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哲学》相关理论

《艺术哲学》相关理论

《艺术哲学》相关理论
《艺术哲学》相关理论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 在西方美学史上, 有过许多学派和观点。在黑格尔以前, 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直到谢林, 有的从事物的形式去找美, 有的从人的心理反应去找美。这些美论,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什么是美的问题, 但始终没有摆脱机械唯物论或主观唯心论的案白。而黑格尔的美论, 对西方美学思想作了总结, 反映了美学发展的新阶段, 在美学研究中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黑格尔对美的本质论的贡献, 首先表现在他重视美的理性内容和对美的辩证分析上面。在《美学》中, 黑格尔给美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他说: “真, 就它是真来说, 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 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 理念就不仅是真的, 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最后还说, 美必是在感性的现实事物中实现了的理念”。这是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的又一表述方式, 黑格尔美学的研究者都没有提到过这个表述方式。其实,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个对美的表述, 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更为集中地表现了黑格尔对美的观点。在黑格尔那里, “理念”就是“意蕴”, 也就是内容, “感性显现”就是具体形象。内容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显现出来, 也就是美。

具体说来, 黑格尔的美的定义包括了如下内容。一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他认为, 美的本质是无限的、自由的, 感性和知性都不能掌握美, 只有精神即理性才能掌握美。美是感性东西的精神化, 一方面诉之于感性, 同时又诉之于精神、理性。所以他说: “在艺术创造里, 心灵的方面和感性的方面必须统一起来。”“在艺术里, 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这种对艺术作品的看法就是基于他的美是理性和感性统一而立论的, 二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 艺术的形式就是理念诉之感官的形象。只有把两方面调和成为自由统一的罄体, 才是好的艺术作品, 才能产生关, 兰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就理念作为人的生活理想来说, 理念基主观的, 即“内容本来是丰一九八四年第四期体的, 只是内在的”?, 要“通过外在的, 来实现这内在的”?。这就是要求主客观的统一, 四是一般和特殊的统一。理念是普遍的, 但普遍的理念要显现在个别的感性形象之中, 达到和谐的统一, 才能产生美。在《美学》的“序论”中, 黑格尔明确而概括地解释了他的美的定义的内涵: 首先, 是一种内容、目的、意蕴, 其次, 是表现, 即这种内容的现象与实在, 第三,这两方面是互相歇贯的奄外在的特殊的因素只现为内在因素的表现。à 取其要义,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四个统一。

黑格尔的美学范畴体系。

在黑格尔那里最一般的美学范畴: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等是相互联系和矛盾转化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艺术的具体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形式相联系和相对应,形成一个自在而自为的发展圆圈。他以美为核心构筑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美学范畴体系,总结了西方美学发展一千年来的全部美学成果,达到了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

(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同谢林一样,黑格尔把美学视为艺术哲学,他把艺术由一般经过特殊再到个别的发展过程作为他的美学体系和美学范畴体系建构的线索。他的整个美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①一般的部分,研究艺术美的普遍理念,即作为理想来看的艺术美,主要分析了“美”这个中心范畴。②特殊部分,研究从艺术美概念发展出的一系列特殊表现形式,即三种艺术类型(象

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主要分析了与这些艺术类型相对应的美学范畴,崇高、美和丑。

③个别部分:研究艺术美的个别化,即艺术的类和种及其系统,在这里分析了悲剧性和喜剧性等美学范畴。

A、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是把艺术美作为理想来看待的。他把艺术美放在理想状态下进行先验的分析。艺术美是符合其理念本质,是理念本质显现为具体形象。就美是理念而言,是说它作为理念,是符合它的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而且是作为符合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东西来思考的,就美是理念的外在的实现而言,即“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中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这个定义包含着极重要的哲学美学价值。

