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阴阳学说在归纳药物性能方面的应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阴阳学说在归纳药物性能方面的应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阴阳学说在归纳药物性能方面的应用

药物的性能,主要依靠其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此又皆可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主要有寒、热、温、凉四种,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热、温属阳。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药味: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种,称为“五味”,另还有一种淡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沉是泄利。升与降、浮与沉的性质都是相反的,用阴阳来归纳,升浮之药,其性多有上升、发散的特点,故属阳。沉降之药,其性多有收涩、泻下、重镇的特点,故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 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 脾—长夏—阴中之至阴 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用于诊断 2.用于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 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 四气: 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 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 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 的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习题及答案

第二节阴阳学说 名解 阴阳学说阴阳阴阳互根阴阳互用阴阳交感阴阳互藏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阴阳自与阴阳平衡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单选 1、阴阳得最初得含义就是 A、日月 B、动静 C、气候寒暖 D、日光向背 E、水火 2、阴阳得属性就是 A、相对得 B、不变得 C、绝对得D、量变得E、质变得 3、下列阴与阳得概念中最确切得就是 A阴与阳就是中国古代得两点论 B阴与阳即就是矛盾 C阴与阳即就是对立得事物 D阴与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得属性 E阴与阳说明相互关联着得事件 4、用阴阳概括事物或现象得对立关系,二者之间必须就是相互联系得。此话就是下列哪项得内涵?() A阴阳得相关性 B 阴阳属性得规定性 C 阴阳得相对性 D阴阳得可分性E阴阳得对立性 5、事物得阴阳属性随着时间、地点、及对立面得变更,则其属性也随之改变,就是指阴阳得什么性质? A阴阳得相关性 B 阴阳得相对性 C 阴阳属性得规定性 D阴阳得可分性E阴阳得普遍性 6、在阴或阳得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就是指阴阳得什么属性? A阴阳得相关性 B 阴阳得相对性 C 阴阳属性得规定性 D阴阳得可分性E阴阳得普遍性 7、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得时间就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8、昼夜之中,属于阳中之阴得时间就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D前半夜 E后半夜 9、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说明得阴阳关系就是: A.对立制约 B、相互转化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以上都不就是 10、可用阴阳得互根互用来解释得就是: A。阳胜则阴病B。阳病治阴C。阴损及阳D、重阴必阳E、阳盛格阴 11、“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说明了阴阳之间得何种关系: A:阴阳相互转化B:阴阳互根互用C:阴阳相互消长D:阴阳对立制约E:阴阳动态平衡 12、“阴在内,阳之守也"说明了阴阳之间得何种关系: A:阴阳交感B:阴阳互根C:阴阳对立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 13、“热者寒之"说明了阴阳之间得何种关系:

中医护理学 阴阳学说试题及答案

精品文档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A1型题 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 A.日月 B.动静 C.天地 D.昼夜 E.寒热 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什么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3.《内经》认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体现阴阳下列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4.“阴阳互藏”关系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5.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确定为阳,这一认识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6.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7.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8.属于阳中之阳的 A.下午 B.后半夜 C.前半夜 D.上午 E.以上都不是 9.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10.“寒者热之”的治病方法是阴阳哪一关系的具体应用()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相互交感 11.“阳不胜其阴,阴不胜其阳”的病机体现了阴阳的什么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相互交感 1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此语主要说明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交感 E.相互转化 13.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阴阳互根的关系()A.阳在外,阴之使也 B.独阴不胜,孤阳不长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4.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是阴阳哪一关系在病理方面的体现()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互相转化 D.消长平衡 E.阴阳自和 15.“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A.对立制约 B.相互转化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阴阳交感 16.“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相互交感 B.对立制约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消长平衡 17.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肾为()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18.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肝为()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至阴 E.阴中之阴 19.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肺为()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1.阴阳的基本含义 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 (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 (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 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 阴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一体观 2.阴阳对立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4.阴阳交感互藏

