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型乡村私塾——“明德学堂”-模板

新型乡村私塾——“明德学堂”-模板

新型乡村私塾——“明德学堂”-模板
新型乡村私塾——“明德学堂”-模板

新型乡村私塾——“明德学堂”

据称,河北行唐出现了一种类似古代私塾的办学形式,家长不把孩子送到正规的国办小学,而是在家自聘教师,教学侧重古文经典,学生们背诵的是《论语》、《大学》等。一个教书先生,几个年幼学童,一根戒尺,几本古书,这是古代私塾教育留给我们的典型印象。已经在中国消失了100年的私塾,在这个地方又重新出现,是“复古”还是“倒退”?当本报记者赶赴河北行唐的“明德学堂”时,出现在我们面前为孩子们讲经的老师却是极年轻的一个女孩子,她的手里没有戒尺,明朗的笑容和温和的口气让你如沐春风一般。一个小院,一排齐整的红砖瓦房,“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红色大字在粉刷后的白墙上格外突出、耀眼。教室里五排桌子,只在前三排坐满了十一个学生。“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孩子们正在抑扬顿挫地齐声诵读。

一纸通知私塾被停办

作为明德学堂的创办人,傅路江此时的神情显得有点沉重。因为私塾几乎被停办,而他的奔走,不知道是不是能为这11个孩子争得在这里读书的权利。讲述便从一纸停办的“通知”开始了。当傅路江的“明德私塾”先后被河北省电视台、石家庄电视台、《燕赵晚报》追踪报道之后,对于河北省第一家出现的私塾,面对这样一个新生事物,行唐县教育局确实感觉到了棘手。因为“史无前例”。11月初,行唐县教育局向傅路江口头下达了解散的“指示”。11月7日,教育局的正式书面通知下来了,要求明德私塾必须解散。理由很简单:私塾也属于社会力量办学的一种方式,应当经主管部门审批,在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条件后方能开办。而明德“没有操场没有实验室”,不符合办学的条件。私塾建立只有半年的时间就要被迫解散,这虽然在傅路江的意料之中,但是多少还是让他感到一些无奈。实际上,11月6日,明德私塾就已经上完“最后一课”,自动解散了。11月6日下午,冷雨潇潇,气温的骤然降低更增添了几分萧索。傅路江聘请的高俊卿老师给“明德私塾”学生上最后一节课,这堂课的内容是《老子》第七十六章,讲的是怎样以柔弱胜刚强。高老师说,那一刻她想起了自己初中时曾学过的那篇课文《最后一课》,终于忍不住落泪了。当记者在私塾复课后采访时,高老师说:“孩子们都学得挺好的,突然之间要解散,我真的有些接受不了。”对于

当时的情形,傅路江认为,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而且一个新生事物的先行者,应当是无所畏惧的。所以,当他接到教育局勒令解散的通知时,经过冷静的思考,他召集所有家长开了一个会。在会上,傅路江说:“从此刻起,明德学校宣布解散。你们各自想各自的出路。但是我本人,将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决不妥协!决不让步!”那么,不肯向现实低头的傅路江怎么办呢?

一天后继续开课……

事实上,明德私塾仅仅只是停办了一天,而这一天,也是傅路江到教育局据理力争的一天。第二天,他到了行唐县教育局,在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科,他对科长说:“根据《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对明德整顿、查封,我完全同意,并积极作了配合。现在,明德学校已经不复存在。今天,我以一名家长的身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法》第11条第2款,为我女儿,正式向教育局提出在家自学申请,理由是,我和有关教育专家共同拟订了一套新型教育方案,我完全有能力让她在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所规定的所有课程,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所有标准,甚至超越之。”《九年义务教育法》的第11条第2款是这样规定的:适龄儿童因为疾病或特殊情况,需要延期入学或免予入学者,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申请延期入学或免予入学,并报请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社管科科长看完后对傅路江说:“可以,但你不能在这里申请,你应该到当地乡政府去申请。”傅路江说:“根据这一条,每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为子女选择教育方式的权利,并且没有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就这样,傅路江向当地政府部门提出相关申请,正式让孩子在家里学习。而其他孩子的家长也都采取了这种方式让孩子继续在学堂里读书。一位曾经和傅路江是邻居的孩子家长说:“我就是相信读咱们的老书没有错,孩子是啥样我们还看不出来?学得好不好一比较不就知道了。”就这样,11月8日上午8点,教室还是那个教室,老师还是那个老师,学生还是那几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退出),诗经朗诵的声音又重新充满了这个寂静了一天的小院。它成了一所名符其实的“私塾”。这里,没有董事长、校长和主任,只有家长、老师和学生。谁在办私塾?

创办明德私塾的傅路江今年刚35岁,是一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医。从儿时起就跟着老中医父亲读过一些“经书”,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女也能了解中国古文化的精髓,但最终下决心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办这所私塾,缘于女儿在学校的遭遇。女儿一出生,傅路江和父亲就经常探讨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问题。沿袭家里的老传统,聪明伶俐的女儿不到3岁就可以背诵医学三字经。上学后,他试图将女儿的经书诵读延续下去,

但是孩子每天作业多,压力本来就已经很大,他只好放弃。后来,女儿的成绩一直徘徊在中下游,这引起了傅路江的关注。于是,傅路江经常到学校观察女儿上课的情况,“我女儿比较活跃,老师认为她爱表现、非常反感,经常当众训斥她。老师的态度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作业多,压力大,她越来越不喜欢上学。”傅路江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很不科学,比如经常搞题海战术,有的题已经会了还要求反复做。他试着与老师交流,但没有效果。2002年,傅路江从上了解到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发起的“古诗文诵读工程”,还去北京听了致力推广读经教育的台湾教授王财贵先生的讲座。王教授的讲座对傅路江触动非常大,“我觉得再也不能耽误下去了,我要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培养孩子”。当年年底,他召集几位有孩子的亲戚,一起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带着孩子读经。每天短短一两个小时的读经,效果却出奇的好。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种琅琅上口的阅读方式,两个月后,家长们还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识字速度明显提高。“既然这种方法更适合孩子,不如请个老师,让他们在家里上学。”傅路江的想法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2003年2月19日,明德学堂正式开学了。读经班的学生也全部从国办学校退学,全天在家学习。“我觉得我们的孩子无论是识字量、理解能力还是自学能力,都应比其他同学更好。我们的孩子跟上同龄学生的年级根本没有问题,也许更多的学生可以跳级。”傅路江很自信:“至于考试,现在中考、高考都允许社会考生参加,所以上不上国办学校,也能参加考试,最终成才。”

谁在读私塾?

