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现行户籍制度下的教育公平

浅谈中国现行户籍制度下的教育公平

浅谈中国现行户籍制度下的教育公平
浅谈中国现行户籍制度下的教育公平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s://www.doczj.com/doc/796547225.html, 浅谈中国现行户籍制度下的教育公平

开小芹

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徐州(221000)

E-mail:kaixiaoqin0701@https://www.doczj.com/doc/796547225.html,

摘要: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大力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以便更好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然而如何在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下,有效地实现教育公平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解现行户籍制度对我们教育公平目标实现产生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了解国外的教育公平措施,我们才能取长补短更好地实现我国的教育公平。基于前人的研究,我提出在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下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些意见,如教师轮换制,择校二元自主选择,补偿性投入措施等等,希望能对我国的教育公平的实现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育公平;户籍制度;国外案例;路径

1. 前言

中国的户籍制度历史悠久,在不同阶段对我们的社会带来不同的社会效益。“从来没有一项制度如此讨人欢心。”“从来没有一项制度如此令人憎恶。”这是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户籍制度改革进行采访时,不断表达出的反思。当代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所起到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对人口的家庭自然面貌的登记注册了,户籍已经变成对人的社会地位的区分标准之一。虽然经济学家刘易斯(Lewis)、拉尼斯(Ranis)、托达罗(Todaro)、迈因特(Mint)早就注意到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的问题,并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在中国,官方以文件、法律和制度来固定下自己国家的二元结构是不曾被他们想象到的。现在中国社会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愈加强烈,户籍制度改革问题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可是,我们的户籍制度改革的步履却是举步维艰。究其原因,并非户籍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而是与之相捆缚的各种利益。居民居住地不同,会产生重大的利益差别。拥有不同利益差别的群体又形成新的利益集团,户口的利益分配功能也随之表现出来。在中国现今社会,“统一城乡户口”的实现,即立即取消户口管制,也是不切实际的做法,与我国现行的国情极为不符。但是,实现城乡制度的一体化必将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国教育问题,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每家每户,成为无数家庭无法回避的问题。法律上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事实上,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人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当代中国,造成受教育机会不均等,严重影响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户口。城市和农村,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大城市和小城市,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教育受到重视的差别很大,因而教育发展水平相差非常悬殊。在无法立即取消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而又明确知道导致我国教育不公平的制度因素中,城乡二元结构释导致我国教育不公平的最基本的制度结构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找出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实现的新突破口。“教育公平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和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超越了身份制、等级制等将教育视为少数人特权的历史阶段之后,平等接受教育

的权利作为基本的人权,成为现代社会普世的基本价值。”[1]这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长久稳定,具有极大地现实意义。

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利用好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利用好总量不断增加的教育资源,努力推动中国教育公平的实现。从学术上看,中国的许多学者和专家对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和教育公平问题分别已经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也阐述了一些二者的关系,但是,却是没有明确地提出解决的路径。本文将在借鉴前辈的研究基础上,以哈佛大学的哲学大师、自由主义思想家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的一些观点为教育公平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国外一些推动教育公平的措施,来探求当代中国户籍制度下的教育公平的一些新思路,为我国的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一些参考。

2.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下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分析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具体来说,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2]教育公平的第一层次在我国的法律中已经被明确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的落实情况却是不容乐观,而第二和第三层次的实现更是面临严重的挑战。戴文礼在《公平论》里曾这样说,“各种各样的公平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问题。”[3]教育不公平,实质是也就是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在不同利益集团的配置上的不平衡。据对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千分之一抽样数据分析,影响我国教育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中,按重要性程度来排列,它们依次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民族差距和性别差距。其中两大重要因素都与户籍制度有密切的关系。教育的不公平产生的来源有很多种,根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可将其分为11类:个体能力的遗传差异;个体所处社会地位的差异;政府、社会、个体提供和获得教育方面的政治权力;国家和私人为教育提供的资源;各阶段教育之间的资源分配;在各地区配置的和向社会群体提供的教育机构的差异;教育机构与其他群体之间在资源、能力和成就方面的差异;教师能力方面的差异;家庭在教育方面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不同教育阶段的选拔,代际之间教育资源的分配。[4]仔细分析,将其放在我国的具体国情现状,可以发现其中至少有五种是能够归为户籍制度下的必然结果。在这些因素中,有很多是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然而,与它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的发展因素相比,真正值得重视的释影响教育公平的制度因素,

即户籍制度带来的二元结构问题。二元的户籍制度衍生出来二元的教育制度和二元的公共投入制度。总之,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无法与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分割开来,具体来说我认为与户籍制度相关的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择校费问题,高考户籍门槛问题,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和教育经费投入不公平问题。

2.1择校费问题

2005年7月10日,宁夏银川市一名13岁的女生在家服毒自尽。她留给父母的遗书是令人震撼的,“你们养了我13年,花了好多好多的钱!我死了就可以帮你们节约10万元。”

[5]这是一次以血的的代价对择校费的控诉。在中国的户籍制度下,学生应该在自己所在学区的学校就近入学,但是,不同的学区,其学校地教育资源和教育师资是不同的。在竞争力日益激烈的今天,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上高水平的学校,得到更好的教育。于是,在他们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下,择校成为一种潮流。现在的择校收费问题,是收费方学校和交费方家长两方在各自受到压力后的选择,是“两头热”的结果。农村的家长积极为子女在城镇里择校,小城市的家长积极为子女在大城市里择校,就算是在同一个城市,各个地区间的家长也互相在择校。择校的代价就是要交一大比的择校费,在不具有在本学校就学资格的情况下,想要占有本学校的教育资源就必须付出巨额的资金。但是,如果拥有本地区的户口,理应享有这所学校的资源,就有比拥有其他地区户口的学生更大的优势,可以在比其他地区的学生分数低的情况下,不用拿择校费也可以入学。虽然国家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择校行为,但是小学,初中的择校热一点也不逊于高中的择校热。据2001年底两家调查机构对部分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调查,北京市的两项指标遥遥领先:一是50.8%的小学家长教过“择校费”,二是人均交费额高达4767元,与大学生学费标准持平,相当于同期全市职工年人均工资的三分之一。[6]并且,在表一中我们可以清楚看清择校热的程度。

表一不同状况下的择校选择比例

项目择校比例

22.8%

义务教育阶段

在校生中择校生

直辖市和省会城市27.8%

地级市和县级市21.3%

县城城关镇14.9%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课题组.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之二).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简报,2005(23)

