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教学设计

天津市 河北区 新程小学 邢文元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 以学生为中心 ,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即

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 ,讨论, 交流,互相帮助等形式去完成学习任务 ,即通过自主学习 ,

探究学习和和和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 , 促进学生和和和和谐均衡 , 个性化发展 . 现代信息 技术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动力",促使教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走进网络……随着新课程 标准的启用 , 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 . 理论依据理论依据理论依据理 论依据:随着多媒体和和和和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被广泛

应用开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充分利用信息技 术资源, 转变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 ,改革传统教学中不适应时代潮流的部分 ,才能真正实 现学生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 .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成自西向东。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学生情况:

五年级科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四年级的衍生又是六年级的 铺垫。 教学手段与技术设备:

讲授;射灯,地球,方向卡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重点】 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自西向东。

教学难点】 不同时区有时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前几节课,我们知道了由于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现象,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是怎样自

转的,究竟是自西向东,自东向西,自南向北,还是自北向南(学生说并演示) 。不论怎样 自转,都能形成昼夜交替,但是地球自转方向如何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1,

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

3,

4,

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师:要想知道这个问题呢,我们先来研究一个小问题,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

明,课件出示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图片,师指图片说: 他们分别是,生说城市名称。

师:下面我们就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两个城市的位置,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地球仪,请同学们先找到这两个城市, 然后用小旗子标出它们的相对位置。

师:谁来汇报一下?

出示课件: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面,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面

师:东面的北京和西面的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呢?

板书课题:谁先迎来黎明

2、小组讨论

师:首先还是请大家先想一想我们的地球自转方向有哪几种可能性,会导致谁先迎来黎明,还是同时迎来黎明呢?(三种可能,你认识是什么,依据是什么)。那么你的推测依据是什么呢?请你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然后完成你的讨论记录单,写记录时想到几种就可以写几种。

师:把讨论结果和大家交流交流,教师相机副板书:三种情况,北京乌鲁木齐同时。

二)探究地球自转方向

1、理解相对运动,探究地球自转方向。

师:那么请大家再想一想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一天中是怎样运动的?

出示课件。太阳自东向西

师:好,刚才大家推测了几种可能性,我们发现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同,则人们迎来黎明的时间就会

不同,要想知道谁先迎来黎明,我们先来研究生活中的一种现象。

(1)出示视频课件,师:当你置身向前行驶的车里,看到窗外的景物是怎样运动的?指名回答。师引导车向前运动车外的景物向后运动,它们的运动方向。出示课件。

车运动方向和窗外景物运动方向相反

师:树、房子这些物体真的在向后运动吗?

它们是相对静止的。通过观察我们知道,当我们随同车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外相对静止的景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科学上所说的相对运动。

(2)师:刚才我们是在直线运动的基础上研究,如果我们坐在转椅上转动起来会有相对运动的现象吗?我们体验一下吧。

师:下面每位同学转动一圈观察教室里相对静止的物体和你转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开始。

从左向右和从右向左)问:你有什么发现?出示课件。坐转椅转动方向和周围景物运动方向相反。

3)师:我们知道了相对运动,还知道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太阳的东升西落,那么你能

推测出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吗?

生答。要求格式因为三个原因所以推测地球是。。。

板书)

2、模拟实验,验证推测。

师:刚刚呢,只是推测,到底地球是不是自西向东自转呢,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来做个模拟实验检验一下。现在老师来模拟地球,如果我就是地球,我该向哪个方向自转能够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呢?我该先确定方向。出示地图来确定方向。

师拿方向卡,问:谁愿意帮老师确定方向?请一同学贴方向卡。问:你根据什么这样贴的?(生答左西右东)我们在平时看地图、地球仪时都是左西右东,但是对于我老师的左手是(举手显示东)右手是(举手显示西),如果你是地球你在确定方向时应该是左(生答)右(生答)但是让对面的同学看到的是左西右东。(三个步骤,我看地图,我是地图,我是地球)师:我们每个人都来模拟地球吧,请你先贴方向卡确定方向,然后请对面的同学检查一下。

