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经济学复习题

环境经济学复习题

环境经济学复习题
环境经济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 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2. 静态效率:静态效率是指技术和偏好保持不变时的效率。简言而之,静态效率就是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期里实现的效率。

3. 动态效率:动态效率就是一个跨期的概念,它的含义是在较长的时期里实现的效率的总和。在经济学领域,动态效率特指企业对需求及其他外界变化能够做出快速和适当的反应。

4. 存在价值:又称为纯粹的非使用价值,即人们对环境资源价值的一种道德上的评判,包括人们对于其他物种的同情和关注。

5. 条件价值评估:又称为意愿调查评估,指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假想变化的评价

6.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或人们对于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

7. 受偿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于一个具体的损失愿意接受的赔偿。(或忍受环境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

8. 效益转移:将其他时间和地点作出的估值应用到其他相似的分析中

9. 稀缺租金:大多数自然资源行业的租金呈上升趋势,即使自由竞争也不能消除生产者剩余,在持续的长期竞争均衡中,生产者剩余被

称为稀缺租金

10. 租值耗散:本来有价值的资源或财产,由于产权安排方面的原因,其价值下降,乃至完全消失。

11. 公共物品:是指那些具有消费上不可分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12. 公共池塘资源:是指那些消费上具有可分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13. 风险溢价:当预期收入与实际收入可能不同时,用于补偿资本所有者的额外资本成本

14. 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是指自然资源数量的单位变动所引起的使用者成本总额的相应变动。

15. 弱可持续性:,前几代人使用的资源量不应该妨碍后代人至少相同福利水平的资源量,维持总资本价值不变

16. 强可持续性:强调对自然资本的保护,保持自然资本存量不下降,维持自然资本价值不变

17. 环境可持续性:保持某种重要的个别资源的特定物质流不变,不仅仅是总价值不变。

18. 替换生育率:稳定人口下的总和生育率

19. 基金污染物:环境对其有一定吸收能力的污染物

20. 累积性污染物:环境对其没有或只有很少吸收能力的污染物

21. 非均匀混合基金污染物:造成的危害不仅依赖于其在大气中的数量,与其排放源的位置也密切相关

22. 纵向公平:分析收入水平不同的人群的平等状况

23. 横向公平:指平等对待同等收入的人

24. 新源歧视:根据目前的管制办法,新的污染排放者面临的控制要求比已有的污染排放者更严格,为了达到管制要求,其要付出更高的污染控制成本

25. 生态足迹:衡量为满足特定数量人口或者特定人类活动,需要多少面积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生态生产性土地,以提供所需的自然资源供给和污染消纳能力

26.社会贴现率:社会贴现率等于资本的社会机会成本,包括无风险资本成本和资本溢价。

27.边际净效益现值: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源所带来的净效益的现值

28.风险性费用:由于风险的存在和风险事故发生后人们所必须支出的费用

简答、论述与画图:

1. 简述物质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类经济活动不能产生任何新的物质,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的物质,尽管进行了物质形态的转化,但是最终必然要回到环境中。

2. 简述获得最优方案的三个步骤?

第一、识别最佳解决方案。

第二、尽力搞清楚机构制定的最优解决方案的程度、现实的解决方案与最佳方案间的差异,试图揭示产生问题的行为上的原因。

第三、基于对这些问题本质和隐藏其下的行为原因的认知,设计适宜的政策解决方案。

3. 简述成本有效性的内涵及基本原则?

(1)成本有效性是指寻找一个成本最低的方法去完成目标

(2)第二边际相等原则(成本效果边际相等原则):当所有可能方法的边际成本相等时,就会得到实现环境目标所需的成本最低的方法4. 简述环境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

(1)直接市场评价:生产率变动法、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重置成本法(2)替代市场法:旅行费用法、资产价值法、工资差额法、预防支出法(3)意愿调查法: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4)选择试验(5)条件排序(6)联合分析5. 简述有效产权结构的主要特征?

(1)排他性——拥有和使用资源产生的所有效益和成本属于所有者,并且只属于所有者,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出售给他人。(2)可转让性——所有产权都能以自愿交换的方式从一个所有者转移到另一个所有者。(3)强制性——产权应当受到保护以免被他人强制性地夺取和侵犯。(4)可分割性——自由配置产权

6. 简述外部性有哪些类型,解决外部性有哪些途径?

1、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活动使他人受益,受益方并未因此付费。负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活动使他人受损,施害方并未因此承担成本。

2、生产外部性与消费外部性:消费外部性指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直接影响了另一个经济行为人生产或消费的可能性。生产外部性指厂商的生产影响了其他人的福利。

3、可转移的外部性与不可转移的外部性:可转移的外部性特指受害

者有机会向第三方―转移‖外部性的现象。反之为非转移的的外部性。

4、单向外部性与双向外部性:单向的外部性是指一方对另一方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双向外部性是指两个经济主体彼此都存在外部性。

5、交互的外部性是指所有当事人都有权利接近某一资源并可以给彼此施加成本。

6、货币(市场)外部性:通过价格变化转换来体现的一种外部性。

7、技术外部性:不能反映在价格变化或通过市场体系表现的外部现象。解决途径:征税,补贴,明晰产权,政府直接管制。

7. 简述―公地悲剧‖的产生原因?

