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与视觉文化”教案(详)

“我与视觉文化”教案(详)

“我与视觉文化”教案(详)
“我与视觉文化”教案(详)

“我与视觉文化”教案

(详)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我与视觉文化》课时教学计划

执教者: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大根开课时间:2006年3月30日

设计思路:

《我与视觉文化》是上海师大附中为扩大高中生的视野而开设的校本拓展性课程,共一个半小时。让学生逐渐深入地了解“视觉文化”的特点,能举例说明视觉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同时让学生学习用视觉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对某一主题研究的结果;并对视觉文化时代美术的价值引起思考。

提前一周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按座位的前后三排的6位同学为一组,将全班48位同学随机分成8组,每组确定小组长;每组根据自己成员的爱好或特点,为自己小组起个有趣的、有创意的组名,并作为一种精神作用于学习活动,这将更有利于产生小组的特点和凝聚力;每组发一份《“我与视觉文化”教学任务书》。要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能自主地研究“视觉文化”这一课题,主要参与三项活动:

1.寻找、研究并展示“我身边的视觉文化”的事例,同时要注意“视觉文化”的特征,以及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

2.用视觉语言和形式来表达对某一课题的理解和认识,即确定某一新颖、有趣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做一次视觉化表达的练习,可采取绘画、摄影、立体制作、小品表演、视频、科技成果等方式,在课堂上制作和完善,要求能达意,有美感;最后展示成果,分享创作体会,也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总结和反思。

3.通过学习,回答自己对“在视觉文化时代,你如何看待美术的价值?”这一研究主题的看法,应该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策划、组织和动员,提前一周布置研究任务;在课堂上,是“主持人”,在制作时进行一定的指导。学生明确了任务之后,完全进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状态,有很大的创造和个性发挥的空间。

另外还设计了“在视觉文化时代,你如何看待美术的价值?”这一研究主题,这是引领学生思维深化的重要策略。并提示:相比“语数外”;对人的认知、思维和意识形态;对社会文化传播与交流;对个体发展等方面的价值。这将加深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目标。然后以三个概念为线索,步步深入地去实现这一目标:

概念1是说明“视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并通过学生找到的实例及其特征和影响的介绍,使学生能更形象、更广泛地理解“视觉文化”。

概念2是“视觉读写能力”,是视觉文化时代对我们的一种新的要求,通过对中学生美术作品的欣赏(读),让同学们体会到如何利用美术(视觉)的方式表达(写)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然而,这些作品处于“美术”的范畴之内,主要是倾向于个人的自我情感的表达。

概念3更把美术的“视觉读写能力”深化为一种视觉文化时代“特殊的学习方式”,在“感知―思维―表达”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再让学生通过主题性的研究和视觉化的表达领会其中的意义,通过切身体验认识“美术”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最后通过课后写一篇“学习体会”,把对研究主题的认识提高到理性水平,真正发掘出本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深层意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一、什么是视觉文化?(概念1)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构成的:自然物质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信息符号环境。人类的各种信息符号的产生、传播及其演变构建了人类的文化,不同的信息符号系统标志着人类历史的不同时代。

信息符号媒介的“视觉化”变革,使得人类的“信息符号系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的形态。

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人类文化形态的转换,而且意味着人类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的转变。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尼古拉·米尔佐夫发现:“新的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并指出:“今天的西方哲学和科学对世界的理解,靠的是图像模式而不是文本模式。”

美国芝加哥大学米歇尔教授不无感慨地说道:

“尽管图像表征问题一直存在,但是它现在则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为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

又说:“观看行为(spectatorship)(观看、注视、浏览,以及观察、监视与视觉快感的实践)可能与阅读的诸种形式(解密、解码、阐释等)是同等深奥的问题,而基于文本性的模式恐怕难以充分阐释视觉经验或‘视觉识读能力’。”

美术已成为研究图像模式的重要学科!

二、我身边的视觉文化(实例和理解)

师:我们能否感受到“视觉文化”的存在?

“视觉文化”有什么特征?

“视觉文化”对我们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分组介绍“我身边的视觉文化”:一组、二组、三组……

三、视觉读写能力(概念2)

(1)图像、视觉对象、视觉事件等图形话语同样传递着各种意义和信息,而且传达着文本话语难以表达的意义和信息;

(2)图形话语是一种流行于全球且又无需翻译的语言;

(3)需要通过美术教学才能获得与阅读“同等深奥”的“视觉读写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

……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

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师:我认为,在视觉文化时代,美术素养应该就是一种“视觉读写能力”,包括:

“视觉识读能力”:了解美术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能从形式、主题和文化意蕴三个层面全面鉴赏作品;

“视觉表达能力”:不仅仅是模仿或描绘眼睛所看到的事物(写实能力),更应当学会用视觉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生活与环境。

