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讲座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吴正宪

专题讲座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吴正宪

专题讲座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吴正宪
专题讲座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吴正宪

专题讲座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吴正宪)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

话题一

吴正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彦伟(北京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张杰(北京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课程简介】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标解读及教学思考,主要介绍《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图形与几何”内容的规定,包括核心概念、内容主线、具体要求。

本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话题:

1.如何在观察、操作中“认识图形”抽象出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如何以“图形的测量”为载体,渗透度量意识,体会测量的意义,认识度量单位及其实际意义,了解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并在具体问题中进行恰当的估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3.如何通过“图形的运动”探索发现,体会研究图形性质的不同方法,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研究图形性质的兴趣?

4.如何通过学习“确定图形位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学习要求】

1.请老师们认真观看视频,明确下列观点:

(1)了解数据“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的内涵,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2)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变化及主线分析;

(3)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教学策略。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完成下面两项作业:

(1)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认识中,直线概念建立是儿童学习的难点,为什么?怎么突破?

(2)选择1个对您启发最大的内容,做一次教学实践(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学生调研等)。

2011版课标终于要公布了,新课标修订后有哪些变化。这一讲主要讲“图形与几何”这个领域的变化。

新课标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有几个核心概念。主要有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等。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

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更直观的理解如下图: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的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探索思路预测结果。

案例:《打电话》

如果你是老师,有件紧急的事情要通知给同学,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给你3分钟的时间,能使多少人收到通知?大胆的猜测一下。

下面是学生借助图形研究的例子。这些学生都能够利用线段、点以图形的形式,来描述打电话来通知这件事情,设计方案。

通过这个数图就把这个复杂的数量关系,很简明很直观的呈现出来,而且从这个图本身,就能发现一些规律,就是一分钟通知一个人,第二次通知的新的人数,就是第一次的两倍,否则你算是算不出来,看图就看出来了。

通过线段、点,以及图形,把通知过程很简捷的表现出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得非常清楚,这就属于典型的几何直观,就是图形直观。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访谈,查阅资料,把老师们的困惑集中起来,归结为四个大话题。

讨论话题:

1.如何在观察、操作中“认识图形”抽象出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如何以“图形的测量”为载体,渗透度量意识,体会测量的意义,认识度量单位及其实际意义,了解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并在具体问题中进行恰当的估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距离。

(4)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5)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6)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会用圆规画圆。

(7)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8)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10)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参见例1]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4.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5.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知道扇形,会用圆规画圆。

6.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7.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8.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参见

例32)。

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到,课表修订前后在图形的认识部分只有一些细小的变化,图形与几何这一模块原称空间与图形,变“空间与图形”为“图形与几何”;重提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用词更加规范,体现了课标的严肃。

<标准>的”图形与几何”第一、二学段仍分为四部分,具体表示有所变动,(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的运动(修改稿:图形与变换),(4)图形与位置。图形的运动”强调了图形的运动是研究图形性质的一种有效方法。运动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第二学段的内容标准删除“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直线确定一个点”。

“图形与几何”领域,将几何学习的视野拓宽到学生生活的空间,强调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从第一学段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新《标准》突出用观察、描述、制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图形设计与推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新《标准》在第二学段还增加了知道扇形这一内容。扇形的认识,《大纲》(修订版)教材作为选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没有认识扇形的要求。

认识扇形在《课标修改稿》中确实没有做要求,但在“统计与概率”部分却明确提出了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的内容标准,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连贯性,以及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需要,《课标修订稿》在认识圆的基础上,增加了初步认识扇形。

简单说对图形认识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图形自身特征的认识。

二是对图形各元素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关系的认识。

在三个学段中,认识同一个或同一类图形的要求有明显的层次性:从“辨认”到“初步认识”,再从“认识”到“探索并证明”。例如,对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第一学段要求“辨认”;第二学段要求“认识”;第三学段要求了解其中一些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

又如,对于平行四边形,第一学段要求“辨认”;第二学段要求“认识”;第三学段要求“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

再如,三角形内角和的例子:

关于“视图”,第一学段要求“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第二学段要求“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第三学段要求“会画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能判断简单物体的视图,会根据视图描述简单的几何体”。

这种要求的层次性,既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逐渐深入、循序渐进。

对图形的各元素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主要包括大小、位置、形状之间关系的认识。第一学段的“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二学段的“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第三学段的“会比较线段的长短”,“能比较角的大小”等,都是对图形大小关系的研究。

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是义务教育阶段几种主要的图形位置关系;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也反映了图形与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形的全等、相似都是研究研究图形之间关系的课程内容,全等研究的是图形的形状、大小关系;图形的相似研究的是图形的形状之间的关系;而图形的位似则还涉及到了图形的位置关系。

在儿童的不同学段上,形象思维的发展是有层次的,荷兰范.希尔夫妇对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的研究说明了从直观辨认到探索特征是儿童的对图形的形象思维规律。他们将学生的图形认知水平主要分为五级:水平1:直观化;水平2:描述/分析;水平3:抽象/关联;水平4:演绎/形式化推理;水平5:严密/元数学。一二三水平在小学体现,四五水平是在中学体现的。这和我们课标的要求也是一致。

图形认识的教学先明确两点:

一是这部分内容属于图形认识的哪个水平,前后继知识各是什么;

二是多数学生现在的形象思维处于一个什么阶段,要通过你的教学达到什么阶段。

问题二、小学阶段对于“图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教材是遵循怎样一个编排体系的?