假如一块牧场向所有的人开放,每个人都可以在这块牧场上放养牛羊,其结果会如何?Garret hardin,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62(1968) 每一个理性的牧民都想使收益最大化

当他问自己―我多养一头牛或羊会有什么结果‖时,他的理性分析是:–他可以从买掉这头牲畜中获得利益,他会因为增加牲畜而导致过度放牧,

–由于过度放牧的后果由所有牧民承担,而买掉牲畜的利益由他一人获得,所以他选择增加放牧的牲畜的数量;所有的人都象这位牧民一样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最终的结果是牧场因过度放牧而枯竭,所有的人都因此而受损。总结来说就是个体行为的理性导致集体行为的非理性。

8. 简述市场失灵的原因?

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对某种情况下的经济现象不能直接发挥调节作用。

一般认为,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共有资源、不完全信息。

1、资源共有/公共物品:共有资源者人数越多,人们对于资源的―关心度‖越低,在囚徒困境的作用下,资源越有可能被乱用,资源价值越得不到体现。比如我国内蒙古草原原来是牧民共有的,每个牧民都有多养牲畜的动机,结构造成了过度放牧,草场退化

2、外部性:自然资源具有很多正的外部性,因此其价值容易被低估。

3、垄断:资源被垄断以后,对于生活所必须的资源,如果需求弹性为0,从理论上来说,资源所有者可以收取任何价格。比如石油基本上属于需求弹性很小的必须商品,如果是有被某个国家或者组织垄断,则垄断者可以任意定价。

4、不完全信息:由于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

9. 简述政府失灵的原因?

(1)特殊利益集团利用政治程序进行寻租(2)信息不对称

(3)政策目标可能有副作用:政府追求的社会政策目标与环境目标不一致

10. 简述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增长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劳动就业率和人口年龄结构

①人口增长速度越快,年轻人口比重越大②―青年效应‖超过―退休效

应‖和―妇女就业效应‖决定了快速增长的人口会降低可雇佣劳动力的比例,从而对以人均衡量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2)人口增长与人均产出

人口增长开始可能是有益的,但最终会由于资本约束的限制,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制约因素。(3)人口增长与收入分配

快速的人口增长会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11. 简述人口转变理论?

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增长都曾经经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即在进入工业化之前,出生率比较稳定而且略高于死亡率,从而确保了这一阶段人口的增加。第二阶段,是在工业化开始之后,人口死亡率此时大幅下降,而出生率没有出现与之类似的变化趋势。第三阶段,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并超过了死亡率持续下降的幅度。

12. 如何理解―自然资源诅咒‖假说?

(1)―自然资源诅咒‖假说是指资源资源丰富的国家不太可能实现快速发展

(2)解释一:―荷兰病‖即资源丰富的国家通常可以从原材料出口中大幅提升财政收入。这一现象导致资本和劳动力从传统的生产制造业转移出来,从而导致制造业衰退。解释二:伴随着资源产业繁荣而来的国内物价上涨,阻碍了制造业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进而阻碍出口带动的发展模式。

解释三:资源丰富的国家可以从资源部门获得大量租金,从而导致其他部门缺少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

13. 简述污染避风港假说及其污染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

(1)污染避风港假说是指生产者在一国受到严格的环境管制影响后,会把他们污染最严重的生产能力转移到环境管制相对宽松的国家(低收入),或者面临市场份额的损失。环境管制严格的国家的消费者,收到低价格的激励,将会选择消费在污染避风港生产的产品。(2)污染避风港的污染水平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结构效应、技术效应、规模效应

14. 简述波特的―诱导性创新‖假说?

在环境管制最严格的国家,企业具有竞争优势而不是竞争劣势,因为严格的环境管制促进企业创新,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更具有优势。因此,更严格的环境保护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下促进就业,而不是损害就业。

15.简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主要内容?

在转折点之前,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退化程度提高;转折点之后,随着收入的增加,环境退化程度降低。(污染程度随着人均收入

先增长后下降。污染程度的峰值大约位于中等收入水平阶段。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环境的变化确实存在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变化都经历了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

16.画图说明贴现率对动态效率配置的影响。

如上图所示,若贴现率上升,则―第二期边际净效益现值‖的曲线沿横轴交点向下转动。这个转动产生两个直接结果:交点向右移动(意味着第一期的数量更多),交点在距横轴更低的位置上(意味着边际使用者成本增加)。同理,若贴现率下降,则会导致第二期的数量更多和边际使用者成本下降。

17. 图示说明供需框架建立的生育决策模型。

影响需求曲线的因素:

1·人口从农村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移会降低人口的出生率。(需求下降)

3·在拥有简单储蓄系统的国家,在仅有的几种用于养老保障的方法中,养育较多的子女防老是一种常见的方法。(若养老保障有了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法,养育子女的边际收益就会下降)

3·在一些国家妇女的地位几乎是完全依据其所生育的子女数量来界定的。(如果个人地位与其期望的家庭规模成正比,那么生育子女的边际收益就会上升;如果个人地位不再与子女数量有关,那么边际收益就会下降)

4·婴儿死亡率的降低也能导致需求曲线的向内移动。

·有证据证明,边际收益曲线向下移动的程度取决于与经济发展所依赖的且为社会成员所共享的劳动就业的方式。影响成本曲线的因素:·子女抚养成本的主要构成之一是母亲所花费时间的机会成本。

·随着社会向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居住空间会由于对特定地点居住需求的集中化而使得其成本变得更加昂贵。

5·对父母而言,抚养子女的成本很大程度上会受子女教育成本的影响。·随着社会进步,父母通常希望为子女提供更多和更高质量的教育。

18. 画图说明N个时期的边际开采成本不变的资源配置模型。

如图所示,图(c)表示不同时期的资源开采量,图(b)表示边际使

用者成本和边际开采成本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假定条件:边际开采成本不变,时间延长为n期;需求函数是已知,不随时间变动。

