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亲密伴侣暴力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亲密伴侣暴力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亲密伴侣暴力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亲密伴侣暴力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关于中国电视访谈节目中性别语言差异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电视访谈节目中性别语言差异的文献综述性别语言历来是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们感兴趣的课题。20 世纪60 年代随 着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和西方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前一直呈零散状态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鼎盛时期。本文试图对国内外性别语言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视角。 标签:中国电视访谈节目;性别语言;差异;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性别语言差异研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随着国内社会语言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着重于性别语言差异的研究。国内关于性别语言差异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在1995年,当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这对媒体和性别理论产生巨影响。然后,这个理论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注意,并快速在各个领域发展起来。在那段时期,相关研究的数量急剧上涨,比如说:刘伯红和卜卫的《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孙汝建的《语言与性别》等等。新世纪以来,国内关于媒体和性别的研究逐渐成熟。在2001,学者卜卫出版了《媒体与性别》,这是讨论媒体和性别理论最早的专著。随后,刘利群的《社会性别与媒体传播》、曹晋的《媒体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沈奕斐的《被建构的女性》等等相继出版,将国内媒体与性别理论推向高潮。刘润青强调,国内研究语言是以挖掘出中国特色为最终目的。国内研究引用的大多数观点都来自于西方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反映出西方国家的语言现象,它可能不适合中国的情况。因此,重视汉语语料库,加强本土学习,符合当代性别语言差异化、微观化和本土化的特点。 二、国外相关研究 最早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性别语言”的应首推丹麦语言学家Jespersen。到了20 世纪60 年代,社会语言学的发展与女权运动的兴起推动了性别语言广泛系统的研究。这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男女的英语发音、词汇选择和句式结构等静态语言方面。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语言学家对男女言语的差异进行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研究重点是男女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交际风格的动态研究,视野比以前大为开阔。研究集中在话题、谈话量、打断、最少反映、沉默、语境等方面。取得进步的同时,还存在不足之处:在研究内容上,只研究两性在语言使用方面的性别差异,特别关注性别的歧视問题,却过分强化这种差异,忽视了两性在语言和言语两个层面上的共性。从而把性别在语言使用方面的体现简单化和片面化。 三、结论 如今,性别语言差异的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有关,并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领域,比如语言能力、通用语言学、语言代码、语音、词汇

性别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

浅论语言交际中的性别差异特征及技巧 人类有性别之分,语言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有性别特征。语言之中及其背后蕴含着深刻而又发杂的两性意识,不这不仅是男女两性对社会、文化、历史等诸方面的认识在语言中的反映,更是社会、文化、历史等对男女两性在语言上的规范与限制。 一、性别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 (一)发音 (1)从生理上讲,女性的发音器官有别于男性。一般而言,男性的声带比较宽、厚、长,所以说话声音低一些。女性的声带窄、薄、短,因此女子讲话会给人以声音高、尖的感觉。例如:二梅还没进门就尖着声喊:“奶奶,饭熟了没有?”奶奶站起来笑着说:“熟了,有功的回来了。”(孙犁《麦收》) (2)与男性相比,女子的音域更加宽广,也更善于运用语调韵律的变化,她们说话的音调往往给人起伏多变的的印象。如“是吗?真的呀!”“啊!多漂亮的衣服呀。”在许多语言中,女性说话时多用升调,语调变化多,并富于表现力。在对事物进行评价时,相比之下,男子话语的语调类型则比较少,调型变化较单调,给人计划“四平八稳”的印象。 (二)词语的使用与话语方式的选择 (1)词语 在语言交际词语的使用方面,首先女性掌握的色彩术语比男性多且精确。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女性使用颜色词时比男性更富想象力,能更准确、形象地描绘出事物的颜色。比如很多女性就知道用“苹果绿、藕荷色”等词去描绘事物。而大多数男生可能根本知不知道有这些词。其次,女性在进行言语交际时所使用的表达感情的词语比男性丰富,比如女性夸赞一个女孩长得好看的时会用adorable或者charming,而不像男性那样呆板。再次,两次在交际中的称呼语也表现出不同,女性喜欢使用亲密的表示友好的称呼语,男性则不然。比如一个女孩称自己的朋友叫“丽丽”,而男性肯定不会叫自己的朋友“强强” (2)在感叹句的使用方面,女性运用感叹句的频率较男性高。感情外露的特点突出,她们格外喜欢使用感叹句来表达各种情感。矛盾《邻家铺子》结尾时,有一段张寡妇“带哭带嚷”的话:“啊哟!我的宝贝,我的心肝!强盗杀人了,玉皇大帝救命呀!”在遭遇这突发事变之时,她难以抑制情绪,于是发出了这一的感叹,在这激烈的言词下更多的流露出了一个女性的无奈。男子较少有这一类表达,男子容易克制感情能把情绪的激动转化为行为的冲动。 (3)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①含蓄与直露。两性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隐”与“显”的差别;女性言语倾向于“隐”,说话多含委婉含蓄,较少显山露水,而男性语言则偏好直接果断。比如:明明想邀男友出去散步,却不明说,只是絮叨‘这房子窗户怎么这么小?’‘这屋子里真闷!’言在此意在彼。而如果男子想表达类似的想法,一般都会直来直去。 ②细腻与粗犷。男女双方的话语内容和言谈方式有粗细之分。首先在内容方面,女性交谈的话题有时过于琐细;而男性的交谈则多有意避开那些家长里短的话题。对同一件事的叙述,男性往往习惯粗线条地陈述,显得粗放;女性则多关注其中的细节,表达上显得周详绵密。其次,在言谈方式方面,女性说话往往自习考虑自己采用的言语形式能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主观上倾向于使用较为规范标准的言语形式;男性说话时较少去考虑这些。 (三)交际话题 两性在会话题材的选择上各有其倾向性:女性往往在谈话的内容上较多关注社交生活、个人感情、婚姻家庭等私人领域的内容,男性关注的话题则大多涉及新闻、政治、军事、体育等。 (四)话语量 在像课堂讨论、会议等公开场合,男性说话较多,女性话少;而女性在家里这样的私下

