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Hoechst33342染料介绍

Hoechst33342染料介绍

Hoechst33342染料介绍
Hoechst33342染料介绍

? Hoechst 33342,也称bisBenzimide H 33342或HOE 33342。分子式为

C27H28N6O?3HCl?3H2O,分子量为615.99,CAS Number 23491-52-3。

? Hoechst 33342是一种可以穿透细胞膜的蓝色荧光染料,对细胞的毒性较低。

? Hoechst 33342染色常用于细胞凋亡检测,染色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或流式细胞仪检测。Hoechst 33342也常用于普通的细胞核染色,或常规的DNA染色。

? Hoechst 33342的最大激发波长为346nm,最大发射波长为460nm;Hoechst 33342和双链DNA结合后,最大激发波长为350nm,最大发射波长为461nm。

? Hoechst 33342溶于水,溶解度可达20mg/ml。

? 用于细胞核染色时,推荐的Hoechst 33342工作浓度为0.5-10微克/毫升。

荧光染料Hoechst 33342能少许进入正常细胞膜,使其染上低蓝色,而凋亡细胞的膜通透性增强,因此进入凋亡细胞中的Hoechst 33342比正常细胞的多,荧光强度要比正常细胞中要高,此外,凋亡细胞的染色体DNA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从而使该染料能更有效地与DNA结合,并且凋亡细胞膜上的p-糖蛋白泵功能受到损伤不能有效地将Hoechst 33342排出到细胞外使之

在细胞内积累增加等都使凋亡细胞的蓝色荧光增强。而PI染料是不能进入细胞膜完整的正常细胞和凋亡细胞中,即活细胞对PI染料拒染,而坏死细胞由于膜完整性在早期即已破损,可被PI染料染色。根据这些特性,用Hoechst 33342结合PI染料对凋亡细胞进行双染色,就可在流式细胞仪上将正常细胞、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区别开来。在双变量流式细胞仪的散点图上,这三群细胞表现分别为:正常细胞为低蓝色/低红色(Hoechst 33342+/PI+),凋亡细胞为高蓝色/低红色(Hoechst 33342++/PI+),坏死细胞为低蓝色/高红色(Hoechst 33342+/PI++)。该试剂盒可同时检测凋亡细胞的染色质聚集以及膜通透性的变化,增加了凋亡判定的准确性。

凋亡细胞被Hoechst 33342 标记的亮度比在活细胞中高很多,同时也被

YO-PRO?-1 标记;死细胞则被

YO-PRO?-1 和PI 同时标记。这三种染料的检测需要UV 和488nm 两个激发光

使用说明:

1.对于固定的细胞或组织:

a.对于细胞或组织样品,固定后,适当洗涤去除固定剂。随后如果需要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则先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染色完毕后再按后续步骤进行Hoechst 33342染色。如果不需要进行其它染色,则直接进行后续的Hoechst 33342染色。

b.对于贴壁细胞或组织切片,加入少量Hoechst 33342染色液,覆盖住样品即可。对于悬浮细胞,至少加入待染色样品体积3倍的染色液,混匀。室温放置

3-5分钟。

c.吸除Hoechst 33342染色液,用TBST、PBS或生理盐水洗涤2-3次,每次3-5分钟。

d.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或封片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发生凋亡时,会看到凋亡细胞的细胞核呈致密浓染,或呈碎块状致密浓染。

2.对于活细胞或组织:

a.加入适当量Hoechst 33342染色液,必须充分覆盖住待染色的样品,通常对于六孔板一个孔需加入1ml染色液,对于96孔板一个孔需加入100微升染色液。

b.在适宜于细胞培养的温度培养20-30分钟。弃染色液,用PBS或培养液洗涤2-3次即可进行荧光检测。

染料化学习题答案

染料化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染料概述 一.染料是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有机化合物。成为染料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可溶于水,或者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合力。(2)能够使纤维着色,且上染后具有一定的染色牢度。二.纺织纤维按其来源可以分为3类,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合成纤维;对于植物纤维,如棉,麻可用直接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进行染色。对于动物纤维,如羊毛,蚕丝可以用酸性染料,中性染料,媒染染料,活性染料进行着色。合成纤维,常见的有涤纶,锦纶,腈纶,涤纶可以用分散染料染色,锦纶可以用酸性染料染色,腈纶可以用阳离子染料染色。 三.略 四.略 五.略 第二章中料及其合成途径 一.略 二.合成染料中料中常用的重要的亲电取代反应有磺化、硝化、卤化,烷化,芳化。 1)磺化反应的作用即是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磺酸基。 磺化目的: 1.通过引入磺酸基赋予染料水溶性。 2.染料分子中的磺酸基能和蛋白质纤维上的-NH3+生成盐键结合而赋予染料对纤维的亲和力。 3.通过亲核置换,将引入的磺酸基置换成其他基团,如-OH、-NH2、-Cl、-NO2、-CN等,从而制备酚、胺、腈、卤代物、硝基化合物等一系列中间体。在染料中间体合成中主要是-SO3Na经碱熔成-ONa的反应。 2)硝化反应的作用即是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硝基。 硝化目的: 1.作为制取氨基化合物的一条重要途径。

N O2[H] H+ N H2 N O2 Z n O H N H N H H N H2N H2 2.硝基是一个重要的发色团,利用它的极性,加深染料颜色。 3.利用硝基的吸电子性,使芳环的其他取代基活化,易于发生亲核置换反应。 3)卤化反应的作用即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了卤素 卤化目的: 1.可改善染色性能,提高染料的染色牢度。如四溴靛蓝的牢度比靛蓝好,颜色更加鲜艳,牢度好。 2.通过卤基(主要是-Cl、-Br)水解、醇解和氨化引入其他基团,主要是-OH、-OR和-NH2 3.通过卤基,进行成环缩合反应,进一步合成染料 4)烷化的作用即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了烷基或芳基。 烷基化目的: 1.在染料分子中引入烷基和芳基后,可改善染料的各项坚牢度和溶解性能; 2.在芳胺的氨基和酚羟基上引入烷基和芳基可改变染料的颜色和色光; 3.可克服某些含氨基、酚羟基染料遇酸、碱变色的缺点。 三.合成染料主要是由为数不多的几种芳烃(苯、甲苯、二甲苯、萘和蒽醌等)作为基本原料而制得的。常用的中间体有,苯胺,硝基苯,卤代苯,烷基苯,苯酚,萘酚,苯磺酸,萘磺酸等 四.萘的磺化随磺化条件,特别是随温度的不同得到不同的磺化产物。低温(<60℃)磺化时,由于α位上的反应速率比β位高,主要产物为α取代物。 随着温度的提高(165℃)和时间的推移,α位上的磺酸基会发生转位生成β-萘磺酸。(一)萘环上引入羟基的方法有(1)酸基碱熔反应:萘磺酸在高温下(300℃)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共熔时磺酸基转变成羟基 O N a S O3H N aO H 270℃H+ O H 。