N时期的有效配置及其成本

由图可以看出,尽管边际开采成本不变,但有效率的边际使用者成本呈现稳定上升趋势。这种上升趋势代表资源日益稀缺和剩余存量减少导致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相应增加。此外,随着时间推移,成本不断上升,开采数量也随之不断下降,最终当价格等于总边际成本时,开采数量下降为零。即使开采成本没有任何变化,有效配置也会使资源平滑过渡到耗竭状态。

19.图示说明边际开采成本持续增加的N期资源配置模型

如图所示,边际开采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的有效开采数量随时间推移而下降。与此同时,边际开采成本的持续增加使得后代所做的牺牲将减少,他们从保留下来的资源中所获得的净效益会越来越少。因此,边际使用者成本随时间推移而不断下降直至零。此外,资源储量并未耗尽,因为价格高于替代资源后,仍剩余的可耗竭资源将会留在地下,不被使用。

20. 图示说明垄断行业的污染控制成本决策。

如图所示,起初,垄断表现为在产量Q和价格P点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平衡。如果环境管制迫使所有企业的边际成本从MC1变为MC2,企业将放弃Q0点的产量最大化,必须对产量进行调整。在Q点,边际成本超过了边际收益,随着产量减少,利润将增加,直到产量为Q 时,边际成本再次等于边际收益,对应的价格为P。

21. 图示说明竞争性行业的污染控制成本决策。

最初,行业是处于长期均衡状态的,对应市场决定的价格p0,在边际成本等于价格时,企业利润最大化,产量是q0。因为价格也等于产量为q0时的平均成本,经济利润为0,企业没有激励进入或退出该行业。现假设政策要求每一家企业减少污染排放,则企业的边际和平均成本曲线均垂直向上移动,距离为d。因此,供给曲线也要向上移动距离d,市场价格从p0上升至p1,价格增加的幅度低于d。在短期均衡下,价格的上升幅度达不到边际成本增加的幅度,所有企业都减少产量至q1,得到的利润为负。此时,企业纷纷退出行业,则市场供给曲线进一步向左移动。长期情况下,随着有企业退出行业,在价格变为p2时重新恢复平衡,利润恢复为0,但所有存活下来的企业的产量与成本变化前的产量是相同的,价格增加的幅度恰好等于边际成本增加的幅度。

22. 比较排污(环境)收费政策与排污(环境)许可证交易政策的区别,说明两者配合使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进一步论述中国环境政

策未来的改革方向。(随意看看吧。)

一、区别

(1)收入效应:环境收费政策能够获得收益,而许可证交易政策在排污者之间无偿分配排污权,无收益

(2)对管制环境发生变化的反应:①许可证交易政策下,价格上升,控制成本上升,而环境收费政策会增加减排成本②许可证交易政策下,控制成本的通货膨胀会自动提高许可证价格;环境收费政策下,会降低控制水平③技术进步降低减排的边际成本,许可证交易政策下的控制水平不变;环境收费政策下增加受控制的排放数量。

(3)价格波动:环境收费政策会调整费用,价格波动无影响;而许可证交易政策调整数量,市场决定价格,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显著变化会导致价格的大幅波动。

(4)出错成本:许可证交易政策对控制污染量具有更多确定性,而环境收费政策在边际管理成本上有更高的确定性

二、必要性和可能性

当不同水平的污染带来的损害程度与预防成本信息缺失不确定性情况下,不能确定环境收费政策和许可证交易政策谁更优,因此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

三、环境政策改革方向

中国未来环境政策应充分考虑到不确定情况下环境收费政策和许可证交易政策的试错成本。由于许可证交易政策对控制污染量具有更多确定性,而环境收费政策在边际管理成本上有更高的确定性。因此,

①当目标是降低成本时,且试错成本对于污染量变化的敏感性高于边际成本变化的敏感性,应选择许可证交易政策

②当目标是管理成本时,应选择环境收费政策。

(改革趋势:绿色税收,环境收费,绿色资本市场,排污权交易,绿色贸易,绿色保险。)

23. 有效率的市场能否自动导致可持续发展?如何能够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过渡?

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恢复市场效率并不足以产生可持续性。以可耗竭资源的长期配置为例,设想在一个简单的经济体中,唯一的经济活动是生产和消费一种可耗竭资源。即使在人口不变、需求曲线稳定的条件之下,有效数量表明消费量随着时间的减少而减少。在这一假设环境中,后代的情况会恶化,除非当代人把一部分净效益转移到未来。否则,即使是有效率的市场配置也无法实现可持续性。即使有丰富的可再生替代资源的存在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即使是在这种更为适宜的环境之下,可耗竭资源的消耗量仍然会下降到一定的限度为止。在没有补偿转移的情况下,即使是有效率的市场也会使可耗竭资源的利用超过其能够持续供给的水平,以维持更高的生活水平,来维持一个高于其持续供给能力的生活水平。

哈特威克认为,只有投资于全部稀缺租金,且当代人完全不能使用这些稀缺租金时,人们才可以得到持续的人均消费轨迹(满足我们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4. 考虑到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市场与政府之间的恰当平衡,你赞同政府需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还是你赞成政府减少对市场的影响?为什么?

