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发展史

中国经济发展史

中国经济发展史
中国经济发展史

中国经济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经济

1.经济形态: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特点: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评价:

积极:农民有私有产品,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贡献。

消极:遭受地主沉重剥削,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2.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战国商鞅开始,一直到清朝。

实行重农抑商的原因: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核心;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统治。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意义):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巩固封建统治。(2)“海禁”与“闭关锁国”(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

原因:明太祖怕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清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在世界上落伍。

二、近代中国经济

在西方侵略之下,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具体表现:

1.自然经济解体

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他们经济上的自给成分。(注意:中国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一直处于解体过程,但到新中国成立前,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占主体地位。)

2.洋务运动出现,中国开始出现机器生产,近代企业产生。

内容:(1)前期提出“自强”,创办军事工业;(人名、企业名称)

(2)后期提出“求富”,创办民用工业;(人名、企业名称)

(3)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学校;

(4)创建海军(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结果:失败。

失败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

影响:(1)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2)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3)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抵制作用;(5)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并发展(私人企业、与官方无关)

(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外商企业的刺激;(最主要原因)

洋务运动的诱导。

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锦旗磨坊。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时间: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原因:列强的经济侵略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最主要原因)

实业救国热潮。

(3)民族工业的春天(进一步发展,中华民国初期,1912—1919年)

发展概况:主要在轻工业,纺织业和面粉业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中华民国奖励发展实业;

提倡国货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最主要原因)

(4)艰难曲折: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掠夺压榨。

三、现代中国经济(新中国成立后)

1.1949——1956年: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

1949年——1952年:经济恢复时期

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东北,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1)1956年中共八大:

内容:

对中国国内矛盾的分析: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

评价:正确的探索

(2)1958年左倾错误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错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化运动:当时人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推动生产力发展。错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左的后果:1959——1961年,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1961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62年,经济逐渐好转。

左倾错误的教训:见原来发提纲

3.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经济遭到全面破坏。

1973年,经济局部复苏,原因:周恩来主持工作。

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原因: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

4.1978年十一界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改革开放开始(新时期)

(1)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具体内容: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多种所有制度并存;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2)对外开放

第一,1980年开放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1988年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第二、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第三、1985以后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第四、80年代末,开放经济技术开发区。特点:知识密集

第五、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经过二十多年开放,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城市的开放体系,形成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对中国也带来压力和挑战,民族产业受到挑战。

世界经济发展史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哥伦布渡过大西洋发现美洲

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到达非洲南端发现好望角。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结束各地孤立状态,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2)商业革命出现: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加;

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3)价格革命出现:白银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加速封建衰落、资本主义发展。

2.列强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殖民扩张的影响:世界市场拓展;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给殖民地带来深重灾难。

3.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第一次工业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厂取代手工工场,进入蒸汽时代。

(2)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

(3)社会关系: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改革,要求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资本主义)。

(4)国际关系:通过先进交通和强大军事力量把更多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提高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生产结构:重化工业取代轻纺织业成为工业生产主要部门。

(3)生产关系: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4)国际关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二、资本主义的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危机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危机的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危机的影响:

(1)加深了各国的社会危机;

(2)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矛盾激化,法西斯势力对外扩张转嫁危机。

2.美国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确立)

背景: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罗斯福新政内容:

(1)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工业方面:加强对工业生产的计划指导;

(3)农业方面:控制农产品生产规模,防止农产品过剩;

(4)社会福利:加强救济,以工代赈;

(5)社会关系方面:通过一系列立法,保障工人权利。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对美国:使美国经济逐渐好转,缓和美国社会矛盾,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对世界:开创了国家敢于经济的新模式;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迎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3.国家断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凯恩斯主义:理论上提出国家干预。

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二战后,西方普遍建立福利国家。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果:

二战后到70年代出现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列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目的:战胜国内外反动势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特点:工农业实行公有制。

新经济政策:

原因: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引发经济政治危机。

特点:允许私有制存在。

目的: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手段,发展生产力,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斯大林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2)单一的公有制;(3)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实行计划经济。

评价斯大林体制:

积极:可以统一调配各种物资发展经济;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战胜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片面发展重业,导致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持续发展。

