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练习测试题库

一、填空题

二、1.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标志着当代儿童观的最高水平的国际公约。

2、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福禄培尔。

3、福禄贝尔在幼儿园里所创建的游戏体系,以及恩物和作业体系,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首创。

4、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用心理学分析游戏的教育作用,尝试对游戏作出科学的解释。

5、我国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是1903年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这标志着我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诞生。

6、我国儿童游戏研究工作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陈鹤琴

7、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

8、生活预备说也叫预演说或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生活学家和心理学家格鲁斯,他是第一个在心理学中把游戏作为专家对象来研究的人。

9、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可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是受“惟乐原则”的驱使。

10、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的提出者是贝特森

11、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12、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能,是生物性因素与__社会性因素__的协调与整合。

13、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派的代表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__皮亚杰__。他认为游戏是__同化_超过了顺应

14、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功能:以同化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的情感需要。

15、前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是维果斯基,他认为,一个人的发展是在低级心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16、前苏联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和体现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的主要观点。

17、游戏的觉醒理论也可称为内驱力理论,它试图解决游戏的生理机制

18、游戏觉醒理论的核心概念觉醒

19、在新意刺激——觉醒水平增高的情况下,发生的行为是探究。在缺乏刺激——觉醒水平地下的情况下,发生的行为是游戏

20、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21、游戏特征“三内说”的代表人物是纽曼

22、纽曼用控制、真实性、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23、游戏四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克拉思诺和佩培拉

24、通过对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表情、动作、语言、材料等外线行为的观察,可以认识游戏的外部特征。

25、皮亚杰曾用微笑作为游戏发生的标志,用以区分探究和游戏。

26、在游戏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_娃娃游戏_的研究式样。

27、由于0~2岁的婴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因而婴儿游戏以_练习性游戏_为主。

28、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_机能性角色_、互补型角色、想象的或虚幻型角色。

29、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游戏动作分为__探索、_象征_和嬉戏三种基本类型。

30、游戏的外部条件包括成人为儿童创设的游戏物质环境和通过成人的言行举止以及成人行为与儿童行为的交互作用过程形成的游戏心理环境。

31、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是_动机_与_体验_。

32、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_象征性游戏_,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

33、由于0~2岁的婴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因而婴儿游戏以_感觉运动游戏_为主。

34、通过关于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将儿童(2~6岁)的游戏行为按照儿童在游戏中社会行为的不同表现以及参与游戏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划分

成六种的人是_帕登。

35、依据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的不同,可将游戏分为两类:_创造性游戏_、_有规则游戏。

36、学前儿童游戏的三种发展水平分别是:感觉运动性水平、象征性水平、规则性水平

37、象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因素是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

38、角色扮演是儿童象征性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心理结构较复杂,它主要包括角色行为、扮演意识、角色认知等。

39、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是游戏的内容。它构成游戏的核心。它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游戏主题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为游戏情节的发展。

40、游戏情节是指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富有故事性或艺术性的具体细节,是构成游戏内容的基本要素。游戏的形式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

41、儿童游戏的个体发生遵循着“儿童需要——游戏动机——游戏行为”的基本过程。

42、物理环境因素是游戏活动中物的要素或条件,它包括玩具及材料、游戏场地、游戏时间等因素。

43、社会环境因素对游戏的影响是指人以及人际关系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对游戏的影响,包括家庭成员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等。

44、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个体因素有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个性差异、健康和情绪等。

45、形象玩具(主题玩具)是模仿物体原形而制作的玩具。主要有娃娃工具、动物玩具、交通玩具、医院玩具、模拟日常用品的玩具(如碗、杯子、衣服)等。

46、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形式。

47、结构游戏(称建构游戏)是一种儿童利用各种建筑、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

沙、土、金属部件等,进行建筑、构造的游戏。

48、角色游戏与其他形式的游戏相比较,更突出地表现出两个最基本的特点:高度的独立自主性、特殊的想象活动。

49、学前教育实施游戏的两条途径: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

50、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是教育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

51、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而设计的有规则游戏。它也是一种教学形式,将教学因素和游戏形式紧密结合起来,使儿童在活泼、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有兴趣地进行学习。

52、所谓“自我效能感”,它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知觉或判断。

53、以自身为影响媒介的策略所讲的是指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介入的方式。一般有以下三种指导方式或策略:平行游戏策略、合作游戏策略、领导游戏策略。

54、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模拟构造、命题构造、自由构造。

55、幼儿园游戏实施的基本原则,从大的方面可归结为两个,第一,是从教育者立场上看,应使游戏具有教育性原则,即幼儿园游戏实施应遵循教育性原则;第二,从幼儿的立场上考虑,幼儿园游戏实施时应遵循_主体性_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认为“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的代表认为是.斯宾塞

2.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3、1903年湖北武昌创办我国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即_______,标志着我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诞生。湖北幼稚园

4游戏四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

B.克拉思诺

5.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 B.福禄培尔

6、弗洛伊德认为,______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游戏

7、按照儿童认知发展对游戏进行分类的首创者是 A.皮亚杰

8、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由________提出的。A.贝特森

9、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是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下列不属于这一观点的是D.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10、按照儿童认知发展对游戏进行分类的首创者是A.皮亚杰

11、推动儿童游戏的内因是儿童的_______。 C.需要

12下列不是象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因素的是 C.角色行为

13、人们常常用来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的一项外部指标是 C.表情

14、下列不属于形象玩具的是 B.棋类玩具

15、下列有关学前儿童游戏与学前教育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B.儿童游戏与教育在其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活动

16、下列不属于教师参与学前儿童的游戏进行指导的功能有

C.严格控制儿童游戏的开展功能

17、角色游戏与其他形式的游戏相比较,更突出地表现出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A.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和特殊的想象活动

18、在游戏主体(幼儿)对游戏过程自主控制的程度上要弱于其他的创造性游戏是 B.表演游戏

19、开展表演游戏的前提是C.选择易为幼儿理解又便于表演的作品

20、有规则游戏包括四个基本要素:游戏的任务、玩法、规则、结果。其中___是核心,是游戏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评价有规则游戏是否有效的依据

C.规则

21、亲子游戏的早期阶段和启蒙阶段是 C.婴儿时期

22、亲子游戏具有______特点。 B.情感性和发展性

23、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1925年出版_____的一书中,他不仅介绍了当时国外的儿童游戏理论,还提出了自己对于游戏的看法。

B.《儿童心理之研究》

24、游戏的觉醒理论是由________提出的。B.伯莱因

25、游戏本质的最基本属性的表现是A.自主性

26、维果茨基认为, 游戏的实质就是C.愿望的满足

27、前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__。他的游戏学说,更集中、

更典型地反映和体现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的主要观点。D.艾里康宁

28、角色游戏的准备是游戏指导的前奏。其核心是C.游戏情境的创设

29、下列那种构造类型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幼儿的独立性、自由想象与创造性。

D.自由构造

30、学前儿童游戏现场指导中教师的双重身份是

A.既是教育指导者又是游戏伙伴

31、游戏是否成功或游戏的教育作用是否得以充分的实现,根本上取决于

A.游戏是否充分体现儿童主人翁的地位

32、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以_____为基本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B.游戏

33、从幼儿的立场上考虑,幼儿园游戏实施时应遵循______原则。 C.主体性

34、影响着儿童游戏的发生和发展,而且也是游戏发展价值得以实现的基本环节是D.玩具的创设和提供

35、下列关于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

B.较大的空间,可减少社会性游戏及打闹混战游戏的发生频率

36、由于儿童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实践的愿望与实现能力之间的矛盾要解决,于是扮演角色、模仿成人。最早提出类似这一观点的是A.弗洛伊德

