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法自然与生态文明

道法自然与生态文明

道法自然与生态文明
道法自然与生态文明

道法自然与生态文明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是时代,这是一个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

环保是最近十年中国最流行和时髦的课题,环保部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理直气状的执法,我们的民众过去一百年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环保,从过去五年里层出不穷的环保类群体事件就可以看出,公众的环保意识也正在觉醒,政府从血汗GDP的考核也逐渐转成绿色GDP的考核,我们最高层也开始逐渐重视,前不久习总书记亲自过问内蒙古沙漠污染问题就是例证,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希望的春天在走。

当雾霾成了中国特色,当水污染成了见怪不怪,各类因污染导致的疾病民众挤满了各类大小医院,在中国,没有一个现象像环境污染这样触目惊心,没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必然阶段?是脱贫致富的必然捷径?是中国人员素质差,环保意识未觉醒?是中国的环保科技水平不够?亦或资金不足?还是政府的考核指标有问题?或是政府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没转过弯来?或者说是中国的商人血管里没有流着道德的血液?

污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阶段吗?

先抛开这些问题,我们先来反思一下,污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阶段吗?

那我们来先看一下人类文明发展的几个阶段。

人类自文明社会以来,基本上分成几个阶段,1840年前为第一阶段,农耕文明,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自然和谐的运行体系为主。1840-2000年为第二阶段,工作文明,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城市化为标志。2000年以后,人类开始转向生态文明,以天人合一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运营体系。

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作文明后,人类社会突然爆发的大生产力是以加速度攫取地球资源的过程,所谓刺激消费就是变相刺激浪费,与其说是生产力与科技的大爆发,不与说是人类思维和欲望的大爆发,人类沉浸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喜悦中,根本没有意识到蕴藏的大危机,因此这段时期的污染也是西方国家的普遍现象,污染是根源是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导致的,从工作文明到生态文明,是人类节欲和生存危机感倒逼的过程,因此污染是特殊时代的思维产物,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在中国,普通大众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从追求有无开始到追求好坏,并且意识到解决“有无”并不能提升幸福感,解决“好坏”才是真正的幸福,并且意识的圆满的生活并不是仅依靠自己,还取决于水源,空气,食品,小区环境及社会和谐度,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生态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西北的沙尘爆对于整个东亚甚至全球都是一场灾难。

将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带入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共识,这个生态圈需要个人,家庭,民众,国家,媒体,我们的环保企业等共同努力。首先就是思维的转变。

随着人类对于自然的过度开发,反自然现像频生导致一系列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中国“天人合一”的思维体系对于解决人类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因此生态文明的第一特点:天人合一,以道为尊,尊重规律。

在道家看来,自然界和人类及宇宙是高度相互关联的有机体,人是小宇宙,自然是大宇宙,自然宇宙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机整体.每一种物种都是大地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庄子依据宇宙整体的思想,认为“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庄子·齐物论》)。自然界的生灭过程是一个有机的链条如以树木做成桌椅等器物,从树木言,这是毁(灭),从桌椅言,则是成。每一物种之间,既是相生的,又是相克的。

2010年6月19日,梅德韦杰夫在圣彼得堡论坛演讲时就曾建议遵循哲学家老子的教诲应对各类危机。梅德韦杰夫说:“如果我们遵循中国哲学家的遗训,我认为,我们能够找到平衡点,并成功走出这场巨大的考验。”并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的话:“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潘基文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表示要将这一先贤的智慧应用到工作中,与各国一起共同应对当今世界的各种挑战。

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作为人类,作为政府,作为民众,首要是“严禁反自然的面对自然”,比如说放大欲望,吃反季节蔬菜,加各种激素畜养家禽,在食品中施加各种添加剂等都是严重的反自然行为。

生态文明的关键:减人欲。

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攫取地球资源的过程,人类欲望不断膨胀的过程,所谓刺激消费就是刺激欲望,所谓扩大内需就是扩大消费。人类本身及所有用品全部来源于大自然,工业文明的发展只能加速地球资源的消耗最终将人类带入万劫不复,加速毁灭的过程。

因此提倡节俭,重新成为人类必须具有的优良品质。克制欲望成为人类幸福的关键因素。道家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无知无欲,质朴无华,如同婴儿一样,纯真、自然。老子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即是道家的自然人性论的基本内涵。后来,由于人的私欲膨胀,智力日增,遂使人逐步丧失了这种纯真无求的自然本性,导致人性异化与丧失,并由此而产生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在道家看来,人类私欲的膨胀,是社会的最大祸害。《老子》指出:“罪莫大于多私,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在他看来,“多欲”不仅在道德上由于追求“难得之货”而出现私欲、争夺、虚伪、欺诈等丑恶现象,而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由于人类无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也会导致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这里,我们不妨举两个实例说明之。其一,唐代中期,韦后和安乐公主为了追求自己的豪华富贵,多取珍禽异兽皮毛制作奇装异服。百官起而效之,也到处捕杀珍禽异兽,遂使江岭兽禽子集殆尽,造成严重的生态失衡,唐玄宗不得不下令禁止。其二,民“以食为天”,本无可非议,但是,目前大陆流行的“海吃”派,则必会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I爽,驰骋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所以,庄子主张“洗已、去欲”(《老子?山木》)。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性回归,实现人性的正面价值,所谓“无欲以静,夭下将自定”(《老子》第三十七章);“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庄子?天地》);“朴素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

