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人文学院胡育荣 2266125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农业文明的国家,在广袤的乡村社会遗留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民间工艺、能工巧匠、竞技游艺、民俗风情等,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但是近年来,这笔财富也在遭受着严重的危机,乡村文化的流失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意味。所以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了一个很有必要的话题。

关键词:乡土文化;本土资源;传承;发展

在狄老师的推荐下,我第一次拜读了费孝通老先生的《乡土中国》。他用朴实通畅的语言向我们真实地再现了农村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对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来说,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种思想都让我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只是自己浅陋的思维和拙劣的文笔实难像费老那样将内心的所思所想变成铅字,影响世人。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一个文明古国,乡土社会自然也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此我不得不提的是,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传媒信息、现代生活方式不断进入乡村,农村和小城镇民风和民俗正在逐渐消失,乡村社会甚至出现了诸如赌博,色情,犯罪等不良现象,乡土文化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现结合自己的一些切身体会及所学知识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如下总结与思考:

一、乡土社会中的和谐文化

中国乡村文化是一片广袤的富矿,蕴含着无限的文化生长空间,梁漱溟也曾这样说过:“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也为乡村而设。乡村就是中国社会文化的根。”

首先,从乡村人的生活和人情世故讲起。乡村社会是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农村人喜欢用他们特有的方式生活,在他们熟悉的人群中,熟悉的土地上体验着四季轮回,感受着人间冷暖,正如费老在《乡土中国》中所提到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乡村社会好多都是由一个个的群落或小村庄组成的,甚至有的村子里面所有人都是一个姓,也就是说倒推几代他们可能就是一家人,这些从他们村子的命名就能猜出几分,像我生活的那个地方就有“耿家庄”、“陈家庄”等诸如此类的名字,虽然随着社会日益开放,人员流动不断增加,这种格局也在不断地变化,但属于这个村庄的文化及习惯仍旧传承着。生活在一个村庄里的人彼此间基本上都很熟悉,包括家庭背景及当前的生活状况,所以,他们更容易相互交流,也更容易形成社区文化。

一个村落里的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很融洽的,而乡村也就成了一个最能让人感受到人情味儿的地方。讲到这里,不禁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小时候,爱学

着大人走街串巷(我们把它称为“串门儿”),有时候到吃饭的时候都不回家。这时候,母亲总是站在院落里大喊我的名字,这一声,不仅把我喊回来了,而且也惊动了隔壁的邻居,他们总会隔着墙头聊几句,诸如“中午吃啥饭?”一类的问题。吃饭的时候,通常也是大家交流的一个好时段。我们的巷子两旁有两排光滑的石头(是为人们聊天乘凉专门放置的),每到吃饭时间,大家就会端着一大碗饭出来,坐在一块儿边吃边聊。有的吃完自己的以后,看到哪家的好吃,就会让主人去盛一碗。这在乡村是很常见的,没有人会介意。在劳作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哪家劳力不够,大家都会去帮忙,所以,农村人兴这样一句话,叫“远亲不如近邻”。但是在其他时候,他们谨守着自己的本分与道德原则,比如,孝敬父母,勤俭持家,不做伤天害理的事等等,日子过得也相当安稳。善良的乡村人用他们的纯朴与厚道维护着整个村庄的和谐。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道德理念的约束和社会舆论力量的强大使法治在乡村的推广似乎不那么具有必要性。这一点在后文中会继续提到。

乡村社会也是一个长幼有序的社会。长辈在村庄里通常很有威信,年轻人在农作或修建时总会请长辈去指点,传授经验;在签订一些契约类的东西是,也会请一些有资历的老者到场见证。所以,孩子们从小就会被告诉一些这方面的行为规范,最基本的是在称呼上。为此,有时候在受父母嘱托出去办事之前,我总得问清楚该称呼人家什么,否则,会被指责“没大没小”、“没有教养”,有时甚至得叫还没自己大的孩子“叔叔”或“爷爷”(都是辈分小惹的祸)。

城市人提到农村人,通常与“土”联系在一起。的确,乡村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农业是他们重要的或者是唯一的谋生方式。在我看来,正因为有这一点,才有了乡村社会的和谐与美好,他们自食其力,过的心安理得,没有城市商人的尔虞我诈,没有小市民的精打细算,相比之下,他们是最自然不过的了。

乡村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与处事方式,体现了他们的纯朴与善良,也成了乡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次,就从乡土社会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和宗教文化等来看。中国是一个号称有7000多年农业文明的古国,恐怕只有研究农村、农民,才能看到全面的中国历史,而村落则呈现了一种活生生的农业社会形态,是各种形态的乡土文化资源传承的载体。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中国乡村的历史人物、神话传统、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民间工艺、能工巧匠、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寨文化、园林艺术、民居艺术、古镇风貌、祠堂庙宇、风味餐饮等等,保存着中国农业文明的文化因子,展现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

就举一些我们熟悉的例子来说,中国的剪纸艺术最早就在农村流行起来的,并一直流传到现在。一些精美的作品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

(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我的奶奶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能手,她能够将看到的或想到一些美好的东西通过剪纸表现出来,如过年时窗户上的“喜”字以及鸡,狗或虎等,还有流传在民间的一个很好玩的故事“老鼠娶媳妇儿”,一系列的情节都用剪纸表达出来,流露着一种自然美。