1997年,《规范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提出:“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使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和不招‘择校生’和‘变相择校生’的原

则能够全面贯彻落实。”从1997年到今天,已经12年过去了,百姓的钱一点点地流入了所谓的重点学校,而这一大笔的经费又不公开地流向未知的方向。之所以这种择校制度能够得以发展下来,这与我们的二元结构制度是分不开的。城乡二元,非重点与重点的二元,双重力量推动着“择校”的前进,即使前面有国家的法律、政策的阻拦,也可以长久在社会立足。“在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是国家行为、政府行为,它的基本价值和功能就是保障公民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公平,因而,它不具有选拔,淘汰的功能,不应是选拔性的教育,也不承担培养尖子,制造优秀的功能。”[7]因此,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我们的政府必须能够采用强有力的措施保证入学的公平性。如果最基础的教育,公民享有的权利都是不同的,势必影响整个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为了国家的迅速发展,急需一批高素质的精英人才,于是才有了重点建设一批中学,为高等教育直接输送人才。但是,如今,我们的经济已经高速发展,问题的重点已经得以解决,我们的重点学校制度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贺拉斯·曼认为:“估量科学或文化造福于一个社会,不应过多地着眼于这个社会拥有少数掌握高深知识的人,而在于广大人民掌握足够的知识。”[8]

2.2高考户籍门槛问题

高考制度改革是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权利,接受最好的教育。现行的高考制度,只有在同时具备所在地户口和所在地学校学籍的情况下,该学生才可以具备相应的参加高考的资格。有的省份或地区为了防止所谓的“高考移民”,还会特别的规定该生必须拥有本地户口2至3年,才可以具备考试资格。在高考报名时加上户籍这把锁,把绝大多数是在城里成长,在城里读了初中再读高中的流动人口的子女挡在“高考户籍制度”这一带有歧视性的城墙之外,因为这不仅人为阻隔流动人口和其子女的亲情,而且还在于它粗暴地剥夺了流动人口子女平等上学的权利。“高考移民”在众多面对高考的学生中所占比例毕竟是少数,并且能够成为“高考移民”的人,其大多也是有钱有权的权贵人士。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高考移民”就侵犯无数学子的平等教育权。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正义原则,其中有一点就是“平等自由原则”。具体是说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每个人都与别人一样有着广泛的自由权利的平等。这是一种横向的、平均性的公平。学子没有平等的参加高考的权利,他们在高等教育的门口就被社会的户籍制度给分流了。在一些发达地区,还采用了更为违背教育公平的制度。如北京的户籍准入制度,它的这种户籍准入制度规定了一些不具备本地户籍地人享有本地市民的权益,如在当地参加高考的权利。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制度更是为权贵大开方便之门。北京现行政策法规只允许四类外地户籍者迁入而享受市民待遇:第一类是国际、国内文化艺术名人、名家和民族传统艺术专家、体育明星;第二类是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各类金融机构在京注册总部的董事长、常务副董事长、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总会计师、总工程师、总经济师,以及在京注册的地区总部、结算中心和营销中心的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总会计师、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第三类是在北京连续3年每年纳税达到80万元,或者近3年纳税总额达到300万元的私营企业主;第四类是部分在国外取得学士及以上学位或获得国外研究生学历

的留学人员。同样没有北京户口的八大类十多种人——外国人、华侨、港澳台胞、留学回国、外省市驻京机构、投资企业人员的孩子却可以在北京填志愿报考初中、高中、大学。这项措施与罗尔斯的差别原则是背道而驰的。“所有的社会基本的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该被平等的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9]北京的户籍准入制度将政策倾斜的对象不是处于底层贫困备受歧视的人,尽管这些人也为北京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的倾斜对象是少数的一些社会的上层人士。其实,能够钻政策空子的,大多数都是具有一定权和钱的人,因为他们具被挑战社会规则的资本。而被歧视的平民百姓往往是政策的受害者,他们必须无奈地接受不公平的待遇。就高考户籍制度而言,就算取消户籍限制,权贵人士不再“高考移民”,但是他们仍然可以为自己的子女谋取到比百姓子女更多的权益。另外,各个地区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也采取不同。北京市由于教育发达,只要持有本市的户口,即使考试总分比许多省区低,也有被录取的希望。

2.3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

联合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中指出:“儿童的幸福需要最高一级的政治行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权利需要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这里的儿童应该是社会的一切孩子,而不仅仅是社会上层的接班人。农民工对所在的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每一次城市的亮丽之出都流下他们的汗水。但是,农民工进城就业却被排斥着,有的地方政府还为了优先解决城市就业压力,实行歧视政策,对农民工筑起就业壁垒,使农民工仅限于脏、累、重、险的工作,保留大量行业、工种作为本地居民的就业特权。同时,农民工的子女到城市里来也面临就学难的问题。没有当地户口的农民工,想要子女能够接受较好的中小学教育,就不得不缴纳借读费和择校费。农民工收入较低,大部分还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看着别人的孩子上较好的学校,让自己的子女上办学水平差,教学设备不足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在这些条件差的学校上学的农民工子女不仅缺乏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机会,还要受到心灵上的伤害。他们被外面的孩子排斥歧视,他们没有选择地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没有办法争取自己该有的权利。而且,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农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农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受教育权利。如农民工子女学生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等。农民工子女所在的子弟学校也得不到和城市其他公立学校同样的教育投入待遇,甚至有的城市为了维护自己城市的形象,竟然采取措施将农民工子弟学校斩尽杀绝,以免有损城市的现代化形象。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生活状况是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现象,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建设中,中国共有约一亿多农民工,如今,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广大农村联系城市的纽带,他们把农民不辞辛劳的淳朴带进了城市,为城市的建设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又把在城市里学会的新思想、新的生活方式带回农村,加速了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可以说农民工对实现中国城乡间的功能整合、利益整合、关系整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解决好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

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这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之举。

2.4教育投入不公平问题 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 据了解,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比2006年的3%增加了0.3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高。不仅中国在教育上投入的总量上跟不上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在教育投入的分配上也是出现严重的不公平。“事实上,城乡分治建构的是一个从中心城市出发、依行政权力而衰减的等级框架。”[10]所以,在二元结构下,我们看到了最豪华的学校和最破败的学校并存的这个社会,他们从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城、乡镇和农村有规律地分布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主要用于城市地区,教育部门在办学条件、教育经费、师资配备等资源配置上,实行城乡不同的标准。这样,你拥有的户口不同,享有的教育水平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按照罗尔斯的观点,政府应该把倾斜的政策多多地向最需要的地方,即贫困的农村倾斜。但是,在中国当代制度下,有限的教育经费主要集中在城市,原本更需要扶持的农村教育得到的资源远远少于城市。在中国,农业人口还是占主要比例的社会,农村的需就学儿童数量比城市的就学儿童数量要多很多,但是,我们国家给这部分持有农村户口的孩子分配的教育资源却是如此之少。通过表二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我们的城乡教育资源存在的差距。

