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王维边塞诗中的盛唐气象

论王维边塞诗中的盛唐气象

论王维边塞诗中的盛唐气象
论王维边塞诗中的盛唐气象

学士学位论文

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戴林

运城学院

2015年6月

毕业论文

题目:论王维边塞诗中的盛唐气象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戴林

指导教师:高胜利

运城学院

2015年6月

论王维边塞诗中的盛唐气象

摘要:王维既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又是杰出的边塞诗人。王维的边塞诗感情充沛、格调高亢、意境浑厚、笔力苍劲,其作品反映了盛唐边塞生活和社会现实。王维的边塞诗受到盛唐特定社会背景的影响,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其诗歌在塑造人物精神基调、营造诗歌境界以及语言运用方面,都全面地体现了盛唐时代的社会特征和精神面貌。通过对王维边塞诗的研究,一来可以纵观王维边塞诗是如何反映盛唐气象的,二来有助于帮助我们研究盛唐诗歌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关键词:王维;边塞诗;盛唐气象;格调高亢;意境浑厚

On the influence of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atmosphere in Wang Wei's frontier fortress poems

Abstract: Wang Wei is not only a landscape pastoral poet in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but also an outstanding frontier fortress poets.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s of Wang Wei is full of emotion, resounding literary style, vigorous poetic imagery and powerful strokes. His works artistically reflect both the frontier fortress life in the most prosperous age of Tang Dynasty and social real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pecific social background of high Tang period, Wang Wei's frontier fortress poems express the scenes of the most prosperous age of Tang Dynasty fully and richly. His poetries fully embody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ople's spiritual outlooks of high Tang period in shaping the spiritual keynote of characters, creating the aesthetic realm of poetr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oetic language. The research on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s of Wang Wei can not only allows us to make a general survey on how Wang Wei’s frontier fortress poems reflect the scenes and atmosphere in high Tang period but also help us to mak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ety and politics in the most prosperous age of Tang Dynasty.

Key words: Wang Wei; frontier fortress poems; scenes and atmosphere in the most prosperous age of Tang Dynasty; resounding literary style;

vigorous poetic imagery.

目录

引言 (1)

文献综述 (2)

一、“盛唐气象”的源起及特色内涵 (5)

二、王维边塞诗的创作概况 (6)

(一)边塞诗的源起及其意义 (6)

(二)王维边塞诗的创作背景 (9)

三、王维边塞诗中盛唐气象之体现 (10)

(一)昂扬向上的精神基调 (10)

(二)诗歌雄浑的审美境界 (14)

(三)大气磅礴的诗歌语言 (16)

结语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而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枝璀璨的奇葩,唐诗所奏响的伟大乐章无疑是中国诗歌的最强音。唐代是诗人辈出的时代,唐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更是远远地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举凡国家时事、民生疾苦、生产劳动、歌舞艺术、自然山川、绘画、书法、佛道、边塞生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被收入在诗人的笔下。这一切便构成了唐诗特有的丰富内涵。正如康熙皇帝所说:“诗至唐而众体悉被,诸法毕该,故称诗者必以唐人为标准。”①王维作为盛唐时期的代表诗人备受历代学者的关注。因其诗歌作品成就之高,唐代宗曾在《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中赞誉他为“天下文宗”、“名高希代”。他的作品不仅受到同时代学者的广泛赞赏,也深受后代读者的好评。他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并成为古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方面是因为他对山水田园诗的继承和发展做出过非凡的业绩,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盛唐边塞诗的挖掘有重要贡献。王维作为盛唐仕进之士,曾经两度出塞,出塞前后以及在塞外生活期间,他写下了数量颇丰、价值颇高的边塞诗。这些诗在量与质上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在盛唐边塞诗中占有重要地位,王维的边塞诗呈现出盛唐的繁荣昌盛、国富兵强以及昂扬饱满的时代风貌,以及盛唐时期的人文、社会的关系,全面展示出盛唐时代的风采。

文献综述

近年来,有关王维边塞诗研究的论文有三十余篇,它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两个方面:一是王维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二是将王维的边塞诗与其他作家的边塞诗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究王维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对于王维边塞诗思想内容以及艺术成就的研究中,代表性的有5篇论文,分别是张清华的《论王维的边塞诗》(《中州学刊》1984年03期)、王从仁的《论王维的边塞诗》(《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03期)、马秀娟的《论王维的边塞诗》(《江西大学学报》1985年04期)、苏华的《论王维的边塞诗》(《新疆大学学报》1996年24卷04期)以及王辉斌的《王维的边塞之行及其边塞诗》(《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在这些文论中,张清华的论文比较细致地对①康熙.全唐诗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3—75.

王维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进行了研究。从描写内容看,他将王维的边塞诗大致地分为五种,分别是:刻画豪侠少年和塑造英勇将士、反映戍边将士边塞战争生活、揭示军中赏罚不公、描写边塞百姓生活、描绘边塞风光。在艺术方面,张清华认为,王维边塞诗中营造了新颖的意境和将情景融合得很完美是其最突出的艺术特点,他的研究重点还放在了王维是如何渲染特定的气氛来开拓诗歌意境。马秀娟的文章,主要是通过歌颂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以及依靠表现人物精神基调来反映时代精神这两方面突出王维边塞诗的思想成就。而王从仁却从诗歌体裁、绘画与音乐相互融入作品两方面来论述王维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将王维的边塞诗与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进行对比研究的论文数并不多见,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志清的《王维的金戈铁马审美模式研究-兼与盛唐边塞诗人比较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03期)与陈维志的《试论王维、王昌龄边塞诗的成就》(《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王志清的论文肯定了王维边塞诗中金戈铁马的一面,实事求是地评价其边塞诗的美学价值,确定他在盛唐边塞诗中的承传、开拓的地位。并且把王维与高适、岑参的边塞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诗歌的异同以便研究诗歌之于盛唐气象的表现。陈维志的论文主要是通过对王维和王昌龄边塞诗的基本创作倾向与中国文学中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角度进行考察分析,从对待现实和理想的态度、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法以及具体的表现技巧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其成就作出评价。

一、“盛唐气象”的源起及特色内涵

王国维先生《宋元戏曲考》序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①唐朝的文学标志便是诗歌。诗歌从产生并发展到唐朝,进入了繁荣成熟阶段,尤其是到了盛唐,这“是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它孕育了鲜明的性格,解放了诗人的个性,使得那些诗篇永远是生机勃勃的,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它丰富到只能用一片气象来说明”②。中国的古代诗论一直是在复古与创新中交互发展,“气象”就是诗论发展到盛唐时期的产物。“气象”一词用于论诗较早见于唐朝皎然的《诗式》,迨至宋元明清时期便被广泛用作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01—102.

