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课 六大类精神疾病诊治规范

第五课 六大类精神疾病诊治规范

第五课 六大类精神疾病诊治规范
第五课 六大类精神疾病诊治规范

第一章六大类精神疾病概述

1、精神分裂症

2、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障碍)

4、偏执性精神障碍

5、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6、精神发育迟滞

第二章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一、流行病学

在成年人口中的终生患病率在1%左右。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高峰集中在成年早期这一年龄段:男性为15~25岁,女性稍晚。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可能因素:遗传因素;神经病理学及大脑结构的异常;神经生化方面的异常;子宫内感染与产伤;神经发育病因学假说;社会心理因素等。

三、临床表现

1、感知觉障碍

精神分裂症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以幻听最为常见,内容多半是争论性的,或评论性的,幻听还可以以思维鸣响的方式表现出来,即患者所进行的思考,都被自己的声音读了出来。

2、思维及思维联想障碍

(1)妄想妄想的荒谬性往往显而易见。

(2)被动体验患者常常会出现精神与躯体活动自主性方面的问题。被动体验常常会与被害妄想联系起来。患者对这种完全陌生的被动体验赋予种种妄想性的解释,如“受到某种射线影响”、“被骗服了某种药物”、“身上被安装了仪器”等等。

(3)思维联想障碍直觉同精神分裂症患者交谈“费劲”。患者在交谈时经常游移于主题之外,尤其是在回答医生的问题时,句句说不到点子上,但句句似乎又都沾点儿边,令听者抓不住要点(思维散漫)。病情严重者言语支离破碎,根本无法交谈(思维破裂)。

(4)思维贫乏根据患者言语的量和言语内容加以判断。语量贫乏,缺乏主动言语,在回答问题时异常简短,多为“是”“否”,很少加以发挥。同时患者在每次应答问题时总要延迟很长时间。即使患者在回答问题时语量足够,内容却含糊、过于概括,传达的信息量十分有限。

3、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迟钝或平淡。

4、意志与行为障碍

(1)意志减退患者在坚持工作、完成学业、料理家务方面有很大困难,往往对自己的前途毫不关心、没有任何打算。

(2)紧张综合征以病人全身肌张力增高而得名,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两者可交替出现,是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的典型表现。木僵时以缄默、随意运动减少或缺失以及精神运动无反应为特征。木僵病人有时可以突然出现冲动行为,即紧张性兴奋。

四、临床分型

1.偏执型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一个类型。其临床表现以相对稳定的妄想为主,往往伴有幻觉(特别是幻听)。情感、意志、言语、行为障碍不突出。起病多在30岁以后。这类病人较少出现显著的人格改变和衰退,但幻觉妄想症状长期保留。

2.紧张型以明显的精神运动紊乱为主要的表现。可交替出现紧张性木僵与紧张性兴奋,或自动性顺从与违拗。典型表现是病人出现紧张综合征。

3.青春型多于青春期发病,起病较急,病情进展快,多在2周之内达到高峰。以情感改变为突出主要表现,情感肤浅、不协调,有时面带微笑,却给人傻气的感觉;有时又态度高傲,显得不可一世;或喜怒无常、扮鬼脸、恶作剧,不分场合与对象,开一些幼稚的玩笑。思维破裂,言语内容松散、不连贯,令人费解,有时会伴有片断的幻觉、妄想。行为不可预测,缺乏目的。病情进展迅速,预后欠佳。

4.单纯型起病缓慢,持续发展。早期多表现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如主观的疲劳感、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逐渐出现日益加重的孤僻退缩、情感淡漠、懒散、丧失兴趣、社交活动贫乏、生活毫无目的。疾病初期,常不引起重视,甚至会误认为患者“不求上进”、“性格不够开朗”或“受到打击后意志消沉”等等,往往在病程多年后才就诊。治疗效果较差。

5.未分化型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无法被归入上述分型中的任一类别,临床上有时会将其放到“未分化型”中,表明患者的临床表现同时具备一种以上亚型的特点,但没有明显的分组特征。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精神分裂症诊断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1.起病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初次发病的年龄在青春期至30岁之间。起病多较隐袭,急性起病者较少。

2.前驱期症状患者常常伴有不寻常的行为方式和态度的变化。由于这种变化较缓慢,可能持续几个月甚至数年,多在在回溯病史时才能发现。前驱期症状包括神经衰弱症状如失眠、紧张性疼痛、敏感、孤僻、回避社交、胆怯、情绪不好、执拗、难于接近、对抗性增强、与亲人好友关系冷淡疏远等,有些出现不可理解的行为特点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3.症状学有关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一级症状有:①争论性幻听;②评论性幻听;③思维鸣响或思维回响;④思维被扩散;⑤思维被撤走;⑥思维阻塞;

⑦思维插入;⑧躯体被动体验;⑨情感被动体验;⑩冲动被动体验及妄想知觉。

(二)CCMD-3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 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另规定;

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

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它荒谬的妄想;

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

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2.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3.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 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心境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 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解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六、治疗与康复

(一)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按作用机制可分为第一代药物与第二代药物两类。第一代药物有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等,针剂有哈利多等;第二代药物有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哌西酮、阿立哌唑、氯氮平等。

(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必须成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一部分。

第三章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的临床特点是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抑郁)。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与其它心境障碍相比,本病在男女性中的发病率较为接近。

(一)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的典型临床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

1.情感高涨患者主观体验特别愉快,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是最伟大的,能力是最强的,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但内容并不荒谬。

2.思维奔逸表现为联想过程明显加快,自觉思维非常敏捷,思维内容丰富多变,讲话的内容较肤浅,且凌乱不切实际,常给人以信口开河之感。有的患

者可出现音联和意联。

3.活动增多表现精力旺盛,兴趣范围广,动作快速敏捷,活动明显增多。注重打扮装饰,但并不得体。社交动多,随便请客,经常去娱乐场所,行为轻浮,且好接近异性。自觉精力充沛,有使不完的劲,不知疲倦。

4.躯体症状常表现为面色红润,两眼有神,体格检查可发现瞳孔轻度扩大,心率加快,且有交感神经亢进的症状如便秘。因患者极度兴奋,体力过度消耗,容易引起失水,体重减轻等。患者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需要减少。

5.其他症状躁狂发作时患者的主动和被动注意力均有增强,但不能持久,易为周围事物所吸引。在急性发作期这种随境转移的症状最为明显。可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称为谵妄性躁狂。

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

(二)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临床上是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

1.情感低落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患者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可伴有焦虑、激越症状,典型的病例其抑郁心境具有晨重夜轻节律的特点。患者自我评价低,自感一切都不如人,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常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伴有自责自罪,严重时可出现罪恶妄想;

2.思维迟缓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思考问题困难,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

3.意志活动减退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回避社交等。严重抑郁发作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六、躯体症状很常见,主要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阳痿、闭经、乏力等。