同学贴卡片。

师:北京和乌鲁木齐是地球上的两个城市你帮它们找到位置吧,一同学帮老师贴城市卡。

大家看他贴的好吗?请大家在自己这个地球上找到它们的位置。

师:我们用什么模拟太阳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盏灯用它可以吗?谁来演示给大家,一同学演示自转。可以教师先模拟。

师:全体起立面对星空自转一周观察太阳和星辰的运动方向。同学自转。

师:通过模拟实验大家能不能验证我们的推测,你得到什么结论?生答。(师注意强调,北京迎来黎明,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师小结:北京先迎来黎明也证明了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总结板书: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三)认识时区时差

1 、师:通过模拟实验,我们验证了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因为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究竟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迎来黎明呢?我们再来看一张世界时区图。

2 、课件出示世界时区图

教师介绍:这是一张世界时区图,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 度为一个时区。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4个小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一个小时。

板书:地球自转一周约24小时

3、课件出示时区图,师:北京迎来黎明后乌鲁木齐几个小时后迎来黎明?

4、课件出示世界时区图,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相差多少小时?

(四)总结本课收获。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我们看到的地球仪的地球都是斜着自转的,那么究竟为什么会是这

样呢,这就留到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校: 班级: 学号: 姓名:

同伴眼里的我:

老师的话:

注:1.本评价表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作评价2. 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我这样评价自己” 、“同伴眼里的我”和“老师的话” ,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教案(基于资源的教案)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是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为线索,由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等内容组成。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和宇宙环境的关系。人类探测宇宙的目的是为开发宇宙资源,开发宇宙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宇宙环境的保护,因而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开发宇宙资源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本节的知识难度不大,但思想性比较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资料或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运用读图、阅读分析资料和讨论等方法,有利于掌握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世界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不同小组负责不同的领域。教师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导入新课】通过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日、月、地的关系,已认识到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然而人类对宇宙的探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探测宇宙的意义是什么呢? 【活动】①由学生把课前收集、了解的关于航天发展的资料内容做简要介绍。②阅读教材P11文字和插图,强调学生注意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新”在哪里,并加以说明。 【提问】人类借助航天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克服重重困难,穿过地球大气层,进入宇宙太空,开创了探测宇宙环境的新时代。在进入宇宙太空的新探索中,探测器、探测方式、探测内容和意义上,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多媒体课件演示】展示相关的航天科学知识。如航天飞机、空间站、宇宙飞船等。 【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填写下列表格内容。

