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质】初中九年级物理:《第8章 运动和力》教案

【优质】初中九年级物理:《第8章 运动和力》教案

【优质】初中九年级物理:《第8章 运动和力》教案
【优质】初中九年级物理:《第8章 运动和力》教案

第八章运动和力

8.1.1 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记住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2.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理解力跟物体运动的关系。

重点难点: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内容: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指导:请认真阅读P16-P17内容。特别是P17演示实验,然后完成下面问题,比谁自学能力强,自学效率高,记住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自学检测】

1.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通过滑行距离反映出来。

2.小车受到的阻力大,滑行的距离小,小车受到的阻力小,滑行的距离大。

3.如何使小车受到大小不同的阻力?

答:让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上运动。

4.比较大小不同的阻力对小车速度的影响,每次对小车的速度有什么要求?

答:让小车到达平面上时的速度相同。

5.如何控制每次小车到达不同平面上的速度相等?

答: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三同”)。

6.如何判断阻力对小车速度变化影响的大小呢?

答:比较小车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远近。

7.需要什么器材?

答:用刻度尺测量。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一、牛顿第一定律

1.观看演示实验(或视频)后完成下表第1次到第3次的表格。

2.由前三次实验可得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3.进一步进行推理:如果运动的小车(没受推力)在水平面上不受阻力,它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用力来维持。

4.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粉笔盒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在桌面上保持静止状态。

5.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精讲点拔】

解读牛顿第一定律如下:

“一切物体”:是指宇宙中所有物体,不论物体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可见牛顿第一定律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

“时候”:强调了“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与“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瞬时对应的关系。物体在什么时候不受力,这个物体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这一瞬时的运动状态不变;

“总”:是指“一直”的意思;

“保持”:是指“不变”;

“或”: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生活中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作用,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归纳得出来的,不能用实验来证明。

牛顿第一定律还说明: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即时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运动中的小车若不受拉力作用就不能继续前进,因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B.运动的小车若不受外力作用,那么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小车不受外力作用,它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D.物体受力就运动,不受力就静止

2.完成P19第1题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8.1.2 惯性

【学习目标】

惯性现象及其应用。

重点难点:

理解惯性及惯性现象解释。

学习内容:惯性

学习指导:请认真阅读P18惯性内容,特别是P18“想想议议:——小球的惯性实验。细读实验后面的现象分析,注意惯性现象解释格式,重点做记号,然后完成下面问题,比比谁的自学能力强。

【自学检测】

1.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我们把物体保持原来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水平桌面上,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向右运动,当它离开桌面时,假如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C)

A.沿竖直方向下落

B.作曲线运动

C.沿水平方向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

D.无法确定运动情况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播放惯性视频之后请同学们完成下面问题,说说自己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1.锤头松了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这是因为当锤柄撞击凳子时,锤柄由运动变为静止,而锤头要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向下运动的缘故。

2.司机和前排乘客都要系安全带,为什么?(阅读P19“科学世界”)

3.两辆卡车,一辆空载,一辆满载都以相同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哪辆车更容易刹车?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解读惯性:

(1)存在条件: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具有的一种性质,“一切”指所有物体,“任何”是指物体受力或不受力的情况下都会存在,惯性可理解为:物体不愿意改变它原有的运动状态的一种惰性,惯性表现为原来静止的物体将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若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就必须对物体施加外力作用(或非平衡力作用)。

(2)影响惯性因素是物体质量。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惯性不是力,因此在叙述时不能用“惯性作用”“受到惯性”这些词语描述惯性。

2.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的时候注意叙述格式:先叙述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然后说明物体的哪一部分受到外力作用,运动状态如何改变,而另一部分由于惯性将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最后得出会出现的现象。

【即时练习】

1.课本P19第2到4题,小组内订正,找出出错的原因。

2.有一乘客在行驶的车厢中用细线悬吊一个小球,用以观察车厢运动的变化情况,请你写出他观察的结论。

(1)若球在竖直悬线下保持静止,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处于静止状态;

