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昌龄《采莲曲》白居易《采莲曲》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白居易《采莲曲》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白居易《采莲曲》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白居易《采莲曲》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白居易《采莲曲》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白居易《采莲曲》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

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

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

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1)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⑴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

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⑵欢悦、惊喜。

王昌龄采莲曲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一群采莲的少女,

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

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

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这首诗写的是采莲

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采莲曲》教学设计

采莲曲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作者介绍 王昌龄(?—约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市)人,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据叫《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艺文志》,知王昌龄有集五卷,唐时传世之本,今已难觅,《全唐诗》收王昌龄诗四卷,《全唐文》收其文六篇等。 二、注释 1.采莲曲:东府旧题,《江南异》七曲之一,内容描写江南水乡风光,采莲妇女的生活。 2.罗: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 3.芙蓉:荷花。 4.向脸:对着脸。 5.闻歌:听到采莲女的歌声。 6、一色:同一种颜色。 7、裁:裁剪缝制。 8、乱入:杂入,混入。 9、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三、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四、赏析 1、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因擅长写___,因而被称为”___”. 参考答案:七言绝句“七绝圣手” 2这首诗与南朝乐府<采莲曲>中的少女的描写,手法不同,性格有异.手法的差别是_____.性格差别是_____ 参考答案:南朝手法采用白描,王诗用映衬手法。性格差别是王诗更加精巧活泼。 3这首七绝从()、()的角度,生动描绘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但又不是()描绘采莲的动作,而是以(),刻画采莲女的形象,表现采莲场面。 参考答案:这首七绝从(衣服颜色)、(歌声)的角度,生动描绘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但又不是(正面)描绘采莲的动作,而是以(衬托手法),刻画采莲女的形象,表现采莲场面。 4全诗()结合,生动表现出()的意境.

古诗采莲曲教学设计

《采莲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具准备: 1、CAI课件 2、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诵读古诗吗?通过近两年的学习,我们从古诗中领略过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欣赏了柳枝的婀娜多姿,感受到了枫叶的红艳灿烂。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诗---《采莲曲》。 2、(板书课题)“莲”是个生字,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谁能读准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 1、《采莲曲》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120页,自由读读古诗,再把双横线中的生字圈划出来,大声地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诗) 2、(出示字卡:裁、罗)这些生字朋友谁认识?(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3、(出示“莲蓬”字卡)去掉拼音小帽,谁会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齐读)师板贴 4、(出示“荷叶”词卡)生字读准了,这些词语谁会读?(小老师带读,齐读)师板贴 师相机解释:“罗裙”就是用丝绸裁剪制作出来的裙子。 在诗中“芙蓉”指的就是荷花。 5、大家看,“池塘”里有荷叶、有莲蓬,还差什么呢?(出示“荷花”)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老师就请谁用荷花来装扮池塘。 ①请大家自由大声地读读古诗吧! ②请把古诗读给同桌听一听。 ③谁能准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诗? ④我们来个小组比赛读诗吧! ⑤全班同学一起大声朗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 (一)闻歌始觉有人来 1、(CAI:荷塘风光)池塘里,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一片连着一片,粉红的荷花竞相开放,有的是花骨朵,有的全开了,有的还露出了黄黄的小莲蓬,多么迷人的荷塘风光啊! (CAI :采莲姑娘的歌声)这歌声多好听啊!原来,池塘里还有人呢!这就是“闻

(完整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教学设计 课例分析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课文用第一人称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白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赞美了荷花的美丽,再现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的美景。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作者以观察的顺序为线索来叙写的;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叫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的美的教育的渗透。另外,全文的内容不多,意境却特别优美,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虽然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但是生活在北方的农村的孩子,对于荷花的接触少,了解也就更少了。正是考虑这个因素,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会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培养学生看图说话、写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通过对课文富有感染力语言的反复朗读、感悟,学会欣赏荷花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情趣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荷》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王昌龄《采莲曲》 (课件依次出示,引导学生齐读或个读。) 师:这几句诗都描写了同一种植物,谁能告诉大家?(生答)师:谁来说一说,你对荷花有哪些了解? (引导学生说一说所了解的有关荷花的知识。) 2、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所写的就是荷花。 板书课题:3 荷花 (生齐读课题,然课件出示课题。) 师结合课件说明这两个字都是草字头,因为它们都属于花草类的。 师:同学们想看看荷花吗? 师:那就跟着老师的镜头来看一看,听一听吧!注意哟!待会随着老师的镜头,要注意观察,和你身边的伙伴交流:怎样形容你看到