乡村社会是一个多节日,多仪式的社会。他们喜欢选择一些特别的日子特别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信仰或情感,用来寄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长期延续下来,就成了一种文化。比如,在我生活的那片土地上,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节日外,就有2月19,4月初8,6月24,7月15(上皆按农历算)等节日,当然每个日子都有其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涵,只是由于长时间在外求学,有些已经记不清楚了。乡村的庙宇也是一种不错的景观,大多是为各种仪式准备的,包括各个家族的祠堂。如各种观音庙,老爷庙,城隍庙等等。古时候,由于农业生产对气候的依赖性,人们通常通过举办庙会,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口太平;其次是赈济阴间无主“野鬼”,阻止它们到阳间惹是生非,表达了人们祈求过安定生活的美好夙愿。这些庙宇基本上都被保留了下来,现在每逢节日仍是香火缭绕,尤其是在清明节期间,我也曾参加过不少这样的庙会。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乡村文化也是如此,可以说乡村处处是文化,哪怕一块石头追根朔源就可能变成一个传奇故事,此不多赘述。

二、乡土文化的危机

当前,中国农民的物质生活,在总体上已是温饱有余。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劲的需求,已经不在满足于原有的文化形式。然而,由于人们认识的偏差及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严重不足等原因,在一些地方,传统文化不断消失,“黄、赌、毒”等不良的社会现象开始抬头,侵蚀着乡村人的文化生活。在我看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乡村社会在改革开放、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完全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以城市取向为中心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原来的乡村文化秩序土崩瓦解。民歌、民间故事、民间曲艺逐渐从乡村消失,乃至绝迹,代际之间的乡村文化交流已经让位于对以金钱为中心的拜物教文化的崇拜。乡村社会的独特性已经或者正在丧失。乡村文化的边缘化,乡村自身文化型态的破坏,直接导致乡村少年不再把目光系于乡间。他们与生养他们的乡村失去了过去时代的那份亲近与美好。乡间已经逐渐地不再像逝去的时代那样成为人们童年的乐土。乡村少年与本土亲近性的缺失,使得乡村少年不再是文化意义上的乡村少年。我也同样不得不承认,

长时间的在外上学,我已经或多或少地步入了上述所说的那群人的行列。就拿我们村来说,正月里喜迎新春的形式有很多,在以前,每到那个时候总会有人组织村里的男女老少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妇女们会组成秧歌队,青年小伙子们会组织起来耍社火,小姑娘们会在一起登高桥。其中,社火是村里的长辈们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很有乡村特色的技艺性活动,在我小的时候,每年都会看到这项活动,长辈们不厌其烦地教那些小伙们学,每一个动作都教得非常到位,小伙子们也学得非常认真。而对于那些长辈们来讲,他们更多的是希望这种技艺能够一代代流传下去,在他们老去的时候能够看到他的后人仍在享受着这项活动带来的乐趣。但是近两年会明显的发现,那些年轻人的兴趣已不象以前那么高涨了,社火队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似乎已经不屑于玩味老祖宗的这些玩意儿了。这就是一种文化逝去的过程,这样发展下去估计在若干年后会鲜有人知道社火是什么东西。诸如此类的例子有很多,甘肃的小山村里,已经很少会有年轻人去听秦腔;在陕西,祖先传下来的适合环境条件的窑洞也已经变少了,转而开始建现代的砖瓦房。这是乡村文化的悲哀,也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哀。

第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人开始追求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精神生活这方面,但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及缺乏正确的引导等一系列原因,一些庸俗的文化现象不断蔓延农村。如今在农村有很多场所打着娱乐的旗号,干着色情勾当。同时,有许多地方会出现一些流动剧场,所谓的工作人员会拿着大喇叭大喊:父老乡亲们注意啦,狂歌劲舞,就在今晚8点40分,村口广场与您不见不散。而演出的真正内容无非是“脱衣舞”等这类型的低俗的甚至是不堪入目的表演,严重破坏了原本纯朴的民风。此外,近年来,人们手头的闲钱多了,一些非法赌博活动迅速蔓延,为了躲避警方的监管,他们常常隐蔽起来,有的人沉溺其中,输掉积蓄不说,甚至输掉了房子,为此引来的社会纠纷也不断增多,成了破坏农村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青年人也受赌风所害,荒废了学业。

三、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乡村社会不断接受现代化的物质文明成果是全社会整体进步的必然趋势;但是乡村特色文化也会因民俗风情的失落失传而失去独有的文化意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努力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宏扬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的双管齐下。

首先,积极利用乡村的本土文化资源优势,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乡村文化产业化将会改变传统第一产业(种植业、畜牧业等)的经营观念和产业格局,农民不仅可以耕田种地,而且可以从事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演展等第三产业,使农民的社会身份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