表二2001年城乡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元) 2001年城乡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元)

城市 农村 城市/农村(倍) 生均教育经费

1483.98797.6 1.86 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 953.11

558.36 1.71 生均公用经费 389.06

159.75 2.44 小学 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 95.39

38.12 2.5 生均教育经费 1955.02

1013.65 1.93 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 1120

666.7 1.68 生均公用经费 624.44

268.16 2.33 初中 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

145.86 44.95 3.25 资料来源:袁振国.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7

除了在教育经费投入上表现的对农村的不公平,在对教育方法投入的心力上也明显体现出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全国统一的教育大纲、教材和课程标准,都是按照城市学生的学力来

制定的,根本就无视城市和农村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不去考虑农村孩子的适应能力。国家在教育上的一切投入都以城市教育为中心,进一步强化了户籍制度对教育产生的负面作用。

3. 中国户籍制度现状下,实现教育公平的出路

学术界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户籍制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58年以前,属于自由迁徙期;第二个阶段,1958年——1978年,严格控制时期;第三个阶段,1978年以后,为半开放时期。在现今,户籍制度的宝塔式等级结构已经被确立下来,这个宝塔式结构的最低层是农民户,依次而上的是非农户、城镇户、城市户、大城市户、直辖市户。越处于最上层,享有的权益越较为优越,越处于下层,户数越多,分布越广。现行户籍制度诞生有其深刻的原因,我认为具体来讲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为了稳定我们新生的国家政权,便于对各地的人口进行控制。第二、为了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挽救即将崩溃的经济现状,为国民提高基本的经济物资。第三、实现盲目的共产主义,即集体化生产,这需要户籍制度来维系这个集体单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在我国市场化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户籍制度的取消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户籍制度使城乡之间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难以形成,而且就是在一些发达的农村也出现了以户籍来排斥外来劳动力的现象。在法理上,这种有着浓重歧视性色彩的户籍管理政策是的确说不通的,但是,在中国现在的国情下,户籍制度还不能通过立法程序立即废除。户口与居民的教育、医保、社保、税费、金融和选举等方面的权利息息相关,农民就是因为自己所持有的是农村户口,才会在这些方面受到种种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假如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一旦被废除,进城农民的户口管制取消了,他们可以像城市的市民一样享有各项权益。在城市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享受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仅限于城市居民享用的福利和公共资源的骤减。在较好福利待遇的驱动下,农村的大量劳动力必然会一窝蜂的涌向城市,这样的浪潮可能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破坏性冲击。既然现行的户籍制度不能马上取消,我们就必须探寻新的改革方向。从事过大量相关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学者都阳曾说,“户籍制度已经成为一些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只要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补贴(无论是明补还是暗补)、福利措施和制度安排(如社会保障措施)没有和户籍相剥离,户籍制度就会成为一些社会不公平的根源。”既然无法立刻废除现行的户籍制度,我们完全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来进行改革。城市户口意味着较好的福利待遇,较好的生活保障,较好的受教育权益,较好的就业待遇等等,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去争取更高层次的户口。如果我们的政府能够采取措施,逐步地取消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优惠待遇,降低我们的城市户口的“含金量”,然后才能完全废除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才能让我们的农民享有公平的待遇。当与户籍绑缚的利益被取消时,户籍的功能就会回到最原始的登记信息的基本作用,甚至会自动的失去它的存在价值。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必须要在取消户籍制度前,采取措施实现教育公平,把享有的教育权与持有的户籍类型分离开来。通过对城市的外来人员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之所以对户籍制度改革有深切的期望,

最终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城市居民的孩子一样获得户籍平等下的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平等地就地参加高考的权利。我的构想是如图一,由教育公平来推动我们国家的户籍制度改革,而非依靠户籍制度的改革来实现教育公平

4. 国外推动教育公平的几个典型案例

4.1韩国的“平准化教育”

韩国的“平准化教育”,是指平衡、标准化的教育,是指中小学教育质量在达到标准、均衡的基础上实现统一和公平。这一改革的实现形式是,高中通过推荐、书面材料、区域配置等方式招收学生。高中阶段改革的主要做法包括:简化考试科目,从过去的6门至7门考试缩减为4门;压缩高考时间,考试时间在每年11月,结合毕业考试集中1天考完,使考试淡化到类似于全国会考,结束了使师生筋疲力尽的高考“马拉松”;减少考题量。在韩国初高中的教学计划中已很少能看到繁重的课时安排,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道德、法制、人文、诚信、信息、实践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均得到加强。

4.2巴西的“助学补助金计划”

巴西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把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例明文写入宪法的国家。1995年,巴西在基础教育阶段启动了一项“助学补助金计划”,它是一项以刺激需求为驱动的教育项目,也称作“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计划”,就是政府向贫困儿童的母亲发放一定数额的现金补助,条件是她们得让孩子在学校保持就学,不得辍学。这既能激励父母送孩子就学,也是对家庭的一种补偿。2003年“助学补助金计划”连同其他三个联邦补助金项目合并成一个计划,称作“家庭补助金计划”。该计划改由社会发展部协调。后来,该计划的推行成为保障公民基本收入权利立法的一部分内容,特别是要优先保证最贫困人口。

4.3日本:试行“多元尺度”的公平

1997年日本文部省发布了《关于通学区域制度的弹性运用的通知》,允许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东京都品川区率先在2000年开始在公立小学实施“择校制”,2001年在初中开始实施该制度。日本的这种择校改革是为了促进竞争、改善教育品质、增加公立学校的吸引力。而中国的择校制是为了解决经费不足而向社会、家长筹集教育资源。“由于政府既没有营利的需求和动机,又明确地以教育公平为己任,而教育机会平等已经大

面积实现,因此日本的择校改革的目标比较单纯和清晰,其价值是教育自由化和尊重个性的教育。”[11]

日本实施改革后,家长只有以适当的理由跨学区来选择学校,如上学的距离原因,居住地变更,家庭环境的原因,学区调整等等原因。在他们的择校过程中是不存在缴纳高额的择校费问题的,并且,以升学率为由择校是不被接受的。

