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躯体形式障碍

认识躯体形式障碍

认识躯体形式障碍
认识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化与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化与躯体形式障碍 迟雅 在综合医院就诊的病人中,常见一些病人申诉各种身体症状,如胸闷、心悸、呼吸不畅、头痛、倦怠等,经过各种检查,却未能发现相应的身体疾病的证据。这类病人常在各种综合医院反复就诊,在门诊人次、实验室检查、药物处方和外科手术等方面都占有高得不成比例的数量,他们是医疗服务的高消费者,导致对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助长了日益增加的医疗费用。这类病人过去归属于“神经症”。精神分析学家们则假设这些躯体症状是深层心理冲突被阻抑转变而成的“躯体化反应”。躯体化可见于许多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躯体化不是临床诊断名称,而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临床诊断名称,这种障碍并不多见,不应和“躯体化”混为一谈。精神科诊断中有躯体形式障碍这个诊断大类,其中包括躯体化障碍和其他疾病如疑病症、疼痛障碍等。 一、躯体化的概念 1.躯体化的描述性定义 躯体化是指一种体验和表述躯体不适与躯体症状的倾向,这类躯体不适和症状不能用病理发现来解释,但患者将它们归咎于躯体疾病,并据此而寻求医学帮助。一般认为,这种倾向的出现是针对心理社会应激的反应,这些应激反应是由对个人具有个别意义的刺激性生活事件或境遇所造成的。 从上述定义可以归纳出躯体化的5个特征:

①患者体验和表达躯体不适与症状; ②这些躯体不适与症状不能用病理发现来解释; ③患者将躯体不适症状归咎为躯体患病; ④患者据此向医学各科求助; ⑤一般认为,这是对心理社会应激独特的反应,即患者主要是用躯体方式而非心理方式作出反应。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躯体化是一个临床现象,但不是诊断名称。 2.躯体化的原因 研究表明,抑郁症与焦虑症(尤其是惊恐障碍)是躯体化最常见的两类原因。基层医生所见的抑郁症中,正确诊断与处理者不足半数。同样,惊恐障碍病人常有胸闷、胸痛、窒息感、心动过速、头晕、面手发麻等多种身体症状,这些病人通常求助于心脏科、呼吸科、内分泌科、神经科,往往被误诊和误治。这些发现表明了躯体化的问题在实用方面的重要性。除了焦虑、抑郁和躯体化关系密切之外,躯体形式障碍也是比较常见的。精神分裂症或其他重性精神病也可出现躯体妄想或疑病妄想,或申诉一些不能用器质性情况解释的躯体症状,如疼痛、内脏撕裂等,同躯体形式障碍有时不易区别。 各类躯体化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对精神刺激及相应的情绪激活主要采取了躯体性反应方式而不是认知性反应。这是对心理社会应激的“高躯体反应者”。抑郁障碍躯体化的机制可能与其人格及早年习得经验、抑郁心境伴随的植物神经症状被着重报告、与病人用躯体隐喻方式来表达情绪苦恼有关,也可能是并存躯体疾病症状的加重。

躯体化障碍患者的持续操作测验

躯体化障碍患者的持续操作测验 【摘要】目的:探讨躯体化障碍患者的持续性注意功能。方法:对48例符合ICD - 10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6个月,在治疗前、后给予持续操作测验(CPT),同时测验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患者组的测验结果进行自身前后比较、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患者组治疗前、后CPT 得分比较,在无干扰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干扰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治疗前CPT 得分与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在无干扰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干扰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躯体化障碍患者存在持续性注意功能障碍,但经过治疗可以改善。 【关键词】躯体化障碍;持续性注意功能;持续操作测验(CPT) The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CPT) in Patients with Somatization Disorder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ntinuous attention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omatization disorder . Methods: Forty-eight somatization disorder patients who met the ICD-10 were treated for 6 months, they were measured with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CPT)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and fifty healthy peoples were measured with CPT as control group .The test results of patients group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and They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Results: Compared the CPT scores between patients group of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n’t found in no interfere stimulus( P>0.05), but they could be found in interfere stimulus (P<0.05). And the same results also be found between patients group of before therapy and control group.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atients group of after therapy and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Patients with somatization disorder have continuous attention dysfunction, But the continuous attention function have improved after therapy. 〔Key words〕somatization disorder; continuous attention function;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CPT) 神经认知功能包括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等,注意又包括选择注意、持续注意和分散注意等,持续操作测验(CPT)可以用来检测患者的持续性注意功能。 研究发现,抑郁症、焦虑症等患者存在包括注意功能障碍在内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1,2],而国内外有关躯体化障碍患者的相关研究还很少。本文应用持续操作测验(CPT)对躯体化障碍患者的的持续性注意功能加以研究。 1对象与方法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第十章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ICD-11中采用了一组新的诊断类别,即躯体不适或躯体体验障碍(bodily distress disorder,BDD或bodily experience disorder,BED),取代了ICD-10中的躯体形式障碍类别。这个诊断类别下包括躯体不适障碍或躯体体验障碍、身体一致性烦恼两个特征类型。这一变化的内涵与2013年发布的DSM-5相似。由于ICD-11尚未公开发布疾病描述和操作性诊断标准,故本章疾病类别名称和诊断标准内容以DSM-5作为基本依据。 第一节躯体症状障碍 一、概述 躯体症状障碍(somatic symptom disorder,SSD)描述的是当患者有一个或多个躯体症状时,产生对这些躯体症状的过度困扰,出现过度的情绪激活和(或)过度的疾病相关行为,并由此导致显著的痛苦和(或)功能受损。患者的躯体症状既可以用一个已识别的医学疾病解释,也可以不符合任何医学疾病的诊断。也就是说,躯体症状障碍的识别和诊断并不强调躯体症状本身能否由器质性或功能性躯体疾病解释,而是强调当身体出现症状后个体的认知、情绪、行为等精神症状的特征、规律和后果。 关于躯体症状障碍发生率的研究资料较少,据之前对躯体形式障碍的研究推测,躯体症状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4%~6%,在初级诊疗中的发生率为5%~35%。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更多,生活质量更差,使用医疗资源更多。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可能包括:女性、低受教育水

