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

论文摘要:以信息化为特征的远程开放教育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既

提出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介绍了几年来作者在《国民经济

核算》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设计一实践一评价一再实践,顺应远

程开放教育的基本特征,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实行优势组合,着

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营造环境、优化面授、强化交流、催化水平”的教学模式的思路和体会。

随着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深入,一些多元化教学方式相继被

提出,这些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都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

对不同专业和学科来说,教学模式应表现出多样性。如何在网络教学

媒体和资源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集各教学方式之长,将“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学理念真正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以优质的导学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开放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作者自承担《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来,顺应远程开放教

育的基本特征,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实行优势组合,以提升学生

自学水平、唤醒学生潜能为出发点,在连续几轮的教学中,采用设计

一实践一评价一再实践的方式,对远程开放教育中统计课程的新型教

学模式实行了探索。

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构想

(一)连续几轮教改的总体思路

开放教育下,教师的角色从传统教育的“中心”转变为现代教育中的“主导”,这种转换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

教学实践中持续地探索和创造,才能适合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作者

在承担《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的教学工作,从刚开始接受这个工作起,就有意识地将这门课的教学作为课程模式改革的试验平台,在连续几

年的教学实践中,持之以恒地探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法。图1是

实施课程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示意图。

即使现代远程教育有着自己的基本特征,但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母体教育学理论为其提供了厚实的基础,象布鲁纳的“结构一发展”

理论中的启发原则、反馈原则;巴斑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中的教学要

素和教学形式的最优化结合原则等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仍具有强大的生

命力。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实行优势组合,千方百计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尤其着眼于学生素质提升和潜

能开发。通过“营造环境、优化面授、强化交流、催化水平”来完成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流程如图2所示

(三)自我评价的内容设计

课程模式的改革并非能够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在这

动态的实践过程中,为了从总体上对改革进程了解,作者还使用了

“自我评价”机制,在连续几轮的教学中,围绕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这个主题,对学生实行了问卷调查,内容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本课程的理解;

2、对教师导学方式的评价;

3、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4、对教学环节及媒体的要求。

通过这个方式,来对教学改革自我评价,反馈并推动改革的逐步完善。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实践

《国民经济核算》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广,既反映社会

再生产各环节的活动,也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活动;既有分量和总

量核算,也有存量和流量核算;这些内容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对学习

者专业知识面要求较高。而且,该课程属于宏观经济核算范畴,要求

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宏观经济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而从教学对

象来看,会计学本科的学生微观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很多,但

对宏观经济基本概念知之甚少,这些都使课程初学者或多或少感到这

门课一般知识枯燥乏味,关键问题又深奥难懂,并且与所从事的实际

工作关联不大,给本课程学习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作者在对本课程和

学生特点实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将教学一体化方案、教学方法持续

改进,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一)营造环境

建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硬、软件环境,安排好各教学环节,是教

学实践的第一步。

1、资源和环节

《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设课程,中央电大已提供了主教材、辅助教材、IP课件等较丰富的教学媒体和网上课程资源。作者一方面指导学生用

好已有资源,另一方面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资源建设中去,先后录制

了19讲的直播课堂。在网上资源安排上,除保持教学大纲、实施细则

等常规栏目外,增设了一体化方案、往届试题、方法指导、知识拓展、试卷分析、在线自测等多个栏目,力求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满足每个学

生的自学要求。

丰富的教学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这些媒体还必须在一

系列的教学环节中来实现,而合理的教学环节也只有通过实践来优化。

因为学习者个人情况不尽相同,在自主学习时间的安排和课程资源的

使用上会存有着差异,所以提出教学设计,让学生根据教学设计去制

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课程初学者对教材内容和各媒体资源都比较陌

生的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

2、学习氛围

学习《国民经济核算》这门课时,学生常常觉得内容抽象、原理枯燥、计算烦琐,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实践中,对按应试教育理念所设计,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

心的传统面授教学实行剖析,让学生自觉摆脱对传统模式的依赖,理

解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减轻畏难情绪,增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新”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门课所介绍的SNA核

算体系原本就是一个新兴的宏观核算体系,关键指标正式在《中国统

计年鉴》公布不过几年时间。即时吸收本学科发展的新动态,让学生

了解最新的信息,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做法一直贯穿于

整个教学过程中。

每学期开学的导学课上,在介绍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的同时,立刻引

入一些最常见的宏观经济概念,如GDP(国民生产总值)、可支配收入等,比较我国和发达国家、安徽和其他省份具体数字差异,点明本课程就

是侧重讲解这些宏观经济指标的内涵和计算方法。学生对这些在众多

媒体中频频出现、而又解释不清的概念立刻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为以

后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在随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作

者不时地针对不同知识点所涉及的宏观经济指标,指导学生去点击诸

如“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等网站,学习网站中对此指

标的解释以及我国近年经济发展在这些指标上的真实数据,让他们感

到所学知识与实际息息相关。

(二)优化面授

开放教育条件下,网上学习逐渐成为主流学习方式,面授的地位极易

被忽视,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易重新落入传统教学模式的套路。作者认为,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不是简单地减少面授教学,而且面授

