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关系读书报告

国际关系读书报告

国际关系读书报告
国际关系读书报告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读书报告

——读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

肯尼思·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作为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之作,一直是国内外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学科的必读书目。对任何国际关系学方面的学者而言,不论他是现实主义的、新制度主义的还是建构主义的,都避不开沃尔兹的理论。迄今为止,这本书仍然是国际关系方面被引用率最高的著作。对于初学者,这本书有些难度,尤其是习惯了看中国学者的书,习惯了间接地从别人的分析中接受知识,再来看这本逻辑性极强的书,更是有些吃力。在此,特将自己的收获写成读书报告,以促进日后的学习。

首先来介绍一下作者。作者是美国的学者肯尼思·沃尔兹。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是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他1924年6月8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1948年毕业于奥多比林学院,1951—1952年入伍服兵役。1950年和195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分别获得了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布兰戴斯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校任教并从事研究工作,并且曾经担任过美国对外政策委员会委员,全美政治学会理事、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等职,荣获“詹姆斯·麦迪逊政治科学杰出学术贡献奖。”1994年退休,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荣誉教授。他在90年代曾经到复旦大学、北京大学讲授国际关系理论,受到师生的欢迎。沃尔兹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国际政治的冲突》(1971)、《国际政治理论》(1979)、《使用武力》(1983)、《核武器的扩散:一场辩论》(1995)等。此外他还写了很多有影响的论文,如《政治哲学与国际关系研究》(1959)、《康德、自由主义与战争》(1962)、《两极世界的稳定》(1964)、《国家相互依存的神话》(1970)、《和平、稳定与均势》(1988)、《现实主义思想和新现实主义理论》(1990)等等。其中《国际政治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一书字出版以来便被誉为“当代经典”①,它的出版标志着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中极为重要的新现实主义学派的诞生。该书可以说是国际关系理论界影响最大、引用率最高的学术著作。

其次是全书内容提要。全书正文共分为九章内容。章节标题具体如下:第一章:规律与理论:阐述了理论究竟是什么,以及演绎理论较之归纳理论的优点。第二章:还原主义理论。第三章:系统方法与理论。第四章:还原方法与系统理论:反思了还原方法和系统方法的缺陷后阐述了国际政治系统理论应包含怎样的内容及可实现和不可实现的目标。这三章批评了还原主义方法为什么不能够解释国际政治结果。第五章:政治结构:介绍区别于经济、社会及其他领域的政治结构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第六章:无政府秩序与均势:考察了无政府状态的特性以及国家在系统中预期的可能变化。第七章:结构性原因与经济效果。第八章:结构性原因与军事效果。第九章:国际事务管理。这三章则是对国际政治的结构理论进行检验,比较了不同的国际系统,并对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时,行为与结果会有什么样的差异进行了阐述。

可以说本书的结构是严格按照作者在开篇中提出的本书试图解决的三个问题而展开论述的,即:第一,试图对已有的重要的国际政治理论与方法进行批判性考察;第二,对现存理论的缺陷加以修正后,重新建构一个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第三,对新建理论的适用性进行检验。①

因此,本书可以清晰地划分为四个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是第一章,详细阐述了究竟什么是规律、什么是理论、如何建构理论、如何检验理论等问题,并且比较了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的优劣。在这一章中,沃尔兹在阐述他的国际政治理论之前,首先澄清了人们对理论的种种偏见和误解,向读者表明了他是在严格的科学哲学标准的意义上使用“理论”一词的,同时在后面的章节中,他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去一步一步展开他的理论建构的。沃尔兹理论构建的过程非常明晰:首先检验已有的重要理论和方法;然后修正现存理论的缺陷,建构一种全新的理论;再检验这一新理论的适用性。沃尔兹提出,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就要阐明什么是理论,以及对理论进行检验的必要条件。

沃尔兹指出许多国际政治学者未能厘清“规律”“理论”等词的科学应用规则,导致词汇的错用、滥用,这最终将引致理论的瑕疵与缺陷。沃尔兹定义下的理论是超脱于现实之上的,他认为国际政治理论应当是高度抽象的,不能将理论希望解释的东西添加到理论中去。在沃尔兹的定义中,“规律”阐明变量之间的

联系,而变量则是具有不同价值的概念,即,“规律”是对事实的一种观察。而“理论”则是对规律的解释,或者说是为了解释事实而进行的思辨过程。在此,沃尔兹与其他国际政治学者划清了界限:沃尔兹反对将理论视为关于某一特定行为或现象的规律的结合或系列,他认为这一做法只能收集到更多数据并从中总结出更多的关联性,但不能给出任何对原因的解释。因此沃尔兹反对归纳法,因为归纳法只能解决问题的片段,将这些片段相加不能得出任何对事物的解释,要被认知的客体是无穷的,我们无从知道该将哪些部分相加,也无法得知这种相加是否合适。沃尔兹认为在理论中除了有通过归纳法得出的描述性信息外,还应有理论范畴,而理论范畴只能被创造不能被发现。在加入理论范畴的考量之后,我们对理论的检验标准将是“它有多大的解释力”而非它是否与现实相符。沃尔兹认为,理论与现实相关,然而理论本身需要独立于现实世界。事实不决定理论,对同一个事实可以有多个理论适用,理论可以被不断替换,而现实世界的规律将永久保持不变。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这一部分集中批判了还原主义的(Reductionist)理论和方法,为我们揭示了为什么还原主义在解释体系层次的国际政治结果方面是失败的和不成功的,向我们说明了仅仅通过对国家层次的现象和行为的研究,是不能真正理解体系层次的国际政治的。同时还考察分析了理查德·罗斯克兰斯(Richard Rosecrance)、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 Hoffmann)、莫顿·卡普兰(Morton Kaplan)三位倡导使用系统方法研究国际政治的理论家的不同理论,指出他们的理论并不是真正的系统理论,他们最终还是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还原主义的错误中。

沃尔兹认为许多国际政治学者未能采用适当的研究程序,他们关注研究使用的方法,却未曾关注过方法背后的逻辑。国际政治是一个过于复杂且庞大的领域,仅用还原方法不足以构建一个有力的解释,因而我们需要采用一种系统分析的方法。沃尔兹提出了理论检验的方法,并指出许多学者因为逻辑混乱且未能严格按照检验要求对自己的理论进行检验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或推演出无法自圆其说的理论。在第二和第三章中,沃尔兹就采取了他的严格检验方法检验了一些流行的理论。沃尔兹的检验方法包含以下几个步骤:一是陈述接受检验的理论;二是从中推导出假设;三是对假设进行经验性或观察性检验;四是进行第2和第3

步时使用该理论的术语定义;五是控制或去除该理论意外的干扰变量;六是设计一些不同的、严格的检验;七是如果无法通过检验,思考是应该放弃这一理论抑或修正之或缩小其所解释的范围。

第二章中,沃尔兹以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经济理论为例讨论了还原主义理论方法的局限性。在本章中沃尔兹精彩的演示了如何将他提出的理论检验方法运用到检验流行的理论中去。沃尔兹对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经济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在逻辑上提出质疑,并用史实和现实观察反驳了这三个基本假设,否定了这一理论在逻辑上的有效性。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三个基本结论是:帝国主义政策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后的必然选择;资本主义必然导致帝国主义,而帝国主义之间必然发生战争;由此推导出资本主义世界必将灭亡。沃尔兹最后证明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是一个充满缺陷的理论,而这一理论的缺陷,也正是还原主义方法的缺陷:还原法的实质是通过研究各组成部分来理解整体,然而通过这种方法得出的理论在宣称具有普遍性的同时其本身却往往只是一个片面的理论。在阐述了还原方法的缺陷之后,沃尔兹在第三章中批评了过去流行的几种系统方法和理论。沃尔兹首先阐明了什么是系统方法,并将其与分析性方法相比较。分析性方法是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物理学界等到广泛应用,其实质是将整体还原为分离的个体,然后检验各部分的性质和彼此间的联系,而对整体的理解是通过对处于相对简单状态的各要素的研究以及对其联系的观察得来的。