根据道家“复归于朴”的自然人性论,在价值实现上,老子提出了“治人事天莫若音”(《老子》第五十九章)的原则。这里所谓“治人”即治理国家,“事天”即改造自然。在历代注《老子》中,“音”字虽有多种解释,但当以(汉)河上公的“当爱民财,不为奢泰”之说为上。这与《老子》第二十九章所云“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之义相通,既反对无限地掠夺自然,也反对人类的奢侈生活方式,大力提倡“俭约”(“三宝”之一)。认为只有真正做到“少私寡欲”,才能恢复人性的纯洁,达到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目的。道家所倡的“去甚、去奢、去泰”的俭约思想,既包含着满足人类需要的适度原则,也包含着生产发展和人类行为的适度原则。这一适度原则,对于重建现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是极富有启发意义的。

现代生态伦理学家汤姆?雷根从人类主义生态伦理立场出发,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三个层

次:(一)生存需求。这属于生物学、生态学赋于人类的基本利益和权利;(二)社会需求(如卫生保健、安全、集会结社、教育、休闲等)。这属于人类文化学所规定的人类特有的利益和权利;(三)奢靡欲望需求。这属于消费经济学满足于世界上少数人高消费的利益。每当人类与自然发生冲突时,应当首先满足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社会需求。对于奢靡欲望所造成的对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应该“适度地引导消费”,反对奢侈的生活方式是符合生态伦理道德的。现代著名学者莱波尔特在自己的大地伦理学研究中,提出了大地有机体的观点,认为大地上的每一种生物都是大地有机器官的一部分,它们不是人类的奴隶,人应当尊重它们的生存权力。他希望通过“大地伦理学”来限制人类的过分行为和膨胀欲望,以免超过自然环境阂限,从而破坏自然生态平衡,造成恶性循环。现代学者哈里森?布朗针对近几十年来人口增长、工业扩张等问题,发表了《人类未来的挑战》,指出由于人类自身生产的膨胀以及无限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大地自然环境因此而大受损伤。在他看来,唯一可能的解决办法是通过有权威的政府,严格限制人类欲望的膨胀,有限度地发展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从而建立新的社会整合机构。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在《生存之路》一书中,提出“使用应得其宜”的思想,主张“大地的中庸之道”,以反对人类的各种“过分”行为。英国学者E?F?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赞赏老子的“知足”思想,指出“所谓自我克制,是知足”。认为只有克制人类自己的欲望,才能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在他看来,人类无限制地滥采滥用化学燃料等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炭等),就会威胁人类文明;如果任意糟蹋自然环境,就会威胁人类的生存。人类未来的生存之路,只能发展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消费方式。在经济发展方面,他主张寻找一种介于功利主义和传统主义之间的“中道”,既反对现代的发展模式,也反对“传统的停滞”,任何走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科学技术方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科学技术最好是介于“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的“中间技术”.即介于镰刀与拖拉机之间的技术,借以保护生态环境。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著名的《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该报告针对目前经济发展中的盲目增长论,提出了“适度增长”的观念。在他看来,现代世界上所谓人口、粮食、资源、能源、环境等五大灾难性问题,都是这种发展经济的“盲目增长论”所致。要扭转这种恶性发展局面.除了在科学技术和法制方面进行大量的工作之外,更应该从价值观上牢固树立“适度增长”的环保意识。既然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那么任何现实性的增长也都应该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以上各位学者关于适度原则的议论,都是针对现代环保问题而提出的。这与道家的“去甚、去奢、去泰”的思想.在价值观上,是极为相似的。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家的生态智慧的现代价值。

环保即生态。用形更需用神,保新更需保心。

心正则行正,行正则事正,事正则天下正。

心静国土静,心平天下平,心安天下安。

正如上所述,如果我们认真去探求环境保护的源头,就会发现一切都来源于内心,如果说环保型科学技术及创新的动力是形,则思维的变化,或者说心的变化是神。如果没有神的变化,环境保护没有驱动力,这个神是什么,简单说就是道,就是自然,就是天人合一,就是节欲,就是正心,就是和谐,就是小康,也是大同。只有心正,才可能行正,进而事才可正,通过科技创新保护人类有一个新鲜的环境和条件,还需通过文化,以文化人,正心诚意,方是人类长久之本。

耀华先生九州哲商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哲商》杂志主编,国际哲商联合会执行理事

道法自然观的现代阐释

道法自然观的现代阐释 李远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一般来说,传统的惯性是历史发展的阻力。但是,在适当的条件下,长期被忽视的古代遗惠也有可能成为创造的源泉。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正是从回忆在中世纪被遗忘的古希腊传统开始,继而开创了近代科学文明。就中国道家思想而言,在中国历史上亦有几次短暂的兴盛,但总的来说,它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境遇,成为少数隐士高真修身立命的依凭。可是,随着鲍尔、尼采、萨特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布“上帝死了”,从而在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科学、精神、生态、环境、社会等全面危机的时候,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正在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似乎现代科学的世界观正在向道家思想归复,并以此为契机建构一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融合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也许,今天的人类正生活在被尼采称之为“伟大的正午”的历史时刻,这是一个上帝已经死去而新人正在诞生的历史时刻,道家思想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生”?老子能否在今天或明天“复活”?这是当代许多科学人文主义者关心的事。在克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隔阂的努力中,一些科学家和人文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塑造了而且仍在塑造着当代新道家的形象,这是否预示着一场新的文化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一、宗无为与法自然 首先,如果我们回顾人类近现代理智活动的历史,可以作个简单地加以概括:十五世纪中叶欧洲文艺复兴勃发,十六世纪中叶西方宗教改革达到高潮,十七世纪中叶笛卡尔哲学获得胜利,十八世纪中叶启蒙运动使哲学独占鳌头,十九世纪中叶科学攫取权威,二十世纪中叶科学人文主义兴起。今天,当我们审视人类走过的五千多年历史的时候,可以发现在此前短短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已经经历了道德社会、权势社会和经济社会三大阶段,并开始进入智力社会的行程。每当人类之旅到达一个行程转折之

