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伊壁鸠鲁与老子对人生认知的异同

伊壁鸠鲁与老子对人生认知的异同

伊壁鸠鲁与老子对人生认知的异同
伊壁鸠鲁与老子对人生认知的异同

伊壁鸠鲁与老子对人生认知的异同

一、古希腊伊壁鸠鲁学说和中国先秦道家学说

1.古希腊伊壁鸠鲁学说

同早期以整个宇宙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哲学不同,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客体的人生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伊壁鸠鲁(Epikouros)作为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化时代的哲学家,自然要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观察人与世界。尽管对“善”的求索和关于人生目的论的解释都深刻地显示着先哲的影响,然而,从人生之至善或者人生的最高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来看,伊壁鸠鲁与他们的观点迥然不同,他明确指出:”我们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我们认为它是最高的和天生的善。我们从它出发开始有各种抉择和避免,我们的目的是要获得它”.对快乐的至善定位也与同时代诉求德性的斯多葛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从渊源上来说,无论是第一哲学还是人生哲学,他主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思想和理论,由马克思当年的博士论文《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可知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但毕竟,根本方面还是一致的,所以周辅成的《西方伦理学名着选辑》一书将他们放在了同一章,称作“德谟克里特-伊璧鸠鲁路线”.作为柏拉图最讨厌的思想对手,德谟克利特也把快乐视作最高的善,如,他说过:“快乐和不适构成了那‘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的标准”.与德谟克利特的箴言集锦有所不同,伊壁鸠鲁的学说已经体系化;另外,伊壁鸠鲁貌似以原子论为基础来推导出他的人生哲学,实质上是为成就后者而选择了前者。因为原子论的宇宙阐释相比较于柏拉图的理念论或奥尔弗斯教义的神秘主义来说是最唯物的,即最能减轻神或来世对此生此世之人的纠缠和瓜葛,而且相对于泰勒斯等对宇宙本源或水或气的解释更加成熟和圆通。如果说德谟克利特是物理学的、柏拉图是数学的、亚里士多德是生物学的话,那么伊壁鸠鲁则是伦理学的,人生哲学是他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然而,伊壁鸠鲁又与此前及此后的其他流行的快乐主义有本质的不同,即使今天,“在西方,人们谈到伊壁鸠鲁主义通常有两种不同的联想:其一,与美食、烹调、感官享受密切相关的快乐原则;其二,原子论”.从hedonism(享乐主义)又叫Epicureanism(伊壁鸠鲁主义),以及Epicurus(伊壁鸠鲁)与epicure(美食家)的词源关系,可知以上观念的广泛流行。然而,这却是对伊壁鸠鲁学说的最大误解。昔勒尼学派在其早期创始人亚里斯提卜(苏格拉底的学生)那里可谓赤裸裸的享乐主义,认为肉体的快乐优于精神的快乐,应该追求眼前的、现实的肉

体快乐。伊壁鸠鲁认为这样的快乐主义过于肤浅和盲目,因为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事物产生快乐的同时往往也会附带着痛苦,他说:“没有一种快乐自身是坏的。但是,有些可以产生快乐的事物却带来了比快乐大许多倍的烦恼”.因此,他强调审慎或明智(prudence)这种美德是至关重要的。审慎作为实践理性可以帮助我们仔细地考察每一种快乐,只有当它们只带来快乐而没有痛苦或带来的快乐远远大于痛苦时,我们才可接受。由此可知,伊壁鸠鲁对当代的消费主义也会嗤之以鼻,因为从长远角度考虑,放纵欲望或奢侈排场无论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还是对绿色生态环境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考虑到痛苦与快乐的相伴相随,伊壁鸠鲁的最终结论是:“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这一界定充分说明了伊壁鸠鲁人生哲学是对希腊伦理特色的最后扞卫,是对东方世俗迷信、宗教浸入希腊的最终抵抗。他的快乐哲学既坚持了此生此世生命的主体性,又保持着理性、谨慎、节制的中道原则,自治而不迷信,自主而不放纵。正由于这些十足的希腊属性,才可理解亚历山大之后,尤其是罗马帝国之后,希腊不在,伊壁鸠鲁主义必然不在。

2.中国先秦道家学说

东周以降,铁制工具开始出现,并逐渐和牛耕方法推广到农业生产上,大大地提高

了生产效率,生产方式的革新必然带来政治力量的改变以及为之服务的文化思想的更新。于是,作为知识分子阶层的“士”将面临为黎民、为君主抑或为自己的选择。春秋战国五六百年间,虽说是百家争鸣,但实际上成为“显学”的只有儒、道、墨、法等几家。在治国理念上各有千秋,儒家倡导通过礼乐教化达到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之周礼为标志的有序状态来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道家批评儒家的德治,认为儒家之有为容易滋生虚假和混乱,以至于“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胠箧》),因而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顺人性之自然的治国方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57章)。墨家以“役夫之道”的立场,提出了“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墨子·兼爱》)的天下一家的理想主义。在反对兼并战争倡导和平主义方面,以上各家是一致的,但是,当强国大邦以“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贾谊《过秦论》)之政治雄心为主导时,它们都无一例外地不能迎合各国统治集团的需要,例如,“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因此儒、道、墨的政治主张最终难以实现,因为世界的游戏规则向来是由强国制定的。与此相反,法家在政治生活中最终胜出,获得最

高统治者的青睐,其中,法、术、势的结合使得法家成为王权专制的有效工具,通过“兴功惧暴”、“定分止争”(《管子·七臣七主》)来凝聚一切力量于军功上,最终通过赢得战争、扩大领土来说话。

在人生哲学上,除道家以外,其他各家大都主张尽知识分子的社会职责,通过教育、感化或游说统治者而影响政治走向和社会发展,最好的方式是成为官僚队伍中的一员,在推行政治主张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修身固然是儒家的根本,然而修身的最终目的在于齐家和治国,为家族及国家的兴旺发达有所奉献才是个体生命意义之所在,所以,“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孟子·滕文公》)。与此截然相反,庄子谢绝了楚王的卿相之邀,而选择“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因为在道家看来,通过谋划运作来实现治国安邦的努力要么是无益的,要么是徒劳的。无论是“严而少恩”(司马谈语)的法家还是“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的纵横家,自以为凭借一己的聪明才智就可以呼风唤雨、改天换日,实际上常常是同流合污或助纣为虐,成为强权国家开疆扩土发动战争的御用工具,最终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如秦朝变法的总设计师商鞅和曾挂六国相印的苏秦都死于当时最严酷的国家刑罚---车裂,而到秦国献计献策的韩非也被同学李斯谋害,这些“有为”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是有害而无益的。至于“摩顶放踵利天下”(《孟子·尽心》)的墨子和“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的儒生,在战争决定一切的时代,在分分合合的历史机遇中,儒墨之艰难抗争恰如“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庄子·人间世》)。道家选择了与他们都不同的生活方式---隐居,如此实现道家最珍视的生命品质---自由:“泽雉十步一喙,百步一饮,不蕲畜平樊中”(《庄子·养生主》)。身体之自由是形式,受外在条件的制约,因而隐居地的选择不可强求,可在山林,可在乡村,可在市井,也可在朝堂;而精神之自由可以由自己主宰,既可以在山水之中静听“天籁”,可也在市井之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如鲲鹏展翅般遨游于太空,如真人般达到“吾丧我”之境地,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语)。例如庄子自己“终身不仕”,却有一个官界的朋友---惠施,因为可以享受彼此交流思想的愉悦。总之,既区别于儒、墨、法的积极参与,也不同于佛家的出世主义,而是与世俗社会保持适当距离,韦伯称其为“政治冷漠这点上的不彻底性”.精神生活对世俗社会的超越带给道者巨大的空间和张力来承载有利于身心的自由生活,恰

