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学科教学测量与评价

浅谈学科教学测量与评价

浅谈学科教学测量与评价
浅谈学科教学测量与评价

浅谈学科教学测量与评价

摘要:教学评价以及作为评价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的教育测量,近年来受到了教育界乃至党和政府的重视,原因就在于它对端正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以及深化教育改革、实行科学管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和方法应该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掌握。

关键词:教育测量;教育评价;发展;历史由来

教学测量与评价活动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现代教育评价的理论则形成于美国。本文对教学评价和教学测量的国内外历史发展作了简要回顾,并描述了当前的研究进展,以期通过学习研究教学测量与评价的知识,对加速教育改革,为教育行政部门作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一、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

教学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水平。教学测量和评价的主要形式是考试,通过考试考试了解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提高觉悟方面的情况,判断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程度。

1 教学测量

教学测量是针对学校教育影响下的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进行的测量活动。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需要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学习者有哪些变化……这些都需要借助于教育测量活动来加以实现。教育测量关注的教学效果,是教与学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教育测量反馈的是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

教学测量是针对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能以及个性、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测量,与物理测量相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

(1)测量目的的针对性。教学测量必须要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必须要针对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和达成情况,掌握学生在智力、能力、情感、方法等各方面的情况,以便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2)测量对象的复杂性。教学测量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的精神属性,它们不像人的身高和体重等物理特性那样明确,我们不能直接测量,只能通过对学生的外显行为与反应的取样分析加以推断。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会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学生可能会只表现初正确的道德认知,而掩饰自己真实的道德情感,这使得教育测量的对象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3)度量单位的相对性。物理测量的单位是比较明确的。例如,测量物体的长度可用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质量可用克、千克、吨等作为单位。教育测量中学生的学业成绩用“分”作为单位,这一单位具有相对性。首先,它的意义比较模糊,

其次,相同单位不等值。

(4)测量结果的间接性。物理测量具有直接性的特点。而教育测量不能直接测量,只能通过人的外显行为或通过人对来自外界的一些刺激所作出的反应,作出间接性的、推断性的测量。也就是说,我们只能通过学生对测验题目的反应和一些行为表现,运用推理。判断的方法,间接地测量出他们的知识技能、思维品质。情感态度等。

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教育目标,利用测量和非测量的方法,系统地收集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对此,可作如下的理解:

首先,我们进行教学评价的基准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形成了不同的评价制度,而不同的教育评价制度又对教育起着不同的指挥作用。这反映了教育价值观、教育评价和教育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认为,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教育实践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能够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的教育就是有价值的教育。这就是说,教育评价的标准不能从教育本身产生,而是从它对社会和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中产生的【2】。

其次,教学评价要求方法科学可行。这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又一本质特征。教学评价的方法技术,不仅是进行教育评价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且是对评价对象作出科学的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桥梁。我们知道,在教学评价中,价值判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主要由评价者的评价观和评价方法所决定,当评价者教育观、评价观的问题解决之后,评价方法便成为能否作出科学准确的价值判断的关键。同时,评价方法还必须是可行的,只有方法可行,教育评价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方法才能得以体现,否则教学评价将只能作为鉴赏品而被束之高阁。

二、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的历史由来

1.我国历史上的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

国内外许多教育家都认为历史上的考试制度和学校教育评价的思想都起源于古代中国。

在我国,教学测量的实践历史悠久。始于隋(公元607年),形成于唐,延续至清末(1905年)的科举制度就是以教学测量(以论文测验为主)为手段选拔人才。我国的科举制度对许多国家公职人员的选拔有重大影响。如日本在公元7世纪就已开始采用这种制度;明治维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前的高级文官考试,以及现在的高级公职人员高级职务考试制度中仍保持着这种影响。法国在1791年参照我国科举制度建立了他们的文官考试制度【3】。

学校教学评价的另一种形式—教育视导早在我国汉代就已出现;发展到清末,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视导制度。

我国自1917年以后,也曾开始了教学测量的研究。全国解放后,由于历史的原因。三十多年来,学校里停开了心理测量学和教育测量学,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以恢复。

新中国成立后,每年一度的高等学校全国统一入学招生考试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一种长期的教育测量活动。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以及后来的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是将教学测量与办学形式结为一体的一种远程教育新模式。同时,客观性考试、标准化考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也在我国发展起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我国有关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教学与研究,正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

2.国外历史上的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

本世纪初,心理测验在美国和欧洲开始兴起。当时美国的一些教育学家对于心理测验应用物理学的方法客观定量人的心理能力和学习效果极为推崇。为了改革考试方法,使之客观

化,美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也试图用心理实验方法,采用心理测量的技术对学生的能力、学习效果等进行客观的测量。

“教学测量”这一名词,最早是由被成为教育测量的鼻祖的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4年提出来的。他提出“凡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测量”,这两句话成了教育测量学赖以存在并逐步发展的基础[4],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桑代克领导其学生开始编制标准测验及从事教育测验工作。此后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美国相继发表了三千多种心理测验和标准学历测验,由此在美国形成了一个教育测验运动的高潮,并且普及到世界各地,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1933年,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联盟依据新的教育精神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为了实现这一套新课程所设定的目标,则需要有一套符合新课程目标的考察方法。于是推举泰勒教授和其他几位教授组成了评价委员会,研究科学的考查方法。此委员会也接受了新心理学的见解把全面发展人的才能看作教育的主要目标,并以此设计出了一套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美国的教育测验运动于四十年代转向了教育评价。

二次大战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繁荣社会热衷于教育投资,开发人力资源,各国政府尤其注意人力资源的素质问题。许多欧洲国家为了尽快地造就一批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他们都强调对教育效果的及时评价,以期借助教育评价技术引导实现教育的目的。