其一,在理念的运动中把握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是对理性派和经验派两大美学思潮在当时最辩证的综合。这种综合,既超过了康德和席勒的二元对立的外在综合,也超过了谢林的内在绝对同一(无差别)。在黑格尔看来,感性的客观因素在“美”里并不保留它的独立自在性,而是要把它的存在的直接性否定掉(取消掉),这种感性存在于美里仅仅被看作概念的客观存在与客体相对立,理念的感性显现运动是理念本身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感性的东西并不外在于理念,就像人的肉体并不外在于人的精神一样,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其二,从对理念的把握上揭示了必然和自由的统一,从而确立了美是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从这一定义出发,黑格尔认为,从美对主体心灵关系上看(把握美的理念的方式看),“美既不是用在有限的不自由的知解力(知性)的对象,也不是有限意志的对象”,也就是说美的理念既不是单纯的认识对象(知解力对象),也不是单纯的实践对象(意志的对象),“美本身却是无限的、自由的。”在审美中,主体达到了理性认识和意志自由相统一的关照,客体成为独立自存,本身自有目的欣赏对象。这样,在美中有限和无限,必然和自由,主体和客体就达到了高度统一。黑格尔总结道:“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起了只有欲和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对象既不显得受我们人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

其三,从理念自身的出发和伸展之中,揭示了美是人类心灵实践的产物。人不仅以认识方式来认识自己,而且“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印证自己的本质存在,即马克思说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如一个小孩把石头抛到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他的作品,在这作品中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美正是人实践活动的成果。其四,从理念的内在外在方面的关系中揭示了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总而言之,在黑格尔那里,美是理性与感性、自由与必然、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一般与个别、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黑格尔关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命题,综合了康德、席勒、谢林等人的美学思想,把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在美学思潮对立统一起来,结束了西方美学近代形态的对立。

孔德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它产生时间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等提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是实证主义形成的标志。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的影响: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孔德(Auguste Comte)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

狭义而言,实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的哲学。这条目内主要介绍狭义的实证主义。

孔德生长的时代,正是一个宣扬理性主义及科学思想发端的时代,在“科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对形而上学产生怀疑,逐渐以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实的本原和变化的现象。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实证哲学的基本原理

(1) 实证的含义

“实证哲学”或“实证主义”其着眼点当然在“实证的”一词上。孔德认为自己的哲学特性,就在于用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来统一各门知识而成为实证的知识,建立有别于神学与“形而上学”的实证哲学体系。孔德认为,实证哲学的性质在于把一切现象都看作属于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而我们的思想和研究的一切努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发现这些规律,并把它们还原为最少数量;同时,要追寻各种原因,无论是初始因还是终极因,都被看作是绝对不可能的,因而也是没有意义的。孔德还为确定这样的规律提出了三个标准,即概括性、简单性和相互独立性。

孔德所说的“实证的”在《实证精神论》中论述了它的六个含义:①“实证的”就是现实的(或真实的),一切知识必须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为出发点,反对神学与“形而上学”的玄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反对猜测,而只是说明确猜测也应当有其事实根据,如果仅是虚幻的

猜测,在这个范围里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②“实证的”意味着必须是“有用的”,反对使知识去满足人的无用的空泛的好奇心,知识必须探求实在,以有益于我们个人和集体生活之不断改善,因而,“实证的”与“无用的”相对立。③“实证的”就是“确实的”(或肯定的),反对对那些不着边际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作抽象议论。这个“确实”或“肯定”,表明了实证主义“有着一种别具特色的能力”,它“善于自发地在个体中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在整个群体中促成精神的一致,而不像古老的精神状态,必然引起无穷的疑惑和无尽的争论。”总而言之,“肯定”即对事物性质的认识没有疑义,没有异议,表达协调而一致。因此,肯定的与犹疑的或不确实的相对立。④“实证的”也意味着“精确的”,反对超越实在现象的性质所允许的正确度去谈论事物,而提倡观点的“明晰性”,与暧昧相对立。孔德认为,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在于它具有充足的精确度,能测证出事物现象的性质。⑤“实证的”还意味着“积极的”或“建设的”,反对形而上学否定现实的破坏倾向,而以建设为目的。⑥最后,“实证的”还意味着“相对的”,因为人们对现象的研究受到人的内在状况和外在状况的限制,总是具有相对的意义,必须反对以往哲学追求绝对知识的倾向,所以,“实证的”与“绝对的”相对立。