第一,现在的教材,在图形的认识当中,是先讲立体,再讲平面,再回到立体。从历史发展过程上看,实际上我们中国小学的传统教材,最初是按点、线、面、体的逻辑关系讲的。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义务大纲出现就发生变化了,先讲立体以后再讲平面,然后又回到立体。为什么当时要改?因为当时很多老师都反映,高年级孩子,对几何立体图形,本身的识图的能力比较低,认识起来比较困难。这部分是个难点,分阶段安排可以分散难点。

第二,实际上一个人是生活在三维空间当中,一个婴儿从出生落地,他所有接触的东西,看到的东西,实际上都是体,他的奶瓶,他玩的积木都是体,住的大大楼里,所有东西都是体,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积累了很多立体的物体,因此所有的几何体,都具有直观的实物的模型的。那在这种情况之下,低年级孩子,刚开始初步的认识立体图形是有可能的。

所以一是有必要,二是有可能,再加上儿童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必然是有一个长期的反复的积累的过程,不能一次到位。所以当时的义务大纲就打破了传统的一步到位,先讲立体图形,要求直观认识,然后中间一段是平面图形,最后再讲立体图形。现在教材也一样,先讲立体,后讲平面,再回到立体,但这两次讲立体层次不同,第一次要求辨认,到第二学段要求是认识。也就是现在教材是“体-形-体”的混合螺旋编排结构

问题三、怎样通过图形的认识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一、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与操作认识图形

第一学段要求“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第二学段要求“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等,这些要求的共同特点是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图形,直观地、整体地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从对实物的观察与操作过程中来认识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也符合数学课程的目标要求。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能力,初步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人们生活在三维的空间中,常见的楼房、积木、各种包装盒、皮球…都给我们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等直观形象。基于这样的生活经验,学生可以从认识立体图形开始,“通过实物和模型等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辨认”是认识的低级阶段,但与以往的经验有所不同,它要经历从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表面,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像这样从具体到抽象,从实物到图形,从整体到局部的安排,揭示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第二学段要求“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射线和直线涉及到了无限的概念,与长方体、正方体、长方形、正方形等相比,在现实中没有“直线”的实物原型,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抽象与想象。认识线段要容易一些,因为现实生活中有“线段”的实物原型。

类似的,学生理解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也比较困难,可以利用两根铁轨作为实物原型来描述,两根铁轨不相交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事实,都揭示了平行线的本质,但铁轨无法总是笔直的延伸,所以在从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中还需要想象,这有助于学生发展抽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二、基于图形的想象和图形之间的转换,发展空间观念

新教材内容编排上增加了“视图和投影、展开与折叠”等内容。

视图和投影,过去小学没有,现在小学数学几何和图形当中,增加了观察物体,这部分在课标上有两个要求。

第一个学段的要求是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这是辨认。很多教材里面是这样,有的是拿个实物,有的是拿熊猫玩具等,让孩子们从各种角度去看,看的时候,孩子们就发现,不同角度看到的熊猫不一样。

第二个学段的要求能辨认从不同方向,方向是从前面、侧面或者上面来观察,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的形状图,这个形状图实际上就是一个平面图,就是从水平方向对物体所做的一个投影,也就是拍照。

例如

拍照的结果,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视图,但是它的确实现了,把三维空间向二维空间的一个转化的过程,这是过去小学没有的,现在有了,这两个阶段的目标要达到,就为第三学段的正式的视图和投影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折叠”和“展开”,过去教材也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展开图。但是这个做法现在要加强,而且在进行折叠和展开当中,操作过程,必须要通过儿童的想象,这个过程本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这是让孩子们认识到,立体图形的结构和展开图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怎么让他来认识这个对应关系呢?

例如,“正方体展开图”课例。

通过课例可以看到,孩子可以折一折,通过操作找到结果;也可以不折,先想一想,我们提倡先想象,再动手验证,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让学生操作的时候,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首先得想象一下,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然后再通过操作,去验证自己的想法,而这个过程,学生参与这个想象,包括动手操作,包括把这个过程表现出来,是非常重要的。

让学生的这种想象也好,操作也好,实际上进一步理解,我们讲三维和两维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就是你讲的对应关系,是经历了下面过程。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体现了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之间相互转换的具体要求,目标是在图形转换中引导学生观察、抽象、想象,发展空间观念。教学中应注重展开与折叠的操作过程,通过想象实现图形之间的转换,让学生记忆展开图的数量或类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认识图形过程中大量的操作性活动,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教学中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的启示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的启示 良乡五小鞠淑芳 《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为读者呈现了吴老师的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观和她丰富的教学实践。其中的八种特色课堂是吴老师几十年来教学实践的结晶,是我们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是吴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又一个显著特色,是她几十年来不懈追求的理想课堂境界之一。吴老师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视角审视数学教学,不但通过重新组建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习系统化结构化的数学知识,努力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而且努力探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蕴含其中的方法论因素,适时地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将发展变化中的数学知识连成知识链,构建成知识网,形成脉络清晰的立体的知识模块,在不断地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获得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几年来,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研究、实践吴老师的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的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研读教材知识间的“关联”,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关联”,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用教师的建构促成学生的建构,师生获得共同发展。下文为本人的学习研究与实践心得,与大家分享。 研读“关联”,实现“关联” 内容提要: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告诉我们,不论选教什么学科,都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不能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低效教学,更不能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如何研读“关联”,实现“关联”?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帮助学生实现意义建构?本文以京版第五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口算除法》为例,例谈如何从整套教材层面研读本节课在整个口算除法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单元教材层面研读本节课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研读“关联”的基础上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设计并实施实现“关联”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让学生实现有效建构,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正文: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告诉我们,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都务必要使学生掌握该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用该门学科基本的和普遍的知识、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为支撑的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材,是在综合考虑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则、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1]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自身没有研究这个知识网络,不能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形成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低效教学,更不能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如何研读“关联”,实现“关联”?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建构?笔者做了一些实践研究。本文以京版第