5.其他抑郁发作时也可出现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

诊断要点

1.临床诊断特征

(1)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的表现;躁狂发作时,情感高涨,伴有思维奔逸

及意志活动的增多;抑郁发作时,情感低落,伴有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少。

(2)可伴有躯体不适症状。躁狂发作时常伴有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需要减少;抑郁发作时,躯体症状更为多见,若出现早醒、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及抑郁心境表现为昼重夜轻的节律改变,有助于诊断。

2.病程特点大多都具有发作性病程,而在发作间歇期精神状态可恢复病前水平。既往有类似的发作,或病程中出现躁狂与抑郁的交替发作,对诊断均有帮助。

3.家族中特别是一级亲属有较高的同类疾病的阳性家族史,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一般无阳性发现,脑影像学检查和精神生化检查结果可供参考。

4.鉴别诊断精神分裂症;心因性精神障碍;单相躁狂或抑郁等。(四)双相障碍的治疗

双相障碍应遵循长期治疗的原则,由于双相障碍几乎终生以循环方式反复发作,其发作的频率远较抑郁障碍为高。主要用心境稳定剂治疗。

1.常用的心境稳定剂包括碳酸锂及抗癫癎药丙戊酸盐、卡马西平。其他一些抗癫癎药,如拉莫三嗪、托吡酯、加巴喷丁,以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与喹硫平等,可能也具有一定的心境稳定剂作用。

2.电抽搐治疗和改良电抽搐治疗

(五)预防复发

双相障碍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单相障碍患者,若在过去的两年中,双相患者每年均有一次以上的发作者,主张应长期服用锂盐预防性治疗。

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双相障碍的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偏执性精神障碍

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一组以妄想为突出临床特征的精神病性障碍。妄想常具有系统化的倾向,个别可伴有幻觉但历时短暂而不突出。病程演进较慢,一般不会出现人格衰退和智能缺损,并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病因学

本病原因不明。起病年龄一般在30岁以后,女性偏多,未婚者多见。病前性格多具固执、主观、敏感、猜疑、好强等特征。

【临床表现】

本病发展缓慢,多不为周围人所察觉。逐渐发展为一种或一整套相互关联的妄想,内容可为被害、嫉妒、诉讼、钟情、夸大、疑病等。妄想多持久,有时持续终生。很少出现幻觉,也不出现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如被控制感、思维被广播等。

被害妄想往往与诉讼妄想相伴随。病人认为社会中存在针对他的恶势力,有计划地迫害他,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不惜代价。病人不断扩大自己的对立面,从最初的对手扩展到一个部门乃至整个社会,谁不相信他讲的话,谁就是被敌人收买了。为此患者会一次次、一级级上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嫉妒妄想多见于男性。他们无端怀疑配偶的忠贞,千方百计搜集所谓证据,逼迫配偶“招供”、写“保证书”,但所有这一切只会令情况更加恶化。有时患者会在妄想支配下产生伤害行为。

钟情妄想多见于未婚中年女性。她所认定的爱人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名声,也有妻室。患者坚信对方通过各种暗示传达爱意,并认为只有自己才能给对方带来真正的幸福。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以系统性妄想为主要症状,内容比较固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主要表现为被害、嫉妒、夸大、疑病或钟情等内容。社会功能受损,病程持续三个月以上,并排除相关疾病即可诊断。

偏执性精神障碍主要应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

三、治疗和预后

抗精神病药可以起到镇静情绪、缓解妄想的作用,但药物治疗最大的障碍是患者不依从。必要时可使用长效针剂。心理治疗对妄想的作用不佳。

病程多呈持续性,有的可终生不愈;但老年后由于体力与精力日趋衰退,症状可有所缓解。

第五章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一)概述: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是指一组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两种病相

同时存在又同样突出的精神障碍,常有反复发作。分裂性症状为妄想、幻觉和思维障碍等阳性精神病性症状,情感性症状为躁狂或抑郁。本病可有诱发应激因素,急性起病。

(二)病因不明一级亲属对照研究资料表明,本病在遗传学上是介于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性精神病之间,而单相重症抑郁则无明显的遗传上的特异性。

(三)症状有典型的抑郁或躁狂病相,同时具有精神分裂症症状。这两种症状同时存在,或先后在发病中出现;病程呈间歇发作,症状缓解后不留明显缺陷;起病较急,发病可存在应激诱因。病前个性无明显缺陷,部分病人可有分裂症、躁郁症家族史;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临床特点:可见分裂性和情感性症状同时出现,或多次反复发作时交替出现情感性或精神分裂症症状,并可伴有意识模糊。一次发作最短半个月,最长4.5~5年。间隔1个月至4~6年不等。

(四)临床分型

1、躁狂型急性起病,在疾病的同一次发病中,躁狂症状与分裂症状同样突出;情感高涨、自我评价增高、言语行为增加;同时存在关系妄想、被害妄想、思维被洞悉感、幻听等精神分裂症症状;常伴有明显的行为紊乱;数周内可完全缓解,预后较好。

2、抑郁型在同一次发病中,抑郁症状与分裂症状同样突出;患者情绪低落、内疚、迟滞、无精力、兴趣索然、存在消极观念等;同时存在思维开放、物理影响妄想、逻辑推理障碍、议论性幻听等精神分裂症症状;临床表现不如躁狂型鲜明,病程长,预后较差。

3、混合型心境障碍双相型的症状与精神分裂症症状同时存在;既有躁狂发作症状,又有抑郁发作症状;同时还表现出精神分裂症症状。

(五)治疗与预后

一般认为本病预后较好。

治疗用锂盐治疗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在临床上取得一定疗效,在急性期,除锂盐外,往往需合并抗精神病药物。

究病程预后时分别与分裂症和躁狂症或抑郁症相比较,总的表明其预后介于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之间。

第六章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癫痫是一组由不同原因引起的突然发作的短暂脑功能异常的疾病。癫痫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癫痫性电活动的起始部位及其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扩散范围。发作可表现为运动、感觉、植物神经、认知、情感或行为等方面的异常,但以抽搐等运动症状为突出表现的发作最常见。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癫痫发作分为原发性(特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症状性)癫痫。

癫痫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其本质是神经元的生化改变,继而产生异常放电。

二、临床表现

(一)发作前精神障碍

主要指癫痫发作的先兆和前驱症状。先兆的表现可为简单的感觉运动异常,也可为复杂的思维和情感异常,持续时间多为数秒钟。先兆应与癫痫的前驱症状区别,前驱症状多为缓慢出现,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二)发作时及发作后精神障碍