分析性方法是有效的,然而只有在系统层次的影响不存在或是异常微弱的情况下分析性方法才是充分的。倘若结果不仅受到变量性质和彼此联系的影响,而且受到其组织形式的影响,此时我们必须采纳系统方法。沃尔兹分析了三个常被认为是系统理论的国际政治理论。首先是理查德·罗斯科兰斯的理论,沃尔兹认为这一理论缺乏一个系统层级的概念,只构建了一个框架。这一理论完全不是系统理论,是只能被当成是组织复杂主题的一套范畴。而斯坦利·霍夫曼的问题在于,他将“结构”定义为一个诸多项目的集合,由此导致了原因的混乱以及原因和结果的混淆。而卡普兰复杂的系统理论则有三个主要问题,而这三个问题也是沃尔兹在后文中所着力介绍的:1. 均势理论适用于任何存在着两个以上国家单元的自助体系。国际政治中的均势理论只是在无政府状态下关于单元行为结果的理论。2. 只有在系统层次发挥诱因作用时,才使用系统方法。必须将系统单元

的属性与互动和系统结构的定义相区分。3. 只有在系统的结构与互动的单元之间具有相互作用时才需要采用系统方法。

第三部分包括第四、五、六章。在这一部分中,沃尔兹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国际政治的系统理论。第四章在对还原主义理论和各式各样的所谓“系统理论”的缺陷加以反思的基础上阐述了系统层次的国际政治理论应该包含什么内容,以及这种理论的解释力和解释的范围,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一章。第四章在总结了还原方法和系统方法的问题之后,提出了这一命题:理论解释行为的规律性,使人们预期互动单元所产生的后果将发生在某一限定的范围之内,但国际政治行为体的行为是不确定的,国际政治理论必须对这些不确定的行为加以解释;行为主义方法通过建构关于国家行为互动的命题来建构国际关系理论,然而,单元层次的论述并不能解释在系统层次观察到的现象。由于行为者及行为的多样性无法与结果的多样性相对应,因此,我们知道系统在发挥作用,因而建构一个国际政治系统理论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那么沃尔兹设定的国际政治理论是怎样的呢?

按照第一章中给出的关于理论的严格定义,沃尔兹设定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范围,即这一理论能够描述既定系统内国家行为和互动可能产生的后果的范围,显示这一预期的范围如何随着系统的改变而变化;它可以告诉我们具有不同结构的系统会施加什么样的压力,提供何种的可能性;它不能告诉我们系统的单元如何,以及怎样有效地回应这些压力和可能性,意即,这一理论无法解释细节,而解释细节或某一史实也非该理论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沃尔兹认为如同历史一样,国际政治理论是根据某一时期的大国来书写的。在一个系统中,主要行为体的行为以及互动对所有国家或公司命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次要行为体的影响。这一理念贯穿了本书的后半部分,沃尔兹建构国际政治理论的努力建立在小数目系统的基础之上,第七和第八章正是以这一理念为基础。

第五章阐明了政治结构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这种结构与组成系统的单元是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沃尔兹特别关注结构的作用。结构可以对行为和结果提供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的解释,在第五章中,沃尔兹详尽解释了政治结构的产生过程。沃尔兹对结构的定义有别于其他政治学者,一般论者将结构视作一种补偿机构,在输入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保持结果的一致性。沃尔兹将结构当成是一系列约束条件,结构限制和塑造了行为体和机构,并促使行为体和机构在存在差异的前提下

运作出同质的结果。结构可以对系统内的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间接的通过两种方式产生:一是行为体的社会化。二是彼此间的竞争。决定结果的不是单元,而是结构。将国际政治系统与其他国际系统区分开,分清系统层次和单元层次上的力量,需要表明政治结构是如何产生的。为防止混淆原因和结果,必须仔细区分单元和系统层次。这将解答如下几个问题:1. 结构与单元如何相互左右。2. 怎样将国际政治构想为一个独立的系统。3. 是什么因素介入了互动的单元以及由于其行为和互动所产生的结果之间。

从第六章开始,沃尔兹不再对理论的定义加以阐述,转而使用前面所用的种种方法与定义分析国际政治局势。第六章考察了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的特性以及国家在系统中预期的可能变化,主要分析了无政府状态和均势,并分析了结构通过社会化这一过程对单元的影响(尽管是不充分的)。第七、八、九章就通过对政治、军事、国际事务这三个方面在结构发生变化时行为和结果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包括本书最后的三章。这一部分对上一部分中提出的体系层次的国际政治理论运用到了经济、军事和国际事务管理中进行了检验,比较了不同的国际系统,并对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时行为与结果会有什么样的差异进行了详细阐述。沃尔兹也表明了如下观点:1. 无政府状态是指,在一个自助系统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共存,在该系统中不存在任何更高的行为体,可以帮助国家来削弱或制止任何一方使用它们认为符合自身目的的任何手段。2. 如果国家间的不平等依然主导着国际政治生活,那么国家间的相互依赖仍不会搞。3. 大国数量较少比数量众多更有利,至少对于顶级大国而言是如此。4. 两极世界要优于多极世界。因为两极世界中不确定性减少了,联盟领袖主要根据自身对利益的计算制定战略,而非盟友的请求。5. 无论拥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也无论系统中有什么样的国家,国家都不得不与安全困境并存,因为造成安全困境的不是各国的意愿,而是取决于国家所处的环境。

本书脉络清晰,结构分明,阐述了严格的科学哲学意义上的“理论”。《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开篇就讲了理论与规律的区别,以及如何建构和检验理论的问题。沃尔兹是要向读者表明,他所要建构的理论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或者说他认为什么样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符合科学哲学标准的理论。由于人们对“理论”一

词的偏见和误解,以及学术界的滥用,导致了人们对理论概念的模糊和混乱。很多对沃尔兹理论的批判之所以不得要领,就是源于对理论的不同认识。沃尔兹在一开始大谈特谈理论,就带有正本清源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理解沃尔兹所说的科学意义上的理论到底是什么:

首先,科学意义上的理论是不能建立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是信仰的前提,而理论不同于信仰。其次,理论要做到能够被检验,不能够被检验和执行的理论不是真正的理论。再次,理论中所涉及的概念、假说等必须是客观、精确、可测量、可操作的,不具有精确性和可操作性的理论是不可靠的理论,也是不符合科学哲学标准的。第四,理论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智力活动,它是建立在远离事实并简化事实的基础之上的。“一个精致简洁的理论最富解释力。”①理论不是日常世界的简单总合,理论是对纷繁复杂的现象进行合乎逻辑的安排和组合。第五,理论不仅要做到完善的表述规律,更重要的是解释规律。在解释的过程中,理论需要对庞杂的现象进行分离(isolation)、提取(abstraction)、归并(aggregation)和理想化(idealization),从而找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构造理想模型,以便于解释不断反复出现的行为的原因所在,同时预期在相同条件下会出现怎样的行为。第六,任何理论都有其边界和限度,他的解释力是有设定的范围限制的,任何一种理论都能解释一些事物,同时又不适用于另一些事物。宣称可以解释一切现象的理论实际上什么也解释不了。同时苛求某种理论对它的适用范围之外的事物作出解释也是一种误解。

沃尔兹通过第一章的详尽阐述,向人们表明他的所要建构理论是一种严格符合科学哲学标准的理论,而不是规范性的理论。沃尔兹的这种理论取向也是有着深刻的根源的。自卡尔·波普尔1959年发表《科学发现的逻辑》以及托马斯·库恩1962年发表《科学革命的结构》以来,科学哲学已经为科学意义上的理论的建立和检验确立了一套严格的标准和程序,明确了科学和非科学划界问题,不仅极大的促进了西方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对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行为主义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沃尔兹对理论的近乎苛刻的要求就很明显的反映出了这种影响所在。

