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润江南 文化沁洛溪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江南春雨的作文范文江南春雨的作文你还别说,正是这江南多情的雨,使得梅子酸甜芳一香,平添了一份美丽,故有“梅花三弄”之说,由此可见江南春雨熏陶下的梅子,其娇娆并不逊色于冬雪带给梅花的绚烂。
下面是江南春雨的作文,欢送参考阅读!窗外,雨淅淅沥沥,淅淅沥沥,给大地万物披上一件透明的外衣。
在雨中漫步,那比平时更富有诗情画意。
花瓣上摇曳着点点雨珠,那清清的雨珠在绿叶上,不就显得更加纯洁,朴实无华吗?令人一见就有一种清新的感觉。
雨是神秘的。
在隔着雨看远方的树木、花草,隐约可见,但也有许多朦朦胧胧的。
看不清,那又给了人们许多思考的空间。
在这里寻找那写作的灵感不是最适宜的吗?雨又是多情的。
在雨中,人们能更深刻地体会母爱、父爱的伟大。
在雨中,父母撑着伞抱着年幼的儿女在雨中走动。
儿女们全部被幸福包围着,你说雨不是多情的吗?雨不但富有诗情画意,还是神秘的,甚至又是多情的。
江南的雨多么令人心醉,希望你有空来坐坐,欣赏欣赏。
今早起来,雨早已无声无息地下着。
自小生长在江南的温和暖阳里,所以已到冬天很怕冷。
特别是冬天的雨,即使在江南,都是寒冷的。
干涸了半个冬,以为天空可以永远明媚,以为江南烟波里的苍穹永远不会哭,以为与雨别了半个秋,就辞了悲伤。
哪知该来的,终究逃不掉。
孩子气的它,脸色一沉,泪水就飘飘洒洒地散落,伴着呜呜吟语。
冬末的江南是不该有雨的,因为雨一来,天冷了,人懒了,色寒了,悲伤了,它哭了。
江南的天不再蓝,江南也不再是八九十年代的它,所以不再有油纸伞,不再有断肠桥。
淅沥沥的雨下得纷纷扬扬,沙沙沙,沙沙沙……喃喃着,像一首幽远的蓝调。
江南的雨,落下来,落下来,溅在钢筋的高楼,打在水泥的沥青码头,洒在匆匆的汽车挡风板,冰了,凉了,冷了,被拭去了。
江南的雨,如今在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繁华里,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那欢天喜地的新人?还是满脸哀愁的怨妇?江南的雨,昔日芭蕉梧桐欢歌笑语,今天青草红花要到哪里去寻觅?江南的雨,江南的语,我们听不到,听不到……今夙起来,雨早已大名鼎鼎地下着。
有关春雨的诗句古诗
1.春雨润物细无声,绿意盎然满园春。
2.轻舞飞扬春雨中,润泽万物心悦诚。
3.细雨如丝润心田,花开烂漫映晴天。
4.春雨绵绵情意浓,滋润大地万物生。
5.雨丝轻舞乐无边,润泽大地春意现。
6.春雨如丝牵心弦,润物有声春意浓。
7.春风吹拂细雨飞,润泽万物心相依。
8.雨润花开满园香,春意盎然景无限。
9.细雨纷飞润大地,万物复苏春意浓。
10.春雨轻舞乐逍遥,润物无声春意到。
11.雨丝如梦似幻中,润泽大地万物生。
12.春意盎然细雨中,花开烂漫映山红。
13.春雨如诗醉心田,润物有意春意绵。
14.润物无声春意浓,春雨绵绵情意重。
15.雨润花开满园香,春意盎然景如画。
16.细雨纷飞润大地,春色满园心欢喜。
17.春雨轻舞乐未央,润物无声春意长。
18.雨润花开满园香,绿意盎然春意浓。
19.细雨如丝润心田,春意盎然景无限。
20.润物无声春雨中,绿意盎然景如画。
集米芾字对联70幅1. 松风清耳目,蕙气袭衣襟。
2. 山光添秀色,水影入幽怀。
3. 竹韵传清意,梅香沁雅心。
4. 云影随心驻,泉声入耳清。
5. 花气熏人醉,书声绕屋清。
6. 墨香盈陋室,茶韵润幽情。
7. 秋声惊客梦,月色入诗心。
8. 风声传远意,雨色润幽情。
9. 荷香消夏暑,菊韵入秋心。
10. 石径通幽处,松林绕静庐。
11. 鸟语惊晨梦,花香入暮心。
12. 泉流清耳目,山翠悦心神。
13. 柳影摇春梦,荷香沁夏心。
14. 松涛传古韵,竹影入新诗。
15. 月色盈书案,花香满画屏。
16. 风清诗意涌,雨润画情生。
17. 兰香幽室满,竹影小窗移。
18. 云影天边挂,泉声石上流。
19. 秋霜凝菊韵,春雨润桃枝。
20. 梅影横窗瘦,兰香入室清。
21. 茶香消倦意,墨韵起幽情。
22. 晓露滋芳草,春风拂落花。
23. 水色涵天色,山光接水光。
24. 竹风消暑气,荷露润诗心。
25. 星光照幽径,月色满闲庭。
26. 松影筛明月,荷香送晚风。
27. 鸟语知春信,花香报晓晴。
28. 雨润千山秀,风清万壑幽。
29. 菊香盈酒盏,梅影入诗囊。
30. 石泉流古韵,山月照幽林。
31. 柳色侵衣绿,荷香拂面清。
32. 云开山色现,风定水波平。
33. 秋声惊宿鸟,月色扰幽人。
34. 风声传雅韵,雨意润清心。
35. 荷韵消长夏,菊香入暮秋。
36. 松径通禅意,竹窗含道心。
37. 鸟语和琴韵,花香入墨痕。
38. 泉流清似梦,山翠碧于诗。
39. 梅香凝雪意,兰韵醉春风。
40. 茶香浮雅室,墨色染幽笺。
41. 晓风惊宿梦,暮雨润幽花。