【视频播放】播放“人类对火星的探测过程”视频。 【视频播放】播放“拓荒者号火星探测”视频。 【讲述】通过教材和刚才播放的视频片断,我们了解到,航天飞机的试航成功,使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已经从空间探索进入到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新阶段。这是因为航天飞机能重复使用,是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的飞行器。在轨道上运行时,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航天飞机的出现是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人类自由往返宇宙空间、开发利用宇宙资源成为现实。 【多媒体演示】课本“中国向宇宙空间进军大事记”说明我国已步入世界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多媒体课件中介绍我国航天领域的重大事件。 【提问】宇宙太空有哪些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如何进行开发?开发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活动】学生分组,根据所了解的知识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议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仅限于书本内容,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可举实例说明,也可大胆想象未来开发宇宙的广阔前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讲述】美国的整个阿波罗工程包括(1)确定登月方案;(2)准备了四项登月飞行辅助计划—“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发射9个探测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并发射5个自动探测器在月面软着陆;“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发射三个绕月飞行的探测器;“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先后发射10艘各载2名宇航员的飞船。(3)研制运载火箭;(4)进行实验飞行;(5)研制阿波罗号飞船;(6)实现载人登月飞行。这项工程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参加该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这一切说明探测开发宇宙资源需要以强大的国力做基础,以科学技术做支撑,否则是难以实现宇宙空间探测和开发的。 【视频播放】播放“太空殖民”、“太空生命维持系统”、“人类登陆火星”等视频。【总结】宇宙太空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后备空间,在人类面临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探索开发宇宙资源,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宇宙开发离我们并不遥远,目前人类的技术完全能够利用地球周围的资源,如何利用以及什么程度上的利用取决于经济上的可行性。宇宙开发对现在的社会生活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爱这土地》教学四步我爱这土地一等奖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学四步我爱这土地一等奖教案 我执教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抓住现代诗歌的四个鲜明特点组织教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一、反复诵读,感受其音乐美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和韵律上,但这首诗则主要体现在节奏上。每句的节奏可按3个节拍处理,每个节拍可作一短暂停顿。这样,诵读时节奏感就可以体现出来。我先引导学生用竖线画出每句的节拍,然后组织诵读,要求读出节奏感。本诗的节拍划分如下: 假如/我是/一只乌,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在学生各自诵读的基础上,再正误,择优诵读,然后由教师范读,最后是师生一起诵读。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学生大体掌握了本诗的语言节奏。但是,仅读出节奏还不够,还要把握诗句声调的高低、语流的缓急等,这样才能读出抑扬顿挫,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于是,师生又在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练读。 二、展开想象,感受其图画美 古人论王维的诗,称之为“诗中有画”。艾青的这首也是如此。我问学生:“你们从诗的字里行间看到了哪些画面?”有的说“看到了一只不断‘歌唱’的多情鸟”,有的说“看到了‘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有的说“看到了‘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还有的说“看到了‘那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可以说,这只多情鸟歌唱的每一个形象都是一幅回荡着历史强音的巨画!我又让学生展开联想,于是联想到抗战时期的“台儿庄”、“青纱帐”、“太行山”、“白洋淀”,“黄河在咆哮”的怒吼,“狼牙山五壮士”的雄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方案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方案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除了昼夜交替以外,还有天体的东升西落、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等。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这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3.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联系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有关的证据。 2.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根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2.培养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这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2.难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学习准备】