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乡村市场竞争力,而且将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其次,乡村文化产业可以走产业化的道路,立足市场、走进消费,一是可以通过特色乡村文化旅游来推出文化产品(这与交通状况密切相关),吸引城市和外地游客前来感受独有的淳朴的乡村生活风味;二是可以通过体验经济来多样化展现乡村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将乡村生产、生活、民俗、农舍、休闲、养生、田野等系统链接,打造乡村文化产业链条;三是开发乡村石器、木器、竹器、草编、剪纸、泥塑、砖雕等土特名优工艺品,组织农民进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和经营;四是组织乡村歌舞、乡村竞技、乡村风情、乡村婚俗、乡村观光、乡村耕织、乡村喂养等表演和竞赛活动,提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五是开展乡村休闲娱乐、地方风味餐饮、感受乡村生活等活动,为城市老年人、为国外旅游者提供居家式服务和自助式生活服务,这也正好迎合了“远离都市、重返乡村”的心理需求;六是开展乡村文化历史文化展览,生动系统地反映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的特色和历史,开辟针对中小学学生的乡村文化教育基地,等等。这些经营方式,是乡村文化产业的基本模式,在实践过程中,还应鼓励和支持乡村文化产业运营创新。

再次,乡村文化的发展仍旧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推进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提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以解决目前我国农村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差距大的问题,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演出、放映的投入,派专业文化艺术院团和电影公司下乡,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看戏难”的问题。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鼓励农民以个人或合伙、股份投资等形式发展文化产业,鼓励企业或招商引资创建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投资体系,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最后,要正确看待利用农村本土资源与推进法制建设之间的关系。中国人历来憧憬“和谐”,讲求“仁爱”,因而举整个社会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务使其情益亲,其义益重。这种观念推动了农村人无讼或厌讼思想的形成。

中国农村向来以家庭和宗族为本,往往都以血缘、亲情为基石,制定家法、族规,对涉及家庭和宗族成员生活的所有事情,用家法、族规予以规范。这些家法、族规均以“情”和“亲”为纽带,易于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农民社会生活的普遍规则,这样长期下来就形成了农村社会特有的纠纷解决机制。它通常以村里有威望的长老型的人物为主导,掌管村里的一切事务,在维护乡村治安并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有着重要作用。《被告山杠爷》就塑造了这样的一个典型,他把村里治理的秩序井然,尽管他做了一些为现代法律规范所不容的事情。事实上,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并非只讲人情,不讲法律,它也同样有着一套严密的准则或规

范。所以在进行农村法制推广中,这两种体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必然的,并且在短时间内不会消除。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法制在农村的推广真得那么必要么?传统思想在维持农村稳定上确实仍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现实并积极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促进和谐乡村的构建。当然,必要的引导仍是不可或缺的,原来的宗族观念在人权保障方面或多或少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在发挥本土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

综上,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在宏扬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经济这一问题上我们需要更加地理智,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

2、刘铁芳.《乡村文化的危机》[J].中国老区建设.2006(12).

3、钟小明.《论和谐视野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中国考古.2007(6).

4、耿敬,姚华.《当代乡土文化的流动性特征》[J]东方论坛.2007.

5、陈莲凤.《重视乡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信息:学术

版.2006.

茶文化演讲稿

茶文化演讲稿 弘中化传统文化,展名校学子风采 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 民族大英雄。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 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从古代 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神八”飞天,中国人演绎了多少了不起的神 话! 有诗云: 梁启超先生早就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因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 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青年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中华传统文化 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 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因此我们有 必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其指引着我们大学生前进的方向。那么作为大学生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呢?我们孝 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贴心的问候,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我们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处处体现着我们礼仪之邦的风范;我们努力学习,“敬业乐群、臻于至善”,不断把自己培养成为具 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虽然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一些 简简单单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坚信,润物细无声,终有一天,中华 民族的传统文化一定会深入人心。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 天地无限宽广。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 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2、活动开始: 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

华。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 (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在班集体中,老师期待大家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贡献出自己的一点点力量,那样我们的班级就有大大的力量。大家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五彩缤纷的文学遗产,让我们领会了博大的情怀,感悟精深的文化。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要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历史 (一)茶叶的起源 水是万物不可缺少的。远古高智商人类开始对人体补充能量需水解渴,水质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不断在调口味,在水中补充各种添加物,喝之口感更有味,达到心旷神怡之感觉。古先民生活区周边各 种灌木叶成为添加物对象,茶叶应是这样诞生的。 (二)古陶器皿中寻茶文化 考古新石器时期,陶制品使用的杯、壶、豆等饮用水器具中,可以汲取到古代先民已有饮茶水或用“酒”信息。早在7000年河姆渡时,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及陶器皿中都可以发现。用 作蒸、煮功能陶器皿,可煮“茶”煮“米饭”与唐代煮茶器三足釜 相似。他们已在水中添加各种植物类“叶、草药水”或经过粮食发 酵煮成酒水。从八千年跨湖桥文化陶罐中曾有煎烧草药残留实物依据,可理解为’’茶”水中添加物之一。先民在喝水过程中试用不 同的树、草叶作调口味,从数千年饮食生话实践中积累起到健身、 解百毒作用,对人体有益补充。多树叶品种被逐步淘汰掉,逐步细 化分离出,如茶水、药水、酒水等;当今名茶是古人数千年来大浪淘 沙中被人们认同细化后的精华。 (三)茶的记载 最早期记载可能由战争、天灾损坏遗失无从考证。文的记载依据是较滞缓,至汉代时发现才有饮茶的记载,盛唐时古越瓷、绸、茶 是已大量出口、古越先民创造海上“瓷绸之路”同时也是传播茶文 化的传人。宋代文人墨客斗茶成为时尚,各式饮茶用名盏风菲一时。 (四)茶的传人 在现代的二十一世纪台湾九份地区还保持早期茶文化。营模式到烧煮工艺方式,各种茶叶制作品种丰富多彩、包括茶盏器皿用具等 是中华民族“茶文化”历史见证。