3.赫鲁晓夫改革

认识: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苏联依然是计划经济,公有制。

4.勃列日涅夫改革

认识: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军事实力与美国匹敌,经济发展停滞。

5.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内容:承认市场对经济的作用;多种所有制并存;但缺少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依然片面发展重工业。

改革结果:经济无成效,改向政治改革,1991年苏联解体。

四、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贸易体系):1947年成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为二战后世界经济三大支柱。

影响:使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洲的联合: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欧洲经济一体化组织;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政治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组织。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意义:加强三国合作,三国经济互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3)亚太经合组织

1989年,在澳大利亚举行会议,亚太经合组织建立,经济合作程度最低。

3.经济全球化

1995年,世纪贸易组织建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

积极: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为很多国家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消极: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新xx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社科1327xx 新xx成立前夕的 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段话正是显示出新中国的经济状况。在193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 66."1元。但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了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711元。那么,中国在这段时间到底经历了一段什么的过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地阅读了书本。 从大方面来讲,中国在过去60年中经济发展特征是: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除了“二五”期间出现了负经济增长外,其他时期都取得长期的告诉增长。二是经济增长波动比较大,有波动周期短。我认为这些变化时和经济体制和政策相关的。 首先要讲的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背景是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好转工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但是同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与其他发达国家。 二是基本上完成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集中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

中国经济发展史知识梳理和认识

中国经济发展史知识梳理和认识 一、知识网络构建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构成中国古代手工业的 主要特征。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古代商业也不断走向繁荣。但是,封建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最终使中国丧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1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2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挽救危亡,清政府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而失败,但使中国近代化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在外商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

难发展,最终陷入绝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实业救国道路是行不通的。 3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经济建设的新篇章。工业化的起步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地方,甚至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悲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变,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正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贫穷落后的状况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民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正朝着现代化大踏步前进。

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

中国经济发展简史

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曾作出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作为吸收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视窗。1984年4月,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80年代中期,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1985年2月,增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为经济开放区。 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改革和开放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成为人们的共识。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最全版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2、掌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及结果。 3、掌握历代土地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发展农业的基本措施。 4、概括归纳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 6、了解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特点及意义。 ★学法指导: 1、注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古代一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学会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4、通过理解或记忆,掌握基本史实。 ★高考展望: 1、注意古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联系现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和税费制度的改革,注重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和特点。 3、注意梳理古代各时期封建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注意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知识整合: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1、基础知识 (1)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 ①夏商周:农具大多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少量的青铜农具。 ②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 ③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④两汉:犁壁的出现,赵过发明耧车;牛耕法有二牛抬杠式、一牛挽犁法。 ⑤魏晋南北朝: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⑥唐朝:创制了曲辕犁、筒车。 (2)农作物的推广 ①夏商周:五谷 ②魏晋南北朝: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多 ③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经济作物茶叶生产规模大。 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官种植;清朝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土地开发 ①魏晋南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由江东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到岭南和闽江地区;边疆的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以开发。 ②隋唐:江南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③明清:外来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的种植,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4)农产品商品化 ①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特别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中期以后征收茶税。 ②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扩展至江北。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5)古代重大的水利工程

中国经济史论文

研究生结课论文 题目明清漕运的兴衰对沿线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淮安为例 年级 2014级研究生 专业西方经济学 姓名江雯倩 学号 201421010017

