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伏立康唑对肺部念珠菌感染疗效观察

伏立康唑对肺部念珠菌感染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治疗耐氟康唑的肺部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已应用氟康唑治疗至少1周无效或病原学证实为克柔念珠菌感染的患者,给予伏立康唑首日每次200mg,q12h,以后每次200mg,qd,静脉滴注,最短疗程10d。结果:采用伏立康唑治疗耐氟康唑念珠菌肺部感染患者共18例,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8.9%与88.9%,真菌清除率为86.4%。1例患者用药时出现短暂视觉异常,1例患者用药时出现了呕吐、腹泻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结论:伏立康唑是治疗耐氟康唑的肺部念珠菌感染安全、有效的药物。 [关键词]伏立康唑;肺部念珠菌;氟康唑;耐药 伏立康唑是2002年5月批准上市的三唑类抗真菌药,其具有广谱、安全的特点,用于侵袭性曲霉病、波伊德假霉样真菌、足放线病菌属及镰刀菌属感染,克柔假丝酵母感染以及耐氟康唑的严重侵袭性念珠病的治疗[1]。本文应用伏立康唑治疗18例患者,疗效满意,且不良反应轻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1月我院应用国产伏立康唑治疗耐氟康唑念珠菌感染患者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58~79岁,平均(69±3)岁。病例选择:①病情相对稳定的危重症患者;②

临床真菌培养和(或)涂片确诊的各种深部念珠菌感染患者;③已经应用氟康唑治疗至少1周无效或病原学证实为克柔念珠菌感染的患者。病例排除标准为:严重肾功能衰竭、晚期肿瘤全身衰竭及其不能用感染解释的肝功能异常者。18例肺部念珠菌感染患者的痰标本共培养出22株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最常见,占63.6%(14株),其他念珠菌属占36.4%(8株),依次为光滑念珠菌13.6%(3株)、热带念珠菌13.6%(3株)、近平滑念珠菌9.1%(2株)。 1.2给药方法 伏立康唑首日每次200mg,q12h,以后每次200mg,qd,静脉滴注,最短疗程10d,剂量与疗程均视病情而定。 1.3观察指标 患者症状、体征变化,治疗前后及疗程中每3天化验血、尿常规及电解质,每5天化验肝、肾功能,每2天留取血、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 1.4疗效判断标准 (1)按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4级标准评价。①痊愈:症状、体征、实验室及病原学检查4项全部恢复正常; ②显效:病情明显好转,但上述4项中有1项未完全恢复正常;③进步:病情有好转,但不够明显;④无效:病情无改善或加重。痊愈加显效合计为有效,并据此计算有效率。(2)真菌学疗效判断标准,分为清除和未清除。清除:治疗结束后培养无菌;未清除:治疗结束后培养原致病菌依然存在。

多种细菌耐药的分析

2014年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监测情况分析与对策 院感科检验科药学部 2014年7-9月份共监测多重耐药感染或定植患者80例次,涉及22个科室。检出多重耐药菌96 株(含重复送检),占全院送检有临床意义的细菌总数阳性比例的16.45%,同比上升2.22个百分点;其中院内感染多重耐药菌17株,占多耐菌株的17.71%。 一、多重耐药菌分离通报 2014年7月至9月共计分离多重耐药菌71株。主要分布在ICU、泌尿外科、呼吸内科及神经外科等。 二、前五位的多重耐药菌株标本分布 表一:2014年第三季度前五位多耐菌株标本统计 细菌名称 标本名称 痰液尿液分泌物血液引流液脓液其他 金黄色葡萄球菌 3 1 15 2 1

三、多重耐药菌中发生院内感染科室分布 表二:2014年第三季度多耐院内感染菌种及感染部位科室统计 图二、2014年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常见多耐菌院内感染检出变化 四、多重耐药菌病例用药合理性情况 本季度共审核使用抗菌药物的多耐病例70份,其中用药合理病例66份,用药合理率为94.29%。病程中对多重耐药菌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有分析记录的病例57份,记录合格率81.43%。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有:(1)前期用药与药敏结果不一致,未做具体分析,也未更改用药,(2)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

种(万古霉素)作局部用药。记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未记录培养结果和用药情况、更改用药未记录分析、对多重耐药菌的性质未做具体分析(考虑为致病菌、定植菌或污染菌)。 表三:第三季度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原因和或记录存在问题 五、多重耐药菌患者临床科室管理存在问题: 1、第三季度多耐患者临床管理经督查仍存在许多问题,涉及科室有脑外、心胸、肝胆、骨二、泌外、肾内、东呼吸、西呼吸、东心血管、消化、内分泌、血液肿瘤、东神内、重症医学科、耳鼻喉、皮肤、微生物等18个科室。主要存在问题: (1)不能及时开立隔离医嘱;不能及时上报多耐报告卡; (2)抗菌药物使用、多耐培养结果无分析记录; (3)多重耐药患者解除隔离未进行讨论; (4)多耐患者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无隔离标识等); (5)MDRO定植或感染患者,转科、转院、出院时,未在转科交接单或出院小

