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新闻学的研究现状及下一步研究课题的设想

我国新闻学的研究现状及下一步研究课题的设想

我国新闻学的研究现状及下一步研究课题的设想
我国新闻学的研究现状及下一步研究课题的设想

我国新闻学的研究现状及下一步研究课题的设想

1992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轨道,最初数年,由于太多的现实问题遮蔽了研究者的视线,新闻理论一度被忽略,研究相当零散。最近几年,开始呈现新闻理论研究“回归”的趋势,因为对许多具体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只能建立在理论研究深化的基础上。对理论思维的回归,也借助了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和硕士生数量迅速扩大的外部原因。他们限于条件和经费,在抽象思维方面发展的较多;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入门的研究人员,首先的训练也应该在这个领域。于是,诸如新闻事实、新闻价值、客观性、新闻真实等等,面临新的环境,再次被提出讨论。传统的关于传媒性质任务的认识,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变得多样化了。传播学研究中一些较著名的假设,无形中为新闻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各种涉及当前传媒实际工作的热门话题,也持续数年,常说常新。下面是对近年新闻学研究情况的概述:

1,对新闻传播现象本身的研究

对新闻传播现象本身的研究,这几年主要围绕着区分新闻与宣传展开的。近年新闻学界展开的“用事实说话”是否新闻写作规律的讨论、2003年年末纪念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发表60周年的学术会议,深化了对于新闻、宣传内涵差异的理解。有的文章认为,新闻与宣传的不同点在于:宣传重符号,新闻重信息;宣传要反复,新闻重新意;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宣传重时宜,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操纵,新闻重沟通;宣传有重点,新闻讲平衡。

对新闻和新闻传播业的认识,近年也从不同角度得到较多的论证。一般地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然而,有的文章指出,新闻只是为社会上某些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提供了传播渠道。作为叙事的新闻,它的本质是透过“知晓”以获取知识,而历史属于理解性的知识范畴。“新闻→历史”的简单转换关系忽略了不同学科主体的差异。

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有一些,不算多。有几本标题为“新闻理论”的书,基本是用政治套话编织的,学术价值有限。杨保军的《新闻事实论》(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对新闻事实的探讨较有深度。

2,新闻真实问题研究

近年最为集中的新闻理论话题是新闻的真实性,文章很多,但没有出版专著。这个老话题重新成为研究对象,一个直接的原因是利益驱动下的假新闻泛滥。

有的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假新闻的泛滥,即社会假冒伪劣成风的环境、存在假新闻流通的市场、假新闻制造者适应了受众的某些接受心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欠缺。基于过去一些假新闻被告上法庭的“教训”,现在的假新闻往往无特定指向,它不以侵害当事人为目的,以假人物、真的大地点和假的小地点(通常乡以下的小地点是假的)为掩护,编造煽情、轰动的内容(有的格调还很高)以骗取利益。

有的文章认为,普通受众对这类假新闻在一定条件下应当拥有诉权,因为受众购买报刊这一交易行为构成了一种买卖合同,对其质量的主要要求便是真实性。普通受众对媒体内容真实性问题起诉的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如果媒体造假,非报道指涉对象可以起

诉它。至少这类假新闻侵害了受众的“一般人格权”。当人们看到新闻故事感动得流泪,而事后发现是假新闻,无疑当事人感情上受到伤害。这是对公民的欺骗和精神侵害,对人的极大不尊重和蔑视,而保护人格权是民法的基本理念。

关于新闻事实本身,有的文章谈到,如果新闻真实还要从价值的层面去思考,就会将真假的判断渗透到基于利害关系的价值判断。不同内涵的判断绞合在一起,使人们对事实真实不真实这个最简单不过的问题,变得复杂化起来。这种思维模式的特点要求价值判断统领事实认识,融事实判断于价值判断之中。还有的文章认为,新闻要努力追求法律层面的真实,防止采用无可证实的事实、取证不当的事实、证据存疑的事实。

现在关于科学的报道中出现假新闻的比例在增大。有的文章指出,出现这类假新闻的主要原因是传媒对科学的误读。主观性误读表现在对权威的习惯性服从,缺乏追究真相的意识,更缺乏对真相追究者的尊重和褒扬。客观性误读表现在偏重科学事实的应用性和轰动性,新闻的叙述语言歪曲了科学语言。大多数科学报道是可以避免误读的,这就要求传媒对科学语境的了解,并通过在符号的解读方面与科学界的协商解决问题。

3,新闻价值研究

关于新闻价值,有的文章认为,这是一种认识价值,是指新闻事实与人们原有认识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大,新闻价值就越高。但是人们的认识在变化,某些熟悉的事实中与众不同的情况、熟悉事实数量的明显变化本身,都可能具有新闻价值。有的文章对新闻价值给出一个新的定义:新闻价值是新闻传播过程中,活动主体(传者、受众)之间以及主体与客体(新闻事实)之间的关系。

还有的文章认为,由于当代社会生活类新闻大量进入报道、新闻来源发生了变化、构成新闻的因素扩大了、新闻需要解决大量社会问题等四个原因,构成现代新闻的价值因素应当是:获知价值、激励价值、获益价值、娱乐价值。与强调新闻价值相反,“反新闻价值”的新闻选择标准在新形势下也得到论证,强调以“亲社会意识”校正以往的选择标准,反对新闻传播中对弱势群体的歧视。

关于新闻价值的著作,2003年出版了杨保军的《新闻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研究较深,但从哲学认识论角度研究,令人感到晦涩难懂。

4,新闻法治研究

随着我国传媒近年的急遽扩张,传媒与社会发生的矛盾冲突也增多了,呈上升趋势的“新闻官司”刺激了传媒与法的研究。由于许多问题处在意见很难统一的职业道德层面,讨论颇为热烈,涉及新闻侵权的各种情形、与传媒相关的著作权问题,以及隐性采访的合理性、“新闻策划”的理解、新闻损害、记者特许权、采访权的法律依据、隐匿权、更正与答辩权等等具体话题。部分法学家参与这方面的讨论,使得传统新闻学微观新闻法治研究方面得到强化,但宏观的新闻法研究,目前处于停滞状态。

近年讨论较为集中的是隐性采访中的法律问题。多数学者的文章认为,目前偷拍偷录几乎被运用于一切被拒绝采访的情形,说明传媒的守法意识淡漠。这种采访应是极为偶然的,在万

不得已的情况下方考虑使用,而且要经过传媒领导层的批准和责任程序。徐迅著《暗访与偷拍——记者就在你身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就这个专题做了深入的研究。

关于记者采访权的讨论,也是近年的一个热门话题,有的文章认为,记者的采访权是与生俱来的,当他们作为国家公务人员担负起发布新闻的责任时,便拥有了采访的权利。另一种意见认为,采访权在中国没有作为一项授权性规范在法律上加以规定,它是从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中延伸出来的。新闻工作者是公民,他们和他们所在的媒体是服务于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的,为满足公民的表达权和知情权才拥有采访和批评的自由权。记者不享有行政、司法等国家公务人员的特权。

