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同的广义和狭义阐述

合同的广义和狭义阐述

一、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

1.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对等。

3.合同当事人必须就合同条款充分协商,取得一致,合同才能成立。

(二)自愿原则

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自愿原则是贯彻合同活动的全过程的,包括:

第一,订不订立合同自愿,当事人依自己意愿自主决定是否签订合同;第二,与谁订合同自愿,在签订合同时,有权选择对方当事人;第三,合同内容由当事人在不违法的情况下自愿约定;第四,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协议补充、协议变更有关内容;第五,双方也可以协议解除合同;第六,可以约定违约责任,在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解决争议的方式。总之,只要不违背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的规定,合同当事人有权自愿决定。

当然,自愿也不是绝对的,不是想怎样就怎样,当事人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三)公平原则

平原则要求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要公平合理,要大体上平衡,强调一方给付与对方给付之间的等值性,合同上的负担和风险的合理分配。具体包括:第一,在订立合同时,要根据公平原则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得滥用权利,不得欺诈,不得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第二,根据公平原则确定风险的合理分配;第三,根据公平原则确定违约责任。

(四)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当事人在订立、履行合同,以及合同终止后的全过程中,都要诚实,讲信用,相互协作。诚实信用原则具体包括:第一,在订立合同时,不得有欺诈或其他违背诚实信用的行为;第二,在履行合同义务时,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及时通知、协助、提供必要的条件、防止损失扩大、保密等义务;第三,合同终止后,当事人也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称为后契约义务。

(五)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合同法》第7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二、合同法的调整范围

(一)广义合同与狭义合同

合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合同是指债权合同,即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债权关系的协议。广义的合同是指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

关系的协议;广义的合同除了民法中债权合同之外,还包括物权合同、身份合同,以及行政法中的行政合同和劳动法中的劳动合同等。

合同法的调整范围是狭义的合同。

(二)不受合同法调整的主要关系类型

1. 有关身份关系的合同

一、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

1.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对等。

3.合同当事人必须就合同条款充分协商,取得一致,合同才能成立。

(二)自愿原则

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自愿原则是贯彻合同活动的全过程的,包括:

第一,订不订立合同自愿,当事人依自己意愿自主决定是否签订合同;第二,与谁订合同自愿,在签订合同时,有权选择对方当事人;第三,合同内容由当事人在不违法的情况下自愿约定;第四,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协议补充、协议变更有关内容;第五,双方也可以协议解除合同;第六,可以约定违约责任,在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解决争议的方式。总之,只要不违背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的规定,合同当事人有权自愿决定。

当然,自愿也不是绝对的,不是想怎样就怎样,当事人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三)公平原则

平原则要求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要公平合理,要大体上平衡,强调一方给付与对方给付之间的等值性,合同上的负担和风险的合理分配。具体包括:第一,在订立合同时,要根据公平原则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得滥用权利,不得欺诈,不得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第二,根据公平原则确定风险的合理分配;第三,根据公平原则确定违约责任。

(四)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当事人在订立、履行合同,以及合同终止后的全过程中,都要诚实,讲信用,相互协作。诚实信用原则具体包括:第一,在订立合同时,不得有欺诈或其他违背诚实信用的行为;第二,在履行合同义务时,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及时通知、协助、提供必要的条件、防止损失扩大、保密等义务;第三,合同终止后,当事人也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称为后契约义务。

(五)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合同法》第7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二、合同法的调整范围

(一)广义合同与狭义合同

合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合同是指债权合同,即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债权关系的协议。广义的合同是指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广义的合同除了民法中债权合同之外,还包括物权合同、身份合同,以及行政法中的行政合同和劳动法中的劳动合同等。