②林庚.盛唐气象[J].北京大学学报,1958,(2).

当然,说盛唐边塞诗雄壮浑厚是从盛唐边塞诗的总体风貌特征和主要倾向来看的,所以,盛唐气象只是一种宏观性的概括。宋代著名文论家严羽在其著作《沧浪诗话》中最认可盛唐边塞诗,指出盛唐边塞诗的总体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从此以后明清诗论家就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用作盛唐边塞诗的风貌特征,并将之定义为“盛唐气象”。

但是,自古以来总有读者将盛唐气象和盛唐时代面貌混为一谈。我们应该清楚,文学史上所说的盛唐,是指唐玄宗、肃宗两个朝代,大约五十年的时间。唐玄宗后期,政治逐渐腐败,国势开始衰落,中间又经安史之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这一时期仍然有很多诗人的诗风雄浑,内容上表现出来的是唐王朝岌岌可危的形势以及诗人的忧心忡忡,这类作品后来被明清诗论家誉为体现盛唐气象的佳作。而安史之乱后,同样也有不少作品具有雄浑风貌。盛唐后期,社会面貌骤变,很多诗人的积极心态并没消失,所追求的明朗刚健的诗风也同样存在,也创作出了大量雄浑的诗篇。法国著名文学史家丹纳说:“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么我们在这部作品中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个民族的心理。”①当然,盛唐诗歌就是唐王朝的民族心理的一面镜子。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举旗高呼的重点之一就是“盛唐气象”。他指出“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②,另外还将“气象”与“笔力”二者结合,发文力指盛唐诗歌的风貌为“又谓盛唐之诗,雄深雅健。仆谓此四字,但可评文,于诗则用健字不得,不若《诗辨》雄浑悲壮之语为得诗之体也……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③。严羽的“盛唐气象”说的核心是“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后来王运熙在《说盛唐气象》中更加清楚地把盛唐诗风简要地概括为雄浑。那么,盛唐气象究竟怎么定义,它又有什么显著特点呢?毋庸置疑,上文指出这一名称的奠基者是严羽,而现当代较早提出“盛唐气象”的应数著名文学史家林庚,他在《北京大学学报》1958年第2期上发表题为“盛唐气象”的文章进行详细精当的论述,他在文中指出,“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

①丹纳.英国文学史·序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103—104.

②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68—68.

③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91—91.

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①,接着又突出强调:“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②这些论说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目前仍有不少人在研究盛唐诗时提到盛唐气象,也不断给其下定义,但综合这些可以得出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是积极昂扬、蓬勃向上的理想主义的时代精神,另一个是雄壮浑厚的整体风貌。

要了解“盛唐气象”的内涵,还必须弄清“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纵观盛唐诗歌的发展及唐王朝的社会文化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盛唐气象”的形成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一是盛唐诗人的壮志豪情,诗人们面对唐王朝强大国力、经济昌盛,文化繁荣的时代风貌,大多胸襟开阔,意气昂扬,渴望建功立业。他们善于描写祖国大好的河山、边陲的奇伟风光,紧张的战争生活和诗人的壮志豪情。这就形成了盛唐诗风的雄壮风貌;二是对当前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唐代诗人竭力一扫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视向汉魏古诗、乐府诗学习,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爽朗刚健的优良诗风。

二、王维边塞诗的创作

(一)边塞诗的源起及其意义

说到边塞诗,人们往往就想到唐代的边塞诗派,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的豪壮;“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李白《关山月》)的乡愁;“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悲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激昂,都让我们久久不能忘却。纵观唐前诗歌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边塞诗的确在盛唐得以成熟和兴盛,究其渊源,边塞诗却是在周宣王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经过一朝一代渐缓而又扎实的步伐,一步步走向盛唐时期的巅峰的。

“提起中国古代的边塞诗,人们首先想到是盛唐时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至于追溯边塞诗的历史,通常都把隋朝前期的卢思道、杨素、薛道等人说成是创作边塞诗的先驱,至多上溯到北朝的庾信、王褒。至于周代的诗歌创作,

①林庚.盛唐气象[J].北京大学学报,1958,(2).

②林庚.盛唐气象[J].北京大学学报,1958,(2).

人们还没有把它们和边塞诗相沟通。”①实际上,早在周宣王时期,就已经产生一批边塞诗,可以说是边塞诗的滥觞期。自周宣王时期直至盛唐,边塞诗都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断地进行民族融合和抵御侵略的国家,在民族融合和抵御侵略的过程中就避免不了有战争的可能,民族间的不断的战争造成了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之间的巨大差异。加之一大批文人胸怀大志,渴望拥有一番大作为,然而却对现实社会产生了莫大的失望,从而有很大一部分仕进无望的文人弃笔从戎,赶赴战争的前线,希望在那残酷的战争前线偶遇立功机会,得以仕进。民族间的战争十有八九发生在边境之地,古代的这些地方往往荒无人烟,生活条件艰苦清贫,生产能力低下。因常年驻守边关,常常引发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以及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联想。又因边塞的生活艰苦,环境恶劣,加之战争严峻、残酷,形成了戍边战士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精神。据王达津等研究者考证,盛唐时期的王维曾两次出塞赴边,在此期间他深入边关将士的生产生活,深刻体会了将士们的艰辛和心酸。因此,作为文人出身的他只能用笔抒发自己在边关的所遇和所感。王维的笔触细腻、气势宏伟,所描写的内容和刻画的人物均大气磅礴、精神昂扬、奇峭壮丽。他的这类描写边塞生活与战争的作品从边塞的战地风光、戍边英雄的报国精神等方面清晰地体现出“盛唐气象”。

边塞诗大多表现的是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抒发了投身边关、积极御敌的忠君爱国情感,表现了思乡之苦以及边关生活的艰辛,集中突出戍边将士们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赴边文人的大无畏精神。这些边塞诗洋溢着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个人英雄主义气概,描绘了一幅幅内地所无法见到的雄壮峻峭、荒凉辽阔的边塞风光画面,进一步揭露战争对百姓的伤害。

边塞诗作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自它产生之初,就无可避免地铸就了其鲜明而又坚强的性格。“边塞”的产生和形成深受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影响,因而具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在这种影响下产生的边塞诗,毫无疑问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动人心魄的力量。边塞诗在刻画塑造人物方面也是独树一帜的,边塞诗的作者往往都是有过边塞生活的文人,其经历使得作者对边塞的感觉和情感比较真实,因而在其作品中塑造出了一批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基调的人物。边塞诗的鲜明特点,即是他的地域性,决定了其具有不同于内地的艺

①靖宇.唐诗多功能用途辞典[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04):594—595.