37、依据现代心理学特别是动机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研究,引发人的行为发生的直接内在动因是人的 B.行为动机

38、下列那种游戏的游戏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主要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所组成。 D.感觉运动游戏

39、皮亚杰认为象征性游戏的结束期是()B.7—12岁

40、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认为,游戏是儿童的() D.社会性活动

41、带有“好像”和“假装”特点,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

D.象征性游戏

42、用雪堆雪人属于() C 结构游戏

43、以下不属于有规则的游戏是() D玩雪游戏

44、在角色游戏中关注的焦点在于游戏的规则及角色扮演的逼真程度的是()

D大班幼儿

45、“按颜色分类”的游戏属于() D智力游戏

46、“依照简单模型搭建房子”的游戏适用于() C三岁左右

47、保证儿童游戏权利得以实现的决定性条件是() C 充足的游戏时间

48、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每班室外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 D 60平方米

49、按照美国学者布朗对活动区性质的描述,以下对活动区归类正确的是()

C 静态、不用水——教学区

三、多项选择题

1.经典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斯宾塞 B.格鲁斯 C.霍尔 D.弗洛伊德

2.20世纪中叶以后,主要流行的三种游戏理论派别是

A.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B.精神分析的游戏理论

B.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3下列几种成分属于游戏性体验的是

A.兴趣性体验

B.自住性体验

C.胜任感体验

D.幽默感

4.学前儿童的游戏按认知发展水平的不同,可分为

A.感觉运动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5、下列游戏形式属于社会性游戏的是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6、根据儿童在游戏中体验形式的不同,比勒将游戏分为

A、机能游戏 B.想象游戏 C、接受游戏 D.制作游戏

7、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有

A.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B.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C.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D.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8、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有

A.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B.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可以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C.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美感

D.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9、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理论的观点主要有

A.游戏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B.游戏可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是受“惟乐原则”的驱使

C.游戏满足儿童想做大人的愿望

D.游戏帮助儿童掌握(或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

10、游戏构成的内部要素是游戏行为发生的内在依据或内部原因,它主要包括作为游戏主体的儿童的A.动机 D.体验

11、游戏活动在动机系统上就具有以下特征

A.内部动机

B.直接动机 D.内部控制

12、游戏性体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成分

A.兴趣性体验

B.自主性体验

C.胜任感体验/成就感

D.幽默感/驱力愉快

13 、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包括

A.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B.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

C.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

D.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14、角色扮演的心理结构较复杂,它主要包括

B.角色行为

C.扮演意识

D.角色认知

15、以社会性为主线的游戏发展的呈现的不同阶段或水平有

A.独自游戏阶段

B.平行游戏阶段

16 、游戏内容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A.游戏主题的发展 D.游戏情节的发展

17、游戏过程中游戏动机的实现满足了儿童哪些身心发展方面的需要

C.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D.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

18、下列属于结构造型玩具的是

B.积木

C.橡皮泥

D.沙

19、父母育儿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A.敏感型——过度保护

B.冷漠型——放任自流

C.专制型——发号施令

D.温和型——民主和谐

20、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个体因素主要有

A.个体的性别

B.个体的年龄

C.个体的兴趣 D .个体的健康和情绪

21、下列有关学前儿童游戏与学前教育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儿童的发展体现了游戏与教育的内在联系

B.儿童游戏与教育在其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活动

C.就其活动的方向来说,游戏和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D.游戏对幼儿来说,具有自然发展的价值,教育对幼儿来说,具有引导发展的价值

22、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意义可表现为以下哪些方面

A.保障儿童的游戏权力

B.创造与儿童年龄特点相适宜的幼儿园生活

C.让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D.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23、幼儿园游戏实施的基本原则有

A.教育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

24、选择和提供玩具和游戏材料的基本参考标准有

A.具有教育性

B.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C.符合艺术要,具有多样化的新颖性求

D.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且经济适用

25、角色游戏与其他形式的游戏相比较,更突出地表现出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

A.高度的独立自主性 C.特殊的想象活动

26、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要素组成

A.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

B.对物品的假想即以物代物

C.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想(情景转变)

D.内部规则

27、指导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时应注意

B.教师应更多地参与游戏过程,以平行游戏法与合作游戏法的指导方式,通过角色之间的语言交流来指导幼儿选择自己的角色

C.教师应在游戏指导过程中,及时协调角色关系与现实关系

D.角色游戏结束时宜采用情感式讲评,以情感激发为主,尽量保持幼儿游戏兴趣,充分发挥游戏的娱乐功能

28、幼儿园在具体配置结构材料时,需要注意

A.在一段时期内给儿童的结构材料品种不宜过多(3~4种)

B.一学期平行班之间各种材料应采取轮换交替的方式提供

C.一学年全园材料要进行检查与再分配,避免材料跟幼儿或教师“升班”的现象

D.教师在提供结构材料的同时,也必须提供结构游戏的场地

29、表演游戏的特点有

B.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的内容来进行表演的游戏

C.是以文艺作品为依据的创造性自娱活动

30、亲子游戏划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类型:

A.嬉戏性游戏

B.练习性游戏

31、亲子游戏具有______特点。

B.情感性

C.发展性

32、埃里克森的掌握理论的内容包括有

A.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能,是生物性因素与社会性因素的协调与整合

B.游戏调节了人格发展的阶段冲突,并掌握冲突中的情感危机

C.由于生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因素的影响,儿童游戏存在性别差异

33、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游戏的发展价值有

A.游戏使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

D.游戏有助于意志行为的发展

34、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与皮亚杰的游戏理论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皮亚杰是把象征的发展看做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是儿童与客体直接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活动游戏理论则把象征看做是后天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C.皮亚杰对于游戏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的估价是消极的,而社会文化学派心理学家则赋予游戏以更为积极的重要的价值,把它提到主导活动的高度来认识。

35、下列有关觉醒理论的观点正确的是

A.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

B.机体具有维持体内平衡过程的自动调节机制

36、婴儿是学前儿童发展的最初阶段,游戏之于婴儿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A.积累了丰富的感觉印象,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B.体验了初步的交往关系,有助于社会性的发展

D. 联结了亲子之间的情感关系,有助于个性的发展

37、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方式可以分为

B.模拟构造

C.命题构造

D.自由构造

38、自制玩具主要是指

A.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原料制作自己喜爱的玩具

B.教师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有目的地制作玩教具,以补充现成玩教具的不足或缺陷

C.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物及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制作玩具

D.利用土坡、大树等自然条件为幼儿提供运动设备

39、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两种主要组织形式是

C.自选游戏

D.教学游戏

40、教师在游戏中怎样把握好互动的节奏

A.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儿童可能的兴趣与需要

B.要求教师给儿童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要提供条件,鼓励支持儿童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

C.要求教师把学习看做是一个发生在内部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渐进过程

D.要求教师像平时放慢走路和说话的速度以适应儿童走路、说话的速度一样,以儿童“学”的速度为标尺定出自己“教”的速度,而且还要适应每个儿童的学习速度

四、判断题

1、玩具代表着“爱心”和“责任”、“节日”和“礼物”、“孤独”和“安慰”。

2、玩具是幼儿学习的“课本”。

3、玩具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工具

4、被现代人看作是“游戏”的活动在远古时代往往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游戏”意义。

5、文化类型的发展水平越高、越复杂,游戏的样式越多;游戏所需要的技能与策略越复杂,社会的文明化程度就越高,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就越高。

6、改革开放前,北京地区儿童游戏的特点主要具有政治性、自然性、群体性强的特点。

7、所有哺乳类动物的幼仔都游戏。

8、1岁前后,亲子游戏通常由成人发起。到2岁时,婴儿已经能够作为发起者,与母亲一起互相轮流发起游戏。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首先是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的。