念珠菌感染特性与耐药性分析

念珠菌感染特性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本院念珠菌的感染特性及耐药性特点。方法随机抽取2000个标本,分离出615株念珠菌,采用科码嘉显色培养基培养,用念珠菌药敏测定试剂盒进行药敏试验。结果615株念珠菌里面,白色念珠菌含量最高,痰液检出率最高,呼吸科分布最多;65岁以下患者念珠菌的分离率明显低于65岁以上的患者。药敏实验中,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酮康唑对常见念珠菌的敏感率均大于95%;益康唑对常见念珠菌敏感率大于80%;伊曲康唑、氟康唑、咪康唑对常见念珠菌的敏感率均小于50%。结论要重视菌株特性与耐药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标签:念珠菌;感染;耐药;抗菌药 近年来真菌耐药现象呈现上升趋势[1],念珠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念珠菌中的耐药菌群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麻烦,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使用抗真菌药物。对本院2011年6月~2013年7月临床分离的615株念珠菌感染特性与耐药性的情况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本院2011年6月~2013年7月临床科室送检的痰液、生殖系统分泌物、尿液、粪便、脑脊液、引流液、血液等各类标本。 1.2 试剂 革兰染液购自四川省迈克科技有限公司,念珠菌显色培养基chrom GA显色培养基(法国科马嘉公司提供),VITEK -32的YB,C卡是法国Bio-Merieux公司配套的产品,酵母样真菌快速显色药敏板购于温州市康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8种抗菌药物:5-氟胞嘧啶、酮康唑、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益康唑。 1.3 仪器 沙保罗培养平板为郑州安图公司产品,VITEK-AMS 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法国Bio-Merieux公司制造)。 1.4 质控菌株 白色念珠菌ATCC 90029,购于卫生部临检中心。 1.5 方法

细菌耐药机制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_丁元廷

·实验技术及其应用·细菌耐药机制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丁元廷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全球性的细菌抗生素耐药是近年来感染性疾病治疗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细菌可对某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也可 同时对多种化学结构各异的抗菌药物耐药。随着各种新型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细菌的耐药也越来越广。本文对细菌耐 药机制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耐药机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4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8507(2013)06-1109-03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mechanism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at home and aboad DING Yuan-ting.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of Guiyang, Guiyang550001,China Abstract:A big problem we meet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s the global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baceria.Bacte- ria can develop resistance to not only a certain kind of antimicrobial agent,but also a variety of different chemical structure of the antimicrobial drugs.With a variety of new antibiotics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more and more extensive drug-resistant bacteria appear.The aim of this paper was to give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progress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and also to explore effective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Bacterial resistance;Mechanisms of resistance;Progress 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尤其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在抗生素及环境压力下,细菌群体中的敏感株被灭杀,耐药株被选择或诱导出来并繁殖生长而成为优势菌群,通过多种形式获得了对抗生素耐药性。细菌耐药性不仅可通过基因水平在相同或不同种属细菌中传播,而且结构完整的耐药菌株还可以在医院之间乃至全球播散,所致感染治疗棘手,病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1]。而临床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不适当治疗和滥用更加速和扩大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据报道,一种新抗生素从研制到临床应用一般需要5~10年,而产生细菌耐药仅需要2年[2]。因此,在临床上减缓耐药性产生与追求抗菌疗效同等重要。了解细菌耐药发生机制的研究状况对于指导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菌株耐药和有效抗感染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有关细菌耐药机制主要从基因水平、蛋白质水平及细菌多重耐药性角度对近年来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细菌耐药性概况 细菌在接触过抗菌药物后,就会千方百计地制造出能灭活抗菌药物的物质,例如各种灭活酶,或通过改变自身代谢规律来使抗菌药物失效,这样就形成了细菌的耐药性。早期细菌的耐药性主要表现在某种细菌对某类药物的耐药,20世纪30年代末磺胺药上市,40年代临床广泛使用磺胺药后,1950年日 作者简介:丁元廷(1975-),男,硕士,副主任检验技师,研究方向:分子生物学本报道80%~90%的志贺痢疾杆菌对磺胺药耐药了;1940年青霉素问世,1951年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灭活青霉素;60~70年代,细菌耐药性主要表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一般肠道阴性杆菌由于能产生β-内酰胺酶使青霉素类和一代头孢菌素抗菌作用下降;80~90年代,阴性杆菌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染色体介导的I类酶,三代头孢菌素在内的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阳性球菌中出现了非常难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近年来由于出现了万古霉素中介金葡菌,关注对耐万古霉素MRSA的监测。近年来还开始注意红霉素耐药β-溶血性化脓性链球菌的发展,特别是耐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链阳霉素B的β-溶血性化脓性链球菌的耐药性发展。 2细菌耐药机制 2.1基因水平(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方式)遗传学机制 细菌可通过自身基因的突变产生耐药性,也可以通过染色体垂直传播和通过质粒或转座子水平传播而获得外源耐药性基因,还可通过整合子捕获外源基因并使之转变为功能性基因来传播耐药性基因。包括细菌先天固有耐药和染色体突变或获得新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 2.1.1固有耐药天然或基因突变产生的是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的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性,亦称突变耐药。通过染色体遗传基因DNA发生突变,细菌经突变后的变异株对抗生素耐药。一般突变率很低,由突变产生的耐药菌生长和分裂缓慢,故由突变造成的耐药菌在自然界中不占主要地位,但染色体介导的