那么,都是些什么样的孩子在傅路江的私塾里读书呢?据记者了解,除了有一个叫小红(化名)的孩子比较特殊外,其他都是傅路江的亲戚或朋友的孩子。小红的父亲因为犯法被判入狱13年,母亲靠在行唐县城卖水果养活4个孩子。据高老师介绍,小红以前在县城的一所公办小学读书,由于父亲的缘故,再加上家里穷,小红在学校里经常受到欺侮,有一段时间干脆就不去上学了。她母亲听说明德学堂后便找到傅路江,想让小红在这里接着读书,傅路江的班上接纳了小红。但是,曾经受到的伤害已经深深烙在小红幼小的心灵。在学堂里,小红不学习,老师问她,她就说:“我就不好好学,我学好了,你们就要挣我家的钱。”这句话让小高老师备感心疼。她和其他孩子们商量,决定以实际行动来帮助小红。于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吃的、衣服、鞋子等,课间休息时和小红一起做游戏。慢慢地,小红不再那么抵触老师和同学。两个多月过去后,小红学习的劲头明显提高了许多,脸上渐渐有了开心的笑容。在小红的日记里,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今天家里面做肉包子吃,很好吃。我好想给老师带一个去,可是包子太少。”趁着课间

休息,记者问小红:“同学们对你好不好?”“都挺好的。”“你长大以后想考大学吗?”“我想考哈佛大学。”虽然她并不知道哈佛有多遥远,但是,那是一个柔弱的小女孩心中一个遥远而美丽的梦。据高老师说,小红很聪明,数学和语文的进步都很明显。和班上其他同学一样,作业基本上靠自己完成。班里的11名学生按照年龄分为三个年级,大家虽在一个课堂学习,但讲授内容稍有差别。现在的明德学堂只有一位固定的老师,所以除体育以外的所有课程都由她一人承担。在明德学堂的一角,有一个简陋的书柜,各种图书分门别类摆放得整整齐齐。其中有油画、国画画册,中英文版的图书,还有不少CD、VCD,书桌上的那台小型CD机,是音乐课上用来播放中外古典名曲的。墙上粘贴有“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等条幅。暖气是冰凉的,孩子们却都读得格外专注。

今天私塾在教什么?

傅路江告诉本报记者,他们的私塾并不完全等同于古代的私塾。目前,他们在教学上有这样几个特色:一、在课程设置上,明德学堂把“经典教育”作为最重要的内容,包括中文、英文、中医三部分。中文方面,上学期学生们背诵了《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大学》、《笠翁对韵》,同时学习了人教版语文教材、广西版《新语文》;英文背诵了《论语》英文版、《十四行诗》及《英语导读1000句》;中医方面,背诵了《医学三字经》。二、博览群书。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积极写作。“而这种阅读又纯属自由阅读,没有人监督,只为兴趣。”每个学生每学期要读100本书,但是他们的要求是:每80页算一本,根据兴趣随意阅读,每本读多少也不限,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进行引导。每人每天要写一篇日记,字数、内容都不限,老师点评。“老师的评语要大于孩子们所写的好几倍。”傅路江这样说。而老师点评中的赞扬与鼓励如春风化雨般抚慰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像傅路江所说的,老师就像心理医生一样,那些刚来时满嘴脏话,话语间充斥着“我打死你、我踢死你”的孩子,经过这样的“治疗”与“按摩”,在三个月后,心理状态都有了质的飞跃。三、正规九年义务教育所规定的课程。数学课是将人教版教材与“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同步教授。但是音乐、美术课更注重经典作品的欣赏,体育课则以教授武术为主。四、课外活动。今年春天时,他们将孩子带到小壁林场上了环保教育的一课;秋天时他们又将孩子们带到与县城海拨相差400米的西彩庄凤凰山,让孩子们体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地理差异。“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自然”,这是傅路江的心愿。傅路江称自己是“摸着石头过河”,除了这11个孩子,他目前没有再招生的打算。

当然更谈不上以赢利为目的,只要能被许可,只要没有人再来干涉,他希望能将这11个孩子培养至读完小学。而这一阶段,正是进行经典诵读的关键时期。“让孩子在最宝贵的年龄接受最基础的教育,这才是教育的正道。”傅路江的理想是通过对经典文化的学习,真正“培养一种原创型的人才,而不是一种工具性的人才”。目前,傅路江又开办了一所“明德儿童智力开发园”,原是想叫“明德国学启蒙馆”的,为避免歧义,终于还是起了个大众化一些的名字,但傅路江坚持的是,“经典诵读更该从娃娃抓起。”

不仅仅行唐有私塾?

比河北行唐私塾更有名气的,是在湖南平江县的一些乡村,至今仍保留着的旧式私塾。据了解,平江私塾复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最鼎盛时一个自然村平均有一二所,多的有五六所。近些年,随着“教老书的”先生相继辞世,平江私塾的数量开始下降。相比而言,湖南平江私塾更可以被称之为“私塾”,它至今仍秉承着传统遗风,可以说是传统私塾的活化石。私塾被当地人称为“读老书的”,又叫“蒙馆”。蒙馆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古文、习书法、写作和做对联。而所学的古文除了《增广贤文》和《论语》外,还有《乡党应酬汇编》、《诗经》、《楚辞》、《幼学》、《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等等。最有意思的应该是作文和做对联,作文学的主要是应用文,比如书信、请柬、悼文等。需要讲求严格的格式和套路,但主题一般却是对乡间最近发生的事情发表看法。在私塾教书的是五乡四邻德高望重的老者,他们都有着深厚的古文功底,而且人品好,精通地方上的各种“应酬”。去蒙馆里读老书的学生,大多是11岁到17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这些人中,绝大多数又是平时在学校没好好学习,失去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在当地人看来,农村用得着的人才还得靠教老书的来培养。“新书读了可以去搞事(工作);老书读了晓得做人,当农民学会做人更重要。”于是,家长们将这些孩子送进私塾学堂。

私塾收费不高,一般根据当地的实际收取少量的费用。位于京郊密云县溪翁庄镇的北京圣陶实验学校同样以教授四书五经,引导学生读“古书”为特色。刘荫芳校长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学校不是复古。读经典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有一整套做人的理想,懂得如何做人,是解决素质问题。”因此,“学校的课程除了教授中国传统的国画、书法、武术、民乐之外,从一年级开始还开设了计算机和英语。目的是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思想与现代的文化和思想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成为精英。”“它跟私塾是不同的。”刘校长这样说。