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看_理智与情感_

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看《理智与情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文评与叙事学相互结合 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新流派———女性主义叙事学。奥斯汀作为英国杰出的女性小说家,自然就成为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的目标之一。与经典叙事学相比较而言,女性主义叙事学重点在于把作品语境化,聚焦于叙事结构的性别政治。 与奥斯汀其它几部后期小说相比,于1811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自出版以来就未受到人们的极大青睐。《理智与情感》在叙事技巧,比如章节的安排、叙述声音以及叙述视角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地方,本文就是从女性主义文评和经典叙事学的结合点———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来分析《理智与情感》中奥斯汀的叙事艺术,以及作为一个女作家奥斯汀作品中所体现的的女性政治化。 一、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 女性主义叙事学是将女性主义或女性主义文评与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相结合的产物。两者几乎同时兴起于20世纪 60年代,但是两者在最初10多年的时间里,各行其道,几乎 没有发生任何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者相互融合构成了一个发展势头强劲的跨学科流派———女性主义叙事学。 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开创人是美国学者苏珊·兰瑟(Susan https://www.doczj.com/doc/7e11202190.html,nser)。1981年出版了她的《叙事行为:小说中的视角》,该 书率先将叙事形式的研究与女性主义文评相结合。1986年在美国的《文体》杂志上她发表了一篇宣言性质的论文《建构女性主义叙事学》,这篇文章首次采用了“女性主义叙事学”这一名称,并对该学派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做了系统的阐述。紧接着不仅在美国,在欧美的其他许多国家,该流派也得到了很快发展。目前女性主义叙事学仍保持着较强的发展势头, 它无疑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女性主义叙事学是结构主义叙事学与女性主义批评结合的产物,它继承了前者的传统,从叙事时间、结构、声音、视角等方面对文本进行研究,又从后者的角度对叙事的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位。它分析性别与叙述的关系,研究特定文化、历史语境中关于性别的假设对叙事形式的影响。通过分析性别对叙事的影响,女性主义叙事学关注人物(性别特征、典型人物、内在意识)、情节(主要情节、成规、故事结尾)、叙事过程(谁在什么情形下向谁叙述),这是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的一般特点。女性主义叙事学家旨在改造脱离语境、男性化的叙事语法,主要聚焦于女作家作品中的叙事结构,来考虑源于性别的结构差异,改变女性边缘化的局面。女性主义叙事学在分析叙事形式时把性别因素考虑在内,从而丰富了叙事学理论。作为一个不太成熟还在日臻完善的新理论体系,女性主义叙事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们相信女性主义叙事学在将来肯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前途。 二、《理智与情感》独特的叙事特点 女性主义叙事学聚焦于女性作家的作品,作为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杰出的女作家,奥斯汀自然会成为女性主义叙事学分析的一部分。《理智与情感》是奥斯汀早期完成的主要的三部小说之一,与她后期的几部小说相比,虽然这部小说在体现奥斯汀思想方面还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是这部小说中的很多叙事技巧都充分体现了奥斯汀这位小说家娴熟的叙事能力,对于奥斯汀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女性主义叙事学就是从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分析性别对叙事的影响。下面作者分别从小说的情 王海红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聊城252059) *[收稿日期]2008-09-09 **[作者简介]王海红(1981—),女,山东泰安人,山东聊城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Vol.28 No.6 Journal of Suihu a University Dec .2008 ***第28卷第6期 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12月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8)06-0088-02 88 - -