5.阴阳消长 6.阴阳转化 7.阴阳的自和平衡 1.阴阳一体观 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 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 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3.互根互用 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 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古代,这一学说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古人用其解释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农学、医学等许多领域。而其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成功的,当数其用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因为在中医学里不仅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主要说理工具,而且在临床诊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赋予其极其丰富的实际内容。自从在《内经》中广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述医学理论后,在二千余年来,这一学说一方面经受着临床实际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临床实际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并直到现在仍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但对于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学说长期以来存在重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五行学说,废止之声时有所闻,有的则提出要打破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有的认为该学说有神秘性和模糊性两大弱点。所以对该学说的讨论关系到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的重大问题。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1、运用举例 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 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现把其内容举例如下:

(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潘毅 《中医学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一)》学习笔记

潘毅《中医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一)》学习笔记 中医的哲学基础 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讨论自然社会最一般规律的学问。 它的关键词是“规律”。中国人讲规律只有一个字“道”,哲学是外来词汇,对于中国人而言,哲学基本上属于“道”的范畴。哲学实际上是论道之学。道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世界的本源,二是天地自然的规律。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解决规律问题。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天地自然之道最容易体现出来的就是阴阳的变化。“道”听起来觉得玄乎,有点像凌空倒叙,不能落到实处的感觉。其实不是,中医讲的道是要落到实处,不落到实处毫无意义。古人有以天道推人事的欲望,医学是人事,假如天道自然规律把握好了,医学的人事就能推出来。要求道,就要先寻找规律。怎么寻找?科学史的发展,基本上是以天文学为先驱,以数学为基础。尤其中国是农业大国,她对天文地理的依赖程度更高。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很发达,古人通过对太阳系的观察,发现对地球影响最大就是太阳和月亮,相对而言,太阳对地球影响比月亮更大,而月亮对地球的影响还是受太阳的影响的结果,所以,宇宙对地球的影响主要归结于日地运动,日地运动的规律也就是天地自然之道。日地运动产生什么后果呢?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这就是规律。一天之中,昼夜晨昏还是周而复始,还是规律。天地呈现出规律,人就要遵循规律。这就是古人的原始思维:找到天地的自然规律,人就要服从规律,这就叫顺应自然,或者叫道法自然。中国版图之大,当然也会带来南北的差异,这种差异呈现出一个空间。但是,刚才讲的昼夜晨昏、春夏秋冬、一年24节律周而复始,感觉是时间的规律性强于空间的规律性。还有空间是有形的,时间是无形的,空间可以截断,时间则是截不断的。如此看来,时间与道的本质更加接近。道看不见摸不着,时间看不见摸不着;道是连续的,时间是连续的;