临床上念珠菌耐药性发生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微生物前沿, 2017, 6(4), 98-107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7011526704.html,/journal/amb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7011526704.html,/10.12677/amb.2017.64013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Occurrence of Candida Drug Resistance Wanrui Fu, Lingzhi Li, Xin Zhong, Yinghan Hu, Xiaofeng Zhu, Zhangyong Song* College of Preclinical Medicine,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Sichuan Received: Nov. 17th, 2017; accepted: Nov. 29th, 2017; published: Dec. 6th, 201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candidiasis are increasing rapidly. At the same time, the extensive use of antifungal agents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drug-resistant strain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clinical symptoms, the development of detection methods, the devel-opment and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drug-resistant strain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sage of antifungal agents so 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ndidiasis. Keywords Candidiasis, Multiresistance, Mechanism of 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tance 临床上念珠菌耐药性发生的研究进展 付婉瑞,李凌志,钟鑫,胡莺菡,朱晓凤,宋章永* 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泸州 收稿日期:2017年11月17日;录用日期:2017年11月29日;发布日期:2017年12月6日 摘要 近年来,临床上以念珠菌为代表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呈急剧上升趋势,且临床菌株的耐药性也随之发生且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念珠菌的临床症状、检验技术的发展、耐药菌株的发生和耐药机理研究现状和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和开发,为诊断和治疗临床上日益严重的念珠菌病提供依据。 *通讯作者。

念珠菌的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念珠菌的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4-05-13T15:23:12.5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期供稿作者:韦晓霜[导读] 临床一旦发现真菌感染,应尽早监测真菌的耐药性,按抗真菌药敏结果,进行抗真菌治疗,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韦晓霜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中医医院检验科 541299)【摘要】目的念珠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本科室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痰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及耐药性。结果阳性检出132例,真菌56例,占42.4%。其中以呼吸内科的痰标本为主38例(67.9%)。结论临床标本中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呼吸道仍是真菌感染最常见的部位,抗感染药以氟胞嘧啶、卡泊芬净、两性霉素B、酮康唑、制霉菌素等最为 敏感。 【关键词】念珠菌感染耐药性分析【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3-0236-02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而念珠菌是临床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抗感染药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耐药菌株日益增多。本人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痰培养标本病原统计和耐药性进行分析,意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1.1标本来源分别来源于临床各科室及门诊送检的痰液、咽拭子标本。 1.2试剂和仪器血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沙保罗琼脂平板均来至郑州安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鉴定及药敏均采用湖南长沙天地人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酵母样真菌生化.药敏试验卡。净化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等。 1.3实验方法将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同时接种于血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沙保罗琼脂平板。血琼脂平板是普通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平板分离肠道杆菌、沙保罗琼脂平板分离真菌和念珠菌。将分纯后的念珠菌按操作说明加入酵母样真菌生化.药敏试验卡,作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 1.4质控菌株以ATCC22019(近平滑念珠菌)为质控菌株。 1.5菌种检索人工目测将试验结果输入测试仪,获得待检菌株。药敏结果按药敏试验的评断标准对每种抗生素进行判读。 2 结果总标本数496例分离出念珠菌56例,分离率11.3%(56/496)。以内2科(呼吸内科)为主38株,占67.9%,其中白色念珠菌41株,占73.2%(41/56),近平滑念珠菌6株,占10.73%(6/56),热带念珠菌3株,占5.4%(3/56),克柔念珠菌2株,占3.6%(2/56),其他念珠菌4株,占7.1%(4/56)。念珠菌耐药率见表1。表1念珠菌耐药率 3 讨论念珠菌是常见条件致病菌。从本文可以看出呼吸内科检出率最高占67.9%,与乔宁,喻华等的观点一致[1],因该科病人大多为长期患病老年人,体弱、免疫力低、病情较重,长期反复使用多种抗生素等原因,导致体内微生态的平衡紊乱,造成菌群失调。由于各地区临床用药存在差异,其菌株的分布有所不同,本院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73.2%。因条件有限无法精确统计各种念珠菌对该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但从表1可以看出,本院培养出的念珠菌对卡泊芬净(55%)、制霉菌素(53%)、氟胞嘧啶(52%)、酮康唑(51%)、两性霉素B (51%)等较为敏感。而特比萘芬(12%)则敏感性较差,但有报告特比萘芬对热带念珠菌100%敏感[2]。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念珠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准确的药敏试验结果对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及发现耐药菌株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一旦发现真菌感染,应尽早监测真菌的耐药性,按抗真菌药敏结果,进行抗真菌治疗,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参考文献