小组准备:自制教学模型、小纸人、北京和乌鲁木齐纸牌、记录单。 教师准备:大地球仪一个、小地球仪、课件、台灯一个、圆规、三角板。 【学习过程】 课前发给每组一个地球仪,自由看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刚才同学们都玩了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版的地球,胡老师也把地球缩小画在了黑板上,画阳光和分界线,当阳光照在地球上的时候,地球对着太阳的这一面是什么?预设:白天。 2、教师补充:白天我们可以称为昼,板书:昼。继续提问:那背着太阳的这一边是什么?预设:黑夜。教师补充:黑夜我们也可以称为夜,板书:夜。 3、教师表述:在白天和黑夜之间有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出示地球仪和台灯,在地球仪上看,打开台灯,当太阳照在地球上,对着太阳的一边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边是黑夜(学生一起说)。教师指着地球仪,从黑夜到白天过渡的这个时间叫做黎明什么?预设:黎明。板书:黎明。 4、引导:在我们中国有两个比较特殊的城市,一个是首都北京,我在地球仪上用红色五角星做了标记,另一个是新疆的乌鲁木齐,我用蓝色五角星做了标记,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和这两个城市。提问:这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一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徐桂梅一、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前三课特别是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即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由此引起的时间上的差异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第一部分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第二部分通过实验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相对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本课作为本单元的中间课程,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本单元的后续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包括见识或经历过地球上出现的各种天体现象,如太阳、月球、星体的东升西落现象、昼夜现象、四季现象等,对于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心。大多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科普类书籍等途径,掌握了一些有关地球和宇宙领域的知识,但还不能成为系统的知识。 经过几年的科学教育,学生在想象、联想、分析、概括、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均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发现并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能自主构建初步的科学概念(尽管有的不一定完整,有的不一定准确)。 地球和宇宙领域是小学科学课程比较难教内容,其中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相对运动、天体运动现象等都比较抽象,学生由于已有的经验和形成的认识,往往会顽固地拒绝接受原本是运动的物体要人为地定为静止不动,大多学生在理解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我们的祖先渴望了解宇宙,但是他们没有真正找到了解的办法。今天,我们已找到了一种有效和精确地了解宇宙的办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科学”。科学已经表明,宇宙是如此浩瀚而古老,因此人间世事往往显得无足轻重。 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的心情激动,感叹不已,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 我们迫切希望能够了解宇宙,我们现有的大部分知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然而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地方。宇宙是由无数的行星、恒星、彗星、星云等组成的,宇宙中是否有外星生命的存在成了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总之,宇宙对我们的吸引力太大了,以下让我介绍一下人类探索的发展历程和一些宇宙知识吧。 恒星 人们用肉眼看到的星星,除了太阳系内的流星、彗星和五大行星(水、金、火、木和土星)之外,整个天空中的星星都是恒星。恒星是由炽热的气体所组成并能自己产生能量发光的近似球体的天体。由于它们的位置看上去似乎恒古不变,因此,古人它们为“恒星”。 在中国古代,早在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中就有了关于恒星颜色的记载:“白如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 恒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诱人的色彩呢?天上的星星发出的光在不同波段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从恒星光普型我们可以知道,恒星所呈现的不同颜色,代表了它们表面所处的不同温度。一般来说,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会发热、温度较高,大约在2500~3500开,如猎户座η星。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温度居中,大约在6000~500开,如御夫座的五车二星。而发红光的恒星是垂亡的老年星,温度较低,大约在2000~3000开,如参宿四和心宿二等。 当你用眼睛直接观察恒星时,你会发现恒星有的亮些,有的暗些,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同亮度的恒星的光给予你的眼睛视网膜的能量大小不同。 不过恒星的这种亮度不是恒星的真实亮度,由于恒星距离有远有近,在夜空中看起来很亮的星可能是因为这颗星距离我们很近,相反,一颗看起来很暗的星,只是由于距离遥远才显得很暗。因此,恒星的目视星等反映不出恒星的真实亮度。 黑洞 广义相对论表明,引力场可以造成空间弯曲,强大的引力场可以造成强烈的空间弯曲,那么无限强大的引力场会产生什么情况呢?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后不久,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就用这个理论描绘了一个假设的完全球状星体附近的空间和时间是如何弯曲的。他

最新-五年级品德与社会 第28、29课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教案 北师大版 精品

28、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革命烈士的姓名和事迹。 2.感受革命烈士的高尚精神和英雄气概。 3.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教学过程: 1.导入。“正当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胜利的炮声不断传来,人民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标志着共和国诞生的曙光已经出现在东方的时候,却有许多革命者勇敢无畏地用冷笑蔑视着敌人,用坚定面对着敌人的残酷。”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9页的红岩雕像、老师的话,朗诵陈然烈士的诗,并讨论:“革命烈士为什么不惧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因为革命者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革命无所畏惧。) 3.故事会。可以由学生讲述渣滓洞、白公馆中有关红岩英烈的英雄故事。教师也可以准备江竹筠等烈士的英雄故事。 4.阅读课文。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90页小萝卜头――宋振中烈士的故事以及老师的话。 5.播放并学唱歌曲《踏着先烈留下的脚印》。 6.教师总结。 29、日出东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含义。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经过和伟大意义。 3.知道国旗、国徽和国歌象征的内容。 4.学习革命先辈们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对革命先辈怀有深深的敬意。学习革命先辈们热爱祖国、树立奋发图强的志向。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随着中国革命不断取得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一个由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了。” 2.阅读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92页的课文和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949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做出了哪些重要决定?”(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组成中央人民政府,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并且确立为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出示国旗和国歌的图片。 3.讲授与讨论。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93页的课文和图片。“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