4.4芬兰:高质量的教育公平道路

芬兰设立了班级教师、教师助理、特别需要教师和多学科综合工作小组等一系列分工细致、职责明确的教师团队。高质量教师和个性化教学辅导是芬兰推动教育公平的两大基本措施。在这个教师团队里,每位老师按照明确的分工积极耐心地工作。班级师负责鉴定学习落后的学生,课后进行一对一教学,或是2人至4人小组教学,解决学生某一科目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教师助理,与数名教师一起工作,他们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但一般都接受过至少一年的高等教育。他们在班级教师的指导下工作,上课时坐在学生旁边,对学生解答不出的问题给出答案,学生走神或搞小动作的时候举起小旗提醒学生注意听讲。特别需要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对语言(芬兰语和瑞典语)学习有问题的儿童提供特别的辅导。和其他教师相比,这些教师还要多接受1年针对各种学习问题和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训练。多学科综合工作小组,由班级教师、特别需要教师、学校顾问、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和卫生健康工作者及公共住房系统人员等组成,综合小组对有家庭和社会问题及学习问题的儿童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处理学校本身无力解决的问题。学生的非学校因素问题通过有关专业人员解决,这样就可以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

这四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国家的国情来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的,我们国家在实现教育公平时也要结合我国国情和现状,积极借鉴国外的教育,加快教育公平的实现。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教育公平尺度,即所谓的“同一教育公平尺度”和“多元教育公平尺度”。个性化教育推动教育公平就是按照“多元化教育公平尺度”来采取措施推动教育公平的。针对中国的国情,社会经济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大的情况下,最好按照“同一教育公平尺度”来实现教育公平。具体来说,主要是按照罗尔斯提出的“差别原则”来实施差别补偿措施,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实施教育措施倾斜政策。

5. 现行户籍制度下的推动教育公平的建议

第一、 在无法变动户籍对外来人员子女就学的限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推动教师资源的流动,提高教学水平的平衡。这种方法还可以缓解人们的择校狂热。政府可以制定政策规定城市里不同学校里的老师每两年互相轮换一次,教师的待遇和工资等的物质利益不变。

第二、 取消高考户籍制度,按各省区报名参加高考的总人数以全国统一比例分配招录名额。

在参加当地高考的资格确定方面,可以规定只要拥有当地学校的学籍并在当地高中

就学三年就有参加当地高考的资格。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放在同一起跑线,可以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这样也增加了当地城市学生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阶层的良性变动,让贫困或弱势地区的学生更有机会改变命运。

第三、 择校二元自主选择制度。学校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取消择校制度。若选择自主选择取消择校制度,就必须严格按照就地入学制度,除非有正当合理的理由,才可以转校。

这种转校不牵扯任何的经费等经济问题,规定因为升学率择校不被接受。政府对这样的学校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若选择不取消择校制度,这样的学校必须上缴所有的择校费。并建立严格的择校费审查机构,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

第四、 教育投入的方向由扩大总量,转为补偿性投入。将教育资源更多地投入到那些贫困地区,投入到农村。城市或较为发达地区的学校,它们的教育资源来源大多可以多元化,如校友捐赠,社会赞助等等,即使缺少一定的政府投入,依然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贫困地区的学校,教育资源来源往往只来源于政府的投入,政府是它们生存的唯一依靠。

第五、 在全国建立由教育部直接管理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由教育部统一规划资源,统一管理。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地位,改善其教学条件。每个城市在农民工集中地区建立几所能够达到城市中等水准的学校,让在城市工作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子女进入这些学校就读。

第六、 在高中教育阶段,加强建立贫困学子补助计划,将高等教育中的资金向高中阶段多倾斜一些。现在的中国,上了大学后,贫困学生失学的很少,在大学有很多渠道的资助措施。可是,在高中阶段,却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因为家庭的贫困中途辍学。国家在这个阶段的资助很薄弱,让很多优秀的学子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大学阶段的学子,各方面都接近与成人,他们的生存能力更强,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更强。但是,高中的学生却没有过多的能力去改变现状。

6. 结束语

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的贺拉斯·曼曾这样宣称:“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的发明都伟大得多。”[12]既然教育如此重要,我们就更应该利用好这个工具,努力地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推动社会的和谐。但是,如果我们不推动教育的公平的实现,教育不仅不会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工具,它甚至会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最大因素。教育公平的实现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在中国户籍制度暂时无法取消的情况下,面临的挑战更是比国外还要多得多。只有清楚中国的国情,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措施,积极借鉴国外的经验,不断探索有效的创新性措施,我国的教育公平事业才可以取得巨大进步。中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政府以法律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在这种背景下要实现教育的公平,政府必须发挥主力作用,真正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不是只是为了某一部分人的利益,采用强有力的措施来推动它的实现。不

过我们也应该相信,中国能够摆脱各种束缚,发展到今天经济如此繁荣的社会,就一定有足够能力实现中国的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2]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3]戴文礼.公平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9)

[4]丁胡森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中文版.第四卷.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436)

[5]孟昭丽,马敏,刘佳婧.择校压力致宁夏一13岁少女自杀[N].中国青年报.2005-07-25

[6]周大平.对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说不[M].河南教育.2002(6)

[7]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

[8]贺拉斯·曼.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2)

[9]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

[10]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5)

[1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4)

[12] J·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66)

a brief talk about education fair with China's current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Kai Xiaoqi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221000)

Abstract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oday, we must focus on education equity issues vigorously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However, how the existing household reg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effective in achieving a more equitable education is a problem worth consider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existing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he goal of our education system to achieve a fair impact, and better education fair. Fair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abroad, we can make bett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fair.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I proposed the existing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n China to achieve a fair number of education, such as the rotation of teachers, choice of binary choice, and so on compensatory measures in the hope of our country's education since the realization of a fair to a certain role.