即使高效的市场也未必能产生可持续发展。市场拥有自我修复能力,但其并非总是有效的。在一些情况下,还存在着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情况(例如提前预防自然环境的恶化),污染控制尤为需要政府的干预,弥补市场的不足,不受控制的市场不仅会产生大量的污染,而且市场倾向于较低的产品价格,促使生产或者消费环节的污染。试图单方面控制污染的企业面临着较高价格带来的被逐出市场的风险。政府干预的目的就在于确保在经营决策中忽视环境破坏的企业不能得到降低成本带来的竞争优势。

当然政府处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政策进程中看起来并未得到很好处理的一个问题就是改善速度不够快。另外一个关于政府干预无效的甚至起反作用的典型事例就是对待能源的问题,由于价格管制的存在,当代人消耗了正常市场条件下为后代人留下的资源。如果我们对正常的市场交易进行价格控制,就破坏了以正常市场配置为特点的向可再生资源的顺利过渡,引发资源短缺的问题。

经济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关系应当是一种选择性的参与关系,有些领域需要政府参与,有些则未必,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和对症解决。25. 你对未来是持乐观态度还是悲观态度?为什么?

从资源短缺问题角度考虑,目前对于资源短缺问题的概念化表征提示我们过于乐观或者过于悲观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近期无法跨越资源利

用能力的生物极限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而不恰当的激励以及不充分的信息通常是更加严峻急迫的问题。但是相信资源是无限的并且能够支持经济以目前的速度永远发展下去的观点也是天真的。如果我们愿意支付相应的价格,就会有大量的资源可供利用,但资源的价格正在不断上涨。我们已经启动了向可再生资源、可回收资源以及低成本的可耗竭资源的转变。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环境经济学

1、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范围不同。资源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为人类提供的一种服务功能,资源来源与环境,是环境组成的一部分,可见资源的范围小于环境,环境的范围小于生态系统。(2)结构不同。(3)功能不同。(4)研究目的不同。 联系:(1)统一于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和不同层次的需求。资源仅指土地到资源学中将环境纳入资源范畴;环境是工业化中后期污染加剧后感到很稀缺而约束经济增长时才引起重视和研究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概念拓展到了有机物以外的物理环境和人类社会,促成了生态与经济在稳定机制与增长机制矛盾中的概念整合。资源开发以产生利润,以产生社会效用;环境能净化污染物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生态系统以调节控制功能是生态经济系统稳定而持续发展。(2)统一于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进程,当人们关注自然界的“物质”的可获得性时,就关注资源问题;当人们着眼于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生存空间和“介质”的质量时,就关注环境问题;当自然界自然界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共同约束人口、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时,人类就更关注生态系统及其平衡问题了。(3)通过人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统一在生态系统中。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需求是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的根本动力;资源、环境和经济是实现由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构成生态流的基本要素;资源的过度开发超过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会产生资源与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失衡;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功能和还原净化和反馈功能,成分是资源,介质是环境,供需是经济,手段是技术,效果是生态经济平衡;实现生态平衡的原则是要追求综合效益、取于平衡、用养平衡、最小消耗和不超过生态承载力,这些都会不断优化资源与环境经济的运行机制。 2、20世纪90年代以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进展: (1)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直到1988年的“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体系”,从资源与环境价值核算由粗到细、由事物型的物资资产核算转向无形的生态价值核算,由单纯的估算向科学计算的方向发展;(2)绿色GDP核算;(3)排污收费与环境税收。主要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税收制度理论体系,进而研究设计出符合中国情的环境税收制度基本框架;(4)排污权交易;(5)生态补偿。主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6)环境投融资政策。在以后的发展中提高环境保护投资的资金效率,拓宽融资渠道使其多元化,以及创新融资手段等;(7)循环经济研究;(8)国际贸易与环境。在资源环境经济配置方面,全球化进程,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在逐步得到重视;(9)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九五”以来,科技部、国家环保局、国家气象局等部门的专题科研项目主要集中在全球变化所造成的实物性影响评价等。 3、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 (1)层次性(是指系统的区域范围由全球、国家和地区和更小的单位的区域单位构成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等级结构)。(2)差异性(是指各个系统存在结构和功能质和量的差异)。(3)开放性(是指区域生态系统在经济规律下,进行不同的区域内外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形成产品贸易、资源贸易、环境、劳动力流动乃至跨界污染)。(4)协同性(是指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能协调而稳定的发展)。(5)动态性(是指整个系统在自然规律和人文活动的影响下,内部各成分之间不断竞争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推动着系统进行时空演化)。(6)可控制性(是指人类可以用各种手段控制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方向、流速和流量,降低系统的混乱度)。 4、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人工生态系统显著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 一是结构的不完整性,生产者尤其是分解者数量短缺;二是开放性强,与系统外进行大量的物质、能量交换;三是寄生性,结构简单化使其对系统外的依赖性增强;四是脆弱性,系统需要合理的人工调控才能使系统达到相对平衡。 5、环境资源价值包括哪些?他们之间有哪些区别? (1)按价值产生的原因,可把环境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又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实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又分为存在价值、遗赠价值和选择价值。(直接使用价值是指环境资源能直接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题纲及答案。复习进程