10、同伴间的游戏是儿童出生后最早出现的一种社会性游戏。

11、如果一种活动具有灵活性、肯定的情感、虚构性、内部动机这四种因素,就是“游戏”。

12、“游戏性体验”的本质是“主体性体验”。

13、作为“人的活动”,幼儿的游戏活动具有对象性、社会性、主体性和发展性等人类活动的一般特性。

14、“紧张”、“认真”、“严肃”是工作的品性,“放松”、“嬉戏”和“不正经”是游戏的品性。

15、游戏的乐趣不在于无限扩张的自由之中,而在于有规则约束的自由之中。

16、幼儿在游戏中不是不追求“结果”,而是不追求游戏以外的结果。

17、探究在乳儿期占主要地位,在学步儿期与游戏平分秋色

18、维果斯基认为,统治整个儿童期的愿望就是快快长大成人,做大人能做的事情,即儿童游戏的动因是“想当成人”。

19、基本生存和安全需要的满足是幼儿游戏的前提。

20、表情是人们常常用来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的一项外部指标。

21、幼儿年龄越大,对游戏材料的逼真性程度要求越高。

22、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可以把游戏动作分为探索、象征和嬉戏三种。

23、一种活动是否是游戏,关键在于幼儿能否把这种活动体验为游戏性的。

24、创作游戏,如绘画、积木、粘土、手工折纸等,一般在2岁左右开始出现,到4-6岁时数量较多。

25、游戏的认知分类和活动功能分类是各种游戏分类中常用的基本分类。

26、皮亚杰认为,在感知运动时期,婴儿是依靠知觉的概括或动作的概括来对物体进行分类或分组的。

27、语言发展迟缓的幼儿可以表现出相当于或高于他们语言发展水平的游戏和绘画发展水平。

28、总是玩机能性或练习性游戏的幼儿在分类与空间知觉测验上得分较高,而经常玩象征性游戏,尤其是主题角色游戏的幼儿在分类、空间知觉、阅读准备等测验中得分较高。

29、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比较具体地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时间、空间等。

20、亲子游戏与伙伴游戏是婴幼儿社会性游戏的主要形式。

31、游戏可以促进婴幼儿社会性发展

32、早期的安全依恋预示着学前期的伙伴接纳、积极的社会性参与和更丰富复杂的游戏行为。

33、如果幼儿试图进入其他伙伴已经开始的游戏,75%的可能性是遭到拒绝。

34、游戏可以帮助儿童释放紧张与焦虑,具有明显的情绪治疗功能。

35、一般来说,游戏治疗的对象是1-3岁左右的儿童。

36、游戏性越强的儿童在“外控性”上得分越高。

37、形成问题是以游戏为基本途径的探究性学习的开端。

38、游戏因素与非游戏因素相结合是教学游戏的本质特点。

五、名词解释

1、游戏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2.娃娃游戏在游戏的研究领域,有人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娃娃游戏”(doll-play)的研究式样。一般的模式是给幼儿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等。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如家庭环境。然后让被试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研究人员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表现的观察,对儿童所讲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与儿童的谈话中,可以记录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击性、深层的情绪障碍问题等。

3“恩物”,按福禄培尔的意见是神赐给儿童的东西。“恩物”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恩物”主要有6种。他的后继者又陆续编制,发展为10种,另有10种作业。有时两者统称为“恩物”,合计20种。

4.游戏的觉醒理论,又称内驱力理论或激活理论,建立在内驱力学说的而基础上,试图通过解释环境刺激和个体行为的关系来揭示游戏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假设性理论。该理论的实质是阐明游戏室一种内在动机性行为。

5、形象玩具形象玩具又称表征性玩具,最大的特点是有具体的形象,而且这些形象多数是对事物原型的模拟再现。

6、平行游戏策略平行游戏策略是指导教师接近儿童,并与他们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一同玩一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与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7、表演游戏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幼儿通过对作品中角色和情节的体验与感受发挥想象,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8、亲子游戏亲子游戏是家庭内父母与孩子之间,以亲子感情为基础,以婴幼儿与家长互动游戏为核心内容,全方位开发孩子的运动、语言、认知、情感、创造、社会交往等多种能力,帮助孩子初步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而进行的一种活动。

9、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在开始阶段,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幼儿游戏的愿望(扮演什么角色),帮助幼儿布置游戏环境;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帮助幼儿扩展游戏情节;在游戏结束时对幼儿的游戏与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10、剩余精力说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席勒(F.Schiller)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H.Spencer)。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就越强。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吃饭、洗手等)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儿童和高等动物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这样就产生了游戏。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而低等动物的精力只能用于保存自己,无剩余精力,所以不存在游戏。

11、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如积极或不积极)和评价(喜欢或不喜欢),

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游戏性体验对于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至关重要。事实上,游戏性体验是所有游戏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分。

12、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这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它带有“好像”和“假装”的特点。儿童在这种游戏中,把一种东西当做另一种东西来使用。学前儿童在象征性游戏中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思维的支持,进行想象,并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象征性游戏也使儿童能够在虚拟的情境中满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和要求。

13接受游戏又称“鉴赏游戏”,是儿童作为受众(观众、听众等)以理解为主的游戏。如听童话故事、看图画、欣赏卡通片等。

14、本体性游戏是指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或者说游戏本身即是目的,所以也称之为目的性游戏。

15、工具性游戏是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也称手段性游戏、教学游戏,其直接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16、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在感知运动发展阶段出现的,主要是两岁前的婴幼儿进行的游戏。其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主要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所组成。

17、创造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探索游戏的更复杂的表现形式,其目的倾向于从获取信息较为更大程度的娱乐满足。这类游戏较多地体现儿童主动的、创造的主体特征,突出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创造的活动。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18、角色扮演以人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即角色扮演。它是儿童象征性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19、角色行为角色行为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它既是角色扮演的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最早发生的不成熟的角色行为表现为角色的动作。这种角色的动作最早在婴儿阶段发生,但往往是一种自我模仿。

20、游戏的教育化是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21、主体性原则从幼儿的立场上考虑,幼儿园游戏实施时应遵循主体性原则。组织实施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身心和心理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其难度应适中,还应考虑到确保游戏的安全性,保证游戏的趣味性和充分尊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保证幼儿游戏的活动性和注意游戏的发展性。

22、教学游戏以教学方式来组织儿童的游戏,是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这种游戏实施的组织,实质上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

23、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24、活动区的相容性所谓相容性是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25、自制玩具自制玩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原料制作自己喜爱的玩具;二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有目的地制作玩教具,以补充现成玩教具的不足或缺陷。

26、联合游戏联合游戏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儿童一起进行的游戏,其行为的社会性仅仅是同伴交往关系,在涉及到游戏本身的内容时,他们之间却没有共同的意愿,他们只是愿意在一起玩,而没有明确的组织分工,每个人仍然是以自己的兴趣来游戏的。

27、角色认知角色认知指的是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是对一种社会生活现实逻辑的理解和认识,与孩子的认识发展和生活经验有关。

28、以物代物以物代物是以一个当前的物体代替一个不再眼前的另一个物体,并以被替代物的名称来命名替代物。

29、补偿说补偿论认为,游戏能象征性地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儿童期的普遍愿望就是做大人能做的事情,有大人一样的本领,像大人一样地生活,比如像妈妈一样烧饭,像爸爸一样开始,像医生一样给病人看病等。这种愿望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他们只要稍微参与一点大人门的事情,就一再失败而遭谴责,于是儿童就试图在游戏中寻求这种愿望的满足。在游戏中他们尽情地发挥想象,模仿大人的各种行为举止,扮演各种所向往的角色,从而使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在游戏中得到补偿。

