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农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

生物农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

生物农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
生物农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

生物农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of biological pesticide

学院:资源与环境

学号:**********

专业:**********

姓名:********

指导老师:**

2013年12月20日

摘要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完善,生物农药已成为全球有机绿色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中的有力保障,分析了国内外生物农药在发展状况、趋势,并对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中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发展进行了展望。对现如今中国生物农药开发应用现状,指出了生物农药开发应用的前景,分析了生物农药开发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生物农药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发展前景问题建议

1引言

1.1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

生物农药是指用来防治农业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源制剂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线虫、植物、昆虫天敌、农用抗生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农药具有高效、无残留、无抗药性等优点,在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2008年,我国农业病虫害防治市场对生物农药的需求规模约36亿元,远远低于国际20%的水平,预计未来5年保持约20%的增长速度。生物农药在抗性管理、使用间隔期和残留方面具有优势;具有低的使用间隔期限制(0~4h),通常在作物收获前都可以使用;在植物叶子和水果上的残留可以被接受。生物农药对人畜毒性小,环境兼容性好,有害生物不易产生抗性。至2000年,我国已注册登记生物农药有效成分品种77个,占农药有效品种的13.4%,产品691个,占注册登记农药产品7.1%,产量接近10万t制剂,使用面积0.27亿hm2次。

在国外有机农业生产中,普遍认可使用来自植物和微生物且具有杀虫治病活性成分的生物农药类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在温室有机农业产品生产中,由于温室的特殊环境条件和以病害和小型害虫发生为主,适合使用微生物制剂。通常防治蚜虫、粉虱等害虫使用的真菌剂如百僵菌、蜡介轮枝菌和玫烟色拟青霉菌,也可使用皂角液、植物种子油。黄瓜叶甲的防治通常使用沙巴蔡芦、鱼藤酮或除虫菊,对马铃薯甲虫防治以Bt制剂使用广泛,同时真菌制剂和昆虫病原线虫和虫生线虫等寄生虫线虫制剂也可以有效控制病害。

中国农药工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已经成为农药生产的大国。随着们对绿色产品生产、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到由于长期施用化学农药,自然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害虫的抗药性普遍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量越来越高,从而严重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农林牧产品,并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1]。为了维护人们的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和应用生物农药势在必行。

1.2中国生物农药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已加大了对生物农药研制和开发的投入,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有于进一步推广应用。中国自20 世纪50 年代开始研究开发生物农药,目前已经注册登记的生物农药有效成分有77 个品种,占有效成分品种的13 .4%;产品691 个,占注册登记农药的7 . 1%。微生物农药在中国的研究起步较早,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了Bt 杀虫剂的研究,但由于总体发展不平衡,制约了中国生物农药整体水平的提高。近10 a 来,中国在生物农药菌种引进、资源筛选评价、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测及工业化生产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白僵菌、绿僵菌在中国已广泛推广和应用,药效良好。木霉菌开发取得成功,已获得注册,已应用于防治蔬菜灰霉病。在中国,已有20 种病毒进入大田试验,如菜粉蝶奇威生物杀虫剂、斜纹夜蛾NPV、油桐尺蠖NPV、松毛虫CPV 等,这些均属“七五”计划中试生产研究内容。其中,棉铃虫NPV 杀虫剂已进入批量生产,斜纹夜蛾NPV、舞毒蛾NPV、棉铃虫NPV 应用效果良好。中国已研制成功并大面积应用的抗生素有:井冈霉素、公主岭霉素、赤霉素、灭瘟霉素、庆丰霉素、浏阳霉素、中生霉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农抗120、武夷霉素、科生霉素等,用来防治水稻纹枯病、禾谷类作物黑穗病、西瓜枯萎病和炭疽病等。

中国也是转基因植物研究较早的国家,国家批准农业系统24 个转基因作物的立项研究与产业化,主要有:新品种抗虫棉示范产业化、小麦太谷核不育基因克隆、大豆抗孢囊线虫病基因分离克隆以及防治玉米、大豆、水稻害虫的新

型Bt 杀虫蛋白基因研究等。

据最新报道,中国在生物农药开发方面又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研制出一种广谱、高效、安全的植物源杀虫、杀螨剂———0 . 5%果圣水剂,对矢尖蚧、糠片蚧、锈螨、菜青虫、木虱等17 种害虫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厦门南草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制开发出“辣椒碱”。中国科学家还研制出了控制真菌性根腐和茎腐的生物农药—抗菌剂农乐霉素(M18)。在转基因作物方面,天津市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抗除草剂bar 基因和抗螟虫的sck基因导入梗稻恢复系中,育成了抗除草剂、抗螟虫的恢复系。山西绿丹中草药有限公司的生物农药关键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该技术运用到生物农药的生产中后,可使害虫击毙时间由原来的十至几十个小时,提高到10 ~ 30 min。

1.3生物农药的种类

有机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生物农药,按其来源分类,微生物农药按微生物(病毒、线虫和细菌)分类、来源于昆虫的信息素农药(性信息素和激素)和天然植物提取物(除虫菊素和从被囊动物提取的杀虫化合物)。

1.3.1 微生物源生物农药

微生物源农药占整个生物农药95%,微生物源农药的主体为真菌、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病毒等。

1.3.1.1 微生物源杀虫剂

微生物源杀虫剂占整个生物防治剂90%以上,应用最广的是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剂(Bt),我国年产量达3万t,第2代细胞工程和第3代基因工程杀虫剂可以克服杀虫谱窄、持效期短、药效慢等弊端。国际上开发Bt资源主要研制广谱高效制剂和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质粒消除、原生质体融合、结合转移、基因重组来提高杀虫晶体的产量、扩大杀虫电谱和延长有效期[2]。据报道,制备生产的苏云金芽孢杆菌产品达100多种,广泛用于防治稻苞虫、稻卷叶螟和粘虫、松毛虫、茶毛虫和玉米螟等多种害虫。

1.3.1.2微生物源除草剂

从微生物中发现许多除草活性的物质,主要有杂草菌素(用于防除水田稗草等禾本科杂草)、细交链孢霉素、茴香霉素。近年来,从微生物代谢产物开发新型除草剂最成功的有双丙氨酰磷和草胺磷,双丙氨酰磷是从发酵液中分离的一种有机磷双肽化合物,德国赫司物公司又以双丙氨酰磷为模板,人工合成开发出草胺磷,双丙氨酰磷和草胺磷都为非选择性内吸输导型高效除草剂,广泛用于果园、苗圃、橡胶园等防除多种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阔叶杂草。

1.3.2植物源生物农药

1.3.

