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详细

某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详细

某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详细
某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详细

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

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6月

目录

一、建设基础 (2)

(一)专业现状 (2)

(二)需求分析 (6)

(三)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 (8)

二、建设目标 (15)

(一)总体目标 (15)

(二)具体目标 (16)

三、建设内容 (182)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8)

(二)课程体系建设 (20)

(三)基地建设 (21)

(四)课程建设 (25)

(五)教学团队建设 (26)

(六)教学运行与保障 (29)

(七)教学质量监控 (31)

(八)社会服务 (31)

四、建设进度 (33)

五、资金预算 (49)

六、预期效果 (51)

七、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41)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一、建设基础

(一)专业现状

1.专业沿革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成为我省首批高职试点校,2009年通过国家教育部专家组的考核,成绩优秀。学院开办当年便设立电子商务专业,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和物流管理结合起来,推动了物流管理专业的起步。2002年国际经济与法律专业招生,国际物流成为该专业的核心内容。2003年工商管理专业也把握现代企业管理特点,把物流供应链管理纳入教学内容。2005年,物流管理专业单独设置招生。经过6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培养毕业生293人,在校生223人。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将物流管理专业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

2.服务范围

(1)专业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服务于铜陵及长三角经济区。为铜陵发展“皖中南物流中心”的战略定位服务。致力于培养和塑造面向企业一线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物流活动的操作运作能力、物流业务的资源信息协调整合能力、物流企业的管理能力,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与管理型相复合的优秀人才。

(2)就业方向:面向物流行业,服务铜陵及长三角经济区,适应生产企业物流部门、长江口岸物流服务单位、流通企业、综合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国际物流企业操作与管理岗位及相关岗位群需要。

3.招生就业

物流管理专业近年来招生稳定、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高,成为企业欢迎、考生和家长喜欢的热门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招生与就业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招生就业情况表

4.办学特点

(一)建设与完善“一条主线;三元嵌入;五方联动;形式多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确立“五联动”机制,引领专业建设。

第一,与产业联动。为铜陵发展“皖中南物流中心”的战略定位服务,以及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对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客观需求,经过多次问卷调查,确立了专业方向,即以企业物流为载体,以电子商务物流、长江口岸物流、国际物流、物流服务的流程运作与管理为内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第二,与政府联动。铜陵市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支持物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支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铜陵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铜陵市现代物流业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铜陵位于上海和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地处我国长江经济带、安徽省皖江城镇带和安徽省南北中心发展轴线上,具有全国承东启西的优势区位。对外交通已形成了铁、公、水并举的运输格局,铜陵作为皖中南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的格局正在形成;较完善的交通、通讯网络。目前,铜陵市已形成由公路、铁路、水运、等运输方式组成的四通八达、较为完善、总体配套的立体综合运输体

系,物流需求量正在增大。

作为地方院校,我们积极参与政府的物流规划,承担了多项市政府重点课题和院重点课题,如《发展铜陵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究》、《发展战略性物流业的对策研究——以安徽铜陵市为例》、《我国城市物流规划出现的问题分析和解决对策研究》、《我市中小企业利用物流金融融资模式与政府支持》。除承担教学外,积极参与社会培训,职业技能(包括物流师考证)的培训点和考点设在我院管理系。

在专业建设中贯彻行业标准,融入培训与考评体系、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紧紧依托行业背景,跟随行业发展方向。

第三,与企业联动。将企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与教学过程融合、将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将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聘请企业人员为专业教师、与企业开展全面合作。逐步建立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机制。

第四,与职业岗位(群)联动。将岗位能力要求作为课程标准、技能标准、竞赛标准和考核标准。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经验基础上总结提炼的“柔性契合,动态优化”教学模式,将物流管理的新理念融入我系商科教学中。

第五,与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和国外先进职教理念联动。积极研究和追寻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引进课堂。同时,学习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如我们组织相关人员汉化澳大利亚国家职业能力标准中的物流相关培训包作为国际参照标准,分析物流中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研制我们的教学标准。

在建立和完善“联动”机制的基础上,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物流管理专业2+0.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打造“一条主线;三元嵌入;五方联动;形式多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条主线”:即以服务为主线。服务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服务于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

“五方联动”:即与产业、政府、企业、职业岗位(群)、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和国外先进职教理念联动协同。

“形式多元”:是工学结合的实现方式是多元的,多元性是由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要决定的。

“2+0.5+0.5”弹性学制:经过两年专业学习,第三年上班学期以实践课程为主,教学在校内实习基地以课程形式、校外实习基地以见习形式完成。最后半学期,在学生初步掌握物流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后,由学院根据学生意愿安排企业实习。

(二)探索系统培养,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建设与行业标准、企业岗位符合,双证融通、基于工作过程、多功能模块耦合的课程体系。

(1)做好学生职业发展路径与规划设计,在中等职业教育专门技能型、高等职业教育高端技能型目标规划、课程衔接、资源整合上贯通通道。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毕业以后的职业规划及发展路径。

(2)建立能力等级培养制度,开发阶梯式能力培养教学资源包。

(3)重新修订课程建设标准。课程建设将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围绕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内容将围绕职业能力标准中岗位的划分,以业务流程为主线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化,实现课程和教学内容安排重新排序。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划分教学单元,形成融过程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于一体的能力培养单元,教学过程以完成特定工作任务为目标实践化,以实现知识与技能、工作任务的无缝对接。通过课程的改革和新一轮教材建设,推出完全按特定工作任务划分教学单元,按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组织教学内容的课程标准和立体化教材。

(4)开发特色教材。教材内容将打破传统学科的界线,以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重新组织和编写教学内容,案例和数据来自企业实际,做到流程化、任务化、模块化,包括与专业核心课程配套的多媒体课件、相关案例等;企业实际的业务单证、实际运作案例、视频影像等。

(三)工学结合,完善实践环节载体

(1)建设多功能、使用覆盖全院的物流实训基地。现代物流涉及企业生产、财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企业与企业间供应链管理,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成本减少、效率增加的先进管理理念,它涉及全院所有专业。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开展真景、实操、仿真、模拟等情景式教学,系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全院教学都有促进作用。

(2)探索企业引进校园、校园融入企业的多种形式,与企业共建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型校外实训基地,发挥实训基地人员培训、人才培养、职业资格鉴定、学生就业安置、创新研究、创业孵化等多重功效。如和鼎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福盛集团、格瑞特等企业引企入校。