Keywords: Education fair,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 Foreign cases,Path

作者简介:

开小芹,女,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专业方向:行政管理。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目前的教育的确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本文来分析一下教育现状,并且从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1.中国教育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虽然我国已于2001年宣布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只是基本解决了“入学机会平等”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平等。最为凸显的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这也是我国最突出的教育国情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于市区学校;二、城乡师资水平有很大差距,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人力资源;三、教育过程中微观层面不公平,使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过程。 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2.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2.1.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一些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 2.2.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摘要】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不仅关系到性别歧视而且关系到教育的公平甚至社会的公平,然而目前教育性别不平等这一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亟待解决。对此,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调查数据,并结合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试图对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进行分析。本文将分为四大部分: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解决策略。在对概念进行解析时,我会以“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教育性别不平等,并阐述它在教育生活中的表现以便于人们更好地正视这一现象;在分析其影响因素时,我选择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女孩自身这四个角度进行剖析;思考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时,我会结合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来分析,因为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在探讨解决策略时,我将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层面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性别不平等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性别歧视”和“教育不公”在我国古代父权制社会就已初见端倪,然而随着国家的一步步改革,妇女运动的解放,教育平等政策的颁布,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至少在我国边缘地区仍然很严重。这两个问题本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但将其结合起来看已是大势所趋。“教育性别不平等”可谓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问题根源可追溯到古代。我国相关研究者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并对其解决策略进行了广泛探讨,近些年,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人们也开始正视这一现象,不过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多学者们提出的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新的社会因素的加入导致这种不平等现象加剧,因此,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对此,本文拟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分别是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策略。其中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是本论文的重点,而概念解析是为了下文写作的需要,使人们对“教育性别不平等”有一个更好地理解;分析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解决对策,只有明确了消极影响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最终破除性别不平等在教育领域里的偏见,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一、教育性别不平等概念解析 前面说到过,“教育性别不平等”包括“教育不平等”和“性别不平等”两个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育公平既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功能;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与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自身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现状表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等,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之一。 1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等问题均较严重。 1.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别上,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极大。农村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无疑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城乡教育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义务教育阶段的落后最终将影响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其一生的生活质量。 1.2城乡发展的不理想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的整体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确有持续增加,但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亦或是公用经费投入, 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1.3区域差距较大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上。首先,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地区。根据中国高校招生的惯例,高校每年招生的数量均向学校所在地倾斜,其招生主要面向本省生源。因此,拥有较多高校的地区,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从省际来看,同等的学习成绩,户籍在京沪的学生考取高等院

论文_浅谈中国教育

浅谈中国教育 【摘要】教育的发展能对一个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造就人,教育的社会功能也需要通过培养出一定的人来实现。可以这样说,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魂,没有教育,一个国家不可能发展。 【关键词】中国教育水平教育弊端教育制度 一、中国教育水平 纵观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授学,都可以看出那时的思想很开放,教育水平是很高的。到秦汉时期,思想逐步统一,涌出了像杨雄﹑司马相如这些文学家。可是到了隋唐,影响中国千年甚至包括现在的科举制度形成了,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朝廷制定了这一种选拔人才,选拔官吏的教育制度。这时的教育水平可想而知,只考四书五经,谁背得多,谁会写,谁就做官。虽然在唐朝开办了排在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石鼓书院,但仍不能说明教育水平具有很高的水平,还好的是隋唐思想开放,国家繁盛,教育水平相应不差。值得一提的就是明清教育,明朝时科举制度达到鼎盛,全国非常重视教育,八股文的实施让教育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弊端,以至于影响清代的教育,清代后期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加上国家腐败,分裂,教育每况愈下。注:导致了中国古代教育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这样虽然造就了一批能人能士,但严重缺乏素质人才。 要说中国现在的教育水平,真的要感谢改革开放,让中国的教育得到一次解放。但由于社会性质和发展的时间限制,起点低,发展速度慢,水平仍不高,据报道,我国没有一所大学入围全球大学20强,就连最好,最开放的香港大学,也排在26位,大陆最好的北京大学,排名第50名。这就充分说明的中国教育水平还仍需发展。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接下来所说的弊端在影响着。 二、中国教育弊端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严重很核心的问题,影响中国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我们现在就从最底层的教育现象开始。先说小学,当孩子们都在愉快的度过童年

中国教育不平等现状.doc

中国教育不平等现状、原因及解决方法 浅议 邓超 内容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进步,在我们系统全面的分析各阶层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后,就不难发现,教育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主旋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城乡的二元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亟待解决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分配方式的改变,人们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以及教育腐败问题的日趋显露,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就越发显著了,在这种形式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本文从现实的调查入手,对城乡之间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做了系统的论述,并简单阐述了对公平教育的总体认识。最后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自己观点和解决方

法。 ⒈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差异是我国二元结构的特征,也是城乡居民教育机会不均衡的最严重的表现。⒉城镇居民工作单位性质是我过社会分层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标准,仍然影响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其子女的教育机会。⒊家庭经济收入差距的拉大,致使各个阶层教育消费方式不同,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平。⒋由于行业和职业的不同所构成的差距扩大,人为地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对这种情况,下面从教育不平等现象、教育不平等原因、教育不平等的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一>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平等 1.农村教学设施简陋。当有的学生被电子产品包围的时候,有的却至今与电子产品绝缘;当有的老师在豪华的私家车里尽情享受生活时,有的老师却要

跋山涉水去给孩子们上课;当一座座现 代化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时,还有一群学 生在狭窄的危房里读书。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啊?据统计,20世纪末全国中小学有危房约1300万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农村。虽然危房占全国中小学总校舍的比例不足1%,但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比例却比较高。宁夏中学危房面积达5.32%,小学达 4.6%;新疆中学危房达4.05%,小学占3%;青海中学占3.16%,小学占4.33%。正像一位学者所说,当有的校园置身于欧美也让人叹为观止时,有的学校即使摆在非洲也让人感到寒碜。拿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发达城市的学校相提并论也许有失公允,但教育资源的投入在城乡之间的不公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近几年,国家和政府,在教育的投入上,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已经有所倾斜,但这 种倾斜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根据教育部财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提供

