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家乡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我家乡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我家乡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我家乡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我家乡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我的家乡在xx省xx市,我们这里过春节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例如:过年前“大清洁”,逛花街,包裹蒸棕,等等。按时间逐个介绍吧!

年二十四是我的家乡“过小年”的日子,但在高要市也有些地方是年二十三的。每年到了这段时间,我总会问外公为什么有些是年二十三,有些是年二十四,我外公总会跟我说这句“官三民四”而我总是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只是一直不是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直至今次的寒假,后来上网查阅了一下资料:每年的年廿三,灶王爷要向玉皇大帝禀报所在人家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所以“送灶”成了重要的仪式。“小年”又称“送灶”南方“谢灶入年关”一般是“官三民四疍五”,也就是官方是年廿三,民间是年廿四,水上人家是年廿五。我终于懂了!具体的祭灶仪式是煎薄餐,有甜的,咸的。

接着剩下的几天就是过年前的”大清洁“了,还有逛花街等。约到了年廿七八吧,人们就开始准备包裹蒸的材料了。有:冬叶,绿豆,五花腩,糯米。还有配料:五香粉。

据说肇庆人制裹蒸始于秦代,秦始皇当政时,苛捐特重,劳役繁多,农民悲苦难言。当时农民为方便田间劳作,便用竹叶或芒叶裹以大米,煮熟后随身携带以作干粮,这就是最早的裹蒸了。至汉代,肇庆的城乡居民已有在春节、端午节包裹蒸和粽子

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如今,肇庆裹蒸已经成为讲白话地方家喻户晓的传统产品,作为春节探亲拜年的必备礼品,寓意着丰衣足食和来年好运。由此可见,裹蒸与粽子不同,它并不是用来记念屈原的,而是人们希望生活蒸蒸日上的吉祥食物。

裹蒸还曾奉为贡品,南齐书记载:在皇帝御食中,有“裹蒸”这一道菜。皇帝十分喜爱:“我食此不尽,可四片破之,剩余权当晚食。”

清代诗人王仕祯有诗赞肇庆城乡除夕熬煮裹蒸的盛况:“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

单说包裹蒸棕就可以把人累坏.....先得用一个大盆花上半天的时间洗好几十斤重的糯米,同时还洗冬叶,还得把冬叶煮熟。将预先洗好的冬叶铺在桌上,先将糯米放上去,然后在中间放进一块五花腩和适量的绿豆等配料,密密实实合上冬叶,包成外形像金字塔似的,用草捆好,留有提手处,这样就完成一个裹蒸了。包完裹蒸,就要蒸煮了。每家每户的屋前都搭建了临时的砖灶,灶上煮着一个硕大的铁桶。加满清水,点上大柴,看火,加柴的工作少不了。整个过程约要煮上八九个小时的。

这就是我家乡的独特的过年享受,裹蒸煮好香气四逸春节的必备主食,自家做的、邻居互送的,打开冬叶热腾腾的蒸汽飘散,冬叶清香、糯米混着肉香充满了张灯结彩屋里,一屋子的幸福欢快。

到了大年三十,就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团圆饭了,享受那

份温馨的家庭团聚。还有守岁。

到了大年初一,人们穿红着绿,街市旌旗飘扬,五光十色。组织舞狮贺年,举行各种文娱活动(猜字谜等)。亲朋戚友互相拜年,送果蒸、油角、包头果等,见亲友小孩赏以红包(利是),熟人见面,互道吉祥语。大年初二,新婚夫妇到丈母娘家拜年,成为必不可少的礼节。

剩下的日子里,农历正月或二月初五、初八、初十、十二等日子,分别举行一次“行村”或叫“行社”活动,有的村5或6或10年轮做一次,叫做“奉香”“茶果节”,又叫“行村节”,是广东高要地区多数乡村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正月,或二月初五、初八、初十等日子,村里人制作茶果、亲友相聚,喜气洋洋。每家人都希望亲戚前来“吃喝”,因为来的客人越多,主人家就越有面子。

高要“茶果节”源于唐末,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相传,当年许多中原人逃避战乱,迁徙到高要西南片宋隆河流域生活。由于居住地每年都会发生水灾、旱灾、瘟疫等灾害,村民就在每年的农历正月或二月初五、初八、初十、十二、十三等日子,用稻米粉蒸熟制作成一种叫“茶果”的点心,供奉灵神,祈求神灵驱除妖魔,保佑村里人丁安康,六畜兴旺,久之,“茶果节”成习俗。而现在的“茶果节”已经成为走亲访友、互相交流、非常热闹的民间传统节日了。

如果说“包裹蒸”是我家乡过春节的一大特色,那么“茶

果节”便是我家乡过春节的第二大特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