平、低社会经济水平,童年慢性疾病史、虐待或其他创伤、共病躯体疾病(尤其老年患者)、共病精神障碍(尤其抑郁或焦虑障碍)、慢性病家族史等。 二、病因因素及心理病理机制 躯体症状障碍的病因和心理病理机制仍不清楚。已知人对躯体症状的感知会受到态度、信念和心理压力的影响。尤其当个人对躯体健康存在不切实际的观念、错误假设以及对躯体症状的过分关注、灾难化想象时,容易在出现躯体症状时激活过度的焦虑,这又令患者对躯体症状的感受更加敏感,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研究发现,成长发育时期对情绪的觉察能力低和负性情绪水平高的儿童更容易报告躯体症状,并且这一倾向会持续到成年。此外,童年时期家庭成员罹患慢性疾病,童年时期被忽视、受到躯体虐待也可能成年后更易报告躯体症状和频繁就医。还有研究发现,出现躯体症状后,如果存在慢性应激、不合理的应对方式、就医求诊失望、疾病角色加强、继发获益等因素有可能使症状更加持续,病情变得更加复杂。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的突出临床特征是躯体症状造成的痛苦感和对躯体症状或健康的过度思虑、担心和(或)行为并导致患者功能损害。在遇到以下线索时医生需要想到对患者进行躯体症状障碍的相关评估:①现病史描述不清、前后不一致或涉及多系统不适症状;②虽然进行了充分检查和解释,患者的健康焦虑仍不能缓解;③将正常的生理感受归因为疾病问题;④重复检查;⑤避免体育活动等回避行为; ⑥对药物副作用十分敏感;⑦对同样的症状反复看多位医生;⑧医患关系令医生感到很受挫折。

F40-F48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

F40-F48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 形式障碍 F40-F48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 * F4 引言 * F40 恐怖性焦虑障碍 * F41 其它焦虑障碍 * F42 强迫性障碍 * F43 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 * F44 分离[转换]性障碍 * F45 躯体形式障碍 * F48 其它神经症性障碍 引言 将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的障碍放在同一个大类,一是因为它们都与神经症的概念有历史的联系;同时,这些障碍的相当一部分(虽然并不确定)与心理因素有关。正如本书前言中提到的,神经症的概念已不再是一个主要的分类组织原则;但是,有些使用者愿按自己的习惯运用术语仍将某些障碍视为神经症,因此本分类尽量照顾到使这些障碍易于确认。 症状的混合很常见(最常见的形式是抑郁和焦虑并存),尤其是在基层保健机构诊治的不太严重的这类障碍。尽管应尽力确定究竟什么是占优势的综合征,但要对某些混合性的抑郁和焦虑勉强作出决定,会显得人为痕迹太重,故而为这些混合性情况提供了一个类别。 F40恐怖性焦虑障碍总论 F40.0 广场恐怖 F40.1 社交恐怖 F40.2 特定的(孤立的)恐怖 F40.8 其它恐怖性焦虑障碍 F40.9 恐怖性焦虑障碍,末特定 F40恐怖性焦虑障碍总论