对于我国现行医学教育制度的看法

对于我国现行医学教育制度的看法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出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体系。医学教育的规模、质量、效益有了明显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数量和在校生由建国初期的44所、l.52万人,发展到2000年的177所、71.48万人。普通中等卫生学校由1949年的181所发展到2000年的489 所。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教学条件逐步改善。 50年来,医学教育为我国卫生事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2000年卫生队伍总量已超过559万人,其中卫技人员 449万人,医生207.6万人(医师160.3万人)、护士126.7万人。每千人口医师数从建国初期的0.1上升到1.30,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这支队伍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高等医学教育一系列改革计划的实施,对医学教育专业口径过窄、素质教育薄弱、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状况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注重医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促进了医学生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使医学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尽管我国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应当中肯的说,我国现行医学教育制度存在不少的问题。当然,也正是因为有问题存在,才能迫使我们解决问题,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发展提供线索。 我认为,我国现行医学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学制和学位制度混乱.我国医学教育现有3,5,6,7,8五种年制,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没有的.获得医学硕士学位,若从大学起点算起,有的需要7年,有的8年,有的要9年.博士学位的情况也类似.这种混乱的学制和学位培养制度,造成人才培养规格的混乱,更重要的是,由于难以制定准确,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造成了人才规格区分的不准确,培养质量难以全面保证,同时也不利于卫生人力资源的管理.再由于与其他国家没有可比性,势必阻碍我国卫生事业的国际化进程,影响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 08年人民日报有报道,“我国现行医学教育体系有点儿乱”。确实,我们现行的医学教育体系有点儿乱,有三年制大专、五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还有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但医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人文修养不够,医学教育质量堪忧。 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绝大多数重点高等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合并,由卫生部主管变为教育部主管。目前,我国正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学教育”。据介绍,2007年,全国举办医学门类专业的高等本科院校有281所,高等职业学校有350余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400余所;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医学门类在校学生达到138.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医学门类在校学生达到137.2万人。现在,有150多个国家(地区)的2万多名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医学,其中,接受研究生教育的1455人,接受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11689人,接受本科中医学专业教育的3564人。专家指出,尽管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由于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学学科和医学教育的发展。比如,医学院校在综合性大学中的地位问题,附属医院和大学及医学院的关系问题,附属医院

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摘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教育的进步。然而随着时代 的变迁,中国教育的不平等显现越发显著。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教育不平等现 状出发,试图透过现象寻求背后的真正原因和实质,从而发现导致教育不平等的制度 因素,最后提出消除教育不平等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教育不平等,公平,制度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管子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重视教育工作,就深明教育是长久之计。数千年来,教育制度历经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为我国培养出无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 在欣慰着教育成果的同时,我们更要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有悖于教育发展的不良现象, 并加以解决。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逐步 形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而社会的和谐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却依 靠人民的思想观念,而人的思维来源于学习和实践,如果每个人都必须亲历才能获得 思维那么社会就无法进步,所以说大多数的思想都来源于借鉴千人的智慧,这就需要 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 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就表明,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具有全 局性、战略性的任务。 教育的不平等现象在我国表现尤为严重,例如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教育的不平等,富 人子女与穷人子女的教育不平等,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平等;知识教育、能力教 育以及素质教育的不平等。从教育制度因素出发分析这些不平等的现象及原因,具有 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一方面,教育是一门关系国计民生、国富民强的学科, 其理论研究来源于教育实践,通过对我国教育不平等现状进行研究可以形成新的教育 学理论,并指导教育实践。另一方面,教育的不平等直接或间接地剥夺了部分人受到 公平教育的权力,使教育事业不能形成“和谐”的局面,从而给部分人带来了损失, 给社会埋下一定的隐患,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承人的潜力无法得以全面 挖掘与 发挥,这将不利于社会的进步。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因素,中国教育的不平等制约了经 济的发展,从制度上消除不平等显现势在必行。 二、中国的教育不平等现状

浅谈现代教育制度

浅谈现代教育制度 摘要:有人说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既是对已存教育进行的基本评判,也引导着进一步的教育研究活动与实践。我想这句话说得很好。现代教育制度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产物,由原来的学校教育制度发展为以学校制度为主体的包括其他教育机构在内的更为完整的形态。当然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弊端,我们如果能更好的了解这些制度中的缺陷,通过中外现代教育制度的对比,能尽量克服制度中的漏洞,并尽一份自己的力,相信我们的现代化教育制度能早日为人们谋福利。 关键词:教育教育制度现代化教育制度中国教育制度现状中外教育制度对比弊端建议 正文: 我们是身处现代化教育制度中的人,我们享受着现代化的设备,电子阅览室,图书馆随你进,几乎每人备有一个笔记本,随时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可是现代化教育制度到底是什么,我国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状是什么,中外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区别在哪些方面,我国可以在哪些方面做些改进,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我们小组将对以上几点进行浅薄的讲述。 什么是教育? 20 世纪印度著名哲学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中讨论了教育问题。克里希那穆提站在哲学审问的高度对现代教育进行了很多发人深省的拷问,其对教育问题的严密论述字字句句皆直击现代教育问题的核心要害,给我们展现了现代教育的诸多深刻的内在危机,为我们进一步探索与深究现代教育的改革之路建设性地指明了方向。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传统的教育,使独立思考变得极端困难。附和随从导致了平庸”;并且“教育不但没有唤醒个人的智慧,反而鼓励个人去沿袭某种模式,因而阻碍了个人”的发展;与此同时,“现在的教育将我们塑造成一个个毫无思虑的人,对于我们天赋的发掘,现代教育甚少助益”;更为“不幸的是,现行的教育制度正促使我们变得卑屈,变得机械化,变得毫不思考,虽然教育唤醒了我们的智力,然而,它使我们的内心残缺不全、矛盾、没有创造力”,因此,这种教育并不能帮助我们冲破这些限制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由于“现在的教育所关心的是外在的效率,它完全忽视——或有意歪曲——人的内心;它只发展人的某一部分,而让其他部分自生自灭”;故而“今日的教育已全盘的失败,因为它过分强调了技术,由于这种技术的过分强调,我们便毁灭了人”,从而造就出了畸形的人,危害人自身的整全性并威胁着社会的和谐性——“孩子的身心一开始便被分裂了,其结果是在个人和社会中造成祸害”。 正是基于其对现代教育诸多弊端的强烈不满之上的这些犀利的批判,克里希那穆提高屋建瓴地指出,“我们之所以缺乏创造力,是因为我们整个社会与道德的文化以及我们的教育方法,均是以智力的发展为基础”;“教育,并非只是用来训练心智。训练提升了效率,然而却无法造就一个圆满的个人。一个只接受训练的心智,只是过去的延续,这样的心智永远无法发现新的事物”;所以,“教育并非只是获取知识,聚集事实,将之编集汇合”,因为“教育的功用在于培养完整的人”;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教育是唤醒人的智慧的一项自觉的哲学实践活动;“教育的目的,并非制造学者、专家、寻找工作的人,而是培养完整的男男女女”,即我们的“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产生一个完整的人”——“我们需要的不是理想家或有着机械化心智的人,而是有智慧且自由完整的人”;“正确的教育,意指自由与智慧的培育”;不仅如此,而且正确的教育也极为关心个人的自由;并且在终极意义上,“真正的教育,乃是帮助个人,使其成熟、自由,绽放于爱和善良之中”。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 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破坏了社会公平,也有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和可持续发展,以致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公平的缺失有很多表现形式,从宏观地来看,我将这种缺失分为以下几种: 城乡公平缺失。在一些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地区公平缺失。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而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来进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阶层公平缺失。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一个现实是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阶层分化出来。阶层除了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