我谈男女性别差异

我谈男女性别差异 ◆L 摘要:男女有别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男女的生理、心理方面,同样也体现在男女生的思维方式、性格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笔者此番详细采访研究了男女面对挫折时的不同表现及其对学习生活的影响。想从这个侧面,给教育者一些启发。 关键词:实地采访事实、社会影响因素、生理基础、解决方案 美国science杂志曾刊登文章说,在面对挫折时,男女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女姓多指向自己、行为方式也比较软性化,比如自责、自伤,自我暗示、自言自语、以泪洗面,疯狂购物、狂吃食物、蒙头大睡、倾诉、寻求他人的慰藉、自我幻想等:而男性反应多指向外界,且行为方式激烈,具有攻击性,比如摔东西、攻击小动物、攻击他人、拿老婆孩子出气、飙车、剧烈运动、大声喊叫、借酒浇愁、性侵害、自杀和杀人等。 对部分中小学教师、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的实地访谈也使笔者了解到:涉及到了男女生自身差异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女孩子好像更喜欢干净, 她们的校服不像男孩子那么脏兮兮的,她们喜欢做游戏,但是不会像男孩子那样动来动去,也很少跟别人打架、骂人。(陈某,女,小学三年级学生)我觉得男生性格更开朗,对很多事情不会像女生那样斤斤计较,“男儿心中有天地”嘛,女生总给人多愁善感的感觉,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好的,毕竟男女有别嘛。(黄某,男,中学二年级学生)女孩子字写得更漂亮,最起码比男孩子工整;男孩子的作业

本和考试卷总是乱七八糟的。男孩子也有自己的优点,他们喜欢帮助我们,班级里有什么活儿他们总是抢着做。(杨某,女,小学四年级学生)说起男女生的差异,我觉得还是比较大的。女生比较文静,在学校的表现总是规规矩矩的,很少为学校和教师惹麻烦。而男生则更活泼,虽然这样的性格没什么不好,但是却经常会因此而破坏学校和班级的纪律,遭到老师的批评。在学习上,女生的成绩要好一些,因为她们比较听话,上课听讲也更加认真,作业什么的也比男生做得仔细。(姚某,女,小学高级教师)相对来说男孩子可能更活泼一点,对新鲜事物更加容易感兴趣,也很讲“江湖义气”和“哥们义气”;女孩子跟大人和教师交往的能力要强一点,她们更容易受到大人和教师的喜欢,这一点男孩子是很难做到的。(黄某,女,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上述访谈中的种种观点,表明了在大多数人眼中男女生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只是上面的种种认识基本只停留在对男女生差异的表面解读和思考,那么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差异对男女生的对待挫折的方式又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呢? 1.脑结构差异 大多数研究结果指出,在一般智力水平上没有发现男孩与女孩之间有重要的、本质的区别。在一项具有说服力的元分析中,林与海德(LinnandHyde,1989)得出结论:男孩与女孩之间的差异总是很小的,并且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这种差异逐年缩小,而且当差异出现的时候,也能制定教育方案对之进行干预’。但是,就个性和生理特征而言,男女的性别差异是很明显的。现代脑科学、心理学等研究都己表明,男性与女性的大脑是有差别的。男性右半脑掌管空间能力,左半脑

幼儿教师男女比例文献综述

家长对幼儿教师男女比例期望的调查 文献综述 摘要:幼儿园教师男女比例在这儿主要指幼儿园每个班20个小朋友所需要老师男女数量之比。通过最科学的教师配置,使幼儿得到最舒适的照顾,获得最健康的发展。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男女比例配置严重失衡的现实制约了幼儿的身体、性格、情意的和谐发展。男女教师比例均衡配置有利于幼儿非智力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对幼儿进行不同形式的美感教育,也有利于幼儿教师群体活力的激发。而家长作为幼儿教育的第一位老师,他们对幼儿教育有很多自己独特的看法,这些看法如得到很好利用,将会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男教师各方面的研究和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作用等为家长对幼儿园男女教师比例的期望获得理论基础。 关键词: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家长与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早教的重要性,无论从国家的政策倡导,还是从社会的追求来说,发展幼儿教育、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是必然诉求。但是,幼儿教师清一色的女性化,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的现实严重桎梏了幼儿们性格、情意乃至身体的健康发展。幼儿园教师男女比例均衡配置在国外已经获得初步共识。比如,日本法律规定在每个幼儿园里必须有1/4 以上的男教师;美国幼儿园男性教师约占10%,美国规定每个幼儿班至少有一名男教师。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有适当比例的男性教师介入不仅有国外经验佐证,而且是理论逻辑使然。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家长对孩子们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幼儿园的关注也越来越大,家长凭借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一.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长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好老师,也是孩子终身教育的“指挥家”,孩子的较好行为规范离不开家长的指导。 1.家长的典范效果。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和思维观念都影响着幼儿。因而,家长一定要建立卓越的典范效果,使幼儿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中受到启示。 2.家长是进行幼儿基础教学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幼儿本身涵养的高低和家长的培育、教学休戚相关。 3.家长的量体裁衣效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量体裁衣,接近注视幼儿的行动,联系幼儿的特性,选用合理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所以,作为家长要教会幼儿了解常识的方法,防止幼儿在学习和活动中走弯路,逐渐培育幼儿习惯社会的才能。 (二)、家长和幼儿园教育的联动作用 在幼儿的能力发展的教育方面,家长与幼儿园联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当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参与幼儿教育时,可以让孩子无时无刻不参与到对知识的运用中去,这让家长更加了解幼儿园教育的同时也能减轻幼儿园的教育负担,增强了幼儿园工作的透明度,真正发挥了社会对教育的监督、支持作用。 2.家园合作开展教育活动,将园内教育课程与走向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突破了幼儿园教学的封闭性。大大提高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幼儿全面素质的发展。 3.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增强了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感,家庭将成为幼儿园宣传的窗口,大大提高了幼儿园的社会声誉。 (三)、家长的参加有利于推进幼儿的发展