沃尔兹在书中还对国际政治做了系统层次上的研究。在澄清了人们对于理论①

的种种误解和偏见、确立了严格的科学哲学意义上的理论标准之后,沃尔兹并没有急于立即提出自己的国际政治理论,而是耐心地做了一项重要的理论批判工作,即对最初源于自然科学、后来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还原主义方法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深刻地指出当前一些流行的所谓“系统理论”本质上仍然是还原主义的。

沃尔兹认为,“为了解释某一集团的行为,从而对其组成成员的心理进行研究的方法就属于还原方法。”①就国际政治理论而言,从个人或国家层次去解释体系层次的国际政治的理论就是还原主义理论,而从体系层次本身去找解释原因的理论就属于系统理论。还原主义理论的基本逻辑是“通过考察存在于国家及次国家层次上的因素和因素的组合来揭示国际性后果。”②在沃尔兹看来,以往的很多国际政治理论,包括传统现实主义,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严重的还原主义的问题,对系统层次的国际政治现象提供了并不充分的解释。还原主义理论着眼于单元或者国家层次,通过考察行为者属性的差异来解释国际政治。沃尔兹认为这种理论或方法不能够解释发生在系统层次上的国际政治现象。因为还原主义理论为解释国际结果提供的原因往往可以导致不同或类似的结果,而他所要解释的国际结果又往往源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所以这种解释不牢靠也不充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原主义只是关于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的理论,国际结果只不过是单个国家行为所产生的结果的总和而已,而每个国家的行为则是根据其本身的内部特性来加以解释的。一旦建构起了对各部分行为进行解释的理论,就完成了他的使命,而无须再做进一步的理论建构的努力。沃尔兹还指出,国际政治领域中传统主义和现代学派之间的差异尽管很大,但是他们在本质上都是还原主义者,因为他们都是根据行为单元来提出解释,而将体系和环境可能具有的影响置之一旁。③沃尔兹还对三种影响很大的、自称为“系统理论”的理论进行了剖析,指出他们的理论虽然都涉及到了“系统”因素,但是都不同程度地混淆了单元层次的原因和体系层次的原因,最终仍然是属于还原主义范畴的理论,而不是真正的国际政治的系统理论。

在完成了前述的批判性工作后,沃尔兹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基于体系层次的

①[美]肯尼思·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②[美]肯尼思·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国际政治理论。沃尔兹的系统理论有两个关键性的要素:系统的结构和互动的单元。对于沃尔兹来说,系统是由结构和互动的单元所构成的,而结构是全系统范围内的组成部分,使得系统能够被视为一个整体。①沃尔兹指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定义结构(1)根据各部分的组织和排列方式。由于无政府状态是国际政治持久的特性和状态,因此国际政治系统中各单元的皮阿列原则是分权和无序的。只要彼此竞争的单元无法将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转化为类似于国内社会的等级制,那么国际政治的本质就始终不变(2)根据各单元的能力差异及其功能的规定。由于国家的功能是相似的,所以不能根据功能来定义结构。但是可以根据单元能力的差异来定义结构,单元能力的变化会导致系统的变化。(3)根据各单元间能力的分配。②尽管单元的能力属于单元的属性,但是单元间能力的分配则属于系统层次的概念,系统结构随着系统单元能力分配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结构的变化导致对系统单元的行为及其互动结果的预期也随之发生变化。

以上就是沃尔兹对结构的定义,同时也是结构现实主义的要义所在。可以说结构概念在沃尔兹的理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在国际政治中,行为体的行为使随着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根据自身属性的变化而变化。结构是系统中的一系列约束条件,它通过奖惩行为来实现选择,从而确定单元的形态,形塑单元的行为。要在系统层次上建构国际政治理论,就必须省略掉单元的属性和行为等因素,“定义一个结构必须忽略单元是如何联系的(即如何互动),而关注它们在彼此的联系中所处的地位(即如何排列和定位)。”③这样一来,沃尔兹的理论就比较彻底地建立在了系统层次上。

但是沃尔兹的理论并不是完美无缺、天衣无缝的,也有其考虑不周、不甚完善之处。沃尔兹的结构理论虽然因其逻辑清晰、简明精致而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同时也与孕育了该理论的缺陷,那就是过分强调结构的独立存在,忽视了互动单元自身的能动性,无法解释个体之间的独特差异。尽管沃尔兹反复说明在他的理论中抽掉单元因素是为了彻底地在系统层次上建构符合科学哲学标准的严谨的理论,但是在沃尔兹不仅抽掉了单元层次的因素,也同时抽掉了结构转换和系统进程的因素,这就使得沃尔兹理论不能够解释在结构转换过程中国际行为和结

①[美]肯尼思·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页。

②[美]肯尼思·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果的变化,从而导致了该理论的静态性和非历史性,这也是它的致命弱点所在。从这个缺陷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任何对沃尔兹理论的运用都必须注意:尽管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有很强的解释力,但它是一种有严格适用范围的理论,而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沃尔兹195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时的毕业论文就是《战争原因理论中的人、国家与国家体系》(Man,the State,and the State System in Theories of the Causes of War),后来他在该论文的基础上于1959年出版了《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Man,the State,and War:A Theoretical Analysis)一书,详尽阐述了关于战争起源及和平条件的“三个意象理论”,即通过考察人性、国家内部构成和特征以及国际层次的无政府状态特性来解释国际事件,并强调要将第三种意象(即国际层次因素)作为前两种意象作用的背景。由此可见,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观点是与他以前的思想一脉相承、紧密相连的,沃尔兹在本书中正是通过对结构的准确定义,从而将体系层次的变量同单位层次的变量剥离开来,并详细考察和重点强调了国际体系层次(即第三意象)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从理论建构的科学性,还是理论论证的逻辑性上来说,沃尔兹创立的结构现实主义都要比包括传统现实主义在内的任何一种国际政治理论更接近于科学哲学意义上的理论的要求。虽然并不是完美无缺,但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完整的国际关系图景,也因为其理论的简练、清晰而更具有解释力,因而自从其创立起便一直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居于主流地位,并经受住了来自不同学派的批判的考验。

