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文言文试题高考真题复习百度文库

高中文言文试题高考真题复习百度文库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少有才名。南阳何颙见彧而异之,曰:“王佐才也。”中平六年,举孝廉。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比至冀州,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每怀匡佐之义,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

兴平元年,操东击陶谦,使彧守甄城。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邈使人谲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彧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陶谦死,操欲遂取徐州,还定吕布。彧谏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操于是大收熟麦,复与布战,兖州遂平。

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以山东未定,未可卒制。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操从之。

操保官渡,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彧议,彧报曰:“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乃坚壁持之。遂以奇兵破绍。

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备物,密以访彧。彧曰:“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寝。操心不能平。会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帝从之。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B.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C.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D.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孝廉即“至孝至廉”之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 兖州,我国古“九州”之一.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等部分地区。《尚书·禹贡》称:大禹治水,划天下之地为冀、兖、青、徐、雍等九州。

C. 九锡,即“九赐”,指天子赐给有殊勋的诸侯、大臣九种器用之物,代表最高礼遇。古代

一些权臣常接受“九锡”,后来该词成了篡逆的代称。

D. 祖日,其中“祖”是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荆轲刺秦王》中“既祖”的“祖”与本文中的“祖”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彧少有才名,深得众人赏识。南阳何颙称他有“王佐之才”;袁绍对他敬重有加;投奔曹操后,曹操称他是张良一样的策士谋臣。

B. 荀彧勇决果毅,善于把握局势。他识破张邈的阴谋,整军防备,避免了变乱发生;官渡之战,他提出合理建议,使曹操出奇兵打败袁绍。

C. 荀彧工于谋略,颇有远见卓识。他建议曹操先稳固自己的根本;又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为“挟天子令诸侯”打下了基础。

D. 荀彧清高正直,事主保持忠节。他以大义阻谏曹操进爵国公,为自己埋下灾祸;他在病中收到曹操送的“空器”,于是饮药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②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答案】(1)D

(2)D

(3)C

(4)①(我们应该)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助军事行动,那么吕布不难击败。

②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敌人的气势也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错失良机啊!

【解析】【分析】(1)本题中,“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意思是“晋文公曾接纳周襄王而使得诸侯们如影随形,汉高祖为义帝戴孝而使得天下人心尽归。自从天子遭难,将军首举义兵,只是因为山东纷扰混乱,没有顾得上接驾,虽然在外平定祸乱,但心里却无时不在挂念着王室”。“昔晋文公纳周襄王”和“汉高祖为义帝缟素”句式一致,之前之后断开,排除BC;“徒以山东扰乱”是原因,“未遑远赴”是结果,之间断开,排除AC。故选D。

(2)D项,“《荆轲刺秦王》中‘既祖’的‘祖’与本文中的‘祖’意思相同”错误,“祖日”,为死者设祭奠之日,“祖”,祭祀;“既祖”,古人出门举行的祭祀路神,“祖”,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故选D。

(3)C项,“又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为‘挟天子令诸侯’打下了基础”错误,根据第三段“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可知,荀彧“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而不是“为‘挟天子令诸侯’打下了基础”。故选C。

(4)本题①中,“乘”,乘机;“蓄”,积蓄;“破”,击败。②中,“见”,同“现”,显现;“奇”,指出人意外、变幻莫测的策略、计谋;“坚壁”,坚固壁垒;“持”,对抗。

故答案为:⑴D;⑵D;⑶C;

⑷①(我们应该)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助军事行动,那么吕布不难击败。②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敌人的气势也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错失良机啊!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荀彧(yù)宇文若,颍川颖阴人,青少年就凭才识出名。南阳人何颙见到荀彧认为他奇异不凡,说:“这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啊。”中平六年,被推举为孝廉。董卓作乱时,弃官回到家乡。等荀彧到了冀州,袁绍用贵宾的礼遇对待荀彧。荀彧每每有匡正之心。估计袁绍最终不能成就大事,就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和他交谈后大喜,说:“你是我的张良啊。”

兴平元年,曹操东击陶谦,派荀彧守甄城。赶上张邈、陈宫据兖州反曹操,而暗地迎接吕布。张邈派人欺骗荀彧说:“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打陶谦,应赶紧供应他军需物资。”荀彧知道张邈有变,就整顿军队做好防备,因此张邈的计谋不能得逞。陶谦死,曹操想马上攻取徐州,回兵后平定吕布。荀彧劝谏说:“以前高祖占据关中,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根本,以控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为根本,所以能平定山东,这实在是天下的要地啊!应立即分兵讨伐,使敌寇不能西顾,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助军事行动,则吕布不难击败。”曹操于是大力抢收成熟的麦子,又和吕布交战,兖州于是被平定。

