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围岩控制考试复习资料

围岩控制考试复习资料

围岩控制考试复习资料
围岩控制考试复习资料

最新控制工程基础期末考试题

一、填空题 1.控制系统正常工作的首要条件是__稳定性_。 2.脉冲响应函数是t e t g 532)(--=,系统的传递函数为___ ____ 。 3.响应曲线达到过调量的____最大值____所需的时间,称为峰值时间t p 。 4.对于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其主要动态性能指标是___T _____,T 越大,快速性越___差____。 5.惯性环节的奈氏图是一个什么形状______半圆弧 。 二、选择题 1.热处理加热炉的炉温控制系统属于:A A.恒值控制系统 B.程序控制系统 C.随动控制系统 D.以上都不是 2.适合应用传递函数描述的系统是( C )。 A 、单输入,单输出的定常系统; B 、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时变系统; C 、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3.脉冲响应函数是t e t g 532)(--=,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A A.)5(32+-s s B.) 5(32-+s s C.)5(32+- s D. )5(32++s s 4.实轴上两个开环极点之间如果存在根轨迹,那么必然存在( C ) A .闭环零点 B .开环零点 C .分离点 D .虚根 5. 在高阶系统中,动态响应起主导作用的闭环极点为主导极点,与其它非主导极点相比,主导极点与虚轴的距离比起非主导极点距离虚轴的距离(实部长度) 要( A ) A 、小 B 、大 C 、相等 D 、不确定 6.一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主要是( C ) A. 调节时间 B. 超调量 C. 上升时间 D. 峰值时间

7 . 控制系统的型别按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的( B )个数对系统进行分类。 A .惯性环节 B . 积分环节 C . 比例环节 D .微分环节 8.对于I 型系统,(A )输入信号稳态误差为零。 A 、单位阶跃 B 、加速度函数 (C) 正弦函数 (D) 单位斜坡 9.在开环零、极点分布已知的情况下,可绘制( C )随系统参数变化(如放大系数)而在s 平面上移动的轨迹(根轨迹)。 A.开环极点 B. 开环零点 C.闭环极点 D. 闭环零点 10.开环传递函数为) 35.0()25.0)(15.0()(+++=s s s s k s G ,其根轨迹的起点为 C A .0,-3 B .-1,-2 C .0,-6 D .-2,-4 11.当∞→ω时比例微分环节的相位是:A A. 90 B. 90- C. 45 D. 45- 三、简答题 1.自动控制的定义是? 再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使被控对象的某些物理量准确的按照预期规律变化 2.闭环主导极点的定义? 离虚轴近,又不构成偶极子的极点和零点起作用,决定顺态响应性能。 3. 线性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 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根全部具有负实部 4. 频率特性的定义? 用幅值和相位来描述一个点在极坐标内随 从0变到 时的轨迹,来分析系统的性能的方法 四、分析计算题 1.(10分)已知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化简结构图求传递函数) ()(s R s C