在阅读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与伟人的智慧。书中有很多地方晦涩难懂,而且语言比较枯燥无味,理论性东西居多,读起来个人感觉很痛苦。此书读完一遍后,知之甚少的我不能对本书提出何种异议,但在看完网上的诸多评论后,也将疑问在此提出:在《国际政治理论》中,冷战的两极结构既然如此优越,那为何这个结构为什么会突然崩溃?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答。每种理论都有自己的局限之处,也希望后来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开拓创新了。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儒林世界儒中人 游可可 《儒林外史》描写的是明代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事实上是反映了清朝康乾时期读书人的生活百态,包括对科举制度的抨击和官场腐败等各种人情世故社会现象的讽刺。使小说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作者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儒林外史》写的虽然是史,但是它是外史,所以就带了一点嘲讽的味道,这与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个道理的,鲁迅为阿贵作传,但却加了个“正”字,事实上是对阿贵以及当时整个社会的讽刺。我们读《儒林外史》,可以发现作者完全是采用冷眼旁观的态度来写的。我们知道,吴敬梓年少时家境富裕,算得上是一个贵族,后来数年把钱财挥霍一空,当他在作《儒林外史》是也是以一个精神贵族的身份来写,有一种居高临下的韵味,他冷眼旁观,尽得其伪,然而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写出如此具有讽刺意味的小说,在书中,作者基本上是不动声色的描写,采用白描手法把官场的各种描写的淋漓尽致。 其中有一回在讲范进时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范进骤富之后,应邀去赴宴,那山珍海味是摆满了桌子,然而到之后才发现范进正戴着孝不宜吃荤,这时主人家自然是非常担心,后来范进在燕窝里夹了个虾元子送到嘴里,这时大伙才放心下来。这个故事看似不重要,却是作者不动声色的讽刺范进守丧的道德虚伪性的重要一笔,这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一笔。吴敬梓的讽刺手段还有自相对比:周进被请到私塾当教书先生时,让梅玖来作陪,他进了学,是秀才,而周进不是。来了之后,周进不敢上坐,大家劝这说今天不一样,我们请你来,你年纪又大,应该上坐。就在此时梅玖立刻说了,你们不知道我们学里的规矩,我们学里不管你多大年纪中了秀才被称为为老友,像周进这样什么都不是的被称为小友,小友是不敢和老友同坐的。周进此时也是连连称是,他自己不敢有半点僭越。后来周进当了关之后,梅玖却又在世人面前称,以前我和周进那可是老交情,他对我是非常只好。在这个故事中作者是不加丝毫的点评,然而就是这样,却把梅玖前后这种反差本身产生讽刺意味。前后反差的还有“名士诗酒会”,一群妄人自比李太白然后出丑的故事。吴敬梓的讽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制造闹剧,比如书中的“侠客人头会”,一个侠客要去报生死之仇,把仇人的头割了下来装起来,后来拿了钱离去了,后来人们才发现装的是一个猪头。等等诸如此类的故事举不胜举。著名的还有范进努力考科举却不知苏轼是何人也;杜慎卿的同性恋倾向等。 讲了这么多故事,但是我们因该清楚地认识到《儒林外史》的重点不是故事,而是观念。《儒林外史》是作者把自己的经历观念艺术化后融入到自己的作品里。在作者的观念里,这是一个“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生活着一个个可笑的人,个人的可笑,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悲剧,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然而这时一个时代造成的困惑,也是《儒林外史》出现的原因。在书中最前面的一部分作者讲了官场险恶,反衬王冕的不仕,也突出了八股取士将会士人阶层带来的厄运,使人沦丧自我,以精神世界换取官场的荣华富贵,书中有一个秀才金圣叹就是处在仕与不仕,出世与入世,是出卖灵魂得富贵还是保持独立的精神世界穷苦一生的选择中选择了一生,可惜了他一辈子游戏科举,到死了却还是个秀才,他最终还是保持了秀才这个身份。

flash游戏制作报告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 图形与游戏设计课程论文期末作品:Shoot Ballons(打气球)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分院信息分院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学号 2012年12月21日

1引言 在本学期的所有课程中,我们非常荣幸的能够在“图形与游戏设计”这门专业选修课中利用Flash CS3.0软件学习操作Flash软件,不仅学会了简单的图形设计、实现图片的动态化,而且对AS3.0脚本语言有了深入的理解。在期末老师规定的要求和帮助下,我们小组成功的独立的开发了计算机生涯中第一个Flash 游戏作品:shoot balloons(打气球),以下是整个游戏完整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2游戏介绍 2.1 游戏规则及使用方法介绍 由于本次作品是小组成员第一次接触Flash游戏设计,考虑到自身能力因素,小组决定开发一个简单易实现为主的游戏。打气球游戏规则十分简单,是一款鼠标点击屏幕中的气球,在规定时间内将所有气球打完取得胜利的游戏。用户进入游戏后会看到“start”与“help”两个按钮选项,点击“start”按钮直接开始游戏,点击“help”按钮查看游戏帮助,进入help界面点击“back”按钮返回主界面。游戏开始后屏幕上自动生成一定数量的气球(系统默认数量为15),时间条进行滚动,此时拖动鼠标对准屏幕上的气球进行射击,当在规定时间内射击玩所有气球后“游戏胜利”,若有剩余气球或是时间结束则“游戏失败”,“胜利”与“失败”界面均有“restart”按钮重新开始游戏。 3游戏的分析与设计 2.1 功能模块描述 游戏在舞台上划分了两个图层,分别为“元件层”与“背景层”,在主时间轴上一共设置了五帧,依次为“开始界面”帧、“游戏界面”帧、“游戏胜利”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500字

【心得体会】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500字(一)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以“讽刺”为主感,表现,反映了明清两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观念的腐朽及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义。 既然写读后感,就必写作者经历,以之结合,才可感而写。作者吴敬梓,一个厌恶世俗,愤度全伦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场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纠葛,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此书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鲜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画代表了作者对封建事态的一定看法。鲁迅先生曾评价此书表述的委婉,犀利却直白,不失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可见此书的成功。读儒史,让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顽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让我思考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现在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高举列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本的国家;现在的中国更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这令我们中华儿女感到无比骄傲。但在我们前进的路上,总还是有一些绊脚石,例如贪污腐败之风不减,法律体制尚未较为完善,诸多政府机构缺乏监察,环境恶化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耐心,细致,认真解决的问题。 “趁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尽己之力,为建设强大,民主,美丽的中国作出贡献。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500字(二)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他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了这部讽刺小说,书中介绍了王冕、范进、杜少卿、周进、沈琼枝等人物形象,同时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黑暗与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叹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奋好学的人,马二先生也尽心尽力地帮助他,而匡超人却掉进了世俗的漩涡,又结识了潘三这样的坏人,他还帮着潘三干了两件坏事,当潘三被抓时,他马上和潘三断了联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来,这也是不正义之举。之后,他不但不学好,反而变得爱吹牛,对事不懂装懂,匡超人最终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视的一笑。匡超人本来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坏朋友,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艰苦,历尽重重困难千里寻找被迫出家的父亲,可父亲却不认他,而他却默默无闻的供养着父亲,最终拿到了父亲的遗骨,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一桩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难得的孝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数学文化读书报告

《数学文化》读书报告 (一)数学是什么 数学是什么?正如科学是什么、系统是什么、精神是什么、文化是什么、生命是什么等问题一样,都是众说纷纭的问题。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知道一些,但就是说不清楚,不仅是我们这种学了十几年数学的新手说不上来,就连那学了几十年的老学者也不一定能说得明白,数学的高深可见一斑。 ①有人说,从工作领域来看,数学是技术,数学是逻辑,数学是科学,数学是艺术,数学是文化;有人说,从数学的对象来看,数学研究计算,数学研究数和量,数学研究模型,数学研究无穷;还有人说,从社会价值看,数学是语言,数学是工具,数学是框架,数学是符号游戏…… 这些看法都有其道理,但没有一个观点可以充分说明现代数学研究的全部特点。②数学源自于古希腊,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科学。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③按照大卫·希尔伯特的观点:1.数学是研究抽象形式与关系的领域;2.数学对象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应该来自我们经验的现实世界,然而,从一开始,抽象及推广两种有效的方法就一直在起作用,因此,大部分数学概念是由一些比较基本的概念衍生出来的;3.数学同时是“在”(being)的科学也是“为”(doing)的科学;4.数学的不朽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数学本身的特质是唯一的,是亘古不变的,我们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与认识。 (二)数学之美 “数学,如果正确的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无上的美”,罗素说。数学—人类进化过程中创造的学问,它是智慧的积累、知识的升华、技巧的创新,其中也自然不乏美。因为数学正是在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中发展的。诚然,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正是人类不断追求“美”、创造“美”的结晶。