对妇女的暴力不只是家庭暴力

中国妇女报/2009年/11月/26日/第A04版 权益观察 对妇女的暴力不只是家庭暴力 于怀清 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连日来,媒体将焦点对准这一特殊日子,展开了大规模报道。在欣喜于媒体对妇女权益关注的同时,又感到如鲠在喉,若有所憾,令人不吐不快。很多媒体将大量篇幅集中于家庭暴力,甚至在一些记者稿件中,直接把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写成了世界反家暴日。由于不止一篇稿件出现这样的指称,让一直坚信这个日子是“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的我,不得不有所怀疑:难道联合国又通过决议将此日定为世界反家暴日? 冥思不得其解,上网搜索一番。不料,搜索结果更让人惊疑:原来世界反家暴日的说法早已有之,在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确定时,就有人称之为世界反家暴日。仔细阅读有关注解,发现世界反家暴日与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确定时间和所依据的联合国文件同一。不得已,求助于若干专家,均回答曰:纯属一场误会,准确名称就是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 在此有必要简述一下该纪念日的来龙去脉。1999年12月1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54/134,指定11月25日为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从1981年起,一些妇女运动活动家就将这一天作为反抗妇女暴力问题的纪念日,因为在1960年的这一天,多米尼加共和国的政治活动家米拉瓦尔三姐妹,被特鲁希略政权恶毒暗杀。 围绕消除对妇女的暴力,国际上通过有关公约和文件。1979年,联合国通过了《消除对妇女的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确立了对基于性别歧视的妇女问题的反对和积极干预。 1985年,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提高妇女地位的内罗毕前瞻性战略,突出强调了妇女的暴力问题需要得到更多关注。 1993年,联合国又发表了《消除针对妇女的暴力宣言》,第一次给“对妇女的暴力行为”下了定义。 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再次将这一问题列为主题,并成为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的一项重要内容。 既然是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为何有那么多人误会成反家暴日?这是一个常识普及问题,也是一个现实与观念问题。一些媒体工作人员在对名称误解的前提下,将焦点对准家庭暴力是逻辑思维下的自然结果;即使在知晓准确名称的情况下,仍然如此报道的原因可能更为复杂,一方面可能是将对妇女的暴力等同于家庭暴力,另一方面也可能认为对妇女的暴力中,家庭暴力最值得关注。当然,还有来自于外部信息的影响。 很多妇女组织和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在迎接这一特殊日子时,所策划组织的活动往往也围绕家庭暴力而展开。媒体报道作为社会现实的反映,最后将这一现实传达给读者。而通过媒体的放大效应,导致了更多的人将这一天误会成反家暴日。 将对妇女的暴力大概等同于家庭暴力,这无形之中削弱了这一纪念日的意义与价值。 家庭暴力对妇女的危害、对两性平等实现的障碍毋庸置疑,也应该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但现实告诉我们,不应忽略其他形式的对妇女的暴力。 按照《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对妇女的暴力行为”一词系指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方面或性方面的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包括威胁进行这类行为、强迫或任意剥夺自由,而不论其发生在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中。 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大约包括三类:在家庭内发生的暴力行为,包括殴打、家庭中对女童的性凌虐、因嫁妆引起的暴力行为、配偶强奸、阴蒂割除、非配偶的暴力行为等;在社会上发生的暴