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 第4课时谁先迎来黎明

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4课时谁先迎来黎 明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6题;共12分) 1. (1分)我国目前统一采用的地方时是 ________。 2. (2分)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________、地轴的________有关。 3. (2分)不同地区所处的 ________决定了地区之间________。 4. (2分)在模拟《谁先迎来黎明》的实验中,如果小组的同学自西向东慢慢转动,身上贴着写有________的同学先看到太阳;如果小组的同学自东向西慢慢转动,身上贴着写有________的同学先看到太阳。 5. (1分)如图所示,在向前行驶的车上,向窗外看去,马路两旁的树林向________运动。

6. (4分)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________,这其实正是地球与它们相对运动的结果。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好与它们运动的方向________,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运动的。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7. (2分)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接黎明。 8. (2分)地球上不同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都是一样的。 9. (2分)上海的小朋友和西藏的小朋友同一时刻看到日出。 10. (2分)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11. (2分)地球上同一经线上的人们在同一时刻迎接日出。 三、选择题。 (共8题;共22分) 12. (2分)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A . 太阳 B . 地球 C . 地球自转轨道 13. (2分)哪条经线的地方时是我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A . 120°E B . 东九区中央经线 C . 120°W D . 116°E(通过北京的经线) 14. (2分)下列城市中,一天中最先迎接来黎明的城市是()。 A . 北京

语文教案-《小橘灯》2_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小橘灯》2 《小橘灯》教学设计示例2 设计思路用朗读法初步感知小姑娘坚定、勇敢、乐观的性格,教师相机佐以点拨,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加深理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解决生字生词,并介绍作者。2.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二)引入新课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有非常美好的童年,八九岁时,可以在父母的怀中撒娇,感受家庭的温馨;可以在老师的教育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感受社会的温暖;可以在儿童乐园里尽情地玩耍,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幸福。那么,解放前,儿童的生活情形是怎样的呢?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曾在1959年1月19日的《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1945年春节前夕重庆郊外的一个小姑娘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儿童的生活情况和精神面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三)整体感知(1)出示小黑板或投影仪,检查字词的注音释义。(2)作者简介。先让学生回答有关作者的知识,后明确。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女作家。“五四”时期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选集》中,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赢得很高的声誉。(3)时代背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瑞想1945年中国的现实是什么样的?抗战即将结束,处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他们逮捕、迫害、暗杀革命群众,重庆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

(四)教学过程(l)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听录音或饱含深情地范读课文,之后,让学生简述本文故事梗概。点一名学生口述,老师给予适当评议。教师明确下列要点:(第l -4自然段)我初遇小姑娘的情景。时间,“十几年前”“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地点,乡公所楼上。人物,“我”与小姑娘。事件,“我”在乡公所楼上见到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小姑娘“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她要打电话找大夫给妈妈治病,“我”帮了她,打通了电话。(第5-10自然段)“我”探望小姑娘的经过。“我”买了几个橘子,沿着石板走到了小姑娘的家,屋子很小很黑,她的妈妈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用的是小火炉、小沙锅;睡的是板铺;年夜饭是“红薯稀饭”。小姑娘掏出橘瓣放在妈妈的枕头边,然后做橘灯,“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拿出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做成小橘灯。“我”提着小橘灯,借助“朦胧的橘红的光”,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离开小姑娘。(第11-13自然段)“我”深深地怀念小姑娘。后来“我”知道,小姑娘的父亲叫王春林,因给进步学生送信,失踪了。“我”怀念小姑娘。每逢春节就想起小橘灯,想起小姑娘。让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故事情节。(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讨论下列问题,点一名学生回答,由教师明确:①小姑娘的家庭情况怎样?②你对姑娘的评价是什么?教师明确:①贫穷又遭不幸,父亲失踪,母亲被打。为共产党送信,可以看出是进步家庭。②从小姑娘的语言、外貌、动作可以看出,她是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目标】: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准备】: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 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二、模拟实验: 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

