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某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总评:

2分

某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 老师

班级:二(

1)班 学科:数学

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课型方式:要素组合

课时形态:标准课

1.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听+讲+做)

2.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听+讲)

3.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想)

4.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想+讲) 生:尺子。 自主探究 5分 17分 结束

16分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讲)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练习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看+讲)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

长?(讲+想) 3.用厘米量。 (看+做)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讲)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讲+想)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做)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听+讲)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做)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老师

班级:二(

1)班 学科:数学

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

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

进行测量。3.根据1厘米

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课型方式:要素组合 课时形态:标准课时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听+讲)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看+做) 3.学生用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做) 4.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 (看+做) 自主探究 5分 18分

15分

巩固练习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

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看+做)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看+想)

3.让学生量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看+做)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

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做+想)

1.教师出示1盘卷尺

生这是1盘卷尺,比较长的距离。量离。(看)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

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厘米

200厘米=( )米4.实践活动:试测量

的长度。(做) 量跳远的距离。

某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总评:

18分

某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16分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老师

班级:二(1)班 学科:数学 内容: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课型方式:要素组合 课时形态:标准课

1.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看)

2.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听+想) 探究新知 4分 16分 结束

巩固练习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看)

2.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讲)

3.线段可以度量吗?(想)

4.画线段。(做)

2分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布置作业: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看+做) .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

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看+讲)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做)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老师

班级:二(1)班

学科:数学

内容:量一量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

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 课型方式: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形态:标准课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想+做) 探究新知 6分 15分 巩固练习 1.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听+讲) 2.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讲) 3.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听+讲+做)

1.拿一张纸条,量出米、5厘米、10厘(做)

2.小组合作量铅笔子、墨水瓶、成员的课桌。(动)

3.练习一第6题。先一下所量物体有几方块长,再用小方块测量一下,然后将估实测的结果对比,修己的估测策略。(想

4.练习一的8题。先每条边的长,再实量,交流测量的方

(做)

某某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总评:

2分

某某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 老师

班级:二(

1)班 学科:数学

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

理。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

教学重点:能正确笔算两

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型方式:要素组合 课时形态:标准课

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面的难关,可以免费进入游乐场。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小花一起闯关吗? (听)

探究新知

5分 17分 结束

16分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10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听+讲)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练习

1.看谁算的正确?(看+想+做) 57+12= 40+38= 16+52= 23+72= 36+47= 28+59=

2.练习二第6题,分组完成。 (想+做)

3. 那两个数相加得和是100?请写出算式,写得越多越好。(看+想) 38 40 27 60 85 62 73

50 15

1. 练习二第5题。(想+做)

2. 练习二第8题。(看+做)

3. 练习二第9题。(做)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老师

班级:二(

1)班 学科:数学 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课型方式:要素组合

1.计算:(想+做) 36+21= 23+75 = 56+30 =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

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

息?如何计算?(看+想+讲) 探究新知

5分 18分 15分 巩固练习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看+讲+做)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动)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想+做)

4. 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听+讲)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1.“做一做”,图中息?根据信息提出动手解决问题。(看

2. 猜一猜十位上是讲) 3 8 + 3 9

3.看谁加上一个相算得快。(看+想+31+( )=( ) 54+

某某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总评:

16分

某某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16分 教学 要素

复习引

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老师

班级:二(1)班 学科:数学 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课型方式:要素组合 课时形态:标准课

口算并说出算法。(讲+想) 32+7= 30+23= 21+7= 28+60= 探究新知 5分 17分 结束

巩固练习

1. 出示情境图。(看) 2. 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讲) 3. 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动) 4. 怎样计算35+32 ?(讲+想) (1) 口算法。 (2) 摆小棒法。 (3) 竖式计算法。

2分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2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 3 5 + 3 2 6 7

1.计算下面各题。(做) 59+40= 20+67=24+63= 46+53= 62+17= 35+24= 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76 1 7 5 0 + 2 +2 6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老师

班级:二(1)班

学科:数学

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 (不进位)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课型方式:要素组合方式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探究新知 6分 15分 巩固练习 1. 观察情境图,你从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看+讲) 2.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想+讲) 3. 学习例1。 (1) 学生列出算式:35+2 (想+做) (2) 怎样计算35+2(想)

(3) 学生独立尝试。(动)

1. 计算下面各(看+做)

25+4= 32+51+6= 14+ 2.数学医院:(看做) 17+2=19 50+6=5 42+3=72 1 7 5 0

某某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总评:

2分

某某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 老师

班级:二(

1)班 学科:数学 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

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

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

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

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想+讲+听)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听)

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5分

17分

结束

16分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想+讲+听) 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10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

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想+做)

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讲)

2.指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讲+听+检测)

3. 完成练习二第6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

1.完成练习二第9题。教师

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想+做+讲+听)

2.完成练习二第7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想+做+讲+听)

3.完成练习二第8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

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 老师 班级:二(1)班 学科:数学

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 1.出示主题图。 (看+想)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

的信息。(讲+听) 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看+讲+听)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想+

讲+听) 探究新

5分

18分

15分

巩固练习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板书算式:56-22,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做+检测)

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想+讲+听)

1.完成做一做第1立完成。选择一道题流算法。汇报结果及+做+讲+听)

2.完成练习三第1完成并说说是怎么做+检测)

3.完成练习三第2立完成。汇报、订正题的区别与联系,

某某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总评:

16分

某某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16分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 老师 班级:二(1)班 学科:数学 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教学重点: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难点: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出示主题图。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看+讲)

探究新知

5分

17分 结束

巩固练习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想)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听+想)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讲+听)

D.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做)

E.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想+讲)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想+做) 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

2分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讲)

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5 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法)

1.完成做一做第2题。教师巡视、

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讲+做) 2.完成练习三第 5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做) 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 老师 班级:二(1)班 学科:数学 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

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

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

续来研究 。(听+想+讲)

探究新知

6分

15分

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4题。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怎样求还剩多少个?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2-11。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看+想+讲+听)

2.完成练习三第3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想+做+检测)

3.完成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做+检测)

4.完成练习三第7题。同桌两个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

1.练习三第11题。己独立完成,完成后法和减法中各选一在小组内说说计算法。(想+做+讲+听

2.完成练习三第8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出来找吃的东西。可的小鸡混到了一起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孩子吗?教师巡视汇报、订正、评比。

某地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总评:

2分

某地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 老师

班级:二(

1)班 学科:数学 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练

习 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

1.谈话(听+想)

2.学生举例。(想+讲+听)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想+讲)

探究新知

5分

17分

结束

16分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己总结)(讲+听)

布置作业: 练习 第7题。

板书设计: 8.3×5=15(个)

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看+想+讲+听+小动)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想+做)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想+讲+听)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看+想+做)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想+讲+听)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看+想+讲+听+小动)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 老师 班级:二(1)班 学科:数学

内容:用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学目标: 1. 学生自己得出除法算式 的商。 2. 用多种方法求商。 3. 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出示例1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听+想) 探究新知

5分

18分

15分

巩固练习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看+想+讲+听)

2.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想+做+讲+听+小动)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学生交流想法。

(想+讲+听+小动)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看+想)

5.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

1.引导学生完成第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特点。教师巡视指(看+想+做) (2)交流汇报。 (想+讲+听+小动)2.引导学生完成题。学生认真观察意。然后独立完成

某地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总评:

16分

某地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16分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 老师 班级:二(1)班 学科:数学

内容:用乘法口诀求商(二)

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看+想+讲+听)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讲+听+小动)

探究新知

5分

17分 结束

巩固练习

1.教学例2

(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想)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讲+听+看)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想+做+小动)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想+讲+听)

2分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讲+听) 布置作业:

课本第 页第6题。

板书设计: 用乘法口诀求商 24÷6=4(行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看+想+做+讲+听)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

第5题。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授课教师: 老师 班级:二(1)班 学科:数学 内容:用乘法口诀求商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

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

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

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

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

1.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

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想+讲+听) 2.学生分小组交流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收获。教师巡视。(讲+探究新知

2分

10分

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8题。(1)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思考解决方法。

(看+想+讲+听+小动)

(2)怎样列式呢?(想+做) (3)学生汇报计算方法。(讲+听)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7题。(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法、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看+想+讲+听)

(2)同桌合作学习。(做+小动)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2题。(1)学生仔细观察图,把自己了

1.引导学生完成练

第9题。 (1)出示第9题的你从表格中获得了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意,思考解题方法(看+想+讲+听) (2)独立计算,交报。

(想+做+小动) 2.引导学生完成练第10题。

请学生把用同一句

某地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总评:

2分

某地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5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 老师

班级:二(

1)班 学科:数学 内容: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用加、减法解决问

题。

教学难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课型方式:要素组合

出示情境图引入新课。 (看+听)