20世纪50年代,控制论与信息反馈思想对教育评价之所以能够促进教学工作,提高学习效果作出了较好的解释。这就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评价理论。教育评价的思想认为,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评价具有分析、诊断的性质,它着眼的不是学生测验的得分或名次,而是在测验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教育评价力图通过学生的全部资料做综合性的全面分析;它还注重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发表并详细论述了教学中的认知目标,他把认知目标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类。他的目标分类为教育评价工具提供了目标分类的科学依据,至今仍被认为是教育评价时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主要依据。

三、教学评价的研究进展

尽管我国历史上较早就有了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实践,但始终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更谈不上理论探讨。这与中国近代学校教育体系发育较晚是一致的。

现代形态的教育评估在我国起步较晚。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教育评估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指出:“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5]此后,系统的教育评估活动和评估理论的研究相继开展起来,评估制度也开始建立。

1.西方教学评价理论研究的进展

从当前世界各国教学评价的发展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6】:

(1)由强调减少教育投入成本,转变为重视提高当前投入的教育产出。这尤其体现在美国许多大型教育方案的实施上。由于这种大型教育方案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其成败往往会对教育领域,乃至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对方案实施的监控备受重视。传统的缩减投入固然会节约成本,但是在许多项目上成本的缩减有限,并且一味的缩减会对方案的实施效果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得不偿失。因此在已有投入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效益,更有效地利用已有资源显得更加实用,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也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2)地方性评价活动逐渐增多,不再局限于大规模的全国性评价。全国规模的大型教育评价由于牵涉方面众多,实施的可操作性受到限制。此外,地方政府也越来越关注本地区教育

的投入状况及其收益,因此小规模的地方性教育评价盛行,极大促进了以地区为单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投入的顺利实施。

(3)评价不再局限在量化方法上,更加注意引入质性方法,强调结果解释的人性化和民主性,充分体现了以个体需要为导向的心理建构思想。这种发展动向将继续体现在未来教学评价的发展中。

(4)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理念和被评者的参与。教学评价的改进个发展性功能日益受到重视,这主要体现为评价者越来越重视教育方案执行全程的监督和监控,从CIPP的过程评价到斯科里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分类思想的形成,再到布卢姆将其完善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三大分类。这表明教育评价已经不再将其功能定位在鉴别和选拔上,更加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更加重视其内在的教育和发展性功能。这正如斯塔弗尔比姆的观点“评价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传统的教育评价中,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而评价者凭借主观的判断,完全不顾及被评价者的需要和要求。因此,当前或未来的教育凭借应更注重发展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互动关系,使之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共同承担促进教育发展的职责。

(5)重视元评价。元评价是对评价的再评价。元评价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对教育评价本身的监督机制,有助于对评价活动进行积极的监控和调节,及时反馈并修正评价过程的进度、方向和运用的评价策略。此外,元评价还有助于衡量一个评价再推广应用的价值性大小。(6)从重结果转向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统一,从重鉴定功能转到重改进功能的发挥。最初的教育评价模式,如泰勒模式,单纯注重对结果的鉴别、确证和检查功能,目标只在于教育方案执行后的结果与预设的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问题,无助于教育方案的改进。因此,鉴于教育评价者对此问题的反思,新的教育评价模式将更加关注方案实施全程的评价,将过程和结果统一起来,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问题做出反馈,及时修订,充分发挥过程中的改进功能。最后将方案整体的实施情况与原初目标进行对照,以得到整体轮廓和整体评价。

(7)许多国家大量涌现出评价的学术性组织,比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这种学术性组织的建立,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在体制上促进了教育评价研究向纵深发展。

2.国内教学评价理论研究的进展

当前我国教学评价领域,最近的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

(1)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最初的教育评价主体是单一的,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评价专家担任。而当前,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要体系在包括被评价者在内的相关人员都参与评价,不仅改变了以往的对立关系。加强了信任与合作,而且充分体现了个体需要的多元价值取向。

(2)重视教育目标研究。这种研究新进展主要是针对泰勒模式忽视对教育目标合理性的考察,由此加强对教育目标设定科学性的考察,从而改变评价目标的凝固性和行为目标的局限性,使新的教育评价统领目标、过程与情境,呈现开放模式。

(3)新研究方法的吸入。出于科学化、客观化的追求,教育评价模式在创始之初非常重视定量方法的运用,但是这种单纯的事实判断放弃了很多无法量化的有用信息,无助于做出真正科学、客观、有效的教育评价。今后的教育评价将呈现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格局,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的人文因素。

(4)教育质量监控系统备受重视。教育质量监控系统是针对整体的教育计划的实施而言的,是对教育质量宏观的调控。对于庞大的教育体系而言,建立系统完备的质量监控系统,不仅有利于当前教育活动的开展,也为未来的教育提供体制上的质量保证。因此,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并加强构建针对教育质量的监控系统。

(5)重视评价结果的全面解释和慎重处理。现代教育评价注重信息收集的全面性,这显然

有利于对其结果解释的全面性目标的达成。对对待评价中所出现的问题上,更加注重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寻找根源,以利于方案的顺利实施和新方案的制定,越来越注意采取审慎的态度对待,而不是仅仅找到评价结果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差异所在。

(6)教育评价逐步中介化。教育评价中介化趋势的出现,主要是鉴于以往教育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利益冲突的对等关系而出现的。以往的教育评价主要由政府政府职能部门担当,它本身属于被评价者的上级部门,与被评价者构成了自上而下的关系。正是这种利益上的矛盾对等性,使评价者很难做出真正客观科学的评价。因此,引入作为利益无关者的第三方—教育评价中介机构,不仅有助于解决利益冲突的关系。而且有利于教育评价专门化、专业化发展的进程。这种更加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符合教育评价本身的客观要求,在西方国家,发展较早也较为完善。为促进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应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中积极推行这种新的思路,以期达到与先进教学评价理念的同步发展。