近年提出的“新闻损害”概念,从法治视角对日常报道中由于新闻业务的不熟悉或工作的不谨慎,无形中产生损害当事者的各种情形,做了理论阐述。有的文章总结了以下情形:新闻写得越细,越透明,差错越大;经济报道中些微的差错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害;进行式报道中报道不及时造成对当事者的损害;报道中传统的绝对化判断对当事者造成的损害;由于错误地正面报道了违规经济行为造成的社会性损害;转载中发生的损害扩大化问题等等。

5,舆论监督研究

舆论监督的研究可以视为新闻理论的一个话题,也是近年的一个热点,文章很多。学术性文章集中讨论的是对舆论监督本身的认识,以及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问题。有的文章认为,鉴于我国特殊的媒介体制,舆论监督是作为党和政府管理、领导职能的延伸和补充发挥作用的,现在舆论监督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原因在于我国各级权力组织的职业化水平较低,一方面没有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又在无节制地扩张权力。同时,某些媒介的职业化水平也不够高。有的文章强调,舆论监督是一种软监督,决不可依靠言词的尖锐和态度的激昂来解决问题,更没有对监督对象惩罚的功能。

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较多的文章谈到这种监督与司法的关系。有的文章认为,舆论监督代表的是一种公权,媒介断不可将确保公权行使建立在牺牲私权的基础上;同样,公民也不可以维护私权为由,阻挠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与公正司法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需要调处矛盾,建立平衡标准。

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二者在现实社会中既统一又矛盾,因而为新闻学界所关注。有的文章谈到,二者的关系存在两种情形:技术性层面,舆论监督在司法没有遵照法理运行、发挥其“正义”的功能时,可以形成改变和消除不公正的压力;而报道事实若不公正则会影响司法的不公正。在制度层面,有时一些案例是司法自身操作的政治性和行政性造成的,而新闻报道往往对此欢欣鼓舞,认为是领导重视,无形中助长了人治。还有的文章认为,深究二者产生矛盾的原因有五:二者的职业特征不同,工作时效要求不同,使用的语言特点不同,认定事实的依据不同,所处的法律地位不同。这方面的研究专著尚缺,但有两本论文集不错,即展江主编的《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版)和《舆论监督紫皮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有一本学术水平较高的涉及舆论监督的专著,即侯健著《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侧重点在名誉权方面。

6,新闻职业精神与职业规范研究

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的研究,主要困难在于我国传媒业在许多方面普遍地而不是个别地违背国际传媒业界公认的职业准则,在难以得到我国传媒业公认的情形下,研究文章有一些,但研究本身处于尴尬中。

有的文章谈到,传媒的违规行为,半数以上表现为传媒或记者的职业角色与利益的冲突,即作为社会公器的角色与市场竞争主体角色的冲突。因而,需要强化新闻专业主义。有的文章认为,要健全有效的传媒自律机制,如果通过社会他人来执法和监督传媒,成本大到不可能。就关涉传媒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的现行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而言,这方面已经相当全面,对绝大多数传媒业的违法和违规行为都有明确的禁止性要求。另外,自1991年起就由全国记协制定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现在缺少的是执行和监督机制。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是从业人员对其自身的控制。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为了避免较多的他律,就需要更多的自律。

从长远看,一种行业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其职业行为才需要更多的由外部控制而非来自内部的压力。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它的职业角色通过职业理念和精神的内化而形成,从而每个个体能够在从业的过程中自觉担当社会道义和服务公众的责任。

由于一些违规的记者行为现在不但不被认为有问题,反而有人写文章总结“经验”,因而关于职业精神文章虽然有一些,但不算多。书只有少量教材性的,基本是描述性质,水平有限。倒是正面显示偷拍偷录如何成功的两本书被报纸连载,传播较广。

7,电视研究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电视(包括卫星电视)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空前的,积累了较多的财富,因而新世纪初电视研究方面得到了相当的资金。这一措施产生了效果,研究项目上马较快,成果数量也很多,包括许多成套的丛书。声像传播的研究比重,在新闻学研究中陡然上升,关涉的研究内容包括频道专业化、广电业集团化、制播分离、电视节目形态、节目质量评估、节目主持人制度,制片人制度、收视率,以及许多具体节目的评价性研究(几乎全是赞扬性质的)等等。现在的问题在于,研究内容分散,总体深度不够。相当多的研究者处于具体的业务工作中,将问题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尚需要丰厚的知识功底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研究话题的分散,则是另一个明显的问题。

鉴于电视业面临的体制改革,有的文章认为,中国电视面临六大变化趋势:电视机构由单一经营型趋向多元经营型、经营方式由政府拨款趋向资本市场运作、传播观念由平面的宣传理念趋向立体的传播理念、传播方式由综合频道趋向专业频道、传播思维由趋同思维趋向另类思维、传播文化由宣传中国文化趋向中西文化交流。还有的文章认为,中国电视面临的三大矛盾是:电视业的公益服务和赢利性经营的矛盾、电视传播的价值取向把握中的矛盾、“小而全”的以往体制与社会大生产型现代化经济格局的矛盾。因而电视业需要进行三方面的改革:减负增效,提升内部经营管理的水平;体制创新,推进中国电视战略性重组;事业转型,渐进地实现产业化改造。

关于电视研究的文章多数属于经验之谈或口吻很像领导人报告,关于电视研究的书很多,多数是描述性的,学术成分有限。

8,传媒经济研究

这是近年新闻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现在多数传媒与原来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党政机关在经济利益上开始分离,传媒管理上实行任命主要负责人的委托制。这种体制上的悄然变化,刺激了传媒经济的研究。于是,传媒资源配置不合理、条块分割和法规滞后三大“瓶颈”问题被提出,许多新问题要求得到回答,例如明晰产权、跨地区跨传媒形态兼并、防止趋同竞争、传媒核心竞争力、制播分离、有效发行、传媒消费、娱乐策划、受众市场细分或专业化、媒介资本融入的等等。新闻学界不得不在较快的时间内涉猎传媒经营管理。问题的广度仍在扩展,但是深度不够,一部分“研究”带有总结经验的性质。

现在中国传媒业发展的问题在于:巨大的增量空间与传媒业发展速度逐年减缓的落差;适应新形势的传媒业宏观调控体系滞后于传媒业的微观改革。2003年的报刊业调整,在体制上的变动可以概括为“管办分离”,即报纸在人员上不与党政部门公务员混岗,财务上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发行上不得利用部门职权搞摊派。“管”的机关通过任命主要负责人,对报纸的舆论导向负有监督职责。

关于传媒集团化,除了许多具体的运作和管理文章外,有的文章同时认为,要从垄断竞争过渡到实力竞争,通过公平的竞争赢得更多的资源。一位媒介集团经营负责人指出,当前媒体的竞争力不是体现在总收入多少、广告多少,其核心竞争力应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资产结构是否合理。二是产品结构是否合理,以及市场占有率如何。三是人才的结构构成。广电媒体集团化是一个较新的具体话题。有的文章认为,广电集团应以产权改革促进产业化,以资本重组推进集团化。

