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河流地貌

第三章 河流地貌

第三章 河流地貌
第三章 河流地貌

《地貌学》教案

第三章河流地貌

教学内容:

1、河谷的形态特征、河流水动力特征、河流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2、河床、河床纵剖面、侵蚀基准面、河床均衡剖面、河床上的微地貌、弯曲型河床及分叉型河床的形成发育

3、河漫滩的形成发育及沉积结构

4、阶地、阶地的形成条件、阶地的类型、阶地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5、河口水动力特征、河口的分段、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发育及沉积结构

6、河流的袭夺及产生的地貌沉积现象

7、洪积扇的沉积特征、泥石流的特征

教学目的:

1、了解流水地貌的特征。

2、认识流水地貌的发生发育规律。

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案例说明,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野外考察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

12学时。

教学过程: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fluvial landforms 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研究简史大致分为3个时期。 初始时期19世纪以前,主要是对河流作用和河流地貌有所认识,并提出了一些概念。如公元前3世纪末,中国秦朝史禄利用河谷地带引水方便的地貌条件,开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公元前7年,汉代贾让就认识到黄河下游演变的"游荡”特点。5世纪末(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提出河水冲蚀河谷的问题。11世纪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不但指出河流的侵蚀作用,还指出河流的搬运和堆积作用,认为瀑布、峡谷是急流下切侵蚀作用造成的,华北平原是由黄河的泥沙堆积而成的。17世纪前期,徐霞客提出河床比降与流速的关系,认为河床比降大,则水流急,并以此解释峡谷的险要地形。稍后,孙兰提出“变盈流谦”的理论。在国外,最早提到河流在塑造地貌过程中的作用是11世纪的阿拉伯人阿维森纳,他认为是流水把地表刻蚀成起伏的山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达·芬奇指出,河流侵蚀山坡,将泥沙堆积在山谷中;三角洲沉积物是河流供给的。德国G.阿格里科拉指出,小溪沟冲去土壤,刻入基岩;深谷是由河流切割而成;最后造成肥沃的冲积平原。意大利伽利略明确提出了河流侵蚀作用和河流均衡剖面的概念。1795年,英国J.赫顿提出流水是侵蚀地表最为活跃的营力。 理论涌现时期19世纪到20世纪初,出现了河流地貌的一系列概念和理论。法国de la 诺埃与E.M.P.M.J.de马尔热里发现溯源侵蚀;俄国В.М.洛赫京提出河床纵比降的稳定性指标;俄国В.Р.威廉斯提出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美国J.W.鲍威尔提出侵蚀基准面等;最为重要的是W.M.戴维斯建立侵蚀轮回学说。 学科建立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河流地貌研究采用了模拟实验、定位观测、统计理论、激光技术、遥感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并吸收了河流动力学、河流水文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使河流地貌研究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主要成果有:苏联Н.И.马卡韦耶夫等人的河流地貌模拟实验研究;美国L.B.利奥波德、A.D.赫华特对河流及其流域特征进行了随机变量的定量研究;美国D.B.西蒙斯、E.V.理查森对沙波等河床微地貌形态发展的模式的研究;S.A.舒姆提出了河流开放系统和河流地貌临界值的概念。中国学者钱宁等提出了多沙河流河床的演变规律、河流游荡的指标,并对三角洲的成因提出了新见解;沈玉昌等系统研究了河谷地貌、河型成因等,并对河流纵剖面、河流基准面与气候、新构造运动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含解析)

第3讲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了流水的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一)河流的侵蚀方式: 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使河流变长; 下蚀:向河床底部的侵蚀,使河流变深; 侧蚀:向河流两侧的侵蚀,使河流变宽。 溯源侵蚀常考察的两个主题:河流袭夺和瀑布。 【河流袭夺】: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 原因:造成河流袭夺的原因是与分水岭迁移和新构造运动有关。 【分水岭迁移】当分水岭两侧坡度和长度不一致时,两侧河流的溯源侵蚀的速度也不一样,在溯源侵蚀较快的一侧,河源向分水岭伸展也快。当切过分水岭时,侵蚀较快的河流将另一侧河流的上源夺过来,完成了河流袭夺过程。 【新构造运动】有时在某一流域范围内发生局部新构造隆起,河流不能保持原来的流路,迫使河流上游段流入另外河流中去也可造成袭夺现象。 【瀑布】:瀑布在地质学上叫跌水,即河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等地区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的现象。在河流存在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 造成跌水的悬崖在水流的强力冲击下将不断地坍塌,使得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并降低高度,最终导致瀑布消失。

