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酸碱盐的知识实质和学习干扰的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酸碱盐的知识实质和学习干扰的认识

【摘要】酸碱盐知识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但在初中阶段,酸碱盐的知识主要集中在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氯离子等几种离子的反应上,初中酸碱盐的基本内容包括三层内容,能不能反应是其第一层内容,反应后能生成什么物质,产生什么现象是其第二层内容,这些现象中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有区别的,这是第三层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酸碱盐知识的内涵和一些易混知识,能使学生学得适当轻松一些,又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酸碱盐学习干扰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3)04-0172-01

酸碱盐知识是初中化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丰富知识点多,物质间既有通性也有个性,学生普遍感觉难学,学生通常要经过大量的过度训练并付出大量的时间,才能慢慢熟悉逐渐理解掌握的。这要求教师不断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整理归类,尽快掌握酸碱盐的知识。

一、对酸碱盐本质知识的认识

酸碱盐的知识本质应该在于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所以学会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就是学会了酸碱盐的本质,而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主要就是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要发生要当然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这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他

们总是不易正确自然地应用,然从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来看,其实是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交换,那么从离子间的反应来学习酸碱盐,就绕过了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学习难点,学生更容易学会酸碱盐的有关知识。

针对教材和大量习题的研究,酸碱盐的学习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种离子上:h+、oh-、co32- 、so42-和cl-,从内容层次上看,包含着三层含义,第一层是哪些离子间会相互反应,第二层是这些离子间些反应时有什么现象,第三层是这些现象间有什么不同,会正确区分不同的现象。具体分析如下:

能与h+反应的离子是oh-和co32- ,能与oh-反应的是h+、 cu2+、fe3+、mg2+,能与cl- 反应的是ag+,能与so42- 反应是ba2+,co32-能与ca2+、ba2+发生反应,离子只有遇到其他特定的离子时才会发生反应,这是酸碱盐知识的第一层含义,这些内容属于识记的知识,但相对于单纯记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物质的溶解性表要显得具体一些,记忆的内容也少一些,更符合学生的记忆习惯,因而便于学生的正确使用。

第二层含义是离子间反应的现象:h+与oh-反应时无明显现象,h+与co32-反应的现象为产生无味气体,oh-与cu2+、fe3+、mg2+反应的现象分别为产生蓝色沉淀,产生红褐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cl-与ag+反应的现象为的白色沉淀,so42-与ba2+反应的现象为白色沉淀,co32-与ca2+ ba2+发生反应的现象也都是白色沉淀,可见这些离子在相互反应时的现象可纳为三种:一是无明显现象,二有

颜色改变,三是有气体或有沉淀,在这第二层含义的学习还中需要加入指示剂知识,即h+能使石蕊试液显红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而oh-能使石蕊试液显蓝色,能使酚酞试液显红色。这样具体到特定离子如h+时就存在三种不同的现象,因而利用这层含义可以方便求解物质鉴别之类的习题。

第三层含义是指反应后都能产生白色沉淀,但产生的白色沉淀还是存在着区别,一类是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另一类是不溶于酸的沉淀,其实只有两种:氯化银和硫酸钡。一般用于鉴别题和推断题的解答。

二、酸碱盐本质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体现

利用离子间能否反应的这一层含义,可以较好的解答物质是否会发生反应或离子是否能共存以及溶液除杂等题型,举例说明如下:例1.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

(1) naoh+hno3 (2)nacl+kno3 (3)caco3+naoh (4)agno3+hcl (5)fe(oh)3+hcl (6)cu(no3)2+koh,当学生识记了五种离子与特定离子的反应以后,对这类习题的求解,大部分学生都较好地获得了正确答案。

利用离子间发生反应时存在现象的不同,这层含义可以解决的具体问题是用一种试剂鉴别题的解答。举例如下:

只用一种试剂来鉴别氢氧化钾、氢氧化钙和稀盐酸三种溶液,这试剂是:a氯化钡溶液,b碳酸钠溶液,c酚酞试液,d硝酸银溶液。学生依据co32-与ca2+、h+反应的不同现象,很容易选择出b是正

确的。

利用白色沉淀能否溶于酸的不同特性,主要体现在推断题的物质确定上。举例如下: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碳酸钙、硫酸钾、硝酸钠、氯化铁、氯化钡中的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有如下现象产生:①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有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无色;②该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且有气体放出。由此可判断该粉末一定含有哪些物质,一定不含有哪些物质。就用到了白色沉淀能否溶于酸的特性。几乎所有的有关这类习题都涉及到这一条性质,因而能正确区分白色沉淀的特性对解题是相当重要的。

三、几个值得关注的学习干扰

1.物质名称俗称的干扰,主要是钙的化合物的干扰。学生不太容易分清石灰石、消石灰、熟石灰、生石灰、纯碱以及苛性钠的化学式,尤其易在学习中出现的混淆是生石灰及其相关反应,这也跟教材酸碱盐知识部分没有介绍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有关,适当拓展一些俗称的学习和记忆,在教学中也是必要的。

2.是否优先反应的干扰,有两个方面:金属单质与酸或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要遵循金属活泼性顺序,存在优先反应的情况,最活泼的金属优先与酸或最不活泼金属的盐溶液发生反应,但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不存在优先反应的情况,一般认为是同时发生反应,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学习效果都是比较差的。

3.ag+对cl-检验的干扰。ag+与cl-反应能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

沉淀,但ag+与so42-反应时,由于生成物硫酸银是微溶于水的物质,也能生成白色沉淀,所以在检别出未知溶液中是否含有cl-或so42-时,学生通常都选择ag+而不选ba2+,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学中过分强调了不溶性,学生认为只有不溶难溶才会产生沉淀,易溶微溶就不会产生了沉淀的印象,同样在教学检验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的方法,教师都给出了检验的正例而没有给出反例,没有做过银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反应的实验,学生自然更正确区分了。

4.亚铁离子与铁离子的干扰。在实际教学中有超过65%的学生不能正确区分铁何时呈现为二价,何时呈现为三价,不管教师强调多少次,这种干扰依然大面积存在,原因在于学生头脑中对“铁”的认识,生活中有关涉及铁的名称中只有铁而不会出现亚铁,从而形成了知识的负迁移,要改变这种现状,不仅需要学生的主动学习,也需要老师及时耐心的提醒,才会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