深部煤矿应力分布特征及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韩孝广

深部煤矿应力分布特征及巷道围岩控制技术韩孝广 发表时间:2019-01-09T14:22:32.4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1期作者:韩孝广王涛[导读] 本文分析了深部煤矿应力分布特征及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山东省滕州曹庄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滕州 277519 摘要:近年来,矿井开采深度逐年增加,巷道周边的地应力也相对提高。本文分析了深部煤矿应力分布特征及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关键词:深部煤矿;应力分布特征;巷道围岩 前言 深部煤炭开采的最大特点是煤炭资源开采前煤岩体处于高原岩应力状态,而进行采掘活动后,裸露采掘空间表面垂直方向的应力迅速降到大气压。这种变化引起围岩应力的调整,出现很高的集中应力,在围岩中形成很大的应力梯度。围岩应力分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采掘活动的进行不断变化。当煤岩体不能承受这种应力变化时,就会出现各种灾害,这对深部煤矿的安全、高效开采带来巨大威胁。 1 深部煤矿应力分布特征 1.1 深部煤矿地应力测量与分析 目前,许多矿区对深部煤矿的地应力特征缺乏理性认识。当前直接用于地应力场的研究数据较为缺乏,许多煤矿对支护问题、冲击地压等,与地应力场联系较少。矿井深度的增加导致地应力值增加,破坏巷道能力加强。 当前的地应力测量主要以空心包体法为主,某些条件下也可采用水压致裂法。研究地应力学者通过整理600~1500m的深部矿区数据,剔除特殊地质环境测量数据后,总结出地应力测量的方法主要有:水压致裂法(用于一般地质条件)、结合应力解除法。 1.2 深部煤矿地区的地应力方向特征 经过对我国深部煤矿地区的地应力测量研究,发现我国深部矿区地应力方向存在一些特征:岩层中的水平应力方向特征较为显著;最大水平应力角度下量值较垂直应力大。 2 深部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巷道围岩控制技术按原理可分为3大类:①支护法。它是作用在巷道围岩表面的支护方式,如各种类型的支架、砌碹支护,为了改善支架受力状况,提高支护阻力,还可实施壁后充填和喷浆等。②加固法。其是插入或灌入煤岩体内部起加固作用,使煤岩体自稳的方法,如各种锚杆与锚索、注浆加固,锚杆、锚索分为插入煤岩体内的部分(杆体、锚固剂),以及设置在巷道表面的构件(托板、钢带及金属网),因此,“锚杆支护”确切意义上应称为“锚杆加固”或“锚杆加固与支护”。③应力控制法。它是改善巷道围岩应力状态,从而使巷道处于应力降低区的方法,包括巷道布置优化及各种人工卸压法。 2.1 巷道布置优化及应力控制法 针对深部巷道围岩应力高、变形大,甚至会出现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动力灾害,进行采掘优化、巷道布置优化,改善巷道受力状态是首先应考虑的方法。将巷道布置在应力降低区,如沿已稳定的采空区边缘掘进巷道(沿空掘巷),将巷道布置在采空区下方(掘前预采、上行开采等),均可明显降低巷道受力,改善围岩应力状态。 在深部开采中,有些煤矿水平应力大于垂直应力,而且水平应力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最大水平主应力明显高于最小水平主应力。在这种条件下,当巷道轴线与最大水平主应力平行,巷道受水平应力的影响最小,有利于顶底板稳定。根据地应力实测数据优化巷道布置方向,对巷道稳定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巷道布置应尽量避开大型地质构造(断层、褶曲、陷落柱等)。 根据深部煤矿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对巷道断面形状与尺寸进行优化,可改善巷道周边附近围岩应力分布,有利于围岩稳定。人工卸压法,包括切缝、爆破、钻孔及掘卸压巷等,可转移巷道周边附近的高应力,改善围岩应力状态,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作为一种辅助的围岩控制手段。 2.2 深部巷道支护与加固法 目前,深部巷道支护与加固形式主要有:锚杆、锚喷支护,U型钢可缩性支架,注浆加固,复合支护(采用2种或2种以上的支护加固方式联合支护巷道,如锚喷+注浆加固,锚喷+U型钢可缩性支架,U型钢支架+注浆加固,以及锚喷+注浆+U型钢支架等型式)。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我国煤矿已形成了基于煤岩体地质力学测试、以预应力锚固与注浆为核心的巷道支护成套技术。对于深部巷道,锚固与注浆技术也是经济有效的围岩控制技术。 1)预应力锚固技术。在深部巷道采用的预应力锚杆、锚索支护技术,其支护原理是大幅提高支护系统的初始刚度与强度,形成高支护应力场,降低采动应力场梯度,主动控制围岩扩容变形,保持其完整性。同时,支护系统应具有高延伸率,允许围岩有较大连续变形,通过预留变形量,使巷道发生可控变形后仍能满足使用要求。不同巷道条件应有不同的锚杆支护形式:预应力锚杆支护适用于围岩比较完整的岩石巷道、岩石顶板煤巷等;预应力锚杆与锚索支护可应用于煤顶巷道、无煤柱护巷、软岩巷道、高应力巷道、动压巷道及大断面巷道等多种比较困难的条件;全预应力锚索支护,顶板、两帮,甚至底板全部采用预应力锚索支护,适用于深部高应力巷道、强烈动压巷道等非常困难的条件。 2)注浆加固技术。在松软破碎煤岩体中开掘巷道,围岩自稳时间短、破碎范围大,在这种条件下,注浆加固是围岩控制的有效途径。注浆加固利用浆液充填围岩内的裂隙,将破碎煤岩体固结起来,提高围岩整体强度,增加围岩自身承载能力。我国煤矿目前采用的注浆材料主要分为2大类:一类是水泥基材料,是注浆加固应用最广的材料;另一类是高分子材料,如聚氨酯、脲醛树脂等。此外,还开发出多种复合材料,以改善注浆材料的性能,降低注浆材料的成本。在井下应用时,可根据巷道具体地质与生产条件进行选择。 3)预应力锚固与注浆联合加固技术。当巷道围岩松软破碎,锚杆与锚索锚固力不能保证时,预应力锚杆、锚索与注浆联合是一种有效的加固技术。注浆可将松软破碎围岩粘结,提高围岩整体强度,同时为锚杆与锚索提供可锚的基础,保证锚杆与锚索预应力与工作阻力能有效扩散到围岩中。注浆后采用预应力锚杆与锚索支护,可有效控制围岩扩容变形,保持围岩长期稳定。此外,还开发了多种注浆锚杆、注浆锚索及钻锚注一体化锚杆,适用于不同条件的巷道加固。

控制工程基础考试重点

1试比较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优缺点。 答:优点:开环控制系统无反馈回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缺点:控制精度低,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输出一旦出现误差无法补偿。 2 说明负反馈的工作原理及其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答:测量元件检测被控物理量,并将其反馈回来,通过给比较元件与给定信号进行比较,产生偏差信号。再通过放大元件将偏差信号进行放大,以足够的功率来推动执行元件去控制被控对象,从而调节和控制系统,使被控量以一定的精度符合或等于期望值。 3 控制系统有哪些基本组成元件?这些元件的功能是什么? 答:反馈控制系统是由各种结构不同的元件组成的。一个系统必然包含被控对象和控制装置两大部分,而控制装置是由具有一定职能的各种基本元件组成的。在不同系统中,结构完全不同的元件却可以具有相同的职能,因此,将组成系统的职能元件按职能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给定元件:用于给出输入信号的环节以确定被控对象的目标值(或称给定值)。 测量元件:用于检测被控量,通常出现在反馈回路中。 比较元件:用于把测量元件检测到的实际输出值经过变换与给定元件给出的输入值进行比较,求出它们之间的偏差。 放大元件:用于将比较元件给出的偏差信号进行放大,以足够的功率来推动执行元件去控制被控对象。 执行元件:用于直接驱动被控对象,使被控量发生变化。 校正元件:亦称补偿元件,它是在系统基本结构基础上附加的元部件,参数可灵活调整,以改善系统的性能。 5对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的性能要求是什么?最首要的要求是什么? 答:基本性能要求:稳、快、准。最首要的要求是稳。 1什么是时间响应?时间响应由哪两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定义是什么? 答:系统在外加作用(输入) 激励下,其输出量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称之为系统的时间响应,通过对时间响应的分析可揭示系统本身的动态特性。 任一系统的时间响应都是由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两部分组成。 瞬态响应:系统受到外加作用激励后,从初始状态到最终状态的响应过程称为瞬态响应。稳态响应:时间趋于无穷大时,系统的输出状态称为稳态响应。 瞬态响应反映了系统动态性能,而稳态响应偏离系统希望值的程度可用来衡量系统的精确程度。 2 统稳定性的定义是什么? 答:一个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当受到扰动作用时,就要偏离原来的平衡状态,产生初始偏差。所谓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就是指当扰动消失之后,系统从初始偏差恢复到原平衡状态3 一个系统稳定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系统特征方程的全部根都具有实部。或者说,闭环传递函数的全部极点均在s 平面的左半部。 4 什么是系统的频率特性? 答:当不断改变输入的正弦波频率(由0 变化到无穷大)时,该幅值比和相位差随频率的变化情况称为系统的频率特性