如毕达哥拉斯所赞赏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看台上的观众,超越于小商小贩的功利心和运动员的竞争心,看客的心情永远是轻松的、自在的,因为他们懂得,无论

一个人曾经多么成功和耀眼、多么辉煌和伟大,在历史长河中,在浩渺的宇宙里,都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终究都是:“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人生之最美只在于:“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至于朝堂国事,不过是:“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明朝杨慎词)。

二、人生哲学之同

1.乱世来临的哲学回声

黑格尔曾经总结过:“哲学开始于一个现实世界的没落。”这可以说是对伊壁鸠鲁和道家思想缘起的共同概括。在古希腊,如果说苏格拉底亲身经历了雅典的巅峰时代的话,柏拉图和稍晚的亚里士多德则目睹着江河日下的希腊世界而苦苦思考着政治对策。虽然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了雅典的霸主地位,科林斯战争和底比斯战争进一步加重了城邦间的混乱,但毕竟天还没有塌下来,所以,罗素说:“亚里士多德是欢乐地正视世界的最后一个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在亚历山大的铁蹄横扫一切之后,尽管希腊的文明被传播到更远的地方,然而,对于希腊本身,文明已是昨日,噩梦已然来临:“伊壁鸠鲁的时代是一个劳苦倦极的时代,甚至于连死灭也可以成为一种值得欢迎的、能解除精神苦痛的安息”[11].在这个“劳苦倦极”的特殊时代缺乏安全感的希腊平民该如何安顿自己的肉体,如何拯救和解脱自己的灵魂,伊壁鸠鲁的人生哲学就是为此应运而生的。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之乱,是中国首次全局性颠覆式的政治剧变,其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可谓史无前例。其中有国内之变,如,在鲁国,三桓三分公室。在齐国,田氏代齐。在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也有国际之乱,如,老子家乡苦县本属于陈,后被楚国侵占,因为不愿为侵略者做事,才远行做周朝的史官,所以老子早年就尝到了亡国遗民的苦痛。孔子概括其《春秋》记载的242年间的社会惨状:“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下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到战国中后期,小国列侯基本消失殆尽,大国之间最终厮杀拼争,其残酷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和庄子同时代的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秦昭襄王时期大将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史记·白起王剪列传》)时庄子已是古稀老人,庄子既没赶上白起后期活埋40万赵国降兵的长平之战,也不知晓功臣白起的最终悲剧(被秦王赐剑自裁),但是凭借他的聪明智慧和人生感悟,这一切都并不出他的所料。作为乱世的解忧剂,道家之美在于出污泥而不染,如学者所言:“需要老庄思想和佛学的,是性情耿介、淡泊名利之士”[12].这一赞美同样适用于伊壁鸠鲁及追随他的弟子们。同样是乱世的哲学回声,必然使得两者之间会有诸多的相同之处以及异中之同。

2.主张远离政治,避乱世而居

在马其顿帝国代替独立的城邦后,作为“世界公民”,雅典人不再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政治动物”,民主决策时代彻底结束。伊壁鸠鲁让大家走出过去,进入新的生活方式。伊壁鸠鲁在讲到贤人时明确提出:“贤人不是出色的公众演说家”、“不投身政治”、“他会全力反抗命运”,并且,“我们应当从日常责任和政治事务的牢房中逃离出去。”[13]于是,在安静的伊壁鸠鲁花园里,远离政治、战争和喧嚣的一群希腊普通人,通过伊壁鸠鲁哲学而退隐到自己的心灵中,过着平和的恬静生活。道家也主张远离政治、权力中心,过清心寡欲的隐居生活。这种同世俗社会若即若离或藕断丝连的避世而居缘于人类肉体和灵魂的二元尴尬,是不得已而为之。老子将这种身心矛盾表示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第13章)庄子则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示了除此以外的两种极端生活方式都有不尽人意之处:“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有张毅者,高门县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庄子·达生》)。像单豹那样完全离开人世而独居,心修而身亡;如张毅那样,过度卷入浮华生活、沉迷于世俗交往,心灵被污浊则命不得活。因此,与世俗社会保持适度距离的最好方式就是隐居。伊壁鸠鲁与道家赞同躲避政治斗争的原因是一致的,面对政治与军事的强权统治,渺小的或原子式的个体无力与之抗争,唯一能做到的就是避开政治生活,远离世俗争斗,由此获得身心安宁与自由。两者都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因权势、财富、荣誉而获得的羡慕之后,一定会有更多的嫉妒和仇恨。纵使能侥幸避免外来的伤害,也很难获得内心的平静。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建功立业,而是努力使生活默默无闻,这样才能没有敌人

3.崇尚“自然”

伊壁鸠鲁提出的快乐主义缘于其具有“自然的”属性,施特劳斯曾经具体分析过这一推理过程:“伊壁鸠鲁的论证是这样展开的:要发现什么东西出于自然就是善的,我们就得弄清它是何种事物--它的善的性质由自然而得到保障,或者,它的善的性质能够不依赖于任何意见,尤其是不依赖于习俗而为人们所感知。出于自然就是善的东西,在我们从出生时刻便开始的追寻中展现了它自身,它先于一切的论证、盘算、教化、管制和强迫。在此意义上,善就是令人快乐之物”[14].由于前期哲学的城邦主义或知识论都已不合时宜,伊壁鸠鲁必须另辟蹊径建立人生哲学的根基。“自然的”摒弃了一切人为和复杂,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接受。

他主张快乐,只是因为快乐是自然的,这就奠定了他的快乐主义与其他一切享乐主义共同的感性基础,也由此酝酿了彼此之间似乎无法根本彻底了断的暧昧关系。道家选择人生哲学的根基同样是“自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自然而然的样子是一切规范的始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64章)。而道家所谓自然的绝不是快乐,是虚静、恬淡、寂寞和无为,认为这才是人的自然状态,如赤子一般天真无邪,那些被功利、权势欲望主宰的生活则属于后天人为(人+为=伪)的非自然状态。所以老子说:“希言自然”(《道德经》第24章)。老子还主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29章)。庄子提出了摆脱世俗善恶或仁义标准而将价值定位在

更高层级上的真人这一理想人格:“吾所谓藏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庄子·骈拇》)。真人之真在于真性情。庄子解释,所谓真人无情实际是据有自然之情而排斥世俗好恶之情:“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庄子·德充符》)。正是由于对道家精髓的把握,魏晋的嵇康才有“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呼唤。

4.自然的就是简约的

虽然伊壁鸠鲁的自然的是快乐的,但是,他解释说:“当我们说快乐是终极的目标时,并不是指放荡的快乐和肉体之乐,就像某些由于无知、偏见或蓄意曲解我们意见的人所认为的那样,我们认为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15].同道家的公式“自然的=简约的”相比,伊壁鸠鲁多了一个中间环节“快乐的”,但等式的两个边端还是一样的。在他看来,对财富和名利的贪欲是追求某种不可穷尽的东西,这种永无止境的追逐必然是徒劳的、枉然的,它会使人的心灵无法安宁,会造成精神的烦恼和苦痛。伊壁鸠鲁说:“习惯于简朴的、简单的饮食就可以保障为健康所需要的一切,能使一个人满足生活必需品而不挑剔。”[16]老子也提醒世人:“五色令人耳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12章)。庄子也隐喻到:“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但是,两家在简约生活的内容构成上略有不同,伊壁鸠鲁认为:“有些欲望是自然的,有些欲望是虚浮的。在自然的欲望中有些是必要的,有些则仅仅是自然的而已。在必要的欲望中,有些是为我们幸福所必要的;有些是为身体的舒适所必要的;有些则是为我们生存所必需

的。”[17]可将其意思图示如图1.