(2)若球突然向后摆,则车在加速(填“加速”或“减速”)运动;

(3)若球突然向前摆,则车在减速(填“加速”或“减速”)运动。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8.2 二力平衡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重点难点:

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一: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0、P21上面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熟读平衡力的特点。

【自学检测】

1.运动状态不变是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自然界中不存在(“存在”或“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

3.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或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状态。

4.教室里的吊灯保持静止,课桌上的书保持静止,我们就说说吊灯和书处于平衡状态。

5.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火车在竖直方向受到竖直向下重力、竖直向上支持力;水平方向受到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火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说平衡状态。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力都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受力保持平衡状态的物体各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就从力的三要素上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组装好实验器材,加砝码起什么作用?(此处教师可以提示定滑轮作用)

2.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及现象:

①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小车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②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小车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③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小车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学生演示)

④两辆同样的小车与紧靠放在桌面上,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分别作用在两辆小车上,小车不能静止,小车受力不平衡。

⑤为什么实验被研究的物体采用小车而不采用木块?

要使小车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结论:平衡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平衡的两个力特点可总结为“八个字”:等大,同体,共线,反向。

2.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应该理解为:原来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即时练习】

1.课本P22第1题。

2.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M,水平方向受到两个拉力F

1、F

2

作用,F

1

方向向左,F

2

方向向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A.若M处于静止状态,则F

1一定等于F

2

B.若M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F

1一定小于F

2

C.若M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F

1一定大于F

2

D.无论M运动与否,F

1与F

2

总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学习内容二: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1下面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

【自学检测】

1.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重力,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当物体静止时,这两个力大小相等,即G=F

,运用的是二力平衡原理。

2.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的花瓶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3.跳伞运动员匀速直线下降时受到的重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平衡的两个力与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区别:

在光滑的地面上放着用绳子连接的物体A、B和C,力F作用在C上(如图),下面选项中,是平衡力的有③是相互作用力的有②④。

①A对B的拉力和B对C的拉力

②B对A的拉力和A对B的拉力

③A对B的拉力和C对B的拉力

④B对C的拉力和C对B的拉力

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和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有什么区别?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要根据它们各自特点来判断。

【即时练习】P22第2、3、4题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8.3.1 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2.认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归纳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研究摩擦力时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学习内容一:滑动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指导:请认真阅读P23—P25上面内容,特别是P23实验和P24的实验,基本概念用红笔作上记号,记一记,重点词语打上着重号。

【自学检测】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使用弹簧测力计可以粗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原理,可知弹簧测力计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大小。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有力的作用吗?把一个物体放在另一个物体上,在什么情况下所用拉力大?细读摩擦力定义分析概括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1)接触且接触面粗糙

(2)物体要相互挤压

(3)有相对运动

2.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各组测得摩擦力大小相同吗?可能是什么因素导致结果不同?

3.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大小、物体运动速度等。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如何改变压力的大小?

(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你选用的实验器材有:木块、木板、棉布、毛巾、弹簧测力计。

(3)实验时,应怎样操作?

(4)把实验测得数据填入下面表格中

(5)如何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关系?

(6)如何探究滑动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和物体运动速度无关。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易错题)某同学用弹簧秤称得一木块重5N,把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秤水平匀速向右拉木块。

①当弹簧秤读数为1N时,木块静止不动,说明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力平衡(填“平衡”

与受到的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填“平衡”或“相或“不平衡”),即木块受到的拉力F

互作用”)力,这时木块受到摩擦力大小是1N,方向水平向左,此时的摩擦是静摩擦。

②开始运动后,使木块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弹簧秤的读数变为2N,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2N,方向水平向左,此时的摩擦是滑动摩擦。

③若在拉动木块运动中弹簧秤读数变为3N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2_N。

④木块在撤去弹簧秤后继续滑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是2_N。

总结:摩擦力是接触力,在判断物体之间是否有摩擦力及其方向时,应正确理解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的两个方面的关系,在判断物体之间是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时,要明确研究对象和参照物,在已经判断出存在摩擦力的情况下要明确摩擦力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即时练习】

1.下面物体A是否受到摩擦力,若受摩擦力,方向如何?