矿井深部开采沿空巷道的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矿井深部开采沿空巷道的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针对深部综放沿空巷道围岩稳定性差、变形大、难支护的特点,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验等方法,从巷道支护方式和巷道断面优化两方面讨论了深部综放沿空巷道的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直墙半圆拱形断面、锚梁网索联合支护方式能够较好的控制深部综放沿空巷道围岩,减少巷道围岩变形,增强其稳定性。 关键词:深部综放沿空巷道半圆拱形锚网索联合支护断面优化 1、引言 随着对能源需求量的增加和开采强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矿山相继进入深部开采。目前,我国煤矿开采深度以每年8~12m的速度增加,而东部矿井更以每年10~25m的速度增加,预计未来20年,我国很多煤矿将进入1000m~1500m的深度开采。另一方面,我国已探明煤炭资源埋深在1000m以下的储量为2.95万亿吨,约占煤炭资源总量的53%,因此,现在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煤矿开采将逐渐转入深部开采。 由于深部岩体所处的地球物理环境及其应力场的复杂性,在浅部开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支护理论、支护参数已难以适应深部巷道支护设计和实践的需要。深部综放沿空巷道,作为一类较特殊的回采巷道,与普通的回采巷道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综放沿空巷道布置在靠近采空区的煤体中,巷道围岩结构破碎,在掘进和回采过程中,巷道将发生较大的变形;(2)对于综放沿空巷道而言,由于巷道上方为顶煤,上覆岩层运动波及的范围及影响程度相应地增大,回采过程中的矿压显现将更加剧烈;(3)综放工作面年产量多在100万t左右,开采强度大,机械设备体积较大,且所需风量剧增,这就要求巷道具有较大的断面;(4)深部综放沿空巷道埋深大,地应力相对较大。由于以上原因,深部综放沿空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及其控制一直是采矿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主要从支护方式与参数、巷道断面优化等方面讨论深部综放沿空巷道围岩的控制技术。 2、综放沿空巷道断面的优化 由于施工简单,易于成型等优点,矩形和梯形断面形状是目前国内综放沿空煤巷的主要断面形状。但根据弹性力学、岩石力学知道,这两种巷道断面都容易在4个拐角处产生应力集中,不利于巷道围岩的稳定性。直墙半圆拱形断面具有易于巷道顶板稳定、易于施工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岩石巷道的主要形式;但由于半圆拱形巷道施工较复杂,不易成型等缺点,在煤巷中很少应用。由于深部综放沿空巷道的特殊性,尤其是综合机械化掘进易于完成直墙半圆拱形断面的开挖,因此,直墙半圆拱形断面可优先应用于综掘施工的深部综放沿空巷道中。下面将通过数值计算件模拟这两种断面对浅部、深部巷道围岩,特别是对深部综放沿空巷道顶部煤岩体稳定性的影响。

控制工程基础考试试题

清华大学本科生考试试题专用纸 考试课程控制工程基础(A卷) 2006 年 6月 14日1. 设有一个系统如图1所示,k1=1000N/m, k2=2000N/m, D=10N/(m/s),当系统受到输入信号的作用时,试求系统的稳态输出。(15分) 图1 2. 设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现有三种串联校正装置,均为最小相位的,它们的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如图2所示。 若要使系统的稳态误差不变,而减小超调量,加快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应选取哪种校正装置?系统的相角裕量约增加多少?(10分)

(a) (b) (c) 图2 3. 对任意二阶环节进行校正,如图3,如果使用PD控制器,K P, K D均为实数,是否可以实现闭环极点的任意配置?试证明之。(15分) 图3 4. 一个未知传递函数的被控系统,先未经校正,构成单位反馈闭环。经过测试,得知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如图4所示。 是多少?(5分) 问:(1) 系统的开环低频增益K (2) 如果用主导极点的概念用低阶系统近似该系统,试写出其近似闭环传递函数;(5分) (3)如果采用PI形式的串联校正,K 在什么范围内时,对原 I 开环系统相位裕量的改变约在之间?(5分)

图4 5.已知计算机控制系统如图所示,采用数字比例控制,其中K>0。设采样周期T=1s 图5 (1)试求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 (5分) (2)试判断系统稳定的K值范围; (5分) (3)当系统干扰时,试求系统由干扰引起的稳态误差。 (5分) 6.针对本学期直流电动机位置伺服系统教学实验,基本原理图见图6,其中,电枢控制式直流电动机电枢电阻为1.7Ω,电感为3.7mH,反电势系数Ce为0.2 13V/(rad/s),力矩系数Cm为0.213Nm/A,等效到电动机轴上的总转动惯量为3 =470KΩ,α=0.9,速度调节器传递函数为6,电流调节器传递 92×10-6Nms2,设R 2