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3-01-08T13:58:09.6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2期供稿作者:黄碧娇 [导读]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菌体类有许多抗生素结合的靶位,细菌可以通过靶位的改变使抗生素不易结合是耐药发生的重要机制 黄碧娇 (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江西吉安 343000) 【中图分类号】R9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2-0085-02 【摘要】了解细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及大环内酯类等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耐药出现,为新的抗菌药物的开发及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抗菌药物 细菌耐药,为人类战胜病原菌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细菌耐药机制非常复杂,通常认为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机制 主要有四种:①产生灭活酶和钝化酶,细菌能产生破坏抗生素或使之失去抗菌作用的酶,使药物在作用于菌体前即被破坏或失效;②抗菌药物渗透障碍,细菌外层的细胞膜和细胞壁结构对阻碍抗生素进入菌体有着重要的作用,膜上有亲水性的药物通过蛋白,称外膜蛋白,主要有两种分子较大的为ompf和分子较小ompc,最近又发现了第三种蛋白phoe,外膜蛋白的缺失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在某些药物的外膜上含有特殊药物泵出系统,使菌体药物的浓度不足以发挥抗菌作用而导致耐药;③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菌体类有许多抗生素结合的靶位,细菌可以通过靶位的改变使抗生素不易结合是耐药发生的重要机制;④代谢途径的改变绝大多数细菌不能利用已有叶酸及其衍生物必须自行合成四氢叶酸,肠球菌属等某些营养缺陷细菌能用外源性胸苷或胸腺嘧啶,表现对磺胺和甲氧嘧啶等药物的耐药。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认识细菌的耐药机制过去主要集中在基因突变的研究中,认为基因突变的积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但近来研究发现,没有接触过抗生素的病原菌,对抗生素也有抗药性,耐药性具有转移的特点,螯分子被认为是抗性基因在水平传播的重要因子,由两部分组成,5’与3’端保守区域(简称cs)以及中间的基因簇,选择性的整合到螯分子上面获得耐药性,通过螯合子的螯合作用,抗性基因之间能够互相转换,再借助于转化,转导与结合作用,使得耐药性在畜禽与畜禽,畜禽与人类,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病原菌广泛传播,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2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药性的耐药机制。 2.1产生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环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活性部位,一旦被β—内酰胺酶水解就将失去其抗菌活性,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约80%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实现,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已经报道通过的就有200余种。具有不同特性的β—内酰胺酶的细胞对不同的β—内酰胺酶抗菌药物的耐受性不同。G+菌、G-菌、分枝杆菌和诺卡菌种都发现有各种不同特性的β—内酰胺酶。 针对这一耐药机制,临床上目前应用的药物有2类:①具有对β—内酰胺酶稳定的化学结构的药物,包括苯唑西林、双氯西林、甲氧西林、异口恶唑青霉素等半合成青霉素以及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等。②β—内酰胺酶抑制剂,包括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等,它们与β—内酰胺类药物联用,对产酶菌有很强的增效作用。其复合制剂有:由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组成的奥格门汀,由羧苄西林与克拉维酸组成的替门汀,由氨苄西林与舒巴坦组成的优立新及由哌拉西林与他唑巴坦组成的他唑辛等。 2.2药物作用的靶蛋白改变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靶位为青霉结合蛋白(PBP),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除了由于产生大量β—内酰胺酶破坏进入胞内的抗菌药物外,还由于PBP发生了改变使之与这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和碳青霉烯类等)的亲和力降低,或是出现了新的PBP所致,这种耐药机制在金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皮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耐药菌种均已证实。 2.3细胞外膜渗透性降低细菌的细胞膜使细菌与环境离开。细胞外膜上的某些特殊蛋白即孔蛋白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跨越细胞膜的水溶物质扩散通道。一些半合成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很容易透过肠细菌的孔蛋白通道;但一些具有高渗透性外膜的对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可以通过降低外膜的渗透性产生耐药性,如原来允许某种抗菌药物通过的孔蛋白通道由于细菌发生突变而使该孔蛋白通道关闭或消失,则细菌就会对该抗菌药物产生很高的耐药性。亚胺培南是一种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主要是通过一个特殊的孔蛋白通道OprD的扩散而实现的,这就意味着一旦这一简单的孔蛋白通道消失,则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就会产生耐药性。事实上,最近已经分离到许多具有这种耐药机制的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 3 细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3.1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DNA拓扑异构酶而抑制DNA的合成,从而发挥抑菌和杀菌作用,细菌DNA拓扑异构酶有Ⅰ、Ⅱ、Ⅲ、Ⅳ分2大类:第一类有拓扑异构酶Ⅰ、Ⅲ主要参与DNA的松解;第二类包括拓扑异构酶Ⅱ、Ⅳ,其中拓扑异构酶Ⅱ又称DNA促旋酶,参与DNA超螺旋的形成,拓扑异构酶Ⅳ则参与细菌子代染色质分配到子代细菌中,但拓扑异构酶Ⅰ和Ⅲ对喹诺酮类药物不敏感,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靶位是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革兰阴性菌中DNA促旋酶是喹诺酮类的第一靶位,而革兰阳性菌中拓扑异构酶Ⅳ是第一靶位。 DNA促旋酶是通过暂时切断DNA双链,促进DNA复制转导过程中形成的超螺旋松解,或使松弛DNA链形成超螺旋空间构型,喹诺酮类药物通过嵌入断裂DNA链中间,形成DNA—拓扑异构酶—喹诺酮类3者复合物,阻止DNA拓扑异异构变化,妨碍细菌的DNA复制转录,已达到杀菌的目的。 3.2作用靶位的改变,编码组成DNA促旋酶的A亚单位和B亚单位及组成拓扑异构酶Ⅳ和ParC和ParE亚单位中任一亚基的基因发生突变均可引起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在所有的突变型中,以gxyA的突变为主,主要为Thr—83→Ile,Ala和ASp—87→Asn,Gly、Thr两者均占75%以上,而其他的突变型罕见,GyrA双点突变仅发生在喹诺酮类高度耐药的菌株中,这是因为gyxA上的83和87位的氨基酸在提供喹诺酮类结合位点时具有重要的作用,而gyrB的突变株则较gyrA上突变少见,主要为Glu—470→Asp,Ala—477→val和ser—468→phe,Parc 的突变主要为Ser—87→Leu,Trp位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存在parc改变的发生是在gyxA突变之后才发生的,在同时具有gyxA和parc突变的菌株中,以gxyA上的Thx—83→Ile和parc上的ser—87→leu类型为最多见,ParE的突变型为ASp—419→Asn、Ala—425→val但现在parE出现突变极为罕见3/150 3.3 膜通透性改变,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抗菌药物一样,依靠革兰阴性菌的外膜蛋白(oMp)和脂多糖的扩散作用而进入细菌体内,