主要指精神运动性发作时及发作后的意识障碍及伴发的精神障碍。

(三)发作间歇期精神障碍

发作间歇期精神障碍是指在癫痫病程中发作间歇期出现的一组精神障碍。比较常见的间歇期精神障碍是人格改变、精神分裂样症状群和情感障碍。

1.癫痫性人格障碍癫痫性人格改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固执、自私、易激惹、自我中心、感情肤浅、和情绪不稳定最为突出。

2.急性精神分裂样精神病又称短暂性精神分裂样发作。临床症状以紧张不安、不合作、精神运动兴奋、幻觉、妄想多见,定向力一般正常。精神症状可持续数天或数周,这一期间癫痫发作大多停止。

3.慢性精神分裂样精神病多在癫痫发作十几年后慢性隐袭起病,以妄想为首发精神症状,少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起病前可有一系列急性意识模糊状态发作。此后,癫痫发作次数可减小。临床症状类似于慢性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4.癫痫性情感障碍(1)病理性心境恶劣。(2)躁狂抑郁症样精神障碍。

5.癫痫性遗忘综合征癫痫性遗忘一般是指病人对癫痫发作过程不能回忆。

6.癫痫性痴呆少数癫痫病人可出现明显的智能衰退。

7.癫痫性神经症样综合征癫痫病人出现神经症样反应并非少见。最常见为抑郁和焦虑状态,以及癔症样反应。强迫症和恐怖症则较少见。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癫痫的正确诊断有赖于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熟悉各种癫痫的发作形式。详细询问病史非常重要。病人可能因意识障碍而不能提供详细的发作情况,故应尽可能向知情者了解发作的细节。对发作的特点及伴随情况都应详细了解,特别要注意有无局限性发作的表现。过去史应着重询问既往脑外伤、脑感染、患者的出生情况。家族史可揭示遗传倾向。详细的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发现躯体疾病和局限性神经系统异常。癫痫的诊断包括确定发作类型和分析癫痫的病因,以便制定恰当的治疗计划。癫痫发作需与其他短暂发作的以下病症鉴别,(1)晕厥;(2)癔症发作;(3)偏头痛。

(一)发作时的处理

1.一般原则。不少发作的时间极短,等他人发现时已经终止。若无意识障碍,无须特殊照顾。大发作时应防止病人跌倒受伤。应让病人取侧卧位,防止唾液和呕吐物吸入气管。

2.癫痫持续状态。强直阵挛状态为一威胁生命的急诊情况。应在最短时间内终止发作。(1)地西泮;(2)苯妥英钠;(3)异戊巴比妥钠。

反复大发作会引起脑水肿而使发作不易控制,可静脉快滴甘露醇等。

(二)病因治疗

(三)预防复发

在没有诱因情况下出现两次癫痫发作的病人,必须给予正规抗痫药物治疗。治疗过程中除应注意药物的剂量、血药浓度和副作用外,还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1)由于镇静作用及易产生耐受性,应尽可能避免使用巴比妥类和苯二氮类药物;(2)剂量不宜过大,以达到能控制发作的血药浓度为度;(3)尽可能单一用药,多药联用可使血浓度不稳定;(4)绝不可突然停药,否则可致癫痫持续状态;(5)更换药物应一种药物逐渐减量,另一种药物逐渐增量;(6)单一用药无效后才可考虑联合用药。

(四)精神科治疗

应在抗痫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精神障碍的特点选用精神药物。精神运动性发

作首选卡马西平控制发作。卡马西平对点燃效应引起的边缘系统电活动有选择性抑制作用,能有效控制发作。对发作性的行为症状如冲动、攻击等可用苯二氮类治疗。应避免用抗精神病药后增加癫痫发作的危险。对发作间歇期出现的精神分裂样症状宜用致痫作用弱的抗精神病药。癫痫伴发的抑郁障碍,抗抑郁药治疗有效,但往往没有被及时诊断。三环类抗抑郁药可使抽搐阈值降低也有增加癫痫发作的危险,可选用致痫作用弱的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等。对复杂部分性发作,特别是颞叶癫痫伴精神病性症状时,可用电休克治疗,人工诱发的大发作可使精神症状解除。

第七章精神发育迟滞

这是一组起病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18岁)以前,以智力发育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临床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

(一)病因

1.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2.遗传代谢性疾病:3.先天性颅脑畸形:

4.围产期有害因素感染:5.出生后因素

(二)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WHO根据智商(IQ)将精神发育迟滞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1、轻度智商在50~69之间,成年以后可达到9岁~12岁的心理年龄,在全部精神发育迟滞中占85%。

2.中度智商在35~49之间,成年以后可达到6岁~9岁的心理年龄,在全部精神发育迟滞中占10%。

3、重度智商在20~34之间,成年以后可达到3岁~6岁的心理年龄,在全部精神发育迟滞中占3%~4%。

4.极重度智商在20以下,成年以后可达到3岁以下的心理年龄,在全部精神发育迟滞中占1%~2%。

(三)病程与预后

因致病因素一般都造成脑结构性或功能性不可逆损害,所以智力损害一旦发生,一般是不可能减轻或恢复正常智力水平的。患者最终的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视精神发育迟滞的严重程度、接受特殊教育和技能训练的情况而定。

(四)诊断应确定诊断及其严重程度,需要全面采集病史、精神检查和躯体检查,其中详细的生长发育史特别重要,据此可对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做出全面的临床评估。对所有确诊为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应尽量寻找病因,有人主张对于病因不明者应常规做染色体检查。

(五)鉴别诊断

1.暂时性发育迟缓 2.特定性发育障碍 3.精神分裂症

4.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5.儿童孤独症

(六)预防与治疗

精神发育迟滞一旦发生难以逆转,因此重在预防。对于病因明确者,若能及时采用病因治疗,可以阻止智力损害程度的进一步加重。

精神发育迟滞的治疗原则是以教育训练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测试题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测试题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部分) 一、判断题(50题) 1.既往治疗情况中,若未住过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该项目不需填写,住过院的填写次数。() 2.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是危险性评估1级。() 3.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务,能被劝说制止是危险性评估1级。() 4.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是危险性评估3级。() 5.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务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是危险性评估3级。() 6.肇祸是指患者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的。() 7.对应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3次。() 8. 对病情稳定或基本稳定而服用氯氮平等药物者,至少每4个月检查血常规1次。()

9.精神疾病患者的门诊和住院病历至少保存20年。() 10.病情基本稳定患者,危险性评估一般为3-5级。() 11. 患者打、骂他人或者扰乱秩序,没有造成生命财产损害,公安机关出警仅作一般教育等处理的是指轻度滋事。() 12. 患者有行凶伤人毁物等,未导致被害人轻.重伤,触犯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但未触犯《刑法》是指肇祸。() 13. 患者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的是指肇事。 14.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方式等方式。() 15.患者经济状况中,贫困户是指低保户。() 16.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 17.病情不稳定患者,2周内随访一次。() 18.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对象是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19.阿尔茨海默病属于重性精神疾病。() 20.随访评估中,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直觉、

