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1)最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3.58 KB
- 文档页数:25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内容包括: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统计和概率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数据和信息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在绘制统计图时,可能会对数据的分类、统计图的构图等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逐步掌握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获取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对数据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获取信息。
2.教学难点: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实例分析-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巩固拓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统计图模板、数据素材等。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练习本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关注数据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例如:展示一组学生的身高数据,请学生观察并说出身高最高的学生。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呈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例如:展示一组学生的成绩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科成绩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等。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绘制条形统计图。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第1课时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4)第2课时分段整理数据 (8)第3课时平均数 (11)第4课时运动与身体变化 (15)(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它们的结构和特点;会分段整理数据,能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结合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对简单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出发,探索并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能应用平均数解释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4.使学生在运用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统计活动的实际价值,体验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常用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画图、表格、文字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数据,并能对简单数据进行一些简单分析和解释,积累了一些统计活动的经验。
不过,这个阶段学生接触的统计表和统计图都是非正式的。
从本单元开始,将结合具体的统计活动,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本单元主要教学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分段整理数据,以及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方法,进一步积累分析和比较简单数据的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同时,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案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第一课时分段数据统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3、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分段整理数据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学习新课:1、每个星期一,大家都会穿校服,看上去整齐又漂亮。
想一想,在每次换校服之前都要做什么呢?(量身高)随便请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
问:是不是要为你们每个同学都设计一个尺寸,做出50种规格的校服呢?出示全班的身高记录单,请大家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比较的合适?(分大号、中号、小号三种规格。
身高120cm~129的穿小号,130~139的穿中号,140~149的穿大号。
) 2、现在我们已经想到了要根据身高把服装分成3种型号,看了这张记录单,你清楚具体有几套大的?几套中的?几套小的?那下面该做什么?(按各段统计,可以用打“√”的方法或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
)更喜欢哪种统计方法呢?为什么?(用“正”字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结果)根据记录单上的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注意不要遗漏不要重复。
写完之后与电脑的演示校对一下,如果有错,检查一下问题在哪里。
3、能不能就这样把画“正”字的记录表交上去呢?指出:还要根据它完成统计表。
学生继续完成。
与电脑校对。
想一想,那么多的班级,都制作了类似的统计表,而且每年都需要这样的统计,检查我们的这份表格,还缺了什么呢?出示完整的表格,包括表名和日期。
4、服装厂的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5、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分段整理的方法进行统计二、联系实际,巩固练习1、其实我们身边用分段的方法来整理的现象是很多的。
你能举几个例子吗?比如成绩:90多分的为A,70多、80多的为B,60多的为C,60以下的为D……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出示)看了这些数据,你觉得怎么分段比较的合适?(50多的为A,40多的为B,30多的为C,20多的为D。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制作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学会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获取和分析信息,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简单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统计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对于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制作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知道它们的作用。
2.培养学生学会制作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培养学生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制作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学会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获取和分析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2.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实例。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纸张、彩笔等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材料。