2017年1季度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

太和县人民医院2013年三季度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 一.标本送检及细菌检出情况 本季度细菌培养送检率为35.24%。微生物室共收到标本2068份,分离出病原菌496株,阳性率23.98%。其中革兰氏阴性菌412株、占83.06%,革兰氏阳性菌54株,占10.89%,白假丝酵母菌5株,占1.01%。科室分布前六位的是:重症医学科422例,儿科422例,肝胆外科112例,神经外科103例,呼吸内科80例,普外科62例,内分泌科59例。送检标本类型较多的依次是:痰581份、大便114份、尿液111份、渗出液111份、脓液75份、血液57份,阳性率最高的为血液,其它依次为:脓液、渗出液、痰液、尿液、大便。 标本中检出的常见菌如下:以肺炎克雷伯菌最多,其次是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杆菌。 共筛选出多重耐药菌20株,占总菌数的4.03%,其构成为:大肠埃希菌11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55% 鲍曼不动杆菌3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15%肺炎克雷伯菌2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10%铜绿假单胞菌1 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5%阴沟肠杆菌1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5% 产气肠杆菌1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5% 嗜麦芽寡食单胞菌1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5% 第三季度主要标本类型分布情况 临床常见前几位病原菌 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菌株类型构成情况(%

二.常见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情况与分析 1.革兰氏阳性菌 本次分离的革兰氏阳性菌较少,不具代表性,无法具体分析。 2.革兰氏阴性菌 本次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头抱呋辛、头抱他啶耐药率高,应 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抱吡肟、 复合磺胺、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在50-75%之间,参照药敏实验结果选择用药;对氨苄西林/舒巴坦为中敏,提示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对头抱西丁、阿米卡星耐药率在30-40%应及时将抗菌药物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对亚胺培南敏感性高。 本次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头抱呋辛的耐药率高,根据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应暂停使用;对头抱唑林、头抱曲松、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抱他啶、头抱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合磺胺耐药率在50-75%之间,提示医务人员参照药敏实验结果用药;对氨曲南、庆大霉素耐药率在40-50% 之间,提示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对环丙沙星耐药率在30-40%应及时将抗菌 药物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对头抱西丁、左氧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均敏感,是肺炎克雷伯菌的治疗用药。 本次分离的产气肠杆菌对哌拉西林、头抱西丁、头抱呋辛、庆大霉素、复合磺胺耐药率在50-75%之间,提示医务人员参照药敏实验结果用药;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在40-50%之间,提示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在30-40%应及时将抗菌药物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对阿米卡星、头抱他啶、环丙沙星、头抱吡肟、头抱曲松、亚胺培南、氨曲南均敏感,是产气肠杆菌的治疗用药。 本次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高,根据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应暂停使用,避免耐药范围的扩大;对头抱西丁、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 坦耐药率大于50%提示医务人员参照药敏实验结果用药;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抱他啶、庆大霉素耐药率在40-50%之间,提示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对头抱吡肟、复合磺胺耐药率在30-40%之间,应及时将抗菌药物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抱呋辛、左氧沙星、氨曲南均敏感,是阴沟肠杆菌的治疗用药。 本次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抱西丁、复合磺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的耐药率大于75%按照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的临床应用;对哌拉西林、

多种细菌耐药的分析

多种细菌耐药的分析

————————————————————————————————作者:————————————————————————————————日期:

2014年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监测情况分析与对策 院感科检验科药学部 2014年7-9月份共监测多重耐药感染或定植患者80例次,涉及22个科室。检出多重耐药菌96 株(含重复送检),占全院送检有临床意义的细菌总数阳性比例的16.45%,同比上升2.22个百分点;其中院内感染多重耐药菌17株,占多耐菌株的17.71%。 一、多重耐药菌分离通报 2014年7月至9月共计分离多重耐药菌71株。主要分布在ICU、泌尿外科、呼吸内科及神经外科等。 二、前五位的多重耐药菌株标本分布 表一:2014年第三季度前五位多耐菌株标本统计 细菌名称 标本名称 痰液尿液分泌物血液引流液脓液其他 金黄色葡萄球菌 3 1 15 2 1

大肠埃希菌 2 10 4 2 1 1 肺炎克雷伯 9 5 3 1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1 1 6 3 1 1 鲍氏不动杆菌 6 1 三、多重耐药菌中发生院内感染科室分布 表二:2014年第三季度多耐院内感染菌种及感染部位科室统计 科室 菌种 例数 院感部位 脑外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1 肺炎 骨二 MRSA 1 Ⅰ类表浅切口感染 普外东 肺炎克雷伯 1 Ⅱ类表浅切口感染 普外西 肺炎克雷伯 1 Ⅱ类深部切口感染 肝胆 肺炎克雷伯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MRSA 1 Ⅰ类深部切口感染 心胸外科 阴沟肠杆菌 1 Ⅱ类腔隙感染 泌外 大肠埃希菌 3 Ⅱ类深部切口感染2例、泌尿道感染1例 肾内 肺炎克雷伯 1 肺炎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1 皮肤感染 血液肿瘤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1 败血症 神内西 流感嗜血杆菌 1 下呼吸道感染 ICU CR-AB 1 下呼吸道感染 肺炎克雷伯 1 下呼吸道感染 MRSA 1 血管相关性感染 图二、2014年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常见多耐菌院内感染检出变化 2014年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常见多耐菌院内感染检出变化 1234567MRSA 肺炎克雷伯 阴沟肠杆菌 大肠埃希菌 屎肠球菌 CR-AB 2014第二季度2014第三季度 四、多重耐药菌病例用药合理性情况 本季度共审核使用抗菌药物的多耐病例70份,其中用药合理病例 66份,用药合理率为94.29%。病程中对多重耐药菌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有分析记录的病例57份,记录合格率81.43%。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有:(1)前期用药与药敏结果不一致,未做具体分析,也未更改用药,(2)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

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江雨璐, 王中新, 沈继录, Jiang Yulu, Wang Zhongxin, Shen Jilu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合肥,230022 刊名: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Anhui 年,卷(期):2014,49(4) 参考文献(9条) 1.Kothavade R J;Kura M M;Valand A G Candida tropicalis:its prevalence,pathogenicity and increasing resistance to fluconazole 2010(08) 2.顾迟;陈功祥;周宏伟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0(03) 3.Jiang C;Dong D F;Yu B Q Mechanisms of azole resistance in 52 clinical isolates of Candida tropicatis in China 2013(04) 4.Silva S;Hooper S J;Henriques M The role of secreted aspartyl proteinases in Candida tropicalis invasion and damage of oral mucosa 2011(02) 5.Pfaller M A;Diekema D J Epidemiology of invasive candidiasis:a persistent public health problem 2007(01) 6.张月香;杨淑华;王建红热带念珠菌耐药基因的初步研究 2009(03) 7.Vandeputte P;Larcher G;Bergès T Mechanisms of azole resistance in a clinical isolate of Candida tropicalis 2005(11) 8.江岑;董丹凤;俞焙秦3种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的易感性及耐药机制比较 2013(04) 9.Sanglard D;Ischer F;Koymans L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the cytochrome P-450 lanosterol 14 α-demethylase (CYP5lA1) from azole resistant Candida albicans clinical isolates contribute to resistance to azole antifungal agents 1998(02) 引用本文格式:江雨璐.王中新.沈继录.Jiang Yulu.Wang Zhongxin.Shen Jilu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4(4)