建安元年,献帝从河东回到洛阳,曹操打算迎接车驾,迁都到许昌。众人大多认为不可仓促行事。荀彧于是鼓动曹操说:“晋文公曾接纳周襄王而使得诸侯们如影随形,汉高祖为义帝戴孝而使得天下人心尽归。自从天子遭难,将军首举义兵,只是因为山东纷扰混乱,没有顾得上接驾,虽然在外平定祸乱,但心里却无时不在挂念着王室。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

曹操守官渡,虽然得胜但军粮就要吃完,写信与荀彧商议,荀彧回信说:“情形败露,声势衰竭,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曹操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终于用奇兵打败袁绍。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要联名推戴曹操晋封国公,赐予九锡仪仗器物,秘密地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说:“曹公本是发动义兵,以振兴汉朝,虽然功勋卓著,还保持忠贞之节。君

子爱人要合于道德,不应该这样。”事情就这么搁置下来。曹操心里难以平静。等到南征孙权,曹操上表请荀彧到谯郡劳军,皇帝答应了他。到了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曹操赠送他食物,打开一看,却是空盒,于是荀彧服毒而死。皇帝为他难过痛惜,祭祀之日因此而不奏乐。谥为敬侯。第二年,曹操终于晋封魏公。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奕字纯臣。第进士。崇宁,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洺、相饥,徙之东路。入对,徽宗问行期,对曰:“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帝悦。既而西部盗起,复徙提点刑狱。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宰相主抟策,数月不效,卒用奕议,悉降之。擢监察御史。亲祭北郊,燕人赵良嗣为秘书丞侍祠,奕白其长曰:“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得预祠事,可乎?”长用其言,具以请,不报。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奕受诏鞫讯,皆伏辜。自何承矩创边地为塘泺,有定界。既中贵人典领,以屯田开拓为功,肆侵民田,民上诉,屡出使者按治,皆不敢与直。奕曲折上之,疏其五不可,诏罢屯田。加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入为开封少尹。故时大理、开封治狱,得请实蔽罪,其后率任情弃法,法益不用。奕言:“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从之。迁光禄卿、户部侍郎。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寇平,论劳增两秩。还为户部。内侍总领内藏,予夺专己,视户部如僚属。奕白宰相曰:“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即自劾不称职。诏徙奕工部。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靓,奕言:“靓忧民爱君,所当奖激,奈何用为罪乎?”靓获免。未几卒,年六十,赠龙图阁学士。

(节选自《宋史·虞奕传》)(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B. 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C. 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D. 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路是宋朝行政区划名,河北路地处北宋北部,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

B. 大理即大理寺,是宋代的司法机关,掌管刑事案件的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

C. 秩指年终考评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文中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职级别。

D. 封指封禅,历代帝王都把封禅作为国家祭祀大典,封指祭地,禅指祭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虞奕善用策略,剿灭贼寇。西部出现盗贼,朝廷派兵追捕无效,最终采用虞奕计谋,降服了盗贼;睦州出现叛乱,虞奕因平定贼寇有功而加官。

B. 虞奕忠于职守,尽心履职。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虞奕对秘书丞赵良嗣以降臣的身份陪同祭祀提出质疑,得到上级长官支持,此事得以上报朝廷。

C. 虞奕秉公执法,据实断案。阳武富家子对民妻欲行不轨,未遂而杀人,府县及大理官员受贿后枉断官司,虞奕接受诏命据实审案,涉案人员最终伏罪。

D. 虞奕仗义执言,奏罢屯田。中贵人以屯田开荒邀功,侵占民田,激起民愤,虞奕不顾前来查处的使者阻拦,上疏反对屯田,朝廷最终取消屯田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

②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

【答案】(1)C

(2)D

(3)D

(4)①我退下后就立刻出发,假如流散的百姓不能按时回乡,那么来年的农耕桑种就全部荒废。②考虑到我才能不足,应当离开职位而换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让别的人侵占了这个职守。

【解析】【分析】(1)句中“诸夏本”的意思是“国家的表率”,不要断开;“非情”的意思是“禁止任情”,不要断开。故选C。

(2)D项,应该是祭天为封,祭地为禅。故选D。

(3)D项,朝廷派出的使者并未阻拦虞奕上疏,只是他们调查后都不敢对此直言。虞奕亲自把事情的曲折经过向朝廷汇报,上疏说明五条反对意见,朝廷才下令取消屯田。故选D。

(4)此题注意,退:退下后;行:出发;以时:按时;则,假如,连词;耕桑:农耕桑种;计:考虑;易:换;侵:侵占;其:这,代词。

故答案为:⑴C;⑵D;⑶D;