私塾,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为人父母,实际上就是重新做人。从孩子生下来那一天起,到长大成人的过程,不仅让你体验到生命成长的过程,还为你弥补自己人生的遗憾提供了良好的机缘。每一个成年人在回首自己童年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留有某种缺憾,而一旦有了自己的孩子,就会千方百计、尽其所能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弥补自己的某些缺憾。 我的父母亲就是这样。他们世代务农,儿时家境贫寒,没有进过任何学堂,没有念过一天书,大字不识几个,长大成人后深受文盲之苦。他们暗下决心,家境再贫再穷,生活再苦再累,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识字,读“圣贤书”,将来做一个“读书人”。他们勤耕细作,节衣缩食,在我七岁的时候,就把我送进了当地惟一的一所学校——“冯氏私塾”发蒙读书。 当时苏北农村刚刚解放,村里及附近没有公办学校,只有在村东边的这一家私塾,老师就是这家的主人,有较深古文功底、德高望重的冯老先生。冯家既不行工经商,也非地主老财,只不过老先生在外读过四书五经,家有几间瓦房,比一般人家富有而已。学堂就设在他家的堂屋里,课桌是当地很多人家都有的那种八仙桌、长条凳,学堂的规模和环境无法同鲁迅先生当年读过的私塾“三味书屋”相比。 那个“三味书屋”,且不说它是当年绍兴城里最有名的私塾,就说它的“三味”之名,就大有滋味。一说,“三味”的原意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是书屋的祖上创办私塾时的宗旨,同时也是作为其子孙的人生指南,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的滋味。另一说,“三味”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史、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三味书屋”的教育很讲究礼仪,学生进学要首先向孔老夫子的牌位或《伏鹿图》行礼,接着还要拜先生。 我的父亲告诉我,当年我进学冯氏私塾时,就简单多了,老先生家堂屋里既没有安放孔老夫子的牌位,也没有挂《伏鹿图》,自然不用去拜,老先生必须要拜的,这是起码的礼节。在不多的学生中,大都是外乡邻村的,本村的就我和冯老先生自己的小儿子冯锦华,我们两个年龄最小。 在冯氏私塾还没有背完记住《三字经》和《百家姓》,几个月后村里成立了公办小学,取名利华小学,冯氏私塾被取消,我便进入利华小学继续念书。不到一年,这所条件简陋的学校也被解散,我又转到邻村一所规模较大的徐桥初级小学。在这里我又和冯锦华分在同一个班,我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一直到现在还偶有联系。有趣的是,也是令我的父母亲最为高兴的是,三十年后,我的儿子从大西北回到他爷爷奶奶身边,在这所学校里借读了几个月,只是这所原来的初级小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初级中学。父母亲“读圣贤书,做读书人”的梦想在他们的孙子辈身上又得到了延续。 儿时读私塾的情景,如今成了久远的记忆。虽然在这里诵读四书五经的时间很短暂,却是我文化启蒙的殿堂。从这里起步,我读完小学上中学,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又进入了国家重点大学,成为我们家祖祖辈辈第一个大学生、父母亲期待的“读书人”。二老虽然没有进过学堂的门,但他们知道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他们不识几个字,但儒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深知“养不学,父之过”,“子不学,非所宜”。所以,他们含辛茹苦一辈子,为的就是让我和我的弟弟妹妹们能读书、读好书,不再重蹈他们“幼不学,老何为”的覆辙。 在中国历史上,是孔子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开了私塾教育的先河。他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礼节、音乐、诗歌、历史等人文学科,还有数学、驾车等实用课程。孔子教育弟子其实就是叫他们如何做人;他的教育目标就是成为人格高尚、富有修养、同时对社会有用的人。他的教学有一个重要原则叫做“有教无类”,不分贫贱富贵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所以无论贵族平民、资质高低一视同仁,都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可以说,孔子所创造的“私塾文化”,两千五百年多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堪称中国传统教学的起源。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7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 第七集为什么背完就忘 班主任: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传统私塾教育有很多的疑问,我们有缘分,全国各地,乃至于海外,有一些参与过这些传统文化学校的教学的这些老师跟我们一同来交流,我们共同来学习。目的是什么呢?不要走错路,不要教错了,不要学错了。尤其是不能教错了,这是我们做传统文化私塾老师的本分,绝对不能够自以为是,自己发明创造,没有师承,瞎教乱教,那就麻烦了。今天,这位义工老师有一些自己的见闻,一块把它讲出来。我们大家一同来按照古圣先贤的教导,按照经典,我们来看看,是对还是错。 班主任:老师,学生就是以前在一些传统文化学校做过生活老师,也做过教学,看到了很多的现象,就有一些疑问想请教,因为自己有很多的疑惑。 陈老师:不敢当。 班主任:就有的孩子,他在传统文化的学校,他学了几年了,而且都十几岁了,但是就是一部完整的经典都没有,就不会背。 陈老师:他在学校背没背过? 班主任:背过。 陈老师:背过。学了几年之后你再让他背背不出来了。 班主任:对。 陈老师:都忘了。 班主任:对。一部完整的都背不下来。再就是他背了几年的经典,他还会跟老师顶撞。就是前段时间才发生的一件事情,他跟生活老师顶撞,生活老师让他早点睡觉、关灯,跟他讲一些生活的这些常识。他不听,然后他跟老师顶撞,他说不听,然后还拿着【弟子规】来量老师,就说你哪一条没有做到,你怎么样,你凭什么管我。 陈老师:你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两个问题,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说。头一个,传统文化的学校的孩子,背经典滚瓜烂熟,甭多了,再过也就是一两年吧,什么都忘了,你们见到过这样的学生吧。 班主任:见到过。 陈老师:很多。原来四书五经都会背,后来什么都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个,这些孩子在背这个经典的时候就不如法,背的时候就有问题。你看背,我们讲要指读,而且这一遍,你不是会背,要背多少次?十次、百次,你们有一堂课叫【读书千遍】。大家一定要记得,是千遍不是百遍,所以要常常地温习,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这个孩子在背书的时候当时能记住,其实不要等两年,

上海私塾学堂-明心书院

书院规划书 一、书院概况 明心书院是由在家上学的孩子家长发起成立的,是教育互助、游学与文化交流社区。书院的运营是非营利性质。地处上海闵行乔爱别墅,交通便利,有轨道交通。小区安静,适宜居住和生活。 书院大门

有草坪的院子 室内环境

俯瞰小区景色 【明心书院教育理念】 沿袭传统书院建制,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了解现代文明;