2.1 植物源杀虫剂

从植物体中提取的具有抗菌抗病毒或杀虫效果的成分,或是从植物体中分离纯化有农药活性的新物质作为结构模板,进行结构的多级优化,从而制造低毒高效的新农药。其中2个主要产品是从菊属植物花中提取的除虫菊素[3]和从印楝树种子提取的印楝素和Queium(AgraQuestwebsite)。目前,国内植物源农药的产量规模和应用范围与微生物农药比较还相对较小,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利用[4]。菊科植物的除虫菊,对菜青虫、蚜虫、蚊蝇等多种昆虫有毒杀作用;万寿菊提取物对豆蚜虫、菜青虫等具有毒杀或驱避作用;楝科中有印楝、苦楝、和川楝,印楝素为提取物,对果树害虫和蔬菜害虫有拒食作用;卫毛科中的苦皮藤的提取物对水稻、玉米和蔬菜害虫有防治作用。1.3.2.2植物源生物除草剂与杀菌剂

植物源除草剂和杀菌剂的生物活性没有商业化的合成除草剂的活性高,因此,市场有限。

1.3.3动物源生物农药

从动物体内分离的激素、信息素、毒素等动物源生物农药,常用于生产的是昆虫信息素,全球已合成昆虫性信息素类1000多种,成为有机农业害虫治理的主要手段。对各种蜘蛛和黄蜂等动物毒素研究发现,这类毒素结构相似,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肌肉接点,阻断以谷氨酸为介质的神经兴奋的传导,这是一新的作用靶标,必然作为开发新型杀虫剂。据报道来源于甲壳动物外骨骼的几丁聚糖可被用于防治白粉病和葡萄孢病原菌[5],由动物产生的毒素或激素如脑激素和性信息素等,可以抑制昆虫的生长发育和干扰害虫的新陈代谢,控制农作物的病虫害。Jones等[6]在美国西部的果树农场的综合管理中利用补食性昆虫和蜘蛛降低了作物的被害程度和减少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增加产出[7]。

到底什么是生物农药呢?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农药主要是指:从可以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开发利用细菌、病毒、真菌、线虫及拮抗微生物等控制病虫草害的制剂。现在,生物农药的概念已扩展,是指可以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代谢产物和转基因产物,并且可以制成商品上市流通的生物源制剂,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植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和抗病虫草害的转基因植物等[8]。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的选择性强,无污染,不易产生抗药性,生产原料广泛,杀虫效果稳定持久,对人无害,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绿色农药[9]。

1.4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学原理,依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建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整体、协调、循环、可持续特点,有利于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10]。生态农业的特点可概括如下:

1.4.1整体性与可调控性

生态农业重视系统整体功能,维护和提高整个系统的微观和宏观生态平衡,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并按生态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对农业生态系统和生产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结构进行调控。通过资源的充分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应用,把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使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物种之间、区域内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经济、技术与生物之间达到相互有机配合,保证整个农业经济体系协调发展。

1.4.2稳定性与高效性

生态农业系统追求组成与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该系统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高效利用,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率。

1.4.3地域性和多样性

地域性决定了系统的空间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因此,生态农业必须因地制宜。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所以不同地区在继承当地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精华的基础上,应用适合当地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建立具有地方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

1.5 生物农药在生态农业中的运用

1.5.1生物特效农药

以菌治虫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生物防治技术,它利用昆虫的病原微生物杀死害虫,对人畜均无影响,无残留毒性,害虫对细菌不产生抗药性。性诱虫剂是利用化学不育剂使害虫失去繁殖力,造成绝育而达到杀虫的目的,美国科学家利用此项技术成功防治危害牲畜的螺旋锤幼虫。

1.5.2 动物饲料添加剂和药品替代产品

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市场下,天然饲料科技得到有机农业从业者的接受和支持,经过研究的新饲养方法与常规抗生素饲养法不同,它利用含有的益生菌、有机酸、脂肪酸、酵素、有机矿物质、天然霉菌毒素吸附剂,取代含动物性成分的同类产品以及许多其它相关产品。

1.5.3 天然植物源饲料添加剂

饲料添加剂在未来10~20年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总趋势是向高产量、低成本、高效率、低污染、无残留方向发展。新型添加剂如金属螯合物、小肽、酶制剂、饲用微生态制剂、中草药添加剂、寡聚糖、卵黄抗体等将广泛应用,常见的植物性饲料添加剂为松针叶、刺五加、胡枝子、杨树皮等。

1.5.4 中草药类兽药产品

畜牧产品的安全问题如药物残留、病菌耐性日益受到关注,开发中草药类兽药产品是生产有机畜产品的需求。其主要来源于被称为具有抗压力、适应因子及改善免疫功能的植物提取物,可解决抗生素和有害化学合成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减少和避免耐药菌的产生和蔓延,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能力。中草药成分复杂,使用后能显著增强动物体质,减少用药,降低动物性产品的生产成本。

1.5.5 非化学替代抗生素类产品

从酒精酵母细胞壁提取的甘露寡糖等寡糖类饲料产品,经过精密分析研究证实能起到和抗生素类饲料相同的性能,产品成分稳定,安全无害,有利于畜牧肠道健康和免疫系统调节。

1.5中国生物农药开发前景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可用于防治病虫草害等具有农药作用的细菌100 余种、真菌500 余种、病毒700余种、植物4000 余种,再加上线虫、微生物代谢物、