也不一定是上大课一种形式。只有以素质教育的理念去设计和优化面

授过程,才会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并补充网络教学中人文

精神的缺失,促动人的全面发展。

电子教案是面授课的主要载体,设计好电子教案是协助学生展开自主

化学习的关键一环。作者在设计教案时,在体系顺序上基本尊重教材

的安排,这样有利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做些笔记,避免“课上丰富多彩,课后两手空空”的现象发生。其次教案的表现方式直观化,通过图形、

箭头、色彩等多种形式突出课程重难点,每张教案力求文字简洁明了,内容直观,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能最大限度地对各知识点

的精髓留下深刻印象。自学方法的传授,自学过程的引导也应贯彻于

整个面授过程。作者一方面抓住每次面授机会,精心准备,授课时采

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讲重点、理逻辑、顺思路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另

一方面在授课伊始就协助学生理出课程主线: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以

主线为链条,根据教学大纲,将课程内容分为经常帐户核算、积累核算、对外核算、其他核算四个板块,对每一板块,提出具体的自主学

习要求,点明自学难点和常见问题,对自主学习的时间安排和媒体使

用提出参考建议,让学生在学前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性。

(三)强化交流

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无所作为,相反,教师作为

辅导者,要积极利用各种环节和媒体与学生交流,使学生感到老师仿

佛就在身边。

远程教育模式中媒体多、信息畅,师生不但能充分实行情感交流、信

息交流,而且能深化交流。这为应用反馈原则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所以,作者将求“实”与求“新”

相结合,在培养兴趣的前提下,采用实际步骤,多种形式地为学生提

供反馈信息,双管齐下地促动学生自主学习。具体做法就是,在设计

教学一体化方案时,将平时作业、网上交流、小组讨论、期中测验等

环节的成绩均以一定的百分比纳入形成性考核成绩。通过平时交流观察、作业评分、网上答疑提问次数和质量评价等办法对每位学生专业

基础、学习态度、自学水平随时评价,分别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这

些在实践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业是反应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直接手段,对学生平时作业除了按时

批改记分外,给予个性化评语也是作者一直坚持做的,虽然仅仅寥寥

数语,让学生感受到的却是教师对他学习过程的注重和进一步努力的

建议。

网上答疑是最方便,最广泛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方式,这种教学形式的

即时、高效和交互性是其他任何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每学期中央电大

对本课程都组织相对应的网上教学活动,作者即时在网上发布信息并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平时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能即时与中央电大课程主

持教师EMAIL联系,交流课程教学心得。此外,每月组织一次网上答疑,面向全省电大学习本课程的学生一对一指导,平时对学生的提问

做到有问必答,即时回答,这些都大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这种多方面、多手段、多媒体、多环节综合互补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快速入门、深入理解消化所学内容、降低自学难度,提升

自学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四)催化水平

我们的学生来自社会,通过电大教育,最终将服务和回报社会,学生

实践和创新水平培养是我在教学中孜孜追求的最高目标。

《国民经济核算》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案例教学法”如何成功实施,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作者在本课程中引入案例

教学最大的体会就是“精、点、收”相结合。

所谓“精”就是精选案例,案例不应远离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和兴趣,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内容。随着自主学习的深入,学生提问质

量有了明显提升,将学生提的问题作为案例来组织讨论是一个很好的

方法。一次有位同学在网上问“宏微观资产负债表有什么异同?”这个

问题启发了我,学生对微观资产负债表大都比较熟悉,但对同样属于

资产负债核算工具的宏观表了解甚微,即使教材也讲得比较详细,但

学生还是对关键知识点理解不深。后来在设计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

将这个问题作为小组讨论题,事先布置,要求学生先自学宏微观资产

负债表的结构,再利用网络查找相关比较资料,然后参加小组讨论。

在讨论时,大家互相评论,都没讲到的教师最后补充并在讨论后总结

成文挂在电大在线课程页面下,学生对此兴趣很大,最后这个知识点

未经面授课讲述,不但在小组讨论中迎刃而解,而且还带动其他章节

的如固定资产消耗等概念的深入理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点”是指在组织小组讨论时,适时地点拨,点出问题所在,把学生

的思维往研究的关键问题上靠,避免学生走弯路。

“收”是对学生的讨论研究成果即时归纳总结评述。

因为统计案例的精选,适时的引导,加上学生已有的实践知识,在小

组讨论时,气氛活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都得到切实提升。

三、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自我评价及完善

课程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的探索和完善。在以上的教

学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全方位的教学反馈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来推动

和完善改革,连续几届围绕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主题,对学生实行了

问卷调查,主要想通这些调查来从总体上对教学模式改革实行自我评价,反馈并推动改革的逐步完善。

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只有将教学各要素

实行最佳结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从问卷调查结果能够看出,随着改革深入,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认为课时安排合适、希望有多种