《游戏改变世界》读书笔记

《游戏改变世界》读书笔记 ——周樾 这是一本游戏专业的技术书,我作为这个行业的门外汉读起来略微有些吃力,所以我只花了些时间来泛读,意外的是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惊喜,甚至改变了我对游戏的看法。在我看来,游戏不再是玩物丧志,不再只代表消磨时光。 游戏与管理有着很微妙的关系。人之所以喜欢游戏胜于工作,是因为管理者提供的工作或者对工作的管理有不如游戏之处。我很傻很天真的想,如果我们管理者努力把工作变得更像游戏,不是可以让员工更喜欢工作么? 游戏能让我们集中精力,其程度几乎高于所有其他事情我们可以连续专注的时间。集中专注又可以理解为全情投入,越是投入越是更有感触。在游戏中,总能感觉自己在做着一件擅长并享受的事情,虽然游戏有很多关卡要努力、有很多困难有克服、有许多目标要实现,我们没有觉得累。所以,在今天这个让人焦虑的社会,游戏似乎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 曾以为游戏是为了逃避现实,原来这也有新解,事实是人们都清晰游戏无法逃离现实,所以游戏只是转换了下思维,临时跳出现实,为的是更好的回到现实,更主动的让现实更有价值。从这点讲,游戏甚至为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增砖添瓦。 游戏值得我们去研究,因为游戏抓住了人们的心。员工的心,我们管理者如何去抓? 在游戏里,我们似乎更执着。相比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受失败打击时的表现,在游戏中我们不但更从容,而且自己的潜能更容易被失败所激发。我们会一次次尝试,为了更持久的游戏、更艰巨的目标、更复杂的挑战。在游戏中我们更自信,我们有信心继续尝试下去可能会成功。有句话说,成功跌歘和比成功本身更刺激。 一个交际花在游戏中可能沉默寡言,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在游戏中却可能有强大的社交影响。我反问,究竟怎样的人是内向、怎样的人是外向?究竟是人的内心决定你的性格、还是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到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吴敬梓以一首词完整诠释了世人对富贵功名的态度,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以写“儒林”为中心,旁及当时的官僚政治和社会风尚。抨击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从而揭示封建末世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严重危机。,作品塑造了一群热中科兴、追求“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形象,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在当时是有其重大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书中所写的那些所谓的“儒生”,他们满口“之乎者也”,可实际上并无什么才学,表面上对功名不屑一顾,可实际上醉心于功名利禄,他们期待着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由于这种极端的野蛮的疯狂的追求,导致了官场的黑暗龌龊,许多读书人的心灵被扭曲,甚至变态。可若要究其错源,归根结底是是黑暗的社会,是封建科举制度给了他们“信念”、“理想”,让他们到死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腐朽、虚伪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开创了八股文科举,这可让多少有志之士宁可“处江湖之远”亦不愿“居庙堂之高”。 此外书中还生动描写了市井小市民的形象,范进的岳父胡屠夫就是典型的案例。在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的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范进因没有盘缠,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些市侩之徒见风使舵、势利小人之形可见一斑。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 该古典小说的艺术成就是卓越的:一、整部小说的描写达到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书中的讽刺,极具特色。作者爱憎明确,态度严肃,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程度,对不同的人物进行讽刺。如对严监生兄弟是强烈的憎恨,无情的鞭挞;对王玉辉是又怜悯,又批评;对马二先生是又嘲讽,又同情,均各取得了准确有力的讽刺效果。 二、善於采用典型情节来塑造典型形象。作者善於巧妙地集中、安排日常事件,使之深入浅出,构成典型情节以塑造典型形象。如范进中举前后和娄家公子三访杨执中便是好例。又善于让人物自相矛盾,以揭露丑态,如王仁、王德的言语与行动的矛盾;选取突出性格特征的细节,如严监生临死因房间里点了两根灯草的小油灯,不肯断气等。这样的夸张性精美细节,寓意极深。 三、语言明快、形象、精炼。作者常善於用三言两语,描出人物的形象。如第二回如此描写夏总甲说:“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老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

数学文化试题及答案

、在东方,最早把rational number翻译成有理数的是: (2.00分) A.俄罗斯人 B.日本人 C.中国人 D.印度人 2、“万物皆数”是谁提出 (2.00分) A.笛卡尔 B.欧几里得 C.阿基米德 D.毕达哥拉斯 3、平面运动不包括 (2.00分) A.反射 B.平移 C.旋转 D.折射 4、罗巴切夫斯基几何改变了欧式几何的第()公设。 (2.00分) A.三 B.一 C.五 D.二 5、四色猜想的提出者是哪国人: (2.00分) 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中国 6、两个量的比相等是哪位数学家定义的: (2.00分) A.欧多克索斯 B.阿契塔 C.A和B D.以上都不是 7、()指出函数不连续时也可能进行定积分。 (2.00分) A.柯西 B.费曼 C.黎曼 D.牛顿 8、数学发展史上爆发过几次数学危机 (2.00分) A.一 B.二 C.三 D.四 9、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中数是指: (2.00分)

A.法则 B.实数 C.有理数 D.自然数 10、下面哪一项不是黄金分割点 (2.00分) A.印堂 B.肚脐 C.膝盖 D.肘关节 11、南开大学每年出的杂志,收录数学文化课的学生优秀读书报告,叫做:() (2.00分) A.数学之美 B.数学与文化 C.数学文化课文集 D.数学 12、()关于化归提出了“烧水”的例子。 (2.00分) A.波利亚 B.笛卡尔 C.高斯 D.庞加莱 13、可以完全铺满地面的正多边形不包括 (2.00分) A.正方形 B.正三角形 C.正五边形 D.正六边形 14、“物不知数”的问题出自哪部著作 (2.00分) A.《九章算术》 B.《海岛算经》 C.《孙子算经》 D.《五经算术》 15、在()中,过直线外一点找不到平行线。 (2.00分) A.黎曼几何 B.双曲几何 C.欧氏几何 D.以上都不对 16、根号2不能表示成整数比引发()数学危机 (2.00分) 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D.第四次 17、首先提出公理化方法的局限性的人是 (2.00分) A.伽罗瓦

读书报告范例

山东财经大学 课程名称管理学 任课教师辛爱芳 题目《管理未来》读书报告 姓名学号 20140624219 刘露 年级专业 2014级电子商务2班 所在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5-04-26

《管理未来》读书报告 刘露 1、书目: 书名:《管理未来》 作者:[美]彼得.德鲁克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版次:2009年5月第1版。 2、全书提要: 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的出现,对系统性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需求,要求未来的管理者具备全新的素质。彼得·德鲁克,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那些试图正确应对世界变革的商界领袖和经济学家们都会竖起耳朵认真倾听这位智者的声音。未来企业的竞争战略必须基于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知识社会来临,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也意味着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对于知识社会的管理者,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变得至关重要。未来的经理人需要具备全新的素质和技能。 全书主体共分四部分:经济、人、管理、组织。本书是一本论文集,在80年代,德鲁克的研究中心是创新管理在美国创业浪潮风起云涌的时刻,德鲁克找到了新的理论增长点--创新企业和中小企业成功的将管理从大企业引向中小企业,强调了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作用。在90年代,德鲁克研究重点转向非营利组织管理问题,将目标管理引向非营利组织,强调客户观念和绩效意识,预测非营利组织讲座向专业化,而不是当前的志愿者模式。 3、心得评论 “未来企业竞争战略必须基于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知识社会的来临,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也意味着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对于知识社会的管理者,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变得至关重要”“未来的经理人需要具备全新的素质和技能”…… 未来企业的竞争战略必须基于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今后只有一种企业,管理也是兼收并蓄。各个国家的管理思想都要融会贯通。这一点上它已经是管理思想的全球化了。因为管理模式决定企业成败,管理水准决定企业的成败和规模。市场是无情的,现实也是很无情的,未来如何?怎样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需深刻地了解自己,意识到社会发生的变化,自我管理、自我经营与自我领导,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我们必需清楚管理的基本原则,有效运用管理学知识,在变动的社会环境中,带领团队找到正确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规划未来,驾驭未来。 变化、变革是世界永恒的主题,管理即是基于这种变化和变革的世界而存在的,研究管理未来,首先必须研究世界的未来,研究世界的未来必须明确世界发展的方向。而世界发展的未来方向虽然是一个未知的问题,但对现实的反思其实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答案。关于管理,我们从来缺乏的不是方法、模式、典籍,而所缺的正是一种思想,一种动态的思想、一种变化的思想、一种反思的思想。因此,未来管理正是一种以“动态、变化、反思”思想为表达的哲学管理,是完全不同于当今“形而上学”为主要表达的反传统管理。 那么,究竟怎样的管理方式是最有效的呢?这一简单而深刻的问题为历代管理学家、企业家所孜孜不倦地探求,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学子需认真思考的。麦格雷戈在本书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他认为,由于人有寻求需要满足的特性,因而最适当的管理方式是创造一种能满足人需要的组织环境,借以影响或诱导其为组织目标服务。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下一级需