抗生素等,数量巨大,这将为新农药的开发提供无穷的生物资源[11]。

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发展生物农药的前景非常广阔。(1)发展生物农药是冲破绿色堡垒的要求。中国加入WTO 后,理论上中国农副产品向发达国家出口的障碍减少。但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以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名义向中国多种农副产品树起“绿色堡垒”,一些严苛的农药残留标准把中国的农副产品拒之门外。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无公害农副产品、拒绝农药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也成为国人所必需。

(2)发展生物农药为国家所倡导,受法律保护。2002 年8 月1 日,农业部《农药限制使用管理规定》正式实施。此前,农业部在2000 年对甲胺磷等5 种高毒、高残留有机磷农药加强登记管理的基础上,决定再停止受理甲拌磷等11 种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新增登记,撤消部分高毒农药在部分农作物上的登记。后来,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做好新阶段“菜篮子”工作的通知》,多处涉及生物农药。《通知》要求限制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鼓励使用生物农药,加大对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严格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经营准入条件,依法加强管理。

(3)中国微生物资源丰富,发展生物农药的条件得天独厚。

2生物农药在使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体本身或由生物体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也可以人工合成生产,但必须与天然的结构相同)作为杀病虫剂及除草剂、对特定的病虫草害产生作用的农药.不包括源于生物体经过结构改造而生产的农药[12]。目前全世界

已注册的生物农药约有100多种,年销售额为10多亿美元,仅我国就有有效成分77个,产品691个,制剂接近10万t。困生物农药对病、虫、杂草的防治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人畜较为安全,对生态无破坏性.并可弥补化学农药的某些缺陷.有利于对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等.而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从农业生产中的推广、普及和应用情况来看.生物农药的应用情况并不理想,其原因是相对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的效果比较缓慢,农药使用者在接受上有一定困难。但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生物农药的应用技术要求高.如果不能严格按照使用技术进行应用,不但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因此,生物农药能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关键是应用技术的问题。笔者将重点介绍生物农药应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以期对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有所帮助。

2.1 选择恰当的生物农药品种

生物农药的针对性都很强.不同生物农药其作用对象不同,若选择的品种不当,则基本没有效果。在使用时,一定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明确作用对象,恰当选择有效对路的品种进行使用。生物农药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而杀虫剂又包括细菌性的如苏云金杆菌fBt1.病毒性的如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NPV),真菌性的如白僵菌,植物性的如苦皮藤素等[13]。同样杀菌剂和除草剂也有不同的种类.这些不同的种类都有明确的作用对象。一般生物农药专一性很强.防治谱不广,如作为杀虫剂的苏云金杆菌对防治鳞翅目幼虫有效.而对同翅目的叶蝉就没有致病性.而且苏云金杆菌的不同品系对几种重要害虫的防效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应针对不同靶标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生物农药品种。

2.2准确把握用药时期

由于有害生物的发生有一定的阶段.并且与作物的生育期和农事操作关系非常密切。如害虫的发生一般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种不同的发育阶段,卵期有卵壳保护,蛹期有蛹体保护.老龄幼虫又有较厚的蜡质层保护,而成虫有翅可飞行.而且其危害的高峰期一般是高龄的幼虫.因此只有选择低龄幼虫期施药,才能充分发挥生物农药的效果。在防治植物病害时.生物农药所起的作用一般是协调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必须在有害病原菌在植物上定植危害之前使用,效果才好。如1.5%多抗菌素可湿性粉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4],对苹果轮纹烂果病、霉心病、炭疽病也有较好的作用。但防治霉心病,应于花期喷药,防治斑点落叶病,则在落花后7~10 d开始喷,重点在春梢期和秋梢期预防感病,如果错过防治时期,则基本无效。采用青萎散防治辣椒、烟草等青枯病,必须在移栽时,采用窝施的办法进行施药,如果已经看到发病,也就是在发病初期施药,就基本没有效果。

2.3 注意环境因子对药效的影响

生物农药特别是生物体农药.由于其具有生命特性.因此其使用后能否发挥有效作用.与环境因子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此外.生物农药从喷洒于植物到昆虫取食或接触菌体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从害虫取食到死亡以及病菌的侵染到定殖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时期也易受外界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温度、湿度、光照、降雨和风。因此,施用生物农药时.要求温度、湿度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太高或太低,要避开强光和大风天气.在有微风的时候用,效果更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般应在气温20℃以上时喷施生物农药。如细菌性杀虫剂Bt,其活性成分是由蛋白质晶体和有生命的芽孢组成,如果在低于20℃时喷施,则使芽孢在害虫机体内的繁殖速度十分缓慢,而且蛋白质晶体也很难发挥作用,往往喷施后显不出防治效果。生物农药对湿度极为敏感,如白僵菌、绿僵菌等真菌性生物农药,没有一定的湿度,孢子不能萌发,则基本无效。湿度对生物杀虫剂孢子的繁殖和扩散有直接关系,湿度大,微生物孢子繁殖和扩散快.易感染和杀死抑制靶标。一般情况是随着环境湿度的提高.喷生物农药的效果亦明显提高。太阳光中紫外线对生物体农药有着致命的杀伤作用。在阳光直射下30 min,芽孢死亡率即达50%左右;照射1 h后,芽孢死亡率高达80%以上.而且紫外线的辐射对伴孢晶体还能产生变形降效作用,从而使生物农药的药效大大降低,甚至无作用。因此,在施用时,应尽量避开强光,应在上午10:00以前、下午4:00以后或阴天施用生物农药。

