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做好询问笔录

如何做好询问笔录

如何做好询问笔录
如何做好询问笔录

如何做好询问调查笔录

违法生育执法办案过程中询问调查笔录不仅紧密关联案件的调查成败,而且也同其它证据一样作为整个案件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办好案件,提升案件质量,使案件经得起复议与诉讼。掌握现查检查笔录询问笔录的制作要点与技巧很值得交流。

一、询问笔录的作用

询问笔录是指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在案件调查、案件复查过程中,为查明案件事实、收集证据,而向案件当事人、证人和其它有关人员调查询问与案件有关情况时所制作的

笔录。属于证据类法律文书。其作用有:用于收集案件所需要的相关证据材料;核实已取得的证据材料是否真实;在案件调查中扩大或发现新的违法事实及相关线索。

二、询问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

1.合法原则。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计划生育行政执法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违法生育行为,可以依法调查;询问,在询问时,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如:在询问笔录首页载明我们是XX辖区的计划生育执法人员、出示行政执法证件等文字叙述、笔录交被询问人阅读确认并签名等等。)

2.实事求是的原则。办案人员应当做到全面调查,客观取证,耐心听取被询问人的陈述,不应该先入为主带着“框框”去询问。

3.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陈述的原则。询问取得的成果固然重要,但是人的陈述始终具有不确定性,需要查证属实,经过审查判断,才能作为证据使用。通过询问得到的结果,与其他收集到的证据如出生医学证明、生育证、住院记录、病例、结扎证明、身份证、结婚证、户口本等相互验证,形成有效证据链,才能作为定性处罚依据。

4.严禁诱供的原则。诱供不仅仅会使取得的询问结果无效,还可能会使当事人逃脱或削弱必要的行政处罚,而且会损害执法形象。

三、询问笔录笔录制作应注意的事项

1、亮明身份,出示证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明确提出:“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所以做询问笔录之前应掌握案情,提高认识,做好准备。在笔录情况栏中记载执法人员出示执法证件、表明身份的情况,使执法由被动变主动,由程序不规范到规范。

2、主次分明,记录清楚

制作现场检查笔录最重要的是记录人员。询问笔录由首部、正文、尾部组成。记录人员应逐项填写完整。首部应当填明询问时间,包括询问开始的时间和询问结束的时间。询问人员,应是两名以上具有执法资格的执法人员,临时人员和公勤人员不应记录在内。当事人是单位的应写明单位全称,是公民的写明个人名称。见证人一栏很重要,能证明笔录的效力。正文是笔录的重要部分。在记录过程中应最后,询问人员应分别签字,不能由一人代签,记录人员也应签字,有其他人在场的,由其他人在见证人栏中签字。

4、记录为辅,取证为主

制作询问笔录是获得第一证据的先导,也是案情的突破口,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证明违法事实的存在。记录人员在记录中普遍存在主观性,对违法事实的记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造成检查人与当事人产生纠纷和争议。在询问的同时,获取其它的证据与此证据相互印证是很有必要的。

5、自始至终,程序合法

现场询问笔录制作完毕,保证记录准确,交给当事人阅读或向其宣读,并由询问人、记录人、当事人签字或盖章。当事人拒绝签字,应在笔录中记明当事人拒绝的原因。有见证人时,应当由见证人签名或盖章;没有见证人时,应利用录音设备录制当事人拒绝签字的证据。

四、询问笔录的制作要点和技巧

(一)、询问笔录的制作要点

制作询问笔录,应围绕以下几点通盘考虑。即:一是什么人;二是什么时间;三是在什么地点;四是实施了怎样的行为;五是有何从重、从轻、减轻、免除情节;六是全面分析看有何矛盾及疏漏之处,并加以分析论证。

(二)、制作询问笔录的技巧

1、询问笔录的准备阶段。

询问前准备目的是理清思路,突出主题,紧紧围绕违法事实展开询问。制作询问笔录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关系到整个询问工作的成败。办案人员在接触个案之前,应先拟出一个询问提纲,只有经过缜密的分析、梳理,有步骤、按计划地展开询问工作,才是制作询问笔录的第一步,制作询问笔录的准备工作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执法人员在对当事人进行询问前的准备主要分为案情准备、心理准备和物证准备。案情准备即要求执法人员在进行询问前,必须要认真地了解已经掌握的情况和被询问人的基本情况,这有利于在询问过程中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心理准备就是要求执法人员在进行询问前,对这次询问的目的、询问运用的策略、方法及切入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制作笔录时围绕目的开展询问。同时,对被询问人可能会发生的抵制询问、回避重要案情等情况要有所预见。物证准备是指对案件已经掌握的物证(如出生医学证明、生育证、