3.教学视频: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学校运动会报名情况,引导学生关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1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苏教版 (1)一. 教材分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和描述数据,并通过观察和分析条形统计图来获取信息。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和数据分析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统计的基本知识,如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但他们对于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分析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观察和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能力也在逐步发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能力,能够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3.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学会观察和分析条形统计图,获取有用的信息。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学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完成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分析。
3.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展示条形统计图的实例,方便学生观察和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条形统计图的实例,用于教学演示和引导学生分析。
2.准备纸张、彩笔等绘图工具,让学生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
3.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如商店的商品价格表、班级学生的身高统计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它们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条形统计图。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集体备课教案(7个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主要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和简单的统计图,如折线图和条形图,但对于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够运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2.难点: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情景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条形统计图的模板、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身高、班级学生体重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些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统计图,并提问:“你们觉得哪种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从而引出条形统计图。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条形统计图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以及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学目标】进一步加深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掌握巩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下面的平均数合理吗?说说为什么。
(1)水塘的平均水落石出深是140厘米,小明的身高已经是145厘米了,不会有危险。
(2)王山走8步,共走了52021,他平均每步走65厘米。
(3)一班和二班足球比赛的结果是4比0,这场比赛平均每班进入2球。
(4)电梯里有8人,他们体重的和是430千克,平均每人的体重大约是54千克。
(5)有一片水域水深6米,一艘轮船吃水深度5米,是不是一定能安全通过?(6)张明一家三口,平均每人的居住面积是21平方米,赵刚一家五口的总居住面积是60平方米。
赵刚家的住房面积更大些。
(7)敬老院中老人的平均年龄是81岁,王奶奶今年71岁,可能吗?二、算一算。
1.三(5)班有69人,平均每人向学校捐2本书,一共捐了多少本?2.三(5)班第一小组有8人,向学校共捐了270本书,平均每人捐了多少本书?3.小朱、小崔、小苏、小军为学校捐书各捐了6本,4本、3本、7本、平均每人捐了多少本书?4.气温自测仪记录了某天四个不同时间的气温情况,2时13度、8时16度、14时25度、20218度、这天的平均气温是多少度?5.星期小学一年级有12人,二年级有37人,三年级有43人,四年级有52人,五年级有58人,六年级有72人,平均每个年级有多少人?哪些年级的人数比平均数高?三、看表填一填。
第一小组同学身高统计表。
学生编号 1 2 3 4 5 6身高(㎝) 142 140 137 152 146 135(1)第一小组有()人,最高的同学是()㎝,最矮的是()㎝。
(2)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身高大约是()㎝。
(3)最高的比最矮的高()㎝。
(4)算出他们的平均身高?四、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制成条形统计图。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路程(KM) 5 3 4 3 4 4 5移一移,平均每天行()m五、拓展练习1.算出孙老师的工资是多少。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展示和分析数据。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1课时,内容主要包括条形统计图的定义、特点以及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条形统计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统计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统计数据,如成绩表、销售排行榜等。
但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了解有限,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他们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能够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能够从图中获取信息。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定义和特点,知道条形统计图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
2.学生能够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掌握绘制的基本步骤。
3.学生能够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4.学生能够运用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的定义、特点和绘制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以及如何从图中获取信息。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条形统计图的概念。
2.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PPT、黑板等教学用具。
2.准备条形统计图的实例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成绩等。
3.准备绘图工具,如直尺、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成绩等数据,引导学生关注统计数据,引出条形统计图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条形统计图的定义、特点和绘制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条形统计图。