30、游戏的间接指导是指成人以游戏内部的角色身份参与孩子的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孩子的游戏行为。由于没有直接建议孩子干什么,而是使他随着指导者的角色行为暗示而行动,所以又称为内在干预。

31.规则游戏:儿童按照一定规则从事的游戏,规则一般是由成人事先制定的,也可以是故事情节要求的,还可以是儿童自己规定。

32.扫描观察扫描观察即分时段定人观察。对班里的幼儿平均分配时间,在相等的时间里对每个幼儿轮流进行扫描观察。这一方法适用于全体幼儿游戏的情况。一般在游戏开始或者结束时选用较多。如教师想了解全班幼儿游戏中开展了哪些主题、每个幼儿选用了什么主题、扮演了什么角色、使用了什么材料等。通过扫描观察,就可以大体了解全班幼儿的情况。33.定点观察定点观察即定点不定人观察。教师可以固定在游戏中的某一地点进行观察,见什么观察什么,只要在此点的幼儿都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适合于了解一个主题或者一个区域幼儿游戏的情况,可以获得一些动态的信息,了解到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的情况、幼儿交往情况、游戏情节发展等。一般多在游戏过程中使用。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某一个主题的开展情况,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以及在游戏中的种种表现,使指导能有的放矢。

34.追踪观察追踪观察即定人不定点观察。教师事先确定一到两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活动情况。被观察的幼儿走到哪里,观察者就追随到哪里,固定人而不固定地点。这种方法适合于观察了解个别幼儿在游戏全过程中的情况,了解其游戏发展的水平,获得更详细的信息。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了解到幼儿在游戏全过程中的情况。

六、简答题

1.游戏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在假象的情景中反应周围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游戏真正成为儿童主动自愿活动的外部条件有哪些

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可能(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3)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4)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惩罚

3.简述室内游戏活动区设置的基本要求。

(1)根据各类游戏活动的教育功能与特点设置活动区;(2)游戏活动区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和渐进发展性(3)游戏活动区设置应巧用空间,因地制宜(4)赋予环境一定的自治因素(5)赋予环境一定的自治因素

4.简述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要领。

(1)丰富并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2)为幼儿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时间和场地;(3)针对各年龄班幼儿的水平,帮助幼儿掌握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4)培养儿童正确对待结构材料和建构成果;(5)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培养建构活动的目的性和坚持性。5.试分析游戏的智力发展价值。

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认识;

(2)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3)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4)游戏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5)游戏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的轻松愉悦的心里氛围

6.简要分析游戏性体验。

(1)兴趣性体验:是一种为外界刺激所捕捉和占据的体验;

(2)自主性体验:是由游戏活动可以自由选择、自主决定所引起的主观体验;

(3)胜任感体验: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体验;

(4)幽默感:是由嬉戏、玩笑、诙谐等引起的快感;

(5)驱力愉快:是由身体活动所带来的生理快感。

7.什么是游戏的宣泄说?

蒙尼格(Menninger)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提出游戏的宣泄说。他强调了游戏在发泄内在冲动和减轻焦虑的益处,认为游戏的价值就在于能发泄被抑制的侵犯性冲动。蒙尼格

认为,在人们身上,存在着一种本能的攻击性驱力,这种驱力在不断地寻求表现。它的直接的表现在哪里被否定,就会在哪里形成病症。人们之所以游戏,正是因为游戏是发泄这种攻击性驱力的合法的、为社会所允许的途径。对于成人来说,体育运动、竞赛是攻击性驱力的最好出路。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游戏则是翻译攻击性驱力的最好途径。蒙尼格相信,游戏这种非现实性的活动的最重要的价值是它为释放被抑制的攻击性提供了机会。

8.简述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三种水平。

按认知发展划分的各种游戏类型的典型特征即展示出以认知为主线的游戏其发展的不同水平和演化进程。(1)学前儿童游戏的最初发展——感觉运动性水平。儿童最初形式的游戏是一种机能性游戏(即感觉运动游戏)。感觉运动性是婴儿阶段(特别是2岁前)游戏的基本特征。(2)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发展——象征性水平。儿童从出生后第二年即进入感知运动性认知发展的末期,儿童游戏的性质就开始发生变化。从主要由敲打、摇晃、啃咬等动作图式构成的感知运动游戏向模仿真实生活转变。(3)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发展——规则性水平。象征性这一学前儿童游戏最典型的发展,在幼儿末期出现了新的趋势。规则游戏的大量出现是发生在学前儿童末期以后,如带有智力活动特点的下棋、猜谜语、打扑克等。当然,带有感知运动特点的简单的规则游戏在幼儿阶段就开始发生

9.简述皮亚杰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派的代表人是皮亚杰是在研究象征性功能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时,注意到儿童的游戏。他试图通过研究儿童的游戏和模仿,找到沟通感知运动与运算思维活动之间的桥梁。因此,他的游戏理论,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就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他的主要论点是,认为游戏是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里的活动,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或表现形式,儿童游戏的动力基础在于智慧的发展形式,即用认知发展理论的术语来说,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另外,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儿童智力(认知)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类型不同。儿童之所以游戏,特别是象征性游戏,是因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现实世界,为达到必要的智力(认知)上的平衡和情感上的满足,而不是本能。

10、游戏作为一种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是什么?

游戏是主体性活动,而且也是因为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游戏才直观具体地表现为儿童的主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

(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活动。游戏活动的动机来自于儿童本身,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或要求。因此,游戏着的儿童,身心总是处于主动积

极的状态,与无聊、厌烦、无所事事、顺坐等消极被动的状态有着明显的区别。

(2)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游戏是儿童独立活动的基本形式。儿童在游戏活动中,按照自己的主体地位,决定对活动材料、伙伴、内容的选择,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自己决定玩什么,和谁玩以及怎么玩。从而使周围环境按儿童作为主体所确定的方式与主体构成特定的关系。

(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在游戏中,儿童拥有考虑手段与目的联结的多种可能性的自由,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与想法来使用玩具与游戏材料,表现与整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现个体独特的创造性。

11、为什么说游戏是伴随着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

游戏是伴随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工作性质的严肃性与游戏中的严肃表现是有区别的,关键是不能将伴随着的外部情绪表现与内部情感体验混为一谈。工作性质的严肃性常常给工作的人带来紧张和压力,从而带来消极情绪体验。而游戏中那紧张、认真的严肃表现,是游戏者出于自我需要的满足而自发的,是被愉快的后效所支持的,从而体验的是积极的情绪。因为儿童在游戏中充分地估计了自我的力量,为自已设置着小小的障碍,为自己找来了不确定的因素,同时以一种自信和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为排除这些障碍、减少不确定的因素创造着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严肃的态度里已有了愉快的因素。反之,当工作和学习成为一种满足自我需要的自觉行动时,被迫随的紧张和压力就会减轻,严肃转化为乐趣,也就具有了游戏的体验。

12、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很相似,都以扮演角色为手段,来反映现实生活

(2)不同点:①定义的不同: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表演游戏是根据故事、童话等的内容,通过动作、表演、语言、扮演角色等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②特点的不同:

角色游戏的特点⑴幼儿的社会现实生活经验是角色游戏的源泉⑵角色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想象活动

表演游戏的特点:⑴表演游戏是幼儿的一种戏剧艺术活动⑵表演游戏重“游戏性”,轻“表演性”

③表现形式的不同:角色游戏中幼儿扮演的角色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反映的是幼儿的生活印象。而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扮演的是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游戏的情节内容也是反映文艺作品的情节内容。表演游戏是一种具有特定内容的角色游戏,与成人演戏一样,是一种戏剧艺术活动。

13.结构游戏的特点有哪些?