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一.精神疾病相关概念 精神疾病(或称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包括传统概念中的精神病、神经症、人格障碍与精神发育迟滞。 二、精神疾病的病因学 生物医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还原论,即认为所有疾病均可线性地还原到某一病因或发病机制。在这一观点指导下,人们将那些“有明确病因的”,“有组织形态改变或明确发病机制的”疾病归于器质性疾病,而将那些未能找到肯定的病因和形态学改变的一类疾病归于功能性疾病。然而,新的医学模式认为人类不但是生物学的人,同时还是心理的人和社会的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兴起,使人们认识到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在内的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可能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中某一因素为主的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一般认为,功能性疾病患者遗传到的是亲代的易感素质,不但包括同种疾病的易患趋向,也包括病理心理和生理素质。 2.理化生物性因素 全身性的特别是累及中枢神经的感染,中毒,外伤,癌瘤,缺氧,代谢障碍与内分泌疾病,营养缺乏,血管与变性疾病等,以及高温中暑,放射线损伤均可直接或间接损害人脑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引起精神障碍。例: 梅毒螺旋体如进入脑内可致神经梅毒→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如痴呆、精神病性症状及麻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进入脑内→产生进行性的认知行为损害。 3.素质因素 (1)心理素质:是气质和在其背景上形成的性格,其本身不是致病因素,但不良或易感的心理素质,在有 害的外界致病因素冲击下,易于出现精神障碍。例:表演型性格的人容易罹患癔症,具有强迫性格的人容易罹患强迫症,分裂样人格障碍者易患精神分裂症。 (2)生理素质 4.机体的功能状态 本身不是发病原因,但不良的功能状态可能诱使疾病发生。 儿童神经症,青年期的癔症,经前期紧张与月经周期性精神障碍,产褥期精神障碍,更年期神经症与精神障碍,老年期精神障碍等的发生,与不同性别,年龄的特殊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二)心理社会因素 1.心理因素:指个性,认知与价值系统,情感态度,行为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等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2.社会因素:指政治与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社会生活条件,医疗水平等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常见与健康有关心理社会因素是外在的生活事件和内在的需要受挫与动机冲突。 三.精神疾病的分类(郝伟.精神病学。2001) (一)概述 必要性:大多数精神疾病的发生尚未找到明确的主要原因,其中既有遗传与素质因素作为远因或素质性因素,又有生物性或社会,心理因素作为近因或促发因素,以及当时削弱了的功能状态或诱发因素。这是由大脑本身的复杂性和外界环境的复杂性两方面决定的。这决定了精神疾病分类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自闭症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自闭症诊断标准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Fourth Edition)的自闭症诊断标准简介如下:自闭症的诊断标准 A、下面(1)、(2)、(3)三个大项中,共符合6小项(或更多)。其中(1)大项中至少占 2 小项,(2)和(3)中至少各占 1 小项: (1)在社会性交互方面存在本质性的缺损,至少表现出下面 4 项中的 2 项: ①在运用多种非语言行为来调控与他人之间的交互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的缺损。这些非语言行为,包括:眼神对视、脸部表情、肢体语言和手势 ②没有发展出和正常儿童发展水平相应的同龄伙伴关系 ③缺少自发地和他人之间寻求分享快乐、兴趣或成就的行为(比如,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会展示给别人看;不会携带;不会指给别人看) ④缺少社会性或情感的交互行为(比如,不会活跃地参加简单的社会性游戏;喜欢独自活动;或者即使活动中涉及他人,也是把他人作为工具或者寻求“机械的”帮助) (2)在交流方面存在本质性的缺损,至少表现为如下 4 项中的 1 项: ①在口语方面存在发展延迟,或者没有语言(同时,不会试图采用其他交流方式来弥补,比如手势或者模仿) ②对于有足够语言能力的个例,不能主动发起或维持与他人的对话 ③存在刻板、重复的语言使用现象,或者存在异常的语言

④缺少和正常孩子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假想性游戏,或者社会装扮性游戏 (3)存在局限性的、重复而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至少表现出如下 2 项: ①沉湎于一种或多种局限的、刻板老套的兴趣中,且在强度和专注程度上都是异乎寻常的 ②明显僵化地遵循某些特定的、没有实际功能意义的常规性行为或仪式性行为 ③存在重复、刻板的肢体怪癖行为(比如,手或手指的拍打、扭曲;复杂的全身肢体动作) ④对物体的部件有持久的沉迷 B、 3岁之前,在如下至少一个领域中表现出发展迟缓或者功能异常: ①社会性交往 ②正常用于社会性交流的语言 ③象征性或想象性游戏 C、这种异常无法更好地用Rett's(雷氏)障碍症或儿童瓦解性障碍症来解释。

精神疾病常用表格

表格: 附件1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用表 表11 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 表12 重性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登记表 表13 个人基本信息表 表14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表15 病例诊断复核及肇事肇祸危险性评估表 表16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信息单 表17 参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知情同意书 表18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表19 重性精神疾病失访(死亡)患者登记表 表110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免费药物治疗及住院补助申请表 表111 免费用药记录表 表111 免费用药记录表(续) 表112 实验室检查记录表 表113 应急医疗处置知情同意书 表114 重性精神疾病应急医疗处置记录单 表115 非在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月报表 附件2 患者个案管理记录手册 附件3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年度报表 表31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基本情况年度报表 表32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机构及人员情况年度报表 表33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危险行为发生情况及解锁情况年度报表 表34 宁夏市县(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年度进度报表附件4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月报表 附件5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表格填报一览表 附件6 全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组人员信息表

附件1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用表 表11 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指导语:为了促进公众得健康,我们需要了解您身边得人(居委会得居民,村里得人,家中 得人)就是否曾经出现下述情况,不论何时有过,现在好或没好,都请您回答我得提问。我们保 证对您提供得信息保密,谢谢您得帮助。现在请问您,有没有人发生过以下情况: 1.曾经住精神病院,目前在家。有没有 2.因精神异常而被关锁在家。有没有 3.经常胡言乱语,或者说一些别人听不懂、或者不符合实际得话有没有 (比如说自己能够与神仙或者瞧不见得人说话、自己本事特别大,等等) 4.经常无故吵闹、砸东西、打人,不就是因为喝醉了酒。有没 有 5.经常自言自语自笑,或者表情呆滞,或者古怪。有没有 6.在公共场合行为举止古怪,衣衫不整,甚至赤身露体。有没有 7.疑心特别大,怀疑周围得人都在议论她或者害她(比如给她下毒,等等)。有没有 8.过分话多(说个不停)、活动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等。有没有 9.对人过分冷淡,寡言少语、动作慢、什么事情都不做,甚至整天躺在床上。有没有 10.自杀,或者自残。有没有 11.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与任何人接触。有没有 1、本问题清单用于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由基层医疗机构得精防医生或经过培训得调查员(如护士)在对知情人调查提问时填写。 2.调查提问时逐条向知情人解释清楚,使知情人真正了解问题得含义。 3、每个问题答为“有”或“没有”。 4、当知情人回答有人符合任何一条中任何一点症状时,应当进一步了解该人得姓名、性别、住址等情况,填写《重性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登记表》。 填表机构名称: 填表人: 填表时间: 年月日