他认为,人的欲望中,B是根本不需要的,有百害而无一益;A2也是应该舍弃的,因为它们也会带来很多的后续性痛苦。明智的快乐生活=A11+A12+A13,其中A13是不可以没有的,A12和A11尽管没有A13那样绝对不可少,但也是必要

的,都属于生活所必需,如,宴饮不仅可以满足食欲,更可以放松心灵,但是一定要“偶尔的”,而且不可以“豪饮”.道家珍爱生命,倡导“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为争取有限的社会资源(功名利禄)而努力就是为身外之物而耗费宝贵的生命,是不值得的,所以:“至乐无乐”(《庄子·至乐》)。而保有生命并且健康长寿的奥妙恰在于:“至乐活身,惟无为几存”(《庄子·至乐》)。道家并不认为“偶尔的宴饮”是必要的,对于庶人大众,好生活的标准可以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道德经》第80章)。然而对于道者,则要“味无味”(《道德经》第63章),把恬淡无味当作味。庄子也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吸深深”(《庄子·大宗师》)。即道者的生活必要条件比伊壁鸠鲁的更简单,更容易满足。

5.辩证地看善恶、祸福与生死

两家都主张辩证地看待善恶、祸福与生死。如,伊壁鸠鲁说:”有时我们把善看作恶,有时却相反,把恶看作善”[18].并指出作为善恶的表现,祸福、生死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以此来扭转人们贪生怕死的恐惧心理。他认为在身不由己甚至命不由己

的时代,智慧的人应该主动去做自己可以做到的---尽己所能地提高生命质量而不是整日思索死亡本身,增值生就等于延缓死并克服死:“正像人们选择食物,并不单单地选数量多,而是选最精美的一样,有智慧的人并不寻求享受最长的时间,而是寻求享受最快乐的时间”[19].无独有偶,老子也指出有一些人由于人生哲学上的失误而过早地自我缩短了先天预期寿命:“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道德经》第50章)。事实上,道家的辩证范围更加广泛,如老子早就发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德经》第2章)。庄子也认识到:“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庄子·齐物论》)。

由此奠定了道家思想体系的开放性,从而铸就了道家学派顽强的生命力。在祸福方面,老子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58章)。庄子则揭示了生死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庄子·知北游》)。主体的觉悟就在于顺乎生命之自然而忘怀个人之生死:“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庄子·知北游》)如此才有庄子妻亡之时“箕踞鼓盆而歌”(《庄子·至乐》)的悲壮故事。只有深切地领会过世事沧桑和人生苦难的心灵才会为死亡带来的解脱唱出如此凄美的生命颂歌,伊壁鸠鲁的愉

快地接受死亡---“正确地认识到死亡与我们不相干,将使我们对生命之有死这件事愉快起来”[20]---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作为轴心时代中西不同地域的哀世挽歌,伊壁鸠鲁与庄子都主张大无畏地、平静地、欢愉地迎接死神的到来---与其说是哲人的黑色幽默毋宁说是两颗绝不屈服于苦难的坚强的心!

三、人生哲学之异

1.本体论的根本分歧

道家思想的根基在于“无”:“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天道》)。而伊壁鸠鲁则坚持原子论的本原解释,他明确表示:“没有什么东西自无产生。否则,任何事物就都可从其他任何事物产生而不需要其适当的种子了”[21].这一根本分歧却意外地带来了认识论上的相同意向---对自然知识的探索应该适可而止,不应该或没必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如,道家批评儒家局限于人伦日用常行,忽略了“六合之外”.庄子凭借本能直觉天才地发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庄子·逍遥游》)的宇宙规律,并且还曾发问到:“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庄子·天运》)事实上由于“无”的本原出发点,无论是与善辩的名家还是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传统相比,庄子的疑问也只是直觉所到而已,与其说是科学追问,不如说是人文感悟,由此得出大自然的神秘莫测和其规律的不可违逆,至于具体结论则无关紧要,如庄子对惠施等“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的评价是:“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庄子·天下》)道家认识到相对于自然之无穷,人生何其短暂,故采取拒智的态度:“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这与老子的绝学弃智一脉相承。因此,对科技进步的态度,《庄子·天地》中“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的故事说明,道家的拒智是坚决且彻底的。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固然独特鲜明,如,庄子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问题是这种人与自然的融合是混沌的、朦胧的,因而也是原始的、初级的,而今日环境科学所讲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则是建立于近代自然科学---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自然现象分门别类的实验探究---之上的知性的、理性的、自觉的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之后的主客统一。因此,道家的“齐物论”有让渡主体之嫌,类似于黑格尔批评谢林的“签字转让”,黑格尔将其比喻为黑夜看牛,所有的牛都是黑色的。[22] 与道家异曲同工,虽然从形式上看伊壁鸠鲁学说是一门包括形而上学、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在内的完整体系,但罗素形容其是“粗鄙的”[23],原因

在于其所有学科都是为伦理学而存在的,自然哲学的意义在于与伦理学相一致,前者是后者的铺路石。其形而上学丢弃了古希腊思想史上一贯的对真理的探寻热忱,科学也好,真理也好,伊壁鸠鲁对其本身并不感兴趣,唯一的意义在于克服迷信所归之于神的超自然解释。而当有着几种可能的自然主义的解释时,他主张不必再花费精力进行精确的选择,如月亮盈亏的原因,任何一种都可,只要不引出神来,彼此之间就没什么区别。所有的自然科学,包括第一哲学,在伊壁鸠鲁看来

,其研究宗旨在于:“我们不能认为我们对这些现象的论述缺乏精确性,只要它有助于保证我们的安宁和幸福”[24].伊壁鸠鲁似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如,他曾说:“一个人在年轻时不要放松对哲学的研究,也不要到老年时厌倦于研究。对于灵魂的健全而言,任何年龄都不会太迟或太早”[25].但事实是,他强调的学习内容只是哲学,或者说穿了只是伊壁鸠鲁的人生哲学。因此在忽略科学知识方面,伊壁鸠鲁和道家貌离神合。总之,不同的本体论却都得出了相同的拒智主义结论,究其实质,伊壁鸠鲁对科学的放弃是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人生问题才是问题;道家对科技的拒斥虽然与其理论根基(无本论)是一致的,然而根本原因也在于乱世之中生存高于一切!

2.何为自然的生活

两家都主张过自然的生活,然而在何为自然的生活这一问题上,却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伊壁鸠鲁的是快乐,道家的是赤子心态。虽然在具体生活方式上有很多共通之处,如远离政治是非,避开权势、荣誉、战争,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只消耗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等等,但是毕竟快乐主义与婴孩赤子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两者所需德性不同且与德性的关系也不同。伊壁鸠鲁的快乐生活需要一系列古代传统美德,如,他曾说:“在智慧所提供的保证终身幸福的各种手段中,最为重要的是获得友谊”[26].但伊壁鸠鲁所要说明的实质是:只有谨慎、正义、诚实、正直地活着,一个人才能真正地、长久地快乐。所以,在伊壁鸠鲁那里,如梯利所言:“德性或道德是达到快乐或精神宁静的目的的一种手段”[27].道家的真人也需具有若干品质,慈、俭、柔、真、不争、无为等,而最根本的要领是静谧:“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16章)。庄子借孔子之口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庄子·德充符》)。静谧是排斥喧杂和浮躁的,与伊壁鸠鲁重视友谊不同,道家认为孤独才能成就静谧,所以庄子强调“独志”(《庄子·天地》)、“独有之人”(《庄子·在宥》)以及“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道家认为,事实上