42. 水影摇星斗,山光接月轮。
43. 竹影筛金碎,荷香透玉寒。
44. 云影随风散,泉声入夜幽。
45. 秋霜凋碧树,春雨润红花。
46. 梅影横斜处,兰香缥缈间。
47. 茶香消世虑,墨韵写幽怀。
48. 晓露沾芳草,春风拂弱柳。
49. 水色连天色,山光映月光。
50. 竹风吟雅韵,荷露滴清声。
51.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含滋润的诗句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3.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4.陌上箫声寒食近。
雨过园林,花气浮芳润。
——陆游《蝶恋花·离小益作》5.相思聊怅望,润气遍衣初。
——贾岛《升道精舍南台对月寄姚合》6.青润奇峰名韫玉,温其质并琼瑶。
中分瀑布写云涛。
——李之仪《临江仙·青润奇峰名韫玉》7.茂林芳径,绿变红添润。
桃杏意酣酣,占前头、一番花信。
——张孝祥《蓦山溪·雄风豪雨》8.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张九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9.檐花旧滴,帐烛新啼,香润残冬被。
——吴文英《解语花·立春风雨中饯处静》10.寒露润金井,高风飘玉筝。
——许浑《寓崇圣寺怀李校书》11.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曾几《苏秀道中》12.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杜甫《绝句·药条药甲润青青》13.春浮练水蒸城润,雪被黄山入座寒。
——仇远《新安郡圃》14.散分瀑布烟霞润,点检苍松岁月长。
——戴复古《罗汉寺》15.秋雨连渠添积润,春风吹冻忽生波。
——苏辙《宛丘二咏》16.萸津菊润斋醅熟,共助重阳辟恶杯。
——宋祁《重阳前二日喜雨答泗州郭从事·雨洗淮天旱始摧》17.叶过谷雨花犹在,衣近梅天润易生。
——高启《田园书事》18.今朝春日得春雨,润物无声非浪语。
——杨万里《立春日舟前细雨》19.文润三峡流,毫端恣挥洒。
——朱希晦《和简叔向陈先生仲谦倪公》20.风摆珠帘红幕润,满宫春雨落梨花。
——张耒《春宫》21.红绡衣薄麦秋寒,绿绮韵低梅雨润。
——苏轼《木兰花令·经旬未识东君信》22.黄梅雨足野田润,牡菊烟收村墅晴。
——刘克庄《题白渡方氏听蛙亭》23.夜来春雨润垂杨,春水新生不满塘。
——王文治《安宁道中即事》24.雨后过畦润,花残步屐迟。
春雨润江南(外一篇)作者:鹿剑林来源:《西部散文选刊》2018年第07期江南多水,河湖纵横,星罗棋布。
江南多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到苏州不足半月,春雨就遇上五六场,几乎是一天睛、一天阴、一天雨。
江南的雨是细柔、温润的,如戴望舒《雨巷》中描绘的意境,缠缠绵绵,入诗入画,淋湿多少才子佳人湿漓漓的灵魂,温润中国历史多少诗、书、画卷和丝竹、音韵?雨中漫步,在绍兴,在乌镇,在周庄,在同里,在南浔,在江南水乡的一个个古镇,缅怀鲁迅、茅盾、朱自清、叶圣陶、戴望舒等一位位近代文人。
其情怀无不得益于这一方水土的温润。
江浙多才子,江南多佳人。
听一听苏州评弹,品一品昆曲、越剧,吴侬软语,软软绵绵,如小桥流水,娓娓婉转,不绝于耳,迂回于心。
自然而然地,心生许多温柔,性情似水,心静神宁,和谐天然。
江南的雨,风不横吹,雨不倾盆,最适宜文人墨客雨中寻梦,最适宜多情之人雨中漫步,细细梳理浓浓相思之情。
清明时节,桃花红,菜花黄,海棠缤纷,香樟吐嫩,垂柳依依。
昨日春光明媚,夜半春雨淅淅沥沥。
微凉的清晨,撑一把油纸伞走进雨中,看那湖岸垂柳,寻那水畔丁香,听那细细雨滴打在青石路上,静静追忆初恋的美丽,缓缓流淌心底的忧伤……早春的风景三月的第一个周末,怀想着早春的模样,早早地醒来,欣欣然走出家门,徒步于附近的任城湿地公园。
兴奋的鸟儿比晨练的人们更早,在枝头欢唱、跳跃。
湖面绿水如镜,五六只野鸭缓缓游动,水面波痕向四面荡开。
湖畔垂柳依依,梳起了新妆,是那种鹅黄色的绿,淡淡的,不浓不艳,柳姿倒影水中,幻影如诗如画。
黄鹂许是垂柳的恋人,垂柳定是黄鹂的知音,柳浪闻莺,不只是西湖独有,湖光柳色的地方定有黄鹂的鸣唱——只要你肯驻足静心倾听。
迎春花羞羞答答,吹起黄色的小喇叭,把环湖的小径装扮一新,让人冷不丁一步迈进春天。
玉兰抢在了迎春的前头,硕大的花朵如群群蝴蝶翩翩起舞,在朝阳中开得正妍,花瓣如雪似玉,白里透着粉红,惊艳了这春寒料峭的晨光。
杏树不甘落后,枝头储满了骨朵,正孕育着一场绚烂的绽放,能否超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一周之内定见分晓。