明清漕运的兴衰对沿线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淮安为例 摘要:在中国古代直至清末,漕运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对于当时社会经济 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淮安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中间段,水陆交通的中心枢纽,漕运的发展都使当地的经济、人文、环境等得到极大的发展,但也正是这种对漕运的依赖关系,使得淮安这个“运河之都”在漕运没落之后也逐步走向衰落,曾经繁荣的经济景象一去不复返。因此本文将以明清时期漕运由辉煌走向衰落作为时间点,对漕运与淮 安的经济关系展开讨论。 关键字:明清漕运兴衰经济发展淮安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运河犹如国家的血液,源源不断的为国家提供能量,而京杭大运河作为贯通南北的主干线,在我国的漕运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明清时期,由于朝廷政府对于运河的不断开发与利用,京杭大运河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动脉,而淮安北带黄河,南络长江,中贯黄河,处于京杭大运河的中间段。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的优势,淮安在漕运的推动下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明清时期成为了商品经济的重镇,与北京、扬州齐名,知名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可谓“成也漕运,败也漕运”,漕运为淮安带来了经济的腾飞,然而淮安对漕运的过度依赖也成为其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明清时期漕运的变迁 关于漕运,在初期漕运并没有与当朝政府挂钩,仅仅是作为运输方式,将不同地区的粮食和特产等通过天然水道运往全国各地。漕粮之运起于西汉,盛于唐宋,延至明清,辛亥革命后统征货币,废除漕粮。《逸周书·文传》有云:“是故土多,发政以漕四方,四方流之。”从中可以看出漕运在早期只是与陆运相对应的水路运输,与运河的关系并不密切。但春秋时期运河的兴修使漕运发生了质的变化,楚汉之争后更是将漕粮与供应京城乡连在了一起,此后在各朝各代漕运均得到了不同的程度的发展,其中以明清两代发展的比较充分。 (一)明代漕运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明代经历了由海运改为漕运的过程。在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时主要以海运为主,而到明成祖时,由于都城改迁至北京,这就要依托京杭大运河来进行贸易往来,故而将海运改为漕运,并将漕运作为运输粮食的唯一途径。明朝对运河进行疏浚改道,明代

中国经济发展史

中国经济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经济 1.经济形态: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特点: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评价: 积极:农民有私有产品,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贡献。 消极:遭受地主沉重剥削,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2.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战国商鞅开始,一直到清朝。 实行重农抑商的原因: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核心;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统治。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意义):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巩固封建统治。(2)“海禁”与“闭关锁国”(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 原因:明太祖怕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清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在世界上落伍。 二、近代中国经济 在西方侵略之下,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具体表现: 1.自然经济解体 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他们经济上的自给成分。(注意:中国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一直处于解体过程,但到新中国成立前,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占主体地位。) 2.洋务运动出现,中国开始出现机器生产,近代企业产生。 内容:(1)前期提出“自强”,创办军事工业;(人名、企业名称) (2)后期提出“求富”,创办民用工业;(人名、企业名称) (3)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学校; (4)创建海军(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结果:失败。 失败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

影响:(1)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2)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3)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抵制作用;(5)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并发展(私人企业、与官方无关) (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外商企业的刺激;(最主要原因) 洋务运动的诱导。 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锦旗磨坊。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时间: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原因:列强的经济侵略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最主要原因) 实业救国热潮。 (3)民族工业的春天(进一步发展,中华民国初期,1912—1919年) 发展概况:主要在轻工业,纺织业和面粉业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中华民国奖励发展实业; 提倡国货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最主要原因) (4)艰难曲折: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掠夺压榨。 三、现代中国经济(新中国成立后) 1.1949——1956年: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 1949年——1952年:经济恢复时期 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东北,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简而言之,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 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欧美产业经济学中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具有密切关系,涉及相关的公共政策。我国50年代受苏联的影响,产业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和部门,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改革开放后受日本的影响,强调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80年代末,欧美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使得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的欧美和以产业结构与政策为主的日本体系相结合。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策等等。 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求过度竞争或有效竞争不足的形成途径及消除方式;发现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优点等等,从而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别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有利于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产业的结构,也是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所在。进一步而言,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产业升级的规律和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利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持,便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以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范文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 2006-01-19 17:54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她的发展经历了极其独特的历史变迁。中国先是经历了长期的强盛。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1——1000年)在1/4左右,最低的时候(1000——1500年)也在23%左右。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 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化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因此,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1500年之前,西欧经济总量从没有达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从1500年左右起,西欧开始对中国经济迅速追赶。到18世纪初,西欧经济规模第一次赶上中国的水平。19世纪初,日渐衰落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一次复苏,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于1820年一度达到了

33%的最高记录。而后中国经济一落千丈,西欧也在同中国相持100年左右之后最终远远地超过中国。 从1820年到1949年,是世界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破产,而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中国再次失去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并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了彻底衰落的阶段,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几乎以每40到5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衰落。187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降为17%,1913年为8.9%,1950年为4.5%。正是在这一个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总量于19世纪最后10年中超过中国。1820年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只有1.8%,到1870年上升到8.9%,1913年上升为19.1%。 1949年,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使得中国能够启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而遏制了1820年以来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经济比重不断跌落的局面,结束了中国经济不断衰落的历史。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初步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经济的起飞准备了条件,把中国经济从历史的最低谷中彻底拯救出来。1973年同1950年相比,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扭转了下滑的局面,持平中并有上升,由4.5%提高到4.6%左右。这一历史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当中最为传奇的事件是日本的迅速崛起。 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则为中国经济开始在世界上崛起注入了动