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

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 标(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如何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 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在“数与代数”部分做了如下具体阐述:“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小学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以算术思维为 主的,但伴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从算术思维过渡到代数思维是 每一个学生必须面对的,是学生认知过程的一次转折,是学生数 学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转变阶段。在小学阶段四至六年级具体 体现为: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等量关系,了解等式的 性质。课标也提出要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代数思想是符合学 生认知规律和实践经验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在初步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中 产生相当大的困难和不适应。记得在五年级上学期方程这一单元 的学习中,孩子总是不能快速适应用代数的思维去解决实际问 题,总是习惯用算式的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是用算式的思 维强迫用方程去解决实际问题,如:(20+70-40)÷2=x,对此我 也是产生了极大的困惑。在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在小学阶段 首先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认识具体的 数到认识抽象的代数符号的一个飞跃,也是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 维过渡的一个基础。然而,因为代数思维缺少直观性,没有情境 的依托和经验的附着,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只有借助具体的数的帮助,通过一个个“替换”,才能

写出含有字母的表达式,有些学生甚至会将数学问题还原到具体情境中去考虑。对此我也感到非常的困惑,到底如何去落实新课标,实现学生思维的过渡? 吴正宪老师的《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中,给我解惑了不少。她提出:要在具体情境中经历从具体数字到抽象代数符号的过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中,通过学生喜欢的、生动的“说儿歌”(数青蛙)活动,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感受到“数”的具体,孩子们在对儿歌一句句的诵读中,完成了思维水平的提升,从而完成了思维水平的提升。其实大部分学生在认识上的过渡不是自然而然、简简单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精心地设计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经历、有机会感悟,落实到每个学生,这样才可能实现思维的过渡。 吴老师还谈到:要在具体情境中经历从数的运算到式的运算的抽象过程并且也要在具体情境中经历从具体数到数量关系的抽象过程。代数思维侧重的是关系的符号化极其运算。代数的原意是“还原与对消的科学”。正负对消就是解方程时的移向。还原就是把原本淹没在方程中的未知数暴露出来还其本来面目。 总之,学生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适当的、多元的、循环的学习过程,才能顺利跨越这一鸿沟。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的心得体会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的心得体会 花园小学周慧敏 利用寒假的时间,我阅读了吴正宪写的《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从中感受良多,以下是我的阅读心得体会。 一、热爱儿童是吴老师数学教育充满活力的不竭动力 “一切为了儿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追求,但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儿童”并不容易。吴老师做到了,并且她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孩子,是用自己的教学行为热爱每一个孩子,使每一个人都在她的课堂上得到满足,使每一个人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吴老师相信,“爱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儿童是更高层次的热爱、教育和保护”。这种对每一个孩子的爱体现在她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她每一个教学活动中。 如在本书中的案例《为什么把我画的桃子擦掉了》,透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感受到,面对几位执意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半”的学生,吴老师尊重他们,耐心等待。尽管黑板被这些大小不同的图画占了一大部分,但看着学生的执着精神,吴老师没有强求,而是小心翼翼地把学生的“杰作”用红笔框起来,告诉大家:“这是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得到尊重。”尽管预先设计好的有序板书被打乱,但是学生感受到尊重别人和被别人尊重的快乐,从而也更加喜欢这位尊重学生的教师。 在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的案例,都向我们展示了吴老师是如何把这个爱的教育融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吴老师正是把她对孩子们充满激情的爱成为教育活动的不竭动力,几十年来,用她的每一节充满活力的课,每一个充满激情的教研活动诠释着这一教育理念。 二、热爱数学是吴老师数学教育永不满足的智慧源泉 数学是抽象的,有时学习数学又是枯燥的,许多人对数学是望而生畏。而数学又是有用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而不懈地探索数学的奥秘,而不好的数学教学可能把学生扼杀在学习数学的初期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就显得十分重要。让每一个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份责任。