⑷①我退下后就立刻出发,假如流散的百姓不能按时回乡,那么来年的农耕桑种就全部荒废。②考虑到我才能不足,应当离开职位而换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让别的人侵占了这个职守。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虞奕字纯臣。进士及第。崇宁时期,为河北西路常平提举,洺、相地区发生饥荒,他被调往河北东路。入宫对答,徽宗问他出发日期,回答道:“我退下后就立刻出发,假如流散

的百姓不能按时回乡,那么来年的农耕桑种就全部荒废。”皇帝很高兴。不久西部出现盗贼,他又调任提点刑狱。当时朝廷准备派兵追捕,虞奕逐条呈上策略,请求不要用兵,而要自己设定计谋讨伐盗贼,认为不过一个月就可平定。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行,宰相同意张抟的策略,但好几个月没有成效,最终采用了虞奕的建议,全部降服了盗贼。被提拔为监察御史。皇帝亲自去北郊祭祀,燕人赵良嗣担任秘书丞陪同祭祀,虞奕禀报自己的长官:“如今亲近卫兵不用三路人,而赵良嗣以外国降臣的身份,反而得以参预郊祠的事情,可以吗?”长官采纳了他的建议,详尽地把这个情况向朝廷请示,没有得到回复。阳武有个平民在一个富豪家做佣工,这个平民的妻子貌美,富家的儿子想占有她,没有得逞,恼羞成怒地杀了她,又贿赂她的丈夫让他不要说出去。事情被发觉后,府县长官以及大理寺官员又在审理案件时受贿,虞奕接受诏命再审案件,涉案的人员都伏罪了。自何承矩首创在边地设立池沟,国境有了定界。宦官主管边防后,就以屯田开荒邀功,肆意侵占民田,百姓上诉,朝廷多次派出使者调查处治,这些使者都不敢据实处理。虞奕把事情的曲折经过向朝廷汇报,上疏说明五条反对意见,朝廷下令取消屯田。加官为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朝廷召他回京担任开封少尹。过去大理寺、开封府审理案件,能够凭实证判罪,后来就都听凭私情而不依法律,法律更加被抛弃不用。虞奕进言说:“廷尉维持天下的公平,京师是国家的表率,法律尚且不能执行,凭什么做万国的示范。请求从现在起禁止任情,如果判罪跟证据不相符的,不得立即上报。”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迁任光禄卿、户部侍郎。睦州出现叛乱,虞奕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镇江知府。贼寇平定后,论功劳升官两级。还京后担任户部侍郎。内侍官总领宫内库房,予取予夺专执己见,把户部视如僚属。虞奕禀告宰相:“考虑到臣下没有才能,应当离开职位而换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让别人侵占了这个职守。”就自我弹劾不称职。诏命把虞奕调任工部。袭庆太守张漴派郡里的人到皇宫来请求皇帝登山封禅,东平太守王靓上谏,认为京东荒年多盗,不应当请求封禅。当权的人不高兴,准备治罪王靓,虞奕说:“王靓忧民爱君,理所当然应当奖励,为什么要对他治罪呢?”王靓获得免罪。不久虞奕去世,享年六十岁,追赠为龙图阁学士。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绰字令绰,武功人,雄侍中则之九世孙也。累世二千石。父协,武功郡守。

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太祖饯于东都门外。临别,谓让曰卿家子弟之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太祖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太祖未深知之。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太祖称善谓惠达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之才。太啤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

属太祖与公卿往昆明池观渔,行至城西汉故食地,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太祖乃召绰,具以状对。太祖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统有口辩,应对如流。太祖益喜,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竞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治道,太祖卧而听之。绰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太祖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田苏绰真奇士也,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绰始制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计帐、户藉之法。

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太祖同,遂并力拒窦泰,擒

之于潼关。四年,加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封美阳县子,邑三百户。

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太祖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太祖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之而已。绰尝谓治国之道,当爱民如慈父,训民如严师。每与公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太祖痛惜之,哀动左右。至葬曰,又遣使祭以冬宁,太祖自为其文。明帝二年,以绰配享太祖庙庭。

(节选自《周书?苏绰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人呈太祖/称善

B. 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太祖称善

C. 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太祖/称善

D. 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人呈/太祖称善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牢”指古代天子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牛、豕,没有羊。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B. “朱出墨人”本指用红色的字记录支出,用黑色的字记录收人,苏绰提出的这一区分出人情况的记账方法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红头文件”。