(二)河流的侵蚀地貌 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初期: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形成“V”形谷。分布在河流上游。 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谷拓宽并出现弯曲,形成河湾。一般位于中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成熟期:落差很小,侧蚀为主,河谷拓宽呈宽浅的槽形。下蚀停止,转为沉积,一般位于下游。 二、河流的堆积地貌 1.冲积扇(洪积-冲积平原):位于河流的出山口,较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岩石风化作用更显著,山区有大量岩石松散堆积物,当山地降水较多时,更利于洪积(冲积)扇的形成。 2.河漫滩平原: 中下游地区,河流凸岸堆积,堆积不断扩大并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 3.河口三角洲: 当河流入海或入湖时,若入海处或入湖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或湖水顶托作用,泥沙就会堆积在河口前方。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河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一部分共包括两个内容: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溯源侵蚀、下蚀、侧蚀,然后详细分析了河谷的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主要介绍了典型的地貌类型:冲击平原。并对构成冲击平原的三个部分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二大部分“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河流地貌特点,说明河流地貌对聚落形态、规模和集散程度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并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邢台影响的能力。同时学生对于河流有一定的认识,初中之学过关于河流的知识。但是本节课内容专业性较强,有河漫滩、溯源侵蚀等新概念。 教学思路 本节课主要表现地理过程,对学生的空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现实案例与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相结合,让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这河流地貌形成过程。教法学法 教法:案例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学法:探究学习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放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形式及其对地表邢台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种类型及形成过程。 (3)理解冲积——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河流冲击平原各部分成因级地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12河流地貌专题练习

黄河口是我国新增湿地最快的地区,近50年来平均每年造地4万亩,但近年来湿地增长速度减慢。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黄河口湿地的成因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渤海海区不断下沉 C.海水的堆积作用 D.河流的堆积作用 2、近年来,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的原因是() ①潮流搬运能力增强②渤海区下沉速度增快③小浪底枢纽工程蓄水拦沙 ④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⑤中游生态有所恢复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图4.12为赤道上六大板块的分布示意图,且①板块主要位于10oW~60oE之间。读图回答3~5题。 3、⑥板块是()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美洲板块 4、根据板块构造理论,②、③两大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山脉是() A.喜马拉雅山脉 B.安第斯山脉 C.洛基山脉 D.阿尔卑斯山脉 5、主要位于①板块上的大陆的地理特征有() A.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 B.没有亚热带气候类型的分布 C.流经大陆西岸的洋流为暖流,流经大陆东岸的洋流为寒流 D.东海岸有世界著名渔场 读图4.13,完成下面两题。 6、上图中水系的形态特征,反映了该地区() A.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B.降水量中部少,四周多 C.气温中部高,四周低 D.侵蚀作用中部弱,四周强 7、这种水系多出现在() A.背斜 B.向斜 C.地堑 D.火山 读图4.15回答下列两题。 8、图中数码所对应的地质构造正确的是 () A.①是背斜,④是地垒 B. ①是地堑,③是地垒 C.②是断层,④是地堑 D. ①是向斜,③是背斜 9、若甲、乙两地都有地下水,下列有关 叙述正确的是() A.按埋藏条件,甲处为承压水 B.甲处地下水运动可能由低处向高 处渗流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材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河谷的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2.教材第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其形成过程。 【三维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并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洪积-冲击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发生的位置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能力目标 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图片导入 投影展示:

师问:看投影上的几幅图,看看这些地貌的形成与什么因素影响有关? (学生看图回答)生答:第一幅主要受内力作用,其余三幅受外力作用。 教师总结:这些图片所反映的地貌还受到流水、风、冰川、生物等的影响。引出外力作用的含义。 过渡:我们生活在黄河入海口,流水形成的地貌比较常见,尤其是河流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是最常见的地貌之一。(创设意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思维空间,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导入地理课,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学生联系前面的知识,回忆河流可以形成哪些地貌。) 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投影展示小实验视频:(联系实际生活中流水的流动状况,请同学合作探究后填写下面表格) 投影表格 表: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谷的影响 过渡 实际上河谷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地形成河谷的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河谷的形成原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内容,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 (投影河流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图片,并绘制剖面图。利用图形分段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河流地貌的发育专题训练(含解析)

专题训练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选择题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据图回答1~2题。 1.对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量稳定B.河道较浅 C.河流不易改道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依据概念可知,①说法不准确,故选D项。第2题,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的底部,而此部位地势较低平,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故河道较浅。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 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主要入海河流年总输沙量变化可能是由于( ) A.水土流失现象加剧B.河流沿岸大规模挖沙 C.修建水库数量增多D.近十年降水持续偏多

4.据图推断,近年我国( ) A.滨海盐碱化趋势减弱 B.台风破坏程度明显降低 C.沿岸湿地的面积缩小 D.河口附近海岸侵蚀后退 答案:3.C 4.D 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入海河流年总输沙量呈下降趋势。总输沙量与河流搬运能力和河流含沙量呈正相关,则总输沙量减少的可能原因是河流水量减少导致的搬运能力下降,或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的水土流失减轻,或河流流域内修建水库拦截了部分沙源。故C项正确。第4题,图中显示河流总输沙量减少,则河口沉积作用减轻、海水侵蚀作用加强;另外从海平面上升角度看,海岸后退。 读我国南方山区某水系部分河段示意图,回答5~6题。 5.流水侵蚀作用比较强烈的地区是( )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6.冲积扇最有可能形成在( ) A.①处B.②处 C.③处D.④处 答案:5.B 6.D 解析:第5题,①处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流水的侵蚀作用较强;③处位于河流的峡谷处,流水的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也较强烈。第6题,冲积扇一般形成在河流的出山口处,即④处。 下图示意某区域两个不同时期河流地貌的发育情况。读图,回答7~8题。

第三讲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2013届高考第一轮总复习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三讲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2、主要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物理风化)、化学破坏(化学风化)、生物生长活动(生物风化)变成松散、碎屑状沉积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 风化作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和组成岩石的矿物性质。 ①气候条件:气候寒冷或干燥地区,生物稀少,寒冷地区降水以固态形式为主,干旱区降水很少,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气候潮湿炎热地区,降水量大,生物繁茂,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体分解过程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具有较强的腐蚀能力,故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十分强烈,形成大量粘土,在有利的条件下可形成残积矿床,可形成较厚的土壤层。 ②地形条件:地形影响气候,间接影响风化作用。另一方面,陡坡上,地下水位低,生物较少,以物理风化为主;地势平坦,受生物影响较大,化学风化为主。 ③岩石性质: a成分——岩浆岩比变质岩和沉积岩易于风化。岩浆形成于高温高压,矿物质种类多(内部矿物抗风化能力差异大)。沉积岩易溶岩石(如石膏、石灰岩等碳酸盐类岩石)比其它沉积岩易于风化。 B岩石的结构——岩石结构较疏松的易于风化;不等粒易于风化,粒度粗者较细者易于风化;构造破碎带易于风化,往往形成洼地或沟谷。 【例1】下图为“不同气候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均 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 (1)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 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C.年降水量与年均温呈正相关 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 (2)若图中有甲、乙、丙、丁四地,其对应的年均温和 年降水量分别为(3°C,800 mm)(15°C,900 mm)(7°C,5 mm)(23°C,2 900 mm),则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同的是 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丁D.丙和丁 侵蚀作用: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产生的破坏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流水的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营力。水流速度愈快、水量愈大,侵蚀作用愈强。 搬运作用:风化、侵蚀产物(即风化壳),通过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将物质转移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 实验证明,流水推动物体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河床坡度愈大、水流速度愈快,搬运能力愈强。所以山区河流上游河床上常常堆积着巨大石块。一定流速搬运一定重量物质,故流水搬运物质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冰川以自己巨大机械压力进行搬运,大小石块一起被带走,没有选择性。风的搬运与风速大小有关,而风速经常发生变化,所以干旱区风吹沙子时起时落,有时贴近地面滚动,有时跳跃前进。 沉积作用: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经流水等外力搬运途中,因流速、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等等因素的影响,使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称为沉积作用。 一般说来,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形成的沉积物有砾石、砂、粉砂和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现象,称为沉积物的分选性。这种情况以河流沉积最明显。冰川搬运物质要待冰川融化时才沉积,所以冰碛物大小不分地混杂在一起;山洪爆发,因水流速度大,泥沙石块俱下,河流一出山口,流速很快降低,所以沉积的物 质也是大小混杂在一起的。 【例2】、右图表明,河流流速不同搬运物资颗粒大小不同。读图回 答1-2题。 (1)根据该关系图,河流能够搬运鹅卵石的流速至少是 A.100㎝/s B.200㎝/s C.300㎝/s D.400 ㎝/s