染料化学考题范本

染料化学考题范本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合计20分) 1、互补色 2、深色效应 3、共轭型阳离子染料 4、快色素 5、光脆性

二、选择题(每题2分,合计20分) 1.染料有两种分类方法,其一是;其二是。染料主要有和二类主要化学结构。 2.涤纶纤维主要用染料染色。根据染料的升华牢度和染色性能,将其分为、、型,其中型适用于高温高压染色法,型适用于高温热熔染色法。 3.活性染料和纤维成键结合。染料分子由 等几部分结构组成,分子通式可以写成。影响含氮杂环活性基团的反应活泼性的因素主要有。4.酸性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的染色。按染料染色pH和染色性能的不同又可细分为、、;这些染料分别在、、条件下染色。 5.所谓浅色效应是指的效应;增大染料的吸收强度的效应称为效应。影响染料在溶液中的颜色的主要因素 。 6.在偶合反应的表示式E→D→E中,D表示;E表示。 7.当色酚As分别和重氮盐进行偶合反应时,若反应中逐步增加NaCl

的用量,则色酚As 和 的反应速率增加。 2Na O 3 S 2 C H 32SO 3Na Na O 3S - - 8. 按照分子轨道理论,分子对光产生选择吸收而发色的主要原因是染料分子价电子的________________跃迁。 1. π π* 2.σ σ* 3.n π* 4.π σ* 9.下列活性染料的反应性活泼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N H Cl N N N Cl D N H Cl Cl D N H Cl Cl D N H N N N Cl N H R N N Cl N N F B A D C 10.下列分散染料的升华牢度大小次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O N H 2 O H O O N H 2 O H O O N H 2 O H O O Cl A B C

染料的种类

染料的种类 1、酸性染料,多适用于蛋白质纤维与尼龙纤维及真丝等。其特征是色泽鲜艳,但水洗牢度较差,干洗牢度优异,在天然死染色中使用比较广泛。 2、阳离子染料(碱性燃料),适用于腈纶、涤纶、锦纶与纤维素及蛋白质纤维。其特点是色泽鲜艳,很适合人造纤维,但用于天然纤维素与蛋白质织品的水洗与耐光色牢度很差。 3、直接染料,适合于纤维素纤维织品,水洗牢度比较差,耐光牢度不一,但经过改性的直接染料其水洗色牢度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4、分散染料,适合于粘胶、腈纶、锦纶、涤纶等,水洗牢度不一,涤纶较好,粘胶较差。 5、偶氮燃料(纳夫妥染料),适合于纤维素织品,色泽鲜艳,较适合于艳丽的色泽。 6、活性染料,大多用于纤维素纤维织品,较少用于蛋白质。特点是色泽鲜艳、耐光,水洗、耐摩擦牢度较好。 7、硫化染料,适合于纤维素纤维织品,色泽灰暗,主要有藏青、黑色和棕色,耐光、耐水洗牢度极好,耐氯漂牢度差,长期存放织物会破坏纤维。 8、还原染料,适合纤维素纤维织品,耐光、水洗牢度很好,并且耐氯漂和其它氧化漂白。 9、涂料,适合于所有纤维,它不是一种染料,而是通过树脂机械的

附着纤维,深色织物会变硬,但套色很准确,大部分耐光牢度好,水洗牢度良好,尤其是中、浅色。 染色的类型 纺织品的染色可以在任何阶段进行,可以在纤维、纱线、织物及成衣等不同阶段景进行染色。 1、散纤维染色在纺纱之前的纤维或散纤维的染色,装入大的染缸,在适当的温度进行染色。色纺纱大多采用散纤维染色的方法(也有不同纤维单染的效果),常用于粗纺毛织物。 2、毛条染色这也属于纤维成纱前的纤维染色,与散纤维染色的目的一样,是为了获得柔和的混色效果。毛条染色一般用于精梳毛纱与毛织物。 3、纱线染色织造前对纱线进行染色,一般用于色织物、毛衫等或直接使用纱线(缝纫线等)。纱线染色是染织的基础。常规纱线染色的方法有三种: ①绞纱染色——将松散的绞纱浸在特制的染缸中,这是一种成本最高的染色方法; ②筒子染色——筒子染色的纱线卷绕在一个有孔的筒子上,然后将许多的筒子装入染色缸,染液循环流动,蓬松效果与柔软程度不如绞纱染色。 ③经轴染色——是一种大规模卷装染色,梭织制造前要先制成经轴(整经),将整个经轴的纱线进行染色,如联合浆染机与经轴纱线束装染色。由于是经轴,所以多适用梭织染色使用。但随着经轴落筒

染料化学

一、名词解释练习题 1、染料:有色的有机化合物,能溶于水或其他介质以制成溶液或分散液,并能直接或经媒染剂作用使纤维着色,染后具有一定坚牢度及鲜艳度的物质。 2、力份:是指染料厂选择某一浓度的染料为标准,而将同种类不同批次的染料产品与它相比较而言,用百分数表示。即同种染料,在相同条件下用相同用量,染出颜色的浓淡程度比较。 3、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的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主要靠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黏着在纤维表面或内部。 4、互补色光:一定波长的光与另一定波长的光,以适当的强度比例混合得到白光,这两种有色光称为互补色光。 5、中料:将不具备染料特性的芳烃衍生物叫做染料中间体,简称中料。 6、重氮化反应:芳伯胺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因亚硝酸不稳定,通常使用亚硝酸钠和盐酸或硫酸,使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立即与芳伯胺反应。 7、偶合反应:芳香族重氮盐浴酚类和芳胺作用,生成偶氮化合物的反应。 8、染色牢度:是指染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染色以后的加工过程中,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能力。 9、加法混色:加法混色指的是不同颜色的光的混合。在人眼视网膜的同一点上同时。射入两束或两束以上颜色的光,产生与这些光的颜色不同的另一个颜色的感觉,它是把色光叠加起来的混色方法。 10、单色光:在光谱上看到的颜色叫光谱色,不能分解的光谱色称为单色光。 11、深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料结构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深浅。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增大的效应称为深色效应。 12、浅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料结构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深浅。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减小的效应称为浅色效应。 13、浓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液浓度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浓淡。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增大的效应,称为浓色效应。 14、淡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液浓度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浓淡。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减小的效应,称为淡色效应。 15、Lambert-Beer-吸收定律:单色光透过理想的染料溶液时,吸光度等于摩尔吸光系数、溶液浓度以及单色光经过的光程长度之积。