近十年国内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概述

2009年第12期(上半月刊 ) 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和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语言与性别研究很快成为一个百家争鸣的学术热点。一些语言学家也对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就1998年以来近十多年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的21篇相关研究论文作一简要回顾与评述,探讨在这一研究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的新视角。 一、相关研究文献状况分析(一)研究样本 本文研究样本来源于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 )键入主题词“性别差异”检索并查阅了1995年至2008年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中相关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经统计仅32篇文章,主要集中在七种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外国语,外语教学,外语研究,现代外语,四川外语学院学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这些期刊涉及语言研究的面比较广,因此能较好地反映近十年来国内在性别差异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二)研究分布 首先我们按文章发表的不同年代、对32篇文章进行统计,以了解近十多年以来国内语言性别差异研究在七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中的分布情况以及总体的趋势。从表1我们发现,就期刊而言,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发表的有关论文最多,其次是《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教学》除2003年和2008年未刊登性别差异的相关论文外,其他每年都有1篇。从图1相关文献在不同年代的分布状况来看,从2001年到2008 年,每年发表的有关性别差异的论文数量没有太大区别,最多也就是4篇,出现在2002年和2004年,其他时候都是2-3篇。而在90年代中期到2000年这六年中所查阅的相关论文篇数仅为8篇,占总数的四分之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关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在国内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与其他课题的研究相比仍很匮乏,并未引起语言研究者足够的重视。表1 1995-2008年国内外语类七种核心期刊有关性别 差异的研究分布情况 周 浩赵光年 近十年国内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概述 * *本文系周浩主持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2009年度教改项目“社会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独立学院大学生性别差异与二语习得能力的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浩,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湖南长沙410128);赵光年,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教管理(湖南长沙 410128) [摘 要]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社会语言学蓬勃发展,语言与性别差异的相互关系问题就成 为许多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旨在对近10年外语类核心期刊中语言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作一简要回顾与评述,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可采用的新视角。 [关键词]语言;性别差异;问题;启示 年度期刊1995-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总计 外语与外语教学1112110018 外国语2000000002外语教学1110111107外语研究1001000103现代外语0000110002四川外语学院学报0020001014解放军外国语 学院学报3100101006 总计834343322 32 26

《玩偶之家》:易卜生和女权主义-精品文档

《玩偶之家》:易卜生和女权主义 在19世纪后期,许多妇女寻求独立和更大的自由选择她们的生活。在英国,亨利克?易卜生的几部戏剧都是由自由剧院运动的私人资助的女权主义实验项目的一部分。亨利克?易卜生于1879年12月4日发表了一篇关于《玩偶之家》的三幕剧。该剧对19世纪的婚姻规范持批判态度。这是一种女性权利的表达,当女主角诺拉拒绝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婚姻和“玩偶之家”的生 活时,她决定离开托伐?海尔茂,宣称她必须“让自己和她周围的一切都有意义”。她走出去,砰的一声关上了门,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创造了现代欧洲戏剧的新时代。他以其独特而敏锐的思想抨击政治、道德、法律、宗教和其他不合理的制度,揭露了挪威(乃至西方)社会中围绕性别关系的法律、社会和心理上的虚伪,并赞扬了“人们的反抗精神”。他以尖锐的言辞揭露资产阶级社会,在世界文学中创造了不朽的戏剧,因此,他被认为是“最杰出、最吸引人”的戏剧大师。(Plekhanov,Georgii Valentlnovich, 1908) 一、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的目的是解决性别不平等,关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在对这些社会和政治关系进行批判的同时,许多女权主义也侧重于促进妇女权益。在女权主义中探讨的主题包括歧视、刻板

成见和男权社会等。 现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历史被分为三个浪潮,每一次浪潮都涉及女权主义问题的不同方面。第一次浪潮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妇女选举权运动,促使妇女拥有投票权。第二次浪潮与上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有关。第二次浪潮为女性争取法律和社会平等。第三次浪潮是对20世纪90年代初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失败的延续和反映。从《玩偶之家》的主题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它与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相对应,易卜生拥护女性在社会上的平等,并鼓励女性为解放而反抗。 二、女性的玩偶地位 在易卜生生活的年代,女性在很大程度上被男性认为是较弱的群体,并需要男性的保护,很少有权利参与到社会体系中。因此,易卜生创造了诺拉这一形象,她从顺从到反抗,这一女性形象预示了上世纪60年代女性解放运动的快速发展,具有先驱价值。 尽管诺拉来自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但她没有自主意识,她只是一个完全由她父亲控制的玩偶。在与丈夫海尔茂生活了八年之后,她一直在遵循他的安排,在没有丈夫允许的情况下,她不敢做任何事情,她也不敢做任何她丈夫不允许她做的事情。事实上,她就像一个在家庭中天真和善良的大孩子,在家里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她没有任何野心,她所关心的只是把自己打扮漂亮来取悦她的丈夫或者和孩子们一起玩,而不做家务。她从不打算找一份

