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T原理和技术—1

CT原理和技术—1

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

南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实验报告 ( 2011 ~2012 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实验名称数据库实验 姓名谢志兴学号20104030342 专业电气信息类班级1003班 地点8—209教师刘征海

实验 1 认识DBMS

一、利用管理工具创建数据库、表和表间关系 (一)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 实验目的:熟悉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的基本操作,进一步理解数据库、表、表间关系的概念。 注意事项:创建数据库和数据表时应认真,如果出现错误,应相应地修改结构或删除。 (二)实验内容 (1) 利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创建数据库,名称为【学生选课XXXX】。XXXX为各位同学的学号中的最后四位 (2) 在【学生选课XXXX】中建立数据表,表的定义如下所示。 学生XXXX(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院系名称,备注); 课程XXXX(课程号,课程名,选修课,学分); 选修XXXX(学号,课程号,分数)。 要求定义每张表的主码,为属性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决定是否允 许为空,为【性别】和【学分】属性定义默认值。 (3) 定义表之间的关系。 (4) 分别为表录入几行数据记录,同时练习数据的修改和删除操作。 (三)实验步骤 (1)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连接数据库服务器,进入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主界面。 (2) 右击【对象资源管理器】|【数据库】,选 择快捷菜单中的【新建数据库】命令,弹出【新建数据库】窗口,在各属 性页中设置新建数据库的属性,包括设置数据库逻辑名、所有者、文件 的逻辑名、文件的物理名、文件类型、文件增长方式、文件的路径、文 件组等属性,如图下所示。

数据库原理实验报告

南京晓庄学院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一SQL Server 2005常用服务与实用工具实验 所在院(系):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班级:14软工5班 学号:14551204 14551206 姓名:花元凯罗文波 1.实验目的 (1)了解Microsoft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的发展历史及其特性。 (2)了解SQL Server 2005的主要组件、常用服务和系统配置。 (3)掌握Microsoft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图形环境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使用“SQL Server 2005 联机从书”获取帮助信息的方法;了解“查询编辑器”的使用方法;了解模板的使用方法。 2.实验要求 (1)收集整理Microsoft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的相关资料,总结其发展历史及SQL Server 2005主要版本类别和主要功能特性。 (2)使用SQL Server配置管理器查看和管理SQL Server 2005服务。 (3)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连接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帮助系统获得 所感兴趣的相关产品主题/技术文档。

(4)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查询编辑器”编辑并执行Transact-SQL查 询语句。 (5)查看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模板,了解模板的使用方法。 (6)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步骤、结果和总结实验步骤/结果 (1) 简要总结SQL Server系统发展历史及SQL Server 2005主要版本类别与主要功能特性。 SQL Server是由Microsoft开发和推广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它最初是由Microsoft、Sybase和Ashton-Tate三家公司共同开发的,并于1988年推出了第一个OS/2版本。1996年,Microsoft 推出了SQL Server 6.5版本;1998年,SQL Server 7.0版本和用户见面;SQL Server 2000是Microsoft公司于2000年推出,该版本继承了SQL Server 7.0 版本的优点,同时又比它增加了许多更先进的功能。SQL Server 2005 是一个全面的数据库平台,使用集成的商业智能(BI) 工具提供了企业级的数据管理。SQL Server 2005 数据库引擎为关系型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存储功能。SQL Server 2008是一个重大的产品版本,它推出了许多新的特性和关键的改进,使得它成为至今为止的最强大和最全面的SQL Server版本。目前最新版本是SQL SERVER 2014。 1,SQL Server 2005学习版当保护和管理应用系统内外部的信息变得至关重要时,通过提供一套免费、易于使用和健壮的数据库,学习版帮助开发人员建立强健的和可靠的应用系统。

Micro-CT原理及应用

Micro-CT原理及应用 2010-3-5 来源:北京力途科技有限公司 >>进入该公司展台 Micro-CT原理及应用 1895年,Wilhelm C. Roentgen发现了X射线,并为夫人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张X片——戴戒指的手掌照片。1967年,Godfrey N. Hounsfield发明了第一台CT设备,能够从多个角度摄片,采集被摄物体的三维信息,在不破坏物体的情况下观察其内部结构。1970年代,医院开始使用CT诊断疾病。数十年来,这一伟大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医学(组织器官、生理代谢过程成像)、药学(药效检测、新药开发)、材料学(新材料的开发)、工业(各种器件的质检和探伤)、农业(木材和种子的质检和分析)、工程(建筑材料内部孔隙度、连通度和渗透性分析)、珠宝(真伪识别和最佳切割方案设计)、考古(化石的结构和成分分析)等领域。(更多CT应用……)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CT是应用于临床检查的医学CT,第一幅CT图片显示的就是头颅影像。经过40多年的发展,Hounsfield发明的速度极慢的平移式笔形束CT已经发展成为种类繁多的CT家族,例如螺旋CT、64 排容积CT、定量CT。(更多CT技术背景……) CT设备的基本分类