术视野和艺术素材。将边塞诗和内地诗的意象进行对比会发现,两者经常是一粗一细,一壮一柔的差异。

盛唐边塞诗是唐诗的主要题材,也是思想性最深,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这时期的边塞诗创作人数多,作品数量大,为历史之最。此时的边塞诗创作贯穿了唐王朝的整个阶段。其中,盛唐及其之前的边塞诗基调多是昂扬向上的,艺术感比较突出。这些作品的取材广泛,内容囊括了边塞风光、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御敌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渴望、边关将士的思乡情怀。总的来说,前期的边塞诗主要表现了个人强烈的功名欲望,还缺乏更远大的社会理想。边塞诗到了中唐,写作人群更多了,题材更加广泛,思想内容也显得更理智,这也算是中唐边塞诗的主要基调。到了晚唐时期,社会时局江河日下,政治动荡,作者的心态也处于消极和绝望中,边塞诗也随之表现出反战、停战的主题从而显得凄厉与沉痛。

单就盛唐时期边塞诗来说,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盛唐边塞诗一直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士兵称为“汉兵”,统帅称为“汉将”,边关称为“汉塞”,就连月亮也称为“汉月”。还有,边塞诗中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称谓,也往往沿袭汉代,把作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统帅称为“单于”、“左贤”。在表扬战场英雄时,经常引用的也是汉代名将如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便使英雄精神得以回归。上述的汉代情结是对历史的继承和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塞战地风貌。所写自然景观多涉及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区域空间无外乎塞外、雁门、漠北、关隘、黄河,边关风物却是羌笛、琵琶、战马,塑造的人物则是戍卒、将帅、胡人等等。

(二)王维边塞诗的创作背景

盛唐诗的迅速成长和盛唐的社会特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盛唐无疑是唐王朝发展到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青年期、鼎盛期”①。盛唐时期,唐王朝疆土广袤、幅员辽阔,社会处于安定和谐的局面,经济增长快,民族交融频繁,文化对外开放、不断包容,社会政治逐渐明朗,这时期的唐王朝实力达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雄厚,并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之一,成为世界各

①史双元.王维诗歌与盛唐气象[J].南京师大学报,1986,(4).

国瞩目的焦点。这种强大的繁荣昌盛的社会背景使人们有了更充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因盛唐独有的社会背景与时代精神,赋予了唐代的文人志士以激越的时代自豪感和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他们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和满腔的热情,以“兼济天下”这一时代呐喊为己任,蓄势待发。王运熙曾指出,“盛唐气象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盛唐时代所孕育的人们特定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具体表现为情绪积极、抱负宏大、气魄豪迈、胸襟开阔等等”。①当然,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维就属于这一类的作者之一。

在盛唐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笼罩下,王维的边塞诗往往具有昂扬向上、大气磅礴的特征,表现出强烈的政治热情和乐观精神,给人积极昂扬、自信自强的豪迈之感。王维是一个边塞诗创作的能手,边塞风物一经他的手创作出来,作品的字里行间立即增添了一种积极昂扬的精神。王维的边塞诗相对完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王维一生中曾两度出塞,第一次因遭受打击而被贬凉州,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王维身在朝廷,心在山野。这时期,他的“遗世意”使他更加倾心于佛教,而对佛教信仰的加深,又导致他进一步“遗世”。佛教的哲学思想,使他看破一切,任遇随缘,同时也使他获得某种精神安慰。王维的思想是复杂的,他对皇帝的宽宥和擢拔十分感激,思欲报效祖国,打退了原本欲隐退的念头。第二次是奉命出使榆林郡,在两次出塞前后以及在塞外生活期间曾写下三十多首边塞题材的诗篇。

王维边塞诗创作有必然的时代背景,他的边塞诗之所以繁荣,除上面提到的主观因素外,究其客观原因大致有六个:

一、唐王朝的“盛世大舞台”。唐代的开平盛世,为诗歌繁荣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平台和诗人创作的“底气”,正因为如此,所以王维这种“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的边塞诗在唐王朝才能被写出。

二、唐王朝民族大融合。唐以前各个朝代,都处于分裂状态,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时期,南北对峙,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连年战争,朝代的频繁更换,少数民族之间,五胡十国相互残杀,社会分裂动荡,民不聊生。隋代统一了全国,唐朝更加稳定了,所以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增多了,民族大融合的好处是扩大了诗人的视野,南方的诗人可以到北方去看看大漠、长河;而北方的诗人也可以到

①王运熙.说盛唐气象[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3).

江南去看看清溪绿野、碧树亭台。这样,王维这个擅长山水田园诗的作家就写出了粗狂雄浑的边塞诗。

三、唐王朝思想大解放。唐朝是一个社会思想开放、人际环境宽松洒脱的时代,诗人们的创作比较自由随意。唐代君臣之间,同僚之间多么轻松、随意,那当然有利于王维边塞诗的创作。

四、唐王朝诗歌创作官家大提倡。唐朝历代皇帝都爱诗,还自己带头写诗,上行下效,自然许多文人进行诗歌创作。“官家”提倡的另一个方式就是科举考试又“诗赋”的科目,有了“诗赋”这根指挥棒,诗写得好就可以做官,这样的社会现实,有谁不进行诗歌创作呢?

