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 初唐诗坛之一

第二讲 初唐诗坛之一

第二讲 初唐诗坛之一
第二讲 初唐诗坛之一

第二讲初唐诗坛

一、唐诗的分期研究

代唐从唐高祖李渊代隋(618),至哀帝李柷被逼让位朱金忠(907),共换了二十一个皇帝,历时289年。

唐代的诗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的变迁,在唐代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很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段落,对此,前人早已有所认识。现代人对唐诗发展演变的分期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二分法、三分法、五分法、六分、八分法等不同的分法。

二分法:胡适《白话文学史》。

陆侃如《中国诗史》亦取此法:“就唐诗而论,把世纪中年,是个分水岭,以前和以后的诗是不同的。”分水岭即安史之乱。

三分法:郭扬《唐诗学引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1、准备期:宫体诗、风骨诗、非古非律诗;

2、鼎盛期:主题正大,以气使才。主要形式有功业诗、边塞诗、山水诗等;

3、衰变期:新乐府、怨刺诗、咏史诗。

五分法: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992年辑入上海书店影印的《民国丛书》第三辑):1、齐梁古典作风期(初唐);2、浪漫文学隆盛期(李白及开元诗人);3、写实文学诞生期(杜甫、白居易);4、唯美文学发达期(温、李);5、唐诗颓废期。

六分法:梁超然《唐诗分期论纲》(陕西人民出版社):1、沿袭期(618—660,到高宗显庆年);变革期(高宗龙朔—开元初,即662—716);鼎盛期(开元天宝—代宗永泰年间,即717——766);徘徊期(代宗大历至永贞元年,即766—805);探索期(宪宗元年至大和年间,即806—836);深化期(文宗开成至唐末,即836—907)

许总《唐诗史》(江苏教育出版社)承袭期(六朝余绪)、自立期(唐音初起)、高峰期(气象高华)、扭变期(激荡回旋)、繁盛期(众派争流)、衰微期(艳俗余波)。

八分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基本上是将四分法再一分为二。

对于唐诗演进过程的描述,最为流行的大致有所谓“五唐说”和“四唐说”。

五唐说最早始于宋代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诗体》中说,“以诗而论,则有……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并且指出,唐初是承袭陈隋之体。盛唐体指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之诗。大历体指大历才子之体。元和体是元白诸古诗。这五种体式的标示,实际上已勾

勒出了唐诗流变的一个基本轮廓。

严羽之后,元人杨士弘选录唐诗,编成《唐音》一书。他将严羽的五体并为“初、盛、中、晚”四体。到了明代的高棅首倡的“四唐说”已扩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趋于定型。他在《唐诗品汇·总序》中指出:“有唐三年,众体备矣,故有往体、近体、长短篇、五七言律句、绝句等制,莫不兴于始、成于中、流于变,而陊之于终,至于声律、兴象、文辞、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详而分之,贞观、永徽之时,……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龙以还,洎开元初,……此初唐之渐盛也,开元,天宝间,此盛唐之盛也,大历贞元中,……此中唐之再盛也。下暨元和之际,……此晚唐之变也。降而开成以后,……此晚唐变态之极,而遗风余韵犹有存者焉。”并且他从盛衰正变的指导思想出发,对各个阶段的代表诗人、诗风作了论析,同时他在《品汇》当中对于唐诗各个阶段的嬗变潜衍过程也作了说明。从此四唐就不仅分体,而且成为唐诗的分期。

按这个分法,初唐不包括高祖时代、中唐又太短,所以还不甚严密。明末沈骐在《诗体明辩》的序里分唐诗为“四大宗”,修正了这两处。此后,“四唐说”便为历代诗论家论唐诗流变所遵循。现在一般所说的初盛中晚的时限大致是: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约为百年。

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约五十年。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元年(836)约七十年。

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宣帝天祐四年(907)约七十年。

二、唐诗概貌及代表诗人

初唐约百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其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后两个五十年。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而以“绮错婉靡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坛上比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先是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有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最后是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展健康地发展道路。

总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诗歌的现实性和思想性还有待提高,但已经透露出了新的气息。

第一章初唐诗坛对齐梁宫体诗的继续及嬗变

教学目标:了解初唐诗坛概况。

教学重点:宫廷诗的发展与意义,“初唐四杰”及陈子昂诗歌理论及创作。

教学难点: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比较、讲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初唐诗坛

一、初唐诗坛之宫廷诗

1、宫廷诗时代

当隋师渡江攻入建康,南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后主投降,陈亡。中国经历了二百七十馀年的南北分裂,由隋重新统一。但是,短暂的隋朝并没有真正使南、北文学合流,而是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南方的柔媚、婉约,北方的粗犷、质朴。