如何处理男女平等与男女性别差异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男女平等与男女性别差异之间的关系 “男女平等”历来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1979年,联大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的公约》,指出“国家充分和完整的发展、世界的福利以及和平的事业需要妇女与男子平等地、最大程度地参与所有领域。”明确规定这些原则适用于一切社会中的一切妇女。 我国在宪法里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提倡“男女平等”,但也不能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一样能做到”,这显然是一种忽视两性生理差异的机械的看法。毕竟性别之间,在智力、体力、生理结构等等许多方面都是有差异的。因为在先天条件下,女性和男性相比有所不同,所以在不少方面都不可能和男人一样。就拿这个让女人站着撒尿的厕所来说吧,就有女网友嘲笑道:“平等倒是体现了,把裤子也尿湿了。”这样说,并不是我就反对女性不能站着撒尿,我只是觉得女人蹲着撒尿、男人立着撒尿,这是一个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适合自己的生理习惯而已,于歧视无关。如果说,为了实现男女在入厕方面的平等,何不让男人蹲着撒尿呢?这样会比让女人站着撒尿更方便,也更容易操作一些。可是这样就真的能体现出男女平等吗?我看未必。 生理发展的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男女平等”必须建立在充分承认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因为有差别,才互有优劣,才可能对现实中男女不平等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办法与对策。同时,“男女平等”更多的应体现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那才是真正的平等,更有意义的平等。 要争取男女平等,仅仅取得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权利是不够的,还应在精神上、道德上、社会义务上达到平等。社会上对男女平等的追求逐步从依赖社会转向关注个体,从权利意识上升到价值实现层面,逐步人性化。我们应正视性别差异,不应把它看成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消除两性之间的社会差异是不可能的,因此,“男女平等”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平等,它只能是某些方面的、具体的、特定的平等,它承认一定范围内合理的不平等,对男女平等理论的讨论中更关注社会因素。生产力因素固然重要,但男女平等的实现也不能忽视其它因素,更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如何处理城乡、阶层、地域等范畴

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分析文献综述

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分析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各个高校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的增加。这也就导致了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竞争压力也慢慢增大。与此同时它将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推向了一个新的局面。本文就搜集众多学者观点及部分文献信息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综述,并提出一些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区别对待; 大学生就业环境日趋激烈,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就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女生占的比例已达44 %,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87% ,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 ,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这一现象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搜集相关材料,从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定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就业歧视成因和就业歧视对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力求能得出一些有实质意义的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一、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界定 分析女大学生就业现象,首先应该明确一下概念。 (一)性别歧视 国际劳工组织1958 年通过的《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第ll1 号公约)对“就业歧视”的界定是: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效果为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覃伟丽认为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首先必须将大学生就业歧视与一般的就业歧视进行区分。形式逻辑学“种差加属”的定义方法能够对大学生就业歧视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义区分。根据其分析得出“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雇主方对于获得大学文凭就业者的初次或初期就业,采取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效果为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3] (二)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友善校园性别歧视、性别暴力与性霸凌的防治.

友善校園:性別歧視、性別暴力與性霸凌的防治 卓耕宇高雄市立中正高工輔導教師 1.性別平等教育,是指促進性別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的教育。 2.性別平等教育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化,過程中能讓教與學雙方 都學會更了解及尊重別人的性別、角色與選擇,因此性別平等教育某程度上是一種「終身學習」,是生活教育的一環。 3.提倡性別平等教育是為了造就一個任何性別都能夠同樣享有個人基本人 權、不受歧視及不受傳統性別角色局限的學習和成長環境,讓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潛能,達到充分的個人發展,並在這前提下建立和諧及互相尊重的多元性別關係。 4.性別暴力: 『永鋕在上課中獨自上廁所,被同學發現倒在血泊中,送醫不治。永鋕因陰柔氣質常被欺侮,他的死喚起各界重視,被集結成《擁抱玫瑰少年》,希望悲劇不再延續、到此結束。』 校園裡,因為師生權力關係及「身體自主權」觀念還非常薄弱,使得性別暴力並非罕見。童話裡的小紅帽靠著獵人幫忙,免於狼爪;現實世界裡,性別弱勢族群要如何才能跳脫校園的陰暗角落?! 5.性霸凌:(資料來源:https://www.doczj.com/doc/7e11202190.html,.tw) 【偉偉的故事】 自從轉學到新學校之後,偉偉就一直悶悶不樂,他在班上沒有什麼朋友,而且所有的同學都不喜歡他,甚至還一起排擠他。更過分的是,有些人還會當著他的面,嘲笑他是娘娘腔,讓他覺得心裡很受傷。有一天,阿強突然搶走他的書包,而且打他、威脅他不准跟老師說這件事,之後更變本加厲地假借各種理由向他借錢,稍有不從便對他拳打腳踢,偉偉感到非常害怕卻又不知

如何是好,只要一想到每天上學都要面對這些同學,他就覺得生不如死。剛開始偉偉偶爾會假裝生病或是杜撰各種藉口拒絕上學,到了最後,無論爸媽說什麼他也不肯去學校了。 【什麼是霸凌(Bully)】 根據Olweus(1993:9)的定義,一個學生長時間、重複地被暴露在一個或多個學生的負面行動中,並進行欺負、騷擾,或被鎖定成為出氣筒的情形,即為霸凌,且按照欺凌手段、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區分為關係霸凌、言語霸凌、肢體霸凌、性霸凌、反擊型霸凌、網路霸凌六大類。 另依照霸凌對象的不同,可分為霸凌兒童、受凌兒童、旁觀者三類: ●霸凌兒童(胖虎型,bully):一個在學校或團體中不停地對其他同儕或某些特定對象進行傷害、恐嚇、威脅或刻意排擠的兒童。 ●受凌兒童(大雄型,targeted children):為主要被欺負的對象,這些孩子長期被欺負下,對身心健康及發展會有深遠的負面影響。 ●旁觀者(小夫型,by standers):是任何一位知道霸凌正在發生的人,旁觀者「看熱鬧」的心態,會鼓勵、協助霸凌兒童進行傷害性的行為。 【國外的經驗】 國外研究發現,平均每七分鐘就有一個孩子被欺負;在美國,每四個孩子就有一人被霸凌,其中有8%的學生因為害怕被霸凌而一個月缺課一天;而紐西蘭的經驗是約有75%的學生一年內被霸凌至少一次;在英國,則是約有21-27%是經常被霸凌的出氣筒。 【台灣的狀況】 在台灣約有六成左右的國小學童曾經被霸凌過,平均每兩個孩子就有一人有被霸凌的經驗;其中,約一成左右的孩子經常、甚至每天都會被同學欺負。 資料來源:2004年國小兒童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