染料化学

一讨论无机酸的性质和无机酸的浓度对重氮化反应的影响。 浓硫酸大于盐酸大于稀硫酸 1、酸的用量从上式可知,酸的理论用量为2mol,但实际生产时,酸的用量要比理论量大的多。这是因为: ①溶解芳胺。酸与芳胺作用生成铵盐,溶于水; ②酸与亚硝酸钠作用生成重氮化试剂—亚硝酸; ③稳定重氮盐。重氮盐一般是容易分解的,只有在过量的酸液中才比较稳定。 酸量多了也不好,会使游离芳胺浓度降低,反应速度因此降低,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大量逸出,这样既造成浪费又污染环境 二盐对偶合反应速率有何影响? 若A、B两离子所带电荷相同时,能提高偶合速率;若A、B两离子所带电荷相反时,能减小偶合速率;若A、B两离子中,有一个呈电中性,对偶合速率无影响。 三荧光增白剂的增白原理 增白剂吸收能量较高的近紫外区光线,使分子进入激发态,由于这一状态不稳定,当激化分子返回到能量较低的基态时,由于能量的损失再辐射出光时比吸收时光的波长为长,因此由紫外区波长到可见光区(450nm)兰色光波范围,这种兰色光不但可以补正黄色光,而且还有剩余,所以增白织物,看上去略带兰色光的增白效果,因此我们说荧光增白剂的增白是光学上的补色作用,又称为光学增白剂。

四分散染料的升华牢度、日晒牢度分别与结构有何关系 分散染料的耐升华牢度,与分子间吸引力有关,也和染料分子大小,染料分子的偶极性大小有关。染料分子量增加,分子间范德华力增加,不易升华;染料分子的极性增加,也不易升华。 偶氮分散染料重氮组份为杂环的染料,其耐晒牢度一般较高,杂环上若具有吸电子取代基,则染料的日晒牢度更高 蒽醌型分散染料的光褪色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氨基蒽醌在有氧的存在下,光褪色的第一步可能是生成羟胺化合物,氨基的电子云密度越大,既碱性越大,染料的耐光牢度越低。其规律是: (1)α—氨基的4位引入供电子基,供电子性越强,耐光牢度越低。(2)α—氨基的β位引入吸电子基,耐光牢度↑。 (3)α—位上氨基数量越多,耐光牢度越低。 一般来讲蒽醌染料的耐光牢度比偶氮型分散染料好。 五为什么还原染料染色时,必须在碱性条件下加入保险粉?说明其原理。 还原染料不溶于水,染色时必须先用保险粉将其还原成隐色体钠盐,然后才能在染浴中进行染色。 六为什么耐碱性K>X>KN,耐酸性KN>K>X K与X型和纤维形成的是酯键,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发生水解。而KN型为醚键,其只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所以KN型耐酸性最强,耐碱性最弱,酯键的断裂与成键反应均为亲核取代,所以C-O键上C 的电子云密度越小越有利于水解,而X型有两个Cl,均为吸电子基,

染料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染料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一. 何谓染料以及构成染料的条件是什么试述染料与颜料的异同点。 答:染料是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有机化合物。成为染料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可溶于水,或者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合力。(2)能够使纤维着色,且上染后具有一定的染色牢度。染料与颜料的相同点:都可以用于纤维或基质的着色。不同点:染料主要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和印花,它们大多可溶于水,有的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染料可直接或通过某些媒介物质与纤维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结合而染着在纤维上。染料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各种纺织纤维的着色,同时也广泛地应用于塑料、橡胶、油墨、皮革、食品、造纸等工业。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它们主要用于油漆、油墨、橡胶、塑料以及合成纤维原液的着色,也可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及印花。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是通过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粘着在纤维的表面或内部。 二.试述染料和颜料的分类方法;写出各类纺织纤维染色适用的染料(按应用分类)。 答:染料分类: 1.按化学结构分类分为:偶氮染料、蒽醌染料、芳甲烷染料、靛族染料、硫化染料、酞菁染料、硝基和亚硝基染料,此外还有其他结构类型的染料,如甲川和多甲川类染料、二苯乙烯类染料以及各种杂环类染料等。 2. 按应用性能分为:直接染料、酸性染料、阳离子染料、活性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荧光增白剂,此外,还有用于纺织品的氧化染料(如苯胺黑)、溶剂染料、丙纶染料以及用于食品的食用色素等。纺织纤维按其来源可以分为3类,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合成纤维;对于植物纤维,如棉,麻可用直接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进行染色。对于动物纤维,如羊毛,蚕丝可以用酸性染料,中性染料,媒染染料,活性染料进行着色。合成纤维,常见的有涤纶,锦纶,腈纶,涤纶可以用分散染料染色,锦纶可以用酸性染料染色,腈纶可以用阳离子染料染色。 三、按染料应用分类,列表说明各类染料的结构和性质特点、染色对象、方法。