到初唐的前五十年,以唐太宗李世民为首的诗人对南北文风的差异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对南朝齐梁文风有所批判,提出了融合南北文风,各去所短,合取所长的文学主张。但在创作上,他对南朝诗风却有着强烈的爱好。现存他的诗中,有很多是流连风景、吟风弄月之作。

并且他本还带头写过宫体诗。有一次,他写了宫体诗,要朝臣赓和。虞世南劝阻说:“圣作虽工,体制非雅,上之所好,下必随之。此文一行,恐致风靡,从今而后,请不奉不诏。”

太宗只好说:“朕试卿耳。”这当然是自己给自己打圆场。但却说明太宗的趣味,这也自然会影响到诗人的创作。

正由于此,在唐初的五十年间,南朝诗风仍然在延续。不过唐初以李世民为首的诗人的创作毕竟与南朝的宫体诗有所不同。在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的条件下,他们诗中的情调毕竟带明清新明郎的气息,尽管风格绮靡,却不象南朝宫体诗那样颓靡,因而,唐初的宫廷诗与南朝的宫体诗并不等同,称其为宫廷诗似乎更为确切。而这近五十年,就可称是为宫廷诗的时代。

2、宫廷诗与宫体诗区别

宫廷诗:多应制奉和、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辞藻华美,讲求对仗。但更多地去掉了宫体的浮艳淫亵。

宫体诗:以艳丽华美的语言写艳情以及女子的容貌神态,风格浮艳轻薄。有人把初唐宫廷诗与齐梁宫体诗等同(如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这是不切实际的。初唐“宫体诗”占极少的数量。

3、宫廷诗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宫廷诗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阶段一:贞观诗坛——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太宗及其周围的诗人。唐太宗要求诗坛的是宏丽和雅正。追求雅正,而不是齐梁的侧艳;以宏大整肃代替琐碎柔弱,以和乐代替颓靡,显示了帝国初兴的时代气息和诗歌风貌的演变。其存诗98首,主要是纪行、咏怀、咏物写景。如《过旧宅二首》其一:“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具有放眼天下的、开放的眼光和胸怀。《帝京篇十首》之一:“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雄伟山川烘托着巍峨宫殿,显出唐王朝的威风,表现了帝王的胸襟与气魄。明人胡应麟曾称道是“无论大略,即雄才自当驱走一世。”

特点:多君臣唱和、应制奉答、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典雅绮丽、雍容平和(或雅正、宏大、整肃)。

除李世民的《帝京篇》外,虞世南的《咏蝉》诗写得不错。“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后人把这首诗同骆宾王、李商隐的同题诗比较说:“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施补华《岘庸说诗》)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附1:虞世南的《咏蝉》

托物寄情蕴涵深刻——对唐代两首咏蝉诗的对比解读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唐? 李商隐《蝉》

第一、工于比兴。虞世南是陈隋重臣,入唐以后深受唐太宗称赏和器重,仕途比较平坦,因而他诗中悲凉的调子较少。此时的“蝉”是得志人的象征。《蝉》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一联中,“垂緌”、“流响”既指蝉的生性高洁,又暗喻自己生性耿直、孤傲狷介的性格特征。此外,“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两句展示了一个清狂自负、踌躇满志的士大夫形象。骆宾王不是宫廷宠臣,而是市井才子,所以他只能将萎靡的声音变为纵情的高唱;骆宾王不是昂步台阁的权贵,而是久历塞漠的士吏,所以他只能将应制的卖笑变成由衷的感叹。《在狱咏蝉》诗“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一联,既是对蝉之深秋苦况的真实写照,更是诗人忧愤深广的人生悲歌。

第二、托物寄情。虞诗热情歌赞了蝉的清高与脱俗。你看,蝉“高据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简媜《夏之绝句》)。它既没有音乐家的孤傲,也没有演奏者的兴奋,更没有乞讨者的谄媚,有的只是对生命本身的执着。诗中诗人便借蝉的这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同时也表达出对自己内在人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骆诗紧紧围绕着蝉“羽弱”、“声微”的特点,反映了诗人当时有冤难伸、求助无力的处境。由于蝉的意象已积淀了悲愁的情感因素与高洁的人格因素,因此,诗中所咏虽未以蝉的美德为主,而蝉的高洁之美实际上已尽在其中;虽未明言自己心事,而那激切的心声已跳荡于其中,分明可感可闻。

第三、蕴涵深刻。虞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表面上是说蝉声之所以能够远播,并不时因为借助了秋风,而是因为居高致远的缘故。实际上是说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就能声名远播。骆诗“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面上是说露水太重,蝉会因为沾湿了翅膀而难以腾飞;杂音太多,蝉声会因为喧嚣掩盖而难以传播。实际上是说诗人自己因为政治环境的险恶和舆论压力的强大,从而导致自己仕途的坎坷以及言论上的不自由。