2 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1. 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 学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课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学会了测量。 ·我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了1米=100厘米。 ·我还学会了剪出能够沿着一条线完全重合的图形。 ·我知道了平移和旋转现象。 …… 师:同学们说得很具体,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形成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性认识,能在头脑中呈现相关的表象,逐步构建知识系统。】 1. 教材第98页第1题。 师:我们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我们学了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师: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1:我拇指的指甲盖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2:我们的课桌长度大约是1米。 …… 只要学生举出的事例正确就给予表扬鼓励。 师:关于“厘米”和“米”,你还知道什么呢? 生:我知道1米=100厘米。 师:说得非常好,大家一起说一遍,看谁记得最好。 2. 教材第98页第2题。 师:说一说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生: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的0刻度与物体的一端对齐,物体的另一端到尺子的什么刻度,读出来就是物体的长度。 师:你能说出下面物体的长各是多少厘米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第2题。 生:最上面的铅笔长5厘米,中间的一支长4厘米,最下面的回形针长2厘米。 师:说得很正确,注意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就应该像图中这样与0刻度对齐。 3. 教材第98页第3题。 师:说一说在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对长度进行估计。 生:我可以把要估计的物品的长度与1厘米或1米比一比。 【设计意图: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后,趁热打铁进行针对性的巩固训练,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确定下一步教学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图形与几何”,咱们这学期的内容到这就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们努力,相信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

优雅的“课堂”,幸福的回味 ——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最近拜读了吴老师的《我与小学数学教学》,心中久久不能平息,我被吴老师高尚的师德,超人的才情,深厚的学养,优雅的“课堂”,具有感召力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深深折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吴老师身上显现的淋漓尽致,我被深深的感染着…… “对于一个搞艺术的人来说,作品代表一切。听过吴正宪老师课的人会说,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课堂代表一切。吴正宪老师是小学数学教师,仅仅40分钟的时间,她就有本事让学生对数学课着迷,把上课当作享受而不愿下课。”这是认识、了解吴正宪老师的人对她的评价。语言不多,但“着迷”一词真的令我想深深了解她——一个从16岁开始就踏上三尺讲台的吴正宪。 读完该书后,发现心里领域中的众多感触都在她的教育教学中体现着、运用着。有人说,初级读书者读情节,高级读书者读结构。而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级,既留恋于吴老师成为特级教师的个性情节,又似懂非懂的对比着书本的结构。让我深切体会到,一个成功的优秀教师真是要有“人格作背景”,要有高尚的师德、锐意改革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广博深厚的教学功底。 吴老师说:“当你走进孩子的心灵,当你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的生命融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就会用童心去感受孩子们的喜怒哀乐,那时你就会感到当老师的责任太重太重。”是啊,我们给予孩子们的不仅是一个智慧的头脑,更应为孩子塑造一个美丽的心灵;我们不仅要对孩子的今天负责,更要为孩子一生的幸福负责。“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去飞翔。”吴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乐于花别人不愿花的时间,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所以,她成功了。 课堂上,她不仅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和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请结合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教学建议

请结合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教学建议 一、解读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几何是帮助学生生存并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须的土壤。 《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内容结构以“立体——平面——立体” 为主线,以“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变换”四条线索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逐学段层层推进。《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的四条线索部以图形为载体,以培养观念、几何直觉推理能力以及更好的认识和把握我们生存的空间为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事,而且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如,一年纽的第一学期的新教材,让学生首先认识的是立体图形,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认识和学习平面图形,最后进一步学习和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课程标准》呈现内容的结构形式,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这与以往几何教材主要采取”定义——性质——例题——习题”的结构形式有较大的区别。 《数学课程标准》呈现内容的处理方式,与以往的大纲相比,改变了以线段、面积、体积、测量、相交平行、三角形和四边形”呈现几何内容的处理方式,而是以“观察、实际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变换和简单推理”为具体处理方式。如,画出从学校到家的路线示意图并注明方向及主要参照物。 《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直观几何、实验几何.这部分内容是有趣的、充满想像和富有意义的推理活动。《教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内容安排的思路是:不把小学的几何内容作为初中几何的基础侧重于有关图形数量的计算,而在初中阶段把研究对全拓展到相似形和圆,侧重于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论证。(数学课程标准)将“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分别安排在三个学段,后一学殿是前一学段的螺旋式上升和自然发展。 二、教学建议

吴正宪谈儿童数学教育

吴正宪谈儿童数学教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回首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屈指一算已经四十余载。我教过语文、数学,做过多年的班主任,一直从事最基础的儿童教育工作。如今在北京教科院作数学教研员,我也没有离开课堂。我珍惜与儿童在一起的时光,喜欢观察他们追逐嬉闹、学习思考的样子;乐意和他们敞开心扉,天南地北,竹筒倒豆;愿意与他们一起慢慢分享长大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和儿童在一起,你会发现儿童成长是有共性的,同时你还会强烈地感受到每个儿童成长状态又是不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做教师每天的感觉是不同的,只要你用心,每天你都会有欣喜地发现,尽管学习困难的儿童也会有让你有一筹莫展、不知所措的时候,但每天都会让你有面临新问题、新追问,新思考。这种充满挑战的教育工作,会让你的生命充实而有意义。和儿童在一起,真的会让虽然慢慢变老你,还觉得自己很年轻;和儿童在一起,真的会让本来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说儿童数学教育的感受、谈儿童数学教育的思考、论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我不得不对曾经的教学经历作个坦白与交待,因为我的儿童数学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形成正是从这里起步。我也正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中慢慢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观及课堂教学特色。 我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的背景下开始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那时候,我不知疲倦、加班加点、不遗余力地工作。我天真地认为,只要踏实勤奋、全身心地投入,就能教好学生。课堂上我使尽浑身解数,不遗余力地把课本上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对每一个例题、每一道习题都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在满堂灌的课堂里,学生似乎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好像老师讲的越多,学生接受的也越多,学到的知识就越多。当我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时,终于有一天,蓦然发现课堂上学生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滞,语言有些贫乏,思维有些固化。我开始抱怨学生脑子太笨,学习不用功。课堂上除了滔滔不绝的演讲之外又多了几分埋怨与责备,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成了一厢情愿的独角戏。这样的课堂教学现状让我痛苦不安,有些茫然,原有的冲动与热情几乎降到了冰点。我开始不止一次的自