(2)哲学观

否定了传统形而上学之后,哲学还有没有存在的权利?如果有的话,它的任务是什么呢?实证哲学创始人孔德的回答是,哲学只有作为实证哲学才有权利存在,它的任务是通过科学知识的综合,实现统一科学的目标。

在孔德看来,按照人类智力发展的三阶段规律,到了“科学的工业时代”,真正有权利存在的是以描述现象间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为宗旨的实证科学。这一时代的哲学方法和哲学精神,就是实证精神。“实证哲学的基本性质,就是把一切现象看成服从一些不变的自然规律;精确地发现这些规律,并把它们的数目压缩到最低限度,才是我们一切努力的目标。”

欧洲中心论

欧洲中心论,也称欧洲中心主义,出现于十八世纪中后期,在十九世纪得以发展,并且最终形成为一种人文科学领域的思想偏见。这种观点认为欧洲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因此欧洲是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先锋,也是非欧地区迈向现代文明的灯塔。这种狭隘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让欧洲无视于历史真相的存在,也忽视其他地区的文明贡献,因而导致欧洲对西方以外的世界缺乏理解,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最终造成整个世界,包含学术界在内,长久以来都是以西方意识作为主体意识的现象。

发生于十八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是催生欧洲中心论的温床。工业革命揭开了欧洲资本化道路的序幕。随着西欧各国的逐渐兴起,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扩张于焉展开。十九世纪时,欧洲已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奠定了自己的霸权地位,对各殖民地的资源掠夺也慢慢变成了全面性的占领。将世界踩在脚下的欧洲,认为这种扩张的成功是因为自己的文明优越性所致,而造成这种优劣差异的基础在于人种的不同。就是基于这种民族优越感,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观逐渐成形。这种史观的主要论述是把西欧的历史进程作为标杆,并认为世界各个不同民族和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必须经历与遵循这个模式。尽管这种历史规律,后来被抨击的体无完肤,但是在那个时代,这种主张的确在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思想领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J. M.布劳特,2002:8-9)。约莫同时,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观点也在科学界掀起了物种进化的争论。因此,十九世纪的欧洲思想家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对世界历史和文明进程的看法,为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体系提供了多层面的立论基础。

当时,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文化差异是造成欧洲与非欧地区发展(进化)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文化差异来自于人种的差异,所以非欧地区的落后是命定的,是不可逆的,因为人种的优劣是无法改变的。在这种优越感的作祟下,对非欧地区的轻视与嘲笑就成为正常且可以理解的。例如:1824年,美国诗人埃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就在他的笔记中写道:“中华帝国所享有的声誉是木乃伊的声誉;把世界上最丑恶的形貌一丝不变地保存了三、四千年。中国,那令人敬仰的单调,那古老的痴呆,在各国群集的会议上,所能说的最多只是:我揉制了茶叶。”(柯文/著,林同奇/译,1989)这段陈述清晰地反映出一个欧洲中心论者的傲慢;但是也突显了他的无知,因为揉制茶叶的技术正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发明。

欧洲中心论的标杆学者之一,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王造时/译,1957:144-161)认为世界历史虽然以东方为起点,但历史运动的终点则在欧洲,特别是落在普鲁士的君主立宪制度之中。他真正的历史兴趣始终落在欧洲,东方社会对他来说,仅仅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插曲和陪衬。兰克(Leopold von Ranke)则无视于非欧地区的存在,单纯地将欧洲的历史发展过程视为全球历史发展的主体。他认为世界的发展是以欧洲为主体的;拉丁民族和条顿民族是这个主体的二个主角;而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基本上就是这二个民族相互斗争与融合的过程。由于武断地认为世界历史的演进与这二个民族的发展进程相一致,兰克更直言:“印度和中国根本就没有历史;只有自然史”,所以世界历史就是西方的历史(柯林武德,1986:148)。

孔德(Auguste Comte)则认为:“我们的历史研究几乎只应该以人类的精华或先锋队(包括白色种族的大部分,即欧洲诸民族)为对象;为了研究的更精确,特别是近代部分,甚至只应该以西欧各国人民为限”(夏基松,1998)。孔德对于非欧人种的排除,明确地彰显出欧洲中心论的霸权心态。

“欧洲中心论”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历史学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 因而引起世界史学界的长期争论与探讨, 对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史学界都有着