自主探究 5分

17分 结束

16分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讲) 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5、6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练习

1.看图思考列式计算。 (1)出示主题图。妈妈带了100元钱够不够?(看+想) (2)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估算方法。观察、比较这些估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学生汇报,归纳。(看+想+做) (3)精确计算一下这三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来检验一下自己的估算结果是否合理。(做+)讲+听)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断。(想+讲) 2、完成练习六第2 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看+想+讲+听) 3、完成练习六第3题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想+做)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5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 卢燕

班级:二(

2)班 学科:数学

内容: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 1.口算。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做+讲+听) 2.完成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做+讲) 归纳整理

5分 18分 15分 巩固练习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讲+听) 2.完成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做+讲+听) 1、完成练习七第独立完成并说明计(做+讲+听) 2、完成第4题。教导。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方法。(做+讲)3、完成第5题读题要知道大约需要多是怎读想的?说给

某地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总评:

16分

某地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16分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3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 卢燕 班级:二(2)班 学科:数学 内容: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巩固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并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你们想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你的两手伸开有多长? 你的步长是多少?教室的门宽是多少?窗户宽是多少吗? 怎样做就可以知道这些答案呢?(听+想) 实践活动 一 5分 17分 结束

实践活动 二 测量身高。“你的身高是多少?”我们怎样做就可以知道?我们班谁最高?谁最矮?哪个高度的人最多?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听+想) 学生 思考后回答:可以使用统计

2分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讲+听) 布置作业: 把你这节课的收获告诉爸爸妈妈。 板书设计:

测量活动。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测量什么?学生进行测量。

(想+做)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尺子的首末端要放

在正确的位置上。学生汇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5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 卢燕

班级:二(2)班

学科:数学

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1.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听) 2.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看+讲+听) 3. 教师用线标出球场探究新知 6分 15分 巩固练习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 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 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 征?(看+想+讲) (2)同桌交流。(听+讲) (3)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讲+听) (4)、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

1.画角。 (1)教师示范画角

说明:先画一个顶点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画两条线,就画成了角。(听+看) (2)学生练习画角请小朋友在练习本角,画好后与同桌说

某地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总评:

2分

某地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年 月 日

学校:某学校

教师: 老师

班级:二(

1)班 学科:数学

内容: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

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

(出示活动角)

这是什么图形?(看+讲+听)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想)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自主探究 5分

17分 结束

16分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讲) 布置作业: 课本第42页第4题。 练习

1、 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想+讲)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看)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做) 2、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

1、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 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想+做)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做+讲+听)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学校

教师: 老师

班级:二(

1)班 学科:数学 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伙伴正在一起玩游戏呢,让我们来看看吧。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看+讲+听) 归纳整理

5分 18分 15分 巩固练习 1、出示插图 数一数:摩天轮上共有几人?(看+做) 2、分小组讨论:怎样算?(想+做+小动) 3、请分组汇报。(讲+听) 总结: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外,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乘法表示。板书:“乘法” 1.游乐园过山车上共加法算式: +做) 算式中有( )个乘法算式: 小火车上共有几人加法算式: +做)

某地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总评:

16分

某地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16分

教学 要素

复习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学校 教师: 老师 班级:二(1)班 学科:数学 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加法和乘法的关系。 2、会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重点: 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加法和乘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会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

课型方式:要素组合

1、读一读。

3+8= 4+2= 9+5=

3×8 4×2= 9×5=(讲)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 + 2 + 2 + 2 + 2 + 2 9 + 9 + 9 + 9 6 + 6 + 6

(看+想+做)

探究新知

5分

17分 结束

巩固练习

(一)教学例2

一个一个地出示气球图:1

个5、2个5、3个5,要求3个5是多少?(看+听) (1)用加法算式怎样列式?(想+做)

(2)相同的加数是(),有()个相同加数,是()个()连加,得15,写成乘法算式是:

5×3=15,3×5=15(看+想+做) (3)在这两个乘法算式中,“3”和“5”叫因数,15叫做它们的积。 (看+听+检测) (二)教学例3

1、出示图:同桌互相说说图意。(看+讲+听+小动)

2、小组讨论: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有几种不同算法?(想+讲+听+小动)

3、比较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哪种更简便?(看+想+讲+听)

2分

1、 P47“做一做”

+做+检测) 2、 P48、49第3~

(想+做+检测3、 说出下面乘法

中各部分的名称2×3=6 3×

4×5=20(想+看听)