2.用手握住重5N的酱油瓶子静止悬在空中,瓶口竖直向上,此时手的握力为30N,瓶子受到手竖直向上(填“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的摩擦力为5N;若使手的握力增加为35N,瓶子受到手的摩擦力大小为5N。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8.3.2 摩擦利用和防止

【学习目标】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重点难点:

摩擦力的应用。

学习内容:摩擦力的利用和防止

学习指导:请认真阅读P25—P26内容,注意图片上和下面小字的内容。

【自学检测】

1.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吗?生活中有益摩擦有______有害摩擦有________。

2.生活处处有摩擦,下列各属于何种摩擦。

(1)行驶的汽车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滚动摩擦。

(2)擦黑板时,黑板擦与黑板之间的摩擦。滑动摩擦。

(3)人走路时,脚与地面之间的摩擦。静摩擦。

3.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通过增大压力或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通过减小压力或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可以减小摩擦。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1.北方冬季下雪,街道、公路被冰雪覆盖,车轮与路面打滑,容易出现交通事故,为了加大车轮与地面摩擦力你能想到哪些具体措施?

2.看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情景、气垫船、磁悬浮列车,它们是如何减小摩擦的?阅读P26“科学世界”,减小摩擦力大小的措施有哪些?举例说明。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摩擦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在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产生的,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其方向沿着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动摩擦力分为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在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其方向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滚动摩擦力:是物体滚动时,接触面是变化的,其实质是静摩擦力。

2.摩擦力记忆口诀:

物沿表面滚或滑,表面不平生摩擦。

有益摩擦要增大,表面粗糙再加压。

有害摩擦要减小,润滑、减压、滚代滑。

【即时练习】

1.下列关于摩擦力的利弊说法正确的是(B)

A.皮带传动时,皮带与皮带轮之间的摩擦力是有害的

B.机车启动时,车轮与铁轨之间的摩擦力是有益的

C.骑自行车时,车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是有害的

D.走路时,鞋底与路面间摩擦是有害的

2.说明下列情况中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或减小摩擦的:

(1)在结冰的公路上撒砂子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

(2)冬天,为了防止打滑而在轮子上缠上铁链子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

(3)轮胎上刻有花纹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

(4)给机器加润滑油是使接触面彼此分离减小摩擦。

(5)轴承两圈之间装有滚珠是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摩擦。

3.在奥运会上,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抹些镁粉,而在单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他这样做的目的是(A)

A.前者是增大摩擦,后者是减小摩擦

B.前者是减小摩擦,后者是增大摩擦

C.两者都是增大摩擦

D.两者都是减小摩擦

4.完成P26第1、2、3题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初三物理力和机械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测试题 知识与技能(共77分)(1~9题每题3分,10~18题每空2分,共59分) 1.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河水不流动 B.物体没有质量C.一跳起来就会离开地球D.茶杯里的水倒不进嘴里 2.先后在南极和赤道称量同一物体的质量和它受到的重力,读数的情况是 A.质量大小不变,重力大小也不变B.质量大小有变化,重力大小也有变化 C.质量大小有变化,重力大小不变D.质量大小不变,重力大小有变化 3.如图12-75所示为一水井提水装置,其中在A点作用力最小的是 A.F1B.F2C.F3D.F4 4.自行车是人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如图12-76所示),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来看,它用到了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刹车系统应用了挂钩及摩擦的知识B.链条与其连接的两个齿轮组成了一个滑轮组 C.轮胎上制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D.自行车的前后轮都装在滚动轴承上,是为了减小摩擦 5.测一个约6N的力时,应选用的弹簧秤的量程及最小刻度值最恰当的是 A.10N 0.2N B.5N 0.1N C.15N 0.5N D.上述三个都可以 6.用手握住油瓶的颈部,油瓶不会滑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手给瓶子的摩擦力小于瓶子的重力B.手给瓶子的摩擦力等于瓶子的重力 C.手给瓶子的摩擦力大于瓶子的重力D.手给瓶子的摩擦力与瓶子的重力无关 7.一根轻质杠杆在左右两端分别挂上200N和300N的重物时,杠杆恰好平衡若将两边物重分别减少50N,A.左端下沉B.右端下沉 C.仍然平衡D.无法确定 8.如图12-77所示是自卸车的示意图,车厢部分可视为杠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B点是支点,液压杆施加的力是动力,货物重力是阻力B.B点是支点,物体A放在车厢前部可省力C.C点是支点,物体A放在车厢后部可省力D.C点是支点,物体A放在车厢前部可省力 9.如图12-78所示指甲刀,它由三个杠杆ABC、OBD和OED组成.用指甲刀剪指甲时,下面说法正确