染料化学品

燃料化学品综述 一.概述 1.基本概念 ·染料是能使其它物质获得鲜明而坚牢色泽的化合物。 ·早期的染料主要来自天然动植物 ·目前合成染料已经取代了天然染料,品种已达8600多种 2.染料的分类 (1)按染料的化学结构进行分类 ①偶氮染料 ②硝基和亚硝基染料 ③芳甲烷染料染料分子中含有二芳基甲烷和三芳基甲烷结构的染料 ④蒽醌染料 ⑤靛系染料含有靛蓝或类似结构的染料。 ⑥酞菁染料含有酞菁金属络合物结构的染料。 ⑦硫化染料用硫或多硫化钠的硫化作用制成 ⑧菁系染料含有聚甲炔结构的染料。-(CH)n- ⑨杂环染料含有五、六元杂环等结构的染料。 在皮革染色中用的较多的是前四类染料。 (2)按应用分类 酸性染料、直接染料、碱性染料、金属络合染料、活性染料、氧化染料、硫化染料、媒染染料、还原染料、分散染料、油溶与醇溶性染料等十多种 皮革染色主要应用上述前五种。 染料的发展概况 染料的发展历史 我国染料的发展概况 世界染料生产发展的新趋势 (1)染料生产规模化 (2)染料生产及污染有向亚洲等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3)在染料的生产中注重新技术及新产品的研究 酸性染料 概述 酸性染料是一类须在酸性介质中进行染色的染料,并因此而得名,并非染料本身呈酸性。 分子式:D—SO3Na,D代表有色染料母体。 电离式:D—SO3Na D—SO3-(有色染料阴离子)+ Na+(无色) 酸性染料的结构和分类 结构特点:大多为芳香族化合物的磺酸钠盐。这类染料主要由具有磺酸基的

偶氮染料、蒽醌染料和三芳甲烷染料组成。所以从结构上看多为偶氮型染料,而且以单偶氮和双偶氮的为最多。 酸性染料的性质及应用性能 ?相对分子量低,大多数在400~800之间。 ?多数以磺酸基为水溶性基团。 ?染浴中加入酸时,可生成色素酸,色素[D—SO3Na+HCL→D—SO3H(色素酸)+ Na++CL-]使被染物着色浓厚,有利于染料固定。 ?染浴中加入中性盐时因同离子效应而使染料离解减缓,减少色素酸的生成,缓染、匀染。 ?酸性染料阴离子与重金属阳离子会产生有色沉淀,故染色时不可用金属器皿。 ?对钙、镁离子不敏感,可在硬水中使用。 ?不能与阳离子染料同浴染色,若先用阴离子染料染色,后用阳离子染料固色,则染色效果好。 ?染浴中加入一定量的阴离子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对酸性染料起匀染作用。 ?酸性染料和直接染料搭配用于皮革染色,相溶性好,染色互补性好。 ?酸性染料用于铬鞣革时,常在染色后期加甲酸固色。 ?酸性染料色谱齐全,色泽鲜艳,渗透性好,使用方便,具有一定的坚牢度。 ?抗水性较差,不耐水洗,耐碱洗坚牢度差。 直接染料 概述 直接染料是一类无须使用媒染剂就能直接使纤维染色的染料,故名直接染料。从化学结构上看,直接染料几乎全是偶氮型,且多数为双偶氮或多偶氮型。相对分子量比酸性染料大,主要为芳香族磺酸盐,易溶于水,能和纤维分子间依靠范德华力和氢键结合。 直接染料的特点 分子结构有三个特点:直线型、共平面性和较长的共轭系统。 直接染料在染色性质上的特点: ?在溶液中易聚集形成半胶体溶液,提高染色温度可以降低染料聚集度,从而提高上染能力; ?对酸敏感,在染色时不需加酸固色; ?对水中的钙镁离子十分敏感,与之生成沉淀,染色时注意水的硬度; ?染色时渗透性差,遮盖力好,色泽浓厚,是皮革染色时主要的表面着色染料之一; ?在染色时可与酸性染料配合使用,效果互补,不可与阳离子性物质同浴使用。 碱性染料 概述碱性染料又名盐基染料,它是有颜色的有机碱与酸形成的盐,碱性染料水溶液中离解成染料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 电离式:Me-NH3Cl Me-NH3+(染料阳离子)+Cl 碱性染料并非本身具有碱性,也不是要求在碱性介质中溶解或染色,而

生物实验常用染料性能简介

生物实验常用染料性能简介 (一)天然染料 1、苏木精 苏木精是从南美的苏木(热带豆科植物)干枝中用乙醚浸制出来的一种色素,是最常用的染料之一。苏木精不能直接染色,必须暴露在通气的地方,使他变成氧化苏木精(又叫苏木素)后才能使用,这叫做“成熟”。苏木精的“成熟”过程需时较长,配置后时间愈久,染色力愈强。被染材料必须经金属盐作媒剂作用后才有着色力。所以在配制苏木精染剂时都要用媒染剂。常用的媒染剂有硫酸铝按、钾明矾和铁明矾等。 苏木精是淡黄色到锈紫色的结晶体,易溶于酒精,微溶于水和甘油,是染细胞核的优良材料,他能把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分化时组织所染的颜色因处理的情况而异,用酸性溶液(如盐酸-酒精)分化后呈红色,水洗后仍恢复青蓝色,用碱性溶液(如氨水)分化后呈蓝色,水洗后呈蓝黑色。 2、洋红 洋红又叫胭脂红或卡红。一种热带产的雌性胭脂虫干燥后,磨成粉末,提取出虫红,再用明矾处理,除去其中杂质,就制成洋红。单纯的洋红不能染色,要经酸性或碱性溶液溶解后才能染色。常用的酸性溶液有冰醋酸或苦味酸,碱性溶液有氨水、硼砂等。 洋红使细胞核的优良染料,染色的标本不易褪色。用作切片或组织块染都适宜,尤其适宜于小型材料的整体染色。用洋红配成的溶液染色后能保持几年。洋红溶液出现浑浊时要过滤后再用。 (二)人工染料 人工染料,即苯胺染料或煤焦油染料,种类很多,应用极广。它的缺点是经日光照射容易褪色,苯胺蓝、亮绿、甲基绿等更易褪色。在制片中注意掌握酸碱度,并避免日光直射,也能经几年不褪色。 1、酸性品红 酸性品红是酸性染料,呈红色粉末状,能容于水,略溶于酒精(0.3%)。他是良好的细胞制染色剂,在动物制片上应用很广,在植物制片上用来染皮层、髓部等薄壁细胞和纤维素壁。他跟甲基绿同染,能显示线粒体。 组织切片在染色前先浸在带酸性的水中,可增强它的染色力。酸性品红容易跟碱起作用,所以染色过度,易在自来水中褪色。 2、刚果红 刚果红是酸性染料,呈枣红色粉末状,能溶于水和酒精,遇酸呈蓝色。他能作染料,也用作指示剂。他在植物制片中常作为苏木精或其他细胞染料的衬垫剂。他用来染细胞质时,能把胶制或纤维素染成红色。在动物组织制片中用来染神经轴、弹性纤维、胚胎材料等。刚果红可以跟苏木精作二重染色,也可用作类淀粉染色,由于他能溶于水和酒精,所以洗涤和脱水处理要迅速。 3、甲基蓝 甲基蓝是弱酸性染料,能溶于水和酒精。甲基蓝在动植物的制片技术方面应用极广。他跟伊红合用能染神经细胞,也是细菌制片中不可缺少的染料。它的水溶液是原生动物的活体染色剂。甲基蓝极易氧化,因此用他染色后不能长久保存。 4、固绿 固绿是酸性染料,能溶于水(溶解度为4%)和酒精(溶解度为9%)。固绿是一种染含有浆质的纤维素细胞组织的染色剂,在染细胞和植物组织上应用极广。他和苏木精、番红并列为植物组织学上三中最常用的染料。 5、苏丹Ⅲ