C. “配拿太祖庙庭”指苏绰的神位被供奉在太庙即配享太庙,太庙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本朝历代皇帝的地方,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

D. “二千石”原指汉代郡守级别的官员,后泛指地方重臣和朝中髙品阶的官员。“累世二千石”说明苏绰家世显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绰才华横溢,深得众人喜爱。受堂兄苏让的推荐,做了行台郎中。行台各官署有疑难之事都向他请教,惠达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干。

B. 苏绰广闻博识,受到太祖倚重。当太祖问起汉故仓地的事时,众人皆不知,苏绰却能详细作答。太祖在昆明池观看过下网捕鱼的第二天早上,当即授予苏绰大行台左丞之职。

C. 苏绰很有谋略,和太祖心意相通。大统三年齐兵人侵,众将都打算分兵御敌,只有苏绰与太祖的意见相同,主张合力迎战窦泰,结果证明苏绰的计策是正确的。

D. 苏绰节俭朴素,为国事鞠躬尽瘁。苏绰不治家产,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广求贤才俊杰。政事无论大小他都了如指掌,最后积劳成疾,死在任上。(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祖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

②太祖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之而已。

【答案】(1)B

(2)A

(3)B

(4)①太祖于是起身,整理好衣衫,端端正正地坐着(听),双膝不知不觉的移到了席子的前部,两人一直谈论到天亮也不满足。②太祖有时出去游玩,经常预先在空白纸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交给苏绰,如果有事情需要处理,苏绰便根据情况做出裁决加以实行,等太祖回来后,禀告他就可以了。

【解析】【分析】(1)“皆询”前面省略的主语是诸曹,前面断开;“绰”是公文格式的意思,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太祖”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后”是句首的时间状语,因此“后”前面要断开;“惠达”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不能对”和“请”“告”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惠达,这几个词前面要分别断开;“绰”“惠达”“太祖”分别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分别要断开。故选B项。(2)A项,“少牢只有牛、豕,没有羊”陈述有错,应是只有羊、豕,没有牛。故选A项。

。(3)B项,“太祖在昆明池观看过下网捕鱼”分析有错,太祖没有观看下网捕鱼。故选B 项。

(4)该题第一句中,乃,于是;危,端正;之,动词,到、往;前席,席子的前部;厌,满足。第二句中,或,有时;预,预先,提前;署,签名;处分,古今异义词,处理;还,回来;启,禀告。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故答案为:⑴B;⑵A;⑶B;

⑷①太祖于是起身,整理好衣衫,端端正正地坐着(听),双膝不知不觉的移到了席子的前部,两人一直谈论到天亮也不满足。②太祖有时出去游玩,经常预先在空白纸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交给苏绰,如果有事情需要处理,苏绰便根据情况做出裁决加以实行,等太祖回来后,禀告他就可以了。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有些文化常识生疏,可以采用语境法。可以把所给文化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⑶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语段内容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能力。该试题首先要总观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然后把试题选项带入原文相应答题区间进行对照比较,即可找出得失。设题者常常会从语言的准确与否,因果关系,时空关联,张冠李戴人物事件错位或无中生有等角度出题。

⑷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能力。文言语句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即要做到准确,通畅,有文采。准确要做到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都能够准确翻译,只要有实在意义的词都要结合语境恰当翻译,不可遗漏信息。通畅有文采,即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符合现代语法规范,翻译得文通句顺,翻译好再带入原文看是否合乎语境。另外,翻译时要善于抓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这些往往是给分点。

【附参考译文】

苏绰,字令绰,武功郡人,三国魏侍中苏则的第九代孙。他家代代都有人做到太守一级的官,父亲苏协曾任武功郡太守。

苏绰少年时期喜欢学习,博览群书,尤其擅长算术。他的堂兄苏让出任汾州刺史,北周太祖宇文泰在都城东门外设宴相送。即将分别时,宇文泰问苏让:“你家子弟当中,有谁可以担任官职吗?”苏让于是推荐苏绰。宇文泰便把苏绰召来,任命他为行台郎中。苏绰任行台郎中一年多后,宇文泰对他还不是很了解。但行台各官署有什么疑难的事,都要找苏绰商量后才做出决定。颁行的各种公文,格式也是苏绰制定的。后来,宇文泰同行台尚书仆射周惠达讨论事情,周惠达回答不上来,请求到外面找人商量一下。于是周惠达把苏绰叫来,把讨论的事情告诉他,苏绰当即为他分析情况并做出裁决。周惠达进去向宇文泰禀告,宇文泰称赞他作出的决定,对周惠达说:“这个建议是谁给你出的?”周惠达回答说是苏绰,并趁机称赞苏绰有辅佐帝王的才干。宇文泰说:“我也很久就听说过他是个有才能的人了。”不久,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