(五)从新石器时期至唐宋时使用(茶)、(酒)、(水)各种类饮具文化,丰富多彩,其中可汲取她的起源和兴衰。 ⑴茶入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在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代,据传六世纪中叶,已有植茶,其茶种是由华严宗智异禅师 在朝鲜建华严寺时传入至7世纪初饮茶之风已扁及全朝鲜。后来, 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逐渐统一了全国。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与济、新罗的往来比较频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关系也比较密切。特别是新罗,在唐朝有通使往来一百 二十次以上,是与唐通使来往最多的邻国之一。新罗人在唐朝主要 学习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还在唐朝做官。因而, 唐代的饮茶习俗对他来说应是很亲近的。 新罗的使节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将茶籽带回国内,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云:"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 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 至宋代时,新罗人也学习宋代的烹茶技艺。新罗在参考吸取中国茶文化的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礼。这套茶礼包括 一、吉礼时敬茶; 二、齿礼时敬茶; 三、宾礼时敬茶; 四、嘉时敬茶。 其中宾礼时敬茶最为典型。高丽时代迎接使臣的宾礼仪式共有五种。迎接宋、辽、金、元的使臣,其地点在乾德殿阁里举行,国王 在东朝南,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或国王在东朝西,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有时,由国王亲自敬茶。 高丽时代,新罗茶礼的程度和内容,与宋代的宫廷茶宴茶礼有不少相通之处。

初探东巴文化在丽江旅游业中的传承思路

初探东巴文化在丽江旅游业中的传承思路 近几年来,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东巴文化的商业气息也随之加强,如何实现在旅游业中对东巴文化的传承,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在分析了东巴文化传承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之后,重点论证了在旅游业中传承东巴文化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传承的一些基本思路。 纳西族的东巴文化,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形成,历史悠久、内容广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所指的是“窥中原之文脉、纳百川之精”的广义的东巴文化。即以纳西族东巴古文化为核心,时至今日纳西族创造的和吸纳的外来文化的总和。东巴文化既是传承了几千年的纳西族古代文化,也是延续传承至今的纳西族活态文化。 一、东巴文化传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丽江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商品经济对东巴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萌发拜金主义意识,把东巴文化作为一种纯粹的盈利性商品加以过度地利用和兜售,使东巴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商业气息,浮华成分也很多。东巴文化开始“商品化”、“走样化”、“粗俗化”,面

临着“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于是,“如何在充分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传承东巴文化”这一问题日益凸现了 出来。 目前主要是通过开办东巴文化学习班、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山区尚存的老东巴进行了东巴文化传承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些传承形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开设东巴文化学习班的学校,出现了教学资金短缺的问题,且东巴文化教学与学生学业之间也存在冲突;因农民自身条件的限制,通过夜校传承东巴文化仍有较大的难度;因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在封闭的山区依靠老东巴传承东巴文化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从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当中进行东巴文化的传承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东巴文化的传承都具有巨大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在旅游业中进行传承的可行性分析 “旅游业是丽江的支柱产业,丽江市旅游局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1至2月,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15.9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7.71%。旅游业总收入预测12.51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9.21%;旅游对丽江地区的经济贡献率是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活化石”,有重要的历史、哲学、宗教价值和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传承书信文化书写赤子之情

传承书信文化书写赤子情怀 《语文》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傅雷家书两则》的教学设计 甘肃省甘谷县土桥初级中学裴永林 学习目标 一、学会规范书写书信。 二、体会傅雷对儿子深沉的期待。 三、感受传统书信的艺术魅力。 学习重点 学会规范书写书信。 学习难点 体会傅雷对儿子深沉的期待。 教法 引导法、练习法 学法 合作讨论法、归纳总结法、课堂作文法 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用ppt的第二张) 二、走进家书 师:展示李春波的《一封家书》的歌词,请学生歌唱。(使用ppt的第三张) 生:学生唱《一封家书》。 李春波的《一封家书》的歌词示例: 一封家书 (节选)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 我现在广州挺好的,爸爸妈妈不要牵挂。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我很想家。爸爸每天都上班吗?管的不严就不要去了。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妈妈,别舍不得穿上吧。以前儿子不太听话,现在懂事他长大了…… 此致 敬礼 李春波 一九九三年十月十八号师:引导感悟《一封家书》,走进《傅雷家书》:(使用ppt的第四张) 师:谈自己对《一封家书》和《傅雷家书》的认识:《一封家书》令人感动,《一封家书》令人热泪盈眶,《一封家书》令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一封家书》令人体味到儿女对父母深沉的叮咛和真挚的祝愿。同学们,大家知道《傅雷家书》吗?在《傅雷家书》中,父子成了朋友,父子成了知己,父子成了失败时的分担者和安慰者,父子成了成功时的分享者和警诫者。 三、分析家书 (一)了解傅雷和《傅雷家书》。