八年级物理力学教案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预习提示】 1.力。 2.力的单。位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三要素。 5.力的示意图。 【教学流程】 一、学生展示 1.用手拍桌子,桌子受到手施加给它的力,同时手也感到痛,这是因为手受 到了____________的作用力。大量的事实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2.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同时这本书对桌面产生,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________。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的改变或运动的改变或它们同时改变,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物体。 二、目标定向 比一比:前后位的同学之间进行扳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三、学生自学 1.请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看哪一组设计的又多 又好,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 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 2.我的体验: 力(force)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力(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力产生时两个物体(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互接触。 4.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都离不开力。在物理学中,力是指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两个物体是否有相互作用,要从力的作用效果来考虑。 5.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个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另一个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只要有 一个效果出现,就表明两个物体间存在着力的作用。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doc

教科版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平面镜成像》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编排的,它是对光的反射知识的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是成像原理.课本主要安排学生科学探究,自己总结出规律. 二教案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突出学生参与理念,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探究之中。通过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的重点在"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代物→把平面镜改为平板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学说明 本课主要围绕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 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四教案内容:

课题: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课型:科学探究,新授课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它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 教学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像的位置以及对虚像概念的理解。教学仪器: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2支、小蜡烛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 运动和力《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课标要求 从“课程内容”的要求看,本专题涉及如下条目: 2.2.5 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例4 运用惯性,解释当汽车急刹车、转弯时,车内可能发生时现象 课标解读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刘庆贺 本专题属于课标三大主题之一──“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涉及较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本条目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认知性学习目标,具体说明如下: “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中的“认识”属于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该条目处于“认识”水平。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要了解实验中让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发生改变,就要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为此需要做好对比实验,需要准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根据控制变量的要求,小车刚进入水平面的速度必须相同,为此需要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远。这样通过实验,使学生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设想当小车在水平面上不受到的阻力时,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不会停止。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要能准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说明该规律适合于所有物体,具有普遍意义。“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情况,现实中不存在,但物体在某个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是有的。“总保持”是指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物体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则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或”说明物体只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中的一种状态,究竟处于哪种状态,由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瞬时状态决定。由牛顿第一定律还可以知道,不受力的作用物体的也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这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需要明确,虽然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但其中符合逻辑的科学推理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推理是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中重要的科学方法之一。它以真实的科学实践为基础,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以正确的逻辑法则为依据,对实际过程做出更深入地抽象分析。由于从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它已经成为公认的物理学基本定律之一。