我们了解教学测量及教学评价的历史和发展,我们会深刻感受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培养人才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教学评价显得越来越重要。现在我国正在倡导进行素质教育,要想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用教育评价理论来评价学校、教师、学生。我国目前的教学评价工作尤其是对中小学的教学评价工作还不科学、不完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切实提高对教育评价的认识,学习国外的先进评价技术,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评价技术。

【参考文献】

[1] 崔鸿,郑晓蕙.新理念生物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4

[2] 侯光文.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J].教育理论讲坛,1991(1):74

[3] 郭秀珍.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简介[J].2001,17:59

[4] 侯光文.教育测量与教学评价.明天出版社,1991

思想政治课教学测量 专题7:考试设计与命题技术

思想政治课教学测量专题7:考试设计与命题技术 一、填空题 1.布鲁姆的考试目标分类为识记__,_领会、应用_,分析,_综合,__评价_ 2.双向细目表包含的要素有___考察目标_,__考查内容___,考察目标和考察内容的比例 3.标准化考试的主要环节有_命题__,_施测__,_评卷__,_分数报告 二、简答题 1.何谓标准化考试,简述标准化考试的主要环节。答: 标准化考试的主要环节有:命题、施测、评卷、分数报告2.命题的基本依据是什么?考试大纲主要含哪些内容? 命题的基本依据是: 考试大纲主要含有:

1.试题的基本类型有哪几种?简述客观题和主观题的主要优缺 点。 答:试题基本类型是以下:

4.选择题的编拟有哪些基本要领? 5.试题设计包含哪些主要内容?答:一、确定题型和题量 二、确定试题难度和区分度 三、拟定试题

三、设计方案 1.根据你所熟悉的内容,编制一份考试的双向细目表。 高中数学2-2选修总三章命题双向细目表 2.根据你所熟悉的内容编制一份考试大纲 初中数学考试大纲 (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①数与代数 ●数与式 了解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概念,会比较实数的大小,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有理数。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概念及意义。了解乘方与开方的概念,并理解这两种运算之间的关系。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立方根、二次根式的概念,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其混合运算的基本过程,善于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具有良好的数感,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解释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通过考虑提供的资料,能找到特定问题所需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数值计算相应代数式的值。了解整式与分式的概念,并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乘运算及分式加、减、乘、除运算(包括约分和通分)。了解整式乘法公式及其几何背景,能利用它们简化运算。因式分解式子的指数必须是正整数,且只要求能够利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其他方法不作为必考内容。 ●方程与不等式 通过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够列出方程或方程组并会求解,有意识地根据所得解在现实世界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从而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和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通过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够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并能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或利用数轴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在了解不等式意义的基础上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函数 了解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函数解析式以及函数自变量的现实意义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具体的函数值。能够借助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解析式讨论相应函数的基本性质;在给定函数图象的情境中,能结合图象本身进行相应的函数关系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初步预测。在具体情境中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从图象的变化上认识不同函数的性质。会根据公式确定二次函数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会利用一次函数图象求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二次函数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解的大致范围。能利用三种函数表述方式表示实际问题的数学信息,并探索问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 ② 空间与图形 ●图形的认识 能估计并会比较角的大小,会进行度、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能找出特定角的补角、余角和对顶角,理解等角的余角和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在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基础上,理解两点间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间距离等概念之间的联系。能够选择恰当的工具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平行线;知道过定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于)给定直

浅谈父母教育方式对高中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浅谈父母教育方式对高中生学习成绩的影 响 摘要:高中一般被认为是学生的转折点,因为这时的学生站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所以很多学生这时的压力都异常巨大,这个时期的学生因为压力和年龄的关系,变得非常敏感。高中生在如此压力巨大的学习环境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学习成绩。其中最重要就是家庭,一个家庭的条件以及家庭关系的和睦程度,都对高中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方式;成绩;高中生 人们普遍认为,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整个家庭和学校来说都是重要的,但是高中生的学习成绩一般会受到智力、环境、兴趣和行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整个过程当中,家庭对学生是最了解的,影响也是较大的。家庭中父母的行为、习惯、教育方式各有不同,本文着重讨论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对高中生学生成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家庭结构的改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社会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随之而来的是政府的计生政策,这就导致了很多家庭的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以前,很多家庭都有许多子女,家庭氛围较为热闹,“四世同堂”也

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场景,但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过去。现在高中课堂里面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九零后和零零后,独生子女、丁克家庭,甚至单亲家庭也越来越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原因都会都会导致家庭离异,这些不良的因素也会在学生的心理留下烙印,家庭结构的改变,是使学生的性格受到影响的主要原因。 二、家庭的教育内容 现代的家庭教育包括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生活习惯养成、理道德教育、消费观念、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劳动态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很多教育的内容决定着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家庭中的父母对高中生的教育方式怎么样,往往也反映出了他们所采取的教育方式。父母在家庭中承担着主要的角色。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父母是原件,家庭是打印机,而学生就是复印件,父母的行为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在家庭教育的过程当中,还包含了许多情感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感染熏陶着学生,在对父母的观察中,通过自身的经历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状态,或高兴、或悲伤,在学习上也是这样,情绪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习的效果。 三、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1.独裁专制型 在很多家庭中,会出现一些“法西斯”制度,就是这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期末考核