恰遇宇文泰和朝廷公卿们一起前往昆明池观看捕鱼,来到京城长安西边一个汉代故地叫仓池的地方,宇文泰回头向左右的人询间关于仓池的事,竞没有人知道。有人说:“苏绰知道的事情很多,请您问他吧。”宇文泰于是把苏绰找来,苏绰详细地作了回答。宇文泰极其高兴,于是从开天辟地、万物初生的情况一直问到历代兴亡的事迹。苏绰口才本来就好,随问随答,毫不迟疑。宇文泰更加高兴了。于是与苏绰信马由缰,边走边谈,来到昆明池,竟然没令下网捕鱼,就往回走了。宇文泰于是把苏绰留下来长谈直至夜间,向苏绰询问治理国家的方法,自己则躺着听苏绰说。苏绰谈起帝王统治之道,并说到申不害、韩非等法家学术的要点。宇文泰于是起身,整理好衣衫,端端正正地坐着听,双膝不知不觉地向前移动。两个人谈到天亮还没有说完。第二天早上,宇文泰对周惠达说:“苏绰确实是个奇才,我将让他执掌大政。”当即任命苏绰为大行台左丞,参掌机密。从此宇文泰对苏绰越来越信任。苏绰首次制定了文案的书写规则,用红色表示支出,黑色表示收入,他还制定了计量账目、管理户籍的方法。

西魏文帝大统三年(537年),北齐神武帝高欢统帅三路大军向西魏进犯。西魏各位将领都打算分兵御敌,只有苏绰与宇文泰两人意见相同,于是决定集中兵力迎战窦泰指挥的部队,在潼关将窦泰活捉。大统四年(538年),朝廷加任苏绰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封他为美阳县子,食邑三百户。

苏绰生性节俭朴素,不治家产,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因为国家还未平定,他常把安定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广求贤才俊杰,一起探讨治理国家的办法,凡是他所推荐的人,都受到了重用。太祖宇文泰也推心置腹地任用他,从未说过不满意他的话。宇文泰有时到城外去游玩,经常预先在空白纸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交给苏绰,如果有什么事需要处理,苏绰便根据情况做出裁决加以施行,等宇文泰回来后,告诉他一声就可以了。苏绰曾说,治理国家官员们应该像慈祥的父亲那样爱护百姓,像严格的老师那样教诲百姓。苏绰每次与公卿议论政事,都要从白天一直谈到晚上,事情无论大小,他都了如指掌。他长期思虑过度,身体疲劳,于是得了气喘病。大统十二年(546年),苏绰死在任上,当时他四十九岁。太祖宇文泰为苏绰的死感到悲痛惋惜,他的悲伤触动了身边的人。到下葬那天,宇文泰又派人去用牛、羊、猪三种牲畜祭奠他,祭文是宇文泰亲手写的。北周明帝二年(558年),让苏绰配祭于太祖庙庭。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伊尹论

苏轼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

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非千金之子,不能运千金之资。贩夫贩妇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

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之。不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狭:使……狭小

B. 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蔽:蒙蔽

C. 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役役:劳苦不息

D.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蹈:遵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到则披草而坐

B.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C. 则天下群起而诮之士大夫之族

D. 以其全才而制天下君何以知燕王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从儒家的伦理标准出发,要求人们的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并提出了“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的观点。

B. 紧承首段提出的观点,文章第二段通过对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妇的比较,说明不取者愈大,所办者愈远。

C. 文章第三、四段引述孟子和孔子的相关材料,就是为了证明“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从而使文章行文更严谨。

D. 作者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精神本质,也即道义的追求。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②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答案】(1)A

(2)D

(3)C

(4)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5)①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

②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解析】【分析】(1)A项,“狭”,应为意动用法,以……为狭。使动用法:是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意动用法:是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该句释义为“树立了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是把天下看得十分狭小的人”。故选A。

(2)A项,前句“而”连词,表转折;后句“而”连词,表修饰。B项,前句“于”介词,在;后句“于”介词,对。C项,前句“之”代词,他;后句“之”代词,这。D项,“以”都是介词,凭借。故选D。

(3)C项,文章第三段引述孟子的材料,为了表明“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文章第四段引述孔子的材料,就是为了“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故选项错误。故选C。