深远的影响。当前, 适值我国世界史学界酝酿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之际, 本文重提“欧洲中心论”问题, 以期引起新的探讨与争论。“欧洲中心论”作为一种史学理论, 在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一书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黑格尔从地理决定论和种族优越论这两大理论支柱出发, 为资产阶级史学构建起“欧洲中心论沙的基本框架: 只有欧洲和欧洲民族才是“世界历史的中心”和“历史上光芒的焦点刀1, 甚至“是历史的终点”o。后来, 这一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把“一切其它文明的欧洲化”说成是“具有绝对的世界意义”?。这种唯心主义历史哲学理论反映在史著编纂的实践上, 就是把世界史写成一部欧洲史, 忽视、贬低以至抹煞广大非欧地区和国家的烂灿文明及其伟大贡献。

丹纳三元素说溯源

丹纳的三要素理论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早在十八世纪初, 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就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 政治文化不仅和居民的宗教、癖性、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有关, 而且同气候、地理条件及农、猎、牧各种生活方式也有极大关系。斯达尔夫人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承袭了孟德斯鸡的这种观点, 进一步认为文学艺术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的。她在《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和《论德国》中将西欧分为南北方, 认为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精神风貌南方的大自然优美丰饶, 人们多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因而感情浪漫奔放, 却不耐思考北方土地贫清, 气候阴冷潮湿, 人们则易产生生命的忧郁感和哲学的沉思。不仅如此,宗教信仰、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也都不同程度地左右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显然, 斯达尔夫人的这种观点为丹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元素说开辟了道路。除斯达尔夫人外,对丹纳影响较大的还有德国唯心主义美学家黑格尔。黑格尔虽然是从“绝对理念”出发研究美和艺术的, 但他关于“环境”、“冲突”、“性格”以及希腊神话的分析, 都给予时代、环境、民族等因素以极大的重视, 认为“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 各有特殊环境, 依存于特殊的历史的和其他的观念和目的。”可以说, 丹纳是把孟德斯鸿的地理说, 斯达尔夫人的文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黑

格尔理念演化论和文化人类学的实证研究综合起来, 提出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理论, 不仅大大超越了前人发展,成为一个较为严密、完整的学说, 而且极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研究方法。那么, 时至今日, 我们当如何评价丹纳的这种美学观念呢笔者认为, 从丹纳的三元素说看到了民族特性对艺术家、作家的人生态度、理想、性格、情感等方面的持久性的影响, 也看到了环境、社会意识、时代精神对文化艺术发展的决定性的作用, 这从根本上来说是进步的、唯物的, 是代表了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所能达到的最高的认识水平。尤其是在当时的文学研究主要从既有观念出发, 或仅仅围绕作品情节、人物进行研究的情况下, 他无疑是开了一代风气之先。但是他的理论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首先, 他套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把精神文化产品的产生与发展等同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 过分强调生理、遗传、自然环境对艺术品的影响, 这是不全面的其次, 他虽然重视时代, 竭力挖掘精神文化的构成因素, 但是探求的范围仅限于思想情感、道德宗教、政治法律、风俗习惯等“精神”领域, 并没有从经济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去说明第三, 丹纳理论的全部精髓在于他肯定“艺术是由人们的心理创造的, 而人们的心理是随着他的境况而变化的”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但在进一步衡量艺术品的价值尺度时, 丹纳却又认为那些描写救世主或精明的作品才是艺术的最高峰, 它们表现出来的“爱”是“超乎一切之上的动力”, 这“动力”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容貌、心态、甚至会使人日见其伟大, “有如神明一般无所不备”这显然又是唯心的了。正如普列汉诺夫评价的那样“当丹纳说人们的心理随着他们的境况的变化而变化的时候, 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可是当同一个丹纳说人们的境况是由他们的心理所决定的时候, 他是在重述十八世纪唯心主义的观点”

下午13:00—17:00

B.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员工,在保证完成甲方工作任务情况下,经公司同意,可自行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3.1.2打卡制度

3.1.2.1公司实行上、下班指纹录入打卡制度。全体员工都必须自觉遵守工作时间,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员工不必打卡。