1980年代,由于普通CT无法满足科学研究对分辨率的苛刻要求,学术界开始研发显微CT,即MicroCT。MicroCT(也称为显微CT、微焦点CT或者微型CT)采用了与普通临床CT不同的微焦点X线球管,分辨率高达几个微米,仅次于同步加速X线成像设备的水平,具有良好的“显微”作用。而高分辨率付出的代价是扫描样品的体积很小,只有几个厘米,体现其“微型”的一面。 与临床CT普遍采用的扇形X线束(Fan Beam)不同的是,MicroCT通常采用锥形X线束(Cone Beam)。采用锥形束不仅能够获得真正各向同性的容积图像,提高空间分辨率,提高射线利用率,而且在采集相同3D图像时速度远远快于扇形束CT。 MicroCT成像原理

数据库理论与技术实验报告六

数据库理论与技术课程实验报告 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计科 实验时间: 2012年4月26日 组长:学号:组_______ 姓名:学号:组_______ 姓名:学号:组_______ 姓名:学号:组_______ 指导教师签字:成绩: 实验六、视图、存储过程和触发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实验目的:理解视图的概念和相关命令,并掌握视图相关的SQL语句;理解存储过程的概念和相关命令,并掌握存储过程相关的SQL语句;理解触发器的概念和相关命令,并掌握触发器相关的SQL语句 2、实验要求:掌握视图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 1、利用数据库jxgl完成实现下列查询的视图。(在SQL SERVER2005上附加数据库jxgl),并运行该视图。 安装好的SQL Server2005没有用户数据库,如果磁盘上有数据库文件,可以将其附加到数据库服务器中。 (1)创建视图,实现查询03物流1班学生的详细信息 (2)创建视图,实现查询“入学成绩”在350到400分之间的学生的姓名和班级(3)创建视图,实现查询students表中现有的班级 (4)创建视图,实现查询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的教师的教师编号和姓名(5)创建视图,实现查询姓“陈”,且籍贯是“宁波”的学生的姓名,出生日期,入学成绩。 (6)创建视图,实现查询课程名称中包含“DB_”的课程的信息

(7)创建视图,实现查询教师上课情况表中还没有安排好上课教师的班级和对应的课程号 (8)创建视图,实现查询全体学生情况,查询结果按所在班级名升序排列,同一班级中的学生按出生日期降序排列 (9)创建存储过程,实现统计03物流1班学生“入学成绩”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 (10)创建存储过程,实现统计各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按统计结果做降序排列(11)创建存储过程,实现统计各部门教师的人数,筛选出教师人数在指定人数(参数)以上的部门 (12)创建储存过程,实现查询平均分在指定分数(参数)以上的课程编号 2、将上述查询以存储过程实现,并在后面写出运行该存储过程的语句。 注意:在实验报告中说明查询的目的和对应的语句。 三、实验过程及数据记录 (1)创建视图,实现查询03物流1班学生的详细信息 create view v1 as select * from Students where class='03物流1' select * //查询视图v1 from v1 (2)创建视图,实现查询“入学成绩”在350到400分之间的学生的姓名和班级create view v2 as select sname,class from Students where mgrade between 350 and 400 select * //查询视图v2 from v2 (3)创建视图,实现查询students表中现有的班级 create view v3 as select distinct class //加上distinct能消除重复选项 from Students select * //查询视图v3 from v3

CT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

CT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 内容提要 CT发展概述 CT扫描仪的主要结构 CT成像的基本原理(重点、难点) CT图像特点 影响CT图像的因素(重点) CT检查方法与临床应用(难点) CT诊断方法 CT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 CT的新进展 CT发展概述 CT(computed tomography)即计算机断层摄影。 发明人:英国科学家Hounsfield。 发明时间:1969年设计成功,1972年公诸于世的。 突出特点: 是X线成像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是横断面图像显示,没有重叠或重叠很少。 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清晰,诊断准确。 CT问世的意义:大大扩展了影像检查的范围,是影像诊断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Hounsfield因此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奖。 CT的发展历程 2004年 64层的螺旋CT问世(3D) 2002年 16层的螺旋CT问世

2000年 8层的螺旋CT问世 1998年 4层螺旋CT应用于临床 1993年双排CT研制成功 1989年螺旋CT应用于临床 1983年电子束CT(EBCT)研制成功 1978年国内开始引进CT 1974年全身CT应用于临床 1972年 CT正式应用于临床 CT发展史 ——传统CT CT分代扫描方式检测器数量 X线束形态扫描时间用途 第一代:平移/旋转一个直线形 4-5分/层头颅 第二代:平移/旋转几十个小扇形 18秒/层头腹 第三代:旋转/旋转几百个大扇形 2-4秒/层全身 第四代:旋转/固定几千个大扇形 1-4秒/层全身 第五代: 电子束CT 第六代: 螺旋CT CT发展史 ——传统CT CT分代扫描方式检测器数量 X线束形态扫描时间用途 第一代:平移/旋转一个直线形 4-5分/层头颅 CT发展史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技术实验