结构游戏和角色游戏既可分别独立地进行,又可在进行中联结在一起。(1)多种多样的结构

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2)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与造型是游戏的支柱。(3)建构过程具有创造性。(4)结构成品具有艺术性。

14.教师投放游戏材料时应考虑的要求有哪些?

第一,有目的、有计划地投入游戏材料;第二,投入游戏材料时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第三,灵活投入游戏材料;第四,充分发挥游戏材料的作用。

15.简述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1)儿童在游戏中得到情感的满足。幼儿在游戏中对扮演什么角色,模仿角色的什么行为,有着高度的选择性,幼儿处于情感动机的模仿,象征性地满足了他们各种情感的需要。(2)儿童在游戏中宣泄情绪。游戏在排解消极情绪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活动性是儿童的天性,不适当的限制会压抑儿童情绪的健康发展。

(3)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自制力。儿童在游戏中能表现出比现实生活中更大的自控能力,游戏中的规则是儿童自己制定和乐于执行的一种内部自我限制。

(4)儿童在游戏中体验成功感。儿童在游戏中成功感的体验要比挫折感的体验强烈地多,成功的体验有助于理智感的形成。

(5)儿童在游戏中体验审美快感。游戏常常使儿童沉浸在高度的美感享受,游戏培养了儿童的艺术素养。

16.专门化玩具与非专门化玩具对儿童游戏有何不同影响?

(1)专门化玩具亦称“成型玩具”。根据儿童游戏的需要,专门设计制作的玩具,如各种交通工具、炊具、餐具、娃娃、动物玩具等。材料功能固定,一种材料只有一种玩法。专门化玩具可直接充当游戏的成员或设备,有助于幼儿模仿成人的活动,激发游戏的兴趣和愿望。(2)非专门化玩具材料又称为未成型玩具材料,是指一些废旧物品被幼儿当成各种玩具材料使用,一方面起着以物代物的作用,另一方面还为幼儿提供了自制玩具的材料。材料功能不固定,一种材料可以任孩子们想象出多种玩法。非专门化玩具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展,也能使幼儿可以得到自主性体验。

17.简述当前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教学现状。

表演游戏的教学现状分析(1)被作为集体教学手段使用(2)功能狭窄(3)选材上存在问题(4)重表演、轻游戏,与歌舞表演混淆(5)在教师的指导中往往出现科学与童话对立的现象

18.简述亲子游戏的价值。

(1)对个人而言

对幼儿的价值

A亲子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B亲子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

C亲子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试卷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期末试卷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______为基本活动。 2.幼儿园中最典型的游戏活动包括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和_____。 3._______是最早形成的社会性关系,也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4.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环境的创设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自身规律,要充分体现儿童的心里特质,这体现了_________的原则。 5.学前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的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叫象征性游戏,这种游戏是_______游戏。 6.______是规则游戏的核心组成部分。 7.依靠文字语言和视觉图片的相互关系来共同起到故事情节的叙述作用的图书类型叫________。 8.认为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_。 9.按照我国相关部门制定的幼儿园空间标准,室内人均不少于_____平方米,室外人均不少于4平方米。 10.来源于民间游戏,又是典型的角色游戏,常常出现在小班的区域游戏活动中,这种游戏是________。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30分) 11.儿童利用不同的材料如积木、零部件、沙、水等来进行建造的游戏叫做()。 A. 角色游戏 B.表演游戏 C. 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12.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明确规定,幼儿园的幼儿每天室外活动的时间不能低于()小时。 A. 1 B. 2 C. 3 D.4

【免费下载】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指导试题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教学辅导三 (第五、六、七、八章) 第五章 角色游戏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 什么是角色游戏,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将学前儿童自己创造的一种通过角色扮演,运用想象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称为,又称主题角色游戏。 二、角色游戏的特点 1.独立自主性 2.社会性(本质特征)。表现在:是由于儿童想参与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容是对成人社会生活内容的部分概括与再现;是在集体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活动方式具有集体性;角色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水平有密切关系。 3.象征性。表现在:情景转换、以人代人、以物代物。 三、角色游戏的产生与发展 角色扮演的发展:单纯摆弄、操作实物的行动——在角色游戏的情境下,操作实物的行动——担任角色,但未能以角色要求行动,往往随时可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游戏——按角色要求行动,遵守规则胜过使用物品的直接愿望,但仍不稳定——按角色要求行动,表演逼真——明确角色间的关系,规则复杂化。 游戏内容的发展:主题范围由熟悉的幼儿园或家庭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的性、主动性及组织能力的发展:从无目的到预先想到玩什么,发展到长时间玩情节复杂的游戏;从不参加游戏到在别人带领下玩游戏,发展到主动参与游戏;从听从老师分配到自己提出游戏主题、分配角色,发展到组织小朋友一起游戏,在遇到纠纷时能协调解决。 四、角色游戏的构成因素 1.以人代人——角色扮演:认识和理解成人的行动和活动;可将自己头脑中的表象重新组合,概括性地反映成人活动;能够用游戏材料、动作、语言来扮演新形象。角色游戏也能促进想象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2.以物代物——对物品的假想:游戏中儿童摆脱眼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为思维的支柱。最初这种假想依赖于实物与假想物之间的相似性,但后来可以脱离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验类活动的教学设计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验类活动的教学设 计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验类活动的教学设计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 科学是一个动态过程 科学是一种世界观 1.启蒙性 2.全面性 3.生活化 4.探究性 5.合作性 6.多样性 1.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发展 3.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 4.有利于儿童语言表达的发展 5.有利于培养儿童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教学反思:举例讲解,学生更感兴趣且易于理解。 身心发展规律 学科教育目标 学科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社会发展的需要 纵向目标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月目标、周目标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日目标 横向目标 1.科学知识教育目标 2.科学方法教育目标 3.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科学情感态度内容 2.科学方法的内容 3.科学知识的内容教学反思:。 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原则。 2.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3.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方法。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方法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方法教学内容: 观察认识动、植物 探索自然现象 操作各种材料 体验科学技术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掌握科学方法 科学性和启蒙性 系统性和整体性 广泛性和代表性 地域性和季节性

时代性和民族性 1.以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为主导,进行分科教学 2.以主题活动课程模式为主线,选择科学教育内容 3.已季节为主线,选编教学内容 1.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方法。 2. 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 1.观察法 2.科学小实验 3.劳动 1.玩中学 2.做中学 3.想中学 4.试中学 5.用中学教学反思: 预定性科学教育活动 2.选择性科学教育活动 3.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 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活动 2.其他领域教育活动 3.游戏中的科学教育活动教学反思: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教学指导

教学辅导 角色游戏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 什么是角色游戏,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将学前儿童自己创造的一种通过角色扮演,运用想象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称为,又称主题角色游戏。 二、角色游戏的特点 1.独立自主性 2.社会性(本质特征)。表现在:是由于儿童想参与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容是对成人社会生活内容的部分概括与再现;是在集体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活动方式具有集体性;角色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水平有密切关系。 3.象征性。表现在:情景转换、以人代人、以物代物。 三、角色游戏的产生与发展 角色扮演的发展:单纯摆弄、操作实物的行动——在角色游戏的情境下,操作实物的行动——担任角色,但未能以角色要求行动,往往随时可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游戏——按角色要求行动,遵守规则胜过使用物品的直接愿望,但仍不稳定——按角色要求行动,表演逼真——明确角色间的关系,规则复杂化。 游戏内容的发展:主题范围由熟悉的幼儿园或家庭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的性、主动性及组织能力的发展:从无目的到预先想到玩什么,发展到长时间玩情节复杂的游戏;从不参加游戏到在别人带领下玩游戏,发展到主动参与游戏;从听从老师分配到自己提出游戏主题、分配角色,发展到组织小朋友一起游戏,在遇到纠纷时能协调解决。 四、角色游戏的构成因素 1.以人代人——角色扮演:认识和理解成人的行动和活动;可将自己头脑中的表象重新组合,概括性地反映成人活动;能够用游戏材料、动作、语言来扮演新形象。角色游戏也能促进想象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2.以物代物——对物品的假想:游戏中儿童摆脱眼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为思维的支柱。最初这种假想依赖于实物与假想物之间的相似性,但后来可以脱离实物进行假想。 3.情景转换——对游戏动作和情境的假想:通过实用玩具的动作来表现假想的游戏情