复合岩层地质下铁路隧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复合岩层地质下铁路隧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19-03-27T16:12:25.2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作者:王晨阳 [导读] 摘要:为了解决复合岩层地质下铁路隧道围岩变形严重问题,确定合理的支护体系。对具体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复合岩层地质下铁路隧道锚杆支护设计原则。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摘要:为了解决复合岩层地质下铁路隧道围岩变形严重问题,确定合理的支护体系。对具体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复合岩层地质下铁路隧道锚杆支护设计原则。确定了在不同情况下的支护形式和参数。在隧道内布置测站。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隧道监测初期支护体应力有一定波动,随着观测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在47d内开始趋于稳定,左右拱腰收敛应力分布为50MPa和42MPa左右。说明此支护方案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变形。 关键词:铁路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围岩控制 1 隧道变形的地质特征与危害 发生大变形的隧道一般具有以下地质特征:(1)隧道围岩条件。发生大变形的围岩主要有:①显著变质的岩类,如片岩、千枚岩等;②膨胀性凝灰岩;③软质粘土层和强风化的凝灰岩;④凝灰岩和泥岩分互层;⑤泥岩破碎带和矿化变质粘土等。这类围岩的凝聚强度c 值较低,内摩擦角值很小,单轴抗压强度较低。 (2)隧道处于高应力区,且大变形地段的隧道一般埋深在100m以上。 (3)隧道围岩的天然含水量大。 深埋隧道通过软岩和断层带时,在高的地应力和富水条件下通常产生大变形。这种隧道围岩变形量大,而且位移速度也很大,一般可以达到数十厘米到数米,如果不支护或支护不当,收敛的最终趋势是隧道将被完全封死,如果发生在永久衬砌构筑以前,往往表现为初期支护严重破裂、扭曲,挤出面侵入限界。这种大变形危害巨大,严重影响施工工期或者线路正常运营,而且整治费用高昂。 2 复合岩层地质下铁路隧道锚杆支护设计原则 (1)一次支护原则 锚杆支护要避免二次或多次支护,应尽可能一次支护就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这是实现矿井高效、安全生产的要求,为采矿服务的巷道和硐室等工程,需要保持长期稳定,不能经常维修;另一方面,这是锚杆支护本身的作用原理决定的。巷道围岩一旦揭露立即进行锚杆支护效果最佳,而在已发生离层、破坏的围岩中安装锚杆,支护效果会受到显著影响。 (2)高预应力和预应力扩散原则 预应力是锚杆支护中的关键因素,是区别锚杆支护是被动支护还是主动支护的参数,只有高预应力的锚杆支护才是真正的主动支护,才能充分发挥锚杆支护的作用。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给锚杆施加较大的预应力;另一方面,通过托板、钢带等构件实现锚杆预应力的扩散,扩大预应力的作用范围,提高锚固体的整体刚度与完整性。 (3)“三高一低”原则 即高强度、高刚度、高可靠性与低支护密度原则。在提高锚杆强度(如加大锚杆直径或提高杆体材料的强度)、刚度(提高锚杆预应力、全长锚固),保证支护系统可靠性的条件下,降低支护密度,减少单位面积上锚杆数量,提高掘进速度。 (4)临界支护强度与刚度原则 锚杆支护系统存在临界支护强度和刚度,如果支护强度与刚度低于临界值,巷道将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巷道围岩变形和破坏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因此,设计锚杆支护系统的强度与刚度应高于临界值。 (5)相互匹配原则 锚杆各构件,包括托板、螺母、钢带等的参数和力学性能应该相互匹配,锚杆与锚索的参数与力学性能应相互匹配,最大限度地发挥锚杆支护的整体支护作用。 (6)可操作性原则 锚杆支护设计方案应该有可操作性,有利于施工管理和掘进速度的提高。 (7)安全经济原则 在保证巷道围岩支护效果与安全程度,技术上可行、施工上可操作的条件前提下,尽量做到经济合理,有利于降低巷道支护综合成本。 3 复合岩层地质下铁路隧道支护参数 3.1锚杆支护参数 型号为?20mm×2000mm左旋螺纹钢高强的锚杆,匹配150mm×150mm×10mm高强拱形托盘与高强螺母,是配套产品。加长树脂锚固,钻孔直径≤30mm,K2335和Z2360各一支用作为锚固剂的规格,锚杆预紧力矩不低于300N?m,锚杆锚固力不低于100KN。 辅助支护:顶板配以钢筋网作为辅助支护,钢筋网采用Ф6mm的钢筋焊接而成的经纬网,经纬网网格大小为100mm×100mm,钢筋网尺寸为2880mm×1100mm,相邻网搭接约100mm,铁丝钮扣联结,联结距离不大于200mm。 3.2锚索支护参数 使用直径是17.8mm,长为7300mm,有效长度7000mm左右的1×7股高强度且低松弛钢绞线制,锚索一排一根,排距2000mm,并且紧跟掘进迎头来施工。锚索钻孔直径≤30mm,锚索用3卷树脂锚固剂锚固型号分别为一支K2335与两支Z2360,理论锚固长度约1400mm左右,并在锚索锚固端1300mm处施加挡圈。用型号为250mm×250mm×12mm的高强球型锚索托盘,锚索的预紧力应该≥200KN。锚索锚固力不低于300KN。 遇地质变化较大的地段,锚索长度可根据需要调整,锚索应深入稳定顶板2~3m。 3.3表面喷浆 设计方案中喷射混凝土强度是C20,喷射混凝土配比为:水泥∶砂子∶石子=1∶2∶2。刚开始喷时可适度减少石子掺量。水灰比为 0.4~0.5。原材料按照重量计,称量的允许偏差值:水泥和速凝剂均为 2%,砂子和石子均为 3%。设计方案中喷浆厚度为150mm,一次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考核知识点.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考核知识点: 第1章绪论 考核知识点: (一)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含义 1.控制论与机械工程控制的关系; 2.机械工程控制的研究对象。 (二)系统中信息、信息传递、反馈及反馈控制的概念 1.系统信息的传递、反馈及反馈控制的概念; 2.系统的含义及控制系统的分类。 第2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考核点: (一)数学模型的概念 1.数学模型的含义; 2.线性系统含义及其最重要的特征——可以运用叠加原理; 3.线性定常系统和线性时变系统的定义; 4.非线性系统的定义及其线性化方法。 (二)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1.对于机械系统,运用达朗贝尔原理建立运动微分方程式; 2对于电气系统运用克希霍夫电流定律和克希霍夫电压定律,建立微分方程式; 3.简单液压系统微分方程式的建立。 (三)传递函数 1.传递函数的定义; 2.传递函数的主要特点: (1)传递函数反映系统本身的动态特性,只与本身参数和结构有关,与输入无关; (2)对于物理可实现系统,传递函数分母中S的阶数必不少于分子中S的阶次; (3)传递函数不说明系统的物理结构,不同的物理系统只要它们的动态特性相同,其传递函数相同; 3.传递函数零点和极点的概念。 (四)方块图及系统的构成 1.方块图的表示方法及其构成; 2.系统的构成 (1)串联环节的构成及计算; (2)并联环节的构成及计算; (3)反馈环节的构成及计算; 3.方块图的简化法则