(3)建立和完善学生物流模拟公司,做好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借助铜陵市和我院联合建设的铜陵市公共实训中心和铜陵市大学生创业园,成立威豪(warehouse)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公司性质:学生模拟公司,将来发展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主营业务:1、本院的教材管理、实训物料物料管理、学院固定财产跟踪管理、各种教学仪器采购管理等业务;2、企业采购优化咨询;3、企业生产物流优化咨询;4、物流供应链信息化方案;5、物流中介服务;6、库存服务及示范;(威豪公共服务仓业务);7、配送服务及示范;(威豪公共服务仓业务)。

(四)改变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方式,建立“三方互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三方互动”即为校内、校外和师生互动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1)建设并完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方式。建立四级考核体系。一级指标包括校外评价,校内评价指标。校外评价指标包括;行业企业评价指标、政府评价指标、社会大众评价指标、毕业生及家长评价指标。校内评价指标包括一级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二级包括:教学模式评价指标、课程体系评价指标、实训见习评价指标、在校生培训指标。

(2)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内容;项目管理、任务驱动、情境体验的教学形式;教、学、练、做一体,赛、评、考、用结合的教学方法”为载体的教学评价体系。

(3)建设和完善在校生评价体系。除一般的评学、评教外,通过各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技能竞赛实现新形势的评价体系。如“单项技能竞赛”、“综合技能竞赛”、“综合职业素养”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五)优化第三方评价,实现良性互动机制

(1)建设多元评价机制。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重点评价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以此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和教学质量动态信息评价制度。

能够充分利用毕业生信息对办学规划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绩效进行系统评价。

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围绕“任务驱动,项目管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思路,凝练出了“教、学、练、做一体,赛、评、考、用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内容与企业经营过程内容衔接,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岗位需求衔接,技能竞赛与岗位技能考评衔接,实习实训与就业用人衔接。通过冠名班制度、订单培养培养制度,使学生角色与企业员工角色衔接,使毕业生上手快,适应能力强,有发展后劲。毕业生广泛服务于各类物流企业或部门形成出口畅、入口旺的良好局面。

(六)以基地支撑专业建设,服务社会

物流管理专业在建设期间,建起了包含现代化物流公共示范仓库一个,特种驾校一个,

引企入校三家,扩大学生实习模拟公司的建设,建设校内企业国内设施先进、技术一流的校内物流服务实训基地。

该基地是承载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鉴定、技能竞赛、生产运作、社会服务等职能,融产、学、研于一体,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合一的生产性实训教学环境。

基地含ERP实训模拟中心、特种驾校、现代化物流公共示范仓库,物流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国际物流实训室、港航仿真实训室涵盖了学院的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连锁经营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等商科专业,同时还可以服务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基地采用校企合作形式,与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远网络物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产学研合作。

同时,在校外与企业合作建起了6多个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大部分基地实现了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

(七)队伍:保证专业建设

近年来通过引进、调入、培养、借用等措施,建立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准备制定并实施了《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认定、培养与考核制度》、《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考核制度》。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企业一线专家专业课教学比例达到15%。教师们深入企业调研与实践,与企业共同开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

(八)竞赛:激励专业建设

以校内实训基地为载体,以物流职业能力为内容,先后承办了十次物流及相关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每年一度的院级物流职业技能竞赛成为学院的一道风景。每次竞赛均取得了优良成绩。竞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专业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各类大赛获奖情况表

(八)就业:驱动专业建设

坚持与贯彻“办学以市场为导向,服务社会;教学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学生”的办学理念,以专业内涵建设为重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特色。在物流规划设计、物流流程管理、物流业务操作三个就业层次上,合理定位,以业务操作为基础,以流程管理为重点,以规划设计为提升,保证学生就业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职业技能高端化、就业空间扩大化,人的发展可持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可行路径。由于学生就业质量高,反过来驱动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

(九)育人:优化专业建设

高职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也是大学。既然是大学,首要任务是培养人,培养有教养的人,即: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负责的精神、卓越的才干。为此,物流管理专业将学生的人才模型设计为“综合素养+专门技能”。

综合素养表现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的核心价值观,注重知识基础性、心理稳定性、职业适应性、整体发展性相统一的职业素养培养;专门技能表现为“面向职业岗位的应知、应会、典型性工作项目”的核心能力提升。为此,物流管理专业在建设中启动了“综合素养与专门技能全面提升工程”,细化了“1+4”证书制度,

即毕业生要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要取得外语、计算机、职业资格证书、以“好形象、好口才、写一手好字、养成良好习惯”为标志的综合素养培训合格证书。支持发展专业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通过省创业大赛,设立了威豪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将企业专家、职业经理、优秀毕业生引进校园,开展创业活动,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升,有效的支持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通过顶层规划设计,不断深化专业改革,有效的过程实施,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已形成集教学、科研、实训实践能力培养、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企业员工物流技能拓展培训等职能共同发展的,集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开发、科研项目发展、精品课程建设为一体的,软、硬件条件先进、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专业发展经验丰富的重点专业。

以此专业为核心,带动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发展。

(二)需求分析

1.铜陵地区需求

现代物流作为一个集物资流、商贸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被誉为“第三利润源泉”。2009年国家将物流业列入十大振兴产业之一,进行重点的规划和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2010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125.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增幅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物流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力量。

2010年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铜陵作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之一,计划走出一条科学承接的新路,在全省率先建成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为此,铜陵市委市政府特制定了《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实施方案》。按方案规划,重点承接发展铜材加工、电子信息、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五大特色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建设铜加工产业园、光电产业园、PCB产业园、纺织服装园、精细化工园、装备制造园和现代物流园等一批专业化特色产业园。

铜陵市的物流发展迅速,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明显的区位优势。铜陵位于上海和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地处我国长江经济带、安徽省皖江城镇带和安徽省南北中心发展轴线上,具有全国承东启西的优势区位。对外交通已形成了铁、公、水并举的运输格局,铜陵作为皖中南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的格局正在形成。

(2)较完善的交通、通讯网络。目前,铜陵市已形成由公路、铁路、水运、等运输方式组成的四通八达、较为完善、总体配套的立体综合运输体系。

通讯设施方面,覆盖全市,连接外界的集数字光缆传输、宽带交换、数字程控交换、数据通信为一体的比较完备的公用通信网。相对完善的通信设施和网络为物流实现供应链式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3)物流需求量正在增大。据铜陵市交通运输局2010年初对全市大型货源单位和货物运输单位的实地调查,该市现有50万吨以上的货源单位47家,总货物运输量5857万吨,其中公路货物运输量3611万吨,水路货物运输量2246万吨。全市货运车辆3028台,吨位16324吨;水上运输船舶501艘,吨位371279吨。去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4.98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8%。经济发展是物流需求产生的源泉,其发展规模在一定条件下反映了物流需求的规模。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国内国际贸易的长足持续发展,使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