染料基础知识

染料基础知识 染料是指在一定介质中,能使纤维或其他物质牢固着色的化合物。我们介绍的染料和颜料只限于有机化合物。古代染料取自动植物。1856年Perkin发明第一个合成染料——马尾紫,使有机化学分出了一门新学科——染料化学。20世纪50年代。Pattee和Stephen发现含二氯均三嗪基团的染料在碱性条件下与纤维上的羟基发生键合,标志着染料使纤维着色从物理过程发展到化学过程,开创了活性染料的合成应用时期。目前,染料已不只限于纺织物的染色和印花,它在油漆、塑料、纸张、皮革、光电通讯、食品等许多部门得以应用。染料的分类染料的分类方法有三种:按来源划分(天然和合成染料)、按应用性能划分、按化学结构划分。常用后两种分类方法。染料按应用性能分为以下几类: 1.直接染料(direct dyes) 该类染料与纤维分子之间以范德化力和氢键相结合,分子中含有磺酸基、羧基而溶于水,在水中以阴离子形式存在,可使纤维直接染色。 2.酸性染料(acid dyes)在酸性介质中,染料分子内所含的磺酸基、羧基与蛋白纤维分子中的氨基以离子键相合,主要用于蛋白纤维(羊毛、蚕丝、皮革)的染色。 3.分散染料(disperse dyes)该类染料水溶性小,染色时借助分散剂呈分散状态而使疏水性纤维(涤纶、锦纶等)染色。 4.活性染料(reactive dyes)染料分子中存在能与纤维分子的羟基、氨基发生化学反应的基团。通过与纤维成共价键而使纤维着色。又称反应染料。主要用于棉、麻、合成纤维的染色,也可用于蛋白纤维的着色。 5.还原染料(vat dyes)有不溶和可溶于水两种。不溶性染料在碱性溶液中还原成可溶性,染色再经过氧化使其在纤维上恢复其不溶性而使纤维着色。可溶性则省去还原一步。该类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和印花。 6.阳离子染料(cationic dyes)因在水中呈阳离子状态而得名。用于晴纶纤维的染色,常并入碱性染料类。 7.冰染染料(azoic dyes)为不溶性偶氮染料,染色时需在冷冻条件(0-5℃)下进行,由重氮和偶分组分直接在纤维上反应形成沉淀而染色。 8.缩聚染料(polycondesation dyes)该类染料染色时脱去水溶性基团缩合成大分子不溶性染料附着在纤维上,称为缩聚染色。此外还有氧化染料、硫化染料等。 按化学结构分类(主要是根据染料所含共轭体系的结构来分)。可分为:偶氮、酞菁、蒽醌、菁类、靛族、芳甲烷、硝基和亚硝基等染料。在有的大类别中又可分为若干小类。实际上,现在有些染料很难仅以其结构和使用性能来分类,上述两种分类方法均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染料命名染料分子结构复杂。厂商为了各自的利益,常使一个染料有多个商品名称。系统命名和商品名对于染料都比较繁杂。各国均对染料有自己的统一的命名办法。我国对染料的命名法,简单地讲,染料命名可由三段组成。第一段为冠称,有31种,表示染色方法和性能。第二段为色称,有30个色泽名称,表示染料的基本颜色。第三段为词尾,以拉丁字母或符号表示染料的色光、形态及特殊性能和用途。例如,活性艳红X-3B染料:“活性”即为冠称,“艳红”即为色称,X-3B是词尾;X表示高浓度,3B为较2B稍深的蓝色。表明该染料为带蓝光的高浓度艳红染料。中国染料命名用词 1 冠称直接,直接耐晒,直接铜

染料化学实验使用全解

染料化学实验 实验一 合成酸性橙Ⅱ 用途:羊毛、蚕丝、皮革等的染色。 一、 反应 1、重氮化反应 NH 2SO 3Na + 2HCl + NaNO 2SO 3- N=N +Cl - + 2NaCl + 2H 2O 10℃ 2、乙萘酚的溶解 -OH + NaOH -ONa + H 2O 3、偶合反应 SO 3- N=N +Cl --ONa NaO 3S-N N OH ++ HCl 二、 主要原料 1、对氨基苯磺酸 8.7克 2、30%HCl (d=1.15) 18.3克 3、NaNO 2 3.5克 4、30%NaOH (d=1.33) 7.4克 5、乙萘酚 7.3克 6、食盐 约7.5克 7、碳酸钠 2.7克 8、尿素