(4)本句关键是三个句式工整的句子是解题的关键,“天下不以为惊”“天下不以为僭”“太甲不以为专”,然后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太甲”“ 天下”,然后根据语法、句式以及句意进行即可。句中“太甲”与“废”是主谓结构,不要断开;注意“是”为指示代词,不要断开。(5)此题注意,“耕于有莘之野”为状语后置。“道”“义”为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合乎道,合乎义。“眇然”解释为渺小的样子。

故答案为:⑴A;⑵D;⑶C;

⑷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⑸①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

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②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做天下大事业的人,是具备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树立了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是把天下看得十分狭小的人。凭借着广大的天下却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那么,天下的崇高节操就有不够他树立的,天下的大事业也有不够他做的了。

现今那些普通的男男女女,都知道廉洁、忠义、守信是美好的,如果他们果真廉洁、忠义、守信,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未必赶不上王公大人们的所能。只是由于他们争夺的不过是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而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足以打动他们的心,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不超出这个就是应该的了。一竹筐饭、一盘肉汤,倘若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就不去获取,那么一乡的人,就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了。一乡的人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却不能办好一乡事情的人,从来没有过。依照这个推论,他不拿取的东西越大,那么他能办的事情也就越大了。把天下让出去跟把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让出去,没有什么不一样;治理天下跟治理一乡,也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仍不能做到,是因为有蒙蔽他们的东西。天下的财富,是由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聚集起来的;天下这么广大,是由一个乡推演而来的。倘若不是拥有千金的富家子弟,就不能贩运价值千金的资财。那些出售货物的男女小商人,得到一金都不知道怎么放置,不是他们的智商不如富贵家子弟,而是由于他们处的地位十分卑下。

孟子说:“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天下都不能打动他的心,所以他的品德完美了;凭借他完美的品德来执掌天下,所以面临大事而不惑乱。古时候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超出世人的品行,并不是贪求想跟一般人不同罢了。卿相这样的高官显位,价值千金的财富,也有所不顾,要

用这个来使自己的心胸宽广,使得困窘、得志、利益、祸害都不能成为他心中的芥蒂,来完善他的道德,想要有所作为罢了。后代有道德的人,大概也曾有过这样的志向,但得与失在他心中扰乱,荣与辱在他身外纠缠,所以辛辛苦苦地直到老死也无暇顾及自己的志向,也够可悲的了!

孔子为《书经》作序说到虞舜、夏禹、皋陶相互推让天下的时候,未尝不长长地叹息。朝廷多么尊贵,可他们却像普通人那样将它推来让去,孔子看中了他们的哪一点呢?孔子看中了他们对富贵不急切地追求,有用来使天下人的心完全折服的功效罢了。太甲被废黜,天下未尝有过这种做法,而伊尹开始推行它,天下的人不以为骇怪;以臣下的身份放逐国君,天下的人不以为僭越;已经放逐又重新扶立,太甲不认为是独断专行。为什么呢?因为伊尹平常不屑一顾的东西,足够用来取得天下人的信任。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后代有道德的人,遵循常规,习惯旧例,惴惴不安,害怕不被天下的人宽赦,一做出罕见的行为,天下的人就群起嘲讽他,不知道探求他平素的行为,却认为古今是有变化的,现今就是有不能去做的事,这其实是大错特错了啊!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子曰:“知①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论语·卫灵公》)【注释】①知:通“智”。

(1)季康子对百姓提出了“敬、忠以劝”的要求,“敬”是指严肃认真,“忠”是指________,“劝”是指________。

(2)结合两则材料,孔子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要具备哪些素质?

【答案】(1)尽心竭力;勤勉努力

(2)①智。②仁。③庄(庄重严肃的态度)。④礼(合乎礼的行为)。⑤能(管理能力)。

【解析】【分析】(1)语句意思是说,为政者在面对老百姓的时候,只有保持着庄重严肃的态度,才会赢得人们的恭敬。也就是说,若是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你得尊敬别人才行,这是礼“上”往来。执政者应当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以虔敬之心对待君主,以庄重严肃的态度处理政务,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之情,那么,老百姓自然会效仿,敬重执政者。“忠”是指尽心竭力。而要想让民众忠诚于政府,最好的办法是执政者的“孝慈”。孔子认为,只要执政者做到任人唯贤,选拔那些道德素养高的人为官,用心教育培养那些能力较差的人,就可能达到这个目的。试想,贤德之人日日精进并得到提拔,能力稍差的人也得到教育培养,这样就会形成相劝为善,携手进步的社会风气。“劝”是指勤勉努力。