环境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概念:环境问题是指构成环境的因素遭到损害,环境质量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甚至给人类造成灾害的变化 组成:生态破坏、环境受到污染 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环境问题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赖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实质是个经济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学入手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问题。环境问题在发展中产生,也要在发展中解决。环保工作只有在服务科学发展中才能大有作为 我国当前的环境形势: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传统经济学的缺陷: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衡量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标准——国民生产总值(GNP),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 GNP: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统计 GDP: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统计 环境经济学运用环境科学、经济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研究对象:客观存在的环境经济系统 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结合部 环境经济学的特点:边缘性、应用型、阶级性、科学性、综合性。 边缘性:环境经济学具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质 应用性:环境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正确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方法 阶级性:经济学都具有阶级性 科学性: 阶级性和科学性称为二重性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 1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效益理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问题与经济制度的关系、环境质量公共物品经济学、环境政策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 1环境费用效益分析:内容包括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常用方法、费用效益方法应用,环境费用效果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应用。 2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 3环境资源开发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 环境经济问题的研究是环境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包括:人口资源环境、贸易与环境、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保护投资、环保产业与环境保护市场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国际环境经济问题等 第二章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就是研究怎样将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最佳配置,用于满足人们的无限欲望的社会科学。 机会成本是以一定的代价从事某向经济活动所必须放弃的以这同一代价从事另一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利益。 经济学所研究的主要是经济物品。 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经济模型 经济体制的类型:自给自足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 微观经济学主要结局的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分支 微观经济学的对象是经济个体;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运用个量分析方法。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 题的科学,属于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前沿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征。通过《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学与课堂讨论,使同学们了解到国内外的资源 与环境保护的形势,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动态,提高运用 所学理论分析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讲 导论 第一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诞生及成就贡献 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 第四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讲 可持续性问题 第一节可持续性问题的由来 第二节可持续性的概念 第三讲 资源配置理论 第一节效率与最优化 第二节在市场经济中实现有效配置 第三节市场失灵、公共政策与环境 第四讲 自然资源管理 第一节不可再生资源经济学 第二节可再生资源经济学——森林资源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经济学——渔业资源 第五讲 环境污染控制 第一节污染控制目标 第二节污染控制工具/手段 第六讲 环境资源评价 第一节成本收益分析 第二节市场价值法 第三节替代市场价值法 第四节假想市场价值法

三、主要参考教材 1.沈满洪,2007.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Perman, Roger, Yue Ma, James McGilvray, Michael Common, 200 3.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3rd edition. 罗杰. 珀曼等,2002.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二版,1999)》,中国经济出版社 3.Jon M. Conrad, 2010. Resource Economics, 2nd edition. 四、作业与考试 作业:40% 课堂讲座(presentation):20% 课程论文:40% 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就某个问题 写作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规范论文。 五、任课教师 张自斌zbzhang@https://www.doczj.com/doc/7a1199950.html, 办公室:经济学院414-2

环境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1.在使用相同资源的条件下,日本可生产30辆汽车或40台计算机,美国可生产40辆汽车或50台计算机,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D ) A 日本在汽车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B 美国在计算机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美国在这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 D日本在计算机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假定玉米市场中需求是缺乏弹性的,玉米的产量等于销售量且等于需求量,恶劣的气候使玉米的产量下降20%,在这种情况下:( D ) A玉米的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为玉米的产量下降了20% B玉米的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的价格将上升低于20% C玉米的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的价格将上升超过20% D玉米的生产者的收入不变 3.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了5%,需求量增加了4%,则这种商品( b )。 A.需求富有弹性 B.需求缺乏弹性 C.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 D.不能确定其需求是否有弹性 4 说“资源是稀缺的”,指的是( B ) A世界上普遍存在着贫困 B 相对于人们对资源的需要来说,资源总是不足的 C 资源必须留给后代 D 生产资源最终会枯竭 4.不完全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是( d )。 A.垂线 B.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 C.水平线 D.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 5.已知某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为10元,平均成本为11元,平均可变成本为8元。则该企业在短期内( c )。 A.停止生产且亏损 B.继续生产且存在利润 C.继续生产但亏损 D.停止生产且不亏损 6.经济学中所说的长期与短期的划分依据( b )。 A.时间的长短 B.以所有生产要素能否得到调整为界限 C.以实际量能否达到计划产量为界限 D.以上都不是 4下列项目中可称为可变成本的是( D ) A管理人员的工资B生产工人的工资 C厂房和机器设备的折旧D生产房屋的租金 5.在同一平面图上有( C ) A.三条无差异曲线 B.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C.许多但数量有限的无差异曲线 D 只有一条无差异曲线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资源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 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 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 (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 3)稀缺性。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 (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 2、资源的分类 非再生资源: 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 可再生资源: 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 2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 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 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3、共享资源 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 4、资源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 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 第二章 1、资源稀缺的概念: 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 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两者之间存在联系但变化不总是一致的。稀缺是永久的而短缺是暂时的。 稀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时间属性。 3.两个模型概念: 边拓模型是指相对于资本和劳动的供给量来说自然资源的供给量非常充足的一种经济状态。 李嘉图模型是指原材料生产的单位成本随生产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资源可用性受目前利用率和累积用量影响的一种状态。举例:农地 4、两者的函数模型判断 边拓模型中:g(*)函数表现为不变的规模报酬;生产可能性曲线PPF为直线,且平行地向外推移(图2-2)。由于自然资源充裕,自然资源产品生产函数为不变规模报酬(!),资源可随劳动资本的投入而扩大,最终产品G的生产受制于劳动或资本的限制,而非自然资源。 李嘉图模型中:g(*)表现为递减的规模报酬;存在自然资源利用的约束。即L1的增加速度比R0的增加速度快——成本增加定律;生产可能性曲线为弧线型,以一种不对称的方式向外推移(图2-1)。 5、两个模型的比较反映的实质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理解: n 通过两个模型的比较,可以找到反映自然资源产品稀缺性变化的指标,即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n 追求G最大化的经济系统中,两种要素的相对价值由他们在生产G的过程中相互替代的比率决定,该替代率也就是G 等产量曲线与PPF在切点的斜率。 n 在PPF上,如果斜率越来越小,R0就越有价值,或越稀缺;反之,则L0越有价值,越稀缺。在图2-1中,显示出R0 的相对价值随经济扩张而提高的特征。在图2-2中则显示出不变的相对价值和稀缺。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重点