2.4 恰当选择喷雾器械和喷雾方法

生物农药的性质有其特殊性,相对来说,扩散性比较差。因此在选择喷雾器械时.要考虑各自的特性区别对待。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喷洒器械效率都很低,通常是由上而下直接对作物喷施,致使大量农药都聚集在作物最上面的叶子上,其他农药则损失在土壤里,特别是雾滴较大时,损失就更大。因此,应考虑选择使用高性能喷洒机械。如采用弥雾法喷施,与扇形空气喷口配套的液压喷嘴,喷出的雾滴小而均匀,可以达到均匀喷雾的目的,最终提高生物农药的防效,同时降低了生物农药的应用成本。生物农药一般以胃毒为主,均匀喷施可提高防效。粉剂使用前称取所用药量,加入少量水搅成糊状,再对人所需水量;乳剂使用前要充分摇匀每hm 用药量,对水量750 l 000,搅匀即可。在溶液中加入0.1%的洗衣粉、皂角或茶子粉作粘着剂,有利于提高喷洒效果。此外,对粉剂的使用,可借助空气浮力和风力分散于较大的范围,从而与害虫有更大的接触。对于食叶量很大的害虫,如菜青虫可采用将可湿性粉剂加水配成悬浮液的方法喷雾,效果较好,而采用喷粉法效果就差些。胶囊剂不仅有较好的防效,而且能保护其中的病原体不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可用于大棚撤施。

2.5 注意恰当配比和与化学农药的结合使用

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往往是多种害虫混合发生或者病虫混合发生,危害高峰时,常常出现害虫集中暴发和迁飞性害虫的大量迁人等,而农民用药防治也常常在这个时期进行。在这些情况下,单独使用生物农药,很难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只有合理地与一定的化学农药混用或者与速效性的化学农药交替使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例如:针对害虫的迁飞特性,在生物农药中加入低剂量的化学农药,可降低害虫的抵抗力,为害虫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创造条件,同时害虫被病原微生物侵染

后,又降低了对化学农药的抵抗力,这样两者相辅相成.从而起到了增效的作用。针对春季小菜蛾与斜纹夜蛾混合发生的情况,可用Bt加一些化学杀虫剂达到兼治的作用。此外,在病虫发生量比较轻时,采用生物农药。当病虫发生比较严重时.可采用速效性的化学农药处理后,再采用生物农药进行控制。当然混用的时候,要注意药剂的性质.不能随意混用。如Bt不能同碱性农药混用,微生物杀虫剂不能与杀菌剂混合使用。此外,一定要注意现混现用。

总之,要想充分发挥生物农药的作用.就必须树立科学使用的意识。使用前,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并争取在当地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用。在应用生物农药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生物农药及相应的应用技术,并随时注意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出生物农药的效果和优点,促进生物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普及和应用,确保农业的安全生产。

3结语

有机生态农业倡导生物农药的使用,所以有机生态农业也是发挥生物农药作用的广阔领域。虽然生物农药的生产成本高于化学农药,但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却不可估量,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生物农药属高难技术领域,其研发和生产都需要高投入,进行作用机理、毒理学和环境行为学试验。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优势,但多数天然产物化合物结构复杂,不易合成及合成成本太高,受植物的采集季节性且分布的地域性,生物农药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有些生物农药的毒性也较高且活性成分稳定性差,易分解,这些问题有待于在有机生态农业生产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吕雄.微生物农药及其产业化[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王琦,梅汝鸿.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J].中国微生物学杂

志,2001(6):205~209;

[3]邹芳慧,陈志强,任卫东.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生物农药[J]. 化

学工程师,2003,(6):44 – 45;

[4]徐先炉. 我国生物农药现状分析及研究对策[J]. 安徽化工,

2003,(5):2 – 4;

[5]张锡贞,张红雨. 生物农药的应用与研发现状[J]. 山东理工大

学学报,2004,(1):96 – 100;

[6]郑斐能. 生物农药的分类[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4,(1):28 -31;

[7]吴文伟,何成兴,罗雁婕. 国内外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进展及发展前

景[J]. 云南农业科技,2003,(增刊):167 – 170;

[8]纪君强,姜灼军,宋勇.我国土地沙化原因与对策研究[J].当代生态农

业,2009,(z1):8-10;

[9]段绪恒,武伟.浅谈生态农业发展[J].中国商界,2009,(6):160;

[10]吴文伟;何成兴;罗雁婕国内外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进展及发展前景

2003(zk);

[11]郑斐能生物农药的分类[期刊论文]-农药科学与管理2004(01);

[12]张锡贞;张红雨生物农药的应用与研发现状[期刊论文]-山东理工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1);

[13]徐先炉我国生物农药现状分析及研究对策[期刊论文]-安徽化工

2003(05);

[14]邹芳慧;陈志强;任卫东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生物农药[期刊论文]-化学工

程师2003(06);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汇编)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一、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生态农业起源于中国,其理论研究发展于欧洲,生态农业的发展最早主要以有机农业等替代农业为生产形式。20世纪30年代英国农业学家A.Howard曾到中国考察并认同中国农民利用有机残体和废物、垃圾等制成堆肥施入农田以维持地力常新的做法,还将这一经验上升成理论写成《农业圣经》流传于世[4],而“生态农业”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土壤学家阿尔伯韦奇(W.Albreche)1970年首次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伍辛顿(M.Worthington)在阿尔伯韦奇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理论和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生态农业及其有关技术》一书中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在环境、理论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5] 1984年,美国农学家杰克逊(W.Jackson)进一步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在尽可能减少人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多样化,控制土壤侵蚀,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减少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发展。[1] 由于生态农业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弥补传统农业的先天不足,加之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日渐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故生态农业一经提出,得到了许多国家重视和响应,纷纷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试验示范。美国农业部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和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而是依靠作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生物生产体系。[1]与此同时,以罗代尔研究所为首,相继成立许多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研究机构,如新英格兰小农场研究所、华盛顿州的耕作研究农场、威斯康星大学环境研究所等。德国的生态农业主要以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学农工业形式出现,其主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利用腐殖质和施用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杂草、害虫使用机械除草或有益天敌等方法,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发对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等会造成化学污染的化学制剂;发对使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等。为保护从事生态农业农户的利益,德国还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的“自然产品”销售系统,在各大城市均设有出售无化学污染食品的“自然食品”商店,其出售价格高于常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售价的1/3-1倍。随着生态农业的推广普及,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等西方国家都纷纷发展起生态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1.生态农业的基本介绍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 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