小学老师《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小学老师《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小学老师《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提要:大家都觉得小括号“了不起”。可偏偏王同学不同意。他是个个性极强的学生。他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没有小括号的存在,照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更多内容源自物业服务合同 小学老师《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上个月,我认真阅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看完此书,心中有许多感慨,感慨吴特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感慨吴特教学理念的新颖,感慨吴特对学生的宽容…… 一、感受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 吴老师16岁走上讲台,怀着做一名优秀教师的愿望,全身心的投入,勤勤恳恳的工作,以为这样就能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天职。但教师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的,包括象吴老师这样的全国特级教师。终于有一天,她发现:课堂上孩子学生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滞,语言有些贫乏,思维有些滞后……当时的吴老师不知所措。但是,很快内心凝聚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促使她探索一条新的教学之路。开始拜师学习、苦练内功、不断积累……功夫不负有心人,吴老师成功了,她的课堂教学、她的教学理念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二、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学

教育 全书自始至终,我都感觉到吴老师积极投身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实践,处处以学生为中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人才。吴老师指出:过去的教学更多注重的是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课堂上要么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要么是学生在老师的指令下演示操作,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学会学习正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在数学课堂上自由地探索、发现、创造。现在数学课程改革,很强调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做数学,应该在丰富有趣的数学学习中让孩子主动地去观察、实验、操作、猜测、验证和推理,从而发现规律获取知识。 看到这里,我想我平时在课堂上是不是应该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下满怀信心地参加数学教学实验活动,使孩子们的思维闪烁出创造的火花。正象吴老师所说的:智慧就在孩子们的手上。 另外,吴老师对学生情感的关注,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喜欢数学的态度,也让我深有感受。她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与孩子产生共鸣。例如:有一次,教学“带小括号的计算”。问题是这样的:李师傅上午工作4小时,下午工作3小时,平均每小时做12个零件。李师傅一天一共做了多少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一位学生这样列式:12×

(精品)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标本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建立边的概念,初步认识四边形、 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分一分、搭一搭、围一围、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 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师准备:各种图形,课件 学生准备:钉子板、彩纸、小棒、一套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小熊贝贝家去作客,你们高兴吗?(课件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它们家藏着好多的图形宝宝呢,谁来说说你都找到哪些图形呀?(长方形、正方形、圆……)这些图

形宝宝看到小朋友们这么可爱,它们想和你们交朋友呢,你们愿意吗? 2、师:好,轻轻的打开你们桌面上的信封袋来看看,他们呀,早就 跑到你们的信封袋里了,认识它们吗?1号图形是什么?2号呢?3号?还有呢? (教师把准备好的6个图形贴在黑板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一)分类引入,初步认识四边形 1、自由分类 这些图形各种各样,你能不能按一个标准,给它们分一分? 先想好自己准备按什么来分,然后再动手。 2、交流,得到可以按“边”的条数来分 刚才有个小朋友把这些图形分成了两类,他是按什么分的,你听懂 了吗?谁再来说一说?(板书:3条边。4条边。) 3、相机引入“边”的概念 大家分完了吗?老师有个问题:在这个长方形上“边”在哪里呀? (1)引导学生说说边。