合同法的调整范围是狭义的合同。

(二)不受合同法调整的主要关系类型

1. 有关身份关系的合同

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

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不具有某种心理疾病或病态心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即一个人心理上有比较完善的发展,有健全的个性,能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有着和谐完美的关系。 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广义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那么,作为一个中学生,怎样知道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呢?结合我国的国情及中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乐于学习,目标明确。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热爱学习,刻苦钻研,有明确的目标,并能从学习中得到满足。若产生厌学,恐学等现象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情绪适当,乐观向上。每个人部有喜怒哀乐、恐惧悲伤,但不能过分偏激。遇到高兴的事不应过喜,遇到不满意的事不应过悲,并且,肯定的情绪应多于否定的情绪。不要常因生活中鸡毛蒜皮之事导致情绪不佳,快乐应成为中学生的主导心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厌恶生活,这个人一定是心理不健康的人。 三、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善于与人相处,乐于与人交往,能团结同学,宽容待人,对人热情、信任、理解,而不是采取嫉妒、怀疑、仇视的态度。 四、接纳自己。对自身的不足或缺憾,不感到过分羞耻与内疚,能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既不妄自尊大,也不过分自卑,即使对自己身体的缺陷也能予以正视和接受,并努力发展自己的内在潜能。 五、性格键全,行为协调。使全的性格表现为对自己、对他人,对客观环境的态度和汗为方式都是稳定的和适当的。能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与其扮演的种种社会角色(如学生、共青团员、学生干部等)相一致,能维持心理活动的协调,言行基本一致。 六、适应环境。心理健康的人在社会环境生活中应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在符合社会要求或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提出合理的需要,建立广泛的兴趣,树立切合实际的理想,遇到失败或挫折时,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狭义广义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狭义要素禀赋理论: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除了比较成本理论的若干假定以外,假定: 1.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 2.两国每单位商品生产投入的要素比例相同,即生产函数相同,不存在要素使用的替代。3.两国要素的禀赋不同,即要素拥有的丰裕程度不同,因此两国的要素价格不同。 理论假定的局限性(后面将看到还有其他假定。除了与比较成本理论一样的假定外,该理论还假定要素生产率相同、消费偏好相同、无政府干预等,影响其实用性。 ) 广义要素禀赋理论:还包括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一、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 (一)基本原理 假定英国和德国两个国家,生产棉布和亚麻布两种产品,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英国资本要素丰裕,而德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 (二)考虑汇率因素 以上是两个国家并且使用美元定价的假定,但是两个国家就不存在美元,所以两国的货币汇率与进出口直接相关。如果说棉布等于1英镑,麻布等于1马克,但两国不知道货币汇率,还是无法成交的。 1.英镑与马克的汇率: 英国国内的交换比例=1:0.625 (1棉布换0.625亚麻布) 德国国内的交换比例为1:1.750(1棉布换1.750亚麻布) 英镑与马克的汇率=(1:0.625)-(1:1.750)=1.600-0.571(这是由两国各自的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决定的。假定只有两种产品,以麻布的数量表示棉布的价格)。

即英镑与马克的汇率应在1.600-0.571之间,即在1.600英镑兑0.571马克到0.571英镑兑1.600马克之间。在这种汇率范围内,英德之间的棉布、亚麻布之间的贸易才会发生。 2.更简单地理解: ?人民币与美元汇率8:1 ?中国生产一件衬衫成本10元人民币,在美国(生产成本)市场可以卖2 美元。中国生产衬衫向美国出口。 ?当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变成5:1时,中国生产衬衫的成本仍是10元人 民币,出口到美国仍然卖2美元,中国就停止向美国出口衬衫。 ?当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4:1时,美国衬衫的成本仍为2美元,中国衬 衫的成本为10人民币,美国就会向中国出口衬衫,每件获利2人民币(等于1/2美元)。此时,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由于美元汇率下降,人民币汇率上升,就会转变为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逆差。 (三)两国互利交换区间 英国 棉布 1.813 1.142 0.571 0.625 …1.250 1.875 麻布德国 英国与德国两国的互利交换区间,即在两种斜线中间的部分。 二、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 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还包括: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某国具有丰裕的要素,具有比较优势,就会大量使用该要素生产出口,由于国内对该要素的需求增加,该要素的价格就会上涨。相反,另一国由于该要素拥有不丰裕,就减少使用该要素生产,而进口更多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此时,国内对该要素的需求就会减少,该要素的国内价格就会降低,最后两国该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