6种重性精神疾病

6种重性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 “分裂”是什么?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之间的不协调为特征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起病多隐袭(少数患者急性发作),病程多迁延;常有特殊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可伴有认知功能损害,一般无意识障碍。 症状演变趋势,病程: 分型:偏执型(妄想型)━━疑(幻觉妄想为主,患病人数最多,预后较好) 青春型━━乱(思维破裂,行为幼稚,愚蠢) 紧张型━━僵(木僵与兴奋交替) 单纯型━━懒(起病缓慢,阴性症状为主,预后最差,容易衰退) 未分型(又称其它型) 精神分裂症的I型和II型分类 诊断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规定:(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解

精神病学习题集-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病学习题集-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一、目的及要求 1.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 3.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及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4.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二、各节应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基本概念 1.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熟悉诊断标准中的主要指标。 第二节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1.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2.了解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3.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了解CCMD-3的主要分类类别。 三、练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制定诊断标准的主要目的,下列说法哪项不对 A.提高诊断一致性 B.便于医师或研究者之间的相互交流 C.能为不同理论学派的医师和研究者所接受 D.便于科研的病例选择

E.便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医学模式 2.有关等级诊断叙述,以下哪项不对 A.按疾病症状严重性成金字塔排列 B.如果病人既有分裂症状又有神经症症状,可以同时诊断 C.器质性精神障碍位于最顶端 D.如果既满足滥用,又满足依赖的标准,应诊断依赖 E.如果情感障碍与人格障碍并存,应首先诊断情感障碍 3.有关多轴诊断,错误的论述是 A.采用不同层面或纬度来进行诊断的一种诊断方式 B.由瑞士精神病学家Essen-Moller于1947年首先提出 C.可减少由于持不同病因学概念的医师间的诊断不一致和增加诊断的信息量 D.在DSM系统是五轴诊断,但以轴Ⅰ和Ⅱ为主 E.CCMD-3也是五轴诊断 4.对神经症的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目前的DSM-Ⅳ和ICD-10一样,CCMD-3也取消了神经症这一疾病类别B.DSM-Ⅲ系统仍保留神经衰弱这一疾病类别 C.在CCMD-2-R中抑郁症候群被分为重症抑郁和抑郁性神经症,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疾病类别;而在CCMD-3中则进一步向ICD系统靠拢而进行了相应的更改D.在DSM和ICD中,仍然保留了癔症这一疾病类别 E.CCMD-3中仍保留了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名称 5.首次取消了精神病与神经症的严格划分,取消了神经衰弱的诊断类别,肢解了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是 A.DSM-Ⅲ B.RDC C.DSM-Ⅳ D.ICD E.CCMD-3 6.关于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彼此间进行交流 B.有利于对精神障碍进行合理的治疗和预防 C.有利于认识疾病的规律,预测疾病的转归

DSM-IV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DSM-IV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关于DSM-IV的介绍 美国精神病学会(APA)从1952年起制订《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后来称之为DSM-Ⅰ。1968年制订了第二版,DSM-Ⅱ。从1974年着手制订而在1980年正式出版的DSM—Ⅲ特别受到重视,因为它有一整套临床工作用的诊断标准,对于美国的、甚至世界各国的精神病学家说来,不论于临床工作、还是科学研究,都有很大帮助。1987年APA又修订出版了DSM-Ⅲ-R.但是,精神医学发展迅速,这也已不能适应需要,所以从1987年起就开始着手DSM-Ⅳ的制订。 在历届主席的支持下,APA组织了一个工作班子DSM-IV制订工作组,主席为Allen Frances,副主席为H.A. Pincus,共有Nancy C. Andreasen与R.L.Spitzcr等27名成员。下设13个起草小组,每组5~12人,各负责起草一个部分。 组长分别是:焦虑性障碍,M.R.Liebowitz; 谵妄、痴呆、及遗忘,G.J.Tucker; 首次诊断于童年期的精神障碍,D.Shaffer与M.Campbell; 进食障碍,B.T.Walsh; 心境障碍,A.J.Rush; 多轴诊断,J.B.W.Williams; 人格障碍,J.Gunderson; 月经前精神障碍,J.H.Gold;

适应性障碍等,R.E.Hales; 精神分裂症,N. C. Andrcasen; 性障碍,C.W. Schmidt; 睡眠障碍,D.J.Kupfer; 物质所致精神障碍,M.A.Schuckit。 每个小组在起草前先广泛复习文献,重新分析已有的资料数据。起草后,将草稿交50 ~100位顾问专家征求意见(包括我国杨德森教授)。同时又征询了60多个有关学会(如美国心理学会、美国护理学会等)的看法;也与WHO的ICD—10制订小组交流意见、APA 又在Hospital and Community Psychiatry杂志上辟专栏进行讨论.然后进行了12次现场测试,共计70余单位参加,涉及6000余病例。2年前,APA出版了一本“DSM-Ⅳ意见选择书”,广泛征求世界各国专家的看法。1993年最后定稿,1994年5月正式出版。 为了提供我国精神卫生上作者学习参考,我们把DSM一Ⅳ主要类别的诊断标准译成中文,作为本刊的增刊,最后还附上“鉴别诊断”(Dicision Tree),供实际临床应用时参考。 在原书序言中,关于什么叫精神障碍,有一段相当详尽精辟的定义,现附译后:“精神障碍是发生于某人的临床上明显的行为或心理症状群或症状类型,伴有当前的痛苦烦恼Distress)(例如,令人痛苦的症状)或功能不良(disability)(即,在某一个或一个以上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或者伴有明显较多的发生死亡、痛苦、功能不良.或丧失自由的风险。而且,这种症状群或症状类型不是对于某一事件

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所有表格

信息采集原始表格 共包括11个表格,表格1到表格5为患者个人信息及随访信息数据的来源表格。灰色底色标记的条目为需录入系统的数据项。 表格6为患者个人信息和随访信息补充表,是无原始来源表格数据项条目的汇总,以便责任报告人完整收集相关信息。 表格7到表格11为汇总表格。灰色标记且画横线的条目不需录入。