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 三、认识相对运动: 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 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 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 3、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 4、阅读教科书P80页。 5、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 四、认识时区及时差: 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 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是教科版5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本课是在前三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即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根据其他星体东升西落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通过地球仪上的经线,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电脑、书籍等各种媒体及各科的渗透教学,已经熟悉了地球、宇宙飞船、星球、宇宙等词汇,已初步了解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着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传或公转的证据,那是很困难的。现在有必要让他们知道宇宙和地球的真面目了。通过“地球和宇宙”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还让学生认识到:复杂而且不可直接观察到的地球与宇宙是可以被理解和认识的,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人类为了解地球宇宙所做的努力,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宇宙的极大兴趣。 教法设计: 本课是在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通过对教材和本单元相关知识的研究,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新课导入,教材通过“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引起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研究,而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对于孩子来说有亲切感,而我通过让学生找这两个城市而了解它们的位置,并标下来,这是为下面模拟实验打下基础。 对于模拟实验我设计了两个模拟实验,手灯照射地球仪和学生模拟地球自转,学生模拟地球自转虽然能使学生明白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但并不能深刻理解真实的地球自转,因此我又设计了手灯照射地球仪实验,让学生真实感受地球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 用相对运动的特点来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在这一板块中,我设计了有层次的逻辑思维训练内容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相对运动的,通过思考、回忆、体验、联想、阅读材料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的概念,从而能够借助“太阳的动升西落”来推测地球自转方向。在先体会车往前开往后开看到的场景。找出直线型相对运动的特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教案

教案首页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学段五年级下册学科思品 章节第六单元 第五节课题名《冲破黎明前 的黑暗》 课时一课时 执教教师单位抚州市实验学校教师姓名邹牡花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革命烈士的姓名和事迹。 2.感受革命烈士的高尚精神和英雄气概。 3.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影视让学生懂得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坚定革命精神。教学难点让学生从革命者英雄气概中汲取精神力量。 教具多媒体教学 时间 安排 一课时 课后小结 在人民解放战争中,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以他们的鲜血和生命,用他们气壮山河的事迹书写了创立人民共和国最光辉的篇章,他们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染红了革命的旗帜,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 备注

教案内容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革命烈士的姓名和事迹。 2.感受革命烈士的高尚精神和英雄气概。 3.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影视让学生懂得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坚定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革命者英雄气概中汲取精神力量。 教具:多媒体教具 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重庆是长江边上的一座美丽城市。在重庆青翠的歌乐山下、滔滔的嘉陵江畔,半个多世纪前,曾经有两处国民党监狱——白公馆和渣滓洞无情地吞噬着革命志士的生命。请两名同学代表简单为大家介绍白公馆和渣滓洞。 二、学生介绍资料 1、白公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原是四川军阀的别墅。1939年军统局将此改建为看守所关押政治犯。原一楼一底的十余间住房改为牢房,地下储藏室改为地牢。1943年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成立,白公馆作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关押人员被移往附近的渣滓洞。 2、渣滓洞原为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其后,军统逼死矿主,霸占煤窑设立看守所,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关押四百余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仅15人脱险。 三、过渡语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 第4课时谁先迎来黎明 D卷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4课时谁先迎来黎明 D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6题;共12分) 1. (1分)我国目前统一采用的地方时是 ________。 2. (2分)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________形成的,四季现象是由于地球________形成的。 3. (2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__,这就意味着越是________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4. (2分)在模拟《谁先迎来黎明》的实验中,如果小组的同学自西向东慢慢转动,身上贴着写有________的同学先看到太阳;如果小组的同学自东向西慢慢转动,身上贴着写有________的同学先看到太阳。 5. (1分)如图所示,在向前行驶的车上,向窗外看去,马路两旁的树林向________运动。