你能提出生活中用计算的问题吗?(想听)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学校

教师: 老师

班级:二(1)班

学科:数学

内容:5的乘法口诀

探究新知

6分

15分

巩固练习

某地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总评:

2分

某地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 的来源,初步记住5的乘法口诀。

2.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通过乘法口诀的学习, 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记住5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

的乘法口诀。

课型方式:要素组合 1. 谈话引入。(听+讲)

2. 数手指完成表格

(做)

3.揭题板书课题:5的乘法口诀。(看)

1.尝试编口诀

师(伸出一只手):

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也就是几个5,可以怎样列式?板书:(1×5=5 5×1=5)你能根据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吗?(看+想+讲+听) 板书:一五得五。(看)

要求: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独立编出其他5的乘法口诀,并把过程写出来,由组长把写好的口诀贴到黑板上。(想+做+小动) 2.全班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发言人上来说说自己是怎样编的?说说每一句口诀是什么意思,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想+讲+听) 3.记忆口诀(讲+想)

4.游戏练习。对口令。(听+做)

5.学生齐背口诀。(讲)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讲+听) 布置作业: P53第7题。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1×5=5 一五得五 2×5=10二五一十 3×5=15三五十五 4×5=20四五二十 5×5=25五五二十五 1.做游戏:“开火车”(一个同学说乘法算式,另一个同学说乘法口诀)(做+小动) 2.练习十第4题。(想+讲) 任指图中的一个数,让学生回答5乘这个数等于多少。 3.听力练习(听+讲+做) (1)先让学生听教师每次拍几下手,拍了几次,口算出共拍了几下手。 (2)再由教师说口诀,让 学生拍手。 4.P52第1—3题。(想+做+检测)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 老师

班级:二(

1)班 学科:数学

内容:6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初步记住 6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3.通过训练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6 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 1.大家齐背1~5的乘法口诀。(想+讲) 2.把乘法口诀说完整。 ( )五十五 三( )十二

( )四得八 ( )四十六 四( )二十 ( )五

一十 ( )三得九 ( )三得六 五( )二十五 (想+做) 3.写出乘法算式。 (l )5个3是多少? (2) 4乘以5是多少?

(想+做+检测) 自主探究

5分

17分 结束

16分

练习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完成下表(看+想+做)

鱼 1 2 3 4 5 6 (个

2、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根据这个表你能够列出哪些乘法算式?教师随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做讲看)

你能编乘法口诀吗?把你编的乘法口诀和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口诀(做+动静)

让学生在自己的书上把例7中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填完以后。指定一名学生读出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同时,教师接着板书。

(讲看) l. 摆小棒。(做+讲 2、 教师在黑板上棒摆一个六边形。听)

2.请同学们在课桌上六边形。摆好后提个六边形用6根小个六边形用了多棒?”

3.学生回答后,让学摆一个六边形。“边形用了多棒?”“不用摆,如个六边形,你知道根小棒吗?” (做 4.做练习十三第l ~+做+检测)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老师

班级:二(

1)班 学科:数学 内容:练习十三第4~11题。 指导练习

5分

18分

15分

巩固练习

2分

某地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总评:

16分

某地区图文结构式备课教案

教学 要素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老师

班级:二(1)班 学科:数学 内容: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2、通过研究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 复习有关用口诀解决问题的内容巩固学生对乘

法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整理1~6

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教学难点:进一步发展学

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型方式:要素组合 课时形态:标准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并且还学习了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块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一个整理和复习。(听)

探究新知

5分 17分

结束

巩固练习

1、老师出示1~6的乘法口诀卡片学生算出得数。(看+想+做)

2、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算式都用了哪些口诀?(想+讲+听)

3、出示空白的乘法口诀表,老师把有关1的乘法口诀全部摆在第一列的位置。(看) 1) 小组有规律地排列口诀。并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做+讲+听+动静) 2)引导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看看他有怎样的排列规律? (看+想)

2)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朗读乘法口 诀表加深记忆。(讲) 4、复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出示教材65页第2题,引导学生明确题目的意义思,说一说主题图的含义。(看+想+讲+听)

让学生先独立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解答方法和理由。(想+做+讲+) 1) 组织集体校正。(讲+听+检测)

1口算练习,组织完页第1、2题(做)

2补充练习想一

(1)有16名学生,船限坐5人,3条船下吗?(想+做+检

(2)公园的门票每元,小红有 20元,张够吗?(想+做+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记住 6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3、经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形式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6 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1、 同桌对口令。(想+讲)