《采莲曲》教学设计范文

《采莲曲》教学设计范文 《采莲曲》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采莲曲》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设计理念: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过程本质所决定的,学是内因,教是外内,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中,才能保证落实主体地位。因此,我在设计上注意时间上给予保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掌握学习方法,平等地对待学生。创设情境,以读为本。面向全体,着眼发展。 教学目标: 1、会认“裁”这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描写荷塘采莲的课件,配乐录音带,了解诗人的生平

事迹。 教学过程: 一、“猜莲花”,感知古诗大意 1 、猜谜引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吧!“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请打一植物名。学生猜。 师:对,是荷花。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采莲曲》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他生前就负盛名,你们想读好这首诗吗?那就跟我一起来欣赏下面的一幅美景吧! 2、整体感知。 引导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初读古诗。 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景色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引导想象。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读,仔细地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看你的脑海中能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说想象到了些什么。 二、“读莲花”,感悟古诗韵律 1.听录音感知。 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照它的节拍读才能理解得

采莲曲 教学设计

采莲曲 【教案分析】 《采莲曲》是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歌。三首诗词均是咏荷之作,诗人从不同的视角,通过各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荷花、荷叶的美态。三首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均是脍炙人口的典范之作,应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与想象,感知作者所描绘的场景与画面,并体验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及创作背景; 2.理解诗词大意,熟读并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与品析,把握艺术手法及诗歌的意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情感,能够从平凡的事物当中发掘生活的美好,培养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重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与品析,把握艺术手法及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情感,能够从平凡的事物当中发掘生活的美好,培养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与课文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导入:

老师有几个谜语,请大家来猜猜: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莲花)池里一只碗,大雨落不满,小雨纷纷下,珍珠一串串。(莲叶)粗壮一条龙,静卧淤泥中,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莲藕)“莲”是高洁的象征(ppt出示莲花图片),古代描写莲的诗词甚多,大家能背诵几句吗?王昌龄的《采莲曲》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美的体验与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它,欣赏它。 2.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3.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作,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其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散读诗歌,要求参看注释、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并在书上作好标记。 2.请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初步地整体感知这首诗歌形式上、音律上或内容上、情感上的特点。 3.参考课下注解,化诗为文: 采莲姑娘的罗裙像荷叶一样,荷花向着姑娘们红润的脸庞开放,脸庞夹在荷花中间难以分辨。她们划船进入荷塘后,分不清哪里是荷花哪里是姑娘,只有听见姑娘们的歌声后才知道她们来了。 三、再读课文,学法指导 1.教师范读第一段,也可以指名学生来朗读,然后提问引发思考并进行学

王昌龄采莲曲教案

王昌龄采莲曲教案 王昌龄采莲曲教案 王昌龄采莲曲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描写荷塘采莲的课件,配乐录音带,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 教学过程: 一、“猜莲花”,感知古诗大意 1、猜谜引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吧!“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请打一植物名。学生猜。 师:对,是荷花。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采莲曲》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王昌龄写的。(齐读诗题)他生前就负盛名,你们想读好这首诗吗?那就跟我一起来欣赏下面的一幅美景吧!(课件出示诗人图像并配上古乐) 2、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美丽的荷塘,一群少女划着船从远处悠然而来。) 引导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荷叶、荷花、少女、船)

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景色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引导想象。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读,仔细地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看你的脑海中能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说想象到了些什么。 二、“读莲花”,感悟古诗韵律 1.听录音感知。 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照它的节拍读才能理解得好。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录音朗读体会。 2、自由练读。 听了录音,你感悟出它的节拍了吗?请自己练读。学生自由读诗。 3、指名读。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裁。指名读全诗,教师正音。 5、小组读。 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那请你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 6、全班齐读。 三、“说莲花’,再现古诗意境 1.指导第1、第2句。 (1)指名读诗的第1、第2句。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采莲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采莲曲》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会认“莲、罗、裁”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重点。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是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图片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明意。 1、猜谜:“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2、揭示谜底荷花,问:荷花还叫什么?相机指导认读:芙蓉、莲 3、莲花的叶子叫做什么?(引出荷叶)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荷叶呢? 4、师:孩子们,每到春末夏初之际,荷塘里,荷叶绿了;到了盛夏时节,荷花红了,一个个粉嫩的莲蓬露出了它们的小脑袋。等莲蓬成熟后,采莲姑娘们就会穿着漂亮的裙子,摇着小船,来到荷塘采摘莲蓬。那美妙的景象让唐代