实验一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使用初步 姓名:学号: 专业:网络工程班级: 同组人:无实验日期: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SQL Serve 2005 服务器的安装方法 2.了解SQL Serve 2005 的环境 3.了解数据库及其对象 【实验准备】 1.了解SQL Server 2005的版本 2.了解SQL Server 2005各版本对硬件和软件的需求 【实验内容】 1.安装SQL Server 2005 2.练习启动、停止和暂停服务管组件的服务,了解SQL Server 2005中包括的服务器 组件,掌握服务管理器和使用。 3.练习Microsoft SQL Server Enterprise Manager的使用。 4.练习Microsoft SQL 查询分析器的使用。 【实验步骤】 1.0.准备工作: 测试数据库的加载 本实验需用到测试数据库db_shopping,请按以下步骤完成测试数据库的加载,以便完成后面实验。 (1)将数据库备份文件复制到某一文件夹(如:C:\TestDB)下 (2)启动SQL Server 服务管理器。 通过“开始=>程序=>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管理向导”打开“SQL Server

服务管理器”,启动“SQL Server 服务管理器”,并记录当前运行的服务器名。 (3)启动企业管理器。 (4)在对象资源管理器中,右击数据库->选择还原数据库,如下图: 在出现的对话框中选择”源设备”,如下图

在源设备选项的右边,点击”…”图标,会出现下图所示对话框: 单击添加按钮,在如下图所示对话框中根据备份文件的存储位置选中备份数据库文件,而后点确定。 在弹出对话框的下拉列表中选择数据库db_shopping,同时在选择用于还原的备份集选项相应位置的复选框中打上勾,如下图:

CT工作原理及研究

CT工作原理及研究 【摘要】通用电器(GE)16排多层螺旋CT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电子计算机和X线相结合的一项新颖的诊断技术,图像分辨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并且图像可以从各种不同角度观察,因而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也提高了发现早期病变的能力。本文在阐述GE16排CT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探讨GE16排CT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沿。 通用电器(GE)16排多层螺旋CT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电子计算机和X线相结合的一项新颖的诊断技术。GE16排多层螺旋CT具有业界最先进的采集系统,图像分辨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并且图像可以从各种不同角度观察,因而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也提高了发现早期病变的能力,同时GE16排CT也开创了无创检查的新标准。本文在详细阐述GE16排CT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之上,就临床应用研究加以简要介绍。1GE16排CT成像原理 CT扫描成象需要经过四个主要过程,即: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象重建和显示图象[1]。GE16排CT扫描床控制系统分为水平控制系统和垂直控制系统, 而扫描床的升降由垂直控制系统来完成。垂直控制系统组成主要由以下部分:交直流转换器(G700);床垂直控制板(D702);频率转换器(LUST);固态继电器(D703);螺旋丝杆驱动系统(M1);螺旋丝杆刹车(Y702);安全开关(S704)。其工作原理简述如下: 交直流转换器提供扫描床垂直控制板所需要的电源电压, 当按下旋转架或操作台上的控制按钮时, 控制板接收到其指令时执行扫描床的垂直升降功能并按指令停在任一高度。频率转换器控制螺旋丝杆驱动系统垂直移动功能,螺旋丝杆驱动系统包括驱动电机和螺旋丝杆, 螺旋丝杆刹车是螺旋丝杆驱动系统的附 属功能, 它能使扫描床垂直移动时能够安全的停止。固态继电器的功能是作为一个安全停止继电器由扫描床系统来控制, 当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切断频率转换器的电源, 使整个系统停止工作。数据采集系统基本组成部分,由X线球管、滤线器、准直器、探测器、A/D转换器及相关控制组件构成[2]。在进行扫描时,当一束分布均匀的X射线束从各个角度通过密度或厚度分布不同的被检部位时,由于被检部位对X线束的吸收不一致性,穿过人体后被衰减的X线信号由探测器阵列所接收,这些信号经放大后进行模数转换,变成数字信号,此信号也称为原始数据Raw Data。在进行图象重建之前,为了得到准确的重建图象数据,要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如减除空气值和零点漂移值;X线性化校正;X线束硬化效应处理等。这些处理均是在A/D转化器中进行,是针对每一个探测器,根据其特性事先制定相应的校正曲线表,并将这个校正用线性表编成文件存放在数据库中。若进行线束硬化校正时,就从数据库中调出一组线性表对探测器的采集进行校正。由探测器接收,转换成模拟信号经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后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较准确的表示扫描部位密度和厚度的用于重建图象的数据,把这些数字数据经存储器送入容积器中,用重建滤波器进行数据运算处理,把运算好的数字数据填入存储器中摆好的阵象素中,形成扫描部位的数字图象,最后将形成的数字图象进行窗宽、窗位技术处理,经数模转换后由显示器显示出来。GE16排CT型CT中,采用稀土陶瓷固态探测器,它根据射线耦合效应将投影的X线束转换成MA 级电流信号,并利用其内部的闭环自动温度控制电路将探测器温度控制到35℃左右,温度控制电路主要用来抑制探测器内部零点漂移,确保转换电流信号的准确性。探测器转换成的MA级电流信号并行传输给数据采集系统DAS。数据采集系统主要由23块CAM板、DDP板、CIF板、OGP控制器,电源构成。其中将1-7块CAM板定为RBB部分,8-16块CAM定为CBB部分,17-23块CAM、DDP、CIF定为LBB部分。CAM板主要是将探测器的电流信号进行运算放大,经A/D转换为并行数字信号,然后随CIF中的时钟控制信号将数字信号传输到DDP板。DDP板将CAM板传来的数字信号进行多元逻辑运算、偏移补偿等处理,然后传输到DTRF板。CIF板是OGP控制器与DAS系统间的接口板,主要是将OGP的控制信号与时钟同步信号传输给DAS系统,并将DAS系统的反馈信号转回给OGP控制器。OGP控制器是GANTRY旋转部分的中央处理器,控制本机数据采集,时钟同步、曝光时间等。如:在AXAL扫描时发送16VIEW基准信号,SCOUT扫描时发送1VIEW基准信号;扫描完成后给DAS发送复位指令等。DTRF(Data transfer with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主要是将DDP传来的并行数字信号转换为16位串行数字信号,并进行错误纠正,然后转换成为光纤信号传输给RF Transmitter。RF transmitter将光纤信号进行光电转换和频率调制,调制成高频射频信号,然后经滑环发射给GANTRY固定机械部分的RF RECEIVER。RF RECEIVER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解码转换为光纤信号,经光纤电缆传输给OC中的重建系统。多名医学专业写手经过多年历练能为不同专业的作者提供高质量的原创文稿,能快速保证通过学术不端检测,同时保证最短的操作时效! 2临床应用研究由于GE16排CT断面迭加技术的应用,其生成的新图象无论在对比度、分辨率等方面都超过原有扫描图象,特别对颅底图象伪影去除有很大改观,在胸、腹部扫描时,对发现小的病灶及消除容积效应亦有很大帮助。病变部位的体积测量在临床上有其重要意义,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作同位素治疗前必须进行甲状腺体积(重量) 测定,以确定同位素剂量[3]。以往都是由B超或由ECT 完成。由于B超是以距离测量×6 ÷π(经验公式) ,而ECT 则是平面长轴估算法,其实际测算的正确性都有一定的限度。而CT 是采用对不规则的体积进行积分运算测量甲状腺的体积,自然精确可靠,因此所给同位素剂量准确,临床疗效更为显著;此外,还应用于对脑出血病人 出血量的计算,作为内科治疗或外科手术的指针;应用于肝癌病人介入化疗前,碘油及抗癌药混合 物栓塞时用量的估计等。总之,充分利用CT 机的计算机功能并不断加以组合开发利用,有深远的临床意义。

数据库原理及技术实验报告2

《数据库原理及技术》实验报告 姓名:莫鸿斌学号:201601030137 班级:2016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日期:2018-3-16 一、实验项目 了解SQL Server2012常用组件 二、实验目的 1.掌握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的运用; 2.掌握SQL Server 2012常用组件; 3.如何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创建数据库及表。 三、实验内容 1.了解SQL Server2012常用组件; 2.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创建数据库factory,要求将数据库文件 factory_data.MDF存放在E:\data下面,其文件初始大小5MB,自动按5MB增长,将事务日志文件factory_log.LDF存放在E:\data目录下,其文件大小按1MB自动增长。 3.在数据库factory下创建如下表: 职工表(职工号(int),姓名(char(10)),性别(char(2)),出生日期(datetime),党员否(bit),参加工作时间(datetime),部门号(int)),其中职工号作为主键。 部门表(部门号(int),部门名(char(10)),其中部门号作为主键。 工资表(职工号(int),发放年份(int),发放月份(int),工资(decimal(6,1))),其中职工号、年份、月份作为主键。 4.建立第三步创建的表之间的参照完整性规则。 5.在上述表中输入数据,每个表至少10条记录。 6.备份数据库,考走以备下次试验使用。 四、实验环境 安装有SQL Server2008的PC一台。 五、实验步骤及结果 1.了解SQL Server2012常用组件; 2.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创建数据库factory;要求将数据库文件 factory_data.MDF存放在E:\data下面,其文件初始大小5MB,自动按5MB增长,将事务日志文件factory_log.LDF存放在E:\data目录下,其文件大小按1MB自动增长。