在这组障碍中,诱发焦虑的仅是或主要是一定的容易识别的目前并无危险的情境或物体(存在于个体之外),结果造成对这些情境或物体的特征性回避,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从主观上、生理上、及行为方面,恐怖性焦虑均可与其他类型的焦虑区别开来,其严重程度可从轻度的不安直到恐惧。患者的担忧可能集中于个别症状,如心悸或感觉要晕倒;常伴有继发的恐惧,如害怕会死、失控、或发疯。知道他人在同样情境不感到有危险或威胁并不能减轻焦虑。单纯设想进入恐怖性处境通常便能产生预期性焦虑。 所采用的标准中提到了恐怖性物体或情境是存在于个体之外的,这意味着现在将有关害怕生病(疾病恐怖)及害怕变形(变形恐怖)的许多情况归类于F45.2(疑病障碍)。不过,如果对疾病的害怕主要且反复由可能接触到感染源或污染源引起,或单纯是害怕医疗操作(注射、手术等)或医疗机构(牙医诊所、医院等),则归类于从F40.一开始的类别是适宜的(多为F40.2,特定的恐怖)。 恐怖性焦虑障碍常与抑郁并存而既存的恐怖性焦虑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因抑郁发作的插入而恶化。某些抑郁障碍伴有暂时的恐怖性焦虑,某些恐怖特别是广场恐怖也伴有抑郁心境。究竟需作出两个诊断还是仅诊断其中之一,取决于诊断时是否有一个障碍明显占优势。若恐怖症状出现之前已经符合抑郁障碍的标准,抑郁障碍的诊断应优先考虑(见前言中的说明,第6、7页) 除社交恐怖外,多数恐怖在女性比男性多见。 本分类系统中,发生于确定的恐怖性情境的惊恐发作被视为恐怖严重程度的表现,恐怖的诊断应优先考虑。只有惊恐障碍发生于不存在F40.一中所列任何恐怖对象的情况,才作出相应诊断。 F40.0 广场恐怖 此处所用“广场恐怖”的含义较之当初引进这一术语时及某些国家仍在使用的意义更宽一些。它不仅包括害怕开放的宇间,也包括害怕置身人群及难以逃回安全处所(多为家)的其它地方。因此,这一术语表示相互联系并常有交叉的包含害怕离开家的一组恐怖症:害怕进入商店、人群或公共场所;或事泊乘火车、汽车或飞机独自旅行。虽然焦虑和回避行为的程度可有变异,但广场恐怖是各种恐怖障碍中对患者功能影响最大的,有些患者因此而完全困于家中。许多人因为想到在公共场所会崩溃并处于无助之中就恐慌不已。广场恐怖性情境的关键特征之一是没有即刻能用的出口。大多数患者为女性,起病多在成年早期。也可存在抑郁、强迫症状和社交恐怖,但不应主导临床相。若不作有效治疗,广场恐怖的病情虽可有波动,但一般会转为慢性。 诊断要点 确诊需符合以下各条:

躯体化障碍的特征是存在一种或多种躯体症状

躯体化障碍是躯体形式障碍中较常见的一类亚型。它是一种可以影响到多系统的具有多种症状的精神障碍。躯体化障碍有过许多名称,其研究历史也非常复杂。4000年前古埃及人首次描述了此综合征,并将其称为“癔症”。他们认为该障碍源子宫的自然移位,并尝试通过将“游走的子宫”拖回原位来治疗这种疾病。1859年,Briquet在巴黎的一所医院里观察了430以多种躯体症状为主的患者,将其称为“癔症”,在1951-953年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确立了癔症涉及多个系统的念。在其专著中进一步将癔症定义为在缺乏器质性病变的前下出现的多种戏剧性的和过分的躯体不适。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自我防御机制在癔症转换症状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这种机制“心理能量”被转换成躯体症状。随后Steke1首次提出了躯体化的概念,认为这一概念等同于Freud的转换概念[1]。 病因和发病机制 躯体化障碍的病因学机制尚不确定,不同研究从生物、心理、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探索。 遗传学因素 躯体化障碍具有家族聚集性特点。研究显示,患者女性一亲属中约20070达到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躯体化障碍的家聚集性可以受到遗传、环境因素或两者共同的影响。寄养子究发现,若是女性在3岁前被寄养,并且其养父母有酗酒或反社会的问题,她们罹患躯体化障碍的风险增加5倍。随着寄养父母社会地位的不同,寄养子罹患躯体化障碍的风险也会相应改变[2]。 生物学因素 早期的“癔症性”信息处理理论认为,患者大脑对信息的加工缺陷导致了许多临床症状,这种缺陷可能是躯体化障碍患者及其生物学亲属躯体不适、症状无明确定位的精神状态和病理性赘述及一些社会、人际关系、职业功能受损等的基础。神经心理实验结果提示躯体化障碍患者注意和记忆功能缺陷。功能性神经影像学研究进一步发现躯体化障碍患者的一些特点,如双侧额叶对称性功能缺陷,优势大脑半球的功能障碍抑郁障碍患者更严重(亦见诸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非优势半球前部的功能障碍比后部的严重等。听觉诱发电位检查也证实躯体化障碍患者多伴有皮质功能异常。 社会心理因素 躯体主诉增多与独居、接受外界环境刺激较少、抑郁和焦虑情绪相关。人格特征、神经过敏及内向性格也与躯体化障碍的发生有关。 躯体化障碍与人格障碍之间的关联较早得到确认。Hudziak等和Cloninger等发现了躯体化障碍和边缘性人格障碍间的相似甚至交叠,女性躯体化障碍患者的男性亲属罹患反社会