中医阴阳学说与人体阴阳属性

中医阴阳学说与人体阴阳属性 中国阴阳本义是指日照的向背,后用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力量。西周末年,人们从矛盾现象的观察中,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春秋末期的范蠡认为“阳至而阴,阴至而阳”,表达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思想。《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阴与阳的矛盾,且处在统一体中。 《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则,认为阴阳的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把阴阳上升为最高的哲学范畴。汉代以后,阴阳学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集前人成果,把阴阳消长说发展为“太虚本动”说,认为天地万物都在阴阳二者的不断交替变化中除旧更新,形成了比较彻底的矛盾发展观。 内容 阴阳被古代医家引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认识和探讨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治疗等问题,并被赋予了特定的医学含义,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主要有如下内容: ①阴阳的对立制约。中医认为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既对立、又统一,制约和斗争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就人体来说,阴阳相互对立制约关系处于相对平衡时,人体表现出健康状态。若因某些因素影响,导致这种关系失去平衡时,便会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而发生疾病。 ②阴阳的依存互根。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就人体来说,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中医基础知识之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知识之阴阳五行 一、阴阳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 非常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被引用于医学领域后, 逐渐成为解释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思想武器,并用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1、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如以日光的向背而分,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总之,凡是光明温暖的 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阴。其中,阴阳最 具有特征性质的是水与火的基本特征。水性寒凉,下行,湿润和阴暗。火性温热, 升腾,燥烈和光亮。从水火的特征来认识阴阳的基本特征。可以作出以下概括:阳——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 古人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属为阴阳两大类,用这个概念来解释人体的脏腑、气血等也有阴阳两大部分。详细归属见下表3—1 表3—1 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 2、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四个方面的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均存在着完全相反的两种属性,是互 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如:水与火,寒与热,昼与夜,明与暗,上与下,动与静等。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如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春夏季节的湿热是由于其阳热之气逐渐上升,抑制了秋冬阴寒之气的结果,而秋 冬的阴寒之气逐渐上升,抑制了春夏的阳热之气,故秋冬气候又逐渐变得寒凉。在人 体阳和阴的亢奋与抑制这种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关系,始终存在于机体生命活动的 过程中。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 的关系。也就是说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所谓“阴阳互根, 相抱不脱”阴不可以无阳,阳不可以无阴,一切事物要完整必定包括了阴阳两方面。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于减弱或增强的运动 变化中,消和长,它们均为数量上的变化。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暂时的。 两者无时不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的结果有: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表现为阳强阴弱,或阴强阳弱。阴阳皆消或阴阳皆长,表现为阴阳皆弱或阴阳皆强。阴阳处于暂时的动 态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变化 运动形式,主要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的改变。包括渐变形式,如四季中的寒 暑交替,昼夜中的阴阳转化就是事物处于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向事物相反的属 性转变了和突变的形式,如一个人突然发热,高热至极,会突然出现虚脱,四肢冰凉,从阳证转为阴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二五行 五行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有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组成的,五要素 之间,又存在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维系和推动着客观世界的 生存和发展。这一学说渗入中医学,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主要方法之一。 1、五行含义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xx 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关系 通过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论述,说明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属于唯物 辩证观的哲学,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并且贯串于整个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一个严重组成部分。 两者的例外侧重点 阴阳学说留意于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 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均和转化的关系。阴阳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体,则把人体看作是由各种对立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则就认为人和自然界亦是一个对立着的统一体。 五行学说则留意以“5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生克制化组成的整体;用以解释人体,就以五行配属五脏、五官、五体、五志等来阐释其间相互生克制化的整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则亦认为自然界的五运、五气、五方、五季等都可以内应脏腑,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同样存在着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因而也是一个整体。 两者的综合应用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然各有特点和侧重,是两种学说,但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在医学领域中是综合应用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是以阴阳、五行的各自属性及其各自相互关联的法则为理论指导,以临床可见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为客观指标,去分析、研究、探讨和阐释人体内在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从而试图对人的生命活动进行较好的阐述。故《类经图翼》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这就充分说明了在实际运用中,论阴阳则往往联系在五行,言五行则必须涉及阴阳。如在探讨脏腑功能时,不仅脏腑可以分阴阳,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8 讲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 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第08 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了两个问题,第一、讲阴阳对立;二、阴阳互根。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而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据。阴阳对立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事 物的时候都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事物。阴阳互根在于让我们去认识分析 事物的时候,能够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两者统一起来,体现了一分为二、 合二而一、对立又统一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第三点,叫阴阳消长。消长是指增减、盛衰、进退 的意思。所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的增减、盛衰、进退的变化。阴阳消长的规律 是什么呢?是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就是阴与阳之间彼此消长。比如,在自然界,一 年四季有阴阳变化的节律。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到了夏至,阴气微上,阳气 微下。春夏期间,阳多而阴少。秋冬,阴多而阳少。这四季的更迭、变化就反映出来 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就是阴与阳之间在不断地进行增进、进退和发生盛衰的变化。 阴阳消长反映了事物的数量的变化。