雨水节气春雨细腻滋养万物的柔情春回大地,雨水节气如约而至,带来了春雨细腻滋养万物的柔情。
春雨是大自然的恩赐,它滋润了大地,滋养了万物,为春天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节气里,让我们一起探索雨水节气的魅力,感受春天的绚烂与温暖。
一、雨水节气的引子雨水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乃春季三月的重要标志。
这个节气的名字与其气候特征密切相关,雨水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冬天已经过去,春天的脚步再次临近。
二、春雨的滋养春雨是大地的灵魂之水,它轻柔细腻,如丝如绸,每一滴都带着满满的柔情。
当春雨滋润大地时,它不仅让大地湿润,还渗透进土壤深处,滋养着沉睡的植物。
春雨的到来,使得草木复苏,花开花谢,万物重新焕发生机。
三、春雨的生机春雨给大自然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让大地充满了能量与活力。
春雨的滋润让春天的花朵绽放,树木生长,新叶翠绿。
在这个季节,我们可以看到青草茂盛,小树苗拔节,各种昆虫纷纷出现,萌芽的种子在土壤里悄悄发芽。
春雨是大地的启蒙老师,它引导万物成长,孕育了一个新的开始。
四、春雨的温情春雨给大地带来了柔情万种的温暖。
轻轻的春雨洒在脸上,滑落在头发上,带来的是一种别样的清新和舒适。
春雨洗涤了大地的尘埃,也洗涤了人们的疲惫和忧愁,让人们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无限的希望。
五、春雨的意义春雨不仅仅是大地的滋养之水,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寄托和期待。
春雨让人们守望久违的春天,它给人们带来了一份喜悦和惊喜。
春雨也象征着冬天的结束,春天的开始,它带给人们一个新的希望和机会,让人们怀抱着梦想和追求,奔向辉煌的未来。
六、雨水节气的变迁随着气候的变迁,雨水节气的特征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在古代的农耕文化中,雨水节气是一个重要的时刻,人们会根据这个节气的特点来进行不同的农事活动。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于雨水节气的理解和应用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再局限于农业生产,而是逐渐转变为一种文化符号。
七、雨水节气的味道雨水节气不仅有春雨的柔情,还有丰富多彩的味道。
春雨的诗句上下联
上联:春雨轻柔润花枝
下联:滋养大地润万物
上联:春雨细密洒人间
下联:滋润心田润心灵
上联:春雨绵绵洒乾坤
下联:滋润心田润世界
上联:春雨如丝抚芳草
下联:滋润田畴润农忙
上联:春雨润物情无限
下联:滋养心田爱永恒
上联:春雨洗尽尘埃滓
下联:滋润心田润人生
上联:春雨轻拂万物间
下联:滋养心田润情缘
上联:春雨洒向乾旱地
下联:滋润心田润希望
上联:春雨滋润大地间
下联:滋养心田润生命
上联:春雨润物情意浓
下联:滋润心田润情深。
青山多画意春雨润诗情的意思画意,诗情。
画意、诗情出自唐朝大诗人王维的《山居秋瞑》,全文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清新,秋天的傍晚。
明亮的月光照耀着松林,清澈的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
竹林中传来了一阵阵洗衣服的声音,原来是一些姑娘洗完衣服归来了;莲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的鱼船。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赏析:这句话是作者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
首联点题,抓住山雨初晴后的秋凉特点,写“空山新雨”,点出“山居”。
颔联写深山老林里雨后的黄昏美景。
“明月松间照”,“明月”点出时间是傍晚,作者对“月”字的理解与众不同,一般人想到是写月光,他却偏说是写松林。
松树高高地挺立在山间,显得格外郁郁葱葱。
一个“照”字,使画面上的景物都活了起来,仿佛使人看到一轮明月照耀着幽静的松林,也照耀着欢笑着的人们。
前句“清泉石上流”,从听觉落笔,这样描写,那高悬的一轮明月仿佛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观察家,给寂静的山林带来一片生机。
“青山多画意”即诗情画意。
颈联写竹林之幽和浣女归来,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盎然生机。