伪装精神病的识别

伪装精神病的识别 国家心理咨询师吴剑 2013年5月24日 所谓伪装就是指掩盖事实真相,表现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行为。在司法精神病鉴定工作中,识别被鉴定人是否伪装,还事实真相,维护司法公正,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伪装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行为,其表现形式极其复杂,又缺乏实验室客观检查支持,所以识别,检测伪装是一项长期而困难的工作,有关伪装的识别技术在实践中逐渐得到了高度重视。一些方法如:二项必选检查,简易精神症状自陈量表评定,测谎仪,简单常识检查,心理测评,生理生化测验等。但是在司法鉴定实践中还是要司法鉴定人综合被鉴定人有无家族史,作案时和作案后情况及诊疗史,临床表现,精神检查,其他医学辅助检查等各方面资料(综合法,是金标准),才能作出相对正确的诊断意见,其主观成分仍然比较突出。在精神检查中,给把鉴定人一些简单指令,如令其张嘴,伸手等,看其执行情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其是否伪装,或者判断其是否伪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这为指令执行检查方法。 符合《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的鉴定条件。使用指令执行检查工具,对被鉴定人进行检查,5项内容。1、让被试者回答自己的姓名(叫什么名字),2、令被试者张嘴伸舌,3、令被试者伸手让检查者摸脉,4、令被试者将检查者述说的一个5位数倒着说出来,5、令被试者用自己的右手小拇指经过脑后摸一下自己的左耳朵。记分5级,0-4分,对指令完全服从0,大部分服从1,部分服

从2,大部分不服从3,完全不服从4.满分20,分数高到低为伪装,部分伪装,无伪装。<7分无伪装,<14分部分伪装,≥14分为伪装。开始指导语是:刚才两个医生询问了你一些情况,现在我再向年了解一些情况。 二项必选检查(刘仁刚版)。有比较不合作,不合作,欠合作为伪装,合作为无伪装。 金标准是ccmd-3诊断无病和诈病标准为原则和依据。1、存在装病的动机和目的(凡是接受司法鉴定都考虑),2异常表现是否符合精神疾病的规律,3、起病、发病、病程、转归、异常表现的变化是否符合精神疾病的特点,4、既往有没有精神疾病史,包括家族史,5、作案过程,目的,动机,是否有精神病理性内容,6、精神检查是否有不合作,做作,夸大,装傻,伪装的情况,7、是否存在明显的因疾病获益的心理行为,8、是否能用原有疾病解释其症状,9、精神检查时的表现是否与其他资料上的内容和其社会功能相符合,10、被检查者是否承认伪装,11、不参照任何其他检查内容,如二项必选检查等,12、其他识别伪装精神病的方法。 主要标准是敏感性,就是金标准确诊为伪装,指令执行检查被诊断伪装的比例。特异性,就是金标准确定为无伪装组,指令执行检查被诊断为无伪装的比例。 伪装是一种有目的的掩盖事实真相,提供不真实信息的行为。伪装不是一个诊断,是一种没有确定诊断标准的行为,伪装是人的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是一个尚未被阐明的高级神经功能。从对周围环境不

躯体形式障碍

神经官能症之躯体形式障碍 小张今年17岁,是高三的学生,自从两年前因为急性肠胃炎进过医院之后,她就患上肚子痛的毛病。一开始只是肚子痛,后来感到腹部放射性疼痛、后背疼痛,但是怎么也找不到具体的痛点,就是浑身不舒服。经过当地多家医院的反复检查,都没有找到具体的病因。后经朋友建议,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专家接诊后发现,小张的疾病与她的心理焦虑冲突有一定关系。小张在初中的时候成绩一直不错,但自从上了重点高中,学习压力很大,虽然很努力,但每次考试总是在二三十名上。她对自己的学习越来越没有信心,非常焦虑,特别是到考试前夕,她的症状往往会加剧。专家最终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躯体疼痛化障碍)。 一、疾病名称 躯体形式障碍临床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为主的神经症。病人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分或器官,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常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和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这些躯体症状被认为是心理冲突和个性倾向所致,但对病人来说,即使症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心理冲突密切相关,他们也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躯体形式障碍起病年龄大多较早,女性较男性为多。 、症状体征 1、疼痛为常见症状。部分涉及广泛,可以是头、颈、胸、腹、四肢等,部位不固定,疼痛性质一般不很强烈,与情绪状况有关,情绪好时可能不痛或减轻。 2、皮肤症状可以在瘢痕部位、肢体或关节部位出现麻木,皮肤出现串痛,皮肤的颜色异常等。异常的皮肤感如瘙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 3、胃肠道症状为常见症状。可表现嗳气、返酸、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复泻等多种症状。有的病人可对某些事物感到特别不适。 4、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有尿频、排尿困难;生殖器或其周围不适感;性冷淡、勃起或射精障碍;月经紊乱、经血过多;阴道分泌物异常等。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症状识别与处理原则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症状识别及处理原则 一、定义 (一)、概念 ⒈ 癫痫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患者脑部持续存在能产生癫痫发作的慢性病变,并出现相应的神经、精神临床综合征,以及社会学方面的后果。 ⒉ 癫痫与痫性发作 ⑴ 临床上每次或每种发作的过程称痫性发作(seizure) 一个癫痫病患可有数种痫性发作; ⑵ 由一组相似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特定癫痫现象称为癫痫综合征。 ⒊ 癫痫性精神障碍 ⑴ 癫痫发作时表现感觉、运动、意识、自主神经、行为,以及精神功能等障碍或兼有; ⑵精神障碍是癫痫常见的临床表现,癫痫性精神障碍系从精神病学角度研究癫痫相关精神症状的诊断和治疗。 (二)发病机制 ⒈ 痫性放电(致痫神经元); ⒉ 痫性放电传播(同步放电); ⒊ 痫性放电终止(负反馈)。 (三)病因分类 ⒈ 继发于各种 CNS 病变:症状性癫痫; ⒉ 遗传相关因素:特发性癫痫; ⒊ 病因不明:隐源性癫痫(60%~70%)。 (四)诱发因素⒈ 视觉刺激;⒉ 过度疲劳;⒊ 睡眠;⒋ 内环境改变;⒌ 饮酒、物质滥用;⒍ 药物;⒎ 心理社会因素(应激、情绪)。 二、临床表现 (一)癫痫的分类 癫痫发作国际分类主要根据发作时临床表现与 EEG 特点: ⒈ 部分性发作:放电传播或 EEG 改变提示一侧半球局部神经元受累的发作; ⒉ 全面性发作:放电传播或 EEG 改变提示双侧半球同时受累的发作; ⒊ 不能分类的发作:资料不充足或不完整,不能分类或无法归类。 (二)部分性发作 ⒈ 单纯部分性发作⑴ 痫性发作中无意识障碍持续时间不>1 分钟, 起始与结束均较突然。①运动性发作;②感觉性发作(躯体感觉或特殊感觉);③自主神经性发作;④精神性发作。⑵ 运动性发作。⑶ 身体局部发生不自主抽动。⑷ 手指抽动-腕部-前臂-肘-肩-口角-面部发展称 Jackson 发作。⑸ 感觉性发作(躯体感觉或特殊感觉):一侧肢体麻木、针刺、闪光、眩晕。⑹ 自主神经性发作:出汗、立毛、呕吐、腹痛、排尿感、瞳孔散大。⑺ 精神性发作:错觉、复杂幻觉、情绪异常、记忆障碍。 ⒉ 复杂部分性发作表现⑴ 也称颞叶癫痫或精神运动性发作;⑵ 伴不同程度意识障碍;⑶ 痫性放电通常起源于颞叶、额叶、嗅皮质可先出现单纯部分性发作, 再出现意识障碍;⑷ 仅存在意识障碍,表现成人发作意识模糊或丧失,类似“失神”;⑸ 意识障碍+自动症;⑹ 自动症:是癫痫发作时或发作后处在