表格1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附件3

表格2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附表1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表格3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附表2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重性精神疾病失访(死亡)患者登记表 报告期间:自年月日至年月日 注:1.该表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填写。 2.失访原因(标出以下编号或写出具体原因):①死亡②外出打工③迁居他处④走失 ⑤连续3 次失访⑥其他(请说明):。 3.死亡原因(标出以下编号或写出具体原因): ①躯体疾病(选适合项目,其他请具体说明):脑出血、脑结核瘤、脑囊虫病、肝脓肿、肺动脉栓塞、急性肝坏死、中毒性菌痢、癫痫、尿毒症、脑血管瘤、胰岛细胞瘤、大叶性肺炎、心肌梗死、中毒性肝炎、肝性脑病、肾性脑病、冠心病及心梗、肿瘤、其他。 ②自杀(选适合项目,其他请具体说明):自缢、服毒(精神药物、农药、灭鼠药、其他)、投河、撞车、跳楼、触电、自焚、自刎、割腕、卧轨、其他。 ③他杀(选适合项目,其他请具体说明):中毒(精神药物、农药、灭鼠 药、其他)、坠河、撞车、坠楼、触电、纵火、刀刺、其他。 ④意外(选适合项目,其他请具体说明):中毒(精神药物、农药、灭 鼠药、其他)坠河、撞车、高坠、触电、纵火、刀刺、跌倒、其他。 ⑤并发症:粒细胞缺乏症、中毒性肝炎、剥脱性皮炎、中毒性休克、水电解质紊乱、其他。 ⑥其他(请说明):。

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得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得制定,就是精神病学领域近20年所取得得重大进展之一,它一方面促进了学派间得相互沟通,改善了诊断不一致得问题,有利于临床实践,另一方面在探讨各种精神障碍得病理生理及病理心理机制、心理因素对各种躯体疾病得影响以及新药研制、 临床评估与合理用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精神障碍分类得目得 疾病分类学得目得就是把种类繁多得不同疾病按各自得特点与从属关系,划分为类、种、型,以便归成系统。精神障碍得分类就是将纷繁复杂得精神现象,根据拟定得标准加以分门别类得过程.其意义在于:促进相互交流、合理得治疗与预防及预测疾病得转归。?二、精神障碍分类得基轴?分类就就是按某种规则将事物纳入一种类目系统得方法.疾病分类得基轴有多种,对疾病按病因、病理改变进行诊断与分类,就是医学各科所遵循得基本原则.但在精神医学实践工作中,只有10%左右得精神障碍病例得病因、病理改变比较明确,而90%左右得病例则病因不明。因此精神障碍得诊断与分类,无法全部贯彻病因学分类得原则。目前精神障碍分类得基轴主要就是依据症状表现。但必须指出,这种诊断只能反映疾病当时得状态,若主要症状改变,诊断可能随之改变,而且病因不同但症状相似得不同疾病会得出相同得诊断,但症状学分类有利于目前得对症治疗。?三、精神障碍得诊断标准 由于大部分精神障碍缺乏客观得诊断指标,不同得医师对同一疾病得理解与认识又有差异,导致临床医师对同一病人得诊断一致性差;而诊断不一致使研究结果无法比较与难以解释,这一直就是困扰功能性精神病研究得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制定统一得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意义重大。 诊断标准就是将疾病得症状按照不同得组合,以条理化形式列出得一种标准化条目.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与排除标准两个主要部分.内涵标准又包括症状学、病情严重程度、功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因学等指标,其中症状学指标就是最基本得,又分必备症状与伴随症状。下面以我国目前得精神分裂症得诊断标准为例,说明各种标准得意义. (一)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有规定;?1.反复出现得言语性幻听; 2.明显得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它荒谬得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得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得意志减退或缺乏.?(二)严重程度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三)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与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得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心境障碍得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精神分裂症得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四)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解得精神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四、多轴诊断 所谓多轴诊断就是指采用不同层面或维度来进行疾病诊断得一种诊断方式。1975年Rutter首先提出儿童精神障碍得多轴诊断,Ottessen提出四轴诊断,即症状学、严重程度、病程、病因(躯体得、心理得、多种因素、原因未明)诊断精神障碍.在DSM系统中,从DSM-III开始使用多轴诊断,目前使用得DSM-IV共有5个轴,分别为:?轴I:临床障

重性精神疾病分类

重性精神疾病可分6类 一、精神分裂症: 诊断标准: 1、症状持续至少1个月。 2、符合症状学诊断标准: (1)联想障碍(2)妄想(3)幻觉(4)情感障碍(5)行为障碍(6)被动体验(7)意志减退 3、严重程序标准:自知力丧失或不全,或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或现实检验能力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4、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以及精神活性物质,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并排除心境障碍。 二、双相情感障碍 诊断要点: 1、必须符合躁狂或轻噪狂发作,混合性发作及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 (一)噪狂发作:(1)情绪高涨和(或)易激惹(2)思维奔逸(3)意志增强(4)其它:常有睡眠需要减少,食欲、性欲增强等。 (二)抑郁发作: (1)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表现思维缓慢,言语和动作减少。(2)生物学特征性症状(食欲降低,体重下降,以及心境低落呈晨重夕轻的节律变化)。 (3)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2、严重程序特点:躁狂、抑郁发作及混合性发作均可能使病人感到痛苦,或使患者社会功能明显损害,但轻躁狂发作时社会功能无明显损害或程序很轻。 3、病程特点: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或混合性发作至少持续存在2周以上。 三、偏执性精神障碍 1、以系统妄想为主要临床症状。其妄想内容不荒廖离奇,不怪异,不泛化,较为固定和系统,带有较为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解释,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联系,常见的妄想有被害、嫉妒、夸大、疑病和钟情等。 2、一般很少或不伴幻觉。 3、除了妄想内容相关的异常情感和意向行为外,患者其他的个人行为基本没有损害,人格保持相对完整。 4、病程及严重程序要求:持续性病程,至少达3个月,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和自知力丧失。 四、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 只有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明显而确实的分裂症症状和情感性症状同时出现或只相差几天。 1、有典型的抑郁或躁狂症状,同时具有精神分裂症症状,且两种症状同时存在,同样突出。 2、病程间歇性发作,症状缓解后间歇期无明显功能缺陷。 3、起病较急,发病可存在应激诱因。

精神障碍的分类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精神障碍的分类有哪些 导语:精神障碍,作为一种常见的功能性障碍类型,一直是饱受广大患者和患者家属所诟病,但殊不知,之所以精神障碍不容易康复,是因为精神障碍的种 精神障碍,作为一种常见的功能性障碍类型,一直是饱受广大患者和患者家属所诟病,但殊不知,之所以精神障碍不容易康复,是因为精神障碍的种类比较多,治疗方法比较困难,我们需要对精神障碍进行一个综合性的了解,就精神障碍类型的救治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针对精神障碍的不同类型进行不同方法的治疗,这才能有效抑制精神障碍的蔓延,并给精神障碍以康复的希望。下面是对精神障碍分类的介绍。 我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如下: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如老年期痴呆;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躯体感染、内分泌疾病、营养代谢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等。 2、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常见的疾病有:酒精所致精神障碍;鸦片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镇静催眠剂所致精神障碍;一氧化碳所致精神障碍;食物(如蕈类)所致精神障碍;有机化合物(苯、有机磷等)所致精神障碍。 3、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分裂样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短暂精神病性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周期性精神病等。 4、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如躁狂症;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环性心境障碍等。 5、神经症及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如:恐怖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神经衰弱;癔症;心理创K后应激障碍;适应性障碍;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等。 6、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如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睡眠与醒觉障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精神病的治疗方法