总之,这两首诗同是咏“蝉”,但由于两位诗人的地位、遭遇、气质的不同,他们所创造的蝉的意象便富有不同的艺术个性。正如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1;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1“清华”是“水木清华”的歇前:水木是主语,“清华”是谓语,“水木清华”意为“水清木华”。窃意,将“水清木华”变作“水木清华”,恐怕是追求修辞上的一种奇崛。

“水木清华”云云,一系虚写。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象征“智慧”,所谓“智者乐水”(孔子语);木,在中国古代文化象征“人才”,所谓“十年树木,终身树人”(管子语),故“水木清华”者,智慧的澄明与人才的鼎盛也。

阶段二:龙朔变体——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也称“上官体”。上官体仍以应制奉和为主,但(1)颂体式的铺排减少了,体制不如贞观诗坛宏大。(2)写景绮丽、婉转、细腻、精巧。(3)风格“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

《旧唐书》本传说: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形成颇有影响。

“六对”说:正名对:日月—天地;同类对:花叶—草芽;连珠对:萧萧—赫赫;双声对:黄槐—绿柳;叠韵对:彷徨—放旷;双拟对:春树—秋池。

“八对”说:的名对(正名对)、回文对、隔句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联绵对。

《入朝洛堤步月》(辞典P7):“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缘情体物,密附婉转而绮错成文。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上官仪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由于宫廷诗人大多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生活接触面也比较狭窄,所以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来承担。

阶段三:“文章四友”与沈宋——高宗后期和武后时。

特点:A、使得律诗定型、初步完成。B、语言由绮丽而变为自然流丽。C、结构上也开始有变化,不是如前面的诗人一味铺排或白描。

1、“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河南巩县人,是杜甫的祖父。“四友”中杜审言的成就较高,青年时期就以文学自负,《新唐书·杜审言传》:“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他虽然也写了许多应制诗,但是他身居宫廷的时间较短,在“十年俱薄宦,万里各他方”(《赠崔融二十韵》)的游宦中写过一些较有生活实感的好诗。

如《登襄阳城》: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这首诗气魄相当雄浑。“楚山”两句,笔力尤其横壮。

他的《春日京中有怀》,是一首更接近成熟的七律: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从以上两诗以及他的另一名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诗风貌开始变化,而且在五律、七律的形式创造上,曾经用过不少的功夫。他的《守岁侍宴应制》、《大铺》两诗,已完全符合七律的规格。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诗以大地回春的绚丽风光反衬游宦者有家难归的悲哀,用声色俱现的外景点醒时不我与的苦涩情思。“偏惊”、“忽闻”两句,顿挫有力;“云霞”、“梅柳”一联,感觉何其明快。从诗情来说,在当时也算是较为充实的了。

他对律诗这种新体制驾轻就熟的功夫,所以深为时人所重。杜甫曾称引李邕对审言的评价:“钟律俨高悬,鲲鲸喷迢递。”(《八哀诗》)意即指此。明人许学夷称其为“律诗正宗”(《诗源辩体》)。他在江阴任职时所写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曾被明代的胡应麟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诗薮》)。

与杜审言同称为“文章四友”的,还有李峤、苏味道、崔融,他们均在武后朝任过凤阁舍人。李、苏曾为执宰大臣,位显名高,所写的多为奉诏应景之作,李峤并有咏物诗百余首,均了无情致。但在诗律上他们却是高手,在当时频繁的应制活动中,他们的诗合律率最高,宜为“一时学者取法”(《新唐书·李峤传》)。

唐朝前期著名诗人苏味道,仕途顺利,官运亨通,仅做宰相前后长达数年之久。但他在位并没做出什么突出成绩来。他老于世故,处事圆滑,他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稜(léng)(同棱)以持两端可矣。”意思是:处理事情,不要决断得太清楚,太明白,要是这样处理错了,必会遭到追究和指责。只要模棱两可,哪边都抓不着(小辫子)就行了。当时,人们根据他这种为人处世的特点,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苏摸稜”。

“模棱两可”说明人在处理问题时,含糊其辞,不明确表态,不置可否。

2、沈、宋——律诗的定型

沈佺期,存诗150多首,贡献在七律,计16首。

宋之问,存诗196首,以五律成就高。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

沈佺期、宋之问乃武则天时期最重要的诗人。沈、宋对诗歌的贡献,主要是在声律方面。五律的定型是由沈、宋最后完成的。沈、宋之称,也就是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

沈、宋在诗律上的贡献,并不在他们自己制定一套格律,而在于从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形式格律的各种实践经验中,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回忌声病”就是讲求声律;“约句准篇”就是限定字句。如一篇诗要求八句,每句五字;或每句七字。这样就形成了律诗。)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自此以后,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体和专工古体也渐渐有了分道扬镳之势。这的确是“词章改革之大机”(《诗薮》内篇卷四)。