病例等),应准备齐全,以便在询问时及时向涉案人出示,掌握询问主动权。

2、了解熟悉基本案情。

询问人员必须要认真地了解已经掌握的情况和被询问人的基本情况和熟悉本案已有的材料,这有利于在询问过程中有的放矢,突出重点。了解这些基本案情,可以在大脑内搜索当事人大概的违法事实。这对个案的定性,笔录的定势将起到关键作用。不仅可以提高询问的效率,而且可以减少询问的盲目性。

3、选择合适的询问的地点。

要找合适的地点对当事人进行询问。比如可以选择单独的办公室,必要条件是相对安静,光线充足,无他人干扰。被询问人一般只限定一人,应要求其他无关人员回避,以免人多口杂。参与询问的人员也不亦太多,尽量不给对象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在进行询问时,执法人员必须是两人或两人以上,一人记录,一人或一人以上询问。在询问开始前,执法人员应出示证件,表明身份。

4、询问时的态度和气氛。

在询问过程中,记录人员应对涉案人的回答据实记录,方言、土语也应按音记录并在后面用括号注明意思。询问人员对涉案人的提问必须与案情相关,并不得采用威胁、引诱等方式套取涉案人的口供。作为执法人员应充分尊重被询问人的权

利,准许被询问人进行陈述和申辩。对与案件有关的内容,及时予以记录。制作询问调查笔录虽然是行政执法行为,但在调查中切不可盛气凌人,更不可出口伤人,否则不但不能让询问对象信服,反而会让对方产生逆反心理,对调查询问工作不予配合,甚至发生对抗,使整个执法工作出现被动。询问人员说的每句话,都要做到慎之又慎,绝不能授人以柄。可以采用加重语气、突出重点的方法,说出的话应掷地有声,紧紧抓住实质问题和被询问人已暴露的问题,有条不紊,顺藤摸瓜。在被询问人“话匣子”打开时,要不温不火,乘胜追击。当被询问人不予配合,甚至个别耍泼时,要以静制动,切不可乱了自家方寸,火上浇油。《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7条第三项规定: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证据,如果因为询问人暴躁我们就跟着发脾气,那不仅影响调查的顺利进行,而且作为证据的询问笔录是否具有证明效力将成为问号。当然,说话掷地有声,具有震慑力,那是令另一码事。事先收集到的证据是执法人员询问时的有力武器,在询问中,掌握好时机向被询问人出示证据,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

★5、询问人和记录人密切配合

询问与记录是完成一次询问调查的二个方面,虽由不同的人完成,但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需要二者讲究一定的技巧,密切配合。询问开始前,询问人员和记录人员应事先沟通、交换意见。记录人员应了解询问人员询问的主要目的、方法、询问的重点等,以便在记录的过程中能时时抓住询问的重点进行记录。询问人员也要了解记录人员的记录速度,

在询问时负起引导、把握的责任,调整好语速。在询问过程中,询问人根据询问的需要和当事人回答的情况,会采用不同的节奏进行询问。在快的时候,记录人员很难记录全部询问内容,这就要求其根据询问的目的,有针对性地予以概括,等询问人员放慢节奏、缓和气氛时,及时补记。对于不明确的地方,也可以在此时作适当的补充性询问。记录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不能随意取舍,不能将检查人员的主观推断掺入记录的内容之中,以保持其原意不变。记录的文字用语要肯定、确切,不能用“大概”、“可能”、“较长”、“也许”等不定量词,使用数量词要准确。询问人员在询问完以后,应对笔录进行检查,对有问题的地方核实改正后再交当事人核对。

6、记录要清楚。

一是字迹要清楚,笔录要整洁,让人看得清楚。绝对不要随便涂改删减,否则有失法律文书的严肃性。确有笔误需要改正的地方,须由询问对象于此处印上指印。二是内容要清楚。从询问对象身份、住址、联系方式到违法违规事实等情况,从执法人员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到询问对象的认识和意见都应认真记录在内,但与案件无关的内容无须记录。三是层次要清楚。笔录格式一般采用一问一答式,问题的脉络要清晰。

7、询问的技巧和方法。

同样一个问题,问法不同,效果也迥异。一是用词要巧。问话底线是不触动对方敏感的神经,以便其认可并在笔录上最后签名。二是问话要巧。在询问过程中,办案人员

可根据个案的具体特点、已方掌握证据的情况、以及被询问人回答问题的态度,采取不同的询问问话策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试探性发问一般用于初次询问。在被查人处于戒备状态下,不能一开始就问关键重大问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询问人对询问是否成功没有把握,所以应先进行试探性发问,如:“你叫什么名字?”“年龄?”“家庭住址?”两、三句话是常规性的,具有查明身份的意图,被查人也不会有什么反感,可以起到缓和被查人紧张心理的作用。通过试探性发问,看对方能否交待违法事实,同时可以观察了解他的个性、特点、智力水平、道德品质和他采取什么方法对付询问。经过试探性交往,询问人对被查人就有了基本的了解。如态度是坦白或比较坦白的,心理是狡辩或者抗拒的,个性是通情达理或粗暴恶劣的,为继续发问或下一次询问创造条件。