中国经济的近现代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的近现代发展历程 摘要: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关键词:经济危机中国工商业影响发展 一鸦片战争前后 1929年至1933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不仅给西方各国带来了严重破坏,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为转嫁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加强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工商业遭受沉重打击,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 1、出口贸易遭受重大打击,入超连年增加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初期,中国对外贸易额下降了11%,但相对于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跌落43%的情况来说,中国的出口贸易仍然处于有利地位。1931年后,西方各国货币贬值,变相使中国产品价格相对上升,使中国对外国的进口增多,出口量减少。假定以1929年中国出口贸易额为100,则1930年为88.1%,1931年为89.5%,1932年为48.8%,1933年为38.7%[1] 由此看来,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在这几年中急速下降1932年底银价上涨,尤其是英日美等国先后放弃金本位, 实行货币倾销政策后,中国物价惨跌,工商业不振,尤其是货物出口,处于不利地位。1934年美国提高银价后,中国物价下跌更快,同年10月国民政府开始征收白银出口税,但工商业倒闭、贸易锐减的趋势已经难以遏制。 以天津为例,天津地理位置优越,依托背后的平原,是当时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华北西北一带丰富的农产品,急需以津沽为总汇转运地,各地原料食料需要辗转运到天津出口;外国的商品,更需要借助天津商埠分配到内地,天津贸易交易量非常大。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后,天津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一环,深受其害。这一时期天津贸易额逐年持续下降。1934年天津直接对外贸易额为177721.1万元,相当于1931年贸易额的58%,1932年贸易额的68% ,1933年贸易额的85%,说明天津贸易额总值在持续下降,经济持续低迷。第二,1931至1934年间,天津连年入超,说明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大量国内资源外流,对外债务增加。1932年情况最为严重,入超为64925千元,从1933年开始逐渐缓解,入超额开始明显下降,1933年比1932年入超减少50%,1934年比1933年入超减少52%。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Chinese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摘要: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工业实力得到迅速提升,而改革开放的实施更是使中国工业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逐步成为了“世界制造中心”。回顾过去,快速工业化、快速城镇化及工业现代化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未来10余年,中国工业经济将依然沿着这条路前行,同时将逐步迎来产业转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环境友好”“精密制造”的核心,快速发展。 关键词:工业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环境友好,精密制造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hinese industry has developed swiftly and industrial economic has come to a time of quick development due to reform and opening-up. A series of great achievements makes China ‘the world’s manufacturing center’. Looking back on the past, quick industrialization, quick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have been the major features of Chine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r the coming 10 years, Chinese industrial economic will still develop in this way, and meanwhile, come into a change which aims 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enters on ‘environment-friendly’ and ‘precision manufactured’. Keywords:industrial economic, industrialization ,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friendly, precision manufactured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论文