语言性别差异

语言性别差异+性别差异与女性文学 一、对语言和性别的批判性思考 后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男人和女人都是被话语建构的,在其话语建构的行动中,男人和女 人形成各自男性和女性的主体。 有关语言和性别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差异模式展开的。这种模式仅仅是反映了社会现实,并没有解释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而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延续;另外,对男女谈话方式的差异的强调也往往掩盖了男人与女人语言行为中存在的大量相似性。 后结构主义的影响,对性别差异和语言的研究有很大启发,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社会性别的差异,而是社会性别身份的建构或者说这种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说,关注差异被生产 和被诠释的过程。 二、性别差异——借助商品符号表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商品扮演了构造性别认同的角色。也就是说,商品常常成为我们表现自己作为男人或女人的“道具”。例如,口红是专为女人使用的,而香烟似乎成为男人消费的专利。事实上,所有的商品,都具有某种性别:男性、女性或中性。有人说,大街上的服装店绝大部分是为女人开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服装是女人用来塑造“女人气”的主要“道具”。同样道理,街上的烟酒专卖店绝大部分是为男人开的,因为烟酒是男人塑造“男人气”的重要方式。男人肥胖,只要不过分,可以叫做“福态”;女人肥胖,不论如何,都不是好事情。所以,“减肥茶”便有了女性的性别,因为它主要是为女人做的。 男性与女性的差别,首先是生理解剖结构和生理自然属性和行为的区别。例如,男人嗓音浑厚,女人嗓音清脆。男人肌肉较有力量,女人力量不如男人,等等。但是,这种区别只是两 性的第一层次的区别。 男性和女性的第二层次的区别是社会和文化属性的区别,即“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区别。社会和文化分别给“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赋予不同的内容,并对二者的行为规范做出了不同的规定,人们在互动中也分别根据对方的性别而相对应地抱有不同的社会期待。例如,理想的男人被期待要勇敢、坚毅、不畏挑战和困难、勇于承担责任、主动积极、坚强有力、冷静、理性、善于思考、果断、体魄健壮,等等。理想的女人则被期待坚忍不拔、温柔体贴、被动、顺从、富于爱心和同情心、情感细腻丰富、细心周到、爱美、喜爱干净整洁、身材苗条美丽,等等。当然,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规定也是不相同的。但是,无论如何,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往往是与对方相对比而存在的。现实中的男人或女人,往往很难完全符合这些理想的标准,因此,根据现实中的人与理想的两性气质标准的符合程度,又可以分别将这些人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分成不同的等级。但是,主导这种等级分类的,是男权话语霸权。例如,在大男子主义者看来,那些女权主义者的女性气质,就应归入较低的等级。而那些传统的温柔体贴、服从温顺、美丽动人的女人的女性气质,就属于最高等级。男性和女性的第三层次的差别是社会心理的区别。由于社会和文化分别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做出了规定,因此,社会往往根据这些规定来教导每个幼儿。例如,成人往往让男孩玩汽车、手枪、变形金刚等玩具,因为这些玩具有助于培养男孩的男性气质。如果男孩玩洋娃娃,则会得到大人及时的纠正和引导:“那是女孩子玩的,男孩子不能玩。”正是通过这种性别社会化过程,每一个孩子逐渐获得了一种与社会规范相符合的性别心理。社会的性别秩序,便在人们的心里扎下了根。违背了这个秩序,不但会被人嘲笑,而且当事人也会感到难堪和窘 迫。 男性和女性的第四个层次的区别是符号的区别。既然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相对比而存在,那末,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便要通过特定的、被社会广泛认可的符号来体现和表达。这些符号必须是可以看得见的、可以感触得到的,同时又表达了社会关于性别差异的看法。这些符号