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2.生态农业的特点 a.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b.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c.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d.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发展生态农业的一点思考

发展生态农业的一点思考 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指导、组织和经营管理农业生产和建设,把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态农业绝不是回到传统农业或者回归自然,它使农业发展向生态合理的方向转化,是一种农业发展新模式。狭义的生态农业经济是指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及其增值和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的原则,以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为前提,充分发挥当地生态优势,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开发优质、营养、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实现高经济环境效益的现代化农业产业。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1)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经济体系,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以经济发展与环境、自然资源的持续承受能力相适应,在不危及后代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优化与统一,这一指导思想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适应。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彼此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统筹发展这五项要求才能建设好新农村。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有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农业增产的单一方式,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为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因此,发展生态农业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能

力的根本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2)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机制,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今后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生态农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稳步实施,建设有利于高效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造成的污染,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产品的清洁生产和无害化,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建设生态农业对于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加强环境保护、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发展生态农业是确保食品卫生安全的需要 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二恶英事件,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对于人类来说,食物卫生安全保障非常重要,只有大力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才能满足消费者对生态食品不断增长的需要。 2、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1)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土壤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文明赖以存在的基础。但由于我国没有及时采用先进的保护土壤的新耕作方法,如少耕法、免耕法、松土法等,导致土壤大量流失和沙化。传统的耕作方法要每年不断翻耕土地,土壤经常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经过风吹雨淋,肥沃的土壤迅速流失。在很多地方,形成地下水“漏斗”。其次,水源严重受污染,造成水质性缺水。其原因是为了高产,

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 概念说明 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的统一。 简单地说,生态农业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农业。它不单纯着眼于单年的产量,单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 中国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农业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产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由“产量型”农业转向“质量效益型”农业,现在又开始迈进向生态型农业探索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生态农业- 基本内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农业。它不仅高度地函盖了各种先进农业的理论和模式,而且又使各种先进的理论和模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三个效益”的统一,是农业理论和农业生产上的一大突破。 现代生态农业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八个方面: 一是在现代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 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高新科技相结合; 三是以科技和劳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

浅谈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浅谈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的自身的理论体系。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

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 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 摘要: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简要地概括了国外生态农业的发展及现状,并分析了目前生态农业的种植面积,生态农产品产值,生态农产品需求,通过借鉴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有机食品 1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背景 20世纪初以来,为了克服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发展了多种农业方式以期替代常规农业,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为自然食品、有机食品和生态食品等。尽管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均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 的统一。 简单地说,生态农业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借鉴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1 人类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 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对“石油农业” 生态弊端的讨论,发现“人口-资源-环境” 结构危机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类面临着许多危及生存的生态问题,如大气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海洋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为处理和解决人类环境和生存问题,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世界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主要文件,一致承诺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全球经济和社会长期共同发展战略,进一步确定了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可持续农业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 1.2 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强烈需求 人既是系统中的消费者又是生态系统的精心管理者,人类的经济活动直接制约着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系统是有生命的复杂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系统中的生物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方向研究【论文】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方向研究 1生态农业的内涵 我国对于生态农业的认识有别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低输入、自维持,富有经济活力,在伦理、环境等方面易于为社会广泛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产生与发展是应对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社会现状。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大国,有着延续数千年精耕细作的优良农作传统和丰富经验。我国生态农业是一种积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促进生物和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综合了传统农业与石油农业的特点,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结合,重视有机肥使用,强调生态系统内部资源的深度开发,真正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协调发展。 2黄冈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生态农业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及农业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投入,将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把生产要素科学组合,借助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物质循环及废物资源化利用等综合手段,促