6. (4分)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________,这其实正是地球与它们相对运动的结果。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好与它们运动的方向________,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运动的。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7. (2分)世界时区图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8. (2分)地球上不同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都是一样的。 9. (2分)上海的小朋友和西藏的小朋友同一时刻看到日出。 10. (2分)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11. (2分)地球上同一经线上的人们在同一时刻迎接日出。 三、选择题。 (共7题;共20分) 12. (2分)下列城市中,一天中最先迎接来黎明的城市是()。 A . 北京 B . 上海 C . 乌鲁木齐 13. (2分)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A . 太阳 B . 地球 C . 地球自转轨道

小学科学《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资料讲解

送教《谁先迎来黎明》 一、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第二部分通过实验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2、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教学难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小组准备:科学记录单一份/小组。 教师准备:地球仪一个(大)、转椅一把、课件。

【K12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详细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 明》详细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 明》详细教案 学校执教人指导教师适应年级课题谁先迎来黎明《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是教科版5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本课是在前三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本课从研究内容分为两大板块——地球自转的方向和世界各地时间的差异。 1、地球自转的方向:通过对不同城市迎来黎明时间的差异,引起人们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研究,通过认识相对运动的特点推测地球自转的方向。 2、世界各地时间的差异:通过认识经线、以及人为规定的最先迎来黎明的东经180°经线等先关知研究世界各地的时间差异。 1、科学概念: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转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逆时针或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方向和人为规定共同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先后。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和模拟实验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尝试运用相对运动的特点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最后推测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因参照物不同,对物体的运动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养学生运用客观规律推测事物运动情况的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认识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难点通过相对运动来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课时 1学时教学个)、标号1、2、3、4的头饰、太阳、星星的贴图、经线纸条模型、遥控笔、PPT课件。准备分组材料:改良后的地球仪。演示材料:大地球仪、标签、黑色塑料口袋教师活动一、引入 1、瞧!老师今天带来一个地球仪,但是这个地球仪比较奇怪,观察、思考、形象地展现我用黑口袋遮挡住了它的一半。猜猜代表什么意思?猜测地球在宇宙2、不错,老师还在在地球仪上标注了两个城市他们会一直处于白天吗?象认识昼夜3、播放在宇宙中,地球真实的交替和地球样子就是这样,它在不停地自转,这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自转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对地球的自转做更深入的研究。二、研究地球自转方向 1、揭题:“北和成都谁先迎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现在北京和成都都在夜晚,他们进入白天时,会是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明确研究主题 1、揭示课题 1 来黎明?”介绍改良地球仪:①PPT提示观察角度是在地球以外的太空对地球进行观察。②PPT介绍底座黑白部分的含义:为了便于研究,小地球仪我没有罩黑口袋.我们用改良后的底座代替它的作用,请看PPT,,老师把底座涂成了一半白一半黑,白色底座对应的区域的地球处于白天,黑

1.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同步练习及答案

1.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以下不属于该研究方法的是() A. B. C. D. 2.目前航天飞船的飞行轨道都是近地轨道,一般在地面上方300km左右的轨道上绕地飞行,环绕地球飞行一周的时间约为90min左右.若飞船在赤道上空飞行,则飞船里的航天员在24h内可以看到的日落次数最接近() A. 2次 B. 4次 C. 8次 D. 16次 3.关于宇宙的产生的看法,下列说法正确是() A. 宇宙没有起源,天然而成的 B. 多数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C. 宇宙肯定是恒星的湮灭造成的 D. 宇宙产生于气候的变化 4.下列关于学说的提出、模型的建立或科学实验完成等先后顺序,不符合科学史实的是() A. 对太阳系的认识:先提出日心说,后提出地心说 B. 对海陆变迁的认识:先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后建立板块构造学说 C. 对电磁现象的认识: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后制造出发电机 D. 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卢瑟福先完成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 5.关于宇宙大爆炸,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50万年前的一次原始火球大爆炸 B. 大爆炸宇宙模型认为,“原始火球”的温度和密度高得无法想像 C. “原始火球”的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D.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可推知,所有星系都在背离我们运动 6.下列有关人类探索宇宙过程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伽利略就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天体 B. 牛顿第一个观察到了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 C. 科学家把“哈勃”太空望远镜送入太空 D.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最远的天体距离我们约130亿光年 7.下列对宇宙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 月球表面有山、有空气,但无水和生命 B. 宇宙的大小结构层次为: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C. 现在有很多证据已经证明宇宙是有边的、膨胀的 D. 太阳是一颗能自行发光发热的气体行星 8.目前能较好地解释火山、地震等地壳变动现象的学说是() A. 海底扩张学说 B. 大陆漂移学说 C. 板块构造学说 D. 大爆炸宇宙论 9.下列各物体的尺度,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地球太阳银河 B. 银河系太阳地球 C. 银河系地球太阳 D. 太阳银河系地球 10.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有两种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托勒密” B. 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C. 日心说的代表人物是“开普勒” D. 地心说有其局限性,日心说没有局限性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恒星是指宇宙中不动的星球 B. 宇宙是由几千个星系组成的天体系统 C. 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 D. 银河系只是有群星组成的天体 12.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处于不断的膨胀中,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退行 越快。若在我们所在的星系1观测,下图能类比宇宙膨胀的是(箭头方向和长短分别表示运动方向和快慢)() A. B. C. D.