老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

老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其中的妙语箴言,即使经过两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 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 老子在其哲学思想中提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此话的大意是:最好的领导者,部属与他无私交,人们仅仅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领导者,部属亲近他,而且赞美他;再次一等的,则是让部属畏惧害怕;而最差劲的领导者,则是处处被部属看不起,遭人蔑视。而且,领导者最重诚信,没有诚信则得不到部属的信任与效忠。最好的领导者的态度是悠闲自然的,他不轻易发号施令,对部属多鼓励、少责难,如此而为,则事事顺遂、功成业就,大家就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老子还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段话实际上说的就是什么是“道”;这里的“法”是取

法、遵循的意思,不仅道要以自然为法则,天、地、人都要取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并非客观世界的大自然,也非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引申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就是其本来的样子,“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其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要顺应它自身的情况去发展。“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就是法则。老子的这些论述实际上反映了其学说的精髓和本质,简而言之,就是倡导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 事实上,如果从管理企业的角度来思考,这些思想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老子的思想启示我们,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功成事遂”,就必须追求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唯有如此,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唯有具备如此素质的企业管理者才是真正称职和优秀的领导者。 为何要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 现代社会的商业竞争,已经演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和层次,由单极转向多极,从区域遍及全球,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 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 《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所谓“一气”就是说世界为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产生的。可以说,“道”是万物的共同规律,“气”是万物的共同组成,“一”是万物的统一性。“道”、“气”、“一”三个概念都是整体性原理的体现,“道”是动态的整体性,“气”是开放的整体性,“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万物同道,万物一气,万物统一于整体之中。故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而万物一气也。 3、相生相依,相反相对 《老子·二章》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就是说事物的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认识到事物之间有差别,而又不可分割。《老子·五十八章》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辩证地告诉我们如何看待祸福及相反事物之间的关系。 庄子则认为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并漠视而抹杀事物间的界限,进而对客观存在持怀疑与否定态度。他认为从“道”的角度来看,此亦彼,彼亦此,没有确定的界限。《庄子·齐物论》说:“······莛与盈,厉与西施,恢诡憰怪,道通为一。”

道法自然 顺应生长 —班主任工作总结(精辟)

道法自然顺应生长 —班主任工作总结 705班郑丹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理解为遵循自然规律办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生命的中年,渐渐明白,教育的过程是缓慢生长的过程,是遍撒花种的过程,是静等花开的过程。生命的生长,都有其必然的规律,不可逾越。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会打上家庭的烙印,挂上童年的徽章。初中阶段,老师遇见时已经初具雏形,所能做的只能像一位雕刻者,高明的雕刻家能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蹩脚的艺人迎合家长的要求切割加工,再送入下一道流水线。我不是高明的艺术家,我只希望能够在短暂的三年里,顺着生命的方向,让每一个生命遇见更好的自己。所以我做得更多的是唤醒是激励,我相信,此岸花开,彼岸也会站成一种风姿。 一种桃种李种春风 班级这块土地,种什么,怎样种,是每个班主任必须思考的问题。我看重成绩,但我又不惟分数,我不愿种婀娜的垂柳,只知卖弄绿丝绦;我也不愿种高大的梧桐,秋风一吹瑟瑟发抖,我更不愿种矮小的灌木,易惹荆棘丛生。我要种上桃树,在孩子的心灵开成世外桃源;我要种上李树,,我还要栽上梅树,在冬日里把春的消息隐约,我要种上春风,生命的任何季节,都能蝶舞蹁跹。我要在孩子的心田种上真善美,在时光深处蔚然成阴。