吴正宪谈儿童数学教育

回首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屈指一算已经四十余载。我教过语文、数学,做过多年的班主任,一直从事最基础的儿童教育工作。如今在北京教科院作数学教研员,我也没有离开课堂。我珍惜与儿童在一起的时光,喜欢观察他们追逐嬉闹、学习思考的样子;乐意和他们敞开心扉,天南地北,竹筒倒豆;愿意与他们一起慢慢分享长大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和儿童在一起,你会发现儿童成长是有共性的,同时你还会强烈地感受到每个儿童成长状态又是不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做教师每天的感觉是不同的,只要你用心,每天你都会有欣喜地发现,尽管学习困难的儿童也会有让你有一筹莫展、不知所措的时候,但每天都会让你有面临新问题、新追问,新思考。这种充满挑战的教育工作,会让你的生命充实而有意义。和儿童在一起,真的会让虽然慢慢变老你,还觉得自己很年轻;和儿童在一起,真的会让本来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说儿童数学教育的感受、谈儿童数学教育的思考、论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我不得不对曾经的教学经历作个坦白与交待,因为我的儿童数学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形成正是从这里起步。我也正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中慢慢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观及课堂教学特色。 我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的背景下开始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那时候,我不知疲倦、加班加点、不遗余力地工作。我天真地认为,只要踏实勤奋、全身心地投入,就能教好学生。课堂上我使尽浑身解数,不遗余力地把课本上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对每一个例题、每一道习题都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在满堂灌的课堂里,学生似乎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好像老师讲的越多,学生接受的也越多,学到的知识就越多。当我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时,终于有一天,蓦然发现课堂上学生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滞,语言有些贫乏,思维有些固化。我开始抱怨学生脑子太笨,学习不用功。课堂上除了滔滔不绝的演讲之外又多了几分埋怨与责备,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成了一厢情愿的独角戏。这样的课堂教学现状让我痛苦不安,有些茫然,原有的冲动与热情几乎降到了冰点。我开始不止一次的自问:这是孩子需要的课堂生活吗?这样的学习对孩子的未来有帮助吗?怎样才能创设孩子喜欢的课堂?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我心头凝聚起来,冲击开去。“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与责任。正是这样的追问,这样的自责,开启了我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我当今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我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教学新路。 1980年后 1980年后,我开始了小学数学改革的艰辛探索,即“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的教学实验。这是一项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改革实验,涉及到教材、教法、学法、考法等方面。此项实验从教材改革入手大胆地改变了教材的编排体系,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整体把握教材结构,重新组合成六个知识模块进行系统教学(简称“六条龙”教学)。就是在那个时刻,我第一次斗胆地提出了“重组教材,根据内在联系建立小学数学知识群”的教学主张。(众所周知教材可是权威啊。当时的我则正可谓出生牛犊没怕虎)。教材的改革必然带来教法、学法、考法的全方位改革。教学实践中我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法与方式,提出了“自学”、“讨论”、“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与方式。总结了多种思维训练方法,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在考试方法上与方式,我进行了“叛逆式”改革,将笔试测验,变为闭卷与开卷相结合,考时与平时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纸笔测试与实践活动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的考试方式。同时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上尝试着实现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结合。它虽然不能改变当时“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大环境,但毕竟使班级小环境局部出现晴天。特别欣慰的是,80年代中末期,我在教育刊物上连续发表五篇“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系列实验报告和学术论文,较系统地将数学教学改革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详细地记录了教改实验中全过程。我从哲学的视角审视数学教学,以数学与哲学的紧密联系,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下的教学变化;从关注局部,到更多地关注数学的“通性、通法”,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本质。该实验在当时的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影响。它通过了中央教科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儿童心理研究所、北京市教育局等十个单位有关专家的鉴定。同时荣获北京市首届教育科研成果奖。今天回顾起这段改革的经历,我仍倍感珍惜。 1990年后 1990年后,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越发地感觉到,对于孩子的数学学习来说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1+2”单纯的知识传递, 数学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孩子会计算、会解题、会考试,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智慧的启迪,潜能的激发,人格的培养,更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我开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书笔记0精编版

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 读了吴正宪老师的《我与小学数学》,感受颇多。尤其是书中“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这一部分内容,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吴正宪老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处处充满着美”,她赞叹道:“数学中一个个简洁的定理、一幅幅严谨的知识网络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这些都是数学家的心灵智慧撞击所迸发出来的一 种和谐、庄严、永恒的美。”的确,数学是一个美的乐园,有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美、数学概括的简洁美、数学思维的哲理美、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美…… 可是,在我们班上有名同学总是无法走进数学乐园,在他的心中,数学是神秘的,深奥的,学不懂的,又是可怕的,枯燥的,没有趣的……。数学课上,一块橡皮,一把尺子,一枚硬币都能成为他手中的玩具,或者他在听,听着听着,电脑游戏、过山车就走进了他的脑中,总之,他总是在忙数学以外的事情。课下,他的数学作业总是迟迟不交,不想做也不会做,数学考试成绩可想而知。难道,我要放弃这位同学吗?不,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像吴正宪老师所说的一样,真诚地牵起孩子的手和他们一道跃进这充满智慧魅力的乐园,共同融入这美的意境,尽情地去领略、享受数学中的美。对,一定不能放弃那位同学,美丽的数学乐园的大门是敞开的,是欢迎他的,里面有丰富的知识,正等待

着他去探索,有无穷的乐趣,等待着他去领略。我仔细分析了这位同学的原因,刚入学时上数学课就不认真听讲,慢慢地就听不懂了,不会做习题,听不懂就更不想听课了。到现在已经是五年级了,基础没有打好,不会的知识越来越多,心里有了放弃学数学的想法。那么,该如何引导他走进数学乐园呢?我仔细阅读了吴正宪老师介绍的“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这部分内容,觉得很实用。针对这位同学的情况,结合吴正宪老师的思想、观点,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充满爱心,做他真诚的朋友 吴正宪老师首先提到要做一个充满爱心、富有人情味的教师,要做孩子们真诚的朋友。孩子们渴望教师的爱,珍惜教师的爱,他们希望在教师爱的怀抱里成长。教师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心感悟孩子们的喜怒哀乐,用心呵护他们成长。这位同学数学成绩落后,其实他心里比谁都着急,他渴望像其他同学一样去享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但由于种种原因就是学不会,出于无奈才会选择放弃。如果他身边有一位能够听他倾诉内心,能够理解他,愿意帮助他的好朋友,相信他会有所进步的。有一次,我收数学作业本,怎么数都是少一本,我的视线从每位同学身上扫过,当我看到他时,他正用胆怯的目光看着我,然后马上低下了头,我明白了,是他没交作业本。课下,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只见他头使劲地往下低,可能是怕我批评他。我对他说:“是数学题不会做了吗?”他小声地回答:“嗯。”然后,我叫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 真心与儿童做朋友》有感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真心与儿童做朋友》有感 山丹县南关学校李永全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阅读了吴正宪老师写的《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这是由“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收集整理,就正宪老师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儿童数学到底“该让孩子学什么?该让孩子怎样学?学什么更有价值?”等教育观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从中感受良多。 40多年的小学教学教育实践真切地诠释了她的“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思想核心,实现了她的“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的工作目标。从教这么多年,吴老师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她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理论认识和课堂实践,原有的观点不断生长,创意的新点层出不穷。尤其是吴老师的儿童数学教育实践经验,带给我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永葆童心,就是让老师的心更贴近学生的心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那通向孩子们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做孩子的朋友,永葆童心,世界在我们面前将永远是灿烂的阳光。”是啊,学生的心灵世界天真、快乐、美好,与成人老师有一段真实的距离,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理解教师,那么教师应调适心理距离走近学生,以学生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状态。 教育教学中遇到任何状况时,老师先不要急着加以评判,而是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教育效果一般不会差。所说的“永葆童心”,就是指老师能将心更贴近学生的心,想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 二、培养自信要给学生重新跃起的机会