媒体助学和认为作业难度适中的学生比例逐步上升,而希望面授课面

面俱到、认为课程自学较难和从未上网查询过课程资料的学生比例逐

渐下降。这表明,绝绝绝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向是认

同的,能够并且愿意主动提升自身自主学习水平,自主学习环节安排

与教师课程一体化设计正逐渐吻合。所有这些都在积极推动着一种新

型的、比较成熟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完善,这就是以网络为平台、以媒体为手段、科学合理地安排面授、自学、辅导、讨论、作业、测

验等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学时比例,充分体现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开放

教育教学模式。从历次期末考试成绩来看,自主化学习方式不但没有

削弱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强化了自学水平。一个教学相长、互为推动、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正逐步形成。

四、结束语

几年来,我们逐步实行了《国民经济核算》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开

放教育下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新兴事物,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作

者在这方面仅仅做了些初步的尝试。这些改革实践也给我深深的启迪,就是作为工作在开放教育第一线的课程责任教师,只要立足于本学科,树立创新意识,抓紧现代开放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的良好机遇,从

课程改革的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必将走出一条适合现代远程教育特

点的教学之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有用的人才。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

中央电大期末考试国民经济核算网考题库

中央电大期末考试国民经济核算网考单选题库 A、 1、按照非金融资产产生的情况,可将其归纳为(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 B、 1、编制国外账户应以(本国货币)为基准货币单位。 2、编制物价指数的紧缩法是运用(帕氏指数)方法。 3、不能为资产所有者带来财产收入的是(机器设备的租借) 4、保险公司属于(金融机构部门) 5、不能记入货物进出口的是(我国某企业一批设备送出国外进行简单加工)。 6、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中性资产持有收益(等于零) C、 1、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2、产业部门分类的依据是(主产品的同质性) 3、餐饮业兼营生产和转卖两种业务。转卖业务的总产出(只计算其附加费)。 4、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出(包括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两部分)。 5、储蓄是可支配收入中没有用于最终消费的部分,其数值(既可能为正,也可 能为负或零) 6、储蓄率是指(储蓄额与可支配收入额之比) 7、从账户上看,收入形成账户中的营业盈余和混合总收入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中的营业盈余和混合总收入之间的差额是(零)。 8、从全国民经济收入再分配来讲,再分配收入和支出应是相等的,二者不等主 要是与(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形成)形成有关。 9、常住人口与现有人口的关系是(现有人口=常住人口- 临时外出人口+临时寄居人口)。 1/ 37 10、从美国进口一批货物,按实际离岸价格计算为350 万美元,离境后抵达我国口岸的国际运费和保险费等共计20 万美元,这批进口货物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应计为

(借方350 万美元)。 11、从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来讲,再分配收入和支出应是相等的,两者不等主要是与(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形成有关。 12、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包括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两部分) 13、财产收入是一种(生产性收入) 14、常住单位定义中的经济领土不包括(国外驻该国的使馆和领馆用地) 15、从账户上看,收入形成账户中的劳动报酬支出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中的劳动报酬收入之间的差额是(支付国外的财产收入) D、 1、对于企业部门,其原始收入与营业盈余的差值是(财产净支出) 2、对外经济活动所指的进出口是(既包括货物进出口又包括劳务进出口)。 3、对外经济交易是(会影响一国资源总量)。 4、对外资本账户记录一国常住单位与国外之间发生的(非金融性资本交易)。 5、对外金融账户的平衡项是(净贷出/ 净借入)。 6、对外资产负债账户(只核算金融资产)。 7、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是关于商品进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的分析。 8、短期核算的数字比一般年度核算的数字(不准确)。 9、短期内国民经济的生产主要由(工业)的生产活动状况加以体现。 10、地区间的流入与流出在投资环节上表现为发生在地区间的(资本转移)。 11、金融负债,债权人和债务人应遵循的估价原则是(交易双方同一价格估价) 12、工程在各机构单位间实际的或虚拟的交易而引起的数量变化,应该记录在(资本和金融帐户) 13、对外经济交易是(会影响一国资源总量) 2/ 37 14、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属于(第二产业) 15、对外经济核算的估价原则是(市场价格) 16、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属于(第二产业)。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完整版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 复习计算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 第二章生产核算 1、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GDP(单位: 2 (1)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元。 (3)建筑业总产值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运输邮电业总产值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168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3.已知某地区2000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单位:亿元): (1)总产出8673亿元; (2)中间消耗4124亿元; (3)最终消费3658亿元; (4)资本形成总额898亿元; (5)固定资本消耗259亿元; (6)货物和服务进口(含自外地购入)86亿元。 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及货物和服务出口(含向外地输出)。 4、已知某地区2000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16000亿元; (2)最终消费800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6800亿元,公共消费1200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3000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800亿元,库存增加145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55亿元;