三、实验方法 1、重氮化 ⑴在150ml烧杯中,加入55ml水,8.7克对氨基苯磺酸,2.7克碳酸钠,加热使其全部溶解。冷却后,再加入溶于8ml水的3.5克NaNO2的溶液,搅拌,备用。(用手搅即可) ⑵在250ml烧杯中,加入40ml水,再加入16ml 30%HCl搅匀,冰浴冷却,控制温度在10℃~15℃。将上述混合液于10~15分钟内均匀加入。加完后保持此温度,继续搅拌30分钟,得重氮盐白色悬浮液。 用刚果红试纸检测呈兰色,显示悬浮液保持酸性。加入少量尿素破坏过量的亚硝酸。 2、偶合 在400ml烧杯中,加入60ml水,7.3克乙萘酚,在搅拌下加入6ml 30%NaOH,升温到80℃,使其全部溶解。然后把此溶液倒入已经备有冰浴冷却,电动搅拌的500ml搪瓷烧杯中,使其冷却至8℃,加盐2克,快速加入重氮盐全部量的1/2,此时pH为8~10,再加盐3克,然后将剩余的1/2重氮盐控制在10分钟内均匀加完,并随时用液碱调pH≥8。加完重氮盐,继续搅拌30分钟,再加盐2.5克,并用HCl调染液pH= 7。继续搅拌约30分钟,直至重氮盐消失时为偶合终点。(用H酸作渗圈实验)。 偶合完成后染料应全部析出,用水抽过滤,得橙红色滤并,自然干燥,作实验三染色之用。

染料墨水和颜料墨水的区别

染料型墨水和颜料型墨水的区别 染料型墨水: 普通的户内型墨水--染料墨水是分子级全溶解的,墨水是完全的复合溶液,很难堵墨头,喷绘后易于被材料吸收,色彩艳丽,但不防水,并且因染料分子在紫外线照射下很快分解,户外紫外线下使用一个月内就有明显褪色。目前绝大多数桌上型彩色喷墨打印机都是使用染料型墨水。由于其色彩鲜艳、层次分明且价格也较颜料型墨水低,是制作彩喷名片的首选产品。 颜料型墨水: 现在普遍应用的户外型墨水--颜料型墨水所使用的颜料跟我们印染衣物的颜料同样性质,把固体颜料研磨成十分细小的颗粒,溶解于特殊的水溶剂中,是一种悬浮溶液或者叫半溶液,因表现颜色的为固体颗粒,因为颜料本身防水,喷绘出来的产品也就防水了,其次是在紫外线照射下,比染料墓水更不易分解,即使颗粒外层的分子分解了,内层一样会保持颜色,一般情况下在户外会保持一年以上没有明显褪色;但其缺点是因渗透性不好而使颜色表现不好,与户内型染料墨水相比较发暗发灰(现在使用的六色喷墨技术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个问题);由于是固体颗粒而较易堵喷头(现在因颗粒研磨越来越细,这个问题已得到很好改善)。由于技术的进步,打印机性能日趋完美,使用耐光防水颜料墨,效果依然卓越不凡,确保打印的优秀质量。由于颜料型的耐光防水性能,制作PVC证卡一般选择颜料型墨水较为适宜。采用了打印机连续供墨系统,也可将原来使用染料型墨水的打印机改装成颜料型墨水的连续供墨系统。 染料墨水是分子级全溶解的墨水,这种墨水是完全的复合溶液,堵墨头的概率很小,喷绘后易于被材料吸收,色彩艳丽,而且造价成本低, 缺点是不防水,并且由于染料分子在紫外线照射下很快分解,导致户外紫外线下使用一个月内就有明显褪色。 优点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且价格也较颜料型墨水低,因此是打印图片、制作彩喷名片等用途的首选产品。 颜料墨水说得形象点,就是粉状墨水,当然,这只是种形象的说法,并不够准确。准确一点地说,它是把固体颜料研磨成十分细小的颗粒,溶解于特殊的水溶剂中,是一种悬浮溶液或者叫半溶液,跟我们印染衣物的颜料性质同样。与染料墨水渗入到介质再形成色彩的原理完全相反,它是通过色材附在介质(如复印纸或打印纸等)的表面来发色的。 因此,其优点是用颜料墨水来打印,即使在普通纸上打印也不会洇墨,而且由于颜料本身防水,也不容易被紫外线分解,所以它的耐水性强,也耐光,打印出来的东西即使在户外使用也能维持一年以上没有明显的褪色迹象。 缺点是,大多数的颜料墨水都会因此而使表面残留色材,所以,即使在有光纸等表面平坦的纸上打印也不能打印出有光泽的图像来,这就是为什么一般用颜料墨水打印出来的东西都没光泽的缘故。另外,颜料墨水的制造成本较高,所以售价也较染料墨水贵,其价差高达二至四倍以上.

常用染色剂

常用染色剂 实验室常用染料性能介绍及常用药品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 生物标本常用染料性能简介 (一)天然染料(Natural Dyestuff) 1、苏木精苏木精是从南美的苏木(热带豆科植物)干枝中用乙醚浸制出来的一种色素,是最常用的染料之一。苏木精不能直接染色,必须暴露在通气的地方,使他变成氧化苏木精(又叫苏木素)后才能使用,这叫做“成熟”。苏木精的“成熟”过程需时较长,配置后时间愈久,染色力愈强。被染材料必须经金属盐作媒剂作用后才有着色力。所以在配制苏木精染剂时都要用媒染剂。常用的媒染剂有硫酸铝按、钾明矾和铁明矾等。 苏木精是淡黄色到锈紫色的结晶体,易溶于酒精,微溶于水和甘油,是染细胞核的优良材料,他能把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分化时组织所染的颜色因处理的情况而异,用酸性溶液(如盐酸—酒精)分化后呈红色,水洗后仍恢复青蓝色,用碱性溶液(如氨水)分化后呈蓝色,水洗后呈蓝黑色。 2、洋红洋红又叫胭脂红或卡红。一种热带产的雌性胭脂虫干燥后,磨成粉末,提取出虫红,再用明矾处理,除去其中杂质,就制成洋红。单纯的洋红不能染色,要经酸性或碱性溶液溶解后才能染色。常用的酸性溶液有冰醋酸或苦味酸,碱性溶液有氨水、硼砂等。 洋红使细胞核的优良染料,染色的标本不易褪色。用作切片或组织块染都适宜,尤其适宜于小型材料的整体染色。用洋红配成的溶液染色后能保持几年。洋红溶液出现浑浊时要过滤后再用。 (二)人工染料(Synthetic dyestuff) 人工染料,即苯胺染料或煤焦油染料,种类很多,应用极广。它的缺点是经日光照射容易褪色,苯胺蓝、亮绿、甲基绿等更易褪色。在制片中注意掌握酸碱度,并避免日光直射,也能经几年不褪色。 1、酸性品红酸性品红是酸性染料,呈红色粉末状,能容于水,略溶于酒精(0.3%)。他是良好的细胞制染色剂,在动物制片上应用很广,在植物制片上用来染皮层、髓部等薄壁细胞和纤维素壁。他跟甲基绿同染,能显示线粒体。 组织切片在染色前先浸在带酸性的水中,可增强它的染色力。酸性品红容易跟碱起作用,所以染色过度,易在自来水中褪色。 2、刚果红刚果红是酸性染料,呈枣红色粉末状,能溶于水和酒精,遇酸呈蓝色。他能作染料,也用作指示剂。他在植物制片中常作为苏木精或其他细胞染料的衬垫剂。他用来染细胞质时,能把胶制或纤维素染成红色。在动物组织制片中用来染神经轴、弹性纤维、胚胎材料等。刚果红可