(1)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保持不变; (2)各反馈回路的传递函数保持不变; 4.画系统方块图及求传递函数步骤。 (五)机、电系统的传递函数 1.各种典型机械网络传递函数的计算及表示方法; 2.各种典型电网络及电气系统传递函数的计算及表示方法; 3.加速度计传递函数计算; 4.直流伺服电机驱动进给系统传递函数计算。 . 第3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考核知识点: (一)时间响应 1.时间响应的概念; 2.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的定义。 (二)脉冲响应函数 1.脉冲响应函数的定义; 2.脉冲响应函数与传递函数的关系; 3.如何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求系统在任意输入下的响应。 (三)一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1.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及其增益和时间常数的计算; 2.一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函数计算; 3.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计算; 4.一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函数计算。 (四)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1.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及其无阻尼自然频率、阻尼自然频率和阻尼比的计算; 2.二阶系统特征方程及临界阻尼系数的含义; 3.二阶系统特征方程根的分布; 4.欠阻尼下的单位阶跃响应; 5.临界阻尼下的单位阶跃响应; 6.过阻尼下的单位阶跃响应; 7.阻尼比、无阻尼自然频率与响应位曲线的关系; 8.不同阻尼比下的单位脉冲响应。 (五)三阶和高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主导极点的概念及其对响应的关系。 (六)瞬态响应的性能指标 1.瞬态响应的性能指标定义; 2.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指标的计算; 3.二阶系统的阻尼比、无阻尼自然频率与各性能指标间的关系。 稳定性: (七)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1.稳定性的概念; 2.判别系统稳定性的基本准则,即系统稳定性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西安工业大学《控制工程基础》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18分) 1. 某环节的传递函数为()1+=Ts s G ,该环节是( )。 A. 积分环节 B. 微分环节 C. 一阶积分环节 D. 一阶微分环节 2. 对于二阶系统的超调量p M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与阻尼比ξ有关 B. 只与自然频率n ω有关 C. 与阻尼比ξ无关 D. 与阻尼比ξ和自然频率n ω都有关 3. 对数幅频特性的渐近线如图所示,它对应的传递函数为( )。 A. s B. 11+s C. s 1 D. 1+s 4. 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5415+s ,则系统的增益K 和时间常数T 依次为( )。 A. 3.75,1.25 B. 3,0.8 C. 0.8,3 D. 1.25,3.75 5. 图示奈氏图对应的环节为( )。 A. 1+s B. 11+s C. s D. s 1 6. 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0223=++=s s s D ,则该系统( )。 A. 稳定 B. 临界稳定 C. 不稳定 D. 稳定性不确定 二、计算 1. 已知2321)(t t t f ++=,求f(t)的拉氏变换F(s) 。(6分)

2. 已知) 2)(1(1)(++=s s s F ,求原函数f (t )。(6分) 三、化简下面的方块图,求传递函数。(10分) 四、系统的信号流图如下图所示,求系统的传递函数。(12分) 五、证明图(a )所示的电路系统和图(b )所示的力学系统是相似系统。 (即具有相同形式的数学模型) (10分) (a ) (b ) 六、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39+= s s s G ,试求: (1)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2)系统的阻尼比ξ和无阻尼自然频率n ω;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重点总结