《国民经济统计学》核算教材课后答案杨灿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第1章导论 【思考题解答】 1-1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 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的 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的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的经 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从分析的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首先,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 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和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是其中的常住单位)依据一定的功能特征适当分类,形成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其次,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但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的简单总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所有这些方面总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研究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 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1-2试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基本过程。 解答:一般而言,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抵于产品的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和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和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的中间环节。于是,从运动形态上区分,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流通-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是与其使用价值一起运动的:若商品售出则货币流入,若商品购入则货币流出,也就是说,伴随着实物(货物和服务)流通还存在着货币流通,两者相辅相成,但运动方向相反。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另一方面是“生产-分配-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价值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已经与具体的使用价值相对分离。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两种运动在脱离生产过程之时相分离,又在进入使用过程之时相汇合,既对立又统一,为我们考察国民经济循环过程提供了两条基本线索。 (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 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1-3为何说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 解答: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一旦在市场上见面,就有一个“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是平衡还是失衡的问题。这对于国民经济能否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倘若社会总供给显著大于社会总需求(供大于求),就会造成市场疲软,产品积压,开工不足,失业增加;而如果社会总供给显著小于社会总需求(供不应求),则又会造成商品匮乏,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乃至社会的动荡。进而言之,社会总供需平衡不仅要求总量上平衡,还要求结构上也平衡,总量平衡又以结构平衡为基础。只有在社会供需总量和结构都基本平衡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可见,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宏观经济管理和国民经济统计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 1-4简述国民经济管理与国民经济统计的关系。 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而且功能多样的大系统。为使各种功能适当发挥、相互配合,达到整体最优,保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必然是多维的。这些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2)物价稳定;(3)充分就业;(4) 财政收支平衡;(5)国际收支平衡。 为了科学地实施国民经济管理,显然不仅要有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外,还必须严密监测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并运用各种杠杆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而这些都需要掌握大量、翔实的实际资料,包括关于投入产出、经济增长、收入支出、消费投资、对外往来、资产负债、价格变动等各方面的数据,以期从数量上深刻反映国民经济的规模、结构和内在联系。只有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来搜集、整理并科学地组织大量、丰富的数据资料,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归纳和发掘,才能合理制定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正确把握宏观经济

国民经济核算网考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保险公司属于B.金融机构部门 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出C、包括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两部分 从全国民经济收入再分配来讲,再分配收入和支出应是相等的,二者不等主要是与C.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形成形成有关。对外经济活动所指的进出口是D.既包括货物进出口又包括劳务进出口 服务的特点是B.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 非金融资产按其产生的不同可以分为B、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 各机构部门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B、储蓄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以B、企业资产负债核算为基础。 国民资产负债表中“来源”是指部门的D、负债和净值 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D.产业部门 国民经济总量账户与机构部门账户D.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过程 国民经济短期核算是D、分别用上述三种方法核算短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经济短期核算是分别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对短期内的A、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核算。 国民经济的地区核算是指B、各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核算。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国际收支是指B.广义国际收支 国内生产总值的实物构成不包括D、进口货物和服务 工业企业自建厂房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出成果C、包括在建筑业总产出中 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B.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进行B.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 假定工业部门对农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5,说明B、工业部门每生产单位产品消耗农产品的数量为0.15 金融账户的使用方记录的是A、金融资产的增减 金融账户的来源方记录的是B、金融负债的增减 可支配收入分配账户的平衡项是D、可支配总收入 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的平衡项是D、总储蓄 联系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与收入再分配账户的指标是A.国民总收入 劳动适龄人口指C、男16~60周岁、女16~55周岁的全部人口 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该公司属于C.第三产业 某企业将本单位一批价值10万元的设备无偿转让给兄弟企业。该交易属于B、资本转移 名义持有资产收益表明整个核算期由于D、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全部价值收益。 判断一项交易是否应作为货物进出口的标准是C.看货物是否在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了所有权变更 企业的总产出是指企业D、生产出的货物和服务的全部价值 期初资产负债账户的左方列示D、资产 如果个人收入等于570元,而个人所得税等于90元,消费等于430元,利息支付总额为10元,个人储蓄为40元,则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 C、470元 如果不考虑对外资金流动,一国一时期的投资率应该等于A、储蓄率 人口出生数是一个B、时期指标 生产账户的平衡项是C、增加值 生产账户的初始流量是A、总产出 收入分配核算的起点指标是D、增加值 收入初次分配所核算的收入是C、生产性收入 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起点指标分别是A、增加值和营业盈余 收入分配核算包括:C、包括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收入形成账户的平衡项是B、营业盈余 收入形成账户所核算的收入与B.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所核算的收入都是初次分配收入。 实践中评价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与否最常用的差额指标是D.国际收支总差额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 课后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目录 第1章导论 【思考题解答】 1-1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得方面? 解答:国民经济就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得系统。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得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得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得经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得经济关系。 从分析得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得两个方面。首先,从横向瞧,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得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与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就是其中得常住单位)依据一定得功能特征适当分类,形成不同得国民经济部门。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就是各单位、各部门得总与。其次,从纵向瞧,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与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得形形色色得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得运行过程。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得总与,就是一个不断循环得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但就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得简单总与。从系统论得观点瞧,所有这些方面总就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得。研究国民经济系统得运行状况,就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得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得条件、过程、结果与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之间得错综复杂得经济联系。 1-2试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得基本过程。 解答:一般而言,国民经济得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与服务)得生产,抵于产品得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与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与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得中间环节。于就是,从运动形态上区分,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两种既对立、又统一得运动过程:一方面就是“生产-流通-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得“实物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得价值就是与其使用价值一起运动得:若商品售出则货币流入,若商品购入则货币流出,也就就是说,伴随着实物(货物与服务)流通还存在着货币流通,两者相辅相成,但运动方向相反。国民经济得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得供给。另一方面就是“生产-分配-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得“价值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得价值已经与具体得使用价值相对分离。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得收入。两种运动在脱离生产过程之时相分离,又在进入使用过程之时相汇合,既对立又统一,为我们考察国民经济循环过程提供了两条基本线索。