《海狼》的女性人物与杰克·伦敦的性别政治

《海狼》的女性人物与杰克·伦敦的性别政治发布时间:2010-03-19 浏览次数: (The Female Character in The Sea-Wolf and Jack London?s Gender Politics) [摘要]论文通过对杰克·伦敦长篇小说《海浪》中唯一女性人物的分析,揭示作家的人物设计意图在写作过程/故事发展中逐渐被自己修正改变,最终将一个希望歌颂的“新女性”形象,送进了传统社会角色的老套中。论文将小说置入女权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的历史语境中,讨论这种意图与结果的不一致性所反映的当时知识分子对妇女解放运动的矛盾心态。 [关键词]杰克·伦敦;《海狼》;女性人物;女权批评;性别政治; [作者简介]虞建华,1950年生,英国东英格兰大学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上海200083 19世纪末西方女权运动中心从欧洲转向北美,开始在美国掀起女权运动的“第一次浪潮”。新旧世纪之交是宣传男女平权思想的重要时期,也是杰克·伦敦开始文学创作的时候。他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同时作为进步知识分子,也有意识地希望自己的作品表现与时俱进的认识。作家的这个意图显而易见,但尽享男性特权的传统社会模式又让他恋恋难舍,而这种眷恋在暗中对新思想进行着颠覆。内心中相互冲突的认识倾向和情感倾向流入了长篇小说《海狼》(1904)的结构和故事中。批评界一般从城市青年范·韦顿与船长拉森之间的自然主义道德观的冲突,或从男主人公经历成长的过程,对《海狼》的主题进行讨论,而将其中唯一女性——小说的第3号人物莫德——当作陪衬,少有关注。本文以小说的女性人物为主线,通过分析这个人物的设定和演变,读解其中丰富的社会编码,揭示作家在性别观念上的矛盾心态。 一、时代语境与性别观念

性别差异

性别角色差异产生的原因 2010年12月15日来源:中国吉林网 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要经历一个社会化过程,没有社会化,一个个体就很难与他所在的社会中的其他成员在生活中取得一致。人的社会化就是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的整个过程。社会化有许多不同的内容,如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民族社会化、职业角色社会化、伦理道德社会化等等,性别角色社会化便是其中内容之一。无论是哪一种内容的社会化过程,都受到社会文化、教育、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个体之间出现了社会化结果,即个性的差异,性别角色的获得也是如此。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逐渐习得各种角色技能,以求得到社会的承认与接。性别角色社会化是训练男女两性习得自己在成年生活中的不同指定角色的过程。因此说性别角色的最终定型及性别角色差异的产生,是由社会,而不是由人的生物结构来决定的。正如法国作家波伏瓦尔在《第二性》中讲到的那样:“人不是生来作为男人和女人,而是成为男人和女人的”。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其所著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一书中写到:“两性人格的许多方面(虽不是全部方面)极少与性别差异本身有关,就象社会在一定时期所规定的男女的服饰、举止等与生理性别无关一样。”在她的考察中,明确得出了一个结论,即男女的生理结构、素质不能成为两性人格特征产生的原因,性别角色差异的出现与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两性特征是人为选择并塑造的。 性别角色差异是在社会化过程在形成的,分为为这样三个阶段:第一,学习性别角色行为;第二,形成性别角色观念,即指个体对社会所期望的性别角色形象的认识;第三,确立性别角色的同一性,即个体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认同与评价。这三个互为联系的阶段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区别教育,二是角色模式认同,前者涉及到环境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后者则论及到个体的性别角色认同。这两种类型在大多数情况下又是交叉进行的。 (责任编辑:季晔)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 姓名: 马艳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社会学 班级: 社会51班 学号: 2215102 指导教师: 魏丰职称: 副教授 2008年6月25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学专业学生马艳 指导教师魏丰 摘要:近年来,性别问题不仅成为妇女运动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同时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针对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文化机制,学者们提出了社会性别理论。笔者在广泛阅读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有文献进行简要综述。本文从社会性别的概念、发展历程、内容及意义四个方面概括总结了社会性别理论发展状况及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的研究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社会性别;男女平等;女性主义 The social sex theory 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Ma Yan Tutor Wei Feng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gender issues become not only the women's movement of the key issues of concern, but also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ddress gender inequalities caused by social and cultural mechanisms, scholars have raised gender theory. I read in a wide range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re reviewed.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gender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contents and significance of four summary of th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results, and on this basis that the existing theory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Key words:Social Sex; Gender Equality ; Feminism 引言 在当今社会,性别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性别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男女不平等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妇女运动所关注的问题,而且是事关人类和谐发展的问题。时至今日,男女不平等的现状依然普遍存在,为了改变男女不平等的状况,从18世纪起,西方女性主义者就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妇女解放运动,为争取妇女的权利和利益的平等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斗争。 男人和女人本来只是就人的生理性别而言的,男女生而不同的生理差异决定了在社会分工中,必然存在着差别。男女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也应该是建立在这些生理差异基础上的社会分工的不同。然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这种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社会分工被逐渐社会化和普遍化,人们对男女产生了固定的社会印象,认为男人和女人生来就该如此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男人和女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进而产生了男女在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审美标准等方面固定化和模式化的不同发展,造成了在社会地位、个人发展等方面的男女后天的不平等。 据此,女性主义学者提出了“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概念贯穿于女性主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