《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 1.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 14.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 15.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论述合同的解释原则

论述合同的解释原则 廖兴存 合同需要解释,源于客观需要。合同是当事人之间通过磋商达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口头、书面、行为默示、或其中各项的组合形式。但是无论合同采取何种表现形式,合同当事人都在以某种方式将其权利义务规定下来,从而规范着他们以后的行为,可以说当事人在为自己制定法律。当事人自己应该已经预见到行为后果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将之合理规定在权利、义务之中,用明确无误的语言表达于外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语言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使得表达出来的文字不能完全表述当事人的内心真实意思或者出现多种理解而引起纠纷。另外,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没有思量到的事项,这些事项又影响着当事人重要的权利和义务,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对合同依据一定的原则,遵循一定的方法去解释或补充合同条款。 本文在考察了两大法系合同解释的理论和方法原则的基础上,认为公平、正义和对弱势的人性关怀是两大法系在合同解释原则理论的崇高理念和方法原则选择的重要标准,这也是我国合同解释的理论和方法原则追求的目标和取舍的依据。 一、合同解释的主体和对象 在探讨合同解释的理论和原则之前,本人认为首先要明确合同解释的主体和对象,这有助于加深对合同解释理论和方法原则的研究和理解。我国现行法律未对合同的解释主体给予明确的规定,学理上有不同的观点。 1、广义的合同解释主体说 此观点认为合同解释是所有的合同关系人基于不同的目的对合同所做的解释。其中包括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第三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如合同争议调解人、公证机关、鉴定机关、批准机关、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等。 2、准狭义的合同解释主体说 此观点认为合同解释是指当事人、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为了解决合同纠纷对合同约定不明确或矛盾的内容所做的阐述和说明。 3、狭义的合同解释主体说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并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 一、如何丰富心理健康教材资源 教材一直是主要课程资源,甚至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课改提出课程资源概念,并不是要抛弃教材,削弱教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常称“教材”为“课本”,其意就是“要以教材为本”。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已经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应更多关注的是把它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来使用。要结合本校实际、教师的特点和风格、学生的现状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摒弃以往“教教材”的理念,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加工,使用方法的完善以及开发补充教材等方式,使教材课程价值升值。 1.加工教材,完善内容 教材从出版到修改再版有一个周期。现实中教材结构单一、落后于时代、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情况比较突出,与思想品德课相似。这就迫切要求广大教师应树立大教材观,确立“用教材教”甚至“用自己开发的教材教”的全新理念,善于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例如,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和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发展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增删;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教材进行结构重组和优化组合等等。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加工与再创作,使教材内容结构化、问题化、综合化、生活化和更优化,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2.变革方法,用活教材 使教材变为教师引领学生思维“起飞”的“平台”,变为师生对话的引子、案例和话题。这就需要教师寓理于例,把概念、原理融入新鲜事例,通过师生对话与活动创生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形成正确的认识,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二、开发心理健康校本课程 学生的需要多种多样,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就需要开发校本课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开阔信息视野,拓展思维方式,真正发挥课程资源的促进作用。 三、广泛开发心理健康资源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在课程资源中处于重要地位,即人力资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个人所具备的知识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范围、程度和效能。教师要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营养,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提升开发、积累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挥好学生这一人力资源的作用。为此,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2)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另外,人力资源还包括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家庭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工作,我们有必要尽可能多地把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各方面人士的力量整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四、创造心理健康实践资源 心理健康也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可以选择的实践资源。在教学中要改变原来那种只重结论而不重过程的做法,放手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主动求知、快乐求知。教师要树立“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教学观,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社会实践。 基于以上几点,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国际经济学考点