国民经济核算试题2

国民经济核算期中测验_0009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下列分配流量不属于收入初次分配所产生的是( D ) A. 生产税 B. 劳动报酬 C. 财产收入 D. 所得税 2. 假定工业部门对农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5,说明(B )。 A. 农业部门每生产单位产品消耗工业产品的数量为0.15 B. 工业部门每生产单位产品消耗农产品的数量为0.15 C. 农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一共消耗了0.15的工业产品 D. 工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0.15的农业产品 3. 我国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分类,最综合的分类是( C )。 A. 一次产业分类 B. 二次产业分类 C. 三次产业分类 D. 四次产业分类 4. 保险公司属于( B )。 A. 非金融企业部门 B. 金融机构部门 C. 政府部门 D. 住户部门 5. 收入分配核算的起点指标是( D )。 A. 政府税收 B. 劳动报酬 C. 营业盈余 D. 增加值 6. 已知我国某年企业部门总产出为70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10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3000亿元,支付生产税净额900亿元,则其营业盈余是( C )亿元 A. 5000 B. 1100 C. 1000 D. 2000 7. 下列行为属于转移性收支的是( B ) A. 某居民家庭年底收到股票分红300元 B. 某企业捐赠100万给希望工程 C. 政府给某小区建设公用电话亭 D. 银行收取利息税 8.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企业中间消耗的是:( B ) A. 支付原材料的运输费用 B. 大型机床更新 C. 职工的教育培训费用 D. 更换一批新的钳锤等手工工具 9. 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需要计算(C ) A. 最终消费 B. 资本形成总额 C. 营业盈余 D. 货物与服务净出口 10. 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出( C)。

电大_国民经济核算-网考题库_判断题

国民经济核算复习要求(判断题部分)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1.市场价格中的基本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现期市场价格作为计价原则的,市场价格的主要价格形式有要素价格、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是要素价格;而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确定的价格形式。 2.国民经济中的基层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 ×。应该是机构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而基层单位是根据其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 3.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揭示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机构部门账户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重要部分。机构部门账户是按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和资产负债存量设置账户体系的,反映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4.一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加二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即为一、二月月份银行存款的总余额。 ×。银行存款期末余额属于存量指标,不能简单相加。 5.农民生产的粮食,其中拿到市场上销售的部分应统计为生产的产出,计入国内生产总值;而自用的部分不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经济生产核算依据的是市场原则。该原则强调:凡是为市场交换目的所组织的生产活动,而不论其产出在市场上销售,还是自用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 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 1.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小型工具前者属于中间消耗,后者属于固定资本消耗。 ×。中间消耗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共性在于都是货物和服务价值向产出的转移,但二者有较大的区别。中间消耗通常是一次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有形物质产品,而固定资产是在生产过程中被反复使用的货物,其价值逐渐转移到产出中。因此,在企业部门的生产过程中,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 第二章生产核算 1、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GDP(单位: 亿元)。 产 生金 额 使用金额、总产出61200一、总支出61200 _ 、 中间投37180二、中间使用37180 入1620三、国内生产15170 三 、 国内生14200总值8550 产总值39501、总消费4700 1 、 固定资产折42502、总投资4400 旧3、出口 2 、 劳动者报酬4、进口 3 、 生产税净额 4、营业盈余 2. 已知某地区如下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 : (1) 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 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丿元。 (3) 建筑业总产值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 运输邮电业总产值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 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 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 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 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1686 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 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 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3.已知某地区2000 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单位:亿元): (1)总产出8673 亿元; (2)中间消耗4124 亿元; (3)最终消费3658 亿元; (4)资本形成总额898 亿元; (5)固定资本消耗259 亿元; (6)货物和服务进口(含自外地购入)86 亿元。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 及货物和服务出口(含向外地输出)。4、已知某地区2000 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16000 亿元; (2)最终消费800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6800亿元,公共消费1200 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3000 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800 亿元,库存增加145 亿元,贵 重物品净获得55 亿元; (4)出口1400 亿元; (5)进口1000 亿元; (6)固定资本消耗1800 亿元; (7)劳动者报酬5000 亿元; (8)生产税500 亿元; (9)生产补贴40 亿元;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 消耗、营业盈余;