五、唐王朝时期进行艺术大综合。在唐代,中国文化中的各种艺术综合成长,高度发达,臻于成熟,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光芒。从综合艺术互相促进和影响的角度看,王维边塞诗根植于如此肥沃的文化艺术土壤之上,注定形成“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的盛唐气象。

六、唐王朝时期诗流大汇集。从中国诗歌的成长历史来看,到唐代,诗歌走向盛壮之年,理所当然是最美、最完善的时期,这是诗歌发展自身的规律所决定的。王维的边塞诗自然是诗流大汇集后的产物。

他在这些诗篇中通过对边塞风物人情以及将士的生活进行深刻刻画与描写,作品中所呈现出的雄壮浑厚的气势一方面反映出盛唐时期国家的繁荣昌盛、太平盛世的面貌,另一方面却刻画了人民对国家繁荣富强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接下来就分别从昂扬向上的精神基调、诗歌雄浑的审美境界以及大气磅礴的诗歌语言三方面看王维边塞诗中的盛唐气象。

三、王维边塞诗中盛唐气象之体现

(一)昂扬向上的精神基调

盛唐时代的文人作家王维,也被乐观的浪漫主义和激越的理想主义的时代精神感染,凭借年轻时期的进取之心,用诗人独特的方法,出神入画地在其边塞诗中将自己昂扬向上的精神基调以及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展现出来。总的来说,积极向上的精神基调是盛唐气象下王维边塞诗的最突出的特色。王维在其众多的边塞诗中塑造了一批批积极乐观、栩栩如生的主人公形象,并以此来抒发情感,对他的边塞诗进行整理后会发现,王维的这些边塞作品中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突出的

有两类,一类是描写朝气蓬勃的游侠少年,另一类是刻画壮心不已的暮年英雄。

盛唐时期的王维正处于壮年时期,这一时期的他心中怀有美好的梦想和远大的抱负,有着蓬勃激越、昂扬向上的精神。因此,在此期间写下了许多歌咏军旅、侠士的诗篇。这一类诗歌多着眼于写人,很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恰到好处地把人物的精神世界展现出来。如七绝组诗《少年行》四首正是王维在这一人生阶段的代表作品,诗中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和浪漫的气息,富有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这四首诗字面上是写对游侠少年不断成长,御敌报国的英雄主义的赞美,实际上却是对作者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主义理想的写照。如其《少年行四首》之:

少年行·其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诗中写他邀请一位游侠上楼饮酒,那“斗酒十斤”的洒脱,那“相逢意气”的豪迈,那“同上高楼”的情义,那“系马柳边”的爽快,都有英雄的气质。而“相逢意气为君饮”一句十分简洁地概括了少年豪迈且有放荡不羁的气概。古语云“酒逢知己千杯少”正是此番,诗中少年游侠遇见朋友,为表达情谊,开怀畅饮,此形象实在是豪气十足,尽显青春年少的朝气与爽朗。此时的少年还不识愁的滋味,心中唯有满腔的热情、豪气以及侠义,斗志昂扬,富有生机,豪爽不羁。

少年行·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这时的王维已经入仕为官,即将随军戍边,他显然清楚边塞之行危险重重,但仍然将生死置之度外,积极投身战斗,御敌卫国。他身上显示出的这种豁达乐观的心态,昂扬向上的斗志,以及视死如归、不畏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是这些人物形象都是诗人赋予文中少年的英雄形象,其目的

就是想通过刻画少年这一形象来传达自己投身报国、施展抱负的昂扬斗志。

少年行·其三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安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首诗中更进一步塑造了驰骋于战场的力大无比、勇猛威武的英雄形象,这种非凡人物形象的刻画,充满着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而在《少年行·其四》“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则描述少年获得战功的场面,表现了少年高昂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

不得不说,在边塞诗创作中,王维在塑造人物艺术形象方面确实是一大高手,他擅长对人物的细节刻画,或以夸张手法写人,给诗歌增添乐观的浪漫色彩;或以白描手法写人,让诗歌更具一股真实感人的力量。总体来说,四首诗刻画了一个朝气蓬勃、昂扬进取的少年的成长过程,这组七绝诗刻画的人物形象全面而又完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中极大地丰富了边塞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可以说是边塞诗史上的一大创举。这些少年形象都胸怀激越的斗志,拥有着昂扬向上与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另外,在这些人物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事实上反映出了盛唐时代人们希冀建功立业的坚定理想与信心。“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我们能够从王维边塞诗中所刻画的少年的精神面貌看到盛唐时代的富强昌盛、文明进步。

历史证明,古人步入老年阶段,多会因亲身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或因壮志难酬,有“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的失望与伤感;或因时光飞逝,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的无能为力。但王维在其边塞诗中刻画出的一系列老将,却与上述情形截然相反,他们的人生也有坎坷,同样经历过壮志难酬的苦恼,但我们从其身上看到更多的是不灭的激情与斗志以及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乐观的心态。他们正如一代枭雄曹操的《龟虽寿》中所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自己虽年迈衰老,雄心壮志却依旧不减当年。我们来看《老将行》一首: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

诗作《老将行》刻画的主人公是其边塞诗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老将形象,“卫青不败由天举,李广无功缘数奇”,他惋惜李广将军的不幸遭遇,但他始终相信这种遭遇会离自己远去,这种积极乐观的思想意识让他对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始终信心十足;“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直到朝廷不再重用自己后,老将军一直闲居在家,岁月蹉跎,当年的凛凛威风、驰骋沙场的雄风也已消逝;“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然而,当听闻犯境敌军压境,朝廷号召将士奔赴边疆战场时,饱经坎坷的老将军却抛弃个人得失,仍从国家大局出发,重新怀揣起自己的远大抱负和炽热的爱国之情,希望再次血战沙场,杀犯军,御外敌。老将军这种强烈的主观愿望和伟大的英雄主义精神,使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慷慨、昂扬,更具积极乐观的浪漫主义色彩。

事实上,王维本人在官场也是历经坎坷,入仕之初就遭贬谪,还未来得及有所作为就已碰壁,可他不是个容易堕落的人,他始终拥有坦荡洒脱的胸襟和远大高尚的思想境界,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不幸境遇,厚积薄发,只为再度入仕。无