如何早期识别精神病

与学校和学生一起成长作者:程方平班主任的在班级管理工作体现的能力主要是领导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亲和能力等)、教育教学能力和个人魅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力的形成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天形成的。班主任能力的提高只有在与学校和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所有的班主任都是从年轻、从新手开始的,既便是老班主任也会遇到许多新的学生教育问题。因此,班主任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非常重要。不仅新手要向老班主任学习,老班主任也要注意从新班主任那里汲取新鲜的感觉和思想。特别要注意班主任群体和整个学校文化氛围对自己工作的影响,其中的丰富内涵是不可限量的,只要用心观察和思考,必定会有所进步和成长。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可以学的,一方面教师本人的学科背景、性格性别等因素,都是形成教育教学风格的重要基础,切不可东施效颦,心须要有自主化的改造;另一方面,“有效的”教育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靠年龄、资历、阅历等强势对学生进行“收拾”,只能一时表面有效,难以令学生品服心服。所以,对他人的经验要能判断和选择,不可轻易效法,不能只从教师的角度单向推测。如此,积数年,班主任就能很快地

成长和成熟起来,并能形成适合自己的带班风格,在工作中得心应手。班主任的成长要靠亲身实践,也要靠读书学习,思考和感悟,这两大方面缺一不可。不可否认,班主任成长需要不断学习,除了向真实的工作和生活学习外,理论的学习、书本的学习也非常的重要。特别是结合工作中的困惑和问题学习,不公体会更深,受益也会更长远,能够积累真正有用有效的知识和能力。建设利于班主任成长的环境、土壤,既要靠学校领导的开明管理,也要靠全体教师的共同营造,还要有广大学生的响应和配合。应该说,与朝夕相处的学生在一起,班主任也可以向学生学到比其他教师更多的东西。即便是面对小学生,他们没有被尘世污染的天真、坦诚、想象、热情和朝气,都是能够长久影响班主任心态、情绪、理想、作为的积极动力。从古到今,有思想、有作为、有创新的教育家都知道“教学相长”的价值和作用,而这正是我们今天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班级”的重要生长点和有力支撑。 班主任的成长需要与学校、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但最主要的还是教师的自我成长,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意识的提升、目标的明确、教育的丰富、内省能力的提高、

