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实录

《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实录

《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实录
《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实录

《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实录

一、“尽信”或“不尽信”要在思辨之后决定

师:今天的课堂教学是《鱼我所欲也》的第二课时,即

品读课。上一节课已经完成了对文本字、词乃至本义的认识

与探究,今天的品读是讨论如何在眼下的现实生活中实践孟

子所讲的人生道理,要很有智慧地履行这些有关的人生哲学。

在未进入实际的讨论之前,先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孟子

这样一句话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生:不知道。

师: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书》本指古代的一本文献——《尚书》。但我们今天可以作扩展理解,即指代一般的书。“尽”,是一个副词,即全部的意

思。孟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人们开动脑筋,对书中的事或

理要思辨,不要以为凡是写进书本中的东西都是可信的。同

样,对《孟子》一书中的东西,我们也要思辨,包括孟子这

句话。当我们面对一本书的时候,先不要有“尽信”或“不

尽信”的看法,而是要认真地阅读,理解其本义,然后再思

索。之后,自然而然就会有自己的判断,“尽信”或“不尽信”。现在我们就对《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作思辨,当我

们结束今天的品读时,你们自然就会有明确的态度——“尽

信”或“不尽信”。明白老师讲这番话的意思吗?请说一说你们的理解。

生:明白,就是说,先不要有“尽信”或“不尽信”的

态度、想法,而是要以思辨的精神对待书中所讲的东西。

师:这才是正确理解或者说把握了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要旨。请注意,这里的“书”就是指广

义的“书”了。

二、《鱼我所欲也》思辨要点

师: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哪些话给大家的印象最深?教育意义最大?

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师:孟子为了说明要坚持这一精神,还讲了“行道之人”

和“乞人”对待“食”的态度,他是怎么说的?

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师:好了。我们这节课的思辨就从上边的话语开始。这

一节课,老师要和大家讨论孟子这些人生哲学,特别是在现

实生活中怎么实践它。是“尽信”呢,还是“不尽信”呢?不能为读古文而读古文,要联系现实的生存来解读它。我们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义”,请问“义”是何义?

生:义,指合乎道理,指正义、公正,它是人们应该遵

守的一种道德。

师:很好。义,大体就是这个意思。孟子在《告子章句》中说过:“义,人路也。”很显然,孟子的“义”是指人们

遵守的东西,是人们应该走的“路”。这是道德性的东西。

关于“义”,我们理解到这一层面就可以了,再具体说下去

会偏离我们的讨论话题。

三、“一箪食,一豆羹”该不该食

师:我们的思辨就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

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这段话开始。请问,“行道之人”和“乞人”,他们果真“弗受”,维护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生:维护了个人的自尊和面子,失去的是生命。

师:他们“受”了呢,又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生:他们得到了生存的机会,失去了个人的自尊和面子。

师:那么,一个人这点儿自尊和面子与其生命相比较,

哪一个“甚于”哪一个?用孟子开始的话来比喻,哪一个是“鱼”?哪一个是“熊掌”?

生:个人的生命“甚于”个人的自尊和面子。

生:很显然,个人的生命是“熊掌”,个人的自尊和面

子是“鱼”了。

师:连你们这些娃娃都会算的账孟子真的不会算吗?

生:孟子是看重“义”的,他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

要。

师:你说得很对。孟子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但

我们是否把孟子的话照单全收呢?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怎么

去实践孟子的“义”与“生”关系说呢?我的看法是需要对“义”有所思辨。我们不能笼统地说“义”与“生”两者不

可得兼时就要舍“生”而取“义”。这就是我们现在这节课

思辨核心之所在。

生:那么,请问老师,您遇上孟子所说的这“一箪食,

一豆羹”怎么办呢?

师:吃呀,受呀!我会把“蹴来食”捡起来,把“呼来

食”端走。尽管那是“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但

人家毕竟是给了食物。也许人家嫌乞讨人脏,也许人家有其

他心烦事情绪不好,但作为乞讨人的我并不计较这些。甚至

这里面真的有些侮辱性的伤害,有点儿恶作剧,但我要给自

己抓住这保存生的机会。我将舍自尊、面子之“鱼”而取

“生命”之“熊掌”。

因为他孟子就说到“所欲有甚于生者”,不苟且地活着;但“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也就是说,既然所追求的东西没有生命重要,如维系自己的

自尊和面子,那么,为了保存生命,就没有什么不可以用的,

包括用个人的那点儿自尊和面子去换取生的机会。“何不用也”,我解释为“有何不可用的呢”?