游戏开发第一次实验报告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游戏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飞速发展起来,成为IT 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和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电子游戏是20世纪下半年诞生的一种新型娱乐方式,它的出现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并继续影响着新的一代。它已经成为新世纪不可或缺的一种时尚生活。游戏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部分,如今游戏已经从单一的企业文化,上升到国家文化,文明的古国已经将这一发展作为时代进步的标志体系。中国的游戏产业将在不久的将来屹立于世界,成为游戏行业的龙头。文中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及电子资料对于游戏产业进行了综合概述,介绍了游戏产业产生的背景,概括了游戏产业的定义,总结了游戏产业的范围和游戏产业的产业链,综合概述了游戏产业的发展情况,明确了研究的重点和主要结论。 关键词:游戏产业背景定义范围产业链发展 目录 一、游戏产业的背景概述 (2) 二、游戏产业的定义 (2) 三、游戏产业的范围 (3) 3.1 按运行平台分类: (3) 3.1.1 网络游戏: (3) 3.1.2 网页游戏: (3) 3.1.3 手机游戏: (3) 3.1.4 街机游戏: (3) 3.1.5 家用游戏: (3) 3.1.6 掌机游戏: (3) 3.1.7 PC机游戏: (3) 3.2 按内容架构分类: (3) 3.2.1 角色扮演类游戏 (4) 3.2.2 即时战略类游戏 (4) 3.2.3 动作类游戏 (4) 3.2.4 格斗类游戏 (4) 3.2.5 第一人称视角射击游戏 (4) 3.2.6 冒险类游戏 (4) 3.2.7 模拟类游戏 (4) 3.2.8 运动类游戏 (4) 3.2.9 桌面类游戏 (5) 3.2.10 其他类型游戏 (5) 四、游戏产业的产业链 (5) 五、游戏产业的发展 (6) 5.1 基本概况 (6) 5.2 游戏产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6) 5.2.1 第一阶段:诞生——20世纪60年代 (6) 5.2.2 第二阶段:成长——20世纪70年代 (6) 5.2.3 第三阶段:发展——20世纪80年代 (7) 5.2.4 第四阶段:壮大——20世纪90年代 (8) 5.2.5 第五阶段:飞速发展——21世纪 (8) 六、参考文献 (9)

读书心得 《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 精选5篇

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 精选5篇 (一) 本学期有幸阅读了《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这一本书,细细翻阅,什么是文化呢?书上台湾作家龙应台关于文化曾这样说:“什么是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那什么又是数学文化呢?书上这样提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具有传统性、渗透性、哲学性、美学性和自我完善性等特征,进行数学文化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学观、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发展理性精神。 我们可以类似地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谈数学文化,当你看到一个数学定理的时候,你会浮现出古人的身影,产生敬畏之心吗?在你思考问题时,你是否关注他的数量是常量还是变量?在一连串的变换之后问题得解,你会由衷地感叹数学之美吗?在碰到一桩随机事件,如购买彩票,你会习惯性地看中奖的概率有多少吗?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可能更多地去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导致现在的学生只会解答数学题而不知数学家的故事而从中汲取精神,不知感受数学之妙而从中体验审美,不知感受数学思想而从中学习思考,以至于未来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那么我们就如同教动物做数学题的杂耍表演,而不是数学教育更何谈延申数学文化的传承。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是不是应该通过各种形式来渗透数学文化呢?那么又该如何去渗透呢? 在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渐渐渗透数学文化呢? 一、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渗透数学文化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主动参与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之中,从而能够顺利地突出这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利用数学文化中的一些趣味故事正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教育故事的运用,也能激发学生的爱数学之“情”。例如: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笛卡尔发明数对和直角坐标系的过程,笛卡尔生病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用什么方法,如何把“点”和“数”联系起来,这时发现一只蜘蛛在左右拉丝,他想可以把蜘蛛看

读书报告范文

读书报告范文 【篇一:读书报告】 在我们的一生中,总有一些翻不过的山,越不了的河。但我们不能不越过这些“坎”。在《人生必须跨越的15道坎》中,写了人生中,我们必须越过的15道坎。目前我们在中 学阶段应该跨过这几道坎:①挫折;②嫉妒;③自卑。 挫折。挫折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一道坎。美国总统林肯的一生中,就是充满挫折的。 林肯23岁经商失败;22岁逐角议员失败;26岁经商再次失败;27岁第二次逐角议员再度失败;30爱人去世;32岁精神崩溃;34岁第三次逐角议员又是失败;40岁逐角美国副总 统失败;45岁第四次逐角议员,仍然失败了。经过百般努力,林肯在他52岁那年终于登 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为黑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 是啊,林肯一生中是充满了挫折,但是他从来都没有被这些“敌人”给吓倒,而是坚 强地,不顾一切地,艰辛地与这些“敌人”做斗争,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完善自己,最终 成为一代伟人。不仅仅是林肯,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是有许多坎坷的,不会是一路顺 风的。我们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只要遇到困难都应该像林肯一样不畏艰险永 不停止地前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点一点地进步,一步一步地迈向成功。 嫉妒。嫉妒是一种害人又害己的事。战国时期的庞涓就是因为嫉妒自己情同手足的师弟,加害于他,而遭到报应,最后惨死他乡。在战国时期庞涓和孙膑都是鬼谷子的学生, 两人是情同手足的兄弟。一天,庞涓准备下山闯荡,临走前答应孙膑大展宏图之际一定会 回来接孙膑下山。他来到魏国,见到了魏王,受到了重用。这时候孙膑也来下山了,下山 之前鬼谷子给他一个锦囊,他也来到了魏国与魏王谈起了政事,魏王觉得他更有才华,便 想让孙膑代替庞涓的位置,但孙膑没有同意。渐渐的,庞涓发现魏王更加重用孙膑便产生 了嫉妒之情,想加害于他。就诬陷他想谋反。魏王想杀孙膑,庞涓念孙膑有祖传兵书,便 为孙膑求情,使孙膑受了削膝之苦。无奈孙膑打开锦囊,有一妙计——装疯。孙膑历尽千 辛万苦,受尽磨难,终于被墨子得知,想办法解救了孙膑。在后来的“围魏救赵”中庞涓 惨死在异国他乡。 情同手足的师弟怎么忍心伤害?就是因为那一点嫉妒。当我们的好朋友、好同学取得 好成绩时我们应该去祝福他们,在背后更要倍加努力,争取超过他们。而不是嫉妒他们, 去加害于他们。嫉妒是害人又害己的。 大家或许有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了,但你们忘了“自卑”这道坎。 自卑是万万不能的,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一个人如果自卑了就不敢永于尝试,看到什么事就害怕,连“挫折”都经历不了。首先要认识自身潜能,这里有个故事:从前,印度有一个富裕的人,为了找宝藏卖掉了所有家产,在外寻觅,最终贫困而死。可是,在 他卖掉的土地里,人们找到了世上最珍贵的珠宝。这个人就是自卑,不相信自己,才会落 到如此下场。相反,如果自信了,就会取得成功,科学家爱迪生为发明电池做试验,虽然