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 一、疾病概述 躯体形式障碍是指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病人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不能解释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这些身体症状被认为是心理冲突和个性倾向所致,但对病人来说,即使症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心理冲突密切相关,他们也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患者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 二、疾病分类 神经症、精神科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1.个性特征 研究发现,此类患者多具有敏感多疑、固执、对健康过度关心的神经质个性特征。他们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躯体不适及其相关事件上,导致感觉阈值降低,增加了对躯体感觉的敏感性,易于产生各种躯体不适和疼痛。 患者内向、孤僻,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对身体变化十分关注,具有自恋倾向的价格特征,可能成为躯体形式障碍发病的人格基础。具有敏感多疑、易受暗示、性格内向的人,在患躯体疾病时易出现短暂性躯体形式障碍。 2.神经生理 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存在脑干网状结构滤过功能障碍。个体一般不能感受人体内脏器官的正常活动,因为它们在网状结构或边缘系统等整合机构中被滤掉了,以保证个体将注意力指向外界,而不为体内各种生理活动所纷扰。一旦滤过功能失调,患者的内激感增强,各种生理变化信息不断被感受,久而久之这些生理变化就可能被患者体会为躯体症状。 3.心理社会文化因素 父母对疾病的态度、早年与慢性疾病患者生活在一起是发生躯体化障碍的易患因素。躯体化障碍和疑病症成人患者的症状常常是他们儿童期所看到的患慢性疾病家属的症状模式。儿童早期的疾病、童年期受到父母过度的照顾和保护或缺乏照顾都有助于成年后躯体化障碍的形成。 由于躯体症状较精神疾病易于为别人接受,所以患者更趋向于将心理症状归为躯体原因。另外,医生通过对症状的治疗或用所谓时髦的诊断名称,不恰当地强化了患者对身体疾病的认识等,也会导致躯体形式障碍。 文化因素对躯体化症状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某些文化取向不太接受个体公开的表达情绪,关怀和照顾常给予那些有躯体症状的人;此外,多数国家对精神病人持有偏见和歧视,这潜在地鼓励人们表现躯体症状而不是心理症状。 4.各学派的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 认为躯体症状是个体对自身内部或外部环境害怕的替代,是一种变相的情绪发泄。病人角色的概念,强调社会对病人角色的特权、补偿等强化效应,即通过患病,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并取得关心和照顾,又称继发获益。 躯体形式障碍的躯体症状和躯体痛苦,是对愤怒、愿望等无意识满足的结果。主诉是患者对需要照料、关心、同情或注意的愿望的无意表达;躯体症状是一种用非言语性语言来表达愤怒;疼痛常常与需要照料和情感有关,通过疼痛主诉获得更多的照料和关心。

心理创伤的识别与应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a2206844.html, 心理创伤的识别与应对 作者:方新 来源:《心理与健康》2006年第04期 心理创伤是由突发的或持续的恶性事件引发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事件可以称之为创伤性事件?什么样的反应可以称之为心理创伤?出现心理创伤后我们应该怎样办?这些问题都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 心理创伤的形成 常见创伤性事件或严重生活事件包括:遭遇暴力侵犯、危及生命的交通事故、在自然灾害或战争中死里逃生、被监禁、被折磨、儿童期持久地被虐待、亲历所爱的人去世等等。 严重的生活事件发生之后,有的人能够很好地应对,而对有些人来说,某些严重的生活事件却成了长久的严重的创伤性事件。 有研究表明,约占70%的当事人可以在没有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自己消化其创伤;另外30%的当事人则或多或少会由此而产生心理障碍,在日后表现出焦虑、抑郁、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酒依赖和药物依赖等不同的症状。 心理创伤就好比躯体创伤,如果受伤者的自我功能强、人格较健全,他的机体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就强;如果受伤者能够获得很好的社会支持和帮助,那么他的躯体感染得到了很好的外源性帮助,如同有效的消炎药会有利于感染伤口的愈合一样,心灵的创伤也会愈合。如果受伤者没有外源性帮助或自身免疫力差,则会引发并发症,影响日后的功能。 在严重生活事件发生后,是否成为当事者的创伤,主要取决于事件的严重程度和个体的易感性。(1)事件的严重程度。事件越严重对当事人越易形成心理创伤;(2)当事人遭受创伤事件时的年龄。这一点非常重要,受创伤时的年龄越小,未来形成的心理创伤的可能性越大、心理创伤也越严重。幼年期是形成无意识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足够的整合能力,还不能把创伤事件进行正确的加工,也不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创伤体验、创伤过程等,所以,创伤事件就留在了当事人的无意识当中,对其日后的生活会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3)个性特征。同一年 龄段的人遇到相同的创伤事件,每个人的反应不同,这与每个人的个性特征有关。例如:学生宿舍里有人自杀,有的人很快就能投入正常生活,而有的人反应却很强烈。(4)社会支持系统 的完善程度。社会支持系统是指当事人在受到伤害时以及之后,外界(家人、同事、朋友、邻

