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设计修改稿

第五章-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设计修改稿

第五章-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设计修改稿
第五章-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设计修改稿

广州大学城承北启南的地理区位

黄埔军校是邻近大学城的重要文化资源

{

第五章广州大学城总体

规划设计

一、区位与现状条件分析

(一)区位条件分析

广州大学城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研究范围平方公里。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大学城的区位条件具有以下优势:

1.在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选址正好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和都会区中,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城市功能互动,提高广州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2.在广州产业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位于以IT产业为特色的广州新兴产业轴上,通过轴上的产业实体互动,形成“学、研、产”一体化的城市创新基地,有利于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广州市的综合竞争力。

~

3.在交通区位上,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高速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普通道路交通、宽带网络信息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4.在文化区位上,广州大学城附近既有

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更有广州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周边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建设。

5.在广州旅游网络体系中,广州大学城正好处在“三线一中心”的东南水乡旅游线上,校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使广州大学城成为广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二)现状条件分析

1.土地利用现状

@

广州大学城南岸包含了新造、南村两镇的大部分镇区,东南部用地为生态农业保护区,西南侧为南村工业园用地(调整为研发生产基地)。小谷围岛以低丘陵冲击平原为主, 现状多为农业用地和林地,包含穗石、练溪等6条行政村。岛上还包括了一些房地产开发项目,如占地500亩的艺术村,华南碧桂园等。用地情况详见表5-1,表5-2。

2.人口现状

根据南村镇和新造镇镇政府提供的有关统计数据,截至2000年,在大学城的研究用地范围(以下简称“大学城用地”)内,南村镇建成区人口为16169人,新造镇镇域内的小谷围岛上人口13658人,大谷围地区(南岸地区)建成区人口13534人,总人口43361人。

3.道路交通现状和规划情况

新造镇、南村镇现阶段以公路为对外交通的主要方式。其中小谷围岛对外交通与外界无路桥相通,全部依靠轮渡;大学城南岸现有3

广州大学城土地利用现状

5-1大学城研究范围用地情况表

用 地 类 型 *

面 积(km 2

)

比 例 农 用 地 46% 商业用地

% ` 工业用地

%

住宅 用地

居民、村民 居住用地 3 |

% 商品住宅用地

3 % 生态农业用地

% ! 其 它 用 地 % 合 计

100%

5-2 小谷围岛用地情况表

<

用 地 类 型

面 积(km 2

)

比 例(%)

农 用 地

耕 地

{

园 地

;

林 地

%

鱼 塘

大学城位于广州生态体系的核心

采用“TOD”模式,引导大学城开发建设条主干道,分别为市新路、金山大道及金山大道延长线。

由于大学城地处广州南拓发展的必经之地,在《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中确定的干道系统与大学城有关的包括:东侧京珠高速公路, 红线80M

城市中部快线, 红线60M

南侧金山大道(红线60M,已建成)及金

山大道延长线(红线60M)。

贯穿大学城的南北地铁2号线延长线

4.生态环境评价

广州大学城现选址具有良好的外部生态条件,按照《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设想,广州的生态中廊道、大坦沙—黄埔新港廊道及钟村—莲花山生态廊道分别从广州大学城的西侧、北侧和南侧通过,生态东廊道也在东部附近通过。因此,大学城在城市生态结构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处于城市生态结构的“绿心”,是广州市连续生态走廊中的中心节点和生态敏感区。该地区原有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拥有起伏的地形、连绵的水岸和良好的植被。

@

二、总体规划概念

(一)“TOD(交通引导开发)”的发展理念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政府通过预先控制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并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带动沿线、沿站地区土地开发”的TOD发展模式。广州大学城作为

“组团生长”的结构理念

~

“网络组织”的功能理念

<

发展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考虑南拓走廊式发展对其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并促进这一发展方向。

大学城的发展将与城市干道和快速轨道交通结合,在全面预征小谷围岛的土地和岛西部的开发形成一定规模后,依托岛中部的南北向交通干道和地铁2号线延长线,形成岛上南北向的发展走廊,这条发展走廊同时是城市级资源共享区。

(二)“组团生长”的结构理念

对于大学城来说,保持各学校的特色与资源的高度共享同等重要,后者不能以牺牲前者为代价。在规划方案中,各高校相对独立的集中于某一组团内发展,而各组团的某些共享度较高的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及研究设施等通过网络体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此外,大学城的发展是在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中完善的,特别是在面临的市场很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开放的、可生长的系统。“组团”生长的理念顺应了这种情况,组团的规模和数量可根据高校进入的情况调节,而每一个组团的发展并不影响其它组团,从而既保证了规划结构的完整性,又保证了组团发展的灵活性。

(三)“网络组织”的功能理念

]