染料化学复习题

《染料化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练习题 1、染料:有色的有机化合物,能溶于水或其他介质以制成溶液或分散液,并能直接或经媒染剂作用使纤维着色,染后具有一定坚牢度及鲜艳度的物质。 2、力份:是指染料厂选择某一浓度的染料为标准,而将同种类不同批次的染料产品与它相比较而言,用百分数表示。即同种染料,在相同条件下用相同用量,染出颜色的浓淡程度比较。 3、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的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主要靠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黏着在纤维表面或内部。 4、互补色光:一定波长的光与另一定波长的光,以适当的强度比例混合得到白光,这两种有色光称为互补色光。 5、中料:将不具备染料特性的芳烃衍生物叫做染料中间体,简称中料。 6、重氮化反应:芳伯胺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因亚硝酸不稳定,通常使用亚硝酸钠和盐酸或硫酸,使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立即与芳伯胺反应。 7、偶合反应:芳香族重氮盐浴酚类和芳胺作用,生成偶氮化合物的反应。 8、染色牢度:是指染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染色以后的加工过程中,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能力。 9、加法混色:加法混色指的是不同颜色的光的混合。在人眼视网膜的同一点上同时。射入两束或两束以上颜色的光,产生与这些光的颜色不同的另一个颜色的感觉,它是把色光叠加起来的混色方法。 10、单色光:在光谱上看到的颜色叫光谱色,不能分解的光谱色称为单色光。 11、深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料结构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深浅。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增大的效应称为深色效应。 12、浅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料结构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深浅。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减小的效应称为浅色效应。 13、浓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液浓度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浓淡。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增大的效应,称为浓色效应。 14、淡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液浓度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浓淡。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减小的效应,称为淡色效应。 15、Lambert-Beer-吸收定律:单色光透过理想的染料溶液时,吸光度等于摩尔吸光系数、溶液

染料化学

《染料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选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熟悉、掌握纺织材料结构和纺织材料前处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认识各种染料,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染料染色的具体操作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染料化学的发展、定义、性能、评价以及行业的基础知识,纺织专业必要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现代纺织技术中涉及的化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各种染料,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染料染色的具体操作能力。培养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并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 认识各种染料的能力; 2. 掌握各染料结构性能的能力; 3. 完成染料染色相关操作的能力。 三、参考学时 本课程的参考学时是28学时。为保证学生掌握主要教学内容达到基本教学要求,课程总学时数应至少保证28学时。 四、课程学分 总学分为2学分

六、教学建议仅供参考: (一)教学方法 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训为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要融入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2.教师可以灵活运用集体讲解、小组讨论、示范演示、答疑指导、分组训练、综合实践等教学形式,全面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配合实物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手段,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评价方法 1.坚持多元化的评价原则,实行日常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2.重视学生平时表现,结合平时考勤、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试、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 (三)教学条件 1.课堂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资料及设备、实物及教具模型。 2.实训条件:参照实训室设备配备标准进行,建议师生比在1:15-1:20。 (四)教材编写

喷墨打印机墨水分为染料墨水和颜料墨水

喷墨打印机墨水分为染料墨水和颜料墨水,其中染料是水溶性的,可以完全溶解在水中,用染料生产的墨水喷打流畅、色域宽广、色彩艳丽;颜料水是不溶于水的,所以需要超细分散后才能适用,用颜料生产的墨水色域较窄、色彩较暗,但是黑色确喷打文字锐利、无毛边、防水耐晒。 国际上,原装喷墨打印机厂家基本黑色都采用颜料黑墨水,如惠普816墨盒,佳能PG-40墨盒,爱普生73墨盒等,而彩色几乎都采用染料墨水。这是因为黑色颜料墨水无毒安全,能够打印出锐利的图文,防水耐晒;而黑色染料墨水大多含有强烈的致癌化合物,打印的文档有毛边,湮纸以及遇水即散,保存时间极端。 由于染料墨水生产工艺简单,加上染料成本价低,国内兼容耗材厂商大多都采用黑色染料墨水代替颜料墨水,既可以节省成本又不需要太多技术。 但是,我们最近发现黑色染料墨水大都具有致癌性成份-联苯胺即4,4’-二氨基联苯,人们皮肤接触或吸收有导致膀胱癌的危险性。 目前,国内喷墨墨水生产中,黑色染料墨水多是采用直接染料,彩色墨水多是采用酸性染料和活性染料。直接黑染料一般都含有高致癌性的联苯胺化合物,而联苯胺致癌在人体潜伏期为10~20年。 一些耗材厂家明知联苯胺及其衍生物属于致癌物,人体接触或吸收后,随着人体新陈代谢作用,偶氮基断裂,染料会重新分解放出致癌中间体,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但是由于受利益驱使和市场影响仍在大量生产。 随着人们对喷墨墨水的认识越来越多,人们对墨水的性能和安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兼容墨水厂家也势必跟原装墨水厂家的标准靠拢,也就是黑色染料墨水因具有致癌性会逐渐被摒弃,黑色颜料墨水将会成为市场主流。 购买喷墨打印机墨水时,一定要认清黑色是染料墨水还是颜料墨水,这样可以避免身体受到致癌物的侵害。 连续供墨系统的出现是近年来喷墨打印机耗材领域发生的最具影响力的事件,它极大地降低了喷墨打印机的耗材成本,从根本上改变了喷墨打印机“买得起,用不起”的状况。连续供墨系统也是一个最具争议的事物,对它赞不绝口者有之,对它不屑一顾者有之,对它恨之入骨者也有之。那么它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呢?在下结论之前,不妨先来熟悉一下它。连续供墨系统(简称连供系统)其实就是一套可向喷墨打印机连续不断供给墨水的外置大容量墨盒组件,外置墨盒中的墨水在用尽时可再补充新的墨水,这样用户只须购置新的墨水就可以让打印机继续工作,从而省掉了购置墨盒的费用,大大降低了打印成本。 连供系统是在喷墨打印机的打印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出现的,而原装墨水和兼容墨水的巨大差价是连供系统的主要催生因素。早在1999年,国内就诞生了第一个自动供墨系统的新型实用技术专利,当然,早期的连供系统还不具备实用性,2003年连供系统的技术逐步走向成熟才有实际的产品推出,2004年连供系统开始在专业用户中使用,而最近的一年,连供系统的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所认可。 连供系统的原理 目前的连供系统大都应用了虹吸原理,也就是在两个装有液体并由虹吸管连接起来的容器中,液体总是从压强高的容器中流入到压强低的容器中。我们知道,在打印过程中打印机的墨盒会源源不断地向喷头输送墨水,在输送墨水的同时,墨盒内的压力也在下降,需要吸入同等容量空气来维持压力平衡,连供系统则是将从墨盒通气孔补充进的空气换成了墨水,墨盒在向喷头输送墨水的同时也补充进了同等容量的墨水,补充进内墨盒中的墨水是由外置的大容量墨盒通过软管来输送的,外置墨盒可以随时补充墨水,这样就可以保证打印机内的墨盒始终有足够的墨水供给给打印喷头。另外,目前还出现了一种采用流体力学中毛细原理的自动供墨系统,据厂商宣称,它的供墨比虹吸式连供系统更稳定,并能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喷墨打印机,这种产品实际效果还有待检验。