自然界是如此,不仅是四季,那么昼夜也是如此。比如子时和午时,从子时到午时是阴消阳长;从午时到子时是阳消阴长。那么就是一天,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体现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它们不断地进行着阴阳消 长的变化。就人体而言,也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有四时的阴阳,有昼夜的阴阳,它的阴阳变化要与昼夜四时的阴阳相一致。也就是说,阴阳消长这样 一个规律,自然界事物之间、阴阳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这样一个规律,那么人体也存 在着这样一个消长的规律。中医的阴阳学说,就是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人与天地 之间阴阳消长的规律,来阐明生命运动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阴阳消长的意义。一、中医学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说明健康和疾病的问题。阴阳的消和长体现了中医学这个动态的观点,阴和阳它不是 绝对的,它是运动的,出现了消和长这种规律。阴和阳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处于一个 匀平状态。在哲学上称之为一、也称之为均,也称之为匀。在阴阳消长过程中,处于 这种状态下,对事物,意味着处于正常状态;对人体,意味着处于健康状态,所以中 医才讲“阴阳匀平,命曰平人”,张景岳说,“阴阳合和,命曰平人”。这个一、匀、均,是属于常态,属于生理状态,属于健康状态。中医所说的健康,用阴阳学说来解释,是指人机体内部通过阴阳的消长变化,达到阴阳匀平的状态,机体与环境之间, 通过消长的变化达到匀平状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处于阴阳匀平的状态, 意味着健康,属于正常的生命过程。二、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疾病的运动规律。阴阳匀平属于常,而阴阳不匀平我们称之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有盛衰的变化,通常 称之为偏、异、变,变、偏意味着阴阳消长的结果不能够使机体处于匀平状态,于是 从健康状态转化为疾病状态。这就是阴阳消长这个原理在我们医学上它的重要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二节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其影响且远且大,成为人们行为义理的准则。如当今博得世界赞叹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家理论和实战经验的总结,其将阴阳义理在军事行为中运用至极,已达到出神人化的境界。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灵枢·病传》),“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 中医学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实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 1.阴阳的哲学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气一物两体,分为阴阳。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阴和阳之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阴阳不仅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而且与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具体学科相结合,—并成为各门具体学科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成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与矛盾的区别:阴阳虽然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但是它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种区别表现为: (1)阴阳范畴的局限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对立都是矛盾。矛盾范畴,对于各对立面的性质,除了指出其对立统一外,不加任何其他限定。对立统一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因此,矛盾范畴适用于一切领域,是事物和现象最抽象最一般的概括。而阴阳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又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规定,属于一类具体的矛盾。阴阳是标志事物一定的趋向和性态特征的关系范畴。所以,阴阳尽管包罗万象,具有普遍性,但在无限的宇宙中,阴阳毕竟是一种有限的具体的矛盾形式,其内涵和外延比矛盾范围小很多,其适用范围有;定的限度,仅能对宇宙的事物和现象作一定程度的说明和概括,更不能用以说明社会现象。另外对于唯物辩证法来说,具体矛盾的双方,如有主有从,何者为主,何者为从,则视具体情况而定。但阴阳学说认为,在相互依存的阴阳矛盾中,一般情况下阳为主导而阴为从属,即阳主阴从。在人体内部阴阳之中,强调以阳为本,阳气既固,阴必从之。“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是生命的主导,若失常不固,人就折寿夭亡。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主张、“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乏上”(《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总之,阴阳学说对矛盾双方的性态作了具体限定,一方属阴,一方属阳,阳为主,阴为从。一般说来,这种主从关系是固定的,这也表现出阴阳学说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2)阴阳范畴的直观性: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建立在高度科学抽象的基础之上的,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而阴阳范畴,由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使阴阳范畴还不可能超出直观的观察的广度和深度,不可能具有严格科学的表现形式,往往有一定的推测的成分。 2.阴阳的医学含义 阴阳范畴引入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成为基本的医学概念。在中医学中,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标示事物内在本质属性和性态特征的范踌,既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如明与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练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练习题 一、A1 1、下列不属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的是 A、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B、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C、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D、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E、用于调整机体的阴阳 2、药味分阴阳,属于阳的是 A、酸、苦、咸 B、辛、苦、咸 C、辛、甘、淡 D、甘、淡、涩 E、甘、苦、淡 3、脉象分阴阳,其中属阳的是 A、浮脉、数脉、洪脉 B、滑脉、沉脉、迟脉 C、洪脉、滑脉、细脉 D、数脉、洪脉、涩脉 E、浮脉、数脉、细脉 4、八纲辨证中,阳证包括 A、热证、实证、虚证 B、热证、实证、里证 C、热证、实证、表证 D、热证、虚证、里证 E、热证、虚证、表证 5、从五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该脏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哪个脏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6、按照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心病传肾”的发生机制是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7、肾病传脾说明了五行关系中的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子病及母 8、根据相生关系来确立治疗原则,肝虚补肾属于 A、补母 B、泻子 C、抑强 D、扶弱 E、以上均非 9、根据相克关系来确立治疗原则,肝木太过而乘脾土,针对肝木太过宜选用 A、补母 B、泻子 C、抑强 D、扶弱 E、以上均非 10、肺病及肝的五行传变是 A、母病及子 B、相乘 C、子病犯母 D、相侮 E、相克 11、属于“相侮”的脏病传变是 A、肝病及脾 B、肝病及肾 C、肝病及肺 D、肝病及心 E、脾病及心 12、属于“子病及母”的脏病传变是 A、心病及肝 B、心病及脾 C、心病及肺 D、心病及肾 E、肝病及肺 13、六淫中属阳的是的 A、风邪、暑邪、火邪 B、风邪、暑邪、寒邪 C、湿邪、暑邪、火邪 D、湿邪、暑邪、寒邪 E、湿邪、寒邪、火邪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20 人评价)|4001 人阅读|20 次下载 作者:10 护理2 班马乐毛雨晴张亚丽刘丹脏腑分阴阳,以其 功能特点而言,则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属里,故为阴;六腑传化物 而不藏,属表,故为阳。五脏再分阴阳,则心肺居于上属阳:其中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脏;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 脏。肝、脾、肾居于下属阴:其中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 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 阴。 心之阴阳心具有主血脉和藏神志的作用,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称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生之 本”(《素问?六节藏象论》。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心之阴阳的调节和制约。心阴是维持心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滋养心脏、制约心阳的作用,使心脏的搏动保持正常的节律,并能宁静心神。若心阴不足,致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濡养而不守,则失眠多梦;心火或心阳偏亢,使血流急迫,则脉数;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热扰神明,则不寐;虚火燔灼,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心阳也是维持新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温养心脏,制约心阴,推动心脏活动的作用,使心的搏动能够维持正常的心力、心律和心率,血液才