生:这不是孟子的意思。

师:是的,不是孟子的本意。是老师读《鱼我所欲也》

之后想到的话,读别人的书要有自己的看法。宋代的大儒程

颐在《河南程氏外书》卷六中说:“善学者要不为文字所梏,故文义虽解错而道理可通行者,不害也。”我们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四、走向合题——辨“义”而行之

师:德国有个哲学家叫黑格尔,马克思很尊重他。这个

黑格尔有一个哲学主张,即思想发展“辩证三段式”:原有

的思想或现象是“正题”,对它的质疑是“反题”,两者的

对辩、斗争会产生新的思想或行动,这新产生的思想或行动

就是“合题”。而“合题”又会成为新阶段的“正题”,人

们又会对它进行质疑、思辨而提出新阶段的“反题”,两者

又会在新形势下进行对辩、斗争,结果会产生第二个“合题”。当第二“命题”产生时,人们的思想已经升华到第三

台阶。

下面,让我们共同总结今天的这番讨论,提出读《鱼我

所欲也》关于“生”、“义”两者关系的新“合题”。

“义”需辨也,参之生以度之,有——

生:有甚于生之义。

师:亦有——

生:亦有莫甚于生之义。

师:甚于生之义与生两者不可得兼——

生:舍生取义者也。

师:莫甚于生之义与生两者不可得兼——

生:舍义而取生者也。

师:我们不仅要从理性上有这样的“合题”认识,下面

请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作具体的解说。

生:汶川大地震,解放军战士冒着强烈的余震抢救废墟

下的群众,他们所坚守的义就是大于自己生命的义,我们要

效仿。

生:小偷偷自行车,有坏人挡道要我们的包,本来也应

该和他们斗争,揭露他们,制止他们,伸张正义,但应该是

先保证自己安全才做这些事,这些事就属于小于生命的义,

为此牺牲生命,不值得。

师:说得好,尤其是你们,《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有规定,不提倡未成年人在力所不能的情况下见义勇为,做危险

的事。遇上坏人挡道要包包,给他,要啥给啥,不反抗,只

要留下条裤衩子跑回家就行。

所以,我们要善于辨“义”而行事。这样说来,那“行

道之人”、“乞人”吃“呼来食”、“蹴来食”是无耻行为,还是忍耻行为呢?

生:是忍耻行为,不是无耻行为。

师:那么,“无耻”与“忍耻”有何区别?

生:“忍耻”,自己知道面临的处境里有某种耻辱与伤

害,为了自己的一定目标,情不得已去接受。当然,这个目

标是正当的。自己不仅承担这些耻辱,同时还要记着这一切,为了将来不再重蹈这一切。

“无耻”,自己知道面临的处境里有某种耻辱与伤害,

但心甘情愿,对此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乐此不疲,麻木

不仁。

师:那么,在不碍大义的前提下,蒙羞而生者是懦夫还

是勇者?

生:是勇者。因为死,是容易的。但在逆境中忍受磨难

而生存下去是很难的。

师:所以,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没有食“呼来食”和“蹴来食”的勇气和韧的精神,我们同样是难以生存的。然而,当你把食“呼来食”、“蹴来食”当作一种经历,一种

激励,“呼来食”、“蹴来食”尚且能食,我有何困难不能

克服?法国电影《爱之物语》有句话说:“生存本身就是胜利。”

最后,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思辨的问题,写一篇作文。

作文题目(自选一题):

1.忍耻者勇

2.假如不食嗟来食的饿者能食嗟来食

附:学生作文及评析

学生作文1:

忍耻者勇

天津九十五中学(初三)王珍珍

生命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因为它承载着责任、信念、爱,以及恨与屈辱等人所具有的一切情感,每一样我们都无