染料化学重点

1.染料:有色的有机化合物,能溶于水或其他介质以制成溶液或分散液,并能直接或经媒染剂 作用使纤维着色,染后具有一定坚牢度及鲜艳度的物质。 2.力份:是指染料厂选择某一浓度的染料为标准,而将同种类不同批次的染料产品与它相比较 而言,用百分数表示。即同种染料,在相同条件下用相同用量,染出颜色的浓淡程度比较。 3.染色牢度:是指染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染色以后的加工过程中,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 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能力。 4.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的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 力,使用时主要靠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黏着在纤维表面或内部。 5.光敏脆损:某些色系如黄色、橙色、红色等的还原染料染色织物在穿着过程中,经日光照射 后染料颜色并没有褪去,但织物却逐渐脆化损坏,这种现象称为光敏脆损。 6.中料:将不具备染料特性的芳烃衍生物叫做染料中间体,简称中料。 7.重氮化反应:芳伯胺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因亚硝酸不稳定,通 常使用亚硝酸钠和盐酸或硫酸,使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立即与芳伯胺反应。 8.顺式重氮化:重氮化时先将芳胺溶于稀酸中,然后在冷却条件下加入亚硝酸钠溶液。 9.反式:等相对分子质量的芳胺与亚硝酸钠混合,加入到盐酸或硫酸和冰的混合物中重氮化。 10.偶合反应:芳香族重氮盐浴酚类和芳胺作用,生成偶氮化合物的反应。 11.直接染料:绝大多数是含磺酸基的偶氮染料,能溶于水,分子结构中含水溶性基团(—SO3H), 能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上染纤维素纤维;在弱酸及中性介质中上染蛋白质纤维。染色方便,色谱齐全,价格便宜,但各项牢度较差,尤其是湿处理牢度。较少用于棉织物染色,多用于粘胶、蚕丝及锦纶丝的染色。 12.活性染料:分子结构中带有反应性基团,染色时与纤维素纤维中的—OH和蛋白质纤维中的 —NH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共价键,故又称反应性染料。主要用于棉、麻、蚕丝等,也能用于羊毛、粘胶及聚酰胺纤维的染色,颜色鲜艳,色牢度好。 13.还原染料:不溶于水,除了个别品种外,分子结构中都含有羰基(—C=O),在碱性介质中被 保险粉还原成可溶性的隐色体钠盐而上染纤维,再经氧化重新生成原来的不溶性染料而固着在纤维上,故称还原染料,商品名称为士林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其耐晒耐洗牢度都较好。 14.可溶性还原染料:是还原染料隐色体硫酸酯的钠盐或钾盐,可溶于水,再在酸性条件下水解 氧化为它的母体染料而染着在纤维上。主要用于染纤维素纤维和涤棉混纺织物的淡色。15.酸性染料:含有—SO3H、—COOH等酸性基团,能溶于水,在酸性或中性介质中染料分子 内所含的磺酸基、羧基与蛋白纤维分子中的氨基以离子键相合而上染蛋白质纤维,也可用于锦纶的染色。根据染料染色性能的不同分为强、弱、中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 16.酸性媒染染料:上染前或后要经过媒染剂处理,使媒染剂中的金属离子与染料络合沉积在纤 维上,包括1:1和1:2型染料。染色牢度优于酸性染料,但色泽不够鲜艳。适用于羊毛、蚕丝及聚酰胺的染色。 17.酸性含媒染料:酸性含媒染料或酸性媒介染料是指染料本身分子中已经含有与染料分子按照 一定比例鳌合的金属离子。染色牢度优于酸性染料,但色泽不够鲜艳。适用于羊毛、蚕丝及聚酰胺的染色。 18.分散染料:分子结构中不含水溶性基团,是非离子型染料,染色时借助分散剂将染料分散成 极细小的颗粒,形成分散浴而染着纤维所以称为分散染料。主要用于聚酯、聚酰胺及醋酯纤维的染色。 19.阳离子染料:阳离子染料是在碱性染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碱性染料分子结构中含有碱性 基团,与酸成盐而溶于水,染料的色素离子带有阳电荷,所以又称为阳离子染料。这类染料色泽鲜艳,牢度较好,主要用于晴纶纤维的染色。 20.隐色体电位:染料分子恰好转化为隐色体时的电极电位称为隐色体电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