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研究

细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研究

细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研究
细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研究

细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四环素类药物为广谱抗生素,发现于20世纪40年代,是通过阻止氨酰tRNA与核糖体结合位点(A)的结合来阻止菌体蛋白合成的一类抗生素,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在临床中以其有效的杀菌作用及较小的副作用而被广泛用于治疗人和动物的细菌性感染。此外,在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四环素还被大量用作生长促进剂投喂给动物。近年来,耐药性的出现限制了它们的使用。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

主要的共生菌和病原菌都对四环素敏感,例如,1917?1954年分离到的433株不同的肠杆菌仅 2%对四环素耐药。而Lima等的研究表明,1984 1993年间60%的S . flexneri分离株对四环素、链霉素和氯霉素耐药。

1?四环素类抗生素家族

20世纪40年代发现了四环素家族的首批成员金霉素(chlor tetracycline ,氯四环素)和土霉素(oxyte tra cycline,氧四环素),随后又相继发现其他四环素类药物,其中有些为天然分子,如四环素(tetracycline );有些为半化学合成产品,如美他环素(methacycline ,甲烯土霉素)、多西环素(doxycycline )和美满霉素(minocycli ne,米诺环素)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水溶性好或口服吸收率高的新型半合成药物如罗利环素(rolitetracycline )和赖甲环素(lymecycline )相继问世;最新研制出的甘氨酰环素已完成I 期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进行H期临床试验。而一些早期的药物,如氯莫环素(clomocyclinc )、罗利环素、赖甲环素和金霉素在各国都已不再使用。

2?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四环素类药物具有抗菌活性的最重要特征是每种药物的分子中都包括一个线性熔合的四环素核。结构最简单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四环素分子是6-脱氧-6-去甲基四环素,此结构被认为是最小的药效基团。四环素类抗生素通过阻止氨酰tRNA与细菌核糖体结合来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四环素分子必须通过一个或多个膜系统(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各自具有不同的膜系统)才能与它们的靶位结合,从而达到有效的杀菌作用。因此,在探讨四环素作用方式时需考虑到跨膜吸收和核糖体结合这两种机制。

四环素穿越革兰氏阴性肠道菌外膜是以被动转运阳离子(可能是Mg 2+)-四环素复合物的形式经OmpF、OmpC孔蛋白通道,并在道南(Donnan )电位作用下穿过外膜进入细胞在胞外质中积累。在胞外质中四环素分子被分解释放,并通过扩散作用穿过内膜(细胞质膜)的脂质双层最终进入细胞内。四环素类药物穿越革兰氏阳性菌细胞质膜的方式则是形成电中性亲脂分子,是能量依赖性的,并由细胞内外的H+浓度差所驱动。在细胞质中H +和二价阳离子浓度都高于细胞外,所以细胞质内的四环素分子可能被螯合,形成Mg 2+-四环素复合物与核糖体结合。

3?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

1980年Mender等第1次研究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质粒的四环素耐药决定子的基因机制,到现在已经明确了 29个不同的tet 基因和3个otr 基因,其中18种tet基因和1种otr基因编码外输泵,7种tet基因和1种otr基因即otr (A)编码核糖体保护蛋白,1种tet基因即tet (X)编码一种修饰或钝化四环素的酶,但tet (X)基因的功能在天然宿主中并不能起作用。

3.1夕卜输泵蛋白(Effluxprotein )

在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中都有外输泵基因,而且大部分外输泵基因都具有四环素抗性。四环素外输泵蛋白属于主要异化超家族(MFS ),是目前Tet蛋白中研究最清楚的。所有tet外输泵基因都编码膜相关蛋白可将四环素泵出胞外,降低了细胞内药物浓度保护了胞内的核糖体,从而产生耐药性。

每个tet外输泵基因都编码约 46 ku膜结合外输泵蛋白,这些蛋白依据氨基酸的同源性可分为6个群:第1群蛋白包括Tet (A )、Te t (B )、Tet (C )、Tet (D)、Tet (E)、Tet (G)、Tet (H)、Tet (Z ),还可能有Tet (I )、Tet (J )和Tet (30)[3。该群蛋白具有12个跨膜a-螺旋其四环素抗性蛋白具有 41%?78%的氨基酸同源性,而它们的四环素阻抑蛋白具有 37%?88%的氨基酸同源性。该群蛋白的基因大部分只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中,只有tet (Z)存在于革兰氏阳性菌中。许多外输泵蛋白存在于双分子脂膜中,以亲水氨基酸环凸出到周质和细胞质空间,外输泵蛋白逆浓度梯度将四环素-阳离子复合物泵出胞外。