(4)政府的支持。铜陵市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支持物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支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铜陵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见》规定,经地税部门认定符合规定的物流企业,可办理自开发票业务。在物流资源整合过程中,对整体转让企业资产、债权、债务和劳动力等,可享受营业税优惠政策;对物流企业新增的地方税收,由同级财政部门在5年内按地方新增可用财力的40%给予补助,扶持本地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大中型企业进行物流资源整合,政府提供专业金融协调服务。《意见》鼓励企业服务物流外包。物流外包企业委托本市企业从事物流服务的,年新增上缴物流业地方税50万元以上的,对物流外包企业实行超额累进奖励,

主要奖励企业领导班子和经办人员。

通过对铜陵物流企业及生产、商贸企业的物流部门深入调研,市场紧缺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应用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善于创新的高级技术应用型物流专门人才将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物流产业的竞争表面上表现为产品的竞争、市场的竞争,但其实质还是人才的竞争。

市政府也通过市社科重点课题、市校合作课题等各种形式给我院每年30万左右资金给予物流和其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的研究。

对社会需求的趋势得出两点结论:

(1)铜陵地区物流人才需求将显著增加

物流市场的发展,经过物流企业形成直至生产、生活消费为终点的物流产业链,使物流管理人才呈现强大的社会需求,而铜陵地区目前物流管理人才在数量、质量都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的市场调查数据分析,铜陵地区物流行业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近3年内采购、配送、仓储等物流管理和技能操作人才缺口很大,服务地方经济,为本地培养专业人才是学院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必然要求。

(2)铜陵地区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物流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在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技能基础上,具有较强的物流业务管理能力和设施设备的操作能力,具有独立处理业务的工作能力,但据我们调查,目前铜陵地区大多数物流企业的现有从业人员存在“两低一差”现象,即学历低(大专及以上学历不到20%),专业对口率低,综合能力较差。我院应将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专业规模、教学质量逐年提高,随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式教学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定能为企业输送大批能胜任物流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2.行业需求

“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44 6.9万亿元,实现年均增长21.1%。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中发展最快、最活跃、最具热点的一个行业。这也加大了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

(1)物流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期为2009—2011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09年,国务院更是将物流纳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对物流行业的发展确定了“四个要点和九大重点工程”。第一要点就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

(2)现代物流业务主体发展迅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级政府对物流业发展的重视不断提高,物流业务主体发展迅猛。一是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加快改制或改造步伐,积极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化,如中邮物流、中铁快运、中远国际物流等。二是民营物流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如宅急送、申通物流、天地物流、华宇物流等。三是国际知名物流企业进入我国物流市场。如DHL、UPS、联邦快递等物流企业纷纷进入国内物流市场;四是功能先进、规模较大的现代化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已经出现。目前全国已逐步形成了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和不同经营规模的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3)区域经济发展及政策支持促进物流业发展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皖江示范园的建立,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铜陵处在资源性城市的转型期和承接国家东部产业转移区特点,导致区域物流需求市场迅猛扩张。加快物流产业合作,尽快实现物流业的现代化和网络化,使之与生产性产业发展相匹配就成为热点问题。物流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物流业人才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就目前的行业从业情况

看,人才瓶颈初步显现。

3.岗位要求

根据我们的分析,本行业的人才需求有如下特点:

(1)战略型物流人才

根据市场调查,中国物流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主要方面为:企业物流应用人才,物流项目开发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物流教学科研人才等战略型物流人才。需要从事企业发展方向研究,企业管理体制研究,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和企业设备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高级管理和研究人才,高层次物流人才的特点是通晓物流活动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物流理论与应用,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

(2)管理型物流人才

从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来看,不仅需要从事企业发展方向研究,企业管理体制研究,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和企业设备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高级管理和研究人才,更需要系统化的物流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物流人才。其特点是精通现代物流商务活动,同时具备足够的物流技术知识,善于提出满足物流活动需求的方案。

(3)技能型物流人才

物流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从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来看,也需要在物流企业中从事设备的操作、维护,物流信息搜集、加工、整理,企业配送中心管理和经济核算,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报关等从事具体工作的中初级实用型人才。

从上述的情况看,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关键能力与职业专门能力并重,是未来人才竞争的焦点。

而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约为40万左右。物流人才已成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因此,物流专业人才就业优势明显,就业面相对较宽。在物流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紧缺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应用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善于创新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

通过6年的建设与改革实践,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物流产业振兴与铜陵皖中南物流中心的建设,以及行业对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变化,我院物流专业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结合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际,从多个角度对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作为为制造业、农业等产业发展服务的支撑行业,物流行业潜力巨大,如何紧贴产业发展需求,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将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为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龙头专业是方案中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坚持服务和发展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带动相结合、学校主体和社会多方参与相结合、区域特色与行业统筹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分析现有情况,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是:

1.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革和提升

加强校企衔接,中高职衔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将企业标准、企业需求纳入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条主线;三元嵌入;五方联动;形式多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双证融通、校企对接。

2.课程体系需要解构和重构

课程标准应与企业技能、职业鉴定标准对接,完善课程标准,同时应根据企业需求打破三段式课程体系设置,重构“教学练做一体”、“理论实践一体”的课程体系。

3.师资团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教学改革能力需加强

加强师资队伍与企业的融合和顶岗实践力度,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从而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技术水平、教学改革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将实践技能融入教学培养的能力,进而提高专业专兼职的师资团队的整体水平、“双师”能力和

教学质量。

4.实训基地的功能还需建设和完善

应通过软硬件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实现物流实训基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位一体,设备完善,功能健全,能够提供“技能鉴定、实习实训、技术咨询、仿真模拟”多元发展的基地。

5.校企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校企合作难以深化

做到立足铜陵地区,面向长三角物流行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滨海物流执教联盟为抓手,实现“五个对接”,建设与完善校企“共办、共管、共育、共享”的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机制。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与完善校企“共办、共管、共育、共享”的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与完善““一条主线;三元嵌入;五方联动;形式多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与完善“专业标准与行业标准结合;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企业优秀员工素养培训结合”的工学结合专业建设模式;建设并完善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内容;项目管理、任务驱动、情境体验的教学形式;教、学、练、做一体,赛、评、考、用结合的教学方法”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建设与行业标准、企业岗位符合,双证融通、基于工作过程、多功能模块耦合的课程体系。

建设一支“专兼互换、专兼互动、专兼互助、双向考核”的师资团队;建设并完善“产学研一体,实训、培训、竞赛、考核、鉴定一体”,校内外“互补、互联、互动、互助、

互享”的物流专业实训基地。通过两年建设,将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学生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的在区域内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服务产业的能力。成立铜陵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以物流金融服务为核心,进一步解决铜陵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立威豪物流公共服务示范仓,解决物流金融的融通仓问题和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立特种驾校,培训物流设备驾驶资质;成立物流培训团队,和市人社局联合培训物流师400人/次以上;每年发表高水平专业科研论文10篇以上;每年横向课题经费超过30万;拿到一项市级以上纵向课题。