1.按照参加分工的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分工类型有垂直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 2.能起到促进出口作用的措施是出口信贷、出口补贴、外汇倾销。 3.运输标志的主要内容包括收货人的名称代号、目的地名称、件号。 4.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有代理、期货交易、对等贸易、经销、招标与投标。 5.关税税率表包括税号、货物分类目录、税率。 6.一国货币对外贬值可以扩大该国商品出口、该国进口减少、改善贸易逆差。 7.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一国国内社会分工的延伸,表现为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国际化。 8.信用证支付方式的特点是银行承担第一性付款责任、信用证是一种自足文件、信用证是一种单据买卖。 9.对于贸易术语变形说法正确的是不改变交货地点不改变风险划分的界限不改变进出口双方的地位。 10.国际贸易的货款结算,可以采用多种支付方式,其中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有汇付、托收。 11.谈判的过程中,主要商谈合同的价格、商品品质、支付条件、运输条款、商品数量。 12.技术性贸易壁垒包括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 13.关于多国化营销战略,正确的有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并重、营销重心多元、产品在不同市场地域就地生产、目标是占据多个不同的国外市场。 14.外汇管制的方式一般可分为数量性外汇管制、成本性外汇管制 15.根据《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海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分为依职权保护、依申请保护。 16.全球公司实行全球营销的依据是国际交通通讯的现代化、国际市场的统一化、经济的全球化。 17.目前,企业采用的B2B分为垂直、水平两种方式。 18.非关税壁垒的特点有灵活性较大、针对性较大、隐蔽性较强。 19.关于衰退期产品的阐述正确的有销量下降、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竞争品增多、企业应发展新产品取代老产品。 20.从国际化程度不同区分,国际经营战略有多国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战略。 【错误】 1.李斯特认为贸易保护政策保护的对象应是一国所有的幼稚工业,而不是农业。 2.欧盟是完全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 3.《洛美协定》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承诺的单方面特惠税。 4.关税措施比非关税措施更能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5.货物贸易又称有形贸易,服务贸易则称无形贸易。 6.重商主义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史上最早的学说,也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开拓者。 7.混合税和选择税都是在从量税和从价税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都是在同时考虑量和价的基础上征收关税的方法。8.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取代关贸总协定,两者均是正式的国际经济组织。 9.区域经济一体化一个重要特征是对集团内国家和集团外国家均实行无差别的贸易政策。 10.关税配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数额,达到这个数额后便不准进口。 11.净贸易条件是指进口价格指数与出口价格指数之比。 12.作为协议性国际分工对象的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取规模经济的商品。 13.亚当·斯密提出了“比较优势学说”,后由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 14.要素禀赋理论从需求方面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 15.比较利益论在其分析过程中尽管使用了单一要素法,但它考虑到了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贸易利益所产生的影响。16.根据H-O模型,对于一个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来说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17.里昂剔夫反论所要说明的是每一个国家都应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 18.在国际互补原理中,“边际产业”指的是一国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它在逆国际分工的国际互补方式中成为一国对外投资的起点。 19.小岛清认为,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均建立在比较成本基础上,即对外投资是以比较优势产业为起点,对外贸易是以比较优势产品为基础。 20.专门贸易体系都是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 21.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表明,一国开展对外贸易活动将会刺激本国国民收入的成倍增长。 22.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国际多边组织,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23.技术性贸易措施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同。 24.任何补贴都会使未得到补贴的竞争对手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因此都应被禁止。 25.里昂惕夫之谜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完全否定。 26.按照要素禀赋论的观点,原先较为稀缺的要素在分工后变得更为稀缺,导致要素相对价格上升。幼稚工业保护理论保护的是刚刚起步的工业。 27.进口配制主要有绝对配额和关税配额两种,其中全球配额和国别配额属于绝对配额,而进口商配额属于关税配额。 28.保护关税是指以保护本国工业或农业发展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保护关税越高越能达到保护之目的。 29.差价税的税率是固定的。 30.杨小凯认为,经济学以单纯的资源配置问题为研究对象。 31.国际贸易要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参照系来认识和评价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31.李斯特认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了经济的发展,应该建立起保护性而非财政性。 33.而且有条件、无时间限制的关税制度。 34.成本递增的产业只要具有竞争力,也可以成为幼稚产业予以保护。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5/3选择9/2 1.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 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 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 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 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 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 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 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 14.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 15.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教育学-辨析题