论经历怎样的挫折,他始终如一,绝不言败。正是因为坚持不懈、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才使他没有断绝雄心抱负;也正是因为自身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理想与渴望,才会有笔下抱负远大、壮心不已的老将形象。这种进取的精神和爽朗的性格使诗人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并以诗的形式给文学史增添了一批健康向上的典型人物形象。老将军的形象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即使是两鬓如霜的暮年之人,在盛唐社会风貌的熏陶下,也可以回到青壮年时昂扬激进的乐观精神状态。

在王维的边塞作品中,几乎没有低落的情绪,也没有颓废的因素,我们唯一能感受到的是盛唐时期人们旺盛的生命力、宽广的胸襟、顽强坚毅的战斗力和意志力以及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王维创作的这些边塞诗中荡漾着慷慨的英雄气概,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它们生动地展现出气势恢宏的盛唐时代,并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奋进、豪迈奔放的精神面貌用诗的形式客观地记录下来,使之为后人了解、研究盛唐社会的提供了重要资源。

“我们喜欢盛唐,喜欢盛唐的气象,就像喜欢一个体魄健全、朝气蓬勃、胸襟开阔、敢于创造的年轻人。年轻人读这些诗,可以听到自己的心声;中老年人读这些诗,可以重新点燃或已逝去的青年时代的激情。”①在王维笔下,无论是朝气蓬勃、勇于拼搏的少年形象,还是乐观豁达、九死不悔的老将形象,都是作者自己精神力量的化身,也是盛唐时代精神的象征。

(二)诗歌雄浑的审美境界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也是境界说的集大成者,他曾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②,“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为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③。由此可见,境界可以称作是词之核心。诗是词之源,苏东坡将词喻为“诗之苗裔”(苏轼《祭张子野文》),目的就是强调它们的本质和功能是相同的。既然词是以境界为上,诗也应如此。“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

①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J].高校理论战线,1998,(4).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47-47.

③王国维.人间词话[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103-104.

限。”①有了独特的理想境界,诗才更加具有典型美和永恒美。王维的边塞诗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原因之一正是因为诗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审美境界。清朝诗论家沈德潜曾在《唐诗别裁》中将王维的五言律诗概括为清远和雄浑两类。显然,王维的边塞诗属于雄浑一类,这种雄浑的境界是盛唐气象的又一真实反映。“雄浑”一词用在诗歌评论中源于唐朝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但最早将雄浑判定为盛唐气象的一个显著特征的是严羽。“雄浑”应包含“雄壮”和“浑厚”两方面,所谓“雄壮”,应是诗中显示的恢弘的力量和气势;所谓“浑厚”,是指诗浑然天成、韵味深厚。

王维生活在盛唐的盛世环境中,在激昂饱满的时代气息感染下,豪情满怀,而他的边塞诗在描写边塞风光时也会全面反映盛唐盛世的风貌,富有盛唐的时代气息,《使至塞上》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爱国家,当应爱其河山,不管是小桥流水、草长莺飞,还是萧条边城、沙翻大漠。青山绿水固然可爱,令人心旷神怡,但边塞环境恶劣,大漠飞沙,难免令人感到不适。这首诗却将边塞风光描绘得壮丽雄奇,将诗情与画意完美地结合,从中毅然看不到诗人一丝的不适与不满,只看出诗人面对大漠长河的欣喜与震撼。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王维只能全心全意地投身到自然景物中,以热爱之情去对待,才能有所感,有所悟。“雄浑在空间上占有巨大无边的广度。……故那些无边无际的沙漠,无穷无尽的江河,连绵起伏的群山,高人云霄的峻峰,常常成为雄浑描写的对象。”②这首诗中王维是用大漠来表现雄浑的意境,“大漠孤烟直”,放眼望去,沙漠一望无垠,浩瀚辽阔,亲临此境,人们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会变得更加旷达。沙漠、烽烟是边塞景观中的典型意象,笔直上升的烟柱更是在内地难以看到的奇观,这句诗分

①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90-92.

②许自强.论雄浑-古典诗歌风格辨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3).

别从空间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将边塞雄奇壮丽的风光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来,使整首诗的境界显得更加壮阔,令人叹为观止。“长河落日圆”,黄河水奔腾不息,浩浩汤汤,给人以波澜壮阔之势,显示出水的动态美;落日浑圆美丽,它寄予大漠生气和希望,这轮红日是大漠风光的一个焦点,使整个大漠景象更加雄奇瑰丽。这短短两句诗视野开阔,用简单而又典型的意象,展示出了一种雄壮浑厚的境界。作者正是创造这种千古奇观的境界来表现出大唐王朝特有的雄奇壮丽的大好景象,才使诗歌拥有典型而永恒的审美境界,成为世代流传的佳句。

除此之外,《送平淡然判官》中的“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以及《送张判官赴河西》中的“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这些诗句写景状物都是从大处落笔,粗犷雄壮,营造出一种雄浑的境界,展示了盛唐雄风。正如袁行霈所说“初唐以精细为美,盛唐以阔大为美”①。

王维在边塞诗中所表现的盛唐气象,一方面是用雄奇瑰丽的边塞风光渲染雄壮浑厚的境界,另一方面是通过气势磅礴的战斗场面来营造雄浑的诗境。以《从军行》为例: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这首诗中描述战争过程紧张而激烈,军号阵阵场面宏大、振奋人心,军队秣马厉兵,斗志昂扬,争渡金河,赶赴前线,悲鸣的胡笳声和嘶乱的战马声更为诗歌增添了磅礴的气势。整首诗中,王维集中描写号角声、行人声、战斗声、乐器声、马鸣声这一系列声响,呈现出激烈、气势磅礴的动态战斗场面。诗歌蓄势待发,十分具有强壮感与厚重感,创造出了雄浑的境界,反映出大唐军队的无懈可击以及大唐面貌的恢弘壮大。再如《陇西行》一首: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①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J].高校理论战线,1998,(4).