(一)班会吹面不寒杨柳风 班会,永远是班主任的主阵地。它检点着上周得失,指导着本周生活,引导着舆论方向。因此,每到周末,我便绞尽脑汁,精心谋划,确定恰当主题,选好呈现形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开学第一周,主题为“你准备好了吗”,配以一篇《孩子,请带它们上路》拉开帷幕。从英语记忆方法,到提高作业效率;从管好自己的0.75平方米,到快交作业的方法;从同学间的交往到班级主人的责任……考前,我的《考其心,试其功》告诉孩子平常心应对考试,考后学习方法的分享培养总结、合作意识;“寻找我心目中的男子汉”旨在唤醒沉睡的男生,“给男孩儿的一封信”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期末总动员,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一篇《写在考试前》具体细致。没有暴风骤雨,只有和风细雨;没有生硬灌输,只有缓缓渗透。我知道,昨夜风狂雨骤,只能落花流水;只有随风潜入夜,才能润物细无声。因为和风细雨,所以曹驰不再哭泣,即使挨数学老师打也坦然面对;因为春风拂面,所以何京东判若两人,甚至主动义务扫厕所;因为惠风和畅江晨阳不迟到,骨折了还坚持上学,主动上台演讲。班会,吹皱一池春水,让春水涣涣,清澈明亮。 (二)黑板清泉石上流 黑板这块沃土,大有作为。前方的黑板,除了大面积种植学科粮食外,边边角角,还可以种花种草。后面的黑板,可以任意铺排,杂花生树。黑板的最上方,我开辟成“榜上有名”,最初是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_老子哲学思想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第5期(总第76期) 2009年10月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an Vocational College Oct .2009 No .5(Serial No .76) · 32·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 —老子哲学思想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施红斌 (苏州工艺美院,江苏 苏州 215104) 摘 要:老子思想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重 要的启示,本文分析其中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和以人为本等思想内涵,从中得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270(2009)05-0032-03 收稿日期:2009-09-11 作者简介:施红斌(1982—),男,安徽无为人,苏州工艺美院工业设计系辅导员、助教。《老子》又名《道德经》, 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一部扛鼎之作。长期以来,《老子》的自然哲学思想得到广泛关注,而其中蕴含的社会管理思想却相对受到忽视。然而, 老子身为周王朝的史官,对当时社会管理行为的种种弊端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加之他中年“避祸于鲁”,晚年又“流难于秦”,也使他能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去思考整个社会, 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管理思想体系。本文分析老子的哲学思想内涵,从而从中得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启示。 一、老子哲学思想内涵(一)无为而治 “无为”是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成功而非居。”(《老子》第十二章)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在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同时也是作为天地万物本原和宇宙间一切运动总规律的“道”中,包含“有”和“无”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比“有”更加根本,《老子》第一章中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因此,老子在其著述中一再强调“无为而治”。如第二章中说,“胜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中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二十九章中说,“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五十七章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些都是老子为当时的 统治者所提出的治国方略,是其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如果说“无”还只是一个纯粹的哲学范畴,那么在此基础上的“无为”则包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在老子看来,无为之道是最高的统治、管理艺术和手段。“无为”所指,首先是作为管理者不能违反客观规律胡乱作为。“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而是应循序渐进,“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不能急躁冒进,“轻者失根,躁者失君”,“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无为”所指,其次是作为管理者不能事必躬亲,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坐进此道”,让手下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让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目的。可见,“无为”并非主张“不为”,而是不违反自然规律妄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顺应自然本身固有的规律,顺应万物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追求以勉强人为的力量去干扰并妄图改变自然规律,不为了追求欲望而背离自然规律,而是按照规律办事。 (二)道法自然 管理有无章法可循?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居于核心地位,老子的道,首先是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在他看来,道是一个先天的、独立的、不可名状的存在,是“天下之母”,万物之根。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既然“无为”非“不为”,而是循照规律地“为”,那么,我们就不能不说到“道”。“道”可以说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例如,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是空虚

道法自然教学设计(市优秀课例)

《道法自然》教学设计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那务中学曾亮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与特殊句式。 2、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 3、理解本章中涉及的“道”哲学思想,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章中涉及的“道”哲学思想,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播放动漫《道德经》导入 (出示幻灯片2:教学目标) 二、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一)齐读课文,完成预习检测(15分钟)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齐读课文(幻灯片3、4展示课文)不错,读得非常响亮。-----------下面请拿出你们的导学案,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幻灯片5展示预习检测,点出学生上黑板把答案写出来,学生边写边检查所写答案是否正确,若不正确,继续让学生自主上黑板把答案改正过来) 附:课前预习检测 1.填空题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出国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写作《道德经》五千言,又称《老子》,是道家思想的经典。 (2)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命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老子有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思想精华。 (4)在政治上,老子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周行而.不殆.而:表并列,不译。殆:通“怠” 2) 可以为.天地母为:是 3)远曰反.反:通“返” 4)人法.地法:意动用法,以----为法度 5)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尊:敬畏贵:形作动,珍惜。6)长.之育.之长、育:使动用法,使---成长;使----发育。 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而:表转折,却;为:有作为 2、特殊句式:1)先天地生省略句“先(于)天地生 2)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宾语前置夫莫命(之)而常自然 3、重点句子翻译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明确:人是以地为法则运行,地是以天为法则运行,天是以道为法则运行,道是以自然为法则运行。 2)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明确:因此,万事万物没有不敬畏大道、不珍惜恩德的。 3)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明确:创造养育万物却不强行占为己有,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己功,它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我的理解是万物生长繁衍的大环境及其规律。联想到自己多年来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努力所为,觉得与古圣先贤的思想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所谓“道法自然”是指我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指导原则与思想,即尽可能多的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兴趣、学习情况等,在对学生有一个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思考出一个适合本班学情的发展计划,使计划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性相吻合;在正确指导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教会他们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培养集体荣誉感。 这里的“无为而治”是指教师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通过组建班委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班委会对班级学习、生活负直接责任,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共同监督,通过班委会内部的协作分工、班干部的各司其职,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班级学习与生活的共同构建中去。所以说教师的“无为”实际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有为”,教师力求自身少为甚至无为,达到遥控班级,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的境界。为此,我做了以下工作来促进学生的“有为”: 一、与学生谈心,了解其分科以后的学习、生活方面的想法,乃至将来的打算 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先博得学生对班主任的好感和信任。针对班级中学生人数众多且学情复杂的情况,可有选择的选一些基础好的或问题多的再或者是那些不爱学习却热爱班级活动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有侧重的谈话,了解学生对班集体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顺其心声、助其希望,相信这样做了,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中所遇到的阻力就会小一些。 二、组建得力、肯干、会干、能干的班委会 班委会的构建是一个班级运作是否顺畅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工作之一。班委会出自班级所有学生,服务于班级全体同学。这一小圈子最大的管理优势就是他们是这个班级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班级发展动向、学习风气、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了解的最为真实、全面、透彻。因此,组建一个得力、肯干、会干、能干的班委会,让其充分运作起来,是直接促进班级发展的有效手段。班委会对班级事务做的多了、做的好了、做的基本到位了,班主任自然而然的就做的少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自治班级的积极性,又可尽量减少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由于年龄、阅历、知识储备多少、及对事情的看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带来的隔阂及冲突。也可以说建好了得力、肯干的班委会就等同于基本实现了班主任的“无为而为”,使“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变得更加实在了。 三、日思、周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要吃饭靠大地,地要生长靠天下雨,天下雨刮风有规律,这个规律是自然平衡。 我们的建筑是横平竖直的,我们的世界自然却没有如此的,哪一颗大树都是有弯度的,而我们就是跟大树一样是自然的产物,所以我们眼中的美丽家园,现代的高楼是永远比不上精灵的世界之树的。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但因为机遇精力等等原因,达到的境界不一样而已,有的人可以画画千古流芳,有的却只在演唱会中体会一点点感官的短暂刺激,是的我曾经不理解这些人为什么那么痴迷,恩现在我解释了,给我自己的解释而已。 功夫在诗外,说的是应该去接触世界体验社会……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说的是我们的快乐,应该以别人的方式实现,呵呵,我好像站着说话不腰疼吧……^_^但下面有两个生活的例子: 老婆减肥,用很多方法,节食、减肥药、不睡觉……没成功,但是去工作了,10天瘦了好几斤。 有个长寿的老者把我们的人生比喻蜡烛,而人的寿命好比蜡烛燃烧的时间,有的放在风雨中很快就熄灭,有的放在罩子中可以燃烧很久,关键看摆放的位置。注意哦,人不止身体,