1、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普遍的现象 √教育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2、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P10 3、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两大教育思潮 √ 4、教育永远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 5、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真正平等。 ×共产主义 6、教育只有正向的功能,没有负向的功能; ×教育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 7、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及了教育,扩大了公民受教育的机会,因而已经实现了教育机 会的均等。 ×并未实现 1.培养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 ×广义的培养目标才是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而教育方针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社会教育目的和个人教育目的 4.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教育目标就是指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而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又是由教育目的所决定的,所以,教育目标是很据教育目的制定的 5.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 √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因此,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 1、教师要爱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有没有严格要求是无关紧要的。 ×因为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义务,教师不仅要爱护学生,而且还要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因此在一些涉及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2、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 ×因为这是由教师职责所决定的。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记忆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关爱学生,保护学生等,把全

教育学期末模拟试题及标准答案(一)

教育学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 (包括单选和多选 ,请将正确答案选出来 ,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题中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2分 ,共10分) 1.作为进步教育的代表 ,杜威提出的基本主张包括 ( )等。 A.学校即社会 B.教育即生活 C.教师中心D.儿童中心E.书本中心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主要受 ( )的制约。 A。人口数量B.人口质量C。人口结构 D,政治制度 E。生产力发展水平 3。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 )。 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读书指导法E.参观法 4。严而有格 ,严而有方”暗含的德育原则是()。 A.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B。长善救失C。疏通引导D。知行统一E.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5.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断乳期”指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 )时期。 A。婴儿期 B.幼儿期C。儿童期D.少年期 E.青年期 二、填空题 (每空 1分,共6分 ) 6.教育有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是____\____、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 7.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系统包括_____、初等教育_____、和高等教育四个级别层次。 8.元认知监控的学习被称为是____,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 ,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的过程。 9.学校民主管理主要的、基本的组织形式是_____制度,它是教职工直接参与讨论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的一种组织形式。 三、辨析题 (除去判断“对”或“错”外,请写出理由。每小题 6分,共18分) 10.教育目的包括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的确立必须符合教育目的。 11.课程即学生所学科目的教材。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1.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正确) 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且具有先天而来的稳定性,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而逐渐发生变化。 2.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错误)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错误)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况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是学习的结果,一些本能、疲劳、成熟等引起的行为的改变就不是学习的结果。 4.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错误) 焦虑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的情绪反应。很多学生会考前焦虑,但是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活动的动机,有利于生命潜能的发挥,但是过度焦虑会导致乱发脾气,坐立不安,手脚发凉,等生理心理反应,严重影响学习与生活。所以过度焦虑不利于学生学习。 5.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错误)教育目的虽然考虑人的身心发展多种因素,但是并不是把人抽象的脱离了社会和历时来谈,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主要有: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因此要把个体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 6.德育过程是对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错误)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品德由这四部分构成,德育过程就是培养着四种品的心理因素使之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道德培养一般沿着内在顺序,但是由于社会生活复杂性,教育影响多样性,知情意行相互独立,因此,他们的发展水平处于不平衡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年龄特征,个性差异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7.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永久保存(错误) 工作记忆又称短时记忆,是信息在头脑中保持一分钟的记忆,且保持在无复述情况下,只有秒,因而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并不会持久保持。 8.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错误) 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除了受智力水平影响之外,还受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人格特点,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陶宏开教授的见解:素质分为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整体素质。现行的应试教育被教育者以听为主,而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言简意赅!但是高度有限,只针对孩子,却忽视了教育者自身以及所有社会人士。 1.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思想下的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胡锦涛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是高素质的理想社会。没有高素质,“和谐”从何谈起?没有高素质,“社会主义”将是虚幻的理想社会。 2. 素质教育,应该从全社会的高度发起。CCTV-1的公益广告,历经几十年,现在已经推起高潮。但是,素质教育不应该假借某某活动知名(如:学雷锋日,奥运会,博览会……)发起,社会是每一个个体组成的,生活由每一天每一秒每一瞬间组成,每一个社会人,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在体现你的素质。“桥上的人在看风景,桥下的人在看你。”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3.素质教育应该从新闻人物做起,充分发挥新闻人物的社会效应。毛主席的时代,是特殊时代,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人民服务……那个时代,领导,榜样,先进,模范,标兵,做老实人……当年令人激动万分的一些词语,现在已经慢慢淡出。可是现在只有政府官员,没有了“领导”!“为人民服务”换成了“形象重于生命”。“是谁领导我们闹革命,是谁领导我们翻了身?”——谁能领导我们搞教育革命,素质教育。——“我们的亲人,毛主席!”“我们的亲人,共产党!”??? 4.人民的力量是无限的。领导带头,群众加油!为全人类,为社会主义建设,加油! 编辑本段素质教育的目标 ①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人格养成专家叶长强先生,因兴趣使然结识众多海内外文化大家、儒释道等百家要人、社会精英人士及名人骚客。浸淫于浩若烟波的中华文化中,总结出人格之精髓——大成模型,填补了国内外人文教育的空白。大成模型是对往圣先贤人格发展的总结与提升,以人体结构为模型,将全息人格分为道、德、知行、时间、契约、行为、结果、情感、抉择九个部分,以生命进化为前提,在外和内谐的格局内呈螺旋状平衡向道接近成长模型。②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产生过较大影响。这一模式在今天已暴露出某些不足。(1)“先确定目的然后确定手段”的做法,在课程设计中未必可行,不应把目的和手段完全分开。(2)忽视了在一定情况下进行点滴改进的必要性,同时也忽视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教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随机处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学习有xx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习心理辅导是指教师运用学习心理学及其相关理论,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包括认知、动机、情绪、行为等方面)进行辅导的过程。具体有七个目标: 协助儿童培养学习兴趣、树立正确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与有效学习方法、适应与改善学习环境、对特殊儿童进行辅导、辅导儿童升学。 他的“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论”,主要内容是: (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三)简评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三个结构上迥异的三个阶段组成: 动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即通过动作或行动、肖像或映像以及各种符号来认识事物。一般地,动作性表征阶段相当于皮亚杰的感觉运动阶段,映像性表征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早期,符号性表征阶段大体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后期以及一直到以后的年代,这三种表征系统其实