(2)材料一,在孔子的眼中,为政者若想让百姓对自己恭敬、忠诚和勤勉,为政者必须把握三大要诀,并从自身做起。也就是说,若想让老百姓对你恭敬,你必须有可敬之处才

行;若想让老百姓对你尽忠,你得先是忠孝之人才可;若是想让老百姓勤勉互助,你得先营造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才行。倘若做领导失职缺德,下面的人也会跟着做些坏事。材料二,孔子提出了一个合格的执政者所应具备的品质和治国理政的四条标准:首先要有治国的智慧,再追求仁德爱民,然后怀着庄严敬畏的态度去对待,最后是依照礼法而动。

故答案为:⑴尽心竭力勤勉努力⑵①智。②仁。③庄(庄重严肃的态度)。④礼(合乎礼的行为)。⑤能(管理能力)。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把握文章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孔子说:“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丧失。靠聪明才智能得到它,仁德能保持它,但不以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百姓也就不会严肃认真。靠聪明才智得到它,用仁德保持它,能以严肃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但不按照礼来动员百姓,也是不够好的。”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比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责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

(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

【答案】(1)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重义轻利;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所以我不赞

同。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语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坚守仁义,安贫乐道。根据材料二中句子“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以及庄子拒绝出仕的邀请可以看出庄子注重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先明确观点,是“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还是“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然后再具体阐述自己的看法。从材料一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可知,孔子式的快乐,在于内心是否充实,从材料二中庄子面对邀请的态度以及最后一句“吾将曳尾于涂中”可知,庄子鄙弃名利富贵,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明确了这些,自圆其说即可。

故答案为:⑴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⑵【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重义轻利;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所以我不赞同。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理解孔子和庄子说的内容。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垫着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手段得到的富与贵,对于我,如同天上的浮云。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意思是“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表达自己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保全生命。由此可总结出答案。

⑵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以任选一种生活方式进行论述。赞成孔子的坚守仁义,安贫乐道的快乐方式,要指出庄子缺少社会责任感的生活方式的不足;赞成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要指出孔子自我安慰、自命清高的生活方式的不足。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

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奠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楚民俗好庳①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②。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

子产者,郑之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③,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注释】①庳:bi,矮小。②梱:kun,门槛。③尺籍:汉制,把杀敌斩首的功劳记录在一尺长的竹板上,称“尺籍”。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B. 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C. 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D. 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与“隐士”的含义完全相同。

B. 闾里,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一般为平民居住的地方。借指平民或邻居。

C. 大夫,古代官阶。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

D. 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叔敖宽政教民,社会和美。孙叔敖执政宽缓,注重教化,使官民和睦同心,社会风俗和谐淳美。

B. 子产执政为民,深受爱戴。子产为相,百姓安居乐业;子产去世,举国悲痛,仿佛失去主心骨。

C. 李离执法公平,以身作则。李离认为属下断案有误而枉杀人命,自己有失察之罪,便自

刎而死。

D. 循吏勤政爱民,恪尽职守。文中三位先贤都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守初心,担使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市令言之相日:“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

②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答案】(1)D

(2)A

(3)C

(4)①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国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乱了,老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很不稳定。”

②您认为臣能审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所以(才)让我担任司法官。现在我错断案情而杀了人,应该判处死罪。

【解析】【分析】(1)提示语“曰”,是动词“说”,因为整个句子都是李离说的话,故“曰”字应管到句子末尾,故“曰”都断句,故排除A、C两项。再看后边,“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这个地方的断句,根据上文意思可知,李离是说自己因为审判有误,导致错杀了人,不该把责任推卸到下属身上。这就可知“今过听杀人/博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这样断句才是正确的,于是可排除B、C两项。故选D。

(2)A项,“与‘隐士’的含义完全相同”错误。“处士”,古时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而“隐士”是道家哲学术语,指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那些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隐士,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也不是隐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A项混淆概念,故选A。

(3)C项,“李离认为属下断案有误而枉杀人命”错误。根据第三段“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可知,是晋文公认为是李离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李离的罪责,但李离不愿把罪责推诿于下级。C项曲解文意,故选C。

(4)①言:名词作动词,说,报告;莫:没有人,无人;安其处:安于其处,省略句,在那个地方安心“做买卖”;次行:秩序。②以:认为,意为;微:微情,形容词作名词;疑:疑案,难案,形容词作名词;使:让,任命;为理:担任司法官;过听:错断案情;当:应当判处;死:死罪。

故答案为:⑴D;⑵A;⑶C;