《国民经济核算》教学大纲

《国民经济核算》教学大纲 一、课号: 二、总学时:64学时 三、适用专业:统计实务(风险管理与精算)专业 四、选用教材:《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五、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统计实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国民经济核算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为对象,从生产到分配、交换直至最终使用的周而复始的经济循环等多角度进行的宏观经济核算,是认识国情国力的有力工具,是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的重要手段。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授,使学生充分认识国民经济统计(核算)对于国民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掌握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原理,以及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核算和分析方法,为将来从事并胜任国民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分析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六、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导论(4学时) 国民经济循环及其分析框架;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体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国民经济的基本概念、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与发展、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两大国民核算体系及其主要差异;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结构、核算原则与核算方法。重点和难点是国民经济核算的系统原则、平衡原则、主体原则、计量原则。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4学时。 2.国民经济的分类与核算方法(6学时) 国民经济分类的基本方法;产业部门分类与机构部门分类;经济流量分类与资产负债分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国民经济分类的基本问题、经济流量和经济交易的分类、经济存量和资产负债的分类;掌握经济指标法、平衡法与平衡表、复式记账法与账户体系。重点是产业部门分类与机构部门分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难点是复式记账法与账户体系。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 3.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6学时) 国内总产出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与生产净值核算;国民收入与可支配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分析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生产核算的范围与国内总产出、服务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表;掌握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要素成本结构的变化分析、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区域差距和国际对比分析。重点和难点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分析应用。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 4.投入产出核算(8学时) 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修订方法;投入产出法的应用和拓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投入产出表的种类和结构、投入产出基本模型、产业结构及其关联程度;掌握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修订方法、研究价格水平及其变动影响。重点是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难点是产业结构及其关联程度。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常见考题解析(1)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常见考题解析(1) 为让考生更好地掌握中央电大命题的必修课程考试的出题方向和考核重点及考题的拓展,对中央电大历届的考试题进行了分析对比,从中找出最近5期的考题中出现几率较大的考点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总结出这些考点可能拓展的考试方向。请同学们在期末复习时将这些重要的考点认真消化以考出更好的成绩。 典型考题: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 1.考题回顾 国内生产总值是第2章的内容,同时也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在历年的考试每次均会围绕这个内容来出题,其题型包括选择、判断和计算题等。 2.考题 (1)2005年7月单项选择第4题(2007年1月单项选择第3题):已知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4000亿元,总产出为72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折旧为500亿元。则该地区中间投入为( )亿元。 A.2700 B.3200 C. 3700 D.6700 (2)2005年7月单项选择第5题:按可比价格计算中国2004年GDP为136515亿元,2003年GDP为124671亿元,则中国200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为( )。 A.109.5%B.91.32% C.9.5%D.8.68% (3)2005年7月判断第4题:国民总收入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4)2006年1月单项选择第5题:已知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000亿元,总产出为38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折旧为100亿元。则该地区中间投入为( )亿元。 A.5800 B.2000 C.1700 D.1800 (5)2006年1月单项选择第6题:某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是指( )。 A.该部门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B.该部门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C.该部门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 D.以上皆不是 (6)2006年7月单项选择第6题(2007年7月单项选择题第3题):已知我国某年企业部门总产出为75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10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3200亿元,支付生产税1000亿元,生产补贴100亿元,则其营业盈余是()。 A)1000亿元B)1100亿元 C)1300亿元 D)2000亿元(7)2007年1月计算题第1题:已知某地区2006年以下统计资料:总产出16000亿元;最终消费800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6800亿元,公共消费1200亿元;资本形成总额3000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800亿元,库存增加145亿元,贵重物品净购买55亿元;出口1400亿元;进口1000亿元;固定资本折旧1800亿元;劳动报酬5000亿元;生产税500亿元;生产补贴40亿元;根据以上统计资料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分别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3.考题解析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国民经济核算(本)》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国民经济核算(本)》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国民经济核算》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本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最终成果的统计指标是( )。 A.国内生产总值 B.社会总产值 C.国民总收入 D.社会最终产品 2.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 )。 A. 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 B.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C.营利单位和非营利单位 D.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 3.某企业下列产出中属于非市场产出的是( )。 A.生产并销售轿车11万辆 B.期初、期末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余额20亿元 C.企业自制设备价值10亿元 D.提供产品售后支持服务收入20亿元 4.农业部门总产出计算的特点是( )。 A.以生产经营单位为主体进行计算 B.针对各生产单位分别计算各项产品的总产值 C.在一个生产单位内不允许产品的重复计算 D.在一个生产单位内允许产品的重复计算 5.投入产出表的第1象限主要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 )。 A.技术经济联系 B.经济联系 C.技术联系 D.再分配关系 6.投入产出表的第Ⅱ象限主要反映( )。 A.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B.增加值的构成 C.再分配关系 D.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 7.下列分配流量不属于收入初次分配所产生的是( ) A.生产税 B.财产收入 C.所得税 D.劳动报酬 8.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起点指标分别是( )。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按题型)(含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 A ) A.SNA B.MPS C.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D.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2.我国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分类,最综合的分类是( C )。 A.一次产业分类 B.二次产业分类 C.三次产业分类 D.四次产业分类 3.划分国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 B )。 A.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 B.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C.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 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4.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进行( B )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 A.生产和收入分配核算 B.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 C.资金流量核算 D.国际收支核算 5.以下产业不属于第三产业的是(D ) A.交通运输业 B.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C.科学研究事业 D.畜牧业 6.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D )。 A.一个基层单位可以包含一个机构单位 B.一个基层单位能包含多个机构单位 C.一个机构单位不可以包含任何基层单位