就是三种信息加工系统,是我们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以及与这些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活动方式。 布鲁纳创立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认知表征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学与教的原则和发现学习这四大块。 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的阶段。 (一)动作性表征(又称表演式再现表象) 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皮亚杰的感觉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作用于事物而学习表征它们。以后能通过合适的动作反应再现过去的事物。在他们最初生长的几年中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如怎样爬、走路、玩玩具,一般地利用身体影响周围环境。在这个时期,儿童通过做和通过看别人做什么而学习。告诉他怎么做,只有在儿童也能做出这个动作并看到别人也做出来时才有帮助。这个阶段,动作将从内部再得到再现(这就是所谓再现表象的意思)。 (二)映象性表征(又称肖像式再现表象)。 这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早期,儿童开始形成图象或表象,去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物,在这点上,他们能记住过去发生了的事件并能根据可能再发生的事的想象力(远见)去想象。这些表象之对于所却觉的事物,很像照片与现实。因为照片是与现实的经验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三)符号性表征(又称象征性再现表象)。 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后期以及一直到以后的年代。这时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这里最重要的是语言。这些符号既不是直接的事物,也不必是现实世界的复制,而可以是抽象的、有间接性和任意性的。由于这些抽象的符号,人们最终能假设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有关人、地方、事情以及可能性。 在这三个系统的发展中,语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当一个年轻人达到布鲁纳所称的第三阶段时,并不意味着认知发展就停止了,它只是意味着这个人具备了进一步理解世界所需要的基本的工具。这个基本工具就是语言。通过语言,人们能为将来计划,能从其他人的行为中抽象出意义和打算,并能与别人

2016~2012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与简答题历年真题和答案

教育知识与能力 辨析题 2016 年上半年辨析题: 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目的的确定除了人自身的发展需求这个因素以外,还要考虑社会的需求,此外,不同教育者的教育思想也应该作为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此观点错误。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3.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工作记忆也称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要比瞬时记忆长一些,但一般不会超过一分钟。而且短时记忆idea容量是很有限的。而信息只有进入到长时记忆时才能持久的保持,保存时间可以到达几天、几年甚至终身难忘。题干将工作记忆等同于长时记忆,因此说法错误。 4.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关。说面馆智力水平是影响成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儿