法摆脱。生命也正因有了厚重感,才让人感觉到它的真实。

因此,每个人都应学会承受生命之重,只有负重才不会被打

翻,特别是背负屈辱。

忍耻者勇。只有承受住生命之重,学会忍耻,才有可能

走出生命的低谷,登上人生的巅峰。

南非民族斗士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

而入狱,并被关在冰冷的海水里捞取海带,还要做采石灰的

工作,受到白人统治者残酷的非人虐待。然而曼德拉以他坚

强的意志承受了生命的重压,忍住了耻辱。负重让他学会了

控制情绪,让他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因为他忍住了耻

辱,他才会在27年铁窗生涯后,赢得摘取南非领袖桂冠的

机会,走上权力与荣誉的巅峰,成就他独具一格的美。

王洛宾忍受了19年的铁窗重压,所以更坚强,更勇敢,更懂得用歌声迎接一切。

韩信忍受了胯下之辱,忍辱负重,才得以保全自己,终

成一代名将。越王勾践忍受亡国之痛,卧薪尝胆,东山再起,才得以流芳千古。生命正因为有了这种忍耻的气概,才变得

壮美。

然而,如果生命不能忍辱负重,就会葬送一世英名,置生命于万丈深渊。纵然历史铭记了项羽在巨鹿之战的潇洒,在鸿门之宴上的大度,但历史也忘记不了项羽在垓下的绝望。从“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歌中我们听出了英雄的绝望。如果项羽能忍耻,带江东父老卷土重来,结果未必是现在的定论。因为他不能忍耻,乌江自刎,留给了历史太多的遗憾和惋惜,是不勇的表现。

如果说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那么,忍耻就是让自己的存在变得更有意义,更有重量。

学会忍耻,生命才不会像浮萍那样随波逐流。

忍耻者勇。

评析:

《忍耻者勇》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并且是一篇具有思想深度的命题作文。它作为《鱼我所欲也》文本解读的延伸性实践练习题目,承载着总结和开拓本课所讲关于“义”和“生”之关系的辨析任务。为大义而死固然可敬,但是,为大义而在艰难的情况下活下去恐怕要比“舍生”更不容易

为之,特别是蒙羞蒙辱而生。

王珍珍同学的文章很好地诠释了这则命题,作为一个初三的学生,她从上述人生高境界理解了本课所讲的内容,理解了这则命题的内涵。特别是文章开头那些富有哲理的话语,讲出了生命之“重”,其中还包含着“背负屈辱”,这是人

生“无法摆脱”的“真实”生活。这就阐明了“忍耻”的意

义,即“负重才不会被打翻”。

之后,小作者非常具体地指出“学会忍耻”,“才有可

能走出生命的低谷,登上人生的巅峰”。为证明这一点,她

举出了曼德拉、王洛宾、韩信、勾践的事例。

文章至此,初步阐明了“忍耻者勇”的内涵。但小作者

并未停止自己的论述,她又以项羽为反面例子,说明不能

“忍耻”而使自己的人生留下了失败。项羽不愿过乌江见江

东父老,自刎而死,留给历史“太多的遗憾和惋惜”。虽然,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绝句”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

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小作者更倾向于让项羽

过江重整旗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

而项羽未能如此,让后人唏嘘不已。文章论述颇有感情,这

就从反面补证了“忍耻”的意义。这是一种反事实假设论证,

即赋予历史一种非存在的对立面,在“已然”和“可能然”

的比较中去认识“忍耻”缺失而造成的诸多悲剧。小作者可

能还不懂得反事实假设思维理论,但她的写作实践已证明她

有这种创造思维能力。

在这样正反相结合的论证基础上,文章最后再次强调

“忍耻”会让人生“更有重量”,与开头的“厚重感”之说

遥相呼应。

当然,我们还应看到文章的不足。这是对教师最大的考

验,也是学生对教师最大的需要。许多语文教师的问题就出

在这里,他们不能为学生写作给予有效的指导,只会虚浮地

夸奖“你真棒”。

文章的瑕疵出现在第二自然段指出“忍耻者勇”之后,

接后边的论证时缺少必要的过渡性联系话语,显得很是生硬。倘若这样处理——“忍耻者勇。其勇在于为自己的理想而活

下去的生命历程中,能以韧的生存意识面对常人无法承受的

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的摧残和折磨。”有了这样的过渡解释,那么,后边讲“承受住生命之重,学会忍耻”,为攀登人生

的高峰而努力,这就很自然了。至于更为理性的阐述,那不

是一个初中生所能的,就不要苛求了吧!