2019年精选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4、谁先迎来黎明练习题第三十七篇

2019年精选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4、谁先迎来黎明练习题第 三十七篇 第1题【单选题】 东边时区和西边时区的时间相比:( ) A、东边时区时间比西边时区的早 B、西边时区时间比东边时区早 C、东边时区时间比西边时区的相同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一艘船于2007年12月31日12时从西12区进入东12区是( ) A、2007年12月31日2时 B、2007年12月31日13时 C、2008年1月1日12时 D、2008年1月1日13时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城市中,一天中最先迎接来黎明的城市是( )。 A、北京

B、上海 C、乌鲁木齐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 )个区时。 A、12 B、24 C、36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哪条经线的地方时是我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 A、120°E B、东九区中央经线 C、120°W D、116°E(通过北京的经线)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在世界时区图中,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 )。 A、1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 A、太阳 B、地球 C、地球自转轨道 【答案】: 【解析】: 第8题【判断题】 世界时区图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9题【判断题】

经线每个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个小时。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10题【判断题】 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接黎明。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11题【填空题】 北京正值11号中午12点时,美国纽约的时间是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2题【填空题】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这就意味着越是______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体系

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体系 一、时间模式:10+35(老师10分钟,学生35分钟) 要求教师尽量减少知识性语言陈述,活动时间不允许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从形式上看,只是把一节课的时间重新分配了一下,但是教学理念却有着质的变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学习毅力等由自己主宰,而教师承担的任务是对教学的设计、组织,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解疑、监控、调节、配合和评价。教师由主角变为配角,由前台退居幕后。 这种强行要求的课堂时间模式,最初需要多层面开展课堂推进,规定领导干部要上观摩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较弱的教师上过关课,整改教师上提高课。他们还多层次对课堂把关,有“校委调度课”、“学科促进课”、班主任的“坐班保底课”、“督促课”等。 “10+35”的宗旨是倡导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为了保证不走样,学校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强化参与意识课堂组织由原来的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变成以“小主持人”为主,教师为辅的组织模式。把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以及解答、评价、批改、板书等全部交由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注重培养学生勇敢表现、主动积极的性格。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花样繁多的评选,这样“秀”、那样“能手”等。 2.感受学习的快乐杜朗口中学把“激励、唤醒、鼓励”当做教师组织课堂的三大法宝。 3.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明确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五个字“读、思、问、议、评”。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习惯。 二、组织形式:全员合作——师生合作,学生小组合作 三、课堂特征: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四、课堂环境:没有讲台,四块黑板,学生分组相对面坐(一般为8到10人一组) 五、教学形式——“三三六” 杜郎口中学把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改套路概括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前一个“三”为该模式的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后一个“三”为自主学习“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预习模块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老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