(二)具体目标

1.推进校企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与完善“一条主线;三元嵌入;五方联动;形式多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和完善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要求的动态响应机制和校企互动机制。充分发挥物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准确判断需求,明晰培养目标。让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同步、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同步,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进人才培养标准、方案,进教学全过程、各环节,进人才培养考评体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3)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五个对接”,即“培养目标与职业发展对接;课程体系与岗位群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对接;职业资格证书与上岗就业对接。

(4)搭建校企共同办学、共同管理、共同育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享成果的平台。

2.探索系统培养,搞好课程体系建设

建设与行业标准、企业岗位符合,双证融通、基于工作过程、多功能模块耦合的课程体系。

(1)做好学生职业发展路径与规划设计,在中等职业教育专门技能型、高等职业教育高端技能型目标规划、课程衔接、资源整合上贯通通道。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

(2)建立能力等级培养制度,开发阶梯式能力培养教学资源包。

3.强化实践育人,完善育人环境载体

(1)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开展真景、实操、仿真、模拟等情景式教学,系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探索企业引进校园、校园融入企业的多种形式,与企业共建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型校外实训基地,发挥实训基地人员培训、人才培养、职业资格鉴定、学生就业安置、创新研究、创业孵化等多重功效。

4.转变培养方式,搞好教学内涵建设

(1)建设并完善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内容;项目管理、任务驱动、情境体验的教学形式;教、学、练、做一体,赛、评、考、用结合的教学方法”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2)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实景教学的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引进“物流企业管理综合实训平台”。

(3)建设和完善“单项技能竞赛”、“综合技能竞赛”、“综合职业素养”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5.建设教学团队,搞好机制与制度建设

(1)建设一支“专兼互换、专兼互动、专兼互助、双向考核”的师资团队。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

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实验实训部 2005年2月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标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围绕着培养学生具备高素质 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使之主要成为高职教育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和载体。其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根据专业教学要求,使专业实践教学具有相对稳定性,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具有先进性,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示范性,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具有规范性,与理论教学和技术发展同步的结合具有紧密性。 1.基地建设的特点、功能与作用:努力建设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使之具备以下功能、特点与作用: (1).使基地成为高职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学基地。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就业岗位所需的岗位能力训练,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成为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场所,还应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的组织与设计,提供一个与实际职业岗位相贴近的技能训练空间,让学生在有目标的实践训练前提下,通过一些设计性、探索性、开发性、

工艺性和综合性等的模拟训练,使学生到达就业岗位后,不会对所处的环境,所遇到的工艺、技术、设备、生产组织管理等问题感到陌生,从而缩短了岗位适应期。同时培养并逐步使学生形成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良好的工作品质和职业道德的个人能力以及与人协作、交往的社会能力,使之具备实践性强和有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 (2).使基地成为科研项目开发的基地。 依据专业教学要求和专业发展的需要,以及科研的要求,投入必要的教学仪器与设备,并根据科技发展和技术工艺的更新,适时添置和更新仪器设备,注重不断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同时发挥学院科研人员和先进实验设备优势,鼓励教师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和技术转化,推动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科研,教师也让学生早接触先进的仪器设备,早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基地全天开放,教师积极参与与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形成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使之具备技术含量高新的特点。(3).使基地成为行业技术、信息资源和培训的中心。 加强与企业的联合与协作,及时把行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反馈到实践基地,使实践教育能及时体现出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同时充分发挥基地高新设备的功能,开拓为社会提供技能鉴定、技能等级考核、材料检验检测、劳务培训、课题研究、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使之具备开放性特点。 (4).使基地成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基地。

XX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可行性方案

XX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可行性方案 2017年9月

为深入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等7部门《关于深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湘政办发〔2012〕45号)精神,大力推进我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对接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重点对接湖南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四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发展需求,以职业院校主体或特色专业为依托,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高效益、有特色、成规模”,融产学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推动全省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更好地服务“四化两型”和“四个湖南”建设。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根据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结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武陵山片区国家扶贫攻坚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四大区域板块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全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2、校企共建。探索实施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并全程参与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信息互通、文化互融、人员互聘、资源共享。 3、协同推进。以实训基地设备、技术不断更新为重点,校企协同开展实训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统筹基地功能发挥,不断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

平和运行效益。 4、开放共享。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面向职业院校和社会开放,接受行业企业指导,开展交流合作,承接职业院校师生实习实训、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和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任务,充分发挥基地使用效益。 三、建设目标 从2014年起,三年内全省共立项建设60个左右“产业契合度高、校企合作紧密、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水平高、教学资源丰富、社会服务能力强”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带动全省职业院校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建设内容 (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1、建设模式。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与规模以上企业(指工科类)深度合作为基础,以一个主体、特色专业及所属专业群为依托,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校中厂”模式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必须签署协议,明确资源配置、成本核算、收益分配、财产管理、师生实训等方面的责权利,并共同制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形成以“契约”为保障的利益共享机制;基地参与合作的企业应具有一定的生产或经营规模,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三年内企业对基地建设资金或设施设备的投入应占到基地设备设施总投入的60%以上,且企业规划对基地的总投入文科类基地不低于100万元,工科类基地不低于200万元,中职学校可适当降低;基地具有较强的实体化运作能力,能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或拥有自办产业或开展行业企业员工培训;基地所有制产权明晰、以学校为主体,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

物流实训室建设方案详细

商务职业学院 物流实训室 建设方案管理系制定

物流实训室建设方案 一、物流实验室建设目标: 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就是要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所以,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核心流程,并结合教学单位的教育特色,全面系统考虑,避免“肤浅”、“游戏型”的虚拟实验环境。基于现代物流实验室建设的目的,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包括物流教学系统、物流设备、实训手册、物流实验教学计划、物流操作单据、物流运作案例等整套方案,以发挥物流实验实的功效,为老师提供全面、系统的辅助材料,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物流教育虽然受到多数高校和职业院校的重视,但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落后,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比较低,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鉴于物流专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学校的物流教育既要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把握物流发展的脉搏,更需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务必建立面向市场的、可操作性强的物流实验室,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尤其是进行特色物流教育的学校,需要根据自身教育特点选择建设符合教育方向的实验室。 现代物流实验室的建设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贴近现实,实战性要强 物流实验室的建设目的是搭建实训平台,配合理论教育让学生在校进行实践活动。理论指导实践,往往实践落后于理论,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来源于实践,更多的反应物流的实际作业流程。通过学生的操作,学生在印证理论的同时,增强动手能力。 2、总体规划分步骤实施 物流实验室的建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应该根据教学需要,结合理论及实践的不断发展规划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可以采取“总体规划分步骤实施”。 3、突出重点 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符合特色物流教育的需要,经过从分研究和论证之后,首先建设核心的部分,再依次建设其它部分。