世界经济大萧条对中国工商业的影响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 关键词:经济危机中国工商业影响 1929年至1933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不仅给西方各国带来了严重破坏,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为转嫁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加强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工商业遭受沉重打击,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出口贸易遭受重大打击,入超连年增加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初期,中国对外贸易额下降了11%,但相对于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跌落43%的情况来说,中国的出口贸易仍然处于有利地位。1931年后,西方各国货币贬值,变相使中国产品价格相对上升,使中国对外国的进口增多,出口量减少。假定以1929年中国出口贸易额为100,则1930年为88.1%,1931年为89.5%,1932年为48.8%,1933年为38.7%[1] 由此看来,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在这几年中急速下降1932年底银价上涨,尤其是英日美等国先后放弃金本位, 实行货币倾销政策后,中国物价惨跌,工商业不振,尤其是货物出口,处于不利地位。1934年美国提高银价后,中国物价下跌更快,同年10月国民政府开始征收白银出口税,但工商业倒闭、贸易锐减的趋势已经难以遏制。 以天津为例,天津地理位置优越,依托背后的平原,是当时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华北西北一带丰富的农产品,急需以津沽为总汇转运地,各地原料食料需要辗转运到天津出口;外国的商品,更需要借助天津商埠分配到内地,天津贸易交易量非常大。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后,天津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一环,深受其害。这一时期天津贸易额逐年持续下降。1934年天津直接对外贸易额为177721.1万元,相当于1931年贸易额的58%,1932年贸易额的68% ,1933年贸易额的85%,说明天津贸易额总值在持续下降,经济持续低迷。第二,1931至1934年间,天津连年入超,说明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大量国内资源外流,对外债务增加。1932年情况最为严重,入超为64925千元,从1933年开始逐渐缓解,入超额开始明显下降,1933年比1932年入超减少50%,1934年比1933年入超减少52%。 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后,民族工商业惨淡经营 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银价惨跌,白银大量流向中国,1929年至1931年间,当世界物价急剧下降时,中国物价非但没有下跌,反而稍微有所增长,各种新兴轻工业,也因为外货滞销,在这一时期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1931年秋季以后,世界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货币贬值,使中国经济深受其害。尤其是美国实行白银收购政策后,中国银价迅速抬高,物价迅速跌落。中国实行的是银本位的货币制度,银价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白银价廉造成对外进口洋货时,外商不愿意换取白银,外商经营盈利后,所得白银仍然投入到中国市场,循环经营,增加盈利。因此世界各国遇到金融恐慌时,中国受到的影响较小,中小工厂也日渐发达。但自1933年美国实行购银法案后,世界范围内银价高涨,外国商人为了获得更高额的利润,纷纷将白银运出中国出售,引发了中国白银外运的高潮。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经济危机,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致使中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工厂普遍歇业或倒闭,贸易量一落千丈,国货大量积压。据统计,自1934年12月11日至1935年2月8日止,沪市大商家停闭者117家,小商店在240家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经济政策的制定 姓名:陈宇辉 专业:经济学 学号:1302010404 课堂号:B0200042 课序号:0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经济政策的制定 摘要:美国经济自第二次工业革命起就开始迅速发展,其中有起有伏,但毫无疑问,仅有两百多年历史,一百多年发展经济史的美国现成为唯一的世界霸主,无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在此我们主要研究其经济发展历程,并从中得到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经济政策制定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经济发展历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启示 一、美国经济发展历程(这里主要研究20世纪30年代后的美国经济发展) (一)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 提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我们不得不想到此前的1929~1933的经济大萧条,大萧条从美国蔓延到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的恐慌,其源于1921年哈定总统上台到1933年胡佛任期结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世界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例。 1934年民主党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后,实行了“新政”,对经济实行强力的国家干预,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首先挽救银行,然后开展农业复兴和工业复兴,制定了旨在保护穷人和劳动者的瓦格纳法、社会保障法,开展大规模救助,联邦政府兴办公共事业,实施美元贬值鼓励出口等。罗斯福的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了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可行途径,也就是大力发展非法西斯主义的、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杜鲁门沿袭政府干预经济政策,并从法律上承认并肯定这一政策。 罗斯福去世后,杜鲁门开展“公平施政”,在经济政策方面仍然奉行罗斯福的国家干预政策。二战后,杜鲁门总统签署并由美国国会通过了《1946年就业法》,该法案第一次在美国以法律的形式确认联邦政府有责任运用他所拥有的一且手段干预经济,保证最大限度的就业以及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在法律上把促进经济繁荣、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威政府责任赋予了联邦政府,这是在法律上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肯定,在美国历史上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1]前后2人5届20年,体现了政府强力干预经济并取得明显效果的试验,说明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放任的,仍需政府的宏观调控。 3. 艾森豪威尔政府期间(1953~1961年) 1953年,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他担心新政以来大规模的国家干预,无异于“滑向了社会主义”,因此,他们极力试图回到“正常状态”(也就是自由放任的状态),但美国的现实情况最终使得艾森豪威尔政府接受了新政以来民主党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胡佛时代的新共和党路线——一条中间路线。艾森豪威尔政府期间,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为通货膨胀,所以主要的货币政策时紧缩性货币政策,但当经济萧条时也启用扩张性货币政策。 4.肯尼迪首次正式将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扩张性财政政策长期化的实际转变。 1961年,民主党肯尼迪入主白宫。在经济政策上,继续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以减税

我国经济发展简史及现状

近代我国经济发展简史及现状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