河流地貌的类型

河流地貌类型 河流地貌(fluvial landforms),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 河流一般可分为上游、中游与下游3个部分。由上游向下游侵蚀能力减弱,堆积作用逐渐增强。河流根据平面形态、河型动态和分布区域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依平面形态可分为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和游荡型;按河型动态主要分为相对稳定和游荡型两类。山区与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着不同的发育演化规律与特点。山区河流谷地多呈V或U形,纵坡降较大,谷底与谷坡间无明显界限,河岸与河底常有基岩出露,多为顺直河型;平原河流的河谷中多厚层冲积物,有完好宽平的河漫滩,河谷横断面为宽U或W形,河床纵剖面较平缓,常为一光滑曲线,比降较小,多为弯曲、分汊与游荡河型。 地貌类型中包括侵蚀与堆积地貌两类,前者有:侵蚀河床、侵蚀阶地、谷地、谷坡;后者含: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类型,可以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分上叠与内叠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对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其河谷的结构的研究,可以分析河流地貌的过去,了解现在,预测河流发育的未来。 一、河漫滩(flood plain) 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河漫滩沉积大多具二元结构,下部是河床相沉积,上部为河漫滩相沉积。河漫滩的主要类型有:①河曲型河漫滩,发育于弯曲型河段。常在凸岸堆积为滨河床沙坝、迂回扇等。②汊道型河漫滩,为在汊道型河段中形成的浅滩及其附属的沙坝、沙嘴等。③堰堤型河漫滩,发育于较直型河段,形成天然堤。④平行鬃岗型河漫滩,为堰堤型河漫滩与河曲型或汊道型河漫滩的过渡类型,表现为一系列平行鬃岗系统,鬃岗之间为浅沟、洼地或湖泊。 二、河流阶地(river terrace) 图1.河流阶地 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阶地由阶地面、阶地陡坎、阶地的前缘、后缘组成。阶地按上下层次分级,级数自下而上按顺序确定,愈向高处年代愈老。阶地物质下部为砂砾石,上部为粉砂、粘土,具二元结构。河流阶地是在相对稳定堆积和迅速下切过程中形成的。由于下切侵蚀的条件不同,阶地的成因也不相同。主要成因有:气候的变化,形成气候阶地;构造运动,形成构造阶地;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基准面。 河流阶地按组成物质及其结构分为以下4类:①侵蚀阶地。由基岩构成,阶地面上往往很少保留冲积物。②堆积阶地。由冲积物组成。根据河流下切程度不同,形成阶地的切割叠置关系不同又可分为:上叠阶地,是新阶地叠于老阶地之上;内叠阶地,新阶地叠于老阶地