教育、引导孩子成为一个仁爱、温和、宽容、友善之人,同时获得身心健康的方法、同时拥有强健的体魄;既要学习书本的知识,亦要学会向大自然学习、向生活学习。 二、书院成员 1、孩子 家长和孩子须认同书院的生活与教育环境、理念、方式。家长须对孩子的教育与生活之路有明确而慎重的认识、选择、担当。 鉴于书院教育条件,欢迎7-14岁的孩子入书院学习。教育为混龄式,7-10岁一个团体,11-14岁一个团体,每个团体最多不超过7人,孩子们既是同学,也是兄弟姐妹。 孩子们的人数,第一年10个左右逐年递增。专职教师和孩子的师生比1:3。以此确保教育上对学生的个别引导。 每个孩子有一个月的试读和适应期。在这个月中,会选择孩子最认可的老师作为他的引导教师,以保证学生安全和尽快融入集体。试读期不适应的孩子和家长,可选择离开,因为孩子需要找到属于他的环境,否则阻碍了他的发展。刚入书院的孩子,欢迎家长陪读(至少要等到孩子过了适应期再离开,尤其是10岁以下的孩子)。适应期后,家长是否陪读,可自由选择。 2、家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同时也是孩子成长过程

中最关键的老师。我们认为孩子是家长的镜子,要想孩子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家长必须同样拥有健康的身心。孩子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心地善良、心胸开阔、心境平和的人,家长起到90%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求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家长不能把孩子仍给学校,而不闻不问,自己不参与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更欢迎家长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来当志愿者、义工、兼职教师、专职教师或指导教师,以适宜的方式无偿或有偿参与书院的共建与教育。 2、教师 对一个孩子来说,生活在他身边的是什么样的人极为重要;对一个老师来说,他是什么样的人比他所采用的教育方式更重要。 2.1 书院教师必须喜欢每一个孩子,即便孩子少,也是一个圆满的书院。只要我们内心是欢喜的,书院就充满活泼泼、有生命力的精神气氛,而孩子们生活于其中,身心状态自会健康发展。 2.2 书院教师的角色,应该是适合孩子们的陪伴者和引导者。教师须有适宜孩子们的心态,与孩子们一起生活与学习,一起承受生命的欢喜与挫折,一起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灵素质。 2.3 老师必须认识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个古训。每个教师、每种教育方式都有缺陷,孩子们需要的是整体性的教育生活。书院教师须有包容之心、反省意识与合作能力,无论正面的建议,还是负面的质疑,都要及时、公开、坦诚地相互沟通。适度放弃自我克己适众,是书院专职教师的必备素质。

对联的练习题训练及答案(老师)

对联练习答案(老师)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 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 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 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C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1下面是一副励志联,上联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请选择最合适的下联( ) A、望梅止渴,何苦煎熬自己 B、守株待兔,还是丰衣足食 C、走马观花,胜若行云流水 D、隔岸观火,莫若前与帮忙 解析:D。平仄与意义。可以考虑与上联意思的联系,在意境等方面进行区别。由此可知,除了加强对对联知识的积累外,还须加强对生活的感悟。 2、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感世事对对子” ,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寸步优游知远近”选择最合适的下联( ) A、一生坎坷知冷暖 B、世事艰辛识人心 C、一生坎坷晓高低 D、人事沧桑见冷暖 解析:C。四个备选项从对联的知识来考虑,一眼可以排除A项,因其犯了重字 的错误,上下联同一位置不能重字。B项犯了词性错误,同位置词语词类和结构都要相同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人心”是名词,与远近结构也不同。D项对仗工整,对联音律讲究仄超平收,然“暖”为仄,不妥,且语意也没有C项衔接之自然。 3、以“近月江楼听水韵”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写它组成对偶句? 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临水楼台听涛声 B、逢春枯木又发芽 C、临风野陌醉花香 D、临日山崖观海潮 解析:Co C项属于工对,野是田野,陌是小路。与“江楼”对得上。A项犯重字,B项“又”与“听”字词性对不上;D “合掌”,即上下联所表达的意思重复了。 4、为上联“莺啼柳影琴声戚”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蝶恋花丛舞步欢 B、蜂鸣花间叫声欢 C、燕舞杨枝倩影赞 D、虎鸣山澜发雄姿

《朝花夕拾》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朝花夕拾》知识竞赛题选 一、填空: 1、《朝花夕拾》的作者是。 2、作者在《朝花夕拾》中全用第一人称叙事。 3、《朝花夕拾》原名《》,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 《朝花夕拾》结集出版前,曾在《》连载。 4.我在十岁时仇猫的原因是,然而大半年后,我才得知,隐鼠是被长妈妈一脚踏死的。 4、“我”平时叫带领我的女工“”,但到憎恶她的时候,就叫她“”。 5、《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称“阿长”为。 6、《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我”的祖母称“阿长”为________。 7、《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管《山海经》叫“_______”。 8、给“我”买了“我”梦寐以求的《山海经》绘图本。 9、《阿长和山海经》全文记叙了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女工阿长的几件事。①________②③④⑤ ⑥______ ⑦。刻画了一个、的劳动妇女形象,表达了“我”对阿长的。 10、“我”收到的第一个图本是一位长辈的赠品:。 11、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之类。而“___________”的故事则有些可疑。 1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____________”,“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13、“我”认为《二十四孝图》是宣扬_____思想的著作。 14、《五猖会》写的是一种_______。 15、“我”要到关东去看,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赛会是不允许看的,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 16、在出发去关东前,父亲让我背,直到“我”背下来,才能出发去关东。 17、“我”和人们都喜欢,他不但活泼而诙谐,但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慨。 18、“我”觉得一切鬼众中,就是_______有点近人情,那鬼手里拿着________。 19、在中,作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 20、在《无常》中,鲁迅提到了“______”和“______,”它们都是绍兴的地方戏。 21、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___________玩耍。 25、“我”儿时的玩伴是_______。 26、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的远。

教育学期末考试范围及答案

一、问题简答(4道,每一道题5分) 1、学校教育产生得条件 在我国古代学校以形式存在,如“私塾”“舍”等。在西方,学校为school,源于希腊语,意为休息、休闲得场所。教育在我国古代指得就是教诲人们做人得活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幸也”,“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者为教”。我国得学校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发展与社会需求得影响下产生于奴隶社会: 社会生产力得发展与奴隶制国家得产生为学校教育创造了物质条件。随着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资料生产不断丰富,人们得剩余产品不断增多,社会阶层得产生与国家得出现,随着奴隶制国家得产生,占统治地位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得经济利益与社会秩序,教育得产生成为必然。 体力与脑力劳动得分工与专任教师得出现;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与人才支撑。社会分工不断深入,从传统得生产领域发展到整个社会体系之中,使得一部分人从生产领域中分立出来从事专门得管理与知识活动,促成了脑力与体力得分工。同时国家得产生,为了方便国家得管理,传承国家得意志,代表本阶级利益得专任教师也由此产生。 文字得出现与广泛应用,为学校教育得产生提供了必要得文化基础。文字得出现成为人们记载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得唯一工具,文字产生后,促进了专门进行教育得场所(学校)与从事教育得教师得产生。 国家机器得出现,为学校教育得出现提供社会需求得帮助。国家得出现,机器得产生,国家机器得操作需要专门得知识分子进行管理,因此,进行专门得学校教育成为社会得要求。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学校教育得产生不仅仅就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得需要,更多层面上就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需求共同作用下得结果。 2、概括杜威教育思想得核心内涵 杜威就是美国著名得实用主义代表人,其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具有重要得影响。 从教育本质上来瞧,杜威将教育本质归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重组(有得也称之为教育即改造)。 从教育目得论来讲,杜威提倡教育无目得论,认为教育过程就就是教育目得。 从教育起源来讲,杜威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在恩格斯得教育起源于劳动得观点上进一步深化,认为教育不仅仅传递得就是劳动经验,同时她也传递得就是生活经验。 从教学论方面来讲;杜威提倡“儿童中心论”与做中学。杜威在法国著名教