进农业生产率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1重视体现不同的区域特色 黄冈市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农业特色,大力实施“三转两推(农产品加工转化、农民受训转移、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初步形成了以“一县一特”为基础的优质水稻、双低油菜、速生丰产林、沿江水产和大别山南麓板栗等五大优势产业带,蔬菜、牛羊、三元猪、生态茶、中药材、花生、小龙虾、蚕桑、蛋鸡和奶业等十大特色板块。黄冈市下辖的浠水县、武穴市、英山县分别荣获湖北省政府命名的“水产大县”、“油菜大县”和“茶叶大县”。团风、麻城、浠水、蕲春、武穴、黄梅六县(市)进入全省粮食大县行列;浠水、武穴二县(市)为全国双低油菜板块生产大县;罗田县为全国板栗第一县;红安花生居全省之冠;英山县为全国名茶基地和无公害茶叶示范县;蕲春县是全国著名的药市和中药材之乡;武穴、麻城、浠水三县(市)进入国家生猪调出大县行列;麻城市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黄梅县是全国青虾繁育基地和全省水产大县。 2.2走综合化的发展道路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世界生态农业的定义 国外生态农业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生态食品、健康食品、自然食品、有机食品等。各国对生态农业提出了各自的定义。例如,美国农业部的定义是∶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在可行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秸秆、牲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场外有机废料、含有矿物养分的矿石补偿养分,利用生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德国对生态农业提出了以下条件:①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 ②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是有机肥或长效肥;③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④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⑤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⑥控制牧场载畜量;⑦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⑧不使用抗生素;⑨不使用转基因技术。另外,德国生态农业协会(AGOEL)还规定其成员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95 %以上的附加料是生态的,才能被称作生态产品。尽管各国对生态产品的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这就是: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国外概况:生态农业最早在欧洲兴起于1924年鲁道夫·斯蒂纳(Rudolf Steiner)主讲的“生物动力农业”课程。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生态农业在瑞士、英国和日本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农业得到国家的补贴支持,在世界各国生态农业有了较大发展。据统计,目前,在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约1055万公顷。其中,澳大利亚生态农地面积最大,拥有529万公顷,占世界总生态用地面积的50%;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分别有95万公顷和90万公顷。若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由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各国生态农业发展较快,1986~1996年欧盟国家生态农地面积年增长率达到30%。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地面积较小。在总计为4万多公顷的生态农地中,土耳其占1.8万公顷,日本占0.5公顷,以色列和中国各约0.4万公顷。据有关方面估计,现在全球每年生态农业产品总值达到250亿美元,其中,欧盟100亿美元,澳大利亚35亿美元,美国和加拿大100亿美元。欧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食品消费市场之一。据国际贸易中心(ITC)报道, 1997年欧洲生态食品和饮料销售值为52.55亿美元,1999年约为63亿美元,2000年为95.5亿美元。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1997年德国生态食品销售值约为18亿美元,1999年为20亿美元,约占其食品销售总值的1.2%,有关专家预计,2008年德国生态食品占食品市场的比重将达到25%。除德国外,欧洲生态食品消费较多的国家还包括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产品种类包括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美国在过去10年中生态食品销售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1995年生态食品的销售值达28亿美元,1999年达到60亿美元,2000年达到75亿美元。生态食品的种类几乎包括所有传统食品种类,生态谷物、水果、蔬菜、坚果和香料市场已有一定规模,生态奶制品尚属新兴市场。1997年日本生态农产品销售额为1500亿日元,2000年达到3500亿日元,其产品为加工品、冷冻蔬菜、茶、咖啡类、调料、大米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是欧盟。1995年欧盟从事生态农业的生产者不到农业生产者总数的1.0%,1997年达到1.3%。1998年欧盟生态农业生产者总数达到10万个,这一数字显示,欧盟生态农业生产者数量增长率连年保持在25%以上。 三、生态农业发展的原因 (一)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现代食品生产出现了3种区别于以往在自然形态下生产的重要特征,这就是:1.在农业上采用工厂化生产。采用工业化生产意在通过工业的连续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农业生产过程是种生物学过程。采用工业连续生产工艺要符合不同的生产过程的生物学规律。举例来说,牛羊等草食动物是反刍动物,人类需通过在草地放牧,或在牧草缺乏时,或在某一生长阶段补充干草、精料等饲料来生产动物蛋白食品,而不可以采用违反反刍动物生长规律的方法,即用反刍动物蛋白(肉骨粉等)作为饲料再提供给反刍动物来生产动物蛋白。采用这方法虽然效益提高了,但是,食物生产的安全性受到了破坏。疯牛病是一种病毒,是牛吃了被绵羊痒病病原因子污染的牛羊等反刍动物蛋白做的肉骨粉所致。虽然第一批反刍动物肉骨粉怎样被感染疯牛病病原因子还不得而知,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趋于这样的看法,即这种蛋白毒是因为同类吃同类产生的变异而产生的,并逐步积累使其扩大。欧洲的农民在实行肉类工厂化生产时,用牛羊肉骨粉来代替植物蛋白作饲料,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使疯牛病病毒潜伏越来越多,遂酿成了今日的疯牛病灾难。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 1引言 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3个重要历史阶段。随着科技的 不断发展和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 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基础上实现的,这种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日益显著,并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环境问题[1~4]。化肥、农药的使用对提高农业 生产率以及产量,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危机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化肥和农药的广泛应用 也带来了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生态环境问题,这种 依赖于消耗大量森林、湿地、动植物资源为代价的高产出农业模式以逐步受到人们质疑,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在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上取得的 成就,生态农业结构和功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仍存在理论基础不完备、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建设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5]。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1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最早兴起于欧洲,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瑞士、日本等得到 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的生产模式已经逐步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 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也开始初步探索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在世界 各国得到了较大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6~8]。最早开展生态农业试验示范的国家 是英国,生产者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有针对性的生产某种产品。此理论是由英国农学家 A.霍华德提出的。但这时的生态农业发展过于保守,大多的形式为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 环生产模式,而且尚未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发展较为缓慢[9]。在 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工业化发展的持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加剧,农 业发展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欧美快速兴起了保护农业生 产的生态农业新浪潮,在此形势下,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197 5年在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许多发达国家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有机农业在欧美得到了 广泛的接受和发展[9]。日本生态农业的建立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侧重点在于减 少农田的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等突出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9]。东南亚地区菲律宾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9]。菲律宾的 玛雅农场是国际生态农业的典范,大规模结合农工生产企业,最大限度降低从外部购买生 产资料却能保持高额效益,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废料和污染[10]。进入20世纪90年 代以后,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全球所接受。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得 到了确立,该阶段生态农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无论是在发展规模、推进速度还是在发展 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和人均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使得其生态农业发展着重追求生态效益,不再将农业的产量作为终极目标,发达国家生态