人出生后就被天生赋予了以上美好的资质和禀赋,是后天世俗社会的熏染和生活世界的过度人为遮蔽了它们,隐居避世的意义在于去伪存真。一旦进入寂寞无为的本真状态,赤子的一切美好品质不请自来,两者同生同灭,不需要修行者额外地刻意追求。其次,关于未来的可能发展态势。毕竟,伊壁鸠鲁的人生宗旨是快乐,尽管有若干美德加以修饰,使得梯利称其为“有见识的利己的学说”,但结果很可能是:“它鼓舞个人以追求自己的幸福为一切努力奋斗的目标,这种人生观很容易导致置他人于不顾的自私自利的局面”[28].后世常有享乐主义学派向伊壁鸠鲁认祖归宗也许不无一定的道理。道家的赤子之心是一种自我净化,隐居修行的意义在于:“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庄子·人间世》),先让自己站稳,然后才能扶助别人。纵使一直在修己而没有帮助别人,清心寡欲、清静无为的道者一般不会成为置他人于不顾的自私自利者。

3.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有别

伊壁鸠鲁虽然论述的哲理非常普通和平凡,如黑格尔所论:“事实上它并未超出一般普通人的常识,或者毋宁说是把一切都降低到一般普遍人的常识观点”[29].这是内容上从古代哲学由追求超凡脱俗的至善理想向世俗的日常生活基础的转向,也是对象群体上从具有一定财富的公民乃至贵族向普通劳苦大众的转向,但是在论述手法上仍然沿用西方哲学的表达方式---概念思维下的哲学论证和阐述,运用形而上学中的原子论、心理学解释以及逻辑学的推导规则,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来层层递进得出其快乐主义人生哲学的伦理规范。整个论证过程是抽象的、严密的、无懈可击的。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支脉,道家思想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则迥然不同,以西方人眼光乍看起来,《庄子》一书“没有明显的线性发展的哲学论辩。另外,它内部很多段落相互之间似乎是不依据前提的推理。更糟糕的是,它内部充满了这样的段落:它们是如此地晦涩难懂以至于它们抗拒任何一种理性分析”[30].然而仔细研读该书的英国着名汉学家阿瑟·韦利(ArthurWaley)则称《庄子》是“世界上最具消遣性同时又最具深刻性的书之一”[31].消遣性体现在抽象思维下的艺术表现手法,如神话、隐喻、类比的大量应用,通过浪漫想象、嘲讽、形象比喻来展现道家之道,富有极强的文学情调和美学色彩;深刻性在于,尽管道家没有利用西方特色的概念分析及逻辑推理等智性功能,却通过开启另一个维度(thisotherdimensionofunderstanding)---直觉的或审美的认知模式,让读者以“哲学儿童”(爱莲心语)的心

《魏晋思想的世俗与超越》,《新华文摘》20XX第11期,第58-59页。

[13](古希腊)伊壁鸠鲁、卢克来修:《自然与快乐》,包利民译,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年,第49页。

[14](美)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北京:三联书店,20XX 年,第110页。

[22][30](美)爱莲心:《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周炽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XX年,导言第3页,自序第1页。

[27][28](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09年,第110页。

[29](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8页。

[31]ArthurWaley:“ThreeWaysofThoughtinAncientChina”,London,19,

[32]曹文轩:《水洗的文字---读汪曾祺》,《书摘》20XX第9期。

[33](英)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第2卷),何兆武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78页。

人生哲理文章_人生感悟

人生哲理文章 同一件事要说多少遍才算多?同一个错误要犯多少次才算蠢?无法记取教训,是为了不服输,还是为了真理?未知生死,谈生死有何意义?如果每个人都活在X光的照射下,每个人见到的都是全身的骷颅头,没有皮肤,没有肉,不知,这样还会不会有“谁爱谁”的问题? 阳光,总是滋养大地,却有人因为太热而中暑。月光。总是指引晚归的人回家,但月光本身却不发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千古不变的定律,却要人们付出一次次的代价,究竟,为的是什么? 我努力赚钱,功成名就后,为的是什么?我考第一名,得到众人的肯定后,然后呢?放弃光环,等于放弃生活的目标?我究竟为什么要得到大家的赞美与认同?如果有一天,赞美你的人消失了呢?世间的无常,是大家避谈的。活的快乐就好,想这些做什么? 生活在阳光下的人,真的无法体会黑暗的思想吗?生活在黑暗思想的人,真的无法到达阳光的国度吗?当我看到一些年老者退休后,不管之前多丰功伟业,归隐后,天天电视不断,吃饭睡觉看电视,然后因为身体的老迈而什么事也不能做。我在想,他们在等死。不能死,却等死,能不能不要这样过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为自己做了什么?我常这样问自己,我为自己做了什么?日后,我还想要做什么? 人人心中有把尺,拿来丈量别人时,总是量的很仔细。丈量

自己时,总是马马虎虎。同样的一把尺,却量出不同的结果。这把尺,同时也量出了拿尺人的心胸与气度。 以上的思绪,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谁对谁错,或许也没定论,就是观感的不同罢了。在此,我分享自己的想法,如果可以接受,就拿去用,如果不可就笑笑的当作看了一部电影吧。 一.同一件事要说多少遍才算多? 只要对方不记得,说多少遍都不算多。只要对方记得,说两次都嫌多。 二.同一个错误要犯多少次才算蠢? 两次,两次就算蠢了。如果真能记取教训,怎会让自己不断重复自己的过错呢?但是,人啊,却不是常常会记取教训的。说铁齿也行,总是希望找到解决之道,但是,在找到方法之前,我们会不断的尝试,或许会一直在同一点失败。若日后成功了,会让人说:“您真是锲而不舍,有毅力,难怪会成功。”但是,如若失败了,别人会说:“真是傻瓜啊,怎么学不乖呢?”这真是应了那一句话:“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啊! 三.未知生死,谈生死有何意义? 连自己活着要做什么都搞不定了,谈什么死呢?没有死过的人,如何描述那滋味?没有去到阴间再回魂阳间者,如何懂得了死后的世界?有时,活着的世界都还摸不透,走不完,甚至有些事终其一生都无法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何谈死呢? 或许谈死无意义。但是,亲人朋友往生后的悲痛,就与死相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摘要: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 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 正文: 第一部分: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于前571年。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

老子的人生哲学对今人的启示

从小到大,在我的的印象中,老子是一尊神,是主宰我们凡间的,和我们生活在两重天。和我们的距离,确切的说是天壤之别。那么,老子和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昨天,山西文瀛书院的院长卫方正先生座客万象书城,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揭秘。 一、老子似乎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老子是唯一被道教化,被神化的人物。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教会,是道教。这个宗教组织的创始人,就是老子。传说天地是他所生,他诞生于天地之前。他生活在三十三重天,坐在兜率宫中,为玉帝和王母冶炼仙丹。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两部神话小说中,老子是个被神化被妖化了的形象。在民间的各个行业中,老子被封为祖师爷,来庇护子孙后代的生活一帆风顺,生意兴隆。所以,老子好像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二、老子应该属于我们的世界 我们先说个题外话,我们尊称的圣人孔子,属于我们这个世界,而老子和孔子见过面。《淮南子》和《吕氏春秋》曾经有过记录,既然老子属于我们这个世界,那么老子又是哪里人?是怎样一个人呢? 老子是楚人,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曾经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而且,在《老子》一书中,多出实用楚地方言,跟同样产生于楚地的《楚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性语言;老子在《老子》一书中所说的自然界的状况,都是楚地的特点。比如