诗人王昌龄都陶醉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板书课题)。你们看,这个新朋友“莲”,头上戴着一顶大草帽呢?聪明的孩子想一想,“莲”为什么要戴上草帽儿?(指名说) 采莲指的就是采莲蓬。炎炎夏日到青青池塘去采莲,感觉怎么样?(指名说)带着我们的感觉读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请大家把书翻到120页,自由地把古诗朗读两遍,注意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 3、认读生字:罗、裁 4、认识多音字:觉 5、谁能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其他的同学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通顺了吗?(指名读,生评价) 6、其实,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还要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师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三、品读古诗、读出感情。 师:真是一曲动听的采莲曲呀!读着这美妙的采莲曲,你仿佛可到了怎样的一幅采莲图呢?(生自由读,读后指名交流)

《池上》教学设计

《池上》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妙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本设计将“悟诗情,品画意,解童趣”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教学目标: 1.学生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童趣。 2.学会诗中7个生字,理解“小艇、浮萍、踪迹、不解”的含义。 3.拓展阅读有关荷花、池塘的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诗中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童真童趣。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丰富古诗积累。教学难点: 1.入情入境,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了解诗人诗作,收集有关描写荷花、池塘的文学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形成期待 1.播放池塘景色录像片,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并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羞羞答答的荷花!落落大方) 2.教师导言 荷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的美令人心驰神往,心旷神怡。并以“出於泥而不染”的形象被人们誉为花中的君子,成为人品质高洁的象征。所以,荷花一

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吟咏对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曾来到池塘边,也领略到过这样的美景。更有趣的是他还看到池上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呢!并把这件事写成了一首诗,它的题目就叫做《池上》(板书课题:《池上》) 3.读题解题 齐读诗题,并说题目的含义(池塘上发生的事)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 2)教师梳理,补充资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 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人。 二、自主读诗,以读悟意 1.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如对字、词语、句子等方面提出质疑) 2.自主读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多种方式读诗,生生交流评价,把诗句读准读通读顺。 (相机正音:撑、艇、萍;指导“艇”的写法) 3.由疑而入,感悟诗意。(再读诗,边读边把文中难理解的字、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讨论、研究。) (1)学生带着疑问,再读诗句,利用各种资源试着释疑。 (工具书、注释、图片等) (2)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交流词语的意思,如:艇、浮萍、踪迹、不解等;交流诗句的意思。)(3)通过读诗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写在空白处。 三、感悟诗情,品赏画意 (一)研读前两行——“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采莲曲》教学设计(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采莲曲》教学设计(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具准备: 1、CAI课件 2、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诵读古诗吗?通过近两年的学习,我们从古诗中领略过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欣赏了柳枝的婀娜多姿,感受到了枫叶的红艳灿烂。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诗---《采莲曲》。 2、(板书课题)“莲”是个生字,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谁能读准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 1、《采莲曲》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120页,自由读读古诗,再把双横线中的生字圈划出来,大声地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诗) 2、(出示字卡:裁、罗)这些生字朋友谁认识?(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3、(出示“莲蓬”字卡)去掉拼音小帽,谁会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齐读)师板贴 4、(出示“荷叶”词卡)生字读准了,这些词语谁会读?(小老师带读,齐读)师板贴 师相机解释:“罗裙”就是用丝绸裁剪制作出来的裙子。 在诗中“芙蓉”指的就是荷花。 5、大家看,“池塘”里有荷叶、有莲蓬,还差什么呢?(出示“荷花”)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老师就请谁用荷花来装扮池塘。 ①请大家自由大声地读读古诗吧! ②请把古诗读给同桌听一听。 ③谁能准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诗? ④我们来个小组比赛读诗吧! ⑤全班同学一起大声朗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

采莲曲

1.《采莲曲》 教学目标: 1、会认“莲、罗、裁”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重点。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是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图片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明意。 1、猜谜:“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2、揭示谜底荷花,问:荷花还叫什么?相机指导认读:芙蓉、莲 3、莲花的叶子叫做什么?(引出荷叶)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荷叶呢? 4、师:孩子们,每到春末夏初之际,荷塘里,荷叶绿了;到了盛夏时节,荷花红了,一个个粉嫩的莲蓬露出了它们的小脑袋。等莲蓬成熟后,采莲姑娘们就会穿着漂亮的裙子,摇着小船,来到荷塘采摘莲蓬。那美妙的景象让唐代诗人王昌龄都陶醉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板书课题)。你们看,这个新朋友“莲”,头上戴着一顶大草帽呢?聪明的孩子想一想,“莲”为什么要戴上草帽儿?(指名说) 采莲指的就是采莲蓬。炎炎夏日到青青池塘去采莲,感觉怎么样?(指名说)带着我们的感觉读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请大家打开书,自由地把古诗朗读两遍,注意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