⑷①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国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乱了,老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很不稳定。” ②您认为臣能审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所以(才)让我担任司法官。现在我错断案情而杀了人,应该判处死罪。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孙叔敖是楚国的处士。国相虞丘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想让他接替自己的职务。孙叔敖为官三月就升任国相,他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风俗十分淳美。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官吏不做邪恶伪诈之事,民间也无盗窃事件发生。秋冬两季他鼓励人们进山采伐林木,春夏时便借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山外。百姓各有便利的谋生之路,都生活得很安乐。庄王认为楚国原有的钱币太轻,就下令把小钱改铸为大钱,百姓用起来很不方便,纷纷放弃了自己的本业。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国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乱了,老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很不稳定。”孙叔敖问:“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已经有三个月。”孙叔敖说:“不必多言,我现在就设法让市场恢复原状。”五天后,他上朝向庄王劝谏说:“先前更改钱币,是认为旧币太轻了。现在市令来报告说市场混乱。我请求立即下令恢复旧币制。”庄王同意了,颁布命令才三天,市场就回复了原貌。楚国的民俗是爱坐矮车,楚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驾马,想下令把矮车改高。国相孙叔敖说:“多次颁发政令,百姓无所适从,这样做不好。如果您一定想把车改高,臣请求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乘车人都是有身份的君子,他们不能为过门槛频繁下车,自然就会把车的底座造高了。”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上行下效,老百姓都自动把车子造高了。这就是孙叔敖不用下令管束百姓就自然顺从了他的教化,身边的人亲眼看到他的言行便仿效他,离得远的人观望四周人们的变化也跟着效法他。

子产,是郑国的大夫。郑昭君在位时,曾任用自己宠信的徐挚做国相,国政昏乱,官民不亲和,父子不和睦。大宫子期把这些情况告诉郑昭君,昭君就改任子产为国相。子产执政一年,浪荡子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不用下田耕种。两年之后,市场买卖公平,随行就市定价。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不必把农具带回家。五年后,男子无需服兵役,遇有丧事则自觉敬执丧葬之礼。子产治理郑国二十六年就去世了,青壮年号啕痛哭,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文公说:“官职责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于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您认为臣能审察细微

隐情,决断疑难案件,所以(才)让我担任司法官。现在我错断案情而杀了人,应该判处死罪。”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

8.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进学斋记

张耒

①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①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③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释】①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②土苴:糟粕。

(1)可填入第3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A. 之

B. 其

C. 则

D. 以

(2)对第1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

C.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

D.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

(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言行志趣迥异于前。

B. 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C. 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

D. 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D

(2)B

(3)A

(4)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②举例“士会”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写任何时候、无时不刻,或任意写其中一点也给分)都在进学修身

③把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5)第3段画线句点明进学斋命名的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勉励自己勤于进学。

①来由(写作者为进学斋命名、作者写此文的缘由不给分)

②照应文题、点明题目、呼应标题、前后呼应

③表明主旨:勉励自己勤于进学,自勉,与后人共勉,与他人共勉(写劝勉后人不给分)【解析】【分析】(1)“既洁()新矣”,这句话是对居处的描写,前面说“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这是对居处进行修补,后面说“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这是修补后的布置,中间的句子应是对修补后的居处进行描写,“洁”是指干净,“新”是指与之前不同,这是两个形容词,中间只能用“以”来连接,此处的“以”相当于“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而“之”“其”“则”都没有这一功能。

(2)第一段的第一句就提出观点,即“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德无须臾而不进”,也就是说“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CD两项对观点概括不全,都忽略了“无须臾而不学”这一内容,故排除;从下面的内容来看,“鸡鸣而兴,莫夜而休,……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理”,这是从古人为学的方面来阐述;“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德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德日进而不可止”,这是从道德日进的角度阐述,A项对阐述的角度分析有误,故选B项。

(3)首先到第二段找到划线句,即“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这段话是说后世的君子为官多年,言语笑貌喜好等,比起进取之初都已经大有不同,也就是说为官后数年的君子言行志趣于前迥异,故选A项。B项,“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错误,在句中没有体现。C项,“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也没有体现。D项,“踏入仕途后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句中没有提到进学之心有所消磨,只是说言行志趣与之前不同,故排除这三项。

(4)“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这是把“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进行对比,这是使用对比论证,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士会食而问肴蒸,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之”,这是列举士会等例,属于举例论证,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

(5)“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前一句是点明进学斋名字的由来,后一句“庶朝夕得以自警焉”是表达自己的目的,即勉励自己能够勤于进学,这也就与文章的标题“进学斋记”相照应。

故答案为:⑴D;⑵B;⑶A;

⑷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②举例“士会”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写任何时候、无时不刻,或任意写其中一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