关于《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最新)

范文一 余尝读吴文木之《儒林外史》,其书儒者之种种,光怪陆离,众生百态,不一而足,或吝啬,或迂腐,或势利,或恬淡,或浑雅,比比皆是也。 吝啬者如严监生之属,迂腐者如马纯上之类,势利者则五河县人之流也,恬淡者如庄征君,浑雅者如虞博士,文木老人皆述之以笔,其历历者如在目矣。 另有如五十五回述盖宽及其邻翁于雨花台绝顶望江上舟船之往来,红日之西坠者,愚窃以为殆有谓也:其述江船之逡巡者,非谓时人之去而后人之来,寓述往追来之意者乎?而落日之谓非喻礼乐文章之颓废也欤?噫吁兮,聊聊数笔而一至如是之思者,此所谓文木之高妙也。 夫难平者事也,无尽者欲也,而皆出于人,是知世间善恶,皆自人出。夫人者无有穷而欲者无有尽,功名富贵,朝夕挂念,焉之此虚妄之物终为无益也?徒费尽心情,误尽流光,莫如啸傲林泉,梅妻鹤子,快然自足,极娱游于终日也。 且夫古之君子,温文尔雅,雍容敦厚,以正其身而推及人,行不言之教,助礼乐之闻,岂如文中之类,礼乐不行,教化不兴,惟知皓首穷经以为仕途,及仕则未知何谓仁义也,无论唐诗宋词文章辞赋也,而尽日所见惟黄白之物,所闻皆为官之道也。是以有泰伯祠群贤毕至,以复旧时礼乐之教化者,实文木之喟叹也。由是知之,八股之为害甚矣! 呜呼,圣道之不传也久矣,礼乐之不兴也亦久矣,而世人愚昧,不解名利之属终为虚妄,日追夜逐,靡有朝矣!夫庸知濯足沧浪,醉舞明月,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之乐也欤?余既怅然,故虽有不才而敢不竭鄙诚以为此文者哉? 范文二 最近刚读完《儒林外史》我深深感到了清王朝的腐朽与虚伪。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他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吴敬梓,他出生于清代,他从四十岁左右开始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了《儒林外史》,用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旧理学的憎恶而当时一场农民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本小说有多个小故事组成而每个故事之间又有一些联系,其中较有名的有《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打秋风》等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有些情节或事件有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如:在《范进中举》中周进有这样一句话:像你做童生的人,本该用心研读八股文章,学那些杂学有何用处?这段话中说应研读八股文,而八股文起源于明朝是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

数学文化读书报告

数学文化读书报告姓名:xxx 学号:xxxxxxx 电话号码:187xxxx

班级:xxxxxxxxx 浅谈“类比法“ 姓名:学号: 班级: 摘要:类比法,可以使我们充分开动脑筋,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思考、勇于思考的好习惯。 关键词:数学教学;类比;思维 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其结论必须由实验来检验,类比对象间共有的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 类比法是一种创造性的数学思想方法。其作用就是“由此及彼”。如果把“此”看作是前提,“彼”看作是结论,那么类比思维的过程就是一个推理过程。古典类比法认为,如果我们在比较过程中发现被比较的对象有越来越多的共同点,并且知道其中一个对象有某种情况而另一个对象还没有发现这个情况,这时候人们头脑就有理由进行类推,由此认定另一对象也应有这个情况。现代类比法认为,类比之所以能够“由此及彼”,之间经过了一个归纳和演绎程序即:从已知的某个或某些对象具有某情况,经

过归纳得出某类所有对象都具有这情况,然后再经过一个演绎得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这个情况。现代类比法是“类推”。 类比在掌握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本质、探索解题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运用。开普勒说:“我珍惜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依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在数学中是最不可忽视的。”科学家都这么重视,我们就更应该重视。下面举例说明类比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一、类比引入新知识 1.类比引入新概念 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是培养我们学生能力的先决条件。数学概念不但是数学思维基础,也是数学思维的结果。课本上的概念有的非常简练、有的很抽象,这给我们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带来了困难,从而造成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因此,搞好概念教学,让读者正确理解概念就会为他们学习其它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用类比法引入新概念,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有类似的地方,在新概念的提出过程中,运用类比的方法,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被用于类比的旧概念是学生所熟悉的。故学生容易从新旧事物的对比中接受新概念。 如:“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教师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概念时,先让学生复习“一元一次方程”这一概念。然后问,“如果我们将概念中的‘等式’换成‘不等式’会得到什么样的概念呢?”让学生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

读书报告范文精选3篇

读书报告范文精选3篇 写过读书报告的都知道,读书报告,简言之,就是读完书之后的心得报告,是阅读者系统的收集、统整、研读与创作主题相关的各种材料,经分析、归纳、提炼等思维活动,提出个人见解和观点的文字作品。下面是本人整理的读书报告范文, 欢迎大家参阅。 第1篇:读书报告——关于科层(企业)管理困境的探 讨 对于作者盖瑞.J.米勒(https://www.doczj.com/doc/7a11971674.html,ler)知之甚少,只 了解其为美国华盛顿大学St.Louis分校John M.Olin商学院 的政治经济学教授。相比作者而言,译者信息较充足。韦森,原名李维森,1953年10月5日生,汉族,籍贯山东,经济学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20xx年与王勇、赵莹、高笑梅、季虹等合译《Mangerial Dilemmas》一书,并名为《管理困境——科层政治经济学》。 这是一本由一位当代政治学家所撰写的“企业内部的经济分析”,是一本为学术界和管理界所撰写的非同于“管理经济学”的“企业经济学”。这是一部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科层(企业)之存在理由、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及其困境的理论性著作。 一、科层 自从资本主义市场发展以来,市场在经济中发挥作用越来越明显。经济学主要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评论:“自由市场是无形的手”。市场看似自由、杂乱,但是竞争性的市场会有效地地配置资源。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在资源的配置上,存在自身缺陷和外在不足,它也有它自身

难以弥补的缺点——那就是市场失灵。(正文P37-39) 以下详细介绍市场失灵的原因:(正文P25-26,P39-49) 1、信息不对称。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消费者与生 产者难以达成互利的市场交易,这主要因为人是理性的,这也是导致科层管理的困境主要原因。 2、外部性。在经济学中,外部性是指参加交易人的 行为影响第三者,例如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的生产力水平可能取决于其他人的努力水平,随意可能导致卸责。 3、市场垄断。市场之所以会一起资源的高效率配置 正源于他的自由竞争,但是,垄断的出现就会丧失自由竞争性,因此就难以造成高效率。 市场失灵使科层产生。科层在原文中为“hierarchy”。韦森博士解释说:“所谓科层是相对于市场 的一种资源配置形式,它大致类似于组织经济学中的‘厂商’、‘企业’、‘组织’”。在中文中我们理解成企业,总而言之是一种组织。(译者的话P3,导言P16)同市场失灵一样,科层也不是万能的,科层也会失灵,科层也会遭遇它的管理困境。 二、科层管理困境 所谓管理困境是指个人理性与效率之间的博弈。雇员与雇主之间陷入无限的博弈之中,他们的理性在无限的博弈中渐渐变成本身的自利行为。这种自利行为中,双方都想追求帕累托最优,由于一些其它因素的出现,反而会导致这样就会会导致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从而效率越来越低。 著名的“囚犯困境”会给我们解释这个问题:(正文 P30-37) 女检察官为了破案,将甲乙两人陷入“囚犯困境中。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近来读了,颇为喜欢。 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却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开了统制者残酷的文字狱,这是很有勇气的。并且对于这本书的主题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讲的非常清楚:“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闹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乃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 还有这本书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了出来,一点也不做作。因为作者不喜欢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劝说儿子的话:“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而匡超人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坦荡。 关于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讲述出来的:比如王冕弃官隐居,匡超人的背弃遗训混官场,周进对于仕途的情有独钟,范进中举等等。我比较佩服王冕的身处诱惑时表现出来的坚定。唾弃匡超人、周进、范进等人的不知廉耻。 王冕是个农民出身的放牛娃,他凭借聪明好学,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自学得到了画荷花的绝招,但从来没有迈进科举的轨道,从不被功名富贵所连累,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孝敬母亲自食其力,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出来做官时,他却连夜逃到了会稽山隐居。因为他知道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与活动,只能做一名没有灵魂的奴才了。他最终成了一个磊落潇洒的人。 匡超人是一个敦厚朴实的贫苦孩子出身,由于对于仕途的追求背弃了父亲的遗训,一心贪图功名不顾德行变成一个毒辣凉薄趋炎附势的统制者的打手,终生痛苦没了人样。六十多岁的周进,因为未曾进学不得不卑躬屈节,忍着新进