3、认读生字:罗、裁 4、认识多音字:觉 5、谁能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其他的同学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通顺了吗?(指名读,生评价) 6、其实,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还要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师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三、品读古诗、读出感情。 师:真是一曲动听的采莲曲呀!读着这美妙的采莲曲,你仿佛可到了怎样的一幅采莲图呢?(生自由读,读后指名交流) (一)看图入境 ①是啊,多么迷人的荷塘!(出示课件荷塘图)碧绿的茶叶层层叠叠,粉红的荷花星星点点。悦耳的歌声飘飘悠悠,(放歌曲《江南》)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站在荷塘边的诗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指名说) ②引导思考:为什么只闻歌不见人? ③品读“闻歌始觉有人来”。 预设: 大诗人王昌龄也是听到歌声才知道荷塘里还藏着人的,(出示诗句“闻歌始觉有人来”)来,读来你们共同的感受来!(生读) 本来满眼是荷叶荷花,突然你听到了歌声,读——(指读诗句) 为什么只听见歌声,却看不见采莲姑娘?大家读读整首诗,顺着诗句找找原因吧! (二)交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原因,根据学情分版块品读诗句。 1、学习一、二行古诗 A、品读“荷叶罗裙一色裁” ①为什么只听见歌声,却看不见采莲姑娘?你从诗中哪一句读出来的?(指名说并相机板书:荷叶、罗裙) ②指名读第一行诗,相机解释“罗裙”。 ③猜谜“十把小剪刀,剪掉衣服角。”学习“裁”字的字形。 ④师范读第一行诗,同学们边听边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指

《渔歌子》《采莲曲》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教科新课标 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屋二古诗四首第一课时 《渔歌子》《采莲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科新课标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屋二古诗四首第一课时《渔歌子》《采莲曲》。 设计理念 本课中所选的古诗,紧密围绕单元主题“投身自然”设计的,反映了诗人们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快乐读书屋”的教学要体现略读课教学,略“次”抓“要”、略“小”抓“大”。教学中借助课件演示画面,以音乐渲染,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快乐读书屋”的课文学习更注重的应该是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 教材简析 《渔歌子》《采莲曲》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屋二古诗四首中的一首词和一首诗,是紧围绕单元主题“投身自然”设计的,是对主题课文的扩充和扩展。本课教学能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开阔他们的眼界,多方面地汲取语文的营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我要读”的意愿,使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起到引导学生加强理解、真情感悟和切身体验的作用。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读来让人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采莲曲》选自《全唐诗》,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引人遐想,匠心独运。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要大力推进儿童阅读,

《采莲曲》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采莲曲》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过程本质所决定的,学是内因,教是外内,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中,才能保证落实主体地位。因此,我在设计上注意时间上给予保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掌握学习方法,平等地对待学生。创设情境,以读为本。面向全体,着眼发展。 教学目标: 1、会认“裁”这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描写荷塘采莲的课件,配乐录音带,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 教学过程: 、“猜莲花”,感知古诗大意 1 、猜谜引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吧! “一个小姑娘,住在水

池塘。 身穿粉红衫, 坐在绿船上。 ”请打一植物名。 学生 猜。 师:对,是荷花。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采莲曲》是一千多 年前的唐朝大诗人王昌龄写的。 ( 齐读诗题 ) 他生前就负 盛 名,你们想读好这首诗吗 ?那就跟我一起来欣赏下面的一幅 2、整体感知。 (1) ( 课件出示美丽的荷塘,一群少女划着船从远处悠然而 来。 ) 引导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 ( 荷叶、荷花、少女、船 ) (2) 初读古诗。 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景色的呢 ?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 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 引导想象。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读,仔细地感受 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看你的脑海中能出现一幅怎样的画 读莲花”,感悟古诗韵律 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照它的节拍读才能理 解得好。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 ?请认真听录音朗读体 会。 辛曰. 吧 ! ( 课件出示诗人图像并配上古乐 ) 面。 指名说想象到了些什么。