◎闭环控制系统主要由给定环节、比较环节、运算放大环节、执行环节、被控对象、检测环节(反馈环节)组成 ◎开环控制反馈及其类型:内反馈、外反馈、正反馈、负反馈。 ◎1、从数学角度来看,拉氏变换方法是求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工具。可以分别将“微分”与“积分”运算转换成“乘法”和“除法”运算,即把微分、积分方程转换为代数方程。对于指数函数、超越函数以及某些非周期性的具有不连续点的函数,用古典方法求解比较烦琐,经拉氏变换可转换为简单的初等函数,就很简便。 2、当求解控制系统输入输出微分方程时,求解的过程得到简化,可以同时获得控制系统的瞬态分量和稳态分量。 3、拉氏变换可把时域中的两个函数的卷积运算转换为复频域中两函数的乘法运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概念,这一重要概念的应用为研究控制系统的传输问题提供了许多方便。 ◎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变量以及系统内部各变量之间的数学表达式 称为系统的数学模型,各变量间的关系通常用微分方程等数学表达式来描述。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主要有分析法(解析法)、实验法 ◎建立微分方程的基本步骤:1、确定系统或各元件的输入输出,找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按照信号在系统中的传递顺序,从系统输入端开始列出动态微分方程 3、按照系统的工作条件,忽略次要元素,对微分方程进行简化 4、消除中间变量 5整理微分方程,降幂排序,标准化。 ◎传递函数具有以下特点:1、传递函数分母的阶次与各项系数只取决于系统本身的固有特性,而与外界输入无关。 2、当系统在初始状态为0时,对于给定的输入,系统输出的拉氏逆变换完全取决于系统的传递函数。 x0(t)=L^-1[X0(s)]=L^-1[G(s)Xi(s)] 3、传递函数分母中s 的阶次n 不小于分子中s 的阶次m ,即n ≥m 。这是由于实际系统或元件总是具有惯性的 ◎方框图的结构要素:1、传递函数方框。2、相加点。3、分支点。 ◎时间响应及其组成:瞬态响应:系统在某一输入信号作用下,其输出量从初始状态到稳定状态的响应过程,也称动态响应,反映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性。 稳态响应:当某一信号输入时,系统在时间t 趋于无穷时的输出状态,也称静态响应,反映了系统的准确性。 ◎二阶系统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系统稳态误差0lim (s)H(s)p s K G →=0 lim (s)H(s)v s K sG →=2 0lim (s)H(s)a s K s G →= ◎二阶系统响应的性能指标:1、上升时间r t ,响应曲线从原始工作状态出发,第一次达到稳态值所需要的时间定义为上升时间。对于过阻尼系统,上升时间定义为响应曲线从稳态值得10%上升到90%所需要的时间。2、峰值时间p t ,响应曲线达到第一个峰值所需要 的时间定义为峰值时间。3、最大超调量p M ,超调量是描述系统 相对稳定性的一个动态指标。一般用下式定义系统的最大超调量。 4、调整时间 s t 。5、振荡次数N ,在调整时间s t 内,0(t)x 穿越其稳定值0()x ∞次数的一半定义为振荡次数。(振荡次数与n ω无关,ξ 越大N 越小) ◎由此可见,系续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全部具有负实部。系统的特征根就是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因此,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还可以表述为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全部位于[S ]平面的左半平面 线性定常系统对正弦输入的稳态响应被称为频率响应,该响应的频率与输入信号的频率相同,幅值和相位相对于输入信号随频率w 的变化而变化,反映这种变化特性的表达式0()i X X ω和-arctanTw 称系统的频率特性,它与系统传递函数的关系将G(S)中的S 用jw 歹取代,G(jw)即为系统的频率特性。

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答案

《控制工程基础》期 末 复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设有一弹簧、质量、阻尼器机械系统,如图所示,以外力f(t)为输入量,位移y(t)为输出量的运动微分方程式可以对图中系统进行描述,那么这个微分方程的阶次是:(2) (1)1阶;(2)2阶;(3)3阶;(4)4阶 2、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1 53 +s ;其单位阶跃响应为( 2) (1)5 1t e -- ;(2)5 33t e -- ;(3)5 55t e - - ;(4)5 3t e - - 3、已知道系统输出的拉氏变换为 () 2 22.20)(n n n s s s Y ωωω++= ,那么系统处于( 1 ) (1)欠阻尼;(2)过阻尼;(3)临界阻尼;(4)无阻尼 4、下列开环传递函数所表示的系统,属于最小相位系统的是( 3 )。 (1) )12)(15(1++-s s s ; (2)s T Ts 111+- (T>0); (3))13)(12(1+++s s s ;(4) )2)(3(2 -++s s s s 5、已知系统频率特性为 1 51+ωj ,当输入为t t x 2sin )(=时,系统的稳态输出为( 4 ) (1))52sin(1 ω-+tg t ;(2) )52sin(1 1 12ωω-++tg t ; (3))52sin(1 ω--tg t ;(4) )52sin(1 251 12ωω--+tg t 6、已知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 t t e e t c --+-=221)(,系统的传递函数 为( 1 )。 (1))2)(1(23)(+++= s s s s G ;(2))2)(1(2)(+++=s s s s G ;(3))2)(1(13)(+++=s s s s G ; (4)) 2)(1(3)(++= s s s s G 7、已知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 t t e e t c --+-=221)(,系统的脉冲响 应为( 1 )。