“传媒经济”话题中较新的具体话题是“媒介资本”。有的文章指出,我国媒体的发展需要资本的投入,它是一种成效明显的经营手段,可以盘活媒体的可经营性资产,激活媒体的无形资产,发挥其品牌优势,使媒体整体增值;在短期内,可以迅速筹集产业发展的急需资金,提高媒体抗拒风险的能力;同时,这样做也便于实现行政调控。另一篇文章认为,我国的媒体要通过资本经营手段实现高度产业化,明晰产权是必须跨过的一道门槛,否则,在产权主体缺位、产权边界模糊的情况下,我们将面临高额的交易成本。

在经营方式的探讨中,报纸的编营分离和广播电视的制播分离基本得到肯定,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促进媒体发展的模式。为了使媒体尽快地适应市场,科学的媒体市场调研问题再次被提到研究的层面。

应对传媒经济的新形势,文章很多,书已出版不少,有些还被视为畅销书,卖得不错。但是,多数论著属于经验总结,知识处于大众经济学的层面;描述现象能够做到及时到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显得无力。因而,虽然这方面的书虽然较多且很厚,在学术上能立得起来的,很难提出哪本来。

传媒的经营是否应当成为新闻学研究的对象,目前存在不同意见。

9,网络传播研究

我国的网络研究上马很快,这与网络传播市场化有一定关系,市场需要以科学的名义开展广泛的公关活动和投入广告,而这方面知识的普及也需要不断地研究,提出新问题和新视角。由于这个背景,这种网络传播研究本身无形中带有了替商人做嫁衣裳的色彩,匆忙之下研究的学术性,多少掺些水分。现在关于网络传播的教材和著作已经很多,但是总体水平较浅,

抄来抄去的现象较多。教材基本上停留在技术操作层次,观点上有不少广告性表达,诸如“造成信息特权的崩溃”、“传播权利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真正的普及”、“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完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的伙伴共享与参与共存”等等。所以,虽然网络方面的书越来越多,但是学术上有所创新,能够立得住的,暂时提不出来。

近年关于网络传播研究的话题开始呈现多样化、具体化,除了抽象的网络性质的研究外,其他话题均较为具体,例如网络新闻的发布、网络传播伦理、网络受众及网络调查方法、虚拟社交、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媒体网站建设、网络文学和个人出版、电子商务等等。

有的文章从四个方面提出重新认识互联网,即网络是一种计算机网络、网络是一种媒体、网络是一种属于成员的虚拟空间、网络是一种商业平台。关于传统媒介上网经营问题,有的文章提出,要防止对点击率的狂热崇拜,应该以更为准确的网页浏览率来评估传播效果。还有的文章从宏观认识角度指出:要防止技术成为一种超越人类主导的自主的力量。一位记者总结道:当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出现的时候,总会将其“神化”或“妖魔化”。现在网络开始普及,这种神化或妖魔化应该消散了。

10,新闻业务研究

近年新闻业务研究的文章很多,但基本上停留在微观技术层面,很少学术上的进展。教材出版较多,也多是换些例子,结构调整来调整去,较少新意。其中较为厚重些的,如黄晓钟的《新闻写作思考与训练》(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关于深度报道的讨论,多少有些东西,但很难再深入,因为记者处于快节奏的应对中,难以写出有分量的理性报道。

根据以上对新闻学研究的回顾,下一步关于新闻学的课题,看来不宜过多地设置大而空的“紧跟快转”式的课题。如果真的为学科建设着想,就应围绕一些新闻学的基本问题展开,深入下去,而不是泛泛地用常识性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宏观的问题。否则,可能完成了不少说起来很好听的“课题”,鉴定通过,也就变成了垃圾,几乎没有人看。

1,新闻真实研究

新闻真实是新闻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但是现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已经变成了套话,学界不能停留在这种比喻的水平上。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更不是学术。把新闻真实的要求归纳为一切必须完全真实,是不可能做到的。新闻真实与时效要求相关,与记者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倾向相关,与传媒制度和新闻运作模式相关,与即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相关,与传统的民族意识、宗教信仰、社会意识形态都有一定的联系,与新闻源和受众接受时的误读也有关联,对真假的判断与价值判断、利益关系也紧密相关,这些绝不是一个“生命”的正面比喻或一个负面的“妖魔化”比喻能够说清楚的。

因此,仅仅一个新闻真实,就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这方面有异常丰富的实践资料等待整理和挖掘,关键在于研究者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一定的新闻工作的实践体验。例如,仅从新闻生产的运作模式,就可以感受到许多标准化的生产程序使得新闻的真实被打上了相当的折扣。

2,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研究

新闻的客观性原则也是新闻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由于有一个时期我们将这样的概念判断为“资产阶级”,因而至今在讨论之前还要说上一句“没有绝对的客观”之类的套话,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客观性的理念并非是哪个阶级造成的,而是伴随着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新闻业的经济学考虑,以及传播科技的发展(例如照相术、电影、电视的出现)而逐渐形成的。

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个理念及其带来的客观报道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为客观性理念指导下的新闻报道并不客观。如果仅以这种结果就否定客观性原则,那么新闻真实就永远难以成立。作为一种可望但不完全可及的目标理念,客观性原则确实应当成为一种新闻职业的追求,它作为一种评判新闻工作的原则,总是在为自己开辟着道路。在这个意义上,客观性被称为新闻传播业的“一个不死的上帝”。

不要简单地看待客观性原则,把它作为新闻工作中诸多悖论的一个重要的永远不可能完全解开的悖论,这本身就是一种理论思维。

3,新闻价值研究

新闻价值也是新闻理论的基本问题,虽然文章有了一些,但专著仅见一本。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事实是客观的,而这种判断是主观的。虽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同一事实的新闻价值判断会有所不同,但若在共同“不知”的情况下,人们对相当多的事实具有较为相同的“价值判断”。这是“新闻价值”概念得以成立的基础。

价值是一种效用(使用价值),新闻价值对接受者来说是一种特殊的即时性信息效用。它或满足对外部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单纯的获知、兴趣、认同感需要),或帮助新闻接受者对利益相关(物质利益、情感需要、安全需要等等)的事情作出决策。对专业的新闻传播者来说,“新闻价值”是从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信息效用的目的出发,选择事实、予以报道的职业衡量标准。贯彻这个标准,有可能在最大的层面上拥有受众;同时,传播者也可以获得较多的交换价值或宣传效用。

然而,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是有限的。从意识形态角度,相当多的宣传性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从市场角度,报道一个复杂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简单事件;与其不厌其烦地解释事实,不如报道一个轰动的案件;费劲地报道远处的一个重要事实,不如报道一件身边的花絮。有价值的新闻需要投入,大信息大投入,小信息小投入。从工作角度,事件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发生、记者是否在场、值班主任个人的偏好、照片的清晰度和文字的容量、信息等级的确定、版面的位置等等,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因此,认真地研究新闻价值,在理论上很有必要。