师:展示傅雷和《傅雷家书》简介。(使用ppt的第五张) 生:齐读傅雷和《傅雷家书》简介。 傅雷和《傅雷家书》简介示例: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于1927年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回国,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并翻译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大部分作品。傅雷先生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留学海外后,傅雷先生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悉心指导。《傅雷家书》是对傅雷及其夫人给儿子傅聪、傅敏在1950年至1966年书信的摘录,共计180余封。这些书信,既是一个温暖和谐而又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生活的见证,又是洋溢着厚重历史韵律的书信文化的里程碑。 (二)分析《一封家书》,明确书信格式。 师:提出“分析《一封家书》,明确书信格式”的学习活动的要求。(使用ppt的第六张)生:小组合作探究,明确书信的格式。 生: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 师:展示书信格式的要求。(使用ppt的第七张) 生:朗读书信格式的要求。 书信格式要求示例: 1. 标题:居中,交代给谁写的,如《给爸爸的一封信》。 2. 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敬爱的等;称呼后面使用冒号。 3. 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首字空两格。不可直接接在称呼之后。 4. 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5. 祝颂语:可以用“此致”、“敬礼”。“此致”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也可以用“祝您身体安康,万事如意”等祝颂语。该祝颂语要独立成段,首字空两格。另外,两种祝颂语不能同时使用。 6.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写在祝颂语下方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三)关注书信格式,重构文本格式。 师:提出“关注书信格式,重构文本格式”学习活动的要求。(使用ppt的第八张)生:小组合作探究,重构文本格式。 生: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 师:展示教师重构文本格式的成果。(使用ppt的第九张) .第一则书信格式教师重构成果示例: 给儿子的一封信 聪,亲爱的孩子: 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此致 敬礼 父亲:傅雷 1954年10月2日第二则书信格式教师重构成果示例: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总结

康家集初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总结 现就我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关活动情况汇报如下:我校学本期起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我校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中,并倡导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 一、我校设立了第二课堂。并且把书法设立在了里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二、我校能够充分利用那些仍得以保留的文化资源和方式,如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加以开拓和创新,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演讲、歌咏比赛、文艺演出、手抄报、黑板报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我校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 为此,我校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拓宽文化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充分表达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1.开展“感恩共产党”红歌比赛。 我校结合“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举办“建党节红歌比赛”文艺汇演,激发全校师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热情。 2.开展“感恩祖国”文艺汇演。 国庆节,我校通过组织开展“喜迎建国七十周年、助力临洮脱贫攻坚”主题文艺汇演,提升学生感恩祖国、回报祖国的朴素情 感。 3.开展“感恩励志”演讲比赛。 我校通过组织以“感恩励志”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青少年表达对祖国、父母、老师的感激之情,培养青少年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 4.冬至节师生家长联欢包饺子传统文化教育

打造品牌和亮点,形成长效机制我校形成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我校开展冬至节师生家长联欢包饺子传统文化教育。 5.“感恩老师”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9月10日我校通过组织以“感恩老师”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引导我校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培养青少年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本学期来,我校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坚持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

茶文化的传承历史有什么

茶文化的传承历史有什么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 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 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 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 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 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 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 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 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 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 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 玄远的清淡。东晋、喃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 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 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

东巴文化

东巴,即东巴文化,也指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东巴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包括图画象形文字,包括东巴经还有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音乐,还有东巴的各种道场就是祭祀活动,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质的很多内涵在里头,所谓东巴文化就是指的这么一个文化体系。东巴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纳西族,自称“纳”,“纳西”,“纳汝”。晋、唐史籍称“摩沙”或“摩些”。分布在云南丽江、中甸、维西、宁蒗及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或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主要聚居地云南省丽江,为国内惟一的纳西族自治县。这里的自然景观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丽江古城,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国内外游客,独特而丰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丽江东巴文化学者兰伟:“象形文字从它的造字以及整个发展的情况来看,它是从图画逐步发展演变成现在的东巴文字,所以现在的东巴文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每一个东巴文字都是很美的一幅画。 在东巴舞中,有很多舞蹈都是模仿动物的动作而形成的。据《东巴舞谱》记载,纳西最古老的舞蹈源于金色青蛙的跳跃。如今在丽江西北部山区仍然保留着一种古老舞蹈《勒巴舞》。据《吕氏春秋》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歌以歌八厥”。而《勒巴舞》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拿着牛尾巴跳的,它分别模仿大象、鹰、猴、蛙及虎,并使之形成了一套连贯的舞蹈动作。《牦牛戏老虎》是根据纳西民间的一个典故改编而成的动物舞,舞蹈分为颂经、牦牛戏老虎等几个部分。主要讲述了两只猴,分别代表人类最早的两个家族,一族崇拜老虎、一族崇拜牦牛,两家族为此发生争执的故事。 东巴神谱则是纳西人的图腾,在神谱里有神保佑他们,“青蛙、飞螺、大鹏鸟修曲、战神优麻、吉祥双鱼”等等数不胜数。一个民族想要强大,首先它必须能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能够很快地繁衍后代。据说纳西人迁徙到生息的土地,看到青蛙的繁殖能力是最强的,就把青蛙选作他们的繁殖之神,飞螺是一只长着翅膀的海螺,它是海神,亦是一种东巴用的法器,大鹏鸟修曲、战神优麻、双鱼则分别是保护、勇气和吉祥的象征,从古至今许多木雕艺术反映的正是这些神的传说,这些神谱木刻构思缜密,线条流畅优美,图案栩栩如生。久久凝视,仿佛就回到了遥远的年代。 古代的纳西族人民为了适应高原地区的农牧生产,一般以自织的麻布或粗棉布做衣料,男穿短衣、长裤,女着短衣、长裙。无论男女,大都不穿鞋袜,束花布腰带,外披一块羊皮或毛毡。纳西族妇女身背的羊皮披肩,既有装饰作用,也有实用价值,她们运送重物主要靠肩背,这时披肩可以起到保护背部的作用。后来由于受汉族的影响,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她们身穿大褂,外加坎肩,着长裤,腰系多褶围裙,在劳动或出门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制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缀有两个大圆布圈,背上并排钉着七个小圆布圈,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 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英古与旱魔搏斗,奋战了九天,最后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