关于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评价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因而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中最常规的工作。精当有效的课堂评价不仅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课堂生气勃勃;教师兴味浓烈,精神百倍;也让听课者入情入境,如痴如醉。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很高。相反,无效不当的课堂评价则令学生恹恹欲睡,教师无精打采,听者兴味索然,教学效果必然不佳。正确有效的课堂评价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发动机”,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源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忽视课堂评价蕴藏的巨大潜力,正视目前我们课堂教学评价的种种弊端,积极改进课堂评价手段,挖掘课堂评价丰富的宝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问题呈现: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我们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弊病: 1、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知识性的错误 这是一位教师执教《画杨桃》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围绕这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生:老师,“半晌”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替他解答? 生1:“半晌”的意思是一会儿。 生2:我认为是过了一会儿 师:你们都说得很对,真聪明! 说实话,这样错误评价的现象在我们课堂里时有发生。在这个案例中,两个学生的回答明明是错误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半晌”的解释是“半天”,在这里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也应解释为“过了好久”,然而因教者对词义不甚明了,故给学生做出了错误的评价。古人说得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试问,这样的评价有效吗?这样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吗? 2、课堂教学评价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师:你知道“天堂”是什么意思吗? 生:人死后要去的地方就是天堂。 师(脸一沉,面对全班同学):她说得对吗? 生:不对! 师(生气的):没有好好读书吧?坐下!(又面对全班)不过,她是我们班最差的学生,你们不要歧视她! 这是在前不久一位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研究课上亲眼目睹的一幕情景。且不说这位老师是否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但凭那最后一句对学生的评价,我想那孩子在这堂课上的收效可能微乎其微,更有可能在自此以后的学习生涯中便成一个“哑巴”了。 3、课堂评价语言单一 在现实的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对、不对、好、不错”,这些过于简单笼统的评价语言。而至于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好?好在哪里?不错又不错在那里?只有靠学生去揣摩。或者聪明的学生慢慢会摸索出和教师预想一致的答案就是好答案,和教师不一致的答案就是错误的答案。慢慢地,学生不是在思考问题,而是在揣摩老师的心思,课堂变成了一个变相的一言堂,也就索然无趣了。

教学测量与评价名词解释

教学测量与评价名词解释 1.测量:根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教学测量:根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3.常模参照测验:以常模作为评价测验分数之标准的测验 4.标准参照测验:按照具体的行为标准水平对被试的测验结果作出直接解释的测验 5.项目分析:指对特定受测者在个别测验项目上所做反应的统计特征的计算和检验 6.难度:被试完成测验项目任务所遇到的困难程度 7.区分度:测验项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征的区分能力 8.误差:测量过程中由那些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化因素所产生的一种不准确(效度)或不一定(信 度)的测量效应 9.真分数:把反映被试某种心理特质真正水平的那个数值 10.标准化:指测量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量分数的解释程序的一致性 11.常模:常模团体的分数分布 12.信度: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一致性、可信性、稳定性的程度 13.复本信度:用水平测验A、B对同一组被试在最短时间内施测两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 14.效度:实际测出的心理特质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的程度 15.构想效度: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或特质的程度 16.效标:衡量一个测验是否有效的外在标准,它是独立于测验并可以从实践中直接获得我们所感 兴趣的行为 17.导出分数:针对原始分数进行统计处理后获得的分数 18.内容效度:测验实际测到的内容与所要测量的内容之间的吻合程度 19.导出分数:针对原始分数进行统计处理后获得的分数 20.百分等级分数:在常模团体中低于该分数的人数百分比 21.标准分数:以平均数为参照点,标准差为单位表示的分数 22.T量表:<量表:能够使事物的特征数量化的数字的连续体(T量表没找到)> 23.比率智商: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 24.心理年龄:被试智力发展水平的年龄 25.形成性评价:通过观察、活动记录、测验、问卷调查和咨询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持续评价 (考试时只选5个)

现代教育测量和评价学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 1、一次考试中某生在50名学生中排名第13名,则该生的百分等级应该是【 B 】A.13 B. 26 C. 50 D. 74 2、在现代测验理论的诸多模式中,最具有优越性的是【 B 】A.经典测验理论B.项目反应理论C.心理测验理论D.智力测验理论 3、适合于某些用于选拔和分类的职业测验的效度是【 B 】A.时间效度B.内容效度C.效标关联效度 D.结构效度 4、韦克斯勒智力测验属于【 B 】 A.限时测验和典型作为测验B.限时测验和最高成就测验C.非限时测验和典型作为测验 D.非限时测验和最高成就测验 5、测验被试回忆或辨认某些特定事实的能力的认知层次是【A 】A.知识 B.应用 C.分析 D.综合 6、学生成绩测验的主要类型有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 D 】 A.智力测验 B.能力倾向测验 C.人格测验D.总结性测验 7、学业成绩是一个【 D 】 A.名义变量 B.顺序变量 C.等距变量 D.比率变量 8、通常认为|r|<0.2时称为【 A 】 A.极低相关 B.低相关 C.中等相关 D.高相关9、根据测验编制程序的严格程度,可以简单地把学业成就