4,新闻出版自由研究

这个课题近年仅见到几篇论文,讨论的是这个概念内涵的演变。专著仅一本,还是法学研究者写的,即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陈欣新的《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这个课题的论文,讨论的均是关于某篇历史文献的。而对新闻出版自由的理解,至今存在着明显的不正确的认识。例如“自由”常常被理解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受任何限制;而对立的意见又以这种理解作为反对“自由”的理由,同时用大众哲学关于任何事物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道理”,强调:“从来没有绝对的出版自由”。从哲学的角度

讲的“没有绝对”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不能直接用来所指具体问题,不然任何事物都可以套上“没有绝对”一句话,这是无意义的。恩格斯两次正面使用过“绝对的出版自由”的概念,他认为,法治社会条件下的出版自由即绝对的出版自由。自由与法治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研究,除了国际公认的诸如诽谤、侵犯隐私权和知识产权、保密等法律的限制外,还有许多无形的道德限制,这种限制是非法律的,如何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需要理性的研究。还有,新闻自由应该是谁的自由,是法人的还是自然人的?法治社会条件下这个问题较好解决,而正在走向法治的传统社会,应该如何理解这个矛盾?如何理解和处理“内部新闻自由”问题?如何分析新闻自由面临“新闻是一种专门还是一种企业”的悖论?作

为新闻产品消费者自由如何得到保障?如果把新闻出版自由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课题,需要讨论的内容很多。如果把这类课题作为宣传课题,那除了套话,很难说出实在的东西。

5,新闻法治研究

我国的新闻法治研究,可以从1980年新闻学术界呼吁制定新闻法算起,经历了20多年。宏观新闻法研究1988年曾是个高潮,出现三部新闻法草案。后来宏观新闻法研究停滞,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微观新闻法治研究日盛,出版了许多论著。现在微观新闻法治的面上研究已经差不多了,需要的是深化具体的微观研究。例如关于记者偷拍偷录问题,就形成了一本专著,还需要更多的学者在这方面多做工作,形成新闻职业规范的舆论,遏制传媒业的“无法无天”。其他微观新闻法治研究的课题,目前尚没有出现专著,例如采访权、侵犯知识产权、更正与答辩权、尊重新闻来源隐匿权等等问题。

随着舆论监督的深化,现在关于新闻法治宏观研究的某些问题应该提上日程。例如记者的权利与义务、传媒满足人民知情权方面的责任、传媒的创办程序与管理、新闻诉讼程序等等。有些可能尚没有条件实行,但是学术研究要走在实践的前面。

6,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研究

2003年6月山西繁峙金矿矿难事件中11名记者受贿无闻的事件,以及2004年中央电视台文艺两名工作人员贪污受贿的事件,使得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问题变得抢眼了。我们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研究,传统上属于新闻理论的一部分。但是从已经出版的几本书籍看,理论上较为苍白,只是开列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以及记协的道德准则,做一些“应该”、“必须”的解释。

我们以前没有将传媒业视为一种如教育、医护那样的社会职业,传媒的记者编辑是有级别的党政干部。一种行业的职业化水平高,并非体现在很多看得见的控制上,其职能角色通过职业理念和精神的内化而形成,强调的是个体在从业过程中的社会道义和服务公众的责任,例如教师、医务人员。如果某种行业的职业行为需要更多地由外部控制而非来自内在压力,那么这种行业的职业化程度较低。

我国新闻传播行业现在首先要做的是明确职业规范,研究的重点不应是重复已有的法规条文。现在法律规章方面的禁止性规定是清楚的,主要在于辨明基本的职业行为的是非。监督记者编辑的机制是必要的,但是若多数人在违规,通过别人来监督和执法,社会成本大到不可能。因而,现在急需做的,首先是让广大新闻从业者明确,哪些是规范的行为,哪些是违规的行为,用法理、道德方面的道理、国际公认的新闻业行为准则说服他们,辩明是非。例

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法律顾问徐迅,就庭审报道的记者行为规范,深入研究,得出10条记者采访的职业要求,很能说服人。

7,电视研究

电视已经成为我国的第一传媒,人们无法想象没有电视将如何生活。现在关于电视的文章和书很多,但是很难说得出学术性较强的专著有哪几本。从媒介形态对社会结构影响的角度研究电视,很有必要。这里同样需要强调,设置这个课题时,需要考察研究者的资质,不是从事了多年电视工作就能够做这样的项目的,研究者必须对媒介形态的演进和研究有深刻的理性认识才行。

8,传媒经济的理论研究

这里强调的是“理论”,而不是对传媒经济现象的跟进描述。现在以传媒经济理论的名义出版的书已经不少,但是水平均不高,原因在于作者们不是传媒经济专家,以实际的管理经验(有不少连这种经验也没有)和生活经验,以及新闻传播的常识,从网上扒下大量材料,整巴整巴就能攒出一本本书来。这个课题设置是必要的,但是要严格审核研究者这方面的研究水平,防止写出来的又是垃圾。

9,新闻写作的中外研究比较研究

我国新闻业务研究重复严重,停滞徘徊,囿于国内同行的圈子是一个明显的原因。中文与西方文字之间的差异过大,使得我们借鉴西方文字(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等等)新闻作品的机会很少。新闻业务研究要进一步,需要设置课题认真地进行比较研究,每一种新闻体裁、每一种报道内容,都有借鉴的广阔天地,这对于提高我国新闻写作的水平,将起到实际的作用。

但是,这样的课题必须要求多种语言人才,同时他们也应是新闻业务的研究人员,才可能贯通中外。可以考虑两种课题指南,一种是中英、中法、中德、中西等等的比较,分开来的较小的课题;也可以是一个较大的课题,下面分别进行不同语种的新闻写作比较研究。从2003年出版的梅尔文·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800页)看,我国太需要借鉴国外新闻写作的经验了,我们这方面的闭塞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目前国外的传播学研究,无形中集中在网络传播研究方面,主要是检验原来用于传统大众媒介的各种理论,在网络传播条件下适用与否。我们现在关于网络的研究,停留在叙说某种网络传播新产品、新方式的性质作用。在网络传播仍不成熟的条件下,大家一窝蜂地这样“研究”网络并不是个好现象,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出现创新,倒是助长了一种表面化的“研究”风气:似乎有些东西,仔细一看,大家都在描述、介绍,归根结底都是从网上扒下来的。

选择新闻学的研究课题,首先要掂量自身的研究能力,不看自己能够做什么,从趋利的角度跟课题,做出来的东西多数是垃圾。还有一种单纯追求“创新”的倾向,一般来说,边缘性的、学科交叉的选题,表面上容易“填补空白”,由于承担者多数并不具备多种学科的深厚功底,成果只是在标题上“好看”,真正在行的人一翻就知道没有什么价值。这种情形应该使人醒悟:学科发展不在于抢占多少看得见的地盘,而在于否能在某一点上取得深入研究的成果。