3.1.2.2打卡次数:一日两次,即早上上班打卡一次,下午下班打卡一次。

3.1.2.3打卡时间:打卡时间为上班到岗时间和下班离岗时间;

3.1.2.4因公外出不能打卡:因公外出不能打卡应填写《外勤登记表》,注明外出日期、事由、外勤起止时间。因公外出需事先申请,如因特殊情况不能事先申请,应在事毕到岗当日完成申请、审批手续,否则按旷工处理。因停电、卡钟(工卡)故障未打卡的员工,上班前、下班后要及时到部门考勤员处填写《未打卡补签申请表》,由直接主管签字证明当日的出勤状况,报部门经理、人力资源部批准后,月底由部门考勤员据此上报考勤。上述情况考勤由各部门或分公司和项目文员协助人力资源部进行管理。

3.1.2.5手工考勤制度

3.1.2.6手工考勤制申请:由于工作性质,员工无法正常打卡(如外围人员、出差),可由各部门提出人员名单,经主管副总批准后,报人力资源部审批备案。

3.1.2.7参与手工考勤的员工,需由其主管部门的部门考勤员(文员)或部门指定人员进行考勤管理,并于每月26日前向人力资源部递交考勤报表。

3.1.2.8参与手工考勤的员工如有请假情况发生,应遵守相关请、休假制度,如实填报相关表单。

3.1.2.9 外派员工在外派工作期间的考勤,需在外派公司打卡记录;如遇中途出差,持出差证明,出差期间的考勤在出差地所在公司打卡记录;

3.2加班管理

3.2.1定义

加班是指员工在节假日或公司规定的休息日仍照常工作的情况。

A.现场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的加班应严格控制,各部门应按月工时标准,合理安排工作班次。部门经理要严格审批员工排班表,保证员工有效工时达到要求。凡是达到月工时标准的,应扣减员工本人的存休或工资;对超出月工时标准的,应说明理由,报主管副总和人力资源部审批。

B.因员工月薪工资中的补贴已包括延时工作补贴,所以延时工作在4小时(不含)以下的,不再另计加班工资。因工作需要,一般员工延时工作4小时至8小时可申报加班半天,超过8小时可申报加班1天。对主管(含)以上管理人员,一般情况下延时工作不计加班,因特殊情况经总经理以上领导批准的延时工作,可按以上标准计加班。

3.2.2.2员工加班应提前申请,事先填写《加班申请表》,因无法确定加班工时的,应在本次加班完成后3个工作日内补填《加班申请表》。《加班申请表》经部门经理同意,主管副总经理审核报总经理批准后有效。《加班申请表》必须事前当月内上报有效,如遇特殊情况,也必须在一周内上报至总经理批准。如未履行上述程序,视为乙方自愿加班。

3.2.2.3员工加班,也应按规定打卡,没有打卡记录的加班,公司不予承认;有打卡记录但无公司总经理批准的加班,公司不予承认加班。

3.2.2.4原则上,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培训、集体活动不计加班。

3.2.2.5加班工资的补偿:员工在排班休息日的加班,可以以倒休形式安排补休。原则上,员工加班以倒休形式补休的,公司将根据工作需要统一安排在春节前后补休。加班可按1:1的比例冲抵病、事假。

3.2.3加班的申请、审批、确认流程

3.2.3.1《加班申请表》在各部门文员处领取,加班统计周期为上月26日至本月25日。

3.2.3.2员工加班也要按规定打卡,没有打卡记录的加班,公司不予承认。各部门的考勤员(文员)负责《加班申请表》的保管及加班申报。员工加班应提前申请,事先填写《加班申请表》加班前到部门考勤员(文员)处领取《加班申请表》,《加班申请表》经项目管理中心或部门经理同意,主管副总审核,总经理签字批准后有效。填写并履行完审批手续后交由部门考勤员(文员)保管。

3.2.3.3部门考勤员(文员)负责检查、复核确认考勤记录的真实有效性并在每月27日汇总交人力资源部,逾期未交的加班记录公司不予承认。

下午13:00—17:00

B.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员工,在保证完成甲方工作任务情况下,经公司同意,可自行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3.1.2打卡制度