沈、宋的生平遭遇很相像,还有杜审言,都是因为文才出众善写应制诗而受到赏识,又都是因为曾依附于武后(武则天)男宠(张易之)而被流放荒远之地。

他们在任职馆阁期间并没有写出什么好诗,但是却磨练出一套声律的技巧,一旦因为政治变故而遭贬谪,被流放岭南的时候,他们也就写出了较好的作品。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巧妙地把空间悬隔、音书断绝、时间久远三层意思,递进递深,强化了贬居荒远的孤独绝望的情感。诗写一种矛盾心理,形容逼真,微妙传神,因为旧居异乡,盼归日切,然而等到回家真的成为现实的时候,又不敢相信。急切要问的事而又不敢问,以不问而代替问,这是诗人处于人性向善的忏悔和救赎之折磨中的特殊精神状态。宇文所安以为,这种写法对盛唐中唐的绝句创作影响很大,与盛唐中唐的一些著名绝句中的简洁优美的心理描写相类。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

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其

心中的痛苦哀伤自是可知。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眼望那苍茫山色、长天雁群,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象“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附:沈佺期《杂诗》三首之一沈佺期《古意》

尽管沈、宋两人都还没有摆脱齐梁的影响,但这些诗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作基础。语言的锤炼,气势的流畅,和齐梁浮艳之作不同。在格律形式的完整上,更为历代批评家所推崇。

沈佺期的流放途中的作品如《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精读作品篇目:

宋之问《渡汉江》、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阅读作品篇目: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沈佺期《杂诗》其三、《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宋之问《度大庾岭》

唐代诗人列表及其作品风格

唐代诗人列表及初唐四杰作品风格 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唐诗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其作品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对初唐浮艳诗风或较单一的体制有所突破和革新。四杰仕宦不显而才华横溢,慷慨有志。他们反对绮靡文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其创作在形式上虽未完全摆脱齐梁遗风,但内容与气骨方面已大有突破。王、杨工于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体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从军行》是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歌曲。汉魏诗人作“从军行”,是乐府曲辞。但是到了唐代,《从军行》古曲已经不存在了,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是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而这首五言律诗,事实上是不能配合乐曲歌唱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称为“乐府古题”。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明这首诗的内容。因为每一个古代乐府曲调,都有一个规定的内容。例如《孤儿行》是描写孤儿生活的,《从军行》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杨炯做了这首五言律诗,用了这个乐府古题,但诗的内容已不同于汉魏时代的《从军行》,可知初唐

第一章初唐诗歌

第一章初唐诗歌

————————————————————————————————作者:————————————————————————————————日期: 2

3 / 13 第一章 初唐诗歌 ? 初唐诗 :高祖武德元年(618) ――睿宗延和年(712) ? 初唐历时近百年,为盛唐诗歌的繁盛做了三方面的准备: 1、扩大了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 2、完善了近体诗歌的体式; 3、新诗歌理论的建设。 *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五十年,宫廷诗的时代。 主要作家是以李世民为核心,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的宫廷作家群。而 “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传》)的“上官体”是这一时期的诗风代表。在野诗人王绩“以真率浅疏之格”(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特立于初唐诗坛,惠及初唐四杰。 2、初唐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 文坛上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视野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台阁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最后,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辟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 总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诗歌的现实性和思想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气息。 ? 第一节 初唐宫廷诗 ? 整个初唐时期,宫廷文臣及帝王后妃在诗坛非常活跃,形成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他们对格律诗的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 一、贞观诗风 ? 宫廷诗第一阶段。 ? 唐开国后第一代诗人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大臣文士。他们认识到南北文学不同的艺术特色,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