童的智力水平越高,一般学习成绩越好。但是智力水平并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知识结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习动机和集体、教师等因素,都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故本题说法错误。 2015 年下半年辨析题: 1.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答:这句话是错误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2.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句话是正确的。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鱼”是指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重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符合新课改教学观的要求,因此这句话是正确的。 3.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句话是错误的。 程序教学是斯金纳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这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方式,适合那些能力高且个性独立的学生,是一种自学程序,缺少互动性。而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程序教学不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其中广义的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其中,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除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而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指意向过程系统的诸多因素和个性特征系统的性格因素,主要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五种基本因素。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五个方面。 (个案) 一、背景资料 小雯,该生是独生女,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在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上班。因为父母工作较忙,从来没有管过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帮孩子辅导功课;每天上学有爷爷接送,爷爷对孩子更是溺爱有加,学习上缺乏正确的引导,有时看孩子做回家作业来不及完成就帮着写。小学二年级她,功课基础就不好,三年级各科成绩一直仍然在及格左右。 教学中发现:(1)智力因素:该生智商较好,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课的时间较短,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会经常发呆或做小动作;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数学记忆能力欠缺,理解能力低,新旧知识容易混淆。(2)非智力因素:经常面对批评,导致了该生对学习的厌倦;缺乏学习的动机,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能不能完成常是老师头疼的问题。 二、深入了解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她,我与她的母亲进行长谈。了解了孩子的基本情况。然后,我除了课堂上观察她的听课情况、课堂反映、作业情况等,还采用作业面批,及时对她学习上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开始时,我每天能把当天的功课再一次给他讲一遍,并协助她完成作业,除此以外,基本没有时间帮助她搞一些提高。有时她的懒惰,她的态度,她的不认真,真让人发火。为了让她能写好作业,不知换了多少本本子。近一年下来,他的成绩基本能在六十几分左右。但是我总结这近一年的研究工作,只能用一个“累”字来概括!快要期末复习了,怕她考不好,我不仅要在期末复习期间要帮她补功课,另外,两个班中还有几个学生也要抓呢?所以用一个“累”字来概括这近一年的辅导一点不过分,我相信,孩子的感觉也是一个字“累”。这近一年下来我开始反省自己:师生的情感是互动的,我有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有个性的主体?有没有因人制宜的为她确定一个个体的发展目标和制定转化措施?在我都感觉又累又烦的时候,还怎能让她对数学产生兴趣呢?带着这些思考,我开始改变自己的做法。

要素禀赋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种观点。在其提出者赫克歇尔和伯蒂尔? 奥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A 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此时本国专门生产自己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而换得外国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广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指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决定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 美国则有可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另一个解释是,美国存在很高程度的贸易保护,这种贸易保护主要针对美国缺乏竞争力的劳动要素密集型产品(农产品),因此美国的进口产品中缺乏农产品也可以理解 一种较可信的解释是,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不但具有较充裕的资本,还拥有较充裕的人力资本.因此,美国出口的商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 1、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没有运输费用的假设前提下,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 2、国家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在各国生产技术相同,因而生产函数相同的假设条件下,各国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商品相对价格存在差异。 3、国家间的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俄林认为,在要素的供求决定要素价格的关系中,要素供给是主要的。在各国要素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对要素相对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对供给较充裕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低,而相对供给较稀缺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高。因此,国家间要素相对价格差异是由要素相对供给或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德育及其意义

教育及其意义 一、“德育”概念界定 一般说来,德育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德育则泛指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柜。广义的德育相对于体育、智育而言,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正组织教育的代名词。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习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德育过程的结构式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它有一定数量的要素(或成分、组成部分);各要素之间有质的区别;他们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彼此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有组织的系统。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

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学校德育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范围和层次。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凭借一定的手段进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实践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矛盾运动中推动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由于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才不断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未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从而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这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过程和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方面社会化或再社会化过程,是社会思想品德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过程。 三、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