学前儿童游戏教程综合练习试题

《幼儿园游戏活动指导》综合练习试题 一、填空题 1.儿童游戏的特点是:快乐的、自愿的、充满幻想的、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有序的。 2.幼儿游戏的结构要素包括游戏主题、游戏规则、游戏角色、游戏情节。 3.我国根据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将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其中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 4.幼儿园活动室内常设的游戏活动区域有(角色游戏区)、(建构游戏区)、表演游戏区、益智活动区等。 5.室内游戏环境规划的内容包括:空间利用、活动区划分、墙面及顶面规划、走廊空间及地面的规划。6.在游戏时间安排上,小班、中班前期应该多(安排象征游戏),适当增加简单的(规则游戏),中班后期、大班可增加结构游戏、规则游戏的时间。 7.成型玩具对(0-3 )岁的幼儿来说可以引起游戏的兴趣,未成型的玩具对( 3 )岁以上幼儿更具吸引力。 8.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包括物理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 9.角色游戏的象征性体现在(情景转换)、(以人代人)、(以物代物)三方面。 10.表演游戏的种类包括幼儿表演、(桌面表演)、木偶表演、(影子戏)。 11、表演游戏的特点:表演性、游戏性、创造性 12、表演游戏的(表演性)特点是表演游戏区别于其它类型游戏的根本特征。 13、表演游戏的环境创设包括:舞台、布景;道具、服饰(象征性的)与角色 14.结构游戏的基本技能包括插接、镶嵌,排列、堆积,黏合,穿、编,(螺旋)的技能。 15.结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模式包括(模拟构造)、命题构造、(自由构造)三种。 16.(象征性游戏)是2~7岁幼儿的典型游戏。 17. 4~5岁儿童对象征游戏的兴趣表现在以下内容:主题角色游戏、主题构建游戏、看图搭建游戏、主题表演游戏。 18.规则游戏的特点有(目的性和教育性)、规则性、竞争性和(由成人编制和指导)。 19.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对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20.规则游戏的编制要求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游戏要有(趣味性)、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21.儿童主观因素对游戏的影响有: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性别差异、健康和情绪。 22.游戏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游戏主题、材料、行为习惯等方面。 23.小班游戏观察的重点在(幼儿使用游戏材料方面的情况)。24.中班游戏观察的重点在(幼儿之间的冲突)。 25.大班游戏观察的重点在于(幼儿如何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游戏)。 26.游戏观察计划的制定涉及(对象的选择)、(内容的确定)、(标准的选定)和(记录方式的设计与选用)等多方面的工作。 27.(游戏评价)是幼教工作者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与幼儿游戏相关的条件、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客观描述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8、儿童的游戏是一种外部可观察的行为,通过对儿童的表情、动作、角色扮演、言语和所使用的材料的观察,我们可以判断儿童是否在游戏。 29、表演游戏是一种重“游戏性”的戏剧表演,引导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保持“好玩”和“无观众”状态,同时要注意几个必须环节;了解文艺作品―――提供表演的条件―――创设表演机会。 二、名词解释 1.规则游戏:是两个以上的游戏者,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阶段。2.游戏观察:是教育工作者在自然、真实的游戏情境中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感知、记录、分析的过程。 2.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依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创造性地进行的。 3.游戏环境: 是指儿童游戏活动所提供的条件,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等。 4.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 5.结构游戏:是指运用各种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进行构造活动的游戏。 6.表演游戏:是指通过扮演文艺作品中的角色,再现文艺作品内容的游戏。 7、智力游戏:根据智育任务设计的,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一种规则类游戏。 8、体育游戏—也叫活动性游戏或运动游戏,是根据幼儿的体育任务设计的,由动作、角色、情节和游戏规则组成,是幼儿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 9、音乐游戏—是幼儿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为实现一定的音乐教育目标按一定规定进行的游戏。 三、简答题 1.教师投放游戏材料时应考虑的要求有哪些 答:第一,有目的、有计划地投入游戏材料; 第二,投入游戏材料时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第三,灵活投入游戏材料;第四,充分发挥游戏材料的作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及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1(第1至3章) 一、概念题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2.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3、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并且分别阐述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 1观察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2小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3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4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1操作性问题:操作性问题是一种可以通过学前儿童自身的操作来寻求答案的问题。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就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既包括教师向区角投放的供儿童自选活动的材料,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儿童自由探索的材料,还包括在教师专门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为儿童投放的材料。 3集体教学活动:就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简单的说,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活动。 4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1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2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4“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

课程标准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

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和检验学生关于幼儿游戏及开展与指导的基本理论以及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幼儿游戏的本质、特征、分类、影响因素、发展规律及教育价值;教育实施部分阐释幼儿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任务、原则以及做好对幼儿游戏的教育指导及评价等诸多实践性的思路、策略和方法。全书所阐述的幼儿游戏的基本原理具有抽象理论思维的特点,同时它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国内外现代游戏理论的基础上,认识幼儿游戏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教育价值,理解在学前教育中实施游戏、实现游戏与教育的有机结合的基本原理、原则,把握在教育中实施游戏的基本环节和任务,努力提高自身对幼儿游戏进行科学教育指导的实践能力,增强在学前教育实践中贯彻与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和把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数 (四)教学方式 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情景模作、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游戏的分类部分,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本课程安排有课程见习,可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见习,并要求写出见习报告。要求学生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努力掌握本学科的理论,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注意联系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实际,进行一些调查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各种能力,如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等。 (五)考核要求 1.考核的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成绩考核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两大部分构成,期末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具体包括课程预习(占总评成绩的10%)、课程作业(占总评成绩的10%)、课堂考勤(占总评成绩的10%)、能力考核(占总评成绩的10%)、课外阅读(占总评成绩的10%)五个方面构成,符合学校关于成绩评定的规范。 2.考题设计 考题的重点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种类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多种形式,其中客观题占50%左右,主观题占50%左右。 二、本文 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述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立体地把握游戏的构成及游戏特征的层次组合,掌握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的一般指标。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游戏的多重涵义 第二节幼儿游戏的特征 第三节游戏的分类 考核要求: 一、游戏的多重涵义 1.识记:(1)作为进步的游戏;(2)作为进步的游戏;(3)作为力量的游戏;(4)作为身份认同的游戏;(5)作为想象的游戏;(6)作为自我的游戏;(7)作为无聊的游戏。 2.综合运用:理解七种涵义中游戏的差异,并能够举例。 二、幼儿游戏的特征 1.识记:(1)纽曼的“三内说”;(2)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3)克罗伊斯对游戏特征的分析;(4)加维对游戏特征的分析;(5)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 2.领会:(1)我国学者对幼儿游戏基本特征的一般认识;(2)从游戏与非游戏活动的区 别与联系中归纳出的游戏特征;(3)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不同。 三、游戏的分类 1.识记:(1)从各种角度出发把幼儿游戏划分的类型;(2)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联合游戏、平行游戏、合作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创造性游戏、本体性游戏、工具性游戏的概念。 2.领会:(1)幼儿游戏的关键特性分类;(2)按游戏的教育作用的分类;(3)游戏按照时间的分类;(4)游戏按照复杂程度进行分类。