应该是身心的保养哦。身体与心灵都要保养,这个没有蜡烛比喻那样的简单了: 身体与心灵都要保养。 对于普通人来讲,不用讲什么保养,因为,我们经常会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们的普通百姓——身心疲惫,是的我的你的父辈祖辈,辛苦的劳作,发现世界跟我们头脑中的世界不一样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只有把希望寄托下一代,然后周而复始。 而对于很多心灵强大的人,往往有更好的注解,叫做英年早逝,或者天妒英才,如此等等。比如,王勃。这些人往往因为才华的出众而忽略了身体的保养,常常使得我们在读他们的传记的时候为之扼腕(这样的人如果多活几年那该多好啊),比如,王守仁同志。 但是,第二种人毕竟是少数,在当今这个保健学满天飞的时代,相信他们可以读到很多,想到很多,而且绝对会去伪存真。 对于,身体保养很有条件的家伙,而心灵相当脆弱的人们呢?现在我们似乎都有了肉吃,平时都可以拿一些保健的书籍看看。但似乎在其中并没有获得什么?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在于心灵,心灵的不健康,压力,焦虑,等等情绪左右着思想,即使知道保养也懒得动。这些人如果想长寿,而心灵又不够强大,怎么办呢?答案出来吧,答案在于,“功夫就在心灵外”,

道法自然中医圣手演绎暖宫“太极心法”

道法自然,中医圣手演绎暖宫“太极心法” 太极入道,道法自然。 酷爱太极,自然简朴的杏林名宿 清晨,绿树环绕的中山公园内,聚集着天地之精华灵气,如清泉,如仙雾,如白云,如画卷,田德玉踏着朝露来到这片天然之地,尽情吞吐天地赐予万物的精灵,心法在胸,太极拳缓缓舒展…… 精神聚,灵意动,风生水起,一物一太极。 心存感激,感激天地、山川、江河、树木、花草赐予灵晶。 万物有情,情在相濡以沫、生生不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补而相济。 交灵换性,性在法中显,灵在道中生。 阴阳相生,刚柔并济;悠悠太极,流淌千年,沐浴在太极心法中,田德玉心随意动,领悟太极道法自然之精华。 酷爱太极的田德玉,其身上杏林中医师的气质尤盛。温柔亲切如她,有着中医师特有的低调、从容、质朴,深邃而专注的目光,充满了智慧与专业。田德玉拥有的是一种淳朴和谐的大度,厚实而自然,恰好与中医天人合一的精髓相吻合。她深谙中医疗法的道法自然,在田德玉的身上,深深地烙着自然简朴的印记。