能在脉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则有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外在表现。在心主血脉和藏神志两种生理活动中,心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若心阳充足,则血运流畅,心神振奋;若心阳不足,机能被抑,则形寒肢冷,精神萎靡,神情淡漠,志气不扬;血运无力,继之因瘀血、气滞、痰浊、寒凝等因素则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致心胸憋闷疼痛。 肺之阴阳肺主气司呼吸,主宜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运行,故称为“相傅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气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肺之阴阳为物质基础。肺阴是肺功能活动的基础》能够制约肺阳,滋润肺脏》肺阴充足》则肺阳不亢》肺体得以滋润与濡养;在五脏之中,肺位最高,其上者易下,故肺的气机以降为主,肝为甲乙风木,其性主动,其气主升,肝与肺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肺阴下接肾阴,肺肾之阴互滋,肺阴借肃降之势,下纳呼吸之气》因此,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呼吸运动》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走表滋汗,外御热邪。肺主皮毛,肺阴借肺阳宣发蒸化之势,化汗外荣于皮毛;籍出汗之机,宣散体内热邪于体外。若肺阴失调,制阳无力,则肺阳亢逆;气荡胸中或阳亢化火刑金,肺失津液滋润,则难以宣散周身;金不化水,致肾阴亏虚,肺肾协同纳气的平衡被扰乱,则呼吸表浅、急促;津液枯涸,化汗无源,则无汗、皮肤干燥、瘙痒等。肺阳的生理功能有二:其一,温化蒸腾作用。阳性温暖,故主气化,推动呼吸运动;蒸化宣散津液,灌溉周身,通调三焦。其二,宣发输布暖身作用。在肺阳的鼓舞推动宣发下,津液、卫气上行到头面,外达于肌表,在