初唐诗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一.知识链接 [四唐]指初唐﹑盛唐﹑中唐﹑晩唐。原为旧时对唐诗的分期。 从高祖武德元年至武后长安四年,共八十六年,是为初唐,有两大创作取向:以上官仪等宫廷诗人诗歌的戏乐取向和初唐四杰、陈子昂等人儒家“诗言志”的创作取向。 从中宗神龙元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共六十五年,是为盛唐。杜甫卒于大历五年,故以这一年来结束盛唐。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盛唐诗人主要分为“山水田园派”与“边塞诗派”两派。“山水田园派”以王维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为首;“边塞诗派”则以王昌龄(“七绝圣手”)、高适、岑参为佳。除上述两大诗派外,在盛唐还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两大诗人。 从大历初至文宗大和末,共六十四年,是为中唐。就气势的恢弘和大师的成就而言,中唐似不及盛唐;然而若就个性的显露、种类的繁多、流派的纷呈而论,中唐则有过于盛唐,出现了白居易、李贺等举足轻重的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前后左右,出现了一大批各有追求、各具特色的诗人,形成了一幅英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审美画面,主要有以元稹和白居易(“元白”)为代表的“浅切派”、以韩愈和孟郊(“韩孟”)为代表的“险怪派”、以刘长卿和韦应物为代表的“隐逸派”等三支。按时序,中唐前期的主要作家为大历诗人群体(元结、顾况、戴叔伦,刘长卿、韦应物、李益,大历十才子等)。在唐德宗贞元、穆宗、宪宗元和年间唐诗出现第二次高潮。除了“元白”,其它诗人如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在艺术上各有创造,自成一家。其中韩孟一派诗人的影响较大。中唐的兴盛不仅在诗歌,散文也很辉煌。 以后七十一年,为晚唐。晚唐诗人中成就较高的,当推杜牧和李商隐,人称“小李杜”。另外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写下了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佳作。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这四个人,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第一,批评龙朔诗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提出诗歌创作应有“骨气”,走“刚健”一路。第二,继承言志缘情的诗学传统。第三,注意南北文风的取长补短,自鸣开一代风气的志向。第四,注意诗文的社会作用。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对“四杰”十分敬佩:“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命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其二) 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赏析: [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诗人介绍_初唐四杰

古代诗人小报--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 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有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杨炯 杨炯(650~693年),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卢照邻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已子安集序》)。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摆脱六朝诗风影响。 骆宾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诗人。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他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有《骆宾王文集》遗世。 竹园小学四<三>班陈嘉璐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 唐诗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的变换。每个阶段对它来说都具有不同意义的。唐诗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末五代5个阶段: (一)初唐:诗歌仍受到前六朝的影响。除了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依旧浮艳柔丽直到初唐四杰的出现才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开拓出行的面貌。可惜的是他们的创作依然带着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直到武后时期的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唐诗才开始走向自己独有的风格,摆脱以往的旧框架。与他同时而不同流派的,如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虽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在律体完成方面也贡献不少。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二)盛唐:在唐朝的鼎盛时期诗人在创作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体裁和形式的同时也开创了很多的流派。不同的流派在诗歌创作上表现了多钟头面貌的风格而让唐诗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壮观。 (i)边塞派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等(边塞诗人)。王翰、王之涣、崔颢、刘湾、张谓等。他们的边塞之作将边塞沙场奔驰、建功伟业的英雄壮志,爱国的思想和西北的奇异壮丽之色都生动的表述出来。同时也抱怨战争对夫妻、民族之间、将军和兵士之间的矛盾,反映出当时社会在战争的现实面貌。 (ii)田园派 诗人代表:孟浩然、王维、储光羲、陶渊明、谢灵运等等。这些诗歌的作品都以描写山川的自然和田园的闲适生活。通过他们的笔锋生动将壮阔的山河、有恬静的村庄和秀丽的园林灵活灵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不过这些诗人中也有描写边塞的作品。如王维的边塞名篇《老将行》。所以,虽为同派同人但却又展现独自的风格和特点。 (iii)浪漫主义派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善五言诗。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渡汉江、度大庾岭。

初唐诗坛之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初唐诗坛之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贞观时期,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唐太宗是贞观文学的领袖。贞观诗风主要受南朝文学的影响,逐步走向宫廷化。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他的五言诗,“绮错婉媚”,讲究对仗,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时人谓之“上官体”。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但其内容仍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所以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即初唐四杰来承担。 上官仪(608年-665年)唐朝宰相、诗人。上官仪早年曾出家为僧,后以进士及第,历任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起居郎、秘书少监、太子中舍人。他是初唐著名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并开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麟德元年十二月(665年1月),因为唐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得罪了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 咏画障 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 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 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入浅流。 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上官婉儿:唐代著名才女,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 上官仪遇害时,孙女上官婉儿尚在襁褓,与母亲郑氏一同被没入掖庭,充为官婢。她生性聪颖,逐渐得到武则天的重用,被引为亲信女官,掌管宫中制诰。[10] 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继位,上官婉儿被册为昭容。上官仪得以平反,追赠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并被以礼改葬。 彩书怨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相聚的时间总是很短很短,期待的时问总是很长很长。秋天又来了,满江的红叶向洞庭湖悠悠飘去,而你却在迢迢的万里之外。秋夜长,相思更长;只有寒露带给凄凉,只有月 儿与我为伴。 真想弹奏一曲热闹的江南采莲曲,把它封在信中一封又一封地往蓟北寄去。信中没有 写别的,只是写了长久以来的相思与惆怅。