念珠菌详细分类

念珠菌 念珠菌是一种真菌,通常引起阴道炎的是念珠菌中的白色念珠菌。菌呈卵圆形,有芽孢及细胞发芽伸长而形成的假菌丝。念珠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至60℃1小时后即可死亡。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化学制剂等抵抗力较强。 念珠菌是真菌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它常寄生于人的皮肤、口腔、阴道和肠粘膜等处,当机体免疫机能低下或正常寄居部位的微生态环境失调,容易引起念珠菌病。 生存环境 念珠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至60℃1小时后即可死亡。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化学制剂等抵抗力较强。 在假丝酵母菌中80%~90%病原体为白假丝酵母菌10%~20%为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等。 白假丝酵母菌为条件致病菌,10%~20%非孕妇女及30%孕妇阴道中有此菌寄生但菌量极少鵻,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症状。念珠菌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5.5,阴道的弱酸性环境能保持阴道的自洁功能,正常人为3.7-4.5,但阴道的弱酸性改变为pH5.5后,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并转变为菌丝相鵻,才引发阴道炎症状。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除了适合日常的清洁保养外,治病期间使用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对霉菌的生长繁殖会有抑制作用。 临床症状 (一)皮肤念珠菌病 1.指(趾)间糜烂多见于长期从事潮湿作业的人。皮疹以第三、第四指(趾)间最为常见。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去除浸渍的表皮,呈界限清楚的湿润面,基底潮红,可有少量渗液。自觉微痒或疼痛感。 2.念珠菌性间擦疹多见于小儿和肥胖多汗者。皮疹好发于腹股沟、臀沟、腋窝及乳房下等皱褶部位。局部有界限清楚的湿润的糜烂面,基底潮红,边缘附领口状鳞屑。外周常有散在红色丘疹、疱疹或脓疱。 3.丘疹形念珠菌病多见于肥胖儿童,可与红痱并发。皮疹为绿豆大小扁平暗红色丘疹,边缘清楚,上覆灰白色领圈状鳞屑,散在或密集分布于胸背、臀或会阴部。同时伴发念珠菌性口角炎、口腔炎。 4.念珠菌性甲沟炎、甲床炎多见于指甲。甲沟红肿,或有少量溢液,但不化脓,稍有疼痛和压痛,病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大肠埃希菌是典型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更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近年来,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株不断增多,特别是多重耐药株的出现增多,使临床大肠埃希菌病的预防和治疗十分困难。本文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现状以及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防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合理用药提供帮助。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细菌生物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97-02 大肠埃希菌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一类正常菌群,但当大肠埃希菌侵入到人体其他部位或器官时,则会导致感染。近些年,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特别是泛耐药大肠埃希菌临床监测率逐年升高,本文针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机制以及耐药现状的研究进行综述。 1 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特性 1.1大肠埃希菌概述 大肠埃希菌(E. coli)是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的代表菌,于1885年被Escherichia首次发现并命名为大肠埃希菌,简称大肠埃希菌。为兼性厌氧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5~45℃。营养要求不高。大多数大肠埃希菌能发酵多种糖类并产气。一般大小为0.4-1μm,长1.7-3μm。无芽孢,多数菌株周身有鞭毛,能运动。有菌毛。

大肠埃希菌有O、K、H、F四种抗原,抗原构造比较复杂,O抗原为脂多糖,组成细胞壁的耐热成分;K抗原位于O抗原外层,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为酸性多糖;H抗原是位于鞭毛上的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及排列顺序决定其特异性; F 抗原与大肠埃希菌的粘附作用有关。 1.2 大肠埃希菌分类和致病机理 大肠埃希菌是肠道内重要的正常菌群,在宿主免疫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道外组织器官后就可以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根据引起疾病的不同可将病原性大肠埃希菌分为三个致病型:肠道感染/腹泻型、尿道感染型和化脓性/脑膜炎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除具有一般的毒力因子,如内毒素、荚膜、Ⅲ型分泌系统等还具有自身一些特殊的毒力因子如粘附素与外毒素,二者主要能引起泌尿道感染和肠道感染。 肠道感染/腹泻型大肠埃希菌根据携带毒力因子的不同可以分为5类: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肠粘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引起泌尿道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大多来源于结肠,污染尿道,上行至膀胱,甚至肾脏与前列腺,为上行性感染。化脓性/脑膜炎型大肠埃希菌感染则可能得大肠埃希菌败血症。常由大肠埃希菌尿道和胃肠道感染引起。据陈立涛的研究的血流感染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阳性率约60%,且多药耐药严重[1]。此外新生儿脑膜炎的主要致病因子即为大肠埃希菌与B组链球菌约75%的大肠

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

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 篇一:XX年我院常见致病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龙源期刊网 .cn XX年我院常见致病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 作者:王强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XX年第23期 【摘要】目的结合本院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情况,探讨相关延缓细菌耐药情况发生的措施。方法对XX年度细菌室提供的主要致病菌耐药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参考相关法规并结合医院实际提出对策。结果本院主要致病菌耐药情况相对较好,但仍应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结论应利用好本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分析,加强宣传,并结合行政手段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关键词】致病菌;耐药情况;延缓措施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在医院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情况也日趋严重,作者通过对本院XX年度常见致病菌耐药情况的分析,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的要求,结合本院实际,提出相应措施延缓细菌耐药情况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院XX年1月1日~XX年12月31日在临床送检标本中,检出病原菌2024株,其中革兰阳性

球菌528株,革兰阴性杆菌1427株,真菌69株,常见致病菌及其耐酶株检出情况见表1,常见致病菌耐药情况见表2。 2 耐药情况分析 2. 1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从XX年本院临床标本细菌培养结果看,革兰阴性杆菌仍是主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作为最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共检出568株,占革兰阴性杆菌检出总量的40%。对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耐药是我国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特征,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率仍接近70%[1]。从本院细菌耐药情况看,肺炎克雷伯菌好于大肠埃希菌,二者均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高度耐药,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耐药率虽未超过50%,但仍应引起重视,慎重经验用药。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超过50%,应当参照药敏结果才能考虑使用。碳青霉烯类中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美罗培南一直对二者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这些药物可以作为治疗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的首选药物。阿米卡星对二者也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可作为联合用药治疗重症感染。呼吸喹诺酮类的代表药物左氧氟沙星对肺炎克雷伯菌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可作为经验用药的首选。