第五课盛唐时期诗歌和边塞诗

盛唐时期异彩纷呈的诗歌 一、李白系列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42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後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43古风(四十六)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赵昀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和丰富了盛唐气象。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一、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乃盛唐气象的最强音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赞美时代,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扺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诗歌《出山》中“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一句表明了诗人的四方之志。在《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中诗人写道:“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诗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充满了自信昂扬。 二、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展现盛唐昂扬气概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地热爱,他写了很多山水诗。在诗中,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歌颂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与前代以及后来的山水诗相比,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在《望庐山瀑布》中他这样写庐山飞瀑:“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诗中蕴含的那种气势,是吟风弄月者们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又如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再如《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诗中对壮丽山河的描绘,气势磅礴,又有一种昂扬的内在旋律,这正是盛唐诗歌的普遍特征。三、游仙寻道诗——飘逸洒脱,体现盛唐自由解放个性李白诗歌当中也有对神仙道教的膜拜,渴望融入自然,在其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这也是盛唐精神的体现。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道教为李白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意象空间。如李白所写的那样:“仙人游碧霞,处处笙歌发”——道教世界里,仙人们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而且还一路仙乐嘹亮,真是令人飘飘欲仙、无限向往。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熏陶,必然会刺激李白的想象力,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构筑“想象世界”的大量意象,如大鹏、巨螯、高山、急流、大江大河、仙境、梦境等。李白在《游泰山》一诗中就以神仙自诩:“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而诗中的许多意象如“王母池”、“天门阙”、“织女”等也都与道教离不开。无疑,道教鼓吹的神仙世界,投合了李白飘逸洒脱的个性。现实生活的黑暗龌龊使他更强烈地幻想和追求美好的神仙世界。道教给李白安上了神游四方的想象翅膀,使他的诗歌增加了恍惚飘逸、光怪陆离的神异浪漫色彩。四、个性风格——热烈追求大胆批判,强化盛唐气象布封说:“风格即人。”李白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使他的诗歌具有奔放飘逸的风格。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又善于调动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在《梦游天姆吟留别》中,他用梦幻的形式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进行描摹:“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篇感情的凝聚点,在诗的结构上是“卒章显其志”,所显的是诗人

论盛唐边塞诗

盛世欢歌异彩纷呈 ——论盛唐时期的诗歌流派 摘要: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盛唐诗歌蕴涵有一种“盛唐气象”,具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力。盛唐时期的诗歌流派,按照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等的不同,可分为两大派,即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这两大诗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不同,但都有一种浪漫主义的精神,各自以其或宁静优美或壮丽奔放的旋律,组成了当时诗歌艺术的两支基调,谱写出一曲农耕文明的盛世欢歌。 关键词:盛唐气象;农耕文明;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 The Singing of Heyday, So are the Tang Poetry Genres. Abstract:Based on the established farming civilization in the tang poetry contained a "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meteorology", has a vigorous vital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ang poetry genres, according to the subjects and art works of different styl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ie, Wang Wei and Meng Haoran represented by the rural landscape poetry ,GaoShi andCenCan,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number. The two big theory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reasons, but have a romantic spirit, with its beautiful and magnificent or quiet or the melody, formed when two teams of poetry, write a song of farming civilization heyday. Keywords: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Meteorology farming civilization; Landscape pastoral poetry; Frontier fortress poem 前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座不可企及的高峰,它的光辉成就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后世无数文人的心灵,成为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们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诗歌是心灵的翅膀,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吟唱了无数诗歌经典,而唐诗则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1],这是杜甫对当时盛世景况的真实描绘。唐诗也在这个时期发展到它的顶峰,这就是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盛唐时期。在这个时期,诗坛上名家辈出,群星丽天,诗歌众体大备,流派纷呈,涌现出大

初唐四杰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之比较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简要介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编辑本段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 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隋代的边塞诗 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等。 例杨广《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 1954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1958年,林庚又发表了《盛唐气象》一文,对其“盛唐气象”的观点进行补充和伸发。他在该文中认为,“盛唐气象”是指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

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朝代之一,政治上清明,相继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封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大兴科举制,加强对外的文化交流,兼收并蓄,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累。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边塞诗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唐边塞诗的发展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初唐时期诗人写作的边塞诗,约略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李世民、虞世南的边塞诗作品为代表,是"洗濯浮夸,兴寄独远"之作,以雄放的境界,奠基了盛唐之音。二是由于贬谪而写作的边塞诗作,可以骆宾王为代表,因为是贬谪生活,同时,也因为初唐时代尚未形成盛唐的胸襟气势,所以,其边塞诗作中多有悲凉气氛,在雄奇的西域风光中融入了个人离国别乡、羁旅边地的愁怨;三是并没有到达过边塞,而写作对于边塞生活的渴望,是想象中的边塞诗,以所闻地名为点缀,以虚拟的故事或人物为背景,可以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卢照临为代表。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这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前者代表是骆宾王,后者代表是陈子昂。他们参加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有亲身体会和深刻感触。唐初政治经济开始发展,知识分子积极参政,诗人们关心国家大事,对边塞战事有一定的关注。他们有对爱国精神的颂扬,有对征戍苦难的申诉,初唐边塞诗得到一定发展。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中唐以来,边塞诗的数量并未下降,在思想和艺术上也不断有新的追求和创新。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作豪放明快、雅俗共赏,富有音乐美,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实际,闪耀着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光彩。中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苍凉沉郁。唐由盛转衰,对外优势逐渐丧失,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降低,诗人们开始对朝廷进行讽刺,对征戍之苦的描写增加,边愁乡思成为主要写作内容。此时,边塞诗的创作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晚唐时期,这一阶段的乐府题边塞诗情调凄苦,呈现出低沉黯淡的氛围,其主导风格是萧飒。晚唐,国运衰弱,战事起,边塞诗从边将报国之志,戍卒思乡之愁,征妇孤独之怨,边地沦陷百姓流离之苦等方面展现了晚唐边塞的真实图景。惨淡凄清的自然意象与晚唐边塞诗低沉萧飒的情感基调相适应,沮丧、绝望情绪蔓延。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 唐代边塞诗是对边塞战争和边塞生活的精彩描绘,反映了诗人们的创作才华,更反映了诗人们对国家民生的关心,远大的抱负,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进取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师学院成教院 (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09级 指导教师:蒋文华 学员:丽 学号: 902519 年月日