测验分成教师自编课堂成就测验和【 D 】 A.标准参照测验 B.纸笔测试 C.安置性测验D.标准化成就测验 10、下面题型中属于客观题的是【 D 】 A.计算题B.证明题 C.作图题D.选择题 11、最重要的测验质量指标是【 A 】 A.难度 B.区分度 C.梯度D.效度 12、评价的重点在于“过程”的评价是【 B 】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整体性评价 13、在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中,层次最低的是【 D 】A.领会 B.应用 C.分析D.知识 14、学生的英语测验成绩属于【 B 】 A.名义量尺B.顺序量尺 C.等距量尺 D.比率量尺 15、内容效度的评估方法不包含【 B 】 A、专家判断法 B、双向细目表法 C、统计分析法 D、经验推测法. 16、下列几种效度中,不具有效度真正意义的是【 C 】A.结构效度 B.内容效度C.表面效度 D.效标关联效度17、学期初或单元教学开始时使用的测验是【 A 】A.安置性测验 B.形成性测验 C.终结性测验 D.能力倾向性测验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https://www.doczj.com/doc/7a14532946.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十章作业 1. 什么叫常模参照、目标参照? 2. 百分等级分数的特点有哪些? 3.标准分数的含义及其功用是什么( Z,T,托福分数转换) 4.怎样利用分数分布情况和平均分和标准差来估计测验成绩? 5. A,B两学校的高中一年级各100名学生参加了由区教育局组织的化学统一考试。A校的平均分为78分,标准差为9分;B校的平均分为76分,标准差为8分。问两校学生的化学成绩有无显著差异? 答案: 1、常模参照:以常模参照评价学生的测验分数,就是把学生的原始测验分数转换为常模分数进而指出其在某一群体中的相对位置,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 目标参照:以目标参照评价学生的测验分数,是根据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看学生对教学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来确定测验分数的意义,评价学生的测验成绩。 2、百分等级分数的特点: 其所表示的意义十分明显,计算简单。不受分数分布的限制,能比较一个学生两次的测验成绩还能比较两个团体的成绩。 (1)百分等级分数为顺序量表,其差异与测验分数的差异不成比例; (2)只能表示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不能说明学生掌握所测内容的百分比; (3)百分等级对测验的分数变化反应不敏感。 3、标准分数的含义:标准分数是一个以绝对零点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相等单位的等距量数。 标准分数的功用:使用标准分数可以避免用直接使用单位不等、参照点不同的原始分数进行合成或比较所带来的混乱。 4、根据分数分布情况 (1)正态分布:说明样本的学习成绩正常; (2)正偏态分布:说明样本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偏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偏少;(3)负偏态分布:说明样本中成绩较差的学生较少,成绩优秀的学生较多,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成绩分布; (4)双峰形分布:说明样本中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5)平坡形分布:说明样本中好中差的学生比例接近,学生间的差异也偏大;(6)陡峭形分布:说明样本的测验成绩比较集中,差异较小或比较整齐。 平均分:平均分是教学实际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统计量数,它是代表性最好的集中量数,可以反映出学生集体测验成绩的平均水平。

思想政治课教学测量与评价 专题三:正态分布与标准分数

思想政治课教学测量与评价专题三:正态分布与标准分数 一、填空题 1.如随机变量x服从正态分布,则是X的_____期望值_______,是X的_____方差___________. 2.标准分数的基本形式有_____线性标准分数______,____正态化标准分数______________ 3.随机变量分为______离散_____型和_______连续__________型。 4.如随机变量,则____是x的标准化________。 二、简答题 1.描述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答:描述随机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的一个数 2.标准分数的优越性有哪些?它在教育评价中有何作用? 答;因为标准分数是利用标准正态分布原理转换来的,故而形势简单,整齐,能较为准确包就分数的位置信息,合理调整分数间距,故在选拔性考试中有利于招生录取,同时由于这种分数和百分位置有着严格对应关系,因此,有利于考生明确自己在考生团体中的为幌子,另外,由于标准分数具有可比性,故而学校教育管理及教学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 3.描述学习质量控制图的基本原理 答:在学习质量控制中,先求出学生群体的平均分u,标准差e,将

u-3e 作为控制下限, u+3e 作为控制上限,如学生成绩在上下限之间,视为正常,这是因为有百分之99.7的可能性成绩应在上、下限之间。 三、计算题 1.某班有18名男生,12名女生,把所有学生姓名分别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写一个名字,把卡片充分混合,然后从中任取一张。取到女生姓名的概率是多少?如果从中任取3张,其中恰有2张姓名的概率是多少? ()()12 2 ==18+125A A 解:设P 是取到女生名字这事件的概率, 则P 2.某大学学生的公共外语成绩 ,从某系统抽出120人,求 1)成绩在75分至85分之间的人数 ()0.6826 1200.682681(81p u x u σσ-≤≤+=∴?≈ 人) 答:大约有人成绩在这范围 2)成绩高于90分的人数占全系的百分比。 (22)0.9544 1200.9544114.528 114.528257.264 6057.264 2.736 90p u x u σσ-≤≤+=?=÷=-=∴ 答:约有两人成绩是在分以上的 3)如已知,求