躯体形式障碍的治疗与护理

躯体形式障碍的治疗与护理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病人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不能解释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这些躯体症状被认为是心理冲突和个性倾向所致,但对病人来说,即使症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心理冲突密切相关,他们也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患者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 临床表现 (一)躯体化障碍又称Briquet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为主的神经症。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分或器官,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常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和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多在30岁以前起病,女性多见,病程至少2年以上。常见症状可归纳为以下几类:l.疼痛 2.胃肠道症状 3.泌尿生殖系统 4.呼吸、循环系统 5.假性神经系统症状; (二)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三)疑病症; (四)身体变形障碍; (五)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诊断 凡病人以一种或多种躯体不适症状为主要表现,而医学检查却不能发信相应的器质性病变的证据;或虽然有躯体疾病的存在,但与其症状的严重程度或持续的时间很不相称者,就要考虑到躯体形式障碍的可能。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特征。 根据患者描述的症状位置,用远伤病的诊断方法,即可见到病灶。 疾病治疗 治疗开始时要重视医患关系的建立。要以耐心、同情、接纳的态度对待病人的痛苦和诉述,理解他的确是有病,而不都是“想象的问题”或“装病”。因为,多数病人有过漫长的求医经历,其症状和痛苦可能曾被其他医生否定过。事实上,确有不少病人是带着被其他医生否定后的愤怒心情前来再次就诊。要如实告诉患者,此为实质性疾病,治疗不困难,可以解除思想顾虑。并采取积极的有效治疗,可以当时解除不适或疼痛,再次治疗可以痊愈。如暂时没有掌握揉摩治疗,也要将这一方法介绍,以便患者学习治疗。张怡曹等《芗揉摩治疗远伤》一文,详细介绍了检查和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法 1、重视医患关系

躯体化障碍治疗方法

躯体化障碍治疗方法 导读:本文是关于躯体化障碍治疗方法,希望能帮助到您! 躯体化障碍治疗方法: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一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其严重程度并不足以解释患者的痛苦与焦虑。对患者来说,即使症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心理冲突密切相关,他们也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 躯体化障碍是躯体形式障碍中的一种疾病。该病表现为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器官,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多伴有社会、人际或家庭行为方面的严重障碍。起病往往在成年早期,女性多于男性。 病因 1.遗传 躯体化障碍的发病原因还不为人知,但无疑它是一种具有家族聚集性的障碍。在一些研究中,大约20%的躯体化障碍患者的女性一级亲属也符合躯体化障碍的诊断。这种家族聚集性可以受到遗传、环境因素或两者共同的影响。 2.个性特征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女性躯体化障碍患者具有共同的病因,并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之间存在关联,而对男性患者而言,躯体化

障碍则更多地和焦虑障碍存在关联。 3.神经生理 躯体化障碍患者的双侧额叶存在对称性的功能障碍。非优势半球前部的功能障碍比后部的严重。躯体化障碍患者优势大脑半球的功能障碍比健康对照和抑郁障碍患者的严重。 4.心理社会因素 信息处理方法的缺陷可能形成躯体化障碍患者及其生物学亲属以躯体不适为突出的主诉,症状无明确定位和病理性赘述。有学者提出了躯体化障碍患者的社交模型理论,即患者在家庭中把症状的躯体化作为表达情感(如痛苦)的一种方式,期望从家庭中的核心成员那儿寻求支持和关心。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位或器官,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胃肠道感觉异常,疼痛、打嗝、反酸、恶心、呕吐等,皮肤感觉异常,烧灼感、疼痛、痒、麻木、蚁走感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症状。症状常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和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 诊断 CCMD-3关于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1)符合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多种多样、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在下

第七章 转换和分离障碍

变态心理学讲义 河北大学杨志刚 SynRhine@https://www.doczj.com/doc/7a2206844.html,

变态心理学讲义 第七章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障碍 (Somatoform and Dissociative Disorders)

躯体形式及分离障碍 一、概述 二、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 y疑病症(hypochondriasis) y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 disorder) y转换性障碍(conversion disorder) y疼痛障碍(pain disorder) y身体畸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三、分离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 y人格解体障碍(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y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 y分离性漫游(dissociative fugue) y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

Breuer’s case of Anna O. and disorder Abnormal psychology 头痛,脖子和肢体麻痹,严重的咳 嗽,吞咽和说话困难。但没有可查 的物理原因。 4

概述 癔症的历史 y癔症(Hysteria),亦译作歇斯底里 y中世纪认为癔症是由于妖魔作怪、精灵附体. y18世纪认为癔症起源于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异常 y19世纪末,夏柯()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障 碍造成的,而弗洛伊德则认为癔症是无意识的动 机冲突所致 y自1980年,DSM-III取消了神经症(neurosis)这 个疾病名称。同时取消了“癔症”这个疾病单元, 改为转换和分离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识别