诗人用“浣女”和“渔舟”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描写竹林之幽。
“竹喧”二字,将竹林的喧闹声充分展现出来。
竹林之幽,以动衬静,愈见其静。
此联又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上句竹喧,浣女归;下句渔舟人水,动静相衬,动态显得更加生机勃勃,使诗境幽绝中透出几分生动。
尾联写春日美景,虽只短短七字,却把诗人那种久客他乡的孤寂之感,表达得含蓄委婉。
原句是:“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意思是:几座山峰,一片青翠,分外宜人,在黄昏的雨中,互相商量着怎么才能够用美丽的景色,来迎接这暮色中的春天。
后来就被引申为拟人修辞法,本来是山峰在倾诉衷肠,诗人被山峰的爱美之心所打动,认为它们会对人语言,因而将山峰人格化,写成似乎是山峰自己的内心独白。
雨水与江南文化江南水乡的雨水特色江南地区素有“水乡”之称,其水乡文化与雨水特色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雨水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江南地区的人民生活、建筑风格、农业生产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雨水与江南文化的关系。
1. 雨水与江南人民生活江南地区常年雨水充沛,人们的日常生活与雨水息息相关。
江南人民习惯了雨水的洗礼,对雨水有着特殊的情感。
雨后的江南,村庄和城市街道上弥漫着青石板和梧桐树的清香,人们喜欢在雨后散步,欣赏雨后的清新与湿润。
同时,江南人民乐于分享雨水带来的宁静与清凉,在雨后的晚上,人们会聚集在江边,品味着雨水的清新,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2. 雨水与江南建筑风格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一直以来被雨水所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传统的江南建筑大多采用青砖灰瓦,屋檐下曲线柔美,以方便雨水顺利排放。
建筑中常设有雨棚,以保护人们免受雨水的侵袭。
此外,江南地区的水乡民居通常拥有庭院和水榭,人们可以在雨天躲避雨水,同时也能欣赏到雨水带来的美景。
雨水给江南建筑增添了一分诗意与浪漫,使得江南的街景更加富有韵味。
3. 雨水与江南农业生产江南地区的农业主要依赖雨水灌溉,雨水对农作物的生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江南的土地肥沃,以种植水稻为主,需要大量的水源来保障农作物的生长。
雨水孕育了江南的农耕文化,人们沿着水网蜿蜒的田园小道,忙碌着种植,收割和耕作。
雨水的恩泽让江南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也为江南的农耕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4. 雨水与江南文学艺术雨水成为了江南文学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
许多著名的古代诗人和文学家都将雨水作为创作的题材或背景。
他们用诗句来抒发对雨水的赞美和对江南的热爱。
例如宋代文人苏东坡曾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句,表达了他对雨水和江南风景的喜爱之情。
同时,雨水也为江南艺术提供了灵感,歌舞、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中,都可以见到雨水的影子。
总结:雨水是江南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江南人民的生活、建筑风格、农业生产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雨润江南文化沁洛溪
——斜桥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元素
(斜桥镇庆云村冯剑萍)
“蜿蜒洛溪东流水,斜向塘河万缘桥”。
斜桥,别称斜川、洛溪。