“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从儿童来校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身上所有好的东西。”教师要随时随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找出闪光点,也要让表现不如老师所期待的学生感到体面。 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发自内心地说自己的话。老师也要学会说儿童能听懂的话,通过师生话语对接将儿童语言巧妙地转化为数学语言。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的不只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建立自信,让学生有重新跃起的机会,激励学生不断上进。 三、小学生该学属于他们自己的儿童数学 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文化力量,它不仅在科学推理中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决定了大部分哲学思想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塑了众多流派的绘画、音乐、建筑和文学风格,创立了逻辑学。 数学课程的教育理念也力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得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作为学习数学的年龄最小的小学生群体,他们应该学习什么样的数学呢?吴正宪老师的讲学让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明晰。 学生要学能听得懂的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说自己的话,用儿童的话语系统来解释数学;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学动手做的数学。“在做中学”,做过就理解了;学“不太严格的数学”。吴老师特别强调“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这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耐心等待,“不求全”的思想留给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 吴老师的数学教育价值观认为:小学数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和规律,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吴正宪老师用真心爱学生、用智慧启迪学生、用人格感化学生,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

《图形与几何》教案

《图形与几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全面掌握小学阶段所学的各种图形的特点及关系,能熟练的计算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和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的表面积、体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图形之间的关系,发挥空间想象能力,运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方法,理解并能熟练运用相关公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图形与几何的兴趣。 教学重点 复习所学的图形知识及相关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以及相关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图形的认识 一、知识回顾 1、我们学过哪些图形?让同学把把学过的图形列出来,并进行归类。

2、找同学回答以上图形它们之间的关系。 等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 等腰三角形长方形圆柱圆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立体图形 二、讲授课程 1、在PPT上放映立体图形及平面图形的图片,让同学们讨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1)正方体的各个面都是什么图形?正方形; (2)长方体的各个面都是什么图形?长方形; (3)圆柱的各个面都是什么图形?上面跟底面是圆,侧面展开式是长方形; (4)圆锥的各个面都是什么图形?底面是圆,截是一个三角形; 2、回顾两条直线平行跟垂直的概念。 (1)平行: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直线a与直线b线平行。 (2)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a 直线a与直线b线垂直。 3、角的复习 (1)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2)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3)钝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4)平角:等于180°的角叫做平角; (5)周角:等于360°的角叫做周角。 注意区分直线、平角、周角的不同,他们的表示方式。以下各角分别是什么角?

《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中的文章

《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中的文章 第1篇. 为什么从“双能”变为“四能” 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却更加重要,因为这是对创新性人才的基本要求。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往教学中重视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解答的都是现成的题目,题全部由教材呈现或教师提供,学生成了解决问题的机器,忽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解决的问题都是以题型为基础的,学生缺乏灵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题目变成新的情景,学生无从下手。 问题解决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始终是数学教育相当重视的话题。《课标》(2011年版)将原来总目标中四个方面之一的“解决问题”改为“问题解决”,一方面是和国际接轨,便于交流;另一方面更加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生具有问题意识的具体体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固然重要,属于技术层面的,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提出,属于思维层面的,这对于整体上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特别是适应社会更为重要。教学过程教师要能暴露自己的思考路径,教学中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供大家思考,遇到情境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遇到这些问题后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可以提出哪些新的问题。 (2)从头到尾想问题、解决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的最好的办法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思考,一起发现和提出问题,一起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也体现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理念。 在和老师们交流的过程中,有这样一道题:用黑白两种颜色的正六边形地砖按如图所示的规律,拼成若干个图案。 ①②③ 则第4个图案中白色地砖有( )块。 设计意图:此题属于“探索规律”的内容。《课标》把“探索规律”作为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学段要求: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第二学段要求: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同时还要求“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探索和理解运算律”、“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等等。探索规律是一个发现关系、发展思维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鼓励创新,更能够体现数学思考,凸显过程与方法。