初中物理全套教案

人教课标版教案目录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特性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二、光的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四、光的折射 六、看不见的光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二、生活中的透镜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眼睛和眼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二、熔化和凝固 三、汽化和液化 四、升华和凝华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二、电流和电路 三、串联和并联 四、电流的强弱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第六章电压电阻 一、电压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三、电阻 四、变阻器 第七章欧姆定律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四、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第八章电功率 一、电能 二、电功率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四、电与热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六、生活用电常识 第九章电与磁 一、磁场 二、电生磁 三、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四、磁生电 第十章信息的传递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 二、电磁波的海洋 三、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宇宙和微观粒子 二、质量 三、密度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二、运动的快慢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四、力 五、牛顿第一定律 六、二力平衡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一、弹力弹簧测力计 二、重力 三、摩擦力 四、杠杆 五、其他简单机械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一、压强 二、液体的压强 三、大气压强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 五、浮力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一、功 二、机械效率 三、功率 四、动能和势能 五、机械能及其转化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第七章 力 第1节 力 整体设计 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概念”的认识,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但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物理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为基础,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人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要求不宜过高,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科学归纳就是要对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共性。力的概念的形成就是科

学归纳的一个好案例。本节的重点是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时,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改变的原因。本节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时,可以对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点拨和提示,也可以在形成力的概念之前先做一些铺垫。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图;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或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

苏科版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优质教案

xx教师辅导教案 授课日期:年月日授课课时:______学员姓名年级辅导科目物理学科教师授课时间 教学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 课堂教学过 教学内容要点补充知识点1 平衡状态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 例 1. 人造地球同步卫星( 俗称通信卫星) 随地球转动, 其受力情况是( ) . A.不受力 B.受平衡力 C、受非平衡力 D.无法确定 例2.一个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此二力()A.一定是平衡力B、一定不是平衡力 C.可能是平衡力D.无法确定 例3.吊在室内天花板的电风扇重G,静止时固定杆对它的拉力为F1,当风扇叶片水平转动起来后,杆对它的拉力为F2,则() A.F1=G、F2=F1 B.F2=G、F2<F1 C.F1=G、F2>F1 D、F1=G、F2<F1 例4.如图所示,将带钩的木块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桌面上,小明水平拉动木块, 在木块加速运动过程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和木块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保持不变 C.绳对木块的拉力小于桌面对木块的摩擦力 D.绳对木块的拉力和木块对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程例5.壁虎爬在竖直的墙面上静止不动,则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墙对壁虎的压力和壁虎受到的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墙对壁虎的摩擦力和壁虎受到的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壁虎对墙的压力和墙对壁虎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壁虎对墙的压力和墙对壁虎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例6.如图所示,A,B,C三个石块叠在一起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块A所受石块B作用力的方向斜向右上方 B.石块B受到石块A的重力和石块C对石块B的支持力的作用 C.石块B受到的重力和石块C对石块B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石块B对石块C的压力和石块C对石块B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例7. 质量相等的甲乙两只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降, 甲的速度是7m/s , 乙的速度是 4m/s ,它们所受阻力F甲、F乙之比是( ) . A. 3∶4 B. 4∶7 C. 7∶4 D、1∶1 例8.如图所示,是一辆静止在水平面的小车,在其支架的杆上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关于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为mg B.力的方向沿杆向上大小为2mg C.力的方向垂直于杆向上,大小为mg D.力的方向沿杆和竖直方向之间的某一点方向上,大小为mg 例9、如图中的水平桌面足够长,不计托盘质量和滑轮与绳的摩擦.物体A重10N,当物体B重为3N时,物体A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要使物体A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应对A物体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力,其大小为() A.3N B.6N C.10N D.13N 例10.如图所示的装置,物块M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桌面上,左右两端用细线通过滑轮连接着两个相同的吊盘.小聪用它做实验时发现:当在左盘中放100g的砝码、右盘中放200g的砝码时,物块M可以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盘中的原有砝码都不变,使物块M最终可以向左匀速直线运动的方案是(滑轮的摩擦不计)()A.在左盘中再加100g砝码 B.在左盘中再加200g砝码 C.在左盘中再加100g砝码,在右盘中再加100g砝码 D.在左盘中再加200g砝码,在右盘中再加100g砝码