精神病的治疗方法 精神病(psychosis)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什么是精神病】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佛洛依德研究发现大多数精神病人的神经系统是完好无损的,那些通过药物来纠正病人的神经系统来改善精神病人的精神状况受到了挑战,这启迪人们,应该从心理方面去寻找精神病的根源。精神病人的精神病根源是环境因素。目前学术界较普遍的看法是,心理治疗是精神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而药物治疗为辅助治疗。 由于丘脑、大脑功能紊乱及病变而发生的感觉、记忆、思维、感情、行为等方面表现异常的病。 【症状】精神病是由于人体丘脑、大脑功能的紊乱,而导致患者在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常见的精神病有多种类型,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不同类型的精神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精神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有的间歇发作,有的持续进展,并且逐渐趋于慢性化,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如不积极治疗,可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但是,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者也可以完全痊愈疾病,正常地生活、学习与工作。 《精神卫生法》立法工作的学者卓小勤先生说:所谓“精神病人杀人不犯法”,其实是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法律并没有这样规定。根据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只有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的行为,才不负刑事责任。也就是说,精神病人在非发病的状态下,打人杀人同样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缺乏自制力,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常见类型】 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属应和精神科医生配合治疗。 还有不少人爱把神经病与心理疾病特别是精神病等同起来,总爱用嘲笑的口吻说:你有神经病。其实是个误区,神经病和精神病是区分开来的,精神病属于心理疾病范围,神经病属于器质性病理范围。 了解精神病的各大症状,可以有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精神病的治愈率。

04第四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一、目的及要求 1.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 3.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及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4.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二、各节应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基本概念 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熟悉诊断标准中的主要指标。 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了解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3.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了解CCMD-3的主要分类类别。 三、练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制定诊断标准的主要目的,下列说法哪项不对 A.提高诊断一致性 B.便于医师或研究者之间的相互交流 C.能为不同理论学派的医师和研究者所接受 D.便于科研的病例选择 E.便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医学模式 2.有关等级诊断叙述,以下哪项不对 A.按疾病症状严重性成金字塔排列 B.如果病人既有分裂症状又有神经症症状,可以同时诊断 C.器质性精神障碍位于最顶端 D.如果既满足滥用,又满足依赖的标准,应诊断依赖 E.如果情感障碍与人格障碍并存,应首先诊断情感障碍 3.有关多轴诊断,错误的论述是 A.采用不同层面或纬度来进行诊断的一种诊断方式 B.由瑞士精神病学家Essen-Moller于1947年首先提出 C.可减少由于持不同病因学概念的医师间的诊断不一致和增加诊断的信息量 D.在DSM系统是五轴诊断,但以轴Ⅰ和Ⅱ为主 E.CCMD-3也是五轴诊断 4.对神经症的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目前的DSM-Ⅳ和ICD-10一样,CCMD-3也取消了神经症这一疾病类别 B.DSM-Ⅲ系统仍保留神经衰弱这一疾病类别 C.在CCMD-2-R中抑郁症候群被分为重症抑郁和抑郁性神经症,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疾病类别;而在CCMD-3中则进一步向ICD系统靠拢而进行了相应的更改 D.在DSM和ICD中,仍然保留了癔症这一疾病类别

精神病急性发作2

非严重精神障碍非长期住院临床路径表单 一、非严重精神障碍非长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神经症及癔症、应急相关精神障碍、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神经发育障碍、儿童期情绪与行为障碍六大类所属病种。如神经症所属的焦虑症(ICD-10:F41.)、强迫障碍(ICD-10:F42.)等。 (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或缓渐,同时存在情感症状。 2、病程至少3个月。 3、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4、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精神疾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编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1、进行系统的病史、治疗史采集及精神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精神病、抗抑郁、抗焦虑、抗强迫等药物治疗。 3、对伴有兴奋、冲动、自伤、伤人、外逃、自杀观念和行为,及拒食等症状患者,为迅速控制病情,可单独采用或合并以下治疗方法:改良的快速神经阻滞剂化疗法(氟哌啶醇短期肌内注射疗法),联合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肌肉注射或口服氯硝西泮、地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药物);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MECT);生物反馈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经颅超声波治疗。 4、必要时联合使用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神经症及癔症、应急相关精神障碍、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神经发育障碍、儿童期情绪与行为障碍六大类下属病种。如神经症所属的焦虑症(ICD-10:F41.)、强迫障碍(ICD-10:F4 2.)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甲状腺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性激素检测,抗精神病药物浓度检测; (3)胸片、心电图、脑电图、彩超; (4)心理测查: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量表)、强迫症状量表(YBOCS量表)、攻击风险因素评估量表、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等。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脂、心肌酶、心梗三项,超声心动图、头颅/胸部CT,头颅/胸部MRI,24小时睡眠脑电图,TCD,内分泌检查、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等。 (七)选择用药。 1.选择原则: (1)根据患者起病形式、临床症状的特征、既往用药史(品

2020年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课件)

2020年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课件)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0)器质性精神障碍(00)阿尔茨海默(Alzhe imer)病 (01)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02)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03)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09)其他或待分类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0)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1)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20)精神分裂症(分裂症) (21)偏执性精神障碍 (22)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23)感应性精神病 (24)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29)其他或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30)躁狂发作 (31)双相障碍 (32)抑郁发作 (33)持续性心境障碍 (39)其他或待分类的心境障碍 (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40)癔症 (41)应激相关障碍(42)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 (43)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50)进食障碍 (51)非器质性睡眠障碍(52)非器质性性功能障碍 (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60)人格障碍 (61)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62)性心理障碍(性变态)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 (70)精神发育迟滞(71)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72)特定学校技能发育障碍 (73)特定运动技能发育障碍 (74)混合性特定发育障碍 (75)广泛性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80)多动障碍 (81)品行障碍 (82)品行与情绪混合障碍 (83)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 (84)儿童社会功能障碍 (85)抽动障碍 (86)其他童年和少年期行为障碍 (89)其他或待分类的童年和少年期精神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六大类精神病的诊治