2、师生互补口诀。(想+讲)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讲) 布置作业: P63第9题。

板书设计: 6的乘法口诀练习 1、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题“用数学”。用实物与

给学生提出要计算的问题。(看+想+做+讲+听+检测) 2、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想+做+动静)

3、第7题混合练习。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做+检测)

4、第8题练习1~6的乘法口诀。(做+小动)

5、第11题,“用数学”完成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说一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做+想+讲+动静)

6、下面的游戏题,进行综合练习,先让学生算

1、判断题(对的打“√”,

错的打“×”)。(想+做) 1)求5

个4的和是多少,可以写成5

×4=20()2)6+6+6+6+5可以写成6×5+5。 ( )

3)两个因数分别是4和6,他们的积是10。 ( )

智慧亭: 1、已知△×△=25 △+□=13 求△+△=( ) □=( )

2、已知□+○=9 □×○=18

求□=( ) ○=( )

(想+做+检测)

教学

导入

授课人 班级

内容

日期:2016年 月 日 学校:某小学 教师:老师

班级:二(1)班 学科:数学 内容:观察物体

探究新知

16分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课型方式:要素组合

课时形态:标准课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

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

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

的故事。(听)

教师讲故事。讲完后问:

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

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

成柱子……他们说的对

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

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

想个办法吗?(听+想)

学生交流。(动静转换)

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

体(听+看)

6分15分

巩固练习

1、教师: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

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奖品,仔细

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奖

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

说说。(听+看)

2、学生观察交流(看+讲+听+动

静)

3、全班交流汇报。(讲+听+检测)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

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奖品的哪一

部分?(讲+听)

3、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

让学

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

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

说一说。(做)

5、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7页上的恐龙图:这是小亮、

小红、小明三个小朋友看到的奖品

的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

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看

+想+讲+听)

3分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

获?(讲+听)

布置作业:

把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

告诉家长。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不同角度

看到的物前面

体形状可后面

能不同

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

完成“做一做”中的活动。

(做+动静)

2、出示不同的物体,请

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

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

面?(看+讲+听)

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

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

是谁看到的?(看+想+

讲+听+检测)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2016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一、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总结提升 (1)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

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科目数学 班级二(1)班 任课教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现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用乘法口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等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

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经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适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在都是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

2014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4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3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全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00以内的加减法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15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 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出示单元主题图)。今天可真热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要去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让销售看图说一说。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老师引导: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尝试列式 要求:一共多少人?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指名列式。 35+2= 二、探究建模: 35加2等于多少呢? 1、交流口算的方法。 你能口算吗?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 指名说口算的方法。结合摆小棒,边说边摆。 学生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上台演示。 教师小结: 2用计数器拨一拨,略 3竖式计算。 这样的算是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根据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 没有对准0刻度的。 (2) 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师电子备课(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2020年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全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简单的数据整理,数学广角等。 在数的计算方面。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 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全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 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 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 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课时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3、让学生观察画面,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新课标第一网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 全册

目录 一、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 (3) 2.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 (5) 3.认识米用米测量 (7) 4.认识线段 (9)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 1.两位数加两位数 (12) 2.两位数减两位数 (18)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5) 整理和复习 (33)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35) 三、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 (37) 2.直角的初步认识 (39) 四、表内乘法(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 (42) 2.5的乘法口诀 (47) 3.2、3、4的乘法口诀 (50) 4.乘加乘减 (52) 5.6的乘法口诀 (56) 6.复习与整理 (58) 五、观察物体 1.观察物体 (60) 2.轴对称图形 (62) 3.镜面对称 (64) 六、表内乘法(二) 1.7的乘法口诀 (70) 2.倍的认识 (74) 3.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76) 4.8的乘法口诀 (80) 5.9的乘法口诀 (86) 6.乘法口诀表 (92) 整理和复习 (94) 看一看摆一摆 (95) 七、统计 统计 (99) 八、数学广角 1.排列和组合 (105) 2.简单推理 (107) 九、总复习 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111) 2.表内乘法的复习 (113) 3.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115) 4.观察物体的复习 (118) 5.统计的复习 (119)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内容标准】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通过亲自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发展性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1.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3.线段教学时,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注意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教学课时】4课时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一、本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 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理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理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绘画线段、

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 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 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笔算数学与解决问题数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 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中需要准的教具和学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