浅谈新课程下的教育测量与评价

浅谈新课程下的教育测量与评价 保和一中霍占军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当今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它不仅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占有显赫的地位,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由于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实践中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因此,教育测量与评价常常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往往成为课程改革的支撑点之一。 第一讲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 本讲主要探讨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包括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价值、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和功能等问题。大家在学完本章后,应当能够定义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认识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之间的关系;认识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及社会价值;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及对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要求;认识教育测量与评价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性。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 (一)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含义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所有成功教学的基础,也是诸多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 1、认识测量的含义与条件。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所谓测量(measurement),从广义上讲,就是根据某些法则与程序,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要实现测量一般需要具备如下一些基本条件: 首先必须依据某些科学原理和法则,发展出合适的量具,或制定出科学的测量方案。 其次是必须有意义相对明确的测量单位。 最后是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定,就需要有一个测量或计算的起点,这个起点叫参照点。总之,测量的量具、测量的单位和测量的参照点,是测量的三个基本要素或三个基本条件。 测量结果是否准确可信,依赖于科学规范的测量程序、有效性的测量工具、意义明确的测量单位和测量的参照点。 2、认识教育测量的含义与特点。 教育测量,就是针对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教育测量具有如下一些鲜明的特点。第一,教育测量的间接性和推断性。第二,教育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免性。第三点,教育测量的量表具有多样性,教育测量的结果具有相对抽象性。 (二)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 1、理解评价的一般含义。广义地讲,评价泛指衡量、判断人物或事物的价值。评价活动的过程是对人物或事物的价值进行分析、衡量和判断的过程。当把“评价”一词特别地用于学校教育领域或课堂教学情境时,“评价”往往就是“教育评价”一词的简称。 2、教育评价概念的发展。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评价”一词在教育教学活动情境下的若干典型的解释:下面是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评价”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第十章作业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第十章作业 1.什么叫常模参照、目标参照? 答:常模参照:以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或常模相互比较,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评价方法。目标参照:当一个测验是以某一明确界定的内容范围为基础编制而成,并且其分数是参照该内容范围所要求的绝对标准进行解释,那么该测验被称为目标参照测验。 2.百分等级分数的特点有哪些? 答:心理测量学中的术语,是应用最广的表示测验分数的方法。一个测验分数的百分等级是指在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因此,85的百分等级表示在常模样本中有85%的人比这个分数要低。换句话说,百分等级指出的是个体在常模团体中所处的位置,百分等级越低,个体所处的位置越低。百分等级的计算关键在于确定在常模团体中分数低于某一特别分数的人数比例,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未分组资料的百分等级计算,公式为: PR=100-{(100R-50)/N|},其中R是原始分数排列顺序数,N是指总人数(样本的总人数)。例如小东在30名同学中语文成绩是80分,排列第5名,则其百分等级为: PR=100-{(100*5-50)/30}=85 百分等级为85即指,在100名被试中,语文成绩低于小东的80分的有85 人。另一种是分组资料的百分等级求法,虽然计算方法不同,但其百分等级的意义与未分组资料一样。别一种是分组资料的百分等级计算,公式为:Pr=100{Fb+ f(X-Lb)/i }/N 3、.标准分数的含义及其功用是什么? 答:(Z,T,托福分数转换)标准分是一种由原始分推导出来的相对地位量数,它是用来说明原始分在所属的那批分数中的相对位置的。求法如下: Z=(X- X_bar)/S 式中,X为原始分数,X_bar为原始分的平均数,S为原始分的标准差。 T=500+100Z 公式中取500为平均分,100为标准差 4、怎样利用分数分布情况和平均分和标准差来估计测验成绩?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静海区团泊镇中学 一、指导思想 根据现代课程观关于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根本目的,以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为最高追求,确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强调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思想性、科学性的基础上,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创造性的发挥,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二、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明确、恰当。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充分体现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要求,准确设定教学内容的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2)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学生的知识能力、生活经验、成长要求及思维取向为参照,符合学生实际。 2.教学内容 (1)准确反映《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对教学内容的讲授,观点鲜明,阐述正确,论证严密,知识的讲解和运用有严谨的科学性。 (2)能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教育资源,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和国情教育,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人文性。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引领,体现

较强的思想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3)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突出,难点有突破,知识的讲解透彻到位,并有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教材内容的层次安排符合学生思维规律,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能力的形成。 (4)教学情景的设置贴近学生和社会实际,富有时效性、地域性、趣味性,并能反映社会中的矛盾;问题的设置体现层次性、启发性、探究性和思辨性,有利于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3.教学活动 (1)灵活性。能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灵活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且实效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辩论法、小组合作等。 (2)创新性: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把思想品德课的知识讲解、能力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灵活地、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巧妙、自然、合理,有独到之处,促使课堂教学和谐高效,充满活力。 (3)启发性:教学活动应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体验、感悟、实践过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4)开放性:能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适当拓宽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把课内与课外、课堂与社会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从而获得对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认可和追求,整

浅谈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我们的文化有很多精华值得借鉴和研究,我们在研究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按照本国、本地、本校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的研究,提出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方法。所以,在经过课题组的研究和调查,本文就如何提升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依据调查结果和经验总结,认为我们当前核心素养提升的研究需要加强综合化的指导、专业化的实践与研究、本土化的实践与推广等。 标签:核心素养;实践研究;理论学习 一、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知识的指导 在基层教育单位尤其是农村,老师的理论水平十分有限,对于核心素养具体指的是什么还有很多老师存在概念认知不清楚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农村教师大都是“一专多能型”,一个老师要兼职好几门不同专业的课程,体育老师上数学、美术老师上语文、音乐老师上英语,这样的情况在农村学校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很多老师进入农村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基本上很难有机会直接从事直接所学的专业,因此农村老师在核心素养方面的理论知识认识不足是普遍现象。所以我们课题组经过研讨认为,教育主管机构应该在理论层面上给予农村教师专业的指导。就像我们出台的《课程标准》一样对核心素养进行全面系统的解释和阐述,让老师通过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去认识核心素养对于学生成长的作用,理解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什么样的标准。老师只有对核心素养有了深入的了解,才会主动地去关注它,老师也只有认识了核心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实际作用,才会去认真的研究和实践,而这一切的基础都需要理论指导和支持,因此,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强化理论指导和理论学习。 二、进行专业化的实践和研究 课题组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很多老师的印象中对于核心素养之类的东西都应该是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与其他课程好像没有多大的关系。但从操作层面来看,我们要提升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入手。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全方位的,核心素养的理念应该深入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学科、每一项活动中去。要做到这些,我们就需要针对不同的课程进行不同的专业化实践和研究。比如我们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自主探索、合作预习、小组展示等方面的能力,在培养的过程中逐步地实践核心素养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团队组织能力渗透进去。在音乐和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审美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空间与历史的链接能力培养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加进去。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实验能力、假设构思能力、解決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与核心素养的发展相结合进行研究。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核心素养的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所有过程中去,并且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具体的任务分解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把核心素养的提升落实到位,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测试题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测试题 姓名:学号:班级: 1、与科学测量不同,教育测量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阐述。 教育测量:educational measurement,是教育活动中所进行的各种测量。狭义上通常指,对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方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兴趣、品德、性格、心理素质)以及教育措施上的许多问题按一定法则的数理化测定 教育测量的特点: (1)间接性和推断性 (2)测量属性的抽象性。 (3)测量条件难以控制 (4)测量工具质量检测的复杂性 (5)没有绝对零点 (6)百分计数法原始分数的不等距性 2、化学新课程改革强调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谈谈你的认识。 (1)评价目标多维化。三维目标,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 (2)评价功能全面化。强化诊断、发展功能 (3)评价质量信效化。评价标准清晰、完备,评价有信度、效度、公平性(4)评价实施科学化。目标明确具体、设计科学合理、方式恰当有效、过程严谨规范、信息客观充分、分析全面到位 (5)评价呈现多式化。定量定性相结合,等级、分数、文字描述相结合,个体、群体相结合