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现在的表格越来越细致,主观想法是好的。但是要知道,任何表格只能从字面上考察,应重点考察研究者的实际研究水平。现在凡申报,表格中教授、博士的数量填的都不少,还有不少带“长”字的(带“长”的承当课题更要严格,要考察是否真有时间和精力完成),这些并不能说明什么,多数是“陪绑”的,关键要看谁实际在做,他的实际研究能力如何,是否真有精力来做。至于原来完成过多少高级别的课题,这种将学术课题划分为行政级别的做法和想法,本身就很可笑,完全不能说明申请者能否承担所申报的课题。应主要考察承担者已有的代表作。代表作一般是本人感到最得意之作,只要看一看,就可以估量出作者的实际水平。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课题的研究思路

(1)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甚多,按照毛泽东哲学思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哪些是主因,哪些又是教师可控制变量;因此选定“学困生”成因中三个主要变量,包括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意志品质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及对策进行界定。(2)“导学探究式”数学教学新模式构想。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也是转化“学困生”的主渠道。因此探索有利于转化“学困生”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备课、上课、辅导、评价等几个方面的一般规律和相互间的关系变的十分迫切而重要。 I.“三理”整合,分析研究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发展规律,使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优化,学习动机与意志品质正向迁移;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发展个性的目的; II.“导学前置”运用导学案,布置预习、自学材料、训练题等方式使学生提前进入知识准备、思维意境状态,自觉完成知识的建构,发展知识潜能; III.“诱思探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诱思、学生探究的教学程序; IV.“分层评价”,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分层教学思想,采取分层评价,使教学评价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积极发挥评价结果的作用,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强自尊和自信,改进学习方法,提高综合学力。 备课:不仅要考虑三组学生的学习基础,还应考虑“三理”整合在三组学生中各自的不同状况;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教学过程设计上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方案,使“导学”有效果、“诱思”达目的、“探究”遵程序;教案要展现设计过程。上课:依据“三理”整合、导学案反馈信息,对A、B、C不同的组,不同的学生个体,教师设计出“诱思探究”目标;使学生真正做到自觉完成建构知识,主动进行探索研究,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每一个个体综合学力的目的。 辅导: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运用“诱思探究”程序,加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教师点拨各环节,从而扩大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辅导面,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但不能忽视课外辅导的补充作用,教师应通过多渠道,接触各组学生,了解学生在“三理”整合、“导学前置”的反馈信息,解决知识上思想上各种问题;强化主因变量正迁移,并为下一节课提供信息,以便改进教学结构设计。 评价:在实验周期内,对不同组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做到“分层评价”,包括课堂教学分层点拨、课堂作业分层布置、单元检测分层测试、综合评价分层评定等;使教学评价具有“实效性”和“激励性”。

课题研究的现状

课题研究的现状、意义、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和步骤、预期效果:研究的现状:调剖堵水技术在国外的研究和应用的历史已有将近60年的时间,因油井堵水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注水井堵水技术在其基础上得以迅速发展成熟。水基水泥和封隔器分层卡水堵水是早期应用较为广泛的堵水技术。 自50年代开始,国外各大油田先后使用高粘度原油、油水乳状液、固态烃以及油基水泥等作为堵水剂进行现场应用[1]。叔丁基酚与甲醛合成后的树脂,环烷酸皂尿素甲醛树脂等作为化学堵水剂在前苏联开展了理论研究和现场应用。 60年代初期,HPAM等聚合物凝胶技术在国外开始应用,为化学调剖堵水技术提供了一个思路[2]。 70年代以来,通过研究HPAM在多孔介质中存在吸附和机械捕集效应,Needham 等人[3]提出利用HPAM的这种机理可进行封堵储层中的高渗通道,化学堵水调剖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且领域更加宽广。 80年代末期,美国和前苏联等国都陆续研究并研制了一匹新型化学类调剖堵水用剂,总的来说,这些堵水剂可被分成水溶性聚合物凝胶类堵水剂,水玻璃类堵水剂及颗粒型堵水剂等。近年来,深部流体改向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为化学调剖堵水技术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三十年的发展,化学调剖堵水技术已发展成为日趋成熟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手段[4]。 90年代初期,C S Mccooi等人进行相关室内试验,研究了HPAM/Cr3+凝胶体系使地层渗透率降低机理。一种实用的评价弱凝胶性能的方法由Na Mumallah提出,其通过试验证明弱凝胶作为调驱剂,可有效封堵高渗通道,且有效封堵率可达99%以上。凝胶层内液流转向技术在国外也逐步受到重视,Marathon公司在怀俄明州北部油田进行了2次液流转向堵水技术矿场试验,该油田中等发育裂缝,注水开发存在水窜现象,最终试验结果表明,措施后水井注水能够有效地增加可采储量可达34400m3。加拿大F G. Cusack等人培养出了一种可用于深度调剖堵水措施的超微型细菌(UMB)。美国Akzo公司的Liave等人在北伯班克开发试验区进行了表面活性剂/酒精调剖堵水矿场试验,当然在深部调剖方面,国外还有很多油田亦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位于前苏联的奥尔良和呵尔兰油田,位于加拿大的飞马湖和Rapdan油田,位于法国的Chatearenard和Courtenay试验区以及德国、阿曼等国的油田都进行了聚合物驱工业性矿场试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原油采收率增值达到6%~17%[5]。 在国外,长延缓交联型凝胶体系和弱凝胶体系是目前最具有应用前景和市场前景的

开题报告课题研究思路及步骤

开题报告课题研究思路及步骤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党总支《如何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课题,是湛江师范学院校级党建研究课题,经过湛师党委评审通过的二等项目。根据上级组织的指示,经课题小组研究决定,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2007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已经成立八十六年,在全国执政五十八年,拥有七千多万党员,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因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意义,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抓紧、抓实、抓好。 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的召开和省委发出“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争相通过各种途径,拥护、支持和参与到这场大讨论中来,一场新的思想解放浪潮正在广东的大地上掀起。 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成为中学开展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研究方向。 从本校来看,学校的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学校创办示范性高中已经进入的关键阶段。 在学校中党组织及党员的作用主要依靠基层党员的行动实现,党组织在学校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党组织工作的重点转为对行政事务的监督保证,监督学校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教育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而党员在学校中则主要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密切联系群众,在群众中直到表率作用。在思想大解放的今天,确实做到思想大解放,带头实施学校的“双主协调,共同发展”教学理念,解决学生厌学及层次差异大导致教学质量下滑的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党在学校中正确行使监督作用,在思想上引领广大教职工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贡献,有利于树立党员在广大群众中的先锋模范形象。