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1) 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 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圭臬。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 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同时,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先进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随着邻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进步伴随着健康的,电子文档的的发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书写能力的退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只能依靠传统文化。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决21世纪人类的生存问题,必须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学说中汲取智慧。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指引着科技的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2)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

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看茶文化的传承发展

2016年第04期关法律指定的时候应该尊重当地少数民族进行古茶树祭拜的相关行为,并且在一定程度内,适当满足少数民族通报对古茶树的需求与依赖。不能一味对茶树进行保护,从而使得这些延续了几千年的风俗中断,进而影响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在较为灵活的法律制定过程中注重对少数民族同胞进行相关法律宣传,这样才能使得古茶树的保护更为人性化。将随意砍伐以及倾倒垃圾等现象也纳入法律保护条款之中,进而使得法律具有可行性。 其五,公众集体参与原则。法律条文必然是对全体公众行为进行约束的做法,所以其往往需要遵循公众集体参与的原则。比如目前我国现行的环境法就是通过法定的形式,使得公众在环境管理与保护中的资格被确立,进而鼓励与促进公众可以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当中,并且对其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法律监督与处理。因此在古茶树与古茶园保护过程中也可以实行这一原则,按照环境法的相关规定,要求全体公众都参与到茶园与茶树保护的过程当中。公众对古茶树、古茶园的保护,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相信只有充分发挥出群众的力量,才能使得古茶树、古茶园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进而将古茶树古茶园的法律保护机制作用显现出来。3 从法律实施角度对古茶树与古茶园进行保护的对策 从国家角度对古茶树与古茶园的法律保护进行监督,实则也是提升其法律保护水平的重要做法。所谓国家监督,就是由国家机关以国家的名义依照法律,对其进行直接法律监督。这种监督具有很强的法定性、严格程序性以及直接效力性。通过国家出面,对古茶树与古茶园进行有效保护,确实可以使得被监督者严格规范自身行为,起到重要的监督保护作用。 国家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其进行监督,以《云南省古茶树、古 茶园保护条例》为例,其本身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其的监督,并且确保其与我国的宪法和其他法律之间不会产生冲突与矛盾。根据《宪法》相关法律规定,地方性法规实行需要上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处备案,这样才能使得法律生效。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有权利对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相关法律条文的撤销。 此外,国家还享有对法律实施过程的监督。其监督的形式相对广泛,可以组织视察或者检查,也可以进行询问等。所以在云南省古茶树、古茶园保护法律实施的过程中,云南省各级人大可以听取相关政府机关的工作报告,进而对古茶树与古茶园保护工作的落实进行监督与管理。4 结束语 对我国云南省的古茶树与茶园进行法律保护,实际上是保护我国历史文化,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古茶树与古茶园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对其进行合理保护与开发,不仅可以满足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更可以将古茶树作为基础,不断研发出新的茶树品种,是我国茶文化不断发展且推陈出新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潘志伟,陆志明.谁来守卫古茶树?[J].环境保护,2011(10):35-36.[2]杨光武.云县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探讨[J].中国茶叶,2013(8):4-6. [3]李江龙.景洪市古茶树保护现状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5(4):147-148. [4]杨忠兴,俸忠华,张朝荣.双江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威胁因子及保护思路[J].中国茶叶,2010(3):4-6+9.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内容,是融合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农耕时期,有着深厚的历史印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都有着严重的制约。由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具有口头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等特殊性,因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前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1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颁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内容进行了界定,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也包括口头传说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传统手工技能、关于自然界的知识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核心是非物质 性,指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精神生产的非物质性,不是与物质相脱离,而是更注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活动成果。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也给出了定义,即指与各族人民群众生产息息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中包括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手工器具等。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茶的传说、制茶工艺、茶艺、茶俗、茶礼和茶事活动等内容,例如福建的大红袍茶的制作工艺和传说等,都属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茶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时期内的一种有形文物,具有单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而可以通过一些强制手段加以保护。相比之下,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较特殊,它并不是作为一种有形文物单独存在的,而是存在于某个特定的群体生活中,是行为方式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口头性、传承性和变化性,因此无法通过强制手段进行保存,因此在保护方面具有一定难度。 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看茶文化的传承发展 郭晓红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郑州451200) 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文化遗产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茶文化遗 产的重要内容,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由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性、口头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因此无法被强制保护。为了有效保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对相关法律进行分析论证,以选择更加合理的方式保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茶文化 作者简介:郭晓红(1983-),女,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司法救助。 思考·探索 281