中考语文作文学而推广之兼济天下素材

学而推广之兼济天下 2012年9月29日,一代禅宗大德,文化大师南怀瑾与世长辞,无数人为之哀恸。南怀瑾在中西文化界有巨大声望,被视作一代宗师,是现代中国文化“引路人”。 1918年,南怀瑾先生诞生于浙江乐清柳市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到十七岁时,先生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 为求深研佛法,南怀瑾奔赴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三年闭关批阅佛教经典<大藏经>,南先生穿上僧衣,于青灯古佛旁斋戒素食,日夜苦读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经典,以经为法,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致终生受益无穷。后来,南先生从峨眉山又来到乐山竹根滩五通桥多宝寺闭关静修,由于来访者日见其多,遂移至弟子张怀恕家书楼之上安居,禅修打坐外,便埋头于书丛之中,披阅了全套<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经史典籍,所获甚丰。1945年,南先生在神通俱足的风了和尚陪同下,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得以参透密宗各派奥秘。在川九年,南先生虽历尽艰险曲折,然终于修得大成。 1949年春,南怀瑾先生经波历险,始来台湾。刚开始,生活甚为清苦。然先生素来超然物外,依旧满面春风,并在此困厄之中完成了他在台湾的第一部巨着<禅海蠡测>。几年后,先生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掌教席,且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1969年,他立“东西精华协会”,意欲为台港工商社会注入中华文化之清泉,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接着,先生创立了“老古出版社”,后更名为“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创立了“大乘学舍”,后更名为“十方丛林书院”,并出版发行<知见>杂志。虽日见繁忙,然先生矢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夜以继日,挥毫写下系列传世之作,<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南先生将毕生心血结晶尽数贡献给了社会大众02006年7月1日至7日,年届九旬的南怀瑾在大学堂首次开讲,吸引了各方人士。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把余热发挥到了极致。 素材运用:其实,不仅是大师需要闭关,我们平常人也都需要闭关。当你心情烦躁时,当你事业困顿时,当你运道不顺时,就有必要退居一室,屏息万缘,澄心凝虑,对自己的以往做一番反省。直到找出应对的策略。如此,当你出关之后,必能比以前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私塾先生(高中阅读)

私塾先生 唐凤雄 先前,桑槐坪唐氏祠堂里有一私塾。私塾先生为村里一老学究,长须飘飘,一步三摇,才学渊博。祠堂高大深邃,每日里书声琅琅,给田园平添几分雅趣。 老学究年逾六甸,面容慈祥,执一铁尺教鞭,四书五经堆砌台前,自有几分威仪。而学生中桀骜不驯者有之,顽钝不化者有之,学究大伤脑筋,每言“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脸惋叹状。冷不丁,恍见私塾门口有人驻足,搁书去看,空无一人。天井中几条小小鱼儿于清澈见底浅水里钻来钻去。老学究便踱回去,继续授课,未几,又有了那种感觉,复去察看,直到祠外,见空旷田园有一牧童在牧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老学究动了愁思,叹息着入祠。 一日,天色阴晦。有人咣当一声将门撞开,身未见声先至:“夫子,土匪来了,土匪来了!”急呼阵阵。老学究定睛一看,竟是那未及弱冠的牧童。老学究慌了,倒是牧童不怕:“莫慌莫慌,土匪还在河对面哩,我再去缠一缠……”一溜烟就跑出祠堂。

土匪拥进桑槐坪,村人早就躲进山里了。土匪洗劫村子,没见值钱东西,骂骂咧咧,走了。 一日,私塾放学后,老学究一个人踱着步走出祠堂,见不远处草坡上那牧童咬着草根心不在焉地牧牛,他径直走上前去:“娃,你随我来,给你一样东西。”老学究柔声说。牧童忐忑地随老学究进了祠堂。老学究掩上门,掏出书。 “孺子可教也。往后,你就不用偷偷摸摸听课了。” “先生!”牧童跪下了。 牧童唐力做了老学究的关门弟子。 一晃几年过去,学童又换了一轮,老学究须发皆白,一堆雪似的在祠堂蠕动。在族人会上,他道出告老的念头,族人请问谁可接任,老学究手指一旁肃立的唐力:“他可担当矣。”众人讶然。一试之下,果然不负众望。 唐力做梦也不曾想到,年纪轻轻就做了私塾先生,自感责任重大,不敢误人子弟,授业之余,勤学苦练。置身清风涤荡一净的祠堂,思及牧牛求学经历,恍然若梦。 就在这一年,年轻的私塾先生又遭遇了咄咄怪事。秋凉一日,唐力正教习《三字经》这篇启蒙圣文,耳闻祠外沓沓之声,不经意地透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八集)

【传统私塾教育】 教孩子的学问第八集 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在前几期的节目中有提到,孩子背书的方法,可以用这个读一百遍背一百遍。 陈老师:四门功课,读一百遍背一百遍,自己要能正体字默写,还能够把它讲解出来大意。 传统文化老师:有家长来信呢就讲到,说有一个学校,他们这个学习的方法叫做“一三七”学习计划,这“一”呢,是一天读十分钟,“三”呢,是读三种经典,“七”呢,是读七天,也就是说每一天读三种经典,每一种经典读十分钟,然后读七天,用这种方法。 陈老师:这个时间不够,如果说三种经典,每天都读十分钟的话,才半个小时啊,二十四小时其它时间做什么呢?这个时间远远不够啊;第二,三种经典在同一天来背诵,这个也不好,师父常常教给我们,这个经典哪,他还没记住,下一部又来了,下一部没记住,再下一部又来了,他脑子是糊的。 传统文化老师:那这个家长就问,像我们这种,一种经典读一百遍背一百遍,孩子会不会枯燥啊? 陈老师:孩子会不会枯燥,你通过实验就够看得出来,你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我想是应该站在这个成年人这个角度,孩子会不会枯燥啊?其实啊孩子的心呢,他很接近纯净纯善,当然现在的孩子那就另讲了,就像你们说的三岁都管不了,他那心里边脑子里都是糊的啊,那是另当别论,总的来说呀,孩子应该是心比较安定的,那么读一百遍背一百遍目的何在呢?让他保持他现在这种清净心,是这个意思,他小时候心清净啊,受污染少啊,让他保持住,你说他会不会觉得枯燥啊?不会!什么人会觉得枯燥呢?心里边杂念欲望很多的人会觉得这个枯燥,他本身就比较清净,本身比较清净哪里来的枯燥啊,古人一直都是这么来的,所以我们现在是以污染的心、大人的心去揣度他,你那个教不好,你说这一天背三部经典,好像是不枯燥的,其实你把他的定力破坏了,背书为什么?这是最原始的问题呀,不是为了不枯燥啊,不枯燥是为什么?这讲不通嘛,所以这些都是西方人的、现代人的这些非常错误的观念,你去问很