他总是在说水,但是他说江、说海,说谷,就是不说河,因为在他那个时代,“河”就是黄河。老子作为南方人,尽管很可能见过黄河,但是他总习惯了拿自己最熟悉的南方河——“江、海、谷”来作比喻。而他多次用到的那个“谷”字,就是南方最“河”的称呼。当然还有其他证据,比如,他总是喜欢用“兮”字,这是典型的南方系统语言。 老子出身贵族,老子曾经做过图书管的馆长,这个职位是世袭的,在老子生活的时代,穷苦人家是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读书。只有达官贵族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儿她这个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是从父辈那里继承的,可见老子祖上是贵族,而他也绝对不是贫家子弟。 老子祖上姓李,有两种来源: 1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第二种说法也是传说,有人说,老子的母亲碰巧是在李树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著李树说:“就用它作我的姓吧。” 三,老子的智慧:说起老子的智慧,要先说说老子的三件宝贝,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节俭;第三件事,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认为,正是因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正是因为节俭,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才能长久;正是因为谦和退让,才能成为万物

最新人生哲理感悟句子

最新人生哲理感悟句子 1)舍得小,就有可能得大;舍得近,就有可能得到远。人生若只 如初见,我们就体会不到成败和悲欢。因为没有,从不担心失去;因 为想要,才会患得患失。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真正属于你,我们 也不过是个匆匆的过客,赤条条的来,一无所有的离开。 2)给自己一双慧眼,去观察,去体验,去欢喜,不管生活给你布置了多么曲折的过程,相信生活,对生活的最大尊重,就是快乐的 运用生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生命需要双脚去丈量,所有 的善良需要去结缘。 4)要修炼平淡的心境,拿得起,又放得下,时不我待,我们有过泪雨,我们固执得不肯回头,我们可以漫不经心的不在乎自己为了 他人,我们也可以爱自己多一点无关风雨,我们也可以爱自己胜过爱,爱情只为人生短短几度春秋。 5)你焦虑,是因为自己不够从容;你悲伤,是因为自己不够坚强;你惆怅,是因为自己不够阳光;你嫉妒,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凡此 种种,每一个烦恼的根源都在自己这里。所以,每一次烦恼的出现,都是一个给我们寻找自己缺点的机会。 6)我发现很多人的失落,是忘却了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就 此变成自己少年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7)我不喜欢一切等。无论所等的是好事,坏事,好坏未卜之事,不好不坏之事,等总是无可奈何的。等的时候,一颗心悬着,这滋 味不好受。 8)世界没有悲剧和喜剧之分,如果你能从悲剧中走出来,那就是喜剧;如果你沉缅于喜剧之中,那它就是悲剧。如果你只是等待,发 生的事情只会是你变老了。

9)独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一个人如若畏惧独处讨厌寂寞稍稍闲下来就有呼朋引伴的冲动,那至少能证明其精神力量还很薄弱。 10)做人须简单,不慕繁华,不必雕琢。不贪功急进,不张扬自我,不负重心灵,不伪装精神,不沉迷幻想,不茫然未来。走今天 的路,过当下的生活。 11)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变模糊的全过程,心会在泪水落下的那一刻变得清 澈明晰。 12)默契是什么?始初,默契是一场交谈,说了就懂了。后来,默契是一个眼神,看到就明了。再后来,默契是一种信念,想到就心安。默契,成就了世上最有温度的距离。 13)生活就是这样,在这里失去了,往往会在那里得到回报,就 好比爱情,你在这里得到了伤害,却在那个人那里得到了宠爱。 14)比别人多一点努力,你就会多一份成绩;比别人多一点志气,你就会多一份出息;比别人多一点坚持,你就会夺取胜利;比别人多 一点执着,你就会创造奇迹。 15)要学会在轻淡无形,不给别人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去爱一个人。很好的爱一个人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甚至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办到——保持足够距离,拥有适宜的谦卑。 16)我们似乎总会在某一年,爆发性地长大,爆发性地觉悟,爆 发性地知道某个真相,让原本没有什么意义的时间的刻度,成了一 道分界线。 17)守护一个人需要太大的勇气,也许没有山盟海誓,但只要诚 心正意,也可以生死相依。两人走到最后,往往就是一个靠,你依 靠我,我依靠你,走过生命的晴天和雨季。

于天罡《老子的人生智慧》答案

于天罡《老子的人生智慧》答案 第一讲大势所趋:人类之困;普世之思;文化之根判断题(20分) 1.老子思想对现代人就有普世价值(20分) ? A:正确 ? B:错误 ? 单项选择题(80分) 1.道家思想是宗教和诗人的,但它同样也强烈的是()(20分) ? A:学术的 ? B:科学民主的 ? C:政治上是革命的 ? D:B和C ? 2.人类最终的问题,所谓终极性的问题不是(20分) ? A:宇宙是如何发生的 ? B:宇宙将来怎么办 ? C:人和宇宙有何关系 ? D: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

3.在《堕落》中“抓住了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中不包括(20分) ? A:明天 ? B:今天 ? C:我 ? D:享乐 ? 4.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下”被人们理解为一种()发生的 路径(20分) ? A:事物 ? B:规律 ? C:宇宙 ? D:自然 第三讲千年误读:无为之误;出世之误;阴谋之误判断题(20分) 1.老子提倡的无为就是无所作为(20分) ? A:正确 ? B:错误 单项选择题(80分) 1.无为是不执著于(20分)

? A:相 ? B:念头 ? C:自己所为 ? D:事 2.道家是(20分) ? A:出世的 ? B:入世的 ? C:明世的 ? D:恶世的 3.佛儒道三家,出世的是(20分) ? A:佛 ? B:儒 ? C:道 ? D:以上都是 4.亨廷特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冲突主要以文明的()的存 在产生爆发的(20分) ? A:不同形态 ? B:传播范围 ? C:不同传播方式

? D:不同内容 第六讲管理之道:管理之问;迷失之痛;觉醒之路判断题(20分) 1.信奉道的表面功夫,这是愚昧的开始(20分) ? A:正确 ? B:错误 单项选择题(80分) 1.老子说邪盛为()(20分) ? A:妖 ? B:毒 ? C:魑 ? D:魅 2.资源管理排在第一位的是(20分) ? A:资源化管理 ? B:人性化管理 ? C:文化管理 ? D:军事化管理 3.海尔老总张瑞敏说她有三个老师,不包括(20分)

老子的人生智慧(深度好文)

1.惟道是从,因任自然。 2.凡事不要做过头。 3.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4.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5.留有空间才好发展。 6.树立自己坚定的信念。 7.学会客观地观察自己。 8.战胜自己才是强者。 9.培养洞察细微的能力。 10.遵循水的大智慧。 11.无为而后才有大作为。 12.无为才能无所不能。 13.凡事总是过犹不及。 14.不居功者成大功。

15.不自满才能不断进步。 16.世间的根本在于“道”。 17.委曲才能求全。 18.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19.生活中惟一不变的就是变。 20.以柔克刚才是取胜之道。 21.人生一定要有梦想。 22.谦退无私才能成大事。 23.稳步推进胜于强出头。 24.善于借用他人之力。 25.正确看待人生的成败得失。 26.不争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27.清静无为,远离死地。 28.保有冷眼旁观的人生态度。 29.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30.掌握好说话办事的分寸。 31.做人做事都应善始善终。 32.学会找准自己的位置。 33.深藏不露容易成功。 34.创造“天时”与“地利”。 35.真正聪明的人不卖弄自己。 36.忧患只能来自我们自己。 37.挫其锐,解其纷。 38.要有大者宜为下的气度。 39.小不忍则乱大谋。 40.沉默是金,寡言是福 41.看透人生的祸福变换。 42.道的本意在于师法自然。 43.保持纯真自然之美。 44.坚持纯真的本性。