“传承优秀文化,争做美德少年”演讲稿

“传承优秀文化,争做美德少年”演讲稿(总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传承优秀文化,争做美德少年”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沙浯小学四年级一班的刘诗宇,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优秀文化,争做美德少年》。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我们的传统美德以德作为根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以道义为重的人生观。 同学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承继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首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做出了榜样,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的爱国精神,然而在中国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卖国求荣的夜大有人在,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要以祖国的利益为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还要求我们要立志奋发,一个人、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志者事竟成,奋发图强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 我们争当优秀的“美德少年”,要热爱祖国,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了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我们争当优秀的“美德少年”,要品德优良,尊老爱幼,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中华民族

的传统美德;我们争当优秀的“美德少年”,要学习雷锋精神,要牢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亘古不变的真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挽起友谊的双手,向着未来,勇敢攀登;我们争当优秀的“美德少年”,要勤奋学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好好复习,按时完成作业,要知道丰富的知识才是我们翱翔的翅膀;我们争当优秀的“美德少年”,要孝敬父母,在家帮妈妈做家务,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我们争当优秀的“美德少年”,要遵守小学生守则,时时刻刻诀,。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争当优秀的“美德少年”,要体魄强健康活泼开朗,用充沛的经历把建设祖国的重任扛在双肩。 同学们,今天,我们是一棵幼苗,在学校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茁壮的成长。明天,我们将是根根栋梁,撑起祖国的大厦,让它更加繁荣富强。让我们携起手,共同努力,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摘要: 茶文化起源与中国,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又赋予了中国茶文化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内涵。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民众生活中可谓是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无论是产茶区还是非产茶区,茶文化的创造与传承都经久不衰。茶文化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贯穿在中国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它的足迹伴随着中国的成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而茶道更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名族之国粹。 关键字: 茶,茶文化,历史,发展,感悟,茶道,茶与健康 引言: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涵茶业专著、茶业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茶与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 正文:1.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人们对茶道和茶艺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仍然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但人们都承认一个事实,深奥的茶文化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思想和精华,与儒、道、佛的理念是息息相关的,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的氛围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茶道的环境也一定要清雅幽静,亭台楼阁,松间竹下,茶室庭院,使人陶醉其中。人们通过品尝茶和欣赏茶艺的过程,感受和体验茶所带来的美妙意境,从而使修身养性,身心开阔,达到强身健体,净化心灵,预防疾病的作用。有学者说:“茶道是东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粹,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历史上有众多名人对茶都有特殊的偏爱,乾隆嗜茶成癖,曾风趣地说出戏语:“君不可一日无茶”;孙中山以茶代酒,他对祖国茶叶评价颇高;鲁迅饮茶着迷,他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而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更是赋予了茶文化更多的意义。茶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更走向了世界。它代表着中国历史的沉淀,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文化,体现了中国如茶般浓郁的人文精神。 2. 茶文化之美 (1)儒释道合一。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儒释道三家所共同造就的,它同时融汇儒释道三家的基本原则,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天性,能使人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中国人提倡的“清静、恬淡”的哲学思想相吻合,也符合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内省修行”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玲教授认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思想来提携;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以佛家“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中国茶文化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

浅析东巴文化的传承

浅析东巴文化的传承 和力民 内容提要 东巴文化这一具有世界性文化价值的传统文化,由于东巴阶层的断代而濒临危机。东巴文化的传承,必须在政府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在恢复东巴教宗教形态的基础上,广泛以民间文化组织为依托进行传承,才能获得新生。 关键词 东巴文化 传承发展 东巴教 一、东巴文化是具有世界性 品位的传统文化 何谓东巴文化?狭义的东巴文化,指的是以纳西族原始宗教东巴教为基本形态的传统文化,是东巴教外壳所包容的纳西族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是千百年来纳西民族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 广义的东巴文化,乃是以东巴教文化为核心的纳西民族的古文化。它包括古代纳西族在东巴教文化内容基础上吸纳和纳西化了的外来文化思想和形态,譬如丽江洞经音乐、白沙细乐,纳西族吸纳的佛、道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口碑文化。东巴文化就是纳西古文化的代名词。本文论述的主要是狭义的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具有世界性品位的传统文化,理由和根据如下。 11东巴文化拥有目前世界上唯一尚存活的体系化的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人类社会历史上曾经历过使用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的阶段,也经历过一系列的文字演进过程。如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的丁头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公元前1300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可这些文字现在都是已经死亡的文字。惟独纳西族的东巴文还活生生地在使用和存活着。至今,一些少数民族也多少遗存着一些象形文字。如尔苏人的沙巴文等。但这些象形文字都不成体系,没有组成系统,不能完整表述本民族的思想文化,惟纳西族的东巴文能完整地表述古纳西人的思想文化。这是使东巴文化具有世界性的文化价值的第一个特征。 21东巴文化保存和拥有目前仍能释读

