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领域课程与校本课程统整教学行动研究

领域课程与校本课程统整教学行动研究

领域课程与校本课程统整教学行动研究──

以台北市立诚正国中七年十二班「诗歌教学」为例

撰文者:张建群、林佑贞

关键词:领域课程、校本课程、统整教学、诗歌教学

全文摘要:

本研究报告定名为:「领域课程与校本课程统整教学行动研究──以台北市立诚正国中七年十二班『诗歌教学』为例」。本研究系以台北市立诚正国中七年十二班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为:在九年一贯课程实施后,尝试将「领域课程」与「校本课程」统整,重新设计统整教学活动,并经一个学期的实施后,所得到的教学成效。研究执行者为:诚正国中国文科教师张建群,与实习教师林佑贞。

本研究报告主要分成五个部份:

壹、绪论:「绪论」部份在于说明本研究的研究动机、研究目的,以及理论依据。尤其针对研究者所认知的「行动研究」、「校本课程」,以及「统整教学」加以定义。

贰、本论:「本论」部分则针对所设计的「诗歌教学」单元,依据任课教师所分配到的教学单元加以记录,因此,此一部分共分四个部份,「夏夜」与「诗歌创作」两部份,由张建群撰写;「绝句选」与「歌词选」两部份,由林佑贞撰写。

参、结论:「结论」部份,则透过「实施成效」与「思考反省」两部份,对于「诗歌教学」在实施后所产生的优缺点加以探讨。

肆、参考书目:我们参考过的书籍、文章与网站。

伍、附件:附上各项教学资料。

附带一提的是,本课程设计所依循的学习能力指标,是本校本国语文领域课程小组,针对本校学生需求,依据教育部所颁「学习能力指标」所重新撰写而成。本课程计划之撰写,亦是植基于此。

壹、绪论:

教育改革工作是廿世纪末世界各国政府施政的重点,各国莫不卯足全力,期望藉由教育政策的调整,教学方法的精进,达成提升国家竞争力的目的。在全球教育改革的风潮下,我国政府亦于九十一学年度起,全面施行「九年一贯课程」。

在政府全面推行「九年一贯课程」政策下,各校无不极尽全力,针对政策需要与各校特色,发展各种与教育改革有关的教学内容。在政府教育改革政策指导下,教学研究也成为教师提升自我本质学能不二法门,而「行动研究」也在此一氛围下,逐步推动施行1。因此,对于政府推行之「九年一贯课程」之了解与熟稔,以及积极参与行动研究工作,以提升教学质量,便成为教育从业人员必须积极参与的工作。

笔者有幸于民国八十八年起,参与台北市立诚正国中(以下简称:本校)本国语文领域有关「九年一贯课程」之各项研习,与课程规划工作2。且于九十一学年度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老师-林佑贞,共同参与「九年一贯课程」的首年实施工作。故本论文系由笔者与林佑真老师共同撰写,期能将自身学习心得与诸先进共同讨论3。

一、研究动机:

随着九十一学年度九年一贯课程全面实施,各校无不依据教育部所颁之「九年一贯课程本国语文课程纲要」,择取经教育部审定之本国领域课本作为领域课程教本,并依据各校特色发展「学校本位课程」(以下简称:「校本课程」)。

本校亦经多次会议、研讨,选定经教育部审定通过之康轩版本国领域课本,作为本校领域课程教材。并针对本校发展特色、学生学习需要,与教师专业,选定「书法教学」与「诗歌创作」作为本校「校本课程」,并撰写学习手册,作为师生教与学之依据。本校并采外加方

1如:教育部曾提出「九十一学年度鼓励中小学教师从事行动研究实施要点」,以政策为「行动研究」工作之推动加温。

2笔者自八十八学年度、八十九学年度、九十学年度分别担任本校国文科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召集人与总召集人,且于九十一学年度起担任九年一贯课程本国语文领域召集人,长期接触九年一贯课程之探索与研究工作。

3本文系分序论、本论,与结论三大部分,序论部分由张建群撰写,本论部分由张建群与林佑真老师分别依个别授课部分加以撰写,结论部分亦由二人分别撰写。

式,将「校本课程」独立成位学习单元,以期达到加深加广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进度表的设计上,便将「领域课程」与「校本课程」合并排列,请详下表:

台北市立诚正国民中学九十一学年度第一学期本国语文课程进度表

【备注:凡「课名」前有打*号者,为本次诗歌教学之主要学习单元。】

在此一前题下,笔者发现在康轩版课本中,共有三课可与本校「校本课程」中之「诗歌创作」作一统整教学,此三课分别是第四课〈夏夜〉、第十课〈绝句选〉,以及选读一〈歌词选〉等。由于课程编排系采先白话后文言,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可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得刚进入国中的学生能逐步熟悉诗歌之美。