2019半个多世纪前的“学堂和教师”语文

半个多世纪前的“学堂和教师” 《过去的教师》收集了半个多世纪前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师们的事迹,其中大部分是季羡林、梁实秋、齐如山等人作为学生的回忆,小部分是名师自述。它们选编在一起,既可看出那个时代教师的共同特征,也可见那时的文化人所特有的风貌。 沈心工与学堂乐歌 早在1898年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鼓吹维新,倡言废科举,办新学。新学课程设置中,就有学堂乐歌的科目。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 从19世纪40年代的鸦片战争开始,古老的中国不得不面临现代文明带来的冲击。当时,武汉能得风气之先,和这里的地理位置有关,也与主持洋务运动的晚清重臣、两湖总督张之洞有关。1904年农历新年之前,张之洞奏请修改了新的学制,将各地的书院改为兼习中西的新式学堂,同时废除了沿袭千年的科举制度。冯友兰父亲任职总务长的新式学堂是当时张之洞推行新政的一部分,学校的主要课程是教授外语。但这位科举出身的父亲还教孩子们唱一种叫做“学堂乐 歌”的新式歌曲:“天地泰,日月广,听我唱歌赞学堂。圣天子,图自强,除却兴学别无方。”冯友兰晚年的回忆录里,

这样记录唱学堂乐歌的情形:“我们这些小孩也学唱这个歌,其实也无所谓唱,因为本来没有谱子,只要大声念,再把腔拉长一点,就算是唱了。” 但冯友兰和武汉的学子并不是最早接触到学堂乐歌的人。此时,沿长江而下1000公里的上海,新学堂里孩子们的制服和歌声已经算不上新鲜。来自世界各地的各色探险者都选择上海作为登陆中国的第一站,黄浦江上汽笛声声,街道上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语与欧美语言交相斑驳,有钱人家的妇女会去西餐馆吃大餐,到租界看赛马……随时都可以看到、听到新奇的洋玩意儿。和各种西方文明一起传到上海的,就有学堂乐歌。 “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 1903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里传出来中国的第一首学堂乐歌《男儿第一志气高》。学校的乐歌课老师沈心工上一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开始教授学堂乐歌,开创了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先河。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上海人,20世纪初中国最早的一批留学生之一,著名的音乐启蒙教育家。 早期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旋律大多采自日本的歌

2018书院会讲发言稿:古代书院教学

2018书院会讲发言稿:古代书院教学 书院是为我国历史中教学机构,培养了诸多的精英,创造了辉煌的成果,也形成了一套机制完善的传统私学模式,下面是小编带来的2018书院会讲发言稿:古代书院教学,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中国传统教育有三个部分,一是官学,是指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者直接开办和管辖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二是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是进入官学教育机构之前的基础教育阶段;三是书院,是私塾毕业之后进入的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有固定场所,形成了固定的学制,有名师讲学,取得了突出的教育成就,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在历史上私人讲学是儒学传播的主要方式,而书院则是高级别讲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名宿大儒就是通过聚众讲学的方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文人的精神特性。 1、私学的不同发展阶段 私学与官学相对立存在,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私学教育主要产生于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孔子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门生,培养了大批掌握文化知识的人才。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教育,以六经为教科书:诗——语文课,书——政治课,易——数学课,礼——道德伦理课,乐——音乐艺术美学课,春秋——历史课。秦朝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令”,否定教育的作用,违

背历史发展规律,实为秦二世而速亡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今文经学为官学,但是并不禁止私学。于是古文经学面为由私人传授的私学,到东汉末年已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如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的私学学生多达千人以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衰颓,私学却呈现繁荣局面,名儒聚徒讲学仍占重要地位,学生人数上百人或计千人屡见不鲜。这个时期的私学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儒学,还包括玄学、佛学、道教、以及科学技术等。萧梁周兴嗣编辑了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千字文》、颜推之的《颜氏家训》成为家庭教育的代表作。《五经》《论语》《千字文》等教材还传入日本。唐代私学遍布城乡,制度不一,程度悬殊,既有名士大儒,如颜师古、孔颖达在任官之前,均是私学教师,“以教授为业”、“以教授为务”,一代名儒刘焯、国子学博士尹知章,不仕尹知章,不仕归田后均在家乡教授生徒;另一方面也有村野启蒙识字的私立小学。唐代以后,宋元明清私学教育,一方面是书院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私学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启蒙教材宋代有《百家姓》《三字经》,以及以后编的《千家诗》《杂字》等到。明清,学塾有坐馆(或教馆)、家塾(或私塾)义学(或义塾)等三种形式。清代一钧(1783-1854)撰《教童子法》是一部专门论述启蒙教育著作,对蒙学教授方法作全面论述,并对蒙学的一般原理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2、书院的千余年发展 据《新唐书》记载:唐开元“六年(718年),乾元院更号丽正修书院……十一年(723年),置丽正院修书学士。光顺门外亦置书院。十二年,东都明福门外,亦置丽正书院。十三