(6)评价方式多样化。纸笔测验、活动表现、形成性评价 (7)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同伴、家长 (8)评价效果多能化。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诊断,增强学习兴趣、信心、主动性,有助于改进教学和做出正确的教学决策 3、衡量一个测验好坏的指标有哪些?请简要阐述。 (1) 测验分数的分布状态 正偏态:难度偏高,利于区分优秀、中等学生,不利于区分中等和较差学生 正态:各项目难度项目比例合理,测试结果与学生实际一致 负偏态:难度偏低,利于区分差生、中等学生,不利于区分中等和优秀学生 双峰形:两级分化,可以区分中等学生,不利于区分优秀、差生 平坡形:平均化,梯度大,区分度高,但分数之间差异偏大 陡峭形:中等难度题目偏多,梯度小,分布过于集中,不能把各水平学生区分开 (2)平均分(集中趋势,试卷的整体难度) 注意:值越大,越容易 (3)标准差(离散趋势,分数的差异情况) 离差: 方差: 标准差: 问题:标准差大好还是小好? (1)看测验的目的:达标测试:适当小点, 选拔、竞赛:适当大点 N X X ∑=X X -()22N X X X -∑=σ()2 N X X X -∑=σ

教育评价论文

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科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激励性教学评价 姓名:何沛鑫 学号: ZGCQJJ2012013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激励性教学评价 重庆公共管理学院一分院何沛鑫 【内容摘要】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不只是认定,更重要的是激励和调控。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由于受传统的评价影响,还存在着种种弊端。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从?尊重差异,注重评价标准个性化的‘三个关注’;挖掘潜能,注重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六个方法’;增进互动,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四种主体’;运用语言,注重评价过程情感化的‘四种形式’。?等方面去激励学生,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品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关键词】激励性评价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不只是认定,更重要的是激励和调控①。二期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建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各方面发展的潜能。《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引导和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切实改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在个性方向上充分发展、不断进步;同时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程度和需要,进行正确的教学决策,切实改进教学。” 然而,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评价观念根深蒂固,忽视人文关注,把教育现象的价值判断引导到终结性结果上,强调内容与标准统一,被评价对象标准无差异之分,缺乏“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数学发展”的教学思想的体现;方法单一,强调评价方法都以终结性试题评价为主,且评价结果呈现仍多沿用百分制评定,缺乏数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主体单一,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单一主体评价,缺少多元的综合评价;过程单一,强调数学知识技能与技巧的学习水平测评,缺乏数学情感与价值观的测评;“为评价而评价”,忽视数学教学评价的有效性。长此以往,教师教无灵性,学生学无自主与创造,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构建评价内容与标准的个性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情感化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刻不容缓,实施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方式迫在眉睫。 ①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10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

01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概述

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是在一般教育测量和评价的原理、方法应用于化学教育领域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既要接受一般教育测量和评价理论的指导,又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测量和评价的特殊性质。因此,本章将首先简要介绍教育测量和评价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此基础上讨论现代教育测量和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然后讨论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的基本特点及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本章介绍的有关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对以后各章内容的讨论都具有指导意义。

一教育测量和评价的产生和发展简介 1.教育测量和评价的产生 教育测量和评价的产生与对学生学力和学业成就的检测活动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我国的西周时期,就初步建立了学校教育制度,开始了教育测评。到公元606年,我国隋朝开始实行了科举制。国外学者也认为,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教育测评的最初萌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本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测量和评价的研究一直未能发展起来;而在西方,其中主要是在美国,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教育测量和评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以前,学校考试一般都缺乏标准和应有的客观性,其基本方法是对学生逐个口试。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这种考试很难继续实施了。1845年,美国波士顿文法学校首先引入了书面考试。但这时学生成绩评定的客观标准问题仍然未能得到解决。 1864年,英国教师费舍尔(George Fisher)收集了许多学生的成绩样本,编制了第一本《量表集》,作为度量学生成绩的标准; 1897年,美国的莱斯(J.M.Rice)博士发表了他对20个学校的16000名学生所作的拼字测验的结果;1905年,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法国的《比纳-西蒙量表》发表。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特曼(L.M.Terman)发表了对比纳量表进行修订后的更完善的智力测验量表——《斯坦福量表》,首次引入了智商的概念,使智力测量有了比较科学的计算方法,标志着心理测验已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1904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R.L.Thorndike)发表了《心理和社会测量学导论》,介绍了心理统计方法和编制测验的基本原理; 1909年,桑代克又编写了用于书法、拼字、作文、图画测验的标准测量工具,使教育测量开始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测量学的鼻祖。1918年以后,教育测量的使用范围逐渐从小学发展到中等以上学校,许多大学也开始设立了教育测量学课程。至本世纪20年代末,教育测量已发展到全盛期,教育测量在学力检测与教育成就的定量化、客观化、标准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随着教育测量运动的发展,其弱点也逐步暴露出来。由于当时的测验都是围绕着教科书编制的,测验内容只要求学生记忆教材的知识内容,未能包括对学生的社会态度、兴趣、情感的检查,不能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需要,因而它很快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和批判。 1929年,美国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教育的社会效果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就直接推动了以教育的社会价值为依据的教育评价活动的发展。从1934年始到1942年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泰勒(R.W.Tyler)受卡内基基金会的资助,进行了历时8年的课程与评价研究,这就是教育评价发展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在对以往的课程和测验设计进行了尖锐批评的基础上,泰勒提出了一套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课程和测验编制原则,试图以此把社会的要求、学生的需要反映在课程与测验中。为了把这一思想与早期的测量区别开来,泰勒和他的同事正式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在本质上,评价过程乃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学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即认为教育评价就是衡量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一种活动,测量是它的手段。根据泰勒的理论进行的评价活动能