一、资源的配置 1、现有资源储备:是一种按目前价格开采,能够产生利润的已经探明资源。现有资源的数量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 2、潜在资源储备:是与人们为获得这些资源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紧密相关的。价格越高,潜在储备量越大。用函数定义要比用一个简单的数字定义要准确的多。 3、资源禀赋:表示地壳中本身中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它只是一个地理学概念,而不是经济学上的概念。因为它的数量与资源价格毫不相干。 4、可再生资源基本特征:(1)资源本身具有可再生(更新)和自我恢复的能力(但是这一能力是有限度的)。(2)可储藏性。 5、非再生资源基本特征:非再生特性、资源消耗的不可逆性、可循环利用性。 6、非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补偿机制: 所谓生态环境补偿,不仅包括生态功能的补偿,还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还包括对因环境保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进行补偿,以及为增进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支出。为了实现非再生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利用,关键是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其理论依据为资源有价论、外部不经济论。即对有益于生态服务的行为主体(当地居民)进行的补偿。对资源所在地居民因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活或生产发展的机会成本的庄家,必须进行经济补偿。这种补偿可以是直接的现金补偿,如对遭受土地破坏的农户直接给予青苗补偿费、人员安置费等;也可以是对矿区产业结构转型的其他手段补偿和环境修复的技术补偿。这部分补偿的主体是政府,比如直接给予财政补贴,财政援助,优惠贷款,减免收费,实施利率优惠,劳保待遇,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予以鼓励。 7、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模型: (1)几何增长模型:即假设种群大小的变化率为一常数,而为分布密度无关,这种种群增长模型称为几何增长模型。一年生植物或单世代昆虫适用(每代只繁殖一次,母体繁殖后便死亡)。(2)指数增长模型:有机个体几乎是连续繁殖的。(3)逻辑斯谛模型:当种群大小与载容量相等时,种群增长停止,而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8、无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的基本特征: (1)群体总数取决于生物学因素和人类社会行为因素。(2)最优管理:资源开采控制侧重于对种群规模或资源存量的最优控制。(3)在无限环境条件下,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服从指数增长模型。不能用作长期预测。 9、有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的基本特征: (1)资源的发展演变都会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在自然因素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初始规模、生长率、死亡率和时间之外,还包括:种间竞争、空间限制、生存条件。(2)用来刻画有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特征的最为常用的基本数学模型为逻辑斯谛模型(S型曲线)。 10、森林资源的经济分析: (1)森林资源的特点:投资期很大(一般为25年),外部效应,使有效管理很难。(2)生物学决策:年树木最大生长量(3)最大年平均增量 =树木生长累积量(木材体积)/ 树年。(4)经济决策:考虑树木的价值、贴现、种植与砍伐成本等因素。净收益的现值最大时为最优砍伐时间,即当延期砍伐(如1年)的边际成本 = 其边际收益时,净收益现值最大。最优砍伐时间还取决于砍伐后是否马上重新种植树木。如果重新种植,延迟砍伐的成本增加了一项,即延迟再种植

环境经济学复习题与答案详解复习进程

环境经济学 一、关键概念 外部性:指经济当事人的经济活动对非交易方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外部经济性:又称正外部性,指对受影响者有利的外部影响。 外部不经济性:又称负外部性,指对受影响者不利得外部影响。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纯公共物品:(非竞争性的非专有物品。)指范围介于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通常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一旦生产出来就不可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的商品。 准公共物品:指在消费方面具有较大程度外部性的一类公共物品。 共有资源:(竞争的非专有物品。)指不具有排他性,但却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市场失灵: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它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以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情况。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 政策失效:是指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与市场失灵不同,政策失效主要是由于体制或政策的原因。 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累积性污染:指如放射性废物、塑料废弃物般,沉积在环境中的污染量与排放量大致相等,降解率慢,在环境中停留时间长的污染。 非累积性污染:指如噪音般,沉积在环境中的时间短,消散快的污染。 生产率变动法:又称生产效应法或生产率法,指通过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产量和利润的变化来评估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的方法。 旅行成本法:又称旅行成本法,指以人们在消费环境物品过程中的费用,比如参观旅游所花费的交通费和时间,衡量他们对环境物品的支付意愿的方法。通常用于评估旅游景点的经济价值。(常常被用来评价那些没有市场价格的自然景点或者环境资源的价值。它要评估的是旅游者通过消费这些环境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效益,或者说对这些旅游场所的支付意愿。) 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人力资本法:指计算环境恶化引起的过早死亡的成本的方法。 防护支出法:指计算人们为避免环境危害而作出的预防性支出来衡量环境危害的经济损失的方法。(指根据人们为防止环境退化所准备支出的费用多少推断出人们对环境价值的估价。) 重置成本法:又称恢复费用法,指它将消除环境危害的费用作为环境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方法。(估算环境被破坏后将其恢复原状所要支出的费用,属于直接市场评价法。) 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1、运用机会成本计算资源价值的方法。将某种资源安排特种用途,而放弃其他用途所造成的损失、付出的代价,就是该种资源的机会成本。 2、在评估无价格的自然资源方面,运用机会成本法估算保护无价格的自然资源的机会成本,可以用该资源作为其他用途时可能获得的收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资源配置;稀缺性;外部性;产权;公共产品)案例1.①争水的游乐场和纺织厂 假设一条小河的流域内只存在一个游乐场和一个纺织厂,并且纺织厂处于河流的上游,而游乐场处于河流的下游。河流的流量很小,其纳污能力或水环境净化容量几乎为零。纺织厂和游乐场都想利用河流水资源,纺织厂把小河作为纳污体,将未经处理的印染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游乐场则想利用河水来吸引旅客休闲娱乐(如游泳、垂钓和划船等)。如果这两家企业或公司不由同一个主人或主管单位所有,那么该河流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不可能的,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1)纺织厂不承担废水处理费用;(2)纺织厂不承担由于它向河流排放废水引起游乐场收入减少的补偿;(3)纺织厂生产的产品消费者不是游乐场;(4)游乐场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要素除了一般的资本、劳动和土地外,还有取自于河流的水量和水质;(5)河流水资源既不为纺织厂所有,也不为游乐场所有。在这种情况下,游乐场收入减少完全不能反映于纺织厂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费用或成本核算之中,其结果是纺织厂产量越高,排放废水量越大,河流污染也越严重,游乐场的收入也越少,最后招致娱乐场所的关闭或另寻水源。我们称这种纺织厂给游乐场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为外部性,确切地说,这是一种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性。 案例2. 圈地运动与公地的悲剧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臵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公地的悲剧是产权不明导致的经济后果。一种资源在产权归属不清晰的情况下,会因使用者大量甚至过度利用而耗竭;由于缺乏产权保护,使用者不愿为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一定的专用性投资或补偿,最终导致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和利用。只有当资源的产权明晰后,为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资源的所有者才会对资源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圈地运 ①王金南,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环境经济学总结