唐朝诗人大全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余姚人先后经历了北周、隋、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 王度(585?——625年?),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苏味道648—705赵州栾城人。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张若虚,初唐诗人,扬州人。存诗仅2首,尤以《春江花月夜》著名,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地位。“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刘希夷约651年-约680年一名庭芝,汝州人。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 沈亻全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萧山)人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 张旭(675-750?),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 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开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政治清明,史称开元之治。 王翰(约687-735后),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 王湾(?-750),今河南洛阳人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崔曙(约704-739),宋州(今河南登封)人 刘缭(右上部)日(704-745?),江东(今江西奉新)人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著名诗人+名句

唐代著名诗人 初唐时期(618年--712年) 盛唐时期(612年--7762年) 中唐时期(762年--827年) 晚唐时期(827年--859年)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甫之任蜀川》 陈子昂的边塞诗 盛唐中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 岑参以写边塞诗见长,高适的诗歌较能反映民间的疾苦。 真正能代表盛唐诗坛的大诗人当推“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的诗歌对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和杜甫合称“李杜”《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王之涣(唐代)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和李白合称“李杜”。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外号“诗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孟浩然,字浩然,盛唐著名诗人。孟浩然的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者:孟浩然(唐代)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中唐: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作者:白居易(唐代)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初唐诗歌精选

初唐诗歌精选 (共23首) 一、魏徵诗(共1首) 述怀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二、虞世南诗(共1首) 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三、王绩诗(共1首)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四、上官仪诗(共1首)

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五、骆宾王诗(共2首) 在狱咏蝉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六、卢照邻诗(共1首) 长安古意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4学时)教学目的:了解隋代文学、初唐诗坛概况。重点:宫廷诗的发展与意义,“初唐四杰”及陈子昂诗歌理论及创作。难点: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隋代文学概貌(581---618) 1、特点:过渡性。短命的王朝,自己的文学特点并没有形成。(似秦朝,“秦无文。”)南北统一,为南北文学的大融合作了准备,但南北文学融而未合。 2、作家:北朝入隋的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南朝入隋的有:虞世基。隋炀帝《春江花月夜》:春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隋最著名的诗人是薛道衡(播州)。代表作有《人日思归》、《昔昔盐》。《昔昔盐》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二句,以环境的寂寞来写思妇的孤寂凄苦,流传广泛。(唐刘?M《隋唐嘉话》:“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精读作品篇目:薛道衡《昔昔盐》、卢思道《从军行》阅读作品篇目:薛道衡《人日思归》、无名氏《送别》第二节初唐诗坛魏征《隋书?文学传序》(P219)隋文学合南北文学而保留各自不同的特点,南方的柔媚、婉约,北方的粗犷、质朴,并没有合而为一。用声律、辞采来表现大唐恢弘的气象和刚健的情思、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形成唐诗的风格,正是初唐诗人所面临的课题。陆侃如、冯沅君认为:初唐诗坛的诗人至少在三百人。主要分为不同的两群:“王绩、陈子昂等――他们是反对齐、梁的风尚的”,“‘四杰’及沈?缙凇⑺沃?问等――他们是继承齐、梁而加以改造的”。(《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339页) 第三节宫廷诗苑(魏征、上官仪、杜审言及沈、宋)宫廷诗苑始终以其汇聚着大量高层人才,联系和沟通多种方面的创作而居于中心地位。表现在:其一,宫廷诗人占绝对多数(约9/10)。即使“初唐四杰”、陈子昂等宫廷以外的诗人也曾在朝中做官。其二,宫廷诗创作数量占优势。其三,宫廷诗人地位高,集中活动京都上层,容易造成影响,且人材集中绵延。宫廷诗与宫体诗区别:宫廷诗:多应制奉和、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辞藻华美,讲求对仗。但更多地去掉了宫体的浮艳淫亵。宫体诗:以艳丽华美的

初唐诗歌2

初唐诗歌2

第一节 隋代文学 ?隋(581——618)立国37年,诗歌成就不高。隋代文学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 ?卢思道代表作:《从军行》南北文学的合流 ?杨素代表作:《出塞》、《赠薛播州诗十四章》 ?薛道衡《出塞》?°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笛曲,霜天断雁声。连旗下鹿塞,叠鼓赂龙庭。?±苍凉中有勇往向前的气概。 与初唐诗歌 ?薛道衡《昔昔盐》名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 随炀帝《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写出清丽明净的江南风物之美。 第二节 初唐诗坛 ?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仪