简单发问因被查人的接受能力限制,只能用简单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发问、论述。为的是使被查人听明对话的内涵和外延,以便定向反馈。防止似是而非,生硬难懂的字眼出现,以免被查人答非所问,或模棱两可,甚至造成误解,增加被查人陈述的心理障碍。根据询问情况和策略需要,采用简单用语。如被查人已准备交代事实时,立即显现出较少顾虑和狡辩的可能性,为了明确肯定某种情节、某件证据,可以简单明确的提问,让被查人作出回答。因为此时,被查人违法事实已基本明朗化,用不着多加修饰的去引导、暗示,只是注意言语不要过于刺激对方,使他感到真诚、正直、可

信就够了。这样会更显得询问人是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加深被查人对询问人敬畏心理和依赖的心情,积极配合,如实陈述。

委婉发问在询问中,可根据时间、地点、对象和对案情的掌握程度及策略的需要。在不便、不愿、不宜直说的地方,故意用委婉的话,把本意暗示出来,使其意在言外,让被查人听出弦外之音来。这样就可以避免直接言词的刺激性,以免被查人产生反感。

直接发问直接发问有启发式、揭发式、质问式、驳斥式四种。启发式是引导、启迪被查人,重在询问言语的真挚、热情、体贴、关心,给被查人一种积极的思想影响,使其承认违法行为。揭发式是针对被查人狡辩、抵赖的态度,揭露其谎言,抓住要害,一针见血,哪怕一件事,常常也能制被查人于无可辩驳的境地。质问式是当被查人在陈述和辩解中出现矛盾时,运用的询问方法。被查人所说的道理经不起逻辑推理论证或已经不起实践检验时,提出质问,使其不能自圆其说,抓住明显的与事实不符的狡辩,以事实分清是非,使被查人在事实面前,在真理面前无可辩解。驳斥式是被查人说了假话、谎话和毫无事实依据的话以后,询问人用事实直接予以驳斥,揭穿被查人的伪装和谎言。

迂回发问是相对于直接发问而言。通常用于违法案情较为复杂,被查人比较狡猾,已经有了应付询问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发问不会有好的效果,采取迂回的方法,使被查人不知不觉地进入询问正题,可防止被查人在正面回答提问时有狡辩的余地,使他内心形成进退两难,不打自招的

局面。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对从侧面看起来同违法案件无实质联系的问题发问,使被查人思想麻痹,产生错觉,摸不着询问人意图,同时也可避免直接发问使被查人一下子适应不了,而形成僵局的情况。迂回发问,从与案件无关紧要的问题问起,被查人就不会过于戒备而能随意交谈,往往回答的正是证人不详知的问题。询问时,被查人可能在狡辩中漏出破绽,询问人要抓住时机根据漏洞再提出与案件有关的问题,被查人就难以回避。这样就可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外围到核心,逐步把被查人违法问题问清挤净。

跳跃式发问是在询问人已经掌握了一定证据、材料,被查人不仅不如实陈述违法行为,还早有防备,并对一般询问方法比较了解时采用的方法。这是为了打乱被查人事先准备的防御办法和编好的陈述及辩解腹稿的询问方法,适用于案情比较复杂的违法行为。有些被询问人熟知询问方法,这时询问人适当挑出一件或几件事实情节发问,使被询问人措手不及,往往被迫在陈述和辩解中出现矛盾、破绽,而无法自圆其说。有时根据询问进展也可以采取命题发问,使被查人防不胜防。前提是必需对当事人家庭及事实情况了如指掌。

循序渐进发问是步步为营,逐步揭露被查人违法行为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询问人必须认真阅卷,熟悉了解案件情况,将问题按时间顺序或按不同性质列出详细的询问提纲和计划。主要针对非法抱养或不承认是亲生子女及假离婚等案件,这种外延大于内涵的提问方法,允许被查人思考、回忆并作详细陈述。询问人要认真做好笔录,一次询问不完可以二次、三次询问,只要被查人不拒绝陈述又不有意东扯西拉拖延时间,就尽量让被查人详细讲。然后将被查人陈述与