临床标本的念珠菌感染分类和药敏分析

临床标本的念珠菌感染分类和药敏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11T17:34:20.0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2月第5期供稿作者:靖杰[导读] 目的了解医院念珠菌感染的病原菌分类及药敏分析。 临床标本的念珠菌感染分类和药敏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念珠菌感染的病原菌分类及药敏分析。方法各种临床标本经分离培养后,用改良纸片法测定标本分离的各类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结果临床念珠菌感染中以白念珠菌为主(52.0%),热带念珠菌(17.2 %),光滑念珠菌(10.1%),克柔念珠菌(9.4%),其他念珠菌(11.4 %)。非白念珠菌感染呈上升趋势。两性霉素、制霉菌素耐药率最低,分别为6.1 %、3.4%,其次为伊曲康唑(17.0%),氟康唑耐药率最高(57.1 %),克柔念珠菌是耐药性较强的念珠菌,其次是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非白念珠菌与白念珠菌相比耐药率有显著差异。结论临床标本的念珠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念珠菌的检测和耐药性分析,临床经验用 药应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 【关键词】念珠菌药敏试验 随着广谱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念珠菌引起患者医院感染日益增多,患者往往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并长期使用抗生素,由于条件致病性念珠菌感染病例不断增多,又使得念珠菌治疗后的耐药问题日渐突出。我们对2005年1月~2007年 11月呼吸道分离的437株念珠菌菌种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收集2005年1月~2007年11月我院住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的437株念珠菌。 1.2 质控菌株白色念珠菌ATCC64548(S),白色念珠菌ATCC64550(R)。 1.3 真菌药敏琼脂及药敏纸片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5-氟胞嘧啶等5种药敏纸片及改良Shadomy琼脂平板均购自丹麦Rosco公司。 1.4 培养与鉴定菌落分离于沙保弱琼脂培养基(自制),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郑州博赛科技有限公司),鉴定API系统20C AUX试条(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 1.5 药敏试验 (1)接种液的配制:挑取单个菌落于无菌盐水,调制成为5×105CFU/ml的菌悬液,再用生理盐水1∶1稀释。克柔念珠菌先配成5×105CFU/ml的菌悬液,再用生理盐水 1∶10稀释。(2)按试剂说明书所提供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操作。 Shadomy琼脂培养:先置35℃干燥20~25min,对于9cm平皿吸 0.5ml接种液,14cm吸1.0ml接种液,倾注于平板表面,涂布均匀,用移液管吸走多余液体,然后,平板在35℃干燥10min,贴药敏纸片,培养18~24h后判读结果。抑菌圈判断敏感(S)≥ 20mm,剂量依赖性敏感(SDD)12-19mm和耐药(R)≤11mm。真菌纸片药敏的质控,白色假丝酵母菌ATCC64548对氟康唑的抑菌环为36-42(S),白色假丝菌酵母菌ATCC64550为11-17(R)。 2 结果 437株念珠菌鉴定白念珠菌占52.0% (227/437),光滑念珠菌占10.1% (44/437),热带念珠菌占17.2% (75/437),克柔念珠菌占9.4% (41/437),白念珠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光滑念珠菌。 3 讨论 各种临床标本中真菌的检出率以痰液最高,而且我们还发现,大多为混合感染或继发于其他细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抗生素的滥用及免疫抑制广泛使用使得念珠菌的感染机会逐渐增加。近年来,人类念珠菌感染有由白念珠菌转向其他非白念珠菌感染的趋势[1]。本研究非白念珠菌感染占 47.9%,这也与国内、外的报道一致[2]。有文献报道,氟康唑对克柔念珠菌引起的感染疗效略差,与我实验相符,伊曲康唑对热带念珠菌疗效不佳[3]。随着氟康唑应用的日益广泛,导致念珠菌症向非白念珠菌症变迁,且那些感染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白念珠菌,非白念珠菌与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相比有显著差异。我们还发现,多重感染的患者长期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使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降低,出现念珠菌的多重耐药现象,导致少见的致病性真菌寄生和感染现象增加。痰标本中437株念珠菌对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显示,两性霉素 B和制霉菌素的耐药率最低(3.4%~6.1%),伊曲康唑其次,氟康唑的耐药率最高(57.1%)。氟康唑不良反应小,较安全,能广泛渗透体液组织器官,对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感染疗效较好,目前临床广泛使用,部分念珠菌已出现耐药,白念珠菌尽管有较多菌株对氟康唑耐药,但对其他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仍然较好,因此,将临床分离的念珠菌鉴定至种水平,对临床抗真菌感染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议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避免长期使用唑类药物。 参考文献 [1] 王文莉,王端礼. 念珠菌对咪唑类药物耐药现象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6,2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