第一章六大类精神疾病概述 1、精神分裂症 2、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障碍) 4、偏执性精神障碍 5、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6、精神发育迟滞 第二章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一、流行病学 在成年人口中的终生患病率在1%左右。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高峰集中在成年早期这一年龄段:男性为15~25岁,女性稍晚。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可能因素:遗传因素;神经病理学及大脑结构的异常;神经生化方面的异常;子宫内感染与产伤;神经发育病因学假说;社会心理因素等。 三、临床表现 1、感知觉障碍 精神分裂症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以幻听最为常见,内容多半是争论性的,或评论性的,幻听还可以以思维鸣响的方式表现出来,即患者所进行的思考,都被自己的声音读了出来。 2、思维及思维联想障碍 (1)妄想妄想的荒谬性往往显而易见。 (2)被动体验患者常常会出现精神与躯体活动自主性方面的问题。被动体验常常会与被害妄想联系起来。患者对这种完全陌生的被动体验赋予种种妄想性的解释,如“受到某种射线影响”、“被骗服了某种药物”、“身上被安装了仪器”等等。 (3)思维联想障碍直觉同精神分裂症患者交谈“费劲”。患者在交谈时经常游移于主题之外,尤其是在回答医生的问题时,句句说不到点子上,但句句似乎又都沾点儿边,令听者抓不住要点(思维散漫)。病情严重者言语支离破碎,根本无法交谈(思维破裂)。 (4)思维贫乏根据患者言语的量和言语内容加以判断。语量贫乏,缺乏主动言语,在回答问题时异常简短,多为“是”“否”,很少加以发挥。同时患者在每次应答问题时总要延迟很长时间。即使患者在回答问题时语量足够,内容却含糊、过于概括,传达的信息量十分有限。 3、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迟钝或平淡。 4、意志与行为障碍 (1)意志减退患者在坚持工作、完成学业、料理家务方面有很大困难,往往对自己的前途毫不关心、没有任何打算。

六类重性精神病的主要症状

六类重性精神病的主要症状 一、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旧称早发性痴呆,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具有思维、情感、感知、行为和人格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分裂”。病程多迁延,易复发,多次发病者会转入慢性状态,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 [临床特点] 1.多起病于青壮年。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男:女为1:1.6。 2.部分病例家族史中有明显遗传倾向。 3.大脑形态学及神经生化学尚无特征性的发现。部分病例可用中枢多巴胺功能紊乱假说解释,少数病例有肯定的脑萎缩现象。 4.心理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与遗传素质因素的综合作用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产生一定影响。 5.起病可为急性和亚急性,也可为逐渐缓慢起病。 6.缓慢隐潜起病者,常具有无诊断决定性的前驱症状及分裂人格,如古怪的观念及孤僻的行为等。 7.症状表现常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个方面,整个精神活动体现出不协调、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性。

8.常见的感知障碍为言语性听幻觉,表现为有人在议论、评论或脑内的思想转化为言语声音等表现。还有其他感官的幻觉。 9.明显的思维障碍常表现言语无序,联想结构的松弛,思维过程的中断,与患者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内容可涉及各种类型的妄想。 10.妄想中最常见的有被害、关系妄想,也可出现夸大、嫉妒、钟情等多种妄想。尤其是虽不常见,但有特征性的原发性妄想,如妄想知觉。 11.还可表现各种被人控制、被人洞悉,思维受外力干扰的异已体验,以及情感、行为意志等精神活动由外力强加的被动性体验。 12.上述妄想性信念及体验的特点为,十分荒谬、不可理喻,内容常不系统、脱离现实,容易泛化,且在意识清晰的背景下出现。 13.情感反应也有多方面的紊乱、淡漠、迟钝、不适切、不协调、倒错以及矛盾情感。缺乏深刻细腻情感的交流。其中尤以不适切、不协调的情感最为常见。 14.少数病例呈现紧张症行为,如兴奋躁动,刻板语言、刻板动作,或木僵、违拗、缄默及蜡样屈曲,或表现冲动毁物、伤人自伤等。 15.部分病例上述表现不突出,表现为“阴性”症状。

六种重性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完整版

六种重性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一、精神分裂症 【临床表现】 1 联想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表现为思维联想散漫,缺乏目的性、连贯性,具体性和现实性;严重者甚至表现句与句,词与词之间无任何逻辑关系,显破裂性思维,或表现为中心思想无法捉摸,缺乏实效的空洞议论(诡辩症);或病理象征思维和语词新作。2、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起特点是内容离奇荒谬,缺乏系统性,具有泛化趋势,或呈原发性妄想。常见的妄想有关系、被害、夸大、嫉妒和钟情妄想等。 3、幻觉:较常见,以言语性幻听多见,如经常出现评论性或争论性 幻听,命令性幻听和思维化声,则更具有特征性和诊断价值。 4、情感障碍多为情感淡漠,也常出现与客观刺激和内心体验不相称或截然相反的情绪反应,即情感不协调或情感倒错。 5、行为障碍可表现为行为愚蠢、幼稚、怪异,或出现紧张症状群(如缄默、刻板动作、模仿动作、违拗、作态、或木僵),无目的冲动行为。 6、被动体验如内心被揭露感,被控制体验,思维被播散,思维被插入,思维被夺和思维中断,常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7、意志减退较发病前明显孤僻、懒散、退缩、被动,对社交、工作和学习缺乏要求,对基本的日常活动缺乏主动性。有的还可出现意向倒错或矛盾意向。 【诊断要点】 临床上患者首先要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学诊断标准,且症状持续至少1个月;单纯型起病缓慢,病程至少2年。若精神病症状学标准符合,而病程不符合上述病程标准时,则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严重程度标准要求患者的自知力丧失或不全,或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或现实检验能力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因此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家族史、个人史和现病史,并进行全面的精神检查。诊断时应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以及由精神活性物质、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并排除心境障碍。

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0)器质性精神障碍 (00)阿尔茨海默(Alzheimer) 病 (01)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02)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03)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09)其他或待分类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0)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1)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20)精神分裂症(分裂症) (21)偏执性精神障碍 (22)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23)感应性精神病 (24)分裂情感性精神病(29)其他或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30)躁狂发作 (31)双相障碍 (32)抑郁发作 (33)持续性心境障碍 (39)其他或待分类的心境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40)癔症 (41)应激相关障碍 (42)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 (43)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50)进食障碍 (51)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52)非器质性性功能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60)人格障碍 (61)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62)性心理障碍(性变态)(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 (70)精神发育迟滞 (71)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 (72)特定学校技能发育障碍 (73)特定运动技能发育障碍 (74)混合性特定发育障碍 (75)广泛性发育障碍 (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80)多动障碍 (81)品行障碍 (82)品行与情绪混合障碍 (83)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 (84)儿童社会功能障碍 (85)抽动障碍 (86)其他童年和少年期行为障碍 (89)其他或待分类的童年和少年期精神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90)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 (91)待分类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92)其他心理卫生情况(99)待分类的其他精神障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