深悟道法自然,她让佛山刮起“暖宫风” 令人敬佩的是,作为广佛中山医会诊专家团成员之一,拥有三十多年治疗不孕不育的临床经验,曾在湖北中医药学院任客座教授,曾在二甲医院担任中医科主任一职,擅长运用中医治疗不孕症的各种疾病,特别对女性内分泌失调所致的肝肾亏虚、气滞血瘀不能生育等有独特疗法的田德玉主任,将深悟而来的“太极心法”巧妙地融汇于疾病疗法的研究中,她善于将自然之道融于治疗,善于把天人合一融在辨证论治中,以顺乎自然、天人相通的观念,将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治疗,根据不同个体、不同时空采取不同对症治疗的方式运用到极致,一举研制出扁鹊暖宫方,攻克横亘多年的宫寒性不孕难题。 于是,进入2010年,佛山刮起了一股“暖宫风”。前仆后继,多少女性纷纷为了温暖和煦子宫,赶赴佛山市中山医院中医科,请求中医专家田德玉主任为她们实施暖宫治疗。 众所周知,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讲的是辨证施治,对症下药。中医大夫向来是越老越“值钱”。中医以经验先行,中医专家们在不断的辨证施治过程中积累经验,特别是对一些疑难杂症产生独到的见解和救治的窍门。田德玉主任是一位经验丰富,活学活用,敢于创新,对治疗不孕疾病有独特见解的中医师,她在治疗不孕疾病中,有自己非常独特的见解,她认为肝藏血、喜条达、主疏泄,内寄相火,而“女子以肝为先天”,强调肝对妇女生理的重要性,她

诸子百家与中医药

第一讲诸子文化与中医药 战国末期,中国古代哲学进入了建立体系、创立学派的学术大争鸣、大发展的重要时代。在这一非常时期中,使以往长期积累的大量文化资料、思想资料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春秋时期官学垄断地位的被打破、禁锢的学术思想被释放,于是?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和争鸣便应运而生。虽然号称?百家?,实际仅有十个学术流派。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称:?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论,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皆相成也……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所举十家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包括上自春秋下至秦汉的众多学者。 在这十家学术流派中,对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墨、道、法四大学派。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在其理论构建过程中,?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很自然地渗透于其中,并用以解释相关的生命现象,解决相关的医学问题。本章就?诸子百家?学术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影响作以述尧,在解析中医药理论形成的文化背景同时也论证《黄帝

内经》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 道家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老子是其创始人及学术代表人物,后经战国中期的杨朱、关尹、尹文、宋鈃、庚桑楚、子华子等齐国?稷下学宫?知名学者的继承和发扬,成为当时较大的思想流派之一。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继承老子思想的主要有战国时期的庄子,后人往往并称?老庄?,以概先秦道家学派。主要观点为:道气论、无为论、辩证观。 道气论 1.道为?无?,是宇宙的本原,先天地的客观存在。 道有体用,从道体看,它是宇宙的本原,作为?天下之始?,道是?无?。从道用看,它是法则秩序,具有昼行不殆、对立统一、天人一体、自然为本、无为五部委等客观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第25章) 作为宇宙本原的?道?,其生成宇宙万物的模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42章) 这是用数学公式来表示道生万物的过程。一为道之最初生成物。一分为二,即阴与阳。阴阳和而产生第三者,再繁衍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第一就是反抽象,比如古人写诗,好不好太抽样了,很难理解,抽象的理论视为不科学,所以今天我争取用简单的语言来讲道的本质,道我们把它叫规则、运动、变化,你们叫规律也好,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原文大家看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现在就先按你们原来接受的方式,来解析一下。

道的本质,《道德经》这一章到底是什么意义呢老子找了一个新的概念,用“大”字来阐述道的本质,所以道的本质就是“大”,他告诫人们不可以自以为是,要与天地而一,要学习大道包容万物的胸怀,与大自然和平共处。 这个“大”为什么叫道的本质呢道现在长出一个“大”出来,这个大在宇宙就有四大,人大、地大、天大、道大,然后才能向往自然,人如果没有边界广阔地运行,一直不停止、不停顿,那么你就到得了很远的地方。 举一个例子,比如你远处看天空,天空好像和大地合一了,就变为一条线了,但你一直往前走,前面又合一了,所以大家到草原去,在开高速公路,要知道这种境界,天地好像一根线,尽找尽有,无边无际,甚至遥远,其实遥远又返回了本源,化为一个“一”字,这就叫自然。

我们怎样来翻译这一段呢我们可以这么讲,有物混成叫做有一样东西浑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先天地生嘛,听不到它的声音,很寂静,也看不见它长的怎么样,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便可独立长存而用不衰减,循环运行而用不停息,它可以被看作宇宙万物的根本,我也不晓得它叫什么名字,勉勉强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就叫“大”了,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停,运行不停而生者遥远,生者遥远又返回本源,所以说道很大,天也大,地也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只居其一,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法于自然。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有人说,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老庄。当我们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不断进取时,也不能忘却对自己内心平静的一种追求,毕竟我们去努力了,并不一定都是有结果的。 在政治上可能儒家法家更能一展所长,发展到今天,道家更倾向于内心的诉求,一种心理的平衡。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 为而治、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汉初的黄老之学,魏晋的玄学都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

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传说中的老子具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有个传说讲的是孔子见老子。 孔子向老子问道。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子伸了伸舌头。孔子十分不解,再次问道。老子长时间不发话,孔子继续洗耳恭听。老子拗不过孔子,最后又张开了嘴,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齿。这个时候孔子顿悟。老子即闭目养神,孔子便悄悄离去。 圣人碰面,没有高谈,也无阔论,寥寥几句,来无影、去无终,可谓“大道无形,道在口中”。 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柔弱胜刚强,刚强的牙齿已经掉了,但柔软的舌头依然存在。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至于庄子更是逍遥。