巷道围岩控制方法与支护方式

巷道围岩控制方法与支护方式 [摘要]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巷道围岩控制与巷道的支护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关系到煤炭生产的高产高效与采煤安全生产。降低巷道围岩应力,提高围岩的稳定性,合理选择支护是巷道围岩控制的主要途径。本文主要阐述了巷道围岩压力及影响因素、巷道围岩控制措施、方法和巷道保护与支护措施等技术问题。 【关键词】巷道;围岩控制;支护方式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巷道围岩控制与巷道的支护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关系到煤炭生产的高产高效与采煤安全生产。降低巷道围岩应力,提高围岩的稳定性,合理选择支护是巷道围岩控制的主要途径。回采导致的支承压力不但数倍于原岩应力,并且,影响范围大。巷道受回采影响后,围岩应力、围岩变形成几倍、几十倍急增。巷道围岩控制的实质是利用煤层开采引起采场周围岩体应力重新分布的规律,正确选择巷道布置和护巷方法,使巷道位于应力降低区内,防范回采引起的支承压力的影响,控制围岩压力。本文主要阐述了巷道围岩压力及影响因素、巷道围岩控制措施、方法和巷道保护与支护措施等技术问题。 1、巷道围岩压力及影响因素 1.1、围岩压力 (1)松动围岩压力。因巷道挖掘而松动、塌落的岩体,其重力直接作用在支架结构物上的压力,表现为松动围岩压力载荷形式,如支护没有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围岩形成松动垮塌圈时,造成松动围岩压力,顶压显现严重。 (2)变形围岩压力。支护可控制围岩变形的发展时,围岩位移挤压支架而出现的压力,即:变形围岩压力。在围岩、支护力学体系中,围岩与支架互相作用,围岩就对支架施加变形压力。弹性变形压力是围岩弹性变形时作用在支架上的压力,弹性变形出现的速度很快,变形量相当小,围岩、支护相互作用的过程,实际作用较小。塑性变形压力是因为围岩塑性变形和破裂,围岩向巷道空间位移,使支护结构受压,这是变形围岩压力的基本形式。塑性变形的状况由巷道塑性区和破裂区的范围所决定。塑性区的扩展具有时间效应,它不再扩展时,围岩变形速度就下降。 (3)膨胀围岩压力。 与变形压力不同,它是由吸水膨胀导致的。从表面上看,膨胀压力是变形压力,而两者的变形机制完全不同。一个是与水发生理化反应;一个是围岩应力与结构效应。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考试试题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 一、填空 (每空1分,共10分) 1、自动控制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使生产工程或被控制对象的某一物理量按运行。 2、控制系统的基本联接方式有联、联和联接。 3、反馈是形成机械系统动态特性的根本原因,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人为加入的反馈称为反馈。 4、极坐标图(Nyquist图)与对数坐标图(Bode图)之间对应关系为:极坐标图上的单位圆对应于Bode图上的线;极坐标图上的负实轴对应于Bode图上的线。 二、选择题 (10×2分=20分) 1、反馈控制系统是指系统中有( ) A、反馈回路 B、惯性环节 C、积分环节 D、PID调节器 2、自动控制系统按照有无反馈来分,可以分为( ) A、开环系统和随动系统 B、闭环系统和随动系统 C、恒值控制系统和开环系统 D、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 3、当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已知时,求系统结构与参数的问题,称为( ) A、最优控制 B、系统辩识 C、系统校正 D、自适应控制 4、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其( )的Laplace变换之比。 A、输入与输出 B、输出与输入 C、输出与偏差 D、输出与误差 5、瞬态响应的几个性能指标中,不能反映系统时间响应的快速性的是( ) A上升时间t r B最大超调量M p C调整时间t s D峰值时间t p 6、设ωc为幅值穿越(交界)频率,φ(ωc)为开环频率特性幅值为1时的相位角,则相位裕度为( )

A180°-φ(ωc) Bφ(ωc) C180°+φ(ωc) D90°+φ(ωc) 7、稳定性裕量中,G(jω)H(jω)曲线与单位圆相交时的频率是( ) A相位交界频率 B幅值交界频率 C截止频率 D相位穿越频率 8、下列哪一项不是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 ) A时域性能指标 B频域性能指标 C稳定性裕量指标 D综合性能指标 9、某系统的微分方程为52 000 () ()()() x t x t x t x t i +?= ,它是( ) A线性系统 B线性定常系统 C非线性系统 D非线性时变系统10、相位超前校正网络的作用是下列的哪一项( ) A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得到提高 B增加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裕度 C系统的带宽下降 D系统的上升时间和调整时间加长 三、简答题 (每小题7分,共42分) 1.什么是线性系统,其最重要的特性是什么? 2.什么是时间响应?按照控制作用的特点可将系统分为哪几类? 3.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定义是什么?

《控制工程基础》考试知识点

《控制工程基础》考试知识点 一、控制工程基础考试的总体要求: 控制工程基础是以控制理论为基础,密切结合工程实际的—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内容包含相关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时域分析、频域分析、综合校正的基本理论及基本分析计算方法。 二、需掌握的课程基本内容和具体要求 (一)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控制的任务,被控制对象、输入量、输出量、扰动量的概念。 (2)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及反馈的概念。 (3)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基本环节及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4)三种基本控制方式及特点。 (二)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数学模型概念。简单机、电元件及系统列写微分方程式的方法。 (2)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的含义,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建立传递函数计算。 (3)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求法,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瞬态(动态)特性。 (4)系统方框图描述及闭环传递函数推导。系统结构图绘制方法及简化原则,串联、并联、反馈连接时传递函数的求法。用结构图简化方法及梅逊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三)控制系统时域分析 (1)定常系统时域性能分析的基本内容,典型输入信号和时域性能指标。 (2)时间响应概念 (3)—阶系统的瞬态响应。 (4)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与性能指标。 (5)稳定性的概念,判别系统闭环稳定性的主要条件:劳斯稳定判据:稳态误差分析计算(误差定义、静态误差系数、动态误差系数):扰动误差:减小稳态误差方法。 (6)系统零、极点与系统瞬态响应的关系: (7)系统的稳态误差:典型输入下的稳态误差、扰动输入下的稳态误差。 (四)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1)频率特性基本概念。

动压巷道围岩控制支护技术探讨正式版

Through the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to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to achieve the desired goal. 动压巷道围岩控制支护技 术探讨正式版