45.不要被贪欲所左右。 46.用辩证思维去观察世界。 47.立身处世的三件法宝。 48.珍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49.参透生死之间的奥秘。 50.久处巅峰必有隐患。 51.凡事一定要适可而止。 52.好心态赢得好生活。 53.过一种快乐而不享乐的生活。 54.当于静处品味人生。 55.保持一种简单的快乐。 56.保持一种清静无为的心态。 57.以静养智的大智慧。 58.得意忘形,便会乐极生悲。

人生感悟短语 经典人生哲理句子精选

人生感悟短语经典人生哲理句子精选 分类:默认分类发表于:2009-12-11 09:38:39喜欢(10)评论(21)阅读(875) 男人,你长的可以不帅,但你这个人可以帅,而且,那才是真正得帅。(当然,女人也是同样得道理)所以,不必在穿着打扮上花太多心思。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如果你准备结婚的话,告诉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学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对方的缺点。 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的婚姻,幸福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达到成功的,成功的背后

一定有许多人在有意或无意识地帮助你,你要永远感激他们。 世界上每个人都在完成两大积累——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资本与信誉的积累。当你自认已完成这两大积累时,那你想要做什么都会成功。 进入社会,就是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你的所有过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张白纸,这是你最好的重新塑造自己形象的时候,改掉以前的缺点,没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应该以全新的形象出现。 为爱坚持的人,记得坚持可以,但是不要为爱受伤。 或文或武,我是说你要有一样能行得地方,样样通样样松是为人之禁忌。样样通几样更通方是境界。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但要记得反省。 社会上要想分出层次,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竞争,你必须努力,否则结局就是被压在社会的底层。 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摘要:《老子》中的哲学观点体现了老子的智慧,本文主要从修身养性和辩证观两个方面论述老子的思想,并结合当前社会问题谈老子的哲学观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老子老子思想哲学观 老子是我国道家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唯一的著述《老子》中。老子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文学、心理学、军事学等方面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其很多哲学观点,对中国的文化更是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的心理问题也有日渐增加的趋势,很多人对现实生活产生疑问和迷茫,有的甚至绝望,而走向不归路,很多社会问题也凸现出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再来看老子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一.修身养性 老子多次以水来说明自己的哲学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养高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但是与世无争,身居众人所厌恶的卑微之地,所以它更接近大道。它总是处在亲和的地方,思想上总是保持深藏不漏,总是倾向于仁爱,言语总是守信,政治上保持安定,做事情很干练,举动也切合时宜。正是由于它与世无争,所以才不遭到怨恨。老子和孔子都以水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在老子眼中,修养到达最高境界的人就像水一样,水的特性就是谦和柔顺,但是它与世无争。做人如果能做到这样,也就达到了境界。老子的这段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做人也应该像水一样,能处于卑下,能包容一切,能服务他人,能做到不争名夺利,这样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水的特性还表现为“柔”,老子贵“柔”的思想在很多章节都有所表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体悟《老子的人生智慧》教学教材

体悟《老子的人生智 慧》

体悟《老子的人生智慧》 一个学期的爱课程学习,不仅让我更近距离地接触到老子的世界,还从张雷老师的口述之中明白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利用老子的思想武装自己!老子先生的观点是博大精深的,从古至今都有人研究着,应用着老子的思想智慧,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又应该从老子先圣的智慧中获得哪些东西呢? 从宏观上来看,老子的人生智慧可归纳为:一个精神、四项原则、一种理想,即自然精神,批判原则、辩证原则、适度原则、柔弱原则与天人之和、人际之和、个人的身心之和。 自然精神。老子常常强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主张不要刻意地表现怜悯爱惜、鼓吹仁义道德。老子强调“见素抱朴”,不强求改变,尊重自然,按照事

物本来的运行规律办事,因势利导,用无为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批判原则。老子主张对任何事情都持思辨的态度,持独立批判的能力。他认为,“有为”往往会导致妄为、胡作非为。其实人可以通过无为来达到有为的目的。老子对儒家很不以为然。儒家主要讲礼仪,老子对礼评价最低,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他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是说,自然规律被破坏了,才用所谓仁义约束人的行为;有了智慧,也出现了虚伪;母子、父子、兄弟不和睦的时候,才提倡孝道;国家快要垮台的时候才会看出忠臣。总之,越是宣传提倡的东西,越说明它是最缺乏的东西,这是老子深刻独到的见解。 变易原则,也就是辩证原则。老子讲一切都是对立的,也讲一切都在变化和一

切皆有利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提醒我们单纯的利和单纯的害是没有的。事物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两个方面。比如现在我们经济发展得很好,但同时也产生了对环境、生态的破坏。我们在引进许多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丢掉了我们民族不少固有的美德。但是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不能因为事情有弊有害就不去做,关键是我们要把害处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适度原则。儒家叫中庸,道家没有这个词。老子说少私寡欲,“私”少一点,欲望不是不可以有,但是别过分。这就需要掌握一个合适的度。我们常常说,做好人难,因为好人要求全。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在家要做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到单位要做好上级、好下级、好同事,在社会上要做好公民,跟朋友交往要做好朋友……这么一来就完了,活得非常累。坏人呢,要升官就跑官买官,要发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以下是精心的老子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析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老子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他的政治哲学非常有远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刻反思。 一、“道”论体系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道”,其一切主张皆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道与德既然密不可分,那么自然和政治也应该密不可分。老子认为既然自然界拥有自己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拥有着自己的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自然而然的运行下去。只有人们认识并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并遵守它,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安居乐业,才能得到顺其自然的发展,这就是

老子说的“言人事必本之于道”,可见“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1、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贯穿《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开篇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言说的道不是“常道”,能给出的名不是“常名”,不可道之道是永恒的、不变的道,可道之道是暂时的、可变的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本体,是万物的宗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的实现根基,道归根到底是浑然完整的“一”,无名无形,道是宇宙人生的总法则、总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进而指出,人以地为根据,地以天为根据,天以道为根据,道的法则是自然,即“道”是根据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而运动的。 2、道的存在状态是自然 老子认为道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状态。老子用“法自然”来规定“道”,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应该遵从自然的法则。但是天地是没有思想的,没有意志和情感,听任万物自然生长与消亡,圣人可以体天地无心之道,不刻意表现仁爱,也不以个人意志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然而然的生老病死。天地没有意志,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

老子的思想与人生智慧

老子的思想与人生智慧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完中国古代思想史后,开卷考试,任选题 目,只要是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思潮,都可以写。24份考卷选了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占全部考卷的80%。 当时我常疑惑,怎么大家都选 这方面的东西呢?后来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都活得太累,太累了就想松弛,而中国文化里面最能起这方面作用的就是道家的东西。道家主张人和自然和谐,又提倡人身心的和谐。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有的时候无法依靠别人,只有自己能够救自己。这时候道家的东西可以起作用。而讲道家则必须回归它的老祖宗—老子。 我今天讲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简单介绍道家、老子和《道德经》的基本情况;第二方面是主题—老子哲学里面所体现的人生智慧。 一、老子和道家 L道家的基本情况 我认为道家的起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它的传统,就是中国古代的隐逸思想。我们有很多的传说,比如说尧要把他的位置传给许由的时候,许由觉得玷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到河边洗耳朵。从《诗经》里面我们知道,确实有一种隐士存在。《诗经?卫风》里有一篇"考?”,前面几句是:"考?在涧,硕人之宽。" 那个时候没有卡拉OK 和KTV 个人就在那里敲木头盘自得其乐,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的志向都不会改变。这是目前我所看到最早关于隐士生活的状态。