《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课程实验报告

(软件实验) [《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实验] 专业班级:[ ] 学生姓名:[ ] 学号:[ ] 指导教师:[ ] 完成时间:[ ]

目录 模块一: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实验 (1) 实验一、熟悉ORALCE环境并练习SQL的定义 (1) 一、目的与要求 (1) 二、操作环境 (1) 三、实验内容 (1) 四、思考题 (5) 实验二、记录查询 (5) 一、目的与要求 (5) 二、操作环境 (5) 三、实验内容 (5) 四、思考题 (6) 实验三、SQL的数据操纵 (7) 一、目的与要求 (7) 二、操作环境 (7) 三、实验内容 (7) 四、思考题 (7)

实验四、视图及权限控制 (8) 一、目的与要求 (8) 二、操作环境 (8) 三、实验内容 (8) 四、思考题 (9) 实验五、数据库触发器与过程 (10) 一、目的与要求 (10) 二、操作环境 (10) 三、实验内容 (10) 模块二: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2) 模块三:心得体会 (12) 模块四:参考文献 (13) 模块五:代码汇总 (13) 附录:ORACLE有关命令及内部字典 (18) ORACLE 的SQL*PLUS基本命令 (18) Oracle的哑表与数据字典 (19)

模块一: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实验 实验一、熟悉ORALCE环境并练习SQL的定义 一、目的与要求 本实验主要是熟悉ORACLE的运行环境,在CLIENT端进行联接设置与服 务器联通,进入ORACLE的SQL*PLUS的操作环境,进一步建立表格,并考虑 主键,外部键,值约束。 二、操作环境 硬件:主频2GHz以上服务器(内存2GB以上、硬件空闲2.2GB以上), 主频1GHz以上微机,内存1GB以上。 软件:WINDOWS XP/2000/2003 SERVER 可安装ORACLE/9i/10g/11g/13i FOR NT/WINDOWS(注意在32位与64位的区别,可选企业版) 如果windows 非server如XP等,安装时请选择个人版(PERSONAL) 三、实验内容 1.上机步骤 单机版: (1)先启动PERSONAL ORACLE(START DATABASE) (2)用sql*plus登录(开始--程序-ORACLE FOR WIN-SQLP*PLUS(与网络版相同)进入SQL*PLUS 用户名:SYSTEM/manager (其中manager为缺省口令,安装需要设定,根据设定的密码进行相应变化;不要数据库联接串,其中SYSTEM为DBA用户) 还有一般用户scott/tiger (3)进入SQL>状态,可以执行SQL中的任何命令(建表,插入、删除、修改、查询等),还可建立用户、数据库等操作。 (4)退出,在SQL>状态,EXIT回车 网络版: 在实验室上机时,一般安装时管理员已设置好.先找到windows中的oracle服务(一般为oracleserviceORCL),启动此服务,再找到sql*plus所在的位置(一般桌面上有),运行即可进行登录界面.

数据库原理实验报告(4)

数据库原理实验报告(4)

南京晓庄学院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四查询设计实验 所在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 13软件工程转本1班 学号:13131151 姓名:薛伟

1.实验目的 (1)了解查询的目的,掌握SELECT语句的基本语法和查询条件的表示方法。 (2)掌握数据排序和数据联接查询的方法。 (3)掌握SQL Server查询分析器的使用方法。 2.实验要求 (1)针对“TM”数据库,在SQL Server查询分析器中,用T-SQL语句实现以下单表查询操作,并将将调试成功的T-SQL命令,填入实验报告中。 a)查询所有课程的详细情况。 b)查询来自江苏或山东的学生学号和姓名,并以中文名称显示输出的列 名。 c)查询选修了课程的学生学号(一人选了多门课程的话,学号只显示一 次)。 d)查询选修课程号为07253001的学号和成绩,并要求对查询结果按成绩 降序排列,如果成绩相同则按学号升序排列。 e)查询所有学生的学号、姓名和年龄。 f)查询选修课程号为07253001的成绩在85-95之间的学生学号和成绩, 并将成绩乘以0.7输出。 g)查询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DEPT_ID为07)或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DEPT_ID为09)姓张的学生的信息。。 h)查询所有核心课程(课程名中带*的)的情况。 i)查询缺少了成绩的学生的学号和课程号,查询结果按课程号升序排列。 (2)在SQL Server查询分析器中,用T-SQL语句实现下列数据联接查询操作:

a)查询每个学生的情况以及他(她)所选修的课程。 b)查询学生的学号、姓名、选修的课程名及成绩。 c)查询选修C语言程序设计且成绩为85分以上的学生学号、姓名及成绩。 d)查询和学生柏文楠是同一个民族的学生(用自身联接实现)。 e)分别用等值联接和内联接查询有授课记录的老师的姓名。 f)用外联接查询所有老师的授课情况,输出老师的工号、姓名、职称、院 系、担任的课程号和授课的学期,结果按院系和职称升序排列。如果该 老师没有授课历史,在课程号和授课的学期中显示空值 (3)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新建查询,完成以上查询命令的同时,熟悉SQL 编辑器工具栏中各快捷按钮的作用。 (4)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步骤、结果和总结实验步骤/结果 将调试成功的T-SQL语句写在下方(标明题号)。 一、针对“TM”数据库,在SQL Server查询分析器中,用T-SQL语句实现以下单表查询操作,并将将调试成功的T-SQL命令,填入实验报告中。 (a)查询所有课程的详细情况: select*from Course (b)查询来自江苏或山东的学生学号和姓名,并以中文名称显示输出的列名。

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实验八

《数据库原理及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4-5-11 成绩: 一、实验项目 实验8 二、实验目的 触发器应用 三、实验内容 1、创建触发器,当插入、修改、删除教师信息时,查询出所有教师的信息; 2、创建触发器,当修改教师职称时验证修改后的职称是否为教授、副教授、讲师或助教,若不是则不允许修改; 3、创建触发器,当修改学生学号时,同时修改这个学生对应成绩记录的学号,使修改后数据保持一致状态; 4、创建触发器,当删除教师信息时,删除这个教师担任的课程信息; 5、创建触发器,当修改教师信息时,查询出这个教师所担任课程的成绩信息,并加密。 四、实验环境 安装有SQL Server2005的PC一台。 五、实验步骤及结果 1、创建触发器,当插入、修改、删除教师信息时,查询出所有教师的信息; create trigger js_te on teacher for insert,delete,update as select*from teacher insert into teacher values('805','赵四','男',1965-8-5,'助教','生科系') delete teacher where tno='805' update teacher set prof='教授'where tno='804' exec sp_helptrigger teacher 查询教师表上触发器信息: 执行插入操作:

执行删除操作: 执行修改操作: 2、创建触发器,当修改教师职称时验证修改后的职称是否为教授、副教授、讲师或助教,若不是则不允许修改; create trigger js_yz on teacher for update as if update (prof) begin if(select prof from inserted)not in('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 begin print('不允许修改为除规定范围之外的职称') rollback tran end else print('修改成功')

CT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

CT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 容提要 ?CT发展概述 ?CT扫描仪的主要结构 ?CT成像的基本原理(重点、难点) ?CT图像特点 ?影响CT图像的因素(重点) ?CT检查方法与临床应用(难点) ?CT诊断方法 ?CT诊断报告的书写规 ?CT的新进展 CT发展概述 ?CT(computed tomography)即计算机断层摄影。 ?发明人:英国科学家Hounsfield。 ?发明时间:1969年设计成功,1972年公诸于世的。 ?突出特点: ?是X线成像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是横断面图像显示,没有重叠或重叠很少。 ?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清晰,诊断准确。 ?CT问世的意义:大大扩展了影像检查的围,是影像诊断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Hounsfield因此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奖。 CT的发展历程 2004年64层的螺旋CT问世(3D) ?2002年16层的螺旋CT问世 ?2000年8层的螺旋CT问世 ?1998年4层螺旋CT应用于临床 ?1993年双排CT研制成功 ?1989年螺旋CT应用于临床 ?1983年电子束CT(EBCT)研制成功 ?1978年国开始引进CT ?1974年全身CT应用于临床 ?1972年CT正式应用于临床 CT发展史 ——传统CT ?CT分代扫描方式检测器数量X线束形态扫描时间用途 ?第一代:平移/旋转一个直线形4-5分/层头颅

?第二代:平移/旋转几十个小扇形18秒/层头腹 ?第三代:旋转/旋转几百个大扇形2-4秒/层全身 ?第四代:旋转/固定几千个大扇形1-4秒/层全身 ?第五代: 电子束CT ?第六代: 螺旋CT CT发展史 ——传统CT ?CT分代扫描方式检测器数量X线束形态扫描时间用途 ?第一代:平移/旋转一个直线形4-5分/层头颅 CT发展史 ——传统CT ?CT分代扫描方式检测器数量X线束形态扫描时间用途 ?第二代:平移/旋转几十个小扇形18秒/层头腹 CT发展史 ——传统CT ?CT分代扫描方式检测器数量X线束形态扫描时间用途 ?第三代:旋转/旋转几百个大扇形2-4秒/层全身 CT发展史 ——传统CT 小结:X线成像与常规CT成像的异同点 相同点:X线、灰阶图像 不同点 X照片:X线穿透人体后在胶片上形成潜影,经显定影处理后得到X线图像。 CT成像:安装于扫描机架上的X线管发射X线,X线管和探测器环绕患者做机械性往复运动,X线穿透扫描层面后被探测器检测并转化为电流信号,再转化为数字信号,由计算机实现横断面图像重建。 CT发展史 ——电子束CT 的概念 ?1982年设计成功。由电子枪发射电子束,经偏转线圈偏转,形成4束电子束同时打击钨靶,产生X