论文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 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3、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5、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6、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7、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 2 页,不能加页) (一)理论价值 ( 1)自译活动是一个特殊而显著的翻译现象。由于学术体制与政策的原因,中外翻译史的研 究通常只关注单语作家和译他译者,而且自译本身的相关概念很难做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自译没有引起翻译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通过对自译理论基础、本质特性、运作机制、标准 策略等分析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自译活动,确立自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从而推进自译理论 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 (2)研究文学自译现状,探究文学自译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廓清自译的概念和内涵。借助 对自译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梳理自译理论,旨在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以及发现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启示,并希望能指导翻译实践,揭示文学自译在翻译研究 中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3)译者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决定着翻译的过程。自译作家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在其自译作品中 有着明显体现。自译作家的创作在语汇、句式、节奏等语言形式上对翻译有促进。其创作为翻译提 供了丰富的语汇,特别是在翻译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前的创作可以为其带来灵感。 (4)自译者的翻译与创作相互影响,相互调和。主要表现为译中有作、亦译亦作和作中有译 等三种情况。由于翻译与创作存有互动,所以译作与创作之间存在巨大相似性。 (二)实际应用价值 (1)研究自译者的自译行为及其自译作品,目的在于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并揭示其本质属性,不仅能丰富翻译研究内涵,还能揭示自译在翻译理论中的价值和意义。 (2)本项目以文学自译研究为主题,并选取我国著名自译作家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 乾等四位自译作家为例,通过考察其个人创作观与翻译观,对比分析其自译作品是如何在各自创作观 与翻译观的引导下得以实现的,试图解释翻译过程即译者是如何进行自译的?自译和译他究竟有何不同? 进而试图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 这对推动文学自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翻译理论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3)在国内翻译领域中,对自译研究较少。通过本项目研究,可以启发更多学者从理论上对 自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述评 在国外,自译活动历史悠久,国外学者主要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关于自译定义。对自译下过定义的主要有 Grutman( 2004)、Popovic( 1976)、Whyte( 2002)等学者。其中 Grutman 的定义不仅“准确” ,还超出关于自译是否是真正翻译的讨论,深入到自译 更为广泛的层面。他不仅认为自译是“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 ,指出了自译可指翻译过程也可是翻译结果,并暗示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还将自译分为即时自译和延时自译两种状态,并强调自译文本的内部互文关系。更具参考价值。 ( 2)双语写作视域的自译理论。西方自译研究一个显著特点是立足双语写作视角,如Fitch (1988)、 Beaujour ( 1995)、 Beatson ( 1999)、 Scheiner ( 2000 )、 Liberman ( 2005)、 Trzeciak ( 2005)、 Hokenson & Munson ( 2007)等。最值一提,Hokenson & Munson ( 2007)将自译文本和 自译者同时并置于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社会和学术发展史中,从自译实践活动描述和自译理论分析两 个角度,详述了西方翻译史上自译现象:①首次清晰梳理了西方自译史并科学划分为中世纪与文艺 复兴时期( 1100-1600 )、近代时期(1600-1800 )和现当代时期(1800-2000 )等三个发展阶段。 ②对自译与双语写作进行平行研究,认为自译文本的关系可以视作在一个转化性语者的共同带中,以 文化间代表的方式展现了两个文本间的策略性关系。如果把自然双语者称为自然性双语习得者,那么 自译者则可称作策略性双语习得者。这一视角为双语和自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③从“作者中

开题报告课题研究思路及步骤

开题报告课题研究思路及步骤 我校党总支《如何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课题,是湛江师范学院校级党建研究课题,经过湛师党委评审通过的二等项目。根据上级组织的指示,经课题小组研究决定,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XX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已经成立八十六年,在全国执政五十八年,拥有七千多万党员,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

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因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意义,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抓紧、抓实、抓好。 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的召开和省委发出“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争相通过各种途径,拥护、支持和参与到这场大讨论中来,一场新的思想解放浪潮正在广东的大地上掀起。 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成为中学开展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研究方向。 从本校来看,学校的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学校创办示范性高中已经进入的关键阶段。 在学校中党组织及党员的作用主要依靠基层党员的行动实现,党组织在学校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党组织工作的重点转为对行政事务的监督保证,监督学校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教育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而党员在学校中则主要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密切联系群众,在群众中直到表率作用。在思想大解放的今天,确实做到思想大解放,带头实施学校的“双主协调,共同发展”教学理念,解决学生厌学及层次差异大导致教学质量下滑的问题。

课题研究与论文研究的区别

课题研究与论文研究的区别 科研行为的社会认可程度研究过程的可信程度研究成果的物化程度“乡镇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高中数学研究性理论”论文、最终成果:“乡“初中数学研究性理论”镇中学生心理与论文、“中学生心理与研究性学习关系”研究性关系”论文、论文、“乡镇中“高中数学研究性模式”学数学研究性模论文、“初中数学研究式”论文、“乡性模式”论文、“高中镇中学数学研究数学研究活动活动效果”性效果”论文论文、“初中数学研究活动效果”论文我的课题应该如何做下去?你想得到什么? 教育科研最关键的是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小学数学低年级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成果: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习惯。 只有目标,没有成果。所以论证报告中缺乏课题运作过程、阶段、方法、要求,体现不出研究的可信度教育科研最关键的是要设计如何研究? “教育科研成果,是针对某种教育现象,某一教育课题或某种教育理论进行调查研究、实验或论证后得出的新的教育观点、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方法或新的教育理论。”形式可为:论文、报告、专著一、教育科研课题申报阶段成果设计的意义为课题申报增加科研含量为课题过程的科学化提供内驱力为课题评价提供一个现实的平台“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思路:推行“八个一”(一个课题、一节研究课、一个案例、一次反思、一本读书笔记、一次学习机会、一次科研例会活动研究目标:1.着眼于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2.着眼于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3.探索建立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结果:“语文创新

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本课题现状评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有经验的校长,他所注意和关心的中心问题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是学校中最普遍、最常态、最基本的细胞,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没有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就没有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也不可能有新课程目标的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好高效,是广大教师在新课改时期特别关注的话题。所谓课堂教学中的高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取得了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虽说“教无定法”,但有效的教学模式却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由原来教师只研究书本知识走向研究课堂“教与学”的过程。面对我校地处丘陵地带,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绝大多数教师不能彻底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导致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不够,在有效教学模式上还存在一些差距。因此,我们提出了“低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总方针,准备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解决小学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的焦点问题。因而,我们认为“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很有必要。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主要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行动研究。研究本课题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和意义:(一)探索出适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以研促教,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 3、课题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通过有效教学模式的摸索,构建高效课堂。可以改变我校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现状,解决我校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问题,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课题研究的目标:(预计用一年时间达成如下目标) (1)、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完善课堂评价体系。 (2)、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4)、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途径,调查研究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通过理论学习,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3)、通过对实力学校的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研究他们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课堂评价、要求和管理等。 (4)、研究教材,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载体。研究对教材把握、处理的度和呈现形式。 (5)、研究学情,要分析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6)、研究学法,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自学、帮扶、互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异质疑、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组织和引导要点。 (7)、研究教法。立足学情和教材,研究运用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高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题研究思路怎么写