中医文化与四季养生

姓名:黄丹盛 专业班级:工商101 学号:201000701035 中医文化与四季养生 养生首先要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要根据四时的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则,完成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这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面。中医认为人法自然,人顺四时,如果按照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规律养生,就可以保证减少疾病的发生。 一、中医之人体四季虚寒。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是在时令中没有正常气侯的时候,中医叫做虚邪贼风,这些东西都会导致人疾病发生,现在人们到了夏天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冬天唯恐暖气烧得不热,这其实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过去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做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冬天由于气血是避藏的,如果这时候太热,让气血都耗散出去,中医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冬天如果不能够把精血很好的储存起来,春天就要得瘟病,所以建议冬天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在20度左右,夏天年轻人是办公室空调,家里是空调,汽车里还是空调,这样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肯定不能舒服,所以建议大家别怕费电,夏天开空调的时候开点窗子,因为空调的风和自然风绝对不一样,是一种透骨的凉,另外电扇也不要冲着自己吹,最好冲着墙吹,让它有回旋的余地。 所以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它就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自然的规律,而人的这个生命过程大家要想很好的完成大家这个生长壮老已的过程,那么在大家每一年里面,大家的春夏秋冬的四季对大家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医之人体四季气血运行。 中医认为,人的气血运行状态和五脏是直接相关的,老百姓老说春困、秋乏,为什么春天困乏呢,因为春天的时候气血从里面向外走了,内里的气血相对不足了,所以大家就感到春天的时候常常睡觉半夜就醒了,这就是因为肝阴不足了,中医认为春气与肝气相通,就是把人的气血从里面向外调动的主要脏器是中医说的肝,所以在中医学上讲春气与肝气相通。到夏天的时候,人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这时候外面非常充盈,这时候夏气与心气相通,大家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天气特别热,汗出得特别多的时候容易胸闷气短,这就是因为在夏天,夏气和心气之间有一个相通性;秋天树叶一落的时候,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收的时候,这时候人类的五脏里面最重要的脏器就是肺,肺气与秋气相通,肺气有什么作用呢,它有宣发与肃降的作用,它就可以使得大家的气血顺利的从外面向里面走,这个过程跟肺气直接相关;到冬天的时候,这个时令是什么时令呢,就是气血完全到里面去了,这时候它是冬气与肾气相通,按照中医学的观点,春夏秋冬,肝、心、肺、肾,这四个脏器和春夏秋冬直接相关。

幼儿活动教学的“道法自然”与启智引思关系思辨

幼儿活动教学的“道法自然”与启智引思 关系思辨 摘要: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为此,他提出“六大解放”的思想。幼儿教师的活动课堂中如果贯彻这一思想,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幼儿再说一说,给幼儿机会引导他们再动一动,换一个角度用大多数孩子都能够达到的常态行为作为标准来衡量要求幼儿,在遵循“道法自然”的过程中启智引思,以推动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活动教学;“道法自然”;启智引思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的科学教育重在感官的充分运用与训练,只有让孩子不断地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又动脑,才能让孩子发现科学奥妙,激发其学科学的兴趣。幼儿大多活泼好动,乐于感知新奇事物,教师创设新奇的活动情境和氛围,让幼儿动起来、笑起来,可以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参与欲望,满足幼儿的表现需求。因此,以活动的方式实施教学是教师遵守儿童成长本性的表现,是幼儿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道法自然”时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但好的教学形式并不一定就有好的教学效果。要达成活动的教学目标,我以为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既要“道法自然”,又要启智引

思,只有把两者相机统一起来,才能构建活的高效的课堂,为幼儿的成长奠基。请看下面几个课例: 一、再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啊 一次活动课上,某老师组织孩子画“我的家”,大多数孩子把自己家的楼房画出来了,并有目的地在楼房墙面上画上了窗子、门槛等,有的还在楼房边画了几棵树,更有的在天空中画了太阳。这本平常,可老师在欣赏孩子的作品时发现有一个孩子画得比较特别:这个孩子画了两座楼房,自己站在两座楼房的中间,抬头看其中的一座楼房。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就问孩子为什么要画两座楼房?你家有两座楼房吗?还是座别墅?哪知道孩子怯怯地说:“我家只有一座楼房,我是站在楼下喊爸爸。我爸爸经常到别人家打牌,吃饭时我经常去喊……”这似乎让老师有所感悟,于是她灵机一动,安排了“说一说”的活动环节,让小朋友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结果,小朋友画得虽然幼稚但说得却很精彩,整个课堂活动在小朋友“说家”的过程中达到了活动高潮。 做与说都是幼儿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它们在幼儿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功能,在活动中必须综合运用。上述课例中如果老师仅仅是通过画画的活动让学生欣赏作品,“看看自己的家”,则虽然画画教学的目的达到了,但孩子并没有真正“醒目”“开窍”。此时老师增加的“说一说”环节,由家是什么样子到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读老子《道德经》一得