微专题1:河流地貌 海岸地貌

微专题1:河流地貌海岸地貌 河流地形 河流地形,是指河流对地表进行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所形成之地形。包括河蚀地形、河积地形、河蚀与河积共同作用的地形。 成因/河流地形 河流作用:河水受重力影响,自高处向低处流动,产生动能,对地表进行侵蚀与堆积 作用。 河蚀地形/河流地形 高山或高原地区或幼年期河流,侵蚀作用最强,易形成峡谷、瀑布 峡谷:高原或山地区→坡陡流急,河流下蚀力特强;两岸谷壁陡峭、谷地狭窄 瀑布:河床落差很大;主支流的交会处→主流下蚀力大于支流;软硬岩互层地区→差 别侵蚀;断层通过→河床形成落差 河流侵蚀地貌分为:下蚀(侵蚀河床)、侧蚀(侵蚀阶地、谷地)、溯源侵蚀(侵蚀谷坡, 向河源方向延伸)。 下蚀一般在上游最突出,原因是河流的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因此 下蚀严重。 侧蚀在中下游最突出,中下游落差较小,水流减慢,因此侧蚀严重。 溯源侵蚀的根本原因在于'下蚀',因此在河流的源头出现 河积地形/河流地形 河流中下游地区山麓冲积扇 河流由山地进入平原时→坡度变缓,流速锐减,大量泥砂、石砾堆积。谷外开阔,河 流向平地作扇状展开。扇面物质粗大疏松,河水于扇顶即下渗,扇面一般缺乏水源, 地下水至扇端渗出,形成涌泉带。 1.泛滥平原: 洪泛时期,洪水越过平常的河道向两侧溢流→泥沙随洪流到处堆积,形成低平的泛滥 平原。河道两侧堆积旺盛,形成高于平原的自然堤。

2.三角洲 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接近侵蚀基准,所携细沙黏土在河床堆积在入口处形成三角状冲积平原。常因地势过低,排水不良,成为沼泽区。 河蚀与河积共同作用的地形/河流地形 曲流:河流凹岸与凸岸共同形成的地形 因地面倾斜程度、岩层软硬不同,河道弯曲。河道弯曲处,两侧水流能量不一。凹岸→水流较急、侵蚀较强,使河道向后退 凸岸→水流较缓、堆积较盛,使河床平浅弯曲度增大,切穿曲流颈,截直河道→曲流截断,行成牛轭湖 河阶:河水在旧堆积面重新下切,形成新的河床,使原有的旧河床成为高出两岸的阶地 因流量增大、搬运物减少、地盘上升等作用→下蚀作用增强,侵蚀基准再度下降,又会出现新的河阶。多次的下切作用,造成多层的河阶地形。 河流袭夺:相邻两河,低水位者向源侵蚀,最后袭夺高水位河川的河水。 袭夺河→低水位者 改向河→高水位者的上游 断头河→高水位者的下游 特征:抢水湾→近乎直角之不自然弯曲 1、河谷横剖面图

高考地理试题河流地貌的发育

高考地理试题河流地貌的发育高考地理试题河流地貌的发育 高考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我国某河流流域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Ⅰ、Ⅱ两区域河流地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Ⅰ区域河流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搬运、沉积作用 B.Ⅱ区域河流的外力作用仅有侵蚀作用 C.Ⅰ区域河流流水作用使左岸侵蚀,右岸沉积 D.Ⅱ区域河流切割作用显著,使河谷呈槽形 2.有关河流的假设能够成立的是() A.若该河流位于东北地区,则该河流只有一次汛期 B.若该河流位于华北地区,Ⅱ区域河流易发生凌汛 C.若该河流位于西北地区,则该河的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 D.若该河流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则该河径流量一定大于北方任一河流 比较右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3~4题。 3.河流a、b、c三处与三幅剖面图对应正确的是() A.a① B.b② C.c③ D.a② 4.对a、b、c三处所受到的侵蚀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a处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 B.b处以下蚀作用为主,侧蚀减弱 C.c处以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为主 D.下蚀作用是a、b、c三河段共有的主要作用 (2019百校联盟调研)读图,回答5~6题。 5.有关河曲地貌、弯道速度、外力作用和沿岸人类活动的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A.甲a侵蚀兴建深水港 B.乙a沉积种植农作物 C.甲c沉积兴建仓库 D.乙c侵蚀修筑防护堤 6.如果一艘小船从下游到河流的上游,请问所走的航线是() A.a线或c线 B.b线 C.c线 D.a线 (2019济南统考)右图为沙尘暴的形成与消亡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的植被覆盖率比乙地高 B.乙地风速小于丙地 C.乙地的海拔高度高于丙地 D.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8.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地质作用与形成的地貌说法正确的