在与林佑贞老师协商后,决定采取分工方式,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工作分配,领域课程的第四课〈夏夜〉与校本课程〈诗歌创作〉部份,由笔者负责教授。领域课程第十课〈绝句选〉,与选读一〈歌词选〉,则由林佑贞老师教授。由于「领域课程」中的这三课,恰好分布在课程进度的前、中、后三部份,因此,我们以「领域课程」为经,「校本课程-诗歌创作」为纬,相互加以连贯,使得整个单元设计更为完整。4。

二、研究目的:

九年一贯课程的推动,需伴随着创新教学、课程统整等,各种新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加以配合,才能收到最大的教学与学习成效。因此,本研究便站在此一思考点上,加以设计施行。故而研究之预设目标有二:

1.藉以检证校本课程规划设计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2.藉由此四部分课程之统整教学,观察学生学习状况与学习成效,以作为教师拟定教学

计划,调整教学内容时之参考。

4有关「校本课程-诗歌创作」学习手册之内容,详参附件(一)

三、理论依据:

(一)「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在教育研究中是属于新兴的研究方式,但早在廿世纪30、40年代便提出「行动研究」的理论5。由于此一研究法在其它领域,如:商业经营与工业生产等,皆已行之有年,因此,在研究方法的严谨度与成熟度上,也已臻于完善。故而,将其作为教学研究之方法,其研究成果之信度与效度,自然也相对提高。在传统教育研究工作上,往往是研究者与执行者分离,由研究者提出专业研究成果后,再由执行者加以施行。此一现象往往造成理论与实务上无法配合,而产生执行上的困难。随着教师教学专业自主的呼声高涨,教学与研究也成为第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而「行动研究」正是作为一位兼重研究与教学的现代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至于「行动研究」的定义,笔者拟采英国学者Professor John Elliott的说法,Professor John Elliott于二○○一年四月十日,曾在香港举行的「从教中学、以行求知—校本课程行动研究研讨会」中,提出「行动研究」,以及「校本课程」的明确定义6。

依据Professor John Elliott的定义,「行动研究」约有以下三项重点:

1.行动研究则着眼于实际的教学问题。换言之,研究的主人翁是前线教师。

2.行动研究不单是知识的增长,还意味着教师专业判断的提升。

3.行动研究是一种教学方式—教学和研究二者是不可分割7。

5此一研究方法由西方学者Collier 与Lewin所提出,说详:Joanne M.Arhar等着,黄宇等译:《教师行动研究-教师发现之旅》,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9。

6详细内容请参:校本课程行动研究系列https://www.doczj.com/doc/7711294793.html,.hk/sbp/content/AR/。

7Professor John Elliott所提观点的详细内容为:「首先,行动研究是针对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实际疑问(practical issue)而出发。一般研究多着眼于理论层面,而行动研究则着眼于实际的教学问题。换言之,研究的主人翁是前线教师。其次,行动研究的结果是一些能改进教学问题的新做法(new intervention)。教师透过有系统地搜集证据,寻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虽然是针对教师遇上的「问题」,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是「问题教师」;相反,优秀的教师才会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质素,精益求精。因此,行动研究不单是知识的增长,还意味着教师专业判断的提升。还有,教师要采取哪种教学策略(行动)来改善问题,就像一项研究假设(research hypothesis)。教学行动旨在探讨能否有效地改善现存问题,教学其实是研究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行动研究是一种教学方式—教学和研究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资料来源请参:「与大师的一席话」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行动研究」可说是教师一种教与学的过程。教师可透过行动研究工作的进行,不断调整自身教学方法,改变与学生互动的方式,进而提升教学质量。而「行

动研究」亦可视为一种反思性

...的研究,因为唯有研究者不断透过反省检讨,才能达成「行动

研究」的最终目的-教学专业提升

......。

(二)「校本课程」

了解了「行动研究」的名义与目的后,尚有另一概念亟需厘清,那就是「学校本位课程」(简称:「校本课程」)。关于「校本课程」的定义,各专家的说法始终莫衷一是,于是形成了「一个名词,各自表述」的特殊情况。因此,许多学校在设计「校本课程」时,则将「校本课程」定义为乡土教学,或是教学活动。然而,笔者始终怀疑此类有关「校本课程」定义的真确性,「乡土教学」或「教学活动」是否就是所谓的「校本课程」?