?贞观时期,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唐太宗是贞观文学的领袖。贞观诗风主要受南朝文学的影响,逐步走向宫廷化。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他的五言诗,“绮错婉媚”,讲究对仗,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时人谓之“上官体”。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但其内容仍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所以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即四杰来承担。 ?1、唐太宗诗 ?唐太宗本人就承宫体余风,?°戏作艳诗?±。 ?虞世南曾谏道:?°圣作虽工,体制非雅。上之所好,下必随之。此文一行,恐致风靡。而今而后,请不奉诏。?±太宗很嘉许他的诚恳直言,赐绢五十疋。《全唐诗》收其诗共九十九首。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还陕述怀》)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经破薛举战地》) ?2、宫廷诗的继承者虞世南 ?在陈朝时,就因为“文章婉缛”,“徐陵以为类己”

初唐时期诗歌创作

初唐时期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抒怀言志或咏史之作,文风刚健质朴,但后来成为唐太宗器重的宫廷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承应制之作,尽量在声律辞藻的应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方面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 中唐时期诗歌创作:中唐中期从贞元后期至长庆年间,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又一高潮。与盛唐相比,中唐诗歌有所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倡导、参与新乐府运动。他们有一套较系统明确的理论,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对杜甫的现实主义有所继承和发展。艺术方面,他们的乐府歌行,发展了杜甫的叙事技巧。特别是元白的一些乐府融入了传奇小说的手法,首尾完整,情节曲折,描写细腻,风格平易纤徐。 晚唐时期诗歌特点:晚唐时社会状况急转而下,宦官专权、藩镇割剧、又爆发了最终令唐王朝轰然坍塌的黄巢大起义,面对这种情况,诗人们大都忧时嗟生、消极悲观,关注对象从社会转入自身情感,吟诵男女之情蔚成风气,艺术格调上,一方面继承中唐精工雕琢的“人工之美”诗风,另一方面也推重天真隽永、平淡的诗风。依风格可大致分为五类:以杜牧、许浑为代表的清丽感伤风格,追求语言典丽、空灵飘逸的感伤诗风;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深婉绮艳风格,李深婉蕴藉,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而温则开香艳一派;以司空图、陆龟蒙为代表的隐逸诗风;以贾岛、姚合为代表的苦吟诗风,贾凄清幽曲,姚平淡含蓄;以郑谷、韦庄、罗隐、杜荀鹤、皮日休等人为代表的乱世悲慨与怨刺诗风,郑谷、韦庄、皮日休乱世悲慨,罗隐、杜荀鹤怨刺讥弹 春江花月夜的思想感情: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初唐的时代特性与诗人个性_诗人的特性

初唐的时代特性与诗人个性_诗人的特性 关键词:初唐时代特性诗人个性摘要:初唐鲜明地表现了自魏晋开始的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后的上升发展过程。在矛盾复杂、竞争剧烈的初唐,形成了“浮躁浅露”而又积极进取的时代特征,从而也形成了张扬个性、追求自我价值的初唐诗人个性特征。 时代风尚是由具体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和世人精神追求等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它也影响社会成员的个性形成和人生追求等。初唐百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太宗的威武神勇和文治武功,武后的雄姿英发和精明干练,宫廷剧烈的斗争,关陇与山东及东南等集团之间的利益纷争,南北文化观念的急剧碰撞,文化和人才政策的多变,思想领域的开放和三教并行的局面,以及日益上升的新兴帝国所带来的希望等,都引起诗人心灵的急剧波动和人生价值的多元发展。对诗人而言,生在初唐既是幸运的又是可悲的。初唐清新刚健、自信开放、积极进取的时代风尚,造就了初唐士人特立独行、竞进张扬的极具魅力的个性特征。下面简要论述初唐时代特性和诗人个性。 一、“浮躁浅露”的时代特性与诗人个性

1.铨选泛滥与仕人竞进 初唐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可以从唐太宗复兴儒学、开馆讲学、优抚文士、重振科举等举动中看出,但是初唐文人的才能常常和人品分离。本来大乱之后,读书人不乐仕进,这方面王绩就是典型。统治者对此高度重视,史载太宗“大征天下儒士,以为学官。数幸国学,令祭酒、博士讲论。毕,赐以束帛,学生能通一大经已上,咸得署吏”①。《通典》引用礼部员外郎沈既济的话说:“开元、天宝之中,……故太平君子惟门调户选,徵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仕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②从“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可以见到初唐的用人政策已经见到成效,读书人逐渐走上了仕进之途。《唐摭言》记载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③又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④ 唐太宗等搜罗人才即便是隐逸江湖也不放过。初唐统治者多次征召“天下贤良”,高宗和武后时期重视文士,广开科举延揽人才。武后为了政治上排除异己,削弱关中氏族的力量,新提拔了大量的寒门士子。这造成铨选泛滥,乃至“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推侍御史,?脱校书郎”⑤。其负面影响之一就是人才素质下降,新进士人人品值得担忧。史载高宗上元元年(674):“天下之士,皆舍德行而趋文艺,有朝登甲科而夕陷刑辟者。”⑥科举弊端致使儒学遭受重创。《旧唐书•儒学上》载:“高宗嗣位,政教渐衰,薄于儒术,尤重文吏。……及则天称制,以权道临下,不吝官爵,取悦当时。……至于博士、助教,唯有学官之名,多非儒雅之实。……二十年间,学校顿时隳废矣。”⑦