人教版高三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人教版高三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 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 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生:成因不同。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发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 生:(讨论后回答)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师:非常好。这种侵蚀会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请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字母? 生:“V”字形 师:对!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长江的发育过程中处于较晚的时期,也就是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

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归纳

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总结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三峡地貌崇明岛 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形成原因不同。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知识点一:河流侵蚀地貌(重点) 侵蚀类型 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这三种类型分别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溯源侵蚀:河流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它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 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下蚀:河流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纵深方向发展。 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V”字形,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河流的下蚀作用比较强烈。 侧蚀:河流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420千米,而直线距离仅约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每逢汛期,从上游汹涌而至的洪水在这里左冲右突,两岸堤防险象环生。据史

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50年间,荆州江河堤防溃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因此,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这主要是因为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河流的侧蚀作用表现强烈,所以水流不畅,容易溃堤。 我们已经了解了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呢?即陆地上本没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面貌 黄土高原上有着这么多的沟谷,为什么它们却没有形成河谷呢?沟谷和河谷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很强,从而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如果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就逐渐演变成了河谷。 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 请看下图并思考讨论:图中A、B两点哪里更适于建河运码头,说明理由。 解析:B点。A点是凸岸,水流缓慢,泥沙堆积;B点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烈,因此水深较深,适合做码头。

2020届高中地理新攻略大一轮精练第四单元第三讲河流地貌的发育夯基提能作业(北京专用)

第三讲河流地貌的发育 题号 读“北半球某流域示意图”,A、B、C分别位于河流上游山区、河流中游和河口附近。回答下面三题。 1.(2017北京怀柔期末)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分别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 答案 A 河流上游为山地,坡度大,流速快,主要表现为侵蚀作用;河流中游地区坡度减小,流速较快,主要表现为搬运作用;河口附近地势平坦,水流平缓,主要表现为堆积作用。 2.(2017北京怀柔期末)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冲刷力乙岸比甲岸弱 B.A地多为V型河谷 C.C地为冲积平原 D.B地为三角洲平原 答案 B 图示河流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的影响,河流冲刷力乙岸比甲岸强,A项错误; A地坡度大,河流流速快,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作用,多为“V”型河谷,B项正确; C地为河口三角洲,C项错误; B地为冲积平原,D项错误。 3.(2017北京怀柔期末)C地比A地更容易发展成为城市,理由是C地( ) ①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环境好 ②靠海,可以发展河海联运 ③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 ④地势平坦开阔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C C地靠海,可以发展河海联运,交通条件好,且地势比A地平坦开阔,因此C地比A地更容易发展成为城市。 某平原分布有深厚的沉积岩层,且基岩裸露。图1示意该区域地表岩层分布,图2示意三种岩石样本。据研究河流的搬运能力与其流速、流量有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4.该区域砾岩沉积期间到页岩沉积期间最可能发生的是( ) ①河流落差增大②河流落差减小 ③河流流量增大④河流流量减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专题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同步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选择题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 1 .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 U”型谷 B.水流湍急 C.为“ V”型谷 D.水深壁陡 2 .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流水溯源侵蚀 B.流水侧蚀 C.流水下切侵蚀 D.冰川侵蚀 【答案】1. C 2 . C 【解析】1 ?读團可知,该河谷是“V朋型谷型河谷深而窄,谷壁陡悄,水流湍急。 2.渍水溯源侵蚀主要在河流的源头和发肓初期』会使河流不断力①豕和延长。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并非河流 源头,该河段外力作用以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为主,使河谷不断加爲并形成W型谷<■ 3 .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A.流水、沉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4 .据材料判断,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A.洪涝 B.干旱 C.低温冻害 D.滑坡、泥石流 1 — 2 题。