教案标题: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一)——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统计图的概念,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统计图的概念及分类2.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3.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4. 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及制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直观地展示数据。
引出统计图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统计图的分类。
2. 讲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条形统计图通过长短不同的条形来表示数据的大小,直观、形象、易于比较。
(2)作用: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多少,便于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 演示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1)确定数据:选择需要展示的数据。
(2)确定坐标轴:根据数据范围确定坐标轴的刻度。
(3)绘制条形:根据数据大小绘制相应长度的条形。
(4)添加标题和图例:给统计图添加标题和图例,使统计图更加清晰易懂。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提供的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展示与评价各组展示制作的条形统计图,其他组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指出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
6.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制作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及制作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制作一个关于家庭每月支出的条形统计图。
2. 根据制作的统计图,分析家庭支出情况,提出合理建议。
六、板书设计1. 统计图的概念及分类2.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3.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4. 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实践、评价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第一课时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课本第40---41页例1、“练一练”和第44页练习七第1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了解相应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简单分析数据等统计活动,了解数据处理、分析的大体过程,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会数据蕴含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并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呈现例1中收集完成的数据记录表。
引导:先观察表里记录的结果,说说这里有哪几类节目,你知道些什么。
交流自己了解的项目和数据,并说明大家已经学会和认识了像这样收集、整理数据。
提问:你觉得怎样表示出这里的数据,就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最喜欢每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各是多少?引入:要清楚地表示收集的数据和结果,就需要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表示收集的数据。
学会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板书课题)一、学习新知。
1.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呈现例1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引导:表里的“6”和“15”表示的是什么?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一张完整的统计表要有哪些要求?(2)讨论: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统计数据的?追问:这幅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高度表示几人?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引导:你能根据前面记录的数据,完成这里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吗?独立完成在课本上。
(学生填表、描图)(1)交流统计表数据。
交流:你的统计表是怎样填的,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是多少?追问:表里的合计数是怎样计算的?(2)交流统计图数据。
交流:你是怎样表示最喜欢动画类节目和体育类节目人数数据的?追问:每类数据的条形高度怎样确定?(3)小结方法:提问:回顾填写统计表和完成统计图的过程,你觉得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2.简单分析数据。
提问:从这里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里你还能知道些什么?人数最多和人数最少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3.认识特点:引导:请大家把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比较一下,你能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发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二、统计实践。
1.完成“练一练”(1)了解要解决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法,了解统计内容和要求,学生利用表格分小组调查、收集数据。
活动:2组长负责,小组成员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
每位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
(2)汇总记录的数据,引导算出全班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得出全班汇总结果(3)学生根据全班调查结果,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交流完成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注意标题和日期;填表、描图。
(4)引导:通过统计,你知道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2.做练习七第1题。
三、全课总结。
1.总结收获。
引导:通过学习,你认识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对于统计,你有哪些体会?2.要求学生从今天起收集、记录连续5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
板书设计:统计表---------填数表示图形统计图------------直条表示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数据直观形象第二课时数据的分段整理教学内容:课本第42—43页例2、“练一练”和第44页练习七第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处理实际问题时把数据分段整理、统计的事实,能根据实际需要收集|分段整理并用统计表表示数据,初步学会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分段处理数据的过程,体会分段整理、统计数据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积累统计的初步经验,培养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形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进一步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数据的分类整理和统计。