最新小学数学文化和数学阅读课堂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文化和数学阅读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2018年10月13日,我参加了由辉县市教育局组织第二届全国“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文化与数学阅读”,聆听了南欲晓老师题为《数学阅读课的探索》的知识讲座,王老师精彩的讲解演绎,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绘本的独特魅力。同时我认识到了绘本教学的特性,它不同于单一的故事教学,绘本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绘本故事中,不仅孩子们的想象力、表达力得到了发展,孩子们爱上了绘本。孩子们是在情景中学习的,绘本创造了优质的学习情境,学生不再是一味的去听,而是让学生沉浸其中,主动地去思考、去想象。就像南欲晓老师说的:“绘本是满足孩子需要的典范,绘本教学包含在早期阅读中,早期阅读是包含在语言教学中,要把儿童为主的学习融合在绘本教学之中。当故事成为孩子的一种成长方式,当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书成了我们不离不弃的朋友。而随着更多精美、优秀的绘本映入我们的眼帘时,我们着实爱上了它。 由辉县市三里屯小学校长张敏执教的二年级绘本《小鸡搬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讲述农场里的小鸡通过几次有趣的搬家。绘本文字简单,图画以鲜亮的暖色为主调,小鸡搬家让孩子对小鸡的家园周长有了很好的认识。

张艳芳老师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学习表演。首先,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倒霉蛋布拉德》,让学生体验布拉德的境遇;然后让学生阅读接下来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最后推出可以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让自己变得幸运起来。听这样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听课过程中我也像孩子般有一种跃跃欲试参与讨论的感觉。 易博老师的示范课《避开恶猫的方法》,以绘本故事情节为主线开展活动,通过此活动让学生感受什么是一一对应,让孩子们心中对一一对应有了实践上的理解,并且学会了用一一对应解决身边的难题,应用于实践生活,细细品味从书中发现许多的智慧。 许淑一老师的示范课《过去人如何数数的》通过有趣的绘本,让学生去了解数字的背景,通过学生间生成的问题,解决问题,对比各种数字的特征,让学生自主深化了解古代数字。并且通过对比引出主线,十进制计数法,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由来,自然而然的学到关于十进制计数法的知识。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发现,学会学习,这是我对本次学习最大的体会。

游戏设计分析报告.

游戏设计分析报告 Version 1.0 2015 学号: 姓名:

目录 第一节网络游戏《水浒Q传》故事情节 (1) 第二节《水浒Q传》的四中职业 (1) 一.职业属性定义 (1) 二.职业角色 (3) 1.剑客 (3) 2.医师 (3) 3.浪子 (3) 4.道士 (3) 三.职业背景 (3) 1.剑客职业背景 (3) 2.医师职业背景 (4) 3.浪子职业背景 (4) 4.道士职业背景 (4) 第三节职业技能 (4) 一.剑客 (4) 二.医师 (6) 三.浪子 (10) 四.道士 (12) 第四节游戏场景设计 (15) 第五节任务系统 (16) 一.任务系统的主要流程 (16) 1.触发任务 (16) 2.接受并进行任务 (16) 3.完成任务 (17) 二.游戏中的任务分类 (17) 游戏任务种类的划分 (17) 第六节游戏的聊天系统 (17) 一.聊天系统 (18) 1.聊天界面 (18) 第七节操作命令 (18) 一.操作命令 (18) 1.鼠标操作 (18) 2.键盘操作 (19)

第一节网络游戏《水浒Q传》故事情节 宋徽宗年间,太尉高俅作乱,扰乱朝纲荼毒生灵,天庭为除此祸害,特派下108星将伏魔卫道。但高俅知此消息之后,联合南方方腊,派兵荡平了龙虎山,召唤出九黎魔族,另请金漆圣旨一道,重重加在伏魔大殿封印之上。将星将封印起来。封印既无法解开,星将空有回天之力,却不得其门而出。高俅方腊二人更是无法无天,恶事做绝,天下危矣。 玩家作为被女娲娘娘选中的有缘人,肩负框扶正义的使命,降生在这个妖魔横行的乱世。开始了拯救天下众生的漫漫旅程…… 第二节《水浒Q传》的四种职业 一.职业属性定义 属性名称属性说明属性作用适用范围 外部属性 1 力量力量是角 色拥有的 力量大小决定角色 的物理攻 击能力和 命中能力 所有角色 2 体质角色身体 的强壮程 度决定角色 HP上限 所有角色 3 心力角色对魔 法的操控 能力决定角色 的魔法攻 击能力和 防御力 所有角色 4 耐力角色对物 理攻击的 承受能力主要决定 角色的防 御力 所有角色 5 敏捷角色动作 的灵活性主要决定 角色技能 吟唱和施 展的快慢 和回避能 力 所有角色 内部属性 6 生命值人物的健 康状况生命值为0 时角色死 亡 所有角色 7 技能值人物技能 使用能力 的体能状 关系人物 技能使用 次数的多 所有角色

《儒林外史》初中生读书笔记1000字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000字 似蝴蝶在花丛飞舞,在万丛中寻找芬芳,美丽的花朵。我在这个假期,寻找着适合的书籍来阅读,而我阅读了这本《儒林外史》。作家吴敬梓向我们概述了一篇讽刺意义的小说,讽刺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当时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刻画了一个个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不愧被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的开头,却是整个文章的中心。当我初读此书时,第一句看到的便是这句话,当时我却百思不得其解,并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也不知道《儒林外史》故事与这句话有什么关系,于是没有去在意,而看到后面,为了财富,为了金钱,读书人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外史》的这些人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当时那腐朽的封建科举的害人的制度,迫使着读书人们为享有巨大特权而诱使他们一心去追求名利。是啊,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它,等得到之后,又味同嚼蜡。自古及今,哪一个能看破?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读了之后,我自己都有些迷惑了,读书为的到底是什么?现在我们在小学学习、读书,将来还有初中,高中,大学学海无涯,但是当别有有时问我:你读书学习到底为的什么呢?我却哑口无言。但是我知道,我们可不能一概地去追求名利,金钱,如同过去那腐败的封建教会一般。想想现在社会,尽管并无过去的迂腐,但是,依旧有那么多学生为了一些考试夜以继日地学习,有些考上的兴奋至发疯,有些考不上的甚至跳楼自杀!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我想这就是《儒林外史》所要讽刺的吧。我们现在是小学生,也许并没有那样为了功名而疯狂地学习,但是,当陷入迷途之后也许就会后悔莫及吧。 我想,当我读完这本书,我们不仅应该为封建社会的堕落而感到可笑,更应该明确我们读书的目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知识的世界里去探索,而不一概为名利与富贵而读书。我们应该学习王冕,学习他洁身自好,不畏权贵的品质,学习他在大富大贵面前,选择隐居而不去享受。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这样的感悟。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000字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通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本书中更生动地批判了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他们毒害着整个社会。如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