填空: 1.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 2.宏观调控手段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对外经济政策。 3.环境影响的费用和效益评价技术分类为: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意愿调查评估法。 4.投资按投资的主体划分,可分为政府投资,企事业和集体投资,个人投资。 5.环境成本包括使用者成本,环境损害成本,环境保护成本。 6.可持续发展包含三个基本原则:持续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协调性原则 7.在中国,一般将环境政策手段分为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教育手段五大类。 8.西方经济学界根据研究方法的性质不同,把经济学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9.绿色壁垒具有相对性、时效性隐蔽性拉动性。 10.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等重要特点。 11.绿色壁垒具有相对性、时效性、隐蔽性拉动性。 12.可耗竭资源按其能否重复使用又可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3.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总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贸易影响环境的主要形式产品效应和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 14.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统称为三效益 15.环境经济学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 16.国民生产总值分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的水平和增长使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 17.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的好坏主要从_国民产出就业价格水平和对外贸易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18.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的的主要通过四种手段,分别是直接管制、财产或损失类的直接赔偿、庇固税和科斯手段。 19.替代市场法包括_后果阻止法资产价值法旅行费用法和工资差额法。 20..我国的排污收费征收程序:排污申报登记、排污申报登记的审核、排污申报的核定、排污税的计算、排污税征收、和排污税的减.免.缓。 三、名词解释: 1.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一个人的经济状况都好到这种程度,以至于任何人都不能再得到好处,而同时又不使另一个受到损失。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的效率。 2.环境经济循环:环境经济网络中的物质、能量、价值、信息的循环转化就构成了环境经济循环。 3.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或它们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 4.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及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选择经济、合理的物质变换方式,以便用最小的劳动消耗为人类创造清洁、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新兴学科。 5.意愿调查评估法:意愿调查评估法就是在环境状态的变化甚至连间接地观察市场行为都不能估价的,通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物质平衡原理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庇古税 绿色GDP 排污权交易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表示排污量,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 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替代资源价格K 下降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1. 简述市场机制在自然资源配置与环境有效利用中为什么会失灵?(15分) 2. 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的替代市场评价法。(13分) 3. 图示并说明污染税与额度控制在环境治理中的不同思路以及对技术进步激励效应的差异。(12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熵定律 科斯定理 排污权交易 可持续发展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 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 W 为排污量计量单位,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 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当市场需求增加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1. 简要评述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关系的两类不同观点。(10分) 2. 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的直接市场评价法。(15分) 3. 推导单用途林业资源、无穷轮伐期条件下的Faustmann 公式,并解释其含义。(15分)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A)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A )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物质平衡原理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庇古税 绿色GDP 排污权交易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表示排污量,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 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替代资源价格K 下降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1.简述市场机制在自然资源配置与环境有效利用中为什么会失灵?(15分) 2.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的替代市场评价法。(13分) 3.图示并说明污染税与额度控制在环境治理中的不同思路以及对技术进步激 励效应的差异。(12分)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B )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熵定律 科斯定理 排污权交易 可持续发展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W 为排污量计量单位,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 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当市场需求增加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最新资源环境经济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年龄结构效应 成本效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科斯定理:交易成本为零时,产权明晰将使得经济主体之间可以通过谈判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有效率的配置)。 拥挤外部性 保护地役权:是持有人在不动产上的非所有性利益,强加一些限制或积极性义务。目的包括维持或保护不动产的自然、景观、开放空间价值,确保它可以用于农业、林业、休闲或开放空间使用,保护自然资源,维持或提高空气和水质量,或者保存不动产的历史、审美、建筑或文化价值。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深生态学:将生态学发展到哲学与伦理学领域,并提出生态自我、生态平等与生态共生等重要生态哲学理念。特别是生态共生理念更具当代价值,包含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在共容的重要哲学与伦理学内涵。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 贴现率:贴现率是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 动态效率:涉及时间时,用以发现最优配置方案的传统标准被称为动态效率。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排污收费:国家机关按照法令规定对排放污染物的组织和个人(即污染者)征收排污费的制度。 排放标准: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就是污染者可以买卖的排放有限污染物的许可证。) 外部不经济性: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的一个人或厂商无法补偿的成本。 外部经济: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一个人或厂商无法索取的收益。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 妇女劳动力供给效应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传递与转换过程中守恒的定律,表达式为Q=△U+W。表述形式: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互相转换,但是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保持不变。 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免费搭车效应: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由于利益集团的利益是由组成集团的每个成员的需求和动机决定的。因此,每个利益集团成员只有联手努力才能获得共同利益。如果有人没有为此而努力,而另外人付出了努力,那么这就会抑制集团成员为本利益集团努力的动力;如果利益集团内每个成员都共同努力,则个人成本就会相当小。 盖亚假说:是指在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下,能使得地球适合生命持续的生存与发展。 政府失灵: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 地下水: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