电大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习题汇总优选稿

电大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习题汇总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名词解释 1.观察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 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2.集体教学活动:就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 题,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简单的说,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活动。 3.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 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4.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 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5.访谈法:是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当面问答,来获取信息的一种评价方式。 6.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 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7.内容选编的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 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8.内容选编的时代性原则: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 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9.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 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学前儿童游戏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 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 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 3、活动的难度与幼儿能力相匹配 4、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游戏的本质性特征 (一)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 (二)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 (三)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 (四)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 【精力过剩说(剩余精力说)】 主要观点:生物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 此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 1、儿童从事一段时间的智力活动后,需要追逐、奔跑等活动 2、孩子的精力看上去总比成人旺盛 3、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更有精力 启示与评价启示:儿童游戏时间的保证和机会的提供评价:1、试图说明游戏的物质前提 2、在游戏研究领域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 3、缺乏以实验为依据的证明 4、无法解释孩子游戏到精疲力尽后又开始游戏 【松弛消遣说(娱乐论)】 主要观点:1、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 2、对于幼儿来说,对复杂的外部世界难以适应,很容易产生疲劳,这就需要游戏来使其轻松一下,以便恢 复精力; 3、游戏是童年期自发的、以本能为基础的活动,是儿童自然的、积极的生活。 启示与评价启示:教育及学习活动中的动静交替、有张有弛评价:1、无法解释体力劳动者为什么要游戏? 2、如何解释儿童的游戏(儿童还不会去从事工作) 3、排除了许多有智力参与的游戏(把游戏看成是非脑力性的活动) 4、不适合解释儿童游戏,适合解释动态静态关系。

【预演说(生活预备说)】 主要观点:1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在天赋本能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自己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 2 、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3 、越是高等的动物,将来的生活就越复杂,所以游戏期就越长。 启示与评价 启示:在游戏中让儿童学习,在实践中设计不同类型的游戏,让儿童学习。 【复演论】 1、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现祖先进 主要观点: 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2、游戏的发展过程同种族的演化过程相吻合,儿童通过游戏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 现代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态的动物残余,让个体摆脱原始 的、不必要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作准备。 启示与评价 启示:不能忽视儿童发展过程中本应经历的阶段。 1 、复演说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2、复演说也不能解释现代社会儿童游戏的内容。 3、霍尔在某种程度上是看到了儿童游戏内容的社会历史性的:社会环境不同,儿童游戏内 容不同。 4、但是,他没有能够对这种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唤起了后人考察游戏的社会历史性的兴 趣。 四种理论的关系:统一中蕴含着对立 粘力过剩说, ?游戏是能虽的调节形式 松弛消遣说J 取演说 -游戏是一种本能 复演论. 经典游戏理论的评价: 经典游戏理论的贡献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试题库8套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试题库8套 一、填空题 1、在游戏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______的研究式样。 2、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_______。 3、1903年我国创办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即_湖北幼稚园_____,标志着我国学前社会教育 机构的诞生。 4、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____、三段论式____”的方法模式。 5、生活预备说也叫预演说或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生活学家和心理学家______,他是第一个在心理学中把游戏作为专家对象来研究的人。 6、弗洛伊德认为,_____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7、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可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是受“________”的驱使。 8、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能,是生物性因素与_______的协调与整合。 9、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派的代表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________。游戏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是__________。 10、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功能:以_______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的________。 11、前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是________,他的游戏学说奠定了前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基石。 12、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游戏是儿童________的活动。 13、由于0~2岁的婴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因而婴儿游戏以________为主。 14、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由________提出的。 15、游戏特征“三内说”的代表任人物是 ______。 16、纽曼提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17、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有______、动作、________、言语、材料(玩具)等。 18、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游戏动作分为_________、象征和________三种基本类型。 19、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想象的或虚幻性角色。 20 、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是________与________。 21、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_______,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 22、通过关于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将儿童(2~6岁)的游戏行为按照儿童在游戏中社会行为的不同表现以及参与游戏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划分成六种的人是_______。 23、依据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的不同,可将游戏分为两类:_________、_________。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

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涵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二、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什么样的科学。 1.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 2.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 3.对世界独特的理解。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 —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从周围环境的特点来分析 周围环境是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幼儿获得感性经验的服泉。 周围环境是互相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对发展幼儿的思维有着重安的促进作用。周围环境是可以被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物质世界,对培养幼儿的求知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影响。 周围环境美的姿态,可以为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提供有利的因素。 周围环境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源泉。 ~ (二)从幼儿年龄阶段的特点来分析 1.通过科学教育,能满足这种好奇心,使幼儿对学习科学产生积极的态度,还能对幼儿长大后正确对待周围事物、对待生活产生良好的影响。 2.幼儿的智力、语言处于迅速发展区,但他们的智力、语言的发展有赖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教育能以客观事物为媒介,促进幼儿智力语言的发展。 3.幼儿的个性品质处于发展期,科学教育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 (三)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来分析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可为幼儿园各项活动,特别是教育活动提供具体而丰富的内容,即科学教育活动是进行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基础。 第二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含《指南》)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 1.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环境,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标 (1)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脚,探究问题。 (2)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3.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目标 (1)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 》 (2)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科学概念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内容。 1.总目标

学前儿童游戏论期末考试及答案

《学前儿童游戏论》 期末考试试卷 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 2.考试时间90分钟。 3.卷面整洁,字迹工整。 4.填写内容不得超出密封线。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21分) 1.“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 ( ) A .席勒 B .格罗斯 C .霍尔 D .拉扎鲁斯 2.“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己直接控制活动的过程与方式方法”,这说明儿童游戏动机是 ( ) A .内部动机 B .内部控制 C .直接动机 D .间接动机 3.将儿童的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这是 ( ) A .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 B .儿童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C .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D .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 4.构成游戏的外壳是 ( ) A .游戏主题 B .游戏情节 C .游戏形式 D .游戏材料 5.幼儿游戏的物质条件是 ( ) A .玩具 B .场地 C .时间 D .生活 6.选择玩具的最基本标准是 ( ) A .具有教育性 B .符合年龄特点 C .符合卫生、安全要求 D .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7.教师指导幼儿游戏首选的策略是 ( ) A .平行游戏策略 B .合作游戏策略 C .领导游戏策略 D .指导游戏策略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20分) 1.游戏形式: 2. 同化和顺应: 3、练习性游戏: 4、智力游戏: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简述在我国倡导亲子游戏的特殊意义。 2、游戏对儿童的身体发展有什么意义 3、请简述表演游戏的意义及指导要点。

4、简述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在游戏活动中的重要性。四、论述题(本大题19分。) 1、试论埃里克森关于儿童游戏发展价值的主要观点并进行简单评价。

学前儿童游戏教程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游戏教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游戏教程 英文名称: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总学时: 36 理论授课学时:18 实践(实验等)学时:18 学分:2 理论授课学分: 2 实践(实验等)学分: 适用对象: 学前教育专业 执笔人:审定人: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学前儿童游戏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的主要内容为幼儿游戏概论,以及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教学游戏等幼儿游戏的实践与指导。 (二)课程目的 了解儿童游戏的相关理论学说,在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幼儿游戏的特点,认识游戏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掌握各类游戏的特点,能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指导幼儿游戏,能较好地运用游戏形式组织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掌握一定的表演、构造等基本游戏技能,掌握设计与创编游戏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创编各类教学游戏的能力。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培养与提高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三)课程任务 1.使学生了解儿童游戏的相关理论学说,在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幼儿游戏的特点,认识游戏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 2.使学生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掌握各类游戏的特点,能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指导幼儿游戏,能较好地运用游戏形式组织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 3.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表演、构造等基本游戏技能,掌握设计与创编游戏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创编各类教学游戏的能力。 4.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培养与提高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学前儿童游戏