3.1.2.1公司实行上、下班指纹录入打卡制度。全体员工都必须自觉遵守工作时间,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员工不必打卡。

3.1.2.2打卡次数:一日两次,即早上上班打卡一次,下午下班打卡一次。

3.1.2.3打卡时间:打卡时间为上班到岗时间和下班离岗时间;

3.1.2.4因公外出不能打卡:因公外出不能打卡应填写《外勤登记表》,注明外出日期、事由、外勤起止时间。因公外出需事先申请,如因特殊情况不能事先申请,应在事毕到岗当日完成申请、审批手续,否则按旷工处理。因停电、卡钟(工卡)故障未打卡的员工,上班前、下班后要及时到部门考勤员处填写《未打卡补签申请表》,由直接主管签字证明当日的出勤状况,报部门经理、人力资源部批准后,月底由部门考勤员据此上报考勤。上述情况考勤由各部门或分公司和项目文员协助人力资源部进行管理。

3.1.2.5手工考勤制度

3.1.2.6手工考勤制申请:由于工作性质,员工无法正常打卡(如外围人员、出差),可由各部门提出人员名单,经主管副总批准后,报人力资源部审批备案。

3.1.2.7参与手工考勤的员工,需由其主管部门的部门考勤员(文员)或部门指定人员进行考勤管理,并于每月26日前向人力资源部递交考勤报表。

3.1.2.8参与手工考勤的员工如有请假情况发生,应遵守相关请、休假制度,如实填报相关表单。

3.1.2.9 外派员工在外派工作期间的考勤,需在外派公司打卡记录;如遇中途出差,持出差证明,出差期间的考勤在出差地所在公司打卡记录;

3.2加班管理

3.2.1定义

加班是指员工在节假日或公司规定的休息日仍照常工作的情况。

A.现场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的加班应严格控制,各部门应按月工时标准,合理安排工作班次。部门经理要严格审批员工排班表,保证员工有效工时达到要求。凡是达到月工时标准的,应扣减员工本人的存休或工资;对超出月工时标准的,应说明理由,报主管副总和人力资源部审批。

B.因员工月薪工资中的补贴已包括延时工作补贴,所以延时工作在4小时(不含)以下的,不再另计加班工资。因工作需要,一般员工延时工作4小时至8小时可申报加班半天,超过8小时可申报加班1天。对主管(含)以上管理人员,一般情况下延时工作不计加班,因特殊情况经总经理以上领导批准的延时工作,可按以上标准计加班。

3.2.2.2员工加班应提前申请,事先填写《加班申请表》,因无法确定加班工时的,应在本次加班完成后3个工作日内补填《加班申请表》。《加班申请表》经部门经理同意,主管副总经理审核报总经理批准后有效。《加班申请表》必须事前当月内上报有效,如遇特殊情况,也必须在一周内上报至总经理批准。如未履行上述程序,视为乙方自愿加班。

3.2.2.3员工加班,也应按规定打卡,没有打卡记录的加班,公司不予承认;有打卡记录但无公司总经理批准的加班,公司不予承认加班。

3.2.2.4原则上,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培训、集体活动不计加班。

3.2.2.5加班工资的补偿:员工在排班休息日的加班,可以以倒休形式安排补休。原则上,员工加班以倒休形式补休的,公司将根据工作需要统一安排在春节前后补休。加班可按1:1的比例冲抵病、事假。

3.2.3加班的申请、审批、确认流程

3.2.3.1《加班申请表》在各部门文员处领取,加班统计周期为上月26日至本月25日。

3.2.3.2员工加班也要按规定打卡,没有打卡记录的加班,公司不予承认。各部门的考勤员(文员)负责《加班申请表》的保管及加班申报。员工加班应提前申请,事先填写《加班申请表》加班前到部门考勤员(文员)处领取《加班申请表》,《加班申请表》经项目管理中心或部门经理同意,主管副总审核,总经理签字批准后有效。填写并履行完审批手续后交由部门考勤员(文员)保管。

3.2.3.3部门考勤员(文员)负责检查、复核确认考勤记录的真实有效性并在每月27日汇总交人力资源部,逾期未交的加班记录公司不予承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