【答案】3. A 4 . A 【解析】3-團示区域地势低平,河湖众梦,河流为地上河3由此可知,该地地形为平原,气候湿润。 气候湿润的平原地区外力作用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A 项正确。 4-该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流为"地上河3易决口形成洪涝灾害。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河局部河段景观图,据此完成 5 — 6题。 5?关于图示区域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河谷形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较大 B. 河流流速较慢,排水慢,易加剧洪涝灾情 C. 甲岸宜修建码头 D. 乙岸常形成河漫滩 6 ?该河谷沿甲乙方向的横剖面接近下图中的 【答案】5. B 6 . C 【解析】5?该地河流以曲流为主,受河流的惯性影响较大,受地砖偏向力的影响较小, 较慢,排水慢,易加剧洪涝灾情, B 正确;甲岸为凸岸,河流以沉积为主,河床较浅,常形成河漫滩,但是 不适合修建码头;乙岸为凹岸,河流以侵蚀为主,河床较深,适合修建码头, 6 ?由上题分 析可知,甲岸为凸岸,河流以沉积为主,河床较浅,乙岸为凹岸,河流以侵蚀为主,河床较深, 结合选项,C 正确。 读某河流示意图,完成 7—8题。 A . B. C. D. A 错误;河流流速 C 、 D 错误。故答案选B 项。

河流水文水系、河流地貌专题

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河流地貌专题 一、河流补给类型 补给类型径流变化(汛期)影响因素分布地区 雨水(最主要形式)夏秋汛,冬春枯水期 (不都在夏季,不都有汛 期) 径流量随降雨量变化(降水 量多少及其季节变化和年际 变化) 我国东部季风区 世界(根据各地气候类 型判断) 冰川融水 夏汛,冬季断流 (气温在0℃以下) 径流量随气温而变化我国西北地区 积雪融水春汛径流量随气温变化 我国东北地区(主汛为 夏汛) 湖泊水、地下水互补(调节作用:蓄洪、 供水)较稳定 比较相互水位的高低,一般 水位高的补给水位低的 黄河下游及长江的荆 江段河水补给地下水 下图是我国某条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示意图,该地全年降水量比较均匀。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比较该河流甲、丙两个汛期形成原因的异同。 (2)分析乙时段河流流量较小的原因。 。 (3)近几十年来该河水量明显减少,甚至夏季出现断 流现象,请分析其原因 二、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1.河流水文特征:主要包括径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流速等方面。 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主要分析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 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一般气温低于0℃;凌汛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有结冰期且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 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 2.河流水系特征:一般可从河流的长度、流向、水系形状、河网密度等方面描述。

1.读伊朗示意图,根据材料描述该国沼泽的水文特征。(6分) 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东临巴基斯坦、阿富汗,北临土库曼斯坦、里海和阿塞拜疆,西临土耳其和伊拉克,西南到南面是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和阿曼湾。境内90%是高原和山地,中央部分大部为较平坦的高原,北部有厄尔布尔士山脉,西南部和南部为许多平行的山岭,东部地区是干燥的盆地,形成许多沙漠和盐沼。气候属于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 2、读“某湖泊沼泽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描述湖泊的主要水文特征。(6分) 3、右图中的D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湖面有周期性的 涨落。图示区域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现人口密度较小,D湖周围的耕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耕地,居民种植作物,大都将作物当做饲料从事动物饲养。有人建议,为利用该区域的草场资源,引进来自中国青藏高原的牦牛发展放牧业。左图是湖区的降水统计资料。指出湖水周期性涨落的规律并解释原因。

2020年人教版高考地理章节知识与练习第五章 第三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三讲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堂巩固跟踪检测 [基础巩固组]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H地的地貌类型是() A.“V”型谷B.冲积扇 C.河漫滩D.三角洲 2.下列四幅图描述了该河流谷地的特征,其中正确的是() A.只有①②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H地位于河流流出山谷口的位置,应是冲积扇。第2题,从X到Y等高线变得稀疏,海拔降低,坡度减小,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流变宽。 答案:1.B 2.D (2018·湖北宜昌二模)和田玉是一种深埋在地下的白云岩变质而成的大理岩,再经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这种石包玉的石与玉界限清楚,可以分离)。当岩石露出地表,经风化、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石与玉则分离,这便形成鹅卵石状的籽料。据此回答3~4题。 3.籽料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外力作用 C.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侵入—外力作用 D.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 4.根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图中寻找籽料的最佳地段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首先由白云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然后大理岩被