1、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一) 叔叔、阿姨们,大家知不知道我们中国有三大国粹,分别是什么呢?京剧、国画(水墨画)、中医药,其中我们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辩证哲学,它认为全世界所有物质都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推动下所产生的,固有“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之说。 其中无极为混沌,这可不是咱们平时吃的“馄饨”,而是说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讲在太古的时候,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非常像一个鸡蛋,在无际的黑暗云雾中运行,万赖无声。那时黑雾缭绕、天地不分的状态就是混沌状态,也就是“无极”。后来,谁开天辟地了呢?对,就是盘古!就在那鸡蛋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大斧头不停的开凿,企图把自己从混沌中解救出来。经过一万八千年艰苦的努力,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分开为两半。盘古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天每日加高一尺,地每日加厚一尺,盘古随之也长得越来越高大,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后来他的一只眼睛变成了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了月亮,头发变成了星星,呼吸产生了风,骨骼变成了山川,血管变成了河流,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这样世界就产生了。——当然这只是个神话传说,讲的就是万物的起源就是“无极而太极”。 “太极生两仪”就是讲天地产生以后,世间万物都变得有阴阳两面,像我们熟知的太极图,就是阴阳鱼的形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融,密不可分。什么情况是阳?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反之,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那我考考大家,大家自己来感觉一下哪个是阴,哪个是阳?(给顾客随便举例子,例如:水和火、楼房的南面和北面、桌子的上面和下面、盒子的里面和外面、开门和关门等)对,现在大家对于阴阳都有一定概念了,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其实我们人的身体也有阴阳之分,就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比如说:心、肺这两个长在上腹、并且能动的就属阳,肝、脾、肾在下面的就属阴;背与腹而言:一弯腰,面朝黄土背朝天,背部在上为阳,腹部再下为阴;四肢而言: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筋骨与皮肤而言:筋骨在内故为阴,皮肤在外故为阳。 然而中医讲,人的病是怎么得的呢?这就涉及到阴和阳之间对立与统一的关系:阴阳互根和阴阳消长。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在阴不息,阴在阳不离。就是说有阴就有阳,它们不可能独立存在,是个统一的整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又是对立的,此消彼长,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如果其中一个太强了,就把另一个给消灭了,但反过来阴阳互根,强的这个也活不了。所以说,要想事物健康发展,就必须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我们人体得病,就是阴阳失衡导致的。中医的病症分为:表里、寒热、虚实。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两大原则中。 一、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这种阴证往往是由常年外界的湿寒入侵导致的。 二、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比如甲亢、肝阳上亢、肝火过旺都属于阳证。

潘毅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三)》学习笔记

潘毅《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三)》学习笔记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对立”指阴阳属性相反,对待而立。“制约”说的是这种对立通过制约来体现。 太极图中,一白一黑对待而立,在整个圆的面积之内,假如白占的位置多了,黑就减少,黑占的位置多了,白就减少。如果把它(阳仪)变一下(扩大白色区域),就变得阳多了、阴少了。我多你就少,你多我就少。你进我就退。这就是对立制约。我们再把它(太极图)变成比较好理解的一年四季。这个(上方)是夏天,最热,冬天(下方)最冷,春天(左边)回暖,秋天(右边)转寒。春温、 夏热、秋凉、冬冷。假如把它(太极图)一画(画垂直线四分),你看,春夏之间(太极图左上区),温热(白色)占上风,温热压抑了寒凉。秋冬(太极图右下区)寒凉制约了温热,各自(指黑白色)占的面积比例不一样。这就是对立制