直到笔者参与了台北市教育局所办「九十一年九年一贯课程国中中心学校种籽教师-第一梯次语文领域实务探讨研习」,听闻北县桃子脚国中筹备处王秀云主任引用前台北县长林万

亿所提出:「『本位课程

...........』」的理论,才恍然大悟8。原来所....』系指

..『以学校为课程发展之基地

谓的「学校本位课程」,应该是从教师自身的专业自主出发,设计符合学生需求,与小区需要的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

此外,大陆学者王斌华对于「校本课程」的定义也是简单明了,他认为所谓的「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9。由此可知,「校本课程」非但要由教师编制,还需要透过实施与评价的方式,不断加以调整、改善,才能使得「校本课程」的实施符合小区学子的需求。由于对「校本课程」内涵的重新认识,使得笔者在与本校教学团队撰写「校本课程」实施计划时,有了新的观念与思维。因此,本校本国语文领域所撰写之校本课程计划书,亦植基于此,而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也在探讨:「校本课程」作为辅助「领域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及其成效。

https://www.doczj.com/doc/7711294793.html,.hk/sbp/content/AR/john.htm。

8说详王秀云,〈本国语文学习领域课程发展纪实-一个国文科教学老兵的生活随笔〉,《九十一年九年一贯课程国中中心学校种籽教师-第一梯次语文领域实务探讨研习手册》,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2002.6.4。

9详细内容请见王斌华;《校本课程论-第一章:校本课程的本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页1。

(三)「统整教学」:

至于我们实施的「统整教学」,其理论依据是根据台北师院冯永敏教授所提出的「语文单元统整概念」。冯氏认为:「语文单元统整必须把知能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认知与能力的迁移,教师在设计组织单元统整中,应充分利用多种可能迁移的情况,增加所教知能和学生应用之间的兼容性,运用复习、总结、概括、综合等方法,帮助学生辨认并掌握所学知能特点,教会学生辨认需要解决问题的特色,沟通已知知能与未知或新知能的联系,顺利触类扩展,开拓视野,经由设计妥善的教学序列和循环训练过程,不断交互作用,使学生的语文知能由个别的集聚为整体的,零碎的组合成系统的,实现以知识带知识,以能力带能力,教师举其一,学生反其三,将学得的知能系统地组织成知能网络,从整体上完成教学目标。10」冯永敏所着眼的正是导正现有语文教学:着力于改善一篇一篇的教,不分巨细,网罗一处,造成学生所学语文知能是零乱而片面的;此外,传统式教学方法多以注入式为主,教师讲、学生听、违反了正常的学习心理和思维顺序;更主要的是教学过程形成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简单的线性依赖关系,教师依赖教材,学生依赖教师,教学讯息呈单向传递,简单而平面,封闭又孤立,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至于冯氏所说的「语文单元统整概念」,其执行概念为:

〈一〉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二〉懂得把各个零散知识纳入一定的知识体系;

〈三〉把握综合──分析──综合的组织方法;

〈四〉把握领会基本概念和原理,逐步走向迁移应用;

〈五〉能按照新的组织方法,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内部改组,并和整个知识系统联结起来。

由此可知,现代语文教学,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最大差异就在于教师把教学领域变成开放系统,努力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加工组织能力和创造精神。

从这种概念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将课程统整于学生学习之上

...............。此一观

10详参冯永敏;〈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体系-试论单元统整教学之建构〉,详细网址为:

https://www.doczj.com/doc/7711294793.html,.tw/chinese/education1.html。

点可与本校教学辅导教师兼国文科辅导团员-刘荣嫦老师,所提倡之「课程统整」概念相互参看。刘老师将「课程统整」概念分为两类:一为「纵向统整课程」,也就是九年一贯教学的精神所在;另一则是「横向概念主题式课程」,此一统整概念即是在领域内,或跨领域实施课程统整。而本课程的程设计依据,是比较倾向「横向概念主题式课程」的方式,因此,我们将几个小型的学习单元,统整于一个大的课程架构下,并透过工作分工与协同教学的方式进行11。在此架构下,无论是基本能力、教材内容、教学活动,还是学习领域,都可相互交流,产生连属效果,使学生的学习综效可以发挥到最大。如此,也才有可破除传统教学中,内容零散杂乱,缺乏系统的弊病。

11详细内容请见刘荣嫦老师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7711294793.html,.tw/t214/九年一贯/九年一贯课程.htm。

贰、本论:教学计划与进度设计

「诗歌教学」的教学单元,是「领域课程」与「校本课程」结合下的产物,我们针对这个教学单元设计了一份教学计划:

一、统整单元:「诗歌教学」。包括四个部分:

(一)康轩七年级第四课<夏夜>

(二)康轩七年级第十课<绝句选>

(三)康轩七年级选读一<歌词选>

(四)诚正国中语本课程<诗歌创作>

二、教学目标:

依据本校所自订的「本国语文领域基本能力指标」,培养七年级的基本能力部分,且根据七年级学生的旧经验,期待透过诗歌教学的单元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听、说、做的综合能力12。