《采莲曲》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_2

《采莲曲》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会认“莲、罗、裁”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重点。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是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图片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明意。 1、猜谜:“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2、揭示谜底荷花,问:荷花还叫什么?相机指导认读:芙蓉、莲 3、莲花的叶子叫做什么?(引出荷叶)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荷叶呢? 4、师:孩子们,每到春末夏初之际,荷塘里,荷叶绿了;到了盛夏时节,荷花红了,一个个粉嫩的莲蓬露出了它们的小脑袋。等莲

蓬成熟后,采莲姑娘们就会穿着漂亮的裙子,摇着小船,来到荷塘采摘莲蓬。那美妙的景象让唐代诗人王昌龄都陶醉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板书课题)。你们看,这个新朋友“莲”,头上戴着一顶大草帽呢?聪明的孩子想一想,“莲”为什么要戴上草帽儿?(指名说) 采莲指的就是采莲蓬。炎炎夏日到青青池塘去采莲,感觉怎么样?(指名说)带着我们的感觉读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请大家把书翻到120页,自由地把古诗朗读两遍,注意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 3、认读生字:罗、裁 4、认识多音字:觉 5、谁能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其他的同学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通顺了吗?(指名读,生评价) 6、其实,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还要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师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三、品读古诗、读出感情。 师:真是一曲动听的采莲曲呀!读着这美妙的采莲曲,你仿佛可到了怎样的一幅采莲图呢?(生自由读,读后指名交流) (一)看图入境 ①是啊,多么迷人的荷塘!(出示课件荷塘图)碧绿的茶叶层层

《采莲曲》教案

《采莲曲》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会认“裁”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图,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同学们大家上学已经两年了,在这两年里,大家学习了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番。 2、今天怎么再来学习一首。你们看!(出示荷花图)你们看到了些什么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教师补充荷花又被称为芙蓉(板书芙蓉) 3、这么多碧绿碧绿的荷叶,和娇艳的芙蓉显得是多么的美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与这有关的诗: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采莲曲》(教师板书)。 4、谁来给咱们把诗题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采莲曲》是怎样写的呢?咱们来听一听吧! 2、你们也想读了吧!赶快把不认识的生字读准,你就能读准了!快自己读一读吧! 3、同桌互读,相互指正读音。 4、指名读生字。指导多音字“觉” 5、指名读词卡(荷花、芙蓉、两边开、看不见、一色裁、乱入池中、罗裙) 6、学生自由读整首诗。同桌互读。 7、指名读,全班评。全班齐读。 (三)感受诗境,理解诗意。 1、大家可真会学习啊!一下子就把古诗读准了。那咱们就轻轻地关上书本,赶快去欣赏这一湖美丽的荷花吧!(出示荷花图,播放歌声)

2、呀!哪来的歌声,你此时想到些什么?(一定是有人来了) 3、咱们刚读过的古诗里哪一行能让让我们找到答案?(出示第四行)给大家来读一读吧! 4、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好“始觉” 5、姑娘来了,只听到歌声却看不见身影。这可真是“乱入池中看不见”啊!(出示第三行)谁能象老师这样来读一读。先练一练,再指名读。 6、人在花中游,花在人旁走。看不清是人还是花。直到听到了优美的歌声才发觉有人来了。谁还能给咱们来读一读(指名读) 7、读到这我不禁要问了,为什么我们听到了姑娘的优美歌声却看不到她的身影呢? 8、难怪看不到啊!原来姑娘身穿绿色的罗裙犹如荷叶,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谁来读一读。 9、(播放课件)感受指导朗读“一色裁”“芙蓉向脸”。 (四)领悟诗情,朗读试诵 1、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荷叶罗裙,芙蓉人面,可真让人难以分辨,要不是突然听见的歌声,还真不知道有人来了。利用录音机试读整诗。 2、指名读。配乐。全班评 3、学生试背。指名背诵。 (五)拓展学习 1、出示汉乐府《江南》学生自读。全班齐读。 2、告诉学生有关荷花的部分网站,利用课余可继续学习有关荷花及古诗的有关知识。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诵读 采莲曲 鄂教版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采莲曲教学设计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

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 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 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