小学教师听课记录和评课

小学教师听课记录和评课 教师:(展示课件)分析案例·想一想 课件:案例1 某个人能正常的过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正常的工作、学习和娱乐。在偶感不适后去看病,在诊断过程中发现了癌症,从此以后就寝食难安、惊恐失措、郁郁寡欢。 学生:(讨论) 结论:身体的健康状况会影响心理变化。 (评课: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且自己得出结论,很好。) 课件:案例2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Cannon)在本世纪初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人在焦虑忧郁的时候,会抑制肠胃的蠕动,抑制消化腺体的分泌,引起食欲减退。突然的惊吓会导致心电图发生明显的波形改变,甚至会出现暂时性的呼吸中断。 学生:(讨论) 结论:心理状态同样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 (评课:这个结论正好与上一个结论相对的,也可以给出学生结论,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所接触的例子。) 教师:(课件小结) 心理和身体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两者互相制约,相互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影响神经系统(主要是脑),而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因此,心理因素能够对生理产生作用。 身体是心理的物质基础,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当人身体健壮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触手可及、应付自如时,自然就会有良好的心态,反之,则不然。 我们认为先有物质的身体后有心理现象,物质和精神密不可分,心理活动是身体的一种机能。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师:(举例:三国赵云……)人之精神藏于身体之内…… (评课:这里主要是教师的讲解,从老师的讲解中可以看出教师的综合素质很好,所讲内容包含政治、文学、历史等。) 3 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有什么作用? (评课:由前面的是否喜欢体育转向是否喜欢体育活动,过度自然,通过讲解心理与身体的关系,也调动起了学生喜欢体育活动的兴趣。) 学生:(讨论)增强体质、劳逸结合、调节精神、玩……带来快乐……(评课:学生回答体育活动的作用时,谈到了可以玩。教师抓住一 个‘玩’字和学生们讨论起‘运动的愉快感’。教师善于抓住来自学生的信

图形与几何心得体会

面积的初步了解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面积”这一知识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新课标中强调: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面积”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做到以下几点: 一、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找生活中物体的面,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进行物体面的大小比较,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

所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有价值的、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这一基本理念。 二、关注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材中提供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些方法容易被教师们忽视,恰恰是这些细节影响学生最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并不像教材上那样有规则。让学生学会估计的方法更有价值,更能实现学以至用的目标,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空间存在的几何图形建立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形成应用意识 总之,要准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重构教材,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广阔的数学世界中遨游。

我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

我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我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 当我在书店看到《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时,我如获至宝,我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 一,感受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 吴老师16岁走上讲台,怀着做一名优秀教师的愿望,全身心的投入,勤勤恳恳的工作,以为这样就能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天职。但教师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的,包括象吴老师这样的全国特级教师。终于有一天,她发现:课堂上孩子学生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滞,语言有些贫乏,思维有些滞后……当时的吴老师不知所措。但是,很快内心凝聚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促使她探索一条新的教学之路。开始拜师学习、苦练内功、不断积累……功夫

不负有心人,吴老师成功了,她的课堂教学、她的教学理念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二、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学教育 全书自始至终,我都感觉到吴老师积极投身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实践,处处以学生为中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人才。吴老师指出:过去的教学更多注重的是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课堂上要么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要么是学生在老师的指令下演示操作,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学会学习正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在数学课堂上自由地探索、发现、创造。现在数学课程改革,很强调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做数学,应该在丰富有趣的数学学习中让孩子主动地去观察、实验、操作、猜测、验证和推理,从而发现规律获取知识。看到这里,我想我平时在课堂上

是不是应该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下满怀信心地参加数学教学实验活动,使孩子们的思维闪烁出创造的火花。正象吴老师所说的:智慧就在孩子们的手上。 另外,吴老师对学生情感的关注,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喜欢数学的态度,也让我深有感受。她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与孩子产生共鸣。例如:有一次,教学“带小括号的计算”。问题是这样的:李师傅上午工作4小时,下午工作3小时,平均每小时做12个零件。李师傅一天一共做了多少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一位学生这样列式:12×3+4。在交流中,大家意识到要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与运算顺序不符。于是提出了“小括号”。大家都觉得小括号“了不起”。可偏偏王同学不同意。他是个个性极强的学生。他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没有小括号的存在,照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这么列式:12×4+12×3。虽然老师说“希望能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真心与儿童做朋友》有感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真心与 儿童做朋友》有感 琼山一小蔡夫安 手捧《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封面中题目下方的一行小字引起了我的同感: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恐怕还是不容易的。真心与儿童做朋友,我们该通过什么的方式与儿童做朋友,这些方式能够被儿童接受吗?什么样的方式才是与儿童做朋友的最佳方式?何谓真心?这样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所以,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史云中教授写的总序,史教授在总序中主要提到了教育家应该具备的四个条件,即真心地热爱教育事业;有自己独到的教育理念;能够全面把握学科知识;会反思和会研究。 书中一个个的案例,让我认识到吴正宪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她对学生的尊重和爱。让她的学生在学习中,真正

感受到了对数学的兴趣,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吴老师常说:“智慧不能像知识那样直接传授,更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 吴老师的数学教育价值观认为:小学数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和规律,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数学教育要用教师的智慧不断唤醒、点化、丰富、开启学生的智慧,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完善、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教学目标三者和谐有机地结合。 吴老师追求的是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她以“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三维教学目标为依托,为学生创造喜欢的数学课堂。在吴老师的课堂中,处处是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在她的课堂上,没有“失败者”的角色,她会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付出加倍的爱,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吴老师课堂教学风格中的一个成功之处就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唤醒什么?唤醒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超越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新的知识。所以,吴老师的追求的是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更是思维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