大学城是一个活跃、创新的区域,它的物质空间、功能组织应当以有利于促进各种交流的发生、资源的高效共享为目标。通过构造教学、科研、生活的功能网络及道路、绿化等连接网络,形成大学城完整的网络体系。

大学城的建设应尽可能保护小谷围岛的湿地生态环境

;

大学城的坡度分析是路网和建筑布局的重要依据之一

小谷围岛环形的、圈层式道路网络,将各个组团与共享核心紧密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大学城紧密交织的网络系统。

(四)“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

大学城处于广州市生态结构的核心,而它自身滨水的特点,又是一个对生态环境较为敏感的区域,同时大学城功能本身也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小谷围岛的生态环境,我们对小谷围岛的地形坡度进行了分析,力求使道路和建筑布局不穿越和破坏山地(同时减少土方开挖)。此外,“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还表现在生态绿化网络的建立、生态区域的保护、较低强度的开发、公共交通的提倡等方面。

(五)“数字化”虚拟城市概念

广州大学城应是一个数字化的高科技城市,在网上可按照大学城的物质实态虚拟大学园区建设情况。

虚拟大学城也有结构清晰的公共“空间”:一级共享的信息资源与大学城的城市级共享设施相对应;各分类信息服务器与组团级共享设施相对应。大学城的居民可以在网上走进和实际建筑相对应的虚拟建筑,居民还可在网上进行交流、咨询、服务等活动。

>

三、规划结构

广州大学城的规划结构要重视大学城作为一个特定功能的“城”的特征和其作为一个大学集中地的特点。以资源的分级共享为原则,其空间结构层次为城→组团→校区。

大学城作为一个特定功能的新城区的“城”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依托南北向交通干道和地铁站点形成的带状发展走廊上。在两个地铁站点的辐射范围内,布局了大学城的城市级共享设施,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中心和大学城所特有的中心,前者包括大型的商场、超市、专门店、金融机构、邮电局、饭店、办公等设施,后者如公共教学设施、城市公共图书馆、大学城科研中心,信息网络中心、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音乐厅等。在小谷围岛的中心,布局了大型的生态公园、体育中心和少部分低密度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等,以体现大学城作为广州生态结构中的“绿心”的特点。

校区作为大学城的基本功能单元组合形成分散的组团式结构,各组团围绕“软核心”(生态公园)设置组团级资源共享设施,组团具有自组织生长的可能性。

小谷围岛南岸地区亦采用组团式布局结构,通过南北向交通干道及地铁2号线延长线与小谷围岛相联系。

四、功能布局

(一)总体功能布局

小谷围岛具有较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且现状条件比较简单,因此布置了大学城最主要和大部分的功能。大学城的教育、科研及居住生活功能集中在小谷围岛内发展。

小谷围岛采用“发展走廊+组团软核网络”的布局结构。在南北向长达4公里的发展走廊上,商业金融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房地

产业等用地通过适度的空间集聚和功能混合,加上位于岛中心的大型生态公园和体育中心等,利用聚集效应增强了大学城的活力。此外,规划将主要由学校运作的教学科研区形成分散的功能组团,各组团以生态主题公园形成独特的“软核心”,七个组团通过轨道交通衔接形成“软核网络”。

小谷围岛南岸地区由于有两个镇的建成区及多个自然村,现状比较复杂,宜作为大学城发展的备用地。因此,在南岸地区预留了两个大学组团。此外,小谷围岛南岸地区还设置相对独立的三个功能组团:①小谷围岛内的村民整体搬迁至岛外,结合南村镇和新造镇镇区的发展规划建设新市镇;②大学城教育、科研及生活用地的比例相对比较稳定,而生产用地的规模一般会有较大的弹性。大学城的高新技术生产用地可集中在该区域金山大道沿线,原南村镇规划工业园区内,这里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宽裕的用地条件,镇内人口可为大学城生产企业就近提供劳动力,使大学城的建设和当地村镇的发展有机结合;③结合化龙生态农业保护区设置农业园区,可作为相关学科的实验基地。

(二)大学组团布局

本规划将以教育共享设施的辐射范围为标准,形成分散的组团式结构。组团规模以教学科研要求和大学共享设施辐射范围为标准确定,形成七个次级组团,组团的规模在-3平方公里左右。分级组团内包括大学教学区、生活区、教学资源共享区、生态公园。组团以生态公园形成独特的高品质“软核心”,围绕“软核心”规划各大学资源共享区。学生生活

区布置在市级共享核心、组团级共享设施、教

学科研区之间,便于充分利用共享资源。教学

科研区滨江布置,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对每一个大学组团而言,其主要活动的流向是江滨与核心之间的走向。因此,每个大学组团的向心绿轴就成为其功能组织的主要骨架。大学城的功能安排从江滨指向核心分层铺开,向心绿轴将它们串联起来。

(三)共享设施布局

广州大学城共享资源的配置分为下述三个层级:

1.城市级共享资源

城市级共享资源应与城市有着最为直接的交通联系,其共享的范围与城市的交通条件密切相关,它将依托地铁及南北向便利的交通条件,形成发展走廊,集中设置商业服务业设施、文化设施、科研设施等。它面向全社会共享,主要由政府和社会力量进行建设。

"

2.组团级共享资源

相邻的若干所大学的教学设施提倡共享,

如组团级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会议中心等,其间的步行距离应控制于五分钟之内,即半径400米左右的范围之内。主要由高校和政府进行建设。

3.校区级共享资源

校区级共享资源是由学校、科研机构自己建设的、可在校区之间共享的资源如专业实验室、教学基地等。

上述各级共享资源区的配置相互之间还有各种便利的联系,可能会视具体的基地条件

共享设施分布

组团级的共享设施围绕生态公园布局

予以层级上的叠合。

(四)滨水区功能设计

滨水区的生态优势条件和交通便利条件,使其成为大学城最重要的资源集聚带。

滨水区设置了多种文化、科研、休闲设施,保证滨江两岸多功能、多中心组合的性质,以

水体、绿化、开敞空间共同构成有利于生物多

样性的生态空间,以建立一个文化复合型的生

态滨水区域,并使之成为两岸观景、休闲、娱

乐的理想场所。

在小谷围岛西侧、东南侧和东北侧,主要

安排了三个主题公园,从而强化大学城的文化

感染力。北岸布局文化会展中心和其它文化设

施,使之成为为大学城对外学术、经济交流的

窗口。南岸以艺术设施和科研设施为主,此外

还包括一座城市级的轮渡站,成为联系大学城

与中心城区的重要水上交通枢纽。

滨水区公共建筑布局示意

五、规模和指标体系

大学城的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大学城集约化、资源共享、后勤社会化、生态化、数字化和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等特点。虽然广州大学诚将采取的开发模式、管理模式和发展策略,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学校和其他城市大学园区,但它们之间仍有一定的共性,其各项指标的经验数值可以为大学城的指标体系做有益的参考。

(一)大学城人口规模

广州大学城规划研究范围约平方公里,其中扣除水域面积平方公里、生态农业保护区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面积约35平方公里。如果按较为理想的8000-10000人/平方公里控制,则广州大学城人口规划为30-35万人,是新城开发较为适宜的规模。

其中现状村镇人口约43361人,按自然增长率%计,2015年人口增长至50000人左右。规划中将在用地范围内统一安置现有居民,并

利用大学城建设提供部分就业岗位。新增人口主要为学生、教师及其家属,以及产业人员。教师学生是大学城人口构成的主体,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5:1,重点大学可达10:1。若大学城学生人口按18-20万人计,则教师员工人口约为—2万人,职工人口约为5万人。高科技产业从业人员根据国内外高科技园区的经验数据,从业人口约2-3万人左右,加上其它不可预测人口取3-5万人,大学城规划总人口35-40万人(包括村镇人口)。

(二)用地指标体系

1.生均用地和建筑面积指标

学校用地是大学城用地的主体,其用地规

模与学生人数成一定比例关系。目前我国尚无

国家标准,通行粗略标准是“人均1分地”,

即10000学生约1000亩用地。

{

学生生活区部分按教育部对学生公寓的

指导性意见,即“421”目标(本专科4人一

间;硕士生工2人一间;博士生1人1间),

人均面积8-10平方米,以人均10平方米计算,

按多层在计算教学用地与生活用地规模之比

大约为2:1。

2.组团用地规模

广州大学城规划将18-20万学生划分为7

个组团,形成万学生,2平方公里用地规模的

组团,每个组团中教学与学生生活用地比例约

为2:1。这种组团规模有三个优点:(1)1-3

万人左右规模是传统意义上较大规模综合大

学的上限,可继续划分为1500亩(综合大学)、

1000亩(专科学校等)、500亩(分校区)等较

小模数,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组合。(2)万人

标准配置基础设施与部分公建。(3)本规划

中,2平方公里辐射范围距共享核心距离均基

本不超过500米。在步行舒适范围以内。

3.用地比例

广州大学城规划研究范围约平方公里,其

中扣除水域面积平方公里、生态农业保护区平

方公里和村镇发展用地平方公里,大学城可建

设用地面积约平方公里。

(1)教育科研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包括教学科研和组团共享

设施用地,用地比例为28%左右。

!

(2)学生生活用地

学生生活用地为教育科研用地的一半,所

占用地比例约为13%.