《采莲曲》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采莲曲 张小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具准备】 1.CAI课件 2.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3、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自由练读古诗,圈划生字,读准生字。 2.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教师相机解释“罗裙”“芙蓉”,并板贴“莲蓬”“荷叶”。 3.再读古诗,读准读通。(多种形式练读,相机板贴“荷花”,激励学生会听乐读。) 三、品读古诗。 1.(CAI:荷塘风光,采莲姑娘的歌声)教师激情描述,引出第四行诗。 2.(CAI:出示第四行)指导朗读。 过渡:为什么只听见歌声,看不见采莲姑娘呢?请同学们读读古诗,

找找原因。 3.教师引导发现采莲姑娘穿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是一样的绿,并指导朗读,欣赏画面。 4.(CAI:姑娘划船)你还看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发现姑娘粉红的脸就像一朵开放在水中的芙蓉花。 5.指导朗读第一、二行。 过渡:还有其他的原因吗?请大家再读读古诗仔细地找一找。 6.教师引导发现姑娘划着船进入池塘里,和荷叶、荷花混在了一起,让人看不清楚。指导朗读第三行。 7.(CAI:出示第三、四行诗)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 1.教师描述意境,配乐范读。 2.学生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3.师生配乐齐诵。 五、课外拓展。 1.(CAI:出示《江南》)(自由读,师生齐读) 【板书设计】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 芙蓉脸 池中人

古诗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翻译赏析

古诗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翻译赏析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前言】 《采莲曲》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七言绝句圣手”。这首诗与南朝乐府《采莲曲》中的少女的描写,手法不同,性格有异.手法的差别是南朝手法采用白描,王诗用映衬手法。性格差别是王诗更加精巧活泼。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裙,简直就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这里代指莲花。)采莲女们进入莲池后,就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注释】 ⑴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这里指荷叶像裙边一般 ⑵芙蓉:即荷花,又名莲花 【翻译】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 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

最新语文教案:综合性活动《莲文化的魅力》教学设计7

最新语文教案:综合性活动《莲文化的魅 力》教学设计7 荷风莲韵 —— 莲文化的魅力 一、引入。 写下“荷风莲韵”这四个字的时候,我又怀念起清塘里亭亭玉立的莲花,仿佛又嗅到了丝丝缕缕的莲香,相信莲花清丽的容颜和遗世独立的风姿,也曾打动在座的每一个人。现在就请大家跟我一起借助大屏幕重回夏日,欣赏无边无际的清塘莲韵吧。[播放电视 散文 《赏荷》] 二、品荷 翻开中国的文学史,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莲香,让人默默地感动。文人们对莲的歌咏就从未停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些写莲的经典名篇吧。 1、复习《爱莲说》(出示幻灯) 1)在众多的咏莲诗文中,将荷的品格刻划得淋漓尽致,成为咏莲千古绝唱的,恐怕要算周敦颐的《爱莲说》,所谓“怜君独自高格,爱莲谁若敦颐”。周敦颐爱莲的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予独爱……)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莲具有怎样的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4)师总结:在周敦颐看来,莲是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莲美在它的品格,美在神。 2、欣赏《荷塘月色》(出示幻灯) 1)齐读 2)在朱自清笔下,莲是羞涩的女子,是刚出浴的美人。莲美在它的仪态万方,美在形。 3、若莲是人,它必有优雅的姿态、高洁的品格;若人是莲,不知又有怎样的风华,怎样的心事? 1)先请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幻灯显示: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2)再请大家来听一段《采莲曲》。(边听赏析书本上朱湘的《采莲曲》) (主题:写纯洁的爱情;修辞:谐音双关) 3)由双关导入到《西洲曲》的学习。 4)总结: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一时不知是芙蓉如人面,还是人面如芙蓉。此情此景,真是美不胜收,让人心驰神往。 三、忆莲 当然,写莲的诗文远不止这些,课后,我们已背了不少,下面,我就要来考考大家了。(得分计入平时成绩)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采莲曲》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

《采莲曲》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 采莲曲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作者介绍 王昌龄(?-约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市)人,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 家夫子王江宁”。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 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 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 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 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 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 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 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 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

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据叫《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艺文志》,知王昌龄有集五卷,唐时传世之本,今已难觅,《全唐诗》收王昌龄诗四卷,《全唐文》收其文六篇等。 二、注释 1.采莲曲:东府旧题,《江南异》七曲之一,内容描写江南水乡风光,采莲妇女的生活。 2.罗: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 3.芙蓉:荷花。 4.向脸:对着脸。 5.闻歌:听到采莲女的歌声。 6、一色:同一种颜色。 7、裁:裁剪缝制。 8、乱入:杂入,混入。 9、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三、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四、赏析 1、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因擅长写___,因而被称为”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