动压巷道围岩控制支护技术探讨正式 版 下载提示:此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生产计划、生产组织以及生产控制环境中,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过 程,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和实现管理工作结果的把控。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1 问题的提出 由于我矿主采煤层的底板大多为松软的泥岩,二水平开采深度已达500m,布置在底板岩巷的南大巷、南异三条上山、各类峒室及采区准备巷道,受采动影响遭到严重破坏,失修巷道达1万m,年维修费用达千万元以上。为彻底解决失修巷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抓好工程施工质量外,将受采动影响的巷道提前进行加固,保证巷道受采动后仍能保证安全使用。

2 支护技术方案与对策 2.1锚注预加固支护方案 对于锚喷巷道来说,可采取的加固措施包括可缩性金属支架加强支护、加长锚杆及预应力锚索支护、注浆加固支护等。通过矿井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采用金属支架加强支护并不能保证巷道的长期稳定,而采用加长锚杆及预应力锚索支护工艺复杂,成本较高,亦不宜采用。经分析研究,决定采用锚注预加固联合支护方案。在原锚网喷基础上,对巷道进行初喷,堵塞巷道的裂缝,接着进行锚注加固,使灰浆充满围岩中裂隙,最后进行锚网梯加

控制工程基础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 控制系统由 控制对象 和 控制器 两部分组成。 2. 对于一个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3.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有 机理法 和 辨识法 两种。 4. 经典控制理论采用的数学模型主要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现代控制理论采用的数学模型主要以为 状态空间方程 基础。 5. I 型系统)2()(+= s s k s G 在单位阶跃输入下,稳态误差为 0 ,在单位加速度输入下,稳态误差为 ∞ 。 6.某线性定常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为t e t t y +=)( 其单位阶跃响应为t e t y +=1)( 7.在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 输出量的拉式变换 与输入量的拉式变换 之比称为线性系统(或元件)的传递函数。 8.在工程控制实践中,为使系统有满意的稳定性储备,一般其幅值裕度应满足 大于6dB 或大于2 。 9.离散信号)(t f *的数学表达式为 ∑∞ =*-=0)()()(k kT t kT f t f δ 10. 判别系统稳定性的出发点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必须为 负实根或负实部的复数根 ,即系统的特征根必须全部在 复平面的左半平面 是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11 频率响应是系统对正弦输入稳态响应,频率特性包括 幅频和相频 两种特性。 12. 如果在系统中只有离散信号而没有连续信号,则称此系统为离散(数字)控制系统,其输入、输出关系常用差分方程来描述。 13.若线性系统的输入信号为)(t r ,输出信号为)(t c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s G = () C s R s 。 14.环节串联时总的传递函数等于各环节传递函数的 乘积 。 15.某系统单位脉冲响应函数为212t e --,则系统传递函数为2(2) s s s -+。 16、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系统的全部特征根都具有负实部。 17、对广义系统,按反馈情况可分为 开环系统 、 闭环系统 。 18 线性控制系统最重要的特性是可以应用___叠加__原理,而非线性控制系统则不能。 19.反馈控制系统是根据输入量和__反馈量__的偏差进行调节的控制系统。

采场附近巷道围岩控制

第十一章采场附近巷道围岩控制 由于采场上覆岩层大范围运动和垮落,对采场附近巷道形成强烈的动压影响,使巷道维护状况严重恶化。采场附近巷道围岩控制,成为矿山巷道的难点和重点。动压影响巷道围岩控制首先要合理确定巷道与采场之间的相对位置,然后是选择适合动压巷道变形特点的支护与加固方式。 第一节采场附近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如本书第1编所述,在回采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及回采结束后,由于上覆岩层自下而上逐步冒落、破断与沉降,将在回采工作面周围形成动态的及静态的支承压力,如图11-1所示,在回采工作面四周煤体或煤柱上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在采空区内出现应力降低现象。 图11-1 长壁工作面周围垂直应力的分布 可以采用实验室模拟实验、现场实测或数值计算等方法,近似估计支承压力的分布规律,包括峰值大小及位置,应力升高区压力及影响范围,应力降低区压力及范围。 一、煤层下部底板中支承压力分布 上述图11-1所示的支承压力,将向其下方的底板煤岩中传递,形成相应的应力升高区和应力降低区,并随着回采工作面的推进,发生变形与应力的扩散和衰减过程。 1、变形的扩散和衰减规律 变形的扩散和衰减规律如图11-2及图11-3所示,它们分别表示沿走向剖面和沿倾斜剖面(工作面前方10m处),下方底板中的变形特征。图中实线表示距煤层分别0、8、24、40m的四个水平上的变形增量曲线(取水平线为零线),虚线表示附加变形完全衰减的边界。

图11-2 沿走向剖面底板中变形扩散规律 Ⅰ—边缘下方压缩变形区;Ⅱ—采空区下方变形恢复区 图11-3 工作面前方10m 处沿倾斜方向底板中的变形规律 2、应力的扩散与衰减规律。 底板中铅直应力的集中区和卸压区基本上与支承压力的集中区和卸压区相对应,随着Z 值增加应力集中和卸压程度降低,应力分布趋向缓和。 图11-4为沿走向剖面底板中3个应力分量的分布规律。由图11-4(a )可见,垂直应力z σ的高峰位置与法线成一定夹角向煤体前下方传播,高峰值大小按负指数规律衰减;z σ的原始应力等值线位置与法线成15°左右向后下方伸展。 图11-4 支承压力在底板中的传播 (a )岩层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支承压力分布;(b ) z σ/h γ分布; (c )x σ/h k γ分布(3/1=k );(d )h xz γτ/分布 煤柱宽度对应力传递规律有较大影响。图11-5为一侧采空(相当于煤柱无限宽)、两侧采空煤柱较小和两侧采空煤柱较宽情况下,底板中z σ的应力等值线图,可见3种情况下底板中支承压力的峰值大小及分布范围是有很大区别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