思想政治课教学评课的几个主要环节

思想政治课教学评课的几个主要环节 怎样全面评价一堂课,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相关的教学理论,整理一下评课的几个主要环节,与大家分享。 一、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教学思想 1、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 一看教学目标是否全面。新课程确立的是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三个目标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因此,评课时要注意该教师是否只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二看教学目标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要适应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与时代发展的特点,切合大多数学习者的实际需要。 2、教学过程是否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中,一看学生参与的广度;二看学生参与的深度;三看学生的自觉程度,主动参与,专注程度。 3、教学效果是否实现了学生发展的目标。 我们在评价教学效果的时候,一要看教学效率是否高。二要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气氛是否热烈。三要看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都能达成。四要看师生双边活动是否流畅自如;五要看近效与远效是否齐抓并举,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评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挖掘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与研究,深入开发教材资源,把知识教授与育人功能结合起来,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因此教师必须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的具体内容,发现教材内容的价值。 1、看能否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重组 我们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思维水平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重组。一般来说,教材总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等几个方面来安排的,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取长补短,精确合理地取舍。 2、教材重难点处理是否得当。一节课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志。重点内容通常是指在教材中地位突出的内容,难点是大部分同学难以理解、掌握和运用的部分,有来自教材的难点、也有来自学生的难点。一看教学的重点内容安排是否正确,时间的运用是否合理,学生是否正确理解。二看是否找准难点,突破力度如何,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 3、教材是否有拓展和延伸。 教师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作适当的调整、拓展,使教学内容更面向现实,富有挑战性。教师不仅要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浅谈模仿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现象 (1)

浅谈模仿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现象 袁倩 摘要:模仿是动物世界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也是人类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可塑性也很强,所以在幼儿学习、生活、游戏各环节的语言领域中存在着许多语言模仿的现象。如何让幼儿在模仿中促进语言的发展,不断提高幼儿语言发展能力,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语言能力;模仿;环境;模仿 众所周知,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彼此交流的工具,因此,在幼儿阶段就要采取一系列办法来奠定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效的提高和培养往往和“模仿”这一行为密不可分。在借助于模仿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这一过程中,应密切结合于每一幼儿所具备的实际情况,用模仿来顺应客观规律,培养和创设适合的语言习惯与环境[1]。 发展和培养幼儿所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过程,首要条件在于为幼儿提供相应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信息,这些都要求教师在生活活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加以创设。恰当地运用“模仿”这一活动过程,引导幼儿表达和学习语言,使得幼儿形成语言表达过程中积极模仿、积极运用的良好习惯,而这样的活动实际上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作为教师,应给幼儿以足够的观察、模仿的机会并引导之,并为之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并付出足够的耐心,以此来使得每一名幼儿都可以在模仿中快乐地发展自己的语言。 一、创造良好的模仿环境,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 作为语言能力,幼儿在此方面的形成和发展往往要借助于长期的生活实践。在每一个人的幼儿阶段,其语言表达能力都和其所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故而,在对语言能力加以学习、培养的过程中,是否处于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当中便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借助于闻、尝、摸、触、看、听之类一系列感官直接感知并从而开展的模仿活动,以此来对周围的一切知识有所感知,并从而对幼儿的语言做出相应的发展[2]。幼儿的认识能力又会随着语言的发展而获得提升,而随着模仿能力的加强,又会加深认识的内容,扩大认识的范围,以此对幼 [1]张静,田录梅,张文新.社会能力:概念分析与模型建构[J].心理科学进展.2012(12) [2]杨继英,张阁.自由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模仿策略的观察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10)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 课程论文 题目: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问卷的编制 学院名称:教育学院 专业名称:小学教育 年级:2014级 学生姓名:栗静华 学号:314045115007 任课教师:曹晓君老师

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问卷的编制 栗静华 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2014级 摘要:本研究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着手,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中存在的社会交换倾向做较深入的探讨。目前国外的相关理论对此只是略有涉及,国内研究则仅是对亲社会行为和社会交换分别进行单方面的研究,而忽略了亲社会行为中的交换因素。为了能够更好的完善这方面的理论和对亲社会交换行为进行测量,本研究编制了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问卷。 关键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交换;问卷编制 本研究综合阐述了亲社会行为和社会交换的概念、相关理论等研究成果,集合了心理学研究史上关于亲社会交换行为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对亲社会交换行为和其他的亲社会概念和社会交换概念进行了辨析。在提取亲社会交换行为定义的过程中,收集相关的测量工具,并综合前人学者们的研究,然后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构想,进而期望在后文的实证研究中论证并修正该构想结构。另外,本研究对心理学的从业人员和普通被试进行深入的访谈,以查阅文献的理论积累为基础,编制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预测问卷。继而对该预测问卷采取项目区分度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从而得到最终正式问卷。一共包括22道题目,问卷包括五个维度,分别是积极需求满足、回报强化、公平互惠、消极情绪缓解、社会规则依从。经过分析后所得结构维度较之前预想的结构更加具体和全面。 一、概念的界定与操作化 通过查阅、思考和分析早期学者在社会交换和亲社会行为结构上的研究成果,初步推断亲社会交换行为应当包含多个维度。继而与心理学工作者们共同讨论并辨析,并邀请多名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将讨论结果汇总整理后,暂将亲社会交换行为定义为:它是一种人们所表现出的积极的社会行为,是行为人期许获得精神满足与慰藉,受互惠意识支配、被报酬和奖励强化、由社会规则所驱动的对他人有益的交换活动。可知,亲社会交换行为主体是行为人,客体是行为受益者或是达成亲社会行为交换的其他第三方,行为内容是交换的积极社会行为。 基于已得概念,本研究建构了亲社会交换行为的四维度结构模型: 1、精神满足:即精神需要,个体选择表现亲社会行为,以期望赢得精神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