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The brief analysis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frontier fortress poem prospers historical reason) 作者:丽指导教师:蒋文华 摘要(make a summary):唐代边塞诗数量之多,诗人之众,风骨雄浑豪壮,特 别是盛唐边塞诗,在中国历朝同类诗歌中居于领先地位。本文将从物质方面,精 神方面,文化方面,战争融合方面四个角度入手来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关键字(keywords):盛唐;边塞诗;盛行;历史原因 以军旅、征战等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边塞诗最早起源于《诗经》中有关战争和征戍 题材的诗歌,经过汉魏六朝,边塞诗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都有一定的提高,到了 唐代,边塞生活成为诗歌创造的普通题材,特别是自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大历五年(770)这一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是以其充沛的感情,刚健的笔触,描写了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的军戍生活。在近些年的唐诗研究中,边塞诗是众所 瞩目的热门课题,已发的论文多达数百篇,但大多都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边塞诗的,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边塞诗在盛唐盛行原因的论文甚少,从解放到现在主要相 关论文有涛的〈〈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及容再探〉〉[1],黎传绪的〈〈论盛唐诗歌特征及其原因〉〉[2]等,还有个别的论文集也有所论及,其中大浚“深沉的历史意识和特定的现实条件造就的时代精神,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是盛唐边塞诗盛极 一时的根本原因”[3]是最重要的观点,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并深入地论述边塞诗盛行的历史原因,在综合前人的观点上通过举例等论述使之成为更为全面

李益诗歌的特点

中唐诗人李益的边塞诗历来颇受关注。元代辛文房 道:“每一篇就,乐工赂求之,被于雅乐,供奉天子。 征人》、《早行》篇,天下皆施绘画。二十三受策秩,从年,运筹决胜,尤其所长。往往鞍马间为文,横槊赋 故多抑扬激励悲离之作,高适、岑参之流也。”[1]清人潜称李益“最长边塞诗,不独…回乐烽前?一绝,足以 ”[2]。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说:“李益的边塞诗写好,尤其是七绝,常常是壮烈、慷慨之中带一点伤感凉。”[3]李益边塞诗中的这点“伤感和悲凉”,使其与 昂扬的盛唐边塞诗有所不同,而诗歌中意象的营造 形成这种“伤感和悲凉”发挥了重要作用。 意象是诗人感知并融入自己主观情意的物象,是诗 最显在、最直接的表情达意元素。诗歌的创作构思, 程度上是对意象的创建和组合。唐代边塞诗的“边 这一地域特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中原景 然相异的自然景观,如边地的山川、沙漠、植被、物 气候等自然风貌;一是人文特点,如发生在边地的战 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唐 塞诗的意象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自然风物意象,另 是人文意象,同时活动在边地的征人作为特定的人 象也成为诗人的抒情载体。边塞诗人丰富多彩的感 界多是借助于这些审美意象来传达。 一、自然风物意象 边塞诗中的自然风物意象,一般包括春夏秋冬等季 象,风云、雨雪、霜雾、烟尘等天气意象,沙漠、冰川、、关塞等地理意象,衰草、枯树、飞蓬、鸿雁等动植物 。李益久在边关,对边塞自然风物有切身的观照。他 捕捉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物象,如黄云、白雪、黄沙、 、榆叶、白草、塞鸿等,都成为他寄托情感的工具。自 然物象一旦荷载了诗人的情感意向,就变成了异质同构 的对应物。同样是风,在盛唐诗歌中是“北风卷地白草折”(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到李益诗中,则是“边地多阴风”(《从军有苦乐行》)、“月白胡天风”(《送柳判官赴振武》)。同样是沙,在盛唐是“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取《碛中作》),李益诗中则是“风来沙旋移”(《度破讷沙》)、“无风沙自惊”(《登长城》)。同样是河流,盛唐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李益诗中则是“陇水断人肠”(《从军有苦乐行》)、“水流呜咽幽草根”(《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李益诗中,浸透在这些物象之中的是一股凄凉、哀伤、幽怨之情。 李益的《回军行》:“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沙云古战 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士卒哭龙荒。”疏黄的榆叶、黄昏、战场、沙漠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凄凉冷寂的悲剧

盛唐时期的盛唐气象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 《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 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 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著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 1954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1958年,林庚又发表了《盛唐气象》一文,对其“盛唐气象”的观点进行补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与魅力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与魅力 容摘要: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名篇迭出,佳作纷呈,蔚为大观。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本文就谈谈其特点与魅力。 关键词:边塞诗特点魅力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名篇迭出,佳作纷呈,蔚为大观。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 盛唐边塞诗垂之千古,传诵不已,它有什么特点和魅力呢? 一.广泛深刻的思想容 盛唐边塞诗题材丰富,既有反映边塞生活的佳作,也有描绘边塞景色和边塞风情的名篇。而在众多的边塞诗章中,又以表现边塞征战为主要容。盛唐边塞诗人以诗歌的形式,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诸多面,呈示了广泛深刻的思想容:(一)表达以身国、戍边立功的爱国思想,如祖咏的《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二)表现慷慨赴边、建

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高适的《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三)歌颂戍边士卒在战斗中的英勇精神,如高适的《蓟门五首》:“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四)反映边境的荒凉、自然环境的恶劣,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大如斗,随风满地乱走。”(五)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如高适的《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六)抒写戍边战士的离愁别绪,如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七)抒写艰苦的军旅生活以及戍边士卒的思乡念亲之情,如岑参的《碛中行》:“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八)表达对扩边战争的指斥与谴责,如高适的《蓟门行五首》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九)描绘边塞战争给戍边战士带来的深重苦难和惨重牺牲,如湾的《曲》:“去者无余生,十人九人死”;“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苍天满愁云,白骨积空垒。”(十)揭露军中不平的现实,如湾的《出塞曲》:“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十一)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如常建的《塞下曲四首》其一:“天涯静处无征战,兵器销为日月光。”从上述边塞诗可以窥见盛唐边塞诗反映边塞战