最新初中物理力和机械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

初中物理力和机械知识点总结 力和机械知识点总结 一、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性:发生形变的物体,不受力后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弹性。 2、塑性:发生形变的物体,在不受力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塑性。 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施加的力叫弹力。 4、弹力产生的必要条件:(1)要发生弹性形变 (2)两物体要相互接触 5、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 首先要看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2)、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3)、使用时应轻轻拉动挂钩几下,防止弹簧卡在外壳上。 (4)、读数视线应与刻度盘相平。 二、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叫万有引力。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符号是“G” 2 3、重力的三大特点(1)、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2)、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3)、重力是非接触力。 4、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约为g=9.8 N/kg。即g=G/m=9.8Nkg 5、重力的定义式:G= mg 6、比值g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牛顿。

7、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值向下(竖直向下:即总是垂直于水平面, 或指向地心的方向) 8、重心: (1)、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 (2)、对有规则 形状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在它的几何中心。 (3)、对质量分布不均匀,或无规则形状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与它的质量的分 布及形状都有关。用悬挂法可确定它的重心。 (4)、重心的位置可以在它的物体上,也可以在它的物体外。 scope of the entire project. (2) should include: semi-finished products, quality of materials, installation quality. (3) must be marked with the date, personnel, quality. (4)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of clearly marked sections, axis. (5) the draw details. (6) the covert acceptance record perfect, intact. 2.16 l measurement, process description the process: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structure and design of curtain wall map, partition the whole project, baseline measurements, benchmarking measurement axis, identify key points, put the line, measure, record, replacing the original data measuring elevation (5)、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三、摩擦力 1、什么是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做相对运动或要发生相对运 动时,在他们的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用符号“f”表示。 2、产生摩擦力的必要条件: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优质课教案完美版

科学之旅有趣有用的物理 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了解有哪些不同形式的能量。 ● 2.过程与方法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器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二、新课开始

【教学后记】 --科学之旅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 391 更新时间:2009-6-10 19:36:12 课题:引言 科学之旅—《探索物理》 课时:1课时 目的:(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通过观察体会物理学的趣味 性;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更进一步 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4)用STS 的观点理解物理学的 巨大作用; (5)初步掌握一点学习物理的方 法。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 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 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具:教材中图0.1—1至0.1—4及0.1—9、0.1—10的实验装置, 三棱镜一付,小石子一枚,开水和带盖的空矿泉水瓶。 教程: 一、导入语:(衔接式、启发式) 1、上节我们对大家学习物理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说物理是非常有用的, 非常有趣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会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2、不过大家可要大胆回答问题,踊跃做实验哟!咱们看谁做得最好了! 二、关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导性学习: 1、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声、光、热、电、力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1)、“冷水使热水沸腾”实验; 指导:我们将在热现象、力学综合内容中学习。 (2)、“会跳舞的小人”实验; 将在第一章学习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3、想想做做学生趣味实验; (1)“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 我们将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三章中学到。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案 【篇一:沪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运动和力》教学设 计】 天教育教师教案 南天教育教师备课专用 授课教师王金笑 授课形式一对一个辅导 教育理念: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沟通理念: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学习理念:相互学习共享知识 工作理念:快乐工作有效执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密切相关。 (1)通过用所学有关机械运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感受物理与 生活2)通过阅读、讨论“sts”材料,认识高速行车上抛物的危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参照物。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教师点拨为 基本方法,建立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对描述物体运动的重 要意义。通过实验,感受通常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通 过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知道参照物选取得不同,物体运动的 描述就不同,最终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参照物概念的建立。方法是:首先展示一 张照片,让学生判断其中物体是否运动?当学生感到仅用一张照片 无法判断物体的运动后,再展示一张照片,让学生观察,发表意见,归纳两幅照片所反映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一 定要选择一个参照物体,建立参照物的概念。 动卡》上“做做想想”如可以说木块是静止的(是相对于纸条而言) 于桌面而言) 增强学生学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五、教案示例 (一)引入 1 问题

