强烈地产生出民主政治需求,也就是说,乡村社会的民主政治应在工业社会之后发生。” 但是,这并不妨碍在中国选择乡村作为直接民主政治的开始。事实上,民主对文化素质和社会环境发育程度的需求是应然的而非必然。“应该具备的条件”给出的仅仅是理论上的最优选择,并不能完全替代实际情况下的判断。 今天的中国农村已经得到极大发展,但经济水平依然较低,不能忽略很多地区农民依然要为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一系列开支而奔忙,所以农民对经济利益的关注远大于政治利益的热情。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就会发现这正是乡村民主发

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西门无恨 【内容提要】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农村和谐秩序的一种尝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它将把我国的基层管理体制改革逐渐引入佳境;同时,村民自治也是一项无例可循的新生事物,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业已出现诸多需要完善的弊症,它不仅涉及九亿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事关我国发展改革的大局和民主法制前进步伐的稳健。因此,对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尤显重要。 村民自治,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而村民自治制度,则是以村民委员会组织为载体,在基层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村民依法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一整套制度。 村民自治制度体系的确立和运作,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阔步发展,使农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使村民自治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村民民主自治参与的热情不断高涨。但无须讳言,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村民自治制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村民自治的发展。 一、当前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村民自治配套法规欠缺,“四个民主”难落实。 村民自治制度在设置和可操作性上显得过于粗略和原则化,在行为模式与制裁手段的规范上显得空泛。如现行法律制度对村民的界定,村民对村务管理的参与途径和方式等等,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之间,村党支部与村主任之间的关系和权限不明,往往造成乡镇一级或村党支部事实上取代村民自治组织行使村级事务的决策管理权。 问题之二:村民自治参与主体素质较低,自治流于形式。

村委换届选举中产生“贿选”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村委换届选举中产生“贿选”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1年是村级组织换届之年,虽然村委换届选举已经全部顺利完成,但是选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令人深思,贿选风气在一些地区呈愈演愈烈趋势,已严重妨碍村民行使自由选举权利。如果任其蔓延扩大,势必会损害群众利益,从而给农村腐败的发生提供温床和土壤。因此,村委换届选举中贿选的现象,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换届选举风清气正。 一、“贿选”的表现形式 村委会作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就理论而言应该位卑权轻,但现实中村委会作为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最基层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具有准政府的性质,同时也是以土地为核心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的集中管理者,具有很大的经济管理权。因此,每到换届选举时,在一些地方出现异常的选举竞争,“贿选”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1.金钱贿选。金钱贿选是村委会选举中最常见的贿选方式,候选人为了达到当选的目的,将一张选票与一定金钱对等,运用金钱来操纵选民的投票权。金钱数额多的达到上千元,少的也有几十元、上百元。如河津市下化乡老窑头村村委换届选举中,村委会主任候选人王玉峰为顺利当选,向村民发放194万元拉选票;两位副主任候选人也分别向村民发放14.55万元。

2.实物贿选。实物贿选最常送的是香烟,村委会主任竞选选票至少是送蓝嘴芙蓉王,副主任、村委委员竞选选票稍微低一个等级,选举结束后一户平均下来一般可以得两条烟。其次送酒、购物劵或者请客吃饭,通过宴请各小组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从而达到拉票选举的目的。 3.许诺贿选。部分候选人在选举之前常常拉拢自己周围的熟人,由别人带领或亲自登门做工作,宣传自己,笼络感情甚至搞空头许诺,通过熟人关系网一层一层扩大范围。通过向选民许诺封官、许诺入党、许诺修建集体公益事业、许诺解决贫困户低保问题等来获取选票,以保证自己成功当选,这些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当选之后能不能实现选举前的诺言。 4.威胁恐吓。有的候选人是地方的混混,为达到当选的目的,就组织自己的那帮所谓的“哥们儿”挨家挨户的进行威胁恐吓,要求必须选某人,否则就有你们家好看。有的经不住威胁,害怕报复,只好违背自己的意愿投出违心的一票。 5.宗族影响。这个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传统宗族文化根深蒂固,很多小组(自然村)都是由有相同血缘关系的宗族群体聚居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某些宗族出于维护本族利益的考虑,争夺村委领导权,选举时同姓或同族人串通起来拉选票,常常凭借人多势众,阻碍村委班子选举所要体现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贯彻执行。如:常德市

浅谈村民自治与村庄治理

内容摘要: 作为一种治理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效能的村庄基础十分重要。从理论上,社会关联度低的村庄,民主化村级治理的效能较低,而在社会关联度高的村庄传统制度也可能具有较高的效能。村民自治制度是一种能够创造出村庄秩序巨大可能性的良好制度,但若不注意村民自治制度对村庄基础的依赖,将难以理解村民自治制度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实践后果。 关键词:村民自治村庄治理乡村关系

关于村民自治的关注,一种关注集中于村民自治的民主方面,尤其关注村民自治制度对于中国未来政治制度安排可能具有的影响,这是从外部来关注村民自治:一种关注集中于村民自治的治理方面,将村民自治制度看做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制度,尤其关注这种治理制度对于解决当前农村实际存在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农村内部来关注村民自治。总体来讲,当前学术界对村民民主放眯着你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治理方面的关注,政治学界和海外学者尤其热心于此。希望通过一个理论考察,来讨论一种特定类型村庄即所谓低度社会关联村庄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可能性,重点考察民主选举和村级治理之间的一种可能内在关系。 一、民主化村级治理的乡村关系前提 村民自治的实质是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在中国现代化转型时期,如何解决农民问题,将成为最为艰难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正如当前仍然存在的争议一样,村民自治也不是万应良药。村民自治存在的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村民自治存在的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理论界有更多深入的研究。当前因为村民自治成为热点,而被一些人引向其它领域,这是自然的。但在村民自治研究内部,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必须了解当前村民自治的实践状况。 今天的村民自治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政策争论虽然重要,田野调查更为基础。只有建立在更多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政策争论才会真正切合当前农村的实际,而不至于变成抽象的理论争论。不客气地说,当前村民自治的田野调查十分薄弱,建立在局部调查或传媒资料上的政策争论,可能文不对题。第二,必须有更多对村民自治的学术研究。只有将村民自治置于中国现代化这一特定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