春秋以后,这样的隐士人数非常多,我们在《论语》里面就可以看到,当时有很多的隐士。孑L子为了他的理想、推销他的学说而周游列国,路上遇到了许多人,名字都非常怪,比如长沮、桀溺、接舆。这些人都嘲笑孔子,天下这么乱, 靠你一个人弄得过来吗?还不如和我们一样,悠闲自在地过日子。孑L子对他们很不以为然,说:"鸟兽不可同群","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也瞧不起孔子,说他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是一个书呆子。 这些隐士生活在蔡国、陈国、宋国、卫国这些小国和楚国,就是今天河南中部、南部,安徽的北部和湖北一带。这一带是大国争霸的夹缝,秦国管不了、齐国管不了、楚国也不管,统治相对最薄弱,是隐士群体的大本营,也是老子和道家诞生的文化传统的土壤。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具备了时代的土壤。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在变革中有一部分人得利了,有一些人进入了权力中枢,也有一些人被边缘化了。被边缘化的自然很失落,特别是原来是贵族身份的人。他们满腹牢骚,可是又"杀人无力求人难”,”无可奈何花落去"o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他们后来看淡了、看破了。这些人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自己的想法,也都当过官。比如说老子, 是周王朝的守藏史,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的馆长。不过,先秦图书馆有点像今天的议会,是贵族知识、权力来源的证明机构。这个时候周天子的地位下降了 ,给文化单位的经费也就越来越少。老子这个馆长当得很没有味道,加上有些想法又跟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不一致,于是就出关去了。 庄子也是当过小吏的。庄子做漆园吏时,上级部门老来考核,老得填报表、报数据,弄得他很烦,所以不愿意当了。庄子也有一个当大官的机会,是人家让他去当楚国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我们不仅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研究其思想所起的指导作用,对我们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也有着宝贵的启示作用。 关于《道德经》,后代解读的各家说法很多,很多专家也都说了,对于“道”每个人的感悟都不相同,有很多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谛。今天我和大家分享《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我也苦于自己的人生经验并不丰富,所以主要是通过搜集很多专家的观点和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希望能通过我的浅薄的分享,激发大家对传统精华的重新重视和对人生的一些思考,也就是我此次论文分享的最大收获了。 刚才已经给大家分享了,《道德经》共五千余字,虽然简短,但却内容丰厚,不但可以说是章章精辟,甚至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内涵深远。我主要将其中一些与我们生活贴近的智慧与大家分享一下,由浅入深,我从个人、家庭、事业等角度,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作为女生,我首先关注了《道德经》中对女性智慧的赞美。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普遍受到传统女性三从四德思想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思想的影响,女性地位普遍低下,而在古代社会中为数不多推崇女性地位的思想家中,最早的正是老子,而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家,最推崇女性的也是老子,老子是2500年前第一个女权主义者。 老子认为在女性身上蕴含着极大的力量,老子之所以认为看似柔

软的女性身上有着极大的力量,是因为她们有三个特点:老子认为女人强大力量的第一个来源正是安静。比起男性,女性更加沉稳。老子说:“牝以静胜牡”。就像我们走在野外仰望浩瀚的星空,宇宙是安静的,正是这种安静的力量才是更本质的力量。 老子认为女性的第二个力量来源是柔弱。柔弱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关于柔软,老子和他的老师有一个故事。说老子在他老师临终前,请教他的老师,说老师您在临走前还有什么要交付于我的么?老师说,你认为牙齿和舌头,哪个刚强哪个软弱?老子说当然是舌头软弱。这时老师张开嘴让老子看,老师因为年老,牙齿已经都掉落了,而软弱的舌头还在。老子因此而悟道。 关于软弱胜刚强,我还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在欧洲十世纪的时候,有位康拉特三世,他有一个仇敌巴伐利亚公爵,在一次交战中,康拉特三世将巴伐利亚公爵逼回城内,并把全城包围了起来,决定一举战胜仇敌。但是在欧洲的骑士有一种风度,不伤害女人。所以这个康拉特三世就对城内喊话了,说你们城里的这些女人,我允许你们撤出城去。女人们就问可不可以带一些需要的东西,康拉特三世就想人都放了还差点东西么,再说女人那么柔弱能带多少东西,就同意了。过了不久城门打开,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女人们纷纷走出来,并且全部抱着自己的孩子背着自己的丈夫,有的还用工具拖拉自己的父母,就连巴伐利亚公爵也坐在他妻子的肩上。虽然早已超过了女人们能承受的负荷,但是为了他们爱的人,他们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康拉特三世本来杀人不眨眼,但是看到这一幕,他也留下了眼泪,他也被感

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解读

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解读 纵观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一书,不难看出其中的核心思想即是“无”,“无为”,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由天道的“无为”进而延伸到人道的“无为”,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道是通于天道的,这样就把人生的终极关怀与形而上之道联系起来,从“道”的本质特征推出人的存在范式。陈鼓应先生说:“形而上的‘道’如果不与人发生关联,那么它只不过是一个空挂的概念而已。”(陈鼓应著《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6页)这也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明体达用的实践性及人伦日用色彩。所以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那么,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呢?“无为”是否指消极无所作为呢?如何由“无为”而做到“无不为”?深刻理解把握“无为”的本质,对于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和慰藉我们的心灵以及维护社会和谐有序有着重大意义。我们可以将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剖析为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几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老子对“道”的界定。“道”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有它自身的制作创造,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这种“生”并非刻意为之,而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故能“功成而弗居”,同时“夫

唯弗居,是以不去”。因物而用,自然而为,无巧施伪作,功自彼成,但不居功自恃,所以能长久不去。这种无意识无目的地生化养育天地万物的方式即“常无为”,也就是千古流传的“道法自然”、“莫之命而常自然”。唯有这种顺应自然的“不自生”、“无私”、“不仁”的方式才能实现“长生”、“成其私”、“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天长地久的永恒状态,达到“无不为”。天道的这一自然“无为”推广到人道,便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以大地为家园,要想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必然要遵从一定的客观法则,并在不断认识和实践中提高自觉性。人应效法地母安静之德,修心养性,心无妄念,身不妄动,意不妄思,事不妄为;遵循地道的法则,得地母真静的本体,修身而复命。而人于大地上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必然效法于天道的斗转星移、日月相继。天道浩瀚无际,湛泊不动,施於天下而不求报,生长万物而不求取。天之德轻清,穹窿而高明,湛寂而虚妙,所以三光常耀,四时顺序。地法天德,玄黄相抱,阴阳交泰,所以能成就万物之形,实万物之质,都是地道顺乎天道的变化,成全天之生育而已,故曰“地法天”。天法道,道无形无名,无声无臭,至虚至妙。天地人万物,皆是大道所生,大道育成,所以大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天若不法道,阴阳便不能升降,变化也不能感应。所以大道流行於三才,变化於阖辟,立万物之性,复万物之命,终万物、始万

关于人生哲理感悟的句子

关于人生哲理感悟的句子 人生要经过一些事,才能看清一些人;看清一些人,才能读懂一些情。天会下雨人会变,世事难判断;人字好写心难懂,人心不简单。 关于人生哲理感悟的句子 1.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2. 如果你准备结婚的话,告诉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学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对方的缺点。 3. 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圆满的婚姻,幸福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 4.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达到成功的,成功的背后一定有许多人在有意或无意识地帮助你,你要永远感激他们。 5. 世界上每个人都在完成两大积累——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资本与信誉的积累。当你自认已完成这两大积累时,那你想要做什么都会成功。 6. 进入社会,就是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你的所有过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张白纸,这是你最好的重新塑造自己形象的时候,改掉以前的缺点,没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应该以全新的形象出现。 7. 为爱坚持的人,记得坚持可以,但是不要为爱受伤。 8. 或文或武,我是说你要有一样能行得地方,样样通样样松是为人之禁忌。样样通几样更通方是境界。 9.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10. 社会上要想分出层次,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竞争,你必须努力,否则结局就是被压在社会的底层。 11. 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12.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课程结业论文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课程结业论文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摘要: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 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 正文: 第一部分: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于前571年。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