从中国传统文化浅谈古今教育制度

从中国传统文化浅谈古今教育制度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有着5000年的历史。一个产生的如此早的国家一直兴盛至今,一定有什么重要的因素在扶持着她,这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文化对人的直接作用则体现在对人的教育上。教育者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 中国最早的教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当时最为着名的教育家,由此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中国传统教育更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从教育价值观到教育内容和方法,无不渗透着儒家的精神。中国历来重视教育,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国家安定的命脉。因此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纳入为国家的事业。 《大学》中说:“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然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教育就在于格物致知,修身养心,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在一起,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虽然当时是对统治者所言的,但历代知识分子都把它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艺术创作、科技发明无不对中国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中国文化也不限于儒家,还应包括道家、佛教,乃至其他各派思想。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注重自身修养与提高,特别强调自律,自我修养。孔子曰:“为仁由己”,又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讲的都是自我修养,而且认为自我修养是人一生的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中国传统道德虽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许多内容渗透了封建思想,但是其中有许多精华,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类共有的品质,具有普遍的人性。所以,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被世界誉为中华美德。 此外,因材施教作为传统教育的原则,一直被人们所重视。最早实施因材施教的是孔子他对自己的学生很了解,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历代进步教育家都重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的要求,但也应该从每个学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知识讲解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显现越发显著。 一、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 1.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不平等 虽然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教育在国家的扶持帮助下有所改善,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同城市教育相比存在着不平等现象,首先,农村教学设施简陋,城市中的学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实验室等先进设施,农村孩子不仅没有机会使用到这些设施,甚至没有像样的房子上课;其次,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师待遇差众所周知,再加上要长期在农村生活,所以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去农村工作,据了解,目前我国教师资源城市超编与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同时存在,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农村教师补充困难的问题仍亟待解决;最后,农村需要读书的小孩数量远远超过城市,但能够接受到大学教育的人却少之又少,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也有孩子没有读完。 2.富人子女与穷人子女的教育不平等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有部分学校被称作“贵族学校”,而进入这些学校的条件必须是家庭条件较好,因而家庭社会地位高、经济背景好的学生能够选择“好学校”,而社会地位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只能把孩子送到“差学校”,这是现在中国教育的普遍现象,是由于各经

济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造成的,而且富人子女从小可以接受额外的兴趣爱好培养,还可以接受到老师课堂之外的培训,穷人子女除了学习课堂上的知识外,没有其他的一技之长,也不能培养自己除学习之外的兴趣爱好。 3.精英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平等 有关精英的讨论,进入21世纪后愈来愈多,人们把精英们从人群中选拔出来单独培养,享受特殊待遇,似乎成为了一种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国家把学校区分为“国家重点”、“省重点”、“市重点”的做法颇令人费解,“重点”区别于一般和普通的,那么意味着只有精英才能进入所谓的重点,重点学校的拥有普通学校无法比拟的硬件资源和教师力量,正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才蛊惑着家长们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进所谓的重点学校。学生们被分为不同等级,这种教育的不平等想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不同的孩子先天的智力状况不相等,有的孩子确实聪明,而有的孩子也的确反应迟钝一点,但是大多数人智力相差无几,影响他们一生的往往是后天教育。如果教育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优秀的社会接班人。然而在很多学校,学习差的学生就被叫做“差生”受到不公平待遇。 二、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分析 1.地区差异导致教育不公平 首先,地区的经济实力影响教育投入。教育投入差异常常是导致教育投入差异的最直接原因;其次,由于发达地区群众的经济收入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低收入层所占比例甚微,因而这些地区中因经

浅谈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与改革方向

浅谈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与改革方向 中国的教育总让人觉得是为扫除文盲而设置的教学,并没有达到教书育人和创新的目的,应该说是举国体制下都是这样,纵观全球,东亚的应试教育盛行,更注重学生在考试问卷下功夫,缺少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从学生一踏入教堂开始,就是识字写字背书,最后考试。当今社会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优秀人才也就掌握了竞争力。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不得不说,中国确实扫除了几亿的文盲,这点对比印度效果还是挺明显的,但对比其他一些发达国家,还是有不少的差距,包括科研创新方面,各类大奖基本都是发达国家拿得多,除一些笔试例如奥赛外。要发展教育也要考虑本国国情,中国的政府以及百姓可能负担不起高投入的财政资金,所以并没办法做到大部分学校都有充足的教育资源,甚至有些地方连一些像样的学校都没。但近几年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以及对一些顶尖学府的投入也是让我们看到了 有一些效果。我觉得中国的教育问题主要还是师资水平不高,主要集中在高校上,很多地方没什么办学水平硬是东凑西凑的办起了大学,但资金不足,教师队伍不齐全,自然而然教学质量就下降,中国的部分高校更注重面子而不注重质量,很多教学设施配套不足,学校花更多时间在宣传招生以及盈利上。一所好的大学需要政府的关照,社会支持以及良好的学习范围,这样环境下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外国提倡一种叫学术自由,这点我也很支持,一个人如果限制多了自然也就渐渐的扼杀了他的创新和自由的思想。中国太注重纪律,从中小学到大学,很多人都是出来社会才开始重新学习生活技能。太注重纪律就是什么事都想管什么事都要做到规规矩矩,从小学到中学便给了他们繁重的任务,寄予厚望,其实学过了才知道,很多是为学而学,而不是真正的想要从中获得什么,所以时间一长自然就忘了。我希望政府给予学校更多支持而不是干预,一个学校有独立思想独立的运作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学生出去社会真的有很大的启迪。之前看过一个纪录片,就是中国老师给英国学生上课的故事,去了那边才知道人家根本不怎么学习,突然好羡慕有木有!英国注重的是因材施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热情,这有助于他们往后的人生以及工作,从小就培养了对事物的浓厚兴趣在进入大学那种自由探索学术的环境里,这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爱好以及潜力,可以说中国在这方面缺点就出来了,中小学花了大部分时间在不喜欢的学科上,而且只用考试成绩去衡量,这就让很多人更注重成绩而去不断花心思去提高成绩上,以便排除其他的竞争对手,然后很多有其他天赋的可能不那么擅长考试的就被过滤掉,在进入更加自由的大学里,这群人还会像之前那样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吗?很显然不会的,所以看到很多中国的部