1、游戏是儿童的一种自主的愉快的假想性活动。游戏是儿童在某一固定时空中,遵循一定 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 2、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主体性活动(2)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3)游戏是一种伴随假想的活动(4)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3、游戏的分类: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将儿童的游戏划分为练 习性游戏阶段、象征性游戏阶段和规则游戏阶段等三个发展阶段。 4、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表现 其生活体验的一种游戏。 5、角色游戏的总教育作用:一、发展幼儿的智力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1)角色游戏有 助于幼儿发展恰当的自我意识,摆脱自我中心。(2)角色游戏促进了幼儿的同伴交往,发展了他们的交往技能。(3)为幼儿提供了学习社会规则、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三、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四、培养幼儿的情感和性格五、促进幼儿身体和语言的发展6、角色游戏的指导:角色游戏的一般性指导: 答:游戏前指导(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宽角色游戏的内容来源(2)创设游戏场地、准备丰富的玩具和游戏材料①要为幼儿设置一定的固定的游戏场所和设备②要提供丰富多样的玩具材料③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和游戏材料的准备④游戏材料便于幼儿随时取放(3)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促进游戏深入开展 游戏过程中的指导(1)鼓励和协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的主题(2)指导幼儿选择和分配角色(3)指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和情节,提高游戏水平①教师参与游戏,通过扮演角色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②提供有助于丰富游戏内容和促进情节发展的玩具和材料(4)加强角色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游戏的合作性(5)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游戏后的指导(1)让游戏在愉快自然的状态下结束(2)做好游戏后的整理工作(3)评价、总结游戏①就游戏情节进行讲评②就游戏材料和玩具的制作与使用进行讲评③就游戏中幼儿的行为进行讲评 7、一般情况下,教师介入指导的时机有三种:①当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出现问题或困难时 ②当游戏需要给予提升时③当教育目标需要在游戏中完成时 8、角色游戏观察线索提示:(1)主题的确定(2)材料的运用与游戏技能(3)新颖性与创新性 (4)游戏常规的执行(5)社会参与水平,与伙伴合作与交往行为(6)游戏持续时间 (7)独立自主性(自定主题,自选伙伴,主动交流,协调关系等) 9、表演游戏,也称戏剧游戏,是指幼儿根据故事或童话等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节,通过扮 演角色,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 10、表演游戏的指导:协助幼儿选择表演游戏的主题(1)健康活泼的思想内容表演性 (2)具有表演性(3)起伏的情节(4)较多的对话 11、教师在幼儿表演游戏中的指导:小班最初进行表演游戏时,教师要做具体的示范表演,也可以请大班幼儿进行示范表演,然后让幼儿跟着学习。也可以在教师边提示内容、边指导帮助下,由幼儿试着表演逐步过渡到自己进行表演,教师只给予适当的指点和帮助。对中、大班幼儿的指导应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为主,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表演。 12、结构游戏,也称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金属片、泥、沙、雪等),构造物体形象,反映现实活动的一种游戏。 13、结构游戏的指导:结构游戏指导的基本任务①.激发幼儿参与结构游戏的兴趣 ②.引导幼儿对物体进行观察③.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④.帮助幼儿掌握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技 ⑤.引导和鼓励幼儿创造性的建构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14、体育游戏,也被称为活动性游戏或运动游戏,是根据一定的体育任务设计的,由身体动作、情节、角色和规则组成的一种活动性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1、什么是科学? (1)科学是知识体系。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动态活动。 (3)科学是世界观。 2、什么是学前儿童的科学? (1)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2)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3)是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探究、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 4、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4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到2岁)、前运算阶段(2到7岁)、具体运算阶段(7到11岁)、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到十七八岁)。认知结构的图式:动作图式、符号图式、运算图式。 动作时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 5、布鲁纳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了:动作式、映像式、象征式。 6、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8种智能:语言、节奏、数理、空间、动觉、自省、交流、自然观察智能。 7、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儿童观和儿童发展观。 感觉教育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她的教育实验的重要部分。 蒙台梭利的感观教育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感官的训练。 蒙台梭利的感观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循序渐进、自我教育。 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儿童发展需要(终身发展观、全面发展、年龄层次观) 9、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10、学前教育科学教育内容的选编原则? (1)科学性与启蒙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尊重客观规律,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违背科学事实。 启蒙性原则是指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智力发展水平,使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并以此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广泛性与代表性原则。 广泛性原则指选编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要尽量涉及天文、地理、物理、生物、化学、现代科学技术的方面,确保通过不同的教育活动,使幼儿能够获得较为广泛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经验。 (3)时代性与民族性原则。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2.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3.小实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4.观察法: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5.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6.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7.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8.社会资源:科学教育中的“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9.时代性要求:时代性要求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10.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11.科学教育环境: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由教育者创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境。 12.作品分析法:作品分析法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各种作品(图画、泥塑、所编故事、儿歌等)分析学前儿童科学素养发展水平的一种方法。 13.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14.探究性教学:幼儿园的“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15.内容选编的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1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不同于成人的科学的,前者是以动作逻辑为基础,后者以形式逻辑 为基础。 2.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 3.科学区角活动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类:观察阅读类、科学玩具类、操作实验类、制作创造类。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中、短期发展目标。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试法和作品分析法等。 6.在我国古代,虽然儿童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子女仍然在家庭中接受科学教育。 7.根据科学游戏的作用分,游戏可分为感知游戏、分类游戏和运动性游戏。 8.测量的类型包括观察测量、非正式测量和正式测量。

学前儿童游戏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莅儿童游戏 蚅第一单元罿第一节 1. 2. 芇游戏是饶有趣味的玩乐活动;“玩”是游戏的具体行为;“乐趣”是从游戏中得到的体验和情 感。 3. 4. 袄早期的游戏观 膁①精力过剩说代表人物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和英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 羀②生活准备说代表人物德国生物学家、新达尔文主义者格罗斯 引起游戏的欲望有三种:求解 莆③成熟说代表人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博伊千介克放的 欲望、与周围环境一致的欲望、重复运用习得技能的欲望 芃④放松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裴茄克,又作帕特里克。(游戏是生长的结果, 也是机体练习技能的一种生长性手段) 5. 6.羁p5现代游戏理论⑴精神分析的游戏观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肂⑵角色模仿的游戏观心理学家萨立 螈⑶认知动力的游戏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羇⑷行为主义的游戏观 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⑸社会活动的游戏观(心理学家贝特森的“元 交际理论”) 7. 8. 蚂游戏本质特征游戏是一种在固定时间和地点限制内的自愿活动或消遣,遵循自由接受但绝对应 该遵循的规则;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目标,同时伴随着紧张、喜悦的感觉和“不同于平常生活”的意识。 衿在游戏的若干本质特征中,有以下几个特征:⑴游戏是内在需要的自愿活动; 袆⑵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 莆⑶游戏富有选设性的自足乐趣p8 (第一层次的快乐体验包含趋乐性体验、想象性体验;第二层次的快乐体验首先自主性体验其次是绽放性体验;真正引人入胜的游戏乐趣在于第三层次的快乐体验。 蒂⑷游戏是有规则的活动游戏规则是游戏者在游戏中的行为顺序和被允许或被禁止的各种行为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