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识别 [ 09-08-17 09:05:00 ] 作者:潘国平编辑:studa20 【关键词】躯体形式障碍临床识别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述症状的性质、程度、或其痛苦与优势观念[1],慢性化趋势及精神残疾不仅对患者生活和工作产生危害,同时也已成为医疗服务的高消费者,导致保健资源的过度利用,助长了医疗费用的日益增长,因此对于此类疾病的认识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 1 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1]和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2]列出了躯体形式障碍的五个亚型: 1.1 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 disorder,F45.0)主要特征为多种多样、反复出现、时常变化的躯体症状,持续时间至少两年。可涉及任何系统和部位,反复到医疗机构就诊。最常见症状为疼痛、胃肠道症状、性功能障碍、假性神经症状。为慢性波动性过程,通常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伴有社会、人际和家庭方面的长期功能损害。 1.2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undifferentiated somat- oform disorders,F45.1)主要特征为躯体症状的主诉具有多样性、变异性的特点,有患者的社会功能障碍。除病程短于两年外,符合躯体化障碍的标准。 1.3 疑病症(hypochondriasis,F45.2)主要特征为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的优势观念。正常的或普通的感觉与外观常被病人视为异常的或令人苦恼的,认为自己存在畸形或变形,其注意力常仅集中在身体的一个或两个器官或系统,并且抗拒接受多位不同的医生关于其症状并不意味着躯体疾病或异常的反复保证。 1.4 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somatoform autonomic dysfunction,F45.3)主要特征为症状集中在主要受自主神经支配的器官或系统的躯体障碍,即心血管系统、胃肠道系统、呼吸系统及泌尿生殖系统。病人在自主神经兴奋症状的基础上,又附加了主观性的症状,如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等,并坚持将症状归咎于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系统,但检查不能证明这些器官或系统发生了躯体障碍。 1.5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persistent som- atoform pain disorder,F45.4)主要特征为持续、严重的疼痛,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躯体形式障碍与分离性障碍

第7章躯体形式障碍与分离性障碍 7.1 复习笔记 本章重点: 1.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性障碍的异同; 2.躯体形式障碍的种类与临床表现; 3.躯体形式障碍的病因与治疗; 4.分离性障碍种类与临床表现; 5.分离性遗忘的种类与表现; 6.分离性障碍的病因与治疗。 一、概述 自1980年的DSM-Ⅲ之后,DSM系统对精神障碍的分类开始建立在可观察到的行为之上,而不再是按照假设的病因学基础分类。 (一)癔症的研究历史 癔症(hysteria),亦译作歇斯底里,这一疾病在古希腊和古埃及医书中曾有记载。当时的医生认为,这种疾病多发作于女性之中,是由于女性的子宫在体内到处游走所致。

中世纪时认为,癔症起因于魔法或妖魔作怪、精灵附体。 18世纪初认为癔症起源于神经系统和大脑异常。 19世纪末,精神病学家Charcot认为癔症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障碍造成的;弗洛伊德则认为癔症是无意识的动机冲突所致。 1941年,一个英国人将癔症定义为这样一种状态,它所呈现的精神和躯体症状并不源于器质因素,产生和维持的动机不完全自觉,这些症状旨在获得某种实际的或幻想的利益。 1978年ICD-9中认为癔症是一种似乎未被病人觉察的动机造成了意识范围的缩小、运动或感觉机能的障碍,病人因而似乎取得了心理上的利益或象征性价值。 1980年以后,DSM系统取消了“癔症”这个疾病单元。 (二)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性障碍的比较 1.两类障碍的相似之处 (1)DSM将转换性障碍归于躯体形式障碍,而ICD-10与CCMD-3都将转换性障碍放在分离性障碍之下。转换性障碍应该归入躯体障碍还是分离性障碍仍有争议。以躯体障碍的形式反映出内部心理困扰,这表明可以将转换性障碍放在躯体形式障碍之下。但按照分离性障碍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功能有所分离、遭到破坏来看,转换性障碍是运动或感觉功能与高级的认知功能分离了,也可以放在分离性障碍之下。 (2)这两类障碍本身有相似之处: ①这两类障碍都找不出真正的器质性损伤,它们在神经病理学方面没有缺损,只是在意识层面上存在障碍; ②这两类障碍都“模拟”了真正的神经病性障碍的形式,比如就像真正的视神经病变一

躯体形式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

躯体形式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 *导读:躯体形式障碍是男女均有,病因尚不明。心理学家认为其病因与内在心理有关,发病者多为情绪抑郁者。躯体形式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躯体形式障碍是男女均有,病因尚不明。心理学家认为其病因与内在心理有关,发病者多为情绪抑郁者。躯体形式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1.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常见临床症状有胃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酸痛、刺痛、有斑点等。月经来潮时,症状会明显加重。月经过后,症状会减轻。症状不缓解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检查没有阳性发现,手术探查也没有查出任何病因。疾病缓慢发展,久治不愈。女性发病者多于男性,多在20岁-30岁期间发病。治疗常使用止痛药。长期用药后会对药物形成依赖。

*2.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临床表现与躯体化障碍相似,病程为2年。临床表现明显者,抑郁情绪反复出现;临床表现不明显者,抑郁情绪调整后,疾病就痊愈。 *3.疑病症 疑病症指病症未消除,患者相信疾病持久性存在,反复到医院就诊。就诊时,患者经常敏感多疑,不完全相信医生,不按照医生的指导服用药物。服用药物时,又怕药物副作用大,对自身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不服用药物,又担心疾病无法痊愈,长期困扰自己。服用药物后,对药物疗效要求过高。若没有获得明显疗效,就想立即停用药物,换用别的药物。患者怀疑任何事情都缺乏依据,只是凭空想象,不切实际。当医生纠正其错误思想时,又执迷不顾,认为医生想法错误。反复就医,反复检查,病程延长,治疗难度增大。

躯体形式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如果大家还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告知答案。祝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治愈疾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