环境经济学重点终极版

1环境:环境是指某一主体周围的境况以及其中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2自然环境:2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3社会环境:4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和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 4环境污染:7是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5环境破坏:7主要指生态破坏,是指人类的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 6可持续发展理论:24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环境经济系统:28在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双方流通和相互作用,两者耦合为一个整体,即环境经济系统。 8效用:42是指商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在特定时期内消费一定数量商品和服务获得的满足程度。 9总效用:43是指一个消费者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或者服务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10边际效用:43是指一个消费者在某一时间内消费数量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时所变动的满足程度。 11消费者剩余:44消费者为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可能出现差额,这一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将产品推向市场时的期望价格和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12帕累托最优状态:46在收入分配既定的情况下,如果生产要素的任何一种新组合,都不能使任何一个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增进自己的福利,资源配置就达到了最有效率的状态,即帕累托最优状态。 13帕累托准则:46{也称为帕累托许可变化}如果一项变革或一个变化,可使一些人的福利增加又不会使其他人受损,那么这项变革或变化就增加了社会福利;。14外部性:48经济主体对其他人产生的(有利或者有害)的影响。 15环境费用:51环境费用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后造成损失的货币表现;二是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的损失而应采取的防护治理以及其他相关工作所需的资金。 16环保投资:55环保投资是为了治理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而投入资金,用以转化为实物资产或取得环境效益的行为和过程。 17环保投资运行成本:58用于环境保护的项目和设施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人力成本,材料成本,维护成本和管理成本等,是环保投资项目和设施运行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18环境效益:68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从而对人和其他生物产生影响的效果。 19环保投资效益:71环保投资效益是指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资金所带来的效益。 20效益费用分析79:简称效费分析(BC分析)。他是一项活动所投入的资金,或所需要的费用,与其所能产生的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21效益费用比:82简称消费比,一般表达式

最新环境经济学复习题

环境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绝对优势:指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的某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类商品的生产,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的某种产品的比较成本相对低于另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市场中消费者所得到的福利(利益)。 生产者剩余:衡量的是市场中生产者所得到的福利(利益)。 正外部性:使市场外的其他人福利增加的外部性(外部经济性) 负外部性:使市场外的其他人福利减少的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 消费:1.消费行为绝非简单的购物行为。2.在环境经济学中,我们关注消费者的意愿。 3. 环境消费有其特殊性,但同样符合消费理论。消费不只是对物品的购买,它还包括获得服务,享受资源。在环境经济学中,我们在考察消费行为时,尤其要关注对于资源的消费。 边际替代率: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表示消费者愿意用一种物品替代另一种物品的比率,这就是边际替代率。 机会成本: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就是指为了的得到那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沉没成本:价格低于企业平均总成本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看来应当退出市场。但问题在于,企业面临着一种无法摆脱的成本。 出清:当价格确实能使需求等于供给,以至于任何人可以在那个价格上买到他所要买的东西,或者卖掉他所要卖的东西,这时,市场就是出清的。 帕累托效率:当没有人的境况能够在不使别人的情况恶化的情况下得到改善时,这种资源配置就称为帕累托有效的。 垄断:唯一销售某种无相近替代品物品的企业。 寡头:只有几个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卖者的市场结构。寡头的关键特征是合作与利已之间的冲突。 GNP:国民生产总值。指一国居民创造的价值,包括他们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同类报酬。

《环境经济学》 复习习题

1、简述环境经济学的实际运用方向和发展趋势。 方向:a.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b.评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 趋势:理论创新趋势,方法论创新趋势,问题导向趋势,多科学交叉趋势2、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什么? 对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环境退化的宏观经济评估,环境质量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环境经济关系的投入产出分析,环境工程开发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估 3、简述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基本理论。 主要领域:1.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 2.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 3.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5.国际环境问题 1、如何理解市场的涵义?简述各种不同类型市场的特点及其效率? 市场:是通过相互作用使交易成为可能的买方和卖方的集合。 根据竞争程度的不同,分为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或理想市场)与非竞争市场(龙断竞争市场,寡头竞争市场,完全垄断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拥有足够多的买方和卖方,所以没有一个买方和卖方能够操纵或控制市场价格,非竞争市场可以由个别厂商控制产品价格,竞争市场比非竞争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更有效率。 2、什么叫需求?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影响因素:价格,收入水平,互补和替代商品的价格变化。 3、谈谈支付意愿与消费者剩余之间的关系。 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本质是假设价格)-实际支出(本质是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仅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只是商品经济价值的近似表达。 消费者剩余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很低或者等于零的商品,消费者剩余也就越等于支付意愿,并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征其经济价值。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的价格或成本。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关系:考虑到环境物品的有用性和福利性,其支付意愿应当存在,并且会足够高。而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环境物品没有价格或价格过低,其消费者剩余也应当是很大的。如果能够发现对环境物品的支付意愿,建立环境物品的需求曲线,就可以知道环境物品的消费者剩余。通过加总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就可以评估环境改善的经济价值和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 4、试述公共物品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公共物品:是指在现实经济中还大量存在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道路、广播。 特征:供给的普遍性,消费的排他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