革兰氏阴性菌外输泵基因分布广泛,通常与大质粒相连,且大多为结合性质粒。这些外输泵基因大都来源于不同的不相容质粒群[5],这些质粒通常也携带其他抗性基因 (如抗金属基因 )和病原因子基因 (如

毒素基因 )。因此 ,介导任何一种抗性因子就是传递携带多重抗性的质粒,这一交叉选择的现象可能是细菌多重耐药现象日趋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2群蛋白包括Tet (K)和Tet (L )。该群蛋白具有14个跨膜a-螺旋,它们具有58%?59%的氨基酸同源性。这些蛋白主要存在于革兰氏阳性菌中°tet (K)和tet (L )基因主要存在于小的传递性质粒中 ,它们偶尔会整合入葡萄球菌染色体、枯草杆菌染色体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大质

粒中。葡萄球菌的大质粒携带tet (K)相对不

常见,而小质粒携带tet (K)基因则较普遍。小质粒代表了一族密切相关的质粒,其大小为4.4?4.7kb°pT 181质粒是这一族的代表,已测出全序°pT 181还可携带除tet (K)外的其他抗药基因。少数质粒携带的tet (L )已被测序,相互之间具有98%?99%的同源性。较为特殊的是枯草杆菌染色体上的tet (L )该基因与其他tet

(L )基因序列仅有 87%的同源性。

第3群蛋白包括Otr (B )和Ter 3,发现于链霉菌属,这些蛋白与第2群蛋白的拓扑结构相似,具14个跨膜a-螺旋。第4群蛋白包括TetA (P ),分离于梭菌属,具有12个跨膜a-螺旋。第5群蛋白包括从耻垢分支杆菌分离到的Tet (V)。第6群蛋白包括从纹带棒状杆菌分离到的未命名的蛋白,其被认为是利用ATP而不是质子泵作为能源的。

3.2核糖体保护蛋白(Ribosomalprotection

proteins )

已知9种核糖体保护蛋白,这些存在于细胞质中的蛋白具有保护核糖体免受四环素作用,使细菌具有抵抗多西环素和美满霉素的能力,且

耐药谱比携带不含tet (B )外输泵基因的细菌广泛。有资料说明核糖体保护蛋白与核糖体结合可引起核糖体构型的改变,使四环素不

能与其结合,但并不改变或阻止蛋白的合成°GTP水解可提供核糖体构型变化所需的能量。核糖体保护蛋白与延伸因子EF -Tu和E

F -G有同源性,它们与核糖体的结合是竞争性的。核糖体保护蛋白和EF -G在核糖体上有重叠的结合位点,核糖体保护蛋白需从核糖体上游离下来使EF -G与核糖体结合[6,7]。

Tet (M)和Tet (O )蛋白是研究得最多的核糖体保护蛋白,它们具有核糖体依赖的GTP水解酶活性。无论是Tet (M)还是Tet (O) 蛋白,当有GTP 而不是GDP存在时就会使四环素与核糖体的结合能力减弱[3,8]。

尽管在这一群中只有两个蛋白被广泛研究,但其他核糖体保护蛋白Tet (S )、Tet (T )、Tet (Q)、TetB (P )、Tet (W) 和Otr (A )的氨基酸序列与Tet (M)和Tet (O )具有相似性,因此也可能具有GTP水解酶活性,以同样的方式与四环素和核糖体相互作用。核糖体保护蛋白可根据氨基酸的同源性分类。第一类包括T

et (M)、Tet (O )、Tet (S )和新发现的Tet (W)蛋白,第二类包括Otr

(A)和TetB (P )蛋白,第三类包括Tet (Q )和Tet (T)蛋白。

3.3灭活或钝化四环素的酶(Enzymaticinactiv

ationoftetracycline )

tet (X)基因是唯一通过产生灭活四环素的酶而耐药的。已报道两株厌氧拟杆菌转座子上携带有tet (X)基因°tet (X)产生

44ku胞浆蛋白,它在氧和NADPH存在时可化学修饰四环素,序列分析表明这个酶与其他NADPH需要的氧化还原酶有同源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