是一个有着浓郁水乡韵味的江南小镇,历史悠久,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她经济发达、交通便捷,是我市的强乡重镇之一,曾荣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包装名镇、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等。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斜桥的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和古镇文化,正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斜桥当前最贴近群众、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元素。
这些文化元素的现状如何?怎样把握这些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元素的发展方向,使其在充分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更能与时俱进,真正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呢?我们通过新浪微博等载体对其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一次微调研,就如何将文化元素打造成有利于地方发展的文化链、产业链,使文化元素的资源得以共享,让文化元素的生命力得以积淀展开讨论。
一、名人文化
斜桥是历代文人墨客辈出之地。
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荟萃,历史上有漫画家米谷、评论家殷白、艺术大师钱君匋、著名词人朱淑真等等。
为客观公正的记述真实的历史,传扬铭记名人的光辉事迹,2013年1月,斜桥镇着手编写《洛溪名人》一书,共辑文字34篇,图片100余幅。
此书出版不仅是继承优秀传统的迫切需要,也是弘扬名人
文化的新途径,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自傲的担当。
斜桥的文化名人是海宁宝贵的人文资源之一,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翻开《洛溪名人》一书我们可以看到,在他们身上,凝聚了历代先贤的才情和智慧,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
他们以卓越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斜桥人,给人以奋斗的勇气和前进的力量。
我们对文化名人的推崇,最实实在在的行动,莫过于积极倡导和认真践行一种名人文化,这就是走进他们,以他们为榜样,教育人们做一个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担当的人。
这正是斜桥名人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
二、民俗文化
斜桥民俗文化是斜桥历史文化厚重的基石,是历代斜桥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前人的心血与功劳,也是后人的光荣和骄傲,更是斜桥悠久历史和文化继承的体现。
典型的斜桥民俗文化有皮影艺术和以黄墩腰鼓、荡湖船、民间灶头画、民间剪纸为主的民间文艺,它蕴涵着世代斜桥人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民俗个性。
在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纯朴的民俗文化正离我们渐行渐远。
面对新的形式,应对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把这一项项和先人血脉相连的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有责任通过社团活动、文艺表演等形式把他传承下来,连续举办的“流淌的洛溪”斜桥民俗文化旅游艺术节就是重新挖掘和传承传统民俗文
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2008年,我们抓住“全国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这个难得的机遇,在斜桥的各个街区各个村落开展了史无前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摸清了全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共收集“非遗”线索1773条,调查项目180多个,累计文字资料20多万字,拍摄照片719幅。
录音资料36份,录像资料9份,收集民间作品、实物23件。