桂林的桂花

桂林的桂花 桂林是有名的景致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植物质源丰盛,市区仅高级植物就有1000多种。这里的气象和土壤条件特殊合适桂花的生长,在桂林无论是庭院、街道,还是山岩、水际、村旁,随处可见桂花的芳姿,甚至在石灰岩山上也有野生桂花的踪影。所以,桂林被称为“叶密千重绿,花开万点黄”的桂花之乡,素有“桂林桂林,桂树成林”之说。 一、桂林的古桂 桂林是桂花的原产地,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而桂花在桂林的生长历史可追溯到一万年前新石器时期。考古工作者在桂林南郊的甑皮岩洞穴遗址中,就曾发明有桂花的孢粉。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桂林市仍保存有不少古桂,成为这里奇特的景观。 目前桂林市发明的一株人工栽植的桂花树,位于市郊唐家里自然村旁。据1995年调查,该树高14米、冠幅14.7米、基围4.2米,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至今犹老干苍劲、生长硬朗、绿影婆娑,深秋花香远溢。是桂林目前发明基围最大、树龄最长的古桂,被称之为“桂花王”,是桂林桂花栽培历史长久的见证。 1991年桂林市国民政府拨专款进行重点维护的另一株古桂,生长在桂林市南边山浪石圩自然村旁,树高11米、冠幅15米、胸径0.9米,有三百多年历史。它苍劲挺立、枝叶繁茂,每逢中秋总是开满浓密的花朵。 桂林城中树冠最大的古桂生长在陆军学院院内,相传为百余年前私塾学堂的一位先生所植。因周围环境好,水肥富余,生长极茂盛。现树高13米、树围1米、树冠笼罩面积320米2,浑圆的树冠、碧绿的枝叶,给校园增加了奇特的风景。 在桂林,古桂最集中的处所要数南郊建于1869年的雁山园。当年建园时,园路旁、山边、塘畔都遍植桂花,目前仍保存有近100株,树龄都超过了百年,是桂林市保留古树最多的处所。园内的古桂又以丹桂最为著名,它与方竹、绿萼梅、红豆合称雁山园“四宝”。 二、桂林的桂花种类 桂花又名岩桂或九里香,属木犀科木犀属常绿乔木或灌木,在桂林露地生长的桂花均能长成乔木。其种质资源丰盛,栽培历史长久,数量众多。据初步调查,常见的有下列四个品种: 金桂(o.fragrans var.thunbergii)树身浑圆、植株高大、枝繁叶茂,花金黄色、香味浓郁、产花量大、花易脱落。

亳州市2021版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A卷

亳州市2021版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一下·丽水月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甲]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截至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中国已与4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50余份“一带一路”相关合作协议。[乙]协议的主要内容分为8个部分: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双方积极行动、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共创美好未来,然而,美国总统却在国会的国情咨文里,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丙]同时大事渲染希腊、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给予所谓“援助”。 (1)文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评头论足 B . 截至 C . 大事 D . 给予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春节期间,打车需求量增加,正是网约车大显身手的时候,可是频频出现的打车难、打车软件乱加价,让人心堵,也凸显了供需矛盾。 B . 15日上午7时18分,在溪边下游发现了伤痕累累的、没有了生命特征的周炳耀,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人们伤心不已。

C . “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实施诈骗,他们采用的诈骗手段包括假链接、假客服、弹出窗口、网络诈骗等。 D .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统计数据显示,在德国的实体书店、网络书店以及电子书三种销售形态中,实体书店销售额始终占据图书市场的半壁江山。 B . 所谓诗学,就是将生活中可以成为诗的原料融合、升华、提炼到诗的境界,使之陶冶、熔铸、炼化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手段。 C . 由于文化断层已久,传统私塾教育失传,导致民间各种“读经教育”由于缺乏引导和规范,甚至带有愚昧的宗教色彩。最流行的“弟子规”、“老实大量纯读经”等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极为荒唐野蛮的愚民“读经教育”。 D . 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的高水平决定了供给能力大小,创新不仅体现在研发上,还体现在营销方式及产品质量追溯和售后上。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2017·广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克利福德?吉尔兹曾提出著名论断:“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理论奠基人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试图从地理、宗教、民情、风俗中追寻法的精神。他们虽然都没有洞悉法最终根源于特定社会的经济物质条件,但都从德与法的关系角度,阐释了一个民族的德性惯习极大地影响到法的内容与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德与法相互交融,德乃人们心中之法。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即表现为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亦即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法治成功的内在标志,是法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而不是畏惧、忌惮法的强制力,即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引导并赢得“人心” 法律与道德并非浑然一体。一般而言,国人擅长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因而常常容易将道德与法律做一体性认识和处理,然后如太极八卦一般,讲究两者的相互转化。这也是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现代社会,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法律获得相对独立性和自足性,有助于形成适应现代工商业社会生活的法律体系、树立法律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当然,在分析法律的相对独立性、看到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

三耙子难倒游学先生

三耙子难倒游学先生 武汉江夏胡学金一.引子 百年前,农村没有公立学校,只有私塾。先生办个学馆,也就带几个学生,主要教学生识字,吟诗作对。收点学费(主要是粮食)维持生计。这是好的职业。有的读书人找不到好的职业,怀才不遇,就到处游学,遇到相中的私塾,就跟先生比试,若先生不如他,自觉走人,游学者就成了私塾先生。有更有学问的先生教孩子,家长当然高兴。二.故亊 故事发生在某农村,有兄弟二人,兄为人老实,读过书有文化,故办了一个私塾,以教书为生。弟弟没文化,以种田为生,但非常聪明灵活。 一天,弟弟农作回家,看见哥哥呆在家里,唉声叹气,问哥怎么回事,哥哥吿诉他,自已学问不如别人,我的位置被游学先生占了。弟弟跟哥哥讲,不要紧,我明天就去跟你弄回来。 第二天中午,弟弟回家,高兴地跟哥哥说,游学先生不如我走了,你继续去教书吧。哥哥感到奇怪,我都不如那人,你一个黑肚子汉,怎么胜了他,弟弟说简单,我走去三耙子就把他耙住了,学问不如我只得走人。哥哥说,怎样三耙子

说我听听。弟弟就把故事讲了出了。 笫一耙,如下图: 这本来是以前用来打草鞋的耙子(现在某些旅游景点为了制作草鞋还在用)。我说丁字头上长三点,是什么?他答不上来。 笫二耙,如下图这本来是农民用来平整田地的土地用的耙, (很多农村现在还在用,用牛拉)我说两橫四直, 前七后八,七八一十五点,点点如刀。他又 答不上来(认识这个耙的就知道有多形象和 具体) 笫三耙,如下图这是农村农民用来拾粪用的耙,可 惜现在基本没人拾粪了,耙子可能也没 了。这位老弟在一次拾粪时,看见一只猪仔掉 进粪池里,用此耙捞了起来。所以他的笫三 耙是:朱文公生九子一子落水,得亏了何人 搭救?他更是答不上来。 就这样,游学先生自愧不如,只好走了。 听完老弟讲完故事,哥哥叹息道,老弟真聪明灵活,哥枉读了这些年书,哥不如你。