教学难点:分段后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呈现问题,导入新课。
1.呈现问题。
出示例2和鼓号队图片,学生读题。
提问:例题讲述的什么事情,要解决什么问题?2.引入新课。
引导: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要用什么办法解决呢?交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办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呈现数据,分段整理。
1.呈现数据。
出示:梅峰小学鼓号队一共有32个队员,老师让每个队员测量了身高,并做好了记录。
2.分段整理,统计(1)讨论方法。
启发:现在要解决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问题,需要怎样整理每人身高的数据呢?为什么要这样整理?追问:按130----139、140---49和150-----159这三段整理记录单上每个身高数据,会不会有重复或遗漏的?为什么?(2)整理、统计引导:你能按这三段分别整理、统计出各有多少人吗?用画“正”字的方法在课本上整理这些身高数据,根据整理的结果,完成课本上身高情况统计表。
追问: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交流:每一段的人数根据哪里的结果填写的,合计数表示什么意思?如果合计数不是32,那说明什么问题?3.感受方法。
提问:开始提出每种服装各要多少套的问题解决了吗?各要多少套?回顾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用的什么方法,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4.回顾反思。
提问:回顾上面的统计,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和大家交流的?三、实践巩固。
提升能力。
1.做“练一练”(1)了解题意。
出示“练一练”的问题,学生了解题意,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怎样做?(2)小组活动。
要求:各组组长负责,学生依次交流自己身高。
每个同学做好记录,独立按铁路部门规定分段整理。
交流。
统一结果。
(3)全班统计。
汇报数据,学生计算各段人数。
独立完成统计表。
(4)分析数据。
提问:从统计表里你知道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我们班是购全价票的人多,还是购半价票的人多?你还能想到什么?2.做练习七第2题。
(1)出示题目要求和数据。
学生找出成绩中最低和最高的人数,讨论数据可以怎样分段,根据学生交流,肯定分段的合理性。
统一采用每10个一段来分段统计人数,根据记录的数据,最低从20开始,最高到50为止,分4段。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分段整理数据,再完成统计表。
(2)思考交流。
学生阅读下面两个问题,小组交流。
交流:通过统计,你知道些什么,哪一段的人数最多,哪一段的人数对少?你估计张小红的成绩可能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你有哪些收获?2.布置作业:(1)要求课后查阅资料或询问调查,了解以下问题。
A 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的长度各是多少千米?B 在24---30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金牌各是多少枚?(2)课后练习单脚站立,尽量争取站立的时间长一些。
板书设计:问题----统计----结论第三课时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45---46页练习七第3---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正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调查、收集数据并分段整理、统计,能根据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和统计过程,获得活动过程的经验,进一步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会数据蕴含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体会统计是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培养尊重数据、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和分段统计。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
主要练习统计的内容。
一、图表练习。
1.做练习七第3题。
(1)填写统计表:交流课前收集的长江、黄河等4条河流的长度,统一数据。
提问:统计各条河流长度时,统计表里为什么不需要合计?(2)完成统计图。
学生看图,说说这里的图形统计图和前面学习的不同在哪里?提问:这里每格表示的长度是多少?图上怎样确定长江的长度是6397千米的?学生完成条形统计图交流画法。
提问:你觉得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四条河流的长度有什么好处?你从图上可以知道些什么?2.做练习七第4题(1)完成统计图。
学生阅读第4题,要求学生看懂统计图:统计项目是什么?有哪些项目,图上哪里表示数量,一格高度表示多少?学生根据调查数据完成统计图。
你从图中知道些什么?还能想到什么?(2)填写统计表。
交流统计表。
这里的合计数表示什么意思?(3)表图比较。
呈现统计图和统计表。
提问:这里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各是怎样表示数据的?和统计表比较。
条形统计图由什么特点?二、实践提升。
1.提出问题。
引导:如果用单脚站立,你知道自己能坚持多长时间吗?你知道其他同学能坚持多长时间?要知道你和同学的单脚站立时间,必须完成什么工作,怎么做?2.收集数据估计:以秒为单位,单脚站立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把你估计的时间记录下来。
提出活动要求:(1)各组组长负责,定好全组同学测量顺序,按序在记录表上写好姓名。
(2)每位同学按记录表上的顺序轮流测量单脚站立时间,以秒为单位。
(3)组长负责用秒表测定和报告每人测量结果,各人在记录表里记录数据。
(4)全部测量结束后,全组核对、统一记录结果。
3.完成统计表独立整理、填表交流:按表里的要求统计,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内容?分段整理统计要注意什么?4.分析数据。
根据地5题的问题,讨论、交流,了解统计结果和发现的结论。
5.交流体会。
交流:通过这次统计活动,你有哪些体会可以和大家交流的?三、练习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问题需要和大家商量或者说明的?板书设计:统计表--------直接填写数据反映数量多少条形统计图--------直条表示数据反映数量多少直观形象单脚站立时间?收集数据统计结果第四课时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2)教学内容:课本第46---28页练习七第6—7题、“动手做”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调查数据、表示数据和分析数据等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数据调查表,能用调查表收集、整理数据,并能有效地表示,能简单地评价和分析统计获得的数据。
2.使学生经历现实的统计活动过程,进一步体验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以及整理和表示数据的过程、方式,提高数据简单处理的技能,进一步感受数据可以反映事物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逐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主动参与调查和统计活动,体会日常生活中的数据统计,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尝试在活动中提出建议,感受数学活动的成功,逐步具有尊重客观事实的意识,获得重视阅读和保护视力等方面的行为习惯教育。
教学重点:数据统计和分析。
教学难点:小组调查与整理数据。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1.引导回顾提问:在前面的学习和练习中,你了解了一项统计需要经过哪些基本过程?2.揭示课题。
按基本过程,自己来收集、整理数据,再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开展调查统计活动。
二、调查统计(一)统计课外阅读情况。
1.出示练习七第6题。
提问:小力是怎样了解他的同学课外阅读情况的?他的调查表怎样设计的?你知道小力用这个调查表会怎样了解同学们的情况?2.分小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