大历十才子与盛唐边塞诗派边塞诗歌内容之比较_姚皓华

2005年7月 第26卷 第4期东岳论丛Don g Yue Tribune Jul.,2005Vol.26 No.4[收稿日期]2005-04-17 [作者简介]姚皓华(1972-),女,湛江海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讲师。 本文为湛江海洋大学课题 大历十才子诗歌研究 中一部分,负责人:张学松;本文由本人执笔写作 文学研究 大历十才子与盛唐边塞诗派边塞 诗歌内容之比较 姚 皓 华 (湛江海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广东湛江524023) [关键词]大历十才子;盛唐边塞诗派;边塞诗 [摘 要]边塞诗派是唐代著名的诗歌流派。盛唐过后,唐代宗大历时期的著名诗歌流派 大历十才子 诗派也 创作了不少边塞诗,他们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有同有异:其同在于两者均有边塞景色的描写及胸臆 愁懑之情的抒发。其异之一在于盛唐时期蓬勃的时代精神造就了盛唐边塞诗中瑰丽雄奇的西域风景画, 大历十 才子 边塞诗中的边地风物则少了盛唐逸气多了感伤色彩;之二在于盛唐边塞诗中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愁而不惨、悲 而不凄,而 大历十才子 笔下的乡思之情则凄惨愁郁、幽怨绝望。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5)04-0083-07 引言 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丛奇葩。唐代的边塞诗数量大、成就高,自古为人所重视。建国以后,学术界对于唐代边塞诗的研究更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界定唐代边塞诗的概念,对唐代边塞诗的内容、艺术风格、发展脉络,唐代边塞诗的繁荣及其原因,唐代边塞诗的思想意义以及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等都有深入、创新研究。 唐边塞诗在 全唐诗 中的数量超过了2000首,而且,边塞诗不仅数量大,涉及的作家也颇多。盛唐开元、天宝时期,边塞诗大盛,涌现出一批以此为长的杰出作家,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派,成为唐诗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边塞诗派的骨干成员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之涣、崔颢、祖咏、常建等人,其中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被后人简称为 高岑王李 ,视为盛唐边塞诗最主要的代表。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充满盛唐时代豪爽明快、一往无前的雄浑气象。 中唐的边塞诗歌也有很火的发展,卢纶、韩、钱起、耿、李益、刘长卿、戎昱、皎然、姚合、张籍、王建、李 贺、自居易等,也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歌,而且不乏优秀之作。卢纶、韩 、钱起、耿这几位 大历十才子 ( 大历十才子 是唐代宗大历时期的著名诗歌流派)中的主要成员的边塞诗创作,在写作内容方面与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相比较,既有相同的一面,又各具特色。本文试对之作一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 一 1、共同的景致描写:大漠风光奇特瑰异 边塞风光在盛唐及中唐大历十才子的边塞诗歌中随处可见,不论是奇异瑰丽还是萧条凄凉,都让人从中83

边塞诗鉴赏例谈

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诗鉴赏例谈 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内容或是描写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或是讽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或是描写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歌颂他们的报国豪情,抒发他们思乡念亲的情感,或是抒发送别友人时的惜别感伤或是壮别感奋之情。风格或雄壮豪迈、或苍凉悲慨、或凄凉悲愤、或豪放旷达、或慷慨悲壮、或委婉清丽、或缠绵悱恻。 一、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景物的普遍特点是:雄浑、奇丽、苦寒、苍凉、凄冷、辽阔、壮阔、广阔。 二、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 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例如: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

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卢纶)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 1、A(文章第五段“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选项犯了主次颠倒的错误。) 2、C(第五段“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关键是“此”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即是“开元、天宝盛世”,实际上选项是夸大了范围。) 3、C(第六段“如李白的《客中作》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选项张冠李戴。)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分,就要考虑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案】(2分) 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l分。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案】 (2分) 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l 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浅论唐朝边塞诗发展的四个阶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d12960827.html, 浅论唐朝边塞诗发展的四个阶段 作者:游烨宁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9期 摘要:唐王朝的繁荣壮大,带动了文学的全面发展,唐诗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唐诗中的更是边塞诗更是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就以唐朝主流的四个分期为界限,分别探讨了从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边塞诗的发展情况,主要从社会背景和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出发,系统的分析了整个唐朝边塞诗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唐朝;边塞诗;历史发展 一、初唐阶段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集中在陈子昂和初唐四杰等几位有名的诗人诗作上,他们普遍投身塞外,投笔从戎以立功封侯是他们重要的心态,所以,初唐大量的边塞诗皆出自他们的手,经过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等诗人对诗风的扭转和改革,边塞诗到了盛唐更加繁荣。他们大都出自社会的中下层,对当时宫廷诗风是非常不满。而后陈子昂真正看清了齐梁诗风留下的弊端,旗帜鲜明地要求变革,强调诗歌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而边塞诗题材成为他这种诗歌追求的最先选择。同时,另一批台阁诗人,虽然随世沉浮,但是在诗歌形式上为新体诗奠定了实践的基础。总的来讲,初唐后期的边塞诗明显地增多,有两百多首,大约是前期的四倍,这也是越来越频繁的边关战争和失意文人投笔从戎的体现。后期的诗人多亲身戍边,对塞外生活有深刻的体会,所以边塞诗写得厚实,有自己的特色。 二、盛唐阶段 到了盛唐,边塞诗形成一种客观上的诗歌流派。盛唐边塞诗,无论在哲学上与审美上,还是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为“盛唐气象”这一特殊的文化景观的出现,撑起了一片江山。盛唐开始出现以边功授勋的制度,所以盛唐的边塞诗数量很多。同时,唐代的新边疆主义政策对唐代诗人的影响也非同一般,造就了盛唐人热衷边塞诗。因为种种国家政策的影响,在当时广袤的边塞接连上演的轰轰烈烈的战事,为广大诗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极好舞台和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盛唐的许多文人学子希望另辟蹊径,到边陲寻求生活或仕进之途。最重要的是盛唐诗人在漫游边塞中,接触到了大量的奇风异物,并把它们诗化为新的审美对象,极大地丰富了边塞诗的创作内容。盛唐边塞诗极尽铺陈之能事,抒写壮丽恢弘的边塞意象和情怀,造就了一个时代文学的辉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对于功名理想的热衷和激昂的爱国情怀、自信自强的侠义精神与英雄主义情结和充满浪漫主义情趣的乐观情绪。 三、中唐阶段

盛唐时期的盛唐气象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着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甫对他仍念念不忘,写了许多诗怀念他,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还有一个叫魏万的人,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从嵩宋出发追踪李白几千里,终于在广陵见面,称赞李白的诗“鬼出神入”。盛唐诗人的魅力,既是属于他们个人的,又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只有辉煌的时代,才能为辉煌的人物提供形成魅力的条件。 盛唐气象作为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也呈现在书法、绘画、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之中。张旭的草书狂放不羁,李颀在《赠张旭》中形容他写字时的神态:“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