D.一个机构单位可以包含多个基层单位 7、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 B )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8、下列各项不能看作是增加值的是( A) A中间消耗 B劳动报酬 C生产税 D营业盈余 9、用支出法计算国生产总值时,不需要计算( C) A、最终消费 B、资本形成总额 C、营业盈余 D、货物与服务净出口 10、在当期粮食产量中,根据使用去向可以判断,属于最终产品的是( A ) A农民自己食用的粮食; B 被食品加工企业当期生产消耗的粮食; C由粮食购销部门增加储备的粮食; D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 11、一国的国生产总值大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B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统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附件4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报表) 一级学科名称应用经济学 二级学科专业名称统计学 专业代码020208 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部制表 填表日期:2008年10月10日 修订日期:年月日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

三、课程设置(包括前沿讲座、学术报告等) 3

填表说明: 1、基础课即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1-2门,凡获得了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原则上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一级学科内研究领域跨度较大的学科可在一级学科下按学科群或按二级学科制订专业基础课;只有二级学科授权点的学科按二级学科制订专业基础课。 2、每个二级学科设专业必修课2-3门。 3、必修环节在研究生中期考核前必须完成,教学实践由学科规定完成学时,连同学术活动一同组织考核,填写《东北林业大学必修环节记录本》,成绩按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构成答辩的必备条件。 4、课程学时原则上专业基础课不得高于48学时,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不得高于32学时。原则上按照16学时/学分整数倍设置。 5、同等学力考生补修课程一般应为本学科对应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该部分课程按需设置,由学院统筹安排学生选修,按照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考核,不计入学生个人培养方案,不计学分。 6、课程编号原则:S+学科代码+序列号)(2位)例如:S0*******,同等学力考生补修课程不填编号。 7、任课教师填写该门课程推荐主讲教师,如该门课程有多人可以主讲,请按照推荐先后顺序填写,如该门课程需多人共同主讲,请指定一名负责人,并在备注栏表明。原则上主讲教师需为东北林业大学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教职工担任,如东北林业大学具有副高职及上职称的教职工中无人可以承担此课程的可聘请校外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主讲教师,但需配有本校教职工担任的助教,并同其有较稳定且长期的合作关系。聘请校外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的务必在备注栏标明。 4

中央电大国民经济核算网考复习题

、单项选择题 1.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A) A.SNA B .MPS C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D .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2.我国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分类,最综合的分类是(C)。 A. —次产业分类 B .二次产业分类C 三次产业分类 D .四次产业分类 3.由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和生产税净额确定的价格是(C)。 A.要素价格 B ?基本价格C 生产者价格 D ?购买者价格 4.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B)。 A.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 B ?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C 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 D ?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5 ?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进行(B)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 A.生产和收入分配核算 B ?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 C 资金流量核算 D ?国际收支核算 6.常住单位是指(C)。 A.在一个国家地理领土内的经济单位?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土内的经济单位 C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D ?在一国地理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7.以下产业不属于第三产业的是(D) A.交通运输业 B ?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科学研究事业?畜牧业 8 . SNA采用的是(A)o A.全面生产概念B .限制性生产概念?物质生产概念.宏观生产概念 9.以下表述正确的是(D)。 A. —个基层单位可以包含一个机构单位.一个基层单位能包含多个机构单位 C一个机构单位不可以包含任何基层单位.一个机构单位可以包含多个基层单位 10.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固定资本消耗作为(D) 处理。 A.货物和服务交易 B .分配交易.金融交易.内部交易 11.反映国民经济生产的最终成果指标是( A.国内生产总值B ?社会总产值 C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 12.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揭示(B) 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A.机构单位.机构部门 C .基层单位.产业部门 13.生产核算的核心是(C) A 财政收入 B 居民生活水平 C 国内生产总值 D 国民总收入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 课后答案

学习指导>> 1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目录 第1章导论 【思考题解答】 1-1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 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的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的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的经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 从分析的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首先,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和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是其中的常住单位)依据一定的功能特征适当分类,形成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其次,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但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的简单总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所有这些方面总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研究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1-2试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基本过程。 解答:一般而言,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抵于产品的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和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和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的中间环节。于是,从运动形态上区分,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流通-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是与其使用价值一起运动的:若商品售出则货币流入,若商品购入则货币流出,也就是说,伴随着实物(货物和服务)流通还存在着货币流通,两者相辅相成,但运动方向相反。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另一方面是“生产-分配-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价值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已经与具体的使用价值相对分离。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两种运动在脱离生产过程之时相分离,又在进入使用过程之时相汇合,既对立又统一,为我们考察国民经济循环过程提供了两条基本线索。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题库