在全面深入普查的基础上,成功申报“省遗”名录一项,“市遗”名录一项,建立传承教学基地一个,现有国家级、省级、嘉兴市级传承人各一人,海宁市级传承人四人。
2010年,我们本着扩大普查成果,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民俗文化保护,着手编纂了《洛溪遗风—海宁市斜桥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精选》一书,从普查集成中摘取斜桥特色明显,洛溪风情突出的资料80篇,内容涉及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地方戏曲、手工技艺、民俗风情等十一个门类,让世人从中领略斜桥数千年的历史风貌,了解斜桥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品味斜桥独具魅力的风土人情。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乡土教材、民俗培训、民俗比赛等群众乐于参与的形式,营造有利于民俗文化发展的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科学文明的民俗生活氛围。
只有在开发中发掘民俗文化的强劲生命力,在保护民俗文化中去发展民俗文化产业,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使其融入现代生活,才能延续斜桥辉煌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民俗传统,使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得以更好的发挥。
三、古镇文化
斜桥路仲古镇是海宁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原生态古镇,形成于三国时期。
古镇虽小,却保留了德风桥、德义桥、惠长厅、钱君匋故里、朱淑真故居等一批古建筑,其街市的风格也饱含江南水乡韵味。
和远在湘西的凤凰古城、近在杭嘉湖的乌镇西塘相比,路仲显得有些冷清,但未经开发的原汁原味,更像一颗遗珠,多了一份与世隔绝的怀旧情怀,为我们保留了一份历史的真实。
“泛艇过亭溪,两岸人家齐。
到门才咫尺,水涨板桥低。
”三百年前当地文士陆嘉淑描写路仲的一首小诗,以白描的手法,将水乡古镇的风韵牵一发而动全身般地荡漾开来。
但三百年后的今天,已难觅诗中繁华,只得凭借岁月的痕迹,遐想当时的场景。
现在的路仲虽然并不繁华,但其水乡格局还在、文化遗存还在、老街店面还有,只要精心规划、合理投入,恢复古镇灵动秀美的景致是完全有可能的。
2012年底,斜桥镇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开发路仲风情小镇,科学统一地规划协调、整合互补。
从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出发,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大力恢复路仲古镇历史风情的基础上,着重引进30多家各具特色的大中型博物馆、艺术馆,从而形成一个博物馆建筑群,让世界文化的眼光聚焦在古镇路仲,打造东方的“卢浮宫”。
这个规划正是以富有江南水乡特色和东方传统个性的文化元素为核心,发挥其强劲的生命力,形成并打造多元化的创意文化产业链,从而推动斜桥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化元素是一根文脉、一根城脉、一根人脉,更是一根生命之脉。
独具个性的斜桥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和古镇文化,是地方经济和社会
久盛不衰的精神源泉,具有强大强劲的生命力。
春雨润江南,文化沁洛溪!世界上的一切资源都有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这正是我们扛起“文化斜桥”大旗的根本。
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和古镇文化是历史赋予斜桥人民的一笔巨大财富,充分挖掘这些文化元素的强劲生命力,顺应了中共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决策。
文化既是事业,也是产业,只有把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地方文化元素和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更加合理深入的再创造,使其真正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