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老子是周王朝的史官,通晓天文星象历史文化知识,知道冬至夏至的周期,知道岁星约十二年一循环的规律能准确推算朔日认为天道并非高远莫测,在其著作中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和辩证法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同时老子还吸收了很多农业医学方面的经验如“治人事莫若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专气致柔”等。 史官出身的老子具有当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看透了奴隶制的腐朽和给农民小私有者带来的灾难,他反对奴隶制的典章制度、礼乐文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了一些改变,这些变化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一些学生视崇俭、谦让、虚怀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为老皇历,追逐名利、追求享受则成为一种时尚。因此借鉴老子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崇俭节欲、谦下不骄、柔弱不争、虚怀若谷等思想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处世艺术,无疑具有激浊扬请的时代价值。 (一)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启示 《老子》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古代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记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老子将“无为”视作“圣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即最完善、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提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①老子倡导“无为”的思想,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即无所作为,也无心于作为的人,才是具有“上德”的人(“上德无为”②)。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这个“道”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有”,又是“无”,它以“自然”为法则,“道法自然。”③老子所言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具体的物体,而是指自然秩序、自然状态、自然规律,如物壮则老,柔弱胜刚强、祸福相倚等,同时也指人类未受文明污染的纯真性情。 老子倡导自然无为的行为原则。“无为”并非“不为”,在《老子》一书中,找不到单纯的“不为”的字样,也没有一句话含有根本不为的意思。他只讲“不为始”④、“不敢为”⑤、“不可为”⑥、“不为主”⑦等等。这些都具有特定的涵义,不能作为一般的“不为”来理解。老子所讲的“无为”并非绝对地无所事事,而是指顺从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例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⑧,就在无为之列。老子认为,只有“辅万物之自然”⑨,而不去任意妄为之,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老子所言的“自然”,还包括人类未受污染的纯真性情这一层意思。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⑩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在一般人看来,都是非常好的名称和行为,可老子却认为这些都是在大道废弃、纯朴破灭以后才产生的。因此,老子提出“返朴归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尔雅满分答案

—————————————————————————————经典与人生(上):古今教育生态概论已完成 1 关于今天的教育生态现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官学独大 B、私学式微 C、家学没落 D、网教盛行 正确答案:D 2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不包括()。 A、官学 B、私学 C、家学 D、国学 正确答案:D 3 关于当前中小学人文教育的弊端,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选本教育取代经典教育 B、政治教育取代思想教育 C、应试教育取代人格教育 D、体验教育取代灌输教育 正确答案:D 4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有物质文化层面、非物质文化层面和经典文化。() 正确答案:√ 经典与人生(下):不读经十蔽已完成 1 文化的本质是()。 A、人化 B、教化 C、入圣 D、得道 正确答案:A 2

四书是中国人的圣经,四书指的是()。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大学》《论语》《老子》《孟子》 C、《论语》《孟子》《老子》《庄子》 D、《春秋》《战国策》《论语》《史记》 正确答案:A 3 关于不读经典的弊端,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只知有我,不知有人 B、只知有己,不知有群 C、只知有人,不知有天 D、只知有心,不只有物 正确答案: 4 教育的功能是灌输知识。() 正确答案:× 5 国学的核心是人学。()

6 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公布《普遍教育暂行条例》,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 正确答案:√ 为学之道(上):学是为己,还是为人?已完成 1 ()提出了知行合一之教。 A、王阳明 B、王重阳 C、王夫之 D、王德威 正确答案:A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是()。 A、孔子之学,非仅仅求知,更在修身 B、孔子之学是为己之学 C、学而时习之,其实就是要知行合一 D、勤学以致用,古之学者为人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 第一章老子的政治智慧——老子论无为 第一节老子提出“无为”概念 现在我们讲老子的智慧的第四讲,就是讲讲老子的政治智慧。我们上一讲讲了老子的哲学智慧,关于老子的哲学我们上一节谈到自然无为、道常无为。那么道常无为也就是天道的无为,落实到无为,按照老子天道自然的思想,这种天道无为要落实到人道上,人道也要效法天道,就是说人道也要无为,这才符合天道的基本性质,所以无为这样一个概念就成为老子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除了前面我们讲的“道”就是“无为”了。应该说老子著书立说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或者主要的动机就在于发挥这个“无为”的思想。他建立起的道论,他的形上学,也都是要突出无为思想,为这个无为思想制造一个理论的根本。所以老子完整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道论和无为论。

那么他的道论,我们上一讲从他形上学的角度、本体论的角度谈老子哲学的道的主要的内容。那么我们这一讲主要是把“道”落实到人,那么人也无为,而且无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说的,就是社会的上层、管理者、统治者,当时当然都是春秋末期的各国的君主。所以他的无为论主要的目的,实际上是涉及到社会政治领域在上的统治者、管理者如何实施他的各项的政治措施和管理。那么老子就是把无为纳入到他的道的无为的基础之上。 那么我们说老子,第一个在中国思想史上提出了无为的概念和思想,这也成为老子政治哲学的一个精髓,对后来影响非常大,而且应该说里面也充满了一种政治智慧,所以我们这一讲叫做老子政治智慧。 第二节老子的政治观点 大家知道老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谈到政治、谈到政府,他把时代、世代、政府分成了四个等级。在《老子》第十七章讲的这一段话叫“太上,不知有之”;其次是“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就是说“太上”就是最好的时代或者最好的政府,“太”就是最的意思,最好的,太上,上就好了,最好的时代或最好的政府。那么是不知有之,下面的老百姓不知道这个政府、不知道领导人是谁,这是最自然的。那么说明在上的统治者对老百姓并没有过多地干预,所以老

从诸子百家中得到的人生智慧

从诸子百家中得到的人生智慧 中本1103:宋磊学号:1111181076诸子百家在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感悟出了许许多多的人 生智慧,现在我就简单的说一说,诸子百家中的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感悟吧。 一、儒家 儒学注重人、人生 ,尤其注重人生的价值 ,目的 ,追求实现人生理想、价值,达到人生目的、目标 ,这就是人们常常议论的人生境界论的问题。中国儒家学者认为 ,人的一生都要自强不息 ,孜孜以 求 ,积极修为 ,奋发努力 ,做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有功业的人 , 这便是完善了人生的意义 ,实现了人生的目的 ,达到了人生的境界。非如此 ,便枉为人 ,不为成人 ,更不为仁人。因此 ,儒家学者对人生境界问题不乏精论。儒学的人生境界论 ,内容丰富 ,思想深刻 ,富于哲理 ,发人深省。儒家学者认为,一个祟高的理想人格,应当是由德(道德)、知(智慧)、志(意志)、美(审美)诸要素铸成,是真、善、美的统一。 二、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的另类。在先秦诸子诸家当中,唯独法家的思想,是必须献出性命来实践,流出鲜血来祭奠,是血染的思想。属于一种极端的思想,不过法家在管理学上的贡献很突出。 三、墨家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我想其实墨家的所有内容大概都在这个上面,要有所感悟,就是从这六个字入手。关爱他人、不使用暴力、推崇贤能的人,这些都是不错的感悟 四、道家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 但重点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所以一本《道德经》能读懂的话,便是大师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