读书心得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读老子《道德经》一得 严春忠 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人们对其研究探讨从未间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是其思想精髓,值得认真研究,深刻思考。 一、 “天人合一”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养生和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 《道德经》通篇渗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从“道”的概念出发,间接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阐述的。“道”是虚空之间的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道可道,非常道”。“道”是难以言说的,能说清楚的就不是“常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就是这样一种似无而有,似有实无的东西。“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化生万物。天的处事方法就是天道。当证明了天道自然,天道就成为表示自然规律的概念,老子认为天道是人们行为应该效法的原则。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老子发现天道和人道的不同,要求人们应该效法天道。当把天和人放到一起研究时,发现天和人都遵循着同一原则,就是纷纭变化的事物都要回归到他们的出发点,并且是一种永恒现象,所以叫做“常”。认识了常,就能包容一切,处事公平,天下就会归从,也就能长久。人们效法天道,做到虚受一切包容万物,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呈现“天人合一”的状态。 老子认为,要真正达到“天人合一”,人们就必须要按“道”的要求,加强自身的修养。思想上要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虚静自守,包容一切;行为上要物我两忘,卑贱下处,柔弱守中,处于无争、无为、无欲的状态;待人上不骄不躁,诚恳谦虚,只作奉献,不求索取,行不言之教,处无为 之事。所有这些,既反映了“道”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概括了中华文化关于做人的美德,也揭示了人类养生的要诀。人们若能真正按“道”的要求修身养性,进入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境界,就能海涵自然精气,滋心养身,延年益寿。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可以从人患疾病时其症状变化中得到验证。人的疾病产生,是由人体内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正不胜邪致使阴阳失去平衡的结果。其临床症状表现,又与天气的阴阳消长相关,大多数疾病在上午和白天症状较轻,而到了下午和晚上,其病症就会加重。原因是上午和白天,人体阳气增强,又得天之阳气的帮助,则阳盛阴衰正胜邪,故病症就减轻;而下午和晚上,人体阴气渐盛,又遭天之阴气的侵袭,则阴盛阳衰正不胜邪,所以病症加重。此外,有些时疫性的疾病,往往随着季节性的变化而产生或消失,就更能说明“天人合一”的道理了。 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且人数少,生活需求简单,易于得到满足,人对自然界的侵害不明显,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开始对自然界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造成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当今世界人与自然无法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突发性的暴风、暴雨、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工业文明的发展,大量的废物和废气任意排放,给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对地表和地下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利用,破坏了植被和地壳结构,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大国搞军备竞赛,无限止进行空中和地下核试验,破坏了大气层和地壳的相对稳定结构。 16 读书心得

道法自然试题

第六单元《道法自然》题目 一、《老子五章》(选择题10题,判断题5题,共15题) 1.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怀抱 B.道可道,非常道常:永恒的 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文:文字 D.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居:居住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无,名天地之.始 B.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涉 D.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C)☆☆ A 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无,名天地之始 B 天下莫柔弱于水仕宦于台阁 C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D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源。 B.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C.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社稷之主”,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就可以做君主. D.第八十章里.老子认为,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 不去冒险,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就可以使国家太平发展. 5.下列名字不是指陈老子的是(C)☆ A.李耳B.重耳C.李子D.李聃 6.下列有关老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 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人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老子是中国最早的古儒 D.《老子》是法家思想的经典 7.老子的人生论包含深邃的哲理,下列论述不是表达事物之间辩证关系的是(C)☆☆ A. 大成若缺 B.大直若屈 C.大辩若拙 D.大盈若冲 8.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道”论较早地提出了天地万物的起源。下列论述不是反映这一思想的是(D)☆☆☆ A.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B.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C.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D.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有关老子所论之“道”不准确的解说是(C)☆☆

道法自然 清静无为

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是我今日要讲的主题。 这个话题不止我在讲,很多道长、社会上的有学之士,很多人都在讲,为什么?因为需要。所谓“树欲静而风欲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些东西总是在失去后才能体会到它的珍贵…… “道”自然是永恒存在的,但我们得知“道”,正如洪流来临时一样,堵不如疏,为什么要“疏”?怎么去“疏”?洪流是不管不顾的出现的嘛?这些问题有些时候仔细的想想,自然也就能发觉其中的“道”理了。 洪流的出现是有天气因素的吧,是有地形因素的吧?怎么治理水患我们有大禹治水传下来的经验吧。道就在其中,我们关注道,了解道,就能避免自身的许多厄难……或是提前规避,或是应对得当,甚至将危难消除于发生之前。 道正因为永恒存在,所以反而容易被人所忽略。 我不知道,有没有细心的听众注意到了我刚才提到的“知道”,“道理”和“自然”这些词汇。 道、自然,可以说是我们使用得十分普遍的词汇了吧。我这样说的意思是什么呢?我是要告诉你们的是,其实我们一直在了解“道”和“自然”,普通的大众也一直在修“道”和保持“自然”,只是正因为大家一直在持道修身,所以反而忽略了。 人类需要呼吸,需要进食,需要睡眠……我们饿了会去找吃

的,累了就不得不睡觉,这难道不是在保持自然吗?我们每天呼吸,不也是在持道吗? 话又说回来,人生有几个人是追求劳苦一生的?不也在追求舒适自然吗?就算废寝忘食的工作,也会成为一种追求和享受。尽管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笑)。 所以说,持道修身真不是个问题,那问题在于哪里?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敬畏之心、有没有大道观。 我今天讲的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可能你们要以为我跑题了,那我要告诉你们,我没有跑题。因为我不想我在一通空谈之后,你们转头就忘记了。 我前面说的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要说,持道要有敬畏之心,持道要有大道观。我们啊,不要修持点小道就自以为是,挥舞着乱砸乱撞的,当然,可能我会这样,希望你们不要被我砸到了(笑)。 为什么我这么强调敬畏心和大道观这两点呢? 就是因为总有人误解“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本意。 大家遇到一些无可奈何的事,总会随口一句“随之自然”吧? 什么是“自然”?一般人想到的都会是美丽的大自然,注意,这里我加了个形容词:“美丽的”。 为什么? 因为我们都认为“自然”就是美丽的,是不是? 那有没有不美丽的自然?我想,这个可能要留给大家回去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