初唐诗歌

第一章初唐诗歌 ?初唐诗:高祖武德元年(618) ――睿宗延和年(712) ?初唐历时近百年,为盛唐诗歌的繁盛做了三方面的准备: 1、扩大了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 2、完善了近体诗歌的体式; 3、新诗歌理论的建设。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五十年,宫廷诗的时代。 主要作家是以李世民为核心,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的宫廷作家群。而“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传》)的“上官体”是这一时期的诗风代表。在野诗人王绩“以真率浅疏之格”(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特立于初唐诗坛,惠及初唐四杰。 2、初唐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 文坛上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视野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台阁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最后,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辟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总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诗歌的现实性和思想性尚有 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气息。 ?第一节初唐宫廷诗 ?整个初唐时期,宫廷文臣及帝王后妃在诗坛非常活跃,形成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他们对格律诗的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贞观诗风 ?宫廷诗第一阶段。 ?唐开国后第一代诗人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大臣文士。他们认识到南北文学不同的艺术特色,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

逐渐浮艳,尽管声律、辞藻运用方面日益精妙,但风格趣味却日益宫廷化,主旨归于颂美。 ?当时诗歌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学合流的趋势,但其创作成就离“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文学理想还相距甚远。 ?二、上官体 ?宫廷诗第二阶段。 ?介于贞观、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字游韶,贞观初进士,先 后受到太宗高宗赏识。《旧唐书·本传》云:“太宗雅好属文,每遣仪视草,又多令继和,凡有宴集,仪尝预焉。”存诗20首,大都是奉和应诏之作。?上官仪的诗以“绮错宛媚”著称,时人纷纷效仿,形成一种诗风,称为“上官 体”。由于其诗一出,宫廷诗风为之一变,故又有“龙朔变体”之称。?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诗的对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提出了“六对”、“八对” 之说,对律诗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六对”、“八对” ?据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引李淑《诗苑类格》,所谓“六对”是:一是正名 对,如天地对日月;二是同类对,花叶对草芽;三是连珠对,萧萧对赫赫;四是双声对,如黄槐对绿柳;五是叠韵对,如彷徨对放旷;六是双拟对,如春树对秋池。 “八对”:一曰地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五曰连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 ?三、“文章四友”和“沈宋” ?宫廷诗第三阶段。

唐代诗人简介及其代表作

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善五言诗。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为文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一章隋代文学与 初唐诗坛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 (4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隋代文学、初唐诗坛概况。 重点:宫廷诗的发展与意义,“初唐四杰”及陈子昂诗歌理论及创作。 难点: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隋代文学概貌(81---618) 、特点:过渡性。短命的王朝,自己的文学特点并没有形成。(似秦朝,“秦无文。”)南北统一,为南北文学的大融合作了准备,但南北文学融而未合。 2、作家:北朝入隋的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南朝入隋的有:虞世基。 隋炀帝《春江花月夜》:春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隋最著名的诗人是薛道衡(播州)。代表作有《人日思归》、《昔昔盐》。《昔昔盐》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二句,以环境的寂寞来写思妇的孤寂凄苦,流传广泛。(唐刘餗《隋唐嘉话》:“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司隶薛

道衡由是得罪。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精读作品篇目: 薛道衡《昔昔盐》、卢思道《从军行》 阅读作品篇目: 薛道衡《人日思归》、无名氏《送别》 第二节 初唐诗坛 魏征《隋书•文学传序》(P219)隋文学合南北文学而保留各自不同的特点,南方的柔媚、婉约,北方的粗犷、质朴,并没有合而为一。用声律、辞采来表现大唐恢弘的气象和刚健的情思、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形成唐诗的风格,正是初唐诗人所面临的题。 陆侃如、冯沅君认为:初唐诗坛的诗人至少在三百人。主要分为不同的两群:“王绩、陈子昂等——他们是反对齐、梁的风尚的”,“‘四杰’及沈佺期、宋之问等——他们是继承齐、梁而加以改造的”。(《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339页) 第三节 宫廷诗苑(魏征、上官仪、杜审言及沈、宋) 宫廷诗苑始终以其汇聚着大量高层人才,联系和沟通多种方面的创作而居于中心地位。表现在:其一,宫廷诗人占绝对多数(约9/10)。即使“初唐四杰”、陈子昂等宫廷以外

唐代诗人大全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其先世为太原人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 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开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政治清明,史称开元之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