(完整版)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建设方案(DOC)

河南工信学院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前言 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具有实践性强、发展速度快的特点,仅仅凭理论教学很难对日新月异的电子商务活动进行有效地指导,必须结合实际,通过补充相关的实践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构建一套完善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完善电子商务教学的有效手段和必要方式。随着商业应用的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电子商务的商业运作,把企业中的实际应用,融入到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现实接轨,是完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 作为河南省工信厅直属院校的河南工信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是我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本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是将现今电子商务领域的各个环节合理的融入到高校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充分实践,从而达到理论教学不能涉及到的领域,并大幅提高我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一、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建设要求 电子商务实训室建设采取企业业务部门布局结合多个研发中心(机房)布局。建设并形成校内运营实训中心、研发实训中心;依托电子商务运营的真实任务,校企合作共建拓展学生职业能力的、校企互动、互惠互利的校内实训环境。实训室设计打破单项技能训练格局,完全模拟电子商务项目商业运作环境,引进真实的电子商务项目,营造实际工作氛围,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创业能力和各项职业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运营实训中心按照实际商业办公环境布局,包括:客服部、技术部、市场运营部。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实训平台和电子商务项目运营平台。让同学们在校期间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做到“工学合一”,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积累一顶的工作经验,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 二、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结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充分发挥学院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区域内行业企业、产业、教育、科研院所等电子商务力量,有效整合区域资源,构建区域电子商务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同时,促进和完善我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和校内教学实训条件,参照企业对电子商务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强化电子商务实践技能培训,帮助学校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且实践教学技能强的实验教学团队,培养能承担电子商务各岗位任务、胜任电子商务各岗位的人才,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辐射能力等方面显著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第一、统筹电子商务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层级化的电子商务岗位实践为导向,优化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计划。 第二、构建理论课程体系与实验课程体系相结合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 第三、从企业的角度帮助学院优化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培养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电子商务人才。 第四、通过学院电子商务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帮助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提高实验、实训教学能力。 第五、完善学校电子商务实验、实训条件,为提高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师生实践能力提供支持。 第六、培养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发展急需的各类电子商务实践及创新人才,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

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资料

电子商务实训基地 建设方案 经济管理学院 2013月9月24日 目录 一、全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现 状 . (3) 二、经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 案 (5) 1、培养目 标 . ....................................................................................................................................... 5 2、培养规 格 . ....................................................................................................................................... 5 3、专业招生对象与学 制 .................................................................................................................... 6 4、专业核心课程及简介 .. (6) 5、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进程 表: ................................................................................................ 7 6、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程表: (8) 三、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建设目 标 (10) 四、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 析 . (10)

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一、实训基地建设思想与创新性 (1)设计指导思想 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指导思想为: 依据我国物流业及北京市对物流高职人才需求的现状及趋势,基于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遵循“先进适用、受益面广、结合实际、售后保证、性价比好”的原则,以基于核心供应链物流活动为主线,体现实训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系统性及先进性,通过先进物流信息技术、物流技术、现代物流装备的模拟应用,建设成为符合北京地区现代物流管理实践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物流实训平台。 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要结合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和北京市对物流人才需求特点开展。北京市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其物流行业对人才需求具有如下特点: ◆北京市物流资源丰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迅速,物流市场需求量大,前景 广阔,人才需求旺盛; ◆地理位置优势,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行业物流对人才需求旺盛; ◆物流信息化水平及物流装备技术水平较高,对高素质高职人才需求量大, 国际化物流人才需求旺盛; (2)方案设计原则 1、贴近现实,实战性要强 物流实验室的建设目的是搭建实训平台,配合理论教育让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践活动。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来源于实践,更多的反应物流的实际作业流程。通过学生的操作,学生在印证理论的同时,增强动手能力。 2、总体规划分步骤实施 物流实验室的建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应该根据教学需要,结合理论及实践的不断发展规划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可以采取“总体规划分步骤实施”的方式。 3、突出重点 一些学校对市场对人才需求方向不明确,造成实验室资源设置科学性及实用性不足,没有突出学校特色。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符合特色物流教育的需要,符合院校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首先建设院校最为需求的核心部分,再依次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案

打造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校外实习基地是充分利用企业生产与经营的软硬件资源,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场所。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自己, 掌握未来就业所需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校外实习基地的良好运行是开展实习教学工作的基础和质量的保障,保持校外实习基地长期稳定发展, 对发挥校外实习基地应有的作用, 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具有重要意义。 一、总体目标 1.打造校外实训基地,满足专业学生的课程实训和专业实习需求。 2.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既要数量,更要质量,着实提高校企合作办学的水平。 3.加强校外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4.在师资队伍培养、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研发、技能竞赛等多领域开展合作。 5.建立和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及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6.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弥补校内教学资源的不足,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储备,促进企业经济增值,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多赢效果。 二、建设原则 1.互惠互利原则 学校和企业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其社会责任、功能定位互不相同。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虽然给企业解决了一些人力资源的问题。但直接利用实习基地的场地、设备以及接受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这必然给企业带来许多负担。为了建立稳定的合作办学关系,实现长效发展,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的同时,学校也要为企业创造利益。例如利用院校师资力量,为企业员工提供职业岗位培训。利用学校智力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甚至与企业联合做课题,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共同研究和攻克难题,为企业排忧解难,创造效益。 2.专业对口原则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与学校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能满足相关专业培养的要求,实现较高的专业对口率,提高专业与行业的契合程度。在开发校外实习基地时,除考虑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外,重点识别企业是否能为学生实习提供相应设备、实习环境以及相应的专业实习内容。避免出现专业不对口,学生在企业充当低技术含量的“廉价”劳动力的现象。 3.互补共享性原则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专业科系的技术、人才、文化、信息等资源优势,在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加强与基地单位在人才培养、信息技术开发、课题开发、技术革新及成果转化、文化建设、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合作,通过优势资源的共享,促进学校和实习基地单位共同发展。 4.动态发展性原则