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实验指导学生用书

数据库原理与技术 实验指导书 (学生用书) 适用专业 (计算机类各专业) 南华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系 2011年2月

目 录 实验1 认识DBMS (1) 实验2 交互式SQL(1) (6) 实验3 交互式SQL(2) (8) 实验4 交互式SQL(3) (9) 附录A数据备份操作说明 (11) 附录B实验报告模板 (15)

实验1 认识DBMS 一、利用管理工具创建数据库、表和表间关系 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 实验目的:熟悉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的基本操作,进一步理解数据库、表、表间关系的概念。 注意事项:创建数据库和数据表时应认真,如果出现错误,应相应地修改结构或删除。 实验内容 (1) 利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创建数据库,名称为【学生选课YYXXXX】。其中YY为专业代号,计算机为JS,软件工程为RJ,网络工程为WL,数字媒体为SM;XXXX为各位同学的学号中的最后四位 (2) 在【学生选课YYXXXX】中建立数据表,表的定义如下所示。 学生YYXXXX(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院系名称,备注); 课程YYXXXX(课程号,课程名,先行课,学分); 选修YYXXXX(学号,课程号,分数)。 要求定义每张表的主码,为属性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决定是否允许为空,为【性别】和【学分】属性定义默认值。 (3) 定义表之间的关系。 (4) 分别为表录入几行数据记录,同时练习数据的修改和删除操作。 实验步骤 (1) 启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连接数据库服务器,进入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主界面。 (2) 右击【对象资源管理器】|【数据库】,选择快捷菜单中的【新建数据库】命令,弹出【新建数据库】窗口,在各属性页中设置新建数据库的属性,包括设置数据库逻辑名、所有者、文件的逻辑名、文件的物理名、文件类型、文件增长方式、文件的路径、文件组等属性,如图1.1 所示。

CT原理与设备

CT成像原理与设备-CT成像基础 时间:2010-02-26 来源:放射中级考试指南作者:本站整理【复制分享】【讨论-纠错】【举报】 (一)CT的成像原理与方式 CT与常规X线摄影一样,它的成像也是利用了X线的原理。X线穿过人体各组织后会发生衰减,主要是因为能量被吸收(同时也有散射的缘故)。不同的组织会有不同衰减系数,也就是说不同的组织会有不同的X线衰减程度,而所有的应用X线的成像技术和模式都是以此为基础的。目前所应用的投影方式X线成像技术可分为两类,模拟成像和数字成像,CT则是应用数字成像的典型。 1.数字成像所谓数字成像实际上就是将模拟信号数字化,也就是把连续变化的模拟曲线变化给予相应的具体值,形成离散而非连续的数字值。这些数字以行和列的排列形式组成数字矩阵,然后将数字矩阵转化为可视图像的像素矩阵,每个像素根据数字矩阵中相应的数字以不同的亮度(即灰阶)表现出来。 在X线数字成像中,一种是模拟图像数字化;另一种是将获得信息由模拟量直接转换成数字(模数转换)量,然后成像,如CR和DR。CT和这些数字成像又有所不同,并非直接测量而是经过不同方式的计算方法使每个像素数字化,是个间接过程。 与模拟成像相比,数字成像的优势很多,可以进行高保真的存储(磁带及光盘)和传输(电缆、电话及卫星),并且随时可以高保真的调阅,这是胶片存储所不及的。可以进行图像后处理(改变对比度、灰阶和图像大小,计算距离、面(体)积、测量像素或感兴趣区的密度值以及二维三维甚至四维的图像重建);软组织对比度分辨力(密度分辨力)也明显高于模拟成像,它的不足之处是空间分辨力较模拟图像低得多,目前最多为1024x 1024矩阵。 2.CT扫描模式 (1)断层扫描CT的X线球管发出的X射线与常规x线摄影的不同,在准直器的作用下,X射线呈有一定厚度的笔形或扇形束穿过相同厚度的人体断层,到达对面替代常规X线摄影中胶片感光颗粒和荧光屏作用的检测器(detector),检测器的作用是将穿过人体不同组织后衰减的X线的强度转换成不同电流强度的电信号通过输送电缆送人计算机。这个X线束用不同的运动方式(直线或旋转)以脉冲形式依次从不同投射角度穿过人体的同一解剖断层,检测器将所得数据依次送人计算机,由计算机计算出这一断层矩阵中每一个像素的密度值(CT值)组成数字矩阵.再以灰阶形式显示在监视器上。一个断层扫描完毕,扫描床移动使另一个断层对准x线束再进行扫描。螺旋扫描出现之前所有的CT机器都是这一种扫描方式,螺旋扫描问世后将这种断层扫描方式称为常规CT扫描以与螺旋扫描相区分。 断层扫描主要有以下三种运算方法:①反投影法(back projection),亦称综合法(summation method);②迭代法(interactive methods),包括代数重建法(algebraic reconstruction)、逐线校正法(ray -by -ray correction)、逐点校正法(point- by -point correction);③解析法(analytic methods),包括二维傅立叶转换法(two-dimensional Fourier analysis)、滤波反投影法(filtered back-projection)和褶积反投影法(convoluted back-projection )。在上述三种重建方法中,由于运算量较小、图像质量较高,解析法的使用最多。 (2)螺旋扫描:滑环技术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采用的新技术。滑环时代之前,含有X线球管的旋转部分与静止部分之间的馈电和信号传输是靠电缆来完成的,电缆的有限长度限制了球管的旋转运动,使球管的运动只能是双向往返式,无法向一个方向进行连续扫描。所谓滑环装置,就是用类似发电机上碳刷作为旋转部分,带有凹槽的滑环作为固定部分,代替电缆来进行固定部分与旋转部分之间的馈电和信号传输。省却了电缆,使球管可以向一个方向连续旋转。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验