生态农业发展的障碍分析

生态农业发展的障碍分析 1 、思想认识不足由于生态农业涉及整个大农业甚至 整个区域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其效益往往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滞后)性,仍有相当部分的行政领导和农民还担心生态农业会打乱原来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会损害当地的经济利益,影响自己的政绩或收入。价值观念滞后、生态意识淡薄,是思想认识障碍的深层原因。群众中“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许多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很难正确处理全局的、长远的生态效益和局部的、短期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在衡量干部政绩时,往往也是多考虑经济效益,少考虑甚至不考虑生态效益。对世界农业和全球市场经济发展形势认识不足。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靠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争取出口创汇将越来越艰难。相反,劣质农产品极可能连国内市场也守不住。但目前仍有相当部分干部群众对此没有危机感,对生态农业在解决此类问题中的作用知之甚少。2 、资源与环 境基础差长期以来,不少农村人口过多、劳动力过剩,人均自然资源短缺而且浪费严重。人地矛盾突出,土地退化严重,草场退化、沙化、沙漠化趋势仍在发展,能源紧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加剧,而且农业基础设施差,抗灾力弱,不少地区仍未能走出人口增长—生态环境破坏—经济社会发展迟缓的恶性循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也不断向农村转移。 3 、资金投入缺乏许多农村特别是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许多地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不可能主动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太多投资,影响了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修筑沼气池等生态农业基础工程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产品生产者补贴等值指数(PSE)长期都是负值,如1994年的PSE值为-10.9%。而一些发达国家1986年PSE值平均为51%远远高于我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水平最高的是日本,高达75%。就发展中国家来看,也有一些国家的PSE值为正,如印度、巴西分别为14唏口15%我国是PSE值最低的国家之一。 4 、技术与人才短缺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整体偏低,人口增 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不相适应。据有关统计资料,目前农村成年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30%以上,掌握一门以上农科技术的人不多,掌握生态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更少,许多农民不懂得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的基本知识,滥用而造成污染危害现象仍很严重。还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许多农村素质较好的青壮年大量外流,只剩下素质不高的老人和妇女,与生态农业建设要求不相适应。 5 、法规建设和管理滞后障碍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 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也落后于我国其它领域如城市环保和工业企业环保法制的建设,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许多条款可操作性不强,难以适应生态农业建设的需要;而且农业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力量薄弱,影响了法规的执行。由于市场经济比较利益的驱动,只有使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效益能在市场价值中得到体现,才能真正促使农民自觉自愿地发展生态农业。

浙江省生态农业发展前景

生态学论文 ----浙江省生态农业发展前景 班级:园艺121 姓名:高磊 学号:201201070125 2014/11/09

浙江省生态农业发展前景 高磊 (浙江农林大学杭州·临安 311300) 摘要:生态农业简称ECO,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1】 关键词:生态农业现状有利制约建议 引言:我国生态农业生产面积为301295公顷,居世界第八位,但是生态生产的面积占所有面积的0.06%,所以说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进行了这方面的调查,查阅文献,对浙江省发展生态农业提供参考,发现现在的不足与优势,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1、我国生态农业的现状 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农业基础,我国农民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成功发展,并且呈彭波上升的态势。前几年我国有机农业开始起步并发展,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率先开始有机农业的研究与时间,中国大陆的农场与加工厂获得有机认证。这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国大多数有机生

态生产基地分布在我国的东北部,从数量和面积上分析东三省最大,但是从产品加工程度和质量控制上分析,浙江、上海、北京、山东、江苏等东部地区较占优势。 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生态农业已经受到各级政府重视并且正在逐步提高对其重视度,消费者对生态有机食品寻求量不断加大,生态农业在社会上被广泛关注,我国内部生态有机食品的消费潜力巨大。 2、浙江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2.1浙江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时间较早,且种类多,浙江省从事有机产业并通过认证的企业,茶叶类134家、竹笋类14家、畜禽类3家、水果类4家、水产3家、食用菌5家、油料3家、其他16家。 2.2浙江省2003年有机食品生态农业种植面积25.7万亩(其中野生植物采集面积为 3.28万亩),水产养殖面积82.7万亩(其中千岛湖水面面积80万亩),家畜养殖数量很少(生猪3150头,羊10000只)。 从种植业基地面积看,竹笋种植面积最大(10.3万亩),占种植总面积的40.1%,其次为茶叶(8.9万亩),占种植总面积的34.6%,其它种类有机作物的种植规模都不大。【2】 2.3浙江省生态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2.3.1在浙江省,生态农业地域较少,生态有机种植规模不大,其面积仅占浙江省耕地面积的1.1%; 2.3.2生态种植业在浙江省所有生态有机产业中占据主要地位,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超级大国,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所以农业的发展是整个华夏儿女成长和开拓未来的奠基石。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现代农业在给我们带来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土壤腐蚀、化肥和农药使用过量、环境污染。所以,发展生态农业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态农业;现状;前景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农业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结构合理性、良性循环功能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期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的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1]。 1.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优势

目前,我国已累计制定出台了30余项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也制订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包括2 000余项国家标准、3 000余项行业标准、近6 000项地方标准,涵盖农、林、牧、渔、副等行业领域[2-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系统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来保护生态环境,着力加快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五位一体”,相辅相成,是全面建成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挥农业生态调节功能发展生态农业,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特别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石油农业的发展历程证明,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农业,虽然可以获得高产出,满足农产品数量而非质量上的需求,但是也必然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业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逐步退化。面对日趋严峻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发展生态农业,构筑循环农业,无疑是关系到强国富民的重大战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4]。同时,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有着巨大的优势。 1.1 悠久的农业文明史

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建议

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生态农业,简言之,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高质、高效。实质上就是将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生态农业不仅高度地涵盖了各种先进农业的理论和模式,还使之紧密结合、高度融合,是农业理论和生产结合的一大突破,是人类长期追求的一种最为理想的模式,将会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导模式。 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发展生态和谐的“农林牧副渔一体化产业” 生态农业结构的机制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即农林牧副渔之间既有显著的食物链关系,又有交叉联系,结构内部呈多向性的网络连接关系,如农业的副产品既是畜牧业的饲料,又是渔业的投入,畜牧业的副产品之一粪肥既可还田,培肥地力,又可肥水,发展养殖,如果结构单一,关联度小,交叉联系少,则表明它尚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阶段。 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在做大做强我县水禽(生态鸭)、畜牧养殖(肉牛、生猪)产业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使得系统中的废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村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根据各乡镇自然资源的特点,发展资源优势,调整种、养、加的产业结构,以一种产业为主,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合理规划、全面发展。 二、着力发展有机农产品