播放“学生美术作品

视觉读写能力的构成

和思想。

四、美术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概念3)

师:新课程不仅把“美术”看成是一种审美的、创造的艺术实践活动,而且把美术当作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

人的学习(研究)活动可以概括为:感知--思维--表达

(1)视觉感知能力

我们围绕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任务是收集相关资料,否则研究活动成为“无米之饮”或停留于低水平徘徊的状态。所以,这是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的先决条件。

在视觉文化语境下,图像、影像信息激增,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从平凡而浩瀚的现实生活中发现视觉信息,并读出其中的意义。

(2)视觉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是分析信息,提出自己的假设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其关键是“思维”。而处理各种视觉信息的思维活动主要是各种形象思维。

阿恩海姆认为,“没有一种思维活动,我们不能从知觉活动中找到,因此,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他说的是人在观察、感知事物形象时就发生了直觉和形象思维。并且“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中,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

●需要确立美术创作活动不存在标准答案、不存在“对”与“错”的那种思维态度。

●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凭借灵感、直觉、形象思维等方式,凭借非线性、非逻辑、反

常规的思维方式,还凭借多种媒材、工具、加工技术进行具体行动思维,进行大胆

的想象和创造。

●创造意味着否定现实,需要一种像艺术家那样敢做最敢为的勇气和自信。

艺术思维是一种过程性思维,艾斯纳说:“术科目中重视的是接受预期之外的发展,随着创作一步步开展而做调整,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艺术作品不是作者的独白,而是对谈,充满各种惊喜与变数,没有真正精彩的对谈(作者和作品之间),就激发不出这些惊喜:艺术所追寻的正是能够赋予作品新意的惊喜,目标倒毋须坚持,创作的目的不是把原料做成预定的样子,而是探索创作过程中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3)视觉表达能力

今天一切科研、产业、商业都追求“以人为本”,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展示的是跨学科研究的结晶;最终又通过广告、展示、模特儿表演等视觉化、艺术化的形式展示出来,出现了人文、科学与艺术(真、善、美)完美统一的新特点。这正是最具时代特征的研发和营销模式,也是视觉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研究性学习活动最终也要求我们能运用恰当的视觉语言和形式表达我们的情感与思想;展示并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我的视觉表达(创作与表达)

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用视觉语言和形式来表达对某一课题的理解和认识。

●讨论并确定一个新颖、有趣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确定能明确地表达主题研究结果的视觉形式;

●可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绘画、拼贴、摄影、立体制作、小品表演、电脑动画、视

频、科技成果等。

●带好资料、物质材料、工具和辅助材料(胶水、双面胶、捆扎的线等),有半小时

课堂制作的过程。也可以先制成部件或半成品,在课堂组装、改进和美化完善。

●展示成果,分享创作体会(写出文稿):灵感的来源、资料汇集、如何表达(材料

和方法)、困难及解决、成功的体会和反思。

生:小组合作创作各自的作品。

生:按小组展示作品,并介绍创作思路和体会。

六、我与“视觉文化”(小结和思考题)

社会已进入视觉文化时代,美术已成为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习方式;

“视觉表达能力”也不再仅仅是写实性绘画、雕塑造型的能力,而是指综合多学科知识或技能,运用各种视觉化的“美术语言”进行表达、交流和文化传播的能力。

美术是一种勿需翻译、全球流行的视觉化语言,在视觉文化时代,美术与语文、数学、外语“同等深奥”也同等重要;

当我们开始注意培养“视觉读写能力”时,国际学术界早已引起重视,1970年美国芝加哥召开了“第一届视觉读写能力的国际会议”,并成立了“国际视觉读写能力协会”。

澳大利亚英·布朗教授撰文介绍:“最近澳洲各地的课程改革,都强调视觉读写能力,以及透过视觉方式的学习。传统上认为视觉读写能力属于视觉艺术课程,现在则纳入英文、数学、历史、地理、电脑、视觉沟通、设计与科技等领域,在中小学也成为公认的一项读写能力。最近澳洲全国也开始提倡,课程所有领域都应该更密切融合科技与媒体读写能力。”

努力发展视觉识读能力,更好地解读的判断来自全球的文化信息;

更好地掌握视觉表达能力,能够形象、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视觉读写能力是参与视觉文化时代全球文化交流的通行证!

思考题:

在视觉文化时代,你如何看待美术的价值?

提示:相比“语数外”;对人的认知、思维和意识形态;对社会文化传播与交流;对个体发展等方面的价值。

参考文献: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文化研究》第三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王大根:《高中美术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出版社2004年。

(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

(美)依利欧德·艾斯纳:《艺术到底教些什么》

,载《国际艺术教育学刊》(创刊号),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2003年。

(澳)英·布朗:《艺术教育中的全球趋势:新科技与视觉读写能力》,载《国际艺术教育学刊》第二卷第三期,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2004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