展示问题“请大家依据照片判断, 2(,提出问题“根据这两张不 (2得出“船在运动”结论。提出问题“判断船在运动的依据是什么?” 结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 运动。 3.参照物(1)观察 观看一段有关生活中机械运动的影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感知机 械运动。并描述观察到的机械运动,注意突出参照物体。 (2)问题 图一 图二 结论:要判断茫茫大海上船的运动,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体,如灯塔, 【篇二:中考物理复习教案运动和力】 2013年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十二运动和力 知识要点: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3. 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视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 ? ? ? ? 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 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不要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参照物,因为这 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一般情况下选择地面,或者选择与地面保 持相对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 体结论可能不同。 有相对性。 两物体相对静止的条件:方向相同、速度相同。 4. 运动和静止是相 对的: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运动和静 止具?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初中物理--力和机械----40道全面复习题--带答案

(一)力和机械 1、为了既节省,又能改变,可以和组成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轮组几段绳子吊着物体, 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如图所示,物体A重为100N,挂重物的钩子承受的拉力是_________ N。人匀速拉绳子的力是 __________N (动滑轮自重不计)。 2、图所示的是一幅科学漫画。画中所用机械的特点是____________;若胖子、瘦子、袋子的重分别是G1、G2、G3,则它们之间的大小关 系是____________。 3、如果杆秤的秤砣磨损后,用它称得物体的质量数比实际质量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的都属杠杆,其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5、物理学中常把实际的研究对象看成物理模型。例如可以把盘山公路看作是一个斜面模型。如图所示的甲、乙两 棵树,它们根系的深浅及发达程度基本相同,当我们研究哪棵树容易被大风吹倒或折断时,可以把树看作是一个 ____________模型,由此就可以判断出____________树容易被吹倒或折断。 6、下列设备中使用了简单机械,请填入所用简单机械名称,起重机钢索下面吊钩上的铁轮是,旗杆顶端的是,自行车的正轮和后轮是。 7、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运动时,若不计空气阻力,则足球的受 力情况是() A、只受踢力 B、只受重力 C、既受踢力,也受重力 D、不受踢力,也不受重力 8、一同学要抬起一根粗细均匀,重800N的杠杆的一端,另一端不离地,他至少要用力() A、800N B、600N C、 400N D、200N 9、吊在室的电扇,所受的重力是G,静止时,固定杆对电扇的拉力为F,电扇转动后杠对电扇的拉力为F′,则() A、F=G F=F′ B、F>G F=F′ C、F=G F>F′ D、F=G F

(完整版)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网上浏览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的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画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探究启发合作探究 教学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教具准备: 小车、磁铁、钢球、铁钉、弹簧、钢尺、橡皮泥、气球、鸡蛋、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游戏引入:在讲课之前同学们做一个掰腕的游戏,看看谁的力气大。我们为胜利的同学鼓掌。失败的同学也不要气馁,学了今天的知识后,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反败为胜。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力学世界。学生同桌一组,进行游戏。 (二)探究新知 一、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a、由静止变为运; b、由运动变为静止; c、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发生改变。