约。对立制约怎么用呢?其实,我们平时很本能的就在用。比如天冷用暖气,古人寒冷天气烤火。寒的时候本能地感觉到热能驱寒,这不是应用对立制约吗?没学过医理你知道上火找凉茶喝,利用寒凉的药物来制约你体内有余的热。中医治病的原理大概是: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人肯定就有阴阳。什么叫健康人?阴阳不多不少就是健康人。假如阴阳有偏,多了或者少了,就是有病。人有阴阳,动物、植物、矿物也有阴阳,但人的阴阳是平衡的,动物、植物、矿物的阴阳未必是平衡的,因此,可以利用动物、植物、矿物的阴阳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体热就用对抗性的具有寒凉特性的药物治疗。这就是阴阳对立制约。 假如用直方图来表示人体的阴阳平衡,如图,为什么平衡线的上下都有虚线 呢?其实它让你(体内阴阳)有一个消长范围。比如说,我是健康人,我算阴阳平衡,但我始终白天体力、精神好一点,晚上体力、精神差一点,白天跟晚上不在一个状态,尽管不在一个状态,我还是健康人。实际上,它让你有一个波动的幅度。像骑自行车一样,你说谁骑自行车一直保持90度垂直地面的?不管你怎么左右摇摆,只有你补摔倒,就是平衡。所以,中医的平衡,讲的是动态平衡(相对平衡)。你能不能看出来相对平衡在太极图用什么表示?中间那条S型曲线。你看,这两个(阴阳仪)面积一样大是平衡,其中沿着S曲线是一种动态的、流动的、变化中的平衡。假如是一条直线,把它(太极图)一分为二,那也是平衡呀。但这是不动的,S曲线有个流动性,是个渐变过程,很委婉、很舒服、很和谐。阴平阳秘,如果简单理解,大概对应于动态平衡或相对平衡的意思。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xx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关系 通过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论述,说明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属于唯物辩证观的哲学,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并且贯串于整个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的不同侧重点 阴阳学说着重于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转化的关系。阴阳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体,则把人体看作是由各种对立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则就认为人和自然界亦是一个对立着的统一体。 五行学说则着重以“5”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生克制化组成的整体;用以解释人体,就以五行配属五脏、五官、五体、五志等来阐释其间相互生克制化的整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则亦认为自然界的五运、五气、五方、五季等都可以内应脏腑,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同样存在着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因而也是一个整体。 两者的综合应用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然各有特点和侧重,是两种学说,但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在医学领域中是综合应用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是以阴阳、五行的各自属性及其各自相互关联的法则为理论指导,以临床可见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为客观指标,去分析、研究、探讨和阐释人体内在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从而试图对人的生命活动进行较好的阐述。故《类经图翼》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这就充分说明了在实际运用中,论阴阳则往往联系在五行,言五行则必须涉及阴阳。如在探讨脏腑功能时,不仅脏腑可以分阴阳,各脏都有阴阳,而且各脏生理功能之间,确也存在着相互生克制化的关系。反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关系 通过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论述,说明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属于唯物辩证观的哲学,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并且贯串于整个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的不同侧重点 阴阳学说着重于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转化的关系。阴阳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体,则把人体看作是由各种对立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则就认为人和自然界亦是一个对立着的统一体。 五行学说则着重以“5”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生克制化组成的整体;用以解释人体,就以五行配属五脏、五官、五体、五志等来阐释其间相互生克制化的整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则亦认为自然界的五运、五气、五方、五季等都可以内应脏腑,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同样存在着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因而也是一个整体。 两者的综合应用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然各有特点和侧重,是两种学说,但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在医学领域中是综合应用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是以阴阳、五行的各自属性及其各自相互关联的法则为理论指导,以临床可见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为客观指标,去分析、研究、探讨和阐释人体内在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从而试图对人的生命活动进行较好的阐述。故《类经图翼》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这就充分说明了在实际运用中,论阴阳则往往联系在五行,言五行则必须涉及阴阳。如在探讨脏腑功能时,不仅脏腑可以分阴阳,各脏都有阴阳,而且各脏生理功能之间,确也存在着相互生克制化的关系。反之,以五行的生克制化来探讨五脏之间相互关系时,同样又离不开五脏阴阳之间的相互联结和制约。因此,在分析、研究和探讨脏腑活动和病理变化时,必须把阴阳和五行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才能有利于正确认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