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准正逐步从温饱向小康过渡, 越来越多的人 更加注重食品保健, 发展有机农业已成为多方共识, 可以想象, 无 污染的生态食品的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目前,有机蔬菜, 有机水果, 绿色食品已初步显示它潜在的市场。我县有机农产品生产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水平,当前需抓好以下工作: 1、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奖励。这是促进有机农业发展的必要动力。专门设立有机食品发展奖励基金,以人才下乡、企业下乡、资金下乡、文化下乡加快我县有机农业的发展。 2、培植龙头企业。依托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加速资本集聚,促进资源和品牌整合,增强其竞争力。龙头企业租赁的方式、农户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方式都要积极探索和引导推广。 3、搞好有机农产品基地的标准化建设。这是确保有机农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搞好有机农产品基地的标准化建设,就是要严格遵循有机农产品的技术要求,建立健全监管长效机制,做到“环境有检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质量可追溯”的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 三、着力发展观光生态农业 观光生态农业,又称生态旅游农业或休闲农业, 它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和休闲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林牧渔及加工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休闲者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策略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策略 1东川区生态农业现状分析 1.1优势 1.1.1区位优势东川区地处滇中偏东北部,昆明市最北端,东邻曲靖 市会泽县大海乡,南倚寻甸县,西与禄劝县毗邻,北连巧家县并与四 川省会东县隔金沙江相望。南距昆明市区155公里,北至巧家县城15 公里,北至会泽县城110公里,西至禄劝县城237公里。南接“昆明、楚雄、玉溪”城市群,北衔“成都、昭通、重庆”,西对“六盘水和 贵州”城市区域,在连接“成渝、滇中、黔中”三大市场具有一定的 区位优势。 1.1.2自然资源优势东川区地处内陆低纬高原地区,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光、热、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类 型多样化,产业适应面广,为东川农业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川区境内除海拔3200米以上地区全年皆冬外,其余大多数地区冬无 严寒,河谷地区全年无冬,且水、光、热等资源丰富,全年平均气温25℃,夏季作物生长期短,病虫害相对较少,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天 然型、生态型绿色农产品;高山、亚高山地区冬夏季节较短,大约有 10个月以上时间属春秋季节,草地资源丰富,牧草种类多样化且适口 性好,十分有利于发展高山围栏养殖。 1.1.3土地可利用空间较大东川区土地总面积1871.14平方公里,农 用地面积为194.19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9.19%,目前未利用地面积尚有79.74万亩,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8.41%,被利用的土地只占 总土地面积的71.6%。由此可见,东川土地可利用面积有一定的空间。 1.2生态农业建设已见雏形“十一五”期间,东川区加大了生态环境 整治和农业农村发展投入力度,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果蔬、高山药材 等一大批名、特、优、新产品得到了较好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形成 了以海拔1600米以下小江河谷热区为主的早冬蔬菜、瓜、果经济作物

关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王国胜

关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王国胜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由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一)生态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我县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1995年,我县作为河北省第一批生态农业试点县,先后制定了《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农业生态环境管理规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植物资源丰富。西部低山丘陵区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和灌草丛,草本植物以白草、胡枝子为主,灌木以野生酸枣和荆条为主,乔木主要有核桃、柿子等。山前平原地区为粮田,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等,经济作物有蔬菜、棉花、花生等。“永年洼”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以芦苇为主,木本植物主要有龙爪柳、垂柳等,人工开发的湿地主要是莲藕。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及农业发展现状,我县立足优势,因地制宜,建成了五大生态类型区:京广铁路以西林粮草牧综合发展的旱作农业生态类型区(位于京广铁路以西的中低山丘陵区,耕地面积1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2.5%),中部粮棉高产高效种植多种经济生态类型区(位于京广铁路以东永年县中部,耕地面积30 多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约31.2 %),东北部防护林立体种植生态类型区(位于永年县东北部,耕地面积约1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约15.6%),东南部低平原设施农业生态类型区(位于永年县东南部,耕地面积约3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约36.4 %),“永年洼”观光生态农业类型区(位于永年县广府镇,洼地面积约2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二是水利设施较为完善。近年来通过实施生态水网建设,滏阳河水质达到了3级灌溉水质的要求,恢复了滏阳河西八闸灌区和莲花口灌区,灌区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有效提高了我县东南农业生产抗旱能力。三是生态环境保护较好。通过生态县建设,取缔了以小造纸、小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浅谈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浅谈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浅谈 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虽然农业实现了粮食产量“九连增”、农民收入“九连快”,但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发展模式粗放,特别是人们对农业生态平衡问题认识不足,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之间的关系,目前的农业发展不仅速度缓慢,而且生态状况日益恶化。2013年下半年,对农业生态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密集调研,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也成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生态农业受到重视 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其中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确定为今后农业工作的重点。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调研的主要方向,多位专家提到,“农村的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农村化肥、农药的有效使用量仅占施用量的30%,有近7成浪费,进一步造成了水源地的污染。此外,农村生活垃圾、秸秆燃烧造成空气污染、地下水过度开采、工业污染转移到农村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代表农业新型生产方式的绿色循环经济、废物循环利用、低毒高效农化

领域有望获得政策大力支持。未来“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农业的重要政\策取向,“生态农业”将取代“石油农业”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2、农业生态系统遭长期破坏 农业文明所依附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与社会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密切相关的系统。这种系统的健康,直接关系到一个区域内的环境调控、功能调控乃至生物结构调控。虽然其基本依附土地系统来进行生产,但却是一个地方生态适宜性和居民健康水平的最基本保障。即使在拥有高度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业水平的北美、欧洲,政府仍旧出台大量的政策和给予大量的补贴来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反观中国,却往往从作物产量潜力极限出发,滥用化肥、地膜、农药,使农业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地膜污染也更加严重。近20年来,随着大棚农业和地膜玉米的普及,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我国每年地膜应用量近百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达1000多万公顷。大量残留地膜不仅造成了白色污染,而且导致了土壤-作物系统的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 此外,我国每年有废弃的农作物秸秆6.5亿吨,它们利用率很低,大部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沟渠或道路,变成有机污染物,对大气和水体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和居民健康。 3、如何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生态农业不可能回归到若干年前“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田园式生活”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延续了现代农业的生命力,靠的是促进产业链的延长,形成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结合的产业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