1.请同学们打开网站,阅读学习目标。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2.请同学们浏览网站上《助学园地》栏目,并对你喜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其反应的物理现象。 3.想想做做:请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小车、磁铁、钢球大头针、弹簧、橡皮泥、气球、乒乓球、钢尺等,对某个物体施力,看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产生哪些效果?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实验: 1}.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观察现象。 2}.用力推小车,磁铁靠近大头针或小钢球,观察运动情况。根据实验,让学生体验并试述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根据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并拉弹簧、压皮球等实践活动做一做,使学生亲身体会力的存在。并由此引出 二、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 2.力的单位:牛顿——N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 1}.在力的作用过程中,有几个物体。 2}. 如果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你认为哪个是受力物体,通过学生直观实验,进行理性分析,解决抽象问题。 为了纪念著名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叫做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来表示。理解1N的含义.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1.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2.老师有选择的板书总结: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设疑:那么,我们身边又有哪些例子是力的三要素不同,其作用效果就不同呢? 4.前后呼应:在上课前,老师说在掰腕游戏中失败的同学,也能反败为胜,你现在有办法了吗?我们再试一下。学生讨论猜想。学生浏览后,思考回答:学生举例 学生再次游戏,体验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四、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力》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重点内容。本节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的内容:(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三要素以及力的单位。但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完整的建立起来,要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拓展的过程。因此,教材首先通过一些生动的情景图片,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领悟到力的存在,并引起学生对其共性的思考,通过分析、归纳、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而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找出施力物体、受力物体,进而通过各种熟悉的体育项目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逐渐地认识力。但是学生真正建立其物理学中关于力的概念教学绝不是轻而易举之事,要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力的概念绝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任务,还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完善。在过程和方法方面,通过对力的逐渐认识,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 目标定位 本节教材中知识的获得都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体育项目为基础,这种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体现了课标中从生活到物理,再认识社会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并加强实验和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形成必要的体验,学生形成力的概念就会水到渠成。基于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理解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物理就在身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方法阐释 本节课我们应重视力的基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伴随的科学方法,以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及情景作为知识背景,通过归纳和简单的分析、推理,从而引出概念和规律。 因此,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边活动(举例、讨论、实验、阅读等)边分析、边归纳,层层深入,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设计时注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篇一: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新授课)教学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定律能反过来说吗?即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 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吗?(学生交流讨论、并作出回答) 环节二:明确目标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去处理问题 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环节三:感知解惑(1) 一、阅读课本第20、21页内容,完成下填空 1、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或物体处于状态,即运动状态。 2、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它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 3、为什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还可以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呢?平衡是 最简单的平衡状态 4、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5、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填“改变”或“不变”) 6、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各处于怎样的状态 ? 教师归纳总结: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叫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最简单的 平衡状态。 那么什么样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环节三:感知解惑(2)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如下图所示实验:

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在实验进行时,观察塑料板在什么条件下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并完成表格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猜想:(1)两个力应该在同一物体上(2)两个力的大小可能要相等 (3)两个力的方向可能要相反(4)两个力可能要在一条直线上实验验证: 实验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二力平衡 实验一: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不等重的钩码,放开塑料板,塑料板。 实验三,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将塑料板稍向下移动,使两个拉力的方向成一定角度,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实验四,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并将塑料板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塑料板的细绳相互平行,但不在同一直线上,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 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填写下表 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填写下表 结合以上四个实验填写下表 简记: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分组组装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通过实验来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从“大小、方向和作用在 同一直线上”三个方面,让学生填写三个实验表格,并概括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重点放在“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为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点。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表格内所填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板书: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两个力叫做一对平衡力。)此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让他们大胆猜想、积极设计、主动探究,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从而形成能力。师生互动:分析学生站立时和其中两个学生分别沿水平方向,向相反方向拉另一个同学的两只胳膊的情况,得出平衡力的合力为零,非平衡力的合力不为零。只讲同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为以后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打下基础。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活中二力平衡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章节详细教案.

第七章运动和力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弹力,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2)理解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3)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4)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5)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如果一开始讲授时就注意加以区别,就不在于造成学生在思维上的混淆不清了。 本章在前章所学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内容包括:力的示意图,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摩擦力。其中二力平衡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三、知识梳理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基础练习 1、不计空气的作用,乒乓球从桌面弹起后,在空中受到重力的作用(不计阻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方向是竖直向下。 2.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与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在接触间产生一个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二、复习内容 1、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拉弹簧时,感觉到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理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 2、弹簧测力计: A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 、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 、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3、重力:最常见的一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4、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3、摩擦力的方向: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摩擦力 静摩擦 动摩擦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八年级物理教案)力和机械的复习提纲

力和机械的复习提纲 八年级物理教案 一、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二、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练习: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太空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它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判断依据是:飞船的运动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飞船实验室中能使用的仪器是 B (A密度计、B温度 计、C水银气压计、D天平)。 四、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