物流实训中心建设方案

关于物流实训中心建设方案的说明 一、物流实训中心建设思路与设计特点 (一)功能定位 1.物流专业及现代商务专业群共享的实训中心; 2.物流师职业技能鉴定实操鉴定标准场地; 3.相关专业毕业生岗位见习与工作实践基地; 4.相关专业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 5.作为物流竞赛平台,承担国家级物流技能大赛任务; 6.高技能人才与新项目的孵化基地(技术开发功能)。 (二)整体设计思路 物流实训中心的建设基于物流专业教学需要,同时与地方物流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又是服务于地方物流产业的重要实践基地。基地建设遵循“技术领先、功能齐全、实用性强、性价比高”的原则,以核心的物流活动和标准的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物流技术为重点、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以物流设备为依托,并以配套的课程为保证,构建专业化、实用性强的“工学结合”现代物流实践基地。 本实训中心充分考虑湖北地区物流产业特点,以现代物流运作为基础,体现实训中心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物流信息系统及与上下游系统的集成为基础,体现实训中心的信息化和供应链一体化;以RFID及RF手持终端、电子拣选设备等的使用,体现实训中心的智能化和高效化。充分利用现有场地条件,在有限的资金预算条件下建成不仅能满足教学需要,而且在本地区物流行业及同类院校物流及相关专业具有一定领先性的物流实训场所。(三)基地建设希望达到的效果和目标 国内一流,实用性强,基于物流工作过程的实训基地。

(四)基地建设对应的职业岗位 二、物流实训基地具体建设内容及功能 基于目前湖北地区物流行业发展的特点和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状况,我校物流实训中心应该涵盖基本的物流功能如仓储、运输、配送等功能,设计思路遵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思想,突出前瞻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 根据现有的场地条件和资金状况,主要规划建立《天地华宇模拟门店》、《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物流文化展示厅》、《运输管理实训室》、《国际物流实训室》、《未来超市实训室》。 实训室大体布局如下:

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方案(机电一体化)

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方案 学校占地83,319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25,044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232人(其中专任教师198人)。学校现设职高部、电大部和培训部三个教学单位,实现了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长班与短训并举的局面。现有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2256名,年培训学员1500名。 多年来,学校致力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建设,特别是在省级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25人;17人已取得中级工证书,3人有高级工证书。现有20个教学班,1031名学生。2001年以来学历教育毕业生477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建校以来,该专业已累计培养2000余名毕业生,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学校发展建设和服务地域经济的实际,特制定《抚宁职教中心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方案》。 一、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的需要,是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明确发展方向,真正做大做强骨干特色专业的需要,是有效地培养“宽基础、复合型、多技能、创新型”初、中级技术人才的需要,是切实为“三农”服务,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县域经济发展多做贡献的需要。 在现有的基础上,再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将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切实做大做强骨干特色专业,并以

骨干特色专业带动其它专业的稳步发展,真正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办学。 在办学规模上,实现:长班年招生1100人,短班(岗前、岗中、岗后)年培训2000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年培训1500人以上,初中职业技术年培训1200人。 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主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培养“实用型、技能型、职业型、创新型”的初、中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双证”达100%,实现毕业生就业率100%,外输(本市外)毕业生就业率达80%以上。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训基地得到有效建设后,专业设施将进一步完善,办学功能进一步提高,必将促进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并将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一,建设后可容纳机电一体化专业1600-1800人的实习实训,真正将省级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做大、做实、做强。 第二,确保每年为社会输送具有“双证”的合格毕业生1100人,创经济效益1500万元。 第三,针对县内各级各类企业年培训可达2000人以上,促进企业年增经济效益1500万元以上。 第四,有效地开展初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工作,年培训在1200人以上,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 第五、可实现教学实习向教学与生产实习的顺利转移,每年可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100万元。 综合上述分析,经过必要的项目建设后,学校每年可增创经济收入400万元以上,为县域经济创造效益4500万元以上。

实训基地和实训场所建设计划

2017年实训基地和实训场所建设计划 一、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项目实践教学为主线”,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更新完善了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和建筑装饰等专业实训设施。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条件 山西省城乡建设学校成立于1986年,隶属于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国家中等专业示范学校,是山西建筑职业教育集团核心成员单位。学校占地111.81亩,开设有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工程测量、建筑装饰、园林技术等10个专业。实训基地是学校教学的保障和支撑,学校拥有3000平米综合实训车间,设备总值1437.72万元。学校在省教育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根据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要求,先后建设有建筑技术、建筑设备安装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和有工程造价、园林技术、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工程测量4个省级实训基地,目前正在建设的有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和建筑装饰3个山西省省级实训基地,实训实习工位数有2860个,建设完善了35个“教、学、做、评”为一体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基本保证了学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开展实训教学项目。 三、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

四、实训基地建设预期效益 适度增加校内外实训基地个数与面积,满足学生学习实习需求,以“共建双赢”为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我校的人才、文化、信息、设备等资源优势,建立适合我校专业发展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我校学生深入社会、顶岗实习等需求。基地建成后,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效益:第一、扩大社会服务功能。第二、提升学校各专业的实习实训应用能力。 五、实训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 1.人力保障 学校将调配专业技术较强的教师成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小组,并在学校领导组统一协调下,全力配合实施小组工作。 2.制度保证 建设项目确定以后,按照《山西省城乡建设学校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严格遵照执行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在其指导下,按项目建设的各阶段的建设任务、建设进度和建设目标等认真实施,以保证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3. 资金监管 按照《山西省城乡建设学校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项目资金的使用在学校统一管理下,根据项目内容、进度、计划、开支额度以及使用范围等,由使用者提出申请,逐级审批,经项目办公室同意后方可使用,尤其在资金开支额度和用途方面严格按照项目办公室的规定执行,并接受学校有关部门项目办公室的监察审计。

智能物流仓储实训室建设方案

智能物流仓储实训室 建设方案

目录 1.方案简介 (1) 2.方案优势及特点 (1) 3.方案网络拓扑图 (2) 4.方案的组成及功能介绍 (3) 5、实验内容 (11) 6、设备清单 (13) 7、招标参数 (15)

1.方案简介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物流成为物联网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它推动了物流信息化的进程,使现代物流系统逐步朝向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首次出现物联网这个概念的时候,它仅是指的RFID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其在物流仓储行业中的广泛应用,虽然现如今物联网概念已经囊括了除RFID之外的如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传感器、GPS定位、GIS等诸多先进技术,但是其在仓储物流行业的应用依然是物联网产业中最为重要,最为不可或缺的一个实际产业应用。 在此基础上,广州飞瑞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出了以物联网信息平台为网络核心,以诸多RFID读卡器、传感器、GPS采集器、视频监控设备为感知层终端,并融合3G技术,专门针对物流仓储行业应用的智能物流仓储实训套件。 2.方案优势及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物流仓储实验室,它具备以下明显的特点和优势: ★由始至终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更全面、深入 区别于一般的RFID应用体验系统,方案中RFID、无线传感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贯穿从商品收货、到库存管理、再到商品出库运输的整个物流流程。 ★先进性和创新性 将货物、人员、设备管理结合,提高仓库管理的精度,加强库存控制同时减少对人员的依赖性,通过RFID技术在商品管理上的全面应用,有限减少缺货,减少偷盗,商品管理可跟踪、可视化;完全自主开发,并取得软件著作权; ★操作自动化 相对于条码管理技术等传统物流管理技术,RFID技术不仅可以精确管理追溯到每件商品,并且通过固定RFID读卡器和RFID手持机等数据采集终端,对货品信息进行批量识别和自动上传,使得操作更加简便快捷。 ★管理智能化 系统基于物联网信息平台,综合应用RFID、无线WiFi、GPS/GIS和无线传感网等技术,将企业物流管理、环境监测数据、设备管理、人员管理等功能和数据集于同一平台之上,不仅可以打破信息孤岛,同时通过对各个系统数据的综合运用和分析,可实现出入库商品监控、操作员操作规范管理、仓储设备监控等智