左松涛 新式学堂与民间私塾的博弈

左松涛新式学堂与民间私塾的博弈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晚近国人的教育观受到外来思想的深刻改造,对传统私塾与新式学校均有简单化的评判倾向,多视两者为落后与进步、野蛮与文明之争。新式学堂与中土学塾,教育理路存在差异。新式学堂注重实用,将知识分门别类教授,不以一师为范围,学生转益多师,师道尊严大失。旧有学塾强调道德教育,单纯的知识授受,仅是教育的一部分,学塾以一师为中心,所习以老师德行文章为模范,是所谓“师教”。两种教育理路本 各有所长所短,并非一方绝对高明。无论对科举停废前大量存在的旧式民间学塾,还是从清末到民国所发生的私塾与学校长期的纠缠竞争,亟待进行深入、持平的研究。左松涛教授新著《近代中国的私塾与学堂之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5)竭力重构当年的历史环境与历史观念,重建有关近代中国私塾与学堂之争的诸多重要史实,可为中国追求教育现代性的努力提供多方面的参考。*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与微信后台联系。新式学堂与民间学塾的博弈(节选) 文| 左松涛 科举停止,学堂竞立,人心摇动。1905年,山西举人同时 亦是塾师的刘大鹏观察到风气已有替换,认为“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涣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

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 由于前途不再,以教授举业为主的学塾多有倒闭,塾师出路堪虞。10月22日,刘大鹏在太谷县城聚会,“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可谓观感一致。从11月日记开始,刘大鹏不断记录同行停业的消息,11月3日记“科考一停,同人之失馆者纷如,谋生无路,奈之何哉!”12月25日记“顷闻同人失馆者多”,次年3月19日记“去日在东阳镇遇诸旧友借舌耕为生者,因新政之行,多致失馆无他业可为”。 类似情形,在其日记中不断出现。这不是山西一地情形,可资印证的是,1906年湖北鄂城学子朱峙三也注意到:“县市教书先生今春学生甚少,盖各生家庭均观望城内新开之三堂小学也,纷纷问讯。” 该处小学堂所招学生,基本在十四岁以上,甚至三十多岁者亦有多人前来报考。《图画日报》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报道清末上海新年出现的新现象,称:“新年已过学堂开,学子莘莘鱼贯来。宝贵光阴休混掷,各将子弟快栽培。新学昌明旧俗除,不须香烛把诚舒。皮包一个携将去,上课钟鸣即读书。讲堂优礼谒先生,脱帽鞠将右手擎。不比昔时须下拜,磕头习惯幼年成。笑煞村儒尚训蒙,赵钱孙李教儿童。一心只望新生至,开馆收来贽见丰。” | 《开学堂》,《图画日报》第196号第7页 一旦失去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稍有风吹草

《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2016年2月15日下午,听徐建顺老师讲中国古代教育,受到很多启发,尤其是讲《顽童闹学堂》那一段特别精彩,原来,在顽童闹学堂的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听完他的讲座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真的误会中国古代的教育了,西化的教育把我们害惨了!下面的内容是我做的听课笔记,文中许多观点是随手记录徐老师所讲,也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可能会与老师的本意不完全一致。老师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录得很匆忙,语言有些零乱,分享给大家,供参考与批判。 一、中国古代教育总的特点是“人”的教育 从培养目标上看,中国古代教育可以分为三类:1、成人教育——以品性为最终目标2、化人教育——以熏陶为主要形式3、立人教育——以生活能力为基础 从结构上看,中国古代教育可以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专业教育三个层面。大的也可分为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两个层面。 从这些特点上看,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是人,目标是成人、化人、立人,今天的教育有的说法是培养考试机器,有的说法是培养劳动大军,有的说法是培养接班人,比较起来,哪个更科学呢?

二、中国传统蒙学的力量,让农村也很有文化 按照时间顺序,中国古代的教育先有家庭教育,后有蒙学教育。家庭教育主要覆盖的是0-3岁,主要是由母亲负责的性情习惯养成,这是蒙学基础。《礼记》上就记载了从胎教说到出生的养育常识,一个核心的思想是养成人的中正,主要是性情习惯的培养。 4-7岁的孩子,则要进入蒙学馆学习,主要由蒙学先生教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徐建顺老师说,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主要方面,是中国蒙学的教育目标。当今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不教生活的教育。根据对一些上过私塾的老先生们的采访,可以得知,孩子们到蒙馆里读书时,发现《三字经》和其他歌谣,都是母亲教过的。在中国古代,蒙馆先生、学馆先生分得还是比较清楚的。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蒙学馆的教育目标主要了解中国的基本文化常识,养成生活的良好习惯,这是所有孩子都要达到的。另一个目标,是极少一部分孩子要达到的,即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达到了这个要求,先生就会推荐他到学馆。《官场现形记》里有类似这样的记载。没有这份资质的,所谓的知识学习就此就结束了。 中国古代没有规定,穷苦人家的孩子不能读书。从先秦到明清,都有穷苦人家读书出来的例子。中国古代宗族聚居,一个家族一定会有富人,富人有三件事必做,修祠堂,修路,

职业教育课程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A卷 选择题:(2*10=20分) 1.职业教育在古代社会采取的主要是(C)形式。 A.家庭教育 B.私塾教育 C.学徒制 D.官府办学 2. 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模式是(D) A.集群式课程模式 B.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C.MES课程模式 D.三段式 3. 以学科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的课程形态的是( C )。 A.学生中心课程 B.社会中心课程 C.学科中心课程 D.科目本位课程 4.下列特点中,(A)不属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特点 A.直接性 B.多样性 C.共适性 D.应变性 5. 职业教育课程分析可划分为(B)三个阶段。 A.社会需求分析、行业分析、学科分析 B. 社会需求分析、行业分析、教学分析 C. 行业分析、学科分析、教学分析 D. 社会需求分析、学科分析、教学分析 6. MES课程内容的基本单位是( B) A.培训大纲 B.学习单元 C. 学习材料 D.培训模块 7. 在课程理论研究上,( D )把研究范围从课程开发拓展到了如何教学,提出了行动导向和项目导向的教学理论 A.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B. MES C.“双元制”课程模式 D.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8. 学习领域,是行动领域的教学归纳,是按照教学论要求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归纳后用于职业学校的教学行动领域。下列命名,能够体现学习领域命名原则的是(A)。 A.人力资源信息收集与处理 B.点钞票 C.最优化策略 D. 经济学 9. 下列关于学习情景与学习情境区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学习情景设计时间跨度长,学习情境设计时间跨度短 B学习情景难度较低,学习情境难度较高 C.学习情景涉及的要素较少,学习情境涉及的要素较多 D.学习情景活动空间较小,学习情境活动空间较大 10.集群式模块课程力图吸收现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优点,及我国传统模式的长处,形成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又符合教育内在规律并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模式,其最主要特点是(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