摘要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网络学习以及交流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构建基于网络的电子收发系统在日常沟通交流环节中,实验教学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子收发系统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日常交流学习以及通信的效果。 本电子收发系统,以的形式作为主要载体,主要包括的收发,编写,修改,通讯录的设计,以及数据库的设计以及存取调用等,还以各种形式方便用户的使用以及更加全面的功能满足当代生活工作的需求 开发平台采用的是JAVA SEVERLET,后台数据库采用的是MYSQL,前端开发工具是JAVA JSP。实现了一个具有性能稳定、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具有管理系统、交流工具、编辑工具、等模块的网络电子交流平台。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验;SQL;JAVA;SEVERLET;JSP;

ABSTRACT In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high speed development today, through the network and communication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learn, in this context, we set based on the network to send and receive E-mail system in daily communication link,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a pivotal position, send and receive E-mail system effect quality, directly affects the daily communication study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 This E-mail to send and receive system to a web site form as a main carrier, mainly including the send and receive E-mail, write, modify, address book of design, and database design and access call, and also in the form of the use of users and more comprehensive functions meet the needs of contemporary life work The JA V A development platform is SEVERLET, backend database USES is MYSQL, front development tools is JA V A JSP. Implements a has stable performance, friendly interface, easy to use, has the email management system, communication tools, editing tools, such as the network email communication module platform.

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

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小组成员: 一.实验内容 1.熟悉DBMS环境及其主要工具,设计实现交互式SQL操作,设计实现嵌入式SQL/过程SQL操作 2.设计存储过程;使用游标、数据字典等工具, DB结构及功能设计, 实现小型数据库的各种操作 3.设计、体验数据库安全性及完整性 建立school数据库,完成各种查询,视图,并建立连接,用户能对数据库进行基本访问查询 二.实验环境 SQL Server软件建立数据库,完成基本数据库操作,在VB中采用ADO接口访问SQL SERVER 三.数据库设计、程序与运行结果 (1)数据库基本信息 School数据库中的teacher表

School数据库中的student表

School数据库中的score表 (2) 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开放数据库互连),利用ADO(ActiveX Data Objects)接口访问数据库的方法。 启动VB 6.0,新建工程,名为工程1。在工程1中创建一个表单,名称为“成绩查询”,在成绩查询表单中加入3个控件:第1个为标签,caption属性值为“王芳的操作系统成绩”;第2个为文本框,名称为grade_text;第3个为命令按钮,名称为command1,caption属性值为“查询”。

双击“查询”按钮,打开其click事件代码窗口,在窗口中输入如下语句。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cn As ADODB.connection Dim rs As ADODB.Recordset Dim strCnn As String strCnn = "DRIVER={SQL SERVER};SERVER= WWW-2690DBEC2CC;UID=; PWD=; DATABASE=school" Set cn = New ADODB.connection cn.open strCnn Dim cm As New https://www.doczj.com/doc/7a10854959.html,mand cm.activeconnection = cn https://www.doczj.com/doc/7a10854959.html,mandtext = "select grade from student,sc,course where student.sno=sc.sno and " + _ "https://www.doczj.com/doc/7a10854959.html,o=https://www.doczj.com/doc/7a10854959.html,o and student.sname='王芳' and https://www.doczj.com/doc/7a10854959.html,ame='操作系统'" https://www.doczj.com/doc/7a10854959.html,mandtype = adCmdtext https://www.doczj.com/doc/7a10854959.html,mandTimeout = 1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