(√)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优秀案例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7a18238521.html,)/教学资源/学校管理公文 〔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优秀案例〕 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 ----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优秀案例 白山市第二十中学苏绿军 *案例摘要: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是引领青少年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 扬者,传播中国价值,增强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的重要途径;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学校 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探索学科融合协调发展,整合优化美育资源,全面提升学校美育质量的创新之举;是提高 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有益探索。围绕这个主题思想,我们在探索中前进,进一步完善了各种制度,常抓不懈,不断的拼搏、进取,走出了一条艺术办学特色的教改新路。成立了由学校领导和相关老师组成的艺术教育领导小组,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健全了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制定、修改、完善了各项教育教学规章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常规等,确保艺术教育工作扎实贯彻落实。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1、开展日常朗诵,课

前三分钟活动2、开展诵读经典比赛。3、开展“四大名著知识竞赛”4、开展书法比赛活动。5、开展书法比赛活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自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以来,我校不断总结经验与成果,聚积成了现在独特的学校文化个性品牌,实现了学生的多元和谐发展和学校办学的可持续发展。以确立“做德才兼备之师育合格特长之生创规范特色之校”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景行学子“勤奋好学,自主创新”的浓郁学风。 我校艺术教育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进一步完善了各种制度,不断的拼搏、进取,走出了一条艺术办学特色的教改新路。成立了由学校领导和相关老师组成的艺术教育领导小组,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健全了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制定、修改、完善了各项教育教学规章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常规等,确保艺术教育工作扎实贯彻落实。为此我们组织了以下活动 一、开展日常朗诵,课前三分钟活动 为了传承中华文脉,汲取民族精神营养,创建经典诵读特色学校,我校开展了“课前三分钟,人人诵经典”活动。根据学生自己特点,我们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诵读名人名

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茶,在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有着颇具魅力的神奇功效,为世人所喜爱;它使人们感到清爽,令神经活跃,得到喜爱。茶作为一种饮品,发起于神农氏时期,重闻于周公旦,发扬于宋唐时期,推广于明清,它的地位出一种生活实用食物进化为人们拿它品赏并体会意境,到现在为止,有三千年的历史。茶及茶文化的开启与兴盛是中华文明的一项载体,它不但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且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植根于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物质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 茶文化的弘扬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现代茶文化方兴未艾。近20年来,中国茶文化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获得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若干方面: 1. 茶文化历史文物古迹不断发现而得到保护 近20年来各地的考古调查发现、挖掘出土的有关茶的文物、古迹不断有报道,例如:在陕西法门寺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御用的金银茶具,在浙江长兴顾渚山,发现了唐代贡茶院遗址、金沙泉遗址和一些茶事摩崖石刻。在福建建瓯,发现并考证了记载宋代“北苑贡茶”摩崖石刻80字全文。在河北宣化出土的古墓中发现有辽代的古茶具和不少有关煮茶、奉茶、饮茶的壁画。在云南镇沅千家寨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大片的野生茶树群落,这些考古发现,对研究茶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茶文化组织、社团、展馆纷纷建立 这些茶文化组织、社团、展馆的建立,为弘扬中华茶文化、普及茶文化知识,开展国内外茶文化学术交流与研讨,推动茶文化事业的发展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各种茶文化活动形式多样、频繁开展 1989年9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1990年在杭州联

传承茶文化

传承西湖茶文化,争做“四有”新人 2005学年,我们积极响应区教育局专项布置的以西湖茶文化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先做总结如下: 一、认真作好宣传发动工作: 开学初期,以晨会、主题班会、黑板报评比等形式,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学习、宣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重温《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杭州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特别是在开学第二周组织新七年级的全体同学进行了以上守则的书面闭卷考试,85分以下的同学补考。 动员和引导全体师生积极参与专项教育活动。 二、认真组织茶文化理论教育: 1、收集文人雅士赞美茶的诗词、文章,并在班会课 上交流、汇报。 2、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从“学茶、种茶、采茶、 制茶、品茶”到“爱茶”,引导学生积极的传承、宣 传家乡茶文化,培养社会责任感。 3、转塘镇有专门的茶叶市场,历史长、规模大。结 合新教改精神和一体化德育实施的要求,让同学们 向家长、亲友了解并关注“西湖龙井”品牌的影响

力、知名度。 三、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1、我校有来自梅家坞、龙坞的不少同学,家里茶地 又多又好,在茶忙时,鼓励他们积极帮助家长,做 些力所能及的采茶、炒茶等劳动教育。 2、请以上同学中的代表介绍西湖龙井的地位、历 史,种植生长过程,采摘、炒制工艺,冲泡品尝, 对人体和品格培养益处多多。 四、一点体会: 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引导我校全体师生加深了对家乡茶文化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爱国主义情感,宣传了茶文化,突出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今后,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承西湖文化,培养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杭州上泗中学:金俊红 2005年12月30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