(3)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包括部分教师宿舍和一些面向

社会的房地产开发,比例2%左右。

(4)公共设施用地

该用地不仅包括传统校园的后勤服务用

地,还包括作为一个“城”所需要的公共设施,

如“商业中心”和“大学中心”等,该比例取

8%左右。

(5)道路用地

参考一般城市道路用地的比例,取10%左

右。

|

(6)高新产业用地

包括分布于大学组团附近的研究开发用

地和南岸的高新产业基地,用地比例为8%左

右。

(7)基础设施用地

用地比例为2%左右。

(8)绿化用地

包括大学城的公园用地和道路等的防护

绿地,比例为28%左右。

5-3 广州大学城用地平衡表

会展与其它文化设施用地

医院用地

居住用地(含教师公寓):

高新产业用地

研究开发用地

生产基地

道路用地| 基础设施用地

绿化用地公园用地

{

防护绿地

总用地100

六、道路交通系统

(一)道路网络

1.对外主干路网

大学城的对外主干路网自东向西依次是:

京珠高速公路(红线80米),小谷围岛中部南

北向交通干道(红线60米),城市中部快线(红

线60米);自北向南依次是:岛南滨江快速路

(红线80米),兴业大道(红线60米),金山

大道(红线60米)。其中小谷围岛中部南北向

交通干道是连接“生物岛—大学城—广州新

城”的重要道路之一,强化了广州南拓的发展

态势。为避免大量交通穿越岛中心的生态公

园,这条路在岛中心采取下穿形式。穿越珠江

主航道时采用隧道形式,可与地铁2号线延长

线同步施工建设。

大学城对外主干路网与小谷围岛内部道

路的衔接主要通过三个立交解决。西侧通过设

置城市中部快线(高架快速路)与地面辐道的

上下匝道,中部通过设置环岛路和南北向交通

干道的互通立交,东部通过设置京珠高速公路

与东西向道路的部分互通立交解决。

2.内部道路网络

小谷围岛内采用环形加放射的道路网络。

主要道路为环岛路和岛中心的内环及连接环岛路和内环的东西向道路、城市中部快线(高架快速路)地面辐道,红线宽度为60米。次干道为位于环岛路和内环之间的环形道路,主要解决各大学组团之间的联系,由于规划布局了有轨电车系统和大量的公交环线,故红线宽度设为60米,其它次干道红线宽度为30-40米。支路在本次规划中用虚线表达,红线为20米,可以随市场的变化进行即时的调整。

小谷围岛南岸地区的道路网络采用格网式布局。

小谷围岛南北两岸的交通联系通过两座跨江大桥、一条隧道及地铁二号线延长线解决。

(二)交通系统

为保持小谷围岛良好的生态环境,岛上应大力提倡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交通,并特别注意外部交通与内部公交的转换,以有效地减少岛内对小汽车的需求和依赖。

1.公共交通

地铁2号线延长线在本区域穿过,为广州大学城公交优先的策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规划依托地铁站组织了地面公交及换乘系统,大学城可通过地铁与广州其它地区方便联系。

小谷围岛地面公交干线采取双环结构,通过它及一些支线将整个岛域覆盖在公交网络之下。此外,为加强各组团之间的联系,结合学生的交通流特征,岛上规划了沿次级环路的环形“TRAFFIC BEAM”(有轨电车)系统,使之成为大学城文化观光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大学城的对外道路网络、内部道路网络

相对应,大学城的机动车交通依次分为对外交通、内部主干交通和次级交通三个层次。

3.自行车和步行交通

根据大学城人员构成、主要活动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高要求,自行车和步行交通将是大学城内部应当提倡的最主要的两种交通方式。

(1)环岛系统

内环系统围绕生态公园、体育中心等,沿路可布置茶座、露吧等设施,并可串联一些小型的运动场地,形成一条充满年轻活力、充满青春动感的环带;外环滨水系统沿江设置,利用江边环境景观较好的条件,组织休闲、散步、锻炼等活动,形成一条优雅、闲适、安静的环带。内外环共同构成小谷围岛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的环岛系统。

(2)核心步行区

核心步行区是整个大学城的中心公园,其间散布着一些共享度很高的设施,如:图书中心、体育馆等。核心步行区试图创造一个没有任何机动车的干扰,人们可以自由自在活动的广阔区域。

七、绿化景观系统

小谷围岛绿化系统采取中心放射加廊道的结构,形成以内环绿带和滨江外环绿带为联接纽带,以中央生态公园为中心、以岛东西两侧的三个主题公园及组团级生态公园为次级中心,向四周发散、渗透,与珠江和周边城市生态廊道相通的格局。大学城内部的生态绿地系统与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相互交融。小谷围岛南岸地区的绿化网络也体现向珠江渗透的特点。

景观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滨水岸线,在珠江沿岸形成充满蓝色与绿色的纵向廊道,并将水与绿通过若干条横向廊道引入到大学城中的每一个主题公园。水体是最主要的景观轴线,同时通过放射状的绿化系统,组织起一个强调连结与通透的体系,实现景观、视线及大气的交流渗透,保证景观与生态的最佳效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