此外,文中“被关在冰冷的海水中”应改为“被逼着在

冰冷的海水中”,“关”字不当。“忍受了19年的铁窗重压”应改为“忍受了19年的铁窗监禁”,“重压”不当。“带江东父老卷土重来”,应改为“带江东子弟卷土重来”,因为“父老”不能打仗。

学生作文2:

人要有点蒙耻的承受力

天津大港一中(高一)王钰茜

古之有骨气者不食嗟来之食,至死不灭的是一种所谓高

昂的正气。惋惜的是他缺乏站起来的能力。其实,活着是一

种勇气。

然而,生命只给每个人一次选择。或生,或死。

活着,道路也许是崎岖的,死了长已矣,但一切皆会归入尘土而去。

在残酷和复杂的人世间,生生死死是渺茫的,却又是现实的。

就像每天都由白天和黑夜组成,我们的生活也永远不会只是阳光。风雨的袭击会使任何生命显得无力,然而风雨过后又是一片绿草青青,群芳争艳。这也许就叫承受吧。

生存本是一种压力,任何人在命运面前都会成为弱者,懂得生存是一种胸襟。有人曾这样说过:“一个有胸襟的人不是去报复别人对你的轻视,而是接着去做好你该做的事。成功才是最好的报复。”世界不只是你,而你也不是整个世界,人生不只是一种期望,更是一种坚持,一种承受和一种选择。

大丈夫当能屈能伸。人要有点蒙耻的承受力,这不是无耻,这是忍耻。一次的侮辱不是一生。假如吃了这口饭,就可以活下来,并能尽其所能实现人生抱负,若终有所成,人们留存于记忆的将是生的价值,而受侮辱的过去将更有光彩。可是死亡使人们记住的只能截止于这次侮辱。

活着,这种勇气,应让它每一分的存在都是一种价值。跌倒了,可以再站起来;放弃了,永远会被人踩在脚下。我们要像一颗树的种子,即使被某些人恶性地踩到泥土里,仍

然要吸食泥土的养分,活下去,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遥远的地方,人们就可以看见你,走近你,而你也能给人们

带来一片绿色,一片阴凉。这就是承受的价值。在逆境中,

死不是首选,能在逆境中生,让生的价值得以绵延,才能去

呵护更多的尊严,擎起生命这片天空!

评析:

这是一篇富有抒情意味的哲理性小议论文。

作者对古代那位不食嗟来食而死的饿者给予了既温柔

又惋惜的批评。在这样的批评之后,论者明确地回答了能食

下那口嗟来食“就可以活下来”,就有可能“有所成”,

“留存于记忆中的将是生的价值,而受侮辱的过去将更有光彩”,作者的话说得是何等好呀!这是一个学生的话语,真

的叫人震惊、振奋。尤其是文章在结尾部分,论者没有像一

般学生那样掉书袋,什么勾践、韩信等等又搬上文本,而是

以被人恶性踩入泥土中的树种为喻,在屈辱中仍然顽强地吸

食土壤中的养分,“活下去,长起来”,给人“一片绿色,

一片阴凉”。这是用一种美妙的文学意象生动地诠释了反事

实假设论证法的基本操作公式——“假如不……,而是……,

那么就会……”,也就是“假如不拒绝嗟来食,而是吃下去,那么就会活下来,就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将生的价值留存

在历史的记忆中”。

文章仍然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反事实假设思维,因而极大

地扩展了思想视野。

【教学档案】

什么是教?教是努力给学生带来可学的。“努力”是教

育的态度问题。“可学的”是教的内容,即值得学的东西。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努力地给予学生值得学的东西,使被

教育者真正被教育。

因此,面对一篇课文,教者要有超越它的意识,不能仅

仅是说明它,让学生知道、明白,而是要将教者自己的思想

带给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存实践智慧方面,使之有所得,

有所悟。

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这一节课设计了“《鱼我所欲也》合题教学”。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令教者感慨的是,面对

天津市城乡结合部一所普通中学的初中学生施教时,他们听

课十分专注,回答问题切中肯綮,师生对话十分顺畅,尽管

是和他们不熟悉的大学老师进行讨论。很显然,这种情景的

出现得益于“合题式教学模式”设计,这样做切中了学生关

注的问题,特别是从现实生存的角度来讨论课文,而不仅仅

是孤立地讲解课文。“合题教学模式”是一种生动、活泼的

教学方式。它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在思、辨、是、非、

断各个思维环节中的思维主动性。从而使文本解读走向衍生,

产生新的思想。有心计的中学教师不妨把“合题教学模式”

当作一个课题进行系列化的研究,即选择若干篇富有质疑性

的课文,设计好讨论话题,分类探究,总结规律,并向有关

部门申报立项。这个课题的题目可叫作“‘合题教学模式’专题研究”。本课就算抛砖引玉性的示范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