12诚正国中国文教师团队依据教育部所编九年一贯能力指标,对应本校学生所需,由老师们共同讨论改写,详细内容请见附件(二)。

三、施用年级:七年级上学期(以诚正国中七年十二班教学为例)

四、教学时间:合计二十五节课

(一)康轩七年级第四课<夏夜>:五节

(二)康轩七年级第十课<绝句选>:十节

(三)康轩七年级选读一<歌词选>:五节

(四)诚正国中语本课程<诗歌创作>:五节

五、教学重点:

六、教学准备:

(一)教师:学习单(诗体比较表、圣诞节创作13、老诗新作14)、评量单(自评表、互评表、音乐CD(<夏夜>、<绝句选>、<歌词选>)、唐诗分期投影片、海

报(课文结构、借代修辞、诗体比较表、课文平仄、认识助词、分组歌词)、flash

(江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powerpoint(李白、黄鹤楼、罗大

佑)15、绝句选翻译、《童年》一书、实物投影机、计算机、单枪投影机、录音机、

V8摄影机、绝句选书卡、分组奖品奖状。

13有关「绝句创作」学习单内容,请详附件(三)。

14「老诗新作」学习单,详参附件(四)

15相关PPT数据,详见附件(五)

(二)学生:预习本单元授课内容、自选歌曲一、自选绝句一、表演练习、分组分配工作并按进度完成组报告。

七、教学流程:

实际实施的诗歌教学,因为限于本校国文教学团队所预定的教学进度以及第一次段考的压力,所以并没有连贯授课,故教学流程也分课叙述之。对于诗歌教学的不足之处,希望这一次的经验反思,能提供未来教学更缜密的规划与实施的原动力。

(一)〈夏夜〉教学-张建群:

「夏夜」在本校领域课程的教学计划中,是排在第一部分,因此,也是学生在进入国中后最先接触的课程。所以,笔者在设计课程时,便将授课重点摆在新旧经验连接,以及引起学习动机上。详细教学流程,请详下表:

※「夏夜」教学流程表

在本教学单元中,笔者着重于新诗的认识,并就学生在国小时所学的旧经验与国中的新知识加以结合,此外更注重教导学生认识「儿童诗」的写作,以及鼓励创作新诗与儿童诗等。

(二)「绝句选」教学-林佑贞:

「绝句选」是笔者担任实习老师后,第一次实际上台授课,由于课程进度将本课安排于段考后,因为计划实施「老诗新作」活动,包括整组报告与肢体表现展演,鉴于七年级学生对于分组合作的第一次实施16,除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需要排练的时间练习之外,写作能力整组报告的呈现也需要花时间给学生欣赏范例与讨论。因此特与张老师商讨,将授课节数扩增成为十节,并安排一节表演活动,将授课地点改至本校新建的中庭表演场地17,除了增加同学的新鲜感,不一样的上课场地:正式的表演舞台,配合本校的教学环境。也将提高同学的荣誉感和表演欲,将使这样的活动-「老诗新作」作为学习成果验收,更为师生所共同期待。

※「绝句选」教学流程表:

16在活动实施之前,已征询12班其它授课教师,以七年级刚升上国民中学的程度,老师们尚未实施整组的评量活动。同时笔者也希望国文教学活动,不要造成同学的额外负担,由于大部分的同学放学后有补习活动,所以除了有可能利用的时间如:早自习与班、周会时间外,几乎没有共同时间练习与讨论,因此建议上课时预留下课前十分钟,让同学进行讨论与练习。

17此一概念源自于作家张晓风,笔者深深为其所吸引,也希望国文教学能塑造这样的环境,让学生从环境教育开始学习,更有气质的成长。

本课程之设计目的有三:首先、使学生熟稔教材中所列的诗文内容,写作背景,以及情境赏析,使学生对于绝句有一个基本认识,并对中国诗歌流变、各种诗体的格律比较有概念。其次、透过诗作改写,将古典诗赋予新生命,并连接张老师所授之新诗概念,唤醒学生之前所学。最后、将诗作内容与音乐结合,增加学生学习乐趣,并为连接第四单元-「歌词选」作准备。因此,笔者在主要教学活动外,别增「老诗新作」的活动单元,以增进学生学习兴趣,详细活动设计详列于下表:

※「老诗新作」活动设计与成果:

(三)「诗歌创作」教学-张建群:

18相关的报告与学生心得、日记等,请详附件(六),且学生实际表演部分业已拍成影片,兹一并附上。

由于本校本国语文领域「校本课程」部分,系与外国语文领域共享时数,因此采隔周上课方式进行。而「校本课程」的学习单元,因设计为两个单元,一为书法教学,一为诗歌创作,因此「诗歌教学」的总授课时数为五节。

※「诗歌创作」教学流程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