论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论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摘要] 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然而,多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如:城乡间教育条件的差别巨大,农村教育困难重重;重点学校制度及其引起的高额“择校费”;大学在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线不一致,不同地区间进入大学的机会差别极大,等等。这些不平等现象使得教育正在成为阶层和阶级分化的加速器。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教育不平等现状出发,试图透过现象寻求背后的真正原因和实质,从而发现导致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最后提出对于解决教育不平等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 教育不平等平等性制度措施 1.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状 1.1教育不平等的涵义 教育权利平等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它是指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1] 反之,“教育不平等”即人们在教育方面受到了一定的歧视或不公平待遇。 1.2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象 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的投入与发展也有了一个明显的进步。但是,教育的不平等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教育水平地区差异大,学生间受教育机会差距大,重点校与普通校之间差距大.尤其是近期的甘肃校车出的事故,血的教训,更让我们意识到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平等. 2.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影响教育不平等的因素是多样的,但我们要从最根本的因素入手来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帮助我们能够更准确和更好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不平等是由区域性经济差异、教育资源配置差异、阶层差异以及其他因素等造成,归根结底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象是制度不公平所致,如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应试教育制度、考试与选拔制度等。 2.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呈梯度推移格局,地区差异己成为社会差异的一个重要范畴,成为我国教育无法躲避的一个社会背景,它的存在导致我国不同地区间教育机会严重失衡。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 摘要 改革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也正是中国教育不断探索、发展、改革、反思的三十多年。回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十多年的历程,成功与失败俱存,经验和教训同在。 对当前的教育改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反思,对指导教育改革的思想理论、政策策略、改革路径进行研究,可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清醒地认识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失败原因,更有效地探索今后教育改革思路与路径。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除了四大发明之外的最重大的发明,也是最重大的制度创新,它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公平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流动,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科举制度在时代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却选择封闭与傲慢,正如宋明理学因其“理性的傲慢”拒绝开放、排斥异端一样,科举制度因其制度的傲慢拒绝向时代和未来开放,“应试教育”及其方式日益精细化、精致化,留给每个个体的自由空间日益被压缩,最终导致个性的窒息和创造力、适应性的全盘丧失。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追求分数、追求升学、追求做人上人。对于个人来说,教育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其成人成才;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其接班人和建设者,传承文化血脉,推动文明进程。为此我们需要教育文化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空前解放和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等一系列观念的转变。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和文化习俗制约和支配的。中国是一个有着高度“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国家,这里的“政”指的是“政治”,“教”指的是“教育”。《学记》所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古训便是这种文化的源头。因此,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形成了这样一种教育文化传统,即“官本位”的政治核心观、“学而优则仕”的教育功能观和“人上人”的人才价值观。这个逻辑的逆推就是,要想成为“人上人”,你必须“入仕”;要“入仕”,你就必须通过“考试”;要通过“考试”,你必须接受为“应试”而准备的教育。可以说,这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毛孔、血液和骨髓之中,而这正是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或者素质教育推进真正难见实效的文化土壤之原因。 二.中国教育改革现状 由于思想观念和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导致我们教育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面向造就全体学生,而是为了一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教育的过程似乎不是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自信心,而是一味地加班加点、超时重负、机械训练,没有学生个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的时间空间。为了高考,设计3年教学的高中课程,普遍的提前一年甚至更早完成,到高三纯粹就是索然无味的应试训练;又因为重点高中的选拔制度,今日的中考同样有着不能承受之重,以致让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过早地承受超越其年龄阶段之重负……所有这一切,都在无情地扼杀无数个体的创造力,扼杀中华民族的生机与活力。 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称,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高达60%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博学位。迄今在社会公众还普遍将高考状元作为最优秀学子代表的当下,如此高的比例选择“一路向西”、远走异乡深造,有其必然性,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走出去的理由是对身边的教育失望,以致他

教育公平的定义及其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 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是人类奋斗的方向与目标。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统一的。 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往往处于难以兼得的冲突状态。教育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但与社会、经济领域不同的是,教育领域的这一矛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研究表明,在教育阶段,这两者的目标是高度重合的。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在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保障广大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初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8) 教育发展研究(2000,8—9){已校对}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因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国情,我国的教育公平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凸显。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 1、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1、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加大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据胡鞍钢等的研究,90年代中国的地区差异比发达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值还要大。而且,“八五”期间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呈扩大的趋势:各地人均GDP相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相对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各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1]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1988年为2.2:1, 1997年为2.5 :1。以地区差距论,199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以中部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 1.45 :l:1.04;以农村居民收入论,以东部为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0.75 :0.63。[2]这是认识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基本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教育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以1998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一片地区(东部)达到96.7%;二片地区(中部)达到81.87%,三片地区(西部)仅达到42.26%。 [3]当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初中教育时,西部地区则仍有2/3的县未达到85%的普及初中标准,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则尚未普及初等教育。

浅谈当前中国教育的现状和解决方法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现今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环境不断加强,学生的压力也不断加大,于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纵观我国20多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不足 这个认知不足,指的既是校方也有学生本身。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发展也比较慢,于是在部分学校及家长的观念中仍然坚持应试教育为本的思想,认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时之需。因此,对心理学不加重视,甚至将其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混淆,不能为学生所接受,导致心理学形如虚设,成为了形式主义。 二、师资力量薄弱 正是由于一中所提到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不足,也进一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于是,校方在招收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时,也并没有做出严格的考核和审查,准入门槛过低,造成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水平很低。同时,我国劳动部门在颁发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时,考核与国外相比也极为简单轻松,这也从另一方面导致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 三、缺乏针对性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受西方的影

响,我们所应用的方法、技术、手段等多数是移植甚至完全照搬欧美国家的一套,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民族文化差异,这样测量结果所产生的误差往往难以消除。 四、对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有效监管 无论是政府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管还是学校内部的监管,检查评估次数过少表明了我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有效监管,对社会层面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的检查评估就更少了。我国虽开设了“心理咨询师”等的职业执照制,但由于缺少对师资认定和培训工作的有效监管,导致准入条件过低,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而且对从业过程也缺少监管,缺少科学的评估体系,导致教育质量很低。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针对上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我有如下建议: 一、通过各方面渠道加强学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德育要进行严格区分。加大宣传力度,让校方、家长均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准入门槛,进行严格的专业知识审核和考查,完善学校招聘审核制度,切忌鱼目混珠。 三、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培养力度,严格培养方式,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员来满足越来越高的师资需求; 四、发展本国心理测量的技术水平,不再依赖于西方,生成完全适合我国社会民族文化的心理测量体系,从而尽量避免了测量结果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