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实验实训基地 建设案 精品文档,超值下载 实验实训部 2005年2月

一、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标 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围绕着培养学生具备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使之主要成为高职教育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和载体。其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根据专业教学要求,使专业实践教学具有相对稳定性,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具有先进性,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示性,管理模式和运作式具有规性,与理论教学和技术发展同步的结合具有紧密性。 1.基地建设的特点、功能与作用: 努力建设好校实践教学基地,使之具备以下功能、特点与作用: (1).使基地成为高职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学基地。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就业岗位所需的岗位能力训练,校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成为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场所,还应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的组织与设计,提供一个与实际职业岗位相贴近的技能训练空间,让学生在有目标的实践训练前提下,通过一些设计性、探索性、开发性、工艺性和综合性等的模拟训练,使学生到达就业岗位后,不会对所处的环境,所遇到的工艺、技术、设备、生产组织管理等问题感到陌生,从而缩短了岗位适应期。同时培养并逐步使学生形成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发现、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法能力,良好的工作品质和职业道德的个人能力以及与人协作、交往的社会能力,使之具备实践性强和有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 (2).使基地成为科研项目开发的基地。 依据专业教学要求和专业发展的需要,以及科研的要求,投入必要的教学仪器与设备,并根据科技发展和技术工艺的更新,适时添置和更新仪器设备,注重不断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同时发挥学院科研人员和先进实验设备优势,鼓励教师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和技术转化,推动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另一面通过科研,教师也让学生早接触先进的仪器设备,早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基地全天开放,教师积极参与与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形成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使之具备技术含量高新的特点。(3).使基地成为行业技术、信息资源和培训的中心。 加强与企业的联合与协作,及时把行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反馈到实践基地,使实践教育能及时体现出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同时充分发挥基地高新设备的功能,开拓为社会提供技能鉴定、技能等级考核、材料检验检测、劳务培训、课题研究、产品开发等多面的社会服务功能,使之具备开放性特点。 (4).使基地成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基地。 充分发挥人、财、物优势,通过面向社会开放、与企业合作、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新产品的开发与检测、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决等途径,使基地逐步形成在建设类行业中具有教学、科研、项目开发与产品生产的条件,使之具备产、学、研为一体的特点。 2、基地的实践教学、科研及生产的相互促进与开发 职业教育突出职业性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培养高技术应用性人才特点,而作为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如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高新设备、科技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把应用科技推向市场,把项目、产品的开发来引导市场。使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相互促进,是每一高职院校在实践性教学基地的建设中

物流实训室建设方案

云南商务职业学院 物流实训室 建设方案 管理系制定

物流实训室建设方案 一、物流实验室建设目标: 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就是要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所以,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核心流程,并结合教学单位的教育特色,全面系统考虑,避免“肤浅”、“游戏型”的虚拟实验环境。基于现代物流实验室建设的目的,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包括物流教学系统、物流设备、实训手册、物流实验教学计划、物流操作单据、物流运作案例等整套方案,以发挥物流实验实的功效,为老师提供全面、系统的辅助材料,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物流教育虽然受到多数高校和职业院校的重视,但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落后,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比较低,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鉴于物流专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学校的物流教育既要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把握物流发展的脉搏,更需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务必建立面向市场的、可操作性强的物流实验室,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尤其是进行特色物流教育的学校,需要根据自身教育特点选择建设符合教育方向的实验室。 现代物流实验室的建设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贴近现实,实战性要强 物流实验室的建设目的是搭建实训平台,配合理论教育让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践活动。理论指导实践,往往实践落后于理论,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来源于实践,更多的反应物流的实际作业流程。通过学生的操作,学生在印证理论的同时,增强动手能力。 2、总体规划分步骤实施 物流实验室的建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应该根据教学需要,结合理论及实践的不断发展规划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可以采取“总体规划分步骤实施”。 3、突出重点 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符合特色物流教育的需要,经过从分研究和论证之后,首先建设核心的部分,再依次建设其它部分。

商贸物流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方案之物流模块(1)

菏泽学院 商贸物流实践基地建设方案——之物流模块 菏泽学院经济系 二〇一三年五月二十日

目录 第一章物流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思路与设计特点 (3) 一、功能定位 (3) 二、整体设计思路 (3) 三、中心建设预期达到的效果和目标 (3) 四、中心建设设置的职业岗位 (3) 第二章物流实训基地具体建设内容及功能 (4) 一、模拟门店(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4) 1.功能及设备 (4) 2.主要业务及实训流程 (5) 二、物流文化展示厅 (5) 1.展厅特色 (5) 2.可覆盖课程 (5) 三、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 (5) 1.功能及设备 (5) 2.主要业务及实训流程 (6) 四、模拟运输实训室 (6) 1.功能及设备 (6) 2.可覆盖课程 (6) 五、国际物流实训室 (6) 1. 国际物流实训室 (6) 2.可覆盖课程 (7) 六、未来超市实训室 (7) 1.未来超市实训室 (7) 2.适用课程 (8) 第三章建设进度安排 (8) 一、第一阶段:2015年6月31日以前完成项目 (8) 二、第二阶段:20154年12月31日以前完成项目 (8)