拟定的询问提纲对照,审查看哪些讲了,哪些没讲,有哪些新情况,哪些仍有疑点矛盾。对被查人承认又与询问人掌握情况相符的应认定,不要复重。对没有讲的,下次再问。对新情况和疑点、矛盾应采用其他方法核实,核实后根据情况确定询问方法和内容。询问时要有重点,提问要有针对性,不要泛泛地问。为使询问按顺利进行,可就一个时期、一个地方、一种类型、一次或一笔违法情况逐一发问,弄清一个再转入下一个,然后综合起来研究认定,去伪存真。

8、拒绝询问者心态及询问技巧

在具体办案中,一部分询问对象会主动向卫生执法人员如实交待问题,提供线索。但是,由于利害相关,有的被询问者一开始就不合作,有的在反映或交待中,对一些实质性、关键性问题躲闪、回避,甚至拒绝回答。这种拒绝询问的心理通常起因于被询问对象对后果的顾虑与担忧,对计生执法人员的误解、敌视,以及对被询问事件的戒备等等。因此,有必要研究和解决询问的技巧问题。

1、拒绝询问者的通常表现

在办案中让执法人员碰钉子的都是些什么人呢?一是

一般性证人,他们对自己没把握,怕说出来于己不利,常常躲闪回避,有时会给询问者软钉子碰;二是当事人之一,这些人对执法人员办案目的有怀疑,会出现恐惧心理和强烈的自我辩解意识,对询问后果表现出明显的忧虑和担心。另外还有一类是已经心知肚明,他们会故意给执法人员出难题,甚至专门找岔子,阻挠办案。

2、改变被询问者拒绝态度的可能性

社会心理学把态度的改变过程视为沟通、劝导过程,“是劝导者通过各种方法,作用于目标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劝导者(改变别人态度者)有意识向目标对象(态度被改变者)传递通过考虑设计的信息,希望能够借此以改变对方的态度”。这里说到了在改变态度过程中,起作用的三个因素:劝导者——执法人员,传递的信息——执法人员对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以及拒绝询问者周围的情境。

劝导者执法人员如果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政治素质等,在询问时,又能以自己的诚恳、刚正赢得拒绝询问者的信任,就有利于其改变态度。

传递的信息执法人员宣传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是否适合被询问者的心理特点,讲话的方式是否恰当,找出突破口的时机是否恰到好处等等,决定了说服效果的好坏。

周围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被询问对象对周围情境所持的

立场、态度,对其是否改变态度起重要作用。

只有掌握了这些因素,才能与被询问者沟通思想,使其正确对待发生的问题,严格履行提供证据的义务。

3、利用法律的威慑力

适当的时候,可以利用法律的威慑力,有的询问对象在知道办案机关开始查处后,烦恼、紧张、焦躁等情绪是可想而知的,由此形成的心理压力常常使他们非常压抑。这类人无论其性格如何固执,对所造成的事实承担什么责任,他们在对待自己的行为上都有一种侥幸心理:一曰“拖”、二曰“躲”、三曰“抗”。实在不行,有的人软磨——死活不开口;有的人

硬抗——发脾气或干脆当面否认等等,以各种方式建造自卫的“保护壳”。这时执法人员要视具体情况,恰当、正确地利用法律的威慑力使其有一定的恐惧感。这种方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叫做“恐惧唤醒”法。使用时要适度、恰当地告诉询问对象一些问题的严重性,给以明确的指示和出路,使之解除恐惧,改变抗拒的态度。

9、询问结束阶段,

询问结束应将询问笔录交给被询问人核对,对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向其宣读。如被询问人认为笔录有遗漏或差错,允许其补充或更正,更正处由被询问人加按手印。被询问人认为笔录无误后,要在笔录每页签名和加按手印。此外,笔录每一页都应由被询问人注明“笔录经本人核对,记录属实”。当事人拒签的,应在笔录中注明。最后,与案件有关的在场人员都要签名,询问人、记录人要签署日期并签字,询问人与记录人不得相互代签。

证据的种类

证据包括以下几种:

(一)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所记录或表示的,以证明待证事实的文书。比如合同、书信、文件、票据等。

(二)证人证言:是指证人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对案件事实的陈述。证人所作的陈述,既可以是亲自听到、看到的,也可以是从其他人、其他地方间接得知的。

(三)视听资料、计算机数据:是指用录音、录像的方法记录下来的有关案件事实的材料。比如,用录音设备录制的当事人的谈话,用摄像机拍摄的人物形象及其活动,用电子计算机储存的数据和资料等。

(四)当事人陈述:是指案件的直接利害关系人提出的关于案件事实和证明这些事实情况的陈述。

(五)鉴定结论:是指通过法定机构技术鉴定作出的结论。比如,亲子鉴定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