岩浆侵入,且被包入岩浆中形成新岩石;“岩石露出地表”说明有地壳上升运动过程;最后经外力作用玉、石分离形成籽料。 易错警示:侵入岩位于地下,能受到外力作用之前,必然要出露地表,则应有地壳上升运动过程。 第4题,由“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可知,籽料应位于河流落差由大变小的位置,即冲积扇处,图中③刚好位于山口冲积扇而符合条件。 答案:3.B 4.C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读扇三角洲示意图,完成5~6题。 5.扇三角洲的特征是() A.发育在河流入海口B.分布在湿润区 C.沉积物大多为粉沙D.经多次堆积形成 6.图中的辫状河流() A.流量稳定B.河道较深 C.容易改道D.无结冰期 解析:第5题,图示扇三角洲发育在河流出山口,不一定分布在湿润区;扇三角洲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下层是砾石、粗沙,上层大多为粉沙、泥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喀斯特 地貌与河流地貌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 组成地壳的□01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或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分布 我国的□02广西、贵州、□03云南等地分布最为广泛。 3.表现形式 (1)地表喀斯特地貌 主要有溶沟、洼地、峰丛、□04峰林、孤峰、残丘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 主要是溶洞,溶洞内有□ 05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06石柱等。 1.判断正误。 (1)石灰岩分布地区都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地貌降水丰富的地区也会常发生干旱现象。(√) 2.下列属于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地区的是( ) A .黄土高原 B .云贵高原 C .内蒙古高原 D .青藏高原

答案 B 3.想一想,喀斯特地貌对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哪些? 提示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土层贫瘠浅薄等。 二、流水地貌 01山地和高原。形成深而陡的□02V形谷。 1.河流上游:一般分布在□ 2.河流中下游:中游多分布在山区和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03平原地区,下游多分布在 04槽形。 平原地区。河谷呈宽而浅的□ 3.河口段:河流入海口或入湖口。多发育□05三角洲。, 1.判断正误。 (1)一般情况下,河流越往下游,河床越浅。(√) (2)在河口段,都会形成三角洲。(×) 2.牛轭湖主要发生在河流( ) A.上游段B.中上游段 C.中下游段D.入海口 答案 C 3.我国哪些岛屿的成因与三角洲成因相同? 提示主要在大河的入海口,如崇明岛等。 任务探究喀斯特地貌 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是世界自然遗产。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围很广,项目繁多。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包括山、水、喀斯特岩洞、石刻等等。在桂林山水中又以漓江流经阳朔的那一段最为美丽,故而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美誉。下图为广西地形图和桂林山水景观图。

专题07 河流地貌与河流水文特征

专题07 河流地貌与河流水文特征 【母题来源】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9—11题 【母题题文】 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10.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答案】9.D 10.C 11.C 【试题解析】 9.由图以及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因此含沙量大;该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变化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大,D正确。该区域位于河流中游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加之沿岸工农业取水,所以流量总体不大,而季节变化大,导致汛期泥沙含沙量大,枯水期泥沙淤积,使得河道宽度季节变化大,形成游荡河道,ABC错误。故选D。 10.黄河小北干流的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相对于上游以及下游地区来说,河流的上游以及下游地区分别有支流汇入,河流流量中段较小,是影响摆动范围小的因素,①②不符合题意。两岸岩石的岩性相差不大,多为黄土。中段河道两侧地貌均为黄土高原,没有差异,不会影响摆动范围,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渭河的水量和含沙量对黄河下游地区影响较大,不会影响小北干流河水量的大小和流速的大小,ABD错误。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有所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水位差变小,导致小北干流排水不畅,流速降低,泥沙更容易淤积。故选C。 【命题意图】 该本题组以黄河小北干流区域载体,研究堆积性游荡河道的形成原因以及摆动的影响因素,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河流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试题给学生呈现相对陌生的地理概念及原理,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契合新课标对学生审题能力的锻炼,体现新高考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得分要点】 黄河小北干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形区,黄土土质疏松,温带季风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降水季节变率大,水土流水严重,故该河段河流含沙量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游荡型河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两岸土质疏松,易于冲刷展宽;水流含沙量大,河床堆积抬高;洪水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