课题研究思路怎么写 最佳答案课题研究计划(或称开题报告)是有格式要求的。一般包括:课题名称、选题背景、理由、国内外成果综述、研究内容、目标、方法、步骤、预期成果等。请参考我设计的下面这个: 1、课题名称: 关于人工智能的可行性研究 2、课题的来由: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日趋复杂,并且有的工种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产生了越来越高的生活需求,越来越多人的迫切需要从消费水平进入享受水平,人们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现有人力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急切需要一种更为发达、效率更高的生产工具代替人力进行生产流程,只有这样才能最大显得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现代人工作的压力、紧张和心理疾病才有可能得到根本的缓解,也才有利于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从中看到了希望。就是依托计算机技术来开发人工智能,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3、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研究通过探讨人工智能的原理明确开发人工智能的可行性。开发人工智能将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将有助于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将有助于社会、文化、教育等改革。 4、活动计划与活动步骤:(含分工,如有可能,最好加上时间安排) (1)组长负责进行资料收集、查询、整理,完成人工智能相关文献综述; (2)两组员负责通过资料查询了解人工智能原理等相关理论知识; (3)两组员通过访谈计算机专家了解人工智能的可行性; (4)全体组员通过访谈、观察了解工厂工人工作压力情况和人们生活状况,了解人们的需要; (5)全体组员对查询和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完成研究。 5、可行性分析: (1)我们课题组对计算机技术非常感兴趣,具有较好的基础,尤其是人工智能感兴趣;(2)我们联系到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科研院所的计算机专家作为指导教师; (3)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成果比较多,对我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性支撑; (4)我们收集到了比较多的相关资料和书籍等。 6、小组分工:( 参见4) 7、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等。 8、预期成果:论文、研究报告、访谈调查报告 9、表达形式:幻灯展示、实验模型、口头汇报

论文与课题研究的区别

论文是一种体裁,是内容的表现形式。当然在实践中它也可以演化成一种题材,比如,要做好某项工作或某件事情,人们也常常说,要把这篇文章做好。课题则主要指题材,是已经解决或待解决,需要研究的各类问题、题目的统称。它可以采用多种文体材料的表现形式,论文就是其中的一种,还有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其他形式。可见,二者是有联系的,主要是体裁与题材,形式与内容的联系,而究竟采用何种体裁,利用何种文字表达形式,完全由题材或内容决定。 课题与论文截然不同,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课题的针对性更强 论文以中心论点为轴,内容题材十分广泛,论文所要解决或能解决的问题,只是说明论点的实践指导意义;课题是以问题为中心,具有对问题的鲜明针对性,重在如何解决问题的操作过程。新的理念(或观点)只是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即指导研究和实践全过程的思想或灵魂。课题针对的是问题,解决的是问题,所以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过程更具有操作性。 二、课题立项的超前性 论文往往是对成功尝试的总结或理论升华。而课题则不同,虽然它也有必要对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但也必须进行再尝试,以求实践验证。特别是它更多或主要是针对待决的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即可进行课题立项,通过学习和实践进行研究,以求问题解决,这即是课题立项的超前性。 如果教师个人、教研组或科室不能完成课题立项,只能说明你的教研科研任务不明确,没有科研目标,起码还不知道影响自身教学或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主攻方向不明。

三、课题研究是个完整系统的过程 从课题研究的内容程序看:(1)课题的提出(为什么要立项研究?问题的负面影响?必要性?);(2)课题的内涵及主要内容;(3)解决课题的理论依据;(4)解决课题的实践操作过程(方式、方法、途径);(5)各种必备资料、数据的调查整理;(6)成果验证;(7)课题的特色、意义。整个过程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展开,形成系统的统一整体,更具客观性。重在研究过程,重在过程中做法与效果的不断反馈及相应的调整完善。最终文字材料只是客观研究过程的记录或理论化、系统化。 四、课题研究的整体性 课题研究通常都是团体协作的过程。比如,教研组立项选题,可拫据学科特点,面对教研组成员平时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于是进行立项研究。要完成小组的立项研究,可能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或方面,于是需要小组成员从具体环节或方面进行人员分工,分别进行研究尝试,以求突破。这就形成了教师个人的课题立项,也算教研组的子课题。就是说,教师个人的课题研究与教研组的课题研究紧密联系,由每个成员从事的子课题构成了小组课题的整体内容。最终将个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尝试和整理,共同完成小组的科研任务。可见,课题研究不同于论文,论文可以人自为战,独立完成。课题则更强调分工协作,发挥整体合力共同实现科研目标。 五、课题研究的可容性 论文不是不写,某一方面偶有所得可以形成论文。几篇论文如果有内在联系,便可构成统一思路。如果立项为课题,再通过系统梳理思路,进行实践验证,便可产生课题研究成果。在这里,论文成为你课题研究的参阅资料,论文中的观点便成为课题的理论依据。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课题也可以由教师个体独立完成。

课题(研究现状及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限2页不能加页) 我国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主阵地,所以中职学校应重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习实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职业劳动素养,因此科学和合理的实习实训体系对中职学校来讲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复合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受到青睐,而这种变化趋势对中职学校的实习实训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拓宽实习实训路子,构建科学的多元实习实训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途,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规范科学的实习实训体系构建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一)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大部分由课堂演示、企业(或实地)参观实习、校内模拟实习实训、校外生产实习等组成。其中课堂演示是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录像教学等演示并讲解技能操作过程,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感性认识;企业参观让学生感受企业生产现场及生产流程,了解企业文化;校内模拟实习实训是利用学校现有设备和实习场所,熟悉专业操作基本技能,培养动手能,加深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校外生产实习属于综合性实习,按照实习计划的要求让学生熟悉企业岗位要求和生产实际流程,了解先进技术工艺的应用。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瑞典、加拿大等国,始终把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能力培训看作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秘密武器。最具代表性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体系和澳大利亚的“TAFE”职业教育体系。其中,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最为著名,它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德国的青少年一面在企业接受培训,一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种形式的学习被人们称为“双元制”。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70%左右。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而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30%左右,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