物流实训实践系统的建设基于物流专业教学需要,同时与地方物流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又是服务于地方物流产业的重要实践基地。中心建设遵循“技术领先、功能齐全、实用性强、性价比高”的原则,以核心的物流活动和标准的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物流技术为重点、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以物流设备为依托,并以配套的课程为保证,构建专业化、实用性强的“工学结合”①现代物流实践基地。 第一章物流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思路与设计特点 一、功能定位 (一)物流管理专业及现代商务专业群共享的教学、实训中心;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岗位见习与工作实践基地;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培训基地; (四)拓展使用效能承担省市级乃至国家级物流技能大赛任务; (五)物流师等职业技能鉴定实操鉴定标准场地; (六)高技能人才与新项目的孵化基地(技术开发功能)与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二、整体设计思路 实训中心充分考虑鲁西南地区物流产业特点,以现代物流运作为基础,体现实训中心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物流信息系统及与上下游系统的集成为基础,体现实训中心的信息化和供应链一体化;以RFID及RF手持终端、电子拣选设备等的使用,体现实训中心的智能化和高效化。充分利用现有场地条件,在有限的资金预算条件下建成不仅能满足教学需要,而且在本地区物流行业及同类院校物流及相关专业具有一定领先性的物流实训场所。 三、中心建设预期达到的效果和目标 国内一流,实用性强,基于物流工作过程的实训基地。 四、中心建设设置的职业岗位 ①“工学结合”(Work—integrated Learning)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即半工半读),与普通职业人一样参加有报酬的工作,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融入社会中工作的体验与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校办企业或合作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

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2017年)

实训基地建设申报方案 XXXX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组 2017年4月22日

目录 序言 (1) 一、学校建设基础 (2) (一)学校基本信息 (2) (二)学校简介 (2) (三)学校实训设施设备基础 (3) 二、工艺美术大类专业建设基础 (3) 专业一室内艺术设计与制作 (4) (一)实训基地建设需求论证 (4) (二)专业建设现有基础 (5) (三)国家示范校建设重点建设专业 (5) (四)实训基地(室)现有基础 (7) 专业二广告装璜设计与制作专业 (10) (一)实训基地建设需求论证 (10) (二)专业建设现有基础 (11) (三)实训基地现有基础 (12) 专业三动漫设计制作专业 (15) (一)实训基地建设需求论证 (15) (二)专业建设现有基础 (15) 三、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15) (一)总体思路: (15) (二)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16) 四、建设原则 (17)

五、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18) (一)总体目标 (18) (二)具体目标 (18) 六、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21) 专业一:室内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 (21) (一)实训基地建设依据 (21) (二)建设项目 (27) (三)项目建设清单及资金预算表 (30) (四)实训基地建设意向图 (44) 专业二广告装璜设计专业 (48) (一)实训基地建设依据 (48) (二)建设项目 (51) (三)项目建设清单及资金预算表 (52) (四)实训基地建设示意图 (57) 专业三动漫设计制作专业 (58) (一)实训基地建设依据 (58) (二)建设项目 (63) (三)项目建设清单及资金预算表 (64) 工艺美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经费预算统计总表 (71) 七、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 (72) 八、实训基地建设保障措施 (73) 附表 (75)

智能物流实训室实验室建设解决方案

智能物流实训室(实验室)建设解决方案 一、实训室建设背景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是指运用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使信息传感设备实时感知任何需要的信息,按照约定的协议,通过可能的网络(如基于WiFi的无线局域网、2G/3G等)接入方式,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从新的经济增长点到政府支持鼓励的一系列措施;从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到各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都可看出物联网在在当今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地位。中国物联网产业的总体规模,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1万亿、2020年将超过5万亿。 2010年,中国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物流产业在物联网智能化方面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促进技术发展、提高社会效率的重要产业之一。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作业过程中需要应用大量的自动化设备,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导向叉车、搬运机器人、数据采集设备等;与之相对应的是具有数据处理与运筹决策功能的信息化系统,如库存管理、运输路径优化、车辆调配、配货方案等等;而实现自动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与动态交互的智能化,必不可少的是物联网技术,包括无线通信,射频识

实习基地建设方案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劳动观念、练就实践能力、实现角色转换、培养综合职业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场所。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规范基地管理,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校外实习基地的类型 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教学实习要求的各家企业,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其类型可分为: (一)专业教学需要的开发岗位实习基地; (二)专业教学需要的实施维护实习基地; 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基本条件 (一)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应有利于促进学校与基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校外实习基地的领导应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具备实习条件和管理环境;能帮助解决实习学生所需的食宿、劳动保护和卫生等条件。 (三)校外实习基地能够选派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指导教师(或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有效地参与实践活动,顺利完成教学实习计划。(四)校外实习基地要求相对稳定,每学期或每学年有固定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原则

(一)、满足教学需要的原则。实习基地建设要从满足教学需要的角度出发,针对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实习基地建设规划。 (二)、坚持互惠互利,双方受益原则。学校在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提前感受准职业人的素质要求,基地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动态合作发展的原则。由于行(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行(企)业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因此,对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将实行动态的合作与发展。对于一些条件好、发展稳定并具有积极合作意向的行(企)业可以建立相对固定的基地,有的实习基地则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实习基地使用效果。 四、校外实习基地组织管理 (一)、成立实习基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双方有关领导、技术人员和教师组成,由实习基地方任组长,学校方任副组长,定期研究基地建设事宜。(二)、成立由校主管领导和相关处室负责人组成的学校校外生产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对校外生产实习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有关实习方面的重要事项。(三)、学校委派实训处和实习班主任具体负责学生校外生产实习的管理工作。实训处主要负责与实习基地的联系、沟通、协调及生产实习过程的检查、督促。实习班主任是实习的第一责任人,直接负责管理该班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一切事务。 (四)、学生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后,由实习基地领导,实习指导教师和技术指导教师等组成实习指导小组,帮助实习生制定实习计划,指导学生实习,组织管理实习过程,负责学生实习成绩的鉴定。 五、学校与实习基地职责

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一、学校基本情况 二、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1、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提供实习基地 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是推进当前我国国家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信息产业部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从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决定性措施,要发展电子商务,首先要有电子商务的专门人才。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开展电子商务可以为学生提供电子商务的实践环境,为电子商务理论教学提供了实习基地,为培养电子商务合格人才创造了条件,为新世纪电子商务的全面开展打下基础。 (2)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训练场所 新世纪高校大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学生在实训基地这第二课堂上,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与同学一道,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等。(3)提高高校教师专业和技能水平

由于电子商务是一门新的课程,一个新的领域,知识结构复杂,技术性强,属于商务、计算机、管理交叉学科,要办好电子商务专业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教师不只是谈谈商务理论,而应兼顾实践,多参与电子商务实践活动,校园电子商务提供了完整的实践活动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电子商务活动,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持,参与管理开展校园电子商务,教师的专业和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优化师资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2、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行性 (1)生源充足 我省人口资源和潜在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同时,本校凭借自身多年来的创造的特色专业的影响力,吸引了大量高中毕业生前来就读,电子商务专业已经成为热门专业。 (2)专业定位明确 按照工学结合的基本制度,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形成了“工学交替,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符合职业教育新要求的能力培养体系。 本校电子商务在师资力量配备、专门人才引进上加以倾斜,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专业论证、课程优化,教法改进,校企合作等多途径下功夫,着力精心打造,成为本校特色专业,具备了建设电子商务实训基地的基础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