1.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最终成果的统计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 2.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3.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包括在国外的领土飞地。) 4.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称为:(机构单位)。 5.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6.机构单位可以分为两类:(住户和法人单位)。 7.常住单位定义中的经济领土不包括:(国外驻该国的使馆和领馆用地)。 8.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属于:(第二产业)。 9.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机构单位根据经济活动的市场特征可分为:(营利性机构单位和非营利性机构单位)。 10.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产业部门)。 11.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社会各界提供咨询服务,该公司属于(第三产业)。 12.保险公司属于(金融机构部门)。 13.在收入分配阶段,反映国民经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果总量特征的指标是:(国民原始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 14.市场价格中的要素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 15.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中方法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方法。他运用的基本原理市(会计帐户的基本原理)。 1生产核算的核心是(国内生产总值)。 2生产成果总价值是指(生产消耗的转移价值、劳动要素使用的报酬价值、资本要素使用的报酬价值)。 3某企业下列产出中属于非市场产出的是(企业自制设备价值10亿元)。 4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核算:(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增加值的是(中间消耗)。 6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需要计算(营业盈余)。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某建筑去年已经完成今年的销售金额应加入今年的GDP ) 8在当期粮食产量中,根据使用去向可以判断,属于最终产品的是(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 9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总收入,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小于)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10下列收入属于财产收入的是(当年存款利息收入) 11企业的总产出包括是指企业生产出货物和服务的全部价值) 12已知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000亿元,总产出为36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折旧为100亿元,则该地区中间投入为1600亿元。 13已知我国某年企业部门总产出为7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10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3000亿元,支付生产税净额900亿元,则期营业盈余1000亿元。 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产税的是(现期所得税) 15下列不同的产业部门核算的方法也不同,其中按产品法计算的是(农业部门) 16工业企业自建厂房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出成果(包括在建筑业总产出中) 17农业部们总产出计算的特点是(在一个生产单位内允许产品的重复计算) 18金融业的总产出(是其金融中介服务的总产出与金融次要活动总产出之和) 1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企业中间消耗的是(大型机床更新) 20可比价GDP为1100亿元,现价GDP为1000亿元,则物价指数为(90.91) 21国内生产总值的是实物构成不包括(进口货物和服务) 22生产帐户的平衡项是(增加值) 23三种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结果是(理论上相等,但实际中会有差异) 24某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是指(该部门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 1投入产出分析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工具是(投入产出表) 2投入产出表按照考察的时间期限不同分为(静态投入产出表和动态投入产出表) 3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出(包括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 4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局限性在于(计量单位不统一,使用范围有限) 5投入产出表的第1象限主要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6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是(第1象限) 7投入产出的第1象限从横向看表明(某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各个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2019春)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判断题)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1.市场价格中的基本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 2.国民经济中的基层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3.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揭示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4.一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加二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即为一、二月月份银行存款的总余额。 5.农民生产的粮食,其中拿到市场上销售的部分应统计为生产的产出,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而自用的部分不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参考答案: 1. X。国民经济核算是以现期市场价格作为计价原则的,市场价格的主要价格形式有要素价格、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是要素价格;而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确定的价格形式。 2. X。应该是机构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 机构部门。而基层单位是根据其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 3.£机构部门账户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重要部分。机构部门账户是按经济活动的生产、 分配、消费、积累和资产负债存量设置账户体系的,反映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4.X。银行存款期末余额属于存量指标,不能简单相加。 5.X。国民经济生产核算依据的是市场原则。该原则强调:凡是为市场交换目的所组织的生产活动,而不论其产出在市场上销售,还是自用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 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 1.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小型工具前者属于中间消耗,后者属于固定资本消耗。2.劳动者的货币工资、劳动者的实物报酬及劳动者获得的侨汇收入都可以记入国内生产总值。3.在当期粮食产量中,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属于最终产品。4.生产账户的平衡项是中间消耗。 5 .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只包括货物的生产。 6.工业总产出在本企业内可以重复计算。 7.国民总收入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8.工业总产出是按“工厂法”计算的,该方法的特点是:在工业企业内部产品价值不允许重复计算,但在工业企业之间可以重复计算。 9.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指标有两种,即总产出和增加值。两个指标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包括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其它部门的产品价值,后者不包括。 参考答案: 1 . X。中间消耗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共性在于都是货物和服务价值向产出的转移,但二者有较大的区别。中间消耗通常是一次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有形物质产品,而固定资产是在生产过程中被反复使用的货物,其价值逐渐转移到产出中。因此,在企业部门的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很明显属于中间消耗,大型工具如机床等属于固定资产,而小型工具属于中间消耗。 2.X。根据收入法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的内容来看,应该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题中的劳动者的货币工资、劳动者的实物报酬属于劳动者报酬,可以记入国内生产总值,而劳动者获得的侨汇收入为来自国外的转移性收入,不应该记入国内生产总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