课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doc

四、研究方法及路线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图书馆、档案馆及互联网等广泛查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分析与研 究。 2.文本分析法。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本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本市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关于打造“”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等权威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法律整体,深刻理解精神实质,分析其中的条文关于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相关规定及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要求。 3.实地调查法。为更好地了解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真实现状,在三区各选择 3 个能 体现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主体公园、游乐园、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及科技馆等进行现场观察和询 问,并做好记录。 4.访谈法。计划选择20 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及科技、文化、旅游及宣传等相关部门 的政府工作人员,针对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相关问题分别进行半小时左右的访谈,并根据情况,召开 2 到3 次的小型座谈会。 5.案例分析法。对国内外省市及企业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成功的典型案例进行持续追踪调 查,进行剖析,深入研究,总结经验。 6.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做法与特点,总结 成功经验,得出启示,以供借鉴。 7.统计分析法。统计 2002-2008 年本市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数额及其占消费支出的 比重,并与发达城市对比,分析本市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和质量提升的发展空间。 8.分析归纳法。研究分析查阅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其研究内容并合理分类;根据比较 研究及案例分析的结果,总结归纳国内外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中好的做法和经验。 (二)技术路线 1.研究的总体思路 首先,根据本市 2013 软科学研究计划申报指南,结合研究条件和自身研究优势,确定文化 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这一选题。其次,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权威政策文本,了解国内外研究现 状,奠定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再次,选取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方面有成功经验的美国、日本和德 国,从理念、体制机制、路径、模式及政策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得出一 些对我国有益的启示;同时,选取北京海淀、上海张江、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美国的电 影、日本的桑蚕与丝绸以及德国柏林的创意经济产业发展等六个代表性的案例做分析研究,总结其成功的发展经验,为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战略构想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从动力机制、组 织机构、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及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探索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长效体 制机制。然后,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存 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得出的总结与启示,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本市文化科 技融合发展的战略构想。 2.技术路线图 (见下页) 权威政策文本解读、专家学者 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了解国 咨询获得相关方面权威信息 内外研究现状 确定 研究 确定研究课题:文化科技融合 目标 发展战略研究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医用信息系统同其他行业的信息系统相比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医用信息系统有大量的CT、MRI等的图象,B超、内窥镜等的视频数据,还有大量的CT、MRI、B超、PET、电子内窥镜等的医用检查设备。医用信息系统中大量的如HIS,RIS,PACS,MODALITY,CPR等部门级的系统之间有大量需要交流和共用的信息,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的交流,如何减少重复手工劳动,减少数据冗余.以提供给医生、护士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或者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换而言之,就是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相平滑高效的交流以及医用信息的整合集成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医用信息系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话题。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和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提出了IHE框架试图解决这些信息的交流和集成问题。

IHE规范遵循DICOM标准和HL7标准.DICOM标准的全称是“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标准,不仅支持医学放射图象,而且面向所有的医学图象,只要简单的增加相应的服务对象类(SOP)即可,可扩展到心电图,内窥镜图象,牙医图象,病理学图象等。HL7主要为面向健康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临床、金融、管理信息的电子交换标准.IHE规范还提供了HL7到DICOM的互操作. 国内随着医疗行业改革,医疗服务行业开始面向市场,通过信息化的战略来提高医患的满意度以提到很多医院的议事日程.因此构建一个集成化的标准化的系统来及时的获取各种临床信息变的非常迫 切.目前国内有许多厂商拥有遵循DICOM标准的PACS系统,然而将

课题研究报告怎么写

课题研究报告怎么写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一个研究课题,一般是从背景、现状和基础(或说从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等三个方面去思考的。 1.背景:即我们所面对的发展了的教育形势、新的教育观念、思想、要求或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对教学工作实际产生了重要影响。 2.现状:本地区、本单位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状况与变化了的教育背景存在着的差异中,我们必须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的最急切的问题。 3.基础:对这方面的问题课题组成员或他人所作的探索性研究,已经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 二、概念的界定: 指主课题(有时也包括某些子课题)名称中容易产生异议的一些重要词语的内涵,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等。 注意:不必阐述课题研究的重要观点。 三、理论基础: 课题研究试图借鉴、应用的主要理论、学说、观点、原理,从而得出支撑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思想和教学理念。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达到的主要研究目标(课题的假设),以及主课题分解为哪几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的具体研究任务。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子课题之间应具有较合理、紧密的逻辑关系。各子课题的研究能比较完整地表明主课题的研究框架,这些子课题既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为课题组的成员落实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还可以运用数理统计法、检测分析法、跟踪比较法、结构功能法、观察法、追因法、归因法、历史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加以辅助。要说明准备怎样充分发挥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工具性作用,为本课题(或某子课题)的研究服务。 2.研究对象一般是指人,大多是指学生,也有的是指教师。要说清楚研究的是本单位的全体学生还是某一部分学生(或教师)。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般包括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集、优秀教案或活动设计汇编、个案汇编、观摩课(课件、光盘)、学生作品集、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汇总等等; 七、课题组的成员组成及分工:

今年的如何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论文题目

如何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论文题目 有人说:选对了题目,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这话可能有些极端,但也不无道理,因为选题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论文的价值,也关系到研究的成败。所谓“选对了题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课题有研究的必要性,二是指课题有研究的可行性。关于前者,各位老师的文章中也有较多涉及,这里主要谈谈后者,而且所谈的只是一些比较具体的细节问题。 一个课题无论多么有意义、有价值,如果不具备研究的可行性,也就是说自己不具备研究的条件,也是不能选作毕业论文的题目的。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考虑一个题目是否合适,是否可以选取,主要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首先,资料条件是最为重要因而也是最值得重视的条件。 资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凭借,是学术见解产生的基础。撰写论文,从事研究,不能没有资料,而资料又不是随手可取的,资料条件并不是对于每个人都相同的。科学研究资料的种类很多,而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最常用的资料就是文献资料。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可以经常利用的图书情报机构有限,而任何一个图书情报机构都不能无所不包,为此,选题时就要考虑能否拿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经过努力之后,得到的资料是否齐全、够用。

其次,时间条件和导师指导条件也是选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论文的写作是一个过程,是否具备充足的时间条件,直接关系到论文能否完成及完成的质量。毕业论文通常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就更要求作者在选题时充分考虑时间条件,根据时间条件,衡量课题的大小是否适中及难易程度是否恰当。 为使论文写作的时间尽可能充裕一些,选题应当尽可能早一些,但是,这也并不是说越早越好。选题过早,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专业知识的储备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选题就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也就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理想的题目。究竟在什么时候选择并确定论文的题目为妥,要视作者的专业课学习情况而定。以大学本科生为例,大多数人应从二、三年级开始考虑论文题目,至少应当先有一个大致的研究方向,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不断思索、不断积累,待准备工作成熟之后,再用二、三个月时间集中撰写、完成论文。很多高校都把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且仅给十周左右的时间,如果从选题到写作的全部工作都在这段时间内完成,显然是不够现实的。另外,论文题目的选择并不都是一次到位的,有时会有变动或调整,这就更需要在时间上留出余地。 导师指导条件对于青年学生及所有缺乏研究经验的人来说,都是在选题时所应考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条件。如果感到自己缺乏研究经验,没有独立完成课题研究的把握,就必须格外重视导师的条件。任

论文开题报告中的课题研究现状怎么写

论文开题报告中的课题研究现状怎么写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 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 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 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我们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我们这个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

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广东拾xx”重点课题《初中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验》的研究方案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学有序、切实有效的开展初中语文活动课。具体内容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1、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语文教学要求,对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素质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规定,从而建立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目标体系。 2、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安排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内容的安排力求充实、精当、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课内容体系。 3、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内容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理特点,探索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活动类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